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目标的自己散文诗

2024-04-15

没有目标的自己散文诗(共10篇)

篇1:没有目标的自己散文诗

没有目标的自己散文诗

不知从何时起

我的人生开始没有目的`

一天天的浑浑噩噩

得过且过

/

就这样的生活着

此中我受尽了耻辱

浪费了青春

遭尽了各种鄙视

/

后来慢慢的发现

自己已不再是原来的自己

只是几根骨架

支起一具没有灵魂的腐肉

/

不再有年少的雄心

已缺少年少的自信

不再敢高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

/

以前的凌云壮志

今已碎了满地

我蹲下身子欲将其拾起

才发现如今它重的让我感到无力

/

人站立于天地之间

就应树立远大理想

不做飞于蓬蒿的云雀

只做鹏抟九天的神鹰

/

台头遥想先前古人

少儿立志

一生为此目标

奋斗生息方闭而止

/

今想自己

未有半点古人之风

何为立志

今有几次思矣

/

没有目标的活着

还不如赶紧的死去

快趁人还未老

做回那个有目标的自己

/

不要再让自己

做那个只有几根骨架

支起没有灵魂腐肉的躯体

不要让自己活着却形如死去

篇2:没有目标的自己散文诗

峤的随手拍。

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怀疑自己呢?所谓“人比人,气死人”,通过比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也因为比较让我们看到彼此之间的巨大差距。如果内心没有足够的清醒,比较很容易让我们陷入自卑的境地,我们似乎习惯了盯着那些看起来比我们活得更好的人,尤其在一个人人都追求成功的氛围里,那些没有什么成功的人要如何看待自己呢?

最近我感觉自己陷入了一种自我否定的状态里,我感觉自己在原地转圈,很久都没有进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除了自己最近确实身心欠佳之外,是我不知不觉当中在和别人比较,尤其是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很多人在一两年里似乎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我知道在这些看起来很光鲜的背后,也是别人付出很多的努力,或许在背后也经历了很多的痛苦才达到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只是大家都更愿望分享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已。我知道这些道理,但是我确实感觉自己受到了影响。要通过什么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旧模式重新回到我的眼前,曾经写作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笃定和幸福感,现在也让我怀疑自己这样的分享有没有意义。在这个圈子里其实也是非常地功利的,我不想参与其中,却也难免受到影响。

最近在简书平台,很多人开通了付费阅读模式,每天也都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成为签约作者,有时我也会关注自己文章的阅读量和关注人数。其实我有时也明白这样的关注并没有什么意义。前几个月我把文章分享到另一个自媒体平台,我发现同样的文章在不同的平台阅读量会相差很远,有的文章会有几万的阅读量,超过几千的也变得平常。

峤的随手拍。

这样的比较让我知道阅读量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于真正的我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除了写文章之外,我又觉得自己需要再学习一些什么新的技能,要学什么我却没有概念,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每天在忙完家务和接送孩子之外,仅有的一些独处时间都用在书写和编辑上,常常觉得有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有时间做,同时我也看到自己花了很多零碎的时间去看手机。

在心里又觉得自己没有时间管理的概念,觉得自己的做事效率太低了。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满意呢?在做着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想到别的.地方去,其实什么都做不好。我到底在焦虑什么呢?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我要向谁证明什么?我还想要拥有什么?我感觉自己对当下这样一个低迷的状态也是不满意的。

一直以来内心里有一个完美主义情结,无法接纳自己的缺点,总是在乎别人的眼光。在要求完美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自卑。前些日子“知乎”邀请我开通专栏,在填写申请表的时候,需要填写自己的专业背景,我发现自己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东西,没有很好的学历,也没有成功的工作经验,更没有什么专业的技能,我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明白自己有什么优势,最终我放弃了这个申请机会。

我们这样平凡的小人物要如何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自信?真正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一堆身份标志吗?什么东西可以代表真正的自己?我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作为一个母亲,我要如何教育我的孩子找到自己生命与生俱来的高贵与自信?如果没有和别人比较,我们要怎么样在一个即使不如意的环境里活出生命的喜悦来?

峤的随手拍。

这些问题真的很难回答。我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去和别人比较,但是我们终究是无法摆脱这些差异的,要怎么样才能和这个世界友好相处呢?要怎么样才能真正接纳那个看起来并不优秀的自己?我们到底要走向哪里呢?要做些什么人生才会有意义?

前些日子和童年的小伙伴聊天,她小学都没有读完,结婚以后在家带孩子,孩子大了以后跟着她的老公做装修,后来她发现老公并没有带给她期待中的幸福生活,最近两年她觉得老公是靠不住的,还是要靠自己去创造幸福,于是她在幼儿园找了一份工作,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因为觉得文化不够,心里很辛苦。后来去参加家政公司的月嫂培训,现在在别人家带带孩子,做做简单的家务,过得很开心很充实。

童年小伙伴的巨大改变让我看到一个慢慢走向觉醒的女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虽然她没有什么文化,但内心里那种倔强令人敬佩。生活永远不会绝人之路,只要我们有勇气去改变。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生命蓝图的,要怎么才能找到它?要如何才能活出自己的天命来?我们为什么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为什么会希望和别人走一样的路?有的时候很希望自己不要醒过来,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终了一生,什么都不要想。因为一旦从梦里醒来,会发现自己的身上被这么多的绳索绑缚着,艰于呼息,于是拼命挣扎,而每一次的挣扎带来的都是钻心的痛。

