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工作站附件

2024-04-29

院士工作站附件(精选14篇)

篇1:院士工作站附件

附件清单

附件1:与院士签约协议复印书

附件2:申报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院士确认书 附件3:科研平台认定的相关证明材料 附件4:工作站相关制度清单

附件5:工作年度计划与总结附件件(首尾页)附件6:院士信息表(可复印)

附件7:院士团队主要人员信息表(每位院士配填2位)(可复印)附件8:企业配套主要人员信息表(2位)(可复印)附件9:已投入工作站经费保障明细表(加盖财务章)附件10:形成的文字报告复印件(首尾页)

附件11:签订技术开发与合作项目合同或项目立项证明材料 附件12:工作站人才职称或学历提升相关复印件 附件13:工作站人员获得的荣誉证书复印件 附件14: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证明材料 附件15:专利授权清单及证书复印件

附件16:制定、参与的技术标准清单及证明材料 附件17:项目获奖证书复印件 附件18:媒体报道的清单

篇2:院士工作站附件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全面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充分吸引和发挥院士及团队对我省自主创新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贵州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以院士及其团队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以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为目的,以双方自愿为原则,建立院士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

第二条 为加强工作站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建设,提高工作站的运行质量和实效,增强企(事)业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三条 省院士工作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人事处)是省院士工作站的组织管理部门,负责工作站设立的批准和管理服务。

第四条 省科技厅有关业务处室归口负责对相关领域院士工作站的申报,对批准获建的院士工作站,以项目等多种形式给予支持。

第三章 主要工作内容

第五条 院士工作站的主要工作内容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结合企(事)业单位发展方向,组织院士及其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共同申报国家、省项目;

(二)引进院士及其团队的技术成果,在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展转化和产业化,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与院士及其团队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四)开展产业及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

(五)与院士及其团队联合开展高层次学术或技术交流活动。

第四章 申报条件和程序

第六条 申请设立院士工作站的单位应具备如下条件:

(一)在贵州省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能为院士进站工作提供必要的科研、生活条件及其它后勤保障;

(二)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拥有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具备较强研发能力,有明确的研究方向;

(三)与相关领域1名以上院士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明确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

(四)建有省级以上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和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可优先设立工作站。

第七条 申报工作站程序为:

申请设立院士工作站,由申请单位填写《贵州省院士工作站申请表》,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归口业务处室。归口业务处室对申请单位的材料进行审核后报省院士工作办公室,省院士工作办公室组织现场考察、评估后,符合要求的批准设立,并由省科技厅授牌。

第八条申报工作站需提交的材料:

(一)《贵州省院士工作站申请表》一式两份;

(二)与院士或院士团队的合作协议一份;

(三)企(事)业法人证书一份。

第九条 院士工作站以统一格式命名,称为贵州省××××(单位名称)××(技术领域名称)院士工作站。

第五章管 理

第十条设站单位是工作站的建设与管理主体,原则上要设立“院士工作站管理办公室”,并确保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做好院士及其团队的科研和生活服务工作,并为每位来黔工作的院士或团队成员配备必要的科研助手。

第十一条 工作站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期限为3年,管理期满向省院士工作办公室提交总结报告。管理期满仍需要继续设立的,经单位申请,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院士工作办公室,审核通过后给予重新认定。

第十二条 进入院士工作站的院士,以设站单位名义聘请,实行柔性流动和动态管理,其合作时间、合作方式及其他事项,由设站单位和院士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商定。

第十三条 加强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保护。凡涉及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双方签订协议和责任书,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对违反协议或责任书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贵州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篇3:少林汽车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

少林汽车院士工作站是郑州市首批签约院士工作站中唯一一家客车制造类工作站, “河南省首家客车制造类院士工作站落户少林汽车, 反映了少林汽车在二十五年客车制造方面累积的实力, 以及少林汽车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相信, 少林汽车将从院士工作站获得更多的科技支持, 使少林客车的品质和科技含量有更高的飞跃”, 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聚民在挂牌仪式上表示。

建立院士工作站之后, 著名车辆工程专家, 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院士作为少林汽车院士工作站签约院士, 将对少林汽车进行考察指导。钟志华院士多年来一直从事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在汽车碰撞安全技术、车身冲压成型技术和模块化轻量化汽车技术等领域有着显著的研究成果。

篇4:“借力”院士专家工作站扬帆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保障

大北农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依照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科协相关规定,合理布局,科学规范化管理,由集团总裁、董事长邵根伙博士牵头组建工作站领导小组和由4名专职管理人员组成工作站办公室,对工作站工作进行专业化管理和高水平服务。集团高度重视工作站的建设与管理,为工作站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设立了企业自筹专项资金,不仅确保了日常所需办公经费,还对在站院士专家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单位,在每个项目的初始阶段,划拨10~20万元的经费支持,保证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进站院士一直以来作为集团高智力资源、顶级智库服务集团发展,在集团战略咨询、技术指导、新产品研发、高端人才培养、研发团队培育,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一平台,充分发挥进站院士的高端智力资源优势,为集团技术创新带来活力。集团在院士专家的悉心指点下,大北农技术创新战略开始进入“加速跑”阶段,集团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科技人员得到良好的锻炼,科技人才不断涌现,成果产业化合作带来了良好运营成效,创新成果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集团动物医学领域研究上处于国内民营企业研发的前列,投入巨大,成果凸显,在进站院士陈焕春、夏咸柱、刘秀梵、张改平技术支持和指导下,经过自主研发,顺利获得了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国家新兽药证书(2011新兽药证字28号),解决了养殖业领域重大的科技难题,产品获得了广大养殖业主的好评。该疫苗自2011年投产至今,由集团疫苗生产基地福州大北农和成果转让单位成都天邦共生产约3000 万头份,新增产值超过3 亿元。2012年12月,大北农集团以此疫苗合作参与申报的“重要动物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集团动物饲料领域在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发基础平台上开展研究,在项目合作研究上与范云六院士团队多次商谈植酸酶玉米的产业化方案,实现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现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在此创新领域将会带来極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饲料领域新型原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集团于2014年引进李德发院士进站,并和李院士及其团队开展长期和紧密的合作,双方在实时测料配方技术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实行开发与推广等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应用数学、统计学和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手段,研究我国猪饲料营养价值模型化技术。应用“猪饲料的实时测量配方”,可全面提高大北农猪饲料配方技术水平,降低大北农饲料配方成本,对巩固大北农在行业的领导地位和加快大北农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011年12月,大北农集团作为项目第三完成单位承担的项目“仔猪健康养殖营养饲料调控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大北农研究的技术和产品首度得到国家的认可。

