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数学的几个高效方法

2024-05-24

如何学好数学的几个高效方法(共7篇)

篇1:如何学好数学的几个高效方法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是每个中学生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并希望老师为自己提供一个答案,指出一条门径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具体地说,就是在听说读写特别是在读写方面能够出类拔萃。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打好扎实的基础。中学生学习英文的主要任务是打好基础,开发智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中学语文的基础主要是字词句篇的基础,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及其特点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字词句篇都要有比较丰富的积累。

首先,基础识字量要达到两千五百字至三千字以上。识字量过关,在组词造句连狙成片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和困难。现在的中学生识字太少,因而在组词造句连狙成片上困难重重。因此,多识字,写好字是中学生应该继续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管人的思维水平有多高,科技手段有多发达,他都需要文字作为载体,出文字之外再无其他更为便捷有效的物质手段,因为文字是基础中的基础,工具中的工具,是任何信息载体的最基本因素。

其次,要有丰富的语汇。尽管语言的发展变化比较快,但传统的基础语言材料是必须要掌握的,入城与这种高度凝练、言简意赅、节奏感强、表达有力的固定短语,积累得丰富就会运用得灵活自如,表达得准确生动。又如名句、格言,警句积累得多表达就会充分有力。语言材料丰富,基础扎实,思维才能敏锐灵活,才能思路广阔,语言表达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准确、鲜明、生动。

最后,要有比较大量的、优秀的古今中外诗词、散文、小说的篇章片段的背诵、默写的积累。著名作家茅盾能通背《红楼梦》,毛泽东同志凭记忆书写的古诗词就有好几百首,他评点过的古诗词就有二千多首,其功底可想而知。有关专家指出,“五四”作家的作品只所以胜过当代作家的而脍炙人口,久传不衰,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首先就是因为他们古典文学的功力非常深厚,艺术涵养很深,其作品凝练深厚,能够力透纸背,浓缩人生精华,穿越时空界限。所谓“熟记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必要的、丰富的积累不但能巩固和扩大识记字词句的分量,而且能够养成规范化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预感,从而能够出口成章,挥笔成篇,妙语连珠,能够从背诵默写的篇章中体会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美和艺术形式的美,使自己能够辨别语言的正误、文野、美丑、工拙以及不同的色泽、风格、情趣和艺术涵养。优秀篇章中有些名句、警句、格言既能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和道德的教化,又能强化语言文字基础,受到语言美的陶冶。这都完全有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实践证明,中学生这种大量的字词句篇的积累使他们完成了由语言基础向自由表达能力的过渡,使他们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规范、纯洁和精练,使他们的表达越来越准确、鲜明、生动和优美。因此这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加强的。

第二,要在阅读积累中培养较强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就是培养所谓“悟性”和“灵气”。“悟性”和“灵气”是一个人心灵丰富睿智的特质,这个特质可以保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一个人的感受、理解、想象和表达等能力全靠聪颖丰富的心灵,全靠丰富的知识经验,因此,阅读的篇章片段和句子词语,不但要读得字句落实,声情并茂,更要体会情感,发挥想象,理解含义甚至鉴定优劣,这样经过思维的再创造,才能起到吸收其营养精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眼光和才情体现在阅读中,把读之所得体现在表达中,从而使说话和写作都富有才气。

第三,要勤奋。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决定了无论是识记字、词、句或者背诵大量的篇章,还是写作训练,都要经过长期的、平时勤奋的积累。因此,有关专家指出,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是一个慢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靠平时的勤奋积累,通过反复温习,深刻理解和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巩固提高,因此,绝不允许偷懒,必须勤奋好学,刻苦认真,仔细精微,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荀子《劝学》所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神锯木断”等,都说明了勤奋和恒心是成功地主要条件。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都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是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80%的情商中就有意志这个重要因素,有坚强的意志可以使人勤奋进取,持之以恒,可以克夫人的惰性,使人“学而不厌”。“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天才出于勤奋”,这些至理名言都深刻道出了学习必须勤奋刻苦的道理,而语文学习尤其如此。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上述要求呢?这当然要讲究科学方法。方法决定成败。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事半功倍。要学好语文,我认为在方法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上课要专心听讲。语文课是获得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获得知识的感性认识阶段。上课专心听讲知识点就会认识深切,铭记在心而不会忘记,听课若不专注认真,知识点就不能留下深刻印象,以后就会生疏以至淡忘,在运用知识时就联系调动不起来,更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第一步就落空了,正如认识一个人一样,如果第一眼印象不深,抓不住特征以后就模模糊糊,似曾相识,似是而非,记不清楚,回忆不起来了。因此第一部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学生要按老师的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思维要和老师的讲解、引导、启发同步合拍,要全神贯注,否则,将会出现“思维滞后”的状况,得不到有效认知。学生的思维应当超前,意识应当超前,课堂上学生阅读课文,就应当读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资料、结论和联想到的知识点,既要在课文中有关字、词、句、段的旁边或空白处做好批注,又要记好系统的语文笔记,语文笔记是对语文知识的全面整理和记录,是思想的结晶,是思维的花朵,是完成作业和课后复习的依据,具有宝贵的资料价值,因此,要记得条理清楚,字迹清爽,干净整洁。学习生字生词,要通过运用工具书做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讲、会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要句子和重点段落要深入理解其含义和在全文中的逻辑作用

