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影评

2024-04-19

风雨哈佛路-影评(共11篇)

篇1: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影评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题记

人生是一条铁路,我们是一节节车厢的话,挫折和快乐就是两条并行的轨道,缺少了哪一个人便不可以前线。

风雨哈佛路,是美国一部催人警醒的电影,通过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莉斯,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的经历,表达了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可以用执著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自己、改变人生的主题。

丽丝的生活是一个与每一个同龄儿童所没有经历过的特殊生活。电影的开场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压抑的氛围,乱糟糟的家庭,充满绝望挣扎的孩子与父母的眼神,家人间渐远渐离的亲情。可是这便是女主丽丝从小生活的家庭。父母吸毒、8岁乞讨、15岁面临母亲得艾滋死亡、父亲进入收容所,我想这些在那些与之相同年龄得儿童来说,无疑是致命得打击,可是在坚强得丽丝面前变的那样得淡然,甚至成为了她以后奋斗努力学习的动力。正因为丽丝有种超出常人的乐观精神,使得她最后的成功,这不禁让我联系到现实,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因为承受不了挫折而放弃生命,他们看生活太消极,很多时候,生活和我们开了玩笑。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给我们的,因为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是让自己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去接受。

“我觉得我自己很幸运,因为对我来说从来就没有任何安全感,于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须这样做。世上没有回头路,当我意识到这点我就想,那么好吧,我要尽我的所能努力奋斗,看看究竟会怎样。”这就是丽丝的筹码,再大的困难她都已经经历过了,还有什么苦是她害怕的呢?面对困难我们要像丽丝一样,坚定不移的朝目标前行,而不是放大眼前的困难望而却步,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有梦,有行动,乐观的面对现实,最终我们一定可以实现梦想。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强爱人,方可被人所爱所尊重,不要抱怨现在的不幸,要勇于面对,要勇于去改变,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未流过血的手指怎能弹出世间之绝唱。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现在的不幸将是对我们最大的历练,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会更好。

篇2:风雨哈佛路-影评

想了很久,这影评该怎么写,第一个进入我脑海的想法就是网上拉一篇再做些润饰,完成作业就好。等我从网上找了一篇过来正准备改的时候,真的发现无从下手,在别人华丽优美的语句上加些词,明显是两种风格,也显示不出我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我决定,我自己写,写出真实感受。

网上说的也确实是那么回事,可是对我自己而言,却多了另一层意义。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跟我一样,很会联想。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思考着我平日里做的这些事是不是真的对我自己有意义,有帮助。我想,大学生活给我带来了什么,大学里占据我主要时间的学生工作带给了我什么,我平日里过着的生活有意义吗?

《风雨哈佛路》这部影片整个放映下来,我都是全神贯注的,边看边思考,边思考边把自己放在影片的情景中。篇中的主人公是个小女孩,生活在很不幸的家庭里,她渴望亲情,却永远也得不到在别人看来这么理所当然的请求。她,一个八岁女孩的心智,几乎及得上我18岁的心智,她经历的多,体验生活的多,从生活中学到了可能别人一辈子也学不到的东西。我很赞同这么一句话:苦难使人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在艰苦的环境下更能够快速成长。

其实,我一直不怎么相信她的经历会在现实生活中上演。她用两年的时间读完了高中四年的课程,而且每门成绩都为A。获

得1996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并进入哈佛学习。她怎么可能凭借她的毅力和努力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达到这么高的成就。真的很难让人相信,而奇迹就真当这么发生了。这么女孩靠的不单单是自己的毅力和努力,她还有一种坚强的信念,她要让全世界看到她能做到。

如果我是她,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要怎么活下来,会和她一样坚强的走过来吗?答案显然是不确定的。人真的很需要一种信念,一种支持你做任何事情的动力。以后,不管我自己处在何种恶劣的环境下,我都要时刻提醒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向着自己的目标一路走下去。

篇3:风雨民国时尚路

关键词:民国,时尚,西风东渐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用两个字粗略形容, 动荡。

晚清政府交给民国政府的是一艘在风雨中摇曳的巨轮, 内外不安令民国社会的发展处处掣肘, 步步惊心。然而, 在这样一个飘摇的时代, 政权的不稳定虽然没有阻碍国内社会的进步, 但社会性质始终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近代中国确实是被迫逐渐向世界开放的。不过中国文化仍然显示出强大的包容性与适应性, 从魏源的论语“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提出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再到康有为上书力保的百日维新, 直至推翻晚清帝制的辛亥革命,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一次又一次的“启蒙运动”, 显示出整个民族对西方文化从被动到主动的面对态度。碰撞中, “文明”悄然来临。

