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定稿

2024-05-23

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定稿(精选14篇)

篇1: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定稿

中学部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一、服务宗旨

热情关怀、真诚沟通、无私奉献、助人自助。

二、服务目标: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欣赏自我、完善自我。

三、服务原则

透视心灵、关注成长、抚触生命、保密互信。

四、服务方式

当面咨询——由心理咨询老师直接为师生解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网络咨询——通过QQ或者发邮件的方式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其他方式——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进行交流。

五、心理咨询师守则

1、心理咨询教师热爱心理咨询工作,应积极参加学校或上级组织的教科研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咨询技能。

2、态度热情、真诚,富于同情心。

3、工作认真负责,做好咨询记录,并定期进行案例讨论和工作总结。

4、对来访者的有关材料、个案予以保密。

5、与来访者保持客观的工作关系,不得超越。否则,应立即终止咨询关系。

6、在工作中需要使用心理测验时,必须遵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

学测量专业委员会颁布的《心理测验工作者道德准则》,按心理测验的规范进行,不滥用心理测验,科学、客观地使用测验结果。

7、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发现咨询者有危害其自身生命和危及社会安全的情况,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8、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向学生提供帮助,立足于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接纳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强自立,健康成长。

9、若因自身局限而不能进行咨询时,咨询师应及时将来访者转介其他咨询机构或者咨询师。

中学部德育处供稿

篇2: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定稿

为了贯彻教育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本学年,心理咨询室计划拟开展以下工作:

一、指导思想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保障,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精神,不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工作思路

1、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预防、疏导为主,干预、治疗为辅。加强每月最后一周心理健康班会课的指导与研究工作。

2、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3、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培训。

4、认真细致地做好个别咨询辅导工作,力求在个案上有所突破。

三、工作原则和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心理辅导的功能在于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本质上讲,心理辅导应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力的配合与合理的补充,因此,应面向包括正常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此原则要求我们要制订计划时要着眼全体学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学校心理辅导应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社会技能,学会用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紧张、丧失等带来的心理困扰,减轻痛苦和不适的体验,防止心理病产生,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与工作效率,做到未雨绸缪。其次是发展功能,即帮助学生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承担生活的责任,过健康充实有意义的生活。

3、尊重理解学生。自尊、自重、自信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是心理辅导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心理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自己,才会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和成就感,也才会信任教师,愿意倾吐心声。

4、学生主体原则。尊重心理辅导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活动主体,在心理辅导活动中自我理解、自我指导。

5、个别化对待原则。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辅导策略。

6、整体性原则。心理辅导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在当前的教育中,学生的情感成分在不干扰学生知识的获得时,往往不受重视,这一原则正好达到补偏救弊的目的。

四、具体安排

1、思考、筹划、考察后制定出计划。

2、完成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并正式向全校师生开放,开通“心灵直通车”校园广播。

3、确定团队名单,和班主任一起集体确定活动主题。

4、办一期展板(心理学知识普及为主要内容),提高师生认识。

5、向家长分发心理知识小册。

设计2-3次心理辅导课,并以班主任(老师为授课教师到各班上好课,然后及时总结,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坚持落到实处。

6、联系资深心理咨询师到学校讲座,开阔眼界,提高师生认识,并解决一些师生感到困惑的问题。

7、撰写好学期总结。在总结和反思中走向成熟。

篇3: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定稿

一、差异分析

(一) 总说明的比较

1. 增加了遵守相关规则、规范的内容。定稿在《会计 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把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加入形成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依据。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可见事业单位计不计提折旧和摊销不是统一的规定, 而是根据相关规定来进行的。

2012年12月29日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要求从2014年1月1日开始执行, 在总说明第九条中加入事业单位内控要遵循上述规范。并且加入了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事业单位, 还应按照财政部制定的相关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执行。

2. 明确会计要素和核算基础。在定稿中明确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加入“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意见稿中没有明确提出核算基础的问题。

3. 适用范围的规定更加具体。采用例外排除法, 首先明确把按规定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排除在外, 比如《医院会计制度》;其次明确把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排除在外。

4. 财务报告方面进行修订。把原来财务报告改为了财务报表, 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把财政拨款收支表改为财政补助收支表;明确财务报表日期是月度和年度, 取消了其他期间;取消了事业单位年度财务报告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内容。

(二) 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比较

1.增加的会计科目。在资产要素中, “对外投资”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个科目, 这样的划分更有利于资产管理的需要。

2. 取消的会计科目。在资产要素中, 删去了“文物文化资产”这个账户, 文物文化资产的价值不易确定, 放到资产项目中, 不利于资产项目的真实反映。

3. 调整的会计科目。在净资产中, 会计科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把“固定基金”修改为“非流动资产基金”, 其明细账取消“文物文化资产”、“资产折耗”, 增加“长期投资”明细账。“财政拨款结转结余” 分为“财政补助结转” 和“财政补助结余”, “非财政拨款结转”改为“非财政补助结转”, “事业结转结余”改为“事业结余”, “经营结转结余”改为“经营结余”, “非财政拨款结余”改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把拨款改为补助与相关收入类账户保持了统一性。在支出中, 把“对附属单位补助”改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更加明确科目的性质。

(三) 在会计核算上的比较

1. 资产类。 (1) 货币性资金方面 , 在核算的具体要求上更加具体。比如对“库存现金”的核算增加了每日盘点核对, 如果有盈余计入“其他收入”, 如果有短缺计入“其他支出”。 (2) 对外投资明确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在核算上把“对外投资”账户改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并且会计处理不同, 如果是短期投资, 所做的处理是借“短期投资”, 贷记“银行存款”等, 如果货币资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借记“长期投资”,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 按照投资成本金额, 借记“事业基金”科目, 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而意见稿中是不区分的短期长期投资都考虑净资产的变化。 (3) 存货方面。采用了总账账户“存货”, 如果有自行加工存货业务的事业单位, 在存货下设置“生产成本”明细科目, 归集核算自行加工存货所发生的实际成本 (包括耗用的直接材料费用、发生的直接人工费用和分配的间接费用) 。此部分参照企业的设置和规定。 (4) 加入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规定, 与企业会计相类似。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如下原则确定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法律规定了有效年限的, 按照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作为摊销年限;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 按照相关合同或单位申请书中的受益年限作为摊销年限;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相关合同或单位申请书也没有规定受益年限的, 按照不少于10年的期限摊销。 (5) 加入了名义金额入账的内容, 对于存货和固定资产等, 如果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 可以按照名义金额 (即人民币1元, 下同) 入账。这样的处理体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财政部36号令中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6) 取消了文物文化资产核算内容。

2. 负债类。 (1) 应缴税费核算中增加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会计处理具体办法。 (2) 应缴国库款中增加了处置资产应上缴国库的核算。 (3) 应付账款中增加无法偿付或债权人豁免偿还的应付账款计入“其他收入”的核算。 (4) 其他应付款中规定核算偿还期限在一年内 (含一年) 的其他应付款。 (5) 长期应付款中增加发生、支付和无法偿还时的具体规定。

