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2024-04-17

《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共11篇)

篇1:《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五四爱国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的本课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单元主题下,它发挥了动员广泛的群众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促进先进的中国人从以西方为师到以俄为师、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重大转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本课在本专题中具有重要地位。

2、课标要求及解读:

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五四运动过程的描述,培养学生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五四运动爆发背景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到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性;通过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资料、运用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PPT材料辅助,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史论结合的历史观。通过感悟“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背景)、五四精神。

突破策略:利用相关史料和影视片段,带领学生感悟、探究、分析,加深印象。

(2)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突破策略:贯穿于全课的学习之中,通过教师补充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想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且在初中的学习中,对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结果,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教学本人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如讲述法、提问法、设问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引导讨论法、小组讨论回答得分法等,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本人还将采用倒叙法,打破教材结构,把五四运动背景放到五四运动经过、结果之后并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讲授。对五四运动经过和结果的讲授,本人将采用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融于其中。

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充满激情,自始至终的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2、、学法指导

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精神等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课堂中指导学生扮演角色,并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后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加深对五四精神内涵的理解等,并指导学生用归纳法构建知识结构。

(1)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及相关史料,播放影视片段,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史料、视频资料中,捕捉并提取处理有效信息,运用史料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的能力。

(2)问题探究法:采用以探究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探究、自主、合作的精神开展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适时指导,及时反馈和总结。

(3)情景设置法:五四运动的时代离现在比较远,学生难以想象。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置身其中,引起共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本单元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了面对内忧外患,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中山先生领导的以西方为师的辛亥革命等历次抗争,到后来最终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并以俄为师的重大转变,在这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件,推动了中国革命的重大变化呢?我们一起看这段动画„„

师:“这段动画描述的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一段历史„„”

生(呼应):五四运动。

师:“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说说你所了解的五四运动。”

(二)讲授新课:

1、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略讲)

学生依靠自己已有的初中知识,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描述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口号、阶段、结果。

提出问题:(1)为什么在1919年的中国会爆发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2)这样一场由学生游行到最后全国各阶层民众广泛参加的大规模的“三罢”斗争,难道仅仅是因为中国外交的失败?近代历史上,外交失败太多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怎么就没有引发全国范围的各阶层民众广泛参与的运动?是哪些因素酝酿了这场运动?

2、五四运动的背景:

通过这样的设问,引导学生跳出初中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五四运动这样的简单认识,使他们学会把五四运动放在20世纪初的时代大背景下,联系的看问题,进而深刻认识到五四运动发生的必然性。

我的问题也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发他们思考时代大背景。也许有同学会马上想到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等初中学过的内容。

这个时候我通过几则材料,为学生展示那个时代的主要情况。

材料一:二十一条的内容,和信号山、蝎子政策两副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一战期间至战后日本逐步扩大在华利益,意图独霸中国,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野心,进而充分认识到民族危机的深重。

材料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史料,让学生认识到那时一个混战频繁的年代,各派军阀在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扩充地盘,各自为政,虽有北洋军阀政府的存在,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加上卖国条约的签订,政府的统治激起了民众的不满。

材料三:陈独秀、李大钊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在《新青年》等杂志中,他们热情宣扬民主与科学,他们鼓舞青年人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民主真理科学。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让青年人、知识分子的头脑中产生了思想的大碰撞。北京大学就是当时思想最进步的地方,青年学生都为这进步的思想而激动、执着,为中华民族何去何从而深刻思索。

一战结束后中国人积极的参与与民主国家的外交,抱着极大的期望去参加巴黎和会,希望民主国家的和会上,能够得到民主国家的支持,“公理战胜强权”!结果,即使我们的外交官的言辞有多么精彩、恳切、事实论证多么充分,列强依然出卖了中国!中国人民的情感被西方愚弄了,伤害了。

材料四: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史料,让中国人民看到了革命的新方向,“以俄为师”。

此外,材料五:两副数据图,说明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经济、阶级基础。

通过这五则材料,让学生认识到20世纪初,中国军阀混战、矛盾重生、危机深重、民众不满;思想解放、北大前沿;强权战胜公理的怒火激化了矛盾,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爆发了这场由学生引领的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我希望通过前面的问题设置去刺激学生思索,再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的情感一次次碰撞,进而认识五四运动发生的必然性。

这时,我们再欣赏《建党大业》中的一个节选片段,大概11分钟的时间。

3、五四精神的感悟

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到在政府软弱妥协的情况下,学生却能挺身而出,不惧列强、不怕军警,敢于将自己的生命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生)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师补充)对,这是五四乐章永恒飘扬的主旋律。不仅如此,五四运动后,广大学生深入群众,广泛宣传民主、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五四运动还播洒着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民主、科学、用于解放的精神。