中国近代史的历程复杂而丰富多彩。这段时期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那么短暂, 但在学者眼中, 这却是自春秋百家争鸣之后少有的思想变化最为深刻、最为剧烈的历史时期。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部分爱国知识分子, 近代中国开始关注世界, 开始探索新知, 寻求强国御敌之道。这段动荡的历史, 曾经发生了许多次学习先进科技文化、探索自强之道的变革。中国社会的各个先进阶级和先进的社会力量, 都对中国命运和出路设计并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探讨解决的方法, 洋务思想、维新变法和民主共和先后曾成为主流思想, 而这也曾让广大人民在思想上发生了强烈的震动。值得一提的是, 在辛亥革命中,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曾痛斥和批判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先进人士积极的宣传妇女解放并且劝禁缠足、禁止买卖人口、废除奴婢卖身契、鼓励女子上学和参政等, 并且他们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写进法令法规, 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妇女的解放, 从而中国妇女长期的附属地位终于得到解放, 这也为之后的女性服饰文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条约口岸的相继开放, 西方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西方文化的附属物, 在中国落地, 而国人也陆续开始接受这些“新的生活方式”, 西方时尚的蔓延令中国形成了“西风东渐”的现象, 从晚清时期的城市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开始了西洋化。最初, 根深蒂固的思想令国人认为“夷服太觉不类”, 自古觉得短衣窄袖的服装样式不够端庄。但是, 经过慢慢变化, 接受西方思想的国人很快就认识到西式服装灵活、简洁、方便的特点。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描写了一位当翻译的外国矿师通事, “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小眼镜, 戴着一顶外国闲帽, 脚上穿着一双皮鞋, 走起路来咯吱咯吱的响, 浑身小衫裤子, 一律雪雪白, 若不是屁股后头挂着一根墨黑的辫子, 大家也疑心他是外国人了。”1从文中可以看出, 此时的“西风”仅在一些开埠较早的沿海地区的前卫阶层中十分时髦。

随着沿海地区不同程度的开放, 有许多俗称为“鬼子栏杆”的商船, 停靠通商口岸的码头贩卖西洋的女性衣饰。到了民国时期, 国人不仅在样式上接受了西式服装, 而且在服装的面料、剪裁甚至色彩搭配都予以全吸收。传统中国女子服装面料多以丝绸、棉麻、毛织物为主, 其中丝绸面料最为多见, 也品种繁多。而到了民国, 西方的面料特别是那些漂亮耐磨又轻便的化纤面料更是受到空前的欢迎。而且, 这些印花面料花样繁多, 尤其是一些抽象图案运用使整块面料具有了动感, 凸显了年轻女性活泼可爱的一面, 这也打破了传统服装尤其是晚晴时期的对称、呆板、沉闷的风格, 让人有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受, 既美观又简洁, 既高贵又时尚。

盛世繁华。清代一向向奢, 由本是清宫菜谱“满汉全席”在民间的盛行一时开始, “居山必以鱼鳖, 居泽必以鹿兔”成为一些富贵阶层的饮食写照。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有一段描写:“向日请客, 大都同丰堂、会贤堂, 皆中式菜馆。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 皆西式大餐矣。昔日喝酒, 公推柳泉居之黄酒, 今则非三星白兰地、啤酒不用矣!”2在居室建筑上, 中国人受西方人的影响更为显著。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在上海的法租界的高档住宅区, 或者公共租界的富人区地带, 已建造了许多西洋的建筑。那时的外滩一带, 已经矗立着许多现代样式的办公大楼和大厦, 上海租界华丽的房屋比比皆是。随着租借的简历和洋人的进入, 国人的出行方式亦有西化的趋势。种种的社会西洋化, 中国虽然是以被侵略的角色被迫接受,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那时的中国已经在慢慢抛弃着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开始慢慢接受了西化的国际时尚, 一点点开始融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风潮之中。

