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管理范围

2024-05-24

河道管理范围(精选8篇)

篇1:河道管理范围

河道管理范围内有关活动审批

申请材料清单

注意:材料准备完成后请将申请资料(书面材料一式四份、电子文档一份)送活动所在地水利管理站进行初审,水利站签署意见后送交锡山区水利局一号厅水利窗口。

一般活动:

(1)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活动申请书;(2)所要进行的活动依据和规模、时间;(3)活动地点和涉及河道管理范围;

(4)活动项目安全影响评价报告等有关技术论证资;

(5)影响公共利益或第三者合法的水事权益的,应当提交有关协调意见书;(6)施工方案(附施工图纸);

(7)汛期施工的,应当提交汛期应急预案;

(8)申请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申请单位出具的授权委托书(或单位介绍信)及办理人员身份证复印件。(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相关材料。临时码头活动:

除需要提交一般工程规定的申请资料外,码头工程还需要提交所在地土地所有权证明或者土地使用权证明文件。

联系单位:锡山区水利局联系电话:88201305

篇2:河道管理范围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水务局:

近年来,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强化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加大违章项目执法检查力度,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涉河建设项目的增多,河道管理范围内,特别是重点河流、重点河段建设项目立项,不履行河道建设项目申请审批,未批先建或先建后批;不按规定的河道建设项目审查权限和程序审批项目;对建设项目不做防洪评价分析论证;不按照河道主管部门审批意见落实相关措施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引发水事纠纷,影响项目的正常建设,而且给河道防洪安全造成了重大隐患。为此,就进一步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提出如下要求:

一、严格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与各级发改等建设项目审批单位沟通,及时掌握涉河建设项目申报信息,为涉河建设项目单位主动做好服务。按照《省实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第二十四条和《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要求,强化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各类涉河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前,按照河道管理权限,认真组织有关专家对建设单位提交的涉河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审查,办理涉河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手续。

二、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审查权限进行审批。

(一)黄河干流和泾河干流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由省级河道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其他建设项目由所在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报省级河道主管部门审查。

(二)黄河一级支流等重要河流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由所在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省级河道主管部门审查。

(三)市(州)边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由相关市(州)、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初审意见,报省级河道主管部门审查。

(四)干流主要河段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由所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审查。

(五)在大型水库及下游有城市的中型水库管理范围内兴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由水库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并经所在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后,报省级河道主管部门审查。

(六)除上述明确审查权限外的涉河建设项目,由市(州)、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并将建设项目审查同意书抄报省级河道主管部门备案。

三、高度重视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工作。《防洪评价报告》是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的重要技术报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开展防洪评价工作。

重要河段、重要建设项目或对河道管理范围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须委托有相应水利(水电)行业资质设计单位,按照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办建管〔2004〕109号)的要求,编制《防洪评价报告》。对河道管理范围影响程度和规模较小的建设项目,由有相应水利(水电)行业资质设计单位编制《防洪评估报告》,主要内容为:项目概况,项目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及影响河道管护设施情况、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项目对河势变化、堤防安全、河道行洪、水质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补救措施等。

四、严格执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制度。涉河建设项目单位在其项目立项批准后,应将批准的文件和施工安排、施工期间渡汛方案、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情况,报送涉河建设项目审查机关审核,经审核同意后发给河道管理范围内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方可组织施工。

五、规范河道现场清理保证金的收取、退还工作。为保证河道施工现场清理干净和河道行洪畅通,审批单位要按照《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在发放施工许可证前,向施工单位收取现场清理保证金。涉河建设项目竣工后,施工单位现场清理完毕,经验收合格,现场清理保证金退还施工单位,否则,审批单位可将保证金用于现场清理费用,并告知建设项目单位,保证金不足清理费的,审批单位向建设单位追缴。

六、督促落实河道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的等效替代措施和经济补偿。涉河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的,由建设单位采取修复、加固、修建其他等效替代工程等补救措施,消除不利影响。占用水域的,建设单位在依法报批前,应当提供拟采取的替代水域工程或者功能补救措施方案,并按照批准的方案组织实施。无法采取等效替代措施的,要向建设单位收缴补偿费。对未经批准擅自占用水利设施或者水域的,对违法行为实施期间和违法结果存续期间的占用活动,要向建设单位追缴补偿费。

