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2024-04-16

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规律》(共18篇)

篇1: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两种颜色排列的AB、ABB规律,并尝试在此基础上探索用声音、动作、不同材料等表示两种规律。

2、根据已有经验,用材料或动作表现AB、ABB规律。

3、尝试创编新的规律,分享创编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

根据已有经验,用材料和动作表现AB、ABB规律。

活动难点:

尝试创编新的规律。

活动准备:

PPT、黄色、红色圆形卡片若干张,地垫若干、夹子若干、花生若干、玉米若干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AB规律排列模式

1、引导幼儿发现幼儿生活中的规律

师:小朋友你们什么时候来幼儿园?什么时候回家?

幼:早上来幼儿园,下午回家。(出示课件太阳、月亮)

师:原来小朋友的生活这么有规律。

2、观察活动室内的AB规律。

师:在我们的活动室里也藏着这个规律呢,谁发现了告诉老师。

幼:椅子是一个红一个蓝,老师穿的衣服是一道黑一道白。

师:哦,原来颜色有规律的排列出来是这么的漂亮。

3、请小朋友用卡片表现AB规律。

师:请一位小朋友用红色、黄色的圆形卡片把这种排列规律排出来。

二、感知ABB规律。

1、观察图片,发现ABB规律

教: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图片,这里藏着一个规律呢,看看哪个小朋友能够发现?(教师播放PPT)

2、请小朋友用卡片表现出ABB规律。

师:请一位小朋友用红色、黄色的圆形卡片把这种排列规律排出来。

3、游戏“铺小路”

师:老师这里有两种颜色的地砖,请小朋友用刚才学到的新排列规律设计一条小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决定该怎么铺,请个别幼儿动手铺出小路。)

师:小路铺好了,我来走一走吧。我刚才是怎么走的?

幼:在红色砖上单脚跳,在绿色砖上双脚跳。

(教师带领全体幼儿走小路)

师:其实走小路的时候还有很多不同的动作,谁愿意来试一试?

(请全体幼儿跟这位小朋友走小路。)

三、发现AB和ABB的不同,引导幼儿尝试创编新的规律

1、出示黑板上的两次排列结果,请幼儿观察。

师:这两个规律,它们哪里不一样?。

师:还可以怎么变化?

师:哦,这样一变化就变出了新的.规律来了,你们真棒,现在请小朋友五个人一组,用操作材料把你变出来的新规律表现出来吧。

2、幼儿操作,尝试创编新规律。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并把幼儿的新规律拍照。

3、(小朋友回到座位)在大屏幕上展示孩子创编出来的新规律。

师: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到了这么多新的排列规律,我们用动作表现一下吧。

师:我们还可以用声音来表现一下。

四、延伸活动

师:在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藏着有趣的规律呢,跟着王老师一起到幼儿园里找一找吧。(听音乐有规律的做动作出活动室)

篇2: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设计意图:

在日常的区角游戏中我发现孩子们喜欢摆弄图形,喜欢给各种各样的图形排队,这说明我们大班幼儿对排序已经处于探索的状态。在日常的游戏活动的时候,也常常会看到他们很有兴趣地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在穿木珠、摆弄雪花片,拼搭积木等。为了引导幼儿将这些零碎的经验加以统合整理,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排序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创设了“菠萝西瓜玩排队这一”情境,为幼儿提供多元的排序材料,引导幼儿从多角度进行思考问题,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规律的排序方法,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思维水平。使幼儿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产生关注生活和身边事物的积极情感态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并尝试按不同类别物体及数量特征进行排序,感知其中的规律。

2、感受与体验周围生活中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进行运用。

3、对排序活动产生兴趣,乐意在集体活动面前大胆表现。

重点:观察并尝试按不同类别物体及数量特征进行排序,感知其中的规律。

难点:感受与体验周围生活中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进行运用。

活动准备:PPT制作,幼儿操作材料人手1份;(教师材料菠萝、西瓜、胡萝卜大的操作材料一份);(男孩子16人,女孩子14人共30人);音乐准备;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趣,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幼儿园请来了许多客人老师,我们跟客人老师问好!

老师也请来了几位小客人,看它们是谁?(菠萝和西瓜)

我们拍手欢迎他们的到来。

二、寻找规律,并尝试按不同类别物体的数量特征进行排序;

1、师:今天菠萝宝宝跟西瓜宝宝要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看它们开始在排队了?(播放排队规律PPT)

问:它们是怎么排队的?谁愿意来说一说?(1个菠萝1个西瓜1个菠萝1个西瓜重复排列的)所以它们的规律是1个菠萝1个西瓜(出示框子)

像这样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的方法有一个名字叫做排序!小朋友说说看!(排序)

2、师:菠萝跟西瓜说,我们还能用其他方法呢!看他们又开始排起了队!(出示1个菠萝2个西瓜,1个菠萝2个西瓜······)

问:咦,下面应该排谁?接着呢?西瓜后面呢?下面呢?

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这又是什么规律?(1个菠萝2个西瓜出示框子)

3、师:看菠萝跟西瓜排队这么热闹,胡萝卜也赶过来走热闹了,它也想来玩一玩,看它们又是怎么玩的?(2个菠萝2个胡萝卜2个西瓜2个菠萝?·····)

问:咦,接下去该拍谁?接着呢?后面呢?

师:这次你又发现了什么?是按照什么规律来排列的?(2个菠萝2个胡萝卜2个西瓜的规律出示框子)

师:它们可真会玩!每次玩排队游戏都是有规律的!!你们想想看还可以怎么样有规律的玩排队游戏!请你和边上的小朋友商量一下,然后告诉我们大家!(给有30秒或者1分钟的时间进行商量)

请幼儿回答!(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操作):准备菠萝、西瓜、胡萝卜的图片!

师:这两个小朋友可真会动脑筋! 表扬你们!

三、通过操作加深、巩固排序的`规律;

1、师:西瓜说我还有好多好朋友没有按照规律来排队,请你们来帮我完成2个任务可以吗?

2、任务一:看这里有两队,我用蓝色的数字1表示第一队,前面已经站好了几个好朋友,看谁的眼睛亮能找出规律把它排下去!

任务二:第二队用绿色的数字2表示,是要考考小朋友谁最会动脑筋,排出规律不一样的队形!

3、任务一教师:先接受第一个任务,轻轻地走到桌子旁边找到一个位置。

(幼儿操作:进行验证)

4、任务二教师:第二个要考考谁最会动脑筋,排出规律不一样的队形!

(幼儿操作)师:2个任务完成了请你做到小椅子上去,我们大家来一起来看一看!

(重点验证)

四、游戏:“我们大家排排队”;

1、请一组6个小朋友先来玩!

师:刚才我们成功完成了西瓜宝贝布置的任务,你们想玩这个排队游戏吗?

好,请这几个小朋友先来玩!6个小朋友!(4男2女)

看大屏幕,请按照这个规律来排队!(规律是:1男1女1男1女1男1女1男)看,请按照这个规律来排队!(2男1女2男1女)(幼儿排队)

师:你们也很会玩这个游戏哦!