郭予元院士指导并积极推动集团植保产业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邱德文研究员带领的生物农药团队开展实质性合作,共同启动“新型生物农药—灰葡萄孢植物免疫蛋白创制与生产”研究,双方以蛋白质生物农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为核心,开展合作研发与推广,并对未来生物农药领域开展了全方位战略合作。目前,蛋白产品创制与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制剂登记等工作全面展开。未来该项目将重点在生物农药病毒病制剂、生物种衣剂、生物保鲜剂以及生物肥料上开展全面示范推广,预期实现年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社会效益更加显著。

大北农集团科协扎实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以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技术研发主力军,极大提高了集团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院士站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结合集团发展实际,以创新需求为导向,以集团现有基础平台为依托,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纽带,建立与进站院士专家团队项目对接的长效机制,务求实效,开拓创新,真正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创新性国家建设的梦想贡献一份力量。

篇5:院士工作站

一、关于昆明市院士工作站认定依据

(一)《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昆明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昆发„2013‟8号);

(二)《昆明市院士工作站实施办法》(昆党人才„2012‟3号);

(三)《昆明市院士工作站建站实施细则(试行)》(昆科发„2013‟15号)。

二、关于2015年昆明市院士工作站优先认定的领域和方向 传统优势领域、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等重点发展领域。

三、关于申报程序的说明

(一)对于具备和符合《昆明市院士工作站建站实施细则(试行)》中申报条件的,在昆明行政辖区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昆明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领域从事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发展状况良好的单位。申请建设工作站的单位应当符合《实施办法》规定的相关条件。

(二)申报单位在“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管理系统完成网络申报、填写“昆明市科技计划申请表”的同时,下载填写《昆明市院士工作站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编制《昆明市院士工作站可行性研究报告》(见网站上传的《昆明市院士工作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并与其它材料一道作为附件上传。

四、关于申报材料的说明

申报单位除在网络上完成申报后,还需提交纸质的《申请书》及其要求提供的附件报送至昆明市科技局科技合作处(呈贡区市级行政中心8号楼北5楼529),其中《昆明市院士工作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一式9份。

五、责任处室、联系人、电话、邮箱

责任处室:昆明市科技局科技合作处

联系人:孙荔莎、李红星、刘立国

联系电话及传真:0871—63169832(兼传真)

篇6:驾校工作总结附件

2012年全体教练员,在校领导正确领导下,我队严格按照上级的指导方针与要求,结合当前培训市场的特点,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学办学,开展全新的驾驶培训模式,同时不断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教学水平,加强了内部管理,使学校各项工作都做到了人性化,高效化和规范化。

一、交规、桩、场、路各科考试及格率

交规:97.27%桩:95.19%场:87%路:94%

平均及格率:94.16%

2012年1月—11月共计培训结业4315人

二、优化队伍建设,增强教练员队伍素质提高

今年来培训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也逐步走向成熟,管理水平及能力也有了不断提高,年初我们首先对教练员的队伍进行了进行系统的培训,新的教练员上岗以后在老教练员的帮代下,进步很快,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热情也空前高涨,他们很快进入了角色,有的人不论是教学成绩,教学态度,教学质量,招生,节油,车辆保护等方面都很突出,他们成绩的取得与培训管理和老教练员的传帮带有着直接的关系。

今年教练员经历了两次培训,一是岗位培训,二是驾培科统一组织的新增、移动教练员岗前继续教育培训,学校利用这两次培训,首先对教练员理论知识进行再提高,要求每个教练员统一教学规范,结合每个学员的心理,认真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学,严格执行教练员

管理办法,对待学员严肃认真、负责、对待不同性格,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员,做出不同的教案,促使教练员从简单的教学水平,走向真正的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统一的高水平的教员。

二、重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首先,加强教练员的安全教育,年初与教练员签定安全责任状要求每个教练员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强化安全生产就是效益,制定种种安全训练的规定,必须按要求去做,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安全隐患存在。每日进行三检,训练前检查好车辆的状况,收车后做好保养工作,确保100%的安全训练,教练员必须做好学员的思想工作,提高学员的安全意识,保证学员出入平安。

三、加强教练员管理,狠抓培训质量

我校着重注意实力的增强,在硬件和软件上正确解决自己的定位,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把硬件和软件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如下五大特色和优势。

1、把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一切从学员的利益出发,做为驾校的办学宗旨,坚信学员是驾校生存的前提条件,因此驾校的中心工作应该是,围绕为学员提供优质的服务来进行。并提出“快乐学车,享受学车,一切为了学员、为了学员一切,我们的服务与你的需求同步”的培训理念。在融洽、和睦、整洁、安全的学习环境里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2、设施齐全,服务项目齐全,进行了库位调整,并安装了大功率照明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要求。

