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作用

2024-05-13

组成作用(精选八篇)

组成作用 篇1

关键词:地基土,三相组成,建筑工程

1 地基土三相组成概述

地基土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风化、剥蚀、搬运、堆积而成的由固体矿物、流体水和气体组成的1 种集合体。其中, 固体骨架颗粒、土体孔隙中的水和气被称为地基土的三相。

1. 1 地基土固相

地基土的主体部分, 矿物成分包括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和腐殖质三类。矿物中的化学成分影响土体的性质, 例如:次生矿物为蒙脱石, 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 以该土体作为地基, 必须考虑土体胀缩性对建筑安全的影响;土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时, 其压缩性增大, 不宜作为填筑材料[1]。

土体固相颗粒大小差异明显, 其物理力学特性受到颗粒的尺寸、形状和级配等颗粒特征强烈的影响[2], 不同颗粒组合形成单粒、蜂窝和絮状结构, 其中单粒结构密实, 工程性质最好。

1. 2 地基土液相

包括土体孔隙中的结合水、自由水、气态水和固态水, 液相的性质主要通过测定含水量来表示。含水量的大小反映土体的饱和状态, 影响地基土的强度和压缩性。

1. 3 地基土气相

包括自由气体和封闭气体两种。自由气体在土体受压后排出, 对建筑工程无响;封闭气体使土体具有弹性, 随封闭气体含量增大, 地基土渗透性降低。

土体三相组成中, 液相比例为零, 称为二相土, 呈坚硬状态;气相比例为零, 土体呈饱和状态;三相同时存在, 为三相土[3], 呈可塑状态。三相比例不同, 土的状态和工程性质也不同, 实际工程中需关键分析。

2 地基土体三相组成分析

实际工程中土体三相组成分析主要是三相比例关系的确定, 即土体的物理性质指标分析, 包括土粒比重、天然密度、含水量和由它们三个换算出的干密度、饱和密度、孔隙比和饱和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描述土的物理性质和状态,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的力学性质[4], 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对土的固相粒度、密度、含水率和土粒密度分析进行阐述。

2. 1 粒度分析

包括划分粒组, 绘制级配曲线, 描述土体均匀程度。粒度分析方法, 目前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筛分法, 用一套孔径递减的筛子将风干的土过筛分离, 记录每个筛子上留下来的土体质量可得到土的颗粒级配, 用于测定粒径大于0.1mm的粗颗粒;另一类是移液管法和比重计法, 可以测定粒径小于0.1mm的细颗粒。若土中粗细颗粒兼有时, 则可联合使用上述两种方法[5]。

2. 2 密度分析

密度为单位体积土的质量, 是表征土体密实程度的一项参数, 在建筑地基中是衡量工程质量优劣的一项技术指标, 因此, 准确测试土体密度尤为重要[6]。现行的密度测试方法有环刀法和灌水法等, 环刀法适用于黏性土和粉土, 灌水法适用于卵石和砾石。

2. 3 含水率分析

含水率是试样在105~110℃温度下烘至恒量时所失去的水质量和恒量后干土质量的比值, 测定含水率的常用方法是烘干法[7]。含水率是土的基本物理性指标之一, 它反映黏性土的物理状态。

2. 4 土粒密度分析

矿物的质量与同体积4℃时纯水的质量的比值。黏土、砂的密度用密度瓶法测定, 即将烘干试样15g装入容积为100m L的玻璃质比重瓶, 用精度为0.001 的天平秤瓶加干土质量, 注入半瓶纯水后煮沸1h, 排除气体, 冷却后, 将纯水注满比重瓶, 再称重[8]。

3 土体三相组成分析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3. 1 粒度分析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1) 根据粒度大小划分粒组, 按各粒组的含量绘制粒径级配曲线, 确定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 以此判断地基土体均匀程度。砾石和砂土级配Cu≥5, 且Cc=1~3 为级配良好, 反之为级配不良。

2) 非黏性土工程分类标准。根据土的粒径级配中各粒组的含量和颗粒形状进行分类定名。例如, 定义粒径d>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 且d>0.07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的土为砂土, 按粒径由大到小分别定名如表1 所示。

3) 影响砂土的渗透性。砂土渗透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颗粒大小和级配, 颗粒越小, 土体孔隙越小, 渗透性越小;级配良好, 细颗粒填充粗颗粒孔隙, 土体孔隙减小, 渗透性变小。

3. 2 密度分析在工程实际中的作用

1) 换算土体的干密度、饱和密度和有效密度。土的干密度通常用作土坝、路基和人工压实地基土体压实质量控制的标准, 指标数值越大, 表明土体压实越密, 工程质量越好。

2) 结合土粒密度, 换算孔隙比, 计算相对密度, 判别无黏性土体的密实度。土体相对密度越大, 强度越高, 可压缩性越小;相对密度小, 强度低, 可压缩性大。密实和中密中粗砂为优良地基;粉砂和细砂, 密实状态为良好地基, 饱和疏松状态为不良地基, 震动时易产生液化。

3. 3 含水率分析在工程实际中的作用

含水率的变化对地基土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土的稠度、饱和程度、力学性质、压缩性和稳定性的变化上。土的含水率是研究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一项指标, 也是控制建筑物施工质量的依据[9]。

1) 砂土与粉土的湿度划分标准。地基土含水率结合密度和土粒密度确定土体饱和度Sr, 工程实际中, 以饱和度为标准, 将砂土和粉土湿度分为稍湿、很湿或饱和3 种状态, Sr<0.5为稍湿, 0.5<Sr<0.8 为很湿, Sr>0.8 为饱和。

2) 确定黏性土的稠度。通过试验确定黏性土的界限含水率, 包括缩限、塑限、液限, 计算液性指数和塑性指数, 根据液性指数, 黏性土可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5 种软硬不同的状态, 硬塑状态为优良地基, 流塑状态为软弱地基;根据塑性指数Ip进行工程分类, Ip>17 为黏土, 17>Ip>10 为粉质黏土。

3) 影响地基土抗剪强度。前人试验证明地基土体受地下水位影响, 若水位上升, 土体含水率增加, 则土体剪应力增大, 抗剪强度降低, 容易出现地基沉降, 威胁建筑物安全[10]。

4 结语

土体受外力作用后, 上部荷载由地基土的气、液、固三相共同来承担。固相强度大小、气相和液相的含量共同影响地基土体的强度、压缩性和渗透性。

地基土三相组成相互关联, 共同影响建筑工程, 为给后续建筑设计、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保障工程质量, 综合分析地基土三相组成, 确定地基土工程特性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陈希哲, 叶菁.土力学与地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2]王一兆.土体颗粒尺度效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2014.

[3]庄素妹, 贾卫东, 韩宝坤.土的物理性质和物理性指标[J].技术论坛, 2008 (1) :93.

[4]周君平.三相图法求算-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的技巧[J].长江水利教育, 1995 (2) :40.

[5]龚晓南.高等土力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8.

[6]张书林.土的几种密度测试方法及测试产生的误差分析[J].科技论坛, 2015 (6) :24.

[7]王波.试样土含水率试验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水力, 2014 (3) :41.

[8]GB/T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S].

[9]罗江梅, 此里拉姆, 周礼勇, 等.浅议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地基承载性能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技术, 2014 (12) :37.