2、师:接下来,请你们几个小朋友当裁判员!请其他小朋友来玩玩看!我们分2队进行!(分别是12个人一队,男6人,女6人)第一队:站这里!第二对站这里!(在地上贴上2种颜色的彩带,分别表示第一队和第二队)

3、游戏开始:看屏幕,请按照这个规律来排队!(1男1女,1男1女···)

哪一队比较快?(做一个胜利的动作“耶”)

第二次请看屏幕上的规律!(2男2女,2男2女·····)

哪一队比较快?(做一个胜利的动作“耶”)

师:这回你们自己想想看还可以怎么有规律的来排队?

(请导幼儿自己发现规律3男3女3男3女····的规律)

五、感受与体验周围生活中物体的规律;

1、师:小朋友你们也很会玩哦!其实除了排队游戏的时候可以按照规律进行排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的东西也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序的。想一想什么东西是有规律的?

(幼儿大胆介绍:白天、晚上;每一个星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路上的红绿灯;家里用的瓷砖;串珠;衣服等等)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我也发现了日常生活中许多有规律的东西,我把它用照片拍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3、看这是什么?它的规律是什么?(PPT幅日常生活中的规律图片)

看这又是什么规律呢?

还有是什么,有什么规律?

六、动手操作:将规律排序进行运用,当个“小小艺术家”;

1、师:有了一定的规律使这些物品变得更加漂亮了。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艺术家”,来运用我们学到的本领!

2、介绍各组的装饰材料及装饰方法:

第一组:装饰“花边”。提供三种动物印章若干。

(运用动物印章有规律地装饰花边)

第二组:装饰“盘子”。提供三种颜色的圆形粘贴纸。

(用3种颜色的圆形粘贴纸进行有规律的装饰)

第三组:串珠。提供绳子和珠子。

(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串珠)

第四组:雪花片拼搭。

(按照一定规律进行雪花片拼搭)

第五组:制作花环。

(提供红黄蓝三种彩条,让幼儿粘贴制作花环)

3、幼儿自主选择小组操作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七、展示“作品”,组织幼儿观赏,并相互间进行交流;

1、观赏作品:可以请小朋友将自己的作品给客人老师看一看;

2、小结:小朋友通过我们学到的本领时我们的这些物品变得有规律、更漂亮了,现在请你拿着这些漂亮的物品跟着老师一起去美化我们的教室好吗?

篇3:中班体育活动:有趣的脚印

1.走不同脚印的小路, 发展走、跑、跳的动作技能。

2.大胆探索不同脚印的不同走法, 培养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增强规则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体验挑战成功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一盒, 规整排列的全掌脚印、不规整排列的全掌脚印、不同脚印 (前掌脚印和后掌脚印) 、组合脚印 (全掌脚印、前掌脚印和后掌脚印) 小路各一条, 鞋架两个, 泡沫垫若干, 戏水池, 毛巾等。游戏场地布置如图: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 师生共同赤脚自由站立在用泡沫板拼成的方形场地上, 复习小脚的结构, 激发活动的愿望。

2. 随背景音乐进行小脚热身运动:小脚走路好神气 (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 ;小脚跟儿抬起来, 脚尖轻轻来走路———长高了;脚尖儿累了歇一歇, 翘起脚尖脚跟走———变小丑;小脚小脚真能干 (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 。

(二) 基本部分

1.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 猜想出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的不同脚印。

师:用小脚的不同部位走路, 印在地上的小脚印就会不一样, 有的是整个小脚掌, 有的是前脚掌, 有的只是后脚掌。真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2. 出示不同的全掌脚印小路,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多种方法走过小路。

(1) 排列有序、规整的全掌脚印小路。

师总结:这就是全脚掌走路时印在地上的小脚印, 刚才小朋友们用不同的方法走过了这条全掌脚印小路, 有的大步走, 有的跳着走, 有的跑着走, 都很平稳。

(2) 排列无序、不规整的全掌脚印小路。

师总结:这条全脚掌脚印小路, 小脚印有的靠在一起, 有的距离较远。小朋友们用了单脚跳、双脚跳和小步走的方法走过了靠在一起的小脚印, 用大步跨和大步跑的方法走过了距离较远的小脚印。

3. 不同脚印 (前脚掌和后脚掌的脚印) 的小路。

师总结:这条小路上的小脚印, 有的是用前脚掌走路留下的, 有的是用后脚掌走路留下的, 小朋友们用高人走的方法走过前脚掌脚印, 用小丑走的方法走过后脚掌脚印。

4. 组合脚印 (全掌脚印、前脚掌脚印和后脚掌脚印) 的小路。

师总结:这条小路上有不同的小脚印, 小朋友们看着小脚印的模样变换不同的走路方法, 一会儿走, 一会儿跳, 一会儿高人走, 一会儿小丑走, 一会儿快, 一会儿慢。

5. 游戏:比一比, 看谁快。

教师展示四组由四条小路组合而成的长长的路, 幼儿站成四列纵队, 通过竞赛的方式巩固走、跑、跳的动作技能。

师小结:今天, 小朋友们用不同的方法、变换不同的动作, 快速走完了不同脚印的小路, 真是了不起!我们的小脚真的很能干!

(三) 结束部分

1. 在音乐的伴奏下, 教师和幼儿一起做放松活动 (播放背景乐) :一起背靠着戏水池坐下来, 伸直小腿———拍一拍;小手向后撑住地———动动小脚;小脚尖勾一勾, 脚背伸直绷一绷, 碰一碰;小脚一起向左转一转, 向右再来转一转;左摆右摆, 一前一后, 动一动, 点点头;慢慢收回小腿, 敲一敲, 捏一捏;摸摸小脚, 挠挠脚底心儿, 哈哈———小脚真可爱!

篇4:有趣的静电(中班科学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老师要“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静电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现象,他们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设计了“有趣的静电”这个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一、使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探索出静电是物体之间摩擦产生的,并发现带静电的物体能吸附轻物的特性。

二、了解静电的用途和去除静电的方法。

三、体验科学实践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塑料泥工板、旧袜子。

二、自制纸蝴蝶、纱巾、塑料棒,每个幼儿一份;米粒、沙子、纸屑、泡沫、羽毛,每组一份。

三、相关图片和视频。

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片和魔术感受静电

老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张照片(如图1)有趣在哪儿?”在幼儿发现了照片的有趣之处后,老师问:“你们猜一猜,她的头发为什么会飞起来?”在幼儿进行了各种猜测后,老师说:“其实我知道她的头发会飞的秘密,我也可以让头发飞起来。不信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试试看。”

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然后把在衣物上反复摩擦过的塑料泥工板放在他的头发上方。老师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们看他的头发也飞起来了。你们发现头发飞起来的秘密了吗?”请幼儿自由想象。(如图2)

在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老师揭示:“秘密就在于塑料泥工板和我的衣服反复摩擦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静电。”接着,老师带领幼儿重点练习摩擦起电的动作。

二、探索有趣的静电

1.“怎样让纸蝴蝶飞起来?”

