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下是什么

2024-04-25

笔落惊风雨下是什么(共5篇)

篇1:笔落惊风雨下是什么

笔落惊风雨另眼看德云

说实话,当初我对书法绘画一窍不通,结识了德云,我便懂得了欣赏书画,并结识了几千年中国深邃的中国画艺术。我通常喜欢看色彩缤纷、鲜艳夺目的山水画,感觉是那么的美,那么的艳。再看德云的作品有了别样的感觉,乍看上去黑乎乎一大片,杂乱无章,貌似涂鸭,着实不懂,每到这时,德云就会引导我用心去看,心神合一,慢慢的,我终于感受到德云的绘画所折射出来的是一种无法表达的神韵,竟然能把我带到引人入胜的境界,使我油然顿醒,渐懵渐悟渐感动。 当今中国画坛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导致很多人盲目跟风、抄袭临摹,但德云却始终坚定自己前进的方向,走别人没走过的路,独辟蹊径、标新立异,逐步形成属于自已独特的绘画风格。他常说自己是用心在作画,他的作品都是有感而作,是一种释放,是心灵与绘画的无声交流,是平日对生活的感受和心得的融入。 德云是一个积极乐观,热情奔放的性情中人,颇具创新和挑战精神。为了突出作品中所反应生活的真实性,他游历于青藏雪原、黄土高坡、戈壁大漠,凭借敏锐的感观,目搜心摄,浓浓的藏域风情、天高地阔的郁葱草原、苍茫壮观的高原广漠,一幅幅呈现于他的画中,厚重深沉、坚实浓郁、苍凉粗犷,其下笔的力度和速度、笔锋的转化、线条的粗细把握得恰到好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遒劲连绵、虚实相应的效果。美术设计专业出身的他更是把整个画面设计得美仑美奂,点线面的.平面构成散发出现代气息,黑白灰空白处对于印章的选择及提款放置得精致到位,有“笔落惊风雨”的气势,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使得整幅画面字画互补协调,混为一体,笔情墨趣,用到了极至。他的作品大气而不空洞、前卫而不张扬,抽象而不失真,散发一种唯美的神采,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美感,如沐甘霖,叹为观止,为此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得到许多知名画家的认可与赞许。 一幅成功的焦墨作品,它不仅需要作者娴熟、深厚的笔墨功底,更需要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修养,德云能脱颖而出并独树一帜,实为奇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正是德云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显扬他高贵的艺术心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面对当今世界的浮华喧燥、纷纷扰扰,德云始终保持淡泊平静的生活味道,他无欲无争,心静神安,他说他的画是为自己而作。是的,黑白灰的成熟何尝不是一种豁达与超然,又何尝不是一种谦逊低调、懂得沉潜而达到至高境界的人品体现。虽然德云的绘画呈黑白灰色系,但他却是一个隐形于五彩缤纷幕后的艺术家,凭据他对书画的执着与追求,相信他定会迸发出新的活力,畅行于书画艺术的乐途中,一路欢歌,一路惊喜不断,一路为焦墨绘画艺术增添亮丽的风景。 祝福依旧,期待依旧!

 

篇2:笔落惊风雨下是什么

1、读书的作用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谚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使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劳馔,欲暖而惰裁衣也。——颜之推

3、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岂更求荣达,日长聊以销忧。读书,为明理也;明理,为做人也.——彭兆荪

4、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

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12、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3、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4、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15、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苏轼

16、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

17、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8、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19、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20、开卷有益。——赵光义

21、当以读书通世事,

——倪元璐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3、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4、读书,人才更加象人。——严文井

25、书,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知识、力量,它指导我怎样去生活和斗争。——吴运铎

26、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27、要到书林中徜徉。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们都应有分析、有鉴别、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刘心武

28、图书的作用,甚至在古代就已经被挪威和瑞典人一诺尔曼人一所肯定了。他们认定,他们的鲁恩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卢伯克

29、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的.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马克思

30、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马克思

3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3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3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3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篇3:笔落惊风雨下是什么