组成作用 篇2

制片组:制片主任、现场制片、生活制片、外联制片。导演组:导演、副导演、执行导演、场记。

剧务组:剧务主任、剧务、剧务助理。

摄影组:摄影师、副摄影师、摄影助理、机械员、灯光师、灯光助理。美工组:总美工师、美工设计及服装、道具、化妆等小组。录音组:设录音师和录音员。

制片人(Producer)

也称“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资人或能够拉来赞助的人。影片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制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权决定拍摄影片的一切事务,包括投拍什么样的剧本,聘请导演、摄影师、演员和派出影片监制代表它管理摄制资金,审核拍摄经费并控制拍片的全过程。影片完成后,制片人还要进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场进行宣传和推销。

制片人大多懂得电影艺术创作,了解观众心理和市场信息,善于筹集资金,熟悉经营管理。电影生产中有时把制片人称为监制。

用张纪中的话来说就是:“制片人是剧组的第一负责人,就像一个工厂,制片人是厂长,导演是总工程师,他只对艺术负责,制片人对一切负责。制片人的素质、心态直接影响到一部电视剧的品格。做制片人不需要你是专业的精英,最重要的是眼光,能够发现优秀的题材、本子、演员。

1、参与核心创作组,随时把握创作与拍摄进度,从人事、财务、法律等角度为摄制组工作出谋划策。

2、从宏观上调控、保障摄制组的正常运转,以保证在计划周期、预算限额内优质安全地完成摄制工作。

3、与导演一起审核各岗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与义务能力,决定奖惩,裁决人员的选用与去留,主持各种合同文本的拟订与签约、保管。

4、主管有关摄制工作和摄制组成员组内生活的一切安排,把握与审核摄制组各项开支,按照财务制度负责影片成本核算和经费使用。

5、随时与导演沟通,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负责召集摄制组会议,协调摄制组各部门之间发生的问题。

6、督责生产日报表的填写,并送达制片人和有关部门,以便制片人掌握摄制进度。遇有重大情况随时向制片人请示。

7、督责摄制、洗印、录音、剪接过程中各种文字、胶片、声音资料的保管、调用、存档工作。制片主任(Producer)

职责和工作与制片人基本相同,关键在于制片主任和制片人是雇佣关系,制片主任代表制片人行使影视作品生产期间的行政管理权利。他的职责主要是八个字督促、检查、指导、协调。他要调动和安排好制片班子的工作,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剧组的合同都要由制片主任来签。主管摄制计划和摄制预算的编制,带领制片组对摄制组的整体工作,除去艺术创作以外的所有涉及人、财、物的事项都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是制片人思想与意志的执行者。现场制片(Site producer)

现场制片是管理现场的纪律和保证主创部门的顺利创作的管理人员。与制片人也是雇佣关系。生活制片(Life producer)

生活制片是管理剧组的生活的,后勤的一切,吃喝拉撒睡的管理人员。

据了解,在一些剧组,只要不是大牌演员,就要靠生活制片的管理。因为在剧组,所有演职人员的生活起居、吃喝住行都要从生活制片手中拿钱。外联制片(Outreach producer)

负责协调制片各方,比如各方的投资方、拍摄方等,保证合作拍摄的影片能顺利地按计划、按预算地完成。

执行制片人(Executive producer)

这个称谓在许多电影字幕中经常出现。因为有时一些工作繁多的制片人(比如他同时制作了两到三部影片),其一定分身乏术,于是他就必须要有一个助手(副制片人),其基本上担任了制片人的所有工作。为了表彰其的工作,便有了这样一个称谓:执行制片人

导演(film director)

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是用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作为影视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剧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和演出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众人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

导演的再创作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然后物色和确定演员,并根据体构思,对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导演还要按照制片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拍摄计划是制片组决定),领导现场拍摄和各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摄制完成为止。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其职责是:

1、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

2、与制片人和导演组其他成员携手遴选演员;

3、根据剧本和拍摄要求选择外景或指导搭建室内景;

4、指导道具组完成道具的准备和布置工作;

5、指挥现场拍摄工作;

6、指导工作团队完成后期制作,包括剪辑、录音、主题曲、动画、字幕、特效等;

7、与出片方商讨作品的宣传计划。副导演(assistant director)电影导演的主要助手。

在导演的指导下,协助导演完成影片的艺术创作和拍摄工作。

视工作的繁简,一个摄制组可有一个或几个副导演。

在创作方面,主要协助导演进行分镜头剧本的编写。

在影片的筹备阶段和摄制前的准备阶段,协助导演选择演员;联系音乐美工、造型、服装、道具等部门的创作设计;选看外景、排戏等。在影片进入拍摄时,根据导演的意图与指示,检查拍摄现场的准备工作,协助导演指挥现场,直至完成全部影片的后期工作。

有时,根据导演的安排,也分工直接指挥拍摄某些次要的场景镜头或在导演的指导思想下代替导演执行全部现场拍摄工作。

副导演工作

选演员(主要,次要,群众),监督化妆,服装,道具,负责拍摄现场安排群众场面,代理导演现场执行,下达生产通知单等。

一,选演员。

一号,二号主演惯例由导演选择。副导演只是负责联络,看对方是否档期允许,对剧本和导演是否有兴趣合作,而其他主演,重要与次要角色的扮演者,则需要副导演去寻找。

二,安排,指挥群众场面。

拍前与导演商洽并领会该场面的导演意图。进场前监督群众演员的化妆,服装,道具及时到位,到现场后,及时安排群众进入场地,走场,排练,让导演检验,调整.通过监视器了解拍摄中镜内空间范围。对群众演员少说戏,人多往往听不清,以动作作为指示。

三,监管化妆,服装,道具。并非负责,副导演并负不了这个责任,主要是由三部门主管执行,实施。副导演只监管现场的催场,检查化妆,服装,道具是否准确。执行导演(Executive director)

一部影片有两名以上联合导演时,负责现场拍摄工作的导演,称为执行导演。执行导演在工作中贯彻导演组的统一意图。

根据执行导演的具体工作性质,在现代剧组中,通常又被称为“现场导演”。执行导演必须在前期跟编剧和导演组进行交流讨论,在拍摄过程中用画面呈现前期讨论成果。是整个剧组拍摄过程中的“灵魂人物”,掌握着每个镜头的现场通过权。场记(log keeper)主要任务是将现场拍摄的每个镜头的详细情况:镜头号码、拍摄方法、镜头长度、演员的动作和对白、音响效果、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等各方面的细节和数据详细、精确地记入场记单。

场记所作的记录有助于影片各镜头之间的衔接,为导演的继续拍摄以及补拍、剪辑、配音、洗印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场记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协助导演合理规划镜头,防止穿帮、越轴等失误出现。影片完成后,这些记录还可供制作完成台本之用。

一般场记必须准备三样东西,场记板、场记单、剧本。

场记板是在每个镜头开拍时需要打板用的。在板子上记录摄像机将要拍摄的集数、场数、镜数。然后被摄像机拍摄。

场记单,场记单有一定的格式。先写上集数、场数、镜数、条数。再写上拍摄的内容。最后记录时间码。并且要对导演满意的条数做记录。

剧本是对现场的记录导演对画面的要求,比如如何分镜,镜别等等;以及细节之类的,比如:演员在这场戏是穿什么衣服、什么鞋子需要与哪一场戏连戏等等。

做一个场记要时时在导演身边,及时记录导演所说的。工作内容补充:

1、对拍摄的每一个镜头和导演及主要创作人员的艺术处理进行详细的记录;

2、对景号、镜号、拍摄内容、拍摄方法、镜头长度、演员的对话、服装、道具进行核对记录,保证被分割的若干场景和众多的镜头顺利拍摄,为后期剪辑、配音、洗印等提供数据和材料。

剧务主任(Cast affairs director)

电视剧摄制过程中的日常事务负责人,其主要工作任务是在制作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做好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工作。因摄制组人员众多,大的组可达一百多人。有些大的场景可达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剧务主任还负责这些人的所在单位及有关个人、家长等方面打交道。他要调动剧务组全体成员,分派各处、及时联系,同时在预定的时间内作好各项准备工作。他们的工作心在两头:一时开拍前,一时拍摄后,所有的“杂事”都由他们全权处理,别人、别的部门概无权过问。

