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小数》 :说课稿

2024-04-24

《循环小数》 :说课稿(通用9篇)

篇1:《循环小数》 :说课稿

《循环小数》说课稿

教材分析

循环小数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有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标》指出:“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自己的知识”。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想一想,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然后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两个小数相除,如果不能的到整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呢?”得到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概念。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对于小数计算掌握不是很熟练,因而在教学时可能在进行小数的计算时浪费的时间比较多,根据教学的重点,少一点计算,多一些对小数的观察,从而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观察、勤思考,获得新知。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教学难点:循环小数与无限小数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介绍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进而看看数学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看课件。

师: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预设:

1、余数总是“25”。

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对你们的发现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1)、为什么余数总是重复出现25?(2)、为什么继续除下去会永远除不完?(3)、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由于商的小数部分总也除不完,并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数字“3”,所以我们通常把它写作“5.33„”。

师:你对这种写法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2、探索规律

(1)、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得出商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3”那是不是只有这一道题的商具有这样的循环现象呢?这种循环现象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出示:28÷18 78.6÷11

3、让学生发表看法:

4、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1)0.2929

(5)3.212121(2)1.5353···

(6)3.333···(3)3.141592···

(7)4.061061(4)8.4666···

(8)0.475475··· 师:对这道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5、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6、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学生在小组内计算、讨论、汇报。

预设: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商可能是有限小数,可能是无限小数。师:你对回答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什么叫有限小数?什么叫无限小数? 适时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师:我们现在学习的小数范围比以前有扩大了,有增加了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三、巩固应用,分层测试:

【基本练习】

1、写一写:你能根据下列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写出它们的一般写法吗?

2、对对碰:连线。【综合练习】

1、求一求下面循环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三位小数位数)。

1.29090„≈ 0.0183≈

0.4444 „ ≈ 7.275 ≈

2、比较小数的大小

3、把下面三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拓展练习】

循环小数1.360360„小数部分第50位上是数字几?

四、分层评价,反思提升:

五、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六、布置作业:P30第3、4、5、6题。

篇2:《循环小数》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西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0-61页例1和例2以及课堂活动。

2、教材简析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例1例2,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无论除到小数点后多少位都除不尽,除不尽时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他们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由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根据学生的已有认识,直接呈现出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力目标: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初步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及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教学关键: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理解什么是“循环”,进而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

二、说教法:

1、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充分感知,然后经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来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兴趣,通过趣味性、竞争性等多种形式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效。

三、说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计算、归纳,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通过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2)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3)从数学乐园中巩固循环。(4)质疑问难,畅谈收获。

第一环节: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对象发生了兴趣,就有了行为内动力,学习便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本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鲜明形象的画面,伴着悦耳动听的音乐,为学生讲《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吸引学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在看、听、讲故事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故事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下去,讲也讲不完,初步感知“循环”概念。

接着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一年四季,钟表的时针、分针等加深认知,这样有机的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第二环节: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

一、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1、师:像刚才那样重复的现在不但故事中有,在有的计算中我们也能遇到。(通过这句话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多媒体课件出示第60页例1计算题:2÷6

提问: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个算式,看计算的过程中你有能发现什么?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接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组长整理交流结果,然后组长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有不同意见其它学生可补充。这样设计给学生探究新知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成合作者和引导者。通过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三个特点:(1)除不尽。(2)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3)余数重复出现“2”让学生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意义,从而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2、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调动起来,请一位学生把2÷6的竖式计算放倒视频展示台上,吸引大家一起关注到主要问题上: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学生猜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然后请学生进行验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他们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能够当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

3、引导学生写商及商的读法,当商除不尽时用省略号表示。

接着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和读法,从而学生初步认识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让学生举出循环小数的例子,从中进一步观察特征,并用自己的话叙述循环小数的意义,然后与课本对照,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了加深理解意义让学生圈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说一说。

板书:小数部分 一个数字

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理解总结循环小数的意义,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7.3÷2.2,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它的商会不会循环?如果循环它是怎么样循环的?学生进一步认识像7.14545„这样小数部分从百分位起有两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也是循环小数。

板书:小数部分 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

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5、即时练习:完成第62页练习十三第1题。

6、提问:同学们对循环小数还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提出:“循环小数是否还有其它记法?除到哪一步就可以判断商是循环小数?”等问题时,我会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并随机将这两个问题抛给学生。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那么我会直接提出,然后给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循环节