4、作用分析

在一群学生娃的感召下,各阶层民众力量凝聚在一起,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发展。中华民族第一次向西方列强说NO!由此中国革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五四运动让中国人民开始由以西方为师到以俄为师,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革命推出了新的革命力量,运动后进步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为此后中共的诞生奠定基础,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转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升华

不朽的五四精神鼓舞着一代代青年人为建立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结合我们成成中学的校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成中当年的许多老师就是参加过五四运动的青年学生,成中从创建之初,骨子里就流淌着五四的精神,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国难当头时,成成师生毅然举校从戎,转战晋西北,血沃大青山,这是我们的骄傲。

同学们,那么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五四精神?刻苦学习、心系祖国,求知求是、热爱科学,理性思考、解放思想,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最后老师把温总理在今年五四前夕对青年人的寄语转送给我们每位同学,希望大家做“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青年;”“要善于独立思考,从要勇于创新,不墨守成规。”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奋发有为的青年,那就没有未来;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诚实、正直、果断、善良和勇敢的品格,那么它将无法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也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青年的命运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运,青年的未来就是国

家的未来。”

6、课堂达标检测:

精选几道选择题,以检测本课的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

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的背景)

1.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壮大

3.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传入

4.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3.经过、结果三、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

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2.传播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3.思想解放运动

4.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四、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六、教学反思:

我认为我的亮点在于:

1、避免初中知识的简单重复,略讲过程,重点在背景、作用、五四精神的感悟;

2、背景的分析不是搞材料堆砌,罗列信息,而是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联系的看问题,再通过材料,层次递进,让学生的思维产生更激烈的碰撞,全面深刻感悟那个时代的特征;

3、通过时代背景的分析,让学生感悟国家危亡时刻,学生们身上迸发的历史使命感、爱国、牺牲精神,追求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4、通过背景、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五四在近代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问题:让学生真正感悟五四精神比较难。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篇2:《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长清中学:郝 宪 君

2007-10-1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五四爱国运动》,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汇报,下面我的汇报开始,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单元属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西方列强一次次的侵略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另一条是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与探索。五四爱国运动是在列强侵华造成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爆发的,又是19世纪初中国人民的一次救亡图存的抗争与探索,是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所以,学习五四运动既可以与之前的抗争、探索进行对比,又为学习第五单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铺垫,在整个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过程及意义等基本内容。②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历史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协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五四爱国运动的原因、进程和意义,通过多媒体辅助,影音资料的穿插,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全面、直观感受历史、认知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五四青年所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

(1)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相关内容,学生初中时已有所涉及,因此,在此主要是对五四运动的意义作一个全面系统地认识。

(2)难点:理解五四精神和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学生对五四精神的实质不能从更根本上把握,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概念认识不清,很难全面理解五四精神和五四运动新特点。也就不能把握五四运动所代表的方向。

二、教法设计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要求和高中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已具备一定的的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比较能力和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依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和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在本课教学中采取情景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来说有:

1、在教学过程中采用:

(1)情景法——用图片、影像及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并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探究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设计有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的问题,特别是重难点部分进行讨论、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在主要采用以上两种方式教学的同时配合使用读书指导法、比较法等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的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2、在教学手段上:

采用图示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特点、学生认知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三步式学习法:先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再配合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方法去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整体认知方法去把握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影响。在此过程中落实三动:动手将重要知识点在教材上标出或标记,动脑思考教师所提出的进行合作学习的探究问题和课后巩固练习,动口讨论本课的难点问题及对探究问题进行规范化表述训练。

四、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四个环节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提出两个探究问题:①你知道青年节是那一天吗?

②为使么要把这一天作为青年节呢?

(以上两个问题既能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快的切中本课教学主题)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我对教材作了一定的处理,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内容划定两大板块,重温“五四”和畅谈“五四”。在重温板块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旨在完成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在畅谈板块中主要要求学生体会和理解:什么是五四精神?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以达到本课的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重温“五四”

重温五四的基本史实包括五四运动的爆发、经过、意义。

在讲述五四运动的爆发时,我以影片为引导。(播放影片)

该影片主要讲述: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合理要求均遭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反对。消息传回国内后,引起了以青年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在观看影片时提出两个探究问题让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

①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②五四运动在何时何地爆发?是谁最先发起了这场运动?

(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从中引出讨论: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得到的却是类似战败国的待遇?(引导学生体会“弱国无外交”的道理,鼓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讲述五四运动的经过时,同样以影片为引导。(播放影片)

该影片主要讲述:五四运动爆发后,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响应,在运动的后期,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提出四个探究问题让学生思考。

(多媒体展示)

①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有哪些爱国行动?

②面对学生的爱国运动,当时的北洋政府有何举动?

③随着学生运动的高涨,各社会阶层纷纷响应,都是有哪些阶级响应了学生运动,斗争的高潮和特点是什么?