陆俨少父亲认为学问的深浅会影响日后画境界的高低, 学习画画就应该多读书, 读书太少的话, 就不适合太早的学习画画, 陆俨少父亲的远见使陆俨少重视诗文修养的研究。他喜欢读《史记》以及李杜的诗集。他认为学画画不读书的画, 画面意境不会高, 画面会流于贫瘠, 更不能单单靠提拔来增进画意。陆俨少老师在王同逾的指导下, 将读书、写字和画画的比例划分为, 四分读书, 三分读书, 三分画画。为之后树立起独特的文化底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 他西避的时候, 身上只带了一本钱注的杜诗, 闲暇时眺望巴蜀山水, 眼前景物经过杜甫诗句咏出, 更加觉得亲切。他当时避难怀乡、忧国爱民之情, 与杜甫当年避蜀时的心境一样, 因此他对杜甫的诗歌有着特别的共鸣情感。也体现了陆俨少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所作内容广泛, 包括纪游、叙事、论画等, 大多散文为书画的题跋。他极其讲究画面的提拔, 跟随王同愈学习时, 广泛的涉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柳宗元的《苏黄提拔》以及《山水记》等。他认为题跋取其简要明了。一画完成, 题跋于旁, 书画互相寄托发明, 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诗意入画境

1. 杜甫诗意画与陆俨少画境的相似之处

他将杜甫的诗意与画境完美的融合, 自然与他所描绘蜀中山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从更加深层次的角度来说, 也就是精神层面上杜甫诗意与陆所要传达之情高度的吻合。他对于杜甫诗歌的痴迷, 也是为了摆脱对于传统的束缚, 将想象纳入心中, 拓展一片更加广阔的地域。

他的“诗为心声”以及杜甫的“心声无二”, 他每天对景吟咏、感怀, 成为陆俨少老师创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早已经内化进了其内心深处, 成为了他笔墨传达心性最大的动力和源泉。“我自度禀赋刚直, 表现在笔墨上, 无婉约之致, 是诗境而非词境”。他秉直的心性决定了其笔墨风格以及自身笔锋有着清醒的认识更适合诗壮阔的大气。然而陆俨少刚直性情与杜甫诗歌中高古沉郁的诗风格传达出来浑厚雄奇的笔墨风格高度吻合, 使得他在表现技法方面与杜甫的画意和诗意有着高度的融合。

2. 杜甫诗意与陆俨少艺术之间的转换

将诗融合于画最为常用到的方式, 就是熟读古人的名著鸿篇, 依据诗歌作画, 摘取其精英佳句, 心灵神会之后发挥想象力构思, 了然于胸, 笔随心动, 任心而出, 收发自如。陆俨少老师多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 将所选的诗句题跋到画面之上, 使得诗书画完美的统一到画面之上。陆俨少老师多选取杜甫诗歌中两句也就是一联, 进行艺术创作。一句一景, 一联则有两句, 将两种情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无痕的进行过渡, 形成画面的意境, 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作者不仅仅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需要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及笔墨运用能力。

杜甫诗歌多从现实角度出发, 借助江村、浮云以及翠竹等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来抒发高亢激昂、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思, 这也是杜甫心中长期酝酿而成的“意象化情感”。这种情感流露于北派斧劈皴的凝重苍劲之感很是接近, 与南宗优雅秀逸之气则差之千里。

他表面阴柔而内心刚直的性情, 其笔墨融合了南北宗的精华。作为南宗, 山石外轮线化圆为方, 化柔为刚。用作北宗, 山石外轮廓线转折处一气呵成、迹连一笔, 外呈方折, 内现方圆, 雄中见秀、刚中带柔、劈刮成效, 软硬结合, 虽猛不野, 虽威不霸, 轻提处而不浮躁。他神定力足、气度雄大、笔如钢丝, 韧中见硬。刚柔相济, 变化无常自一貌, 正适合杜甫顿挫沉郁之风。