0.333„„写作0.3 3.31818„„写作3.318 0.108108„„写作0.108

二、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1、出示:15÷16 1.5÷7 4.5÷1.8 3.7÷2.2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为了更好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我给出地四道除法算式。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计算一题,计算后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2、小组讨论后再看书61页,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

指导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画出来。然后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这里还应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全是循环小数。采用自学的教学方法,达到学生能读懂的教师不要教,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有限小数:小数位数是有限的。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位数是无限的。

3、即时练习:完成第63页课堂活动连线,让学生从下面数中快速找出有限小数、循环小数与其它。

第三环节:从数学乐园中理解巩固循环。

习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须的数学,我设计以下有层次、有针对的练习,并采用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练习形式,来巩固新知。第3题为能力提高题,最后一道是发展题,一方面让学生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填空。

(1)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或 者()依次不断()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

(2)8.375375„可以写作()。

2、判断(对的在括号内画“√”错的画“×”)

(1)2.453453„的循环节是534。()

(2)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

(3)0.55555是循环小数。()

3、在()里填上 “>” “<” 或“=”。0.43()0.43 0.3()1÷3 4.99999()4.99„

4、挑战自我。

循环小数0.48536536„„的小数部分第60位上的数是几?第100位上的数呢?

第四环节:质疑问难,畅谈收获。

鼓励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出质疑,共同解决,因为善于提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应提倡学生多问“为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你得表现怎样?目的是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作业布置:练习十三第2题。

五、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采用师生共同完成的板书形式,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本课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知识。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小数部分 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 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循环节

0.333„„写作0.3

3.31818„„写作3.318 0.108108„„写作0.108

有限小数:小数位数是有限的。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位数是无限的。

二、优化教学过程:活动尝试,自主探究,师生互动

接着教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78.6÷11,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它的商会不会循环?如果循环它是怎么样循环的?学生进一步认识像7.14545„这样小数部分从百分位起有两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也是循环小数。教师启发引导观察“比较5.333„、7.14545„这两个循环小数,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出循环小数的意义。

以上整个过程教师不再以讲为主,只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耳、眼、口、脑、手“全频道”表演,尽情表现。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循环小数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优化课堂练习,培养能力

教师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尽量避免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力求典型、多样、深刻、有趣,尤其强调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充分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才华,让人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说教学程序:

(一)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

1、首先采用聊天的形式引入,问学生最喜欢星期几?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提问:这个愿望可能实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星期

一、星期二、一直到星期日,一个挨一个按一定的顺序出现,我们把它叫做“依次”,(教师板书:依次。)

一个星期之后又是星期

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重复出现”,(板书:重复出现)之后又是星期

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完整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的现象。

学生举例后教师小结:生活中象这种“ 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很多,我们把这种现象还可以叫做——(循环现象,板书:循环)

【采用聊天的形式导入,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循环”的含义,从而为后面学习新知作好的铺垫。】

(二)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

师: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循环现象,那数学王国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及时从生活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1、从乌龟和蜗牛的速度中发现“循环”现象

(1)首先出示乌龟和蜗牛图,问学生:你们知道乌龟、蜗牛的速度各是多少吗?(2)然后提供信息:乌龟6分钟爬70米。蜗牛11分钟爬9.4米。(3)让学生估算这两种动物的速度,培养估算能力。

(4)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独立计算,提醒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同时请两名学生板演。

(5)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什么现象或规律?(6)利用课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边看课件演示,边思考以下问题:

课件一(先让学生观察70÷6的竖式。)① 余数不断重复出现 ,商不断重复出现。② 商不断重复出现几个数字?(板书:一个数字)③ “6”是从哪里开始重复出现的?(板书:小数部分,从第一位起)④商怎么写?(引导板书:11.66„,让学生说出“„”表示的含义。)

课件二:(在让学生观察9.4÷11的竖式。)

①余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6和5,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5和4②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几个数字?(板书:两个数字)③“5”和“4”是从哪里开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板书:小数部分,从第二位起)④商怎么写?(引导板书:0.85454„)

2、小结并揭示课题:象11.66„、0.85454„这样的小数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3、补充完整“循环小数”的概念

(1)引导学生先将“从第一位起”和“从第二位起”这两句话融合成一句话:从某一位起。

(2)再将“一个数字”和“两个数字”融合成为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

(3)接着请学生根据板书把循环小数的概念说得更完整些,教师完整板书概念。

4、在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了什么是循环小数之后,让他们看书学习第28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循环小数?你觉得重点词语有哪些?(2)什么是循环节?(3)怎样简便写出循环小数?(4)怎样读循环小数?

