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原理期中考试试题

2024-04-30

组成原理期中考试试题(共9篇)

篇1:组成原理期中考试试题

计算机原理组成1.构成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微处理器(MPU)也称为中央处理器(CPU),它是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的。

2.冯.诺依曼结构是以运算器为中心。

3.CPU和存储器以及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都通过总线来实现。在微型机中总线根据传输信息的类型可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4.指令操作码字段使用不同的编码表示,每一种编码代表唯一一种指令,因此n位操作码最多可定义2^n条指令。

5.用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这种源程序不能被机器直接识别和执行。

6.传统机器层以下是物理机,以上各层都称为虚拟机,它们是由软件实现的机器。

7.计算机实现是指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

8.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9.机器字长是指CPU一次可以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10.数据在计算机中是以器件的物理状态来表示的。

11.数位是指数码在一个数中所处的位置。

12.基数是指在某种进位计数制中每个数位上所能使用的数码个数。

13.任意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的基本方法是按权展开相加求和。

14.BCD码用二进制方式来编码十进制数,即每一位十进制数用四位二进制数表示。

15.8421码是BCD码中最常用的一种,又称NBCD码

16.在计算机中有两种形式存储的BCD码,一种是压缩BCD码,一种是非压缩BCD码。

17.2421码和5211码也是两种恒权码。这一特点有利于实现“逢十进位”的计数和加法规则。

18.余3码是在8421码的基础上,把每个代码都加上0011而形成的。

19.计算机中使用的数分为有符号数和无符号数两种,均存放在寄存器中。

20.移码也称为余码、增码或者偏移二进制码,它是补码的一种变形,其最高位为符号位。

21.根据小数点的位置是否固定,分为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两种。

22.存储器周期时间指的是连续启动两次独立不相关的存储器操作之间所需的时间间隔

23.存储容量通常使用存储器内可以容纳的二进制数据的数据量来加以表征。

24.存储器的可靠性往往使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来进行表征,即两次故障之间的时间间隔。

25.26.半导体存储器主要分为双极型半导体存储器(TTL型)和MOS型半导体存储器。

27.磁存储器主要分为磁芯存储器和磁表面存储器。

28.与RAM相对应的是顺序访问存储器,SAM中的单元一般不能被独立访问。

29.计算机的主存储器主要由随机存储器构成。

30.动态随机存取内存(DRAM)里面所储存的数据即使在有源状态下也只能保持较短的时间,需要不断地进行刷新来维持数据的存储状态。

31.电容在实际工作中会有漏电的现象,从而导致内部存储正电荷不足而丢失存储的状态。

32.位扩展是利用存储器芯片的组合连接来获得具有存储字长更长的存储器芯片组,即增加其数据线的数量。

33.字扩展则是为了增加存储器存储字的数量扩大寻址范围,即直观地增加容量。

34.字位扩展是结合位扩展和字扩展的综合扩展方法。

35.在运算器中一般都设置一个累加寄存器ACC,用来暂存ALU运算的结果数据。

36.指令寄存器(IR)用于存放刚刚从存储器中取出马上就要执行的一条指令,然后由控制器对指令的操作码进行译码,从而得到该操作的具体信号。

37.指令周期是指取出一条指令并执行这条指令所需的全部时间。

38.计算机中的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组成,操作码用来指明该指令所要完成的操作。

