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活动:比较高矮

2024-04-16

中班数学活动:比较高矮(精选16篇)

篇1:中班数学活动:比较高矮

中班数学活动:比较高矮

中班数学活动:比较高矮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设置好表演情境。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设置表演情境。请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问:他们俩究竟谁高,谁矮呢?这样能比出高矮来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教师小结:比较高矮时,俩人必须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幼儿示范正确的比高矮方法。

2、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

3、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指导语:一天,几只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1][2]下一页

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4、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玩游戏《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每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来比赛,选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颁发奖牌,并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多运动,才长得高。

四、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篇2:中班数学活动:比较高矮

《比较高矮》这个数学活动,着重解决的是生活中“谁高谁矮”的问题。我根据中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都较突出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合理的游戏情境,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幼儿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掌握比较物品高矮的关系。本活动内容而且符合幼儿现实发

展需要,而且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的目的。

教学目标 :

1、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了解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布一块。

教学过程:

一、区别高矮

1、出示课件(一):高矮不同的双胞胎姐妹,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她们的不同点。(引入高和矮)

2、请两个幼儿上来比比谁高谁矮,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

二、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两个幼儿,矮的站在凳子上,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当幼儿发生错觉时,揭开谜底,并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同一高度。

2、出示课件(二):两棵树,让幼儿判断树的高矮,当幼儿发生争论时,拉回较远的那棵树,让幼儿再次进行比较,然后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相近的地方,否则不准。

3、出示课件(三):猴子低头对长颈鹿说:“瞧!我长得比你高。”提问:猴子的话对吗?为什么?

三、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两个幼儿比较高矮,再让高的幼儿跟老师比,或让矮的幼儿跟更矮的幼儿比,使幼儿知道:单独的某样东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么比较。

2、请三个幼儿上来,再请一个幼儿为他们从高到矮排队,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四、延伸活动:请全体幼儿课后分组按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玩排队游戏。

自我评析:

篇3:数学活动:郊游 中班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将数学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以及教学形式、操作材料的适当改变能给枯燥的数学活动带来勃勃生机。为此, 我们设计了以带幼儿去春游为主线的数学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索, 真正感知8以内的数量和按数量多少排序的概念。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8以内的数量, 尝试按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

2.乐意参加数学操作活动, 能仔细观察, 边操作边讲述。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数量为1~8的实物卡两套;小羊头饰;智慧棒。

学具准备:第一组:数量为1~8的水果卡片6套;第二组:瓢虫排序材料6套;第三组:数字接龙材料6套。

活动过程

1.师生共同听《郊游》音乐进场。

师:小朋友,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的景色可美了, 今天我们一起去郊游, 好吗?

2.集体感知8以内的数量并排序。

(1) 师:我们排好队就可以出发啦!你们看, 这儿有什么呀? (红、黄、绿旗子各一面) 请小朋友看看手上贴的是什么颜色标记?请你站到相同颜色的旗子后面, 开始!

(2) 请小朋友数一数, 你的卡片上有几个点子?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感知自己卡片上点子的数量说说你是哪个队的几号队员。 (按序排队)

(3) 请小朋友看手上的点子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好队。

3.设置情境, 帮助小羊。

(1) 师:小羊, 你为什么哭呀?

小羊:大灰狼给我出了一道排队的题目, 说如果我不会做就来吃掉我, 你们能帮助我吗?

(2) 展示操作单, 集体帮助小羊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上面有哪些水果?它们是怎样排的?一个菠萝后面跟几个水果呢?为什么? (请幼儿说一说并给水果排队)

(3) 和小羊道别, 继续前进。

4.来到智慧屋。

师:咦, 那儿有一所智慧屋,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 智慧姐姐接待小朋友, 介绍小组活动名称及要求:

第一组:给水果宝宝排队 (先看红旗插在盒子的哪里, 然后按数量的多少给水果宝宝排队。)

第二组:给瓢虫宝宝排队 (先看看瓢虫身上分别有几个点子, 然后从五角星开始按顺序给瓢虫宝宝排队。)

第三组:给数字宝宝排队 (先看好火车头的位置, 然后在车厢上按数字大小的顺序排队。)

(2) 幼儿操作、探索。 (教师巡回指导, 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3)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真棒, 在智慧屋里玩了三种排队的游戏, 很多小朋友都是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的。小朋友想一想, 除了这样排, 我们还可以怎么排呢?如果你想到其他的好方法再来告诉我们大家, 好吗?

