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中断

2024-05-18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断(共8篇)

篇1:计算机组成原理中断

实验五中断实验

实验地点:格致A315 实验日期:2016年12月29日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中断产生、响应、处理等技术;

二、实验说明及内容 说明:

1.要求中断隐指令中执行关中断功能,如果用户中断服务程序允许被中断,必须在中断服务程序中执行EI开中断命令。

2.教学机的中断系统共支持三级中断,由三个无锁按键确定从右到左依次为一、二、三级中断,对应的INT2、INT1、INT0的编码分别是01、10、11,优先级也依次升高。这决定了它们的中断向量(即中断响应后,转去执行的程序地址)为XXX4、XXX8、XXXC;可以看到,每级中断实际可用的空间只有四个字节,故这个空间一般只存放一条转移指令,而真正的用户中断服务程序则存放在转移指令所指向的地址。

3.用户需扩展中断隐指令、开中断指令、关中断指令、中断返回指令及其节拍。

内容:

1.扩展中断隐指令。

2.扩展开中断指令EI、关中断指令DI、中断返回指令IRET。

3.确定中断向量表地址。中断向量表是以 XXX4H为首地址的一段内存区。高12位由用户通过置中断向量用的插针(在三个无锁按键下方)确定。三级中断对应的中断向量为XXX4H、XXX8H、XXXCH。当有中断请求且被响应后,将执行存放在该中断的中断向量所指向的内存区的指令。

4.填写中断向量表。在上述的XXX4H、XXX8H、XXXCH地址写入三条JR OFFSET转移指令,OFFSET分别对应三段中断服务程序的相对地址。但在本仿真终端中输入时,用户不需要计算偏移量,直接输入要转向的绝对地址即可。

5.编写中断服务程序。中断服务程序可以放在中断向量表之后,中断服务程序可实现在程序正常运行时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与优先级相对应的不同字符; 6.编写主程序。可编写一死循环程序,等待中断;

三、实验过程及步骤

1.填写中断向量表。

(1)选择3级中断的中断向量为2104H、2108H、210CH。

(2)教学机中下方有一个12们波特开关,设置中断向量的高12位为:0010 0001 0000.开关向上为1,向下为0.(3)填写中断向量表:

从2104H单元开始输入下面的程序:

(2104)JR 2120

;跳转到中断服务程序(2108)JR 2130(210C)JR 2140

2.编写中断服务程序

该中断服务程序,先开中断,显示字符“BI”和对应的中断优先级“1”、“2”或“3”后,等待从键盘输入一个字符,在键盘输入一个字符后,显示该字符和字符“EI”,然后退出当前中断服务程序,返回中断断点,继续执行。用A、E命令从2120H单元开始输入下面的程序(标有*的语句要用E命令输入)2120:PUSH R0 2121: PUSH R3 2122: MVRD R3,31 2124: JR 2150

2130: PUSH R0 2131: PUSH R3 2132: MVRD R3,32 2134: JR 2150

2140: PUSH R0 2141: PUSH R3 2142: MVRD R3,33 2144: JR 2150

*2150: EI 2151: MVRD R0,0042 2153: CALA 2200 2155: MVRD R0,0049 2157: CALA 2200 2159: MVRR R0,R3 215A: CALA 2200

215C: IN 81 215D: SHR R0 215E: SHR R0 215F: JRNC 215C 2160: IN 80

2161: MVRD R0,0045 2163 CALA 2200 2165: MVRD R0,0049 2167: CALA 2200 2169: MVRR R0,R3 216A: CALA 2200 216C: POP R3 216D: POP R0 *216E: IRET

2200: PUSH R0 2201: IN 81 2202: SHR R0 2203: JRNC 2201 2204: POP R0 2205: OUT 80 2206: RET

3、编写主程序

从地址2000H开始输入下列程序 *2000: EI 2001: MVRD R0,0036 2003: CALA 2200 2005: MVRD R0,4000 2007: DEC R0 2008: JRNZ 2007 2009: JR 2001 200A: RET

4、运行主程序,等待、响应中断。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 G 2000

屏幕将连续显示“6”.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接下教学机右下方任意一个无锁按键。此时,教学机转向执行本级中断服务程序。在接收键盘一个字符后,退出当前级的中断服务程序,恢复中断现场,接着执行断点处的程序。若在此期间,又有更高一级的中断请求,则教学机转向执行该级的中断服务程序。需要注意的是,若当前中断为高级的中断,则不会响应低级中断。

5、扩展提高内容:在保证上述案例所有功能条件下,补充实现:(1)按键盘上的任意键退出中断过程中要求显示所按键字符;