3. 净资产类。 (1) 固定基金改为“非流动资产基金”, 二级明细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而不是意见稿中的“固定基金”下包括以上明细, 改后账户使用更加清晰、可理解。 (2) 财政拨款结转结余改为“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拨款结转改为“非财政补助结转”; 拨款改为补助更能体现事业单位在资金方面的特点。事业结转结余改为“事业结余”;经营结转结余改为“经营结余”;非财政拨款结余改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修改后在核算上变的简单和易于操作, 明细分级压缩。 (3) 事业基金核算中增加将留归本单位使用的非财政补助专项 (项目已完成) 剩余资金转入事业基金, 借记“非财政补助结转———项目”科目, 贷记本科目。 (4) 专用基金中增加了修购基金的核算, 按照提取金额, 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 贷记本科目 (修购基金) 。 (5) 非财政拨款结余改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4. 收入类。 (1) 财政补助收入, 增加购货退回等发生国库直接支付款项退回的会计处理。 (2) 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区分专项资金和非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 非专项资金转入事业结余。 (3) 经营收入增加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会计处理规定。 (4) 其他收入强调增加明细投资收益进行核算对外投资取得的净损益, 也要区分专项和非专项资金, 分别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和事业结余。

5. 支出类。 (1) 事业支出明细分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 再设置二级明细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 分别结转入财政补助结转, 非财政补助结转和事业结余。 (2) 经营支出强调了与经营收入的配比。 (3) 其他支出区分专项和非专项资金, 分别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和事业结余。

(四) 会计报表比较

1. 把财政拨款收支表改为财政补助收支表, 并增加附注进行解释说明。

2. 收入支出表内容更加丰富, 首先列示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目, 并在事业结转结余中单列捐赠收入, 增加弥补年度亏损后的经营结余, 扣除所得税费用后计算出事业基金。

3. 财政补助收支表更加清晰, 增加了调整年初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数额, 本年调入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数额。

4. 增加了编表说明。特别是附注中应该披露的具体内 容。

二、启示和不足

(一) 启示

1. 会计核算上更具有操作性, 账户的设置和具体核算要求规定得相当详尽, 像“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的使用, 贯穿了资产类的处置、毁损、盘盈盘亏等情况, 具体计入哪些账户都有很明确的规定。像文物文化资产由于在会计计量上的难度, 缺乏操作性, 就删去了其账户作为总账账户核算

2. 更好服务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多方面 的信息需求。在核算上从收入、支出方面把资金区分为财政性资金、专项资金和非专项资金, 引入资产入账时的名义金额入账等, 这些处理方法既能满足了财务管理的需要也满足了预算管理的需要, 解决了修订新制度的难点问题。

(二) 不足

1. 存货可以作为报表项目反映 , 在具体账户的设置上是不是可以单列为像材料、产成品、生产成本、间接费用等总账核算, 而不是在存货总账账户下进行明细反映。因为明细账的设置太多, 在使用上不够直接和有用。

2.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和摊销的计提要从财务规则的规定, 但财务规则没有很清晰地说明什么情况下提, 什么情况下不提, 操作起来是不是空间太大, 值得斟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征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函[S].财办会[2012]4号, 2012 (2) .

篇4: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定稿

对国际指导的需求

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影响。如果考虑到各国在这些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那么提供心理学服务的准备工作应部分地反应国家的重要特征。因此,学校心理学服务可以被看作是体现了国家间的差异。

但是,专业心理学工作者的工作准备应该限定在一定的框架内,这一框架受到人性、技术、价值观和专业特点的影响,这在不同的国家内是一致的。作为准备和服务基础的心理学知识是国际化的,对世界各国相对一致。学校心理学是不论国别而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因此,在建立专业准备和实践方面的指导时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情况。欧洲成员国内建立专业实践标准的努力就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一些国家已建立了管理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工作准备的国家标准,而且学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一标准。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国际准则,因此,一些国家整合专业准备项目方面的观点、看法和努力受到了局限。学校心理学的专业实践需要国际指导,以便于在不同的国家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且国际指导的建立不会限制各国的实践过程。

国际指导应反应共同目标

建立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工作准备的国际指导不是十分容易的。一些人认为国家间的差异超过了共同的方面。但是,对学校心理学的国际比较研究不支持这一观点。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的两次主要的学校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的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具有类似的角色和职能概念。

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工作准备的国际指导必须平衡课程设置与具体实践之间的一致性需要,而具体实践在不同的国家内是不同的。因此,国际指导所面对的持续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一致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度。

对于这一挑战的有效解决方法就是定义共同的目标,相应的,对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工作准备的指导也应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确定共同目标对于普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的准备方面都十分重要。

共同目标一般足指:掌握心理学核心知识、发展专业决策能力、掌握研究与设计技能、加强人际交往技能、了解伦理知识和建立职业价值观等等。

核心心理学知识

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应掌握的核心知识包括以下几项: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和研究设计、实验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因此,心理学领域广泛的一致性应包括在专业准备项目中。心理学核心内容上的一致性是建立国际准则和指导的可能性基础。

专业实践指导

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在工作准备的专业化过程中,需要评价和干预方面的信息。在评价方面,认知和情感十分的重要,在干预方面,行为、情感、教育和社会系统、咨询十分重要。另外,问题的预防、健康水平的提高也是学校心理学实践的重要方面。

普通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和专业内容可以用于学校心理学实践的定义和描述。这些知识领域和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工作准备相关。另外,学校心理学工作者持续关注的重点是学校、家庭以及其他系统内的儿童和青少年。

决策制定、反思和研究中的专业技能

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诊断和干预工作需要建立在反思、研究、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的技能水平上。诊断和干预所承担的责任超过了依据书本知识做出决策的范围。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只有掌握包括诊断知识在内的心理学规律和专业实践,才能选择最适应某个个体的干预方案。另外,需要灵活的头脑来选择传统实践方案的替代方案。对于其他方面的不一致,例如对提供学校心理学服务的方法的质疑,需要依据实践者的决策能力来解决。他们的决策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体现,在寻求行动的替代方案过程中由问题解决能力所激励。

反思性决策能力能够防止墨守陈规的人滥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干预和治疗。另外,在许多国家,用于儿童的测验所采用的是发达国家的量表,缺乏本土化标准,因而没有信度和效度,这一发现表明在技术和知识标准的翻译和采用过程中存在着困难。反思性的决策制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用来减少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墨守陈规和滥用。

在培养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过程中,教育者和管理人员需要将理论和实践中的专业性决策制定技能模式化。专业性的实践、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评价策略的采纳、反应人类行为和自身实践的方法的发展都有利于这一技能的培养。更具体地说,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能力应在研究人的行为方式,为学生、家长、教师执行个人或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讲授。