篇3:没有目标的自己散文诗

一、多重寓指的主题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的主题呈现出强烈的多义性, 表现为以“傻子”作为“讲故事的人”而存在的, 经由傻子视角和口吻讲述故事便形成了傻子视角和“白痴叙事”, 从而使文本清晰地呈现出多重主题。余华选择傻子作为视角, 是由于傻子拒绝对事物的理性判断, 也就是巴赫金所指称的傻子具有“不理解”特性。《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的来发在别人问他“你是傻子吗?”这个问题时, 他点点头说, “我是傻子。”为了强调来发的傻, 小说还引用了来发爹生前的话, 他说“来发, 你是个傻子, 你念了三年书, 还认不出一个字来。”显然, 作者并不是仅仅讲述一个傻子寻找名字、渴望命名的忧伤的故事, 而是对个体生命、民族、人类进行反思的寓言。

首先,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是一篇反思个体生命尊严的寓言。余华平淡的叙述傻子来发被周围正常的人欺负的事情, 但这种叙述中却并不渗入作者的主观情感。而在这种冷静的叙述背后, 是余华对个体生命存在境况的探寻。傻子来发没有得到作为群体出现的许阿三等人的尊重, 但是作为知识分子象征的陈先生也没有得到认可和尊重。傻子来发是许阿三们嘲笑、辱骂的对象, 陈先生则是他们冷落的对象, 这可以从他最初为“我”说话但丝毫不奏效中可见出一些端倪。通过透视陈先生和傻子来发的悲剧, 我们不难发现, 个体生命的尊严很难得到作为群体的许阿三们的尊重, 从而使人类世界变成了猪的城邦和心的荒原。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本自由, 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 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1]保持个体生命的尊严, 使傻子来发和陈先生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就必须使个体生命赢得自由和尊严。所以这是一个个体生命的寓言——当下智者的生命寓言。

其次,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宗教和人伦意识。在中国, 所谓自然宗教就是对天的尊崇敬畏。在西周初年的文献《胤征》中说:“奉将天罚”。中国古书中几乎都贯穿了“天”的思想, 儒家经典不用提, 就是九流杂家也都有对“天”的言论, 如《荀子》中有《天论篇》, 《墨子》中有“天志”三篇, 《庄子》书里几次提到“造物者”和“真宰” (1948年版《辞海》注曰;“天为主宰万物者, 故云真宰”) 。老百姓也把“老天爷”或“天老爷”挂在嘴头上。书中陈先生对许阿三们欺辱来发的行为进行批判就是基于传统的自然宗教。他说:“你们是在作孽, 你们还这么高兴, 老天爷要罚你们的”。此外, 书中还渗透了“无后为大”的人伦意识。孟子云:“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儒家文化认为传宗接代, 是人伦美德, 是每个正常人所应尽的义务。若没有后代, 则为儒家之不孝。当傻子问“他们”死了以后谁去收尸, “他们”就说:“我们有儿子, 有孙子, 还有女人, 女人还没死呢, 你呢, 你有儿子吗?你有孙子吗?你连女人都没有。”最后尽然连傻子都明白了这种“无后为大”的人伦意识:“我也知道自己是个俊子, 知道我这个傻子老了, 我这个傻子快要死了, 有时想想, 觉得他们说得也对, 我没有儿子, 没有孙子, 死了以后就没人哭着喊着送我去烧掉。”可见这种意识的影响之深远。

最后,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以隐喻的方式探讨了人类本性的根本问题, 阐发了发人深省的道德寓意, 是一篇反思人性的寓言。余华在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对人性进行了可能性的揭示。赫胥黎曾说过:“人与人的差别常常比人与兽的差别还要大。”傻子来发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男孩。他的母亲和父亲先后离他而去, 来发成为了孤儿, 他主要是靠给镇上人送煤为生。但是这个自食其力的人却是镇上人们欺负和取乐的对象。能给傻子来发带来温情的是一只狗, 而不是人。其周边的人只是一味的伤害和侮辱来发, 没有人真正关怀过他。来发虽有勤劳善良的美德, 却因为智力残疾而被他人随意欺辱。这种欺辱深刻地呈现出常人人性的残暴。作者以“傻子”的视角批判周围的人, 这些人中既包括许阿三们, 又包括知识分子陈先生, 甚至还有许阿三的孙子。在篇小说里, 余华深刻地展现出人性的冷漠、自私和残忍。这种冷漠、自私和残忍的人性并不是个体所独有的, 而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性。作家通过傻子来发的命运揭示出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

二、符号性的人物形象

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 人物形象是非传统典型意义的寓言式抽象符码人物。人物不再具有确定的意义。“在寓言的直观领域里, 形象是个碎片, 一个神秘符号。”[3]本雅明认为破碎性是寓言性文本最根本的内在特性, 因为它表现的是现实的真实。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 人物形象是非传统典型意义的寓言式抽象符号式人物。“寓言型形象与象征型人物形象的整体完美、意义明晰的肯定性特征不同, 表现出人的存在的荒诞、悲剧、颓废等否定性特征。如果说象征型人物形象具有充盈、丰满的典型特征, 寓言型形象则属于衰微破碎的典型碎片”, [4]而傻子来发、许阿三们就属于衰微破碎的典型碎片。人物形象的破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话语权的缺失、病态人格的展现。

个体被命名为傻子, 便意味着个体话语的无效以及作为一个人主体地位的丧失。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 主人公傻子名叫“来发”, 但人们却从来不叫他的名字, “我一上街, 我的名字比谁都多, 他们想叫我什么, 我就是什么”。“傻子”是一个符号, 他代表了历史上千千万万没有名字的底层大众。傻子没有名字暗示了这样一个意指:弱势个体在历史的长河中, 都没有为自己命名的权利, 在历史文明中只能处于失语的状态余华把傻子作为主人公, 就是对传统社会的颠覆。