老师给幼儿发放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有自制纸蝴蝶、塑料棒、纱巾等,请幼儿尝试让纸蝴蝶随着小棒飞起来的方法:“刚刚,我们的头发被静电吸了起来,你可以用同样的办法让纸蝴蝶飞起来吗?我的要求是不能用嘴巴吹,也不能用手触碰纸蝴蝶。”

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尝试探索出了用塑料棒和纱巾摩擦产生静电吸住纸蝴蝶,使它们飞起来的方法。老师总结:“原来是小棒在纱巾上来回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纸蝴蝶飞了起来。”(如图3)

2.“谁能被吸起来?”

老师提示:“我们用带静电的塑料棒吸起了纸蝴蝶,它还可以吸起哪些东西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米粒、沙子、羽毛、纸屑、泡沫。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再试一试,这些材料中哪些可以被吸起来,哪些东西不可以,并把你们的发现用打勾和打叉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中。”

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再次进行探索,记录游戏的结果。老师在将所有幼儿的记录表汇总后,与幼儿一起讨论,并总结:“原来塑料棒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后,只能吸起很轻的东西。”

三、讨论怎样利用、去除静电

1.利用静电的小发明

老师:“聪明的人会利用静电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工具,我可以现场做一个静电拖把呢。”老师一边用旧袜子现场做拖把,一边介绍:“我这个静电拖把很厉害,丝袜和地板摩擦产生静电,拖把可以把地上的头发丝和灰尘吸起来,使我们的地面变得很干净。”老师做好后现场示范,并邀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来试试。(如图4)

老师说:“除了利用静电的原理做出静电拖把外,还有很多利用静电原理制作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老师展示静电手套、静电打印机、静电球等的图片。

2.去除静电的小妙招

老师:“静电虽然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同时它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比如在握手、开门时我们会碰到忽然产生的静电,手会麻麻的。你们遇到过类似现象吗?”

在小朋友讨论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后,老师说:“看来静电有时候的确挺麻烦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除它们呢?”播放视频,请幼儿了解通过握手或开门前先摸墙或金属物件、梳头前将梳子弄湿、靠着墙脱衣服、多喝水、在室内使用加湿器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去除静电。

四、总结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神奇的静电,知道了两个干燥物体之间摩擦后会产生静电。还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利用静电原理制作的小发明,了解了去除静电的小妙招。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秘密等着小朋友去发现、去探索呢。”

反思

反思

在活动中,我遵循《指南》的建议,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给他们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多发现、多质疑,为幼儿进行独立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上是层层深入,前面一个环节为后面一个环节埋下伏笔,从感受静电现象到掌握静电产生的方法,再到探索静电可以吸起东西的特性,最后顺势引入静电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层层深入地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逐步了解了静电常识。

(本栏责编 叮 咛)

篇5: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夹子

1、在游戏中掌握环形数数的方法,体验环形排列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环形数数和记录,体验与同伴分享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夹子、鼓、音乐。

2、每人10个夹子、1个小筐子、1个圆片、1张记录单、1支水笔。

3、环形排列的物品若干:花片、飞碟、衣架、调色盘、杯垫等。

4、每组星星、夹子、扭扭棒、回形针、皮筋、毛线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夹子,简单导入。

二、游戏“夹夹乐”,练习数数和比较多少。

教师敲鼓,幼儿游戏。让幼儿数数夹了多少,并和同伴比一比谁多谁少。

三、游戏“夹子变魔术”,尝试环形计数。

1、引导幼儿将夹子和圆片变成太阳,体验环形排列。

2、尝试环形数数。

(1)数夹子,尝试环形计数。

让幼儿数数自己用几个夹子变成了太阳,并说说是怎样数的。

(2)引导幼儿讨论其他环形数数的方法。

(3)教师小结。

四、游戏“数一数”,进一步探索、掌握环形数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收集的各种环形排列的物品,提出操作要求。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个别记录单,并请幼儿说说操作情况。

4、教师小结。

五、拓展练习。

1、幼儿听音乐拉圆圈。

篇6: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纽扣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能碰到分类这一问题,如给玩具分类,给衣物分类,等等,尽管多数幼儿都能完成简单的分类任务,但这往往都局限于老师的吩咐与要求,因而想通过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幼儿能主动探索到可以根据物体不同的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并学习到各种分类的方法,同时还能了解到物与物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方法。

2、学会用多种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

3、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方法。难点:学会用多种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活动准备:

1、教具:颜色(红、黄、蓝),形状(正方形、圆形),大小(大号、小号)的纽扣若干。

2、学具:幼儿人手一份同上的纽扣、衣服形状的图卡一张。分类操作盘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激发兴趣。

1、出示各种纽扣,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纽扣?(纽扣有三种颜色,有圆的和方的,还有大的和小的。)教师小结纽扣的特征。

2、出示衣服形状的图卡,请幼儿为它按上方形的红色纽扣。

3、幼儿操作,教师小结:在一堆纽扣中一个一个找出来太慢,而且还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先把纽扣分分类,再进行操作时就会顺利多了。

4、在教师的要求下,幼儿先按颜色这一特征对纽扣进行分类。幼儿操作,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二、游戏活动:找找好朋友。

1、拿起黄色的一正一圆两个纽扣,用纽扣宝宝的口气说:“我们都是黄色的纽扣,所以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请幼儿小结为什么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因为黄色是它们共有的一个特征)

2、游戏:找找好朋友。师:“让我们边做游戏边帮纽扣宝宝找朋友。”(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激起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教师讲述游戏要求:说出两个纽扣之间的一个相同特征就可以让它们做好朋友。

①示范活动。教师手拿一个黄色的圆形纽扣和一个蓝色的圆形纽扣说:“你能让它们成为好朋友吗?请你来说一说。

②集体练习活动。教师分别出示:红、圆与红、正;黄、圆与红、圆;蓝、大与蓝、小;圆、小与正、小;„„请幼儿说说它们两两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由于放成一堆的纽扣总类繁多,因而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通过对单独两个纽扣进行比较,进而总

结出可以作为分类依据的几种分类方法,并由此体现了在活动的难点之处是引导幼儿能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不同方法)。

3、教师小结:我们不光可以按照颜色来进行分类,帮相同颜色的纽扣找到好朋友,我们还能按照形状来分,把圆形的纽扣集中到一起做好朋友,还能按照大小帮大个子和小个子的纽扣都找到好朋友。

三、自由分类活动

1、为自己的一份纽扣分类,可以按照自己想要分的类别进行活动。

2、分好后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何种类别进行分类的。(活 动环节三正好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会用多种分类方法对纽扣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类进行再一次的巩固、强化)

活动延伸:

1、课后为班级里的积木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2、由家长带领幼儿到超市里去找找看,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都是按什么特征来分类的。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数学活动,学生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到根据物体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并学习到了各种分类的方法。这次活动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孩子对游戏感兴趣,所以学起来也比较快