而且,计划能力和持续干预能力可以通过在更大范围内执行干预过程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在理解性别、种族、民族、文化、阶级如何影响公正的判断、如何影响干预决策的成功的过程中,决策制定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通过发展决策制定能力,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工作准备超越了心理学核心知识的局限。虽然实践不能脱离这些知识,但知识的范围受到了局限,而且其适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决策制定能力允许专业人员将心理学知识看作是相关的知识,允许专业人员在新的、不同的环境中,在面对复杂的问题和不明确的准则时,在现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采用开放的方法进行研究。另外,在考虑到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条件时,需要应用反思性方法进行决策制定。

人际交往技能

学校心理学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和心理学工作者提供的同样的服务类似。然而,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与以治疗为主的心理学工作者在关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力方面是不同的。在班组或家庭、学校、社区进行干预的需要使得间接干预的方法在学校心理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学校心理学专家提高了与学校心理学服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咨询也在学校心理学发展较好的国家得到重视。其他提供间接干预服务的领域是父母教育、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相比较而言,直接干预没有显示出重要性,这包括小组治疗、婚姻治疗和家庭治疗。间接干预服务的广泛应用表明领导与合作技能是学校心理学准备的重要方面。

领导与合作技能与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经常承担的评价角色联系在一起。评价过程中需要使用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来理解影响人们行为的多种关系。另外,环境因素和其它背景因素也应考虑到。学校心理学工作者所承担的与评价过程相关的一个重要角色是整合其他专业活动(如特殊教育、社会工作)方面的数据。

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工作准备使得他们可以承担整理数据方面的领导,以方便多学科的治疗小组的工作准备。而且,这样的角色需要多种复杂的交往技能,包括冲突干预技能,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中正面工作关系建立的技能等。

统计等方法的技能。这样的技能对于评估学校心理学或其他与学校相关的服务来说十分的重要。

另外,研究设计、统计、项目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心理学测量等内容一般是在学校心理学项目的定量部分中讲授。定量方面的技能是通过特殊的课程获得的,一般在实验工作中得到发展,在与其他工作人员对各种研究策略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进行讨论中得到加强。

掌握伦理知识,建立职业价值观

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当要求被调查者确定学校心理学的最重要的研究问题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提到了跨文化问题,其次才是干预、教育、心理测试与评估、儿童发展和学校心理学的专业准备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集中表明共同的价值观建立在对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跨文化理解上。

专业群体的道德标准在研究和实践的伦理标准中得到体现,这些价值标准一般与社会中的最高价值标准一致。在现实社会中,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在专业实践中对于跨文化问题的理解与人们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一致的。这些价值标准要与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标准整合在一起。

篇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定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为切实搞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易操作,使教师的教育活动更有利于维护和培养未成年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校制订了相应的制度。具体如下:

1、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商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每学年初制定计划,学年末对相关工作进行总结。

2、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言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班主任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及教导处要搞好校园环境建设,使学生有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3、班主任工作要扎实,成为学生发展健康心理的启迪者和榜样,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指导班队工作时,要发展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自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4、通过宣传专栏、红领巾广播等阵地,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特点、心理需求,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提高认识,全面促进心理素质。心理教育、辅导的内容、方式要符合文化传统、国情、地方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内容要适时、适量、适度。

5、建议各班开展“悄悄话”、咨询信箱活动,学校设立意见箱,接受不愿当面咨询或反映意见的学生工作,并做好记录。

6、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日程之中,融进日常教育教学中。鼓励老师开展心理教育研究。

7、大力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教育活动,如听讲座、班队活动、社区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提高认识,全面促进心理素质。

篇6: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定稿

赵疃学校 于祥斌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实施办法:

(1)心理课辅导。每个月的最后一周,利用班会课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开展心理活动课。

(2)心理咨询。开放“心灵家园”,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

(3)以“点”带“面”,利用宣传阵地。

本学期将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宣传心理知识,进行心理讲座,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4)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四、活动安排

1、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育讲座。

2、心理问卷调查。

3、利用家长会进行心理咨询。

篇7:心理班会总结(定稿)

一、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因为互助而快乐 因为自助而成长

(二)活动目的:

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竞争也日益激烈,处在大二的我们在课业上,在个人的发展上也面临着众多的压力。同时,大学生也处在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转变过程中,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相应的心理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因而显得至关重要。以学生为本,通过心理班会,充分调动学生朋辈辅导员的感染力,让学生在自助的基础上学会互助,在快乐的游戏中释放压力,让同学们在交流中拉近彼此。

(三)活动地点:A楼教室

(四)活动时间:2010年10月19日 晚7点整至8点半

(五)参与人员:09428211会计班成员

(六)活动流程:

1、心理委员主持开场

2、心理小游戏阶段

3、心理专题影片鉴赏

4、同学们交流观影心得

5、心理委员总结班会

二、活动感悟

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生活与责任,用积极的力量影响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共同建立起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

三、活动总结

通过此次的心理班会,让学生在自助的基础上学会互助,在快乐的游戏中释放压力,让同学们在交流中拉近彼此。同时也秉承了学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心理班会,也充分发挥了学生朋辈辅导员的感染力

四、辅导员反馈

篇8: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定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一家妇女健康中心为研究场所,以该场所2005年底对FSW统计数为基础,抽取74名FSW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7~42岁,平均(24.98±6.07)岁;未婚46人(62.16%),已婚12人(16.22%),离婚16人(21.62%);教育年限为(7.21±2.63)年。入选标准(至少符合下列1条):①承认自己正在从事性服务工作,近1个月至少有1次商业性行为。②场地负责人或组织者确认该女性是他们经营场所的性服务人员。③妇女健康中心骨干小姐或同伴确认该女性从事性服务。排除标准(符合下列1条):①近1个月未从事性服务工作或目前并未从业的女性。②有智力或精神疾病。③言语沟通障碍。④拒绝调查。

1.2 方法

调查前向FSW说明相关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用自编心理服务需求表、SCL-90[1]进行匿名无关联面对面调查。干预内容: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压力与应对方式、自卑问题及其他心理问题。干预方式采用小组式和个别心理干预,小组干预采用集体讲座2次和小组交流11次,个别干预由心理医生到妇女健康中心单独进行干预。干预评价: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用SCL-90评估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干预前后SCL-90总分及因子分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心理干预后心理服务需求变化

见表1。

心理干预后对心理医生的服务知晓率提高,对哪些问题需要找心理医生和如何找到心理医生的认识率也提高,但主动的心理服务需求无明显改变。

2.2 心理干预对FSW心理健康的影响

干预前后SCL-90总分、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国内报告,女性性服务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群[2,3]。