七、切实加强涉河建设项目日常监督管理。各级河道主管部门,特别是县级河道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涉河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监督管理,对经批准的涉河建设项目要全过程跟踪督查,检查是否按批准的位置、界限和要求进行施工、施工方案是否有碍行洪以及施工期的渡汛方案是否落实等,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意见,通报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督促其认真整改落实;遇重大问题,报上一级河道主管部门,联合执法,确保河道安全。对未经河道主管部门审批的项目,要责令其停工整顿,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后再施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涉河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建设项目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八、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的启用验收工作。各级河道管理部门,要按照“谁批准、谁验收”的原则,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竣工验收前30日,将有关竣工资料报送河道建设项目审查同意的河道主管机关申请验收。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验收申请20个工作日内,要组织有关单位的代表和专家成立验收组,对工程项目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

九、各级河道主管部门要切实认真履行河道管理职责。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是《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河道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河道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厅水利管理局作为省级河道主管部门,要严格涉河建设项目的审查和审批及施工许可证的发放,加强流域管理机构和市(州)河道主管部门对涉河建设项目审批的指导。市(州)河道主管部门和流域机构要认真履行权限范围内职责,不准越级审批或越权审批。县级河道主管部门要主动配合省市(州)河道主管部门做好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篇3:河道管理范围

海河流域总面积31.82万km2, 包括海河、滦河和徒骇马颊河3大水系、7大河系、10条骨干河流。河道是洪水下泄的通道, 又是社会发展用水的来源, 河道安全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和水运事业的迅猛发展, 涉河建设项目不断增加, 规模也越来越大型化, 加大了河道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 给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河道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涉及桥梁、缆线、管道及各类建筑物, 多为国家和省市的重点工程, 虽然河道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提高对涉河建设项目的依法管理水平, 但仍然存在资料审查、管理混乱, 施工监管工作困难, 建设单位不按批复进行建设, 验收及运行管理缺位等问题。

2 河道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 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存在的问题

2.1.1 防洪评价报告编制不合理。

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直接关系到河道的综合规划是否实现, 影响着河道的安全和环境。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有责任保证评价的合理性、规范性、真实性。但现在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在很多层面存在不规范的地方, 防洪评价的编制从单位资质到报告内容严格度都不够, 造成防洪评价报告内容简单、分析粗糙、忽略试验等, 给建设项目许可增加了难度。

2.1.2 建设项目审查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现在海河流域范围内河道内建设项目日益增多, 但是都没有系统的河道岸线规划, 在进行建设项目审批时, 什么地方可以建, 什么地方不可以建, 什么地方可以建设什么项目, 没有依据可循, 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 也给建设项目的审查带来了一定难度。

2.2 行政干预

在海河流域河内的涉河建设项目多为国家投资、地方政府集资或者招商引资来的重点项目, 项目建设单位认为有政府的支持, 不按建设程序办事, 河道主管部门在巡查中发现违章违规等问题进行制止时, 建设单位就会直接找地方领导, 地方领导出于对建设项目的重视, 会出面协调, 行政干预, 特别是在建设项目审批上, 会出现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现象。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给河道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3 施工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河道范围内的项目建设, 需要经过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批准之后才能够进行实施, 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监管工作。另外对于主管部门来说, 需要加大检查的力度, 并建立相关的通报制度, 对巡查的责任进行落实。

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 对出现的违规工程进行终止的时候, 还存在着执法制度缺失的问题, 并且还存在着执法力度不足的问题。很多执法过程只是完成表面工作, 对真正存在的隐患问题并没有做到解决。

2.4 竣工验收问题

竣工验收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涉河建设项目大多是国家或地方的重点工程, 工期紧、任务重, 有些建设单位为了早交付投入使用, 在完工后未经河道主管部门验收就直接投入运营, 致使损坏的提防不能按要求修复, 竣工验收资料不能及时上报, 严重影响河道防洪安全及今后河道管理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5 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项目对河势、河道防洪要求及水体污染等问题的影响往往是在建设项目运行过程中才产生的, 若发现问题, 应要求建设单位补做未完工工程, 进行必要的加固、修建或者拆除, 而水行政主管部门由于缺乏对建设单位的约束措施, 致使这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3 完善涉河建设项目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3.1 完善相建设项目管理相关的配套技术规范

建议尽快出台《建设项目审查技术规范》、《建设项目防洪评价编写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项目防洪评价专家评审管理办法》等规范, 确保河道主管部门在审查河道内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河道综合规划, 是否符合防洪标准和管理要求, 是否对河势、堤防、护岸和其他水工程安全不会造成影响等, 有科学的依据可循, 提高建设项目审查的科学合理性, 确保河道防洪安全。

