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材料科学基础

2024-05-06

河北工业材料科学基础(共6篇)

篇1:河北工业材料科学基础

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课程学习计划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新生入学一周内制定课程学习计划,经学科和学院审批后执行。课程学习计划中所列课程应符合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二、硕士研究生科研培养计划

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开学的两周内,在充分沟通交流的前提下,由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共同制定硕士研究生科研培养计划。硕士研究生科研计划经学科和学院审批后,应严格按照研究生科研培养计划执行。硕士研究生科研计划将作为考核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是否完成取得硕士学位所需科研工作量的重要依据。

三、学术报告训练及学术活动

(1)学术报告训练

硕士研究生按照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在学期间应完成两次学术报告训练。第一次学术报告训练时间为入学后第二学期,每年的9月最后一周上交纸质版的学术报告及《学术报告训练表》;第二次学术报告训练时间为入学后第三学期,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上交纸质版学术报告及《学术报告训练表》。

文献综述报告可作为第一次学术报告训练,时间安排同第一次学术报告训练时间安排。

(2)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不少于5次,每学期期末上交一次参加学术活动的手写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要求内容必须与《河北工业大学学术活动登记表》一致。

四、论文工作计划

硕士研究生第二学期完成前必须制定论文工作计划,论文工作计划制定完成后上交学院备案。第三学期必须进入毕业论文工作。

五、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开题时间为入学后第三个学期,开题报告要求以书面和公开报告两种方式进行,书面方式为提交《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文本;开题报告评审会应在本学科内或相关课题组范围公开进行,由学科负责人或导师召集3-5名相关学科专家(其中一名必须为外聘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论证。开题报告评审会相关安排需提前三天上报学院备案,并张贴通知。

学生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到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如未通过,应在一个月内重新申请开题,重新开题报告评审会专家组原则上应由原专家组成员构成。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应更改课题,如有特殊原因对选题有较大改动者,须由硕士研究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导师、学科负责人、院长签字同意后报研究生学院批复。更改课题后要相应延长毕业时间,从开题到论文答辩时间至少需满足一年,学校不再担负学生延长学习年限期间产生的费用。

六、中期报告

硕士生于第四学期进行论文工作中期报告。中期报告以学科或相关课题组为单位以答辩的方式公开进行,中期报告考评小组人员组成要求同开题报告专家组,中期报告会时间及专家组成员需提前三天报学院备案。中期报告通过后不允许再更改课题。

七、答辩环节

(1)硕士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同时达到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条件后方能申请参加答辩。

(2)所有申请硕士学位的论文除去参加校盲审的论文外,其余由学院统一安排盲审,未参加盲审的论文不能参加答辩,盲审费用由学院承担。论文查重时间为每年三月中旬,论文查重通过后方能参加盲审。论文盲审送审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下旬前后。查重未通过者,按学院相关文件进行处理。当盲审评阅结果出现一个“不同意答辩”或两个“较重大修改”时,硕士学位申请人至少延期半年答辩并重新参加盲审。当评阅结果出现一个“较重大修改”时,学位申请人需对论文进行实质性修改,修改完成后重新参加盲审。所有二次盲审的费用由个人承担,学院不再承担。除上述情况外,硕士学位申请人可以直接进行答辩。

(3)对于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其所指导的学位申请人在首次送审时出现盲审未通过的,第二研究生招生名额减招一人;连续两年出现所指导的学位申请人首次盲审未通过的,暂停该导师下研究生招生资格。

(4)硕士研究生答辩工作由学科根据各自要求自行安排,答辩委员会应由5-7名专家组成,学院将组织相关人员组成研究生答辩督导小组,监督各学科答辩情况,各学科答辩时间一周前报学院。

(5)各学科可自行安排是否预答辩。

八、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

鼓励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每位硕士生应满足以第一作者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或在E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篇或取得中国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一项等相关成果条件后方可申请学位。

硕士研究生申请答辩所要求涉及的科研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均应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内容密切相关,且第一署名单位为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或依托材料学院的科研机构,如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注:学籍为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在学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一署名单位非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不能认定为该学生的学术成果。)论文第一作者包括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的情况; 发表应以论文在线或见刊为准;申请或参与申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并通过专利初审的(研究生为第一发明人,或者导师第一发明人,研究生第二发明人)相当于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SCI论文。

如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未满足要求,但已合格完成培养计划,并完成了学位论文的工作,经审核通过可以组织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但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暂不审议其学位,如在毕业后两年内取得的科研成果满足学院要求,本人可申请审议其学位授予问题,逾期不再受理。

九、涉密论文评审程序

除军工或国防项目外(须经校军工研究院认证),其余项目论文均不接受涉密申请。参加军工或国防研究项目(立项任务书参加人员名单中同时有导师和该研究生名字)的研究生论文,若有保密要求,由导师和研究生联合向材料学院提出书面申请进行涉密论文评审。

凡经学院认定的涉密论文,学院将委托院学术委员会对提出书面申请的论文学术水平进行评审(随机抽取三名以上委员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答辩。未通过者自动延期半年后重新审核评审;若重新审核评审一次后仍然没有通过,研究生终止学业。

申请论文内部保存的硕士学位,培养方案与上文件相同。

十、其余未述要求,均参照河北工业大学相关条例、文件执行。

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7-10

篇2:河北工业材料科学基础

“工大教师楷模”(在职)提名人

(以姓氏笔画排序)

王云峰(经管学院)王秀春(能环学院)冯石岗(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玉岭(信息学院)李志刚(电气学院)李春利(化工学院)李铁军(机械学院)杨 鹏(控制学院)杨海丽(廊坊分校)杨瑞霞(信息学院)张东生(经管学院)张顺心(机械学院)陆俭国(电气学院)袁俊生(海洋学院)郭献洲(理学院)阎殿然(材料学院)王云峰,女,1952年4月生,中共党员,汉族,1969年2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编3部教材;荣获河北省优秀教材奖一项、河北省高教学会第十届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一项;所指导的两篇博士论文、两篇硕士论文分别获得河北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

承担国家863计划暨河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软科学、河北省科技攻关、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和大型企业委托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九届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第六届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第十二届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获2001年天津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王秀春,男,1949年2月生,无党派人士,汉族,1969年5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河北工业大学督导委员会主任,从事热能工程专业研究。

