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庄镇刘镇小学师德考评方案

2024-04-22

邵庄镇刘镇小学师德考评方案(精选3篇)

篇1:邵庄镇刘镇小学师德考评方案

刘镇小学教师考评方案

一、德(25分)

1、做好导师工作,及时化解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5分)

2、班主任与成长导师定期研究学生学情,熟悉每位学生的的思想、学习、家庭等情况。(5分)

3、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经常沟通。(5分)

4、做好安全工作。(5分)值好班,在自己的岗位上无责任事故发生,记满分。否则按事故的大小和社会影响,酌情扣分。

5、家长评议(5分)根据评议结果折算计分。

师德考核20-25分为优秀,15-19分为合格,14分(包括14分)以下为不合格。师德考核优秀将作为评选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必要条件。

二、勤:(10分)

每学期婚丧嫁娶假直系亲属3天,旁系1天,特殊情况按国家规定执行。

事假每节扣0、1分(每天按6节计,值班时请假每天按8节计),直到扣完10分为止;超勤,按每节0、1分加分,上不封项;病假(有市级以上的医院证明)不超过15天,无事假得10分;病假超过15天,超出部分以每天0.6分扣分,直到扣完10分为止(假期忽略)。

三、能:(30分)

1、计划总结(5分)

每学期按时按质量完成计划和总结,无计划扣3分,无总结扣2分,计划、总结雷同者每人每项扣0.5分。

2、政治、业务学习5分

按时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并做好记录。

3、备课5分

备课书写认真,实用,提倡先周备课,杜绝不备课就上课现象,发现一次扣0.5分。

4、作业批改5分

作业布置要避免机械重复抄写内容,提倡分层次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用等级评价,评语用鼓励性语言,并作好作业批改记录,记录与作业不符的每发现一次扣0.1分。

5、课堂教学5分

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实行“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同时每节课后要在教案上写出教学反思,无教学反思,扣1分。

6.听、评课 5分

每位教师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有听无评的每次扣0.2分。没有听课造记录一次扣1分,该项扣完为止。

四、绩:35分

根据期中、期末抽测情况计分。

五、附加分:

教学成果奖,教育教学燎原奖、金点子成功案例按市、地、省、国家分别计5、10、15、20分,教学能手、优质课分别按1、2、3、4,论文教学案例分别按1、2、3、4分,同一内容论文或荣誉以最高级为准;一篇论文或荣誉有多名作者按人数平均计算。

邵庄镇刘镇小学

201191

篇2:邵庄镇刘镇小学师德考评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曹县县委办公室文件精神,按照市、县委组织部的安排,结合我镇实际,为了确保我镇党务公开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最大限度地扩大党员群众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增加党的工作和党内事务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邵庄镇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开展党务公开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1、服务发展原则。紧紧围绕邵庄镇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群众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依法依纪原则。按照宪法、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党章、党的方针政策和其他党内法规,依法依纪进行,努力使党务公开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3、真实公开原则。尊重和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规定的有关监督制度,坚持实事求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内容真实可信,结果

1公平公正。

4、注重实效原则。科学把握党务公开的共性要求和个性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党务公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方便群众知情参与,又保障党员干部的民主权利,采取合适的公开形式,讲求形式和效果的统一。

5、积极稳妥原则。推行党务公开,既要积极推行,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又要科学安排,规范操作,注重效果,有序推行。要善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扩大深化,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实行长效管理。

三、目标任务

按照抓实抓细、全面推进的思路,镇党委决定在全镇所有党组织中开展党务公开工作。积极探索党务公开的有效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力争党务公开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四、公开内容和方式

开展党务公开要抓住重点环节,强化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定,确保其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党务公开目的和效果。

(一)公开内容

凡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其他党内法规要求公开的内容,凡是党员、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和热点问题,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都应当公开。

1、全局和中心工作。主要包括:党委、政府关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决定、决议,党组织任期目标和阶段工作重点,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内容及进展情况,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等。

2、思想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党组织学习计划及落实情况,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情况,党建主题活动安排,群众性精神文

明创建活动实施计划等。

3、组织建设。主要包括: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分工、工作职责,民主生活会和整改情况,党组织选举情况,党费收缴、使用、管理情况,干部的民主测评、推荐、选拔、使用情况,发展党员情况,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等。

4、作风建设。主要包括:贯彻“两个务必”和党风廉政建设法规情况,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情况,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情况,领导干部执行廉洁自律规定和重大事项报告的情况,维护群众利益情况,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查处情况等。

