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院士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倪光南院士范文

倪光南院士在汇桔网“IP连接与变现”高峰论坛演讲原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出席了2018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重点分论坛之一的汇桔网“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P连接与变现”高峰论坛,并发表“国之重器:自主知识产权才是核心竞争力!”主题演讲。

以下为倪光南院士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本次由汇桔网主办的“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P 连接与变现”高峰论坛,并与在场的朋友们共同探讨新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知识产权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的互联网已经拥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移动互联网也已经步入第10个发展年头,在新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发展迅速、成就卓著。这些年来,经过我国各界人士的共同奋斗,我国的网信产业、技术和应用发展很快,不过我们在很多方面还依赖于外国的网信核心技术。目前,无论是支撑我国信息系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还是在网络和信息系统中大量采用的设备器件,其核心技术往往是外国的。

近段时间,中美贸易摩擦、中兴“芯片”事件,让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值得一提的是,知识产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国双创等国家政策红利中,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近期,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这为产业界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注入了强心剂!

今天,我们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从业者相聚在“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P 连接与变现”高峰论坛,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知识产权连接与变现,也见证了我国知识产权正式迈入新时代的春天!

作为知识产权与企业服务资源共享平台,汇桔网一直走在中国知识产权行业的前沿,推动了知识产权的商品化、产业化、金融化、生活化,让知识产权在流通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希望中国能够有越来越多像汇桔网这样的服务平台,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创新强国!下面我将就此主题结合计算机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大家进行专题分享,题目就是:“国之重器:自主知识产权才是核心竞争力!”

这里首先是体系问题。我们常说的计算机体系包括wintel传统体系和今天电脑上和移动设备的安卓体系、苹果体系以及微信导航的百度体系、GPS体系等等,对于我国来说,目前急需打破Wintel体系的垄断。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构成Wintel体系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l CPU两者是该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采用Wintel体系就必然在这两项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既无法保障网络安全,也无法保障产业发展。其二,总书记在论述网络强国建设时提出:“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实施网络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攻坚战略”等举措。在卫星导航领域,我们已经能用“北斗”体系替代GPS体系,在桌面计算机领域也应以此为榜样,遵照习总书记的指示,加快推进用安全可控的桌面计算机技术体系替代Wintel体系。

Wintel已走过20多年历程,今天,无论是作为技术体系还是商业联盟,它都已明显地走向衰落,这也为我们建立替代Wintel体系提供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在云计算和服务器领域,采用开源Linux操作系统和非Intel CPU的数据中心越来越多,在这个领域Wintel已经没有优势。第二,即使在Wintel长期垄断的桌面领域,其市场份额也在缩减。据统计,目前 Mac OS占据9.02%,Linux占据了2.12%的份额,另外,谷歌的Chromebook在美国教育市场已占了一半份额。当前中国推进对Wintel的替代也将加速这种趋势。第三,随着移动生态系统的迅速发展,移动生态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大削减了Wintel在生态系统方面的优势。因此,今天替代Wintel体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容易。

当然,在替代过程、构建体系过程中也有很多难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没法引进的,不是我们不想引进,而是人家不卖给你,市场上也换不到。我们现在要求推动国产替代,要做中国的体系来替代wintel,就像北斗七星替代GPS一样,但是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们很难做到引进消化再吸收。

现在,替代Wintel体系已经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需要。首先,Wintel体系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无法引进。中国使用Windows已有20多年,虽然付出了上百亿美元,给出了95%以上桌面电脑市场,但至今未买到或换到哪怕是Windows 的一行源代码的知识产权。直到今天,Wintel的核心技术,包括Windows OS和Intel CPU的知识产权连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也没获得过,也就更不能设想美国将会把这些连它盟友都不给的技术“卖”给或“换”给中国。

早在国家制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时,就确立了一个“核高基”重大专项,旨在发展“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虽然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但实际上专项的目标就是要以基于高端通用芯片(CPU)和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所构成的自主技术体系来替代“Wintel”体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应坚持“核高基”的正确方向。 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和市场化引导”,这里将“核心技术研发”和“市场化引导”联在一起,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网信核心技术往往都是用出来的。人们常说“软件到3.0版才好用”,这对硬件也基本适用,说明任何核心技术如不通过大量使用,没有进入市场的良性循环,就不能发展成熟。

航天科工“商密网”就是一大典型例子。“商密网”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全国产软硬件构成的信息系统,已部署了2万台全国产桌面电脑,采用云计算模式,由包括“航天昆仑数据库一体机”在内的国产服务器提供云服务,并引入了采用航天元心移动操作系统的安全手机支持移动办公。该“商密网”已稳定运行了二年左右,用户体验与原先采用外国软硬件的系统相仿,获得了有关领导部门的好评。我也建议政务信息化大力推广航天科工“商密网”这样的自主可控云服务。

再说说上面的例子提到的“航天昆仑数据库一体机”。这是在交易型数据库领域采用创新的分布式数据库架构,增大服务器集群规模就能提高性能。实测在150台服务器时,仍有很好的线性加速比,它支持申威、飞腾、龙芯等国产CPU,性价比很好。

以上两个案例说明什么?说明依托创新,国产≠落后。当然我们的短板是不可忽视的:我国网信技术的明显短版是在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和设计工具等方面,国家已设立了上千亿的集成电路发展基金,还有很多民间基金加入,希望能尽快赶上去。此外,大型软件,如EDA、CAD/CAM等等工业软件也是短板,开发这类软件周期很长,需要早作部署。当前可以采用虚拟化技术,通过云服务解决某些大型软件不能在本地运行的问题。总之无论如何,替代和构建体系在知识产权角度来讲都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在发展自主操作系统的过程中,网络安全的问题也要格外重视。总书记的网络安全观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因此,网信事业应当实施安全和发展同步推进。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自主可控不等于安全,但不自主可控一定不安全。也就是说,自主可控意味着不存在后门、可以主动增强安全、发现了漏洞可以主动打补丁等等;而不自主可控意味着丧失主动权,在网络攻击下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地位。

以上就是我对于国产替代、构建体系的看法。此外,我还想重点强调一点:科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重要性不可忽视。知识产权包括专利、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其中专利作用较大,也较易评估。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专利方面总体还较落后,但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2017年中国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8882万件,跃居全球第二。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前15的原属地中,中国和印度是仅有的两个中等收入国家。在PCT专利申请量的企业排名中,2017年,华为公司与中兴通讯分别以4024件和296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占据了PCT国际专利申请人前两名。 此外,从“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的排行榜来看,国家电网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上榜,专利数量越多,企业竞争力越强。

自主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自主知识产权是核心竞争力,只有知识创新才能掌握命运,掌握未来。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外科学院士名单

(来源于:中国工程院)

(一).普通外科学(4人) 1.陈肇隆

陈肇隆 (1950.9.29 - ) 肝脏移植及肝脏外科专家。生于台湾省高雄市。1976年毕业于高雄医学大学。现任高雄长庚纪念医院院长、长庚大学外科教授。

陈肇隆教授是台湾肝脏移植的开拓者,1984年完成台湾首例肝脏移植手术,是亚洲首例手术成功并长期存活的肝脏移植,并率先采用脑死亡定义,促成台湾在1987年达成亚洲第一个脑死亡器官移植立法。二十余年来陆续完成台湾首例儿童活体肝脏移植、亚洲首例一肝两受的劈离式肝脏移植、全球首例未输血活体肝脏移植、台湾首例成人活体肝脏移植、华人首例活体双肝移植。

陈教授对活体肝脏移植的技术与策略发展出多项创新与改良并获得领先世界水平的成绩。同时进行相关之基础研究,带动相关医疗科技之发展,于1996年获台湾行政院杰出科技荣誉奖,对增进全民健康、提升医疗水平有卓越贡献。发表学术论文299篇,SCI收录253篇,获邀在国际学术会议演讲肝脏移植102场。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范上达

范上达 (1952.2.5 -) 肝移植及肝胆胰外科专家。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省潮阳县人。200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科学博士学位。现任肝移植及肝胆胰外科主任。

范上达教授为四间外科学院院士,并持有四个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医学期刊,文章迄今已累计506篇,记录了他对肝脏移植及亚洲常见病症之深入临床研究。这些病症包括肝细胞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內结石及急性胆胰腺炎。范教授入选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全球临床医学科学家前0.064%之列。2001年,他获香港大学颁发卓越研究成就奖。2005年,他带领肝脏移植组荣获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范教授现任香港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部和肝脏移植部主管。1991年,他施行了香港首例成功的肝脏移植手术。直至目前,肝脏移植组于玛丽医院已完成468例肝脏移植手术,过去四年连续252例病人的总存活率维持在92.5% 的水平。这些病例中,224例为成人右叶活体肝移植,乃范教授于1996年为解决成人器官短缺问题而设计的术式。該手术突破了活体供肝的体积限制,已被世界多个移植中心广泛采用,惠及无数肝病患者。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黄志强

黄志强 (1922.11- ) 普通外科学专家。广东省新会市人。 1944 年毕业于前中正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外、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在国际上首先系统论述了我国常见疑难病症 " 肝胆管结石病 ", 拓展了肝胆科学领域 ; 首创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 , 提出并完善了肝门胆管切形、重建、扩大修复等几十项高难度手术 ; 首先开展我国胆石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研究。其大量成果不仅改善了肝胆管结石病的治疗现状 ,且影响提高了损伤性胆道狭窄、肝门部胆管癌等其它肝胆疾病的诊治水平 , 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 点的肝胆外科学理论与实践系统 , 特别是肝门部胆道外科的一系列独创性的诊治原则与外科技术 , 居世界领先水平。发表论文22O 余篇 , 编著学术专著 13 部。

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黎介寿

黎介寿(1924.10.11- )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湖南省浏阳市人。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临床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经长期探索与大量动物实验,攻克肠移植技术难关,在防治感染与促进功能恢复、排斥反应的监控等方面创造了新技术、新经验,成功地进行了亚洲首例全小肠移植与首例肝肠联合移植,使我国成为当时国际上8个能开展肠移植的国家之一。独创一系列国际最好水平的肠外瘘治疗原则与方法,推广全国。在国内率先研究临床营养支持,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在我国积极推广,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水平,影响深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多项,发表论文362篇,主编专著7部。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骨科学(7人) 1.戴尅戎

戴尅戎 (1934.6.13 -) 骨外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3年于美国Mayo Clinic任客座研究员。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及骨科主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九院临床医学院院长、终身教授、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和骨关节研究中心主任,任多个国际学术组织会长、副会长。