39.不同指令的指令周期不同,因此它所占用的机器周期数也不同。

40.在异步控制方式中,各操作不采用统一的时序信号控制,没有固定的周期节拍和严格的时钟同步。

41.微操作有相容性和互斥性之分,与数据通路结构是紧密相关的。

42.一条微指令通常至少包含两大部分信息:操作控制字段和顺序控制字段

43.微指令寄存器用来存放从控制存储器读出的一条微指令,它的位数等于微指令字长。

44.地址码主要用来表示各种位置信息,如源操作数的位置、目的位置、结果存放位置等。

45.指令字长取决于操作码的长度、地址码的长度和数量。

46.寻找指令地址的方式比较简单,或者通过PC计数器来自增1的方式寻址,或者通过各种跳转的方式来寻址。

47.立即寻址的特点是操作数本身设在指令字内,即形式地址A不是所需数据的地址,而是就是数据本身,又称为立即数。

48.立即寻址主要用于设定变量的初始值和设定常数。

49.50.立即寻址的优点在于访存周期较少,不需要根据地址段访存去寻找数据。但是立即数的数值范围受到指令字长的限制。

51.指令系统集中反映了机器的性能,又是程序员编程的基础。

52.总线是计算机各个组成部件中用以传输数据进行通信公共数据通络,其物理介质往往是由多根导线组成的一组传输线束。

53.不同于单向三态的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是双向三态形式的总线。

54.控制总线:用来传送控制信号和时序信号的总线。控制总线实际上是各种控制信号线的集合,也是双向三态的信号线。

55.总线位宽:指的是总线标准中数据总线的根数,又称为总线宽度。一般为2的整数次幂。

56.负载能力主要指的是总线挂载设备的电流驱动能力。

57.单总线结构造成的瓶颈源于高低速设备之间的差异。

58.同步通信指的是数据传送双方在统一时标触发下进行的通信过程。

59.CPU和I/O设备之间实际上是通过I/O接口进行数据传送的。

60.CPU在与I/O设备进行数据交换时,需要适应CPU与外设之间的速度差异。

61.不同的I/O设备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格式不同。

62.不同I/O设备的时序控制电路也不同。

63.I/O接口通常设置若干个寄存器,主要有数据寄存器、状态寄存器和控制寄存器。

64.按照时序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将I/O接口分为同步接口与异步接口。

65.记录方式是一种编码方式,它是指将一连串二进制数据转换成磁表面写电流波形的方式。

66.改进调频制(MFM)它是调频制的改进,采用三种频率,所以也称为三频制。

67.一个完整的硬盘存储器主要由硬磁盘盘片、硬盘驱动器和硬盘控制器三大部分组成。

68.磁头的定位系统用于驱动磁头沿盘面径向移动以寻找目标磁道。

69.平均寻址时间包括硬磁盘的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

70.硬盘非格式化容量是指硬盘盘片可使用的磁化单元的总数。

71.8086是第一款32位的微处理器芯片,内部集成了2.9万个晶体管。

72.从功能上可以将8086划分为总线接口部件(BIU)和执行部件(EU)。

73.8086有最大模式和最小模式两种工作方式,两种方式的系统配置不同。

74.片上网络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芯片内部借用计算机网络的思想。

75.基于片上互连的结构是指每个核心具有独立的处理单元和Cache。

1、P92(必考)

一个具有20位地址和64位字长的存储器,问:

(1)该存储器能存多少个字节的信息?2^20=1MB,1MB*64/8=8MB

(2)如果存储器由128KB*8位SRAM芯片组成,需要多少芯片?

每个单元为64位,需要8片SRAM,即8片SRAM满足128KB64位字长的存储器要求。一个小组为8片SRAM,即一片128KB*64位,1024/128=8,共需要8个小组,所以需要8*8=64片。

(3)需要多少位地址作芯片选择?

其中需要进行8组芯片的寻址,所以需要3根地址线作为芯片选择。

画图题

1.冯.诺依曼结构P7

解释:(1).计算机由五大基本部件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2).数据和程序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不加区别存放在存储器中

(3).采用存储程序的思想,让程序指挥计算机自动完成各种工作。

程序和数据由输入设备输入至运算器,再存储于存储器中。当处理数据时,首先从存储器中将数据读入运算器,运算器根据控制信号进行相应的运算,中间结果存入存储器,或由运算器经输出设备输出。指令也以数据形式保存在存储器中,运算时指令由存储器送入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指令产生控制信号控制各个部件的工作和数据流的流向。

画图并说明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P178(必考)

说明:(1)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类似于间接寻址方式,即在地址字段内放置某寄存器的地址,在这个寄存器内再放置该数据的实际地址。(2)这种方式适用于连续访问主存内的连续空间,配合循环结构可以快速、有效地完成对数组结构的访问。(3)这种寻址方式的优点是纠正了间接寻址至少两次访存的缺点,而且保持了较大的寻址范围。

综述题

1.简述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P13(必考)

硬连逻辑层、微程序层、传统机器(指令系统)层、操作系统层、汇编系统层、高级语言层、应用程序层

2.简述计算机系统总线分类中每种总线的功能?P196(必考)

地址总线:用于传送地址的总线。地址总线只能决定计算机系统访问存储空间的数量。

数据总线:用于传送数据信息的总线。不同于单向三态的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是双向三态形式的总线。

控制总线:用来传送控制信号和时序信号的总线。控制总线实际上是各种控制信号线的集合,也是双向三态的信号线。

篇2:组成原理期中考试试题

1.选择题(20分,共10题,每题2分)

试题涉及全书,共9章

2.判断题(10分,共10题,每题1分)

试题涉及全书,共9章

3.简答题(10分,共2题)候选题涉及内容

(1)寻址方式(5种以上)

(2)主存-cache地址映射

4.分析计算题(20分,共3题)候选题涉及内容

(1)定点数算术运算、浮点数算数运算(二选一)

(2)磁介质存储器性能参数计算,显示器有关参数计算(二选一)

(3)总线有关参数计算(传输率)

5.设计题(40分,共3题,每题10分或15分)候选题涉及内容

(1)存储器设计

(2)微程序设计

篇3:汽车车桥组成及工作原理概述

1 转向桥

转向桥是利用转向节使车轮偏转一定的角度以实现汽车的转向, 同时还承受和传递车轮与车架之间的垂直载荷、纵向力和侧向力以及这些力形成的力矩。转向桥通常位于汽车的前部, 因此也常称为前桥。各种类型汽车的转向桥结构基本相同, 主要有前轴 (梁) 、转向节、主销和轮鼓等四部分组成。前轴是转向桥的主体, 其断面形状采用上字型和管形两种。

