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事迹心得体会

2024-05-18

孔子事迹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孔子事迹心得体会

人物简介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他使国家一味保守,阻碍了进步。

[孔子的事迹]

篇2:孔子事迹心得体会

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春秋时期天子失去了权利、也没有了权力。各诸侯国为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实力,互相征伐,人民失去了安全富庶的生活状态。所谓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提出“仁”的主张,即以“爱人”为核心,以“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为内容,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方法,以“克己复礼”为目的的道德范畴,被后世儒者采用为核心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

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⑴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⑵ 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

〔3〕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局限性:但是,孔子轻视实际生产劳动,鼓吹求学为做官。

影响:孔子的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罚。

教育上:⑴、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

⑵、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⑶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⑷、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从清朝末年的慈禧开始,不再用儒学治世,而后民国乃是后来的共和国,都不再重视儒学。导致中国近代社会几百年的受列强欺凌的耻辱历史。今天的尊孔是从国际传回来的。

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其所代表的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对漫长的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并波及...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一直是亚洲最强盛的大国,对周边国家,尤其是对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与巨大的影响力。如《论语》对日本、朝鲜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统计,日本现存德川幕府时期的《论语》研究论著就将近九十种。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创业者”的涩泽荣一(1840-1931),在从事实业的四十余年里,一直坚持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论语》。

《论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孔子学说在国际上受到极大重视,联合国将世界最高教育奖命名为孔子奖。各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成立了300多家孔子学院。孔子被评为世界名人等各种世界级顶级荣誉称号。儒家学说将来必会被确认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形式。

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韩国儒教最权威的教育机构“成均馆”馆长崔昌圭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韩国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时至今日,儒教在韩国仍占据主导地位,孔子“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成为国家发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

韩国在推行“文化立国”的国策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的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韩国特色的“韩流”新路。韩国电视剧以生动细腻地反映现代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见长,在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剧中的情节之所以让人感动、产生共鸣,其灵魂所在便是儒教的八德核心:忠、孝、诚、信、礼、义、廉、耻。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日本受中国汉字、儒学、佛教、科技和生产工艺的影响,其社会发展与中国密切相关。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受中国影响的重要方面。

现代日本文化的渊源可以说是中华文化,而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的儒家学说。当然,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到日本以后,是经过改造后接受的。

中国儒学以“仁”为核心,日本儒学以“忠”为核心。由于日本文化中“仁”的缺失,使得中日之间在许多问题上无法理解无法沟通。每当中日关系又掀波澜,隐痛的现实与创伤的历史便狭路相逢。

孔子在东南亚

儒家思想早在秦汉时期便传入越南。历史上,越南出了不少大儒。在越南尊孔崇儒的中心是首都河内。河内孔庙也叫国子监,它兼祭祀与教育两项功能。庙内的大成殿、奎文阁、东西庑及进士题名碑与中国相同。越南社会科学院的阮才书教授、政治学院的阮鹏教授也都是五、六十年代到中国山东大学、北京大学留过学的老研究生,他俩与何步明被称为越南三大儒。越南人把汉字称作儒字,平时交往用越文,但对祭祀、求福等活动,必须用汉字写成祝文。越南民间许多人信奉儒家思想,称作儒教,或良教。意思是学习和奉行儒家思想后,人就会变好。

马来西亚华人约占36%,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着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吉隆坡有座尊孔中学,就已建校九十多年。在印尼、菲律宾同样是这样。

孔子在西方的300年

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孔子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他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

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

不仅在德国,而且在整个西方,孔子也备受推崇。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他们震惊了,因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对孔子更是尊敬有加。这两句名言在西方也都被称为“黄金律”。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在他的书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在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发言。报道开头的第一句话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篇3:孔子事迹心得体会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现代美文, 它以“游春”为线索, 写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赏景、论水、言志的故事。文章不仅写景状物的语句优美, 同时也充满着哲理和智慧, 有着丰富的内涵。特别是课文的第二部分“论水”, 表面上孔子是谈水, 实质上意在教育弟子要做真君子。这既是全文的重点, 也是难点。然而, 要真正读懂并悟出真君子之道, 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 还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给学生的阅读理解找到有效的突破点, 我反复研读, 多方查阅资料, 发现孔子论水的原话内容更为丰富与具体。几番权衡思量后, 我决定引入论水原文助读, 让学生古今结合展开学习, 既得言语之法, 又悟做人之道。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品读论水美文, 初识君子四德

