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鱼不如钓鱼作文

2024-04-17

看鱼不如钓鱼作文(共7篇)

篇1:看鱼不如钓鱼作文

暑假里,我和爸爸一起去西华园看鱼。

这一天,我们一大早就准备去看鱼。大家一定有疑问:“鱼有什么好看的?我家多得是。”等一下你们就知道了。

不一会儿,我和爸爸终于到了西华园的门口,一抬头就让我眼前一亮:“这不是古代人们的房子吗?”金黄色的瓦片,大红色的两根柱子撑着瓦房,真有一派古代的气势。

西华园里有许多大片的湖,碧绿的湖面像镜子一样平静,像熟睡的`婴儿,甜甜地做着美梦。湖中有一个用石头雕刻成的河马,栩栩如生。我奇怪地问爸爸:“你不是说来看鱼的吗?这里连个鱼影也没有。”爸爸小声地说:“你瞧鱼在那里呢!

”我一转头,突然看见有N多只金鱼在向我们这边游来,有几只还不停地跳出水面摇摆着轻巧的尾巴,像特意来欢迎我们似的。这时,我看得目瞪口呆。

到了中午,我看得有点烦了,便问爸爸:“这里能有鱼吗?”爸爸说:“有啊,就在那边。”我顺着爸爸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个小池塘,里面还有许多鱼呢!

我便跑了过去拿起了鱼竿漫不经心地钓起鱼来,那时我还不会钓鱼,只是看着人家很轻松地就把鱼钓上来了,我觉得我也一定能行。过了十多分钟,我看见还没有钓上鱼来,有些不耐烦了,便说:“我不想钓了。”爸爸回应道:“嘘,小声点,你瞧鱼游过来了。”我一看,果真有一条鱼在我的鱼饵四周游来游去,便又等了一分钟,这条“受害者”终于上钩了。我高兴得又蹦又跳,爸爸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这时,我终于感觉到看鱼不如钓鱼。查看所有评论我要评论

篇2:看鱼不如钓鱼作文

上中学的时候家里承包了村后的一大片沼泽地养鱼。当时昏黄的黄河水从河道内引出时携带大量泥沙,引出后的黄河水用围堰围挡后形成了沉砂池,用于沉淀泥沙。村民在围堰上埋设了出水管,将沉砂池水引入一片洼地形成了上千亩的沼泽芦苇地,在沼泽地边角低洼地设置了一个出水口,保持了千亩沼泽地的水成流动状态,从而成为一池旺鲜的活水。一池旺水滋养了成片的苇荡,苇荡内流水淙淙,水鸟成群,炎炎夏日,鸟鸣声带来一丝丝的清凉。搁在今天就是一片天然的湿地公园。

村民瞅准了闲置了几年的千亩水汊苇荡,萌发了用来养鱼的念头,一年下来后效益还不错。在村委会重新发包时,我们三家联合承包了这片宝地。

每逢放假,晚饭后家里人就撵我去简陋的鱼屋子看鱼。那时民风淳朴,人情醇厚,还不知道鱼池子下药,最多就是几个毛孩子偷撒几网,那么大的水面,往往连个鱼毛也打不上来。说是看鱼实际上跟同龄伙伴找个乐子,凑个热闹,图个新鲜。最刺激的是晚上哥哥手持鱼叉,守候在鱼池出水口,等待网前准备逃跑的大鱼,用手电筒照着出水口,紧张地盯着水中若隐若现的慢慢游弋的鱼影,“嗖”的一声将三齿鱼叉扔出去,一条活蹦乱跳的鲶鱼在鱼齿上来回翻腾,霎时对哥哥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还有几件事至今萦绕脑海挥之不去,想起来既好怕又好笑。

鱼屋魅影

鱼屋子因为离村子很远没有通上电,惟一的照明工具是手电筒。因为没有啥好玩的,围着鱼塘转了一圈没有发现跑水等情况,就早早钻入蚊帐,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就着习习凉风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大约在下半夜,好像有预感突然惊醒。鱼屋子没有门,往账外一瞅,一个人影就站在门口,顿时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连喊都喊不出来。慌乱中摸索到枕边的手电,打开手电一束光柱打在人影身上。“妈呀”,来人穿着棉袄,趿拉着鞋子,蓬头垢面,面无表情,呆滞的眼睛一点也不回避闪亮的光柱,竟然冲我傻傻笑着。我的喊声惊醒了沉睡的同伴,他也把手电对准了他:“谁?干啥的?”,听到同伴的喊声,那人转身就往外走,我们起身追到屋外,那人提起地上的破布袋子,歪歪扭扭的往北边跑走了。