(2)将主程序的死循环修改为按空格键退出循环。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结论:通过中断可以调用子程序,同时中断可以嵌套,同时中断也有优先级,优先级较高的优先调用,优先级较低的要等到优先级比他高的中断调用以后才调用。

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懂得了什么是中断,同时也学会了中断的调用,以及中断的优先级和中断的调用次序。同时通过本次实验我懂了计算机内部线程与进程的调用。在写入程序的时候,监控程序的A命令只支持基本指令,扩展指令应用E命令将指令代码写入到相应的存储单元中;上述程序中带*者为扩展指令。在扩展实验中,应循环地址写为实验指导书上默认的“2007”导致输入的“6”不能一直循环,导致实验不能成功,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错误,及时将地址改正为“2009”,获取到循环值后,最后实验成功,让我意识到做实验时,应该准确、细心的操作和输入正确的值。

教师评阅:

篇2:计算机组成原理中断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明显地加快了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此,计算机教育在各国都备受重视,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其中“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包括《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等。而且国家教委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在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⑴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⑵具有使用典型的专用软件(包)和软件工具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⑶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和使用的意识与能力。此外,对某些专业的本科生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⑴具备通过建模编程和在本专业领域中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偏理科专业);

⑵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技术与分析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接口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偏工科专业);

⑶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

我国高等院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即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也是分为三个层次,该层次是根据高校的学科类别划分的:

⑴具有计算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教育部属重点高等院校。该类本科着重培养理论基础比较坚实、技术掌握熟练、有一定研究和开发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学科型人才(约本科的10%可攻读博士学位)。

⑵具有一个计算机二级学科专业博士点的教育部属高等院校。该类本科着重培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技术掌握比较熟练、有一定的研究或开发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其中一部分培养成学科型人才,另一部分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约本科的5%可攻读博士学位)。

⑶具有计算机二级学科专业硕士点的省属高等院校。该类高等院校本科面向企业应用,侧重培养对计算机技术或部分计算机技术掌握比较熟练,有一定的开发、应用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约本科的2.5%可攻读博士学位)。

2.《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地位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课,主要讨论计算机单机系统的结构组成、原理及内部工作机制。本课程在先导课和后继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教学时数为70~90学时。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准备遵守如下原则:

⑴ 本书强调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的各大基本部件的组成原理、设计方法及相互关系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在讲授一般原理的同时,注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避免理论和实际脱节。主要以国内外流行的机型为例,同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微处理器、接口、存储器和其它集成电路芯片。

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本专业基础课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处处体现先进技术,有时过于求新,反倒会使内容显得高深且难以理解,本课程在阐述中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技术和新的发展方向,以减少学习的难度。

⑶ 本课程根据教材各章节内容的要求按横向方式组织课程实例,而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的机型,以减少局限性,扩大学员的视野和适应面。考虑到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实例以微、小型机为主。

⑷ 目前CPU已做成一个小小的芯片。如果要讨论一台具体机器的控制器将是很困难的。在教学中仅仅参照一个仅有十几条指令的模型机为例,试图通过解剖这样一个小小的“麻雀”来介绍组合逻辑控制器和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⑸ 教学中鼓励和提昌能够看懂的内容学员自己学习、非重点内容放给学员自己

学习、教学要求了解的内容由学员自己学习,一方面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不影响教学内容的撑握。

3.我院委培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的定位

我个人理解应该介于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之间。应该达到:

⑴具备通过建模编程和在本专业领域中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偏理科专业);

⑵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技术与分析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接口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偏工科专业);

⑶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

不妥地方以训练部门的规划为准。

4.该课程教学实施的一点考虑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特点:

①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为支配地位的知识经济时代。

②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趋广泛;过去的那种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知识的传授者的时代已经逐渐过去。

③21世纪是一个学科综合、知识面极其广泛的社会结构,知识的广泛性与专业性、学科的宽与专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竟争的同时提昌合作,国际化与区域化的协同等)工作岗位的不固定。专家预见: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也是极易被工作岗位淘汰的社会)。该时期的“文盲”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④21世纪培养和争夺高素质军事人才将是世界军事变革的核心,也是军事竟争的焦点。所以,人才培养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当务之急。

为此:

⑴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过去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与方式

①建立新的师生观:教员由支配者变为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学员突出主体性和创造性,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②建立新的内容观念:重视知识传授,更注重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③建立新的过程观念: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实施双向交流。

④建立新的质量观念:学员良好的全面素质、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认知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等将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

⑵发挥学员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①启发式教学:激发思维,师生互动,增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民主教学:以学员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鼓励争辩,课堂氛围宽松和谐。③开放式教学:课上课下融合(校内校外结合,院校部门联合),培养发散思维,增强学员学习的自主权(课内教学专心用于学习)。

④研究式教学:废除灌输式,昌导研讨式、探索式。教员指点学员自主获取知识。

⑶如何处理好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工作的问题、意见、建议不具任何形式多提意见。同时准备召开一到两次教学座谈会,面对面共同研究教学法,立争使同学们通过计算机系列教学,在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能够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告诉同学们的联系电话:831057(O)、828729(H)】

变革时期对我们每一次人是幸运、挑战、也是责任。教育改革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生活标准的需要,所以需要人人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改革。愿望能否实现,原我们共同努力!