3、科学训练,注意训练中的科技含量,驾校面对的学员很复杂,层次不齐,我们做到了因人施教,首先学员报名时征求学员的意见,分车时有针对性,训练中做到有的放矢,并注意非智力因素在训练中的影响作用,教学方法在不断改进,由盲目性转化为计划性,由自发性转化为自觉性,改传统的师徒教学模式为朋友式教学关系,使训练质量不断提高,博得学员好评。

4、校风廉政,确保学员的利益不受侵犯,校风对学员有一定的影响,继续完善了教练员廉政措施的建设,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现象。

四、节能减排工作

训练大队将节能减排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措施得力,责任到人。

1、对每一台车辆制定台帐,实行目标跟踪管理,对车况实行动态监管。凡是有损耗的小毛病,及时排除。定期做好二级维护,定期进行车辆检测,定期进行所有车辆排气管和三元催化装置的检查,使得尾气排放达到国家环保规定,全力保证车辆的运行良好,节能降耗。提高车辆的运行效率。

2、对于刚学车的学员实行驾驶模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科学手段,从而节约资源。使传统的粗放型培训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质量”的集约型培训。

3、从改进驾校教学方法入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提高驾驶员及驾驶从业人员的节能减排意识。指导学员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和节油经验,倡导轻踩油门、少踩刹车、怠速熄火、常检胎压、减重行驶等节能环保驾驶习惯,号召学员积极参与节能减排。

七、问题与不足

1、教练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招生宣传还须加强。

3、办公室人员责任心还要加强。

八、今后的工作打算:

1、拓展招生渠道,集思广益。

2、加强训练大队和各职能部的协作,把责、权、利落实到人。总之,驾驶技术是一结合性的学科,驾驶培训比较特殊的教学培训部门,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驾校规范管理要求还有距离,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始终把学员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本着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一切从学员利益出发,努力工作,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求得更大的发展。

训练大队

篇7:“院士专家工作站”材料

目前,沈阳市政府新增设了1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沈阳金杯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做为高技术含量企业位列其中。

金杯模具公司做为高技术含量企业,成立以来,积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企业,在高端技术的引用、新产品研发、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沈阳市首开全三维实体模具设计方法,率先实现了冲压工艺CAE分析、回弹自动补偿、虚拟模具调试、修边线自动生成等快速准确的计算机仿真能力。2010年,公司增置了高速五轴加工中心及三坐标在线检测系统,实现了汽车外覆盖件模具开发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目前公司已具备激光拼焊板模具、多工位模具、自动化模具、高强度板模具等高端模具的开发制造能力。近年来公司制定技术标准10余项,完成重大工程技术攻关课题20余项,其中承担完成沈阳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取得国家、省市、金杯公司各级别的科技成果奖15项,2项国家专利;获沈阳市科技支持资金190万元,于洪区科技奖励资金25万元。公司在行业中声誉不断提升,被评为沈阳市工装模具协会理事长单位,被辽宁省经信委评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被辽宁省科技厅评为辽宁省制造信息化科技工程重点示范企业。公司目前已通过了国家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和瑞士通标公司(SGS)ISO/TS16949:2009管理体系认证,成为辽宁沈阳地区综合技术能力最强大的汽车模具企业。

这次在公司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将积极与相关院士专家对接,充分利用好院士专家的技术优势,拓宽企业发展视野,使公司在汽车模具制造技术上赢得先机。

据了解,2003年,沈阳在全国建立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创造出把工作站建在生产一线、科研一线、教学一线和决策一线的宝贵经验,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今年沈阳市新增1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市目前共有院士专家工作站55家,引进院士专家192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沈阳金杯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篇8:龙力生物将建立院士工作站

本刊讯 (记者王翠竹) 近日, 经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下发的《关于批准2013年新建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的通知》 (鲁科字[2014]132号) 批准, 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建立山东省企业院士工作站。进站院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 合作项目为“功能性糖、食品保健品系列的研制开发”。

山东省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立将充分发挥公司、院士及相关研究团队的优势,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促进公司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完善、延伸公司的产业链条。龙力生物院士工作站的建立及相关研究项目的开展, 有助于提升公司整体技术科研水平。

篇9: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深入产学研共建

天津滨海空间信息工程技术产业有限公司在董事长王健的正确引领下,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载体,不断加强企业“引智”和技术创新人才团队建设。

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拥有宁津生、李建成等7名进站院士,他们作为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奠基人,积极参与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深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在企业技术创新攻关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较大成果。公司每年邀请院士来津进行学术交流,并由院士亲自作报告,提升企业核心技术团队的知识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把握行业热点和前沿,共同攻破科技难点。自建站以来,院士亲自深入企业培养技术骨干和博士,进行技术研发和培训,形成密切结合的“梯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院士专家的指导,以硕士为主的人才技术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公司硕士学历以上的技术人员达到98%,博士占21.4%。

企业以开展“讲、比”活动为契机,先后与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等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探讨国内3S群体式教育模式、建立了3S技术应用培训与实践基地,为地理信息产业培养输送大批专业化的职业技术人才,丰富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和方式。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推动下,武汉大学确定公司为“研究生培养基地”和“三维城市工程应用中心”。另外,公司还成立了天津市计算机学会空间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由宁津生院士担任该专业委员会的名誉主任。委员会在天津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搭建交流平台