1.1 前轴

作为主体零件的前轴是用中碳钢经模锻和热处理而制成的, 其断面是丁字形, 为提高抗抗强度, 在接近两端各有一个加粗部分成拳形, 其中有通孔, 主销即插入此孔内。中部向下弯曲成凹形, 其目的是使发动机位置得以降低, 从而降低汽车质心;扩展驾驶员视野;减小传动轴与变速器输出轴之间的夹角。

1.2 转向节

转向节是车轮转向的铰链, 它是一个叉形件。上下两叉有安牲主销的两个同轴孔, 转向节韧颈均来安装车轮。转向节上销孔通过主销与的轴构端的拳形部分相连, 使前轮可以绕主销偏转一定角度而使汽车转向;为了减小磨损, 转向节销孔内用青铜衬套, 衬套的润滑用装在转向节上的油嘴注入润滑脂润滑。为使转向灵活, 在转向节下耳与前轴拳形部分之间装有轴承。在转向节上耳与拳形部分之间还装有整垫片, 以调整其间的间隙。

1.3 主销

主销的作用是铰接的轴及转向节, 使转向节绕着主销摆动以实现车轮的转向。主销的中部切有凹槽, 安装时用主销固定螺栓与它上面的凹槽配合, 将主销固定在前轴的拳形孔中。主销与转向节上的销孔是功配合, 以便实现转向。

1.4 轮鼓

车轮轮鼓通过两个圆锥面子轴承支撑在转向节外端的轴颈上。轴承的松紧度可用调整螺母 (装于轴承外端) 加以调整;轮鼓外端用冲压的金属罩盖住, 内端装有油封。制动底板与防少掣一起都固定在转向节上。这种结构对于轻型汽车, 而且不需大型锻造设备来制造前轴。主销推力轴承采用球轴承, 可使转向操纵轻便。内转向节上万油嘴注入的润滑脂, 经主销内的轴向和径向油孔进入主销与衬套之间的摩擦表面, 使之得到润滑。车轮转角限位螺栓用来限制转向轮最大偏转角。

2 转向轮定位

为了保持汽车直线行驶的稳定性、转向的轻便性和减小轮胎与机件间的磨损, 转向轮、转向节和前轴三者之间与车架必须保持一定的相对位置, 这种具有一定相对位置的安装称为转向轮定位, 也称前轮定位。正确的前轮定位应做到:可使汽车直线行驶稳定而不摆动;转向时转向盘上的作用力不大;转向后转向盘具有自动回正作用;轮胎与地面间不打滑以减少油耗;延长轮胎使用寿命, 前轮定位包括:主销后倾、主销内倾、前轮外倾及前轮前束。

3 转向驱动桥

能实现车轮转向和驱动的车桥称为转向驱动桥。在结构上, 转向驱动桥既具有一般驱动桥所具有的主减速器、差速器及半轴;也具有一般转向桥所具有的转向节、主销和轮毂等。它与单独的驱动桥、转向桥相比, 其不同之处是, 由于转向的半轴被分为两段, 分别叫内半轴 (与差速器相连接) 和外半轴 (与轻鼓连接) , 二者用等角速万向行连接起来。同时, 主销也因此分成上下两段, 分别固定在万向节的球形支座上。转向节轴颈做成空心的, 以便外半轴从中穿过。转向节的连接又是球状转向行壳体, 既满足了转向的需要, 又适应了转向节的传力。转向驱动桥广泛地应用到全轮驱动的越野汽车上。

3.1 驱动部分

桥的中部装有主减速器和差速器, 由于轴和外半轴通道等角速万向节连接在一起, 外半轴的端部制有花键, 它和半袖凸缘相啮合:当前桥驱动时, 转矩由主减速器、差速器传给内半轴、万向行、外半轴和半铀凸缘, 最后传递到轮毂, 驱使车轮旋转。

3.2 转向部分

转向节由转向节轴颈和转向节外壳用螺栓连接成整体。转向节轴颈上装有两个轮鼓轴承, 以支承轮毂:转向节轴颈的内孔壁内压装有衬套, 以支承外半轴。在转向节外部的上下两端分别装有上下两段主销的加粗部分, 并用止动销止动;在转向节外上端还装有转向节臂, 在转向节外部下端装有下盖, 转向节臂和下盖分别通过螺栓和锥形衬套与转向节外壳相连, 以便上、下主销密封定位。主销配用带有翻边的青铜主销衬套, 该衬套分别压入上下两个主销座孔内, 主销座孔又压装在球形支座的上下两端, 衬套的翻边起止推作用。润滑脂由上、下油嘴注入后, 分别进入主销中心油道, 再从两个侧孔进入主销与衬套之间, 实现润滑。汽车转向时, 转向直拉杆行动转向节臂带动转向将统主梢摆动, 这时转向轮即可随之偏转, 从而实现汽车的转向。当汽车行驶时, 固定在减振器支柱上的减振器活塞杆即可绕车身转动, 以实现车轮转向, 又可以沿减振器作轴向移动, 并相对于车身作少量轴向摆动。

4 后轮定位

随着汽车车速的不断提高, 轿车的后轮也有了定位的内容。后轮定位的内容主要包括后轮外倾与后轮前束。其作用原理同前轮定位, 目的是为了车轮与路面间的纯滚动, 使前后轮胎行驶轨迹重合, 如一汽红旗CA7220、奥迪100、上海桑塔纳2000、一汽奥迪200、凌志L5400等轿车上均采用了后轮定位。

参考文献

[1]孙海云.FMEA在汽车车桥中的应用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 2014.