“病态者”的描述也是作者表现破碎的一种。生理的疾病或心理的怪癖, 于人是在所难免的, 有人就有病态。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 “病态者”的描述也是作者表现破碎的一种。表面上看“傻子”来发是一个“病态者”, 但实际上许阿三等人才是真正的病态者, 虽然对他们的病态并未得到细致的刻画, 更像是叙述时漫不经心的一笔, 然而这不起眼的病态却极大地揭示出人性的残酷和存在的荒谬。许阿三等人是真正的恶魔, 比如他们对“我”的欺辱, 他们杀狗这些破碎的形象放在破碎的图景上, 于是产生了怪诞。本雅明认为, 作品的未完成性能更好地暗示作品的完整性、连续性的丧失。

傻子话语权的缺失、许阿三们病态人格的展现都使作品变成一个片断, 而这个片断正好与作品内在世界的破败相辉映。小说中各个片断的重复出现, 构成了人物形象的一种普遍的特征, 从而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破碎的基调。但是, 这种主体的分裂性虽然呈现出人性恶的一面, 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却显示出人性的真实, 让人能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我与世界, 从而能够很好的拯救自我和世界。

三、忧郁注视下的主体

本雅明所言, 忧郁是主体的一种精神感受。他认为寓言是一种忧郁的沉思和体验, “客体在忧郁的沉思下变成寓言”。[5]纵观《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这篇小说的忧郁色彩, 主要体现在由孤独、死亡混合形成了一种极其沉重的基调。

孤独是这部小说的总体氛围。小说主人公来发的孤独不是无人理睬的孤独, 而是来自于周围人对其取笑、侮辱折磨中的孤独, 这种外表看起来热闹实质上却更衬托出来发的孤独。来发由于小狗的陪伴, 得到了精神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撑。但是周围的人却把陪伴来发的狗给打死吃了, 使来发连仅有的一点精神支柱也剥夺了。来发在众人取笑中独自承受着一切人为的不幸以及来自心灵深处的孤独。这种弱势群体面对强大外力的孤独, 不仅体现在傻子来发身上, 也体现在陈先生身上, 他作为知识分子试图对底层大众进行精神启蒙, 然而傻子依然故我, 从而使他的启蒙失去了意义, 使他感到孤独。在启蒙失败后, 他又想融入许阿三们这一群体, 但是许阿三们并没有接受他, 面对这致命的打击, 他再次承受孤独。这种个体性的孤独命运使小说的基调变得非常沉郁与感伤, 小说被深深的忧郁氛围所环绕。

死亡带来了更深层面的忧郁。小说中来发的父亲、小狗、陈先生、许阿三的纷纷离开, 使作品的忧郁氛围更加浓烈。与来发相伴的父亲死后, 他能获得的温情只是来自一只同样遭到人类抛弃的野狗, 但是许阿三等人却残忍的把与来发相伴的狗杀死吃掉, 来发很悲痛, 暗示了美好亲情的消失;陈先生作为启蒙者, 他的死象征着启蒙的彻底失败;许阿三死掉后, 看似愚昧随着许阿三消失了, 但当在许阿三的葬礼上, 许阿三的孙子任问来发:“喂, 我是不是你的爹”时, 人性的劣根性任然延续下去了。每一个人物的离世, 作者都没有进行悲痛的描摹, 却以及其冷峻的笔调勾勒死亡。余华虽没做悲痛的描摹, 但却更让我们悲痛沉郁, 更让我们难以忘怀。

“忧郁者所能允许的自身的惟一的快感, 而且是有力的快感, 就是寓言。”因此, 作家选择用寓言来言说。她用破碎的图景再现衰败、黑暗的真实现实, 用孤独、疯癫、死亡的元素营造忧郁的氛围, 不断在碎片中拼贴意义, 不断在废墟上寻找价值。本雅明认为寓言是忧郁者的沉思, 忧郁是寓言仅有的感情。在世界的沉沦中, 正是忧郁者凭借着忧郁, 清除对客观世界的最后幻觉, 赋予世界以新的意义。这就延伸到寓言作品的旨归性的重要属性:救赎性。

寓言性文本以救赎性作为其本质特性。寓言性文本呈现给读者一个破碎混乱的世界, 其真实的本质被破碎性的表象所掩盖, 这就需要发挥读者的力量。其以假的形式逼近真, 是寓言救赎力量的所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正是如此。面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以及荒诞本质, 余华并没有就此沉沦堕落, 而是将小说的笔触继续往前延伸。他用忧郁的目光看待世界, 用忧郁的沉思反思现实, 最终揭开现实美好的假象, 在彻底毁灭的世界里, 站在惨痛、凄凉的废墟上毅然吹响希望与拯救的号角。余华借助反讽修辞将自己的真实态度和事实真相蕴含于似是而非的假象中, 使读者透过假象领悟个中真理, 从而使文本获得了更有力量、更有意味的批判和颠覆。

摘要:余华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内容丰富、意蕴深刻, 具有独特的现代寓言性。本文拟从纵深的多重主题、碎裂的人物形象、忧郁注视下的主体三个方面深入挖掘小说所具有的现代寓言性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寓言性,多义性,破碎性,忧郁性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2] (德)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M].陈永国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45页.

[3]朱立元.“寓言式批评”理论的创立与成熟——本雅明文艺美学思想探讨之一[J].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4] (德) 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M].陈永国译, 马海良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138页.

篇4:接受没有目标的状态

在频繁的换工作和职业困惑与迷茫中,我该怎么办?

困惑关键词:无兴趣 无目标

提问者:李涛

河北理工大学

孟非老师您好!