上述四个条件和四种方法,就能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就能够学好语文这门课程

篇2:如何学好数学的几个高效方法

1、上课重视听讲

我们学习数学绝大多数知识都是通过课堂上听讲得来的了,所以上课要重视听讲,紧跟老师的思路,边听边思考下一个思路是什么,还有就是上课的时候那些问题不懂要及时的记下来,课后思考或者询问同学老师,这样上课的听课效率才会高。

2、题海要有质量

对于理科特别是数学光看书是不行的,必须要经常做题目,刷题一方面是为了巩固你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要帮你发现你的不足之处,而且刷题不是刷越多越好,还要有技巧,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题型可以少做点,对于自己还没掌握的要多刷一些,还有刷题的时候要总结思路和答题的方法技巧,这样你又能从题中得到收获。

3、合理的安排

篇3:如何学好数学的几个高效方法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小学数学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有备方能无患,毛主席也教导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想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就要认真做好准备。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深刻领会编者意图,合理重整教学内容。做到就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开发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等因素来修改和删减教材所提供的教学环节。比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课本出示圆柱形实物的图片,并不是要让老师出示这些教学挂图,教学生通过挂图来认识圆柱。编者的意图是提醒我们老师借助圆柱形实物图引导学生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而且,学生在低年级已经认识了圆柱这个立体图形,圆柱形实物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并不陌生。实际教学中只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就行了。所以在对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重心主要放在引导学生从圆柱形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上。直接引导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圆柱形实物切入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假如不这样处理,而是就教材教教材引导学生看课本出示的图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或联想与教学内容关系较远的问题。比如,图片中的是什么?这个建筑物在什么地方?这样势必浪费了时间,是这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低效的环节,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预案。

2.备教学对象。一节课你设计得再精彩,如果不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那还是无效的。如果没有准确分析本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拔高了要求,大多数学生听不懂老师的讲解,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那一堂课就成了老师和少数学生的交流,大部分学生成了陪衬,这样的一节课没有高效可谈,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就不可能成为高效课堂。反之,如果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要求降的太低,那样就会出现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教师还要讲解,很浅显的问题教师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会感到学习过程乏味无趣。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做了一些没有价值的事。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所以,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就要深入研究教学对象,准确把握他们的已有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因学定教避免无效环节,改造低效环节,打造高效环节。

二、加大课堂容量

1.精讲多练,加大课堂容量。高效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适宜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尽量放手让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但是,在遇到学生自主探究不出来的问题时,教师的讲解还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遇到学生的能力无法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时,教师还一味地让学生探究,这样做只是浪费时间,这样的探究就是无效的。连有效都达不到还怎么构建高效课堂呢?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就必须要讲解。但是,讲要精讲,要少讲,重在点拨、引导。不能一讲到底,反复地讲。尤其是在教学解决问题时,老师决不能用大量繁琐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自主分析。作为教师要清楚一点,知识是要靠学生自己学会,而不是靠老师讲会的。如果教师讲了学生还不会的那就干脆不讲。如果把一些教师讲了学生还不会的反复地讲,占用大量的时间,这样做是无效的,更不用谈什么高效了。还不如省去多余的、重复的讲解,学生会的不讲。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进一步熟练基本解决方法的基础上达到熟能生巧,想出不同的算法,从诸多算法中选出巧妙的算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2.精心设计练习,加大课堂容量。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梳理课本以及练习册上典型的、对巩固和理解所学内容帮助较大的、以及学生独立解答有困难的练习题进行归类整理,在课堂上重点指导。省去重复的机械的练习。回想自己以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时候都是在进行重复的练习,从表面上看,做的练习数量很多。但是从本质上分析课堂的容量并不大,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只是在进行机械的重复而已。并且有一部分学困生只是在照猫画虎地完成任务,根本没有思考。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低效的。所以通过加大练习量来加大课堂容量来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练习的设计要丰富多样,比如填空、判断、选择、改错等多种形式。练习的设计还要有梯度,螺旋上升。当然,完成练习的方式也应多种多样,基础的集体回答,简单的提问学困生回答,有难度的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回答,调板、口答等多种形式交替使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除此之外,还可以参考其他相关资料加进拓展学生思维的练习。

三、加快课堂教学节奏

构建小学数学课堂需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教师要正确对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因大多数中等及以上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课堂教学的节奏。适当地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每个班上总有一部分学生基础差、反应慢,老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眼中只盯着一小部分学困生,放慢教学速度,降低标准,老牛拉破车,而把大部分中等偏上的学生放到一边,就扼杀了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一节课慢节奏、小容量、必然是低效率。所以,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以中等及以上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学速度按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速度来进行课堂教学,让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吃得饱”,“跑得快”。在让大多数中等偏上的学生“吃饱跑快”的同时,还要照顾学困生,培优的同时补差,保证让他们“吃得了,跑得动”,让课堂教学快节奏有实效。一个班除了大多数中等学生外,还有一部分优等生和学困生。如果我们单纯地为了加快教学节奏忽视了学困生 ,那他们的知识欠账会越积越多,那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更难做了。所以,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 补差,首先是“治懒”,“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或是抄袭作业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让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同时,尽量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能自始至终参与课堂活动;还有,课堂作业要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拖拉的机会;也不给他们互相抄袭作业的机会。这样加快课堂教学节奏的同时才不会遗留下新的问题,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4:如何学好数学(方法)