3.2 出台相应措施, 强化执法力度

针对水行政执法制约措施缺乏的情况, 建议国家尽早出台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加强监管制约措施, 切实保障河道主管部门的监督权。

3.3 做到严格有效的执法

首先需要对行政执法的法律地位进行提高, 并且做好施工许可管理工作。对于没有经过批准的项目, 不准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建设。另外对于存在的违规建筑, 还需要对其依法进行查处, 并且要联合社会其他部门, 来做到对执法过程的不断加强。

3.4 加大对过程的有效管理

在监督的过程中, 只有做到有效的监督, 才能够使建设单位在建设的时候能够做到严格执行, 避免项目建设造成对水利的相关影响。

3.5 制定的严格竣工检验制度

对于与防洪工程相关的项目工程建设完善的时候, 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竣工检验, 只有通过检验之后, 才能够投入到使用当中。

摘要:通过对海河流域近年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建议等, 提高建设项目管理的效率, 确保河道防洪安全。

关键词:河道管理,项目建设,建设项目,分析探讨

参考文献

[1]贾德栓.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防汛抗旱, 2010 (2) .

篇4:浅议城市河道管理

摘要:近年来,我国现城乡一体化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进程不断推进,高楼大厦林立。在此进程中,水清、岸结的公共环境已经成为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经济、优化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河道清淤、驳岸养护、水面保洁已经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组成部分,涉及到雨水排水、适合人群居住与否等重大问题,关系到城市的持续发展和进一步的建设。基于以上论述,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城市河道的整治与管理。经过多年努力,城市河道治理从河道的功能以及河道的环境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防汛排涝系统设施完善、水环境也得到优化等。但是毋庸讳言,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环境意识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增强,而是相对薄弱。这也导致在当前城市河道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城市河道治理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在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河道管理,争取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建设新的管理体制,加快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针对当前城市河道的现状,本文作了分析,并针对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河道管理建议。

关键词:水质污染;河道整治;河道管理

一、城市河道水的现状

如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城市河道水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在治理河道规划方面相对滞后,導致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显得同样滞后,并不畅通。而这种滞后所带来的最明显的现状就是十分严重的雨污混流现象。其具体表现为:首先是水质严重恶化,其次是河道污染程度增高,再次是水生植物茂盛。其中河道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

1、河道清淤深度过深以及大量河道水底硬化。泄洪功能固然是河道的主要功能,但在城市河道治理中如果片面强调泄洪功能,就会弱化城市河道的资源功能及其生态功能。此外,在城市河道治理中,河岸及河底硬化是一个明显趋势。但是片面追求河岸及河底硬化,则导致自然河流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河道中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另外,为保护城市安全,不少城市逐年增高河堤,逐步建设钢筋混凝土以及块石护堤,或者将河流人工化、渠道化,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原有的生态平衡。

2、环保意识较差,河道生态遭到污染。对于城市河道的保护,部分群众是缺乏环保意识的。究其原因,卫生、环保等相关单位宣传力度不大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因为缺乏对于城市河道的环保意识,向河道内排放生活污水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有部分群众向河道里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向河道里丢弃动物尸体、脏污以及堆积农作物秸秆等,本应发挥生态作用的城市河道变成了“垃圾场”。这个垃圾场不但影响了河道的观瞻功能,更为严重的是,河道水体也受到了污染,河道里的水生环境被破坏,伤害了河道生态健康,诱发了很多种疾病。面对城市河道的脏乱之殇,对于各种危害河道的行为,相关单位却制止不力,更加重了河道脏、乱、差的现象。

3、河道淤积污泥严重。遇到每年的汛期,排除雨水的功能主要由城市河道承担。在发生降雨时,雨水向河道排放时,会经由沿河的排水闸门以及泵站出水口门一起排放。而在排放雨水的同时,排水管道内的淤泥、杂物以及地表垃圾等也随之同时进入河道。这些物质就会加重导致河道污泥的淤积,使得河床增高,反而影响了河道防汛排涝功能的发挥。

二、措施与建议

1、对于城市河道的治理要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在进行城市河道治理时,要坚持两项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河道治理的目标要制定为生态型、高起点以及前瞻性。在治理河道时,要实现安全、资源以及环境的有机结合。另外,还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治理的标本兼治。也就是说,在治理中不能只求表面。为了避免上述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建设以及维护好相互沟通和流动畅通的河网水系,并且定期对河道的淤泥进行清除,使城市的水环境更加优美和谐水质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河道的安全、环保、效益等社会综合效益。