剧务主任领导下的几名剧务,场务各有分工。有的人负责车辆调配,有人负责食物、饮料的采购供应,有的人负责财经与会计共同解决经济账目问题。还有人负责全组人员的车、船、机票、开具各种证明信件等。

组成作用 篇3

1 飞仙关组成岩作用

所谓成岩作用, 是指从沉积物体形成沉积岩, 并到沉积岩发生变质之前, 或是由于构造运动引起沉积岩升到地表遭到风化之前, 所经历的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 和这些作用所引起的结构组分变化。碳酸盐矿物十分活泼的化学性常常会引起强烈的成岩作用, 从而使地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飞仙关组的地层沉积长达2.4亿年, 这期间, 该研究段经历了从地表到地下的埋藏过程, 其所经历的成岩环境发生多次重叠, 使原有的岩层结构组分和储层的性质发生了很大改变, 而且原本是以原生孔隙为主的沉积物经过转变后成为以次生孔隙为主的储层。

由于飞仙关组的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地层, 在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 其所经历的成岩环境十分复杂。一般而言, 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储层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可以对早期的沉积、成岩组构和孔隙产生破坏;另一方面, 可以形成新的储集空间和成岩组构。通过对薄片和岩芯进行观察和分析, 飞仙关组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1) 泥晶化作用。泥晶化作用一般会导致整个颗粒或者颗粒边缘发生泥晶化, 常见于颗粒灰岩边缘, 颗粒边缘由暗色的泥晶灰质组分构成。泥晶化作用不会对沉积物孔隙的增加产生太大影响, 但是颗粒的抗压程度会因其而增加。

(2) 压实、压溶作用。压实作用可以将地层的厚度变小, 使沉积物孔隙得到缩小。一般情况下, 碳酸盐沉积物在经过压实作用后, 厚度会减少一半, 孔隙度会减少一般以上。压溶作用是在压实作用上的进一步发展, 其发生的环境一般为中-深埋藏环境, 在其作用下, 地层的厚度会再次减少20%~25%。压溶作用一方面会形成缝合线, 以供油气运移, 提高了渗透性;另一方面, 压溶作用为充填孔隙作用提供了物源。但是相比较而言, 压溶作用的破坏性作用要大于建设性成岩作用。

(3) 胶结作用。胶结作用就是孔隙溶液沉淀出的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一般发生在颗粒岩中, 飞仙关组的胶结作用包括三期方解石胶结和一期石膏胶结, 这是导致储层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4) 充填作用。该作用是指次生孔隙被自生矿物填充的过程, 导致晶体在次生孔隙内生长。这些晶体主要为化学沉淀充填物, 经过测试研究, 飞仙关组的充填晶体主要有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石膏以及很少量的萤石、重晶石等。

(5) 膏化和去膏化作用。膏化作用主要发生于泥、粉晶白云岩。石膏晶体会呈现出针状或者片状结构, 集合体会呈现出斑块状或者放射状结构, 除此以外, 局部颗粒和生物也会随之膏化。去膏化作用常常发生泥晶白云岩里, 一般会呈现出放射状和针状石膏假晶, 该飞仙关组研究地段的去膏化作用可能是由于石膏晶体在被溶蚀后, 又被方解石进行充填后形成的, 部分没有被全部填充, 仍留有孔隙空间。

(6) 重结晶作用。矿物晶体在高温高压的影响作用下, 发生溶解后又再次结晶, 这被重结晶作用。矿物的成分、颗粒的大小和成分的均一性决定了重结晶作用的效果。一般来说, 溶解度大、颗粒细和成分均一的矿物发生重结晶作用的几率和强度都相对较大。经过研究, 飞仙关组是由于原岩结构组分的影响而产生了重结晶作用, 其主要表现为泥晶灰岩在经过重结晶作用后变成粉晶灰岩, 该作用发生在浅埋藏段。

2 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2.1 飞仙关组储层物性特征

这里, 主要对飞仙关组的储层物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分析。孔隙度可以对岩石储集流体的能力进行衡量, 渗透率可以对岩石中流体流动的难易程度进行反应。通过对飞仙关组的储层物性分析和测算, 发现该研究区的储层物性主要分为两种, 即台地边缘鲡滩储层和台地内泻湖、点滩储层。分析显示, 台地边缘鲡滩白云岩的平均孔隙度为7.88%, 孔隙度范围为0.64%~24.69%, 平均渗透率为44.13×10-3 um2, 其储层物性比较好。台地内部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1.69%, 孔隙度范围为0.48%~11.82%, 平均渗透率为0.035×10-3um2, 其储层物性非常差。

2.2 飞仙关组储层岩性的特点

研究发现, 飞仙关组储层物性受岩性影响非常明显, 鲡粒云岩平均孔隙为8.52%, 平均渗透率为44.12×10-3 um2, 属于中-好储层。粉晶云岩的平均孔隙度为3.18%, 平均渗透率为0.08×10-3 um2, 砂屑云岩的平均孔隙度为2.57%, 平均渗透率为0.02×10-3 um2, 属于中-差储层。泥晶云岩、灰质云岩、膏质砂屑云岩的平均孔隙度小于2%, 渗透率均小于0.1×10-3um2, 属于差非储层灰岩类。

2.3 飞仙关组储层评价

通过对储层的储层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分析比较, 可以将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分为4个评价标准。Ⅰ类储层的代表岩类主要有残余鲡粒白云岩、鲡粒白云岩, 孔隙度大于12%, 渗透率大于10×10-3 um2, 连通系数大于50%, 主要分布于台地边缘鲡粒滩中, 工业产能很高。Ⅱ类储层的代表岩类主要有粉晶云岩、鲡粒白云岩、泥粒白云岩。孔隙度为7%~12%, 渗透率为0.1~10×10-3um2, 连通系数为30%~50%, 主要分布于台地边缘鲡粒滩中, 工业产能较高。Ⅲ类储层的代表岩类主要有泥粒白云岩、膏质颗粒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 孔隙度为3%~6%, 渗透率为0.01~0.1×10-3um2, 连通系数为15%~30%, 主要分布于台地内泻湖及点滩相中, 工业产能较低。Ⅳ类储层的代表岩类主要有泥晶灰岩、鲡粒灰岩、泥晶云岩, 孔隙度小于2%, 渗透率小于0.01×10-3 um2, 连通系数小于15%, 主要分布于台地内泻湖相中, 没有任何工业产能。

参考文献

[1]李忠、陈景山、关平, 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前沿[J], 岩石学报, 2006 (8) .

无梁楼盖结构组成及内力组成 篇4

关键词:无梁楼盖,结构组成,内力组成

无梁楼盖不设梁, 是一种双向受力的板柱结构, 是在对于建筑物净空与层高限制较严格的建筑物经常使用的楼盖形式。由于没有梁, 钢筋混凝土板直接支承在柱上, 故与相同柱网尺寸的肋梁楼盖相比, 其板厚要大些, 但无梁楼盖的建筑构造高度比肋梁楼盖小, 这使得建筑楼层的有效空间加大, 同时, 平滑的板底可以大大改善采光、通风和卫生条件, 故无梁楼盖常用于多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

1无梁楼盖的结构组成与受力特点

1.1结构组成。无梁楼盖不设梁。是一种双向受入的板柱结构。由于没有梁, 钢筋混凝土板支承在柱上, 故与相同柱网尺寸的肋梁楼盖相比, 其板厚要大些。为了提高柱顶处下板的受冲切承载力以及减小板的计算跨度, 往往在柱顶设置柱帽;但当荷载不大时, 也不不用柱帽。常用的矩形柱帽有无帽顶板的、有折线顶板的和有矩形顶板的三种形式, 如同1所示。通常柱和柱帽的形式为矩形, 有时因建筑要求也可做成圆形。