要让孩子、学生学好数学,请您记住这四句顺口溜:调动兴趣是关键,数学基础要打牢,思维训练要做好,习惯、坚持很重要。

第一部分:调动兴趣是关键

因为我喜欢数学,所以我愿意去学它,所以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愿意去克服;克服困难所得来的成功体验又增强了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我更喜欢学数学了。

一个很简单的正循环摆在我们面前,所以说,学好数学,调动孩子的兴趣是关键。调动兴趣的方法有:

1.亲其师,信其道。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1)展示能力,让孩子佩服。比如可以在孩子面前秀自己知识渊博、计算和解题能力很强等,孩子们个个佩服地一塌糊涂。

校信通在做优秀大学生数学学习规律调查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喜欢某一个老师,甚至是因为老师随手就可以画出很标准的圆、椭圆。

2)展示人格魅力,让孩子敬服。

教育者人格中很突出的一点或几点魅力很容易感染到孩子,比如幽默、严谨等等。一般来说,一位老师要储备至少200—300条笑话,便于在课堂上让学生轻松快乐学习。也有很多孩子喜欢老师的理由是:“她认真负责到家了,天天都有新花样,辩论会什么的,干啥啥行!”

3)用心关爱孩子。

如果想让所有孩子都喜欢您,那就平等对待他们吧!课堂上,如果有成绩不好的学生举手发言,明知他会回答地一塌糊涂,也要鼓励和支持他。

如果您想改变某个孩子的话,那就去“偏爱”他吧!“我喜欢这位老师,是因为她待我象待自己的妹妹一样。”“有一次我数学考砸了,老师在我的作业本里夹了一张纸条,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我感动极了!”

当然,家长也要积极引导孩子喜欢老师。比如通过和孩子讨论老师的授课方式、性格特点等,引导孩子关注老师的闪光点,发现老师值得自己学习的思考方法、习惯和品质等。

2.化抽象为生动。

比如在讲例题的时候,结合题目给学生讲一些顺口溜、数学故事、数学发展史、生活中的数学等。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比如华罗庚的数形结合顺口溜“数与形,本相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难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代数几何本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生活中的数学包括身边的事、新闻时事等,比如:让学生适度参与现在很多父母都热衷的股票问题;自己家里每月消费多少米,多少油,多少盐等,人均消费多少;今年淮河流域出现洪灾,泄洪时就需要考虑上游水位和下游河道宽的关系等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游戏和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日历中的方程》、数学专题黑板报等。

3.化抽象为形象。

现在的学生大都对电脑感兴趣,如果从这一点入手引导学生学数学,是个很好的办法。郑州一所重点中学的刘老师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形象直观的体会数学知识,学生在学几何画板的同时,学数学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4.成功体验的积累。

兴趣与成就感往往有很大关系。每个孩子都有想成为研究者、发现者的内在愿望,都有被认同和赏识的需要,都希望取得成就和进步。教育者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一点点进步,给不同学生提不同的要求,让他们有机会成功,体会成功时的成就感。

具体做法有:给孩子讲题时不要一下子把思路都讲完,要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或讲一半,留一半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孩子没有能力思考下一半,至少要让孩子独立思考到下一步。当然,家长还要适时给予言语鼓励,一方面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让孩子体会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另一方面,家长也会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改进对孩子的认识,培养孩子对同一问题深刻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小贴士:成功记录本

也可以鼓励孩子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写自己的成功记录。错题本很重要,但只有错题本,孩子就只能多关注自己的失败经验,用成功记录本记录自己做出某一道对自己来说比较难的题目的过程,记录下今天对比昨天的点滴进步,增强成就感,增加学习兴趣。

5.营造学数学的环境。

比如家里的书架上可以放一些数学相关的书籍如《速算秘诀》《中学生数理化》《好玩的数学系列》《训练思考能力的数学书》《故事中的数学》等,并推荐孩子阅读。学校里也可以营造这样的氛围。有位老师说:“我每天课间时间都会坐在教室门口,拿起一本书来看。总会有几个学生来问我看的是什么书,一问一答之间他们就对我手里的书感兴趣了。几天后我就会发现,有一两个学生带头借了这本书。再过一阵子,这本书就风靡全班了。”

第二部分:数学基础要打牢

没有牢固的地基,哪来的高楼大厦?有很多孩子看似粗心而做错的题目,经仔细分析都是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所造成的。比如有的孩子会说:“我就是分不清这两个公式了,考试时用错了。”其实如果这个孩子不仅仅是记住公式,而是会推导的话,考场上现场推导也是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孩子有必要掌握、识记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工具,比如30以内的自然数的平方,1-9的立方分别是多少等。

打牢基础也可以通过做题来实现,这跟题海战术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做两道题就弄懂了,那他就不需要再做,有的学生可能需要做20道题,总之,为了达到最好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让学生自己理解知识点之后,再多做1-2道题,达到150%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打好基础的五步学习法:

A.做好课前预习,掌握听课主动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B.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听课要提前进入状态。课前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C.及时复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复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复习要有计划,既要及时复习当天功课,又要及时进行阶段复习。即将上周,上月,本学期所学内容复习、思考、归纳总结。最好能够利用寒暑假将上学年或本学段以往的内容全部复习巩固。在现阶段的学习中涉及以往不十分清楚的内容,最好及时查阅核实。对数学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一般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果这样坚持2到3年,可以逐步在日常作业和课堂表现中,表现突出,学好数学的自信就逐步树立起来,数学成绩自然会好起来。