专家点评:

篇7: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梯形》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幼儿基本掌握梯形的特征,找出梯形。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2、活动难点: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不同的梯形。

活动准备:

音乐、幻灯片、梯形和长方形人若干、图形石子路、小篮子装着各种图形 活动过程:

一、游戏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1、出示小白兔的幻灯片。

2、引导幼儿观察小白兔的房子是由什么图形组合而成的。

3、感知梯形的特征。(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平行、长短不一)

4、长方形和梯形相比较。

二、观察了解梯形的特征,加深对梯形的认识

1、出示小白兔家其他地方的梯形,让幼儿认识,加深对梯形的了解。

2、出示图片片的梯形,让梯形按不同的方向旋转,加深对梯形的了解。

三、游戏《寻找梯形》

1、出示小白兔设计好的石子路,让幼儿认识设计稿里面的图形。

2、请幼儿帮忙,完成梯形石子路的设计。

3、幼儿和教师一起检测梯形石子路。

篇8:中班数学活动:美妙的石榴花托

1.复习呈封闭状排列的石榴花托的数数方法。

2.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 并愿意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对封闭型数数已有初步接触;分类盒、统计表、笔每人一份;幼儿捡的石榴花托每组一盘。“石榴快长大”操作图片:依次为石榴花托—小石榴—青石榴—成熟的石榴。

活动过程

1.复习呈封闭状排列物的数数方法。

(1) 数数石榴花托有几瓣

师:请小朋友每人在盘里取一个石榴花托, 仔细数一数它有几个瓣?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小结:在数花瓣的时候, 先要认准一个开始的地方, 可以做上记号, 然后一瓣一瓣接着数, 这样就知道数到哪里可以结束, 不会漏数也不会重复数了。

(2) 相互检查, 重新确定石榴花托花瓣的数量。

小结:石榴花托瓣数是不相同的。

2.按花托瓣的数量分类。

(1) 运用故事《三只蝴蝶》的经典对话交代操作要求, 如“4号房子说‘4片花瓣的石榴花托请进来, 其他数量的别进来。’”“5号房子说‘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请进来, 其他数量的别进来。’”

分类盒:

(2) 幼儿操作, 按花托瓣数量的不同, 分别将5朵石榴花托送到对应的数字分类盒里。

(3) 幼儿相互展示, 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 说说4、5、6、7号房分别请到几个石榴花托。

3.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

(1) 教师与幼儿讨论并确立记录的方法。

出示统计表:请幼儿仔细观察在记录纸上看到了什么?猜猜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 幼儿操作, 用点子符号记录分类盒中不同瓣数石榴花托的数量。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观察每个幼儿记录的方法和步骤, 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3) 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纸, 找找几瓣的石榴花托最多, 几瓣的石榴花托最少。

4.游戏“石榴快长大”。

(1) 教师和幼儿确立游戏规则:用简洁的话说出不同花瓣数量的石榴花托的个数, 讲述正确后, 石榴花托会慢慢长大。 (幼儿根据自己记录的石榴花托个数, 用完整的语言表述, 如: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一共有1朵, 6片花瓣的石榴花托一共有3朵……幼儿讲述正确后, 用抽拉的教具演示石榴逐步长大的过程。)

(2) 同伴间彼此交流, 学习用正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3) 进行游戏“石榴快长大”, 幼儿依次讲述, 并用抽拉的方式展示石榴花托慢慢成长的过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源于生活。我在发现幼儿对石榴花托的兴趣后, 不断挖掘、发现孩子们兴趣后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散落一地的石榴花托的花瓣数量是不同的。由此, 我创造性地设计了给石榴花托分类统计的教育活动, 把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变成有意义的教材。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 幼儿原有的兴趣不断深入、发展, 进而引发了新的活动, 通过统计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如给玩具、家庭成员乃至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进行有目的的分类统计。

注重活动过程指导。为了避免活动中幼儿放任自由、毫无目的的操作行为, 我在操作前都明确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 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然后再由幼儿自由操作。如用故事《三只蝴蝶》的经典对话有效提出操作要求;在尝试运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时, 我鼓励幼儿自主发现记录纸的秘密, 探索记录的方法;在展示、交流操作结果时, 又通过游戏“石榴快长大”的游戏情境, 提出讲述要求, 并有意识地提示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样较好地杜绝了形式主义的操作现象。

这次活动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有些环节需要进一步调节和改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开始部分引导幼儿数石榴花托的瓣数时, 由于是呈封闭状态的数数, 幼儿有许多不同的方法, 但这一环节教师结束得太匆忙、归纳得太早, 教师代替了幼儿的回答。这个环节应该让幼儿自主探索各种有效的数数方法, 为接下来的石榴花托分类做知识技能的铺垫。

2.在引导幼儿尝试记录分类结果时, 虽然教师引导幼儿自主观察记录表, 探讨记录的方法, 但教师缺乏较好的评价总结, 导致一部分幼儿记录错误。

3.活动中气氛较融洽、师幼互动也较好, 但生生之间的互动显得不足, 较多地注重幼儿的个体探索。活动后反思, 在给石榴花托分类的过程中, 可以引导幼儿小组合作, 有的进行分类操作, 有的进行记录统计, 有的进行对外交流、展示等, 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以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评价还缺乏激励性和针对性, 面对幼儿的回答, 除了用“你真聪明”“你真棒”外, 还可说“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小朋友用完整的话说出了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有2个”等, 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人的观点和意见都很重视, 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幼儿更好地回答问题, 提炼探索的价值。

篇9:中班主题活动:有趣的纸

在一次布置活动室时,我把领来的各色海绵纸放在了钢琴上,孩子们看到了,非常感兴趣,大家围过来,都想先拿一张布置教室。牛牛说:“小心,别撕破了。”心如说:“撕不破,它结实着呢。”“这是纸做的,别撕破了。”“这才不是纸做的,它比纸软。”看到幼儿对纸如此的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主题系列活动“有趣的纸”,让幼儿在自主地探索活动中感知、体验、积累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主题活动目标

1.能利用各种感官,主动去了解纸的种类,探索纸的特性、用途等。

2.幼儿在活动中提高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

3.幼儿知道要节约用纸,形成环保意识。

三、供选择的教育活动

四、主题网络的预设

五、相关的环境创设工作

(一)主题墙

(二)活动区设置

六、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

社会:纸的一家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纸的特性。

2.认识各种各样的纸,了解纸的用途。

3.知道纸可以回收利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各种纸、剪刀、抹布、水盆、火盆。

活动过程:

1.出示几种常见的纸,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及用途。如:宣纸用来画画,学习写字等(因为幼儿在搜集过程中对各种纸有了一定的认识。)

2.讨论: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纸?它们都有什么用处?教师介绍常用的电光纸、皱纹纸、卡纸、吹塑纸、复印纸等。