5.教学时数的划分(70学时)

第一章:6学时

第二章:6学时

第三章:8学时

第四章:

第五章:30学时

第六章:7学时

第七章:10学时

第八章:1学时

机动:2

6.对同学们的几点要求:

①专心听课、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复习;

②多做练习,珍惜上机时间;

③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反馈;

④经济允许时,适当看些参考书。

最后祝愿同学们:

篇3:计算机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其关系; (2) 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3) 知道存储器的分类、内存RAM与ROM的区别及其作用; (4) 了解软件的分类, 知道常见的软件的类别。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的结构和主要部件, 了解计算机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其作用, 并归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2) 教学难点: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两部分组成。我们先来学习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1.计算机硬件系统

教师活动:计算机的硬件由主机和外部设备两部分组成。同学们刚刚提到的鼠标、键盘、音响等都是设备。对于外部设备根据作用不同又分为输入和输出设备。

(1) 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将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的设备叫做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是最基本的输入设备。数码照相机还有麦克风、扫描仪、数码摄像机、摄像头也是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具有输出计算机结果和数据信息等功能的设备叫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等。在有些特定的情况下计算机也可以作为输出设备, 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连接后, 它成为网络终端, 这个时候计算机就是输出设备。

教师活动:接下来我们学习主机。主机包括主机板、电源、存贮器、显卡和声卡。 (PPT图片展示各个部件)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中央处理器和存贮器。

(2) 中央处理器。 (PPT展示图片)

教师活动:我想问一下同学们, 我们人的行为是由身体的哪个部位管理的呢?

学生活动:大脑。

教师活动:人有大脑, 计算机也有大脑, 它就是中央处理器, 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配件, 是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负责解释、执行计算机基本指令, 完成计算机对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

(3) 存贮器。

教师活动:我们经常用计算机听歌、看电影, 那么这些歌曲、电影它们都藏在了计算机的哪里呢?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8页到第19页的内容, 然后告诉老师答案。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布置任务)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对计算机硬件的学习。

2.计算机软件系统

教师活动:提问:我们现在是不是就可以使用我们刚刚组装好的计算机画幅画呢?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就像我们盖了一座大楼, 房子盖好了, 里面没有任何设施我们不能住, 只有硬件的计算机就像没设施的大楼, 我们一般把它称为裸机, 是不能使用的。那么我们这台计算机还需要什么才能使用呢?那必须有系统软件。

(1) 系统软件:用来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程序的, 是计算机必备的软件。最重要的系统软件是操作系统, 是系统软件中最基础的部分, 是用户和裸机之间的接口, 同学们都接触过那些操作系统。

学生活动:回答。

现在请同学们为你的计算机选择操作系统。

(2) 应用软件。

教师活动:硬件有了, 操作系统有了, 我现在用自己组装的画画, 同学说可不可以呀?

学生回答:不行。

教师活动:是的, 不行。因为我还没有装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为完成特定任务而设计的计算机程序, 它分为两种可编程语言, 及我经常使用的播放器、办公软件等。除了老师说的这些软件, 你们还知道哪些呢?现在请同学为自己的计算机添加你所需要的应用软件。

教师活动: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都具备了, 这台计算机就组装完成了, 我们为自己胜利完成任务鼓鼓掌吧。通过组装计算机, 同学说说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三者的关系。就像一家工厂, 办公楼和厂房是硬件, 用来生产产品的加工机械流水线等是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是工人和管理人员。

篇4: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757-02

Exploration into Experiment Teaching for Computer Organization Principle

CHEN Yo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3,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alt with the experimental content, teaching model, experiment means and mark assessment. It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reformed ways and effects in 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experiment.

