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

2024-04-17

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共11篇)

篇1: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

微型课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案例反思

《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

东青实验学校

刘依依

作为一名涉世不深的科学教师,我的教学水平很有限,在如何提高学生们学习兴趣这方面我下了很大的功夫,《加热和冷却》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们认识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当然就得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身去经历,从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老师奖励给大家的一块巧克力化了?为什么呢?学生们都认为放在口袋里太热了。追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就想到了放在冰箱里冰一冰,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巧克力的形状变了。于是我们开始新课的讲授了。

加热和冷却除了影响物体的形态,还会影响什么呢?为了引出本节课第三部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我们一起做了三个实验。先对铜球进行加热,加热前演示铜球能顺利穿过铁圈,实验时发现加热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明显,所以要向学生解释这个实验的时间比较长。加热铜球实验后,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铜球受热体积变大了,不能再穿过铁圈,而在冷却之后,又可以从铁圈中穿过。这时候需要教师引出“体积”这个词,学生就能顺利完整地说出铜球受热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

做加热和冷却液体和气体的实验。先进行加热气体的实验。我拿出塑料瓶后,提问瓶子里有什么?如果想对瓶子里的空气加热,我们还能用火吗?学生立即想到不能,瓶子会烧化。这时引出另一种加热方法:热水浴。空气的加热和冷却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教师只要引出“体积”这个词,学生就能顺利完整地说出空气受热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液体的加热和冷却实验现象也很明显。返回通过这三个实验可以总结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规律。

科学课是非常有趣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很重要,善于总结的思维也是提高科学成绩的关键,设计精巧的科学实验使学生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篇2: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

龙川小学 刘小朋

本课有两个概念:蒸发和凝结的教学。观察和实验是获取事实、证据的根本途径,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如何设计观察和实验来获取事实形成概念呢?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科学概念形成服务?较好的策略是: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的同时渗透核心概念;指导探究设计恰当的探究活动;揭示核心概念,汇报交流;形成科学概念游戏活动,加深概念理解。本课一开始通过电磁炉烧水演示实验,就让学生来理解蒸发,水加热后由有形变为无形,用观察和讨论加上猜想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蒸发概念,然后进行后面的教学。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用恰当的设计组织教学,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有多少技能训练?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还有小组合作。科学课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目标:宁愿少学一点,但扎实一些;阐述得具体一点,详细一点,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多展开一点。这样,学得也扎实一点,印象深刻一点;学生兴趣也大一点,自信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多一点。宁愿少学一点知识,而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这节课,有哪些技能培养?首先是实验,本课安排了演示实验:烧水;分组实验:造雾雨,造霜,应该说在实验方法上,学生还只是入门,表现在不会动,不敢做,“等”“靠”的现象很明显,实验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第二是观察:观察贯串课的始终,但是怎么观察,观察目的交代不到位,指导不足。第三是讨论,应该说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但是说不到点子上,需要其他课程与科学课良好的整合。另外还有交流、假设预测、解释、小组合作等。只是学生质疑的培养是欠缺的,如“造雨”实验,由于受气候条件和实验材料准备不合适的影响,实验效果不理想,没能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欲望,指导不够。

篇3:加热与冷却教学反思

王珊珊

本节课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上其实可以锻炼的部分很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自己缺乏经验,怕课堂纪律问题,没有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整节课都是我自己在做演示实验,学生只能通过看来感受,没有自己真正体验,缺少探究的成分。

整节课也太单调,虽然在教学目标上基本能达到,但是很多东西并没有以学生为主,这是以后要注意的,就算再小的实验,也要让学生在课上自己动手操作,才能对现象更敏感,更能把握索要掌握的知识。

篇4:苏教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王珊珊

教材分析:

《加热与冷却》是在学习了热,热的传递的基础上所开展的新的一课。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教学内容:即加热与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和对物体体积的影响。本课重点研究对体积的影响。即:热胀冷缩。最后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应用,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情分析:

加热和冷却是学生常见、熟悉的现象,具有很多的感性认识,也有很强的研究兴趣。另外,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锻炼学生模仿实验、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实验以及根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的科学素养。

教学策略: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身去经历,从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1、演示装置:液体热胀冷缩装置(烧瓶、细塑料管、胶塞)、红墨水、烧杯

2、为每组准备:试管1支,气球1个,保温杯2个(热水一杯,冷水一杯)