④1919年6月3日以后,五四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新”在哪里?(在此,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新”的阶级——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为后面讲述五四运动的意义作铺垫。)

在讲述五四运动的结果时,则以图片为引导

(多媒体展示)《曹、陆、章免职令》《拒签和约的报道》

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同时归纳“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胜利?”。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创设两个情景模拟:

(多媒体展示)图片《五四运动中人们高呼口号》

情景模拟一:假如你是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你会高呼什么口号?

(多媒体展示)图片《“五四”运动中,北大学生在街头演讲》

情景模拟

二、假如你是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学生,你和同学到天安门前集会,你会发表什么演讲来动员你的同学和民众惩罚卖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设计这两个情景模拟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呼喊口号、模拟演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增强其参与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以此引出讨论。

(多媒体展示)讨论: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五四运动是一次什么性质的运动?它有何历史意义?并得出结论。

在此,我将简单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便于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在学生总结出五四运动历史意义之一标志着新民主主义伟大开端后,紧跟问题探究: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并引导学生从领导阶级、革命方向等方面与辛亥革命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在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后,接下来是畅谈“五四精神”)

(2)畅谈“五四”

“五四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活动:(多媒体展示)《勿忘国耻》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

探究提问: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被篆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了,为了弘扬五四精神,1949年12月,我国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学习了这一课,你认为,什么是“五四精神”?在学习“八荣八耻”,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在此,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学习“八荣八耻”,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我们青少年更是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达到情感教育的升华。

(在结束了新课讲授后我将采取学生填空法进行课堂小结)

3、课堂小结

我给学生提供知识大纲,由学生逐一补充完成。(多媒体展示)

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时间:1919年5月4日开始

经过:

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青年学生

第二阶段:6月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阶级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罢免三个卖国贼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历史意义: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课堂活动:

为了巩固知识、升华情感,我设计了两个课堂活动:

(多媒体展示)

(1)巩固知识:

①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D)

A.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主力作用的是(C)

A、青年学生B、小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D、农民阶级无私

③五四运动中,学生要求惩办的三个亲日派卖国贼分别是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

④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⑤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两个选择题、一个填空题和两个问答题,这五道题有一定的层次性,由简到难,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样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升华情感:

学唱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播放歌曲)

(多媒体展示)《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歌词。

本活动既能缓解学生在新课学习中的紧张,又能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唱团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要求奋进的学习生活态度,体会五四精神给我们带来的深远影响。在歌声中结束教学。

五、最后对本课设计作几点扼要说明:

本课设计的整体思路:通过设疑引思,情景导入,启发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学以致用。

特色: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重点,强化难点。

篇3:五四爱国运动

如火炬穿透黑暗。

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这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

这就是20世纪初爆发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时光如梭,岁月如烟。让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穿越时光隧道,走进20世纪初的旧中国,感受这段难忘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1915年,袁世凯为了实现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为了完成改造社会的使命,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着中国人民觉醒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它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分赃会议,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派出了代表团参加,并提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等七项条件和取消二十一条以及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的陈述书。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勾结,中国北洋政府又奉行对外妥协的卖国政策,帝国主义根本不理睬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反而无理地在和约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让给日本,而且对日本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二十一条置之不理。消息传来,全国震惊,人们群情激昂,义愤添膺。一个声势浩大、规模壮阔的五四爱国运动终于爆发了。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高等师范等14所学校3000多名学生集会在天安门广场,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

5月7日,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广州、重庆等地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运动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

6月,上海工人举行罢工,罢工人数由两万人发展到六七万人之多,罢工风潮迅速波及全国各地;

随后,工商业资本家也加入了斗争行列,举行罢市。

爱国运动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

6月28日,中国留法学生和工人包围了中国代表的寓所,代表团被迫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至此,五四运动所提出的直接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它树立了一座推动历史进步的丰碑,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它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五四运动后,接受了马列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开始投入到工人运动中。1920年,上海、北京、湖南、湖北、广州、天津、杭州、济南等地相继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从此,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冲破种种障碍,从胜利走向胜利。

如今,历史已进入崭新的时代,21世纪初的中国已远远不再是20世纪初的中国,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昂首阔步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民主政治、法制建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深入人心,正在逐步贯彻落实;《反分裂国家法》已由全国人大正式通过,祖国领土和主权不容任何势力分离。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挺直了腰杆。新的时代赋予当代青年新的崇高的责任,激励着当代青年继续发扬五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继往开来、奋发进取,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才、学、识、勤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断建功立业。

篇4:《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两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中共一大的召开和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等知识点。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

在教材中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低学段学生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所以在本课内容的处理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实,精简抽象理论,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说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条件和一大的概况;理解五四运动及中共成立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养成历史思维。

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深刻体会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及一大的概况。【难点】