D.认真完成作业,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权威杨乐院士在回答中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的问题时,就是很简短的三句话: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实践,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积累,三是循序渐进。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做题,就是完成作业。这里所说的实践,一方面是做题,完成作业并对错题进一步反思,彻底思考清楚,找同类题做3到5题,达到彻底掌握和巩固提高,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E.及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完一个课题或是一个章节,就要及时进行小结。每一环节的落实程度如何,都直接关系到下一环节的进展和效果。一定要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经常进行阶段小结。

每天放学回家,应该先复习当天功课,次完成当天作业,后预习第二天功课。这三件事,一件也不能少,否则就不能保证第二天有高质量的听课效果。

掌握以上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和习惯,如数学思维能力、口算能力等。现在很多学生做不到这几点。如果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晚上回家后,睡觉前,脑子里过一遍电影,今天我都学了什么?复习时也采用这种方法,回想一门课有多少章节?每小节有多少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有什么例题?学起来就很系统、很有效。

小贴士1:巧用错题本

引导孩子认真对待老师的小节和讲解的习题,尤其是自己做错的习题,必须反复思考,并另外找同类体再做3到5题,以达到对没有很好掌握的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做好能够思考老师将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今后如何才可以想到,考虑此类问题常用什么方法。

另外,经常借阅同学们的错题本,也很有必要。借阅时注意:

第一,借阅比自己水平高的同学的错题本,这样便于丰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第二,看比自己水平较低的同学的错题本,便于经常给自己敲响警钟。

借阅同时,要做好自己的读书笔记,便于自己平时参阅。在开始阶段至少一周要有两次重现阅读,过两周后可一周,这样循序渐进。此方法可运用于其他各个学科。

小贴士2:打破沙锅与温故知新的执着

有很多孩子有这样的习惯,如果某个知识点或某道题难住了自己,就把它搁置了,慢慢地,搁置的问题越来越多,就积重难返了。所以,不会的问题如果能当即解决最好,如果条件不允许,那一定要记下来,以后务必解决。解决的方法可以有查资料、请教他人等等。

另一方面,对已经解决的问题和一些重要知识点也要定期复习,复习时一定要思考:按照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看,这道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做到常做常新。

第三部分:思维训练要做好

1.一题多解,锻炼孩子的变式思维

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就要让学生敢于创新、习惯创新。老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故意出错,让学生来思考、矫正,这样上课时学生就不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始终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老师讲得对不对?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此外,老师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节课只讲一道题,一题多解,方法越来越好;一道题今天讲,明天再讲,常讲常新。一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变式思维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都大有裨益。

变式思维中,对称思想是很重要的一种。对称思想往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举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日本一个生产味精的企业有段时间利润一直上不去,就召开了一个公司内部的研讨会。会上大家拿出了很多方法,比如降低成本等等,但因效果不明显,都没有被采用。后来进行消费者调研时,有个家庭主妇说,味精都是瓶装的,上面有很多小眼儿,可以增大小眼儿,这样做饭时大家就用得多了,用得多了,销售量就上去了。这条建议被采纳并且实施,果然效果很好。其实员工是从生产的源头来考虑问题,而家庭主妇是从消费一方来考虑问题,这就是思维的对称性。

学数学的过程中,一道题从已知走向结果、从结果走向已知也都体现了思维的对称性。有道很经典的题目:1/2+1/4+1/8+„+1/256。可以从前往后算,1/2+1/4=3/4,3/4+1/8=7/8„„,发现规律后就会知道,最后答案等于255/256,也可以在式子最后加一个1/256(这也是构造思想的体现),从后往前算,得出得数1,然后再减去多余的1/256。这都是思维对称性的体现。

2.一解多题,锻炼归纳思维

每个学段所用到的数学方法其实就几种。可以经常采用一解多题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弄通某一种数学方法,比如这节课就只讲方程思想,下节课讲另一个专题。

3.用发展的眼光给学生讲题

也就是说,要用发展的眼光给学生讲题,还是这道老题:1/2+1/4+1/8+„+1/256。可以鼓励学生用通分的方法来做,在做的过程中,延伸到等差、等比数列等高中才学到的知识点。孩子以后会学得轻松。

4.互相讲解,碰撞思维的火花

有个学生说:“我的数学学习成绩是讲题讲出来的。因为我有耐心、脾气好,所以很多同学都会向我讨教问题,讲解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自己的知识巩固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另外,与水平相近或比自己水平稍高的同学争论自己掌握的或未掌握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通过争论而学到的知识理解深刻,终身难忘。

第四部分:习惯、坚持很重要

好习惯成就人生,数学学习也是如此,上面所说的五步学习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以外,孩子还需要养成如下学习习惯:

认真审题。有数学名师如是说:一道题的深度是有限的,你想得多,你写得就少,就快;你想得少,你就写得多而繁杂。匆匆读完题就开始做很容易出错,建议学生最好在平时就养成做题之前认真读题的习惯,如果学生比较马虎,可以建议他认真读三遍,思考一下已知条件和思路,再做题。练习次数多了,就慢慢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了。

认真检查。这也是很多老师嘱咐学生的方法,做完题后先大致看一下,这个结果是否符合常规(主要是生活经验和常识),如果时间宽裕,可以用不同方法验算一下,看看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时间有限,就按照原有思路进行检查。当然,一道题的每一个小小的计算步骤也可以通过正着算、倒着算的方法检查。