在国际上首先将形状记忆合金制品用于人体内部。在步态和人体平衡功能定量评定、内固定的应力遮挡效应、骨质疏松性骨折、人工关节的基础研究与定制型人工关节、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促进骨再生等方面获创新性成果,因而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

二、三等奖和部、市级

一、

二、三等奖27项,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399篇(第一作者102篇),主编、参编专著33本。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付小兵 付小兵(1960.08.14-),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四川省资阳市。198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马德里大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基础所所长兼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创伤外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等国内六所大学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研究,主要领域涉及生长因子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以及皮肤和内脏损伤后的组织修复与再生等。解决了干细胞诱导分化与皮肤汗腺再生,生长因子调控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其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创伤救治成功率和研发出用于创面治疗的基因工程国家一类新药有重要作用。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编《再生医学-原理与实践》等专著7部,在Lancet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是”杰出青年奖、工程院“光华青年奖”以及政府特殊津贴等。2008年被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授予“国际创伤修复研究杰出成就奖。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葛宝丰

葛宝丰(1922.12.26- ),专业为骨外科学,河北省乐亭县人。1945年毕业于国力中正医学院。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博士后研究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事骨科专业50余年,早在50年代初即在国内开展了带血循环的骨移植,引进了髓管内穿针内固定术。对四肢和脊柱骨折,自发生机制、内外固定、促进骨愈合以至合并症的预防进行了系列研究,发明创造20余项。1989年首先将异种骨形成蛋白应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确定了其单独应用的成骨性能。2004年在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确定了西北地区居民骨密度峰值,澄清了藏民的峰值骨量。先后获国家发明、进步奖和部队省级二等奖以上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共千万余言。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顾玉东

顾玉东(1937.10.19- )手外科、显微外科专家。山东省章邱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长期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临床研究和理论工作。70年代首创膈神经位移,83年创用多组神经位移,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优良率达84.6%,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创对无法利用多组神经位移的病例健侧颈7移位,获1993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设计的“二套血供的手术方法”使我国首创的足趾移植术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3年起应用皮瓣修复肢体创面,先后首创小腿外侧皮瓣,静脉干动脉化皮瓣,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组织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卢世璧

卢世璧 (1930.7.8- )骨科专家。湖北省宜昌市人。195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解放军骨科研究所所长、教授。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人工关节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开展了周围神经伤系列研究。国内首先开展了火器性周围神经伤的自体神经移植并取得良好疗效。首先应用硅胶管套接的方法,证明运动及感觉神经、同名神经、神经与靶器官之间存在明显的趋化现象。首创脊髓后根切断对不同方法修复神经后,神经错接率的定量观察。首先开展了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的实验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首创形状记忆合金棒治疗脊柱侧弯;第一个研制成功国产CPM机。首先采用微波热疗治疗骨肿瘤。首先提出并实验证明钢板内固定时骨内预应力是早期引起钢板内固定后的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首先利用引导性组织再生概念进行长骨再生实验研究;国内最先建立冷冻干燥骨库。先后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16项,发表论文169篇,主编专著3部。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6.邱贵兴

邱贵兴(1942.3.13-),骨科学家,江苏无锡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1982年获协和医大骨科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骨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主委、中华骨科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及国际脊柱畸形研究组(SDSG)中国组主席等。长期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尤在脊柱侧凸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分型-“协和分型”;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脊柱内固定系统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授权专利5项。发表论著376篇,主编《骨科手术学》等专著17部,副主编、编委17部,主译8部。

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7.王澍寰

王澍寰(1924.12.12- )手外科专家。北京市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名誉院长,是我国手外科专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外手外科领域中,最早、最系统地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一系列临床研究,并形成特色。1958年创建我国第一个手外科,设计和改进多种治疗和手术方法。1978年编写出版我国第一部《手外科学》。1963年在国内最早开展直径1.0mm的显微血管外科实验研究,获得临床断指再植初步成功,填补空白。1987年发明大网膜轴型皮瓣。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7部,参编专著12部,参加译著6部。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多项。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8.盛志勇

盛志勇(1920.7.1-)主要从事创伤、烧伤外科临床和实验研究数十年,为我国创、烧伤专业开创者之一。一级教授、主任医师。浙江德清人,194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四临床部专家组组长、全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烧伤外科学会主委、中华创伤外科学会常委、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华烧伤杂志名誉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主编、中华创伤杂志名誉主编、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副主编、国际烧伤学会资深委员及Burns杂志编委。美国科学促进学会和国际外科学会会员、美国创伤学会、加拿大创伤学会和以色列烧伤学会荣誉会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23项、其它奖24项。主编和撰写专著27部,发表学术论文880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总后勤部授予“一代名师”,1999年获何梁何利进步奖。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9.张涤生

张涤生 (1916.6.12- )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及颅面外科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41年毕业于南京前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现任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曾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第十届国际显微外科学会会议主席(1989),第三届世界美容外科学术会议主席 (2002),第三届亚太颅面外科会议主席(2003)等,是中国整复外科创始人之一及开拓者。20世纪60年代在国内首先开展显微外科动物实验;创制治疗肢体淋巴水肿的烘疗机;并在70年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国内外首创前臂皮瓣一期再造阴茎手术,距趾关节移植重建颞颌关节强直等手术;在国内首先开展游离肠段移植再造食管,大网膜游离移植治疗颅骨暴露坏死等手术,并开展颅面畸形外科,胸骨裂心脏外露等首创性手术。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项25项。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王正国

王正国(1935.12.12~)野战外科专家。出生于福建漳州,祖籍安徽合肥。1956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1970年开始冲击伤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较系统阐明冲击波致伤机制和防治措施,达国际先进水平,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0年代末,开展创伤弹道学研究,提出高速投射物致伤机制及防治原则,具有重大军事效益。80年代率先开展交通事故伤研究,主持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大型撞击伤实验室,为推动我国交通医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医学科学技术奖;美国迪贝克国际军医奖;陈嘉庚医学科学奖;国际交通医学重大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主编专著20余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10余篇,培养博士生50余名。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三).泌尿外科学 1.吴阶平

吴阶平 (1917.1.22 -),生于江苏常州。曾任第

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欧美同学会会长。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医科大学名誉校长 ( 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终身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终身名誉校长,南京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名誉校长,美国医师学院荣誉院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国外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名誉院士,香港外科医师学院院士 , 国际外科学会荣誉会员等。

1937 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9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大学荣誉科学博士。

作为中国泌尿外科开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计划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对“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研究可使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挽救的肾结核患者得以恢复,并在国内外医疗实践中得到了证实。确立了肾上腺髓质增生为一独立疾病,为国际上所承认。对肾切除后留存肾代偿性增长的研究,纠正了长期存在的一种不全面的认识。与同道合作把输精管结扎术发展为输精管绝育法,在国际上受到重视。从事医学教育工作60年,共发表医学论文150篇,编著医学书籍21部;其中13部为主编。获得全国性科学技术奖7次。获首届人口科技研究奖,北京医科大学首届伯乐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巴黎红宝石奖,巳黎红宝石最高奖,日本松下泌尿医学奖等。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张心湜

张心湜(1942.6.26-)泌尿外科专家。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原籍河北省石家庄市。1967年毕业于国防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任台北荣民总医院外科部主任、台湾阳明大学医学院院长、校长、台湾振兴医院院长、台湾泌尿科医学会理事长、国际外科学会副主席及台湾总会主席。现任台湾阳明大学终生荣誉教授、台北荣民总医院医疗顾问、台湾润泰集团医疗事业体系执行长、台湾卫生研究院董事会董事。发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手术计算器监控装置,获多国发明专利及台湾科技最高奖,专利金全数捐出,成立泌尿科研究发展基金,奖掖后学。成立台湾第一个"泌尿外科培训班"及"外科肿瘤医师培训中心"。从事医学教育三十余年,并持续第一线临床医疗及教学工作,经验丰富,深受病患爱戴。发表论文204篇(含SCI 93篇),书籍22本,担任各医学杂志主编、世界影视泌尿学及国际外科学会世界大会主席。1990年起为促进两岸医学发展,从事下列交流工作:每年赴大陆颁发奖助学金,举办研讨会,安排两岸医科大学师生互访,安排大陆医师来台观摩、研究,捐赠大陆医学院及医院先进设备、医学期刊及录象带,担任北大泌尿科培训学院荣誉院长及专家培训委员。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郭应禄

郭应禄 (1930.5.4 -) 我国泌尿外科和男科学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主编著作25 部,论文 300 余篇,成果20余项。82 年主持研制国内 ESWL 样机, 84年用于临床治疗肾结石,87年首创俯卧位治疗输尿管结石,是国内 ESWL领域的开拓者。80 年代率先开展经尿道手术、输尿管镜、 经皮肾镜和腹腔镜的微创手术,91 年主编第一部《腔内泌尿外科学》, 为我国这一领域的奠基人。80年代主编第一部肾移植专著《肾移植》,95年提出腔内热疗3个温度段的观点,澄清了国际上模糊概念。 91 年创建腔内泌尿外科和 ESWL 学组,95 年创建中华医学会男科学会, 同年组建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1997年和2002年相继启动"人才工程"和"将才工程"。2005 年创建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为我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神经外科学 1.王忠诚

王忠诚 (1925.12.20- )神经外科专家。山东省烟台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50年代,在我国开展脑血管造影新技术,提高了颅内病变的确诊率,196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70年代,在国内开展了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脑血管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巨大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的手术切除、脑血管畸形的综合治疗等方面,都有新建树。80年代以来,潜心研究脑干肿瘤这个手术禁区的治疗方法,继而对脊髓内肿瘤进行了研究,成功地施行了手术治疗。这两项治疗从病例数量,手术方法及所得结果诸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周良辅

周良辅(1941.7.27-)神经外科教授、博士导师、医学家。福建省古田县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1985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神经外科Fellow。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上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WHO神经科学培训中心副主任、上海华山神外(集团)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

九、

十、十一届委员。我国显微神经外科、颅底外科和微侵袭神经外科主要开拓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1995)和二等奖(2009)以及省部级一等奖8次。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40篇,SCI收录50篇。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五)其它外科学 1.邱蔚六