Key words: 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ed

1 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主要介绍计算机整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能系统而完整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及开发能力,它在整个专业课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编译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后继课程的基础。但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难度大、抽象等特点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应用性。探讨如何在当前课时压缩、生源一般、实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完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课程的特点重新修订了实验大纲,教学要做到合理安排实验时间,配合理论教学内容,在进度上要有先基础、简单、局部的实验,后逐步深人、复杂和整机的实验。实验要求协调,具有连贯性,在进度上,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的内容要突出理论课的重点、难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低年级大学生有的学生人学前物理课电学实验做的很少,对各种电子元器件了解很少,各种芯片的功能基本上不了解,各种实验设备不知如何使用。针对这种情况,在上实验课前,应先做好补课工作,然后再进人各阶段的实验。我系采用的是Dais-CMH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可以完成6个实验,基本上包括了教材的全部内容。通过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不但巩固了教材上所学的内容,而且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教学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增加,多媒体教学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将多媒体教学融人实验教学中,是解决目前课时紧张、实验内容增多的一个可行途径。我们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投人,运用Authware、Flash等软件自行研制开发计算机组成原理配套的实验教学课件。课件具有演示直观,动态感强的特点,易于学生理解;能完成实验的动态显示和模拟仿真,满足了课堂所需要的实验要求,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设计能力。

逐步建立开放性的实验环境(教学时间开放、教学内容开放、实验元器件开放)。传统的教学实验模式下,学生往往被限制在教师事先设定好的诸多限定条件之内,在这样的实验环境和气氛下,学生发挥自身潜能的余地和空间很小。我们允许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及自己的专业特点、时间安排或兴趣爱好提出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或实验构想,并可在一个较宽松的实验环境和可灵活选择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实验思路和构想,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和支持他们开展有意义的实验研究。对于其中具有创造性构想的学生及其实验成果,可给予相应的奖励。设置这样的实验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4 增加课程设计的实验方式

提高同学对系统的整体认识根据我们到其他学校的调研,有一种有利于提高同学对所学习课程的整体性了解和掌握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的第二学期开设与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并将课程设计提高到一票否决的地位(即无论考试成绩如何高,如果课程设计不及格、该课程就不予及格),这样有助于增强同学对系统的整体概念和动手能力,这类综合性课程设计是在第二学期的开始几周,可以不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如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要到第5周后才开始),同时也增加了实验设备的使用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5 改革实验教学评价模式

在考核方法上,改变了传统应试教育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实验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成绩我们综合其课堂训练、实验验收、实验日志、实验报告、平时开放实验以及实验测试等进行评定。特别是最后的实验测试,对每位同学给出不同的题目,学生必需根据所给题目修改电路、编写测试程序、最后下载到实验箱正确调试出结果。这大大地减少了学生之间抄袭实验的恶劣现象。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实验总成绩(100%)= 平时成绩1(40%)+平时成绩2(40%)+测试成绩(20%);

其中:平时成绩1=实践操作总成绩(综合考查课堂训练+实验操作验收,考虑用百分比分等级);

平时成绩2=预习报告总成绩(10%)+实验日志实验报告总成绩(30%)。

6 结束语

实践证明,实验教学不论硬件设备还是实验内容都要不断地改革,任何一种教学设备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都各有利弊,必须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验效果出发,互相补充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此外,还必须有领导的支持、有经费保障、有教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等才能把实验教学搞好。才能真正做到了“软”“硬”结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开拓型、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白中英. 计算机组成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魏立伟,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科学教育论坛,2005.12.

[3] 赵洋,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J]. 科学信息,2006.7.

篇5:计算机组成原理心得

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在郄君老师给我们讲《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的学期了,我们对于计算机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计算机技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当前计算机正朝着巨型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计算机本身的性能越来越优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而使计算机成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计算机我们只是一个小小的探索者,还有更大的知识海洋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学习。

这学期开始,在郄老师的讲课中我们由浅及深的学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从第一章计算机的概论讲起讲了计算机的发展,分类及应用;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与性能指标;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然后又分别给我们讲述了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运算方法和运算器;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储存器等等

通过郄老师对于计算机各个方面深入细致的讲解我们对于计算机有了跟多的理解和认识。在对于今后对计算机接触中,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帮助,《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学习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I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1)硬件的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使计算机从外部获得信息的设备如鼠标,键盘,光笔,扫描仪,话筒,数码相机,摄像头, 手写板 输出设备:把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结果以人们能够识别的形式表示出来的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投影仪 存储器:如硬盘,光驱,U盘 运算器:算术运算,逻辑运算 控制器:如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运行 控制器和运算器整合在CPU中(2)软件的组成 软件定义:程序和有关文档资料的合称 软件分类:系统软件(使用和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和应用软件(专为 某一应用编制的软件)常见的系统软件有: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 常见的应用软件有:辅助教学软件,辅助设计软件,文字处理软件, 信息管理软件和自动控制软件。《计算机组成原理》中也涉及到1,计算机的特点。发展概况。应用领域。分类。发展趋势。系统的组成。2,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以及转化。运算规则。和编码。3,运算方法和运算器。4,指令、格式,寻址方式,类型和功能。5,存储系统。6,中央处理器。(CPU),功能,组成,时序。指令周期,基本原理。7,系统总线。概念,分类,组成。借口和总线结构。8,输入输出系统。外设,查询方式。9,外围设备。输入和输出。以及外存、等等有关于计算机的多种方面的知识。