4、多媒体课件(固体热胀冷缩动实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从普遍的现象入手,学生体会加热后固体巧克力变液体的现象,再根据生活经验,学生谈出在经过冷却之后,巧克力浆会重新变成固体。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并不被我们注意。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夏天巧克力放在口袋中,再拿出来会融化,想要重新变成固体,会让入冰箱中。学生自备巧克力,放入热水中。

(二)研究加热与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1、请同学们观看糖画的制作视频,并让学生说一说糖从始至终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比如加热,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从液体又变成了固体。

2、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会发生和蜡烛相似的变化。以此来加深加热与冷却会对物体的形态产生影响。然后我会用课件出示课本中的干冰,讲解加热和冷却不只对固态和液态产生影响,而且会对气态产生影响。这样就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诠释了加热与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以此来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用蜡烛油来作画,充分感受加热与冷却对物体的形态变化,这是第一个动手探究活动,教材只是要求学生观察蜡烛受热和冷却后发生什么变化,比较单调,修改为自制蜡画,思考制作蜡画的过程中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这个设计既让学生们对蜡烛受热、冷却有了亲身的感受,而且还暗示孩子们: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就隐藏在很多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你就能够发现。

(三)对物体体积产生影响。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决定先从现象明显的气体入手,再研究借助物体来判断热胀冷缩的液体,最后是完全借助视频来研究的固体。

1、气体的热胀冷缩

首先我会用大屏幕呈现一个瘪了个乒乓球,然后让学生想办法让其复原,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基本能够答出热胀冷缩。

再将准备好的一些实验材料打在大屏幕上。如:玻璃瓶、带吸管的胶塞、气球、针管、带盖的饮料瓶等。接下来请小组讨论,根据所需选取适当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相应的实验材料进行试验。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个教学环节是在学生们观察实验、模拟实验基础上的一个升华。通过所给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分析,最终做到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这是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的尝试,真正做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2、液体的热胀冷缩

首先实物出示装有红墨水的小瓶,然后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把小瓶放入热水中加热,吸管中的液面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呢?然后演示实验证明同学们的猜测。然后请同学们分析为什么吸管中液面会上升?最后得出结论:红墨水受热体积膨胀了。同样的方法证明:红墨水受冷体积收缩了。进而得出结论:红墨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最后总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本部分只进行演示实验,现象较为明显,学生能看到现象,深刻体会,然后让学生回忆之前课程中用到的一个器材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从而介绍温度计的原理。

3、固体热胀冷缩 这个实验比较经典,但是很危险,作为演示实验既能有效地进行提问,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又能控制实验的时间,在加热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交流,直观而形象,先出示铁球,再呈现铁圈,为学生的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借助材料的实验做思维铺垫。但是由于器材的限制,只能改为视频讲授教学的方法,学生通过视频中的现象,来感悟。这部分也可以多多联系生活实际来加强学生的理解。

4、总结

以上三组实验完成以后,此时我会总结:通过以上三组实验我们知道,液体、气体和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此时设疑,并举出反例:水在低于4℃时,体积逐渐变大,最后变成体积更大的冰。以此来告诉学生们科学的严谨性。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思考:热胀冷缩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资料,看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热胀冷缩的原理?(看课件资料)

2、提问: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热胀冷缩的原理?

(学生自由发言)

拓展:(1)有些瓶装的、纸盒装的液体都不装满,是不是厂家比较小气,不舍得装满呢?(不是,这些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装满是为了防止液体在瓶内、纸盒内受热膨胀引起包装破裂。)

(2)铺水泥地时,每隔一段路要留一道窄沟,就是为了防止水泥膨胀或者收缩,造成路面不平整。

(3)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夏季由于热胀的缘故,电线较松,冬季由于冷缩的缘故,电线紧绷。夏天架电线时要注意架得松一点,不要绷得太紧,避免到了冬天电线冷缩时绷断。

(4)铁路的铁轨之间留有空隙,是为了防止铁轨热胀弯曲或冷缩拉断。(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1825年,英国铺设了第一条铁路,由于当时的人不知道热胀冷缩的原理,铁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铁轨变得七扭八歪,左右弯曲,有的地方甚至还朝上拱起,弄得火车总是脱轨;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铁轨竟冻裂成一段一段的,后来火车都不敢走这条路了;所以现在铁路的铁轨之间都要留有空隙,就是为了防止铁轨热胀弯曲或冷缩拉断。)