5、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党内制度规定的各项办事程序和工作要求,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等。

6、本村、本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或党员、群众认为有必要公开的不涉及党内秘密的党内其他事项。

(二)主要形式

本着“规范、实用、明了、方便”和便于党员群众监督的原则,主要采取公开栏、会议、文件、媒体等形式公开。

要针对不同内容确定公开形式,适宜在党内公开的,可通过党内有关会议、下发文件、定期通报、党组织活动栏、党员活动室和设立文件查阅处等形式进行公开。适宜对社会公开的,可采取党务公开栏(可与政务公开栏合并设置)、电视、广播、公开电话等形式进行公开。各单位可根据实际选择并创新行之有效的公开形式。

(三)工作程序

公开程序要规范、有序、到位。凡对外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先由本单位党组织提出意见,再报镇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审

核,领导小组审定;对内公开的内容和形式,由本单位党组织研究决定。对于党内重大决策、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等党内事务,要采取仅限于党内公开或先党内、后党外的顺序进行公开。

所有公开内容,都要注重时效性,公开时间要与内容相适应,根据公开内容的实效性可分为固定公开、定期公开、逐段公开、及时公开等形式。对政策措施、文件规定、审批事项、工作程序以及窗口单位具有稳定性的内容要长期固定公开,修订、调整后的内容要及时更新;对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常规性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公开;对动态性、阶段性工作,要根据进展逐段公开;对临时性、应急性工作要及时进行公开。对于重大或复杂性的问题,应根据公开后反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再次予以公开。

五、方法步骤

党务公开的具体步骤和目标要求,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

(一)宣传发动(8月4日—10日)。召开动员大会,学习传达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成立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拟定党务公开工作实施意见,报镇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采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组织实施(8月11日—12月18日)。按照镇党委党务公开工作的要求,配置必要的硬件设施,各单位提出公开内容和方式,领导小组审定公开内容,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台帐资料(会议、活动记录;文件,意见反馈,公开的原始资料,媒体宣传资料等;各种表格)。镇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督促检查,编发工作简报,培育推广典型,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

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总结上报(12月19日--)。对前两个阶段工作认真总结,写出书面报告,补充完善工作,确保党务公开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镇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检查验收,总结经验,推出成果,为深入广泛开展党务公开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六、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镇党委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党政办。各党支部书记要高度重视,切实负责,高标准、严要求,高效能、快节奏,扎实推进,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健全工作机构,抓好落实。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真正发挥好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作用,从制定方案到安排部署,对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具体事项都要认真细致地讨论研究,协调解决好存在的具体问题。把党务公开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互动并进,相得益彰。

(二)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各党组织要加强与镇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联系,不定期地及时反映工作动态,上下配合,互通信息,做到每月上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每阶段上报阶段小结。镇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细化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具体问题,提出工作对策,督促抓好落实。

(三)明确责任,严格考核。要把党务公开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体系,明确标准,落实责任。镇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督查,确保党务公开工作顺利进行。

(四)建立监督机制。党务公开要广泛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

各界的监督,特别要注意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各党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党务公开监督员,建立聘请监督员制度。对党员、群众围绕党务公开内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派专人收集整理,认真研究处理,特别是对署真实姓名举报的,应视情况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听取其意见,建立意见收集处理反馈制度。

篇3:中小学师德考评的反思与重构

然而近些年来, 师德败坏事件在我国中小学频繁发生, 师德滑坡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 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落后了很多。社会的急剧转型使旧有的社会道德体系趋于崩溃, 而新的道德体系却尚未建立, 社会中存在大量的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道德底线的行为事件。这一现象对中小学教师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开课外辅导班、乱收费、变相体罚学生等教师失范行为层出不穷;另一方面, 部分中小学对师德建设不够重视, 没能够及时有效地建立科学的师德建设机制与评价体系, 对一些师德有问题的教师没有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管理与教育。此外, 部分中小学教师道德素质不高, 并且对自身品德修养不作严格要求, 也是目前师德滑坡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 加强师德建设在当前是十分紧迫与必要的。