有问题,必解决。遇到问题和困惑,就一定要想办法通过查资料等方式解决,这是学任何一门课程,乃至成就整个人生都需要具备的习惯。

小贴士:认真对待草稿纸

篇5:浅议学好初一数学的几个习惯

【关键词】初一 数学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70-01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孩子必备的素质,只有坚持不懈地抓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孩子。作为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性格变化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他们刚踏入中学校门的关键一年里,开好头,起好步,对于学生今后学好数学课程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他们的信心。使其认识到,不管自己原来的数学学习底子怎么样,从现在开始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就会有很多的收获,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

一、关于看书习惯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学习不能离开阅读,尤其需要高质量的阅读。

(一)要培养认真细致的看书习惯。数学语言精练、语句严谨、符号多,所以,阅读时要求做到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

(二)要培养勤思多想的看书习惯。数学语言抽象、逻辑性强,前言后语联系强,具有“言必有据”的特点。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对材料的真正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三)要培养读写结合的看书习惯。数学的许多概念、定理、公式等都要求记忆,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

二、关于上课习惯

(一)要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习惯的养成,就初一学生来说,是靠老师有意识的采取各种措施,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生动活泼,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孩子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三)要养成边学边记的习惯。上课时,桌子上应准备好四样东西:课本、教学稿、练习本、笔。笔随时在自己的手里,用于记录老师或同学们讲得精彩的语言,或勾画你没有听明白的地方,在等别人发完言之后,再提出你的问题,让全班同学包括老师帮助解决你的问题;练习本用于随时做老师讲过新课举的例题,或随堂练习,或同学们上课时提出的问题。

(四)要养成边学边想的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与同学交流学习方法,交流思想认识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其次,要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给学生合作的机会;第三,给学生正确的合作交流引导。

(五)要养成勤于提问的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既关联实际,又易于混淆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并适时地让学生争论,激发求知热情。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三、关于作业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是对上课内容进行扎实复习的重要方式,把握好这个环节对于巩固所学知识点非常重要。

(一)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是考察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的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教学效果,而且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表现教育的结果。

(二)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进行正确解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确保做题正确的前提。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解题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三)要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计算是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一个从小就能慎重对待计算的人,在以后的行事中就不会轻易犯下草率行事的错误。所以,要训练孩子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

(四)要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要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必须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归纳总结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对所学知识进行总体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第二,对容易混淆的概念作对比理解;第三,每学完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规律化。这样运用起知识来就会左右逢源、思维活跃、得心应手。

篇6:数学课堂高效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所谓误区,就是指由于缺乏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而导致的错误观念或片面认识,也即对相关理论或理念的误读或错误理解.根据近几年对校级、市级各类优质课的评比和观摩及平时教师的一些看法,发现了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些误区,以为做到了这些课堂效率就高了,其实不然.

误区一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越好

有些教师钻进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死胡同:认为教师一放手学生就不知道干什么,教师不讲就认为学生什么也掌握不了,于是用“满堂灌”占领课堂,一讲到底.刚抛出问题,学生还没想,教师就开始讲,总认为讲得越多,学生掌握得越多,事实真的如此吗?

案例1高三的解题教学课

在我校举行的一次高三年级“高效课堂”优质课评比中,一位年青教师上了一节解题教学课.因刚结束模拟考,所以就以模拟卷中的一道解析几何题为例,然后进行了变式和引申.从习题的设计上看非常好,可该教师从上课铃响一直讲到下课,既没有让学生局部探究,也没有让学生先做一下,于是在大部分时间内学生都在紧张地记笔记,根本没有时间自己独立思考,只是象机器一样机械地接受外来信息.结果在一个月后的考试中,该班学生在解析几何题的得分上依然如故,没有任何提高.

因为教学效率高低是取决于一节课学生实际获得了多少,而非教师讲了多少内容.学生的知识并非教师讲的都能获得,它需要通过学生的大脑进行主动建构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根据“学习金字塔”,学习者在两周后还记得的学习内容,会因为不同的学习方式而差异明显.若教师一讲到底,而学生只是听讲、记笔记,其学习保存率只有20%.这就好比往杯子里倒水,一下子倒得太急太快,看似满了,可倒完后一看,杯子里的水不到一半,因为很多水都溅光了.这就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于是就经常听到某些教师责怪学生:“类似的题目已讲过很多遍了,怎么还是不会?”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的许多毛病都是老师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有些深爱学生的老师,正是用自己的奋斗去摧毁自己的目标.“你(教师)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是许多老师的真实写照.

如何才能走出这一误区呢?实际上教师只要改变一下授课方式即可,就是别将所有问题都由老师来扛,别把整堂课都占领,成为“话霸”.“有一种失败叫占领!”相反,“有一种成功叫撤退!”即在课堂上老师退一步,多让学生思考一下,多让学生提一些问题并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把重心下移,反而会更有效率.

误区二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问得越多越好

有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既然“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是新课程所反对的,那就“满堂问”,多让学生回答,这样不就体现“学生是主体”的理念了吗?