目前最常用的心理健康评估有自我评价、心理测验、外部评价、社会适应性评价,自我评价心理健康状况能力也是评估自知力的重要内容,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的人,这个人肯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一般不存在大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56.8%女性性工作者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干预后68.5%女性性工作者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干预前后心理问题检出率差异不明显,表明女性性工作者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干预前心理问题知晓率为39.2%,干预后知晓率为92.6%,表明干预后自我判断心理健康能力明显提高。干预前肯定需要心理服务为29.7%,潜在的心理服务需要为56.8%;干预后肯定需要心理服务为31.5%,潜在的心理服务需要为64.8%,干预前后心理服务需求变化不明显,可能与FSW人际关系敏感、保密个人隐私有关。本次调查也发现,干预前对心理医生及服务场所知晓率偏低情况,提示干预前女性性工作者出现心理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帮助。

心理干预对FSW心理健康影响不明显,原因可能有:

①是FSW文化水平低,理悟能力差。②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仍持续存在,如担心感染性病艾滋病、被人嫌弃、怀孕、不育,担心被固定性伴知情后感情破裂,担心因违法行为而随时被抓的危险。③本次心理干预时间短、次数少、难以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关系,而信任是取得心理干预效果的基础,因此,较短的几次接触交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首都医科大心理系张曼华教授[4]提出了HIV感染者的心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支持,应对效能训练和增强自我效能、应激管理和人际治疗、团体或小组。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治疗过程。由于女性性工作者沿袭已旧的行为模式的认知,这种行为模式已经渗透到人格中,其忧虑性和敏感性均会影响其自我的调节和心理整合[5,6],因此心理干预涉及人格的改变,并非短时可以其效。

摘要:目的:初步探索对FSW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FSW的相关干预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在红河州某县女性性工作者(FSW)中抽取74名进行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压力与应对方式、自卑问题及其他心理问题干预。结果:干预前女性性工作者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干预前后心理问题检出率差异不明显,干预前后心理服务需求变化不明显。结论:FSW干预前对心理医生及服务场所知晓率偏低,短期心理干预对FSW心理健康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FSW,心理服务,心理健康,干预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3.

[2]康殿民,朱晓艳,傅继华,等.商业性女性性服务人群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5):346-348.

[3]张圣洋,康殿民,朱晓艳,等.女性性服务者艾滋病态度及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240-1241.

[4]张曼华.影响HIV/AIDS患者的心理行为因素与心理干预[J].医学与社会,2009,22(10):53-63.

[5]万晓霞.大学生网络行为与人格特征、自我和谐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4):299-300.

篇9: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定稿

心理委员工作站的创意与产生

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中的基层工作者,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助人自助”的五大职责。

然而,如何才能更好地督促全校心理委员履行其职责呢?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心理委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呢?要完成全校二百多名心理委员的督导与培训、考核与评估、联络与沟通等工作,仅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两三个专职教师的力量显然不够,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为此,必须有一个专门负责心理委员工作管理的学生组织,来协助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

目前,全国各地高校基本上是通过两个学生组织去管理心理委员的工作:一个是校(院)学生会心理工作部,一个是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但是,由这两个学生组织管理心理委员的工作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首先来看校(院)学生会的心理部。由于这是个非独立机构,设置低、人员少,工作人员的职责笼统,缺乏明确、具体、细致的分工,往往使得管理不深入不全面。学生会跟心理咨询中心不是隶属关系,因此,不利于心理咨询中心去直接领导与指导它开展工作,这就从客观上造成学生会心理部难以获得心理学专业老师经常性的业务指导,难免造成工作上的不科学性和不规范性。相对其他班委委员而言,心理委员工作更多,要求更高,责任更重,专业性更强,因此,依靠学生会的心理部去管理他们,困难重重。

其次来看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该组织是由全校爱好心理学的同学自愿组织起来的学生社团,具有“民间性”。而心理委员是班委成员之一,属于学生干部编制,属于“行政职务”。由一个学生社团去管理心理委员这个学生干部队伍,显然不够妥当,缺乏权威性。而且,心理协会主要以开展活动为主,并非担负管理工作的职能组织,其会员具有广泛性和非固定性。

既然以上两个学生组织都不宜担当管理心理委员的重任,那么,能不能组建一个新型组织来担当此任呢?在广泛调查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该校决定筹建一个新型的学生组织,就这样,“大学生心理委员工作站”应运而生。

学校将工作站的性质定位为:在学生工作处的统一管理下,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直接领导与指导下,专门负责全校心理委员工作管理的学生组织。宗旨为:督导心理委员开展工作,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增强助人自助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危机事件,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健康幸福成长。

心理委员工作站的设置与组建

在心理委员工作站的内部设置以下五个职能部门:

办公室:负责工作站的文件起草,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组织会议,协调各部门工作。

信息部:负责收集、了解、报告各班心理动态和心理活动信息,并向同学们提供有关心理服务的各种信息;加强与班级心理委员的联系,及时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同学,并及时推介到校心理咨询中心,及早预防心理危机恶性事件的发生。

培训部:负责举办心理委员培训班、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开展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聘请心理咨询中心专业教师主讲和指导;定期举行心理委员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工作专题研讨会。

测试部:在心理学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负责进行各种简易的、应用性的、非诊断性的心理测试;协助心理咨询中心搞好每年一度全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

考评部:负责考查、考核、评估心理委员的工作表现与业绩;协助心理咨询中心搞好全校心理委员的年度评优表彰工作;协助各系(部)辅导员和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每年新生班级心理委员的竞选、考核与聘任工作。

组建心理委员工作站分四步走。第一步,制定“工作站章程”。有了章程,就有了组织建设的蓝图,有了工作的指导方针。工作站章程的条款内容包括:工作站的性质,工作站的宗旨、任务,内部机构设置与职能;工作站干部的任职条件、权利与义务,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等。在章程草案出台后,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反复修订,臻于完善。

第二步,宣传动员。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方式与手段大力宣传心理委员工作站章程,以及成立工作站的重大意义。通过大造舆论和声势,一方面扩大了工作站的影响,提高了工作站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增强了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也为下一步选拔工作站干部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选拔干部。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自愿报名→资格审查→公开竞聘→组织考察→民主测评(公示)→择优试用→正式聘任。在选拔工作站干部的过程中,该校自始至终严格执行本站章程中规定的五个项任职条件不放松。

第四步,召开成立大会。组建工作全部完成后,隆重举行心理委员工作站成立大会。请学校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学工处负责人讲话,安排工作站站长发表就职演说和心理委员代表发言,目的在于增强工作站干部和心理委员的自豪感、荣誉感与使命感。

心理委员工作站的创建成效与体会

萍乡高专心理委员工作站的工作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推进了心理委员制度的组织管理建设,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开创了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机制。

第二,心理委员工作站成为心理咨询中心的得力助手。一年来,该工作站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认真扎实地贯彻落实了心理咨询中心制定的三项重要制度:一是心理健康信息报告制度,包括突发事件即时报告制度和心理健康信息月报告制度,对于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预警作用。二是心理委员工作例会制度。坚持以系为单位每两周召开一次心理委员例会,由系(部)心理委员工作分站主持,议程包括工作总结、工作汇报、工作布置、工作研讨等。三是心理委员业务学习制度。全校心理委员参加,每月一次,由校心理委员工作总站主持。