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播放歌曲《中国共青团团歌》,并提出问题,歌词中为什么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带着问题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播放歌曲,能够给学生强烈的听觉刺激,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同时,我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新课教学 1.五四爱国运动(1)导火索

我会播放电影《五四运动》中顾维钧先生参加巴黎和会时据理力争的视频,并出示问题: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受了怎样的待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国民的反应如何?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2)过程

这一问题线索较为清晰,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了图示教学法,让学生按照两个阶段的时间、地点、主力军、斗争方式、斗争结果等内容来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优点,一方面能方便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简单而实用。(3)五四运动的影响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讲述五四运动的影响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①五四爱国运动的斗争对象是谁?②斗争的结果怎样?③在五四爱国运动中起先锋带头作用的是什么人?④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得出五四运动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的设计,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分析能力。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的条件

通过多媒体出示中共成立条件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根据史料从组织干部、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三个方面回答中共成立的条件。

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同时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中共一大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中共一大召开的视频资料,并提出问题: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找出答案,我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3)中共诞生的历史意义

这一知识点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史实,指导学生从新、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结果与前途等方面分析中共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之后我会简单介绍中共成立之后领导民主革命胜利并发展到今天的史实,得出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及分析,帮助学生对中共诞生的历史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三)小结作业 1.小结

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更多的资料,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篇5: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说课稿

李洋

《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是新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首先我来说一下本课时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本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课时,上承近代化探索,其中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两课为本课的讲解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们明白中国近代史经过近代化的探索,当时的中国国民已经认识并了解民主与科学,已经发现了新世纪的曙光,并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实际上来,对理论联系实际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接下来的课程,在教材编排上以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为主线,展开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可以说本课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下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出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关系;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本课的重、难点设计,我按照教参的设计,并没有大的改动!教学重点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难点是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本课作为一节在近代史中分量颇重的课程,重点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中必须了解的部分,作为一名教师,传承给学生这部分内容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难点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清楚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中国有一股新兴的力量在崛起,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使学生产生高度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教育学生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争当国家栋梁!

关于教学方法,在以教材为中心的前提下,以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整个过程以一问一答、环节探究、学生诵读、全员讨论为主,完成对本课的设计。

关于学生学法,以学生课前预习自主读书,课内交流互动共同讨论探究,课后生成发展自主提升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读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讨论、共同提升!理念也就是来源于“三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了教学过程: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首先由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填空题,不会的相互讨论,最终由学生或教师辅助解决。

第二步是本课设计的五个讨论题,由简入繁、层层递进,以激起学生参与学生的热情。

第三步是升华发展阶段,让学生讨论“五四精神”,并引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教育学生,不忘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

篇6: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是八年级历史第十课内容,是教材第三单元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开篇章。这一课主要阐述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学生的爱国运动并得到全国工人的支持,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

课前问卷题目:

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又是什么事件引燃事件的发生?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外交还会失败?

2、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分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情况如何?运动的最后结果怎样?

3、课本第54页的思考与讨论,回答说明了什么?

4、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如何?为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5.、就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归纳“五四精神”。

调查结果分析:通过整理同学们的问卷,发现学生在知识认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1、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比较肤浅:许多学生因历史知识面窄而对基本的知识理解不透。如巴黎和会的历史就是一个方面。可见学生平时的读书面狭窄。

篇7:“五四”是简单的爱国运动吗

傅斯年是五四游行的总指挥,他在运动后不久这样说:“若说这五四运动单是爱国运动,我便不赞一词了: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另一位学生领袖罗家伦也在“五四”一周年时总结道:“当‘五四运动’最激烈的时候,大家都在叫‘爱国’、‘卖国’的声浪,我就以为我们‘五四运动’的真精神并不在此。”他将五四精神概括为“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和“民众自决的精神”。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竟然也有相似的看法,认为五四运动虽是爱国救国运动,但与以前的爱国运动不同,有其独特的精神,乃“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当事人竟然都不以“五四”是爱国运动为然,难道是当局者迷,后见者明?

世界主义是那个时代的新潮流

“五四”不是简单的爱国运动,其背后有更宏大理想支撑着的爱国信念,这就是当时最流行的世界主义。清末民初是民族主义狂飙的时代,除了国家主义之外,最流行的是工商救国,二者合起来便是杨度所提倡的富民强国的“金铁主义”。然而,欧战的爆发与惨烈,让中国知识分子从物质主义与国家主义这两个梦幻中惊醒。欧战之后,梁启超游历欧洲,发现过去的富庶之地,如今一片废墟,他感慨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在列强竞争的险恶环境中,中国自不能不讲国家主义,但国家主义却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可能病变为帝国主义,也会伤害自身。然而,在欧战刚刚结束、列强虎视眈眈的1910年代,抛弃国家主义专讲世界主义是否显得过于浪漫天真?在世界主义大潮汹涌而来的五四时期,有不少知识分子提出这样的疑惑。梁启超承认:“我们须知世界大同为期尚早,国家一时断不能消灭”,他试图将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结合起来,建设一种“世界主义的国家”。这种新的国家主义与以往的民族国家至上的爱国主义不同:“我们的爱国,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个人,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世界。我们是要托庇在这国家底下,将国内各个人的天赋能力尽量发挥,向世界人类全体文明大大的有所贡献。”