篇4: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757-02

Exploration into Experiment Teaching for Computer Organization Principle

CHEN Yo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3,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alt with the experimental content, teaching model, experiment means and mark assessment. It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reformed ways and effects in 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experiment.

Key words: 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ed

1 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主要介绍计算机整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能系统而完整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及开发能力,它在整个专业课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编译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后继课程的基础。但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难度大、抽象等特点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应用性。探讨如何在当前课时压缩、生源一般、实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完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课程的特点重新修订了实验大纲,教学要做到合理安排实验时间,配合理论教学内容,在进度上要有先基础、简单、局部的实验,后逐步深人、复杂和整机的实验。实验要求协调,具有连贯性,在进度上,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的内容要突出理论课的重点、难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低年级大学生有的学生人学前物理课电学实验做的很少,对各种电子元器件了解很少,各种芯片的功能基本上不了解,各种实验设备不知如何使用。针对这种情况,在上实验课前,应先做好补课工作,然后再进人各阶段的实验。我系采用的是Dais-CMH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可以完成6个实验,基本上包括了教材的全部内容。通过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不但巩固了教材上所学的内容,而且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教学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增加,多媒体教学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将多媒体教学融人实验教学中,是解决目前课时紧张、实验内容增多的一个可行途径。我们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投人,运用Authware、Flash等软件自行研制开发计算机组成原理配套的实验教学课件。课件具有演示直观,动态感强的特点,易于学生理解;能完成实验的动态显示和模拟仿真,满足了课堂所需要的实验要求,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设计能力。

逐步建立开放性的实验环境(教学时间开放、教学内容开放、实验元器件开放)。传统的教学实验模式下,学生往往被限制在教师事先设定好的诸多限定条件之内,在这样的实验环境和气氛下,学生发挥自身潜能的余地和空间很小。我们允许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及自己的专业特点、时间安排或兴趣爱好提出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或实验构想,并可在一个较宽松的实验环境和可灵活选择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实验思路和构想,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和支持他们开展有意义的实验研究。对于其中具有创造性构想的学生及其实验成果,可给予相应的奖励。设置这样的实验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4 增加课程设计的实验方式

提高同学对系统的整体认识根据我们到其他学校的调研,有一种有利于提高同学对所学习课程的整体性了解和掌握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的第二学期开设与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并将课程设计提高到一票否决的地位(即无论考试成绩如何高,如果课程设计不及格、该课程就不予及格),这样有助于增强同学对系统的整体概念和动手能力,这类综合性课程设计是在第二学期的开始几周,可以不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如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要到第5周后才开始),同时也增加了实验设备的使用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5 改革实验教学评价模式

在考核方法上,改变了传统应试教育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实验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成绩我们综合其课堂训练、实验验收、实验日志、实验报告、平时开放实验以及实验测试等进行评定。特别是最后的实验测试,对每位同学给出不同的题目,学生必需根据所给题目修改电路、编写测试程序、最后下载到实验箱正确调试出结果。这大大地减少了学生之间抄袭实验的恶劣现象。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实验总成绩(100%)= 平时成绩1(40%)+平时成绩2(40%)+测试成绩(20%);

其中:平时成绩1=实践操作总成绩(综合考查课堂训练+实验操作验收,考虑用百分比分等级);

平时成绩2=预习报告总成绩(10%)+实验日志实验报告总成绩(30%)。

6 结束语

实践证明,实验教学不论硬件设备还是实验内容都要不断地改革,任何一种教学设备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都各有利弊,必须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验效果出发,互相补充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此外,还必须有领导的支持、有经费保障、有教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等才能把实验教学搞好。才能真正做到了“软”“硬”结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开拓型、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白中英. 计算机组成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魏立伟,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科学教育论坛,2005.12.

[3] 赵洋,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J]. 科学信息,2006.7.