我在大学念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找工作时没有什么明确目标,朋友告诉我物流行业不错,正好看到一家知名物流公司在招聘,就去应聘,顺利入职做了办公室行政工作。 本想着在一个大平台上能做点事,可进来才发现,在一个有着数千名员工的大企业里,自己只能是做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每天都在做一些琐事:订午餐、收快递,甚至有时还要帮部门经理跑腿交水电费,真的感觉越来越没意思,也没什么发展,就开始留意招聘职位。

有了一年的工作经验,又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于是辞职了。之后,我应聘到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做销售,销售自然比按部就班的行政更具挑战,但业绩指标、应付客户、加班加点等压力也随之而来。刚开始业绩不太好,收入不稳定,生活也因此一紧一松。3个月试用期到了,因为业绩没有达到预定指标,部门主管说我没通过试用期,后来就结束了劳动合同。

销售做不了,行政又没兴趣,到底做什么呢?只能是再跳槽试试别的工作。之后又应聘了网编,薪水不高,现在每天工作压力也很大,可是,再找还有更好的吗?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呢?现在还是有点迷茫。

李涛你好!

已看到你的来信,了解到了你关于工作的困惑与无助。作为电视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操作工,我谈不上有什么学历和资历,但受《大学生》杂志之邀,我愿意就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和感受来谈一下,希望能够有所启发。

在你的信中,你谈到自己已经换了两份工作了,但始终觉得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显然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当然,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人都跟你一样迷茫、困惑。但是如何走出迷茫呢?坚持,或许可以解决。

20年前我没考上大学,后来去印刷厂当了工人,受工伤差点夹断手指。从印刷厂出来之后,闲得皮痒了,我就在没什么招聘也没什么指标的情况下,去了电视台干临时工。也没想到当时只想混一天算一天的我从此走上了“电视不归路”。

我刚去台里的时候,干的是临时工当中最低级的杂活儿,通常都是接电话,给摄像机电池充电,扛背包机、三脚架之类,这跟你做的行政工作差不多。外出干活儿的时候,我就一路拎着摄像机,老摄像要拍的时候,我把机器递过去,人家拍完了,我再接过来继续拎着。在这期间,跟着老摄像拍片子,我也慢慢地学,没多久就学会摄像了,再后来,通过跟在编辑旁边看剪片,剪辑我也学会了。最后,摄像、剪辑、写稿、配音,这一套活儿不到一年时间,我也差不多都掌握了。这样,我就可以独立做片子了。

1994年夏天,有一部纪录片叫《西域风情》,拍这部片子的摄制组到台里来找摄像,老摄像们有的因为台里有栏目走不开,有的嫌时间太长,又在新疆拍摄,嫌苦不愿意去,而我是又能拍片子又肯吃苦又自由的人,就进了那个摄制组干摄像。在新疆我们一共拍了三个月,要跋涉于高原、沙漠、冰川,拍摄条件非常艰苦,另外两个摄像都是分别参与了一半,我是惟一一个从头拍到尾的。

回来后歇了大半年,1995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投拍一部中国奥运军团备战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大型纪录片《奔向亚特兰大》,因为我一直在体育组打工,所以我又进了这个组。这部片子一共拍了一百四十多盘素材,其中绝大部分是我拍的。后来,我还负责了这部纪录片的后期制作。《奔向亚特兰大》完成之后,我进了江苏台二套《都市传真》栏目,在这个新闻专题栏目组,拍摄、编辑、写稿、配音,我都自己来,且我到了该栏目后不久,从临时工转正成了正式记者。

在我的人生中,我没有想过我会当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等。我最开始在印刷厂上班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不知道是什么,也总是发挥不出来。那怎么办呢?在印刷厂好好干呗!认真过好每一天,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没有目标也不一定就不会有所发展,不会有所成功了。再后来电视台干临时工的时候,领导安排的每一项工作,我都认真做好,比领导要求得好出那么一点点,没想过一定要如何如何。

人当然应该清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以此为动力。可是在你没有目标的情况下,感觉迷茫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让自己接受没有目标的状态,好好做好眼前的事。当然,有的人可能是目标性的人,没有了目标他们就没有动力。但就我个人而言,对我自己来说,目标并不那么重要。正确看待自己走过的路,坚持把能做的每一项工作做好,说不定二十年后回头一看,自己还挺成功的呢!

篇5:没有目标就是木偶一个散文随笔

我想要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今晚,我躺在床上,凌晨一点半,我毫无睡意,脑子里都是之前工作的回忆,我任性的一次又一次的辞工,我到底想要什么,我给不了自己一个答案,每一天,我都得过且过,毫无目标,我对生活还剩下多少热情。每一份工作,每一件事,我熟悉了之后就毫无动力,难道我就这样一辈子吗?

我尝试了找目标,可是我的目标总会被一些事情给打破。我不想与外界联系,我变得无比暴躁,动不动就生气,到底怎么了,我为什么会这样……

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想笑着,可是现在我连笑的动力都没了,我不知道该怎么笑了,看着之前看的`笑话,看了以前看的剧,一直重复着,直到麻木。我想到外面去,看看世界有多大,看看我的心有多小,看看自己与着世界的差距,可是我没有勇气,没有勇气出门,没有勇气踏出第一步。

时间就这样惆怅中度过了,现在凌晨一点五十分,我脑袋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出来,或许我就这么开始我的一天。外面下雨了,这个半月一直都在下雨,听着雨敲打着地面,心里似乎平静了不少,可是,雨总有一刻会停,天还有几个小时会亮,或许明天我就这么过去了……?

一日复一日,还有多少个明天,感觉自己像是木偶一样,木偶重复着动作,我重复着生活。?

篇6:没有谁比你更爱你自己散文

一场失败的考试,父母的责怪,失望的脸色,躲到厕所里偷偷地哭泣;职场失利,被老板大骂,被同事嘲讽,还要强撑着微笑;生意失败,一文不名,站在楼顶上觉得随时可以结束惨淡的生命;被爱人背叛,分手时才发现家中财产被转移一空……

每一件,在当时看来都足以令人崩溃,都让人觉得,下一秒几乎就挨不下去了。那么,还记得吗?最终是怎么扛过来的?