第三,心理委员工作站的建立,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心理委员的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与使命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主动性与创造性。各班心理委员在本系心理委员工作分站的组织下,竞相开展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活动。例如,开展“读心理教育书,帮心理困扰生”和“讲励志故事,写心理感言”活动,举行“心情故事报告会”“心理诗歌朗诵会”“幽默笑话大赛”“心理箴言征集评选”等等活动,犹如山花烂漫,争奇斗艳。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心理委员工作站人员有以下工作体会:

学校党政班子高度重视,为工作站提供经费支持,保证良好的工作条件,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不断加强对心理委员工作站的管理,确立其学生干部组织的地位,赋予其应有的权利、义务和职责,认真搞好年终总结评比奖优工作,可以有力地激励其积极性。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使工作站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益。

加强培训与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站干部的认识,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可以使他们的工作行为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应当在各系(部)建立心理委员工作分站,其内部机构设置与校工作总站相对应。各系工作分站设一名总辅导员为指导老师,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心理委员工作站与心理协会之间的关系,二者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篇10:心理剧策划书(定稿)

比赛

陇东学院大学生心里咨询中心 组织部:刘海渊

一、活动背景;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

生的学习和生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举办心理剧表

演比赛,为在2013年甘肃省心理学年会上展现陇东学院的风采,更好的与其他学校交流学习;并可进一步促进我校各

院系相互沟通和交流、提高各院系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视、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不同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处理方法,让大学生学会

关爱心灵,关爱自我,关爱他人,关爱世界。

二、活动主题;

心中有爱,自强不息

三、活动安排;

(1)前期准备与宣传:

1.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自己内部组织排练样板心理短

剧。

2.在学校内部进行第一期的宣传(主要形式:海报、条

幅、广播站等)。

3.给各院校团组织下达通知,协助宣传和作品征集。

(2)设立咨询点:在各院系准备阶段期间设立咨询点,(具体时间请老师决定)为心理短剧的排演提供帮助。

(3)二期宣传 :在表演前几天进行二期宣传,制作大

型展板,介绍本次心理剧的情况,并邀请同学们观看。

(4)表演比赛;

时间:2013年4月(待定)

地点:(待定)

评委:

(5)公布结果:比赛结束后一天,进行比赛结果公布,并通知获奖作品负责人。

(6)通报与奖励:对获奖作品进行通报,并颁发获奖证书同

时给予学分奖励。

(7)、活动后期阶段

1、制作大型的宣传展板,对本次活动进行成果展示。

此外还把活动相关内容上传学校网站。

2、召开协会内部会议,总结本次活动的得失,上报答

老师,并进行备案。

四、活动预期效果:

可促使学生发动自己的视角思考,发掘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创作能力;引起大学们的共鸣,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心理短剧的举办,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在一定的层面上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短剧的展出,可以从侧面了解同学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同学们所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解决。此

外同学们亲自参与了解角色的具体性格和心理特点,有助于

同学们自我发现自身问题,及时反思,改正。

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篇11:考前心理辅导教案(定稿)

——考前心理辅导

高考承载着每一位高三学生的梦想,也承载着家长和亲朋们希望,面对这样一次重要考试同学们都会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同时也会经常的产生一些担忧、担心高考发挥失常,担心高考时身体出现不利的状况等等,导致焦虑、失眠、烦躁,今天的讲座我结合往届毕业学生心理辅导的问题在这里给同学们做讲解,并介绍简单容易自我操作、训练的心理调节方法,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体会、感受,有些问题需要在高考前进行心理训练,目的是使同学们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将自己十二年来掌握的知识充分的在高考中发挥出来。

在我们同学中间,总有这样一些人,平时成绩很好,可是一遇到大考或重要的考试,就考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相反,也有另一些人,平时成绩并不突出,可是在大型考试中往往能够超水平发挥。由此可见,考试中的硬功夫固然重要,但是软功夫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心理学上有一种“克拉克现象”,有位名叫克拉克的澳大利亚长跑健将,从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记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正处于运动颠峰期的他却因在两届奥运会上发挥失常而与金牌失之交臂。后来人们便以这位运动员的名字来形容在大赛中的失常现象,称为“克拉克现象”。专指那些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屡屡失常的现象。

3. 那么,怎样的心态才算最佳呢?我想同学们现在每个人的心态可能都不一样,有的很放松,有的很紧张。经研究得出:考前有点紧张,有点兴奋,跃跃欲试的心态会考出的水平最好。也就是要保持适度的紧张。“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如果一点儿也不紧张,就不能做出充分的准备;如果压力过大,也会影响潜力的发挥。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考试前我们需要做的 一些心理准备:

一、考前心理准备(一)考试焦虑的原因

自身原因:对考试的看法和自己能力的评估 ,知识基础和应试技巧。社会原因:社会舆论、时尚、风气、文化氛围对世界观、价值观、抱负水平的影响。

家庭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调查发现,有70%的学生认为“考不好难向家长交差”。

考试过度焦虑的生理表现:

常见反应: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脚发冷、痉挛、胃溃疡、晕厥 „„ 考试过度焦虑的行为表现:

怯场、走神、呆滞、遗忘、急噪、麻痹、衰竭、厌学、逃考 „„

运动减压法

运动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你们应学会抓住间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如在课余时间可打打羽毛球,慢跑10分钟,伸伸腰、踢踢腿等小活动。建议你们早晚都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早上的锻炼不要时间太长,以免过度消耗体力。

自我宣泄法

看一些幽默的书籍,在遇到不快时在适当的场合痛快地哭一场,课间去操场大喊几声等。

深呼吸法

全身放松,通过鼻孔,慢慢将气吸入,气吸足后,再缓缓地用嘴与鼻同时将气呼出。呼气的时候要做到自然绵长,呼气结束的时候自然地等待几秒钟,等到感到需要继续下一次呼吸的时候再吸气,等待不能勉强。其过程类似于闻花的香味。练习3-5次。

睡眠减压法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精力充沛、心理宽松与平衡的前提。应该通过科学的安排生活,建立有规律的起居来克服失眠,睡前同宿舍的同学互道一声晚安。

二、考中心理调节 考试中心慌的调节方法

第一种方法: 暂停作答,闭合双眼轻轻对自己说“放松”,重复六次,并注意体验全身松弛的感觉;也可以全身高度绷紧十秒钟,然后突然放松。

第二种方法:

深呼吸,有意调节呼吸,在吸气时绵长、缓慢、深沉,呼气时也应达到同样要求。

第三种方法: 思路中断,你可以果断对自己说“停”,同时握紧一下拳头,这样你能中断使你产生慌乱的思路,当然自觉情况好转后,应该迅速转入正常考试。

考试中记忆空白怎么办?