篇5:计算机组成原理原理简介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明显地加快了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此,计算机教育在各国都备受重视,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其中“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包括《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等。而且国家教委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在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⑴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⑵具有使用典型的专用软件(包)和软件工具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⑶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和使用的意识与能力。此外,对某些专业的本科生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⑴具备通过建模编程和在本专业领域中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偏理科专业);

⑵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技术与分析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接口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偏工科专业);

⑶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

我国高等院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即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也是分为三个层次,该层次是根据高校的学科类别划分的:

⑴具有计算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教育部属重点高等院校。该类本科着重培养理论基础比较坚实、技术掌握熟练、有一定研究和开发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学科型人才(约本科的10%可攻读博士学位)。

⑵具有一个计算机二级学科专业博士点的教育部属高等院校。该类本科着重培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技术掌握比较熟练、有一定的研究或开发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其中一部分培养成学科型人才,另一部分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约本科的5%可攻读博士学位)。

⑶具有计算机二级学科专业硕士点的省属高等院校。该类高等院校本科面向企业应用,侧重培养对计算机技术或部分计算机技术掌握比较熟练,有一定的开发、应用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约本科的2.5%可攻读博士学位)。

2.《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地位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课,主要讨论计算机单机系统的结构组成、原理及内部工作机制。本课程在先导课和后继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教学时数为70~90学时。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准备遵守如下原则:

⑴ 本书强调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的各大基本部件的组成原理、设计方法及相互关系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在讲授一般原理的同时,注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避免理论和实际脱节。主要以国内外流行的机型为例,同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微处理器、接口、存储器和其它集成电路芯片。

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本专业基础课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处处体现先进技术,有时过于求新,反倒会使内容显得高深且难以理解,本课程在阐述中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技术和新的发展方向,以减少学习的难度。

⑶ 本课程根据教材各章节内容的要求按横向方式组织课程实例,而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的机型,以减少局限性,扩大学员的视野和适应面。考虑到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实例以微、小型机为主。

⑷ 目前CPU已做成一个小小的芯片。如果要讨论一台具体机器的控制器将是很困难的。在教学中仅仅参照一个仅有十几条指令的模型机为例,试图通过解剖这样一个小小的“麻雀”来介绍组合逻辑控制器和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⑸ 教学中鼓励和提昌能够看懂的内容学员自己学习、非重点内容放给学员自己

学习、教学要求了解的内容由学员自己学习,一方面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不影响教学内容的撑握。

3.我院委培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的定位

我个人理解应该介于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之间。应该达到:

⑴具备通过建模编程和在本专业领域中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偏理科专业);

⑵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技术与分析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接口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偏工科专业);

⑶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

不妥地方以训练部门的规划为准。

4.该课程教学实施的一点考虑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特点:

①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为支配地位的知识经济时代。

②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趋广泛;过去的那种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知识的传授者的时代已经逐渐过去。

③21世纪是一个学科综合、知识面极其广泛的社会结构,知识的广泛性与专业性、学科的宽与专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竟争的同时提昌合作,国际化与区域化的协同等)工作岗位的不固定。专家预见: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也是极易被工作岗位淘汰的社会)。该时期的“文盲”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④21世纪培养和争夺高素质军事人才将是世界军事变革的核心,也是军事竟争的焦点。所以,人才培养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当务之急。

为此:

⑴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过去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与方式

①建立新的师生观:教员由支配者变为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学员突出主体性和创造性,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②建立新的内容观念:重视知识传授,更注重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③建立新的过程观念: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实施双向交流。

④建立新的质量观念:学员良好的全面素质、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认知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等将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

⑵发挥学员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①启发式教学:激发思维,师生互动,增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民主教学:以学员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鼓励争辩,课堂氛围宽松和谐。③开放式教学:课上课下融合(校内校外结合,院校部门联合),培养发散思维,增强学员学习的自主权(课内教学专心用于学习)。

④研究式教学:废除灌输式,昌导研讨式、探索式。教员指点学员自主获取知识。

⑶如何处理好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工作的问题、意见、建议不具任何形式多提意见。同时准备召开一到两次教学座谈会,面对面共同研究教学法,立争使同学们通过计算机系列教学,在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能够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告诉同学们的联系电话:831057(O)、828729(H)】

变革时期对我们每一次人是幸运、挑战、也是责任。教育改革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生活标准的需要,所以需要人人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改革。愿望能否实现,原我们共同努力!

5.教学时数的划分(70学时)

第一章:6学时

第二章:6学时

第三章:8学时

第四章:

第五章:30学时

第六章:7学时

第七章:10学时

第八章:1学时

机动:2

6.对同学们的几点要求:

①专心听课、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复习;

②多做练习,珍惜上机时间;

③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反馈;

④经济允许时,适当看些参考书。

最后祝愿同学们:

篇6:计算机组成原理心得

进入了大二的最后一个学期,本学期都是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有了提高。本学期学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让我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有了较深的理解与感受,也让我对计算机有了一个崭新体会与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要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要求我们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简化问题,理解模型机的工作过程,从而建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整机运行原理的概念,而且计算机的组成及运行原理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由计算机衍生出来的许多领域,而且我们要想真正理解软件,就必须理解硬件,软件和硬件共存于计算机系统中。

首先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第一章是计算机概论。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计算机的硬件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适配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软件也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不同于一般电子设备的重要根源所在。计算机系统是一个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多层次结构。