邱蔚六(1932.10.13-)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5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市口腔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口腔颌面外科医教研工作。主攻口腔颌面部肿瘤、口腔颌面部畸形与缺损的整复及颞下颌关节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首次提出全额隧道皮瓣一次转移立即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获得成功。70年代末率先将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整复畸形与缺损。倡导口腔癌的综合序列治疗,使生存率与生存质量都获得明显进步。创造性地提出经颞下颌关节镜滑膜下硬化疗法治疗复发性颞下颌关节脱位及关节紊乱病及颞下颌关节强直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外科治疗。1980年以来共获国家发明奖2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23项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等教科书及参考书12本。主编《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并为《Chinese J Dental Research》副主编,以及国际杂志《Oral Oncology》编委。先后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32名,硕士研究生25名,博士后出站5名。曾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以及首届中国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汤钊猷

汤钊猷(1930.12.26- )肿瘤外科专家。广东省新会县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教授。曾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60年代末从事肝癌研究,特别在肝癌临床诊治和相关基础方面成就显著。最早对小肝癌进行了系统研究,使小肝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到60~70%,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的病人,其5年生存率可达68.4%,这些重大成果使肝癌“不治之症”可望向“可治之症”转化,使我国肝癌临床诊治水平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亚临床肝癌”概念和理论的建立,被国际权威称为“是人类认识和治疗肝癌的巨大进展”。主编肝癌、肿瘤专著8本。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张金哲

张金哲 (1920.9.25- )小儿外科学专家。天津市人。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我国小儿外科界享有很高的声望。首先发现了当时死亡率最高的新生儿皮下感染,并命名为“婴儿皮下坏疽”,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50-80年代在以创伤、感染、急腹症为主的小儿外科急症的诊断、治疗,及肛肠外科与胆道外科方面手术设计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为我国小儿外科迅速发展并在国际上享有特殊地位起了巨大的作用。为国际小儿外科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获得者。发表论文150篇,著书20余部。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朱晓东

朱晓东(1932.9.21- )心血管外科专家。河南省开封市人。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65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主任医师,曾任阜外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要科技成就与贡献包括:1)40余年心脏病外科临床实践,全面开展各类心脏与大血管手术并参与建设全国心脏外科技术协作网;2)早期从事心导管检查与血流动力学研究;3)从事人工心脏瓣膜与心室辅助装置的研究。代表性成果为生物心脏瓣膜的研制与推广应用并获得国家发明奖。2004年与2005年任世界心胸外科医生协会第14届与15届国际会议主席。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内科学院士名单

(来源于:中国工程院网址)

1.钟南山

钟南山 (1936.10.20- )内科呼吸专家。福建省厦门市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通过创制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法”及流行病学调查,首次证实并完善“隐匿型哮喘”的概念,对我国慢性咳嗽病因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明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气道神经炎症机制。创制“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法”,首次证实即使早中期COPD病人有60%存在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制定了补充其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在2000年我国SARS疫情中,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学,组织了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创建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治疗危重SARS患者。获国际上最高的存活率(96.2%)。并获广东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聘为撰写联合国《哮喘防治全球战略》文件的中国代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翁心植

翁心植(1919.5.10- )内科学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45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获博士学位。北京朝阳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在普通内科、寄生虫病、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病诸领域均有创造性贡献。40年代,发现和诊断了国内首例高雪病;50年代,致力研究吸虫病,创建用于诊断黑热病和血吸虫病的简制抗原方法;60年代,在世界上报道了首例白塞病并发心脏瓣膜损害,并提出结核自家免疫是发病的原因之一;70年代起,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率先将肝素用于肺心病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创建呼吸重症监护室,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达到国际水平;在国内最早开始控烟运动并取得显著成效,获世界卫生组织金质奖章。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9部。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进步医药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陈灏珠

陈灏珠(1924.11.6- )内科心血管病专家。广东省新会人。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在内科领域特别是心血管病的临床方面造诣很深,率先作冠状动脉造影和腔内超声检查;率先用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达国际先进;率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并阐明其原理。在国内外首先应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救治奎尼丁引起的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成功。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对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等一等奖8项。发表论文358篇,主编专著11部。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高润霖

高润霖 (1941.5.4 -) 心血管病学专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所)长。现任该院心内科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于1986年始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经皮冠状动脉腔的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及其他介入治疗新技术,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驱者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心原性休克的急诊PTCA,使病死率明显降低,达国际先进水平。他积极促进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普及、推广及规范化并扩大我国在国际介入学界的影响做出贡献。他参与领导的"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技术及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致力于介入治疗再狭窄机制及预防的实验研究,在冠心病临床、心绞痛病理生理和治疗及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果,先后发表论文250余篇。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起担任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

5.张运

张 运(1952.9.28-)内科学心血管病学专家。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县,1985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教育部和卫生部心血管重构和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的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了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多项新技术,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和计划课题20余项,在国际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中华系列杂志200余篇,国家级杂志200余篇,被《SCI》收录30余篇,被国内外杂志和专著引用1500余次,主编和参编专著2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8项,十大成果奖1项,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奖励20余项;多次应邀赴国外讲学和主持国际会议。已指导博士后3人,博士生35人和硕士生25人。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6.樊代明

樊代明(1953.11.7-

)消化内科专家。重庆市人。1989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主任。发现4种新的胃癌抗原,克隆成功为其编码的2个新基因;研制成功10种胃癌单抗;首创胃癌血清免疫PCR诊断技术并获国家专利和国家新药证书,使血清诊断胃癌阳性率从45%提高到70%以上,并可检出部分早期胃癌;在胃癌耐药细胞上发现新的耐药分子及其编码基因。先后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及国家86

3、97

3、国家攻关、国科金重点项目等所属12个国家级课题,是国家首批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发表论文181篇,其中国际杂志82篇,10篇主要论文被国内外引用781次。主编专著5本。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担任中华消化学会副主委和中华内科学会副主委,是12种医学杂志的主编或副主编。现任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创新研究群体"的学术带头人。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7.陈香美

陈香美 女(1951.1.6-),内科肾脏病学专家。197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1986年在日本北里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主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第七届中华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第五届《中华肾脏病杂志》总编辑。

长期致力于以IgA肾病为主的慢性肾脏病和老年性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慢性进展性肾病炎症与硬化细胞分子机理及临床意义、IgA肾病凝血纤溶与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的机制及防治、调控肾脏细胞衰老的机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两次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延续资助。发表论著298篇,SCI收录54篇。主编著作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获解放军四总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200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8.刘志红

刘志红 女 (1958.12.26 -) 肾脏内科学专家。1989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院。1993-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学习。现任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全军肾脏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在医疗和科研中贡献突出,发表论著250篇,SCI收录6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四项。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成绩突出。发现大黄酸是一种独特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良药。获中国及美国专利,立项为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开发。研究了多种肾脏病的相关基因多态性及功能变化与临床表型,预后的关联以及肾脏病患者肾小球基因表达谱及其变化规律。在IgA肾病的研究中发现肠粘膜免疫异常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提出临床分型治疗,显著提高了疗效。对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有独创的研究,经验在国际上推广。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求是杰出青年工程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中央军委记一等功。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9.陆道培

陆道培 (1931.10.30- )血液病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5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现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内科与血液病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我国骨髓(含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奠基人。1964年在亚洲首先成功同基因骨髓移植治愈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创下首先以孕妇供骨髓以及重建骨髓的最少细胞数的2项世界记录。1981年首先在我国持久植活异基因骨髓,用此疗法可根治大量的恶性和重症血液病患者。创造了骨髓移植根治遗传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世界记录。首先证明骨髓混合胎细胞移植可明显降低抗宿主病。首先证明硫化砷类药物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卓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3本。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长耿

阮长耿(1939.8.14- )血液病学专家。上海市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81年毕业于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苏州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教授,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研制成我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等多种单克隆抗体,在血栓与止血领域里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单抗导向诊断与治疗等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研究。发表论文250余篇,主编专著4部。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1.王振义

王振义(1924.11.30- )内科血液学专家。江苏省兴化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自1954年起,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一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4篇,主编专著5本。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李春岩

李春岩(1938.9.15- ) 神经病学专家。河北省大城县人。1962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通过对300余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神经电生理学及20余例尸体解剖资料进行研究,发现GBS不仅存在着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病变,尚有以急性原发性运动神经轴索变性为特征的病理改变,命名为急性运动性轴索型神经病(AMAN),是GBS的一种新的亚型。采取700余份标本,经过千余次的培养,从病人粪便中培养出空肠弯曲菌,并利用该菌及菌体成份脂多糖诱发出AMAN的动物模型。上述研究于1994和2004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有关论文100余篇。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3.史轶蘩

史轶蘩(1928.11.1-)女,临床内分泌专家。江苏省溧阳县人。

195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50~60年代,对嗜铬细胞瘤的术前药物准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的早期诊断和抢救及原发甲旁亢的骨软化等多种内分泌临床的疑难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显著提高这些疾病的诊治水平。近年来领导的"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和"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临床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男性内分泌性性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发表论文约180余篇。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4.项坤三

项坤三 (1936.2.21 -) 内分泌代谢病学(糖尿病)专家。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教授、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1988年率先在中国开展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系列研究。发现了首两个中国人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家系,尚发现中国人MODY基因突变糖尿病家系及发现两个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分别呈显著及高度显著连锁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对中国人2型糖尿病及相关代谢综合症研究中首次提出中国人2型糖尿病者的体脂分布特征及中国人糖兴奋后胰岛素分泌的特点。在以上基础上不断完善临床糖尿病因诊断、代谢监控及防治体系。研究成果获省、部及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2项。(11项为第1完成人)。发表论文223篇。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5.肖碧莲

肖碧莲(1923.10.31- )女。生殖内分泌专家。上海市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9年原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后补博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妇产科、生殖内分泌等的研究工作,60年代在我国开展研制口服避孕药的低剂量和合理配伍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其后从事各种激素避孕药具的临床作用机理研究,为临床应用和探索新的避孕途径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我国计划生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6.胡亚美

胡亚美 女(生于1923.4.27- )。儿科血液学专家。北京市人。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曾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现任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50年代研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儿营养性贫血治疗和预防方案;60年代悉心研究婴儿腹泻的病因,临床和病理生理,制定并推广了合理的输液方案,使该病的病死率由20%下降至1%。70年代末,对组织细胞增生症X、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类溶血性贫血,特别是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治进行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五年无病存活率达74.4%,属国际先进水平,挽救了无数危重病儿的生命。至今已有700多例白血病患儿已存活5年以上即治愈了。作为主编之一编著的《实用儿科学》是一部经典的儿科医学大型工具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7.沈渔邨