在教学方面,多次获课堂质量优秀奖、优秀课堂教学一等、优秀任课教师和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和督导工作,作为第一主研人主持了河北工业大学教改重点项目“关于教学督导工作的研究与改革”和“关于教师评价体系建设研究”课题。2000年被评为河北工业大学教学名师。在科研方面,科研合作及服务的企业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第一完成人)。作为主持人到校经费累计300多万元。作为主持人和第一完成人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作为第三完成人获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被评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冯石岗,男,1955年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任“京津冀社会发展中心”副主任、后现代主义研究所所长,冀文化研究所所长,河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哲学、科学技术社会、管理哲学。

教学方面,承担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7门课程;2008年获课堂教学质量奖;2010年获优秀任课教师奖;2012年获校内教研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河北省教研成果二等奖。

科研方面,发表学术论文98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并完成省部级课题10多项,参加国家级课题2项。2008年获河北省社科成果三等奖;2010年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9年全国模范教师、2009年校级教学名师、2012年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刘玉岭,男,1942年2月生,民进党员,汉族,1966年4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现任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研究。

教学方面: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五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科研方面:获国家发明奖5项,省部级奖23项。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四十余项。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与完成02重大专项项目一项。作为该项目第二期首席专家,已通过专家评审。

荣获02重大专项优秀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三、四等奖各2项,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和天津市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2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后备院士人才、首届十大发明家、省管优秀专家、优秀博士生导师,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曾任省人大代表,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志刚,男,1958年11月生,中共党员,汉族,1975年4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电机与电器专业研究。

在教学工作上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分别获得本科生课堂教学优秀奖、研究生课堂教学优秀奖。

在科研工作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5项(均排名第一)。在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2项排名第一)。获得发明专利4项(均排名第一),实用新型专利12项。

曾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河北省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李春利,男,1963年4月生,民进党员,汉族,1989年参加工作,现任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担任省级精品课负责人,2010年至2012年连续获得课堂教学优秀教师,1992年天津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主编普通高等学校教材1部。

获得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3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奖项均排名第一。在EI、SCI及核心等期刊上发表论文累计109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5项,从2005年至今为学校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万元,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

曾获得2012年民进全国先进会员,2008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07年省管专家,2007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4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李铁军,男,1967年6月生,中共党员,汉族,1993年9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机械工程专业研究。

在教学工作中,2000年组建了机械电子工程系;主讲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教学工作量超学时。

在科研工作中,主持国家、省市以及横向项目22项,到校经费1148万;1998年组建了机器人及自动化研究所;在研项目有国家基金项目1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项;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曾获得天津市”十五”立功奖章、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河北省首批“百名优秀创新人才”、“三三三”人才第一层次,河北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

杨 鹏,男,1960年8月生,中共党员,汉族,1977年1月参加工作,现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自动化专业研究。

教学方面,评为省级教学名师与校级教学名师,自动化工程省级教学团队,承担教育部教学研究课题1项。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河北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河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主持河北省二级学院综合改革项目,主编与参编教材8部。

科研方面,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与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民政部科学技术成果创新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主要成员。

曾荣获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三育人”先进个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杨海丽,女,1966年2月生,中共党员,汉族,1986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外语系主任,硕士,副教授,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教学方面2004至2012年连续九次获河北工业大学课堂教学优秀奖; 2007、2009、2011年连续三次获河北工业大学第六、七、八届优秀任课教师;2009年获河北工业大学优秀指导教师。2006年获“全国第三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决赛指导教师优秀奖;2006、2008、2010年获河北省第八、十、十一届“世纪之星”英语演讲大赛高职高专组指导教师一等奖。

科研方面做为项目负责人和第一主研人完成科研项目14项,撰写论文22篇,主编《当代大学英语同步自学辅导》、《浪漫英语词语》。2008、2013年获河北工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杨瑞霞,男,1957年2月生,中共党员,汉族,1976年参加工作,现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学研究

在河北工业大学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三十多年,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河北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优秀研究生论文指导教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省、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4项,并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科研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备部武器装备预研基金等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5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荣获2011年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张东生,男,1960年5月生,中共党员,汉族,1987年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研究。

主编《微观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现代企业管理》《趋于极限管理》;校级精品课《企业战略管理》负责人,1997年优秀任课师,2006年省级教学名师。

作为主持人到校经费累计300万元以上,石家庄高新区与京津冀第三极互动模式研究;石家庄高新区与城市发展协同模式设计;天津诺尔哈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客户资源管理系统设计;冀衡药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河北建投公司发展战略研究等2个研究项目;石药集团公司循环体系、发展战略等7个研究项目;唐钢技术创新、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等5个研究项目,等。

曾获得河北工业大学教学之星荣誉称号。

张顺心,男,1959年10月生,中共党员,汉族,1976年6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从事机械设计专业研究。

在教学工作中,曾获得河北工业大学优秀任课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指导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全国2等奖、河北省1等奖;主编国家规划教材等共8部。主持河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各1项;多次获河北工业大学课堂质量优秀奖。

在科研工作中,获民政部科技成果创新一等奖(第6);主持完成河北省科技攻关1项;参与863计划1项(第六);国家支撑2项(第7,第8);河北省基金1项(第2)。

曾获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教工先锋岗、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称号。陆俭国,男,193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汉族,1958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电气工程专业研究。

在教学工作上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一);在科研工作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均排第一)、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获得河北省突出贡献奖;共发表专著5部;发表重要论文168篇,其中被SCI、EI收录71篇。在此基础上负责制订了我国低压电器可靠性领域8个系列国家标准。

担任国际电接触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燕赵学者”;河北省院士后备人才;河北省劳动模范;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袁俊生,男,1961年5月生,中共党员,汉族,1982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海水利用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省管专家,河北省突贡专家,河北省科技十大杰出青年。荣获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先进科技工作者,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长期从事海洋和化工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在海水提钾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持完成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项目5项、省部项目15项、产业化项目26项,到校经费累计2661万元。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省部二等奖2项;授权专利12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重要论文110余篇(SCI/EI收录39篇)。作为“211工程”建设子方向负责人,取得2项标志性成果。郭献洲,男,197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汉族,2005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现任理学院高等数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在教学方面,自2007年以来,每年均获得课堂教学优秀教师;近年来培训指导学生参加天津市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取得优异的成绩;主持校级教研项目2项;编写教材2部;指导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有3人次获得优秀毕业设计。

在科研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Journal of Functional Analysis》、《Canad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等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被三大检索11篇。现为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员。

2011年获得天津市“先锋岗位”称号、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数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10、2011、2012年获得“天津市数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2年获得天津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三等奖。

阎殿然,男,1946年12月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兼任天津市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组成员,河北省教育学会理事等职务。