无梁楼盖的建筑构造高度比肋梁楼小, 这使得建筑楼层的有效空间加大, 同时, 平滑的扳底可以大大改善采光、通风和卫生条件, 故无梁楼盖常用于多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如冷藏库、仓库等, 水池顶盖和某些整板式基层也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无梁楼盖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现浇式和装配整体式两种。无梁楼盖也采用升板施工技术、在现场透层将在地面预制的屋盖和楼盖分阶段提升至设计标高后, 通过柱帽连接在一起, 由于它将大量的空中作业改在地面上完成, 故可大大提高进度。其设计原理, 除需考虑施工阶段验算外, 与一般无粱楼盖相同。此外, 为了减轻自重, 也可用多次更复使用的塑料模壳, 形成双间密肋的无梁楼盖。目前, 我国在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中正在推广采用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柱帽无梁楼盖板。空腔宜是双向的, 可由预制的薄壁盒作为填充物构成。无梁楼盖因没有梁, 抗侧刚度比较关, 所以当层数较多或有抗震要求时, 寅设置剪力墙, 构成板间抗震墙结构。

1.2受力特点。试验表明, 无梁楼板在开裂前, 处于未裂工作阶段;随着荷载增加, 裂缝首先从柱帽顶部出现, 随后不断发展, 在跨中中部1/3跨度处, 相继出现成批的板底裂缝, 这些裂缝相互正交, 且平行于竖列轴线。即将破坏时, 在柱帽顶上和柱列轴线上的板顶裂缝以及跨中的板底裂缝中出现一些特别大的裂缝, 在这些裂缝处, 受拉钢筋屈服, 受压的混凝土压应变达到极限压应变值, 最终导致楼板破坏。双向板肋粱楼盖中讲的是四边支承双向板, 而上梁楼板是柱支承的双向板, 两者支承条件不同, 受力也就不同。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 凹边支承双向板主要沿短跨方向受力, 整个板弯曲成“碟形”、无梁楼板则主要沿长跨方向受力, 整个板弯曲成“碗形”, 即“拉网形”。因此, 在规定板厚与跨度的比值时, 四边大承双向板是用短跨来标志的, 而无梁楼板则要用长跨来标志;同时无梁楼板中两个方向钢筋的相对位置正好与四边支承双向板中的相反, 长跨方向的受力大些, 所以要把沿长跨方向的钢筋放在短跨方向钢筋的外侧。

2竖向均布荷载下无梁楼盖的内力分析

无梁楼盖计算方法也有按弹性理论和塑性饺线法两种计算方法。按弹性理论的计算方法中, 精确计算法、等效框架法、经验系数法等。下面简单介绍工程设计中常用的经验系数法和等效框架法。

2.1经验系数法。经验系数法又称总弯矩法成直接设计法。该方法先计算两个方间的截面总弯矩, 再将截面总弯矩分配给同一方向的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 为了使各截出的弯矩设计适应各种荷载的不利布置, 求无梁楼盖的布置必须满足下列条件:a.每个方向至少应有三个连续跨;b.同方向相邻跨度的差值不超过较长跨度的1.3倍;c.任一区格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值lx/ly≤2;d.可变荷载和永久荷载之比值q/g≤3。

用该方法计算时, 只考虑全部均布荷载, 不考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

2.2等代框架法。钢筋混凝土无桨双向板体系不符合经验系数法所要求的四个条件时等代框架法确定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等效框架法是把整个结构分别沿纵、横柱列两个方向划分、并将其视为纵向等代框架和横向等效框架, 分别进行计算分析。计算步骤如下:a.计算等代框架梁、柱的几何特征。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 等效框架梁宽度和高度取为板跨中心线间的距离和板厚;等代柱的截面即原柱截面、柱的计算高度取为层高减柱帽高度, 底层柱高度取为基础顶面至楼板底面的高度减柱帽高度;b.按框架计算内力。当仅有竖向荷载作用时, 可近似按分层法计算;c.计算所得的等代框架抑制截面总弯矩, 按照划分的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分别确定跨中弯矩设计值, 即将总弯矩乘以表1和标所列的分配比值。

这里可能会产生一疑问, 即在经验系数法或等代框架法计算板柱结构时, 错误地把双向板中付裁在两个方向分配的概念带到板柱结构中来了。板柱结构小, 无梁楼盖的每个格板是四点支承板, 柱上板带是有坚向位移的, 它们是跨中板带的弹性支承, 因此荷载有四个支承点传递, 不存在荷载两个方向分配的问题。双向板是周边支承板, 支承处是没有竖向位移的, 所以荷载柱板的支承边传递, 于是就有荷载分配问题。显然, 把无梁楼盖当作双向板设计, 增加了传力路线, 是不经济的。

水平荷载作用下、板柱结构也可近似地按等代框架法来计算, 仅这时等代梁的计算宽度比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要小。这是因为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是楼板的变形带动杆变形;而水平荷载作用下, 则是杆的变形能带动多大宽度的板跟它一起变形。

参考文献

[1]吴生瑜.无梁楼屋盖体系的应用[J].石油工程建设, 2009 (4) .

[2]杨治.开合屋盖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5.

原子及其组成 篇5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电磁学建立后, 人们对气体放电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当时, 人们首先想到是在实验条件下如何模拟大自然中的雷电现象。1854年德国玻璃工盖斯勒发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真空管, 为研究真空放电, 发光现象提供了物质手段。1859年德国人吕克用“盖斯勒真空管”进行真空放电实验发现, 当高压电荷通过放电管时, 阴极一端出现放电现象, 而对着阴极的管壁会发出绿色的辉光, 成功地实现了人工放电。1869年德国物理学家希托夫证明, 放在阴极与玻璃壁之间的障碍物, 可以在玻璃壁上投上阴影。1876年, 德国人戈尔茨对“绿色辉光”作了解释。1879年英国人克鲁克斯自制了一种比“盖斯勒真空管”真空度更高的“克鲁克斯管”, 进行“阴极射线”研究, 他发现阴极射线在磁场中会发生偏转, 从而断定阴极射线是某粒子流。对阴极射线本质的探讨经过20年后, 导致几项轰动世界的重大发现。首先在1895年, 德国物理教授伦琴发现了“X射线”, 又叫“伦琴射线”, 这种射线穿透力强, 在磁场中不偏转, 说明它不是阴极射线。由于X射线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X射线发现后, 人们对X射线源发生了兴趣。1896年,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研究X射线及荧光物质的性质时, 发现铀元素也能放射出类似X射线的射线。贝克勒尔的发现, 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 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研究发现, 放射性仅仅是铀元素的一种性质。1898年, 居里夫人先后发现了钍、钋、镭元素均具有放射线。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打破了以道尔顿为首的原子不可再分的陈旧观念, 证明了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1897年,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重新设计了“克鲁克斯管”, 令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均发生偏转, 证实了阴极射线是带电的微粒子流。并测得了微粒子流的速度与它的荷质比e/m之间的关系, 同时, 证明e/m与电极材料无关, 说明这种粒子是各种物质的共同组成。1898年, 他测得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e/m为氢离子的2000倍。后来汤姆逊和美国物理学家米利肯等人作了精密的测定和计算, 得出了这种粒子的电荷e=1.602×10ˉ19库仑=4.083×10ˉ10绝对静电单位。从汤姆逊测得的荷质比e/m的数值, 可以算出这种粒子的质量m=9.11×10ˉ28克, 约为氢原子质量的1/1830。这表明, 这种粒子不再是一种假设, 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粒子, 它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这种粒子就采用了1891年英国物理学家斯通尼的定名, 称为“电子”。电子的发现及其性质的研究, 打开了进入原子世界的大门, 也揭示了电的本质。