“西风东渐”的历史也是东西方文明百年间在中国的争持交战的历史。西方文明以暴力的方式近百年走过, 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印, 打破了东方古国固步自封的盲目自信, 也改变了原本东方世界的面貌。民国时代, 在东西两茫茫的处境下, “西风东渐”大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观与时尚观, 国人选择了全盘西化, 以西方为上, 这是一个总体上由封闭转向开放的审美变化。但是, 与日本不同的是, 当时中国人在开放的同时没有坚持自己的“魂”, 可以这样说, 在这之前, 中国人穿衣是从古人那里借鉴, 服装文化上为“求同、求弱、求禁”;而这以后, 中国人穿衣模式是从西方人那里模仿而来, 西方人穿什么, 中国人就复制什么。这是中国服装迈出了走向国际社会的第一步, 虽有曲折, 虽然可惜, 但也总算进步。

陈丹青曾经评论民国:“看民国风景, 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生活方式, 归根结底, 是生活方式。思想激变, 生活方式亦随之激变。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 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得益于民国时期在思想上的这种大解放, 才使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得以发生改变, 人们变得开放, 渴望“时尚”“新鲜”, 而这个时期的服饰变化, 同样也顺应了解放个性、反对束缚这样的时代大潮流。

参考文献

[1]. (清) 李伯元, 《文明小史》

篇4:《风雨哈佛路》

“我觉得我自己很幸运,因为对我来说从来就没有任何安全感,于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须这样做,并且不能回头。当我意识到这点我就想:那么好吧,我要尽我所能努力奋斗,看看究竟会怎样。”

It was what the girl Liza said when she decided to keep up to her spirits, bravely and directly face her life and spare no efforts to earn a bright future for herself. At that moment she realized that she could have nobody to rely on or want to rely on any more, and she felt ashamed of2 her ignorance3 and chose to study in school.

这是小女孩丽兹在她打算振作精神,勇敢地直面她的生活并且不遗余力地去为自己争取一个灿烂的未来时说的话。在那一刻,她意识到她不再有任何人可以依赖或者想着要去依赖了,她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耻,所以选择去学校学习。

As a girl that was born in a family with both parents taking drugs, she got barely love or warm from the broken family, but only starvation4, fear and begging experience. This living condition made her an introverted5 girl and she couldnt get well along with her peers, at school she even often got laughed because of her dirt and poverty, so Liza seldom went to school.

作为一个出生在父母都吸毒的家庭里的小女孩,丽兹几乎很少从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中感受到爱或温暖,仅仅只有饥饿、恐惧以及乞讨的经历。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丽兹变成一个内向的小女孩,不知道如何与同龄人相处。在学校她甚至经常因为贫穷和肮脏而被别人嘲笑,所以她很少去学校。

However, it seemed that god thought it was not enough for a little girl. So he decided to put more miseries6 on this little girls shoulder to make her stronger. At last her broken family truly fell apart and she was forced to be sent to a public shelter7 because she refused to attend school once and once again. After her mother died, she decided to go back school again. She worked so hard that she finished her four years course in two years, and finally got the New York Times scholar which could support her to study in Harvard.

但是上帝似乎认为这遭遇对一个小女孩来说还不够,所以决定在她的肩膀上增添更多的苦难来让她变得坚强。最终她那个破碎的家庭终于瓦解了,她也被迫去了社会福利院,因为她总是不去上学。在她母亲死后,她毅然决定回到学校去学习,并且学得十分努力,在两年内完成了四年的课程,最终获得了可以支持她去哈佛读大学的《纽约时报》的奖学金。

From a homeless girl to a Harvard talent, she did find her ways to escape from the poor condition and tried to enjoy a colorful but normal life. Many of us complain a lot every day. But when compared with Lizas life, what we complain about would remain pale. Whats more, few of us have such determination as Liza did. We should learn from Liza that no matter what we confront8 in our lives, just put our bad moods aside, and try our best to make a difference. We should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to succeed but not wait for it.

从无家可归的小女孩到哈佛的才女,她用她自己的方式逃离了糟糕的环境并且努力过一个灿烂却平凡的生活。我们中间许多人每天都在抱怨生活中的逆境,但和丽兹的生活相比,我们的不幸就显得苍白了。不仅如此,我们很少人能有丽兹那样的决心,所以现在我们应该从丽兹身上学到,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都要放下沮丧和失落,然后尽我们的全力去做出改变。成功是要靠自己抓住机会争取的,不是等来的。

You are the only one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your future. Nothing can stop you from pursuing what you want. What you will achieve9 tomorrow is decided by what you have done today. And how well you could finish your work today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your attitude and emotion.