回到屋子里,躺在床上再无睡意,回忆起刚才的一幕,惊魂甫定,胆战心惊。猛然同伴在黑暗中说:“哦,这不是买浒村的傻腊月子吗!”我也想起来,看面孔就是北乡的傻腊月子,平时白天见过他一两次。看来今晚是没处住宿了,想找个破屋子过夜,想不到摸进了我们的鱼屋子。弄清真相的我们,平顺了呼吸,消除了恐惧,在祈祷傻腊月不要再这么冒失来惊吓中慢慢进入了沉睡。

夜遇醉仙

晚上看鱼也是枯燥无味的。当时电视正播放香港电视剧《绝代双骄》对我有莫大的诱惑,因此电视播放期间总是看完电视剧打着手电边回味剧情,边沿着坎坷的鱼塘小路回鱼屋。也是一个漆黑的夜晚,看完电视已经是深夜,轻轻哼着电视主题曲,深一脚浅一脚的往鱼屋走。走到堤堰的下坡处,忽然感觉到一种异样,当时应该是第六感觉,我把手电光柱扫向身后的堤坡,头皮一乍,毛发都竖了起来。大约二十米外的堤坡上侧躺着一个人,浑身褴褛,蓬头垢面,用手支着头,身侧放着一根棍子,手里拎着酒瓶子,正朝我望着。我呆呆的和他对视了几秒钟,赶紧把手电筒光柱移开,赶紧往前赶。走出了几十米,又用手电筒照了照那人,那人还是保持着原来的姿势,把手中的酒瓶还冲我摇了摇。我加快了的步伐,也顾不上看鱼的职责,深一脚浅一脚的小跑起来。自己“扑踏扑踏”的脚步声也越来越撞击惊颤的心尖,越来越觉得是那个人跟在自己后面追撵自己。

跑回鱼屋,浑身已经被汗水打湿,抚平要跳出胸腔的心脏。深更半夜的斜躺在堤坡上饮酒,难道是醉仙临凡?

后来静下心,想想那人应该是个神经不大正常的醉汉吧。可自诩天生胆大的我当时竟然被吓的抱头鼠窜,竟也贻笑大方了。如果当时停下来和他就着电筒光对饮几杯,或许也能体验到仙人的潇洒和惬意吧!

入定时分

夏夜,皓月当空,万籁俱寂,独自一人坐在堤坝上,对面是沉砂池缓缓流淌的河水,身后是千亩鱼塘水面,偶尔有明晃晃草鱼跃出水面吞食湖面苇草摔落水中沉闷扑通声。

十五的月亮格外圆润,泛着暖红色光晕。月亮刚升起来,挂在苇梢,苇穗像姑娘披散的头发在月亮上投下剪影。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簇簇苇蒲连绵起伏透露着黛青色的神秘。偶尔从苇荡深处传出鱼鸟受惊的惊叫声,划破静谧的夜空,连岸边草丛弹奏着有节奏旋律的.夏虫们也像被施了咒语般噤若寒蝉,停顿了片刻高低起伏的“唧唧”声又灌入耳膜,远处苇荡中不时传来母鸟呵护幼鸟温柔的呼唤,温柔的鸣叫像极了母亲哄幼儿入睡的催眠曲。

沉砂池河道内的水流平静流淌着,在水流拐弯的地方撞击出轻微的哗哗声,水面在习习凉风的吹拂下泛起粼粼波光。月光下溪流旁一只白鹭披着月华,迈着优雅的步子在泥淖上啄食着……

此情此景,我忽然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似乎身体飘上了半空,大脑中一片空白,耳中好像失重了一般,那种感觉那么奇妙,那么神奇那么舒适。此生中再没有出现过这种奇妙的感觉,难道这就是禅定的境界?难道那一时刻入定了?我想应该是的,是这片静谧的土地让我心无旁骛的进入了她的内心。

故乡这片给我们带来财富的乐趣的神圣宝地十几年前就被当做了沉砂池,不断沉积的黄河泥沙湮埋了千亩苇荡,成了千里沃野,新造的良田里每天都有辛苦劳作的乡亲。随泥沙湮埋的还有我们的记忆和快乐……