五四时期的爱国主义,是一种坚守个人本位、寻求人类文明进步的爱国主义。个人与人类是最真实的,国家作为中介物,作为列国竞争时期必要的手段和工具,只有在促进个性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目标下才有其自身的意义。傅斯年明确地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仅仅是一国的人,则是世界的市民。在现代的时代论来,世界的团结,还要以民族为单位。”正是五四运动前夕对欧战的反思所产生的“世界主义的国家”观念,使得一场抗议西方强权的爱国运动,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国家立场,具有了普世性的正义价值和理想目标。

在五四时期,世界主义压倒国家主义,被认为是“新世纪”中的“新潮流”。这并非梁启超、陈独秀、傅斯年等个别人的理念,而是当时普遍的思想现象。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北京大学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学生创办《国民杂志》,蔡元培校长大表支持,不仅予以经费援助,并且亲自为之作序。他肯定学生的爱国热忱,但又提醒说,比较起国家,有更高的世界主义标准:“所谓国民者,亦同时为全世界人类之一分子,苟倡绝对的国家主义,而置人道主义于不顾,则虽以德意之强而终不免于失败,况其他乎?愿《国民杂志》勿提倡利己的国家主义。”蔡元培的忠告影响了一代年青人,五四时期的北大学生胸怀是宽广的,他们将人类的利益视为比国家利益更高的价值。1920年初创刊的《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在《发刊词》上明确宣布:“中国是世界的单位……所以应该明白宣布‘凡有利于一国而不利于世界者不为’。”五四时期的青年人就是这样不以一国一域为沟壑,而以世界主义的胸怀、以全人类的视野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投身救国运动和社会文化的改造。

当作为个人与世界的中介物的国家淡化之后,“五四”的个人主义与世界主义便发生了直接的沟通。以提倡“人的文学”而出名的周作人说:“这文学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却不是种族的、国家的、乡土的及家族的。”他将人类与个人之间所有的中介物,从民族、国家到乡土、家族,通通视为虚幻的偶像,唯一真实的只有个人与人类。五四时期所特有的“大我”与“小我”的关系是:个人无法独善其身,自证其人生意义,个人(“小我”)只有在人类(“大我”)之中才能得以完善,实现自我之价值。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不是“什么都行”的后现代主义,个性的背后有对人性的普遍理解,有天下大同的全球价值,即所谓“大同小异”的理想世界:“小我”不妨自由发展,却共享同一个世界、同一份价值和同一个“大我”。

那么,五四时期的世界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欧战结束之后,中国知识界、舆论界一片欢欣鼓舞,最流行的一句话便是“公理战胜了强权”——五四时期的世界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在其背后有公认的全球价值,那就是公理。公理作为一种代替了传统天理的近代世界观,在晚清民族主义狂潮的背景下,被更多地解释为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竞争进化论。到了五四时期,公理被重新赋予了与启蒙思想接轨的价值内涵。什么是公理?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一言而蔽之:“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不再是物质的实力或国力的强盛,而是文明的程度,是否建立了自由、平等的文化与制度。新文化运动所传播的这一启蒙价值观,深刻地根植到爱国学生的内心深处。当5月4日北京学生走上街头,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争取的不是狭隘的国家权益,而是普遍的公理,他们不仅为民族的利益外抗强权,同时也是为普世性的全球价值而抗争。

当抗议巴黎和会列强的爱国运动声浪日益高涨之际,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我们究竟应不应当爱国》,延续5年前《爱国心与自觉心》的思路,提醒国人爱国不是盲目的、无条件的,要以理性作为感情冲动的基础。他说:“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这种“理性爱国主义”背后所坚守的理性,正是以平等和自由为价值尺度的公理。

爱国狂飙始于五四时代的结束

“五四”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浪漫年代,知识分子们虽然屡经挫折但坚守公理,坚守那个时代的灵魂:世界大同的理想。他们相信一个“新纪元”、“新时代”、“新潮流”到来了。五四时期所追求的各种价值:自由、平等、民主、正义——条条道路通罗马,万条溪流奔大海,最后都归向了世界大同的最高理想境界。