我人生最灰暗的阶段,是几年前在工作中遇见的一场挫折。那场挫折当时几乎将我打垮,当时真的觉得自己失败透顶,身陷绝境。多年的付出被否定,职位突然被撤换,同事处处设绊子,朋友的不信任,老板的敷衍,客户一夜之间仿佛从未认识过你这个人,连家人也无法理解,还常常语出苛责……

某天,我实在忍不了公司的氛围,就抱着笔记本去楼下的咖啡厅办公。心情刚刚好些,一条短信进来了,内容关于我的工作。发送短信的是和我曾经关系最好的客户朋友,此刻她言辞冰冷,公事公办地告诉我,合作取消了。我盯着那条短信,刚刚积攒起来的`一点好心情在一瞬间烟消云散。

正巧咖啡厅放到那首《昨日重现》,音乐顿时成了催化剂。我鼻子一酸,眼泪噼里啪啦就落在了电脑上。我越想越难受,实在忍不住委屈,索性伏在桌子上哭起来,还不敢发出太大的声音,生怕惊扰到其他人。

我哭了很久,只觉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身上无力。直到有人碰了碰我。

我以为是服务员,暗气这人当真没眼色,也不管自己满脸泪痕,拾起眼就恶狠狠盯着对方。谁知,居然是坐在邻桌的一个陌生男子。见我盯着他,他推过来一杯热茶。

“喝口水,补充点儿眼泪。”

我有点茫然地看着他,完全愣住了。

他笑了笑:“天大的事儿,都没有自己的身体重要。要是连眼泪都干了,你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在那之后,我也不止一次遇见很多困窘的、伤心的、压抑的时刻,也仍然控制不住,不止一次大哭。可每次哭过,我都不会忘记给自己倒一杯温水,强迫自己喝下去。

要是连眼泪都干了,你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我始终记得这句话。

有一位朋友,是一名销售主管,也是所有人眼中的“女强人”。我们经常说她是酒桌巾帼。一桌子男男女女对饮,她从不扭捏,该喝就喝,并且会在酒桌上把她的问题立竿见影地解决。

最可怕的是,这个女人已经快四十岁了,身体机能却依然很棒,饮酒海量,胃肠却从不出问题。

我问她保养秘籍,她哈哈一笑,说哪有什么秘籍,都是最简单的保养。

“绝不掏空自己,健康地活着,是成功的唯一前提。”她说。

每天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和狂欢,吃健康的饮食,喝干净的水。

尽量少吸烟或不吸烟,不过量饮酒,减少与人争执,少动气。

不过度接听电话,如果真的避免不了,尽量使用耳机。

有再急的事情,都要想一想,自己的身体是否承受得了,是否真的需要立刻去处理,是否可以缓一缓,有没有过度伤害到自己的生活。

篇7:两个以上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

“年轻人事业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精力太分散。”这是戴尔・卡耐基在分析了众多个人事业失败的案例后得出的结论。事实的确如此,许多生活中的失败者几乎都在好几个行业中艰苦地奋斗过。然而如果他们的努力能集中在一个方向上,就足以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功。

“瞧这儿,”一个农场主对他新来的帮手杰罗克说,“你这种犁法是不行的,你都犁歪了,在这样弯曲的犁沟中,玉米会长得很混乱。你应该让你的眼睛盯住田地那边的某样东西,然后以它为目标,朝它前进。大门旁边的那头奶牛正好对着我们,现在把你的犁插入土地中,然后对准它,你就能犁出一条笔直的犁沟了。

“好的,先生。”

10分钟以后,当农场主回来时,他看见犁痕弯弯曲曲地遍布整个田野。

“停住!停在那儿!”

“先生,”杰罗克说,“我绝对是按照你告诉我的在做,我笔直地朝那头奶牛走去,可是她却老是在动。”

因为目标总是在变动,你就不得不在这个目标和那个目标之间疲于奔命,这是一种没有目的、欠缺考虑、而且非常笨拙的工作方法。这种行事方法除了招致失败以外,还能带来什么呢?

试想,有这样一个人,他只有一种技能,但是他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集中于一个毫不动摇的目标之上。而另外一个人,他很有头脑,但把他的精力分散开来,而且从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我们可以这样断言:前者将会取得更多的成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一个专注的目的,教育不能,天分不能,才智不能,勤奋不能,意志的力量也不能。没有一个专注目标的人生,注定是一个失败的人生。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人,个人素质很高,工作能力很强,也有着他那个年龄的人所特有的积极进取心。他周围的许多同学和同事都认为,他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人。但是,来,他订立过许多人生目标,却没有一次是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订立的,

一天到晚,不是忙着考托福就是考注册会计师,今天想出国,明天想开公司。年轻人的那股冲劲和激情全部被他挥洒在工作周围的事情上了。

眼看着那些有些“愚钝”的同龄“老黄牛”被公司重用,而自己的诸多梦想都没有开花,除了抱怨世界之不公外,就把“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口头禅挂在嘴上,以缓解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工作对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出了更高、更广、更深的要求。一个做事时总是摇摆不定、变来变去的人,只会将自己长时间积累的职业经验和资源都舍弃了,无法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也就无法超越他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日本有句谚语叫做“滚石不生苔”,所谓的“滚石不生苔”是指不在一个地方稳定下来而一直四处打转的话,就不会得到现实的收获。这里的“苔”指的是经验、资产、技巧、信用等等。

