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沉睡的大学生的反思

2024-04-08

读沉睡的大学生的反思(精选8篇)

篇1:读沉睡的大学生的反思

我有一本书,名字叫《感动心灵的故事》,里面的内容很精彩,尤其是当我看完《沉睡的大拇指》这篇文章后,被一个来自于高龄老人的爱深深感动了。

有一个小男孩名字叫盖尔,他的一只手从他出生的那天起,便与众不同,因为它长了六根手指。在学校里,同学们嘲笑和讽刺他,盖尔十分伤心。他的爷爷知道后,不想让这种事再发生,于是将大拇指缩到手心,并且告诉盖尔,他帮爷爷多长了一根手指。从此,再也没有人讥笑他了。但他爷爷的手却因为长时间蜷缩,完全失去了最初的力量,萎缩变形了!后来随着男孩年龄的增长,可以切除第六指时,他却不肯。爷爷告诉盖尔自己的手已经好了,他的第六指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盖尔相信了爷爷,切除了那根多余的手指。爷爷去世后,盖尔的父母再也忍不住了,将真相告诉他。盖尔听后,呆住了,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这个爷爷是多么好啊,他不想让一个男孩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用自己的手指,维护了男孩的自尊心。他虽然撒了两次谎,但那是爱的谎言!

我也有一些相似的经历。从会写字开始,我的握笔姿势就不对,所以写字慢。小朋友们一见,都有些奇怪。我觉得他们用一种异样的眼光在看我,我很伤心。回家向妈妈倾诉,妈妈听了,告诉我写的慢并不代表字不漂亮,姿势不对是可以改正的。打那以后,每次书写工整几乎都有我,小朋友们再也不那样对待我了。上小学后,妈妈也开始要求我自觉地去改正握笔姿势。现在,我写得越来越快了!

大人们往往都是在无声无息中保护着孩子的自尊,当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去维护孩子的自尊,有时,甚至会说一些爱的谎言。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浓厚而深沉的爱。

篇2:读沉睡的大学生的反思

文/银海区政府办 关清芮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东野圭吾的小说,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有着他一贯的风格,却是头一次有了对生命的思考。在这本书中,有意外溺水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孩子,有为了爱而奋不顾身陷入疯狂的母亲,有在黑暗中期待光明的器官候捐者,还有的是情理与伦理的交锋。

如何定义死亡?在我国以综合标准说,即“呼吸、心脏、脉搏均告停止且瞳孔放大为自然人自然死亡的标准。不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代表人体生命的首要生理特征为呼吸功能,而主宰呼吸功能的中枢神经区域位于脑干,所以,脑干死亡成为了一个新的界定死亡的标准。

但在这本书里,我不禁思索,死亡该如何定义,是脑死亡吗?可书中的母亲却执拗的想留住已经脑死亡的女儿,不惜与全世界对抗。是心脏停跳吗?当母亲手拿刀子在众目睽睽下想刺进女儿的心脏,希望以法律来决判她是死是活时,那种发自灵魂的呐喊,不禁让人为之一颤。

还有那个兜兜转转终于等到了器官捐献的孩子,说到此,我也对我国的器官捐献进行了简要的了解,目前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可以分为三类标准,即心死亡、脑死亡和心脑死亡。而病人如果到脑死亡状态,心脏是可以在医疗器械的维护下,平均可延长20多天的时间。所以,正如书中所写的那般,这个获得了心脏移植的孩子,再一次来到大房子前,虽然一切都不存在了,但是那隐约传来的玫瑰的香气,似乎为他开启了新的玫瑰色的人生。

终于明白为何作者说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了。这种母爱与生命的话题,让人在觉得温情的同时亦会感到沉重。因为从这位母亲的身上,我读到了爱与挣扎,但又从那个等待器官捐献的孩子的身上读到了生命与希望。

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即使这个世界陷入了疯狂,仍然有我们必须守护的事物。"希望我们都能为心底的需要守护的事物勇敢的站起来。

篇3:反思性学习:唤醒沉睡的理性

语文课程因丰富的人文性而具有突出的情感特色, 因此语文课堂追求情感渲染成为许多教师的重要价值取向, 甚至把能否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并呈现出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评课的重要指标。相对于过去的肢解式分析, 这种关注情感、关注人文的取向有了很大进步。但冷静透视, 我们会发现有的语文课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即过于关注情感的渲染而忽视理性思维的演绎。请看一位教师的《祁黄羊》教学片段:

师:亲友们听说祁黄羊推荐杀父仇人解狐当中军尉, 会说什么?