當20世纪的中国深受革命乌托邦戕害,到世纪之末反思和批判乌托邦成为思想界主流的时候,我们虽然承认革命乌托邦的现代起源来自五四的各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情怀,但不得不厘清:后来变质为冷酷残暴的革命乌托邦,与五四时期的世界主义乌托邦,全然不可同日而语。世界主义乌托邦一反强权政治的铁血规则,超越了国家主义的狭隘目标,内含不同种族、国家与人民所共同追求的全球价值。具有世界主义浪漫情怀的五四知识分子,他们的胸怀何其博大,不以一国一族的利益为沟壑,他们追求的是“世界主义的国家”,是以全球价值为依归的民族崛起。

不过,“五四”这种以世界主义为情怀的爱国主义犹如昙花一现,到1922年以后,世界主义乌托邦逐步幻灭,民族主义重新抬头。曾经占主流的“世界主义的国家”观念不再有市场,代之以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为号召的反抗型民族主义思潮。曾经一度低沉的孙中山借助第三国际的支持和国共合作的新局面,重新掌握了民族主义的话语主导权,他强烈批评五四时期流行一时的世界主义,将之等同于古代中国的天下主义,说清之所以征服中国,乃是明代的读书人接受了这套世界主义理想,暗示世界主义行之于今日会亡国灭种。孙中山所提倡的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种族认同和国族文化色彩,与其倡导的民权主义在理论上存在着断裂和游离。不过这种诉诸种族与国粹的民族主义恰恰迎合了国内日益高涨的政治运动的需求,一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需要共同的敌人,也需要共同的立场,反抗型民族主义为整合各阶层的政治热忱提供了公共的意识形态。而1925年五卅惨案的发生,为国民大革命拉开了历史的序幕。

篇8:《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说课课题:《五四爱国运动》

课题选自:人教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历史上册》

邓志娟

本内容的教学设计遵循“问题——发现”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准备用1课时完成。准备从五个方面来阐述:1. 教材简析1.1本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五四爱国运动是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采用“问题——发现”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和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目标分析2.1知识目标: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巴黎和会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2能力目标:(1)通过五四爱国运动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原有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比较,五四爱国运动同以前的反帝反封运动相比有哪些不同,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加深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3情感目标:(1)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2)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3.过程分析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及资料→分析理解→得出结论→练习巩固3.1新课导入:故事导入3.2请班级的团支部书记上台谈谈自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3.3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否可以避免?为什么?

问题2:五四运动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依据是什么,结果怎样?

问题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问题4: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在哪里?4.教法分析4、教法分析针对高一学生对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和意义等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运用浅化机制和问题——发现教学法原理,采取“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及材料——分析理解——得出结论”的方法,由浅入深地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史料,“论从史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其历史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 依据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情节性等特点,依据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述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时主要通过采取学生介绍、运用图片和材料等教学手段,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有机结合,培养学科能力。

5.板书设计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青年学生3、第二阶段:6月初开始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阶级4、结果

篇9: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师:毛泽东同志指出:(出示材料)?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舀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舀协地反封建主义。?

——《毛泽东选集》

师:五四运动的“新”姿态有哪些?与辛亥革命相比还有哪些不同

生: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广泛的群众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作为领导阶级。?

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那么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又有哪些异同点呢? ?

师:为了纪念青年人觉醒的日子,我国将5月4日定为“五四”青年节。除了纪念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还在于纪念它留给我们的不朽精神,即五四精神。那么什么是五四精神?请大家通过前面的体验结合教材概括一下。?

师:五四精神具体体现为什么呢?

师:1、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3、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最后用一段纪念词总结一下五四运动。?

八十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它孕含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百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师:所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还是一次新文化运动。五四精神是战争年代的产物,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又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呢?大家可以分组讨论一下。(出示幻灯片,弘扬五四)?

四、弘扬五四

提问:我们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呢?

(学生自由发言)

篇10:《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邓志娟

本内容的教学设计遵循“问题——发现”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准备用1课时完成。准备从五个方面来阐述:1.教材简析1.1本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五四爱国运动是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采用“问题——发现”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和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目标分析2.1知识目标: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巴黎和会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2能力目标:(1)通过五四爱国运动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原有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比较,五四爱国运动同以前的反帝反封运动相比有哪些不同,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加深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3情感目标:(1)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2)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3.过程分析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及资料→分析理解→得出结论→练习巩固3.1新课导入:故事导入3.2请班级的团支部书记上台谈谈自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3.3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否可以避免?为什么?

问题2:五四运动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依据是什么,结果怎样?