在科研领域,高水平、深层次的交流往往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滨海空间信息公司每年与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举办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应用与研讨活动,邀请天津市各区县信息化主管部门及各委办广泛交流研讨,促进3S技术的研发创新和服务应用。企业技术部门每周定期召开由博士和技术骨干亲自授课的技术培训沙龙,为企业基层科技工作者技能提升提供便利。

此外,公司还与天河一号天津超级计算中心、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等国家级专业机构合作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研讨,实现与天地图形成科研成果与产品应用的无缝对接。2011年以来,在宁津生院士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带领下,公司建立了滨海数据处理基地,实现了三维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的海量存储和高速运算,通过对地面沉降等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分析,为地质灾害的应急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院士专家的进站指导,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发成果丰富,取得了3D PLANNER空间信息分析平台系统和DIGI MAP等多项软件平台的专利权和著作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同时承担了科技部和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收获创新硕果

企业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载体,设立专项经费和基金,奖励技术创新突出的员工,为科技研发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企业实现了人才的集聚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2011年至2013年,企业承担了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的空间数据服务及产业化建设。此项目将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完成天津三维数字城市的建设,数据成果丰富,应用广泛,服务于数十个领域,加快天津市数字城市建设的进程。

在3S技术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腾飞的今天,要实现企业的高效增长,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企业内部不断培训和积累,还需要企业内外的多种创新资源整合和沟通。通过“讲、比”活动的开展,公司科技工作者创新热情高涨,在院士的带领和亲自指挥下,技术实力大大提高。企业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和多元化发展的体系。2012年,公司启动建设了天津三维城市的推广应用、数字河西、智慧武清、数字校园、智慧静海和滨海新区三维城市等项目,完成“数字天津”、“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应急指挥平台、天津市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北方网地图频道、无线电一体化管理平台、天津市出行服务系统等优质产品。此外,系统还在天津市公安消防、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一张图工程”建设、天津市二十项民心工程中的旧楼改造项目和食品安全监管项目、市政路网信息管理平台等项目中充分利用三维可视化的优势,使项目的技术整体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在此基础上,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各位院士和专家的指导,企业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和地理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完成应急指挥监测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平台和天津市消防指挥的高效调度。企业在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市政、城市应急指挥、公安消防、医疗卫生、救护应急指挥监控、智能交通、农业、气象、食品安全、市容园林绿化监管、水利、数字城市/旅游、人口、灾害预警与监测等数十个行业展开地理信息挖掘应用。

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推动和指导下,公司还在传统测绘采集技术革新和国外先进技术国产化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2013年,即将建设完成的天津滨海地理信息创新园,将在滨海新区形成辐射北方地区的地理信息产业创新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其中包括建成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雷达扫描仪生产基地。目前,激光雷达扫描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成本高昂。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指导下,自2010年开始进行国产地面激光雷达设备的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激光雷达设备样机于2012年10月面世,并在国内投放数百台。该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将代替传统的基础测绘手段,大规模提升“数字城市”的建设速度。

推进工作站发展

作为主发起单位,滨海空间信息公司积极开拓创新,发起成立“天津院士专家工作站发展促进会”。

促进会为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作为高层次人才建设的新起点,吸引更多的专家和技术团队加盟;围绕相关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及高端技术难题,组织联合攻关,发展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为企业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并推动实现产业化;培育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从而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培育创新人才;增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展示开发开放的良好态势,展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和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发展,为国内的企业、产品、技术等进一步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提供智力支持;为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的健康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对于获得的荣誉,董事长王健认为,这将成为公司开展“讲、比”活动的新起点,促使公司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建立长效机制,带动更多的企业参与活动,把“讲、比”活动深入开展下去,使“讲、比”活动和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再上新台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10:院士工作站附件

从事园林施工专业技术工作年限证明

我单位同志,已累计从事园林施工专业技术工作六年。

特此证明

成都景诚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篇11:院士工作站建设情况介绍

一、工作站运行情况简介

为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公司精心筹备,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某某某合作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自2012年11月建站以来,从衢州本地竹木业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联合攻关,共同研制开发10个新产品,申报国家专利5个,并参与制定《水质净化用竹炭基本性能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和《竹炭生产技术规程》行业标准,有效解决了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部分高端技术难题和瓶颈制约,加快带动企业科技人员的成长成才,为企业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并推动实现产业化,培育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企业科研力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创建院士工作站所做的工作

创建院士工作站是引进智力的新载体,同时又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为了做好做实这项工作,几年来,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付出了努力。

(一)以诚相邀,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把院士请进企业,关键在于相邀以诚,动之以情,使高层专家充分理解我们求贤若渴的真情实意。为此,我们把工作重点首 1 先放在“请进来”,并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采用“引智使者”登门相邀与领导动员、亲友鼓动相结合的方式。2011年开始,公司高层多次作为“引智使者”前往浙江农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地登门拜访,并通过与当地科协与院士所在单位取得联系,鼓动院士朋友和院士夫人出面动员院士参加。通过登门邀请、领导动员、亲友鼓动等进行直接和间接对接,为争取院士来企打下了基础。

二是利用举办论坛引智入企。利用衢州市政府举办的“科企合作洽谈会及其相关论坛”,力邀与会院士、专家深入企业把脉问诊,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同时抓住机会以诚邀请,聘请院士为企业院士工作站的进站专家。

三是请协作单位帮助引荐。为了动员院士参加,先后与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科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协作单位受我们的委托,对多位院士进行了发动,很快收到了反馈信息。2011年9月中国林学会在甘肃天水举办“中国林业科技论坛”,我们在认真总结引智经验的基础上,提前做工作,除了直接跟院士发邀请函和电话交流外,又动员协作单位帮助邀请院士专家。