本段是全文的重点, 充分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但孔子的话寓意深刻, 以“论水”来论做人道理, 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水的“四德”虽然明显, 学生读完就能够了解, 但是教学不能停留于此, 必须指导学生感悟文章, 学生才能真正读懂本文的内涵, 留下深刻的印象。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 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所以,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 我们见到一盘自己爱吃的菜时, 会观其色, 闻其香, 品其味, 吃完了还忍不住时常回味。好的文字就像这美味佳肴, 需要我们细细品味那字字句句, 感悟语言表达的魅力, 体会文章的主旨, 进而悟出文字背后的内涵, 得到你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享受语文学习的魅力。现在, 就请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水君子的四德, 当你有精彩的发现时请动笔做简要批注。”

在学生汇报时, 他们说出了这样的话:

“从德行里我认识到了水是一切生灵的母亲, 她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哺育着儿女!”

“水有情义, 它彬彬有礼, 包容别人, 时常为他人而改变自己!”

“我觉得水这个真君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别人、没有主见的, 你看她穿山岩, 凿石壁, 从不畏惧一切, 他是爱憎分明、柔中有刚的!”

“我想到了好多关于水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我补充几个, 水清澈见底, 她有胸襟;她朝着目标前进从不停息, 有毅力……”

学生的交流不仅有目标、有方向, 而且有方法、有深度。有的品出了文字的生动精准之美, 有的品出了语言的句式韵律之美, 有的品出了情感意境之美, 还有的品出了质疑问难之美!这一切美的发现都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揣摩品味, 从“读水”“识水”到“谈水”, 语言文字中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都由学生自主发现, 他们不仅充分领悟到了巧用语言和精妙表达的无穷魅力, 还初步悟出了水的好品性, 点点收获就如一股股甘泉流进师生的心田, 使我们的身心得到了熏陶, 精神得以升华。

二、补读论水原文, 感知君子美德

学生想象、补充省略号省略的内容的过程, 正好达到了孔子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的最佳教学状态。我抓住机会巧妙地引出了孔子论水原文:

孔子曰:“夫水者, 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 似德;所及者生, 似仁;其流卑下, 句倨皆循其理, 似义;浅者流行, 深者不测, 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 似勇;绵弱而微达, 似察;受恶不让, 似包;蒙不清以入, 鲜洁以出, 似善化;至量必平, 似正;盈不求概, 似度;其万折必东, 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字词是构成段篇章的基石。“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对于小学生而言, 文言文学习的起点一定是理解重难点字词的意思。结合这段文字的特点, 我主要介绍了以下两种词义理解方法:

第一个是“单变双”。通过出示例字解释:德:德行。仁:仁爱。情:情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是一个字解释成两个字, 然后尝试理解其他字词的意思。“智、勇、包、善化、正、意”这些重点词义学生基本理解准确, 稍有疑惑的是“度”要解释为“节度”, 而我借此正好引出下一个理解方法。

第二个是“古今异义”。抓三个关键词展开教学:

(1) 卑下:在现代一般指地位低下, 此文指水性向下。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今义, 然后出示古义, 观察发现异同处。

(2) 让:学生直接说今义, 无需多讲。古义是引导他们联系句子理解, 明白此文中引申为申辩。

(3) 概:今义用的是组词法表达多种意思, 然后出示文言义: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 引申为刮平、削平。