一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转而从事新工作,他的损失是相当大的,如多年来他所积累的资历、职位、经验和人际关系网络等等,也就是说,过去花费在这份工作上的时间成本可能变得完全无用了。另外,人都是有行为定式和心理惰性的,到了一定年龄,经验增长了许多,锐气却也消磨了不少,这是一种正常的资源损失;如果此时放弃已经厚实的经验而去倚重日趋单薄的锐气,难免让人觉得有些不合常理和有悖自然。

当然,年轻人在事业的开端有多个目标是很正常的。这好比罗盘指针在被磁化之前所指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只有在被磁石磁化而具有特殊属性之后,才成为罗盘。同样,一个人一开始可能确定不了自己的方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最终就会,也必须确定一个自己发展的目标。

篇8:语文教育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框框

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理解的偏差和实践的走样, 近些年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一股“泛语文”现象 (细分下去还有“乏语文”、“非语文”和“反语文”, 我将这四者合称为“F4现象”) 。这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警惕, 不少人对这种语文新课改中的新现象进行批判, 这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泛语文”, 顾名思义就是本真语文的泛滥化,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当然有它独自的疆域, 泛化语文教育自然会稀释了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 削弱它的功能, 模糊它的焦点, 乃至冲淡它的味道。“泛语文”教育充斥大量与语文无关的东西, 那就是“乏语文”、“非语文”;“泛语文”教育发展到极端非但无助于反而损害了语文教育本身, 这就是“反语文”。当然, 语文学科 (教育) 的疆域不是固定不变的, 不同的时代甚至同一时代不同地域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等也可能大相径庭。所以, 要画出固定的、唯一的“语文框框”确实不可能, 也不应该。然而, 如果由此就认为语文教育“怎么都行”, 语文教育的界限可以任意认定甚至干脆否认语文边界的存在, 那就堕入了不可知论或者虚无主义了。这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 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鉴于“泛语文”现象在新课改中确实存在而且还较为普遍甚至有愈演愈烈趋势, 对其进行批判遏阻是必要的。当然, 对“泛语文”批判进行反批判同样也是应该的———就在“泛语文”大有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际, 有论者挺身而出为“泛语文”辩护, 对“泛语文”批判作出反批判。这确实让人眼睛一亮, 这种学术勇气是非常可嘉的。当然, 这种反批判同样也要接受来自事实和逻辑的检验。

自称“语文乌鸦”的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程少堂老师在《语文月刊》2009年第5期发表“万言书”《“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兼对“泛语文批判”的初步批判》 (以下简称“初批”。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 (下半月) 》2009年第8期全文转载该文) 文章的第一部分用了六千多字来谈“语文味”, 第二部分则“顺带一枪”, 用了三千多字对“目前很主流很盛行很堂而皇之因而似乎见不到有人公开质疑”的“泛语文批判”进行了“提出问题式的初步批判”。由于认为自己的“反批判”不只是“不主流”“不堂而皇之”, 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所以他竟然作好了在论战中“牺牲”当个“语文烈士”的准备———在给自己做通了思想工作之后他就“鼓足了勇气拟在这个初步批判的基础上对‘泛语文批判’进行一系列批判”, 于是我们便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1期看到了程老师的另一篇大作《“泛语文”批判之再批判》 (以下简称“再批”) 。程老师还在该正文前郑重宣布了自己对“泛语文”批判进行反批判的决绝态度:“不但‘敌退我进, 敌进我也进’, 而且准备‘打得赢就打, 打不赢也要打’!”展现了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气概。不过末了他又表态“欢迎语文界同行对我的‘反批判’进行再批判”。唐某作为程老师的“语文界同行”, 恭敬不如从命, 斗胆对程老师的关于泛语文批判的“反批判”进行“再批判”。

程老师对“泛语文”批判是一批再批, 有十足的火药味, 也许还有些他自认为的“语文味”, 遗憾的就是缺乏一点“逻辑味”。综而观之, 程老师的“初批”和“再批”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在此先对程老师的“初批”进行辨析。

在“初批”一文中, 程老师对“泛语文”批判的反批判主要观点如下:

1. 认为别人批他这个首倡“语文味”、反语文异化者的课反而是“泛语文”的代表,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本人是反语文异化的嘛, 怎么会犯类似于“泛语文”那样使语文教育异化的错误呢?问题是, 口头说反语文异化, 事实上在实践中却异化;或者主观上反语文异化, 客观上却异化了语文则是有可能的。

2. 认为别人批评他的“语文味”课属于“泛语文”是由于彼此对“语文”、“泛语文”、“非语文”理解有偏差所致:“语文界对语文的本质, 以及‘泛语文’、‘非语文’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存在重大偏差。说我的语文课缺少‘语文味’也与这种偏差有关。”这个判断非常正确, 问题的关键是, 程老师与语文界其他同仁对“语文”、“泛语文”、“非语文”理解存在的“重大偏差”在什么地方?程老师不再论及。

3. 认为批判“泛语文”者是“用形式逻辑方法定义语文的本质, 即认为语文的本质是基于同一性的自本质”, 也就是划定“语文”的范围将这个范围之外的称为“泛语文”;认为“泛语文”批判者的“这些文章的核心思想, 就是企图要给语文教学画一个明确的框框”。

4. 认为“以辩证逻辑的眼光看”的话, “泛语文”也是语文。“批评我的《荷花淀》是‘泛语文’以及其他一些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文章, 宣扬的是同一个观念:语文就是语文。但是实际上, 语文还有其非语文的一半。以辩证逻辑的眼光看, ‘泛语文’既不是语文也是语文, ‘反语文’既不是语文也是语文 (美学界就有著名学者写有《反美学》的专著, 仍然属于美学范畴) , 同样, 所谓‘伪语文’既不是语文也是语文。”