(5)瓶盖或者钢笔帽拧不下来时,可以用热水把瓶盖或者钢笔帽烫一烫,就能拧下来了。

(6)冬天用玻璃杯接热水时,都要注意先用热水涮涮杯子,以免玻璃热胀冷缩 不均匀导致玻璃杯破裂。

板书设计:

液体 固体 气体

3、加热和冷却 受热→体积膨胀

受冷→体积收缩 }

篇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晒书城小学 冉霞

【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够做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3.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4.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5.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教学难点是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

【教学思路】

水,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变成云、雾、露、雪、冰、雹的成因,学生却比较陌生了,如何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这成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怎么突破这难点呢?我想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探寻云、雾、露、雪、冰、雹形成的原因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教学中要以实验为主,充分地让学生做实验,在实验中突破难点,探求成因,掌握重点。

篇6: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评课

一:情景自然生成,导入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始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知识收放有度,重点有侧重、难点有突破

指导学生“造雨.造霜.造雾”的实验过程中,为了把握好这一教学难点。他如同庖丁解牛一样做到游刃有余,分层突破,例如: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对蝎子的行为进行假设。而后他又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提出验证的方案,在提出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理念通过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学生真切地看到水的多姿多彩的变化。进一步认识了水的蒸发和凝结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在教学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再根据日常生活中以往经验,发挥想象。学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的大小.空气流动程度及周围的温度高低有关。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开阔了学生眼界,观察了水的变化和流动。认识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特别是水的变化。

四、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自我反思,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渗透了发展性评价意识。本次赛课中,老师不同程度地关注了学生成功感,对于学生 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点一滴的闪光点,一点一滴的激情与思维的火花,老师都予以关注,及时地 以不同方式进

行鼓励,或以语言、或以抚摸、或以眼神激励他们勇于尝试动手动脑学科学,鼓 励他们要乐于全作和交流,表扬那些勤奋、踏实的孩子。

六、硬功夫成就课堂精彩。老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 全体学生,取得了良好效果。老师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努力地给予每一位学生有效的指导,尤其在分组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们都尽最大 努力地在做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尽量地关注全体,扩大学生参与面,老师努力地为孩子们提供 了观察、操作、表达、思考、表现、探究的机会,使孩子们几乎都手动、眼动、嘴动、脑动,除去了危坐的辛劳,课堂里没有了不听课的孩子,也没有了冷漠参与的倦怠。

总之,从这节课里我们有许多东西可以学习。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更快的成长。愿我们与科学课一起成长!

总之,无论从老师们的教学目标的制订,比较全面、具体、适宜。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老师都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课堂运行情况,量体裁衣,灵活运用。适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自己的教 学,让学生在更直观、更形象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老师这节课是一节精彩的课,一节引人入胜的课,掩卷反思,我想如果在这节课中再做些这样的改变,可能会更精彩:

1、探究活动的实效性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科学课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态 度、质疑的精神去看待事物,解释问题,由于孩子年龄特征,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学生的 探究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的是我们老师去引领、历练、提升,还不得完全放手,还需要认 真细致到位的指导,比如

篇7:加热和冷却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云、雾、雨、露、霜、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知道云、雾、雨、露、水蒸气的成因。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蒸发会吸收热量。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方法

讲解、观察、探究、合作、实验

教具学具

杯子、冰块、玻璃片、开水、温度表、烧杯、试管、酒精灯、试管夹、易拉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大自然美丽的水。

2、谈话:这里有什么形态的水?除此之外,你还见过那些形态的水?

3、关于水的变化,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二、模拟雨、霜、雾的形成实验

1、研究雨成因

(1)谈话:雨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模拟雨的形成呢?(2)学生讨论、试验、交流。

2、研究霜的形成。(1)教师演示,介绍实验方法。(2)学生试验、交流。

3、研究雾的形成。(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2)学生实验。

(3)讨论:杯中的白气是什么?是水蒸气么?水蒸气有颜色么?

(4)小节: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细的小的水珠,他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

三、认识蒸发现象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哪里来的?

