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司法局“四定”举措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2024-04-20

荔湾区司法局“四定”举措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精选6篇)

篇1:荔湾区司法局“四定”举措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深化服务促发展主题题活动简讯

荔湾区司法局“四定”举措

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在开展“深化服务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中,荔湾区司法局在全局倡导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出台四项硬性措施力促党员干部学习常态化,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队伍服务能力。

定时交流,搭好两个平台。一是在局内网设立读书交流栏目,定期刊登干部职工的学习体会、感想、随笔、书籍推荐介绍等文章,由各支部轮流组稿,每季刊出一期,科员以上党员干部每年至少投稿一篇。二是局每个季度将利用一个星期六上午的时间组织开展一次读书心得大家谈活动。

定额投入,建好三个阵地。为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我局在机关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在各党支部设立了公共书架和在各科所设立图书角三个读书阵地。在去年开展读书活动已购书目的基础上,前期投入5000元统一购买一批学习资料,以后每季定额投入1000到1500元经费,逐步配齐满足干部职工阅读需求的图书数量,局党委还号召干部职工向局图书阅览室交换自购优秀书籍,每人每年至少上交两本个人自选书籍用于全局交流阅读,到期归还本人。阅览室设置打卡机,记录每位党员干部的学习时间,每位党员干部在阅览室学习时间全年应不少于24学时。

定量要求,完成四项任务。每个党员干部个人自学要利用集中学习时间和业余时间研读理论书、精读业务书、选读文学书,完成每天学习1小时、每月阅读1本书、每季度撰写1篇心得体会文章、每年撰写1篇调研报告和至少应阅读一本以上政治理论类书籍的“四个一”学习任务。

定期考核,落实五项制度。一是落实考勤制度,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活动由政工负责考勤,业务培训由各业务科室负责考勤,学习和考勤情况向政工办报备。各党支部每次集中学习都要严格考勤登记,在会议记录本上如实记录。二是落实述学制度,单位和个人要结合半年、年终工作总结,报告有关学习情况。三是落实评学制度,各支部要结合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时机,把党员的的学习情况作为党员评议的重要内容,对党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议。四是落实督查制度,各科室和司法所要根据学习计划安排,定期检查督促所属干部职工的读书学习情况,各党支部要利用交流活动抽查党员的学习情况。政工办要定期调阅一定比例的党员干部职工读书笔记,年终全面检查学习学习型党组织推进情况。五是落实奖惩制度,学绩的好坏作为评选优秀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考核重要内容之一。

(荔湾区司法局 刘德清)

篇2:荔湾区司法局“四定”举措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效能建设

且末司法局对2012年效能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把这块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中来抓,明确提出了“从细微处着手,全面深入抓好效能建设,确保成为五星级机关”的目标。为此,且末司法局实施六大举措,扎实推进效能建设。

一是全面部署效能建设各项规定和要求。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和全体机关干部会议,要求各同志严守效能建设的各项规定,集中精力干事业,认认真真为群众办实事;要求各科室切实制定为群众办实事的实招,定期将落实情况向局效能建设领导组汇报。

二是深入开展规范化创建活动。根据自治区市司法行政规范化建设要求,结合市效能办六查六创的具体内容,确立2012年为效能建设规范化年,把效能建设的各项规定与要求细化到规范化司法所建设、规范化法律援助中心建设的方方面面,全面提升规范化建设的内涵,以在自治区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三是认真修订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考核办法共分66条,明确共性任务,并针对不同科室制定个性任务;同时,从为群众服务、提升工作效能的角度去考虑,详细制定了分解到每个

人的百分考核细则,量化各同志的工作内容,从根本上改变各同志的工作状态,切实做到“工作在岗、状态必须在岗”的要求。四是牢记效能建设相关内容。要求全体同志牢记局政务公开内容和效能建设六查六创及四项禁令内容,局效能办将组织不定期抽查测试。

五是组织每月“三个想一想”活动。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开展想一想上一月自己在效能建设上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想一想本月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想一想其他同志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值得学习与借鉴。要求各同志每月写1篇心得,认真回顾总结一个月的工作情况。局依据每位同志的学习实践程度,确定年终的评先评优。

篇3: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目标与举措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在国内研究中, 多数学者认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企业的内在要求, 但在表述中各有侧重。有的从系统工程角度指出, 创新型企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至少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综合,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并强调技术创新的核心作用, 突出强调结果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的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 认为创新型企业就是在把有价值的技术变革成果转化成商业化产品的过程中, 推动形成新产品、新市场、新产业和新增长的企业。还有很多学者更加倾向于对评价指标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并且其中多数的创新型企业概念以及评价框架是基于三部委在《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中提出的关于创新型企业界定的理解。

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相对于一般的学术研究, 承载了更多的现实意义。所以, 把握创新型企业的内涵要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这个大背景。