生1:祁黄羊, 难道你不怕解狐当了中军尉, 再来害你吗?

生2:你不仅不替父报仇, 反而举荐解狐, 你父亲会死不瞑目的!

师:同学们说得好!听到这个爆炸性消息,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如果你是解狐, 会怎么想?

生3:我杀了祁黄羊的父亲, 他居然不计前嫌, 真是心胸宽广哪!

生4:祁黄羊出以公心, 为国家着想。我对不起他, 一定去负荆请罪!

师:想得好!说出了解狐对祁黄羊的感激之情。

生5:现在好了, 我做了中军尉, 权力更大了。我杀了他的父亲, 但他也不敢拿我怎样。如果他找我报仇, 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生6:祁黄羊是不是想让我带病打仗, 战死疆场, 好为父报仇, 借刀杀人呀?

师:你们想得独特, 真是善于创新!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拓展对话空间, 激发对话欲望, 组织了多元对话。但如果我们对此加以透视, 就不难发现, 这样的对话激情有余, 理性不足。教师虽能认识到尊重独特体验、发散学生思维的重要性, 对学生一一肯定, 但殊不知生5和生6的理解虽然“独特”, 看似“创新”, 实则偏离了课文主旨, 误解了人物形象。教师未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及教科书编者深入对话, 未能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加以辨析, 致使对话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冷静思考, 教师可以在肯定生5和生6具有实话实说精神的同时, 施以反问, 引导反思:你们的理解正确吗?解狐到底会不会这样想呢?请再结合课文谈一谈。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研读文本, 开展反思性学习, 思维就会走向深入, 走向理性:解狐不会恩将仇报。中军尉是重要职位, 祁黄羊举荐他, 肯定是经过长期观察和考虑的。如果解狐真是阴险小人, 祁黄羊早就看出来了, 根本不会举荐他。解狐也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 在国家利益面前, 不会总想着个人恩怨, 他一定会想:虽然他和祁黄羊有个人恩怨, 但中军尉一职关系国家安危, 祁黄羊断然不会拿国家安危当儿戏, 如果国家灭亡了, 我们又怎能保全个人性命呢?由此, 学生通过反思性学习, 对文本的人物形象和深刻内涵, 能形成更为准确而真切的感悟。同时, 课堂教学也能实现激情对话与理性思维的和谐交融。

出路审视:让反思性学习唤醒沉睡的理性

1. 从发现问题 到筛选问题———反思问题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 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因为问题是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 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 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不同的问题, 对学生学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因此, 在发现问题后, 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反思问题的价值, 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核心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 , 实现学习 的最佳效益。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书时要有一双火眼金睛, 要善于发现问题。请大家读课文, 看谁能把问题读出来。

(生边读边思, 有的还作了批注。)

师:在小组内交流你的问题。如果是“小疑”, 可以组内讨论解决;如果是“大疑”, 我们集体交流。

(经筛选, 师生认为较有价值的问题有:1天游峰是风景区, 为什么作者不写风景而写扫路人?2作者为什么要30年后再来看扫路人, 而不是3年?3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 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 为什么又写它们悄悄飞回原处?4为什么老人扫那么高的山而不累?5为什么一杯茶能很快沟通“我”和老人的心?6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我”回到住地?)

师:同学们提出的6个问题, 是6个智慧的火花!你认为最主要的是哪几个?