三个难点字词一突破, 这段话的理解就轻松多了。短短几分钟时间, 学生就明白了文言文的意思, 进入了赏读阶段。配合悠扬的古典音乐, 品味着语言文字的音韵、节奏、情感之美, 着实是一种美的享受。接着探究孔子论水的内涵, 学生普遍悟出了孔子教育学生的智慧在于循循善诱, 迁想妙得, 明白了孔子论水的目的在于育人, 希望人们向自然学习, 成为真君子。就这么巧妙地让学生品着今、读着古, 不仅丰富了课文内涵,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增添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底蕴, 让一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拥有了浓浓的语文味, 让学生感悟到了语文课程的魅力。

三、研读谈志话语, 深得君子之道

孔子师徒言志片段虽然有八个自然段, 但重点是师徒三人说的三句话, 每句话里都隐藏着真君子情怀。子路说“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 就是用坏了、穿破了, 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这句话就说明子路乐善好施、关爱他人, 这不就是君子的情义吗?而颜回“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踏踏实实, 不要骄傲自满, 这是君子的谦虚与奉献之美啊!孔子说“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 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 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 年轻的弟子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这句话告诉我们, 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有爱心, 才会收获快乐与幸福。所以, 教学“言志”部分时, 我长文短教, 抓住这三人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师:与友人分享衣物等日常用品这些小事, 子路能做到, 你能做到吗?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与朋友分享物品的感人小故事)

师:你们都有子路之风, 可以做孔子的弟子啦!那颜回说的“表功”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我觉得这里隐藏着无私奉献、埋头苦干、不炫耀、谦虚做人的品质。

师:你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 真是颜回的知音啊!那你平时有这样不表功的行为吗?

(学生讲述自己在学校、家庭生活中默默做事的例子)

师:其实, 我们也可以像孔子这些优秀的弟子一样做好这些事, 也就是我们每天经历的平常事、平凡事。再读读孔子的这些话, 你明白了什么?

生:老师, 我明白了, 要想晚年安享幸福, 年轻时就得奋斗。

生:合作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真诚合作, 才能做好事情。

生:从少年时就要有目标, 否则会稀里糊涂过一生。

生:这些愿望就是我们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基础条件。

……

师:你们都是优秀的孩子!其实, 真君子的好品质就体现在每一天平常又平凡的小事中, 只要我们能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 这些好品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你, 与你相伴。长此以往, 你就一定会拥有不平凡的人生!也一定会成为真君子的!请再大声地朗读这些词汇:德行、志向、情义、善施教化、仁爱、正义、智慧、勇气、明察、包容、节度、公正、意志……

孩子们读的是词汇, 心中铭记的一定是真君子!此时此刻, “真君子”这三个字蕴含的正能量已经悄悄地走进了孩子的心里, 深深地扎下了根, 成为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积极有为的动力。

篇4:孔子事迹心得体会

关键词:因材施教 事半功倍 技巧问答 创设情景 合理进度

作为教师人人都知道要在课前做许多准备工作。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然后,要精心备课,设计好教学流程,为怎样能一步步地吸引学生进入课堂进行有效的学习而做准备。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学生。学生才是我们一节课上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我们备课时更要备学生。要考虑到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个体因素,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要因人而异,因班而异,要有梯度,不搞一刀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

一、合理安排好不同层次的教学进度和练习密度,是促进教学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每节课都必须有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但这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是不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不顾学生的反应和接受能力,以及整个班级的群体特点,做到强塞内容或者拖沓教授内容呢?下面就我所教授的市场营销专业自考本科班(1)班和会计专业专科班(2)班为例谈谈我对总结出这一观点的教学体会。