★ 踩高跷比赛为题目的作文

★ 以看春晚为题的作文

★ 看钓鱼比赛

★ 龙舟比赛励志的句子经典语句

★ 看奥运比赛的作文

篇3:看鱼不如钓鱼作文

一、走出课堂, 实地观察, 感受生活。

学生从早到晚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他们没有时间去感受生活, 没有机会去融入社会, 更不用说去观察生活、体验大自然了。所以许多学生只能在教室里闭门造车, 而那些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的作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往往让我们看后感到很生硬, 缺乏真实、自然、流畅之感。针对这种现状, 我在平时讲课时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比如, 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的时候, 我就要求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观察秋天 (正好是秋季) 景物的特点, 要求他们双休日时走出家门, 走进大自然, 去吹吹秋风, 摸摸秋叶, 看看秋天的田野;引导他们去对比春天和秋天的不同, 感受秋天的魅力, 再让他们写出自己眼中的秋。另外我还把学生带出课堂, 去实地观察、感受生活。比如写《我的母亲河》这篇作文时, 我就事先安排一个课外时间, 与学生们一起来到母亲河沿岸, 对它的水色、水质、水源以及两岸的景色进行实地观察。而到作文课时, 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次课外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 然后师生一起理清思路, 确定写作方向。这样一来, 一篇作文的雏形就出来了, 再让学生动笔写就水到渠成, 得心应手了, 写出来的作文内容自然更充实, 语言也更流畅了。

二、身临其境, 亲身感受, 切身体会。

我们常说某篇文章写得好,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感叹学生的写作水平低。可回过头来想想, 学生每天都是两点一线, 不是在家, 就是在学校, 根本没有身临其境的机会, 写不出这样的好作文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做老师的, 应该尽量给学生创造这种机会。比如, 在上一节作文活动课时, 我就先安排了一个情景训练“寻宝”, 告诉学生老师在他们熟悉的司令台里放了一件宝物, 要求他们在五分钟之内找出来, 找出者有奖。待学生冲出教室后, 我快速地将教室里一把扫帚横放在学生必经的走廊上, 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只白色塑料袋、一些废纸、一把教室的铁锁放在教室进门的地方 (显眼处) , 故意将两张凳子打翻在走道上, 一盒粉笔打翻在讲台边上…‥几分钟后, 学生陆陆续续回到教室, 我就站在一边, 观察他们的动作神态, 看是否有同学注意到这些物品, 看是否有人将它们捡起。结果是预料之中的, 学生们的注意力都在“寻宝”上, 没人注意到这些东西。随后我为学生讲了《考试》、《一地白纸》等几个相关故事, 让学生知道, 一个真正的好学生, 不仅要成绩好, 还要品行好, 让学生明白:“宝”不仅指那些价值贵重的东西, 品德的高尚才是无价之宝, 在这堂课中, 每一位同学都兴趣浓厚, 积极参与,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加之事先已通知要写作文, 所以每一位同学既是参与者, 又是观察者。如此一来, 活动课的经过, 同学的表现 (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等) 尽收眼中, 自己又有切身的感受, 再让他们动笔写这篇作文, 当然是胸有成竹, 不在话下了。

三、设置情境, 体验角色, 增强感受。

一位好演员, 他总是先体验角色, 再去扮演角色;一位好作家, 他总是先体验生活, 再去反映生活。学生写作文时有时也可借鉴这种方法。比如, 开完家长会后, 我就要求以此内容写篇作文。可学生总是不能真实地描写出家长当时的心理、动作、语言、神态, 不是过于夸张, 就是有失偏颇;至于家长的心情, 感受他们更是无法体验, 倒是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来指责家长。针对这种情况, 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训练:一对下岗夫妻, 整日为生活辛苦奔波, 唯一的希望就在独生儿子身上, 也一直认为儿子懂事, 相信他在学校是品学兼优的, 所以和老师联系甚少;没成想家长会一开, 才知道儿子由于上网玩游戏, 成绩早已一落千丈。我请三位同学分别来扮演父亲、母亲、儿子的角色, 要求真实地表演出这一家人家长会后的情景。同学们对这个情景训练很有兴趣, 跃跃欲试, 都争着想表演一番;而那些未参与表演的同学点评也非常热烈、非常到位。几轮表演后, 我再因势利导, 要求同学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 站在自己父母的位置上换位思考, 体会一下为父母者的心情、感受。如此这般, 学生们再写作文, 内容就真实、客观多了。