沈渔邨 (1924.2.15- )女。精神病学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55年原苏联医学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长期致力于探索精神病防治方法,首创并建立农村精神病家庭社区防治模式。60年代建立我国最早的精神病生化实验室,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电针治疗等生化机理;80年代指导多种精神药物开发,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90年代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不同民族酒瘾者,除ALDH多态外,还有ADH多态不同类型。发表论文170余篇,被SCI收录19篇。主编大型参考书《精神病学》第

一、

二、

三、四版,先后获卫生部优秀教材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和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被挪威科学文学院授予国外院士称号。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8.陈洪铎

陈洪铎 (1933.2.18 -)生于浙江绍兴。中共及致公党员,皮肤性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国际皮肤科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曾任中共13大、14大代表,第

8、9届全国政协委员,第8届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他在朗格汉斯细胞来源、分布、转换、抗原、功能和病理研究中,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有实际价值的贡献;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学功能有新的发现;并发现维甲酸能促进紫外线所致结缔组织损伤的恢复。从事皮肤病性病临床工作近50年,发表论文273篇、专著11部。

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

一、

二、三等奖等荣誉。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莘农

程莘农 (1921.8.24- )中医、针灸专家。江苏省淮安市人。1948年民国考试院考试合格中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教研室主任,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现名誉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及国家八五重大基础理论科研攀登计划“经络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曾拜著名国医前辈陆慕韩为师,数十年潜心研究,深谙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善于治疗内科,妇科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特别对偏瘫、高血压、面瘫、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很高;在经络理论的实质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主持了“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和“十四经穴点穴法”的研究;主编和撰写针灸专业教科书7部,成为国内外针灸教学的主要范本。并负责北京国际针灸教学工作,去过十多个国家,进行针灸学术交流。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学敏

石学敏(1938.6.6 -),中医、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授衔针灸学专家。自 20 世纪70年代初开始潜心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提高了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现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现已达分子基因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于法量学”的学术概念,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多年来,巳取得20余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 30 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0 余名。 先后出版《中医纲目》《石学敏针灸学》等著作 20 余部。“醒脑开窍” 针刺法及“手法量学“己多次入选高等教育教材中。近年来,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针药并用,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

l999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上。

2000 年获何梁和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1 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

李兰娟

李兰娟(女)(1947 .9.13 -) 传染病学专家。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原籍浙江省杭州人。1973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我国人工肝开拓者。现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ALSS)获重大突破。急性、亚急性重肝病死率从88.1%显著降低至21.1%,慢重肝从84.6%降至56.6%,已治疗700余例。主持制定ALSS技术规范作为全国标准,积极推广至全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我国第一个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创建四步灌流分离肝细胞新方法;构建新型混合型人工肝。申请专利9项,已授权2项。首次揭示重肝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提出B/E值为肠道定植抗力新指标;发现五个β-内酰胺酶新基因型,0

1、03年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130余篇,SCI收录10余篇。主编专著8部,参编9部。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廖万清

廖万清,(1938.11.11-), 医学真菌病学专家、皮肤性病学专家。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梅县。1961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将军、总后勤部一代名师。曾任皮肤性病学科主任、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第九届政协委员。长期致力于医学真菌病学的研究,在我国首次发现了6种新的病原真菌及新的疾病类型,对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治及军队真菌病的防治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真菌病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等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玉清

刘玉清 (1923.3.14- )放射--医学影像学专家。天津市宁河县人。1948年毕业于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医本科),195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人。自1958年以来,在支气管造影、肺脓肿、食管癌、心血管造影、心肌病、主动脉疾患、先心病、肺心病、冠心病的放射诊断研究,以及近年对数字减影和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应用研究中,业绩卓著,处国内领先地位。在心血管放射-影像学研究领域,获7项科技成果奖,其中大动脉炎的研究属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我国放射学和医学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编著出版放射影像学专著7部。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王永炎(1938.9.29- )中医内科学专家。天津市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学研究、教育、医疗4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通过对缺血性中风与血管性痴呆等病系统临床研究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症、痰热腑实证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显著提高了疗效。1999年承担国家“973《方剂》项目”首席科学家,200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计划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199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部一等奖5项。1998年获何梁何利医药科技奖,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主编专著12部,发表论文115篇,培养博士生51名、博士后18名。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咸中

吴咸中(1925.8.28- )中西医结合专家。辽宁省新民县人。1948年毕业于沈阳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及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所长。早年从事普通外科临床,从60年代初投身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与研究工作。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了规范的诊治原则与方法,博取两法之长,建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新体系。80年代后期提出了“在高层次上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战略思想,扩大中西医结合领域,将研究重点转向危重急腹症的治疗及相关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明显地提高了胆管结石、急性重症胰腺炎及重型胆管炎等疾病的疗效,从不同层次上阐明了通里攻下、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等治则的作用机理。已培养博士生30余名,硕士生近30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1部。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以岭

吴以岭(1949.10.24—)中医心血管病专家。河北省故城县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继承创新首次形成络病理论体系,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开辟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治疗新途径,研发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慢性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等国家专利新药,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了“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主编的《络病学》专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主编的《络病学》教材在国内20余家及国外新加坡等高等医学院校开课,建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及多省市络病专委会。创立“理论-临床-新药”一体化发展模式,对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与现代化做出贡献。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

张伯礼 (1948.2.26 -) 中医内科专家。出生于天津市,原籍河北省宁晋县人。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内科教授 。

长期从事中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基础研究。主持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主持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提出益肾化浊法,治疗VD 360例,显效率39.3%;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了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采用大样本临床流调方法,首次明确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开展了中风病急性期常用治疗方法比较研究,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中药组分配伍研制现代方剂的新模式及配伍优选设计方法,达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的子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

一、二等奖20项。授权专利16项。发表论文120余篇。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立信

谢立信 (1942.12.12 一) 临床医学眼科学专家,196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现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眼科角膜病、白内障等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为首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和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国内首部《角膜移植学》、《角膜病学》专著,主编国内首部《人工晶体植入学》,另主编、主译和参编书籍 27 部。在国内外眼科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收录论著42篇。完成角膜移植手术和白内障手术各万余例。先后承担国家 "863"和 "973"子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 30 项。现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3名。1998年获中华眼科学会奖,1999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中心国际杰出成就奖,2004年获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2006年获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2008年获美国眼科学会成就奖,2008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现为《中华眼科杂志》等12 种眼科杂志副总编、编委,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亚洲角膜学会副主席等。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三篇:2011年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最新消息)

科学院:

数学物理学部(共9人)

鄂维南 47 数学 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袁亚湘 51 运筹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陈永川 47 应用数学 南开大学

张维岩 55 激光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张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论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武向平 50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高鸿钧 4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潘建伟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部(共7人)

杨学明 48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刘忠范 48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严纯华 50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李亚栋 46 无机化学 清华大学

张俐娜(女)70 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 武汉大学 赵进才 50 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田 禾 48 精细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舒红兵 44 细胞生物学 武汉大学 施一公 44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朱玉贤 55 植物生理学 北京大学

陈孝平 58 肝脏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

地学部(共10人)

高 山 49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傅伯杰 53 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龚健雅 54 测绘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

郭华东 60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舒德干 65 古生物及进化生物学 西北大学

信息技术科学部

王飞跃 49 智能控制、复杂系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梅 宏 48 计算机软件 北京大学 黄 维 48 有机光电子学 南京邮电大学

李树深 48 半导体器件物理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张书练 65 激光和精密计量 清华大学

技术科学部

朱 荻 57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统一 61 力学 香港科技大学 郑 平 75 工程热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南策文 48 复合材料 清华大学

沈保根 58 磁性材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工程院: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郭东明 52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大连理工大学

林忠钦 53 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 上海交通大学

刘连元 69 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高 文 55 计算机应用技术 北京大学 吾守尔·斯拉木 69 计算机应用技术 新疆大学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钱旭红 49 有机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邱冠周 62 矿物加工 中南大学 李言荣 49 功能材料 电子科技大学 谭天伟 47 生物化学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李晓红 52 矿业的安全和环境 武汉大学

孙龙德 49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张玉卓 49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苏万华 69 热能动力工程 天津大学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李建成 46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武汉大学

刘加平 54 建筑环境工程与建筑技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崔 恺 53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缪昌文 53 土木工程材料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龚晓南 66 岩土工程 浙江大学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瞿金平 54 轻工装备与控制 华南理工大学

农业学部

陈剑平 48 植物病理学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吴孔明 46 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喻树迅 57 作物遗传育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康绍忠 48 农业水土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朱有勇 55 植物病理学 云南农业大学 李 坚 68 木材科学与技术 东北林业大学

医药卫生学部

詹启敏 52 医学细胞生物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于金明 53 肿瘤学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郎景和 71 妇产科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王学浩 69 普通外科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沈祖尧 51 消化系统病 香港中文大学

工程管理学部

胡文瑞 61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邱菀华 64 机械与运载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郑静晨 51 医药卫生工程管理 武警部队总医院

第四篇:上海院士风采馆

《上海院士风采馆》活动设计案例的编写提要

一、编写的指导思想

1、活动设计要涉及三类课程,方便学校和各学科教师参加和选择。

2、编写的过程也是实施的过程,形成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和若干个学校基地。

3、活动以短小精悍为主,便于教师选择、参与和组织。

4、设计的活动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二、拓展型课程

这类课程的活动的一般流程是:学习→参观→交流。教师先确定某一专题,举办系列讲座,让学生了解有关院士的知识,了解院士们的事迹和风采。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上海院士风采馆”参观学习。最后学生回到学校进行讨论,或者展示交流。示例如下:

1、走近《上海院士风采馆》 (1)建筑外观、主体建筑 (2)基地的布局

序厅:科技隧道、院士阳光墙。

A、奋斗与辉煌展区:祖国的呼唤、科技的足迹、平凡的人生、我们在一起。

B、梦想与追求展区:生活之美、造福人类健康(微观层面)。

1 C、使命与荣耀展区:综合国力、强国之梦、持续发展(中观层面)。

D、开拓与创新展区:核心战略、未来生活(宏观层面)。 尾厅:《院士之光》影片 (3)院士制度的常识。

(4)了解60位常规展示院士的事迹。

(5)了解目前在杨浦区生活工作52位院士的情况。 (6)参观“上海院士风采馆”。

(7)讨论和交流活动,主题班会,故事会活动。

2、物理学科相关院士的故事

(说明,这类故事也可以包括数、理、化、生、劳、信、科、地等理科学科,故事可由若干个该学科的科学家的事迹组成。由于理科老师都可以参加,所以相关的拓展课数量不少。)