加强师德建设包括多方面内容, 对师德进行考评是促进师德建设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所谓师德评价, 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 对教师行为作出善恶判断、确定其道德价值、表明自己褒贬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教师道德考评, 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明确道德修养的标准, 促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也可以通过考评结果来要求教师努力提升自身品德修养, 激励教师不断追求师德的崇高境界。然而, 目前中小学师德考评的制度文本与考评实践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对师德考评与师德建设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基于此, 本文在分析与整理部分中小学师德考评的制度文本与考评实践的基础上, 较为系统地归纳总结出目前中小学师德考评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分别从观念、制度与实践等三个维度对完善师德考评提出了一些意见, 以期我们的师德考评渐趋科学、高效与合理。

一、中小学师德考评的问题分析

1. 重视程度不够, 形式主义盛行。在古今中外的不同历史时期, 教师品德修养几乎受到了所有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重视, 今日的教育学者依然不厌其烦地花费大量笔墨与精力来呼吁人们关注师德建设, 然而在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很奇怪地发现学校管理者对师德考评并不重视“, 走形式”成为了“潜规则”。在考评制度的制定上, 很多中小学没有依据本校教师师德发展的实际状况, 片面地照搬照抄其他地区或者其他学校的师德考评制度;在考评的实践中, 每位教师的品德考评结果都不会有太大差异, 如果一定要显得有区别, 那么学校领导的品德得分就会比普通教师高一些。这种“为了考评而考评”的现象在我国中小学大量存在。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点:一是现行的“应试教育”现状, 导致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管理者重视教师业务考核, 轻视师德评定, 教师只要能把学生的成绩提上来, 就能满足学校的任务要求, 即所谓“一好百好”。二是因为部分中小学教育管理者片面地将师德考评工作看成是机械性地完成上级管理部门所布置的任务。师德考评只要表面工作到位即可, 走个形式而已, 因而才会忽视师德考评制度本身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才会在实际考评中草率应付。

2. 功利性明显, 人性化淡漠。在很多的中小学师德评价制度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字眼:凡师德考核不合格者, 年度考核定位不合格, 实行一票否决制; 师德考核不合格者, 一律不得晋级晋职、评选先进。师德考评制度制定者将考评结果作为“校长任用、教师晋级、先进评定、绩效工资发放以及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目前, 大部分中小学师德考评的制度文本与考评实践都试图以名利为诱饵, 吸引或强制教师们都能够参与到师德评价的过程中来。

诚然,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说服”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师德考评抱有表面的热情, 但是教师在内心深处是被动性的, 他们对师德考评活动的意义与价值缺乏深入的认知, 在师德考评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到丰富的情感, 因而他们的参与行为只能是盲目的、外部功利性的。“评价的结果并不主要是为教师的自我改进服务, 而主要是为教师之外的主体如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等做决策服务, 这常常引起教师们的担忧与抵制。”外部功利导向性的师德考评忽视了对教师的精神肯定, 是对评价发展导向功能与激励功能的蔑视, 教师在评价中感受不到任何的人文关怀, 评价“筛差”的压力使其失去了改进与完善的动力, 应付了事成为他们直觉性的选择, 如此, 教师在师德考评中如何能够体验到职业幸福呢?

3. 内容不全面, 且缺乏动态性。全面而合理的考评内容是实现师德考评的基础, 对师德内涵的理解是设定考评内容的前提。“师德不仅是教师品德问题, 而是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它体现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等方面。”在教师考评制度的实际制定过程中, 师德往往被理解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也有被理解为狭义的道德品质, 这都是对师德内容的窄化。“师德的内容是广义的, 包括政治、思想、道德 (狭义) 三个方面, 而每一方面又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次。”部分中小学师德考评制度的制定者由于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 他们时常把视野仅仅局限在师德内容的某一方面上 (主要是思想政治素养与职业道德方面, 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师表, 温文尔雅, 仪表端庄, 举止文明等) , 抑或是某一层次上 (主要是认知层次或行为层次, 如: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在上课时间会客、接打电话等) , 从而不能够系统地把握师德的全部内容, 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师德评价结果的失真。

师德评价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不仅要继承前人的师德精神, 而且要解放思想, 开拓新的道德资源, 赋予传统师道以新的时代内容, 努力构建新时期的师德规范体系。”当下, 很多中小学师德考评制度的制定者在考评内容的选择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他们在传统的师道观念的选取上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一者是选取了不合时代要求的传统师道标准, 另一者是对传统师道置之不理。

此外, 部分中小学师德考评制度完全采用国家教育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这也是师德评价内容缺乏动态性的具体表现。它虽然坚持了师德评价的大方向, 但是没有能够结合本学校教师性格特点和本地区实际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师德评价标准,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因此而显得茫然无措, 师德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也大打折扣。