(4) 智慧姐姐送礼物。

篇4:中班数学活动:比较高矮

李沧区雅荷幼儿园 姜茜 教学论坛

活动生成:

和中班幼儿一起活动、游戏时,我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快看,那架飞机飞得好高呀”,“我长得都快和***一样高了”。孩子们对事件的叙述,总会得到其他幼儿的共鸣,引发一连串的观察、感知、比较、交流,鉴于孩子们对此有这样的兴趣,我想用集体活动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感知、区别物体的高矮,掌握区别高矮的简单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设计意图: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物品,这些物品对幼儿有太强的吸引力,孩子们喜欢观察、动手去摸、摆弄,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幼儿有强烈探索环境和周围一切的本能,这种生命的冲动促使幼儿从生活中学习并发展自我。”《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结合具体事物让幼儿通过多次比较逐渐理解‘量’是相对的。”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准备了课件,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不同高度的物体进行比较必须具备相同的条件,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物体的高矮,我设计了“比一比”环节,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看看、猜猜中更全面地感知、比较物体的高矮。另外为幼儿提供的被比较物品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幼儿在比较中容 易理解。

活动名称:比较高矮(中班数学)活动目标:

1、学习区分高矮,掌握区别高矮的简单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 性。

2、能运用目测的方法比较高矮,并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

排序,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感受和体验比较高矮的乐趣。活动重点:学习区分高矮,掌握区别高矮的简单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活动难点:能运用目测的方法比较高矮,并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序,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课件、木墩一个、音乐《幼儿园运动会歌》。活动过程:

一、导入

放录音:小动物们请注意!(两遍)请大家抓紧时间到大苹果树下集

合,我们要选出最高的动物参加跳高比赛,最矮的动物参

加跳远比赛。

师:小朋友们,刚才羊村长广播的通知是怎么说的?

那我们一起去帮羊村长这个忙吗?

好的,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来了。

二、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比较高矮

播放幻灯片,比较两只动物的高矮,谁又来了?现在它们三只动物中谁是最高的?谁是最矮的?又有哪只动物来了?谁最高?谁最矮?

三、结合课件,引导幼儿掌握区别高矮的简单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师:小猴子也来了,它蹭蹭蹭几下就爬到了大树上,然后大声对所有的小动物说‘我长得比你们都高’。小朋友们,想一想,说一说小猴子说的对吗?

为什么?(小猴子爬到了树上,应该和其它小动物一样都站在草地上,才能比较高矮。)那到底谁最高呢?我们把小猴子从树上给请下来,站到草地上再比一比吧。

(老师到小朋友座位旁示范把手放嘴上仰头对小猴子喊)幼:小猴子,下来到草地上我们再比一比吧。(教师放课件,小猴子来到草地上。)

师:现在我们看一看,比一比,哪只小动物长得最高?哪只小动物长得最矮?

教师小结:(所以谁是参加跳高的选手?谁是参加跳远的选手?)要想比较两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的高矮,必须要在同样的条件下比较。(草地)

四、比一比,练习法巩固幼儿掌握区别高矮的简单方法,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小眼睛闭上然后再把小手放到小眼睛上,最后弯腰低头。我们一起试一试。

游戏开始(分别请一位小朋友站到地面上、木墩上)。师:哪位小朋友高?为什么?