 保持镇静

 联想回忆当时记忆的环境与情景  利用其它考题转移视线  随便写点什么  按时间顺序回忆  从后往前推想  反复审题

发现题目做错了怎么办?

 首先不能慌,不妨放下笔,查找错误原因

 看做错类型:全盘皆错、局部出错、过程出错、结果出错  橡皮轻轻擦去错误部分,注意心态和手法,保持卷面整洁而又无破损

 提笔改错前,要先思考,在草稿上先演练,避免新的错误

三、考后心理调节 考后注意

• 考试后,千万不要讨论考试的题目,也不要对答案,这科这考完了就过去了;

• 适当走走,运动一下,解除大脑的疲劳,中午和晚上休息好; • 以积极心态 投入到下一科目的考试中。

四、考试技巧参考

考试前一天注意

 准考证、笔、橡皮、手表等考试所必用的物品。注意自己的饮食。顺口:保持平常饮食习惯

由于高考复习及考试期间天气炎热,加上学习的劳累、紧张等原因,多数考生的消化功能会有所下降,表现为食欲降低。选择大家平时的饮食习惯,尽量选择爱吃的食物,使饭菜更加可口。吃好:保证消耗需要

选择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鱼虾,瘦牛、羊肉,鸡蛋、牛奶、豆腐等,甚至包括一些内脏食品。这些食物不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还富含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B2和维生素D。吃杂:摄入均衡营养

要吃主食。主食中要适量选择一些粗杂粮,如红豆、绿豆、糙米、标准粉等等。这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和膳食纤维,一方面维生素B1本身对增进食欲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要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维生素C既可促进铁在体内的吸收,更重要的一点,它还可增加脑组织对氧的利用。适量:七八成饱就行 不能吃得过饱的原因,主要是避免消化道负担加重分流体内血液,以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喝汤:少喝咖啡饮料

考生每天要保证1500ml至2000ml的水分摄入量,充足的水分可确保血液循环顺畅,这样大脑工作所需的氧才能得到及时供应。

 不要参加剧烈运动,以免体能消耗过大或发生其他意外,也不要玩棋牌,打游戏,以免过度兴奋。

作答技巧

• 作答顺序:一般来说,从前向后,从易到难(长题不难、难题不后);切勿严格按顺序做题,可以考虑三遍法;注意三类题的侧重点,易题考细致、中题考知识、难题考智慧。• 作答时间:一般说来,以题目分数定计划,但不宜太细(考试应戴表,但不可频繁看表);合理分配时间是稳扎稳打的基础;留出15分钟时间检查。

猜题:只要不倒扣分,尝试所有问题 ; 尽力寻找线索。

选择题的猜题:判断选项分布(比如:会做的题目多是ABC,则不会做的题目就选择D.问答、论述题的猜题:多写,多角度尽量写全面一些,很可能有一个角度是正确答案。

检查:考试的必要步骤。检查的内容:在平时考试中确定自己在考试中需要检查的主要内容,以笔误为重点。

篇12:人格心理学论文[定稿]

题目: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姓名:王保健

学号: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班级:

10094003

1041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王保健(10094003)

摘要: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对自身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主要包括情感和认知两大成分〖1〗。要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应该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着手,从同学相处、朋友交往、师生关系、学习、工作和自身的健康状况等大学生具体生活方面考虑。通过分析大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提高我们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情感,认知,生活满意感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容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对自身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主要包括情感和认知两大成分。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相对稳定性和整体性〖2〗。1.主观性

主观性指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依赖于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的标准。这意味着大学生对自己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是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和确定。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不同,而且所拥有失望社会背景的不同所以我们大学生评定幸福感的标准也是有很大差异,个体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是主观的。

2.相对稳定性

相对稳定性指组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主观幸福感不是我们在一个短暂时期内所拥有的感觉和感受,而是我们在一段很长时间里所拥有的感觉和感受。我们大学生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所以说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相对稳定的。

3.整体性

整体性指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我们在判断我们是否是幸福的时候,考虑的是情感和认知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不会因为不满意经济状况就说自己没有主观幸福感或者主观幸福感低,因为我们滴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

(二)大学生主观小幸福感的结构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1.情感方面

大学生的生活涉及到学习任务、朋友交往、同学相处、恋人关系、社团活动等多个方面。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我们的情感也是不同的,会存在很多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1)积极情感 在学习方面,当我们取得好成绩或者受到老师表扬时,我们很满意自己的表现,认为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在学习上做得好,我们很自信;在社团活动中,我们能够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自己的职责,和其他成员相比表现得较出色,我们很喜悦;在社交方面,如果自己认识很多其他院系的同学和朋友,并且和他们关系不错,我们会觉得自己在社交方面表现不错;在恋爱方面,我们和自己的恋人相处得很融洽,每天都愉快的度过,我们对爱情很满意。在我们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积极情感。(2)消极情感 在学习方面,很多时候我们的成绩是不能打倒我们的预期的,当老师宣布奖学金获得者的名单时,我们觉得压力倍增;在参加社团活动的时候,看到其他成员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热情工作时,我们的工作就会有很大的压力,在工作时会有紧张不安的情绪;在社交方面,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朋友很少,只和宿舍的几个同学交流,他们在和陌生人接触时会焦虑,会担心自己是否表现的友好;在恋爱方面,单身的同学看到其他的同学和情侣成双成对的时候,就会羡慕他们,如果他发现自己并不比其他人差,那么难免产生嫉妒心理。这些都是在我们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消极情感。

2.认知方面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方面包括对整体生活的满意感和对具体生活的满意感〖3〗。

(1)整体生活满意感

如果问我们对过去生活是否满意,其实很多大学生都回答的很犹豫,以前的生活急很多时候就是不停地学习,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而学习。我们对现在的大学生活具有很高的满意感。其实我们的不断学习就是想要通过改变来完善我们的生活,我们不断学习,成长进步都是想要拥有一个较过去和现在更好的未来生活,这说明我们大学生的整体生活满意感很高。

(2)具体生活满意感

大学生的具体生活满意感涉及到对学习能力的满意感、对家庭的满意感、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满意感、对社会交往的满意感、对经济状况的满意感等具体生活的多个方面。我们对学习能力的满意感的评价主要看自己是佛偶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是否在学习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是否能够有效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我们对家庭满意感的评价主要看自己和父母是否友好相处,父母是否支持自己的卡蓝发与决定,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否良好;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满意感的评价主要依据自己是否经常那个锻炼身体,自己是否经常做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对社会交往满意感的评价自己是否和同学朋友友好相处,自己和老师能够正常交流,自己与他人交际的能力是否提高;对经济状况的满意感的评价主要考虑自己家庭的经济收入是否能够维持正常支出,自己的生活费用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正常需求。大学生对具体生活的满意感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二、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措施