2、学生回答。

3、谈话:接下来,让我们观察图片,认识周围存在的广泛的蒸发现象。

四、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问: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假设。

借助多媒体,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创造力。通过巩固,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地认识。师生双边互向活动

3、师生共同设计并完成实验,教师注意提醒控制变量。

4、小结: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和周围的温度有关。

五、总结水的变化及循环

1、提问:水是那些基本形态?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互相转化?为什么年年下雨,雨却下不完?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2、学生讨论并回答。

篇8:加热与冷却

张颖娟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除了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外,也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导致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设计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教学准备:

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铜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实验记录表、水槽、湿抹布、2、为每组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20个、细塑料管、胶塞)、冷水,热水,红墨水、烧杯20个、酒精、暖壶(内装热水)。

3、烧瓶、插有弯玻璃管的胶塞、气球、空瓶子、热水、滴管、乒乓球、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实验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过我们学校综合楼前面美丽的喷泉吧?那你有没有见过自己制造的小喷泉?想不想亲自看看?(想)好!那我就为大家做个“小喷泉”,用一个烧瓶,里面装一些水,为了便于观察,我把水染成了红色,现在我往这个烧瓶上倒热水,请大家仔细观察。(教师演示“喷泉实验”:水从塑料管中喷出来,形成一个小喷泉)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往烧瓶上倒热水就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

生:水是怎样出来的?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

师:是呀,为什么往烧瓶上倒热水就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小喷泉”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第3课《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看看加热和冷却除了像我们上节课研究的,可以影响物体的形态以外,还会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气体体积的影响

1、谈话:真不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大胆猜想,猜想对于科学研究非常重要,我们的很多科学研究都是从大胆的想象开始的。

2、提问:烧瓶中的空气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它有没有膨胀或收缩呢?能想出观察的办法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看看你们组能不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我们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最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3、提示:设计之前请大家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用什么来装空气进行研究?(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并将物品呈现出来。例如:可以用烧瓶、气球、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

(2)怎样才能有利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不容易观察,所以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橡皮塞等。通过密闭容器的凹凸变化来发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当密闭的容器变凹时,说明空气体积缩小了。当密闭的容器变鼓时,说明空气体积膨胀了。)

(3)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将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呈现出来。例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4)可以在实验记录表中画出你们的想法,等会请小组汇报。

4、各小组自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放轻音乐,音乐停,时间到,学生自然停止即可。小组自行讨论时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5、说说你们组的实验方案,如果我这儿正好有合适的材料,你也可以上来边讲解边演示。

参考方案:

(1)在烧瓶口套上一个气球,把烧瓶放入热水中我们就会发现气球鼓起来了,再用冷水浇又会瘪下去,这也能证明气体热胀冷缩,(2)取一个带胶塞的烧瓶,注意烧瓶里有什么?(空气)用滴管在玻璃弯管中滴入红色的小水柱,把空气封住,再用手握住烧瓶,加热烧瓶内的空气,看到水柱往外移,说明了什么?(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了)向里移呢?(说明空气受冷体积收缩了。)

(3)用瘪乒乓球,放入热水,里面的空气受热会膨胀,使乒乓球鼓起来。

(4)将烧瓶倒插在水中,用手捂烧瓶,看到有气泡从烧瓶中冒出。

(5)取一个带胶塞的烧瓶,将塑料管尖上抹上肥皂水,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肥皂泡被吹大了,再放进冷水里观察肥皂泡变小。

……

6、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

7、板书:空气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也就是说,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气体热胀冷缩)

8、解释:现在谁来解释一下喷泉实验的原理?(烧瓶里面装了少量的水,当热水倒在烧瓶上时,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占据的空间多了,就将下面的水压入玻璃管后喷出来,形成喷泉。)

二、认识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

1、谈话:气体在加热或冷却时体积会发生变化,液体比如水,在加热或冷却的情况下体积也会发生变化吗?(同学们平时都见过或者亲自烧过开水,大家有没有发现,装满水的水壶里的水沸腾后,壶里的水常常会往外溢。这是为什么呢?水在加热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生预测)

2、生进行猜想:可能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实验:刚才我们所说的仅仅是猜想,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用锥形瓶代表水壶,在锥形瓶内装满水,用中间插有细塑料管的胶塞塞紧瓶口,因为胶塞要占据空间,所以这时红色的水会上升到塑料管中,我们用黑皮圈在塑料管的液面处作一个记号。把锥形瓶分别放入盛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的情况下到底会有什么变化,可以吗?