(1)拳拳赤子心——记钱伟长 (2)从“596”到“639”——记邓稼先 (3)“我愿意隐姓埋名一辈子”——记王承书 (4)“两弹一星”元勋——记吴自良 (5)向太阳要能源——记褚君浩 (6)人工智能领域的耕耘者——记陆汝铃 (7)参观“上海院士风采馆”。 (8)演讲比赛。

3、造福人类健康的勇士

2 (说明:这类拓展课涉及衣、食、筑、行、健康、国防诸多领域中的某一领域,和学科教学内容若即若离,往往涉及几个学科。例如理化生;数理化;生化;理地信息、理化技等等。这类拓展课可以两个教师共同参与编写。)

(1)手术室是我一辈子的战场(吴孟超) (2)病毒是美丽的(闻玉梅) (3)“动物药厂”的缔造者(曾溢滔) (4)中药研究的现代化探索者(金国章) (5)妙手仁心的骨科领跑人(戴克戎) (6)断手再植的奇迹(陈中伟) (7)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 (8)“井冈霉毒”之父(沈寅初) (9)参观“上海院士风采馆”。 (10)学生摄影作品展览。

4、你们是杨浦区的骄傲

(说明:目前在杨浦区生活工作的两院院士有52位,杨浦区区委和区政府把他们作为服务的重点(四套班子领导与他们结对交友),建立了杨浦区院士服务中心。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其中有些院士的科学精神和辉煌成就知晓较少,组织编写他们的生活中的故事,可以使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家,为服务院士做点贡献。

(1)52位院士的概况

(2)天道酬勤(周勤之上海机床厂)

3 (3)坚持方向,全力投入(谷超豪复旦) (4)痴迷和坚持(赵东元复旦化学) (5)

(李国豪同济) (6)

(曹雪涛二军大) (7)杨浦区院士服务中心的工作 (8)参观上海院士风采馆 (9)制作贺卡活动 (10)贺卡赠送活动

5、绘画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美术学科)

(1)教师提供院士风采馆、越江隧道、八万人体育馆、东方明珠塔地铁列车、浦东机场、黄浦江三座大桥的图片。

(2)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 (3)参观上海院士风采馆。

6、用卡纸设计、制作和院士相关的上海景观(劳技、美术) 教师提供样品和图样、讲述制作要领、学生二人一组进行制作。 例如八万人体育馆、院士风采馆、高速列车车头、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复旦大学光华楼、浦东机场等。

7、学乐器演奏院士赞歌(音乐、艺术) 可以采取的方法:

(1)用乐器演奏歌颂科技发展的歌曲、然后上台表演。 (2)唱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国防现代化的歌曲 (3)教师介绍歌曲的背景、欣赏优美的歌曲。

4 推荐歌曲:(暂空缺)

8、影视欣赏(团队、班主任、音美教师)

选择

七、八部反映院士精神的电影或电视片,例如《蒋筑英》 方法:教师介绍故事背景、学生欣赏作品、写影评、制作网页或墙报。

推荐电影:(暂空缺)

9、生活中的院士(语文学科)

可以由院士们的亲属、大学社区小院中的邻居、听过院士报告的学生编写他们生活中的某一片断,使院士们更加丰满,也更容易让学生学习。

教师可以例举几篇典型的范文,讲述这类“

二、三事”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习写作、要求真实感人。

也可以由各校(例复旦附中、复旦二附中、兰生复旦中学、交大附中、上外双语学校等)整理收集以前几届作文比赛中的范文,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学习院士的感人事迹。

三、研究型课程

围绕上海院士风采馆开展的研究(探究)活动,要充分利用馆内的图片、实物、声音、文献等教育资源,还可以利用其他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科研院校和互联网络等资源,院士风采馆内提供的丰富的科学、历史、文化资源是校内难以完全寻觅。研究活动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过程性和问题性的特征,教师可以采用团体合作探究和个体探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动手制作、主题探究、调查研究、科学

5 研究、角色表演、主题班会、实地摄影、写生活动等实践活动。

参加这类活动的人数一般为10-25名,时间建议为1个月至一个学期。

1、编写上海院士风采馆的解说词《院士风采》 ①明确任务:编写六个展区各个单元的解说词 ②收集展览会、博物馆、科普电影的解说词 ③知道解说词编写的一般要求

④上网查找上海风采馆的展馆资料、知道它的大概布局。 ⑤制定展馆解说词的框架和提纲 ⑥各组选择编写相关展馆的解说词

⑦参观上海院士风采馆,知道各展馆实物、图片和相关音乐表达的主题,拍摄照片。修改编写提纲。

⑧各组编写解说词。

⑨修改解说词,确定配播的音乐

⑩展示照片,播放主题音乐,朗读解说词。

说明:也可以选择《共和国的脊梁》、《登攀科技高峰的勇士》、《生活中的科技之美》、《院士们的少年时代》等题目,编写风采馆的部份展馆的解说词。

2、测量与绘制地图

(1)任务:绘制导游图,为初游者提供服务。 (2)平板仪测绘地图

A、学习平板仪测量长度的方法。

6 B、选择黄兴公园内或黄兴公园门口的开阔区域,安置平板仪; 对中操作;整平操作;定向操作;

C、用平板仪测量:以平板仪为控制点,测量OA、OB的距离。 D、将黄兴公园门口的区域边界设立若干点。(一般不超过10个),上海院士风采馆两侧也设立二个点,对这些点(C、D、E、F、G、H、L、J)进行观测。

E、在图纸上绘出上海院士风采馆周围的地图。

(3)、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对观测点进行定位,验证“平板成图”的成效。

(4)、对上海院士风采馆展馆内部进行测量,绘测导游图。 标上各展馆的名称。

3、沿陈吉余院士足迹前进 (1)学习陈院士的生平事迹 (2)参观上海院士风采馆

了解有关河道测量、河口海岸、滩涂生态、湿地保护、水生生物、河流水文等领域院士们的研究情况。

(3)调查河流的水文和水质(黄兴公园内) A、水体温度分布:河面、河底、中间

B、水体盐度:采集水样后,要求测出不同的盐类 C、水体的硬度:主要测量钙、镁离子总蛳 D、水体的PH值 (4)测量过水断面的面积

7 A、从桥梁附近河道的水尺、读取河道水位 B、在桥梁边,测河道的宽度

C、以测量间距0.5m,确定测量点,依次测量河道水深,并记录。 D、画出河道断面面积形状图(河道横截面图)。 E、计算断面积,计算河流过水断面面积。

4、教育戏剧《小豆豆笑了》

沪语剧,将一院士的回忆文章改编成剧本、学生分配角色、自己排演、演出汇报,让孩子的天性和院士童年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想象、语言表达和形体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杨浦院士的寻访

(1)参观上海院士风采馆,或者查阅相关网站、资料,知道杨浦区工作生活院士的概况。

(2)在杨浦区地图上标注出相应的57个点(地图大小约为4张A4纸大小)

(3)用速写、漫画、摄影、图案等艺术形式,表达某一院士的标志性成就,尺寸大小要求一致。

(4)在图片下方写上简要文字(十字左右)。 (5)将图片和文字粘贴在对应的57个点上。

(6)该活动建议3人为一小组进行活动,每组完成3-5名院士的图片制作。

6、院士风采院艺术沙龙活动

8 一个学校某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相聚一起,进行艺术沙龙,把科学艺术结合起来,感受科学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陶艺作品制作

A.学校张贴海报,开展“院士风采”陶艺活动 B.组织陶艺小组,了解院士们的贡献和事迹

C.到“建设初级”、“ 杨教附中陶艺馆”,制作院士们的作品、居住大楼、生活用品等。

D.作品烧制或拍摄成照片,写作品的文字描述 E.作品陈列、作者留念 (2)摄影作品的比赛

A.张贴海报,学生自愿参加摄影小组 B.拍摄院士风采馆的外景和内景的照片 C.展示学生的作品

D.组织其他学生进行投票,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3)主题音乐会

A.和用广播和海报,确定主题,欢迎学生参加

B.确定策划人,会标制作人、灯光设计人、节目名称、节目主持人、串联词执笔人,名人名小组去准备

C.举行“XXXX”主题音乐会,在黄兴公园举行 D.对音乐会进行照片拍摄或录像拍摄 (4)吟诵诗词和散文

9 A.成立文学社

B. 了解院士们的文学爱好和造诣 C.寻找院士们撰写的美文和诗词 D.吟诵院士的诗词和散文

以上活动活动后,应将有关照片、资料收集起来,制作一本《“院士风采”艺术沙龙活动作品集》,或者拍摄一部名为《“院士风采”艺术活动记录片》。

7、猜谜语活动

(1)布置每位学生制作一条谜语的任务

(2)每位学生熟悉一位院士,每位学生和院士一一对应,不重复。

(3)布置谜语的内容:院士格言、院士座右铭、院士突出事迹、主要荣誉等。

(4)参观“上海院士风采馆”。

(5)阅读有关院士的书籍或上网查寻院士相关资料。 (6)编写谜语和谜底

谜语格式:性别、主攻领域、格言(或事迹)

(7)教师组织几位学生选择或修改谜语

(8)学生介绍200位院士的主要故事,用计算机呈观院士照片 (9)制作灯谜 (10)举行猜谜活动

(11)评选猜谜能手,并给奖品奖励

8、初中生了解两院院士情况的调查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本小组调查的主题

(2)参考调查主题:受学生欢迎的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情况调查;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有关知识的调查;参观过上海院士风采馆情况的调查;认识上海170位院士情况的调查;院士青少年时代学习情况知晓多少的调查等等。

(3)各小组设计调查问卷 (4)确定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5)汇总调查数据 (6)完成各小组调查报告

(7)交流与展示、成立宣传院士风采的志愿者团立

9、我们的《院士风采》系列照片 (1)班级集体分成几个小组

(2)确定想表达的主题:展馆特色;区院士服务中心;第一展馆;院士奋斗;他们的青年时代等。

(3)收集其他博物馆、展览会主题表达的图片或录像片资料 (4)参观“上海院士风采馆” (5)讨论确定十张照片的构思 (6)拟定文字描述

(7)到“上海院士风采馆”实地拍摄 (8)对照片、文字进行排版、形成精美的壁报 (9)举办照片壁报的展览会

11

10、走进植物王国

A、参观“上海院士风采馆”,知道研究植物的科学家的姓名。了解院士研究的方法

B、观赏黄兴公园内的植物,

C、调查几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D、调查植物的生态环境:气候情况(降水量、温度、湿度)、土壤特点(土质、酸碱度)