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取得科研成果10项,在研项目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4项。曾获河北省科技发明一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第二完成人),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均为第一完成人)。

河北工业大学

“工大教师楷模”(离退休)提名人

(以姓氏笔画排序)

于文奎(化工学院)于锡三(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文才(材料学院)王绍臣(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润珩(化工学院)任丙彦(材料学院)任宝山(化工学院)刘文润(机械学院)杜佩衡(化工学院)杨 倬(建艺学院)杨文麟(计软学院)杨国琛(理学院)张贤模(经管学院)张留成(化工学院)张维连(材料学院)苗长润(经管学院)岳 宏(机械学院)孟庆龙(电气学院)俞颐秦(能环学院)柴仲铨(机械学院)徐岳生(材料学院)高顺军(廊坊分校)黄世昌(土木学院)颜威利(电气学院)魏安赐(理学院)于文奎,男,1940年6月,原单位为化工学院,副教授。

全国优秀课程(1993)“化工原理”课程主讲人, 1996年获河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名),“化工原理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1993年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五名);“科研开发对提高《化工原理》教学水平的探讨” 1997年获河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名)。

“立体传质塔板技术”第一发明人,“大通量高效立体传质塔板技术及其在化工节能降耗中的应用”获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名);1994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天津市市长特别奖)(第三名);1993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名);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2项。

于锡三,男,1932年9月生,原社会科学部教授,1995年7月退休。为本科生、工管系硕士生、博士生讲授《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概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等课程,1989和1993年两次获省优秀教学成果研究二等奖。获校课堂教学优秀奖一次,学校先进个人。

曾在省、校级有关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1993年获天津市高教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经验一等奖。1991年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1996年主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概论》。

获得1990年—1995年天津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学术带头人称号,2004年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和2006年两次被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天津市退休职工时尚之星,2008年省老教授事业贡献奖,2001—2011年四次获校优秀党员称号。王文才,男,1938年3月生,原材料学院教授,2003年3月退休。获得天津市七五立功个人荣誉称号。曾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1991年,第四完成人),商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1年,第一完成人),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86年,第二完成人),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86年,第一完成人),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90年,第四完成人),国家科委第二届新技术新产品展销会金奖(1990年,第一完成人)。

获国家专利两项:铸态屈氏体磨球 专利号:91100168.9;金属型铸球磨具 专利号:91201722.8。

王绍臣,男,1944年3月生,原单位为社会科学部,教授,2005年3月退休。

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哲学教学,至今仍开设:《古代文化与揭秘迷信》、《现代应用心理学》选修课。曾获“优秀课堂质量奖”4次。所教课程获省级、校级精品课。组织和指导大学生马列读书会20余年,教书育人。

获省政府课题1项、省教育厅课题2项,编写《意识形态学》、《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专著;主编著作6部、参编6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级教学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一等奖3次,获课堂教学优秀教师4次,获“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4次,还多次获得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王润珩,男,1935年7月生,原化工学院教授,2002年9月退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胶粘剂协会顾问,天津市胶粘剂研究会和河北省粘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获国家发明奖一项、获得发明专利三项,省市科技成果奖多项。编写《缩合聚合》、《胶粘剂与涂料》,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有两篇被SCI收录。

获得河北科技群英、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天津市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曾获“聚酯热熔胶溶胀制粉法”国家发明四等奖,“聚醚型聚酯热熔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天津市科技成果二等奖,“聚酯热熔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河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以上获奖排名均为第一名。

任丙彦,男,1946年9月生,原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9月退休。

一直从事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承担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20余项。主要研究成果有:半导体光电子技术研究,半导体光电子材料、多晶硅材料及光电子器件,硅光电源研究大直径低氧碳硅单晶的晶体生长工艺及硅片加工工艺研究大直径硅单晶的微缺陷研究、有限元在CZSi生长工艺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硅外延生长技术》译著一部。

享受国务院专家政府津贴,河北省首批“巨人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河北省2012年“十大新闻人物”荣誉称号。获国家四等发明奖一项,河北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河北省优秀产学研奖一项。任宝山,男,1940年3月生,原化工学院教授,2005年5月退休。参编国家规划教材《无机化工工艺学(合成氨)》;完成“活性氧化铝”、“含氯化铵废液的综合处理技术”等省、部级科研项目,获专利两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活性氧化铝为化工部气体净化催化剂合作完成成果,该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3项教学研究成果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三;1988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奖(排名第三);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著有《氮肥工艺设计手册(理化数据)》(排名第一);2002年河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排名第一)。

荣获199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刘文润,男,1939年7月生,原单位为机械学院,教授,2002年11月退休。

主要教授《工程图学》、《计算图基础课程》等课程,发表科技、教学改革及管理论文三十余篇,其中《改革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培养专与博相统一的复合型人才》获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编《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参编《机械制造基础》等书籍。

1995—1997被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聘任为天津市科学进步奖评审委员,2001—2003被河北省教育厅聘任为河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指导组成员,曾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两项教学成果被评为河北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均为第一主研。杜佩衡,男,1937年6月生,原化工学院教授,2004年3月退休。主要从事塔器的研究和设计,从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了新型垂直筛孔塔板New—VST性能及应用研究,并于1993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6年、2007年,他先后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

理论研究方面: 1986年,杜佩衡对New—VST喷射状态下操作时气相中液滴粒度大小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属当时世界首次;并于1991年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该类塔板空间存在重要的传质作用这一全新理论观点。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并编写出版了《塔设备设计》、《现代塔器技术》、《科学技术名词解释》、《塔器的工程设计及应用》等专著。

1995年,杜佩衡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管优秀专家称号,2002年被授予国家化学工程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与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

杨倬,男,1935年9月生,原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现任河北工业大学建筑研究设计院资深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强调工学并举,曾获全国农村住宅设计竞赛二等奖;两次获得全国教育建筑优秀建筑设计(部级奖励)三等奖(河北工大东院图书馆,承德医学院图书馆)。获河北省优秀建筑设计(省级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余项。

编写多项教材与著作,2009年出版专著“建筑方案构思与设计手绘草图”(中国建材工业部出版社)。1987年获河北工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发表在建筑学专业的顶级刊物《建筑学报》。主持设计10余项校园规划设计与调整,50余项教育建筑方案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是津、冀地区著名的校园建设和图书馆建筑设计专家。

2010年获张北县“感动人物”称号。杨文麟,男,1928年7月生,原单位为计算机学院,教授,1992年8月退休。

获得2006-2007离退休干部优秀个人;从事教育事业贡献三十年,获得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发的荣誉证书;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从事人民教育三十年荣誉称号。曾获天津市计算机应用开发优秀项目。