生:我认为问题4最重要, 因为文中多处写到扫路其实是非常累的事情。

师:请你挑一处读一读。

生: (声情并茂读)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 上山九百多级, 下山九百多级……甚至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师:听你这么一读, 我感到累得似乎要出汗了。

生:我也认为问题4最重要。问题1中提到的风景是老人感觉不累的原因, 因为老人一边扫路, 一边欣赏风景, 就不感到累。

生:我也这样认为, 问题3中提到的笑声说明老人很乐观, 鸟儿更让老人觉得扫路时有了伴侣, 并不孤单。

生:我认为问题2也非常重要, 因为问题5是说一杯茶很快沟通了“我”和老人的心, 而问题2说到“我”承诺30年后再来看扫路人, 是“我”和老人沟通后发出的真诚祝愿, 也表现了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生:我也认为问题2非常重要, 因为这个问题暗示老人能活到一百岁, 说明老人的自信感染了我, 而问题6写老人的笑声, 进一步点明了老人的自信。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有道理!下面我们着重围绕这两个问题对课文深入探究。

教师较好地处理了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引导学生对问 题进行了 两次筛选———小组内解决小问题, 集体交流大问题。学生感知语言后的提问应着眼整体, 是“鸟瞰式”的、“全景式”的。对学生提出的6个大问题,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前后勾连, 开展反思, 筛选出两个具有更高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这样, 学生就能在问题的引导下, 在对问题的思辨中, 迅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 为深入探究语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从提出猜想 到验证猜想———反思探究结果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 是根据不明显的线索或凭借想象寻找正确的答案, 而验证是通过探究与反思, 使猜想得到证实。在阅读活动中,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它根据语言材料和知识经验, 做出推测性想象, 带有一定的直觉性, 属于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 学生反思初步探究的结果, 进而发挥创造才能, 修正与完善猜想, 获得结论, 总结规律。在反思性学习中, 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 想———得出结论”的过程, 能够充分感受探索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 培养理性思维。

如《孔子游春》教学片段:

师:孔子与弟子们谈志向这一段, 同学们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孔子为什么把琴推给颜回, 让他唱出自己的志向, 而不让子路也唱一唱呢?

师:老师也感到很奇怪, 我们来猜一猜吧。

生1:可能是因为孔子喜欢听音乐, 觉得说的不如唱的好听。

生2:可能是因为颜回把志向写进歌里了, 孔子出于好奇, 干脆让颜回唱出来听听。

生3:可能是因为子路和颜回特点不一样, 孔子是非常了解学生, 觉得应该让颜回唱一唱。于丹解说《论语》时, 讲过孔子善于因材施教。

(教师依据学生的发言板书:1喜欢音乐。2出于好奇。3因材施教。)

师:这些猜想哪些是合理的, 哪些是不合理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生1:猜想1是错误的, 如果是因为孔子喜欢听音乐, 孔子就可以让弟子们都用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方式表达志向。

生2:猜想2有合理性因素, 因为子路没有把志向写进歌里, 而恰恰颜回写进歌里了。在这种情况下, 一般人都有好奇心, 孔子也希望一听为快。

生3:猜想3是主要原因, 因为课文中子路和颜回的性格截然不同, 所以孔子要求他们表达志向的方式也不一样。

生4:我补充。子路性格外向, 是个急性子, “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颜回性格内向, “温文尔 雅”, 说话前要“经过深思熟虑”。孔子为了鼓励颜回大胆表达自己的志向, 才将琴推给他, 而对子路, 让他直接说就可以了, 不需要鼓励。

师:同学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验证自己的猜想, 讨论得非常好, 特别是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讨论非常深刻。孔子是高明的老师, 你们也是高明的学生!

教师的课堂角色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此案例中, 教师倡导学生试一试, 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作为引导者, 教师和学生一起建立了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参与者, 教师与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感情与想法;作为合作者, 教师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并且能够承认探究中的过失和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先在读中生疑, 再提出猜想, 然后阅读求解, 验证猜想, 最后在反思中得出结论, 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前后勾连、融会贯通、综合领悟的探究方法, 同时读深读透了文本, 与文本产生共鸣, 成为了课文作者和教科书编者的知音。

3. 从直觉陈述 到自觉修正———反思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准确性体现思维的周密性, 语言的多样性体现思维的丰富性。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语言的磨炼也将促使思维更为严谨和富有理性。小学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凭着直觉进行陈述, 经常会出现语言不精练、用词不恰当、思路迂回等现象。对此, 教师需要抓住契机, 引导学生反思语言表达, 自主发现表达中的问题与不足, 自觉修正, 逐步做到规范、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如《天鹅的故 事》教学片段:

师:谁能用“老天鹅”“众天鹅”“破冰”这三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主要讲了老天鹅和众天鹅破冰的故事。

师 :这里用“和 ”字准确吗?