3.幼儿分组探索纸的特性:各种纸放到火盆里都能烧着,能撕碎,不同的纸遇到水有的湿得快、有的湿得慢,这是因为纸吸水性有强有弱。

4.教育幼儿节约用纸,注意保持环境卫生。

科学:各种各样的纸制品

活动目标:

1.收集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纸制品,了解纸制品的用途。

2.通过动手做一做,了解不同质地的纸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

3.激发对纸制品的兴趣,了解纸制品的多样性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制品。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运用原有经验讨论收集来的纸制品。

2.观察和感知不同质地的纸制品,并且讨论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

3.感知和探索纸制品的质地,并且了解不同质地的纸有不同的用途。

(1)教师提出任务。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三种材料,一种是硬纸板,一种是信纸,一种是餐巾纸。比赛的内容是,搭建纸房子和做纸球。小朋友们记住了,要先想好用哪种材料来完成任务。我们来比一比谁搭建出又好又结实的纸房子,做出的纸球最圆。

(2)幼儿完成任务做纸房子和纸球。

3.了解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美术:好玩的纸浆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纸浆,加深幼儿对纸的认识,并能用纸浆做出各种物件。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及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充足的用纸、水粉笔、颜色、泡沫板挖成的各种模具。

活动过程:

1.幼儿动手做纸浆。将碎纸、废纸、报纸等撕成小块放进水盆中浸泡并揉捏成纸浆。

2.提问:纸浆可以用来做什么?

3.幼儿讨论:你想用纸浆做什么?

4.出示范样让幼儿欣赏,讨论制作方法。

5.教师介绍制作方法,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6.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7.作品展览,欣赏交流,教师小结。

美术:五彩丝巾

活动目标:

1.能充分感受染纸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并提高美的表现力。

2.学会用折叠染纸的方法制作丝巾。

活动准备:

1.幼儿对宣纸的特性有过初步的了解。

2.范例一幅,示范用的宣纸、颜料。

3.按组准备各色颜料水、盘子,正方形宣纸人手1~2张,轻音乐。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兴趣,导入课题;出示范例,引导幼儿欣赏。

师:小白兔设计了一条五彩丝巾,非常漂亮,请小朋友来看一看。

2.教师演示操作过程。

(1)介绍材料。

(2)讲解折纸方法。在印染前,我们要先将纸折叠,纸的折法有很多(教师示范),比如可将纸折成正方形,三角形,卷成长筒等。这样可以染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3)讲解染色的方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引导评价。

语言:哭泣的纸宝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验纸娃娃的内心感受。

2.在欣赏讲述过程中产生爱惜纸的情感。

活动准备:

背景图(教室的一角),立体教具(纸片娃娃、铅笔宝宝等),废旧的纸。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分段倾听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大意。

(1)出示铅笔和背景图,讲述故事第一段。

提问:谁听到了哭声啊?会是谁在哭呢?(幼儿猜测)

(2)出示纸片娃娃,讲述故事第二段。

提问:原来是谁在哭啊?纸片娃娃哭得可真伤心啊,怎么办呢?

(3)教师一边操作教具一边讲述故事第三段。

nlc202309021823

提问:谁来帮忙了?怎么做的?

2.请幼儿完整地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提问:

(1)纸片娃娃长得什么样?她哭得很伤心吗?你从哪里听出来的?

(2)这个纸片娃娃为什么哭呢?

3.鼓励幼儿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引导幼儿表现纸娃娃们的情绪。

4.请幼儿和教师一起讲述故事,进一步体会故事的内涵。

5.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熟悉的片段。

健康:好玩的纸板

活动目标:

1.大胆探索,尝试一物多玩,在游戏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2.发展立定跳远、平衡等基本动作,动作协调灵活。

3.知道废物利用,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的纸板若干个、录音机、磁带、音乐《摇小船》。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

2.自由探索活动。

3.交流分享。

(1)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玩法并进行示范,其他小朋友学做,如双脚夹住纸板跳、平衡练习等。

(2)幼儿再次分散练习。(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

4.游戏:过河。

(1)鼓励幼儿利用纸板过河,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2)按要求站好队,平放纸板练习立定跳远,要求跳到纸板上,尽量不要掉到河里。(游戏玩2~3次)

5.活动结束。

(1)对幼儿活动情况小结,进行合理地表扬与鼓励。

(2)幼儿听音乐《摇小船》,做放松运动。

科学:粗粗细细的纸筒

活动目标:

1.能细致地观察物体,乐意参与排序活动。

2.能根据物体间的粗细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准备:

教师、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高矮相同、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红、蓝、橙、黄)纸筒四个。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纸筒,发现差异。

2.学按粗细不同给四个纸筒排队。

(1)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哪个纸筒最粗,哪个纸筒最细?

(2)幼儿观察,找出最粗和最细的纸筒。(红色最粗,橙色最细)

(3)幼儿和同伴讨论排列的办法,教师倾听,指导。

(4)幼儿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教具进行同步演示。

(5)引导幼儿发现另一种排列方式。(从细到粗)

3.学习按照粗细不同给四个纸筒排队。

(1)教师出示另一个直径不同的纸筒。

提问:小朋友们看看这个纸筒可以排在队伍中的什么位置?

(2)幼儿给粗细不同的纸筒排序。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排的,教师同步演示幼儿的排法。

(3)小结。

4.幼儿操作

七、主题活动效果及反思

“有趣的纸”的主题探究活动持续了两周的时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从孩子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对生成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教师要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大胆地寻找、发现与主题有关的资料,要作为幼儿与生活的牵线者,让他们与生活中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知识,与同伴交流、合作、分享,等等。

在“有趣的纸”系列活动中,运用了各种方法,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促进了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宽松的活动氛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都在积极动手动脑,神情投入,观察细致,交流自然,是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不断地操作探究中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在主题活动“有趣的纸”系列活动中,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通过交流,孩子们认识了牛皮纸、硬板纸、瓦楞纸、复写纸、宣纸等各种纸张。在认识这些纸的过程中,孩子们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疑惑,而疑惑又在活动中得到了解决。

篇10: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1、体验在数学活动中找规律快乐。

2、能认真观察物体的颜色排列规律,并按规律进行排列。

3、学习用多种方式探索和寻找物体的排列规律。

【活动准备】

1、按红、黄、黄规律穿成的花瓣项链,盒子,记录纸,水彩笔。

2、幼儿分组练习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出示直线型花瓣项链,引导幼儿观察项链的颜色排列规律。

1、请幼儿讨论花瓣颜色的排列顺序。

2、教师将幼儿的讲述内容用颜色标记做记录。

二、出示环形花瓣项链,感知环形项链的颜色排列规律。

1、将直线形项链连接,引导幼儿观察其颜色排列规律。

2、教师根据幼儿讲述内容用颜色标记(jy135幼儿教育)做记录。

3、教师引导幼儿沿相反方向观察项链颜色排列顺序,并记录排列规律。

4、让幼儿观察、比较不同方向花瓣排列的顺序。

三、游戏:“猜一猜”。

1、将项链中的一部分藏在盒子里,请幼儿猜猜盒子里藏的是什么颜色的花瓣。

2、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再打开盒子,进行验证。

3、根据幼儿掌握情况,隐藏不同数量的花瓣再次进行游戏。

四、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简单介绍操作内容、操作方法。

2、幼儿操作。

第一、二组:画一画。

方法:请幼儿从串珠卡片中抽出一张,根据卡片上的提示在白纸上画出一串项链。

第三、四组:猜一猜。

请幼儿猜一猜山洞和大树后面藏着什么样的动物和娃娃?