你是唯一那个对你未来负责的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你去追求你想得到的东西。你明天会有怎样的成就取决于你今天做了什么,而你今天的工作完成得是否出色则很大程度上受你的态度和情感的影响。

So start from now, my dear friends, dont use any excuse to step back. Control your own life, be clear on what you want and go all out to10 realize your dream. That journey cant be easy but every drop of sweat is worthwhile11 and you would certainly get much more than you ever expected.

所以,我亲爱的朋友们,从现在开始放下所有让你退缩的借口,抓住你生活的主动权,弄清楚你想要的东西,并且尽全力去实现你的梦想。那段旅程一定不会简单舒适,但是你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值得的,而你最终一定会比你原先预期的收获更多。

[1] security n. 安全 [2] be ashamed of 为…感到羞耻

[3] ignorance n. 无知,愚昧 [4] starvation n. 挨饿

[5] introverted adj. 内向的 [6] misery n. 痛苦,悲惨;不幸;苦恼

[7] shelter n. 庇护;避难所 [8] confront vt. 面对;遭遇

[9] achieve vt. 取得;获得;实现 [10] go all out to 全力以赴做某事

篇5:《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影评

《风雨哈佛路》一部经久不息的励志电影。该片讲述的是利兹的人生经历:父母吸毒、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17岁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高中4年课程,获得1996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学习,一个真实、努力女孩的人生经历。利兹无疑是特别的,同时,也是幸运的。但是与她有着共同经历的克里斯却没有她这份幸运,上帝无疑也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上帝会回馈给你同等的,甚至更多的幸运!《风雨哈佛路》这不仅是一部励志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心理学电影,我们在为利兹悲惨命运感叹时,为利兹努力不屈震撼时。也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只有利兹,难道仅仅是因为她如此聪明,因为她如此艰难的家庭条件。她是这么的特别?同样的社会背景,同样的命运起点还有克里斯,两个最初的好朋友最后拥有的不同人生。这个与她们各自人格特征有着密切联系。下面是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该电影的相关分析。

从阿德勒的自我心理学来看: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的自卑感就有可能成为推动我们所有人心灵活动的动力,即人格动力。利兹是带有自卑感的,当伊娃老师让她来学校上课的时候,她没有对老师说实话,只是在逃避去上课,她说:“我不知道应该对她说什么。我也不知道对别人说什么,我的家不是一个能出正常人的地方。”虽然自卑感是一种不如他人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但并非完全是消极的。相反,当一个人有强烈的自卑感时,他往往会力图发展自己,做成某些事情,以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这时,自卑感就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利兹正是这样的,她知道自己的家庭环境,她讨厌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但同时,她有着强烈的自尊,她会看在垃圾堆里找到的百科全书,当伊娃老师不让她考试时,她说她可以考试,即使没上过课,但那些问题她可以作对。她的自卑推动着她的努力,在进入戴维老师的学校时,她对“A-”这个分数很在意,她想做到更好想得到“A”。这就是阿德勒的追求卓越理论了,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受追求卓越的向上意志所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是追求卓越。追求卓越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利兹付出了2年的努力,拼命的努力,换取了班里的第一名、去波斯顿旅游的机会、得到去世界第一学府上学的机会。这个正是由于追求卓越的动力造成的。她用自己的努力来换取未来。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看,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调节者。自我是来帮助本我的,并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在本我与现实、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作用。现实条件不允许就暂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望的满足,以求得与现实的协调。超我是理想的自我,具有一定的道德标准,限制自我的需求。自我通过调节人格内部之间的力量,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人格的整合与统一。对利兹来说,本我需要得到家庭的温暖,可是,可是那样的环境确实不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利兹幼时的自尊情结、流浪的生活以及后来母亲的去世,这一系列的事情,激起的力比多要求及时发泄,但是超我的反精神发泄作用禁止其内心孤独的满足,而利兹寻找到的另外的突破口便是通过努力而获得另外一种生活。于是,利兹用学习来填补内心的孤独与无助,靠努力生存而获得升华。

利兹战胜了自卑感,通过自我逃避,延迟满足需要,在母亲去世的重创下,她艰难地,却也是幸运的解决了早起发展所存在的各种心里矛盾和冲突,她成功的克服了“自我同一性混乱”,形成了较好的自我同一性。她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奋斗目标。使她达到了生殖型特征人格。在心理和社会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生殖型特征人格能消除本能的破坏作用,是指富于建设性,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霍妮把焦虑看作是神经症的动力根源,利兹的基本焦虑为父母吸毒、贫困的生存环境、生存压力以及缺乏父母关爱等。而弗洛姆认为性格趋向形成于个体满足自身安全需和克服孤独感的过程。孤独感类似于霍妮的基本焦虑,人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弗洛姆认为,个人荣誉集体之中,个体的自由度小,但是由此而不易感到寂寞和孤单。利兹的家庭温暖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幸运的,她遇见了和她有相同经历的克里斯,与克里斯心心相惜、同病相怜,利兹和克里斯一起流浪。这是利兹面对难以忍受的孤独时的解决办法。