揭秘,引导幼儿说出两位小朋友站的高度不同,没法比较。(要想比较两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的高矮,必须要在同样的条件下比较。)两位小朋友全都站到地面重新作比较。

五、分组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或从低到高的顺序将物体排序。师:现在老师在每张桌上放一筐物体,请小朋友找出:

1、比桌子上中间那块玩具高的玩具放到桌子上。

2、把所有的玩具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

六、活动结束

师:大家都能够按高矮排列了,现在我们小男生一队小女生一队都按

照从矮到高的顺序站成两队。一起去参加小动物的运动会吧!(放 音乐)自我反思:

1、整个教育活动以小动物开运动会为主线,引导幼儿对两个及多个 物体的高矮进行比较,活动流畅,环节衔接自然。

2、幼儿对闯关环节兴趣浓厚,在游戏中通过看、想、摸、摆、比感

受物体的高矮。

3、对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我采用了击鼓传花的形式巧妙地予以解决,使活动有序进行,更重要的是顾及到个别幼儿的感受,使其接下

来的活动能自然正常进行。

4、由于是数学教学活动,在给予幼儿新知识的同时,结合已有经验

一一对应点数进行教学,并且关注幼儿的完整表述,使幼儿在一

节活动中,得到不同领域知识的提高。集体研讨:

活动后蔡主任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对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1、导入环节播放课件录音时,教师可带幼儿在教室一旁听,避免了

听课老师感受不到在教室外听录音后幼儿的反应和教师的语言。

2、活动中在第二部分播放课件,草地上来了三只小动物后,教师可

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小兔子比小松鼠高,但比长颈 鹿矮。”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3、分组找物体按高矮排序时,由于每组材料是相同的,可请每组幼

儿推选一名小代表进行验证,这样可以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

4、按高矮站队时,对个子差不多的幼儿,可请他们出队,由其他幼

篇5:中班数学活动:比较高矮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设置好表演情境。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

设置表演情境。请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问:他们俩究竟谁高,谁矮呢?;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这样能比出高矮来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

教师小结:比较高矮时,俩人必须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

幼儿示范正确的比高矮方法。

2、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

3、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4、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玩游戏《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每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来比赛,选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颁发奖牌,并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多运动,才长得高。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篇6: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

1、 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并学习进行记录。

2、 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 帮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标记正确点数相应的图形数量。

难点:

对总数标记的认识

活动准备

教具:几何实物图片1张(红色、蓝色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统计表一张。

学具: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铅笔,橡皮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教师:“图上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颜色、形状不同)“它们分别有几个?”

2、认识统计表,学习记录。

教师:“这张表格上有什么?”帮助幼儿理解统计表的含义。重点帮助幼儿认识各标记的含义。

教师:“这是什么标记,表示什么意思?”(圆形标记,表示所有的圆形;这是红色圆形标记,表示红色的圆形。)

教师:“这个统计表该怎样进行记录?” 帮助幼儿在图表相应的位置上记录。

提醒幼儿根据标记将所点图形的数量记录在标记后面的横线上。

3、幼儿根据标记点数图形数量,教师记录。

二、小组活动:图形分类记数。

1、教师讲解活动要求:在对应的标记后面点数图形的个数,用数字进行相应的记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三、活动评价

篇7:中班数学活动:小管家

我们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我点名的时候, 总会有一些小脑袋凑在我身边, 睁着大大的眼睛问我:“老师, 你怎么在每个小朋友后面都画竖线啊?”在我统计班内卫生用品的时候, 身后也总跟着几个“小尾巴”, 指着我手中的表格不停地问这问那, 眼神中充满了好奇。《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问题。中班幼儿已经有了对数和量的初步认识, 本次活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 意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统计物品, 提高计数能力, 初步建构对物体的类概念。

活动目标

1.体验统计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激发对统计学习的兴趣。

2.初步学会分类统计, 提高计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会用简单的方法统计物品数量的多少, 并使用表格分类记录。

活动准备

1.在活动区摆放丰富的物品;请家长协助幼儿调查自己家中有多少门和窗, 并记录下来;班内物品统计表格一张;统计表 (1) 一份, 统计表 (2) 每人两份, 铅笔每人一支。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使用统计表格进行数量统计。

难点:准确地填写统计表格。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记录结果, 引发学习兴趣

幼儿一起分享在家记录的门和窗的数量。提问:你家的门和窗有多少?你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

教师:除了你记录的方法外, 有没有更简单、更快速的方法来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吧。

二、引导幼儿自主发现统计的方法

1. 师生共同探讨, 完成表格 (1) 。

(1) 请幼儿观察表格并讨论:你们有什么方法把大家记录的物品数量放在一起, 一看就明白呢?