(二)精心对接,认真选择合作项目

引进高端人才,目的在于用好智力。把院士请进企业,应该推出一些实际有效的合作方式和合作项目。为了把院士工作站建 2 好,我们狠抓了以下二个环节:

一是认真选择合作项目。为了给院士提供攻关课题和研发项目,我们面向全国相关企业先后征集攻关课题和项53项,经过筛选确定了25 项,由公司相关部门形成方案,并迅速与专家对接。

二是形成长效合作协议。院士工作站挂牌前,我们主动与院士进行沟通,就签订项目研发合同,为用人单位培养研究人才,建立重点实验室,聘请“院士校长”、特邀教授、兼职教授等方面进行了多次对接,双方通过约定形式形成了长期合作意向。

(三)细致运作,努力发挥专家作用

篇12: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

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利用专家工作站,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特色优势,强化科研工作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支撑作用,促进临床与科研结合,建立临床科研体系,推动成果应用,建立中医药传承、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

第二条、凝聚专家团队的力量与智慧,形成有效资源的整合,及时了解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动态,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和规律,有效应对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努力提高中医药应对传染病的临床防治能力和水平,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三条 院士工作站接受湖北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黄石市科技局的具体业务指导,院士工作站接受其动态管理和评估。

第四条

院士工作站领导机构为院士工作站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院医院科科长和科室主任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和医院发展需求,制订引进院士及其科研团队总体规划与政策,审批科研课题方向、经费筹措及使用等重大问题,监督和检查院士工作站的运作情况,听取院士工作站的工作汇报。

第五条 院士工作站的办事机构为院士工作站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管理办公室),由医院统一管理,设专职人员负责工作站的具体事务及日常行政管理工作。设立工作站学术秘书,负责协调院士工作站各项任务的实现。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执行领导小组决议,提出实施意见和办法;征集医院各部门对院士工作站研发项目的建立和意见;向有关部门和相关部门送审院士工作站研发人员的申请材料和相关手续,协助解决进站院士及研发人员的生活安排等问题;负责院士工作站常务事管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其科研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考核;向上级院士工作站管理机构请示和汇报工作。管理办公室同时还要制定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机制与计划,在工作站不定期举办国内外技术交流会,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工作站讲学或授课,不定期参加相关行业协会主办的各种会议,了解国内外发展趋势,学习最新技术,提升工作站研发能力和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吸收优秀项目,根据合作项目的大小、难易,进行人员、资金、以及软硬件设施等的合理支持与配制。第六条

院士工作站遇到临时重大问题,通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解决。

第三章 管理规定

第七条

院士工作站的进站院士及其团队经医院领导小组确定,报请黄石市科技局批准后,依据黄石市相关管理规定办理进站手续。第八条 为保证进站院士及其团队在站期间顺利工作,由公司、院士及其团队原所在单位签订《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研究内容、待遇、双方权利与义务、知识产权归属等。第九条 院士工作站主要工作内容为:

1、以我院已建立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为基础,构建我院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平台,搭建基本数据库。随后,一是建立起我院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专家保障系统、临床科研系统、决策调控系统;二是建立和培育一批稳定的、能够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快速反应、高效应对传染病的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专家保障队伍和组织管理队伍;三是产生一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技术成果,形成若干临床实践性强、效果稳定可靠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制剂。

2、建立起我院规模化、科学化管理的鄂东南中医制剂研发中心。

3、及时总结并不断优化中医药临床救治和预防方案,建立临床数据真实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及其疗效评估体系。科学研究出解决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在院,对院士工作站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并对制剂室的建设、制剂的开发、推广、科研课题的转化进行指导。

4、完成2-3中重点制剂的科研观察,并申报专利。

第十条 医院选派相关的专家作为院士工作站研究工作的业务协作人员,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术指导人,并配备必要的科研人员作为助手,参与课题研究。

第十一条 院士及其团队在站期间,应遵循医院相关的管理办法,在研究各阶段,提供研究的相关的数据和报告。

第十二条

篇13: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模式研究

企业院士工作站作为我国中科院、工程院与地方省市部门和企业单位建立有效的交流合作关系的重要平台, 是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实手段。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搭建两院与地方研究机构 (研究所、企业) 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 长期而又稳定的与技术试验与应用单位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合作机制, 进而推进研发机构与企业共同实现研发成果的高效转化, 间接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全面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1 国内外院地合作的相关实践

当前, 我国两院均有一定的院地合作实践, 结合地方技术经济的发展需求, 拟定院地合作的规划与战略。放眼国外, 其院地合作也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1 国外院地合作研究的发展情况

国外院地院地合作发展已欧美等国作为主要代表, 中央政府直管级别的研究机构与地方企业、机构之间形成了广泛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进而构成了国家和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主要框架。

以德国为例, 该国政科研经费来源有多种渠道, 其中企业和政府是主要的投资者。德国的技术研发行为主要集中在大学、非院校的研究所以及大量的企业研发部门这三类机构中。国立的大型研究机构主要针对基础性的、原始性的R&D活动, 以及国防工业等设计国家重大保密项目的研发活动。而主要的科研成果转化则在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合理有效的链接下交由企业负责完成。研究机构通过一定的协议保障等有效路径与企业共享基础研究成果的收益, 而应用技术的开发则以利益独享的方式作为企业的科技投资回报。由此, 可以看出德国院地合作的主要实践是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之上, 直接面向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 立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一种自然行为。