2 原子核模型

放射性发现后, 人们确信在这类原子的深处发生着变化, 放射性就是这种变化的表现。这时认为原子是固体小球的旧模型显然是不适用了。汤姆逊在发现电子后, 曾于1904年提出过一种原子模型, 他认为,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 在这种粒子中嵌着许多电子, 中和了正电荷。同年, 日本的长岗半太郎也提出了一种模型, 认为原子是由电子绕着带正电的粒子组成的。随后, 在1911年英国人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模型。

这个实验是当一束平行的α粒子 (即氢核) 射向一金属薄片时, 穿过薄片的α粒子绝大多数都是直线前进的, 只有极少数 (约为万分之一) 的α粒子发生了偏转, 其中, 有些粒子偏转的程度大, 甚至被射回来。这说明过去认为固体中原子间是紧密排列没有空隙的理解是不对的, 原子本身并不是实球体, 其中内部也有很大空隙, 否则α粒子不能大部分穿过金属箔而不改变方向。另一方面, 少数α粒子与原子中带电部分相互作用, 但这种带电部分未必是电子, 因为, α粒子的质量比电子的质量约大7400倍, 与电子相碰, 不可能使α粒子的运动方向改变, 即不可能引起偏转。因此, 只能认为α粒子在进行中遇到了体积很小, 质量和正电荷都很集中的部分, 在相互排斥的情况下, 引起了α粒子的散射。原子中这个带正电荷的部分就是原子核。于是, 卢瑟福正式提出了原子核模型;原子有一个极小的核 (直径在10ˉ12cm) , 这个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并带有Z个单位正电荷, Z个电子围绕着核旋转, 就像行星绕太阳转一样。这样原子核模型便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

3 质子的发现

早在1899年, 卢瑟福把铀放在磁场中, 发现了α射线和β射线 (电子流) , 这使他联想到既然重元素能发生衰变, 那么, 轻元素在极强的外力作用下, 也应当发生衰变。1919年, 他和助手用镭放射出的α粒子做“炮弹”去轰击氮—14原子核, 结果氮—14被击中后, 转变成了周期表中的下位元素氧—17, 同时放出一个质子, 即4He2+14N7→18O8+1H1。1924年, 卢瑟福又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 证明了十几种轻元素都可能像氮原子那样, 在α粒子轰击下发生衰变, 并放出质子, 这说明质子可能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于是, 人们都猜想质子是原子核的共同组成。因为, 原子呈电中性, 说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应当与原子中的电子数相等。从元素周期表的原子序数可知, 原子中若有Z个电子, 则原子核中也必有Z个质子, 既然原子核是由质子组成的, 那么各元素原子核的质量应当等于Z个质子的质量总和。然而, 实验表明, 除了氢原子外, 原子核的质子数并不等于原子的质量数,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只是其质量数的一半或更少一些。

4 中子的发现及原子核组成的确认

人们很快发现, 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的说法是不对的。基于原子核的质量大体是质子质量的整数倍的事实, 1920年, 卢瑟福曾预言:原子核内可能存在质量与质子相同的中性粒子。

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玻特和贝克尔利用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发出的α射线, 去轰铍、锂、硼等轻元素的原子核, 发现了它们在蜕变时伴有贯穿能力很强的辐射。1932年1月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居里和她的丈夫约里奥·居里也做了类似的实验, 同样发现了这种不带电的粒子流, 当时, 他们误认为这种粒子流是光子。

1932年2月, 卢瑟福的学生查德维克接受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内可能存在中性粒子的思想, 对玻特、贝克尔、小居里夫妇的发现进行了理论分析, 认为这种中性射线与光子不同, 光子没有静止质量, 而这种中性射线则有静止质量, 它的运动速度也比光速小得多, 从而断定这种中性粒子就是人们一直企图寻找的中子, 并发表了论文, 公布了中子的发现, 打开了原子核的大门。

对组成计税价格的思考 篇6

一、税法对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公式的规定

1.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指出:纳税人有条例第七条所称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或者有本细则第四条所列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而无销售额者, 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 (1) 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2) 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3) 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 (1+成本利润率) (公式 (1) ) 。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 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

公式 (1) 中的成本是指:销售自产货物的为实际生产成本, 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公式 (1) 中的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2.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四条指出:纳税人进口货物, 按照组成计税价格和本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公式 (2) ) 。

3.新《消费税暂行条例》第七条指出:纳税人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 按照纳税人生产的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计算纳税;没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 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纳税的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 (成本+利润) ÷ (1-比例税率) (公式 (3) ) 。实行复合计税办法计算纳税的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 (成本+利润+自产自用数量×定额税率) ÷ (1-比例税率) (公式 (4) ) 。

新《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八条指出: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 按照受托方的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计算纳税;没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 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纳税的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 (材料成本+加工费) ÷ (1-比例税率) (公式 (5) ) 。实行复合计税办法计算纳税的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 (材料成本+加工费+委托加工数量×定额税率) ÷ (1-比例税率) (公式 (6) ) 。

新《消费税暂行条例》第九条指出:进口的应税消费品, 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纳税的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 (关税完税价格+关税) ÷ (1-消费税比例税率) (公式 (7) ) 。实行复合计税办法计算纳税的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 (关税完税价格+关税+进口数量×消费税定额税率) ÷ (1-消费税比例税率) (公式 (8) ) 。

5.新《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条指出:纳税人有条例第七条所称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或者本细则第五条所列视同发生应税行为而无营业额的, 按下列顺序确定其营业额: (1) 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发生同类应税行为的平均价格核定; (2) 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发生同类应税行为的平均价格核定; (3) 按下列公式核定:营业额=营业成本或者工程成本× (1+成本利润率) ÷ (1-营业税税率) (公式 (9) ) 。公式 (9) 中的成本利润率,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确定。

二、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公式使用的前提条件

由于企业对自产产品或应税劳务能够提供相关的成本数据资料, 而消费税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应税成本利润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自行确定, 因此从理论上来讲, 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公式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的计算。但实际上, 组成计税价格的使用是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的, 即不存在纳税人和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的平均销售价格。如果存在纳税人和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的平均销售价格, 是不允许使用组成计税价格的。

三、对组成计税价格的理解

从公式 (1) ~ (9) 来看, 几种组成计税价格的表现形式虽各不相同, 但其内涵基本相同, 即组成计税价格与销售额在构成上类似。销售额是产品的成本与利润之和, 组成计税价格为成本、利润与相关价内税金之和。消费税的计税方法有从量定额计税、从价定率计税和复合计税三种。对于不同的计税方法, 在新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出台前, 组成计税价格的内涵并不是始终一致的, 而新的组成计税价格的内涵是一致的。

(一) 视同销售情况下的组成计税价格

1.在从量定额计征消费税的情况下, 新、旧流转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计算增值税的组成计税价格包含从量定额计税部分的消费税, 其内涵一致。

例1:S啤酒厂自产啤酒10吨, 无偿提供给某啤酒节庆祝活动, 已知每吨成本1 000元, 无同类产品售价, 成本利润率为10%, 税务机关核定的消费税单位税额为220元/吨。

应纳消费税=10×220=2 200 (元) ;应纳增值税=[10×1 000× (1+10%) +2 200]×17%=2 244 (元) 。

2.在复合计税情况下, 旧的组成计税价格不包含从量定额计税部分的消费税, 新《消费税暂行条例》下的组成计税价格包含从量定额计税部分的消费税, 两者内涵不一致。

例2:S酒厂以自产特制粮食白酒1 000斤用于国庆节日的庆祝活动, 该白酒每斤成本12元, 无同类产品售价, 成本利润率为10%。

新政策出台前的处理方式为:应纳消费税=1 000×0.5+12×1 000× (1+10%) ÷ (1-20%) ×20%=3 800 (元) ;应纳增值税=12×1 000× (1+10%) ÷ (1-20%) ×17%=2 805 (元) 。