四、利用综合性学习资源, 构建写作平台。

现在的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初中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 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既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又贴近生活, 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所以, 我就充分利用每一堂综合性学习课, 为学生构建起开放创新、充满生机活力的写作平台。例如,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一课, 首先在课前, 我就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名人读书的故事、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人读书的经验等。然后, 在课堂上, 我用精心准备的课件, 引导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分版块讲出来和大家共享, 同时师生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第三步, 师生共同赏析名人所写关于读书的好文章, 如冰心的《忆读书》、培根的《谈读书》, 让学生明白读书是个好习惯, 读好书能使人怡情, 使人高雅, 使人明智。最后, 我再布置学生写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因为学生自己动手搜集了很多资料, 加上在这堂综合性学习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所以这时写作文, 学生已不再是无话可说, 无内容可写了, 而是水到渠成, 作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五、说身边事, 道心中情, 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觉学生并非每次作文都是无事可写, 无话可说, 只是他们难把熟悉的人、身边的事、心中的话写出来, 即使写了也缺乏真实情感, 内容空洞, 好像编出来的。针对这种情况, 在作文课中, 我就会结合这次的作文内容, 把自己生活中相关的小事、趣事、感受讲给学生听, 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比如写“童年之乐”这个话题作文时, 尽管刚学完沈复的《童趣》、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可学生们还是叫嚷着“童年的事早就不记得了”, “无东西可写”。于是我就把我儿子童年的那些调皮的事、有趣的事讲给他们听, 引起他们的共鸣, 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果不其然, 学生们越听越有劲。这时我再让他们分小组互相说自己的趣事、乐事, 一节课说下来, 大家还兴犹未尽。到第二节课写作文时, 我再问学生:有事可写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有”。确实如此, 作文写出来后, 那些真实的事、真挚的情证明说的功夫没有白费, 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六、学生评改, 寻找优点, 淡化缺点。

我们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往往优点发现不多, 缺点却是一大堆, 诸如“中心不明确”、“不能围绕中心选材”、“语句不通顺”等等。学生听了老师的评讲, 更是灰心丧气, 原本有的一点写作热情也降到了冰点。针对这一现状,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我有时就特意安排学生分小组互相对改作文, 强调要寻找同学作文中的优点, 并且各小组要推荐出一篇最好的作文, 当场宣读并说出推荐的理由;最后, 我再和同学一起来评点此次作文中闪光之处, 强调值得同学学习的地方, 并对被推荐作文的同学实行奖励。至于作文中的缺点我只是点到为止。结果发现, 这类作文课很受学生欢迎。原因就在于学生评改作文, 他们的起点低, 更容易找出作文中的优点;而那些原本以为写作文是高不可攀的同学看到自己作文也有这么多的优点, 信心又回来了, 写作的兴趣也有了, 再让他们写一篇新作文, 积极性很高。

总之, 在作文教学中, 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热情, 从而教会他们写作的技巧, 谙熟写作的门径, 让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我坚信:有我们的努力, 有学生的参与, 学生乐于上作文课的日子不会太远。

摘要:本文主要从几种上作文课的方法谈起, 提倡学生要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写作文要抓住身边的事、熟悉的人来写, 要抒写自己的真实情感﹔提倡教师上作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由不愿上作文课到乐于上作文课, 由不喜欢写作文到喜欢写作文。

篇4:谈钓鱼岛,不如谈国耻

XX年日本借口钓鱼岛争端问题企图夺取领土问题,当时我看了新闻,大家多数主张和平解决。我也知道和平是最好的方式,可是谁可曾回想南京屠杀,有时候谈和平就像对强势的一种屈膝。战火纷飞的年代,当初曾有多少先辈的鲜血洒向祖国大地,也许我们脚下站着的地方就是用鲜血换来的。

还记得19xx年吧,西方列强用一场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危机重重,当时一味的议和一味的退缩,又有多少人想过,其实当列强开始了第一步,已经做好全部的准备,谁也不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去放弃民族的利益。

安逸,沉稳了太久太久,现在有多少成为“口头语言”?抵制日货,每个人都在喊,报效祖国,每天都在说,又有几人可以做到?与其说其它国家对于我们的侵略,不如说是自己的心先麻木了。其实不怪我们,也不怪谁,因为每天我们都在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做相同的事情。我们那颗最早对世界的好奇,对生活的那种激情已经被生活给掩埋了。

钓鱼岛问题难道没有暴露弊端?中国发展的确很快,但不可否认它还是一个强者的孩子。如今我们听到领土问题,一个个可以愤青的去打,毁坏日本的东西,难道不可笑吗?连思想都没有转变过来,一辆日本车甚至百辆车能触动日本的根源?做这些难道不是毫无意义?