生: (齐) 准确。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和”字, 暂不作评价, 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天鹅破冰这一段。)

……

师 : (让学生模 拟“克噜———克哩———克 哩”的叫声) 天鹅的叫声此起彼伏, 有老天鹅的, 也有年轻天鹅的, 这叫声对于它们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生1:冰层被打破了, 老天鹅很开心。

生2:老天鹅觉得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生3:老天鹅很高兴, 别的天鹅也来帮忙破冰了。

师:别的天鹅也来帮忙破冰了, 老天鹅很高兴, 也很欣慰。可见, 众天鹅是在老天鹅的感染之下来破冰的。同学们, 再来看黑板, 这个“和”字还准确吗?

生 :不准确 , 应改为“带领”。

师:对了, 老天鹅带领众天鹅破冰 (边说边将“和”改为“带领”) , 用上“带领”更准确, 突出了老天鹅的地位和作用。

篇4: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一、充分利用英语课本,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

在现行的英语教材中,几乎每个章节都有色彩鲜明的图画,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能让学生对英语课本爱不释手。因为它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兴趣趋向,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所以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与课本成为知心朋友,让学生在五颜六色的图画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新译林英语5B Unit8《Birthdays》的时候,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生日这一话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过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正正式式的过一个生日。所以我利用课本中的彩色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感受过生日的乐趣。而且,我还事先了解了学生的生日,让学生们模仿课本中的生日场景,为今天生日的孩子过一个真真切切的Birthday party。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他献上祝福:“Happy birthday to you!”,并且为他唱起了英文生日歌。在赠送小礼物的同时,用上了“Heres a present for you. ”“Thank you!”等对话。学生不仅在活动过程中学到了关于生日的知识,而且还享受了过生日的乐趣。

可见,英语课本中的图画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画面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学生的心情愉悦了,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了,效果自然而然会变得更好了。所以,教师要重视课本,活用课本,让它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通过开展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

兴趣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姐妹,人们在做有兴趣的事情时,往往成功的几率更大。相反,成功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兴趣。如果经过努力以后,事情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会挫败人们的信心,从而对其失去兴趣,在英语学习中同样如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开展适当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此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新译林英语4B Unit3《My day》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对本课的单词记忆更加深刻,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自我价值,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为学生组织了一场小型的小组竞赛。我根据单词的含义准备了一些简笔画图片,有go home、watch TV、go to bed等。然后将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在他们复习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让各小组练习看图说单词和说单词指图。然后各小组出人上台,看哪个小组回答问题的速度最快,答案最完美,获胜小姐可以得到我的小奖品。在小组竞赛中,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都想为本组增光添色,不仅对所学单词掌握得更加牢固,还让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由此可见,一个良性的竞争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本身的争强好胜心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更是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信心,让他们取得成功的喜悦。

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增强学生的英语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天生活泼好动,生动鲜明的形象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充分利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它可以将静态的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故事,它是英语课堂的有力助手。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现代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利用这些手段为学生组织一些感兴趣的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新译林英语5A Unit8《At Christmas》的时候,由于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节日,学生虽然听说过,但是对它还是比较陌生的。为了增强学生对圣诞节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平安夜的快乐,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关于圣诞节的视频,同时还配上了英文介绍:Christmas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the West. It is on the twenty-fifth of December. On that day everybody is busy and happy. They don't go to work or to school. They are busy preparing for the festival. They prepare some beautiful presents for their family. Most importantly, it is a custom that they make a Christmas tree and put all the presents under it. On that evening all the people give their presents to each other and say“Merry Christmas”. Then they have a big dinner.学生们看得很认真,当歌声《jingle bells》回荡在教室里的时候,学生们完全沉浸在了这种欢乐的气氛当中。