(2) 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过程。

统计步骤和方法:先将要统计的物体用文字或标记在表格上记录;然后通过计数查出每种物体的数量;最后将相应数字填写在物体对应的表格内。

教师对记录的过程进行简单的总结。

2. 观察比较, 了解统计的好处。

出示班内物品统计表格, 请幼儿观察比较。

提问: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小结:表格记录的方式更快、更简单, 让人一看就明白。

3. 引导幼儿实际操作, 尝试对两种物品进行统计。

(1) 统计表 (2) 每人一张, 请幼儿观察统计表并相互交流。

教师:表格中有什么物品需要统计?我们应该怎样去统计?怎样记录? (分别提问)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统计表格。

教师:我们在记录前应先观察表格里的物品, 然后拿着铅笔和统计表到统计区统计物品。

4. 幼儿再次对班内物品进行统计, 巩固练习统计的方法。

(1) 在教师的指导下, 幼儿完成统计表格中的内容。

(2) 请幼儿自由选择统计内容, 填到表格中并进行统计, 教师巡回指导。

(3) 幼儿互相检验统计结果, 完成统计表格。

三、活动结束

活动评价:

(1) 鼓励结果正确的幼儿。

(2) 评价统计过程中认真、细心的幼儿, 让他们了解, 只有认真、细心, 统计结果才会正确有效。

活动延伸

篇8: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

1 对数字产生兴趣;

2 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调查表<<我发现的数字>>

2、与数字相关的生活场景和物品的幻灯课件

3、白纸、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生活中运用数字的实物幻灯,初步感知数字的用途。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它们上面都有些什么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呢?(电话机上的数字是拨电话号码用的,电视遥控器上的数字是按频道用的,钟上的数字是用来表示时间的等等)

二、交流<<我发现的数字>>调查表,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的有关数字,进一步感知数字的用途。 提问:我们上次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字,现在来说说看,你在什么地方发现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如:门上的数字是门牌号码,日历上的数字是表示月份与日期等)

三、寻找身边的数字,切身感受数字与生活的关系。

提问:我们身上有数字吗?教室里有数字吗?它们有什么用呢?

篇9: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

1.理解序数的含义。掌握序数词“第几”。

2.能从不同的方向找到物体排列的位置。

准备:

贴绒图片一张:画有房子4栋,每个房顶尖上有―个标记,标记反面分别画有兔、狗、猫、羊的脑袋。

贴绒卡片:青菜、骨头、鱼、青草各一件。

活动与指导:

1.请5个小朋友在讲台前面站成一行,让一个幼儿上前来点数,说出这一行的小朋友有几个? (5个)帮助幼儿说出从左往右数,每个小朋友站在第几?告诉他们从哪里数起,开始的一个就叫第一个。让台下的幼儿闭上眼睛,告诉他们:讲台前的第几个幼儿回到座位上了,要求台下的幼儿说出回到座位上的小朋友的名字。

2.出示红、黄、蓝、绿、白色积木各一块,放在桌子上排成一行,让幼儿数一数,一共有几块积木,然后让幼儿说出从左往右数,绿颜色积木排在第几?从右往左数,绿颜色积木又排在第几,使幼儿认识序数的方向性,知道同一个物品,从不同的方向数,它所排的位置可能是不同的。

篇10:中班比较高矮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高矮,知道比较高矮的标准。

2、知道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的能力。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高度。

难点:知道与不同对象比有不同的结果,感知高矮相 对性。活动准备: PPT课件、视频、不同高矮物品若干、一块长布 活动过程:

一、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长高了变矮了》,幼儿站成半圆,老师说“长高了”,幼儿两臂上举。老师说:“变矮了”,幼儿蹲下。老师说:“我看谁长得最高”,幼儿双脚原地向上跳。

二、引导幼儿观察:

1、引进高矮概念:展示各种高矮明显对比照片 2、播放剪辑的视频:《爸爸去哪儿》。

3、观察视频中贝儿和“姐姐” 是怎样过门槛的。(贝儿很轻松的跨过了,“姐姐”蹲下爬过。请小朋友说明原因)

4、观察贝儿找到高个子姚明后,姚明是怎样帮她们摘枇杷的。

二、比较高矮的方法:

1、比身高

请一高一矮俩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当幼儿发生错觉时,揭开谜底,并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放在同一高度。

2、出示实物

桌上物品一个距离近,一个距离远,让幼儿判断它的高矮,当幼儿发生争论时,拉回较远的物品,让幼儿再次进行比较,然后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是,要把物体放在相近的地方,否则不准确。

三、感知三者比较高矮:

1、高矮是相对关系

出示一张图片,让幼儿大胆说说它高还是矮?然后依次出示其他俩张图片,一一进行比较。(单独的某样东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么比较)

2、请3个小朋友上来,再请一个幼儿为他们从高到矮排队,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3、幼儿操作:分组投放难易不同的物品——请把东西从高到矮排列。

四、活动延伸:

篇11:中班数学活动:美妙的石榴花托

1.复习呈封闭状排列的石榴花托的数数方法。

2.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 并愿意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对封闭型数数已有初步接触;分类盒、统计表、笔每人一份;幼儿捡的石榴花托每组一盘。“石榴快长大”操作图片:依次为石榴花托—小石榴—青石榴—成熟的石榴。

活动过程

1.复习呈封闭状排列物的数数方法。

(1) 数数石榴花托有几瓣

师:请小朋友每人在盘里取一个石榴花托, 仔细数一数它有几个瓣?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小结:在数花瓣的时候, 先要认准一个开始的地方, 可以做上记号, 然后一瓣一瓣接着数, 这样就知道数到哪里可以结束, 不会漏数也不会重复数了。

(2) 相互检查, 重新确定石榴花托花瓣的数量。

小结:石榴花托瓣数是不相同的。

2.按花托瓣的数量分类。

(1) 运用故事《三只蝴蝶》的经典对话交代操作要求, 如“4号房子说‘4片花瓣的石榴花托请进来, 其他数量的别进来。’”“5号房子说‘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请进来, 其他数量的别进来。’”

分类盒:

(2) 幼儿操作, 按花托瓣数量的不同, 分别将5朵石榴花托送到对应的数字分类盒里。

(3) 幼儿相互展示, 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 说说4、5、6、7号房分别请到几个石榴花托。

3.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

(1) 教师与幼儿讨论并确立记录的方法。

出示统计表:请幼儿仔细观察在记录纸上看到了什么?猜猜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 幼儿操作, 用点子符号记录分类盒中不同瓣数石榴花托的数量。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观察每个幼儿记录的方法和步骤, 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3) 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纸, 找找几瓣的石榴花托最多, 几瓣的石榴花托最少。

4.游戏“石榴快长大”。

(1) 教师和幼儿确立游戏规则:用简洁的话说出不同花瓣数量的石榴花托的个数, 讲述正确后, 石榴花托会慢慢长大。 (幼儿根据自己记录的石榴花托个数, 用完整的语言表述, 如: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一共有1朵, 6片花瓣的石榴花托一共有3朵……幼儿讲述正确后, 用抽拉的教具演示石榴逐步长大的过程。)

(2) 同伴间彼此交流, 学习用正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3) 进行游戏“石榴快长大”, 幼儿依次讲述, 并用抽拉的方式展示石榴花托慢慢成长的过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源于生活。我在发现幼儿对石榴花托的兴趣后, 不断挖掘、发现孩子们兴趣后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散落一地的石榴花托的花瓣数量是不同的。由此, 我创造性地设计了给石榴花托分类统计的教育活动, 把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变成有意义的教材。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 幼儿原有的兴趣不断深入、发展, 进而引发了新的活动, 通过统计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如给玩具、家庭成员乃至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进行有目的的分类统计。

注重活动过程指导。为了避免活动中幼儿放任自由、毫无目的的操作行为, 我在操作前都明确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 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然后再由幼儿自由操作。如用故事《三只蝴蝶》的经典对话有效提出操作要求;在尝试运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时, 我鼓励幼儿自主发现记录纸的秘密, 探索记录的方法;在展示、交流操作结果时, 又通过游戏“石榴快长大”的游戏情境, 提出讲述要求, 并有意识地提示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样较好地杜绝了形式主义的操作现象。