1.2 国内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现状

截止2012年, 我国已成功建立并投入运行了数百个企业院士工作站, 院士专家与地方机构、企业协同推进技术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发突出, 总体推动了地方科技项目的实施,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 实行基地软硬件设施的升级, 为我国科技组织合作拓展了新的视野。

据统计, 自1994年至今, 我国已建立了超过600个企业院士工作站, 二者合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用明显。据2009年统计, 建立院士工作站的单位共签订技术合作项目800多项, 取得技术成果1500多项、发明专利300多项, 解决技术难题3000多项,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进企业院士工作站的项目实施、人才培养以及基地建设, 已经作为一些地方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战场。例如, 我国工程院黄崇祺院士所在的上海电缆研究所与宁波东方集团开展研究合作, 成果研发了我国第一条110kV光电复合交联海底电缆并, 并成功打破国际垄断实现批量上市。我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领头多方专家合力攻关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产全断面隧道掘进机, 与沈阳北方重工集团合作顺利实现产品下线, 五年内海外订单50余台, 实现销售收入数十亿元。江苏大全集团与院士专家组成的团队建立了双向的互动培养机制, 先后培养工程化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10人, 培养和引进博士、硕士5人。经过发展, 广东、哈尔滨、浙江等地的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

2 地方省市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的设想

2.1 积极推进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立

加大地方省市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力度。争取在全国建立普遍的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 并引导下级市、县部门积极对接企业院士工作站的技术研究相关产业规划, 构建一批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的子工作基站。还可以以企业院士工作站为枢纽, 拓展企业技术研发的技术开发智力资源网络的对接, 实现更广泛的产学研合作, 为企业技术发展群策群力。其次, 充分利用企业院士工作站的环境和氛围, 努力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培养一批又能力有眼光的技术领军人才, 形成高效的技术研发队伍, 打造具有辐射能级的核心创新平台, 建立完善高端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

2.2 建立健全企业院士工作站运行机制

分阶段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多元化社会渠道的企业院士工作站资金投入机制。激励企业院士工作站向面向区域和行业需求的科技服务机构转化, 全面实施企业化运作机制, 以市场经营理念带领科技研发方向和效益。把区域市场需求作为导向, 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实际问题, 通过技术项目的方式链接企业和院士专家, 形成强力为稳定的合作机制, 保障院士专家开张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运行,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3 加强企业院士工作站政策保障

从政策的角度落实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基本保障。切实提高党委政府和企业高层对企业院士工作站工作的重视, 把企业院士工作站看作是区域产业规划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在宏观上把握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在微观上坚持企业技术难题和企业院士工作站技术攻关的对接, 保障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加强地方政府机关与院士专家的交流及合作, 及时了解区域技术经济的主要问题以及政策的宏观导向性, 并建立跟踪服务、即时沟通的长效机制。此外, 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对企业院士工作站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对企业院士工作站的科研课题、研发项目和平台建设提供政策上的倾斜和专项支持。

3 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模式选择

根据我国产学研合作的要求, 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组建和运行模式, 可以按照企业与院士专家的参与形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3.1“企业+院士专家”模式

这种模式是最直接也是最原始企业院士工作站建站模式, 是两院院士以项目为衔接直接与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转让活动。企业借助重大课题和科研专项的契机, 在企业内部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院士 (专家) 工作站, 为工作站的日常运作和专项研发提供资金支持。这种模式下, 院士专家团队只要针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应用化的研究以及产业化运作则是由企业自身完成。企业依靠高端智力资源对技术和产品进行研发和改良, 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但其缺点在于院士专家的研究与企业的需求不一定能很快准确对位, 双方存在一定的磨合时间。同时, “点对点”模式下, 两院难以深入到地方中小企业, 对地方大多数企业的影响和覆盖面不足。

3.2“两院+项目=企业”模式

该模式是指由两院直接创建或参与投资的企业的形式。院士专家作为智力资源投入, 参与企业的创建。例如,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01年6月与上海永生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中科永生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更有一些企业直接源于两院, 以后者的自主创新为坚实后盾, 一举占领市场高端, 成为行业的领军者。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联想集团。1984年, 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联想, 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但是, 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两院直办和参半的企业可能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市场基础, 在实际运作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3.3“两院+地方研究院所 (高校) +企业”模式

这一模式是通过项目作为桥梁来将中科院、工程院、地方科研院所或高校与企业进行有机连接, 由两院和地方研究院所或高校联合研究开发, 再有企业进行投资生产。这种模式下的院地合作把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技术研究作为切入点, 通过加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技术试验示范, 推广应用和产业开发研究, 在几年的时间内形成了具有一定产值的新兴产业基地。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增强了院地交流和互动, 发挥了院士专家战略咨询和智库的作用, 同时地方研究院所 (高校) 和企业在科研发展建设、人才培养、项目引进研发及科研生产上实现了借智发展, 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在地方院所 (高校) 和企业遇到科研技术难题时, 积极邀请院士举办学术交流和讲座, 提供技术指导和定向把关, 在推进了院地合作的持续性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提高二者的合作有效性。但由于此种模式需要多方面资源的协调与合作, 在操作上存在很大考验, 尤其是中小企业, 往往存在着难以争取合作机会的问题。

3.4“地方 (企业) +科技副职”模式

该模式是两院长期以来采取的一种模式。科级副职是指中科院属各单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遴选出科技和管理骨干, 根据地方需求, 经任职地区分院推荐,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统一或企业同意, 报两院案备选后选送到地方政府或大中型企业 (集团) 全时担任科技副职的人员。科技副职在院地合作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积极组织科技支农、科技扶贫、科普宣传等活动,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在2012年中, 科技副职为地方引进推广项目或组织技术攻关超过50项, 总投资达数十亿元。这种模式能有效促使中科院、工程院与地方 (企业) 需求信息对称, 并将地方 (企业) 需求与两院优势有效结合, 实现二者资源优势互补。