可见,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视频与音频,让英语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当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时候,兴奋点就会得到刺激,增强学生的英语兴趣。

篇5:沉睡中的野性的学生作文500字

莫非总觉着安晨送她的项链有些奇怪,自从收到项链的那天,就总会梦到一只蓝眼睛的狐狸,而且莫非感觉自己身体好像有些不受控制,有种很强烈的意识想接近那只狐狸,但莫非知道,这意识不是自己的。

莫非决定去问安晨关于这项链的事情,安晨一定知道这项链到底是怎么回事。

“安晨,你送我的项链是有什么故事吗,我觉着很不舒服,你现在就拿回去吧。”

安晨拿起手机,看到了莫非发来的消息,心里想着大哥安轩的吩咐,如果莫非问起来,就对她说明白。安晨把事情的缘由以及自己和所谓的大哥的真正身份都向莫非说明了。

莫非看完安晨发来的消息,莫非心里有很多疑问,“安晨,我要见你。”

莫非和安晨约定在莫非家附近的餐厅见面,餐厅里,安晨已经点好了菜,没过一会,莫非气冲冲的赶来,啪的`一声,莫非将安晨送的项链摔在桌子上“安晨,我和你并不熟悉,你是小说看多了吧,说我体内沉睡着一只狐狸,你这是骂人呢吧”

安晨笑了笑,安慰莫非先坐下“莫非,我说的都是真的,我和大哥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你体内确实沉睡着,它有它的任务,你如果想回到平静的生活,就要将它赶出去。”

“你怎么证明你说的话是真的,就凭这条项链吗”

“莫非,你现在是有力量的,你可以借用它的力量,做你想做的事,不信你就试试,集中精力,做你想做的”

篇6:读沉睡的大学生的反思

——读《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后感

宜兴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余赛花

利用暑假休息期间读了《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一书,书中共有七章,分别从本领、师德、人格魅力、爱心、尊重、为学生喝彩、教师形象等七个方面讲述了如何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一问题。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想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那么怎么才能成最受欢迎呢?尤其是在幼儿园,老师面对的都是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真诚坦率、纯洁无暇,但又极其敏感,容易心灵受伤。怎样才能成为幼儿受欢迎的老师呢?通过学习《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本书,我也深深感受到,作为今天的教师,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多多了解幼儿,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幼儿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他们说话,关心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幼儿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努力做幼儿喜欢的教师,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宽容之心

教师要有一颗爱人之心,要有爱的情感。本书中提出要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用爱的关怀感染学生,用爱的惩罚约束学生,用爱的言行鼓励学生。可见爱是教育的前提,无爱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对于这一点我是毋庸置疑的,记得在某一周的周四上午是一节数学活动,活动内容是关于数物对应方面的,这方面的知识孩子们基本上掌握的比较好,操作练习时都能认真操作。可闵昱轩在操作方面需特别“照顾”的孩子,只要做到操作练习,他的事情特别多,“小宝手疼的、小宝的手没力气、小宝不会等”。他是我班典型的“懒鬼”,属于头脑较好,懒惰成性。今天我改变策略,先做完的并全对的优先玩区角游戏,这下闵昱轩急了,三下五除二连了几条线,往桌上一放,开心地准备玩区角游戏了。我叫住了他,摸摸他的头说:“不要急,有时间玩区角游戏的。”闵昱轩拿起笔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操作练习,满意地笑了。这虽然是个简单的事情,可能所有的老师都会这样处理,但要是每次都能给这些孩子多一点关爱就需要耐性了。

二、关爱之心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应接尽全力帮助幼儿。例如:幼儿午睡起床后帮

助穿鞋、梳梳头发、入厕时帮幼儿脱、提裤子,只有小事全做好,大事才错不了。只有用真心去对待才能换来幼儿纯真灿烂的笑脸。我班有个幼儿午睡起来就爱尿裤子,自己湿着不告诉老师,后来和家长沟通才知道,他不敢和老师说,怕小朋友笑话。以后每天午睡我都叫她出去一回,多和他聊天使她对老师有亲密、信赖的感觉,什么话都敢说、愿意和老师说。我鼓励幼儿有困难就大胆地说出来,用爱来打动每个幼儿,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童趣之心