2、定期组织宣传的同时仍应加大河道治理的教育力度。城市河道河道整治和水环境保护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更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它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为了进一步地促进城市河道治理工作的开展和使人们自觉维护河道整洁,我们平时要加强日常宣传。首先,进行水环境保护重要性以及迫切性的宣传,通过宣传,帮助人们充分认识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人们认识到河道水环境并不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一件事,而是和人们生活的休戚相关。有效的宣传可以在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再次,要采用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上,例如在宣传河道水环境保护知识时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通过宣传,争取得到各部门以及老百姓的理解、关心、支持和配合。

3、加强水政执法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泥浆偷排漏排以及偷鱼电鱼等违法行为。在城市河道管理中,一旦发现在河道内乱采挖、乱建筑的现象,要及时发现、依法制止。对于一些河道违法行为,如危及堤防、护岸、涉河工程设施安全等的要严厉打击。另外,要联合多个部门加强河道水质监测,环保、园林、市政等要参与其中,做好卫生保洁、堤岸绿化等工作。除了执法部门,管理部门也要发挥监督作用,比如使企业严格执行河道行政审批制度,以实现对安全和谐的河道水环境的共同保护。

4、创新机制。要积极创新河道管理体制,做到“责任清,任务明”,实现河道管理职能统一,强化河道管理功能。

5、河道保洁。河道保洁工作是做好城市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专业化队伍,做好河道保洁。要统一管理,划分责任区并且必须做到责任到人,管护责任区内河道水面、堤岸、绿化带、景观设施应定期检查并且形成书面材料。

6、进行河道整治。首先,可以有计划地种植水生植物。对于极富营养的黑臭河道段,可种植水生植物,以达到借助其吸收水体过剩的有机营养的作用,达到平衡生态、消除黑臭的目的。其次,可以推广生态护坡。因为河床硬化已然切断了地下水的供给方式,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对于这种现象,应尽可能采用自然护坡形式或是给人工种植特定的水生植物如杉木桩、透水砖、直立块石、绿萝……

三、结语

篇5:河道管理范围

信息提供日期:2016-05-07 【字体:大中小 】 视力保护色:

(1992年4月3日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颁发,自发布之日期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建设的管理,确保江河防洪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河道(包括河滩地、湖泊、水库、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开发水利(水电)、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污口等建筑物,厂房、仓库、工业和民用建筑以及其它公共设施(以下简称建设项目)。

第三条 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以下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由水利部所属的流域机构(以下简称流域机构)实施管理,或者由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道主管机关根据流域统一规划实施管理:

(一)在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珠江主要河段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河段的具体范围由水利部划定;

(二)在省际边界河道和国境边界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的建设项目;

(三)在流域机构直接管理的河道、水库、水域管理范围内兴建的建设项目;

(四)在太湖、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等大湖、湖滩地兴建的建设项目。

其它河道范围内兴建的建设项目由地方各级河道主管机关实施分级管理。分级管理的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计划主管部门规定。

第四条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它技术要求,维护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通畅。

蓄滞洪区、行洪区内建设项目还应符合《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 建设单位编制立项文件时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申请时应提供以下文件:

(1)申请书;

(2)建设项目所依据的文件;

(3)建设项目涉及河道与防洪部分的初步方案;

(4)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情况及该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

(5)说明建设项目对河势变化、堤防安全,河道行洪、河水水质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补救措施。

对于重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还应编制更详尽的防洪评价报告。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未列入国家基建计划的各种建筑物,应在申办建设许可证前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

第六条 河道主管机关接到申请后,应及时进行审查,审查主要内容为:

(1)是否符合江河流域综合规划和有关的国土及区域发展规划,对规划实施有何影响;

(2)是否符合防洪标准和有关技术要求;

(3)对河势稳定、水流形态、水质、冲淤变化有无不利影响;

(4)是否妨碍行洪、降低河道泄洪能力;

(5)对堤防、护岸和其它水工程安全的影响;

(6)是否妨碍防汛抢险;

(7)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

(8)是否影响第三人合法的水事权益;

(9)是否符合其它有关规定和协议。

流域机构在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审查时,还应征求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意见。