根据人格的个体潜意识理论,荣格认为对人格及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潜意识,它包容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器,容纳了所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这些潜意识发生在个体出生之后,并和个体经验相联系。正如利兹自始自终都认为母亲是爱自己的,这个思想源于利兹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玩耍的愉快记忆。这个对利兹的影响很深远。而利兹的一个特点对其成功有很大的影响,那就是看书。小时候考满分的卷子,流浪时看书的画面,这些其实是源于利兹的父亲,利兹的父亲是爱看书的。可以说这些记忆都根植于利兹的潜意识里。并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情结并非只起消极作用,由于利兹的积极心理,这些情结成为了其成功的动力。

除了以上的观点,还有很多细节体现:利兹在申请纽约时报奖学金的时候找姐姐换得体的衣服,在上学的时候让爸爸和自己一起作假。这个体现了人格面具的观点,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在公众场合中展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其目的在于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利兹在母亲去世后的巨大转变,源自于母亲是她心灵的唯一依靠,在遭受巨大刺激之后,思想行为的转变,利兹不想当白痴,想像寻常人那样生活。她从逃避学校到主动走进学校,并狂热的学习,体现了弗洛伊德的移置作用。越努力越幸运,这也是自我效能感的一个体现,所谓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自我效能感能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情绪,正如利兹对上学,进入哈佛大学的自我效能感较高,这会情绪饱满、充满自信的去执行、实践这个目标,同时,高自我效能感可能到时更为勤奋、忍耐、持久的努力,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为自我效能感带来更多积极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而相反的,克里斯回避上学,不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最后,利兹进入了哈佛大学,而克里斯却依旧过着她原有的生活。

“我必须成功,别无选择。”这是利兹自信的宣言,也是她努力奋斗的根源。利兹是特别的,也是幸运的,她没有像她姐姐那样生活,也没有像克里斯那样生活,她选择了一条艰苦却又幸福的路。

附:

篇6:风雨哈佛路影评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叫莉丝的女孩,她出生在纽约一个不寻常的家庭,她的父母都吸毒,家庭环境十分糟糕,没有人管教她、疼爱她,但她还是很爱自己的父母,她的童年是在毒品、艾滋病伴随下成长的。在她15岁时,为了守住这个破碎的家庭,她每一天流浪街头捡垃圾,在地铁里睡觉。由于贫困和自身的肮脏,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为此莉丝经常逃学。随后她又受到很大的打击,母亲因艾滋病死去,从那以后,她觉得她要改变现状,不再这样生活下去,立志要考哈佛。她用了两年时间,读完四年的学科,成功进入哈佛学校,看到这时,我被坚强的莉丝感动了,泪流满面。对莉丝的那种在磨难中坚韧不屈勇往直前,最终成功的一幕幕,让观众看得深受感动。

想想我自己比莉丝幸福多了,有疼爱我的父母,但我经常感受不到幸福,整天在妈妈面前抱怨学习难,生活累,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下,看了这部电影,想想平常我的种种表现,感到十分惭愧。莉丝那种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给了我很大鼓舞。

篇7:《风雨哈佛路》观后感心得影评

《风雨哈佛路》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如何从一个破碎的家庭中走出来;如何把自己和收养所的其他小孩区分开来;如何从失去最爱她,她又最爱的妈妈的悲痛中振作起来。基本上没有上过学校的她用两年的

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课程。因为成绩优异,她有机会来到哈佛大圩参观,正是这一次的旅行她的人生彻底改变了。她努力思考,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这里的人和自己不一样,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不同。她想计入哈佛学习,她想从自己的环境中摆脱出来,她想改变自己的人生。自此她和哈佛有了一个美丽的约定。最后她也如愿的走进了哈佛,开始自己全新的生活。