教师要想得到幼儿的喜爱,就要把自己的姿态降低,学会和幼儿一起玩,一起疯、唱、跳、哭、笑,真正融入幼儿生活。教师有了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理解幼儿,体谅幼儿;教师有了童心,才能想孩子所想;教师有了童心,才能和孩子打成一片,并最终成为他们的朋友。

四、赞美之心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话虽略带夸张却体现了“表扬”的魅力所在。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更何况幼儿的心脆弱而敏感。尤其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需要有人适时地给予鼓励、喝彩与掌声。因此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爱的眼神,有时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影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孩子没有优劣,只有差异,每一个孩子身上一定都有他的闪光点。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一定要对任何一点善的举止进行表扬。表扬不仅是对孩子的肯定与鼓励,同时也是向其他孩子树立榜样。善待每一个孩子,做幼儿喜欢的教师,师幼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大家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篇7:读沉睡的大学生的反思

来学校的第二天,我看到了这篇一看题日就很愤慨的文章——《沉睡中的大学生: 你不失生天理难容!》。

说句实话,我其实也同样一看到这篇愤慨的文章我很愤慨,很不屑这个一看就像哗众取宠、制造噱头,一看就是那种朋友圈想要“作妖”的题目。如此愤慨与明友圈那种想要标新立异“不转不是中国人!”这样的题目有何不一样,无非不就是说一些无关痛痒,无病呻呤的废话罢了。

《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题目其实有些绝对,于我而言有些反感,明明我身边的不是这样的人,她们为考四级勤奋背单词,为过计算机二级每天守着电脑,不说每一次参加都能通过,但是他们努力的痕痕迹明明也那么清晰,这样子一杆子打死很多勤奋的人,也未免太过绝对。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正正经经的当代大学生,我确实也迷惘过,大学是个历练场。不但考能力,还要考承受能力与自我控制的能力,文章中说学生喜欢玩游戏,这真是说中到我了,我确实很喜欢玩游戏。为此,我也会感到自责,觉得是在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家人满怀希望的愧疚。从这个方面讲,《人民日报》痛批的这篇文章也真是戳到了我们的痛处了。

于我而言,二十几岁的年龄是一个很感到尴尬的年纪,没有早一点十七、八岁的无忧无虑的的年纪。总觉得自己还小,偏偏二十几岁的年纪是中国大多数学子走上社会,被社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一个年纪。还有,也为了想要证明自已的能力,寻求社会和长辈们的认可,证明自己的价值的年纪。

《论语.为政》篇讲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于是乎,孔子将人生分为了几个所段,“二十而立”是人生的一个高潮。“三十”而“立于礼”,成人,是成就人生的一番事业,有一番自己的作为,所以“立”是顶天立地,为家立纪、立国安邦、甚至于成家立业。“立”,即为“站”,起来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我这个尴尬的年龄里就要想着办法如何能在这个“三十”之前“立”。

篇8:德育案例: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纯真的教育是不加修饰的。记得孩童时代, 爷爷坐在老槐树下摇着芭蕉扇给我讲的故事:窦光鼐 (1720—1795, 字元调, 号东皋, 山东诸城市箭口乡西郭家埠村人) , 因为他博学多才, 精通经史, 诗赋尤佳, 素有“才子”之称, 便当了皇太子的老师。有一天, 烈日当空, 皇太子因为没完成作业, 窦光鼐便罚他跪在烈日下反思, 这时皇上路过, 见太子汗流满面, 心痛得一把拉起来说:“儿子, 起来吧, 咱读书是太子, 不读书也是太子!”窦光鼐听了, 便说道:“万岁, 读书是明君, 不读书是昏君。”皇上一想, 马上把太子送回原处说道:“儿子, 再跪下!”