现在每组桌上都有一套这样的实验装置,一个烧杯里已经装好冷水,等一会我去倒热水,在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①注意安全,小心热水。②同学之间要注意分工合作。③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液柱有什么变化?④做好实验记录。⑤实验后收好实验材料。

师:好,等我给你们组倒好热水后,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生实验并记录,师倒热水后,巡视指导)

师:请各组的材料员把实验材料都放好,说说在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通过实验,你们认为加热和冷却能不能够使水的体积发生变化?

4、汇报实验结果。

(1)“我们发现锥形瓶放入热水中后,塑料管里的水位上升了;锥形瓶放入冷水中后,塑料管里的水位下降了。”

(2)塑料管内的水位上升,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水的体积变大了)是不是锥形瓶里的水突然增多了?为什么?(不是,因为锥形瓶是密封的,没有往里面加水。塑料管内水位上升,只能是因为水的体积变大了。体积变大叫做体积膨胀。)塑料管内水面下降,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水的体积变小了,体积减小也叫体积收缩。)

(2)锥形瓶里的水在什么条件下体积膨胀,在什么条件下体积收缩?(3)你能把水的体积变化和所需要的条件联系起来,说说水有什么性质吗?

5、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水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性质。也就是说,水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6、现在你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烧开水时,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壶里的水受热体积膨胀了,所以会溢出来。)

7、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醋、酒精、油、牛奶(出示),现在请小组长前来任意选择一种,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师再倒热水。)

8、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的?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9、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像醋、酒精、油、牛奶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热胀冷缩)

10、拓展:(出示温度计)同学们注意过吗?像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就是利用了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了液体膨胀,温度的读数就会增加,遇冷时液体会收缩,读数会减小。

三、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

1、(出示“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

2、谈话:物体加热和冷却还有很多有趣的变化。大家看,我这里有个铜球,我们知道,铜球是固体。既然液体和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学生预测)

3、谈话:我们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过一会用冷水使铜球冷却,看看铜球会有哪些变化,可以吗? 加热之前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的灯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4、演示并讲解:现在铜球是恰好能从铁圈中通过的。

5、实验:我们来看看铜球受热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加热铜球)同时提问:怎样才能知道铜球有没有发生变化呢?(找学生回答)“如果铜球仍然能从铁圈中通过,就说明铜球没有发生变化;如果铜球不能从铁圈中通过,那就说明铜球发生变化了。(认为铜球仍然能从铁圈中通过的同学举手,认为铜球不能从铁圈中通过的同学举手。)”

现在我们看看铜球到底能不能从铁圈中通过。(师演示铜球过铁圈,发现铜球不能从铁圈通过。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

6、分析:加热后,我们看到铜球不能从铁圈中通过,说明铜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体积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加热和冷却时)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铜球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发生了变化)

7、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固体确实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固体热胀冷缩)

8、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1、思考: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影响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热胀冷缩的原理?

2、学生自由发言,多媒体辅助介绍:

(1)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会使乒乓球鼓起来。

(2)夏天车胎打气时不能太足,不然容易爆胎。

(3)夏天安装电线时,不能把线绷得太紧。否则,到冬天时由于电线受冷收缩会拉断。

(4)铺水泥地时每隔一段要留一道窄沟,就是因为防止水泥膨胀或者收缩造成路面不平整。(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

(5)钢笔帽或者瓶盖拧不开时,可以放入热水中烫一下,就好拧了。(6)铁桥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要架在滚子上。这样,当气温改变的时候,铁桥可以自由伸缩,不至损坏。(桥面上的缝隙的科学)

(7)铺设铁轨时,也要考虑到热胀冷缩,在两根铁轨之间要留有空隙,给铁轨伸张的余地。(电线、铁轨等实例的图示加上醒目的数字,加深学生对热胀冷缩的应用理解。)

(8)火车上车轮的轮箍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装在车轮上的。轮箍的内径稍小于车轮的外径。把轮箍加热,在它膨胀后内径大于车轮外径的时候,把车轮嵌进去,轮箍冷却后就紧紧地箍在车轮上。

(9)神舟飞船的防热

……

3、小结: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形态和体积都产生了影响,知道了热胀冷缩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运用科学。希望同学们能用我们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3、加热和冷却 形态 体积 固体

液体(水、醋、酒精、油、牛奶)热胀冷缩 教学反思:

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猜测→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寻找证据→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活动的组织与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当堂检测发现,学生基本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不足:

最初的教学设计想通过研究固体——液体——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因探究面太广,时间紧张,改为专门研究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由于只由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得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太片面,所以特意准备了学生特别熟悉和想要了解的醋、酒精、食用油、橙汁、牛奶,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放手让学生实验后进行归纳推理,得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液体的种类多了,汇报时用的时间也多,两组实验加上前面的设计实验,后面的拓展应用和检测,教学时间仍然较紧,导致实验时间偏少,虽然也看到和理解了实验现象,但学生实验不是十分充分,以致于学生实验后没能马上整理好实验材料,迅速进入另一种学习状态,有的小组实验记录表上还没写完整,就开始进行实验汇报。

篇9:《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

对于给热水加热这一课题,孩子们在生活中已有类似的生活经验。课堂上抛出“如何给冷水加热”,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抛出:可以放在煤气上加热,放在电磁炉上加热;加些热水等等,对于这些生活经验,孩子们深有感触,然而对于冷水温度升高的变化外,还有哪些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

2.学会观察,探究发现

孩子们在探究冷水袋在热水中的变化,孩子们的前经验对于热水除了温度升高以外,并无其他经验,因而发现冷水袋子在热水中慢慢变热,并且上浮,非常兴奋,马上和老师汇报,适时抛出:你有什么发现?HM小组:我发现水位上升,可能是体积变大,这结合上一节课的沉浮经验进行学习。是不是真的体积变大呢?孩子们提出新的疑问,为了验证猜测需要进行实验,在实验中通过天平称重和蜡烛加热观察气球的变化,虽然不明显,但是仍然能感觉到气球的细微变化。验证自己的猜测,为何会这样,在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3.演示实验,确保安全

对于加热试管,孩子们的经验较少,甚至是无,这就需要老师提前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做好试管加热前的工作,确保试管不会因受热不均匀而破裂,这也是需要提前考虑的。

4.汇总观察记录,学会总结

篇10:《给冷水加热》 教学反思

作出猜测以后,学生都很明确要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那么怎样设计实验探究水在加热过程中重量、体积的变化呢?

我将这两个问题分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讨论如何研究重量问题。学生一下想到用天平分别测量冷水带、热水带的重量,话还没说完,学生立即补充到“不对,水要一样多的”,总的来说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学生也考虑很周密,因此我采用了演示实验,通过称量学生发现重量并没有改变。只是其中我演示的时候对于天平的使用方法指导的不够,现在想想课上应该要渗透性的将方法交给学生。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都一致认为体积变大是使水袋上浮的因素,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讨论。学生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直接想到的即将冷水袋和加热后的水袋的水倒出比较体积,很遗憾可能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遗忘,学生没有想到利用量筒,不过欣慰的是学生想到了测排开的水量,经过集体的交流,大家达成了共识可以通过量筒测量体积的变化。学生有如此见地(装的水要一样多),说明他们有了扎实、认真的思考,也明确其实这两实验即对比实验,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思维结晶,但是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更直接观察到呢?

根据提供的材料,学生设计了与书本设计相同的实验,在动脑基础上的动手达成了有效、直接的探究,学生在总结发现后即找到了科学的结论

篇11:《给冷水加热》 教学反思

1.结合生活经验,丰富科学前概念

对于给热水加热这一课题,孩子们在生活中已有类似的生活经验。课堂上抛出“如何给冷水加热”,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抛出:可以放在煤气上加热,放在电磁炉上加热;加些热水等等,对于这些生活经验,孩子们深有感触,然而对于冷水温度升高的变化外,还有哪些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

2.学会观察,探究发现

孩子们在探究冷水袋在热水中的.变化,孩子们的前经验对于热水除了温度升高以外,并无其他经验,因而发现冷水袋子在热水中慢慢变热,并且上浮,非常兴奋,马上和老师汇报,适时抛出:你有什么发现?HM小组:我发现水位上升,可能是体积变大,这结合上一节课的沉浮经验进行学习。是不是真的体积变大呢?孩子们提出新的疑问,为了验证猜测需要进行实验,在实验中通过天平称重和蜡烛加热观察气球的变化,虽然不明显,但是仍然能感觉到气球的细微变化。验证自己的猜测,为何会这样,在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3.演示实验,确保安全

对于加热试管,孩子们的经验较少,甚至是无,这就需要老师提前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做好试管加热前的工作,确保试管不会因受热不均匀而破裂,这也是需要提前考虑的。

4.汇总观察记录,学会总结

上一篇:生活为话题的作文:生活需要掌声700字下一篇:人才观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