杨国琛,男,1935年3月生,原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3月退休。

教授液晶物理、量子场论等多门课程。在核物理、基本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等方面均提出了新思想、新概念。在液晶物理、液晶材料物埋方面,提出了液晶统计物理学新的统计方法。深入研究液晶的表面物理,提出液晶表面锚定能的新公式,对液晶盒在外加电场或磁场作用下的转变得到新的重要结果。出版专著《场论》,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5O余篇。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6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际引力基金会荣誉奖。1984年被国家科委定为全国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83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教授。1992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定为首批省管优秀专家。获得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北省政协五、六届委员。张贤模,男,1931年8月生,原管理学院教授,1995年6月退休。参加编写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工业企业管理》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获河北省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编写出版国家规划教材《技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主持并参与编写出版《中国技术市场》等多部专著,在国家和省市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多篇。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积极创办我校《工业管理工程》、《技术经济》、《工业外贸》三个专业,2000年与天津环科院合作申请《管理工程》博士点得到批准授权。1994、1996、1997获国家科委全国技术市场二、三、四届金桥奖(个人奖),1997年10月获国家科委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先进个人。2004年11月获《中国技术市场建设成就奖》。1991年获河北省优秀教师称号。2001年获河北工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张留成,男,1937年8月,原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8月退休。

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1989年),国家教学成果优秀奖一项(1989年),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二项(1997年、2003年),均排名第一;主编十一五规划教材《高分子材料基础》一部;主编高分子教指委推荐本科教材《高分子材料导论》;主编研究生教材《高分子材料进展》;其他编著8部。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主持完成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持完成河北省重点项目一项;获得河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排名均为第一;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多篇,其中一区论文2篇。

荣获河北省省管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2009年前);曾任河北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协委员,日本杏林大学名誉教授。张维连,男,1943年8月生,原材料学院教授,2008年8月退休。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的晶体生长及材料与器件之间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5篇被EI、SCI收录。先后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基金10项。

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称号、河北省教委科技工作者称号。曾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1995年,第二完成人),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1982年,第二完成人;1987年,第二完成人),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9年,第二完成人)、三等奖1项(1997年,第三完成人)。

苗长润,男,1939年9月生,原管理学院教授,现任廊坊分校教学督导。获得河北工业大学课堂质量优秀奖4次;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主编教材《质量管理学》,参编教材3部。

主持省级课题《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河北省传统产业的途径与对策研究》(1994-1997)、《工程投资风险评价及成本控制与应用一体化研究》(1998-2001)等3项,参与横向课题2项。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对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河北省传统产业制约因素分析》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科学执行委员会,天津市科学协会评为“优秀论文”奖。

荣获2011年河北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2012年被评为河北工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岳宏,男,1935年 5月生,原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和完成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攻关课题以及天津市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取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六项,发表论文百余篇。1999年“电粘流体及其应用研究”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得三等奖。“具有填充电流变流体泡沫垫机器人触觉传感器”和“具有矩形截面流道可变阻尼器的减振装置”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基于小波变换光学实现机器人视觉传感器”,获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至今,担任国际《Industrial Robots》和《Sensor Review》两杂志审稿人。

荣获“八五”立功奖章;河北省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5年“全国优秀教师”。

孟庆龙,男,1928年3月生,原单位为电气学院,教授,1995年10月退休。

主要成果有PKCAD/CAM/CAPP系统、继电器专家系统、电器优化设计等软件系统,已推广应用。

编写了我国电器行业第一本CAE/CAD等教材。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编审出版21部著作,主编《电器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电器制造工艺学》等6部著作。

荣誉称号:1988年12月获机械部科学技术进步奖,1987年7月得到原机械工业委员会聘书。曾编写《 电器结构、工艺及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 获国家机械局三等奖。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称号。俞颐秦,男,1937年3月生,原单位为能环学院,教授。

科研项目包括太阳能集热器研究等近十项课题。获得六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两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发表论文30余篇;合编出版教材、专著两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叁项。参加国家能源标准制定工作。完成企业能耗和节能指标两项国家标准的制定。

曾任全国热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节能与热力学分委员会委员,国际氢能应用委员会委员。

柴仲铨,男,1937年2月生,原单位为机械学院,教授,1997年12月退休。

主要从事的科研项目有深孔精镗铰机床的研制、烫皮机的改型设计与制造、电梯导轨生产线的专用设备的研制、提高花岗岩表面光泽度的研究、超微粒加工设备的研制。

先后在《液压工业》、《汽车与配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先导型溢流阀启闭特性及实验分析》、《高效率汽车制动轮缸和气动密封实验台》等10余篇论文。

1984年获天津市科协“天津市科协积极分子”,1998年获河北省科委“超微粒加工设备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先后多次获得校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徐岳生,男,1935年11月生,原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12月退休。

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专业教学、科研与科技开发。讲授的课程有:《真空技术》,《半导体材料学》,《晶体生长物理基础》等。主要研究方向:半导体硅单晶生长及硅片缺陷工程;晶体的等效微重生长。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论文40余篇,10篇收入SCI和EI。

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曾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1995年,第一完成人),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1982年,第一完成人;1987年,第一完成人),二等奖1项(1999年,第三完成人)、三等奖1项(1997年,第一完成人)。

高顺军,男,1945年8月生,原廊坊分校现代教育中心高级实验师。本人自1993年开始负责工大分院实验室的筹建、管理工作。先后建成、物理、电工、电子、化学实验室及可容纳240人同时上网的机房。制订了实验室的管理规则及规章制度。为各学科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计算机房是我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无条件做好服务。在自己主管的十年中,确保了上机课的正常运行,而且在为深灰多达几十次的各类上机考试服务中,从未出现过任何问题。

参与课题《ISO9000高等工程教育测试的研究》获河北工业大学98-99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由于自己工作积极努力,多年来领导和老师们给了不少荣誉。96-98年获河北工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三次。分校93、94、97、2000年优秀共产党员四次。黄世昌,男,1925年3月生,原土木学院教授,1995年6月退休。教学贡献:1970年初主动联系天津市市政工程局,为其代培公路专业两期90名学员,为学校创收90万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首创开门办学,与我省市交通部门相结合,通过接受生产任务,搞勘测实习,完成实际设计任务,既锻炼了学生工作能力又为学校节省了实习费用。这一举措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并为以后所沿用。1980年后任交通部公路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多届委员;还历任我省教育工作委员会多届的公路专业评审委员,兼职为我省师资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1991年被评为天津市教卫系统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院系先进工作者。1995年退休后,首任我校老教授协会会长,2003年10月被评为河北省老教授协会先进工作者并授予荣誉证书。