五、活动评价。

【活动延伸】

篇11: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本次活动设计新颖,打破了传统教学,科学性、实用性体现的较明显,幼儿在玩夹夹子游戏是,显得得心应手,因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

通过这个哟系,让幼儿发现,原来数学也可以这样有趣,孩子们通过自己亲手操作,获得了感性经验,且感到奇妙无比,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升上来了,为下面一个游戏做好了铺垫,在不断的成功操作中,那种愉快的心情,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而且教师融入幼儿中间,极富亲和里的语言,夸张到位的表情,无一不是使活动生动活泼的元素。

本次活动还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显示简单的听铃声夹夹子,这是对数字的复习,也是为下面活动的“热身活动”。

之后,用夹夹子把数字记录下来的方法,做到了边做边说,记说同步的发展过程。在下面的环节中,该老师适当加深了难度,让幼儿从有提示性的做动作到自己动手操作,自主选择,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设计活动的科学性,与《纲要》的要求紧密贴和。

当然,也要指出一些不足之处,

篇12: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电话号码

活动目标:  1、感知数字的变化,体验数字给生活带来的方便。2、正确感知9以内的数量、并区分6和9。3、培养幼儿对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活动准备:教具:课件《动物电话号码簿》、小房子两座、音乐《雪之梦》《生日歌》学具:小红旗贴板16份、号码条、数字卡片16份、玩具电话、固体胶活动过程:一、通过谈话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兴趣。师:小熊猫要过生日,它想邀请许多动物朋友来家里玩,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通知他们呢?二、看图编电话号码。出示第一幅图:     1、看,这是谁家的电话号码?小兔家的电话号码是用什么表示的?2、每个格子里的胡萝卜一样多吗?3、请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出示第二幅图1、瞧,这是谁家的电话号码?看一看,想一想小松鼠家的号码是多少呢?2、请小朋友把小松鼠家的电话号码摆出来吧!3、请一个幼儿上台:谁愿意上来摆一摆?出示第三幅图1、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是谁家的电话号码?2、你能看出小鹿家的电话号码吗?三、学习区分6和9。出示6和91、其实有许多小动物分不清6和92、6和9有什么不一样呢?3、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6和9 呢?四、出示三个动物的号码比较并联系生活交流自己的电话号码    1、小朋友真能干,帮三个动物查出了电话号码,这三个号码一样吗? 2、小朋友想一想,如果小动物家的电话号码一样,会怎么样呢?你们每个人家里的电话号码一样吗? 五、给小动物编电话号码,打电话。1、森林里还有一些小动物没有电话号码,怎么办呢?2、放音乐,幼儿操作。3、互相交流,打电话。六、结束:生日歌    师:小朋友,小熊猫的生日宴会快开始了,我们一起把桌上的东西整理好,然后去参加它的生日宴会好吗?

篇13:中班进行非正式数学活动的初探

一、设计各种游戏活动,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而中班的幼儿正是处在对数学的敏感期, 他们对数字、数量、空间感等充满好奇, 因而我们应当利用这个敏感期,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游戏与活动, 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 我们在对儿童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将数学教育的教学目的、内容、要求进行统一融合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 让儿童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 从学习中感知、体验、积累数学知识与经验。在数学教学上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时候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有兴趣的游戏, 有效地使儿童积极快乐地投入到教学学习中。我们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游戏, 有个人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集体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有“好玩的牌”, (1) 教师帮幼儿准备牌, 正面写上6~10任意一个数, 背面画有图案, 其个数小于正面的数字。 (2) 厚纸剪成的扑克图案若干, 玩法为:轮流抽牌;轮流取与自己牌上相同的图案, 每次只可取一个图案;摆对者可收进牌, 并再取一张牌, 直至桌上的牌取完为止;最后谁手中的牌最多为胜者。

二、创设良好的“非正式”数学活动的环境, 提高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数学, 我们必须以幼儿为学习主体, 创设自由、积极、主动的环境。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学习数学的最佳方法应该是组织和创设一个让儿童在其中尽其所能, 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的环境”。我们在游戏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数学区, 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利用各个环节开展数学活动, 同时将其他学科领域有意识的与数学活动相结合, 并渗透数学教育的内容。

三、有计划地投放材料, 让幼儿主动学习数学, 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学材料本身有暗示性, 在激发儿童操作兴趣与主动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在“非正式”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大量使用教学材料, 材料分两类, 一类是我们与儿童共同收集的内含数学功能的玩具与日常生活用品, 另一类是教师自制的学具。在使用学具和玩具时, 考虑学具要有趣味性、美观性, 同时考虑如何通过学具和玩具调动幼儿思维积极性, 如:瓶宝宝找帽子、扣纽扣、雪人排队、毛毛虫等材料, 都是根据幼儿学习的需要制作的。

在投放材料时必须做到适时、适度和适量, 做到三个结合:序列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多样性与多功能性相结合;滚动性与随机性相结合。序列性要求材料的内容必须由浅到深, 方法由简到繁, 操作的时间由短到长, 层次性就是围绕同一教育内容, 投放多种层次的材料, 两者相结合可以使材料既可适应幼儿学习中的一般特征, 又可顾及个别特征, 使幼儿保持长期稳定的兴趣。

四、教师正确指导, 能够使儿童的学习具有主动性

在非正式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的活动进行观察。年龄越小他们对学具与玩具会反复摆弄, 但是不一定能很快去感知隐藏着的数学知识, 中班幼儿也是这样, 他们也需要时间经过反复多次摆弄才能从中积累经验, 才会体验到其中内含的数学知识。在非正式数学教学中教师用“最少干预、最多观察、最大耐心”指导儿童活动, 在了解儿童学习过程基础上进行点拨, 促进概念形成, 激发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篇14: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数字

1.能够按规则游戏,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会综合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游戏中的数学问题。

3.初步尝试推理游戏,发展思维结构。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掌握“8”以内数的实际意义及其字形,单双数、相邻数,“6”以内的加减。

2.材料准备:课件,幼儿用数卡,幼儿、教师用车牌照插袋。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营造数字游戏氛围

Flash动画“舞动的数字”,伴随歌曲《铃儿响叮当》,律动入场,做数字手指操,营造数字游戏氛围。

二、数字游戏,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情境一:“请上来”,根据数字的部分字形猜数字。