5. 也承认语文教学中存在大量“不属于语文的东西”, 也认为有必要“纯化语文教学”。“当今的语文教学, 存在着大量不属于语文的东西 (需要说明的是, 我并不是主张凡是不属于语文的东西在语文课上都不能教) ”。“要改造当今的语文教育, 就必须纯化语文课本、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学方式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 语文味教学流派所主张的‘纯化语文教学’不是有的专家所主张的狭隘的‘纯化’) 。请注意我在括号中强调的话。”

程老师一方面承认当今语文教学存在大量“不属于语文的东西”, 但另一方面又特别“说明”自己并不是主张“凡是不属于语文的东西在语文课上都不能教”。至于哪些不属于语文的东西不能在语文课上教哪些东西能够教则就不再“说明”了;程老师既强调“纯化”语文教育, 又说自己的“纯化”与别人的不一样, 但彼此如何不一样则语焉不详了。

程老师在“初批”中对“泛语文”批判的反批判的以上观点可以简单归纳为两个点:一是认为他所主张和践行的“语文味”课不是“泛语文”课;二是语文的“泛”与否难以确认也不该否定。

程老师认为他所主张和践行的“语文味”课不是“泛语文”课, 他的主要理由是他本人是反对语文教育异化的, 如果“泛语文”是语文的异化, 那么他的语文课当然就不 (能) 属于“泛语文”范畴了。这是类似与从动机推导出结果一样, 两者是缺乏因果联系的。程老师倡导的“语文味”本意似乎是语文的“原汁原味”, 但是批评者却认为他的所谓“语文味”课 (如他将《荷花淀》上成“中国文化课”的课例) 所体现出来的不是语文的“原味”而是“异味”, 因此将其作为“泛语文”的范例。程老师当然可以不同意批评者的观点, 但是他无法仅通过表明自己也反对语文教育异化就排除他的语文课是异化的“泛语文”课。因为批评者程老师都承认他的课有一种特殊的“味”, 程老师本人认为那就是语文“原味”而批评者认为是“异味”。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双方辨析看这味到底是哪种性质, 要求助更上位的概念———关键在于对语文以及“泛语文”的定义上。

程老师认为语文的“泛”与“不泛”标准难以确定, 划分难以操作, 言下之意是说要认定“泛语文”是徒劳的, 最后竟然认为“泛语文”也是语文, 甚至连“伪语文”、“反语文”也是语文!说“泛语文”难以确认这个判断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在作进一步推论时, 程老师就逐渐走到了反逻辑的轨道上去了。语文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内容的综合性, 界限的模糊性确实在认定一种语文教育是不是“泛”了非常困难。这不像一件商品那么清楚, 如珠才是商品, 椟则是商品的包装, 所以“买椟还珠”就闹笑话。为了论证语文内容的多元性, 程老师竟然对“语文就是语文”提出质疑, 公然向逻辑上的同一律即“A是A”发出挑战, 这有点像唐吉诃德向风车作战, 真是勉为其难了———如果说“‘泛语文’也是语文”还勉强说得通的话, 那么认为“伪语文”、“反语文”也是语文其谬误就没有任何讨论余地了, 因为“伪语文”和“反语文”都是非语文, 根据逻辑上的同一律, 无论如何“辩证”都绝都无法从“A是A”推导出一个“A是非A”的结论来!

“初批”所显示的“泛语文”批判和反批判的焦点在于:语文学科 (教育) 到底有没有一个它独自的与其他任何学科不重叠的疆域?相信作为语文教育行家里手的程老师对这个问题也会给予肯定的回答———我们都十分清楚, 如果那个独自的疆域不存在, 那么语文教育也就不复存在, 或者说语文学科 (教育) 存在的合法性也就消失了。“划定‘语文’的范围将这个范围之外的称为‘泛语文’”乍听起来很草率, 因为“划定”主观性太强了, 划定者的身份, 划定的标准等都是不明确的, 所以这极可能将“泛语文”中部分仍属于语文的范畴剔除到语文的疆域之外造成对语文教育被窄化 (这是程老师合理的担忧!) 。然而, 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问题就明朗了许多:“确认语文的独自疆域将疆域之外的称为‘泛语文’”。一旦承认语文有其独自疆域, 你就无法否认其疆域外的所谓语文教育属于“泛语文”。那么“确认”语文独自疆域的标准是什么呢?原则上说当然就是“语文的独自疆域”本身!但是“语文的独自疆域”又是什么呢?这当然得从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来确定;可是谁的“考虑”是正确的呢?谁又来判断这种“考虑”的正确性?而判断者的判断的合法性又如何获得呢?我们可以不断地追溯下去, 以至陷入无穷还原的陷阱之中。然而, 即便这些追问难以得出确定的答案, 这样追问和探索也是有意义的, 它们虽然无法支持我们“企图要给语文教学画一个明确的框框”, 但是却让我们相信语文学科 (教育) 肯定有一个其他任何学科无法覆盖和取代的“框框”, 并且引领我们无限地趋近“明确”那个“框框” (疆域) 的所在。

其实我们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向程老师证明语文的“框框”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程老师是“语文味”的首创者, 我们就以此说之。程老师提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这就意味着至少是程老师本人认为有“非语文味”的语文课存在。那什么是“语文味”呢?程老师曾经给出明确的定义, 也就是说明确界定了“语文味”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概念必然具备的两个要素) , 那么, 不符合其内涵并在其外延之外的自然都属于“非语文味”———程老师会承认“非语文味”也是“语文味”吗?如果我们将很多似是而非的很多“味”都理解为“语文味”, 致使所谓的“语文味”泛化了, 出现了“泛语文味”, 那么程老师态度如何呢?假如程老师本人也反对“泛语文味”, 那么我说他“企图给‘语文味’画定一个明确的框框”, 程老师如何回应呢?