也许,你看到这些会很不看好我,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其它,而是反思,中国泱泱大国,五千年历史国度,为何日本敢一次又一次的去侵犯我国,这难道没有说明问题?所以我们要深刻反思。

如今我们做的实在太少,学习也是唯一的途径。只是希望你们不要忘了,记住国耻,我们虽然是颗星星在夜空太过渺小,无法和日月之光争夺光辉,可是我们一旦陨落,一旦崛起,整个宇宙万物都会为之动摇。

耻辱不能忘,那是前进的源泉。反思不能不做,那是前行的航标。时时刻刻要记住:我是晨星,如若崛起,整个世界都要为之震撼,到那时又有那些虎狼之辈敢再犯华夏?

篇5:与其精改作文,不如细琢习作过程

(一)文本迁移,片段训练

在教学《穷人》时,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心理描写与其他描写的区别;接着讨论(结合本单元其他课文);然后总结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的特点;将课堂积极踊跃的氛围转移到“你有没有类似桑娜内心纠结的情景”,动笔写下来;然后适时评价;最后根据中肯的评价,静心修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群文阅读,开阔视野

《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顺序而写。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游记中移步换景顺序过渡句的重要性,然后阅读多篇范文,让学生开阔视野、领会有序的过渡句写法的多样性。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情境渲染,激情迸发

教师创设情境也需要艺术,而且,这种情境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即兴而发的,灵机一动的,是充满真实真情的。

教学《山雨》时,正好那节课窗外秋雨绵绵,烟雨朦胧,于是我索性停下讲课,让学生边用心倾听雨的声音,边写出几个词语,然后连词成句,并加上自己的想象、或心情的句子。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沉醉在眼前的茫茫烟雨里。教学“祖国在我心中”时,因为历史久远,学生难以身同感受,我提前让学生收集清代爱国人物的故事和中国鸦片战争的资料。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各个激情荡漾,并记下印象深刻的词语;运用词语,评价这段历史(师生评价,将深刻的话语及时记录);然后组内分享自己收集的历史资料;最后用历史资料充实自己的评论。课下布置补充爱国人物故事。

平时开展班队活动、小实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正如“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即找到“动情点”,才能有感而发,才能抒发真实感情。

二、仔细观察,善于积累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习作的沃土,因此,我注重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一)亲近生活,用心体味

平时我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心感受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引导他们留意自然界的写作素材,从而实现有话可写,乐写真情的目的。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

(二)善于积累,厚积薄发

我在教学中还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晨读时间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把生活中自己认为有意义、有趣的、感受深的事物记下来,并讲评那些有新意的题材,从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习作材料。通过写观察日记,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

三、养成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一)滴水穿石,熟能生巧

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促进“质”的飞跃。因此,学生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另外,学生要多思考,除了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学生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

(二)改正与评价相辅相成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教学大纲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我认为从开始作文的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改变教师批改有劳无获的局面。根据单元主题与习作要求,我事先定好一个中心主题,将篇章分成片段,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提前安排草稿或随时练笔一个片段,然后师生评价,最后自己修改,针对文章的重要段落反复评改,重重奖励(个别表现好的学生奖励自选作业)。教师批改作文时应侧重勾画好词佳句,评价与众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创新。然后,学生对于教师的评语进行回复,师生的互动可以增进情感,更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写作能力。

教师与其精改作文,不如细琢习作过程,让学生的习作根植于“生活”的乐土上,感受快乐的习作情景教学法,拥有“写”“诉”的冲动。这样,习作才会充满情趣,焕发生命的光彩!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课堂,教师应努力做到巧引善导,精训妙练,使学生不再把作文看作是一件“苦差事”恐惧作文。因此,从三方面入手:带着文本走进练笔;带着生活走进语文;带着学生练与评,改与评相结合。

关键词:文本迁移,唤醒观察,养成修改

参考文献

[1]聂元丽.谈小学语文作文的写作[J].电子制作,2015(1).