我所教授的(1)、(2)班,这是两个不同特点的群体,但在第一学年他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1)班是自考本科班,他们英语基础较好,而且活泼好动。(2)班则相对喜静一些,而且英语基础相对较弱。好动的孩子相对聪明,接受和反应能力都较快,对于新教授的知识点他们能较快掌握,因此相对来说教学进度会稍微快一些完成。但是活泼的孩子又有一个共性,缺乏学习所需的踏实、细心和稳重,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浮在表面,这样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真正掌握和巩固。这就需要在接受了新知识点的前提下投入大量的练习和提问加以巩固。而喜静的孩子接受和反应能力相对稍微慢一些,对于新教授的知识点需要反复重复强化,加深理解,才能不断巩固。因此在教学进度上,每节课就是仅限于完成教学目标,而无法再扩展一些其他知识,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接受的稍微慢一些,所以在我一遍遍重复讲授知识点的同时,他们也在跟我学习的过程中,一遍遍把知识点深深映入了脑海中,再加上喜静的孩子固有的细心、踏实和勤奋,再配套做一些適当的练习后,他们就能牢固、扎实的掌握所学内容了。如果说教学方法死板,不顾(1)、(2)班的群体特色,只会生搬硬套的照着教学目标走,两个班所教内容一模一样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两种局面:在(1)班讲授和练习完知识后还没下课,无所事事,让学生感觉到无聊,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在(2)班如果不顾他们的接受情况,怕下课还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拼命灌输知识,结果一堂课下来师生都是精疲力尽,学生对所学内容也是晕头晕脑,同样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因此,根据两个班的不同特点,我灵活调整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好不同层次的教学进度和练习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两个班的学生都能充实、快乐、扎实的掌握好所学知识。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是促进教学的关键

由于(1)班学生天性活泼,难以安静,但却很聪明,智力因素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出来,达到教学目的呢?结合他们独有的个性和心理情感,我不断变化教学模式,在不断摸索中找到了一套适合他们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把一贯的讲授式教学改为了竞赛式教学。(1)班由于学生心智比较成熟,我发现通过设置场景表演如:同桌对话,四人表演,个人传话,小品表演,模拟生活情节等,他们似乎不大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并不太高,相反他们的竞争意识非常强,凡事都想比高低,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我就把讲授式教学改成了竞争式教学,通过小组接龙,小组比赛,个人抢答,大组辩论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改变教学方法后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显然高多了,大家都踊跃发言,为自己的组争光,就连朗读课文我都通过激将法让每个同学都做到大声出声读书,教学氛围热闹了不少,效果也好了很多。相反(2)班,比较单纯好奇,对我所准备的游戏教学非常感兴趣,且很多同学都具有表演天分,往往一个简单的生活情景设置,他们都能把所学句型融入到实际生活情景中,表演得栩栩如生,在开怀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整个课堂气氛显得轻松、幽默、热烈。相反,如果我把(1)班的竞赛式教学运用到(2)班,他们就会觉得压力很大,因为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把握而不敢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压抑,学生畏首畏尾,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因此,两个班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一样,但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而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两个班的教学结果都是一样的。

教学是一个复杂而辛苦的过程,教师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爱心,发扬‘爱岗敬业、爱生乐教’的精神,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类型学习者的性格,脾气,爱好,能力,特点等诸多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区别,掌握一定的教学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学到相关的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这是每个教师的崇高职责。

参考文献:

[1]陈伟鸿.《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2]谷聚.英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之我见[J]《学英语》(初中教师版)2011年第38期.

[3]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4]李丽生.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孙丽.多层次需要——激发学习动机的催化剂[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

篇5:关于孔子的事迹演讲稿三分钟

或许许多人会说,毛泽东在晚年犯下诸多几乎是不可饶恕的错误,给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经济发展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直接影响了中国复兴的伟大进程。诚然,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俗话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毛泽东的身上,应该说:瑕不掩玉。

如果不是在革命初期,毛泽东力排共产国际和国内某些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的错误思想与指令,力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就不会到井岗山上休养生息,从而星火燎原;如果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没有重新获得领导权,我们的几十万工农红军必然在十倍于我的军队围追堵截中消耗殆尽。没有了共产党人领导的军队,中华民族靠谁去取得抗战胜利,今天纵使走出了半殖民半封建,也顶多是黑暗的蒋家王朝啊!仅仅看到这几点,就应该理解,过去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其实是多么的理所当然。