我始终记得她说过一句话:“因为我已经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了,所以我必须这么做”。这是她坚持的信仰,是她和自己的约定,无论道路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下去。与其说是和哈佛美丽的邂逅改变了她的人生,不如说是她自己和哈佛的约定给了他一个全新的自我。这个约定让她有了明确具体的方向,给了她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坚持下去。她和这一片全新的天地,一个完全不同于她以前环境的世界的美丽约定使得她的坚持,她的别无选择变得不再那么苦涩,变得生气盎然。如果说风雨哈佛路是她必需面对的,那美丽哈佛之约则是她心甘情愿去面对的原因。

篇8:家政女王的风雨创业路

1991 年,薛荣借了20 万元,在丈夫的老家洛阳市郊包了900 亩鱼塘,准备大干一场。去的时候是冬天,天寒地冻,她和雇来的工人们住在鱼塘边的简易房里,学孵化鱼苗,配比饲料,从一点一滴做起。可是,鱼塘只经营了半年,不是鱼长得不好,而是因为经营环境不好,周边村子的老百姓经常来借鱼。说是借,其实就是偷和拿,最后甚至发生了打架事件。无奈,薛荣和工人们不得不离开,50 多个人在一起吃了一顿散伙饭,最后,几个喝多了的女伴抱着薛荣放声大哭。

不甘心的薛荣回到了郑州,以后的几年里,她卖过家电,开过美容院、饭店,办过饮料厂……先后九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艰难。

一天,在医院伺候婆婆的时候,薛荣看到了医院的保洁工。她突然想到做保洁不需要大投资,自己能吃苦,不惜力气,这些不都是最大的本钱吗?从西到东,她几乎跑遍了整个郑州大大小小的机关。四处碰壁后,终于有一天,黄河委员会家属院里的一个住户答应让她帮助清理抽油烟机。

1994 年5 月,薛荣抓住了一个给她带来人生转折的机会。一位朋友告诉她,河南电视台彩电中心将于6月6日启用,现在急需清洗,基建和装修留下的垃圾也要清理,这可是一笔大业务啊!得到消息的第二天下午,她找到电视台的有关负责人说明来意。由于工期紧、任务重,对方要求先出一份计划书,确保万无一失。当时已是下午4 点多,薛荣马上赶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堆相关的书,然后找到一家打字店,出高价要求对方与她一起通宵加班。熬了整整一夜,天亮时,薛荣终于拿出了一份详尽的计划书。

电视台的负责人是一位部门主任,上班时,薛荣已经在他办公室门口等候多时了。当他看完详尽到每个洗手间的计划,又得知薛荣一夜未睡时,当即表态:三天后签合同。对方这么大的单位,肯定只与正规公司打交道,薛荣不敢怠慢,与丈夫一起四处奔波,只用了3 天时间就完成了公司的注册。

1994 年5 月18 日,郑州圆方美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天,薛荣以总经理的身份走进电视台彩电中心,不仅接下了该中心启用前的保洁任务,而且还签订了为期一年的保洁合同,总标的20万元。

一座22 层大楼的保洁工作,距6月6 日交工仅有18 天的时间,任务紧迫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目前薛荣手下没有一兵一卒,甚至连买保洁工具的钱都没着落。这时,她想起了格林兰大酒店的下岗职工,她以最快的速度与姐妹们取得了联系,5月20日,薛荣等人背着行李进驻彩电中心。她们昼夜赶活,吃住都在施工现场,每一天,薛荣都是冲锋在前。6月4日下午,当擦完最后一块玻璃时,薛荣和姐妹们瘫坐在了地上,每个人的手都磨肿了,手背上布满了血点。最后一天,当电视台通知她验收合格的时候,薛荣高兴地跳了起来,随即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有了公司,有了样板工程,薛荣出门联系业务比过去顺利多了。从1999 年开始,公司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业务开始向省内的一些地市扩展,先后在洛阳、新乡、开封等地市成立了分公司,业务范围也延伸到了物业管理、保安、家政服务等领域。

薛荣是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20年来,她以愈挫愈勇的姿态挑战命运,并最终将一个由十几名下岗女工组成的保洁公司,一步步做到了如今拥有10个子公司、并在北京等地建立了27个分公司、年创收额超3亿元、拥有2万多名员工的国内最大的家政领军企业。