新政策下的处理方式为:应纳消费税=1 000×0.5+12×1 000× (1+10%) ÷ (1-20%) ×20%=3 800 (元) ;应纳增值税=[12×1 000× (1+10%) +1 000×0.5]÷ (1-20%) ×17%=2 911.25 (元) 。

(二) 委托加工情况下的组成计税价格

例3:甲企业购进粮食100吨, 取得收购凭证一张, 注明金额1 000万元。甲企业将粮食委托给乙企业加工白酒10吨, 乙企业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加工费100万元, 税金17万元。甲企业收回全部乙企业加工好的白酒。

新政策出台前的处理方式为:乙企业应代扣代缴消费税=[1 000× (1-13%) +100]÷ (1-20%) ×20%+10×2 000×0.5÷10 000=243.5 (万元) 。其组成计税价格不包含从量定额计税部分的消费税。

新政策下的处理方式为:乙企业应代扣代缴消费税=[1 000× (1-13%) +100+10×2 000×0.5÷10 000]÷ (1-20%) ×20%+10×2 000×0.5÷10 000=243.75 (万元) 。其组成计税价格包含从量定额计税部分的消费税。

(三) 进口环节的组成计税价格

1.在从量定额计征消费税的情况下, 新、旧流转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计算增值税的组成计税价格包含从量定额计税部分的消费税, 其内涵一致。

例4:S企业进口无铅汽油100吨, 每吨完税价格3 000元人民币, 假定关税税率为10%。

应纳关税=100×3 000×10%=30 000 (元) ;应纳消费税=100×1 388×0.2=27 760 (元) ;应纳增值税= (300 000+30 000+27 760) ×17%=60 819.2 (元) 。

2.在复合计税情况下, 旧的组成计税价格有时包含从量定额计税部分的消费税, 有时又不包含, 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新《消费税暂行条例》下的组成计税价格包含从量定额计税部分的消费税。

新政策出台前的处理方式为: (1) 进口粮食白酒、薯类白酒时:组成计税价格= (关税完税价格+关税) ÷ (1-消费税税率) ×消费税税率。组成计税价格中没有考虑从量定额计税部分的消费税, 这与组成计税价格的内涵不一致。 (2) 进口卷烟时:组成计税价格= (关税完税价格+关税+从量消费税) ÷ (1-30%或45%) 。组成计税价格中考虑了从量定额计税部分的消费税, 符合组成计税价格的内涵。

新政策下的处理方式为:组成计税价格= (关税完税价格+关税+进口数量×消费税定额税率) ÷ (1-消费税比例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包含从量定额计税部分的消费税。

四、结论

在新流转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公布前, 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公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在确定组成计税价格时, 究竟应不应该考虑从量定额计征的消费税。在视同销售、复合计征消费税、委托加工和进口白酒等情况下, 旧的组成计税价格不包含从量定额计征的消费税;但是在进口卷烟等情况下, 旧的组成计税价格又将从量定额计征的消费税考虑在内, 两者相互矛盾。

“组成细胞的分子”专题复习 篇7

(一) 组成细胞的元素

(1)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类是依据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含量, 而不是生理作用。微量元素含量虽少, 但其生理作用却不可替代。

(2) 组成生物体的必需元素常见的有20多种, 其中最基本的元素是C。

(3) 各种生物体内含有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但不同生物体内每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

(4) 组成病毒的化学成分一般只有核酸和蛋白质, 因此, 组成病毒的化学元素只有C、H、O、N、P等少数几种。

(5)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 实验材料选择

做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时, 应该选择还原糖含量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还原糖含量高, 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底物数量多, 实验现象更为明显;选择颜色较浅的材料, 目的是为了避免实验材料本身的颜色遮盖产物的颜色, 便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提示: (1) 不能选用甘蔗、马铃薯等植物材料 (虽然这些材料颜色浅) , 这是因为这些材料中含有的糖几乎都是非还原糖 (甘蔗中含有蔗糖, 马铃薯含有淀粉) , 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 (2) 单糖都是还原糖, 二糖中的麦芽糖和乳糖也是还原糖, 但蔗糖和所有的多糖都是非还原糖。

如果采用切片法鉴定脂肪, 实验材料最好选择较大的花生种子。新鲜的花生种子, 可不必浸泡, 干种子浸泡3~4h (如果浸泡时间短, 组织坚硬, 不容易切片, 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长, 否则组织太软, 切下的薄片难以成形) 。

蛋白质的鉴定实验, 应该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 如大豆种子或鸡蛋清。如果是选用大豆种子, 应该浸泡1~2d后进行研磨;如果是选用鸡蛋清, 使用时必须稀释, 以防止反应时粘固在试管内壁上, 使反应不彻底且造成试管不易洗刷。

2. 鉴定条件

做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时, 使用的是斐林试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斐林试剂中的Cu2+, 它是一种弱氧化剂, 与还原糖在常温下难以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 在使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 需要通过水浴加热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3. 实验材料的处理

植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需要对植物材料进行充分的研磨, 以使植物细胞中的还原糖释放进入组织样液中。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要对植物材料进行切片, 然后对切片进行染色, 最后通过镜检观察实验现象。此外, 对植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 也可以采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的研磨处理方法, 获得含有脂肪的组织样液, 这种方法只需要向组织样液中加入苏丹Ⅲ或苏丹Ⅳ染色剂后, 用肉眼直接观察实验现象即可。

4. 试剂的使用

(1) 斐林试剂的使用: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应分开配制, 使用前混合均匀后加入组织样液。还原糖的鉴定也可以使用班氏糖定性试剂, 该试剂的化学成分与斐林试剂相似, 使用时也需要水浴加热, 产生的实验现象也相同, 与还原糖反应后都产生砖红色的沉淀。

(2) 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A液和B液应分开配制, 使用时先加入A液, 再加入B液, 反应在常温条件下进行。

(3) 苏丹Ⅲ或Ⅳ染色剂:对于切片, 在使用苏丹Ⅲ或Ⅳ染色后, 切片周围的染液用吸水纸吸去, 切片上的染液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 以除去浮色。

(三) 蛋白质

1.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1) 氨基酸的结构。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这些氨基酸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氨基酸分子中的C原子都有4个共价键与之相连, 其中有一个C原子上 (图中的α-C原子) 连接有三个重要的基团, 分别是氨基 (—NH2) 、羧基 (—COOH) 和R基。R基是变化的, 不同的氨基酸具有不同的R基, 不同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的差异性主要反映在R基上;最简单的R基只有一个氢原子 (—H) , 在R基中也可能含有氨基或羧基, 故每一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提示:区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蛋白质氨基酸) 和非蛋白质氨基酸: (1) 相同点:都是氨基酸, 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2) 不同点:蛋白质氨基酸中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而非蛋白质氨基酸中的氨基和羧基一般并不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 氨基酸的种类。

(1) 按照R基的不同来划分,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 按照人体和动物细胞能否自身合成来划分, 氨基酸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有8种 (婴儿有9种) , 是指人和动物体内细胞不能自身合成的, 这些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 (食物) 中直接摄取, 也可以由体内蛋白质分解形成;非必需氨基酸是指人和动物体内细胞能够自身合成的氨基酸。

提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只是针对人和动物而言的, 对其他生物来说没有意义。

2. 脱水缩合反应

(1) 反应的实质。

脱水缩合反应实质上是两个氨基酸中一个氨基酸的羧基 (—COOH) 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 (—NH2) 之间所发生的反应, 其中羧基上的“—OH”和氨基上的“—H”分别脱去, 并结合形成1分子H2O, 这一反应特点可以描述为“羧 (即羧基) 脱氢氧, 氨 (即氨基) 脱氢”。

