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形象

2024-05-22

古诗鉴赏之形象(通用6篇)

篇1:古诗鉴赏之形象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 休 ①②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一、二两句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了村民的勤劳。

B.

三、四两句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诗人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E.此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缠绵颓废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解析:选DE D项,“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有误,应是表现了山翁好客的性格特点;E项,晚唐诗风不是“缠绵颓废”,而是“绮丽纤弱”。

★(2)本诗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6分)答: 解析:第一问,概括山翁的性格,注意尾联的关键词“留、笑、指”。第二问,考查“熟”字的妙用,要明了“西坡瓜豆熟”对于农民的重大意义。正是因为丰收,所以才会有和乐美好的乡村生活。

答案:最后两句诗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3分)本诗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塘黑森森的香蒲”与“田头地垄的桑柘”以及“蚕娘洗茧”等情景。(3分)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11分)

秋登越王台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十七史从何说起②,三千劫③几历轮回。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 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佗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7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从何说起: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三千劫: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作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

虞 美 人 秦 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 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词的开篇“和露”两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与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E.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解析:选BC B项,“轻寒细雨情何限”一句写花在暮春轻寒细雨中的动人情态和作者的惜春情绪,并非“以动衬静”;C项,“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错,应为“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问是问碧桃这一形象的特点,紧扣这两句中的“乱”“深”“可惜”“如画”“为谁开”可以概括出桃花美丽、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特点。第二问是问这一物象的作用,秦观叹碧桃实则是寄寓自己“不为世所用”的身世之感,这一点借助注释也不难答出,作答时应指出手法。

答案:碧桃的特点:①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③无人欣赏(不得意的遭遇)。“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每点1分)用意:作者以花自喻(托物抒怀),(1分)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南 邻

杜 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 ①杜甫住的浣花草堂不远处,有位锦里先生,因在南边,杜甫称之为“南邻”。②乌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隐士的打扮。③野航:乡村过渡小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人客居成都时,住在成都浣花草堂。此诗写了诗人到南邻锦里先生家造访,锦里先生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

B.由“未全贫”可见锦里先生家比较富裕,从他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知道他很满足于这种小康的田园生活。

C.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它们,这渲染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气氛。

D.本诗写主人的殷勤接待,客人的竟日淹留。因这是访问农家,故应重点写“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不写这类事情是本诗的失误。

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尔情深巩洛[注],予念返渔樵。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注] 巩洛:巩、洛二古地名的并称,今河南洛阳、巩义一带,此处代指京城。(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的前四句为写景,后四句为抒情,五、六两句情景相合,挽结上下,章法井然。B.第三联是抒情,诗篇后四句的归隐之叹由此生发而出,是前四句写景过渡到后四句抒情的桥梁。

C.第四联“尔情”和“予念”形成鲜明对照,诸君一意追求功名富贵,而诗人却无留恋之意,一心归隐。

D.诗人在第四联的言外之意是,诸君宦情不薄,而“我”却毫无恋栈之意,一心归隐。E.最后一联感情一转,以渴望受到当权者赏识作结。怎样才有机会得遂志愿,与归隐分道扬镳?这一问题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渴望。

解析:选BE B项,第三联情景相映;E项,最后一联以陈述对归隐的向往作结。★(2)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夕望江桥所见景色的?请简要赏析。(6分)答: 答案:作者由远及近地描写了夕望江桥所见的寂寥景象:

一、二句描写了夕阳西下,倦鸟远飞,残霞渐消的远景;(3分)

三、四句分别从视、听的角度描写了风吹竹动,水波荡漾,长桥倒映的近景。(3分)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两首诗写的都是送别,送别的地点都是长江岸边。B.严维之友是从江南渡江北上,李白之友是顺江而下。C.严诗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的季节。D.李诗用“烟花三月”点明送别是在拂柳如烟的春季。E.严诗中有诗人出现,而李诗中则看不到诗人的形象。

解析:选CE C项,“秋”语义双关,主要写心情;E项,“唯见”的主语是诗人,不能说诗中“看不到诗人的形象”。

★(2)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分)答: 答案: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离去,很久都没有离开,直到很晚,寒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描绘了一幅江边送别的画面,(3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3分)(要点一:描述画面;要点二:表达感情)