问题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问题4: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在哪里?4.教法分析

4、教法分析针对高一学生对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和意义等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运用浅化机制和问题——发现教学法原理,采取“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及材料——分析理解——得出结论”的方法,由浅入深地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史料,“论从史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其历史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依据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情节性等特点,依据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述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时主要通过采取学生介绍、运用图片和材料等教学手段,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有机结合,培养学科能力。

5.板书设计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青年学生3、第二阶段:6月初开始

篇11:《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关键词】五四运动;青年女性;男女社交公开;男女教育平等;女子经济独立

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一场全民族的反帝爱国运动。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中国民众普遍投身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当中。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女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和坚定地斗争勇气。

对绝大多数的青年女性来讲,猛促她们觉醒的是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爱国主义的传统在受到异族凌辱时就变得格外的有力量。因此当山东归属问题在巴黎和会上由于美英法等国操纵而划归日本,中国外交彻底失败的消息传来时,当北京学生在1919年5月4日齐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掀起惊心动魄的反帝爱国运动时,各地女学生便冲破了封建伦理纲常的羁绊,战胜了自轻自贱的心理障碍,昂首挺胸投入到群众运动的洪流,显示出新女性的战斗英姿。她们提出,“救国不能后人”、“爱国不分男女”的新口号,率先投入战斗。这些口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辛亥女知识分子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女子岂能无责”的口号。不仅意味着女子同男子是平等的人,而且意味着女子要与男子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在反帝反封建精神的感召下,男性与女性的利益与国家的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将爱国主义精神升华为一种神圣的理想。这个政治口号的提出,不是某个人瞬间之际提出来的,而是有着艰辛的斗争历程和痛苦的认识过程,表明青年女性觉悟的进一步提高。

二、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爱国运动的特点

五四时期的青年女性爱国运动在妇女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个时期青年女性的爱国运动的基本特点是: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紧密结合。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被发动起来,青年女性在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妇女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妇女要得到解放,首先必须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而不是同男子进行斗争。只有社会得到改造,被压迫妇女才能得到解放。向警予在领导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时就指出,在帝国主义和军阀主义压迫之下的旧中国,非将人权民权首先争回,女权不能有存在的把握,她为此写了十多篇文章,强调要将妇女运动和国民会议运动结合起来;她参加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也贯穿了这一思想。另一方面,在发动妇女参加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同时,又不能不顾妇女的特殊利益,因此又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提出妇女自身解放的种种要求,打破封建宗法社会加在妇女身上的束缚和压迫,争取政治上、经济上、职业上、教育上、法律上、社会地位上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三、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爱国运动的方式

(一)各地女学界团体宣传爱国思想

北京女学生深感局势的紧迫,为了进一步壮大声势,5月7日,女师高发起、第一女中等十余所学校40多名代表成立了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后称北京女界联合会)。联合会通过了《告全国女界书》、《北京女校致巴黎和会代表电》等。其发起人杨玉洁女士慷慨陈词:“所翼我女界同胞,投袂而起,惠然肯来合群策群力,以济难关,向政府陈告力争,保全我领土,勿甘雌伏之讥,共奋雄飞之志。我二万万女同胞,果尚有心肝血气乎!”

在这种爱国精神的激励下,其他省份女学界都纷纷组织团体。

1919年5月25日成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该会简章规定,“本会以提倡国货并唤起女界之爱国心为宗旨。”女界爱国同志会成立后,在演讲队长邓颖超的组织率领下,积极开展爱国宣传。青年女性起初只是划地宣讲,号召妇女群众去听,后来才到各公共场所、居民住户去宣传,宣传内容也从一般的爱国宣传发展到争取民族独立,争取妇女平等权利,保护女性、保护儿童等方面,是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更为鲜明充实。听众常被感动,如7月20日一次演讲,听众达上千人,有的被感动得落下泪来。但女学生出外演讲,也不是一帆风顺,如邓颖超后来回忆的那样,到个居民家庭演讲时“有的人家对我们很热情,有的人家就把大门一关,据我们于门外。但我们碰了一点钉子不灰心,还是挨家挨户访问。”

重庆女学生联络各女校成立了川东女子救国会,并致电政府“密约不废,青岛不还,国权丧失,万劫不复,吾等虽属女界,同为国民一份子,一致誓死否认。”在女学生的带领下,一批女教员、女职员乃至官吏家属也参加了游行集会及演讲活动。

(二)女学界组织群众抵制日货

在女学界的带动鼓舞下,妇女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支持爱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经济严重威胁到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这个口号在五四运动中深得人心。组织起来的各地女学生全力投入了这一次斗争。如上海民生女校学生组织了劝告团,到各商行进行登记,到5月底动员了30余店铺填写了不进日货的志愿书。女学生采取多样形式进行宣传,上海南洋女师编写了爱国歌,唱道:“救家先救国,国亡家也忘。汝如欲爱国,国耻不可忘……莫学无耻人,去买东洋帽……莫贪小便宜,去坐东洋船……纸伞也可撑,莫买东洋伞……老布也可着,莫买东洋布。”各地女学生还纷纷捐募钱款,筹集资金,或自己制作各种小日用品,开办爱国商行。