4. 盲目量化, 忽视质性分析。长期以来, 对师德进行完全的量化考评是学校思维的习惯模式。的确, 量化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是促进教育学理论研究进步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推力器, 但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不合时宜的缺陷, 如忽视情境性与非典型性等。在目前的中小学师德考评实践中, 不少学校将师德考评标准分数化, 如“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8分) 、作风正派, 以身作则 (6分) 。”需要注意的是, 将师德考评标准量化为具体分数之后, 评价者根据教师的实际表现进行评分, 这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评价结果的主观性, “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对象的某种道德行为就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即使同一评价者对同一对象在两次不同的评价活动中也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此外, 师德标准的分数分配合理性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有的学校对师德强行量化, 但无法设定具体合理的量化指标。

由于师德的敏感性与特殊性, 师德的某些内容是不适合量性评价的, 如“热爱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学校, 关心集体, 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内容。这些师德考评内容侧重于教师的内心情感, 具有模糊性与隐蔽性, 质性方法的运用在此类情况下是一个更为恰当的选择, 量化将会有损考评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5. 以罚代建, 缺乏个体性辅导。由于师德考评制度的外部导向性理念, 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往往将对教师予以奖惩作为该项活动的意志导向, 从而偏离了师德考评的宗旨与价值取向。对于一些师德高尚的教师, 学校往往授予其“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如推荐职务晋升和离职进修、提升绩效工资;对另外一些品德存在问题的教师, 学校会毫不犹豫地以通报批评、扣除奖金、在下学年工作中缓聘甚至对其“一票否决”等强制措施来威慑当事人, 而不是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指导与个性化培训。如此一来, 这些道德存在问题的教师在考评过程中除了得到一个“道德有问题”的警示结果之外, 其他什么都没有得到, 他们依然不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缺陷, 也不知道该如何修改这些缺陷。可以预见, 教师在此类师德考评中所获得的不是成长, 而是精神的失落、心灵的压抑与道德的茫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 造成一种“为结果而考核”的错觉, 大家在考核期间忙忙碌碌, 考核过后, 依然照旧, 无所改变, 正是对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

二、完善中小学师德考评的路径探析

1. 积极转变观念, 树立“以评促建”的考评理念。观念属于认知范畴, 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位一体”, 构成了人类心理活动过程的基本内容。中小学师德考评制度的制定与师德考评的实践过程都要求领导者与组织者积极主动地转变落后的、不科学的考评观念, 回归到师德考评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上来, 即促进中小学教师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师德考评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树立“以评促建”的考评理念, 有助于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与测评方法, 也有助于为考评实践过程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克服师德考评过于功利化和以罚代建的缺陷, 确保师德考评过程与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对于如何实践“以评促建”的考评理念, 笔者的意见主要有两点:

(1) 师德考评要转变外部功利性的价值理念, 立足于帮助教师体验职业幸福, 实现人生价值。师德考评不应仅仅注重其外部导向, 更应该注重其内部导向, 即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所谓教师的自我实现是指在尊重教师本性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潜能与创造力, 注重教师职业的心灵构建, 凸显教师的主人翁色彩, 促使教师在完善教学技能、形成专业情感与实现专业自我的过程中体验职业幸福与生命意义。同时, 树立“以评促建”的考评观念还应体现在师德考评标准的制定上。“师德评价标准的确定, 应在充分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关怀教师的基础上来研制标准, 实施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 让教师逐步成为一个受人爱戴的教师, 从一定意义上讲, 这也是一种对教师更高层次的关怀。”因此, 师德考评要转变外部功利性的价值观念, 坚持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追求生命的延伸, 如此才能明确师德考评的方向, 规范师德考评的过程, 实现师德考评的理想效果。

(2) 师德考评要转变以奖惩作为唯一结果的考评理念, 注重帮助后进教师提升品德修养, 实现师德考评功能与师德建设功能的统一。以奖惩作为唯一结果是对师德考评的机械性应对, 缺乏深刻的建设性价值, 教师品行在这类考评结果中只是被“定性”或“定论”。实践“以评促建”的考评理念要求师德考评坚持人性化的处理方式, 对于一些师德水平发展落后的教师, 学校要及时地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与培训, 给予其充分的时间与适当的条件, 帮助他们在道德修养上不断进步。