而第二章是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我们在这章中要理解计算机中的各种进位计数制,并且必须掌握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这是一项学好这门课必须掌握的,接下来要理解数的原码、补码、和反码的概念,还要理解定点数、浮点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数据校验码的原理。

第三章是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尽管有些计算比较麻烦,但是我知道这些是学习这门课的基础。以及相关的指令系统和处理器等的工作原理。使我在概论和数据表示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组成原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第四章是指令系统。这章我们需要了解指令系统的基本概念、要求,并要理解指令的含义,要求我们掌握指令的编码格式、字长和扩展方法,还有几种常用的寻址方式和理解指令的一些基本的执行方式。

第五章是重要的中央处理器。本章我们需要了解CPU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要理解指令周期的概念、时序的产生及其功能、CPU的控制方式和微程序及其相关的概念,了解流水线CPU多核等一些典型的CPU技术。

第六章是存储器。这一章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存储器的分类、性能指标和层次结构,掌握随机存储器和只读存储器的工作特征。理解cache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了解虚拟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第七章是系统总线。计算机总线的功能与组成,总线的概念、连接方式、总线的仲裁、总线的定时以及总线接口的概念和基本功能都需要有深入的了解。

第八章是输入/输出系统。输入/输出系统的功能与组成,教学机的总线与输入/输出系统实例。理解I/O设备的信息交换方式和掌握中断响应过程,还有就是了解DMA方式的基本概念的传送方式和了解通道的概念及工作过程。

第九章是计算机外围设备。这一章需要我们了解计算机外围设备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要了解主要外围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主要的外围设备与CPU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主要连接方式。

这学期也即将结束,通过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本课程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之一。我也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原理,各功能部件在整机中的作用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掌握了程序和数据在计算机中是如何存储的以及指令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并且初步了解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是计算机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现在已经进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时代,所以学习好计算机组成原理是必要的,对于我们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些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专业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篇7:计算机组成原理心得

学习这门课已经有一段时间,刚开始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时候,一头雾水,什么都不了解,以前也没有接触过。所以上课的时候有好多东西都听不懂,越学越没有信心,越学越差,甚至有时都想放弃。可是上课一段时间后,一点一点慢慢的发现了这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所以慢慢的就有了点信心。在计算机系呆了两年的时间,我感觉到我真的是计算机系的学生,我真的开始作为一名计算机算是专业的人员来了解计算机,而不是跟外行那样,二者有很大的区别。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基本要求是使我们掌握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学懂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学习计算机设计中的入门性知识,掌握维护、使用计算机的技能。这门课对于使我们了解现代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无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的课程地位十分重要,学习起来有点难度,感受颇多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内部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和庞大,因此我在整本书的学习过程中总体感受是太过抽象,认识感比较差,感觉很难懂,而且知识点有很多。下面我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谈谈。

《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本书以计算机的五大基本组成部件: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及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为整体框架结构,模块化的向我们介绍了各硬件的功能和工作方式,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让我们了解到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同时也让我们掌握了一些对计算机部件和工作方式的基本的分析和设计能力。《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数字逻辑》,它的后继课程有《微机原理及应用》、《接口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为我们以后学习这些课程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可以看出,《计算机组成原理》在我们的整个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前两章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同时也让我们掌握了一些对计算机部件和工作方式的基本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在第三章学习了系统总线的相关知识包括总线的分类、数据的传输及总线的控制等。学习起来整体感觉还好,了解到计算机内部数据是如何通过总线传输的,及总线资源是如何控制的,如何分时共享的。在第四章学习了存储器的相关知识。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因此它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了存储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及组织方式等。在第五章学习了输入和输出设备,主要学习了I/o接口技术及I/o设备与主机信息传输的控制方式。重点知识在于程序中断方式和DMA查询方式。在第六章主要学习了计算机的运算方式。都是一些固定的方法,做题目会做,但是因为运算规则、方法太多了,记不住啊!最后的第七到第十章,学习了CPU的功能和结构,这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本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指令系统的时候,感觉很抽象很难;学习学习控制单元的功能及设计的时候,感觉更难,更抽象,尤其是微指令。整体的感觉就是:模糊。感觉很难,很抽象,很难懂,更难理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唯一让我觉得很有希望的就是,老师您举的比喻或类别,感觉很直观,很好。

通过学习老师的课程,我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的学习方法,做出了需要注意的几点的总结:

1、用事实调动自己的兴趣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层出不穷。经常会对所学的课程产生疑问,如果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不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把学当作一种快乐。

2、积极思考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对于知识,只要理解了就会觉得很容易,但是如果不理解,只是死记硬背,那么学习效率就会很低,而且也没有什么收获。

3、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创造力

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从而提高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实验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

篇8:汽车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供油系统、供电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

通俗点说:1.发动机 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其作用是使燃料燃烧产生动力,然后通过底盘的传动系驱动车轮使汽车行驶。发动机主要有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汽油发动机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和燃料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起动系组成。柴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为压燃式,所以无点火系。