学生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划出重点词并板书简写。

【让学生在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美,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三)从数字乐园中,理解“循环”

1、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如果是,说出它的循环节,并将它写成简便形式。0.43561„ 2.3535 4.1212„ 7.432432„ 1.02525„ 0.153434„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哪些是循环小数?将循环小数表示出来。(课本29页第1题。)5.7÷9 5÷8 6.64÷3.3 【在学习新概念后,紧接着安排这两道直接应用新概念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强化记忆、巩固概念的目的。】

(四)第四个环节是:从辨析探索中,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出示:15÷16 1.5÷7 4.5÷1.8 3.7÷2.2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为了更好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我在课本给出地两道除法算式的基础上,增加为四道算式。】

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计算一题,计算后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小组讨论后再看书28页,自学什么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小数包括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从练习实践中,巩固发展和创新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

①3.141596„„,②0.625,③4.1666„„„,④6.5555555,⑤ 4.8686„„,⑥ 0.00909„„。有限小数有(),无限小数有(),循环小数有()。

2、你想先解决哪个问题?

(1)小萱家去年11月电费413元,想一想,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元?

(2)每套童装用布2.2米,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童装? 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你又懂得了什么?

小结:对于循环小数,有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它的近似值。

3、动脑筋

循环小数0.48536536„„的小数部分第60位上的数是几?第100位上的数呢?

【按照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须的数学,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第一题是基本题,是通过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题综合题,通过根据实际情况,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最后一道是发展题,一方面让学生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什么疑问?

篇3:《小数的性质》说课

【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 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 实质上是研究什么情况下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从纵向来看, 学生在小学阶段会三次接触小数。分别在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和“小数加法和减法”,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 开始系统的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移动、生活中的小数 (单位换算)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小数的意义, 它是学习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移的基础。同时, 也为后面小数的大小、复名数与小数、小数的近似数的学习打好基础。小数的性质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也会应用到后面的有关小数的学习中。

人教版教材是这样呈现的。本节课应该完成的任务为4个:

(1) 经历探究的过程, 感悟小数的性质;

(2) 借助数位顺序表, 理解小数的性质;

(3)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4)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在数的末尾添零。

其中任务 (1) 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

小数性质的本质要素:小数要怎样变, 大小不变。

在小数的变化中要把握:

(1) 是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去掉零;

(2) 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 大小不变, 但小数的位数、计数单位发生改变。

【学情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在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掌握情况怎么样?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添上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吗?他们会以什么方式说明理由呢?带着这样的思考, 我展开了调研, 调研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

调研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掌握情况, 了解学生是否能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解释相等。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

调研题目:

1.请写出1.11是由什么组成的。

2.比较0.5和0.50的大小, 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说明理由?

从调研结果来看, 第一题的正确率为92%, 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第二题的调研结果显示, 有92%的同学能正确判断0.5和0.50是相等的, 看来判断两个数等不等并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且, 学生能够想到应用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说明理由, 分为三种方式:

1.从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组成入手说明;

2.学生应用小数意义, 结合画线段图和借助正方形平均分画图对比;

3.给小数赋予单位名称的方法, 进行单位转化, 加以比较。

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画图、举例。还有2人不能正确判断0.5和0.50的大小, 通过分析, 这两人也是第一题中出现错误的2人, 说明他们在小数意义方面掌握的不好, 所以对于这两名同学, 我想在课后再对他们进行单独补习小数意义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调研还可以看出没有一个学生能用小数的性质解释, 看来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没有听说过。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在经历探究过程, 感悟小数的性质上。

第二次

主要想了解对于整数末尾添上零大小改变, 小数末尾添上零大小不变, 学生是否知道真正的原因。采用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

调研题目:

1.5的末尾添上零变成50, 大小变化了吗?0.5的末尾添上零变成0.50, 大小发生改变了吗?