E、植物标本的制作(枝条、叶)

F、观测、记录植物发育的始期(某一植物刚开一朵花,叫开花始期)

G、根据植物确定南北方向:

树木的枝叶是茂盛还是稀疏

树皮是光洁还是粗糙

叶片的叶脉是粗还是稀

果实成熟是早还是晚,果实的颜色较深还是较浅

四、实践活动

“上海院士风采馆(黄兴公园)一日游”活动设计

1、前期准备(略)

2、活动开幕式:

时间:上午8:30 ---- 9:00 地点:上海院士风采馆广场

12 背景:探究、合作、体验(会标) 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 开幕式议程:

主持人宣布:院士探究活动开始

学校校长讲话

风采馆负责人致欢迎词

年级组长提活动要求

学生代表发言

3、“认识自然”小组的活动

A、参观风采馆,重点了解植物、水文方面院士的事迹 B、认识黄兴公园的10种植物

捡、拾植物的枝、叶,制作标本

用绘画形式,表达黄兴公园植物的生长特征 C、了解公园河流的情况

探究河流的水质

了解河流内的动植物

讨论河流水质和动植物的关系

4、“寻找院士”小组的活动

A、参观风采馆,寻找你最崇敬的5位院士,填写简单事迹 B、寻找有共同特征的5位院士,他们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填写表格

C、寻找你最感兴趣的1位院士,用几句话描述,绘画他的头像

13 D、在草坪上休息,唱歌

5、“风采馆之声”小组的活动

要求:为“上海院士风采馆”选配合适的乐曲和歌曲 A、参观风采馆,了解6个展馆表达的主题

B、分析乐曲和歌曲的类型———交响乐、独奏、小夜曲 、合唱、独唱 ,知道它们在 展馆表达的意境

C、选择6首合适的乐曲或歌曲:曲名、作者、情绪或意境 D、在草坪上播放乐曲,大家欣赏,学生独唱和小合唱

6、“院士和我心连心”小组的活动

A、描述自己的梦想,用文字将它记录下来

B、参观黄兴公园,选择合适的景点将自己的青春拍摄下来 C、参观风采馆,寻找

一、二位院士的奋斗路程。用抒情笔调描述梦想

D、举办“院士和我心连心”演讲会,朗诵我的梦想

还可以设计主题班会、故事会等(略)

五、基础型课程(略)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院士们的科技创新、爱国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动事迹。

第五篇:药学类院士汇总

工程院院士 药物化学专家 沈家祥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微生物药物与细胞工程学专家 甄永苏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临床药理学 桑国卫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药理学专家 秦伯益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天然药物化学专家 于德泉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军事化学 陈冀胜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药用植物学家 肖培根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生化药理学家 刘耕陶 男 北京

工程院院士 药物合成 安静娴 女 东北

工程院院士 中药生物工程专家 胡之璧 女 上海

工程院院士 药学专家 侯惠民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中草药开发 唐希灿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药理学家 池志强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避孕药物研究 李瑞麟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药物化学专家 周后元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微生物制药专家 许文思 男 上海

工程院院士 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 姚新生 男 沈阳

工程院院士 药物化学专家 彭司勋 男 南京 工程院院士生药学专家 徐国钧 男 南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家祥教授

著名制药工程专家。1921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早年留学英国,1949年获伦敦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参加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被聘为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名誉院长。现为北京集才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北制药总厂中心实验室主任;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名誉主任,兼任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5年当选为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通讯院士。

主要的学术成就:沈教授主要以本国资源为基础,从事抗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以及多种甾族激素类药物的化学合成生产研究,是开发我国医药工业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之一,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1978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1982年)。在天然药物研究方面,他曾首次用全合成方法证明鹤草酚的独特化学结构,并以托品类和丹参醌类为题培养博士研究生。1992年他用民间力量创办了集才药物研究所,因发现阿奇霉素新晶型而获得专利(1997年)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此外还研究成功阿法骨化醇、替勃龙和布地奈德等较难合成的新产品。他重视培养人才,五十年代初通过工作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制药工程设计人员;近年来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五名理学博士。

桑国卫

桑卫国,临床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1年11月11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同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药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药理学家张昌绍教授和顾汉颐教授,1966年研究生毕业。历任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原名浙江卫生实验院)药理室主任、临床药理室主任、计划生育研究所兼药物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 1 殖研究合作中心主任、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浙江省省长助理。现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国际药理联合会(IUPHAR)理事。1979~198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生理系及伦敦大学皇家医学研究生院进修。1983~1989年任世界卫生组织长效避孕药专题指导委员会委员。1989~1990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医学院临床药理学防内科学客座教授。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第

七、

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桑卫国先生对长效避孕药及抗孕激素米司酮的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作了系统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部委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及三等奖1项。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计划生育科技功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199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获得者。发表学术论文65篇,合著专著2本。

秦伯益,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1959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小儿科医学院药理系医学副博士学位。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所长,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西药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委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医药组评委,国家计委“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讯》等编委。长期致力于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取得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多次奖励。著有《新药评价概括》、《临床用药与新药的发现》等。

于德泉,男,1932年10月出生,山东省蓬莱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国家教委药物化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先后兼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学报》编委,中国化学会理 事兼天然有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亚洲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英文版)副主编。 于德泉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药物化学专家,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40余年,完成了50余种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200余种新成分,完成结构测定,首次发现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因团。参与主持了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该项目的投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部分缓解了天然麝香紧缺问题。他系统地研究了三种藁本化学成分极其药理作用,发现四种具明显保肝和免疫抑制成分,完成全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138篇被SCI收录,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部委级成果奖4项参与4部专著编写,培养硕士生、博士生20余名。

刘耕陶,男,1932年生,湖南双峰县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学研究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于湖南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药理二室副主任、主任。先后兼任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常委,卫生部药物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自由基生物学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中国生理科学进展》等5种杂志编委,国际药物代谢学会及美洲华人生物科学会会员。1995年被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正式会员。40多年来,刘耕陶研究员一直从事生化药理研究工作,先后参加过抗关节炎,抗糖尿病,

2 抗肿瘤、内分泌,抗动脉粥样硬化及避孕药物的研究。从70年代开始他在我国首先开辟肝脏生化药理研究领域,把目光投向中草药,决心从中草药宝库中寻求治疗肝脏疾病的新途径,先后对五味子、灵芝、黄皮叶、四氢黄莲碱等抗肝细胞损伤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具有许多独特的药理活性。在开展抗肝炎药研究方面,他从中草药研究的实践中选择肝脏作为“扶正固本”中药的靶器官,与课题组同事共同研究,首先证明中药五味子中的多种成份能保护肝脏免受一些化学毒物的损害,并能拮抗氧自由基损伤,刺激肝脏的合成代谢和增强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五味子的药理研究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与药化及药理专家合作,在合成五味子丙素的基础上发现其类似物联苯双酯具有明显的降转氨酶和保护肝脏的作用,治疗慢性肝炎的效果优于西德的西利马林(Silymarin)和日本的甘草甜素。联苯双酯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35届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质奖。

至今他已发表论文专著130余篇,完成科研课题30余项,已在国外申请专利13项,为国家培养了18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主编了《当代药理学》一书。他多年的科研成果提高了中医中药在国际药学界的声誉。1987年他荣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于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周同惠,男,1924年11月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1994至1998年任化学部副主任。

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48年8月赴美,在华盛顿大学深造,并于1952年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1955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回

到祖国,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学系(后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分析化学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组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化学会理事长,北京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药学》英文版主编、《药学学报》、《药物分析杂志》、《色谱》等期刊副主编,《分析化学》、《分析测试学报》、《分析科学学报》、《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和《Phytochemical Analysis》期刊编委等职。

回国40多年来,他把全部精力致身于祖国药物分析研究工作,将国内外新技术新方法很快应用于我国药物分析领域,特别是色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他将多种色谱方法,极谱方法,库仑分析,离子选择电极等新方法应用于有机药物与中草药的分析。在他的领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建立了五大类100种兴奋剂药物的检测方法,并通过国际奥委会的资格考试,于1989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兴奋剂检测中心,填补了我国体育运动禁用药物检测工作的空白,为第11届亚运会在我国顺利召开作出重要贡献。此项工作获1991年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获得1993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特等奖。他近年来主要从事药物代谢研究,完成了丁苯酞类化合物的体内外代谢及代谢产物研究工作,阐明了其氨基衍生物活性异常的原因。由于他在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中取得的这些重要成绩,1997年荣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其他科技人员,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与参加编写专著、书籍和词汇7部。由他与其他同志共同编著的《仪器分析及其在生理科学中的应用》一书已成为我国医药界第一部全面介绍分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的专著。 3 此外,《纸色谱和薄层色谱》一书曾获新闻出版署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9年北京市授予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1990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当选为北京市宣武区人大代表,1992年再度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并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文化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辞典》和1986年英国的《国际医学界科学家名人录》。

梁晓天,男,1923年7月生于河南舞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年考取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51年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任博士研究员。1954年他摆脱美国政府阻挠,毅然回到祖国,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

历任研究员、合成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药学组成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市医药总公司技术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有机化学》、《中国化学》、《化学学报》编委,《药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主编,联邦德国药用植化学会会员和《药用植物》(Planta Medica)编辑顾问,《四面体》(Tetrahedron)及《四面体通讯》(Tetrahedron Letters)顾问编辑。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1982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名人词典》和《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传略》。

由他编译的《核酸共振解析简论》和编著的《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析和应用》是我国在核磁共振方面较早的中文专著,为在全国推广应用这项新技术起了积极作用,因此获得1978年科学大会著作奖。40多年来,他先后发表了20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对曾获国家三等发明奖的驱虫特效药鹤草酚,以及获国家各级奖励的川楝素、创新霉素、鹰抓甲素、海南粗榧、杜鹃素等数十种主要新药进行了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的测定,成为我国将核磁共振、波谱、光谱等技术引进和应用于测定化学结构的先驱者,为填补我国新的波谱学理论和技术应用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曾获1994年首届中国医学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化学奖。

黄量,女,1920年5月出生,上海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4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6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1949年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56年底回到祖国,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 员、合成室主任、国家教委药物化学 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先后兼任国家计划生育专题委员会顾问,肿瘤研究领导小组顾问,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理事,发展中的国际化学组织(IOCD)委员,《医学百科全书》、《肿瘤杂志》等编委。她不仅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还是公认的药物化学家。她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第