颜威利,男,1937年1月生,原电气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6月退休。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1994-2002年担任河北工业大学校长,曾任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理论电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他在任期间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唯一国家“211工程”大学,获得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一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863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有100余篇被SCI、EI收录。为我校电机与电器国家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魏安赐,男,1939年3月生,原理学院教授,2003年1月退休。在《大学物理》、《现代物理知识》、《物理通报》、《河北工学院学报》、《云南工学院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工作者自然科学手册》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1篇。

获河北工学院1984—1985学教育研究、教学改革一等奖。1993获河北工学院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二等奖。1997年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素质和物理学习效果的研究与实践》,获河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篇3:河北工业材料科学基础

一、问题

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建筑设计教学的初始环节, 一直受到各方关注, 关于设计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由来已久。国家整体教育状况的变化和建筑行业自身的发展, 也进一步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从传统的纯基本功训练模式转化为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同时兼顾基本功的训练模式, 这不仅增加了训练内容, 在训练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从生源状况来看, 我国中小学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中小学对于艺术素质的培养相对不足, 加之社会上缺乏对中学生基本的择业指导, 使得更多的新生对专业缺乏了解, 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感到困惑和迷茫。从教学条件上看, 随着学生数量的上升, 每个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在加重, 这就要求探索更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行业需求上看, 我国当前建筑行业发展迅速, 人才需求量大, 这就要求有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也对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尝试

通过对上述实际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们尝试按照认知规律组织教学与训练, 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希望以此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从易到难, 从模仿到创造。

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是人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 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刚刚升入大学习惯了中学教学模式的学生, 对于专业知识的接受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另外, 模仿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未来的“创造”比喻成一篇文章, 那么模仿阶段相当于为它积累词汇和句法, 只有在充分地准备之后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 而没有积累的创造无异于空中楼阁。

2. 整合“学”与“习”。

我们这里的“学”主要指的是对专业知识、规律的学习和掌握。这个环节体现在每个训练开始的课堂教学中, 为训练提供选择组织内容的背景知识和依据。这里的“习”指的是训练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教师的反复辅导和学生的反复练习才能得以实现。这个过程, 培养学生的几种基本技能, 同时培养他们比较判断好与坏、美与丑的能力, 这些能力将在训练中得到逐步提高。在学生的学习中, 这两个过程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而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对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一般来讲, “学”的课时数相对“习”要少得多, 而知识的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开发。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一方面有些学生重视训练成果忽视课堂听讲, 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又对单一的技法训练缺乏兴趣。我们将这两者整合起来, 这使得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能自觉地对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总结, 同时提高了技法训练的热情, 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 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从“感知”到“认知”。

从心理学中我们知道人对事物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从“感觉”到“知觉”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使得人的认识从直观的、局部的发展到抽象的、整体的, 达到对事物认识的深化。缺乏“知觉”过程固然不能够形成对事物的准确把握, 而缺乏“感知”过程直接进入到对事物抽象规律的认识则有可能形成认识中的教条, 同样会阻碍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我们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涉及到一些规律的讲授, 例如形式美的规律、空间秩序规律等, 他们都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 同时也是以鲜活的姿态呈现在生活中的。而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于审美方面缺乏必要的训练和积累, 因此如果直接进入规律的学习则容易令其感到迷惑或者产生机械的认识, 这也是在以往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的初始阶段, 辅导当中适当弱化对规律的讲授,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自己发现、认识规律, 例如画面构图中的重量感、对比、均衡等, 使他们形成一定直觉的印象。有了这样的过程, 再进一步讲授构图规律的时候, 学生接受起来就更容易, 能够对规律形成较客观而灵活的认识。

4.“有目的”的训练和“无目的”的训练相结合。

这里我们讲的“有目的”的训练是指在学生的作业指导书中有明确训练目标的题目。例如各种基本功训练, 一般都包括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绘图技法的掌握。另外一种我们称之为“无目的”的训练, 倒不是真的没有目的, 而是题目具有隐含的目的。它并没有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 而是要求他们通过训练进行“摸索”和“感受”, 进而“发现”。这个过程本身正是题目设置的目的。例如在空间训练之前, 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空间的观察和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发现空间的美, 发现各种空间变化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接下来的空间训练环节, 安排“折纸游戏”———要求学生用一张完整的纸通过“切”和“折”限定出丰富而有秩序的空间。在训练过程中, 学生不断通过折叠—观察—调整等几个步骤, 去体验空间的各种关系、空间序列、空间层次, 这些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理解和运用。这个题目打破了学生对于建筑空间的固有认识, 使他们能够尽情发挥, 极大地提高了创造的积极性。在形态构成、空间构成的学习中, 没有足够量的观察、比较、体验的过程, 学生很难把握形态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通过这种“无目的”的训练, 使学生在不断尝试中自觉完成从“感知”到“认知”的过渡。

三、实施方案

基于以上思考, 自2008年起我们制订了新的教学方案 (见表1) 。在这套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 学生均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这种热情也延续到高年级的专业学习当中。通过教学组成员的不断研讨, 教学方案也不断地有一些局部调整, 其中还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 希望通过本文和同行们进行交流, 以期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篇4:河北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构想

摘要: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产品是企业的生命半径,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圈,而设计则是企业的生命原点。本文首先提出了工业设计是实现从“河北制造”到“河北创造”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后提出了河北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构想。

关键词:河北 产品 制约因素 构想

近十年来,工业设计产业逐渐成为各国、各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许多国家在政策和建设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扶持和投入。近几年,我国也开始重视工业设计在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提出,必须提高我国工业设计的整体实力,增强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如此可见,工业设计产业已初现巨大的发展潜力,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对于促进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型发挥着有效的作用。因此,为了推动河北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有必要结合河北省工业结构状况、工业产品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工业设计应用领域及其附加值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从“河北制造”到“河北创造”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1 工业设计是实现从“河北制造”到“河北创造”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路径

工业设计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推进制造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工业设计产业的建设,对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创立知名品牌,促进制造业的跨越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福特汽车公司1993年的“铁牛”设计使企业起死回生;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小型帕萨特SLX的设计使大众于1895年成功的进入北美汽车市场;索尼公司凭借其紧凑可靠的电子产品设计风靡全球;浙江方太凭借设计创造知名品牌。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工业设计的作用。