II

《计算机组成原理》以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为出发点,介绍单机系统范围内计算机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在如今这个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很快,我们已经进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时代,计算机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但他们都是以计算机基本体系结构为基础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的组成及运行原理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由计算机衍生出来的许多领域。要想真正理解软件,就必须理解硬件,软件和硬件共存于计算机系统中。

通过这次学习我真正体会到了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是很快的,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来充实我们的专业技能,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只有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才能在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也渴望能够多学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我相信在更多的学习机会中,我们懂的也会越来越多。《计算机组成原理》带给我们不仅是知识,更是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乐趣,是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钥匙。计算机的奥秘不仅仅是一趟讲课和一本教程可以完全概况的了的。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计算机时时刻刻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作为一个人与人沟通的

III

媒介充当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仅要学习好计算机的知识,还要会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让计算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和乐趣。

姓名:关英宏

学号:12061101006

班级:电子商务一班

篇6: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

课 程 论 文

目 系

部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嵌入式 11级计本(2)班

*** 张向东

2013 年 5 月 20 日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内容摘要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嵌入式专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是以“数字逻辑”等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的一门课,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接口技术”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当下网络横行的年代,计算机组成原理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就是其最为广泛的应用之一,又如,电子商务,网络教育,人工智能等现今热门的领域也都是以其为基础的。作为计算机系的学生,我们必须学好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本文旨在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上进行一些讨论。

为此,我们需要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基本功能着手, 学习计算机的各个基本组成部件及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掌握有关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各基本组成部件有机连接构成整机系统的方法,为培养自身对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使用能力打下基础。

一.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央处理器和控制单元。课程主要研究CPU、主存储器、I/0接口和输入/输出以及总线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在自己的脑中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组织与实现的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方法,从而为计算机专业以后要上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组成原理从内容上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虽然计算机的五大部件自成体系,较为独立,但是从整机来看,整个课程具有明显的整体性;二是某些设计思想可应用于不同部件,具有相通性,比如并行性思想;三是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但也有新的技术理论不断出现,需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

二. 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一)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所谓“硬件”,是指计算机的实体部分,它由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电子元器件,各类光、电、机设备的实物组成,如主机、外部设备等。所谓“软件”,它看不见摸不着,由人们事先编制的具有各类特殊功能的程序组成。此外,冯·诺依曼认为,计算机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二)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需要掌握的有系统总线,存储器和输入输出系统。在系统总线这一章节中,我们要重点掌握的有计算机总线的功能与组成,总线的概念、连接方式、总线的仲裁、总线的定时以及总线接口的概念和基本功能。总线是连接多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是各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总线可以分为片内总线,系统总线和通信总线。

而在存储器这一章节中,应重点掌握随机读写存储器的字位扩展情况,主存储器的组成与设计,cache存储器的运行原理以及虚拟存储器的概念与实现。

在输入/输出系统中,输入/输出系统的功能与组成,总线与输入/输出系统实例。几种常用的输入/输出方式,中断与DMA的请求、响应和处理是我们要着重学习的。

(三)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这一单元是我们这学期学习的重点,需要重点掌握的有计算机的运算方法,指令系统,CPU的功能与基本组成等。计算机的运算方法中定点运算尤为重要,其中补码运算需要重点掌握。在指令系统里指令的一般格式和寻址方式是重点。而CPU的功能与基本组成中的中断系统则应好好学习。

(四)控制单元

这章介绍了控制单元的功能和设计,其中要对微程序和微操作应做为重点掌握。

三. 实际应用

自ENIAC问世后将近30余年的时间里,计算机一直被作为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娇贵设备。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大规模集成工艺日趋成熟,微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一直按每3年翻两番的Moore定律增长,微处理器的性能也按此几何级数提高,而价格也以同样的几何级数下降,以至于以前需花数百万美元的机器(如80M FLOPS 的 CRAY)变得价值仅为数千美元(而此类机器的性能可达200M FLOPS),至于对性能不高的微处理器芯片而言,仅花数美元就可购到。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计算机走出实验室而渗透到各个领域,乃至走进普通百姓的家中,也使得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等传统领域扩展到办公自动化,多媒体,电子商务,虚拟工厂,远程教育等,遍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以及个人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个角落。

四. 心得体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可是,不管它如何发展,都离不开计算计组成原理的理论支撑。而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我认为重点是理解,老师也常常教导我们不要死记硬背,而要理解,这样学习效率才会提高。例如,定点运算中的补码运算,如果光靠死记硬背的话,我想学起来是十分痛苦的。但是,如果理解之后再去运算那就容易很多了。