篇2:古诗鉴赏之形象

教学思路:古诗词比较鉴赏题因其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能力的特点,越来越为高考试卷所采用。分析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鉴赏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解答这种题型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高考诗词鉴赏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教学目标:掌握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的基本形式,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诗词比较鉴赏题的基本方法及鉴赏诗词中的形象特征。教学流程:鉴赏高考样题、寻找方法、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进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而比较鉴赏题作为一种命题形式成为诗歌赏析的一个重要方面。试题所选择的诗歌,或者是题材相同思想、情感相近的,或者是题材不同思想、情感相异的,可以是题材相同而思想情感不同的,也可以题材不同而思想情感相近的。考测的内容主要是:全诗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意象的抒情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意境氛围及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字词或修辞手法及作用的异同等等。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解答比较鉴赏题的形象做点探讨。

二、名词解释: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古诗词的抒情、言志、说理等内容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古诗词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定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独特情感。因此,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形象,调动积累,揣摩形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三、鉴赏高考样题:

例一:2005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要求指出两首诗中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并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题解:这两首诗均以荷与西风为主要意象,运用拟人手法刻画“荷”的形象,但是抒发的感情不一样。“荷花”是文人笔下吟咏不绝的意象,它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冷色调词,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例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采莲曲  王昌龄 

采莲曲

白居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题解:这里要求赏析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的感情。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总结:

⑴、高考常见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⑵、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是:①、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②、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③、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④、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⑶、了解传统的审美形象:古典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时间一长,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固定的含义,形成了特殊的文学意象。(师生共同回忆、思考、总结:)

望月——怀远

喜春——悲秋 流水——思年

折柳——送别 见雁——思归

闻蝉——生凉 傲雪开放的梅——意志坚强傲岸高洁 虚心劲节的竹——不随流俗孤高刚劲 凌冻不凋的松——坚毅刚强不畏艰难 卓而不群的菊——超凡脱俗孤傲清纯

三、(2005)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首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解答本小题要借助意象,深人其竟,体味情感。要注意问点“氛围”“心绪”。“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诗人孤寂惆怅的心情。

四、强化训练: ⑴、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两首诗都是写柳树,而且在描写柳树时都运用修辞,生动形象,请简要分析。⑵、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

王安石

梅花

陈焕

墙角数枝梅,云里溪桥独树春,凌寒独自开。

客来惊起晓妆匀。遥知不是雪,试从意外看风来,为有暗香来。

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情感的。

答案:⑴、贺诗描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善用比喻,把杨柳比作婀娜的美女,形象地描绘了杨柳在春风中的迷人姿态。又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一把剪刀,裁出嫩绿的柳叶,形象地写出了柳叶的精巧、美丽。

李诗中“逐”字是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形象地写出了柳枝蓬勃的生机。

篇3:浅谈古诗词之美的鉴赏

一、诵读中体会音乐美

音乐美是诗词尤其是古诗词语言的突出特点之一。古诗词极其讲究韵律, 因而乐感极强, 节奏鲜明。古代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节奏、押韵等几个方面。诗歌节奏的划分有一定的规律, 根据音节兼顾意义上划分, 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 如“客路 / 青山 / 外, 行舟 / 绿水 / 前”, “城阙 / 辅 / 三秦, 风烟 / 望 / 五津”。七言诗是四三拍, 如“僵卧 / 孤村 / 不 / 自哀, 尚思 / 为国 / 戍 / 轮台”, “孤山 / 寺北 / 贾亭 / 西, 水面 / 初平 / 云脚 / 低”。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古诗词, 抑扬顿挫, 节奏感极强, 能充分感受到古诗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押韵就是使相关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 以形成声音的重复回环。例如:《蒹葭》第一章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苍”、“霜”、“方”、“长”、“央”, 读来朗朗上口, 极具音乐美。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 全诗一意三叠, 用韵先响后暗, 先扬后抑。另外, “蒹葭”属于双声词, “苍苍”、“萋萋”、“采采”等是叠词, 用韵和句式的参差变化以及双声叠词的运用, 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咬文嚼字品评词语美