案例2高一的概念教学课

上学期担任一次市级优质课的评委时听了5节在普通中学上的同课异构的课,参评课题为人教版《必修1》中23节《幂函数》.由于教材上具体的幂函数只介绍5个:y=x,y=x2,y=x-1,y=x3,y=x12,且前面已介绍过研究函数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所以其中一位参赛教师就上了一节“满堂提问”的课.该教师把5个幂函数分成了两类,第一类为前面3个初中已学过的函数,第二类为后面两个新函数.他的设计意图是第一类幂函数学生已熟悉,故只要用高中研究函数的方法去问学生即可,而第二类虽是新学的,但可迁移第一类的方法,因此可继续提问学生.那实际授课效果如何呢?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反应判若两人.前半节课,学生反应热烈,争先恐后,场面很热闹.虽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但由于学生在初中都已熟知第一类幂函数,故对函数图像、性质等问题,学生都立马回答出来了.可后半节课学生反应冷淡,无论教师怎么问,场面都很沉闷.原因是第二类幂函数学生根本不熟悉,也不明白其图像为何是这样.特别是在证明y=x的单调性时,叫了很多学生回答,结果都错,弄得教师很尴尬.

深入研究一下该教师的提问,就会发现前面的问题根本没必要问,因为学生都已掌握,即使不问,学生也已知道.这种缺乏思维含量的提问更多的是用来渲染课堂气氛,事实上等同于“白问”,不仅无效,甚至是负效.而第二类幂函数才是真正需要设计好铺垫性、启发性的问题,却仍象前面那样问:它们的图像怎样,性质如何等学生一下子不知该如何回答的问题,整节课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该如何走出这一误区呢?诚然,课堂提问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也不能矫枉过正,变成满堂提问.如这节课,问题要么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可回答;要么太深入,学生一下子没法回答.所以,并不是问题问得越多,课堂越有效,而是要根据学生程度进行设计“教育上合理”的提问,让学生能利用已有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够回答的,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即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把问题设计到位才能体现高效.

误区三认为多媒体使用越频繁越好

新课标要求“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于是多媒体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确实,在有些内容上多媒体有很大的优势,如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的轨迹、立体图形的翻折等,可使学生更直观明了地理解.然而随着多媒体的滥用,有些教师逐渐得了“多媒体依赖症”,甚至出现了一旦教室里多媒体坏了就不能上课的程度,因为授课内容全在课件里.由于许多教师认为课件里可以放很多内容,一节课的容量就比较大,课堂效率自然也就高了.因此就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做好后,用电脑板书替代黑板板书,有的甚至一节课下来,黑板很干净.endprint

在一次大市级公开课的观摩中,听了一节《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课.该课内容涉及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然后再利用性质解题.开课教师的课件做得很好,列表、描点、连线得出图像的过程全是多媒体演示,包括后面的图像性质得出也是如此.例题与解题过程也都显示在多媒体上,容量很大,课堂上教师就根据课件设计,或提问或讲解,等课结束后黑板上只见到本节课的课题这几个字.要知道有些数学知识如概念、公式、定理等需要在课堂上反复使用,象这节课的指数函数图像与性质,学生需要根据这些知识不断思考问题,而PPT一张一张放映过去,学生没法回头去看,这就影响了学生去记忆和理解,反而适得其反,效率并不高.事实也是如此,因为课堂上许多学生在教师讲题和自己练习时就在不断翻书.毕竟多媒体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它的功能是“辅助”而不是“主导”.当然,为了节省时间而省去在黑板上抄题目的麻烦或者为学生更加好理解而设置的动态演示等等都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不要本末倒置,过分依赖.

所以要走出此误区,首先要改变教师对多媒体使用的片面认识.因为新课程理念还要求“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数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并不是把授课内容做成课件就万事大吉了.其次就是教师要根据此原则合理利用多媒体,把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出来为我所用,才能凸现高效,而非到处滥用.作为数学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黑板这块主阵地!

误区四“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较普遍

根据专家、学者对高效课堂教学行为和优秀数学教师的个案研究得出的基本特征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高效率数学教师特别注意数学概念的教学以及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1],可大多数教师并非如此.人教社的章建跃博士不止一次地提到:“当前不重视概念教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式的抽象讲解,在学生对概念还没有基本理解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进行概念的综合应用,许多教师甚至认为教概念不如多讲几道题目更实惠.更令人担心的是,有些教师不知如何教概念.”[2]的确如此,一线教师常常抱怨:“上概念课最没意思,还不如讲一些题目.”所以在概念起始课上既不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也不涉及知识的来龙去脉,对产生概念的过程很快带过,而把重心放在如何应用概念解题的这个结果上.而且这种现象不仅在概念课上发生,在公式推导、定理证明等课上也是如此.教师对证明、推导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等这些对学生思维有很高锻炼价值的内容顺带而过,只要让学生记住公式定理即可,然后就应用它们来讲解例题.甚至在解题教学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教师只讲题目一步步如何做,而把怎么思考、如何分析的过程也略去少讲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在认知上存在偏差:认为教学中不需要教过程,关键是学生会做题,通过大量的题目训练,学生自然会理解,数学成绩也会好.可事实上,这种由大量训练得到的好成绩只能说是暂时的,因为不懂过程、不理解原理,学生只会机械模仿,只会做类似题目,一旦出现稍加变化的题就不知所措.因此要走出此误区,必须要改变教师的这种认知偏差.只有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了,即使出现新题型也会自己去做了,这就是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当然,现在需要更进一步,还要“授之于渔场”,这“渔场”就是课堂上的环境、氛围,特别是“探究”的氛围,因此一节课尽量要安排学生去局部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探究的气氛,注重这个教学过程,把重心前移,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走出这一根深蒂固的误区.