2.1中前面的问题添上零大小发生改变, 而后面的问题添上零大小没有发生改变,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调研结果:

所有学生都能够正确判断大小是否发生变化。所有学生都是从计数单位和数的组成来解释说明。

从调研结果上看, 学生都没有关注到整数5末尾添上零, 5的位置发生改变, 所以大小改变;小数0.5的后面添上零, 5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所以大小不变。看来, 本节课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字所在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与大小是否改变之间的联系, 这就是孩子学习本节课的难点。

【我的思考】

1.通过多种方法验证, 感知相等

我最初的设想是遵循教材的呈现方式从长度单位引入, 让学生动手画2分米, 20厘米, 200毫米, 并观察有什么区别,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长度相等, 最后引导推理证明, 因为2分米=20厘米=200毫米, 所以0.2=0.20=0.200。但是从我班的学情调研结果来看, 92%的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证明0.5=0.50, 根据在前测过程的观察、分析, 我班学生可以多种不同的角度认识相等。基于以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学生具备一定的围绕着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 解释问题的能力, 而且学生的学习风格各不相同, 学生也更喜欢参与数学活动, 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活动中及时的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互动。因此, 我设计了较为开放的教学情境, 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的需求, 整节课分为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提出质疑, 合作探究;

活动二:普遍探究, 得到结论;

活动三:动态演示, 抓住本质。

从学情分析来看, 这样设计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 发散思维, 用多种验证方式阐述观点, 证明小数的性质,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利用数位顺序表, 渗透位值制思想, 抓住大小不变的本质

从第二次调研结果来看, 学生没有关注到“小数末尾添上零后大小不变”, 其根本原因是数字所在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好数位顺序表, 引导学生把小数和整数进行对比思考, 从而明确为什么在小数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 小数的大小不变。这部分内容, 我想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 整数末尾加上零, 数位就被向前“挤走”, 而小数末尾加上零, 数位原位不动。这样的方式呈现, 抓住小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 小数大小不变的本质原因。小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后, 小数点位置未改变, 因此小数原来的数位就未改变, 根据位值制, 数字所在的位置没变, 它的大小也就不变;而在整数末尾添0或去0后, 数位发生变化, 数字所在的位置变了, 它的大小也就变了。

【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以上的思考,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猜想、验证、辨析等活动中, 感受、理解、概括小数的性质, 应用小数性质解决问题;

2.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 经历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激发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数位表的有关知识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以三个活动为主线。

活动一:提出质疑, 合作探究

在第一个环节中, 我从整数出发, 探究整数末尾添上零, 数的大小发生改变。为后面小数末尾添上零的研究, 提供对比资料。从而引发本节课第一个数学活动, 提出质疑。

整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 会引起大小的变化。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 它的大小会怎样呢?学生以0.2和0.20为例, 他们两个真的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之前的学情调研, 预设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举例。

以米为单位, 0.2米=2分米0.20米=20厘米

以元为单位, 0.2元=2角0.20元=20分

2.学生应用小数意义通过画线段图;

3.借用正方形平均分画图对比来解释;

4.利用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说明。

监控:关注学困生解决此问题的思路, 帮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解释说明, 排除困难, 至少真正明白一种方式说明0.2=0.20。在小组合作交流时, 关注我班合作时不能够认真参与研究的同学, 引导他参与整个小组研究过程。

在汇报之后, 和同学们一起回顾:刚才我们都用什么方法说明0.2和0.20是相等的呢?总结学习方法, 积累活动经验。

设计意图:较为开放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让学生自主探究, 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采用多种验证方式、自主发现规律, 感知相等,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活动二:普遍探究, 得到结论

同学们说明了0.2和0.20相等,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请你自己随意写出一个小数, 在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 他们的大小是否不变?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监控:刚才帮助到的学困生, 看他是否还可以用他所喜欢的方式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看到他人写出不同小数, 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对于这一规律的普遍性有所认识, 同时, 在叙述中对于刚才研究方法的再一次深入理解。

活动三:动态演示, 抓住本质

第三个环节, 我借助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们了解小数末尾添上零去掉零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 数的大小不发生改变呢?

请您仔细观察出现的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动态演示:整数末尾添上零, 原数位上的数被挤走;小数的末尾添上零, 原数位上的数没有被挤走。让学生自主总结规律, 探究本质原因, 原来变与不变关键在于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最后深入引发思考, 大小不变, 有没有什么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举整数末尾添0及小数添0的正、反例子, 引发学生思考, 借助数位顺序表, 引导学生在辨析、研讨中追溯小数性质的本质。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我采用量规评价的方式, 对以上三个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PPT出示表格。) 从以上的量规表来评价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 探究成果。

1.以学论教, 多种方法感知看现象

本节课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能力基础, 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和态度, 在把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 重新创设情境,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究空间。让学生们采用自己喜欢的小组合作方法学习, 发展创新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课始:提出质疑, 合作探究, 验证0.2=0.20;课中:普遍探究, 得到结论, 自己任意举例验证;课尾:动态演示, 抓住本质。以三个数学活动贯穿整节课, 学生参与度高。