古诗的词语美, 主要指词语的精确、凝练之美, 即言简而义丰。因为每首古诗的字数有一定的限制性, 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 有时一字一词, 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清照《渔家傲》的上阕中“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一句, 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句中的动词用得尤为贴切,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的组合在一起, 描绘出一种奇幻的境界。下阕中“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 其中的“路长”和“日暮”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晚年孤苦无依的痛苦感受。又如杜甫的《春望》一诗, 诗中“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一句, 写出了诗人因国破家散而触发的伤感之情。尤其是“溅”字, 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悲从中来、涕泗交流的伤感, 和“惊”字遥相呼应, 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慨叹。

三、用想象描摹画面美

一首诗词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卷。依据文本, 通过想象, 把古诗词的文字转化为画面, 画面中有声有色, 有景有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中有一句“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那是洗衣服的姑娘笑逐归来, 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开, 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真不愧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又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寥寥数语, 将冬雪忽降、雪压冬林的景象比作梨树花团锦簇、压枝欲低的美景, 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有极强的画面感。骆宾王的《鹅》:“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其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 “歌”有听觉感受, “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 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四、走进作品探究人性美

一首真正的好诗, 能让我们看到诗人人格的魅力, 精神的展现。进一步挖掘古诗词人性美内涵, 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古诗词人性美的内涵丰富, 主要表现在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等诸多方面。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透过这一作品, 我们既可以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思亲怀友的真情, 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杜甫勇于面对现实、承担责任的人格魅力。元稹的《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 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守。张先《千秋岁》中“天不老, 情难绝。心似双丝网, 中有千千结”, 展示了诗人对爱情的缠绵与牵挂, 让读者看到了一位为情所困、深堕情网的少年形象。而“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以其珍视亲情的人性美, 不知感染了多少人。在我国古典诗词中, 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的诗篇不胜枚举, 还有待我们去慢慢品味。

篇4:形象直观 深入浅出鉴赏古诗

一、诗转化为画,身临其境形象感知诗歌内容

诗歌的创作往往是诗人由眼前的人、事、景等外物的触动,引发诗兴,产生创作冲动和灵感。因此,不妨将其还原,看诗中有哪些景物、人物、事件,它们有什么特点,可以画一幅画或一组动画,从而将抽象的诗歌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枫树林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面对这种萧瑟阴森的环境,诗人的心境不也是凄凉的吗?或者正是因为诗人有如此心境才有如此环境。”江面上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波浪的“涌”和风云的“阴”不正是诗人的思潮澎湃、凄凉的象征吗?看着丛菊花开花落已两载,诗人不免伤心落泪。为什么呢?是因为江边的小船牵系着我的“故园心”。傍晚白帝城上传来一阵紧似一阵的捣制寒衣的砧声,天凉了,人们处处都在赶制御寒衣了。这阵阵的捣衣声不正好似捣在我的心里吗?……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我们可以形象感知“空旷静谧的深山,刚刚下过一场雨,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清爽。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下斑驳的影子,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缓缓流淌。 忽然竹林中传出喧闹声,原来是洗衣的姑娘们回来了。莲蓬微动,是渔舟正下水撒网呢。”投身如此清爽、静谧的环境,看着如此安闲、无忧的浣女和渔夫,谁不想常留此地?因此“任凭春天的芳菲消逝,游子在这秋色中,也自可留连徜徉。”

二、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身临其境初步形象感知诗歌内容后,便可以通过抓住意象的特点和关键词等,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了。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往往是詩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词语。

如李白《赠汪伦》,我们可以幻化为诗人本人,“我来到河边,坐上船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友人(汪伦)为自己送别的歌声。”怎能不使我们想到友情的真挚、深切?再抓住关键词“深”、“送我情”,便容易感知诗人对友情的赞美之情。

又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审视这些景物的特点,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再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首句的“霜草苍苍”和尾句的“花如雪”,两种景象不同,情感也不同。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喜悦的情感转变。

三、结合自身实践,体察表现手法

形象理解诗歌内容,切身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后,还要想想作者是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作实践,分析诗歌中常用的抒情、描写、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抒胸臆,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间接抒情有:(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3)托物寓理,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有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四郊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是华清宫中和宫外的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比喻。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3)拟人。咏物诗大多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赋予事物某一品质,借以表达诗人的志向或节操。如《石灰吟》、《竹石》等。(4)夸张。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此外还有对偶、互文、设问、反问、反语等。

总之,只要我们走近作者,走进诗篇,通过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便能形象直观的理解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再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就能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美的体验。