这次活动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有些环节需要进一步调节和改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开始部分引导幼儿数石榴花托的瓣数时, 由于是呈封闭状态的数数, 幼儿有许多不同的方法, 但这一环节教师结束得太匆忙、归纳得太早, 教师代替了幼儿的回答。这个环节应该让幼儿自主探索各种有效的数数方法, 为接下来的石榴花托分类做知识技能的铺垫。

2.在引导幼儿尝试记录分类结果时, 虽然教师引导幼儿自主观察记录表, 探讨记录的方法, 但教师缺乏较好的评价总结, 导致一部分幼儿记录错误。

3.活动中气氛较融洽、师幼互动也较好, 但生生之间的互动显得不足, 较多地注重幼儿的个体探索。活动后反思, 在给石榴花托分类的过程中, 可以引导幼儿小组合作, 有的进行分类操作, 有的进行记录统计, 有的进行对外交流、展示等, 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以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评价还缺乏激励性和针对性, 面对幼儿的回答, 除了用“你真聪明”“你真棒”外, 还可说“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小朋友用完整的话说出了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有2个”等, 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人的观点和意见都很重视, 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幼儿更好地回答问题, 提炼探索的价值。

篇12:中班数学活动:比较高矮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比较物体的不同,并初步感知高矮的关系。

2.培养幼儿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高矮不同后面贴磁铁然后圆柱体卡片.高矮不同的粉笔

学具准备.每个幼儿有2-3块 高矮不同的积木。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 小飞机,(双手平肩伸开,走动时双手平肩可微往左往右倾斜状。老师念儿歌:我的小小飞机轰隆隆隆响,小小飞机飞呀飞呀飞得高,我的小小飞 机轰隆隆隆响,现在已经到站请你停下来,轰----“蹲下来”)。请小朋友回座位。

2.集体活动.老师问: 刚才我们玩开飞机的时侯开始飞得.;.教.案来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小小飞机飞呀飞呀飞得(高)最后停下时是飞得(轰----"蹲下来)矮,引导幼儿

念高.高.矮.矮。今天老师带来了3张图片请我们小朋友来给它们排队,请看看里面的圆柱哪个高,(把第1张贴在黑板上),哟

还有2张也请比一比哪个高(把第2张贴在黑板上),那这个圆柱就是最(矮)的(也把第3张贴在黑板上)。

小结.用手指着图片一个比一个矮,反过来指一个比一个高。(也进行了排序)高和矮是相反的对应关系。

3.游戏操作活动.请小朋友取积木高矮放在自己的手里,老师说:请你把积木高的举起来,现在把矮的积木举起来。(反复几次)老师举

高矮不同的粉笔举高小朋友说高,举矮的小朋友说矮,也 反复几次。

4.观察活动.小朋友都很聪明。我们今天都知道了:比较--高和矮。小朋友看看我们教室和周围:那些东西高那些东西矮,(控制课堂

常规)老师要请坐得好举手的小朋友回答(请1个小朋友和老师比一比:老师高.小朋友矮,大树高.小树矮,桌子高.椅子矮.被子叠起来高.枕头矮等等)(会观察动脑的好娃娃,表扬小朋友哈)回去后小朋友同爸爸妈妈玩,看看家里和街上那些东西

高,那些东西矮。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

教学目标有两点:

一是逐步培养孩子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二是学习区分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并说出比较结果。

教学重点是: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教学难点是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我以观察贴绒教具,目测比较高矮引入新课,导出课题。第二环节我设计了让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使幼儿用眼睛去发现比较高矮。第三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练习使幼儿对高矮的学习进行巩固,并让幼儿说出寻找的结果。第四部分我设计了实践操作——按高矮排序,让幼儿动手操作感知高矮的不同。第五部分我设计了让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这节课教学中我能按备课的设想去讲授完成教学内容,通过这节课的课后反思认识到几点不足:

在幼儿动手操作比物体高矮时,过于牵制幼儿引着幼儿说出比较结果(此块设计时怕幼儿出现随意表达影响教学效果,这一课下来我有这样的感受,幼儿天真的话语才是幼儿的天性,不应该怕幼儿说错,说错时可以及时给予纠正。在练习说高矮时有的幼儿还出现了怯场不敢表达,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的加强幼儿语言方面的训练,教幼儿说完整话。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是:不论是活动设计上,还是活动准备上,一定要进行反复推敲,怎样的设计,怎样的准备才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才有利于幼儿的发散思维,才有助于活动的成功;我们都应仔细地研究,只要我们认真地备课,那么每次活动也就都有希望成功。

篇13:中班数学教案 比高矮

班级:苹果班 科目:数学 任教教师:林旭娜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学习比较物体高矮的正确方法(在同一高度平面上)。

2、能按照高矮特征给物体进行排序。

3、乐于参加教学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二、活动准备

长颈鹿、大树图片;被子、盒子各种操作材料若干。

三、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对“高矮”的兴趣。

老师组织幼儿玩“高矮”游戏,当老师说高的时候,所有人起立;当老师说矮的时候,所有人坐下。

2、创设情景,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

1)教师出示长颈鹿图片,遮住长颈鹿的下半身。引导幼儿观察,哪只是最高的长颈鹿。

2)把遮住长颈鹿下半身的卡纸抽掉(几只长颈鹿不在同一高度平面上)。再次提问,我们刚才说的对吗?要怎么样才能正确找出最高的哪只长颈鹿呢?鼓励幼儿充分讨论。

3)小结:比较高矮时,长颈鹿必须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

3、情景延伸,尝试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1)长颈鹿们要去吃东西了,最高的长颈鹿要吃最高的那棵树,最矮的长颈鹿要吃最矮的那颗树。

引导幼儿给长颈鹿排队,也就是按高矮顺序排列。(先找出那个最高,再将两个剩下的作比较,这样我们就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好了。)

4、操作练习,通过多种材料练习巩固知识点。

1)寻找高矮。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寻找高矮不同的物体,并让幼儿说出寻找的结果,如“老师高,小朋友矮”“柜子高,桌子矮”。2)对以下几种材料进行操作练习。

A.按杯子高矮排序 B.按盒子高矮排序 C.按积木从低到高叠楼梯

5、游戏练习:我和你比一比

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每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来比赛,选出最高的小朋友,并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多运动,才长得高。

6、课堂总结

1)比较高矮要在同一个高度平面上。

2)我们可以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给物体排序。

四、活动延伸

篇14:中班数学教案找相等高矮

活动目标

1、在比较活动中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2、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比较性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学习区分高矮,掌握区别高矮的简单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组织幼儿做相反游戏,激发兴趣。老师说“高”,小朋友说“矮”,同时蹲下; 老师说“矮”,幼儿小朋友说“高”,同时站起来。

二、展开

1.学会区别高矮。(1)和同伴比高矮,请幼儿和伙伴比一比,说出:谁高谁爱?谁和谁一样高?(2)数学卡:3-3比较概念

比一比,两座楼,哪一座高?哪一座矮? 两个礼品盒,哪一个高?哪一个矮? 两个厨子,哪一个高?哪一个矮? 两个梯子,哪一个高?哪一个矮? 2.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掌握比较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的两名幼儿,矮的站在凳子上,高的站在地上; 用挡板遮住他们的下半身,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2)一只长颈鹿在地上,一只小猫爬到树顶,小猫低下头对长颈鹿说:提问:小猫的话对吗?为什么?(3)讲解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 小结:比较高矮时要占站在同一高度。

3.感知高矮的相对性。(教师注意表述要清楚明白)(1)数学卡:3-4比较概念 三座楼相比:

甲楼同乙楼比,甲楼比乙楼高,乙楼比甲楼矮。甲楼同丙楼比,甲楼比丙楼矮,丙楼比甲楼高。

“瞧!我长得比你高。” 三棵树相比:

引导幼儿说出:乙跟丙比,丙比乙高,乙比丙矮。

(3)讨论:为什么第一次乙高?第二次乙变矮了呢?