2.底盘 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

3.车身 车身安装在底盘的车架上,用以驾驶员、旅客乘坐或装载货物。轿车、客车的车身一般是整体结构,货车车身一般是由驾驶室和货箱两部分组成。

4.电气设备 电气设备由电源和用电设备两大部分组成。电源包括蓄电池和发电机。用电设备包括发动机的起动系、汽油机的点火系和其它用电装置。汽车结构包括汽车车身、发动机、底盘、和电气与电控,其中发动机被称为汽车的心脏~~~汽车发动机主要分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分别是,曲柄连杆机构和配气机构,五大系统主要包括润滑系,冷却系,点火系,燃油供给系和启动系,底盘主要包括传动系,行使系,转向系和制动系.汽车的电器设备主要由蓄电池,发电机,调节器,启动机,点火系,仪表,照明装置,音响设备,刮水器等组成,其中蓄电池和发电机为电源设备,其他为用电设备.电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点火系,怠速控制系统,排放控制系统,进气控制系统,增压控制系统,巡航控制系统,自诊断与报警系统,失效保护系统,应急备用系统,除上述控制系统外,应用在发动机上的电控系统还有冷却风扇控制,配气正时控制,发电机控制等

发动机工作原理: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从而产生动力;

传动系统工作原理(变速器):切断或传递动力并实现不同扭矩的机构(传递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至车轮);

转向系统工作原理:通过各零部件实现汽车方向控制;

制动系统工作原理(刹车系统):通过刹车踏板、刹车总泵、刹车油、刹车碟、ABS泵等机构实现汽车的制动,用于刹车、停车功能。

冷却系统工作原理:通过冷却液在发动机周边的循环流动来带走发动机的热量,为发动机散热是冷却系统的主要作用。

篇9:计算机组成原理总结

内容摘要

计算机从产生到今天不过短短的60多年的时间。但它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现在人类的生活如果离开了计算机是难以想象的。个人计算机(PC)已经是我们日常办公和娱乐的工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成为了很热门的专业,对于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这门课会告诉我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理解软硬件的关系和逻辑的等价性;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组成原理,工作机制以及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硬件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硬件方面专业素质和发展潜力;培养和提高计算思维能力。本文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各个方面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解释。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告诉我们计算机单系统组成结构,计算机各组成部件内部的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的基本理论,硬件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冯·诺依曼机的特点我们知道:

1.计算机有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2.指令和数据以同等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并可按地址寻访。

3.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数表示。

4.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操作码用来表示操作的性质,地址码用来表示操作数在存储器中的位置。

5.指令在存储器内按顺序存放。通常,指令是顺序执行的,在特定条件下,可根据运算结果或根据设定的条件改变执行顺序。

6.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输入输出设备与存储器间的数据传送通过运算器完成。

典型的冯·诺依曼机是以运算器为中心的,现代的计算机已转化为以存储器为中心:

1.运算器用来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并将运算的中间结果暂存在运算器内。

2.存储器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

3.控制器用来控制、指挥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运行以及处理运算结果。

4.输入设备用来将人们熟悉的信息形式转换为机器能识别的信息形

式。

5.输出设备可将机器运算结果转换为人们熟悉的信息形式。

从上面我们大概的了解了计算机的基本的组成和原理。下面来具体介绍下五大部件,不过在介绍五大部件前我们先介绍一下总线,它是连接五大部件的传输线。

⑴总线

概念:总线是将计算机各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一组公共信息传输线。分类:①片内总线:指芯片内部总线。

②系统总线:数据总线(双向)

地址总线(单向)控制总线(单向传输)

③通信总线:串行通信(远距离传输)

并行通信(近距离传输)

⑵随机存储器

存储单元的内容可按需随意取出或存入,且存取的速度与存储单元的位置无关的存储器。

1.静态存储单元(SRAM)

存储原理:由触发器存储数据

单元结构:六管NMOS或OS构成优点:速度快、使用简单、不需刷新、静态功耗极低;常用作Cache缺点:元件数多、集成度低、运行功耗大

2.动态存储单元(DRAM)

存贮原理:利用MOS管栅极电容可以存储电荷的原理,需刷新(早期:三管基本单元;现在:单管基本单元)

刷新(再生):为及时补充漏掉的电荷以避免存储的信息丢失,必须定时给栅极电容补充电荷的操作

刷新时间:定期进行刷新操作的时间。该时间必须小于栅极电容自然保持信息的时间(小于2ms)。

优点: 集成度远高于SRAM、功耗低,价格也低

缺点:因需刷新而使外围电路复杂;刷新也使存取速度较SRAM慢,所以在计算机中,DRAM常用于作主存储器。

3.存储容量的扩展

A.位扩展:增加存储字长。B.字扩展:增加存储器的数量。

⑷输入输出系统

1.I/O系统功能:为数据传输操作选择I/O设备,连接I/O设备与主机,完成数据交换

2.I/O系统组成软件:可由系统软件(OS)或应用软件承担;输入输出过程控制:发送读写指令,检查设备状态等;用户界面。

硬件:I/O接口,主机与外设之间通信:速度匹配、同步、指令、状态、差错控制;数据缓存。

3.I/O与主机信息传送的控制方式

应。

DMA方式:主存与I/O设备之间有一条数据通路,主存与I/O设备交换信息时,无须调用中断服务程序。若出现DMA和CPU同时访问主存,CPU总是将总线占有权让给DMA,通常把DMA的这种占有称为窃取或挪用。