篇5:古诗鉴赏之形象

榕江

一、教学目的:

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是: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上面考点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准确的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国古典诗词是一座宝库,名家灿若繁星,杰作浩如烟海。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足以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到为后人誉为诗仙、诗圣、诗魔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可以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流,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

(二)、诗歌艺术形象的把握:

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家尽管创作方法及风格各具特色,但创作上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一定艺术形象的创造,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的。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包括广义文学形象和狭义文学形象。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含义相同或相近。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应采用广义的形象概念。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动作形象,景物形象三种类型。

1.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1.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贾岛《题李凝幽居》,完成有关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填空:本诗通过对李凝居处的环境的描写,暗示李凝的隐者身份。

从环境来看,李凝的居处“少邻 ”(邻居不多)、少人来(“草径”、“荒园”)、清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现他对李凝隐逸生活的向往。使作者的情感和所刻画的人物跃然纸上,李凝的隐者身份也不难把握。

2.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 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 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形象的范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这恰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例3.分析虞世南的《蝉》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虞世南

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q: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这首诗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q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自然属性)的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的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寓意),表达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3.动作形象:就是通过动作进行描摹刻画,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依据--人物的动作行为。

鉴赏角度--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4.白居易《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中一糸列动作形象的刻画,既表现了琵琶女娴熟的弹奏技艺,也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时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

例5.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棋子”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因久候朋友不来而焦灼不堪 ,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

(三)归纳总结:

通过对上面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动作形象的鉴赏,我们认识到了抓住“形象”是领会情感内涵的捷径,鉴赏文学形象的方法,简言之就是三部曲:分析语言,再造想像,把握意象。归纳起来可以做如下更深一层的认识:

1. 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

把握外在形象后面所诉言外之意 ,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系列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2、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空白。

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像,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

例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像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云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启发学生通过想像,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3.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

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 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诗人通过“月落”(残月西沉之象)、“乌啼”(乌鸦惊恐凄凉的啼叫声)、“霜满天”(霜花凝露,寒气逼人)、“对愁眠”(舟中之人愁绪满怀,不能成眠),以及城外让人心烦意乱的夜半钟声,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幅“秋夜寒江图”。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意象,把诗人内心的“愁”渲染得淋漓尽致。由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诗人的羁旅之愁。

(四)、作业、训练: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罗绮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其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1时世 :当时世俗 ○2俭梳妆:指发髻挽得很高。俭、高。

○3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1)贫女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塑造“贫女”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贫女形象的?

2.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1纳税:缴纳丝税, ○2征苗:征收青苗税

(1)山中寡妇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诗人在第四联中生发的议论起到什么作用?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有关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 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和怎样的人物活动来表现诗人自我的心境的?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2) 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怎样的环境特点?

篇6:鉴赏古诗的形象专题教学案

【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中的形象的类型。

2.初步掌握“鉴赏古诗中的形象”的答题步骤。【课时】两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参考书目】《2012高考语文——核按钮》 【知识储备】古诗中的形象:(1)人物形象(2)事物形象(3)景物形象

一、口诀导入: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二、课堂展示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例如: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例如: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4、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知识储备】常见艺术形象举隅: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⑧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⑨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⑩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

(二)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例如: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方法点拨】

第一步,感知形象。

第二步,分析形象的特点(基本含义)。第三步,体会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解题建议】

1、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又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牛峤《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2、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比如,元代才子王冕的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3、了解中华民族中的传统审美心理,熟记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 再如《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时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再如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知识储备】

特定意象的含义: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4)以蝉喻品行高洁。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8)松——坚贞高洁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9)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三)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思路点拨】

①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知识储备】 意境(氛围):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思想感情: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忧国忧民、闲适恬淡之情等 或者归纳为: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分析形象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博闻、强识。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

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积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课堂检测】

1.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

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身份)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性格—具体分析)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义)

3.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总说)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具体说明)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油然纸上。(表达效果)

4.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参考答案:前两句描绘了画眉在林间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山花绚丽,树阴浓密,画眉鸟在其间宛转地鸣叫,自由地飞翔;

后两句用了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以及对个性束缚的憎恶与否定。

5.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步骤①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江南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

步骤②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

步骤③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寓情于景,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课堂小结】略

上一篇:缤纷社团舞动青春下一篇:社区民兵整组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