五、

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名人词典》。

80年代初,她注意到了化合物手性的重要性,除对研究生做了不对称合成的讲座外,还进行了不对称合成的研究工作。如以立体专属性合成了脱氧及高三尖杉酯碱及其相应的表酯碱。在对中草药黄皮叶水浸膏中成分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源假说”并设计了仿生合成 4 路线,完成了所有提出成分的合成,为所提出的“生源假说”提供了有利的实验证据。黄量教授为国家培养了20多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她治学严谨,严格要求自己,以她工作刻苦,好学不倦,力求上进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她的学生在国内外学习及工作岗位上均得到好评。她已发表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专著百余篇,并获多项专利。

陈冀胜药物化学专家。1932年生,天津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历任国防科委某研究院研究所副所长、防化研究院四所所长,院总工程师、全军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防化研究院研究员。

陈冀胜研究员在元素有机化学、神经系统药物化学、药物构效关系与分子设计、天然生物毒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多次立功受奖,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二等奖4项。主编有《中国有毒植物》及《英汉生命科学词典》,并参与编著《分子药理学》。《海洋生物毒素学》、《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题》。《毒素的研究和利用》及《Toxin-Related Diseases: Poisons Originating from Plants, Animals and Spoilage》等专著。

肖培根院士是中国药用植物及中药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也是国际上著名的传统药物学家。1932年2月2日出生于上海市。1953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药用植物及中药研究工作。现任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利用和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近五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药用植物及中药的研究和提高,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早在五十年代,肖培根就领导并投身于全国中药资源的普查,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调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中药志〗(6卷),〖新华本草纲要〗(3卷),〖中国本草图录〗(12卷)及〖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等大型科学著作,为中药的整理提高,开发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也是我国民族医药的开拓者,曾六次赴西藏,首次对藏医藏药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调查整理。在长期的实践中他还对一些重要类群开展了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创建了一门包括植物系统-化学分份-疗效相关性的新学科 - 药用植物亲缘学。1983年以肖培根为代表的一批药用植物研究专家,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及现在的药用植物研究所),肖培根出任首任所长。他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药材原料、药品制剂和新药为目标的三级开发理论,在西洋参,天麻,灵芝,金乔麦,沙棘等一批重要中草药的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从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46个国家。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科学专著20余部(卷)。由于在传统药物研究领域的造诣,肖培根教授被国际上著名杂志〖药用植物〗、〖传统药物学杂志〗、〖植物疗法研究〗、〖植物药〗等聘为编委;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时珍国药研究杂志》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副总编辑,《药学学报》、《植物分类学报》常务编辑,《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日文版)、《中国药理学通讯》、《中国药学》(英文版)、《人参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草药》、《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中药新药与临床》、《中国药学年鉴》等杂志的编委或顾问。同时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厦门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药学院名誉院长、成都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名誉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进口药评审委员、卫生部保健食品、化妆品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药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会长等职。并一直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咨询团顾问。在1994年,他主持 5 召开了第三届国际传统药物学术大会,并当选为国际传统药物学会主席。

由于他在药用植物领域的突出贡献,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的首批院士;1998年获第三届立夫中医药学术奖;2000年获首届地奥药学科技奖(中药)一等奖;2001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人才"称号。

安静娴

安静娴 女,1997年11月28日,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的摇篮沈阳东北制药总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安静娴女士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全国制药工业企业中第一位院士。

安静娴1929年2月出生于山东烟台。1952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一直工作在东北制药总厂,主要从事化学合成制药,为我国化学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丰硕的科研成果和为医药科技献身的精神受到人们普遍敬仰。她通晓英、日、俄、德四门外语,对化学结构的近代理论及药物合成造诣颇深,在全国医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建国初期,新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刚刚起步,没有产品是最大的难题。50年代初,安静娴首创了抗生素药磺胶嘈院合成新路线,当年投产后,填补了国内该药品的空白。之后,她对该药品的生产工艺不断改进,使厂房面积减少三分之一。该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60年代初,我国疟疾猖獗。1967年,国家成立了全国性"五二三"协作组,集中力量攻克疟疾病。安静娴承担了这一项目,她与同事们从5800个化合物中筛选了有效的抗疟疾新药"脑疟佳",并负责该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经过反复试验,最后确定了较易控制的合成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改革开放后,安静娴全身心地投入到世界先进化学药品的研制开发和追踪之中。先后研制了"头孢氨苄"、"头孢氨噻肟钠"、"头孢唑啉"、"头孢三嗪"、"头孢他啶"等。其中头孢菌素C菌种发酵、提取、裂解新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头孢氨噻肟钠、头孢三嗪、头孢他啶作为替代进口产品投入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她的主持下,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被开发利用,脑血管用药"长春西汀"、磷霉素、黄连素、脑复康等陆续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

安静娴对年轻科技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很多人都成为化学制药界和东药总厂的科技带头人和骨干。她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化学医药科技工作,自己的生活一直也非常简朴,多少次奖励都拒绝领取多奉献,少索取"是她做人的基本原则。

胡之璧教授,1934年11月3日生于南京,原籍安徽潜山。1956年毕业于华东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1959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84年获德国图平根大学理学博士。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重点研究室主任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之璧院士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现代植物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高新技术,培育出国际上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率先将农杆菌Ri质粒成功地引入几十种中药基因组,为开创中药生产与研究的新局面做了杰出贡献。多次获得全国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侨界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简介: 侯惠民,上海市人,1940年10月出生于上海。

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现名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同年分配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历任工程师、副研究员。 1984年在日本北海道医疗大学药学院进修。

6 1990年获该校药学博士学位。

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常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担任的社会职务还有:卫生部第三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计划生育药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协高级会员,《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编委。

2001年10月特聘为武汉大学药学院兼职教授。

70时代,他首先在国内开发出新剂型――"膜剂"。产品有:"速效长效氨哮素膜剂"、"载药半透明接触镜救沪眼膜"、"硝酸甘油贴膜"等。这些产品均为我国首创,该剂型已被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控释缓释制剂代表着现代药物制剂发展的方向,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侯惠民在70年代末就为开展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并逐渐组成了科研队伍,筹建了仪器装备、动物试验齐全的研究室。

1980年首先 在国内研制成控释氯化钾和硫酸亚铁片剂并投入生产。他在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盐酸地尔硫胃漂浮控释片"的研究中,成功地以亲水性凝胶为控释材料,并通过一般的制粒压片技术制得缓释片。这项研究具有工艺简单、易于生产、药物缓释性能优良、生物利用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为我国控释制剂生产开拓了一条简易而有效的方法。10多年来他共开发出治疗青光眼的药膜、硝酸甘油透皮给药、头孢氨苄缓释胶囊等20多种控制释放的药物制剂品种,这些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药物控释制剂中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开发,从而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外汇,还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据估算仅硝酸透皮贴膜片的设计制造就为国家节100~300万美元,ppc,pcp两种新包装材料创年1500万元产值。我国药物制剂的工程研究还非常薄弱,影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普及与推广。1995年11月在国家计委支持下,侯惠民与同事一起以最快的速度,高质量地建成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将成为我国药物制剂工程化研究的基地;同时,也为我国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创新的局面。

侯惠民常说:"我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个科技人员,要有民族自豪感,中国人并不比外国笨"。为此,无论在国外,或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都显示出中国科技人员学识广博的气质和风采。在日本进修时,导师对这位中国学生刮目相看,竭力要他读完博士学位。在国际学术交流讲席台上,他介绍中国大陆近些年来医药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祖国赢得了声誉。在台湾向医药同仁介绍大陆药物制剂发展的信息,促进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他和国人研究的科研成果正走出国门,预示着中国药物制剂研究正向国际水平发展。

30多年来侯惠民付出了许多许多,甚至难以言表。在实验研究中他为了亲身感受第一手材料,曾抽取自己的血样30多次;服得-99放射性制剂,进行X光照射;在研究中他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克服了多少困难和解决了多少难题。所有这些,都闪现着他的一种热切的追求和不懈的奋斗精神。勤奋和执着赐给他才干和睿智,使得他对事业的追求益显辉煌。他完成了30多项成果并获国家、部级奖10项,发表论文70余篇。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1991评为第二届上海市科技精英,同年被评为全国医药系统先进个人。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侯惠民深知我国药物制剂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尚需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为此,他把年青科技人才的培养视为自己生命和事业的延续而倾注自己的心血,他象当年老师带他那样带教自己的学生。10多年的呕心沥血,精心的培育,在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人才梯形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在,这位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带领着这批青年人向新的科研高峰冲击。

唐希灿,男,1932年12月出生。对中草药进行科学整理,从中开发成功新药6个。首先报道草药蛇足石杉中活性成分石杉碱甲是迄今天然界中最强效、选择性最高的乙酰胆碱酯酶抑 7 制剂,并报导了其系列药理作用;证明石杉碱甲优于美国FDA近年批准的治疗早老性痴呆新药他克林和多奈哌齐。为临床治疗早老性痴呆研究提供扎实的动物实验资料并参与石杉碱甲临床应用推广工作。率先发现石杉碱甲改善记忆障碍作用有多个作用靶点参与,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对抗β-淀粉样肽(早老性痴呆重要病因之一)产生的氧化应激毒性及诱发细胞凋亡作用,该保护作用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而实现的。已发表研究论文97篇,结合自己研究工作的综述10篇,其中有关石杉碱甲的研究论文55篇,均发表在国内一级及国际期刊。47篇论文被519篇文献引用,其中石杉碱甲、乙论文被他人引用272篇,45篇论文被SCI收录。获中国及美国专利各一项。应特邀在5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乌头止痛成分及石杉碱甲研究成果,应3家国际著名期刊主编邀请,撰写石杉碱甲研究综述。获得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5项,国际科技奖(欧洲专家评委评审通过)1项。特邀为香港科技大学开设的生物技术高级课程讲课。