第七条 河道主管机关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将审查意见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同意兴建的,应发给审查同意书,并抄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在报送项目立项文件时,必须附有河道主管机关的审查同意书,否则计划主管部门不予审批。

审查同意书可以对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管理提出有关要求。

第八条 河道主管机关对建设单位的申请进行审查后,作出不同意建设的决定,或者要求就有关问题进一步修改补充后再行审查的,应当在批复中说明理由和依据。建设单位对批复持有异议的,可在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决定的机关的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复议申请,由被申请复议机关会同同级计划主管部门商处。

第九条 计划主管部门在审批项目时,如对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作较大变动时,应事先征得河道主管机关的同意。建设单位应重新办理审查同意书。

第十条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必须将批准文件和施工安排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核后,方可办理开工手续。施工安排应包括施工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的情况和施工期防汛措施。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施工期间,河道主管机关应对其是否符合同意书要求进行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如实提供情况。如发现未按审查同意书或经审核的施工安排的要求进行施工的,或者出现涉及江河防洪与建设项目防汛安全方面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意见,建设单位必须执行;遇重大问题,应同时抄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 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筑物和设施竣工后,应经河道主管机关检验合格后方可启用。建设单位应在竣工验收6个月内向河道主管机关报送有关竣工资料。

第十三条 河道主管机关应定期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筑物和设施进行检查,凡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应提出限期改建的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 未按本规定的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建设项目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可根据《河道管理条例》责令其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采取其它补救措施,可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附:

《河道管理条例》有关河道管理范围的规定

第二十条 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主及护堤地。

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

《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对土地利用和产业活动的限制的规定:

四、土地利用和产业活动的限制

蓄滞洪区土地利用、开发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防洪的要求,保护蓄洪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减少洪灾损失。

(一)在指定的分洪口附近和洪水主流区域内,不允许设置有碍行洪的各种建筑物。

(三)蓄滞洪区内工业生产布局应根据蓄滞洪区的使用机遇进行可行性研究。对使用机遇较多的蓄滞洪区,原则上不应布置大中型项目;使用机遇较少的蓄滞洪区,建设大中型项目必须自行安排可靠的防洪措施。禁止在蓄滞洪区建设有严重污染手质的工厂和储仓。

(四)在蓄滞洪区内进行油田建设必须符合防洪要求,油田应采取可靠的防洪措施,并建设必要的避洪设施。

篇6:河道管理范围

审批

事项性质

行政许可事项 事项名称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审批 行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申请条件

1.建设及其他活动不影响河道堤防安全、河势稳定、防洪安全;

2.具有相应资质设计单位编制的工程建设方案

3.有关专家对方案进行了技术审查,并提出评价意见。前置条件 无 服务对象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申请材料 1 申请书;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及所依据的文件; 3 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及专家评审意见; 4 如影响第三人权益,还要有与第三人的协议文件; 5 有关经济主体或有关部门的意见或协议文件。法定期限 20个工作日 承诺期限 3个工作日 是否踏勘

是 收费标准 无 办理主体

承德县行政审批局 办理科室

社会事务审批股 办理地址

下板城镇市民广场对面政务服务中心二楼 联系电话 0314-3116031 办理流程

申请(提交材料)----社会事务审批股窗口受理----外业股进行实地踏勘----社会事务审批股审核---主管局长审批----下发审批文件。办理结果

批复 监督电话

篇7:河道管理范围

(2004年9月10日上海市水务局沪水务[2004]795号)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本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保障河道防洪排涝安全,保护水环境,根据《上海市防汛条例》、《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应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泵站、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水(污)口等建筑,厂房、仓库、工业和民用建筑等设施(以下统称建设项目),以及临时使用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域或者陆域的行为。

第三条(主管部门)

上海市水务局(以下简称市水务局)是本市河道的行政主管部门,其所属的上海市河道(水闸)管理处(以下简称市河道管理处)负责对全市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和指导,并对市管河道实施管理。

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实施管理。

第四条(河道占用和使用要求)

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和临时使用河道水域或者陆域的,应当符合本市防汛和河道专业规划要求,维护河道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河道行洪、输水通畅,不得影响河道水质。

第五条(管理分工)