(4)小结:一个人或一个物体是高是矮,要看和谁相比,高和矮是会变的。

4.小组4人排队,渗透高矮排序。请幼儿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进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尝试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

5.音乐游戏“找朋友”

老师播放一首欢快的儿童舞曲,幼儿按节拍拍手,找到朋友后握手、鞠躬、比高矮。待幼儿均找到朋友后,音乐停止,幼儿说出两人比较的结果。游戏反复进行,朋友不断交换。

三、结束

篇15:中班进行非正式数学活动的初探

一、设计各种游戏活动,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而中班的幼儿正是处在对数学的敏感期, 他们对数字、数量、空间感等充满好奇, 因而我们应当利用这个敏感期,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游戏与活动, 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 我们在对儿童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将数学教育的教学目的、内容、要求进行统一融合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 让儿童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 从学习中感知、体验、积累数学知识与经验。在数学教学上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时候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有兴趣的游戏, 有效地使儿童积极快乐地投入到教学学习中。我们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游戏, 有个人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集体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有“好玩的牌”, (1) 教师帮幼儿准备牌, 正面写上6~10任意一个数, 背面画有图案, 其个数小于正面的数字。 (2) 厚纸剪成的扑克图案若干, 玩法为:轮流抽牌;轮流取与自己牌上相同的图案, 每次只可取一个图案;摆对者可收进牌, 并再取一张牌, 直至桌上的牌取完为止;最后谁手中的牌最多为胜者。

二、创设良好的“非正式”数学活动的环境, 提高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数学, 我们必须以幼儿为学习主体, 创设自由、积极、主动的环境。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学习数学的最佳方法应该是组织和创设一个让儿童在其中尽其所能, 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的环境”。我们在游戏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数学区, 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利用各个环节开展数学活动, 同时将其他学科领域有意识的与数学活动相结合, 并渗透数学教育的内容。

三、有计划地投放材料, 让幼儿主动学习数学, 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学材料本身有暗示性, 在激发儿童操作兴趣与主动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在“非正式”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大量使用教学材料, 材料分两类, 一类是我们与儿童共同收集的内含数学功能的玩具与日常生活用品, 另一类是教师自制的学具。在使用学具和玩具时, 考虑学具要有趣味性、美观性, 同时考虑如何通过学具和玩具调动幼儿思维积极性, 如:瓶宝宝找帽子、扣纽扣、雪人排队、毛毛虫等材料, 都是根据幼儿学习的需要制作的。

在投放材料时必须做到适时、适度和适量, 做到三个结合:序列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多样性与多功能性相结合;滚动性与随机性相结合。序列性要求材料的内容必须由浅到深, 方法由简到繁, 操作的时间由短到长, 层次性就是围绕同一教育内容, 投放多种层次的材料, 两者相结合可以使材料既可适应幼儿学习中的一般特征, 又可顾及个别特征, 使幼儿保持长期稳定的兴趣。

四、教师正确指导, 能够使儿童的学习具有主动性

在非正式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的活动进行观察。年龄越小他们对学具与玩具会反复摆弄, 但是不一定能很快去感知隐藏着的数学知识, 中班幼儿也是这样, 他们也需要时间经过反复多次摆弄才能从中积累经验, 才会体验到其中内含的数学知识。在非正式数学教学中教师用“最少干预、最多观察、最大耐心”指导儿童活动, 在了解儿童学习过程基础上进行点拨, 促进概念形成, 激发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篇16:中班数学活动:比较高矮

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中班幼儿对物体的辨别和区分意识很差,但是比较物体的高矮和孩子们每天排队都涉及到高矮排序。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以情感、能力、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出发:

1、培养幼儿比高矮的兴趣,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2、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具备简单的观察力和比较判断力。

3、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能目测物体的高矮。

活动围绕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进行开展,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完成预设的目标。孩子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了比较高矮的方法,教学环节自然过渡,适宜幼儿接受。孩子们在观察、比较、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的所在。

本节课在讲到幼儿对比高矮时,我把一名幼儿抱到椅子上进行比较,既提升了幼儿的兴奋点又使难点轻松的突破。还有在孩子亲手为物体排序这一环节,幼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升了动手的能力。

仔细想想,此次活动虽然有情境设置、有操作环节,但是因为在情境设置环节,只请了部分幼儿上台参与显得有些抽象。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比较之处,融入到平时的生活中去完成教育目标,是再好不过了。

上一篇:安全第一警示标语下一篇:怎么学会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