这故事是40年前听说的, 虽没有滔滔不绝的大理论, 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道德的种子, 具有永恒的启发性、暗示性、实践性, 它教我走向教师岗位后, 怎样履行职责严格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作业 (当然不是罚跪) , 怎样面对权威坚持真理, 怎样教育子女, 怎样教育学生。仔细想想, 这就是案例教育, 这就是真教育。因为真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 它能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美好情愫, 使他们对生命充满敬畏、热爱与感恩, 并为其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基。

与真教育相对的是假教育。当前我们的德育虽然做了大量的德育工作, 但徒劳无功, 效果显得苍白无力, 是假教育。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往往存在着冷漠与生硬, 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 不能联系实际, 教师扮演了圣人的角色, 实行的是道德灌输, 让学生感到有隔膜, 很遥远, 无动于衷, 德育流于形式, 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还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学生依旧一个个在家里都是小皇帝, 霸气十足, 自私任性,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迷恋电视、游戏, 吃穿追求名牌, 稍不如意还要发脾气使性子, 甚至有的学生有意“损害他人”, 等等。面对这种道德滑坡的现象, 我们应该认真审视和反思, 这不是假教育吗?

教育是科学, 科学的真谛在于务实求真, 掺不得虚假。所以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面对学校与学生的实际, 注重实效, 克服浮躁作风, 杜绝急功近利, 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 踏踏实实地做事, 扎扎实实地教学, 实实在在地育人。努力育真人, 育能人, 育贤人。为此, 我们积极优化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 大力开展“让案例教育唤醒学生的心灵”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引导教师精心设计“德育案例”。“德育案例”《李肇星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李肇星读书痴迷, 妹妹李肇菊记得, 一日三餐, 哥哥都是拿着书本上饭桌的。家中做的是什么饭, 李肇星是从来不管不问的, 有的时候, 因为眼睛盯着书本, 筷子夹着的饭菜送不到嘴里。李肇星少年时少言寡语, 全然不像他当外交部发言人时那样口若悬河。少年时的李肇星, 见了任何人咧嘴一笑就算是打了招呼了。

读书就是李肇星生活中的全部。在胶南城里上学期间, 李肇星经常到图书馆去, 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对这个老实憨厚的少年印象最深。夕阳西下, 暮色降临, 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的人常常是李肇星。一心苦读不讲吃穿已成为他的秉性。李肇星在北京上大学期间, 家里每月只能给他寄15元钱, 他竟从这15元钱中, 每月还能省出3元钱资助正在家乡读书的妹妹。李肇星的妹妹李肇菊现在还清清楚楚地记得, 有一年寒假, 李肇星从北大回到胶南, 家中派她去汽车站接哥哥。李肇星风尘仆仆地下车了, 她看到哥哥的棉裤两个膝盖处破得露出了棉絮, 一双布鞋的前头顶破了, 露着脚拇指。李肇菊鼻子一酸, 强忍着才没有掉下眼泪。可是李肇星自己却是乐呵呵的, 他对妹妹说:“学生就要学习争第一, 其他无所谓了。”

李肇星是本地的当代名人, 是我校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用身边案例教育身边的人, 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 生动而又鲜活, 这个小故事的育人效能, 胜过10场报告会!案例教育最终的效果, 就是一种“悟”, 其包括领悟、渐悟、顿悟和觉悟。德育因有故事而精彩, 案例因有领悟而深邃!

教育是求证, 求证的过程重在“思”和“想”。我想, 过去的道德教育是爷爷坐在老槐树下摇着芭蕉扇完成的, 是妈妈坐在豆油灯下纳着鞋底完成的, 是爸爸扛着犁耙在田埂上歇息时完成的, 是私塾先生们在教《三字经》《千字文》中完成的。他们既没有德育工作时间表, 也没有洒洒洋洋的讲稿, 更谈不上“德育室”和“政教处”了。有的只是一串德育故事 (案例教育) , 这些德育故事为戚继光、林则徐、钱学森、赵九章等具有爱国铁骨的政治家、科学家打下了道德底色。

上一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下一篇:肃清苏荣案余毒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