篇9:风雨哈佛路-影评

莉丝·默里,1980年9月23日出生于美国,小说《风雨哈佛路》讲的就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童年时,莉丝的母亲吸毒染上了艾滋病,逐渐导致精神分裂。父亲是个瘾君子,对生活抱着很悲观的态度。全家人仅靠着救济金过日子,而且救济金经常被拿去买毒品。8岁莉丝就开始过流浪的生活,她很少去学校但是成绩都是A。随着母亲的身体开始变得越来越差,她开始照顾母亲。15岁时母亲死于艾滋病,她的生活也因此而失去了重心。

年少的莉丝决心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找到一所学校,请求因酗酒吸毒进了收容所的父亲作担保人。17岁开始莉丝用两年的时光学完了高中四年的课程,获得1996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学习。家境的窘迫并未让莉丝停下前进的脚步,她抓住一次又一次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努力奋进,用坚强的意志演绎了一段自强不息、昂扬进取的生命历程。这部小说在出版之初便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作品的主题进行评析。

一、为生活和成功努力拼搏

(一)为生活而努力拼搏

莉丝的成长环境,并没有把她变成一个“毒虫”,也没有让她堕落,而是让她变成了一个懂得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努力摆脱无知的人。“没有人能跟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她只能一边打工一边读书。

(二)为成功而努力拼搏

因为莉丝没怎么去过学校,16岁的时候还在读八年级。所以在上了高中后,莉丝决定用两年的时间把高中课程学完。凭借极高的智商,她很快便在学校里崭露头角。她以第一名的成绩和其他九名优秀同学获得参观哈佛的机会,她看着哈佛大学的学生,看着他们有那么朝气的面孔,就更加坚定了她要从以前的世界里挣脱的信心。

莉丝凭借着自己的奋发进取赢得了《纽约时报》的全额奖学金,顺利地考上了哈佛大学。莉丝曾经说过:“我知道外面有一个更好更丰富的生活,而我想在那样的世界里生活。”就是这样的信念,鼓励她一直向前,鼓励她一步一步接近成功。一个人若想成功,并有巨大的力量去推动他,那么他会拼命努力去争取。

成功是一个过程,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是从无知到博学的过渡,这个过程固然痛苦,固然艰难,但是人们总会从这一过程中得到成长,得到历练。越是接近云端,氧气越稀薄,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越远,所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多,所经历的就会越痛苦。每个人都有与从前的世界告别的权利,这主要取决于我们付出努力的程度。

二、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

(一)坚信母亲对自己的爱

莉丝的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还吸食毒品,这使得莉丝的母亲有的时候会丧失人性。不仅如此,她对莉丝生活上根本不关心,所以莉丝看起来总是很脏,就像是一个乞丐。因为吸食毒品需要钱,母亲总是把家里所有的钱拿去买毒品,全家都只能跟着挨饿,即便如此,莉丝仍然坚信母亲对自己的爱。在母亲从收容所出来的时候,莉丝愿意陪伴着母亲走到生命的尽头,莉丝一直都爱着她的妈妈,无论何时何地,自始至终。在人生的漫漫旅程中,父母是我们永远的依靠,当我们经历挫折失落时,父母用他们自己无言的付出为我们营造出爱的港湾。

(二)坚信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莉丝生活的环境很恶劣,想要不受到影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她还是依然坚持自己,不愿向世俗妥协,不愿堕落。就算周围所有的人都说她不可能扭转自己的命运,但是她依然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现实。信念是我们的依靠,是我们绝望时的指路灯,是我们无助时候的心灵寄托。信念是我们在跌倒很多次以后让我们重新站起来的力量,是我们在想放弃的时候在我们身边温柔提醒的天使。信念之于人犹如翅膀之于鸟,没有信念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三、用毅力创造别样人生

莉丝从小过着毫无秩序的生活,做什么事也只是看而不去想,例如一个月她只去学校三次,却无法保证每次都有饭可吃,她的生活就如同一团乱麻毫无秩序。但就在母亲去世后,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应该有一些改变,这些改变的起点就是建立起有序的生活。从她走入高中开始,她把每天自己的学业安排得满满的,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规则、秩序不论是对一个人来说还是对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了秩序,国家的各种系统就会处于瘫痪状态。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秩序,生活就会变得一团糟,人也会走向堕落。

《风雨哈佛路》的主人公莉丝历经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梦寐以求的最高学府哈佛大学。小说表达了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可以用顽强的毅力改变自己、改变人生的主题。这部小说提醒我们,虽然我们没有选择自己出身的权利,但是我们却有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利。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上帝负责发牌,但是玩牌的是我们自己。这部小说向我们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女生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走出家庭的困境,走出人生的低谷,从一个贫穷的女孩成为哈佛学子。