2.动态演示, 数位顺序表中理解抓本质

篇4:《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 教学重难点

教 学 重 点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 学 难 点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脈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 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确定依据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3.1确定依据

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

3.2说教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

1、 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 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 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说 学 法——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游戏巩固。

四、教学过程

(一)课 前 准 备 :

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 入 新 课 :(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5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钟)

课堂知识反馈(大约3分钟)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B )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课外活动:(大约2分钟):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

2、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置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 血液循环的意义:

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六、教学反思

篇5:循环小数说课稿

1、教材简析

《循环小数》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例1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小数的循环现象,初步探索循环小数的特征,例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研究循环小数的循环规律,并用描述性的语言归纳循环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习循环节、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循环小数是小数除法的商的一种特殊情况,可以看成小数除法的深层次的研究,通过对商的研究,学生可灵活的处理小数除法的商,为学生用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探究欲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教学重、难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1、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中、动眼充分感知,然后经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来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兴趣,通过趣味性、竞争性等多种形式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效。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

(2)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

(3)从数学乐园中巩固循环。

(4)质疑问难,畅谈收获。

第一环节: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一年四季的图片,当画面停止时,让学生猜测下一个季节是什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验四个季节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感受四个季节的循环现象。接着我让学生说一些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这样有机的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二环节: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

1、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出示例1、例2两道算式,让学生分组同时来完成,并用竖式计算,在计算过程中认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不继续往下除?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接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组长整理交流结果,然后组长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有不同意见其它学生可补充。这样设计给学生探究新知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成合作者和引导者。通过汇报交流得出三个特点:(1)余数不断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2)除不尽。(3)例1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例2是两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让学生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意义,从而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写商及商的读法,然后让学生计算4÷37.

3、让学生举出循环小数的例子,从中进一步观察特征,并用自己的话叙述循环小数的意义,然后与课本对照,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了加深理解意义让学生圈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说一说。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理解总结循环小数的意义,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循环节,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画出来。然后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这里还应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全是循环小数。采用自学的教学方法,达到学生能读懂的教师不要教,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从数学乐园中理解巩固循环。

习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须的数学,我设计以下有层次、有针对的练习,并采用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练习形式,来巩固新知。课件出示第1题,找出图中哪个小动物说的数是循环小数。第2题对号入座,让学生从下面数中快速找出有限小数、循环小数与其它。

第四环节:质疑问难,畅谈收获。

鼓励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出质疑,共同解决,因为善于提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应提倡学生多问“为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你得表现怎样?目的是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作业布置:练习十三1、2题。

板书设计:我的板书采用师生共同完成的板书形式,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本课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知识。

附:板书设计

篇6:循环小数说课稿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中的《循环小数》。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包括例8——例9两个例题,分两课时完成。这部分内容概念多,又比较抽象。本课是第一课时,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意识。

3、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难点:怎样判断是不是循环小数。

本课我们按照新课程理念去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即“创设情境——活动尝试——师生探究——巩固练习”。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一、优化教学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对象发生了兴趣,就有了行为内动力,学习便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为了敲好开课的第一锤,新课伊始,我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鲜明形象的画面,伴着悦耳动听的音乐,我为学生讲老和尚的故事,生动的故事语言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在看、听、讲故事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故事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下去,讲也讲不完,初步感知“循环”概念。

接着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循环事例,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一年四季,钟表的时针、分针等加深认知,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此时,我话锋一转,数学中也存在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

二、优化教学过程:

活动尝试,自主探究,师生互动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以课堂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为主。趁者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之际,我设计了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400÷75算式,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发现什么?

利用多媒体吸引大家一起关注到主要问题上: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学生猜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然后学生进行验证。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当商除不尽时用省略号表示,接着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和读法,从而学生初步认识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接着我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78.6÷11,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它的商会不会循环?如果循环它是怎么样循环的?学生进一步认识像7.14545…这样小数部分从百分位起有两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也是循环小数。

我启发引导观察“比较5.333…、7.14545…这两个循环小数,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出循环小数的意义。

以上整个过程我不再以讲为主,只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耳、眼、口、脑、手“全频道”表演,尽情表现。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循环小数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优化课堂练习,培养能力

篇7:《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小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逐一阐述。