1.根据已有数字字形经验,比对相像部分,快速判断,猜数字。

2.通过交流,感受“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到处都用到数字”。

情境二:“设计车牌号”,运用单双数、数序等经验设计车牌号码。

1.认识车牌号的含义。

出示当地车牌(皖C21753),集体读一读,认识车牌号结构。

2.第一轮设计车牌号。

用5个数(2、1、7、5、3)自由设计车牌号(120种),感受数字的神奇。

3.第二轮设计车牌号。

用4个双数设计车牌号,要求从数字8开始,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然后,插入一个单数(7、5、3、1),确定其位置(从大到小),感受数的相邻关系,发展思维结构。

4.第三轮设计车牌号。

自选数字设计车牌号(可以选单数或双数;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感受数的序列和相邻关系。

情境三:“我说你猜”,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获得礼物。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看商品,猜价格。如:

(1)是个单数,比8小、比6大。(7元)(单双数、比大小)

(2)“5”和“7”的相邻数。(6元)(相邻数)

(3)2+3的和。(5元)(加减法)

三、总结提升,感受数字的有趣和有用

师:数字游戏真是太好玩了!刚才我们猜中的这些东西,它们的价格都是用数字表示的。其实,生活中还藏着许多的数字,它们能千变万化、各显神通,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和快乐。小朋友们,让我们开车去外面找找它们吧!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

1.数学角——投放数卡,玩猜数、比大小、翻数牌、排列组合等。

2.科学区——提供电话、遥控器、日历等带有数字的物品,供幼儿观察,进一步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3.设置小超市、小银行等角色表演区域,模拟购物和存款,练习加减计算。

生活活动:

1.寻找生活中不同地方的数字,了解其作用。

2.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附:设计思路

在数学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抽象复杂概念能力的人。思维品质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独立性。

1.扩展思维方向,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打破陈规,按不同的条件,不断调整思维的方法,灵活运用一般的原则和原理。要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锻炼幼儿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改变策略。大班幼儿原本只有等量递增的正排序经验, 情境二“设计车牌号”,幼儿先做5个数字的正、逆排序,再将双数“2、4、6、8”进行逆排序,最后在数差为2的数列中任意插入一个单数(不同数差逆排序)。这些操作过程都需要幼儿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根据教师的不同要求幼儿及时灵活改变策略,变通思维,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扩展了思维方向,提高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2.注重归纳推理,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对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培养,主要是在活动中不断引导幼儿通过推理、归纳、判断解决问题。情境一“请出来”中,幼儿通过观察部分字形,猜想数字,并通过推理进一步寻求证据,准确猜出数字;在三轮“设计车牌号”的数序排列活动中,从认识车牌号→用5个数自由设计→从数字8开始,用4个双数设计,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幼儿发现、归纳车牌号的排列方法;在“我说你猜”的环节中,幼儿根据生活经验,不断运用单双数、比大小等数学经验,判断出商品的价格,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创造思考空间,培养幼儿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主要表现在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幼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多以开放式提问为主,如:“为什么你觉得这个数字是8呢?你为什么要把6排在这儿呢?”都是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多思善问。

“设计车牌号”需要从“1、3、5、7”里选一个单数插入到“8、6、4、2”的数字序列中,还要保持数字按照从大到小排列。幼儿要独立思考:“选几?”“它该放在哪儿?”“比几大、比几小?”幼儿只有在真正理解数的概念,而不是记住这个概念后才能独立做出正确的判断。

篇15: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与比较能力,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图形若干,胶水

2、幼儿操作纸

活动过程:

1、老师:“今天我收到了图形王国送来的礼物,你们想看吗?”(想)

“好,我么一起来看,是什么礼物?”

①出示一个自制头饰,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一饰物,从而激发他们自制头饰的兴趣。

②老师打开第一个礼物盒:“哇!是一个漂亮的头饰。”(老师戴在头上)

“好看吗?这漂亮的头饰是用什么颜色的图形做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红旗:红色正方形 黄色圆形 红色正方形 黄色圆形…… ③小结:图形王国送来的头饰是用图形有规律的排队的。

2、引导幼儿根据图形排列规律接着排图形。

“我们来看看第二个盒子里的礼物是什么?哇!也是漂亮的头饰。但是它还没做完,图形国王请你们来帮忙呢!你们愿意吗?” ①小红旗:黄三角形 蓝圆形 黄三角形 蓝圆形……

②小红旗:黄圆形 绿三角形 绿三角形 黄圆形 绿三角形绿三角形…… 小结:原来图形王国的头饰是用图形有规律排队的,所以很漂亮。

3、操作活动:(装饰头饰)启发幼儿依样接着给图形排序。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盒子里的礼物是什么?(一张请柬)

“上面写得是什么?我来读一下。”老师读请柬,“小朋友今天图形国王邀请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但是你们要打扮一下自己。每个小朋友要按照图形有规律的装饰自己的头饰。戴上头饰才能进去参加舞会。” “小朋友,你们想去参加舞会吗?”(想)

老师出示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有头带、各种图形,请幼儿按照图形规律依样接着有规律的排序。

老师:“好,我们开始做好,做好了,请双面胶帮忙。”

4、幼儿操作活动。

5、活动评价。

①老师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他是怎样做的?

②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③带领幼儿一起去参加舞会。

6、老师:“好,舞会开始了,我们一起去参加吧!”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按规律排序》,目的在于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整个活动以收到礼物贯穿主线。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去发现图形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图形排队的基本特征。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图形的排列特征。让幼儿感受了不同颜色,不同图形按规律排序的乐趣,也训练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在活动中还设置一些分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篇16:中班数学活动<玩纽扣真有趣>

活动设计背景

“ loading=”lazy“ src=”//teacher.ruiwen.com/pic/original/copyright/img.1/bdccb0b801.jpg“>

为了让幼儿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类别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针对这一目标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数学活动《玩纽扣真有趣》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方法。

2、学会用多种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

3、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教具:颜色(红、黄、绿),形状(正方形、圆形),大小(大号、小号)的纽扣若干。

2、学具:幼儿人手一份同上的纽扣。

3、衣服形状的图卡。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各种纽扣,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纽扣?(纽扣有三种颜色,有圆的和方的,还有大的和小的。)教师小结纽扣的.特征。

2、出示衣服形状的图卡,请幼儿为它按上方形的红色纽扣。

3、幼儿操作,教师小结:在一堆纽扣中一个一个找出来太慢,而且还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先把纽扣分分类,再进行操作时就会顺利多了。

4、在教师的要求下,幼儿先按颜色这一特征对纽扣进行分类。幼儿操作,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二、找朋友。

1、拿起黄色的一正一圆两个纽扣,用纽扣宝宝的口气说:“我们都是黄色的纽扣,所以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请幼儿小结为什么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因为黄色是它们共有的一个特征)

2、游戏:找找好朋友。师:“让我们边做游戏边帮纽扣宝宝找朋友。”(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激起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教师讲述游戏要求:说出两个纽扣之间的一个相同特征就可以让它们做好朋友。