此外,我觉得任何一门工科课程都要有动手实验的环节,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也是十分重要的。可是我觉得这个学期开设的组成原理实验课程太少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从而提高对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再者,实验更是我们创新思维的源泉,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通过实验可以加强我们的动手能力,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加大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总之,我觉得实验是课程学习重要环节之一。

五. 结语

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觉得这门课程应该是一门特别简单的基础理论课程,就像计算机导论一样,所以开始时,对待这门课的态度其实也没有那么认真。不过因为张老师是个十分认真的老师,所以上课的时候还是蛮认真听讲的。在开实验课之前,我还没有对这门课有兴趣,但是开了实验课之后,我觉得计算机组成原理也挺有意思的,就有了兴趣。只是可惜,实验课开的太晚了,而且也不多。此时的我,也慢慢意识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的重要性。同时,我坚信,这门课程对我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六. 参考文献

篇7: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

目 系

部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2 年 5 月 16 日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内容摘要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硬件专业基础课,本书突出介绍计算机组成的一般原理,不结合任何具体机型,在体系结构上改变了过去自底向上的编写习惯,采用从外部大框架入手,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即采用自顶向下的分析方法,详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使读者更容易形成计算机的整体概念。此外,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除了叙述基本原理外,本书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书中举例力求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考虑到不好学校不设外部设备课程,故本书适当地增加了外存和外部设备的内容。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对计算机的原理有个整体的概念,能有个大概的了解,对待不同的机型以后也会好掌握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计算机的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这就使得我们这些学计算机的面临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关于计算机的知识,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其实在大学四年里,我们并不能学到很多的知识,我们学习的只不过是如何学习的能力,大学就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地方。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很多是你以后走上社会用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从中学习到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硬件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对其它课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先修课程为“汇编语言”、“数字逻辑”,它又与“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接口技术”等课程密切相关。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能系统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逻辑组成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及开发能力。它既有自身的完整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内容多、抽象枯燥、难理解、更新快等特点。

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该课程主要讲解简单、单台计算机的完整组成原理和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运算器部件、控制器部件、存储器子系统、输入/输出子系统(总线与接口等)与输入/输出系统设备,围绕各自的功能、组成、设计、实现、使用等知识进行介绍。

(二)本课程的特点

这本书摆脱了传统,死板的编写方法,采用从整体框架入手,自顶向下,由表及里,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系统概述,总线系统等的深入剖析和详细讲解,使我们能形象的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而且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除了叙述基本原理外,书中还增加了新的内容,书中举例力求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而且该课程的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开创与创新意识、实验技能,这些要求更多的是通过作业、教学实验等环节完成,要求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加强这些方面的练习与锻炼。(三)本课程的作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对于许多必须学习这门课的学生来说都会感到困难和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本人在这里可以打个比喻。在过去每个人都会造人,但是都不清楚他的详细过程,现在由于科学家的工作,使得我们都清楚了他的过程,就使得我们能够创造出来比较优良的人来了。用计算机的过程和这个差不多,当我们明白了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后,我们就可以更好的使用好计算机,让它为我们服务。

实际应用

首先我认为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本书中学到的有关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以后了解计算机以及和计算机打交道,甚至在以后应用计算机时,都可能会有很大的益处,计算机原理的基本知识是不会变的,变也只是会在此基础上,且不会偏离这些最基本的原理,尤其是这本计算机组成原理介绍的计算机原理是一种一般的计算机原理,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机型而介绍的,下面我们来谈谈系统总线的发展和应用。

定义 总线,英文叫作“BUS”,即我们中文的“公共车”,这是非常形象的比如,公共车走的路线是一定的,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坐公共车去该条公共车路线的任意一个站点。如果把我们人比作是电子信号,这就是为什么英文叫它为“BUS”而不是“CAR”的真正用意。当然,从专业上来说,总线是一种描述电子信号传输线路的结构形式,是一类信号线的集合,是子系统间传输信息的公共通道[1]。通过总线能使整个系统内各部件之间的信息进行传输、交换、共享和逻辑控制等功能。如在计算机系统中,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部件通过主机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于总线相连接。