而他在文学尤其是诗词方面的成就更是空前绝后。我曾跟友人说,毛泽东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最后一位大家,不是吗:在古体诗词日渐式微的今天,写的人少之又少了,纵有出类拔萃者,能赶上李白,苏轼已是奢望,甭说笔下气壮山河的毛泽东了。

去年看了电视剧,了解了少年毛润之在湖南一师求学时一段“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历史,深深地被震撼了。电视剧中,那群意气风发的少年学子最喜欢背颂的文章是梁启超其中最激励人心的几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是了不起的,而激情洋溢的少年毛润之和蔡和森等人,日后果真把梁启超笔下的呐喊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于是才有今天我们祖国的伟大复兴和日渐强大。看完那部广受赞誉的电视剧,,毛泽东就彻底成了我的偶像。

篇6:孔子的观影心得体会

孔子观后心得1

为了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我静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

《孔子》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刚开始在得知周润发要扮演孔子时,我半信半疑:发哥能演好一代圣人吗?不过现在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和“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胜利后却无比伤心时,我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了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了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泪。

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为了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你不是个男人!”或者抱怨道:“你还是个男人吗你?老娘要你何用?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也不能纵横色 欲,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孔子观后心得2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孔子观后心得3

昨晚,去看了这个新年里声势造得很足的电影《孔子》。

尽管知道凡动辄投资上千万的大片都是要考虑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考虑观众的欣赏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去拍,那么编剧和导演究竟会把经过人们千百年的认识而且已经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么样呢,的确很想知道,却又担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听电影《孔子》的某主创人员说,观众看电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满满,言之凿凿,更让人充满期待。

影片从51岁的孔子作为政坛新星在鲁国崛起讲起,前半部分一开始便是残忍的活人陪葬,表现了当时周天子已无力掌控天下,而鲁国国君衰微,国家政权实际上由当时掌握军权的三桓掌控,他们嚣张跋扈,为所欲为的时代背景,接着叙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两大政绩——夹谷之会和隳三都。后半部分则主要讲述孔子如何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包括“子见南子”、“陈蔡绝粮”、“子路问津”等片段,最后是鲁国大夫季氏在内忧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国才能不可小觑,于是放下身段,诚邀孔子回国,并接受了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国后绝政治,治教育的条件。

看完影片后,感到有三点不可思议之处:

一是我们只知道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没想到他老先生还是一个军事家。在“夹谷之会”和“隳三都”中,设计之巧妙,布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仅仅凭着一腔浩然正气和对道义的坚定信念,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针锋相对,舌战齐国君臣,生生迫使齐国退回了侵占已久的“汶上三城”。这当然大快人心了,谁说孔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做成了很多军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后半段的“陈蔡绝粮”中,孔子师徒被困陈蔡间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进,而孔子却依然气定神闲地抚琴,以这种方式转移饥饿的注意力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师徒们一人一口分食最后一碗马肉汤后,弟子们不是倒卧在地以保存体力,而是居然有力气围着老夫子和他的琴声运动起来,这不合常理的举动,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三是师徒们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冰裂,当时孔子的一车书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回像罗盛教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潜入冰下打捞竹简,孔子及其众弟子趴在冰窟边缘呼喊痛哭,但既无人和颜回一道下水捞竹简,也无人下水力阻颜回的愚蠢行为,直至颜回冻死。这个极不靠谱的煽情情节,既亵渎了孔子,又亵渎了颜回。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好学生,颜回肯定把这些竹简的内容深深刻在脑海里了,难道为了老师的心血,就有必要牺牲性命吗?莫非正如旁边的观众调侃道是为了抢救文化遗产?而孔子坚持万物之灵的人始终是第一位的观点在《论语·乡党十》中就非常清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颜回和竹简,孰轻孰重,这不是明摆着的嘛?!