⑸指令系统

指一台计算机中所有机器指令的集合,是表征计算机性能的重要因素。

1.寻址方式

A.立即寻址:操作数本身设在指令字内。

B.直接寻址:指令字中的形式地址就是操作数的真实地址。

C.隐含寻址:指令字中不明显地给出操作数的地址,其操作数的地

址隐含在操作码或某个寄存器中。

D.间接寻址:指令字中的形式地址不直接指出操作数的地址,而是

指出操作数有效地址所在的存储单元地址。

E.寄存器寻址:地址码字段直接指出寄存器编号,操作数在寄存器

内。

F.寄存器间接寻址:寄存器中存放操作数所在主存单元地址。

G.基址寻址:操作数有效地址等于指令字中的形式地址和基址寄存

器中的内容相加。

H.变址寻址:操作数有效地址等于指令字中的形式地址与变址寄存

器的内容相加。

I.相对寻址:有效地址是将程序计数器的内容与指令字中的形式地

址相加而成。

⑹CPU

1.CPU基本功能

指令控制:程序的顺序控制,称为指令控制;控制器: PC、IR、ID

操作控制:管理并产生每条指令的操作控制信号,并把操作控制信号送往相应的部件,从而控制这些部件按指令的要求进行动作。程序查询方式:由CPU通过程序不断查询I/O设备是否已做好准备,从程序中断方式:CPU在启动I/O设备后,不查询设备是否已准备就绪,而控制I/O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继续执行自身程序,只是当I/O设备准备就绪并向CPU发出中断请求后才予以响

时间控制:对各种操作实施时间上的定时,称为时间控制。

数据加工:对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处理。

2.控制器的主要职能

(1)取指令

(2)分析指令

(3)执行指令

(4)控制程序和数据的输入与结果的输出

(5)对异常情况和某些请求的处理

3.指令周期

指取出并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由若干个CPU周期组成。

CPU周期: 通常用内存中读取一个指令字的最短时间来规定CPU周期。一个CPU周期包含若干个时钟周期。

时钟周期:是CPU处理操作的最基本单位。

4.微命令 指控制部件通过控制线向执行部件发出的各种控制命令,是构成控制信号序列的最小单位。

微操作 执行部件接受微命令后所进行的操作,是计算机硬件结构中

最基本的操作。

微周期:从控存中读取一条微指令并执行相应的一步操作所需的时间。微指令:由每个微周期的操作所需的控制命令构成一条微指令。微指令包含了若干微命令信息。

微程序;即一系列微指令的有序集合,可以控制实现一条机器指令。

5.控制方式

同步控制方式: 以部件中最长的操作时间作为统一的时间间隔标准,系统中各部件的微操作都由这个统一的时间间隔来同步。

异步控制方式: 系统中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各部件按本身的操作有各自自己的时钟信号,各个微操作的进行是采用应答方式进行的。

联合控制方式: 部件内部采用同步控制方式,各部件之间采用异步方式。

心得体会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硬件课程中重要核心课程之

一。基本要求是使我们掌握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学懂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学习计算机设计中的入门性知识,掌握维护、使用计算机的技能。

课程主要内容:常用的组合逻辑器件,如译码器、数据选择器、编码器、alu原理;常用的同步时序电路,如寄存器、移位寄存器、计数器的原理、参数及使

用方法;可编程逻辑阵列:rom,pla,pal及门阵列的原理与使用。数字化编码,数制及数制转换,数据表示,检错纠错码;数据的算术与逻辑运算,运算器的功能、组成与设计;教学机的运算器实例。计算机指令系统综述,指令格式与寻址方式;教学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控制器的功能、组成与设计,教学机的控制器实例。多级结构的存储系统综述,主存储器的组成与设计,教学机的内存储器实例,cache存储器的运行原理,虚拟存储器的概念与实现,磁盘设备的组成与运行原理,磁盘阵列技术;光盘机的组成与运行原理,磁带机的组成与运行原理。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与输入/输出系统综述,显示器设备,针式打印机设备,激光印字机设备;计算机总线的功能与组成,输入/输出系统的功能与组成;教学机的总线与输入/输出系统实例。几种常用的输入/输出方式,中断与dma的请求、响应和处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这门课对于使我们了解现代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无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结语

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整理,我深刻了解到计算机组成原理在计算机学习中的重要性,加深了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嵌入式方向中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通过知识整理让我弥补了上课时很多没听懂的地方,收到的极大的收获。我相信这次的学习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酒店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下一篇:校园的小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