(2) 脱水缩合反应的应用———进行与多肽或蛋白质有关的计算。

(1) 水分子数和肽键数的计算:在n个氨基酸只形成一分子多肽时, 脱去的水分子数和形成的肽键数为 (n-1) 个;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个多肽, 则脱去的水分子数和形成的肽键数为 (n-m) 个。

(2)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根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产物的质量相等的原理, 有如下关系:n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n-m) 个H2O相对分子质量之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因此,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n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18× (n-m) 。 (注意:m表示n个氨基酸形成的肽链数)

(3) 多肽分子中原子数的计算:由氨基酸的结构式可知, 每个氨基酸含有的C、H、O、N原子数分别至少有2个、4个、2个和1个, 于是n个氨基酸含有的C、H、O、N原子数分别至少有2n个、4n个、2n个和n个。在n个氨基酸只形成一分子多肽时, 该多肽中含有的C、H、O、N原子数分别至少有2n个、 (2n+2) 个、 (n+1) 个和n个。

3.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1) 蛋白质的结构。

(2)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1) 氨基酸角度: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

(2) 多肽角度: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四) 核酸

1. 核酸的种类

核酸有DNA和RNA两种类型, RNA根据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分为mRNA、tRNA和rRNA。

2.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1) 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细胞质中的RNA主要分布在核糖体上, 有少量的RNA分布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 也有少量的RNA分布在细胞核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 也有少量的DNA分布在细胞质中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少量DNA) 。

(2) 在原核细胞中的分布:RNA分布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 DNA分布在拟核和质粒中。

提示: (1) 无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 都含有DNA和RNA, 非细胞生物———病毒只含有DNA和RNA中的一种。 (2) 真核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可以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检测: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 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3. 核酸的功能

(1) DNA的功能:一是通过复制把亲代细胞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细胞, 或者把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表达遗传信息。

(2) RNA的功能。

(1) 在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 其中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 tRNA作为氨基酸的运输工具, rRNA是核糖体的重要成分, 它与蛋白质的合成也有密切的关系。

(2) 在RNA病毒中, RNA作为遗传物质, RNA也能进行自我复制, 实现遗传信息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3) 少数RNA还可以作为生物催化剂, 起酶的作用。

(五) 糖类和脂质

1. 糖类与碳水化合物的关系

糖类分子中都含有C、H、O三种元素, 其中多数糖类分子中H与O原子数量之比为2∶1, 与水分子的组成相同, 因此, 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 可以用通式Cx (HO) y表示。碳水化合物是糖类的代名词。

提示: (1) 在糖类分子中H与O原子数量的比例并不都是2∶1, 例如, 脱氧核糖的分子式为C5H10O4, 其中H与O之比并不是2∶1。可见, 糖类的分子式不一定都能用Cx (HO) y表示。 (2) 具有Cx (HO) y分子式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碳水化合物, 例如甲醛 (CH2O) 、乳酸 (C3H6O3) 等。 (3) 用碳水化合物表示糖类虽然并不是非常确切, 但由于这一名称既能反映糖类分子的元素组成 (包括了C、H、O) , 也能反映糖类分子中H与O原子数的比例 (虽然并不都是2∶1) , 使用方便, 因此, 沿用至今。

2.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联系

(1) 相同点:都是生物体内的多糖, 都属于生物大分子, 而且都是以葡萄糖为单体形成的以碳链为骨架的多聚体。

(2) 不同点: (1) 存在位置和功能不同:淀粉和纤维素存在于植物体内, 其中淀粉是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是一种结构性多糖, 但不能作为植物体内的能源物质;糖原是动物体内的多糖, 是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和肌肉细胞中。糖原在维持血糖的平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 结构不同:淀粉、纤维素和糖原虽然都是由葡萄糖连接形成的, 但在结构上三者并不相同。这是区分三种多糖的主要依据。

3. 对“脂肪是良好的能源物质”的理解

和糖类分子比较, 脂肪分子中O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 而H的含量更高, 这一结构特点使脂肪在氧化分解时能够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例如, 1g脂肪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大约39KJ能量, 而1g糖原氧化分解只能释放大约17KJ能量。可见, 同质量的脂肪与糖类比较, 脂肪分子中含有更多的能量, 从而使它成为生物体内一种非常经济和高效的储能物质 (少量的脂肪即可以贮藏大量的能量) 。

(六) 水和无机盐

1.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功能

提示: (1) 对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理解:自由水可流动、易蒸发, 是可以参与代谢的水。结合水不能蒸发, 失去了流动性和溶解性, 不参与代谢作用, 是生物体的构成物质。结合水赋予各种组织、器官一定的形态、硬度和弹性, 因此某些组织器官的含水量虽多, 却仍然呈坚韧的状态。

(2) 自由水和结合水间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转化往往受温度影响。当温度升高时, 自由水比例增加, 结合水比例减小。当自由水比例上升时, 新陈代谢旺盛;当结合水比例上升时, 新陈代谢缓慢, 但动植物抗旱、抗寒能力增强, 以适应不良条件。

2. 细胞中的无机盐

二、典例剖析

例1.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月考卷) 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在人体活细胞中含量最多

B.脂肪分子中含H比糖类多, 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C.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 水中的氧来自氨基酸的羧基

D.组成RNA和DNA的元素种类不同, 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

解析: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 它在人体活细胞中含量并不是最多的, 含量最多的是O。脂肪在氧化分解时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是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而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 这是因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是糖类氧化分解所释放的。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 脱水缩合是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去一个H, 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一个羟基 (即-OH) , 水中的氧来自氨基酸的羧基。组成RNA和DNA的元素种类相同, 都有C、H、O、N、P, 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 (DNA有A、T、G、C, RNA有A、U、G、C) 。

答案:C

例2.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对应的密码子

B.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 而精氨酸易溶于水, 这种差异是由R基的不同引起的

C.n个氨基酸共有m个氨基, 则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一条多肽中的氨基数必为m-n

D.甜味肽的分子式为C13H16O5N2, 则甜味肽一定是一种二肽

解析: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对应的密码子。组成蛋白质的约20种氨基酸的结构差异在于R基的不同, R基决定了氨基酸的结构, 从而也决定了氨基酸的性质和功能。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多肽, 有n-1个氨基参与了脱水缩合反应, 则共有m个氨基的n个氨基酸在形成一条多肽后, 该多肽中的氨基数为m-n+1。该甜味肽分子中含有2个N原子, 因此, 该甜味肽一定是一种二肽。

答案:C

例3.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有三个核酸分子, 经分析知, 共有五种碱基、八种核苷酸、四条多核苷酸链, 它们是 ()

A.一个DNA分子, 两个RNA分子

B.三个DNA分子

C.两个DNA分子, 一个RNA分子

D.三个RNA分子

解析:含有五种碱基、八种核苷酸, 说明同时有DNA和RNA分子。DNA是双链结构, RNA是单链结构, 三个核酸分子含有四条多核苷酸链说明它们是一个DNA分子, 两个RNA分子。

答案:A

例4.糖类、脂肪都含有大量的化学能, 都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种糖类都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B.糖类、脂肪释放的能量可以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

C.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肪比较, 脂肪分子含有更多的能量

D.糖类也叫碳水化合物, 各种糖类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之比都为2∶1

解析:糖类并不都是能源物质, 有些糖类是结构物质, 如纤维素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糖类、脂肪释放的能量需要转移到ATP中才能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脂肪与糖类比较, 脂肪分子中含有更多的氢, 而氧的含量较少, 因此, 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肪比较, 氧化分解时脂肪分子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不是所有的糖类分子中氢原子数与氧原子数之比都为2∶1。

答案:C

例5.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是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

B.水既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又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

C.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

D.合成核糖核酸、脂肪等物质时, 都需要磷酸盐做原料

解析:在光合作用中有水分子参与反应 (水分子参与光反应) , 在有氧呼吸中也有水分子参与反应 (水分子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 。自由水既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 , 又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合成核糖核酸时, 需要磷酸盐做原料;合成脂肪时, 不需要磷酸盐做原料。