大学生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主要通过自己努力争取幸福和减少导致不幸福的因素。

(一)努力争取幸福

1.和他人正常交流

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经常会和同学、朋友、老师接触,维护好和他们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和同学相处时,我们应该保持友好的态度,并且去多和他们接触,去了解他们,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助他们,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消极情绪而不去在意对待同学的消极态度,应该让同学们感到我是真诚友好的;和朋友相处时,要经常保持联系,对于在外地上学的朋友,要通过邮件、短信或者电话和他们聊天交流,让他们感觉到我么很在意彼此的友情,并且在重要的节日或者对方的生日的时候,给予及时的问候或者礼物,对于那些本校的朋友,偶尔约出来吃个饭,聊个天,维持彼此的友谊;在和老师相处时,我们不应该太拘谨,对于自己学习上的难题及时请教老师,和老师讨论相关的知识内容。做到和他们正常的交流,我们会保持积极的情感,这样我们的主观幸福感才会提高。

2.帮助他人

为什么说帮助他人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呢?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得到肯定。

3.努力学习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在学习中我们会收获很多东西。我们学习新知识时,对于新的知识点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并且能够及时将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能够获得成够的喜悦;每次的考试我们都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能够顺利通过研究生、公务员和教师编制等重大的考试,说明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有一种收获的快乐。所以说努力学习也是能够提高我们的主观幸福感的。

(二)减少导致不幸福的因素

1.宽容待人

我们大学生都是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的,我们很难要求其他人和我们的想法一致,所以在和他人相处时,有时候会因为价值观和认识角度的不同而起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个体差异存在的现实性,而且我们对对待与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时,应该求同存异,不能一味的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否定他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在于他人相处时,会存在误会和摩擦等问题,我们应该全面全面来了解事情以后在处理,要多体谅对方,理解对方的难处,不能凭主观判断,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能够减少导致低幸福感的因素。

2.保持积极的心态

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学生,不被就业压力困扰,不为重大考试焦虑不安,不为社会交往而担忧。当我们面对就业问题时,我们会有压力,但一定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长期被这种压力困扰着,会打乱我们正常的生活;面对重大考试时,不需要紧张不安,因为紧张会妨碍我们有效地思考;当和朋友闹矛盾时,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去认错,不能因为一点小事伤害了彼此的友情。对待这些可能导致我们低幸福感的因素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3.保持身体健康

假如我们经常感冒、头疼、发烧,隔三差五去医院抓药,便不会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我们应该保持身体健康,经常跑步锻炼,经常进行体育运动,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此外,我们还要主要饮食健康。减少那些不利于身体良好状况的因素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总结:大学生要想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我们应该处理好我们的情感和认知方面的问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郭永玉编著:《人格心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2.郭永玉 贺金波主编:《人格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

篇13: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定稿

1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支心理学流派, 倡导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它主张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 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 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积极心理学内容主要集中在3方面: (1) 积极情绪体验研究。重点强调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 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 (2) 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 积极人格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 它涉及乐观、勇气、宽容、爱的能力、对美的感受力、毅力、个体的创造性等范畴。 (3) 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

2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2.1 转变工作理念, 明确工作任务

积极心理学认为, 每个个体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 都有自我向上的能力, 如果给个体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个体能够解决自身的问题, 强调通过挖掘并积极关注身处困境者自身力量可以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积极品质和自我成长潜力的挖掘和发现上,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对于正常学生, 应以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为主;对于问题学生, 应以积极的心态作出解读, 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力量和优秀品质, 有效地预防各类心理问题。

2.2 完善宣传内容, 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

2.2.1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 是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与形式上偏离了学生发展的中心, 虽然教育内容是学生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但这些内容大多是负面取向, 更多地列举了问题的消极面, 给学生强化的是负面感受, 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积极关注学生潜力, 引起个体局部改变, 与星星之“变”可达“燎原之势”的良性循环理论背道而驰。

2.2.2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方向

积极心理学将研究重心指向人和社会的积极方面, 对人性持积极评价, 强调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品质会使个体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 发挥最大潜力, 取得最大的成绩。这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为此,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

(1) 培养阳光心态, 增加幸福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 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可以从积极情绪的培养入手。情绪是人心理状态的晴雨表, 在积极情绪下个体易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对负面信息比较忽视, 会更倾向于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状态下, 个体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耐性和毅力, 从而获得幸福体验;而在消极情绪下, 个体易关注失败信息并把它们组织在一起, 从而变得更为急躁、不耐烦, 以致于注意力分散, 思维迟钝, 对个体的行为有抑制作用。我们在日常教育工作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 引导学生做到4点: (1) 自信进取, 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 (2) 接受自己, 肯定自己, 在此基础上一点点地发展自己, 对自己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充满感动。 (3) 懂得感恩, 对生活充满感激, 感谢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包括失败和痛苦。因为对一切充满了感恩, 对身边发生的失败和痛苦才更易找出积极因素, 寻找到满足和幸福。 (4) 学会宽容。宽容自己也宽容别人, 不纠结过去, 活在当下。

(2) 形成积极认知体系, 增强快乐体验。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个体的消极情绪并不仅仅与身边发生的事情有关系, 更主要的在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如果个体形成一种积极的认知体系, 那么遇到问题时, 个体会习惯于寻找事物积极的因素, 从而获得心理平静与满足, 变得更加愉快与进取, 更易获取成功;相反, 如果个体存在不合理的认知体系, 遇到问题时则习惯寻找消极信息, 更易绝望、放弃、不满。这就要求心理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善于发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与成长, 善于从失败中找到积极的因素, 以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3) 开展目标教育, 增强成功体验。研究发现, 学生的茫然体验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茫然体验是指个体处于目标不明确, 环境不熟悉的境地时产生的一种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心理体验。在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 许多大一的新生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缺少奋斗目标而感到空虚、迷茫或者无聊;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因为虚度大学时光感到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没学到知识而后悔、痛苦, 对未来就业、前途充满了不安。针对这些情况, 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每年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目标教育, 引导新生在全面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综合考虑的基础上, 制定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 并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 认真落实在每一天的学习中, 同时引导新生及时对自己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调整。这样个体每天都在不断地充实自己, 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就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体验, 激发更大的学习激情, 达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和谐统一。

(4) 开展意志品质教育, 增加自信体验。针对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奋斗目标、浑浑噩噩, 或有目标而不积极执行, 行动拖延等现象, 我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开展意志品质教育, 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知道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体能力, 更多地取决于个体的意志品质。教育学生要及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自觉制定生活目标;确定目标后要马上采取行动, 不给自己寻找任何逃避和拖延的借口, 围绕目标全力以赴, 充满热情和耐心。以此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增强其自信和幸福感。

2.3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完善工作方法

2.3.1 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塞林格曼认为,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天赋的能力, 无论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存在多大的差异, 个体都有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积极心理学强调学校中的一切资源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利用的。因此, 我们应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校为主体, 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对各级网络成员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的普及,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合力, 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发展的大舞台, 从幸福、快乐、希望、乐观、勇气等积极层面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身的心理发展, 主动参与各项活动, 挖掘自身潜力, 增加幸福愉快的积极体验。