篇6:看鱼不如钓鱼作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应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活动;在社会上,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去听取生活中的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的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二、学好基础,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优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如教《翠鸟》一文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从静态到动态,又从颜色到形体等描写翠鸟的外形,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是这样抓住翠鸟羽毛鲜艳及形体玲珑这两个特点,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应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下笔才能洋洋洒洒。

四、勤动笔写,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素材丰富了,还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还可以坚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

篇7:看鱼不如钓鱼作文

一、开拓思路

作文指导课,不是为学生画下一种思维定式,以直线形式完成作文,而是要将学生原本狭窄的思路拓宽,以发散的形式去思考,去感受,去捕捉写作的灵感。

就作文而言,如何才能打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呢?我在作文指导课上,先以提问的形式提出:同学们,你们爱我们的祖国吗?如果让你来描绘我们可爱的祖国,你最想写的是什么呢?然后让全班学生一齐来讨论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要写他们到过的名胜古迹,描绘出祖国的秀美山河;有的要写城市的巨变,描绘祖国的繁荣发达;有的要写农村亲人的富裕生活,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还有的要写自己家庭的巨大变化。这些回答源自学生自身,让每个学生都从自己的思维小框框中走了出来,借鉴了他人的想法,不再局限于一时一事,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拓展了学生选材的空间,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目的。

二、有所为而作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学生只有写自己身边的事,写自己最熟悉的事,才能真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不是要求学生为达到某一写作目的去作文,而应是“有所为而作”。

在写赞美祖国的文章中,许多学生容易脱离生活,而空泛地去赞美祖国。于是,我在作文指导课上,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讲一讲,这一年中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让你兴奋,在孩子们纯真的话语中,我听到了:交通的日益方便快捷让他们再也不用大清早就爬起来等公车;深入社区的超市,使他们出门就能买到想吃的东西;还有的说妈妈爸爸又涨工资了,光上个月就带他去了三次“肯德基”!这些都使孩子们兴奋无比。于是,我瞅准时机问他们:“所有这些都是发生在你身边的变化,而也正是这些变化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祖国在……”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着答:“祖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使学生意识到了赞美祖国完全不用华丽辞藻的堆砌,而平凡的生活往往能折射出五彩的光环。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因为学生亲力亲为,有所感有所悟,所以写出来也更为生动、更为真实。

三、选好切入点

开拓了思路,学会了观察,但学生在作文时往往面对大量的写作素材不知如何确切地选择。选择一些尽人皆知、影响较大的事来写,是学生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而殊不知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由于涉及面过广,往往不能为学生所掌控。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倡导学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比如,歌颂祖国的文章,我们难道真得只能写城市矗立的摩天大楼、人造卫星的一飞冲天、奥运健儿的争金夺银,才能算是赞美祖国吗?于是在作文指导课上,我抛砖引玉地讲了一个我自己家的故事:“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每天晚上我都是伴着妈妈的故事入睡的。后来,我上小学那年,姥爷从天津搬来了一台12吋的黑白电视,它为我们全家带来无比的快乐!没过几年,市场上有了彩电,爸爸狠了狠心,用攒了几年的钱买来了一台18吋彩电,从此那色彩缤纷的画面就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如今,我家已有了一台29吋的纯平彩电,而那台‘18吋’也静静地躺在了我的屋里,成了我的专属。”通过给学生讲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变化都体现着祖国的繁荣与发展。只要选准切入点同样可以以小见大。后来在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了《爷爷的酒壶》《姥姥的木箱》《我家门前的路》等许多立意新颖、含义深刻的文章。

在过完国庆假期后,我又一次收上了学生的作文,同样的题材,这一次多数学生都写出了切近主题、选材新颖、情真意切的文章。而这其中,学生李然的作文《爷爷的酒壶》以祖传的一个瓷酒壶为写作对象,反映了我们国家从解放初期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由此,我想一堂好的作文指导课,必须变“指导”为“引导”,变“束缚”为“拓展”,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只有为学生打开一个思考和联想空间,创设一个切近生活的写作氛围,教会学生写作的技巧,才能让写作主体真正想写、愿写、有得可写。所以,我们每位老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作文指导课的前瞻性,上好每一堂指导课,使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参考文献

上一篇:着力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思想汇报下一篇:夜泊水村的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