篇10:风雨哈佛路观后感影评650字

电影的女主角名叫伊丽莎白,但她更希望别人叫她丽兹,因为她母亲发狂时就叫她伊丽莎白。她出生的家庭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家庭,父母双双吸毒,患有艾滋病,母亲精神分裂,还常年酗酒。这个家庭一贫如洗外,丽兹很小就开始照顾母亲,她说母亲是她的孩子,正是因为如此,丽兹没有时间去上学,但是由于自身勤奋且聪明,她在学校取得了很优秀的考试成绩。

丽兹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哪怕要亲眼看到母亲发病的可怕,父母对这个家庭不管不顾,但这一点小小的希望也破灭了,母亲从医院回来后到了她爷爷家生活,她与母亲就这样分离了。后来因为不能按时去上学,她被送进了一个社会机构,类似儿童收容所的地方。在那里,孩子之间打架是常事,她也经常被欺负。后来到了十五岁,她回到了爷爷家,此时她的母亲已经奄奄一息,由于看不惯爷爷,爷爷也不喜欢她,很快便被赶出了爷爷家,小小年纪开始了流浪生活。流浪了不久之后,她的母亲就去世了,丽兹非常伤心,也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很快她决定重新去上学,她不想做一个傻瓜,她想去看看另外一个与她生活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她知道有一个更好的世界。

在学校开始学习后,她一边打工一边看书,因为要在两年的时间里读完四年的课程,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她想看看自己能不能也到那个更好的`世界里去生活。结果上天没有辜负她,她考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了去波士顿旅游的机会,她在参观哈佛大学的时候,她羡慕地看着周围的人群,老师鼓励她考哈佛大学,她从不自信不确定转变,开始有了冲破一切困难的勇气,她决定报考哈弗大学,接受最好的教育。

影片的最后,丽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纽约时报的资助,坐在了哈佛大学的教室里。

她感谢她的父母,发自内心的深爱着她的父母。这一点让我感到羞愧。我的父母为我日夜操劳,担心这担心那的。可是我却似乎什么都还没有为他们做。有时候没钱交学费的时候,有时候被同学嘲笑的时候,有时候看到别的孩子的生活过的那么好,而我甚至连饭钱都要省的时候,我就非常难过,甚至埋怨生活,埋怨父母,为什么我要这样?现在我却明白了,父母已经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了我,他们教我做人的道理,他们供我衣食,他们给了我这世上最真挚最永久的爱,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再能给我了。而我只是在盲目攀比,虚荣心作祟。在把眼睛过多地关注他人的生活中看不清自己了。

另外丽兹在确定目标之后便不顾一切,挖掘所有的潜能去完成目标,最终实现了梦想。我有她这么努力吗?或许三年前的我可以说有她五分的努力。但是因为自己对上的大学感到失望,认为高考失败,上了自己不想上的学校。便一味逃避。上课时感兴趣就听,大多数时候打酱油,导致专业学的不扎实,本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本来拥有很好的天赋,就这样浪费了。室友常说如果我努力的话,绝对是学霸中的学霸。可听到这话我只有羞愧和后悔。因为生活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篇11:风雨哈佛路-影评

故事情节既贴近生活又有艺术的创造,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而引发的感想又高于生活。《风雨哈佛路》证明坎坷人生路,用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不懈的意志诠释生命,绝不放弃,我们的梦就在前方,美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创造。无论现在怎样,相信只要通过努力,明天定会很好。

电影结束后团支书林琦主持观后交流。他们通过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以“假如我是…”为开头发表观点,开始自由讨论。在场同学发言没有浅薄地停留在对电影画面质量、制作、情节设置的合理与否的评价,而是通过此电影读出了成长,现实与执着的追求之间的差距,中国大学生的学习、事业以及大学生的世界观等方面的问题。同学们纷纷上台谈了一下自己感悟与体会,从当下谈到未来、从短期目标谈到人生梦想,坚定了向前努力的信心与决心。《风雨哈佛路》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要感激生活中的挫折,因为正是这些挫折让我们改变,进步、长大、成熟。没有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经历过失败,可是他们都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比一般人更快的站起来,更加坚定的追求他们想要的东西。

此次班团活动的顺利开展,丰富了班团活动的形式与内涵,对同学们进行了励志教育,活跃了班级气氛,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交流和感情。

上一篇:写机器人的作文300字下一篇:圆锁父母发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