工作原理

系统总线在微型计算机中的地位,如同人的神经中枢系统,CPU通过系统总线对存储器的内容进行读写,同样通过总线,实现将CPU内数据写入外设,或由外设读入CPU。微型计算机都采用总线结构。总线就是用来信息的一组通信线。微型计算机通过系统总线将各部件连接到一起,实现了微型计算机内部各部件间的信息交换。一般情况下,CPU提供的信号需经过总线形成电路形成系统总线。系统总线按照传递信息的功能来分,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这些总线提供了微处理器(CPU)与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部件的连接线。可以认为,一台微型计算机就是以CPU为核心,其它部件全“挂接”在与CPU相连接的系统总线上。这种总线结构形式,为组成微型计算机提供了方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规模不一的内存和接口接到系统总线上,很容易形成各种规模的微型计算机。分类:

总线分类的方式有很多,如被分为外部和内部总线、系统总线和非系统总线等等,下面是几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按功能分

最常见的是从功能上来对数据总线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在有的系统中,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可以在地址锁存器控制下被共享,也即复用。

地址总线是专门用来传送地址的。在设计过程中,见得最多的应该是从CPU地址总线来选用外部存储器的存储地址。地址总线的位数往往决定了存储器存储空间的大小,比如地址总线为16位,则其最大可存储空间为216(64KB)。

数据总线是用于传送数据信息,它又有单向传输和双向传输数据总线之分,双向传输数据总线通常采用双向三态形式的总线。数据总线的位数通常与微处理的字长相一致。例如Intel 8086微处理器字长16位,其数据总线宽度也是16位。在实际工作中,数据总线上传送的并不一定是完全意义上的数据。

控制总线是用于传送控制信号和时序信号。如有时微处理器对外部存储器进行操作时要先通过控制总线发出读/写信号、片选信号和读入中断响应信号等。控制总线一般是双向的,其传送方向由具体控制信号而定,其位数也要根据系统的实际控制需要而定。按传输方式分

按照数据传输的方式划分,总线可以被分为串行总线和并行总线。从原理来看,并行传输方式其实优于串行传输方式,但其成本上会有所增加。通俗地讲,并行传输的通路犹如一条多车道公路,而串行传输则是只允许一辆汽车通过单线公路。目前常见的串行总线有SPI、I2C、USB、IEEE1394、RS232、CAN等;而并行总线相对来说种类要少,常见的如IEEE1284、ISA、PCI等。按时钟信号方式分

按照时钟信号是否独立,可以分为同步总线和异步总线。同步总线的时钟信号独立于数据,也就是说要用一根单独的线来作为时钟信号线;而异步总线的时钟信号是从数据中提取出来的,通常利用数据信号的边沿来作为时钟同步信号。发展简史

计算机系统总线的详细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PC总线和ISA总线、PCI/AGP总线、PCI-X总线以及主流的PCIExpress、HyperTransport高速串行总线。从PC总线到ISA、PCI总线,再由PCI进入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体系,计算机在这三次大转折中也完成三次飞跃式的提升。与这个过程相对应,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实现的功能和软件平台都在进行同样的进化,显然,没有总线技术的进步作为基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业界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开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总线架构。而业界对高速总线的渴求也是无休无止,PCIExpress2.0和HyperTransport3.0都将提上日程,它们将会再次带来效能提升。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个功能部件都是通过系统总线交换数据,总线的速度对系统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也正因为如此,总线被誉为是计算机系统的神经中枢。但相比CPU、显卡、内存、硬盘等功能部件,总线技术的提升步伐要缓慢得多。在PC发展的二十余年历史中,总线只进行三次更新换代,但它的每次变革都令计算机的面貌焕然一新。

心得体会

自从上了大学后,进入这个专业后才能这么经常的接触到电脑,才能学到有关电脑方面的知识。正因为接触这类知识比较的晚,所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感觉到吃力。学习了这门课后觉得,计算机组成原理确实很难,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和庞大而且高度集成化。这使的我们普遍感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难学、难懂、概念抽象、感性认识差。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理论从提出到实际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我们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增强我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更谈不上能够利用基本原理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当进入第四章,存储器的学习时,各种问题就不断的出现,尤其在进行存储器容量扩展时,很多的问题都是似懂非懂的,在做题目时,也是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在第五章的学习中,对于I/O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的控制方式中的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和DMA方式有了点了解。最难的就要数中央处理器和控制单元了。对于计算机运算方法,这个没太搞懂,像定点运算中的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又是用的什么原码一位乘、原码两位乘、补码一位乘、补码两位乘。总之,我是被绕晕了。还有就是控制单元的设计方法微程序设计,这个知识点也是不太懂,总的来说这门课程,学得不是很好。可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计算机都有些什么硬件,都有哪几类总线,总线在计算机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计算机中的存储器有哪些等等。让我对计算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至少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计算机什么也都不懂。