建设项目位于市管河道以及需要临时使用市管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域或者陆域的,由市水务局及其市河道管理处负责管理(黄浦江及其上游段河道的管理,分别由市防汛墙建设管理处、市太湖流域工程管理处按照管理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同)。建设项目位于区(县)管、镇(乡)管河道(以下简称其他河道)以及需要临时使用其他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域或者陆域的,由河道所在地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第六条(建设项目申请)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申请,市管河道由市水务局行政审批受理处负责统一受理;其他河道由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审批受理部门负责统一受理。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申请,应当提交以下文件和资料:

(一)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申请;

(二)建设项目所依据的文件;

(三)建设项目涉及河道部分的初步方案(包括平面布置图、结构图等);

(四)建设项目对河势稳定、堤防和护岸等水工程安全、河道行洪排涝、排水和水质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补救措施;

(五)其他有关资料。

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水(污)口的申请,还应当提供环境影响论证的报告。

第七条(建设项目审核内容)

市水务局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申请,应当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审核:

(一)是否符合流域、区域水利规划和本市防汛、河道专业规划的要求;

(二)是否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和有关技术和日常管理的要求;

(三)是否影响堤防、护岸和其他水工程的安全;

(四)是否影响防汛抢险;

(五)建设项目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

(六)是否符合其他有关规定和要求。

第八条(建设项目审核要求)

市水务局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建设项目的申请提出审核意见。

审核同意的,市管河道统一由市水务局发给《审核同意书》;其他河道统一由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给《审核同意书》。

不同意建设的,应当在审核意见中说明理由,并告知建设单位依法享有的有关权利。

第九条(施工申请)

经批准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在施工前,建设单位还应当按照河道管理权限,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向受理部门提出施工申请,并提交以下文件和资料:

(一)建设项目审核同意书;

(二)建设项目涉及河道部分的最终设计和施工方案;

(三)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堤防等水工程设施及水域情况;

(四)施工期间的防汛、排水措施等。

第十条(施工审核内容)

市河道管理处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的施工申请,应当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审核:

(一)建设项目的规模、地点、建设期限、结构形式以及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域、陆域的范围是否符合审核同意书的要求;

(二)施工方案是否满足防汛安全的要求;

(三)施工期间防汛、排水等应急措施是否得当,施工安排是否符合防汛期限的要求;

(四)是否影响堤防、护岸和其他水工程的安全;

(五)是否妨碍防汛抢险;

(六)审核同意书提出的其他要求是否落实等。第十一条(施工审核要求)

市河道管理处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对施工申请提出审核意见。

审核同意的,市管河道统一由市河道管理处发给《施工同意书》;其他河道统一由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施工同意书》。

不同意施工的,应当在审核意见中说明理由,并告知建设单位依法享有的有关权利。

未取得《施工同意书》的,建设项目不得施工。

第十二条(定位验线)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通知市河道管理处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施工现场定位验线。

第十三条(施工变更)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需要对建设项目的施工期限或者使用范围等予以变更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征得市河道管理处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市河道管理处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施工变更的情况作出是否需要重新办理申请的决定。

第十四条(施工监督)

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市河道管理处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施工是否符合《审核同意书》和《施工同意书》的要求实施监督检查,建设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或者资料。未按《审核同意书》或者《施工同意书》的要求进行施工的,市河道管理处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或者责令其停止施工。

第十五条(竣工验收)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组织有关单位对建设项目进行验收。

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在验收后三个月内向市河道管理处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涉及河道部分的有关竣工资料。

第十六条(临时使用申请和审核)

需要临时使用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域或者陆域的,使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向受理部门提出河道临时使用申请,并提交以下资料:

(一)河道临时使用申请;

(二)临时使用的用途和期限;

(三)临时使用河道水域或者陆域的范围。

市河道管理处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临时使用要求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核发《河道临时使用许可证》。

第十七条(审核、许可期限)

市水务局、市河道管理处、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部门受理申请后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审核意见或者作出许可决定,并由受理部门统一告知申请人。

市水务局、市河道管理处、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办结的,应当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

市水务局、市河道管理处、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逾期未提出审核意见或者作出许可决定的,视作同意。

第十八条(补偿和赔偿)

占用河道堤防等水工程设施(防汛墙、青坎、护堤地、防汛通道)或者水域的,使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予以补偿;由于施工原因对河道堤防等水工程设施造成损害或者造成河道淤积的,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清淤的责任。

第十九条(处罚依据)

违反本规定的,市水务局、市河道管理处或者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上海市防汛条例》、《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条(文书印制)

本规定涉及的《审核同意书》、《施工同意书》以及《河道临时使用证》的式样,由市水务局负责统一印制。

第二十一条(解释)