杜甫一生描绘地方众多, 诗歌内容丰富、咏物言志、离别赠友、写景抒情、忧国忧民等。而他所选取杜甫诗句中的很多物象情景, 在诗歌外体现出来了画意。陆俨少老师借诗境造画境所以每张均有其不同的景象, 与诗歌之后的物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杜甫精神之美在于强烈的情感表露以及伟大的情操, 它总能唤起人们心中的内心情感。他正式抓住了这种情感, 将陆俨少自己的精神情感表现在此之上, 形成了独特的“陆氏山水”特征。其中山石险峻、云水激荡、水中船夫逆流而上将杜甫诗意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 奔腾的流水、大胆的狗运、遥遥欲坠的山石、真实的漩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每每看到他的作品总能让我的心理心潮澎湃, 激动不已。他的作品将传统“文人画”的“静态”注入了一股强烈的“动感”和生命力。陆俨少笔墨随时代而变, 思想就不能不变, 不仅对“文人画”的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发展作用, 同时也对于我们以后的创造构思起到了引导做出了卓越的指导性作用。

从艺的殉道精神, “殉道精神”是陆俨少老师冯超然对陆俨少说的第一句话:“学画要有殉道精神, 终身以之, 好好做学问, 名利心不可太重。”这句话对他印象极深, 终身铭记于心。不管顺境还是逆境, 陆老医生都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不为利, 不为名, 直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路老一生行动实践了对艺术的“殉道精神”。

摘要:本文通过对陆俨少精神引导下的自身修养的解析, 引出陆俨少诗意入画, 展现出杜甫诗意与陆俨少画境的相似之处, 以及现杜甫诗意与陆俨少画意的相互转换, 提供了他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发展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有力证据。

关键词:自身修养,诗意入画,殉道精神

参考文献

[1]陆俨少.陆俨少画集.中国美术出版社, 2011.5.

[2]方闻著, 李维琨译.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2.

篇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要想拿到高分,就要写得感人,让阅卷老师感动,至少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那么怎样才能写得感人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感情真挚”。

“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是在“感情真实”的基础上的升华。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写作的情感,学生才会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那么如何引发学生写出感情真挚的作文呢?

一、感悟生活,体察真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真实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感情真挚”的作文往往和自己切身的经历和火热的社会现实有关联。用真心去体验、感受、感悟,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体验中孕育写作情感。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在感悟中孕育写作情感。

学生平时善于感受、挖掘、积累身边及生活中真情,善于体验自身所承受的真诚的关心、爱护,观察周围生活的闪光点、动情点,能够发现领悟鉴别人间的真善美,并有着这类情感的丰厚积淀。这样,才有可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袒露在读者的面前,才有可能与读者产生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

我班郑灵同学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写的一篇作文《面对敞开的门》,写出了自己在遭遇失败后内心的真实感受。作文片段:“……6月的风,火辣辣的毫不留情,扑头盖面而来,将我摔倒在那大门口,然后,静静地关闭着。那时的天空很美,蓝蓝的晴空万里,阳光调皮地眨着眼睛。我很喜欢夏天,那种茂盛,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然而现在,那曾被我描绘成温暖的海洋,现在就像带刀的热泪,将我一点一点吞噬。

其实,开始我没有哭,你鲜明的几个数字跳入我眼前,心底顿生一股压抑,不能旋转的气流,一直在移动,到了心底的最深处。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像无数的花开满了山坡然后迅速枯萎。忧伤悄无声息地包围了整个心房,有什么东西硬生生从身体里拽走,大脑突然忘记了运行……

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脸上曾被热浪割裂的伤口,也逐渐愈合了,心底的那些痛也结成了疤。

……东榆已逝,桑榆非晚,当我再面对六月时,我只希望,那温暖的海风轻抚我的面颊,周围的绿荫汲取着太阳的力量,反射出他那夺目的光彩,一切又生机勃勃。大门已为我敞开了,准备好了吗?”