《小数乘小数》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信息窗2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小数除法及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 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过程, 渗透转化的思想,体验方法策略的多样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中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表现能力、想象力丰富,思维已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学时要给学生留足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基于以上内教材的认识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将“启发诱导”、“愉快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法的指导意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学伊始,通过谈话的方式“同学们都有逛超市购物的经历吗?都知道自己买的东西应该付多少钱吗?”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小红逛超市”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交流。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通过交流有的学生提出“买肉花了多少钱?”“买鱼花了多少钱?”顺势引入对本课的探究。

(我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课的探究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环节是中心环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分两个层次展开教学: 层次一:合作交流,探究算理算法。

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25.6×0.9=(元),接着鼓励学生运用上节课小数乘整数的解决思路尝试列竖式计算。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竖式的计算方法,因此我会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笔算的算法,并适时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最后我会我会请学生上台进行扮演并说明自己的想法“将3.2扩大到原来的10倍,再利用因数与积的关系将积缩小到原来的1/10得到结果”。

层次二:自主探索,巩固总结算法。

让学生独立计算0.8*21=和0.55*64=,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回顾以上三题的竖式计算方法, 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按 照整数计算的方法计算,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我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本环节中设计了层次性练习和趣味性练习。层次性练习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趣味性练习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既巩固了新知,又使学生乐于学数学。第四环节:总结归纳,学会反思。

“通过本节数学课,同学们都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将引导学生们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形成对小数乘整数的完整认识,提升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能力。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次习题作业的布置,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在我的说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请各位老师和我一起看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以上便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当然只是对课堂的预设,将来如果有机会执教这一课,我将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适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争取上一节精彩的《小数乘小数》一课。

篇8:《循环小数》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篇9:《循环小数》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因为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按照十进制来计数,也就是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值大小也不同。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确定的,所以,小数点的移动必然引起小数每一位上的数值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这一小节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这一规律。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及其倍数。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概括、推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将知识的讲解与直观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表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讲授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四、说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

复习提问(约5分钟)

1.在○里填上>、<或=符号。(板演)

0.36○0.3600.36○0.368 3.68○3.82424.3○2.432

2.口答下面各题。[与板演同时进行(下面要用到)。]

(1)0.1里有()个0.01?

(2)0.01里有( )个0.001?

(3)1里有( )个0.1?()个0.01?

3.填空。2×()=20130÷()=13 2×()=2001300÷( )=13第一组题复习的目的主要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小数的大小没有变化和两个小数的数字虽然相同,但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位有了变化,小数大小也有了变化。第二组题复习小数的意义及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的知识。第三、四组题复习整数部分中的扩大与缩小等知识。

第二环节:

传授新知(约15分钟)

1.导入新课。(为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兴趣,通过设疑,导入新课。)

(1)板演题中的(2)(3)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每组数字相同,排列顺序也相同,而组成的小数的大小不同呢?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板书课题。

3.教学例1。(通过讲、扶、放形式教学。)

(1)边观察投影,边提问,边板书。根据0.004米=4毫米......①0.04米=40毫米②0.4米=400毫米 ③4米=4000毫米

a.引导学生观察:(体现“教”)以①式为标准,0.004米到0.04米,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来的数字4所在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数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板书)

b.引导学生观察:(体现“扶”)①式到③式,师按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规律。

c.继续观察:(体现“放”)①式到④式,独立回答上述问题。并练习概括。

d.通过上述的比较,你發现什么规律?可以试着说一说。后师板书。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原来的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e.对比规律,同桌相互说一说。

(2)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出声想。问题是以③为标准,同②①及原式比较投影出思考题。(同前面的“教”。)并完成61页下面的规律填写,并指名口述,齐读。

(3)指导看书。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由部分理解到整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

(4)小结。(体现教知识、规律,学法指导)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四个算式,总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方向有两种:一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以①式为标准向下观察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另一种是同学们自己学会的,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校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像今天这样,多观察,多比较,从中悟出其规律。

第三环节:

巩固练习。(约18分钟)

1.将规律变成填空题,巩固理解规律。

2.加深认识,运用规律。练习十第12题。

3.用手势表示“扩大”、或“缩小”。5.26→0.526→52.6→0.0526→526。

4.看谁最快。

6.83()100倍→6839.41( )10倍→0.941

42.5扩大()倍→4250 7.48缩小()倍→0.748

52.3()倍→5.23376()( )倍→0.376

上一篇:人穷志不穷叙事作文800字下一篇: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