湖南《大公报》6月19日登了一条小消息:“女生四人,手提皮包,内储各种国货,肩上斜束白布手帕,上书某校国货贩卖团,在司门口一带发卖,并随地演讲提倡国货以救亡各情况,听者无不鼓掌。其货物较市面为廉,购着甚伙。”

女学生针对妇女装饰化妆品中以日货为多这一特点,深入到家庭宣传,讲明道理,启发妇女群众觉悟。天津妇女举行了抵制日货的游行示威,沿途散发“警醒”、“劝勉”两种传单,在商业区高呼“商界同胞快起救国”。除了宣传,各地女学生还参加对蓄藏、私卖日货的奸商的斗争。天津商学界3万余人在南开大学操场,将学生查出的日货当众焚烧。重庆二女师学生在追查日货中表现得机智勇敢,她们和男学生一起在太平门城墙洞里发现了不法商人藏得日货,全部烧毁,又将日商船偷运的日货全部卸下。

四、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的爱国运动对旧时期妇女解放的贡献

(一)争取男女社交公开

五四时期关于男女社交公开的讨论是十分热烈的,在具体实践“男女社交公开”方面,长沙的新民学会和天津的觉悟社,有比较突出的贡献。

新民会的会员都主张“会友的界限要打破,无论男女老幼……只要他和宗旨相合,均可邀为会友”。陶毅、向警予、李思安、周敦祥、魏璧、等一批女同学志愿加入了以男性为主体的新民学会。新民学会实行男女公开社交,不仅对湖南,对各地青年都产生积极地影响。

天津觉悟社是在1919年9月,由周恩来、郭隆真等人倡议,集天津学联和女学爱国同志会骨干分子组成的一个组织严密的团体。该社的新社员及社友均按1∶1的原则吸收。干部选举上页采取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女社员的作用。

五四时期青年女性的这种爱国运动形式对几千年“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观念,是一种大胆的否定。新民学会和觉悟社敢于破除封建陈规,在男女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助,互敬的关系,这确实是一种创举。它有力地冲击了“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鼓励青年男女冲出家门,到社会上经受锻炼,恢复妇女正当交际权利。男女社交公开初步实现,为妇女争取职业、教育权利扫清了思想与舆论的障碍,它不仅有利于妇女运动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妇女人才的培养,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因为它毕竟冲开了男女间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状态,势必对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当然,五四时期男女社交公开是极有限的,不管是在地域方面还是在人的阶层方面都是有限的。但封建藩篱一经冲开,封建礼教再也不可能恢复它无所不至的权威地位了。

(二)争取男女教育平等

五四时期争取男女教育平等是青年女性对妇女解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争取大学开放女禁。在这方面首先站出来呼喊的是甘肃籍女学生邓春兰。邓春兰在报上发表了一封《告全国女子中小学毕业生书》,提出征求同志,组织大学解除女禁的请愿书。这封信在京沪几家报纸上登载后,引起了社会舆论的重视。

1920年9名女生分别进入北大哲学系、国文系、英文系一年级旁听,成为中国国力大学第一批女大学生。女学生进入大学,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北大校内都引起了轰动。到1921年北京有7所公立大学招收女生。北大还正是规定入学不限男女名额。

五四时期青年女性在争取男女教育平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地成果,在一部分大城市突破了男女有别的传统势力,开了男女受平等教育的新风气,这是有重大意义的,因为它不仅彻底否定了封建主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对“贤妻良母”的教育思想也给予了有力的冲击。这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学校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部门,历来被国家直接控制。封建传统势力也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男女教育平等在五四时期仅仅是拉开了序幕,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理想,还要经过相当艰巨曲折的斗争过程。

(三)争取女子经济独立

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发展造就了第一代女工,但在五四以前,社会其他职业向妇女开放的异常有限。在妇女参加社会工作,关键问题是在观念上是否承认妇女有权支配自己的行为,有权参与一切社会经济活动。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法律上对妇女自谋职业的权利有严格的限制。1920年广州有几位女师毕业生曾自动发起,集资在广州繁华的惠爱马路上创办了女子竞业商店,经营杂货。这是女青年自谋职业的最早的尝试。

妇女参加社会经济生活,谋取社会职业,到20、30年代,职业妇女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妇女界中一支中坚力量。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以人权平等为武器,抨击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争取男女就业平等起了促进作用。当然,五四时期关于妇女经济独立的讨论和实践只是局限于争取男女就业平等,对于男女同工同酬,妇女劳动保护等都尚未涉及。

【参考文献】

[1]向警予.今后中国妇女的国民革命运动(1923年)[A].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C].1921—1927:111.

[2]李静之.中国妇女运动研究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4]杨剑利.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5](日)须藤瑞代.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清末民初的人权和社会性别[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郑必俊,陶洁主编.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上一篇:凯文系列之凯文的梦(引子)下一篇:放牛班也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