结束语

对于数学课堂高效教学行为的研究,迄今差不多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但现在仍还在不断深入研究,所以哪些做法是属于高效率教学行为,也还处在实践和继续研究中.本文只是提了一下目前一线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几种误区,显然这四种片面认识或错误理解的做法肯定不会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高效,当然也不是要完全放弃,而是要合理恰当应用,不要过了,就是走出了误区,“教之道在于度”!

参考文献

[1]王光明.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5):75—79.

[2]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大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版),2010,(3):2—5.

作者简介沈金兴,男,1971年生,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大市级数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国数学史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的汪晓勤教授.现主要从事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研究,已在各类中学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篇.endprint

在一次大市级公开课的观摩中,听了一节《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课.该课内容涉及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然后再利用性质解题.开课教师的课件做得很好,列表、描点、连线得出图像的过程全是多媒体演示,包括后面的图像性质得出也是如此.例题与解题过程也都显示在多媒体上,容量很大,课堂上教师就根据课件设计,或提问或讲解,等课结束后黑板上只见到本节课的课题这几个字.要知道有些数学知识如概念、公式、定理等需要在课堂上反复使用,象这节课的指数函数图像与性质,学生需要根据这些知识不断思考问题,而PPT一张一张放映过去,学生没法回头去看,这就影响了学生去记忆和理解,反而适得其反,效率并不高.事实也是如此,因为课堂上许多学生在教师讲题和自己练习时就在不断翻书.毕竟多媒体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它的功能是“辅助”而不是“主导”.当然,为了节省时间而省去在黑板上抄题目的麻烦或者为学生更加好理解而设置的动态演示等等都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不要本末倒置,过分依赖.

所以要走出此误区,首先要改变教师对多媒体使用的片面认识.因为新课程理念还要求“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数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并不是把授课内容做成课件就万事大吉了.其次就是教师要根据此原则合理利用多媒体,把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出来为我所用,才能凸现高效,而非到处滥用.作为数学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黑板这块主阵地!

误区四“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较普遍

根据专家、学者对高效课堂教学行为和优秀数学教师的个案研究得出的基本特征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高效率数学教师特别注意数学概念的教学以及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1],可大多数教师并非如此.人教社的章建跃博士不止一次地提到:“当前不重视概念教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式的抽象讲解,在学生对概念还没有基本理解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进行概念的综合应用,许多教师甚至认为教概念不如多讲几道题目更实惠.更令人担心的是,有些教师不知如何教概念.”[2]的确如此,一线教师常常抱怨:“上概念课最没意思,还不如讲一些题目.”所以在概念起始课上既不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也不涉及知识的来龙去脉,对产生概念的过程很快带过,而把重心放在如何应用概念解题的这个结果上.而且这种现象不仅在概念课上发生,在公式推导、定理证明等课上也是如此.教师对证明、推导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等这些对学生思维有很高锻炼价值的内容顺带而过,只要让学生记住公式定理即可,然后就应用它们来讲解例题.甚至在解题教学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教师只讲题目一步步如何做,而把怎么思考、如何分析的过程也略去少讲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在认知上存在偏差:认为教学中不需要教过程,关键是学生会做题,通过大量的题目训练,学生自然会理解,数学成绩也会好.可事实上,这种由大量训练得到的好成绩只能说是暂时的,因为不懂过程、不理解原理,学生只会机械模仿,只会做类似题目,一旦出现稍加变化的题就不知所措.因此要走出此误区,必须要改变教师的这种认知偏差.只有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了,即使出现新题型也会自己去做了,这就是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当然,现在需要更进一步,还要“授之于渔场”,这“渔场”就是课堂上的环境、氛围,特别是“探究”的氛围,因此一节课尽量要安排学生去局部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探究的气氛,注重这个教学过程,把重心前移,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走出这一根深蒂固的误区.

结束语

对于数学课堂高效教学行为的研究,迄今差不多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但现在仍还在不断深入研究,所以哪些做法是属于高效率教学行为,也还处在实践和继续研究中.本文只是提了一下目前一线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几种误区,显然这四种片面认识或错误理解的做法肯定不会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高效,当然也不是要完全放弃,而是要合理恰当应用,不要过了,就是走出了误区,“教之道在于度”!

参考文献

[1]王光明.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5):75—79.

[2]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大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版),2010,(3):2—5.

作者简介沈金兴,男,1971年生,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大市级数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国数学史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的汪晓勤教授.现主要从事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研究,已在各类中学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篇.endprint

在一次大市级公开课的观摩中,听了一节《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课.该课内容涉及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然后再利用性质解题.开课教师的课件做得很好,列表、描点、连线得出图像的过程全是多媒体演示,包括后面的图像性质得出也是如此.例题与解题过程也都显示在多媒体上,容量很大,课堂上教师就根据课件设计,或提问或讲解,等课结束后黑板上只见到本节课的课题这几个字.要知道有些数学知识如概念、公式、定理等需要在课堂上反复使用,象这节课的指数函数图像与性质,学生需要根据这些知识不断思考问题,而PPT一张一张放映过去,学生没法回头去看,这就影响了学生去记忆和理解,反而适得其反,效率并不高.事实也是如此,因为课堂上许多学生在教师讲题和自己练习时就在不断翻书.毕竟多媒体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它的功能是“辅助”而不是“主导”.当然,为了节省时间而省去在黑板上抄题目的麻烦或者为学生更加好理解而设置的动态演示等等都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不要本末倒置,过分依赖.