答案:D

三、跟踪训练

1.关于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有关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如果一种生物的核酸只由4种核苷酸组成, 则该生物一定不是细胞生物

B.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 是由于它在活细胞中的含量最高

C.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它能参与某些代谢过程

D.组成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2.下列是关于有关物质或结构检测的说法, 其中正确的是 ()

A.检测葡萄糖、蔗糖用斐林试剂, 在常温下反应产生橘红色沉淀

B.酶的检测用双缩脲试剂, 在水浴加热时产生紫色反应

C.健那绿是用于检测活细胞中线粒体的试剂, 使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D.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使DNA呈现红色, 使RNA呈现绿色

3.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是同一种蛋白质

B.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 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C.tRNA、mRNA、rRNA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D.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橘黄色

4.下图中甲、乙、丙是人体内的三种物质, 均由物质a作为单体合成, 其中甲是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 乙是由浆细胞分泌产生的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丙是细胞膜上与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有关的物质。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合成均是通过脱水缩合反应

B.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结构只与物质a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C.甲、乙、丙分别是胰岛素、抗体、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D.甲、乙、丙三种物质合成的场所均为核糖体

5.在生物体内, 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 A、B、C是生物大分子。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人体中, 单体a的种类有4种

B.导致地球上生物多种多样的根本原因是C的结构具有多样性

C.人类的白化病基因起源于图中 (1) 过程中

D.图中A和C是组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6.下列对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肽链的折叠加工方式

B.组成RNA和ATP的元素种类相同

C.血浆渗透压只由无机盐来维持

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7.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等。下列不能用于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试剂是 ()

A.双缩脲试剂B.甲基绿

C.碘液D.斐林试剂

8.如图为核苷酸的模式图,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只在 (2) 方面

B.如果要构成ATP, 只要在 (1) 位置上加上两个磷酸基团即可

C. (3) 在生物体中共有8种

D.人体内的 (3) 有5种, (2) 有2种

9.右图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示意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图中 (1) 为某种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则 (1) 最可能是核苷酸

B.若 (2) 广泛分布在动物细胞内, 则其一定是糖原

C.若 (3) 为生物大分子, 则其彻底水解的产物最多为4种

D. (4) 可以表示脂肪, 苏丹Ⅲ可以将此物质染成橘黄色

10.人体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 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下面是将人体红细胞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液体环境中一段时间内细胞的变化示意图。请分析该图说明的问题 ()

A.水分容易进出细胞

B.无机盐离子容易进出细胞

C.红细胞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D.水分和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B 6.C 7.D8.D 9.D 10.D

水利定额的组成和使用 篇8

现行水利水电工程定额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1 定额颁发的文件

指由主管部门 (水利部、水利厅) 颁发的关于新定额执行及旧定额废止时间、负责解释的部门等事项的法令性文件。

1.2 总说明

是各单节结构及内容的总体概述, 阐述定额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定额使用的规定和注意事项等。

1.3 目录

是定额查询的索引, 分章分节标明定额的具体内容及其对应页号。

1.4 章节说明

是定额引用的指导, 阐述本章节内容、工程量的计算、数字起止范围解释等。

1.5 定额表

是定额的主要组成部分, 详细列明相关定额项目的名称、适用范围、工作内容及对应的数据表。

2 定额的使用

定额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经济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必须熟练准确地使用定额。为此,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专业专用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基本建设除水工建筑物及水利水电设备外, 还有房屋建筑工程、公路、铁路、输变电线路、通信工程等。水利工程应采用水利部门颁发的定额, 其他工程应分别采用所属主管部门颁发的定额。如公路工程采用交通部门颁发的公路工程定额, 房屋建筑工程采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定额。

2.2 工程定额要与费用定额配套使用

在计算水利水电工程投资的过程中, 除采用工程定额外, 还应结合现行的费用定额。如其他直接定额、现场经费标准、间接费定额等。

2.3 选用的定额应与设计阶段和定额的作用相适应

可行性研究编制投资估算采用投资估算指标;初设阶段编制设计概算采用概算定额;施工图预算采用预算定额。如因本阶段定额缺项, 需用下阶段定额时, 应按规定乘以过渡系数。

2.4 熟悉定额中的有关内容及其细节描述

(1) 首先要认真阅读定额的总说明和分章说明。对说明中指出的定额适用范围、包含的工作内容和费用、有关调整系数以及定额的使用方法等, 均应通晓和熟悉。

(2) 要了解定额项目的工作内容。能根据工程部位、施工方法、施工机械和其他施工条件正确地选用定额项目, 做到不错项、不漏项、不重项。

(3) 要学会使用定额的附录。例如, 土壤和岩石分级、砂浆与混凝土配合比、模板立模系数、安装工程装置性材料用量等。

(4) 要注意定额单位和定额中数字表示的适用范围, 概预算项目的计量单位要和定额项目的计量单位一致。要区分土石方工程的自然方和压实方;砂石备料中的成品方、自然方与堆方;砌石工程中的砌体方与码方;混凝土的拌和方与实体方等。定额中凡数字后用“以上”、“以外”表示的都不包括数字本身;凡数字后用“以下”、“以内”表示的都包括数字本身。凡用数字上下限表示的, 如1000~2000, 相当于1000以上至2000以下。

2.5 定额的套用要根据设计说明准确选用相应定额并注意定额修正换算

(1) 定额的直接套用。

当设计要求与选定的定额项目内容完全一致时, 可以直接套用定额项目, 套用时注意以下几点:根据设计说明, 选择定额项目。对工程内容、施工方法、技术特征进行仔细比较, 准确地确定与设计图相对应的定额项目。设计图中分项工程的名称, 内容和计量单位要与预算定额项目一致。

(2) 定额的换算。

当施工条件与定额项目规定条件不符时, 应按定额说明和定额表下的“注”中有关规定换算修正。定额换算就是使定额的内容与设计要求一致的过程, 即依据定额的规定, 对定额中原列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进行调整, 从而使原有项目的预算价格、工料、台班符合实际情况的过程。

定额的换算, 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可进行:当设计内容和施工方法与定额项目的内容不符时;编制规定和说明中允许对相关内容换算;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换算。

各种系数换算, 除特殊注明者外, 一般均按连乘计算。使用时还要区分修正系数是全面修正还是只乘在人工工时、材料消耗和机械台时的某一项或几项上。

摘要:现行水利定额主要包括定额颁发文件、总说明、目录、章节说明、定额表等几大组成部分, 其中定额表是主体部分。定额的使用要做到专业专用;工程定额与费用定额配套使用;选用定额与设计阶段和定额的作用相适应;要做到熟悉定额的相关内容及其细节描述;定额的套用要根据设计说明准确选用相应定额并注意定额修正换算, 根据情况进行直接套用或换算修正。

关键词:水利定额,组成,使用,专业专用,配套使用,直接套用,修正换算

参考文献

[1]高金超, 田晓静, 王迎风.基于水利工程投标套用定额的技巧[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9, 6.

[2]崔学伟, 徐庆征, 乔丽.2002年部颁水利定额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 4.

[3]邱会旺.水利工程定额中混凝土配合比参数研究[J].建筑经济, 2011, 9.

[4]郭子东, 王剑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预算定额方法应用探讨[J].人民长江, 2011, 16.

[5]王春玉, 李淑贤.水利施工定额方法研究[J].民营科技, 2011, 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组成作用】相关文章:

组成鉴定04-21

组成试题04-28

造价组成06-07

相框组成范文05-17

大气组成教案05-29

材料组成设计05-17

市政工程组成05-23

大班5的组成05-25

公路预算组成范文05-26

歌名组成的情书04-17

上一篇:干警培训下一篇:煤田水文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