河北省提出走新型工业化战略,传统产业的做优、支柱产业的做强,新兴产业的做大,都需要依靠工业设计提升产品的外观、性能,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我省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已经形成了工程机械及零配件、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轻工等优势产业集群,产业初具规模,发展速度快,中小企业众多,对全省工业设计提出了强劲的需求。

河北的电子产品、汽车、家具、机械等制造业闻名国内外。但是河北70%的制造企业都是OEM(产品加工),直接影响了河北企业的经济效益。河北省的制造业在全国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较低端,结构特征以资源加工为主导,资源密集度较高,而技术密集度较低。河北省制造业资源配置的低效和创新能力的薄弱,集中表现为劳动生产率较低,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如何使河北由资源型向产业型的转化和升级?如何使河北企业走出受制于人且利润日渐萎缩的困境?如何推动河北由“制造”向“智造”、“创造”转变?唯有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走自己的产品设计研发之路。

发展工业设计并走向产业化,是实现从“河北制造”向“河北创造”蜕变的重要途径,实现传统制造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河北制造业资源配置的低效和创新能力的薄弱,迫切需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尽快改变薄弱滞后的现状,并对其施以强有力的推动。河北规模化的制造业基础、创意产业的特点,尤其是地处京津冀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为河北工业设计产业依据自身制造业基础的错位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处于起步阶段的河北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急需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扶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确定和若干贴近本省现实的公共政策建议,为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2 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思路

河北省发展工业设计产业,需要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河北推进产业结构優化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河北对接“环渤海”经济带和产业带的梯度转移创造条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和延伸。

①建立工作组织体系,开展工业设计信息综合服务。成立工业设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形成高效运作的平台建设管理机制;统一协调推进园区、基地和设计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地方项目建设小组实施推进、各相关部门参与配合的工作机制。建设河北省工业设计专题网站,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及时采集、加工和发布工业设计和设计企业的需求信息,加快信息流动,实现工业企业与设计企业的快速对接。

②健全政企互动体系,搭建展示和培训平台。政府可以出面争取一些有影响的设计活动在河北举办,为企业家和设计师直接面对面交流提供条件,使设计机构和工业企业能够完全对接;以河北省会展中心为依托,加强河北省特色工业品牌和工业设计产业优秀成果的展示与博览;以半官方的形式,责成主管部门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做长期的设计对口服务和指导。

③优化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加强工业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引进一批对我省产业有明显带动作用的知名工业设计师、知名工业设计机构、著名高校工业设计中心,在省内重点制造企业创办研发设计中心和分支机构,加速我省工业设计水平的发展步伐。同时,依托河北工业设计高校和大型企业成熟的工业设计技术条件、设备积累、人才储备,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低成本地推进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构架。

④构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开展“河北省工业设计杰出人才”评选;设立河北工业设计奖;建立奖励实际投产并取得显著市场效益的工业设计成果;举办河北省工业设计优秀成果展示会暨河北工业设计论坛;对工业设计发展好的企业单位,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配套资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项目给子贴息支持或适当补贴;组织工业设计创意大赛奖励原创设计作品等等。

⑤完善产业功能、加速产业发展。以工业设计基础较好的重点企业为依托,建立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产品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产品制造中心、产品集散中心,从而形成产品配套系列化的生产集团。以机械、船舶和精密零部件设计为主建设机械及装备制造业设计中心;以家具、体育用品等设计为主建设轻工行业设计中心;以整车造型、发动机和关键零部件设计为主建设交通运输装备及零部件设计中心等;使设计企业与优势产业形成有效互动,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从河北制造业本身寻找支撑,并与河北制造业形成有效互动,这样,河北的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才能得以很好地发展。

3 结语

当然,本文所论述的观点只是泛泛而谈,如要继续深入研究,需探悉河北省工业结构状况;工业产品发展的制约因素;工业设计应用领域及其附加值,这样才能实现从“河北制造”到“河北创造”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等等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作为一个命题来研究。本文只是想要说明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对于河北省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创立知名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以此为基础,编制《河北工业设计中长期发展报告》,以指导河北省工业设计健康、快速地发展,并为工业设计产、学、研之间的紧密结合提供可靠信息。

参考文献:

[1]经典设计.(英)瑞德海德著;李志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

[2]杨志等.深圳市创业设计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艺术百家(社科版).2010年第1期,7-11.

篇5:河北工业材料科学基础

二、研究方向: 表面工程,主要研究金属表面陶瓷涂层、金属陶瓷涂层、复合涂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目前主攻方向等离子焰流反应形成纳米涂层。

三、发表的论文目录 99以来,共发表论文23篇,其中国外重要期刊,SCI、EI收录6篇,ISTP 1篇,国际会议、核心期刊13篇,获奖情况

1)焰流控制自反应合成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研究 2005年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第二完成人

2)金属表面耐磨蚀梯度材料的研究 获2001年河北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二完成人

3)金属表面耐蚀涂层研究 获天津市98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二完成人 4)“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大工程意识的研究” 获99年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第一完成人 2研究项目情况

99年以来,共主持和承担天津市、河北省自然基金及科委计划项目1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签订横向课题1项,到校科研经费120余万元,到目前为止,已取得科研成果5项,在研项目7项。1)已鉴定或完成的科研成果:

(1)金属表面耐磨蚀梯度材料的研究 省级鉴定 国际先进 2000年9月 第二主研

(2)金属表面耐蚀梯度陶瓷材料 验收 国际先进 2001年12月 第二主研(3)焰流控制自反应合成陶瓷涂层 省级鉴定 国际领先 2003年4月 第二主研

(4)金属表面耐蚀涂层的推广 验收 2003年11月 第二主研(5)反应形成AL2O3陶瓷梯度热障涂层的研究(2001~2003)省级鉴定 国际先进 5.5万元 第二主研

现承担项目

(1)应等离子喷涂纳米晶TiN涂层的研究 项目批准号:50472033 国家自然基金 2005.01~2007.12 26万元 第二主研

(2)应等离子合成纳米晶TiCN涂层的研究 河北省自然基金 E2005000056 5万元 主 持(3)等离子反应喷涂TiN厚涂层的研究(2002~2005)天津市自然基金 编号:023603911 6.0万元 第二主研

(4)等离子体反应合成纳米复合陶瓷涂层的研究(2002~2005)河北自然基金 编号:503037 13万元 第二主研

(5)耐磨金属陶瓷涂层在双螺杆泵上的应用(2003 `2005年)河北省科技攻关项目(款已到校)30万元 第二主研(6)耐磨陶瓷梯度涂层在双螺杆泵上的应用(2003 `2005)省校合作基金 30万元 第二主研