①示范活动。教师手拿一个黄色的圆形纽扣和一个绿色的圆形纽扣说:“你能让它们成为好朋友吗?请你来说一说。”

②集体练习活动。教师分别出示:红、圆与红、正;黄、圆与红、圆;绿、大与绿、小;圆、小与正、小;……请幼儿说说它们两两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堆的纽扣种类繁多,对幼儿来说分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通过对单独两个纽扣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可以作为分类依据的几种分类方法,体现了在活动的难点之处是引导幼儿能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不同方法。)

3、教师小结:我们不光可以按照颜色来进行分类,帮相同颜色的纽扣找到好朋友,我们还能按照形状来分,把圆形的纽扣集中到一起做好朋友,还能按照大小帮大个子和小个子的纽扣都找到好朋友。

三、自由分类。

1、为自己的一份纽扣分类,可以按照自己想要分的类别进行活动。

2、分好后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何种类别进行分类的。(再一次巩固、强化重点)

活动延伸:

篇17: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活动设计背景

最近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搬进了新家,他们特别喜欢用积木在搭建楼房,还把搭好的楼房当成自己的家向小朋友介绍,他的家住在某某家园,某某层,家里的新变化等等,我发现孩子在描述家住第几层时总是说:“我家住五层、我家住三层”,通过孩子们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到孩子对楼房有一定的正确感知,知道楼层是从下往上数的,但缺乏对楼层的正确认知,只知道是妈妈告诉我的住几层,并不知道序数与数字的关系,对“第几第几”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我就根据我们班近期发现的问题设计了这次活动,想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序数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序数。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及操作活动,让幼儿从不同方向准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能用序数词表达出来。

2、掌握第几的概念,并能用完整的语句来表达。

3、感知10以内序数的含义及在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幼儿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游戏及操作活动,掌握第几的概念,能用完整的语句来表达,并能运用到生活中。

活动准备

教师演示板、动物卡、数卡、幼儿学具、小鼓。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随音乐有秩序的进入活动室。

二、感知活动。

1、幼儿报数落座。

2、听口令做动作。(如请第一排的小朋友起立,请第二排的小朋友拍手等。)

三、探索学习活动,从不同角度准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一)游戏:小动物来排队。

教师:森林了举行运动会,一起来看看由谁来参加。

1、依次出示10只小动物,请幼儿分别说出是哪个小动物,排在第几?

2、个别提问:请幼儿分别说出从前向后数、从后向前数,小动物排在第几?

教师:跑步比赛开始了,请小朋友们看看你们的小动物谁跑在第一?

3、幼儿自己操作学具,教师巡视提问。(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

(二)游戏:搭高楼。

教师:比赛结束了,小动物要休息,我们来给小动物大哥高楼吧!

1、教师在演示板上从下到上依次出示数字1—10,请幼儿说出:1楼——10楼。

2、请幼儿为小动物安排房间,并说出如:小猴住在三楼第二个房间。

四、巩固活动

1、听力游戏:小猴翻跟斗。

请幼儿在自己的学具上操作,取出一摞小猴摆在第一行,教师敲小鼓,如:教师敲3下,就请幼儿把第3只小猴翻过来。(反复几次,敲小鼓的数量要不一样。)

2、趣味互动游戏:大家来排队。

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随音乐自由展示,音乐停时迅速站队,教师提问如:从前向后数你站在第几,你的前面是谁?(反复几次。)

五、活动延伸。

回家后观察每个楼层有几个门,分别用数字几来表示。

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序数是幼儿生活、游戏中经常接触的概念,但儿童对数感念的理解往往是零散的、经验化的,需要教师的梳理和提升。

本活动在幼儿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游戏的动力性、趣味性,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方向性,强化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设计操作性强,注重动静结合;儿童相关经验较为丰富,教学准备充分;在关注幼儿数学概念建立的同时,渗透语言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突出融合课程的理念,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组织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表达,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给与积极应答。幼儿学习常规良好,能有序的参与教育活动,效果良好。

这也是一节邀请家长来观摩的数学活动,所以我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展示他们的优点,对每个孩子也都给予了一定的评价,并让家长也参与进来,让孩子在鼓励、游戏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但仍有个别幼儿表达不够完整,需要继续锻炼。

篇18:中班数学活动:小管家

我们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我点名的时候, 总会有一些小脑袋凑在我身边, 睁着大大的眼睛问我:“老师, 你怎么在每个小朋友后面都画竖线啊?”在我统计班内卫生用品的时候, 身后也总跟着几个“小尾巴”, 指着我手中的表格不停地问这问那, 眼神中充满了好奇。《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问题。中班幼儿已经有了对数和量的初步认识, 本次活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 意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统计物品, 提高计数能力, 初步建构对物体的类概念。

活动目标

1.体验统计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激发对统计学习的兴趣。

2.初步学会分类统计, 提高计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会用简单的方法统计物品数量的多少, 并使用表格分类记录。

活动准备

1.在活动区摆放丰富的物品;请家长协助幼儿调查自己家中有多少门和窗, 并记录下来;班内物品统计表格一张;统计表 (1) 一份, 统计表 (2) 每人两份, 铅笔每人一支。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使用统计表格进行数量统计。

难点:准确地填写统计表格。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记录结果, 引发学习兴趣

幼儿一起分享在家记录的门和窗的数量。提问:你家的门和窗有多少?你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

教师:除了你记录的方法外, 有没有更简单、更快速的方法来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吧。

二、引导幼儿自主发现统计的方法

1. 师生共同探讨, 完成表格 (1) 。

(1) 请幼儿观察表格并讨论:你们有什么方法把大家记录的物品数量放在一起, 一看就明白呢?

(2) 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过程。

统计步骤和方法:先将要统计的物体用文字或标记在表格上记录;然后通过计数查出每种物体的数量;最后将相应数字填写在物体对应的表格内。

教师对记录的过程进行简单的总结。

2. 观察比较, 了解统计的好处。

出示班内物品统计表格, 请幼儿观察比较。

提问: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小结:表格记录的方式更快、更简单, 让人一看就明白。

3. 引导幼儿实际操作, 尝试对两种物品进行统计。

(1) 统计表 (2) 每人一张, 请幼儿观察统计表并相互交流。

教师:表格中有什么物品需要统计?我们应该怎样去统计?怎样记录? (分别提问)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统计表格。

教师:我们在记录前应先观察表格里的物品, 然后拿着铅笔和统计表到统计区统计物品。

4. 幼儿再次对班内物品进行统计, 巩固练习统计的方法。

(1) 在教师的指导下, 幼儿完成统计表格中的内容。

(2) 请幼儿自由选择统计内容, 填到表格中并进行统计, 教师巡回指导。

(3) 幼儿互相检验统计结果, 完成统计表格。

三、活动结束

活动评价:

(1) 鼓励结果正确的幼儿。

(2) 评价统计过程中认真、细心的幼儿, 让他们了解, 只有认真、细心, 统计结果才会正确有效。

活动延伸

上一篇: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出车下一篇:赴江苏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