二、抓住细节,一目传情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就是抒发真挚情感的突破口,人物细腻的情感往往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上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些生动的细节,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009年湖南卷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是奶奶,她往前倾着身子,使劲地踮起脚尖,努力地探着头往教室里看,可总也不够,她又踮直了脚尖。我一出来,她似没晃过神来,仍然保持着踮起的姿势,如同一位芭蕾演员,只是没着装,手里还提着送来的水果。我呆住了,没有说话,等回过神来,奶奶已站在身边,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几丝头发顺着汗水贴着,奶奶笑着。我从口袋里拿出纸巾递给奶奶,奶奶笑得更加灿烂了。等奶奶别过身去,我的眼泪流了下来,奶奶却突然转身了,看见了正在哭的我,赶忙跑过来,问我发生了什么,我连说着没事。”

文章表现奶奶对我的深切关爱。特别是写奶奶踮起脚尖在教室窗外看我的镜头感情真挚,表现细腻,富有感染力。

三、修饰语言,文采彰情

“感情真挚”和“富有文采”是紧密联系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没有感情的文采只能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没有文采的感情往往也很难具有穿透力、征服力。

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判,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考生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篇幅,阅卷老师要在较短时间内评判其优劣,有文采的文章更容易显示一个人的才华,更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那么,文章中如何做到“有文采”呢?

1.恰当运用修辞

2009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片段:“我有翅膀,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轻轻地飞翔,别问我的眼里为什么还有泪水,因为我看到了太多的真情。看到一个白发老人和灾区同胞在一起,拯救生命,看到了孩子在废墟中读书的神情,看到了救援的子弟兵振聋发聩的吼声,看到扒开废墟寻找生命的鲜血长流的手,看到了给幼小生命喂母乳的民警……什么是无私,什么是真情,什么是财富,什么是博爱,什么是崇高……明白了这双隐形的翅膀,我有,你也有,她也有,我们都有,不是一双,是千万双。”生动的比拟、恰当的排比,写出了地震中的美好人物及美好感情。

2.形象运用词语

2009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这也是一种永恒》片段:“昙花从不为她鲜艳的短暂而暗自哀怜,因为她将自己怒放的那一刻写进了天地的长卷,万物无一不记得这瞬间但永恒的娇美;朝露从不为她光华的瞬息而顾影悲叹,因为她用自己闪耀的那一秒照亮了世界的一隅,众生无一不怀想这瞬间而永恒的清丽。”作者选用含义具体富有形象感的词语,写了昙花、朝露瞬间而永恒的美丽。

3.灵活运用句式

2009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踮起脚尖,听晨风抚过松林,飒飒作响,那是林海的呼吸;踮起脚尖,感受初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那是天外的暖意;踮起脚尖,看蝶翅轻拍花朵,曼舞飞扬,那是生命的活力。”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语言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4.蕴含丰厚哲思

高考满分作文《直面苦难》片段:“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文章恰当运用比喻,分析入理,充满哲思。

5.展示文化底蕴

我班的陈鑫同学写的作文《花开·流年》片段:“带着诗人独有的忧郁,与七月的荒凉,用自己的血染红了那最后的夕阳,伴着火车的鸣声回荡在永远……海子,一个罗曼蒂克式的悲剧,被时间紧紧裹住,在怀念中延续着他的生命。或许,海子应该学学太白,用乐观阔达的心态去面对这世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换一个视角去看待世界,或许下一站真的是海子笔尖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陈鑫同学平时注重文化积淀,写作时材料运用自如,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要消除作文讲究感情真挚就不必追求文采的误区,使文章展现出亮丽的语言色彩,从而把真挚的情感表达得更加隽永深沉,更加酣畅淋漓。

写真实的自我,抒真挚的感情,是作文的灵魂。“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要做有心人”,学生要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美丽的浪花,从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入手,表达自己不拘一格的思想,在作文中放飞心灵,挖掘内心深处的灵魂,抒发内心深处的真情。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2月.

[2]《2009年高考作文考场权威报告》.

2009年9月.

[3]《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

明》.2010年1月.