(7)纳米掺杂Al2O3陶瓷涂层的研究(2003 `2005)国家自然基金 第二主研单位 第二主研 3)专利

(1)焰流控制自反应合成陶瓷涂层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01138617.7 第二发明人(2)反应等离子喷涂反应室装置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公开号:cn1603451A 第二发明人(3)反应喷涂纳米晶TiN涂层的方法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公开号:cn1612712 第二发明人(4)反应喷涂纳米晶TiN粉末的方法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公开号:cn1609056A 第二发明人

王清周,男,博士,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8年生于山东德州。2006年中科院固体所博士毕业后在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任教。在国内 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收入SCI与EI索引20余篇,发明专利两项。目前主持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及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所授课程:纳米复合材料、电子材料、薄膜物理、工程材料、材料学专业外语。研究方向:纳米复合材料、多孔金属材料、形状记忆合金

许长庆,性别男,原籍四川省成都市,生于1966年10月17日。现居住地天津市。

1994年硕士毕业,分配到河北工业大学任教至今,2000年被该校聘为副教授,现任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讲过:“现代材料分析方法”、“晶体学理论”、“传热学”、“机械工程材料”、“冶金研究试验方法”等课程,对计算机语言有很广的涉猎,多次组织同学学习交流,带领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并获奖。2004年,带领该校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并获得天津市一等奖和河北省二等奖。2008年,发表《铁基合金马氏体相变晶体学研究》一文,标志着在马氏体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业内获得“马氏体测量第一人”的称号。由此在河北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材料晶体学、相变晶体学、材料结构化设计和计算材料学等领域。

张建新,男,汉族,1956年3月生人,教授。

1973年-1978年在峰峰矿务局工作;1978年-1982年在河北工学院(今河北工业大学)机械二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 年-1983年在峰峰矿务局工作;1983年-1986年在河北工学院(今河北工业大学)机械二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1986年-1997年在河北工学院(今河北工业大学)机械二系任教;1989.12-1990.12 意大利米兰大学做访问学者;1996.11-1997.12 法国巴黎材料物理与机械学院做访问学者;1998.01至今在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工作,1997.01获副教授职称,2000.12获教授职称,1998.10任材料学院副院长。

发表论文及获奖

发表论文:

1.张建新.Fe-Mn-Si合金热循环时g-e马氏体相变特征.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29(4)70-72

2.张建新,王瑞祥,谷南驹.恒定外力对CuZnAl弹簧形状记忆性能和动作温度的影响.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30(2)25-28

3.Gu Nanju,Zhang Jianxin.Change of Chracteristics of Cu-Zn-Al SMA Under Loaded Thermal-Recycleing and Design of Manual and Auto Temperature-Influenci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0SMST(国际形状记忆材料和超弹性技术及在工程和生物医学应用讨论会,2000,5月,CA(USA)

4.张谨,谷南驹,张建新,王文水.不同热处理对Cu-Al-Mn合金形状记忆效应和马氏体转变温度的影响.有色金属,2001,53(1)56-59

5.张维连,李嘉席,陈洪建,孙军生,张建新,张恩怀.掺锗CZSi原生晶体中氧的微沉淀,半导体学报,2002,23(10)1073-1077

6.王凯杰,张建新,薛俊明,管智贇,刘金彪,耿新华.VHF-PECVD法沉积大面积硅基薄膜的均匀性问题,半导体集成电路-硅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深圳,251-253

成果获奖:

谷南驹,林成新,张建新,等,马氏体相变及形状记忆合金研究.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

武建军,1962年5月生,河北省阳原人,男。从1979年9月起在河北工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分别于1983 年和1986年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自1986年7月以来,一直在河北工业大学(原河北工学院)任教,现任材料学院主任、教授。研究工作涉及热喷涂、镀锌、渗碳、离子氮化、多元共渗等表面处理工艺,铜、铝、铁基复合材料,钢铁、青铜等新型金属材料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目前主要从事计算机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金属腐蚀与防护、塑性变形织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Surface Technology and Coating(表面技术和涂层)、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物质科学技术学报)、Material Processing Technology(材料加工技术)、复合材料学报、金属学报、有色金属学报、材料科学与工艺和粉末冶金技术等国内外刊物及重要会议上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8篇被收入EI,8篇收入SCI。主持或参加编写著作4部:《机械工程材料》(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先进结构材料》(第二作者,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工程材料试验与习题》(第二作者,天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最新机械设计制造常用数据与新旧标准对照手册》(编委,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承担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到现在为止,已完成研究课题10余项,其中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河北省轻工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各一项。主要成果如下:

1.铁基耐液锌腐蚀材料及内加热技术,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天津市科委重点推广项目。

2.切割用铁基金刚石锯片,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名牌产品和河北省轻工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耐蚀陶瓷涂层的制备与应用,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天津市科委重点推广项目。

4.铜基冷拉不锈钢器皿模具材料,填补国内空白。

5.双相钢丝在金属制品行业的应用。

6.陶瓷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河北省“七五”攻关项目。

7.离子S-N-O共渗。

8.气体S-C-N共渗。

9.玻璃颗粒增强铝基减摩材料。

10.三氧化二铝颗粒增强铜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1.计算机在轧辊热处理上的应用。

12.神经网络专家系统。

崔春翔,男,教授,河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1999年至2000年在韩国做BrainPool学者,2002.12-2004.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系和Cavendish实验室做Visiting Scientist。1996年5月任河北省材料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8月-2005年5月任材料学院院长,2005年5月-至今任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材料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金属学会金属材料学委会副主任、《天津冶金》编委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特邀编委,《科学中国人》专家委员 会委员,《功能材料》编委,《Journal of Nanomaterials》编委、《Nanocomposites》特邀主编。研究课题: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界面微结构、纳米磁性材料及生物医学材料制备科学和微结构检测研究。主研过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两项开放基金和1项国家博 士后科学基金。现正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创新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及重点基金项目2 项,天津市应用基础重点项目1项、省面上项目、博士基金及其他项目3项。在J.NanoSci.、J.Am.Chem.Soc.、Ad.E.Mater.、Acta Mater.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收入SCl 50余篇,EI40余篇,专著和译著2部。2000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2年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2005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00年以来指导已出站的博士后2名、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3名、毕业硕士研究生24名;现在正在指导在站博士后3名、在读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 19名。崔春翔教授领导的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10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 导人表彰。研究方向:1.原位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界面微结构 2.纳米磁性材料制备科学和微结构检测研究 3.生物医学材料制备科学和生物特性研究。