所以,看完电影《孔子》后,我没有哭。环顾四周,在这场满座的电影院中,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哭。

孔子观后心得4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记录片《孔子》看到最后我们知道了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亦是仁德之道的最高目标,被称之为大同。孔子说:“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人不只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有各自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 这就是圣人的思想境界,现在回想起来,用“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来形容孔子真是最恰当不过了。此时弟子冉求的话也在我的耳边响起:“如果把夫子喻成大河,我们至多是河中的水滴,如果喻成高山,我们至多是山中的石砾,是上天使他成为难以启及的圣人”!

孔子观后心得5

看完《孔子》,只记得一句话: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许可能加上一句:虽未能至,心向往之。只是内求的信念,是反求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许,无为方能无不为,但无为而非不能,无用安知不是大用。为何在乎结果,而非过程,无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无因而无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么?有A点方可达到B点,无起点何来终点,无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证明,有因无果,那是勇气,无因有果,那是荒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撑果价值的艰辛。

也许,两点之间,直线不是最短。我们的意志和良知告诉我们,我们是有选择的自由的,能负责任的,可是我们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经验中却受着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们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们的生命最终也要服从因果律?以前我们提“曲线救国”,因为直线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这样理解,两点之间,是不是就可以说曲线最短。遇山遇水,我们搭桥铺路,甚至挖隧道,从经济学层面说,这不是最经济的。路总要随着地势,你搭桥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坏自然。如果我们要达到山顶,是不是也可以搭桥、掘坑?所以詹天佑的“人”字形铁路才是伟大的创举。一切伟大的创举总不能置于别人或自然代价之上。

孔子知不能为而为之,实则无畏,因其思想方能流传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讨论其作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许在功利社会的当今,有因无果,不成主流,实认愚蠢。所以当今最短这样思想理念,所以成功学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车有房有美女嫁个有钱人。有人说有钱人就是等有了钱才是人,学好数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钱就能活在天堂,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就在于有钱否,再也不是好人与坏人的区别了。

如今社会最喜欢树立英雄,所以孔子只能作为圣人。伽利略说过: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所以如今最缺的是圣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为之,实则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良知应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国,谈的是权、钱和关系,所以时代的使命必与之相反,那又有几个人能够明确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有时我们说个人的伟大,其实历史并不使单个的人不朽。虽然孔子知不能而为之,但他不能打断历史的循环。历史总是曲线前进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个人想用直线式打断历史循环前进,那某些个别事例、事迹或事件,也同样打断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循环。无论何时,只要人们追求他们的目标,像耕种那如果没有他们的劳作,就无所出产的土地,若强迫自由飘荡的风扬他们的帆,越过不停翻滚的浪,也就打断了无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内翻转的运动了。所以影片中说,夫子的思想又有谁能够理解。所以当我们在一种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深思历史的本质、国家的历史命运及它们的沉浮兴衰时,永远不能寄托于个人而忽视历史过程必定是循环的。

我们所有的人都通过出生来到这个世上以及这个世界通过诞生而持续更新。也许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历史总不能靠个别人来承担。既然提出“文化强国”理念,回归孔子儒学不知可否?改变如今民不民、政府不政府的局面。

孔子最后回鲁国讲学立着,我们也可以反思下如今的教育。从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标不是把年轻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带入世界的一个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随着教,没有学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说教,但是没有教育也能轻而易举地教,一个人即使活到老学到老,也不一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留给专家和教育局考虑的细节。

其实,教育的要义在于,我们要决定我们对国家的爱是否足以让我们为国家承担责任,是否要让它免于毁灭,因为若不是有新的、年轻的面孔不断加入进来和重建它,它的毁灭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育是立国之本,不是说来玩笑。强国战略无不是人才战略,而不是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但也不是不无关系的,只是轻重之别。

同时,教育也是要政府决定,政府对孩子的爱是否足以不把他们排斥在体制之外,是否要让他们自行做出决定,也就是说,不从他们手里夺走他们推陈出新、开创我们从未预见过的事业的机会,并提前为他们重建一个共同世界的任务做准备。也许中国畸形的教育与西方教育方式的区别就在于此吧。

上一篇:软件编程学习心得下一篇:讨论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