唐希灿神经药理学专家。1932年出生于广东省潮阳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他对中草药进行了科学的整理,成功开发新药6个。他首先报道了草药蛇足石杉中活性成分石杉碱甲是迄今天然界中最强效、选择性最高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并报道了其系列药理作用,并证明石杉碱甲优于美国FDA近年批准的治疗早老性痴呆新药他克林和多奈哌齐。他率先发现石杉碱甲改善记忆障碍作用有多个靶点参与,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对抗β-淀粉样肽(早老性痴呆重要病因之一)产生的氧化应激毒性及诱发细胞凋亡作用,该保护作用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而实现的。曾获中国及美国专利各一项,获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5项,国际科技奖1项。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池志强 药理学家。浙江黄岩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1959年获前苏联列宁格拉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 (PH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早期研究抗血 吸虫药物锑剂的毒理及解毒剂。六十年代从事防治电离辐 射损伤的药物研究。七十年代以来,主要研究镇痛剂,他 领导的研究组发现羟甲芬太尼(Ohmefentanyl),为一高强 效的镇痛剂。八十年代开展阿片受体的选择性配体及阿片 受体结构功能研究。证明羟甲芬太尼是一高亲和力,高选 择性u阿片受体激动剂,得到国际承认。这一研究成果获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对阿片受体结构功能研究在 系统进行中。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池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11月出生,药理学家,浙江黄岩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1959年获前苏联列宁格拉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Ph.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早期研究抗血吸虫药物锑剂的毒理及解毒剂。六十年代从事防治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研究。七十年代以来,主要研究镇痛剂,他领导的研究组发现羟甲芬太尼(Ohmefentanyl),为一高强效的镇痛剂。八十年代阿片受体的选择性配体及阿片受体结构功能。证明羟甲芬太尼是一高亲和力,高选择性u阿片受体激动剂,得到国际承认。这一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对片受体结构功能研究在系统进行中。

通讯地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太原路294号,200031;33#209室;64311833-513;工程院院士。

李瑞麟,男,192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1996年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功臣、国家计生委科技功臣,同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8 口口李瑞麟自60年代起一直从事避孕药物研究工作,是我国口服避孕药物的创始人之一。他先后研制成功了1号避孕药(炔诺酮)、53号探亲避孕药(双炔失碳酯),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国际首例,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些药物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避孕药系列的主要品种,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落实基本国策做出了突出贡献。 口口80年代,抗早孕药物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李瑞麟悉心探索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早孕药物。当时他在国外考察得知国外科学家研制抗早孕药物RU--486后,节省下自己的生活费用购买了试剂,回国后马上开始研究工作。结果,他发现国外的合成路线收率偏低,生产成本较高,而且需要进口试剂,便带领课题组的科技人员一起,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甾体激素药物研究的经验,大胆设计了改进国外研究的合成路线的方案,决心走自己的路。在"七五"期间,李瑞麟申请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米非司酮研制项目,担任课题组长。经过无数次探索和集体努力,终于自行设计一条新的合成路线,形成了具有专一性强、工艺简化、收率高、试剂国产化的新的米非司酮合成路线,完成了米非司酮的研制任务。该化学合成路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李瑞麟是第一发明人。

口口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从高度选择性地阻断内源性孕酮与其受体结合,使授精卵不能着床或早期妊娠不能维持而自然流产的孕酮拮抗剂。与低剂量横前列酮或其它前列腺素药物序贯合并用药可以代替人工流产手术,使非意愿性妊娠49天内的早孕妇女完全流产,是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易于被接受的生育调节新方法。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米非司酮在口服避孕、月经调节、激素依赖性疾病治疗,某些类型肿瘤治疗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是人类生育调节和孕酮生物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抗早孕新药米非司酮研制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首届科技博览会金奖;国家计生?quot;七五"科技攻关成果二等奖;国家计生委1992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199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李瑞麟还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他和课题组成员与上海华联制药公司密切合作,毫无保留地将全部技术关键交给工厂,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工厂顺利完成了由中试到生产的技术过渡。1992年11月该药获卫生部批准投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生产该种药物的国家,1993年即实现产值7000万元,创利税2000万元。1993年被列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重点项目。并在全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临床证实完全流产率可达95%,是一只安全有效、副反应少的抗早孕药物,深受群众欢迎,开创了避孕药物生产不仅不亏损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先例。

口口李瑞麟研究的1号避孕药、53号避孕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避孕药系列,这些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避孕药目前仍为我国市场上主要避孕用药。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已逐步替代人工流产手术,使妊娠妇女免受人流后带来的痛苦和后遗症。1993年,米非司酮转让上海华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并已投入生产多年,每年产值超亿元?quot;九五"期间,李瑞麟针对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存在出血时间较长、费用较高的问题,又组织开展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复方抗早孕药的研制,该药物研究又申请专利,正在复审之中。复方米非司酮片由两种药物复合制剂组成,用于终止停经49天内的早孕,经动物实验证明,在两药的无效剂量下合并用药,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XL0090新药临床研究批文已完成三期临床研究。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2:1对照法,观察结果表明:其流产效果、胎囊排出、出血、月经恢复及不良反应,试验组对照相似。复方米非司酮片在米非司酮剂量下降60%情况下,其疗效与单方米非司酮片一样,由此可见,复方米非司酮片具有由于减少米非司酮用量所造成的对肝功能损伤和抗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还具有服药更简便的优点。该药研制正在报批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一旦上市将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口口李瑞麟长期从事于避孕药物的研究工作,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他在一次深入工厂指导放大试产时,反应瓶突然爆炸,玻璃碎屑嵌胙劬Γ 9 ξ?.1。他并没有退却,更加努力地投入新的避孕药物的研究工作中去。现李瑞麟虽然体弱多病,年过花甲,但依旧常年坚持在科学实验第一线孜孜不倦地工作着,还在为我国生殖保健药物研制中继续发挥作用,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近,李瑞麟在研究工作中不断创新,又申请了两项中国专利《有治疗前列腺增生药效的化合物及制备方法》和《一种有抗生育作用的化合物及制备方法》,在生殖保健技术开发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周后元(1932.12.22-)化学药品合成专家。湖南衡阳人。1956年沈阳药学院制药系毕业。历任上海第三制药厂技术员,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化学合成室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化学会上海化学化工学会有机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药物合成研究,先后主持负责糖精、维生素A、环已亚硝脲及卡氮芥、维生素Bo和萘普生等重大产品的合成研究和工业化工作。研究成果“有机合成维生素A”获1964年国家科委工业新产品奖二等奖、“维生素Bo恶唑合成新工艺“获1985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991年国家专利局中国专利优秀奖。化学药品合成投入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4年获首届吴阶平医药研究奖和保罗、杨森药学研究二等奖。撰有《邻苯二甲酸酐合成糖精技术改进》、《维生素A工业合成的研究》、《维生素Bo恶唑法合成新工艺》等论文。

许文思 1925年3月5日出生。微生物制药专家。台湾省高雄县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姚新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34年10月 出生地:上海市 [简历] 1955年于东北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毕业,留校担任生药学教研室助教。1960年作为我国著名药物化学专家朱延儒教授助手负责组建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1978年起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讲师。1981年6月派去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留学,1983年6月回国。在两年时间内取得了东京大学药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担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1987年任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担任沈阳药科大学校长。 [兼职] 现在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医中药学科评审组组长、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医学专家组成员、国家新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药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辽宁省副理事长等职。是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中国药理学通报等杂志的编委。 [研究方向] 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采用生物技术进行中药生理活性成分的生产研究 [具体研究]:

姚新生教授长期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及研究工作。文革前后先后从事了重要人参、 10 线麻叶、淫羊霍、板兰根等活性成分研究工作,研制开发了用于治疗大动物肠梗阻的线麻叶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羊霍片(商品名新神灵片)及治疗肝炎的板兰根注射叶(商品名201注射叶),均获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投产。线麻叶注射液并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1983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从事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的研究,首次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方法从中药软紫草中追踪分离得到5种微量抗炎活性成分,并采用波谱解析技术测定了他们的结构。其中3种为新活性成分,由此在日本申请获得了两项物质专利。回国后至今,先后研究了薤白、独活、银杏叶、粉背荜解、了哥网、龙葵等十余种中草药的抗血栓及抗癌活性成分,分离并测定了上百种活性成分的结构,其中新化合物约三十种,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应邀在国际学术论坛商进行大会讲演约12次,其中仅应邀访问日本即达15次以上。申请了8项专利,研制开发成功银杏叶口服液、银杏叶标准提取物的产品。

彭司勋 (1919.7.28- )

药物化学家。土家族。湖南保靖人。

1942 年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毕业。曾在国立中央卫生实验院和上海药物食品检验局从事药物和毒物分析和研究工作。1948年赴美,先后入马里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药学院进修。195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药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南京药学院(后改名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教务长、教授、副院长、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兼任江苏省药品检验所所长,南京药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

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兼药学组召集人,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药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学会第

一、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江苏分会和南京药学会副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江苏省委副主委、主委,政协江苏省第二至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委、第七届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八届常委。长期从事药物化学研究和药学教育工作,专长中枢系统药物、抗癌药物、计划生育药物、中老年心脑血管病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创建新药研究中心,倡导利用中草药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新药。对异喹啉类化合物心脏血管活性有系统研究,发现“86017 ”有抗室颤和心律失常作用,申请了国内外专利;研制成爱卡眠(Emylcamate)、5,6 ─次甲二氧吲哚─3─乙基甲基呱嗪(代号Izh)等安定、镇痛和降压新药,六甲密胺(HMM)(获江苏省 1980 年科技成果奖)等抗癌药物。 主编有《药物化学》(1992年获全国优秀教材奖)、《药学化学》、《药学进展》等;撰有《药物设计和新药研究》、《α─(N)杂芳醛缩氨脲抗肿瘤的研究》等论文100余篇。

徐国钧(1922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常熟东张镇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本科四年制)。曾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香港中文大学《Abs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es》国际顾问,国际中草药学会(日本)常务理事;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名誉博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

50多年来致力于生药鉴定、品质评价、资源开发及学科建设。著作 46 部,发表论文270多篇。首编大型《药材学》,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起到重要作用。《中药材粉末鉴定》及《中成药显微分析研究》专著使我国粉末生药学跃居国际领先地位。“七五”,与“八五

”期间任国家重点课题“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组组长,该课题对111类多来源中药进行本草考证、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10项系统研究,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南、北方组前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三等奖,徐国钧排名第一。

为了弘扬祖国医学,徐国钧多次出访东西方国家,30 次作学术讲演,与日本、香港6所大学共同培养博士生或互派博士进修。共培养博士24名,硕士60多名。共获国家、部级等奖15项。

徐国钧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大会先进工作者,全国医药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王作者,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日本岐阜药科大学特别荣誉奖,美国章美科研教学奖等。第一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上一篇:论自由书评范文下一篇:那达慕策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