2.3.2 加强辅导员、系 (部) 心理部长、心理委员的培训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对团结、和谐、友爱、进取团体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较全面, 能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他们也是联系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的重要桥梁, 在沟通与疏导两方面都较方便;学生干部特别是系 (部) 心理部长和心理委员是辅导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 许多日常活动由学生干部直接组织实施, 他们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与学生有相近的生活阅历和心理历程, 具有更多相同的爱好。加强辅导员、系 (部) 心理干部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为他们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开发学生潜能, 增强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2.3.3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形成良好气氛

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 它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班风上。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班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则更直接、更具体。一般来讲, 处在积极向上、宽松友好的班级氛围中, 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因此, 学校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大力推进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 构筑全方位的校园文化体系, 组织开展一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2.3.4 积极创建团结和谐的群体兴趣小组, 增加幸福体验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强调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 强调每个人都需要与社会交往, 希望被一个团体欢迎和接纳。在日常教育管理中, 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社会团体、兴趣小组, 有目的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减少自己的分离体验 (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环境) 和茫然体验 (觉得自己不能满足环境的要求) 。

篇14: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定稿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制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就其具体制度建设来说,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科研成果与工作成效显著。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心理辅导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不同,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差别较大,违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事件时有发生。有鉴于此,要普及、巩固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加快、抓紧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

二、学校心理辅导制度的地位和功能

学校心理辅导制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核心。它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和政府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保障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顺利开展,依照法规、政策而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则、规程或行动准则,即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具体来说,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任务;基本制度是指国家和政府颁布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文件和条例制度,也可称之为学校心理辅导的法规性制度;具体制度则包括心理辅导管理制度、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制度、朋辈心理辅导制度、心理健康课程管理制度、精神疾病筛查及转介制度、心理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心理辅导的伦理制度、心理辅导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心理辅导队伍的培养及督导制度等,即学校心理辅导的岗位性制度。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也迅速得到发展。

就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制度来说,为了加强和推进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部指导性文件。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内容。1999年和2002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08年,卫生部、教育部等17部委颁布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对学校的精神卫生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特别是2013年颁布实施的《精神卫生法》,更是从法律层面上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十年之后,2012年底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旨在全面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上述各种政策、文件,可以说就是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制度。随着这些文件、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的学校都开始出现领导认识、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实施系统、心理辅导室的设置与使用、环境育人等心理辅导工作新局面。当然,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仍有一定距离。

三、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

就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制度,这里以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加以说明。

为了促进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需要,提出了一些地方性的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如《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中,对心理辅导室的基本配置和各项仪器的配置标准都有明确规定。然而,除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标准之外,还需要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便于评估和管理。我们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应包括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和伦理规范等三个方面。

软件建设。包括心理测评和档案管理软件、心理辅导教师资质要求及心理辅导室的岗位规章制度等。第一,心理辅导室须配备符合我国学校实际且能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困扰的、科学的心理测评系统和档案管理软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动态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为开展进一步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系列档案资料,如心理咨询面谈记录、热线咨询记录、网络咨询记录、心理危机信息库及危机干预记录、与家长沟通记录、与教师沟通记录、团体心理辅导记录等,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规定按师生比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对他们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经历应有要求,并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对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纳入统一的归口,并规定统一的业绩考核标准等,保证每年接受规定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学术会议,定期接受专业督导。第三,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制度建设,明确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咨询程序、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等,建立健全心理辅导的预约、咨询、反馈、追踪调查等规则,明确规定心理辅导室的服务群体、开放时间,以及心理辅导教师每周需进行心理辅导的时数。

硬件建设。包括场地建设、环境要求、基础设施等。第一,学校心理辅导室应有专用场地,选址适当,本着安静又方便寻找的原则,尽量避开集体活动区等热闹场所。心理辅导室的使用面积要与在校生人数相匹配,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设置个体心理辅导区、团体心理辅导区、心理辅导教师办公区、来访者接待室和心理测评区、心理档案管理区、心理阅览区等,有些区域可以互相兼容。第二,心理辅导室的周围环境应比较整洁、幽雅和清静,室外张贴宣传展板、欢迎图标等;内部环境应温馨、舒适,让来访者有足够的安全感,特别是个别辅导等区域要保障私密性要求。第三,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分为基础设备和心理学硬件设备。常用的基础设备包括电脑、录音笔、电话机、摄像设备、隔音设备等,心理学硬件设备的配备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避免使用对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设备。如有的心理辅导室配备“宣泄人”工具,让学生采用殴打宣泄人的方式调节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会适应性的情绪调节方法,应避免使用。

伦理规范。按照心理辅导行业的一般伦理规范,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伦理规范包括:心理辅导教师应尊重来访学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有责任保护来访学生的隐私权,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有责任向来访学生说明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应用的限度;辅导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心理测量与评估过程中应考虑被测量学生的理解水平,并使用恰当的教育、心理测量工具了解来访学生的情况;鼓励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专业研究以对心理辅导工作有所贡献,在研究时应尊重参与者的尊严,防止研究对象的权益受到损害;要事先告知或征求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四、心理辅导示范校建设标准与规范

诚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一样,各地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先后也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心理辅导示范校建设标准与规范。如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和达标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同样地,从国家层面推广各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加以规范。

组织管理。包括学校领导的认识、组织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第一,学校领导需充分认识到心理辅导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切实措施做好督导检查,确保认识到位,统筹到位,分工到位,责任到位,把各项具体制度落到实处,努力为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创建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第二,建立学校心理辅导领导小组和工作责任小组,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规划与具体指导,并由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责任明确;第三,建设心理辅导工作的规章制度,有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具体的组织实施、指导督导、检查评估等管理制度,如岗位职责制度、心理辅导人员例会制度、督导制度、心理辅导室管理制度、心理健康课程管理制度、个体心理辅导制度、团体心理辅导制度等,并由学校领导定期检查、督促执行,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基础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实施系统建设、环境育人成效和专项经费投入等。第一,加强心理辅导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需按编制标准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对其任职资格有所要求;重视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定期安排心理辅导教师接受专业督导,支持他们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建立健全心理辅导工作的职业发展及激励机制,落实心理辅导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保障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学工作量或报酬,并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第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课程实施系统建设,将心理健康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中,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设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第三,优化符合心理辅导工作要求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发挥育人功能。加强学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小报和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向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第四,建立心理辅导工作专项经费,规定学生人均经费的最低限额,并列入学校的经费预算;保障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更新,加大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投入和工作补贴,提高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育效果。包括科研与成果、工作成效等方面。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省、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并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要有公开发表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或著作,并能够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研究工作,效果显著。特别是,心理辅导工作一定要突出学生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强调工作特色,注重工作成效,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辅导工作新亮点。

上一篇:心田上的百合花阅读题答案下一篇:销售工作一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