语文教育泛化是不应该的, 以反对语文教育泛化为由人为窄化语文教育的领域也同样有害, 所以, “泛语文”批判和反批判都十分必要。程老师发人所未发, 为“泛语文”声辩, 对“泛语文”批判作出反批判, 本意应该是想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划定语文的边界, 不要将本来属于语文范畴的内容也斥之为“泛语文”而必欲除之而后快。这种批评提醒是可贵的, 甚至说是及时的。就这一点而言我对程老师怀有足够的敬意!在此与程老师坦诚“商榷”, 意在表明, 我们不能在注意到并论证了语文教育界限模糊性的同时, 连语文教育的合法疆域也反对甚至不承认其存在。从事实上, 我们无法否定“泛语文”现象的存在;从逻辑上, 我们无法由语文学科 (教育) 界限的模糊和难以确定就否定其独自疆域的存在———语文应该也必然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框框”。

唐子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改革。现居广西桂林。本文编校:王玲

篇9:我们的目标是没有厨余!

白菜

白菜叶:

菜叶部分质地细软,可用来烧各种菜肴,平日吃的白菜卷就是这个部位,它比较嫩,适合轻微加热,因此也是冬天涮火锅必备的。

白菜帮子:

白菜帮子并不讨喜,很多人嫌弃它口感不好,其实它不适合做菜,但可剁碎拌馅或榨汁,味道甜甜的。

外层:

白菜买来时最外面那层往往已有些残破,不要将它轻易丢弃,待自然风干后它会成为“保护膜”,帮助白菜储存。勿用保鲜膜等包裹白菜,不然会加速其腐烂。

菜心:

白菜最嫩的中心部位,白灼、热炒、凉拌、煮汤等都很美味。有闲情的话还能种菜心:盘里放少许水,将菜心放入,不久还会开出小花来呢!

柚子

柚子皮:

柚子皮驱除冰箱异味的功效地球人都知道,不过它还有别的用处,耐心往下看吧!

白瓤:

在桂林,人们有炒柚子瓤的习惯,以它入菜还能化解油腻呢!去掉表皮,将白色部分在水里烫一下,接着长时间浸泡去除苦味,就可开炒啦!

柚子瓣:

柚子含大量维生素C,还具健胃、润肺等功效,更是糖尿病人的理想食物,不过那么多好处也许还抵不上一句“好吃”来得打动人心吧!

橘子

橘皮:

橘子皮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香精油,可以做成糖橘丝、糖橘丁、橘皮酱等。不过我们最熟悉的还是陈皮,其味清香,而且提神、通气,可以用来泡水喝;熬粥时,放入几片陈皮,也会让粥更加芳香爽口;炖肉或烧排骨时,加入几片陈皮还有解腻的功效。

橘肉:

橘肉不用多说,但记住如果做橘子酱,橘核可不能丢,它能让果酱更黏稠。

白筋:

橘子外面的白丝叫橘络,虽苦,却有通络化痰、顺气活血之功效,且可去火,不要撕掉哦!

玉米

玉米叶:

蒸好的面食,底被粘掉一大块,顿时破了相,这是做面食的人永远的痛,其实很简单,蒸时将玉米叶垫在下面,即可避免。

玉米须和玉米梗:

玉米须有很好的利尿、降压、降糖之功效,可以专门熬水喝。玉米梗则具有良好的止汗作用。

玉米粒:

要让玉米粒和玉米梗“分家”并非易事,用刀将玉米纵向剖开,就能一排排地掰;也可将玉米煮熟,用筷子插入固定,用小铁勺的柄沿着玉米一排排推下去。现在网上有专门的“剥玉米器”,也非常方便。

将玉米尾部切掉,小心地剥下玉米叶,选择完整、大张的留下,洗净。

玉米叶切去头尾,留中间比较宽的一段,切成大小相似的方形。

将玉米叶按纹路纵横交错摆放在保鲜膜上,包好放入冰箱冷冻室保存。

篇10:一封没有目标的履历

以「敬启者」为对象的履历,与垃圾邮件无异。一封没有目标的履历,通常只配垫鸟笼底。大部分直销商寄出的推销信件都直接从邮箱进入字纸篓。没有收件者会期待收到以标准格式写成的履历,即使收到了,也会很快地被扔进办公室的「丢弃」篮。少数履历会让对方写一封「抱歉」信,但是99.2%都会被扔进废弃纸张的箱子。

一般销售员将未事先订定约会就拜访客户的行为,称为「烧冷灶」,而烧冷灶的成功率是绝不会高的。客户可能不需要产品,或者根本不在。电话营销人员应避免在晚餐时间推销产品,因为这时候顾客或许忙于烧饭,或不需要产品,或根本不在家,因此成功率最低。没有收到邀请就贸然寄出履历,成功率都非常低。

你就是产品,你的履历就是销售文案。超级销售员不会在会见潜在顾客前,将任何推销性文字送出。他们知道在会见顾客以前送出文案,不但文字本身可能漫无边际、不能打动顾客的心,而且很可能不会得到顾客的青睐而进一步阅读。

超级销售员在与顾客见过一次面以后才会送出销售文件,或者在第二、三次与顾客会面时亲自奉上。如果这份文案不是为顾客量身定作而写、而印的.话,超级销售员一定会特别标明最相关的部分。

超级销售员先让顾客对产品产生兴趣,再以书面肯定它,并将文字数据交到顾客手中,让他牢牢记在心里。

请牢牢记住超级销售员的例子。在你的顾客与你会面、和你说话,以及和你当面交流了以后,他会对你的履历更为印象深刻。如果你的履历是专为眼前与你会谈的人而写,那么效果就更佳,因为它能证明你的能力,并更切合顾客需要。

上一篇:冀教版五年级下全册音乐教案下一篇:污水处理拟合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