结语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够从中得到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但是更多的是这门课程可以培养我们以下能力: 系统级的认识能力。建立整机概念,掌握自项向下的问题分析能力,既能理解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站在系统总体的角度从宏观上认识系统,然后将系统很好的分解为功能模块。这种理解必须超越各组成部分的实现细节,而认识到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结构以及它们建立和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应该以深入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基础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计算机实践教学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环节,学好计算机仅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课堂讲授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计算机设计与实践就是从理论、抽象、设计三个方面将计算机系统内部处理器、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外设等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达到互相支撑、互相促进进。

参考文献

[1] 唐硕飞 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8:《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计算机基础课,也是计算机考研当中的必考课,所以它成为计科专业和软件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可在上课的过程中,随着课程的推进,班里的学生越来越少,排除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我们更应该全方面地从教学方式方法、内容到实验来认真探求一下其根本原因。

二、教学内容

我相信学生在每个新学期伊始,他们总是报着积极的心态走入教室,可由于我们的这门课内容抽象、晦涩难懂,再加上内容较多课时有限,多数学校的老师只能以传统的醍醐灌顶方式去传授,导致学生积极性不断受挫。而更多数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兴趣的流逝是由于我们教的知识总是脱节于实际需要,总是在以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效果可想而知。对于计算机硬件来说,发展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速度,所以对这门课,我们讲授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基础性的原理是关键,在讲述之后应该按照发展的脉络,不断地补充相关部件的最新技术及应用产品。比如存储器,学生通过课本可以了解到内存、缓存和辅存,而学生当下用得最多的辅存———轻巧灵便的U盘在课本当中却没有介绍,那么我们就应该将这部分知识补充进来。这样不仅丰富了书本的知识,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

1、从知识体系方面来理解课程地位

很多学生在学完这门课之后仍懵懵懂懂,不明白它讲了些什么,更不明白学它有什么用处,甚至对如何去学这门课程仍是不得要领。我们可以在第一节课时用知识体系来介绍其地位并引出学习方法。一般在计科的培训方案中,该课其前导课程有数电模电,后续课程有微机原理与接口和操作系统,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若数电模电从微观的角度(即具体的电子元器件)讲述了计算机的组成,那么这门课程从宏观的角度讲述了计算机的组成;若操作系统从软件的角度讲述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那么这门课从硬件的角度讲述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随着计算机硬件集成技术的发展,软件硬化,同样由于硬件的功能也可被软件所替代,硬件与软件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这门课的学习目的是希望大家能站在硬件的角度,合理地去设计系统,以达到更高的性能价格比。当然,学生不必为此而将自己陷入部件电路设计的细节,应该从整机的角度去理解部件的工作原理。

2、以问题来驱动教学

传统的教授方法总是让学生被动地来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学习主动性不断下降。对于这门课,若主动性不够,那么结果必然是学生放弃这门课。那么又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呢?经过不断摸索,用问题来设计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即,我们在介绍内容之前,先以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概念再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再去发现问题,找出更好地解决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讲定点除法之时,我们不必着急地讲授计算机如何进行除法运算,可以先设计一道十进制的除法运算,让学生去分析笔算的特点,这些特点如果转换为二进制的运算器来做该做哪些改进呢?从而引出同笔算相似的恢复余数法。通过恢复余数法的计算过程,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其过程计算机好控制吗?由此引出加减交替法。

3、用打比方或类比的方法,化繁为简

《计算机组成原理》很多内容比较抽象,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我们尽量用大家较熟悉的例子来引出教学的内容。比如,在讲流水线时,我们可以用工厂生产的流水线让大家来思考一项任务为什么可以采用流水线?引出任务划分为几个独立的子任务是实行流水线的前提。

4、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理解

该课主要介绍硬件的组成结构,而这些控制电路都是被封装在芯片中,学生只能凭想象来构造,于是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我们可以用CAI课件来动态地将其工作过程和硬件组成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要随时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除了判作业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QQ了解学生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学习网站使学生自学有了途径。

四、实验环境

很多高校的学生,都较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其在将来面对市场时有点不知所措。《计算机组成原理》尤其更应该注重实践,其实验不仅要有验证性的实验,还要有综合性的实验,同时应该强化设计性的实验。目前大多数的学校使用的是实验箱,这类实验室由于只能进行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理解其工作原理,但无法调整和改变电路结构,使学生无法进行设计性的实验,从而影响了他们自主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挥实验箱优势的同时,再搭建虚拟的实验室,即在PC上让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和仿真。

五、结论

以上一系列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进,在教学中通过验证效果明显。当然,在今后的实践中,仍要从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其创造性的角度出发,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摘要: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实践,针对该门课程内容多、抽象、学生不易学等特点,提出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并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到课程的实验进行了一系列地探讨与研究,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蔡文伟《.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04,4:73-76.

[2]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告别熬夜作文400字下一篇:北师大版角的度量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