所以要走出此误区,首先要改变教师对多媒体使用的片面认识.因为新课程理念还要求“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数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并不是把授课内容做成课件就万事大吉了.其次就是教师要根据此原则合理利用多媒体,把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出来为我所用,才能凸现高效,而非到处滥用.作为数学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黑板这块主阵地!

误区四“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较普遍

根据专家、学者对高效课堂教学行为和优秀数学教师的个案研究得出的基本特征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高效率数学教师特别注意数学概念的教学以及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1],可大多数教师并非如此.人教社的章建跃博士不止一次地提到:“当前不重视概念教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式的抽象讲解,在学生对概念还没有基本理解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进行概念的综合应用,许多教师甚至认为教概念不如多讲几道题目更实惠.更令人担心的是,有些教师不知如何教概念.”[2]的确如此,一线教师常常抱怨:“上概念课最没意思,还不如讲一些题目.”所以在概念起始课上既不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也不涉及知识的来龙去脉,对产生概念的过程很快带过,而把重心放在如何应用概念解题的这个结果上.而且这种现象不仅在概念课上发生,在公式推导、定理证明等课上也是如此.教师对证明、推导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等这些对学生思维有很高锻炼价值的内容顺带而过,只要让学生记住公式定理即可,然后就应用它们来讲解例题.甚至在解题教学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教师只讲题目一步步如何做,而把怎么思考、如何分析的过程也略去少讲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在认知上存在偏差:认为教学中不需要教过程,关键是学生会做题,通过大量的题目训练,学生自然会理解,数学成绩也会好.可事实上,这种由大量训练得到的好成绩只能说是暂时的,因为不懂过程、不理解原理,学生只会机械模仿,只会做类似题目,一旦出现稍加变化的题就不知所措.因此要走出此误区,必须要改变教师的这种认知偏差.只有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了,即使出现新题型也会自己去做了,这就是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当然,现在需要更进一步,还要“授之于渔场”,这“渔场”就是课堂上的环境、氛围,特别是“探究”的氛围,因此一节课尽量要安排学生去局部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探究的气氛,注重这个教学过程,把重心前移,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走出这一根深蒂固的误区.

结束语

对于数学课堂高效教学行为的研究,迄今差不多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但现在仍还在不断深入研究,所以哪些做法是属于高效率教学行为,也还处在实践和继续研究中.本文只是提了一下目前一线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几种误区,显然这四种片面认识或错误理解的做法肯定不会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高效,当然也不是要完全放弃,而是要合理恰当应用,不要过了,就是走出了误区,“教之道在于度”!

参考文献

[1]王光明.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5):75—79.

[2]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大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版),2010,(3):2—5.

篇7:探究高中英语高效教学的几个方法

一、 以课堂为依托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平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课堂又是一个实现着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所以要想实现高中英语的高效教学,就一定要注意课堂这个平台,并且以课堂为依托开展高中英语教学。

以课堂为依托,一方面要积极地营造出良好而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讨论。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无疑可以在无形中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吸引学生投入课堂之中继而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此外,以课堂为依托积极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够更好地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将在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中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方式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气氛的营造,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以课堂为依托,创造高效的高中英语教学实施。

二、 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

多媒体设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进入课堂之中的教学设备。这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有效地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有效开展、生动推进提供技术支持。

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就一定要认识到多媒体设备的重要性,并且用好多媒体设备,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生动化、形象化。而且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更好地导入教学,从而在教学的一开始便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相关的内容。

例如,在《sporting》这个部分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体育竞技的视频内容和比赛现场的画面等,让学生感受到比赛现场激烈紧张的气氛,再导入教学。这样的一种方式无疑将更加有效地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继而实现高效的英语教学。

以上的一些方式都将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之中,从而在实现高中英语高效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多媒体设备的运用,更好地丰富课堂的展示形式和丰富课堂的表现内容。

三、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和发展的关键参与者,也是实现高中英语高效教学的重要对象。甚至,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直接关系到高效教学示范能否实现。

所以,教师要注意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注意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笔者看来,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是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式和教学内容,这样无疑将实现“教学相长”,从而实现高效教学。另一方面则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之中,让学生融入其中,则是要鼓励学生多回答问题,多用英语和教师开展交流。

四、 及时反思和改进

高效教学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任何一个课堂教学的实施总是无法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也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在笔者看来,教师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来进一步推进高效教学的发展。

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对教学实施的反思和总结,在反思和总结时发现自己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教师应该对教学有一个更好地把握,教师自身的反思和总结将非常有效地实现高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生是教学服务的对象,高效教学的开展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实现学生的进步。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高中英语高效教学继而为学生服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反思、回顾。通过学生的角度来发现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内容以及地方,这样才可以更全面地促进教学的发展继而实现高中英语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黄全振.浅析新课改下如何创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J].信息教研周刊,2013(18).

[2]吕光霞.浅谈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效果的方法[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1).

[3]苗新莉.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24).

上一篇:阿里集团雅虎和软银就支付宝问题达成协议下一篇:考研复试:教你五步攻克英语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