篇5:笔落惊风雨下是什么

关键词:李白;诗歌;艺术特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倍受赞誉的朝代之一,气象万千、开放自信的盛唐文化孕育出了天才诗人——李白,他有着非凡的自信、狂傲的人格、豪放的气度和浪漫情怀,其诗作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杜甫盛赞他的诗歌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对他诗歌艺术表现的高度赞赏,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李白诗歌富于自我表现,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

李白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篇中激荡着火焰般的情感,感受到诗人活跃的自我形象,这种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富于自我表现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两首诗中,他把黄河描绘得气势雄浑,以此来表达自己旷达、豪迈、自信和放纵不羁的个性。他要求入京做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现了他临去长安时那种狂喜和踌躇满志;他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屈,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排山倒海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亲切、热情。从李白诗中我们不仅看到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也看到一个傲岸自信、狂放不羁、旷达乐观、天真深情的诗人形象。[1]

2.李白诗歌想象奇特,意象丰富,意境优美、雄壮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驰骋想象于广阔的天地间,点缀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使表面上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构成一幅幅别出心裁的画面,创造优美的意境,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作者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在《梁甫吟》中,作者通过吕尚、骊食其等故事和一些神话传说,表达遭受挫折的愤懑以及期盼明君知己的愿望。

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作者写“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牛渚夜景是碧海青天,万里无云,廖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这些都在夜色中溶为一体,在我们面前展现是一幅空阔渺远,宁静优美的境界!在《庐山谣寄卢御虚舟》中,“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这些诗句写九叠云屏的彩如锦绣般四布,彩云的影子倒映在明净的湖里泛出波鳞鳞红光。九叠云屏有三叠泉水势三折而下,好像银河挂在石梁上。翠绿的倒影、绯红彩霞映衬着一轮红日。这些由屏风、云、明湖、银河、香炉、瀑布、翠影、红霞、朝日等景物已构成一幅非常清新明丽的意象。《赠孟浩然》中,“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些诗句中松云、明月、迷花、高山、清芬等景物也构成一幅优美的意境。

在《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海云海间。长风儿万里,吹度玉门关”。“明月出天山,苍海云海问”。以凌空欲飞之笔,生动展现了一轮明月在云海苍茫、气势磅礴的天山云雾间冉冉升起的壮观景象。又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西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这首诗着重写出浩浩荡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有巨大的约束力和反作用,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了无数的回旋,形成了波涛汹涌的奇观丽景,境界何其开阔。《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写一座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云,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三川之间,瀑布从高空直落,势不可挡。李白笔下的这些山水景物,构成了雄伟壮丽的意象。

3.李白诗歌多用生动大胆的夸张,并辅之以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李白政治上的不得意,更加激发了对现实的叛逆,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这在写景诗中,运用的最为突出。如“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横江词》)“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配侍御叔游洞庭》)“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赠段七娘》)这些夸张虽然大胆,但生动、形象鲜明,并不感到突兀和不可信。特别是在《秋浦歌》中,“白发三丈千,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是极度的夸张,有谁见过这样长的白发?但是当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并不感到李白这样的描写不能接受,不可信,我们反而感到很自然。

在《庐山谣》中,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首诗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

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等,总之,李白的许多诗作中,他将神话、幻想和夸张这些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巧妙的结合起来,使他的诗篇成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不朽名作。

4.李白诗歌语言清新明快,明丽爽朗,带有民歌特点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的最形象、最生动的概括。他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首诗语言写得极其清新明快,即使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毫无痕迹。又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但是语言自然奔放,脱口而出,不事雕饰、潇洒清丽。李白的诗歌也注意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吸取当时的口语。比如《长干行》,多是受了《孔雀东南飞》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影响,《江夏行》则带有南朝民歌“西曲”的情调。[2]

总之,李白诗歌的艺术表现风格豪放飘逸,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及至后代,也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歌的创作走向。

参考文献

[1]甘琼.论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J]时代教育.2009.08

上一篇:厂区门卫安全保卫工作规定下一篇:三重一大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