但是, 两院作为科研机构, 相对全国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 人数毕竟有限, 其所委派的科技副职无法遍及各省市各部门, 并且根据院士工作站“实质性参与”的设立原则, 院士的数量将对全国多个地区的科研领域发展形成制约。

3.5“平台+院士专家=院士中心”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由院士专家在开发区、工业园区内建立院士中心 (工作站) , 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这种模式适宜建立在园区层面, 以“点对面”的模式, 主要面向园区内的民营企业, 其中包括具有独立研发中心、研发能力较强的大型民营企业, 也包括研发能力较差的中、小型民营企业, 形成覆盖面广, 服务对象多样化的格局。

这类模式的院士工作站的建设为民营中小型企业提供了高端智力资源的来源, 适合于具有多样性产业格局的园区, 同时也有利于发挥科协组织的有关职能, 对各工作室进行项目考核和经费协助, 收集企业各类研发课题, 分析统计中小企业的需求, 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解决其技术难题, 有效拓展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服务覆盖面。然而, 将院士工作站建立在工业园区虽然有覆盖面广的优点, 但在与企业紧密合作, 给予企业稳定技术支持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尤其在签订项目合同和确定科研方向上, 需要实体企业明确其正在各种资源上的投入支持。

4 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站保障

4.1 全方位合作, 通力打造企业院士工作站

为打造院士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 拉近彼此间距离, 各级省市科协单位必须本着“授人以渔”的原则, 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 形成长效服务机制,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可定期开展企业创新服务活动交流活动, 先行在部分地区开展建立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试点工作, 明确试点省市。建立产学研对接模式, 充分利用院士工作站来驱动企业创新, 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地方政府科技部门应高度重视企业院士工作站的联合申报和审批工作, 通力合作, 为工作站的建站资金提供解决之道, 并将其提升到制度层面的高度来保障建站效率。

4.2 严格建站条件, 规范建站程序

为使企业院士工作站真正定位于服务建设区域发展, 必须明确指定建站单位的准入条件。企业院士工作站必须时刻与省、市、自治区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协调一致, 立足于现有的技术环境, 如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骨干企业和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 才能真正为区域发展提供创新源动力。同时, 可对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承担重大项目的单位开“绿灯”, 准其优先设站, 除此以外, 一律严格按照准入条件进行设站资格审查。

首先, 论证企业需求。为确保企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必须做好企业前期的需求调研工作, 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量身打造, 确保企业建站方向, 并为企业提供院士专家建议名单, 为后续工作做准备;其次, 有机对接。打造院士专家与企业的互动交流平台, 确定合作院士专家与最终合作项目, 并进行项目磨合, 以此实现专家与企业的有机对接;最后, 达成书面协议。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的方式, 确保双方责权利的统一。

4.3 实施政策扶持, 保障企业院士工作站有效运行

企业院士工作站的落脚点要从建立转向为企业打造人才支撑平台, 提供创新驱动。为此, 各政府决策部门要建立健全保障期其有效运行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办法, 从准入———批准———建立———考核———保障方面有针对性的明确标准、方法与实施细则。此外, 对成功建立的工作站进行资金保障的同时, 加强对其资金预算、决算以及使用渠道的监管, 确保“物尽其用”。为避免出现院士专家在服务过程中的出现的冲突以及技术难题, 可专门成立“院士专家应急小组”, 为此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工作站动态评价机制, 确保实现周期性 (可以是2-3年) 地对现有工作站进行绩效考核, 制定奖惩措施, 保证工作站运行质量。对于绩效优异者, 可进行资金奖励已对其运行进行补贴;不合格者, 给予警告或摘牌。为保障工作站的良好发展, 地方政府和科协单位也要进行周期性走访, 对各工作站日常运行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技术难题进行访谈, 并做到切实有效的协调与解决。

参考文献

[1]开建伟.从中科院与浙江省科技合作看“院地合作”:技术转移的巨大推动力[J].杭州科技, 2012, (06) :39-43.

[2]王东升.院地合作的落脚点——对中科院省级技术转化中心工作的思考[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2, (12) :92-94.

[3]赵敏, 王霄, 孙欣沛.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与发展[J].江苏科技信息, 2013, (09) :1-2.

[4]葛明顺, 冯晓群.开展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的实践[J].科协论坛, 2011, (08) :16-19.

[5]李运华, 袁建华, 许奇伟, 李杰模.校院合作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02) :35-36.

篇14:院士工作站附件

一、院士专家工作站助力创新驱动取得显著成效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一个全新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创新服务平台。它将建站主体企业的实际创新需求与院士专家及其科研团队的技术专长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院士专家与企业项目对接、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产品与市场对接,既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又为各类人才施展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实现了持续双向互动、合作共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旨在满足企业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需求,探索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间交流合作的新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