2. 建立健全制度, 发挥考评制度的保障功能。“制度是被制定出来保障和约束人们行为力求价值最大化的准则、规则体系。把人类行为规范化、有序化、确定化, 这就是制度的一般本质。”建立完善而规范的师德考评制度是师德考评实践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对促进师德考评过程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完善师德考评制度也有助于促进师德建设。科学而完备的师德考评制度使得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有德可依”, 他们会依据制度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与举止。因此, 建立完善而规范的师德考评制度十分重要。对于如何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制度, 我们认为需要把握两点。

(1) 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制度, 需要在贯彻落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师德建设指导方针的前提下, 结合本地区与本学校师德具体实情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为了促进师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 对教师品德修养的内容和方法做出了一般性的规定与建议, 中小学师德建设管理者在师德考评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与贯彻上述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与具体意见。同时, 他们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 (如访谈、问卷、测验等) 有效地了解本地区, 特别是本学校教师师德的实然状况, 如:师德发展的总体水平、师德水平不高的原因、教师对师德的认识等。在对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与本校教师的师德实际状况这两方面内容不完全把握的前提下, 制定师德考评制度必然是盲目的、不科学的, 缺乏对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的理解与贯彻, 会使师德考评制度的制定过程失去方向, 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发展状况的不了解, 亦会导致师德考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因此, 这两点都不能忽视。

(2) 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制度, 需要设置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中小学师德考评制度的考核标准需要体现出层次性, 既要有崇高标准, 也要有现实要求。“师德规范的不同结构应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理想发挥激励作用, 原则发挥指导作用, 规则发挥约束作用。”在师德考评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理解不同教师之间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于品德发展水平不高的教师要有最低的限度, 不容其触及师德的底线;对于师德水平高的教师, 设置较高的标准是对他们师德修养的一种肯定与认可, 也是对他们继续追求崇高的一种激励。由此看来, 这种不同层次的师德考核标准, 既满足了师德不同水平的中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为他们开辟出了“可期待的发展空间”。因此, 这样的层次性师德考核标准既具有科学性, 也具有可操作性。

3. 规范考评实践, 确保考评过程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考评实践包括评价人员的选择、监督人员的安排、评价过程的组织等内容, 它能否有效顺利地开展对师德考评具有决定性作用, 而确保考评过程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是促进师德考评实践有效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 对师德考评过程各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 规范师德考评实践需要采用多元主体性的考评方法。多元主体性的考评方法要求领导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四类评价主体所评分数的权重分别是30%、30%、10%、30%。由于这四种评价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也具有相当程度的优越性, 所以在使用中要扬其长, 避其短。学校领导较一般教师具有更广阔的视野, 更丰富的经验, 因此更加具有权威性, 但是领导要严格规范自身, 避免“光环效应”“面子观”等有损于师德考评结果客观性的因素;同行评价基于个人经验, 对教师师德状况有着类似的认知与情感体验, 因而评价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但要避免同行相互嫉妒的不正确心理; 教师本人对自身道德状况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 同时, 允许教师自评也是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但要做好防范教师完全不恰当的自我评价的工作;学生由于与教师相处时间长, 接触范围广, 且可靠性强, 因此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但由于其认识水平有限, 因此要引导其正确理解师德评价的标准。

其次, 规范师德考评实践需要对考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 以保证其民主透明与高效运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助于促进中小学师德评价过程规范化、结果科学化, 改善中小学师德考评流于形式的现状。为此,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监督师德考评必要性的认识, 并成立师德考评监督组织到各个中小学进行监督, 以确保师德考评方法选择的科学性、考评过程的公平性以及运作机制的高效性。与此同时, 学校领导也应该成立相应的监督组织, 负责监督评价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学校师德考评工作的费用支出合理性、考评过程的公正性、考评结果的客观性与反馈及时性等内容, 对考评过程中出现的“游说”、“找后门”等不正常的“人为因素”加以检举, 从而使学校开展的师德考评工作在规范的轨道上高效运行。

所谓师德评价, 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 对教师行为作出善恶判断、确定其道德价值、表明自己褒贬的一 种实践活动。”

师德不仅是教师品德问题, 而是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它体现在教 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等方面。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不仅要继承前人的师德精神, 而且要解放思想, 开拓新的道德资源, 赋予传统师道以新的时代内容, 努力构建新时期的师德规范体系。

师德考评要转变外部功利性的价值观念, 坚持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追求生命的延伸, 如此才能明确师德考评的方向, 规范师德考评的过程, 实现师德考评的理想效果。

上一篇: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下一篇:在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