本规定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水务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施行日期)

篇8:河道管理范围

1 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现状

目前,柳州市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有桥梁、缆线、管道、码头、沿河道路、景观工程及各类临河大型建筑物等,由于大量的桥墩、承台等构造物布设在河道和河岸边上,长期占用河道和堤防,造成部分河段存在雍水、阻水等情况,致使河道御洪、泄洪能力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减,存在河道行洪、河流健康和河道生态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此外,因为河道内非防洪建设项目资料申报、审查过程较为混乱,施工过程监管困难,验收后运行管理缺位等原因,特别是其中一些重点项目在施工、运营过程中,在地方行政干预下,河道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有时也只是走过场而已,收不到应有的监督检查效果。随着柳州市河道内非防洪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单靠过去的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依法治河的管理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后,要求河道主管部门在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查、修改、审批(转报)、验收、运营等各个环节都要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根据这一要求,柳州市河道主管部门为提高对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依法管理水平,采取强化资料审查、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建立执法责任制、加强河道巡查力度等措施,进一步规范对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现阶段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针对近几年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增多的情况,柳州市河道主管机关针对已建、新建项目,分别作出具体部署,狠抓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

(1)对于新建项目,主要从建设项目资料申报入手,按照《珠江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所规定的程序对其报送的技术性资料进行审查,确保工程建设符合防洪等各项技术要求,明确项目建设方应履行的防洪义务并以协议的形式加以落实,保证行洪安全和河道通畅。对一些没有经过河道主管单位同意擅自施工的建设项目坚决依法处理,责令其补办申报手续并要求其在领取施工许可证后才能继续施工,或者依法清除非法施工项目,维护正常的河道管理秩序。

(2)对已开工建设项目,主要依据《水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条文,依法检查其是否符合许可规定的要求,特别是对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跨越河道空间或者穿越河床的非防洪建设项目,要及时掌握其位置和界限的放样情况,以确保工程建设项目按照许可的位置、界限进行建设。若发现未按许可的意见或经审核的施工安排的要求进行施工的情况,或者出现涉及河道防洪与非防洪建设项目防汛安全方面的问题,须及时向建设方提出意见,责令整改。

1.2 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取得的经验

虽然对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的管理仍然存在着某些问题,但是随着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和管理人员经验的逐步丰富、素质的逐步提高,我们还是积累了一些有效的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经验。

(1)对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基本能够做到依法定程序开展。近年来,随着各类培训班的举办、各兄弟单位之间管理经验的交流以及更多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加入等,对河道内非防洪建设项目的受理、审查、审批,或转报、转批、监督管理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本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

(2)积累了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查经验。能够对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进行审查,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年不断的总结,对非防洪工程建设造成的防洪工程效益的降低基本能够量化,并提出具体合理的补救措施和解决方案。

(3)逐步认识到对市区河段建设项目防洪综合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已着手落实相关工作。这是因为多个涉河非防洪工程项目建设距离近,发生大的洪水时,各个工程的壅水影响将会产生叠加效应,必将对目前城市的整个防洪体系产生很大的压力。而目前审批建设项目所依据的防洪评价报告均是对单个工程进行分析评价,没有考虑拟建工程与附近已建工程的综合累加效应对河道行洪的影响。因此,从防洪保民生的目的出发,通过对研究范围内已建、在建和规划涉河非防洪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洪水影响进行叠置、累积计算分析,再与现状、规划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进行对比,可以规范和指导涉河非防洪建设项目可研、初设及施工等环节,使涉河非防洪建设项目造成的洪水影响降到最小,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审批提供依据,保证涉河非防洪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真正做到“防水患于未然”。

2 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近几年来柳州市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目前已形成一个建设高峰。河道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地方行政干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设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2.1 建设项目的资料申报问题

目前,水行政法规还不够完善,仅仅规定了应该办理的事项,而对于办理中的一些细节没有明确规定。如在资料申报活动上,一些大型的建设项目,从立项、审查、上报、审批到工程建设、竣工、验收、运营,往往历经的时间较长,所需申报资料多、繁杂,建设单位所提供的资料有时很难满足河道主管部门防洪和工程管理的需要,而且有的建设单位往往是对比应付处理,能省就省,能拖就拖,致使河道主管部门实施水行政管理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2.2 项目建设施工过程的监管问题