曹晓明

个人简介:

1977年9月-1982年5月:河北工学院机二系 大学本科

1982年5月-1983年9月: 河北工学院机二系 留校任教 助教

1983年9月-1987年7月: 河北工学院机二系 硕士研究生

1987年7月-1993年9月: 河北工学院材料系 任教 讲师

1993年9月-1994年9月:河北工学院材料系 副教授

1994年9月-1999年10月:北京科技大学 博士研究生

1996年-今: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河北省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

荣誉称号:

1、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第一发明人)

2、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的国家级专家

社会兼职: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耐磨耐蚀专业技术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2、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热浸镀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3、天津市热处理学会 常务理事

4、河北省金属学会 常务理事

5、河北省金属学会钢管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6、天津市工大镀锌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学术成就:

1、解决了气体渗硼的工艺技术问题

2、解决了陶瓷锌锅内加热技术难题,并将之产业化。

3、解决了钢丝单镀Galfan 工艺技术,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建造了年产4000吨的生产线。

4、获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5、拥有5项专利技术,其中三项发明专利。

6、出版论著一本《先进结构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

研究方向:

1、耐熔锌腐蚀金属间化合物

2、高性能合金镀层的制备与性能

3、热浸镀层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4、高性能结构材料(耐磨、耐蚀、超强材料)

5、表面复合材料

6、计算机辅助材料设计

7、特殊功能材料(换能、光学、隐形、阻尼材料)

阎殿然,男,1946年1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享受政府特贴的专家,天津市劳动模范,兼任天津市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组成员,河北省教育学会理事等职务。主要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讲《金属学原理》、《工程材料》等本科生课程及《材料结构与性能》、《陶瓷材料学》、《材料科学前沿》、《材料表面科学》等研究生课程。共指导10届硕士研究生及3届博士生。获国家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

孙继兵,男,中共党员,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1970年生于河北张家口,1993年本科毕业后在张家口探矿机械厂工作。2000年硕士毕业留校 任教。曾获天津市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天津市“红桥十佳优秀青年”称号,多次获河北工业大学优秀任课教师奖,课堂教学效果优秀 奖,“三育人”先进个人奖等荣誉。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分别收入SCI与EI索引20余篇。主讲:磁性物理与材料、磁性材料、现代材料分析方法、金属基复合材料、机械工程材料等课程。目前承担材料学院材料科学系副主任兼材料物理教研室主任工作。研究方向:新型磁功能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及表征、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承担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1、获奖项目:生物及结构复合材料原位自生复合机制的基础研究.2005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4月。

2、科研项目:

(1)Sm3(Fe1-xTix)29Ny /a-Fe双相纳米永磁复合材料界面微结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原位自生Sm2Fe17N3/Fe3Pt双相纳米磁性材料,天津市重点项目。(3)原位自生Sm2Fe17N3/Fe3Pt双相纳米磁性材料微结构,天津市应用基础重点国际合作项目。

(3)SmFeN-α-Fe双相纳米永磁复合材料,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4)自生钛酸钾/钛合金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河北省博士基金项目。(5)原位自生陶瓷颗粒增强铝基系列复合材料制备科学及微结构, 河北省科技厅项目。

(6)钛酸钾颗粒表面增强钛合金梯度生物医学材料,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钛酸钾颗粒表面增强钛合金梯度生物医学材料,河北省教育厅项目。(8)超薄大直径专用金刚石锯片,河北省成果。

(9)原位自生多元多相铝合金复合材料制备科学及组织演变,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篇6:河北工业材料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基础研究专项(重点基础

研究部分)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安排

重点基础研究专项,是河北省基础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科学技术前沿、我省优势领域和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统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的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实施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我省原始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2018年,重点在现代农业、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6个优先主题,择优选择20项左右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给予立项支持,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为争取国家科技项目提供储备,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头供给。

二、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农业生物遗传改良新途径新方法研究(指南代码1000108)

面向农业丰产、高效、高品质的发展需求,以农作物、蔬菜、林果为重点,加强功能基因组、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和重要基因分离克隆研究,阐明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分离影响产量、品质、抗病、抗逆、营养高效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 为农林作物品种改良提供科学基础和基因资源;加强遗传多样性、种间互相作用研究和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发掘新基因,筛选新种质,创造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快强优势组合的选育与利用;发展基因组育种新技术、转基因新技术, 实现农作物定向培育和规模化育种。

优先主题二:脑科学基础研究与干细胞应用基础研究(指南代码1000109)

面向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结合我省医学基础和优势,围绕认知原理,研究神经信号转导和突触传递机制、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睡眠觉醒调节和呼吸睡眠疾病的分子和中枢机制;开展脑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等脑疾病的基础研究,揭示相关的遗传基础、信号途径和治疗新靶点;开展不同类别的干细胞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技术研究和诱导后的分子生物学评价标准研究,经诱导干细胞的功能特性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为脑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优先主题三: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与生态保护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指南代码1000110)

围绕改进民生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开展煤炭资源绿色开发、水资源科学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工业高盐废水脱盐、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技术原理研究;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开展灰霾和臭氧形成的气象条件、发生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消除方法研究。

优先主题四:智能绿色服务制造中的科学问题研究(指南代码1000111)

针对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的需求,研究制造业绿色化设计改造、绿色工艺、再制造和再资源化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发展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制新型工业传感器和光电器件,为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和发展光电子制造装备、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提供基础支撑;研究物联网系统框架、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理论和系统、工业大数据、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等前沿技术。

优先主题五: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与化学基础(指南代码1000112)

面向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高效利用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太阳能高效低成本光热和光电转换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高效热功转换机制及节能储能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研究;研究太阳能、浅层地能与生物质能耦合利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风电高效转换及利用的关键技术等,为常规能源及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

优先主题六:新材料设计与制备新原理和新方法(指南代码1000113)

4完成网上提交。网上提交后,在线打印申请书及附件纸质材料一式5份,签字并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和归口管理部门专用章。纸质材料应与电子版材料完全一致。

2.申请书附件包括:符合申报条件要求的中文核心期刊封面、目录及论文首页复印件(不需提交论文全文);被SCI或EI收录的论文正文首页和具有检索资质机构开具的国际三大索引收录检索证明复印件。

3.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须在申请书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任务,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文本。

八、受理与咨询电话

科技平台建设与基础研究处 0311-85885556、0311-85813206

九、申报受理时间和地点

上一篇: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下一篇:2011年华清学院暑期生产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