院士专家工作站助力创新驱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5年的实践,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助力创新驱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聚集高端人才,促进企业创新转型升级,借院士及其科研团队“外脑”,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和战略决策创造了条件;二是发挥院士及团队专业专长,为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搭建综合性平台;三是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组织形式和合作氛围,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是“产学研”长效结合的不可或缺的综合创新性平台;四是为企业培养高端创新人才创造条件,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一互动形式,企业派出多名年轻技术骨干与行业领军的院士专家共同参与技术难题攻关,促进企业科技人才快速成长;五是促进军民融合推进产业发展。如某航联电连接器公司在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和高尖端产品的研发中,深感人才缺乏,技术支撑不够。通过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引入院士专家团队,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填补了国内应用技术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了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通信等领域,推动了军用技术在民用领域的成果转化,同步拓展了军民品市场,不断培育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始于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省科协、组织部等七部门共建。截至2015年底,全省建站总数达到230个,其中省级工作站40个,建站数呈逐年递增趋势,涵盖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优质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已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解决企业核心技术瓶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站单位借助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雄厚研发实力,围绕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争取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支持,发明专利及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大幅增加,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截至2015年底,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1200多项,取得发明专利1000多项,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励近500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300多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500项。如中水电顾问集团某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站“高速滑坡致灾机理及抢险加固技术研究”等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0等多项。

指导企业战略决策,助力企业成为行业“龙头”。进站院士专家发挥智力支持作用,立足行业或产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确定研发方向,提高研发精准点。某汽轮机公司建站以来,在数名院士的指导下,在重型燃机热端部件研发和高参数超临界机组用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抢占国内和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企业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企业研发人员参与项目联合攻关,有效地吸收院士专家的科研思路、理念、方法及模式。如某电器集团工作站先后培养硕士70人,博士10人以上,为公司的创新发展培养了自主创新人才。

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开展行业、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某集团公司工作站与院士及国外专家联合攻关,研发出汽车漆专用钛白、塑料专用钛白等新产品,新产品收入占企业销售总收入70%,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某麻业公司,通过与院士及团队合作,改进苎麻纺纱关键生产工艺和优化苎麻种植技术,提升了苎麻纤维的品质、产量,同时有效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不仅有效带动了苎麻种植农户增收致富,还促进了当地苎麻纺织产业链的升级和地区经济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但同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与各地发展战略、产业技术重大创新需要不相适应。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近几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从总体而言,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尽合理等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站建设地区差距较大,较发达地区建站数量较多,欠发达地区建站数量偏少;二是建站地区、领域分布不均,工作站多分布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63%集中在成德绵三市,领域分布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等传统优势领域;三是引进院士专家区域性差异明显,引进院士、专家,主要在成德绵三市。建站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合理,势必与相关地区整体发展战略、产业技术创新总体规划的不协调。

nlc202309091136

协同推进机制不健全,横向联动、纵向联动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从5 年的运行情况看,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工作体系已基本形成,然而各部门共同推进工作站建设的协同性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联席会议制度不够健全,部门联动缺乏实质性、长效性的支持和行动,没有真正把工作站建设与相关业务部门实际工作直接挂钩;二是省市县三级之间的联动缺乏必要的支撑条件和激励机制。

高端人才支撑后劲不足,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亟待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关键在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一是院士,院士等高层次人才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对口难、对接难、邀请难等问题;二是行业领域的高层次“能人”,同样存在对接难、邀请难等问题。

政策缺位,缺乏一定的保障支撑条件。到目前为止,四川省已建工作站230个,与兄弟省市相比,差距甚大,与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也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一是大部分市州科协没有专门机构承担工作站具体工作,人员缺位、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影响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正常开展;二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四川省仅对获批建立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民营企业给予资助奖励经费,而国有企业建立的工作站没有资助奖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站的积极性;三是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经费投入方式、与科研规律相适应的考核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工作站新内涵的认识。院士专家工作站是院士专家及其团队与企业内生驱动的产学研创新结合的有效模式,特别是高端引领集聚和无缝对接、互动互利协同创新,其功能和特点是其它创新平台不具备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能够有效集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富有潜力的后备力量;能够快速搭建高水平、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相互交叉的,综合性的战略决策咨询和创新平台;能够实现经济与科技相结合,“智本”和资本的有机融合;能够促使与海内外优秀人才、高等院校、科技社团、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为我所用[2]。

2.联手推进开放创新,加快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格局。一是进一步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成员单位的联动集成,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院士专家工作站项目申报立项上有所倾斜,加大支持力度;二是省市县尤其是各级科协应当加强纵向联合,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三是各级科协要制定完善工作站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研项目激励办法、工作站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督促和帮助建站单位建立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站管理办法,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实施高端智力汇集工程,制定引进培育的相关政策。加快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建设,建立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形成科协、组织等部门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针对院士专家工作站需求,完善《院士专家信息库》等,逐步形成工作站建立与发展的人才与技术的支撑体系,夯实建站工作基础,建立人才、成果、需求等畅通的对接机制[3]。

4.以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为保障,构建工作站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站项层设计,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形成党委、人才部门牵头形成合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切实落实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和发展,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工作站机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需要做好统筹协调;三是借鉴兄弟省市县设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结合四川省部分市设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的成功做法,设立专门机构承担工作站具体工作;四是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纳入各省(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五是在加强工作站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根据产业行业特征和科研规律,制定并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

5.加大支持、强化保障,构建具有科协特色面向服务企业创新的服务体系。 一是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各级政府应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的精神,借鉴兄弟省市县和总结我省有关市州经验,建议省级财政将省级工作站的资助奖励经费列入专项资金管理;二是探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设备设施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大力推广“银站合作”、院士专家技术入股等协同创新模式经验,探索有利于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的激励保障机制。

(作者系四川省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咨询业协会秘书长。)

责编/刘红伟

参考文献

[1]任代祥. 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 助推创新驱动发展[N].四川科技报, 2015-08-19(6).

[2]项宇琳.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探究—以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3(16):155-156 .

[3] 隗斌贤. 促进院士专家工作站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 今日科技,2014(9):49-50 .

上一篇:《谁住顶楼》教学设计之一(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下一篇:征纳交流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