河道主管机关的水行政执法部门在实际的施工巡查过程中,当发现问题进行制止时,施工单位往往是当面答应整改,可是当监察人员离开后,他们还会继续不合法的施工行为。此外,由于水政部门人力、物力有限,交通工具少,监察难以面面俱到,且河道内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违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常常是在形成事实后才被发现,而且因为牵涉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处理起来相当困难,没有有效的遏制手段,水行政执法工作更是举步维艰,无法对建设中或建成后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整治。

2.3 行政干预的问题

一些大型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往往是国家投资、地方政府集资或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每当河道主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发现存在违章、违规问题进行制止时,这些项目建设单位一般就会直接找到上级或地方政府领导,反映建设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困难多等情况,以此请求上级或当地政府出面协调。而地方政府出于对建设项目的重视,就会搞一些建设项目协调会,或下达行政指令,责成相关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就出现了行政干预水行政执法问题。如,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本应该由建设单位提供材料,有时却要求河道主管单位替建设单位完成,出现本末倒置现象;在一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边报手续边建设,或未经河道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就开工建设的现象。这些政府的行政干预行为往往导致河道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2.4 项目建成后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后,一般由管理单位进行运作,但所涉及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清理、建设项目对防洪工程的影响,以及河势变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在建设项目运营后才产生的。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建设项目存在严重违章情况,依据舫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规定,应当要求建设管理单位进行必要的加固、改建或拆除,但这些工作直接牵涉到建设方的经济利益,即工程已经通过竣工验收,其不会轻易地增加投资。对此,水行政执法缺乏相应的制约措施,强制执行能力受外界条件的干预,建设项目的运营监管因此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

2.5 工程废弃后拆除责任无法落实的问题

一些建设项目废弃后,由于拆除费用难以解决,建设或管理单位不愿拆除,而河道管理单位又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致使废弃工程所带来的各种防洪隐患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妥善解决。

2.6 当地群众法律意识不强的问题

在水行政执法过程中,一些群众对水法规理解不深,增加了解释的难度。比如,群众在堤坡上种菜,他们认为不仅对防洪工程没有影响,反而帮助管理部门搞绿化,却不知道在堤坡种菜损坏了堤防工程的完整,影响防洪安全和工程面貌。

3 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建设项目监管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3.1 进一步依法严格进行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

根据《水法》《防洪法》《珠江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本着“支持当地经济建设与确保河道行洪安全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以建设项目的受理、审查和监管为目的的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严肃认真地审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土发展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标准,审查建设项目防洪措施是否可行,是否影响河道行洪、水工程安全、水质和第三方合法权益等,按照管理、审批程序和权限使项目能够得到及时审查、转报和批复,使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走上规范化道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依法按水行政法规管理项目,树立河道主管机关的权威,确保河道主管部门的合法权益。

3.2 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建设项目的施工监管与巡查工作

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建设项目施工直接关系到河道安全,应建立监管与预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项目施工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加强工程质量的管理、监督和指导,确保工程质量和河道安全。一是安排专人负责施工过程监管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对所辖范围内已建、在建的河道内建设项目的日常巡查工作,实时监督在建项目的施工进展情况,对发现的违规问题做到及时制止、及时报告,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二是水政监察人员加大对河道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巡查力度,将关口前移,及时杜绝未批先建违法行为的发生,并严格按照河道管理巡查报告制度的要求对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

3.3 建立项目数据库,实现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电子化管理

对所辖区域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拉网式调查,摸清各类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运行管理单位、建设时间、审批情况、防洪标准、技术指标等具体情况,全面掌握各类非防洪工程的详细情况,在此基础上整理归档,建立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数据库,并对在建项目实行动态监管,进一步提高对各类非防洪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3.4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12·4”法制宣传日等面向大众的法律宣传日契机,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面向全社会普及水法规知识,形成法制宣传的前沿阵地,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同时,抓好日常宣传活动,提高沿河群众的水法规意识,争取他们对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理解和支持。

3.5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水行政执法队伍管理水平

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建设项目监管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监管工作要做到“有理、有据、有度”,真正发挥监管效力。要积极举办、参加不同层次的水法规和审批相关知识培训班、专题交流会等,完善监督管理手段与措施,配备必要器材和装备,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4 结语

总之,河道管理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监管工作责任大、任务重,河道主管部门必须不断提高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把服务寓于执法之中,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河,创建一流的监管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为水利事业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月芳.河道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上一篇:速度+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凯特密欧3)下一篇:北京大学特色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