创新型企业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结合的必然产物。很多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 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 都明确鼓励这类企业的发展。从国际上看, 创新型企业是推动国家实现内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例如, 韩国的三星集团、现代汽车公司和LG集团, 德国的西门子股份公司, 美国的微软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IBM) 、苹果股份有限公司等, 带动的不只是一个行业, 而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基于此, 三部委决定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并在《通知》以及第一批和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评价中明确强调, 创新型企业是指“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依靠创新实现持续发展的企业”。这里, 所谓的“依靠创新”是指依靠技术创新, 包括了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可见, 相对于其他企业, 创新型企业在竞争中主要依靠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依靠创新获利的能力取得竞争优势, 是一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 代表的是一种新兴的企业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企业体现了未来社会中企业发展依靠创新这一基本发展趋势。

理解创新驱动发展, 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不局限在高新技术产业中, 传统产业中也有, 所以创新型企业在农业、传统制造业中也存在。二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成果主要表现在具有完全自主权益的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产品或服务上, 实现的是企业扩大化再生产中的市场利益, 包括市场地位、利润和竞争力。三是驱动发展的创新是持续的系统性创新, 不是一次性的创新, 不是依赖性的创新, 不是片面性的创新, 它强调创新的自主、全面、协同、开放和自组织能力。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式方法是动态发展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阶段, 应对不同的社会需求, 创新所依赖的科学基础不同, 凭借的技术手段不同, 组织方式亦有不同, 因而创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五是要把握创新型企业建设中的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政策导向, 是基于实现经济内生增长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因此, 在企业发展中, 一个成功的创新型企业必然会是高度依赖自主创新的。在市场竞争中, 创新型企业会主动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 同时还会积极加强战略、制度和组织创新。这种依靠创新获得的竞争优势, 首先是实现国内层面的重大突破创新, 相对于国内产业发展平均水平具备显著的相对优势, 即在行业内是领先企业;其次是面向国际竞争的相对优势, 或具备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潜力。

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创新型企业的特征可分为表征性特征和本质性特征。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印证, 共同展现了创新型企业的实质内涵。

首先, 表征性特征是外在的, 可测度的, 主要包含7个方面。一是较高的R&D投入。高的R&D投入是企业在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的保证, 不仅能生成大量的专利、技术秘诀和技术储备, 更能提高企业对外部新知识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二是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掌握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特别是核心技术专利的所有权或排他使用权, 拥有高水平的企业技术标准, 主导或主要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和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三是拥有自主知名品牌。注重高品质自主品牌产品的经营管理, 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 打造品牌文化, 在国内外市场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四是明确的创新发展战略。企业有未来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 瞄准未来目标市场, 以创新为核心手段, 强调知识产权保护, 配有推动创新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五是较高的市场收益。基于创新成果的应用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增加值和利润具有较高的成长性, 有较高的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六是具备R&D成果商品化、规模化所需的雄厚资金或获取所需大量资金的融资渠道。经验表明, 科研、中试开发和转化三者费用比例为1∶10∶100, 从R&D到创新获利还需要大量投入, 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 具备充足的资金或可靠的资金渠道是企业持续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七是显著的行业带动性。在行业内技术领先, 是技术市场活跃的基本力量, 辐射行业内其他企业技术进步, 或在行业内占有较大份额, 能有力地带动产业技术创新与进步。

其次, 本质性特征是内在的, 难以客观测度的, 主要包含3个方面。一是持续的技术创新驱动力, 或者说是企业发展依靠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创新型企业的第一特征。这不是企业几个指标的简单叠加, 而是一个具备自组织持续技术创新发展能力的系统分析。因此, 包含部分定量因素却难以完全客观量化测度, 需要从系统工程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考察。二是较完备的创新管理制度。有效管理能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二者相互支撑、交替进步。完备的创新管理制度, 以高效地组织、精简的结构、适当的激励、有力的保障等构成一个流畅运转的制度体系, 保证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三是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文化。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思维, 是企业创新文化的精髓。良好的创新文化, 弘扬企业家精神, 追求创新发展, 能够不断吸纳、采用、创建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商业模式, 能够有效地调整企业R&D、生产和销售活动, 能够高效地利用企业和社会创新资源进行独立创新和合作创新, 以及促进企业内开展全员创新, 实现全面创新、系统创新、持续创新。

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目标

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力争要实现4个层面目标。一是企业层面, 引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知名品牌、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打造创新型企业500强;二是产业层面, 发挥创新型企业支撑、带动作用,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在战略性产业上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在重点领域中的突破性创新能力;三是国家层面,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四是制度层面, 逐步完善利于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

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举措

创新型企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支持。面对我国创新型企业与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之间的差距和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以及创新型企业的内在要求, 除了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艰苦努力外, 国家为之创造必要的条件, 营造良好的环境, 协助企业克服困难, 也是十分必要的。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部署上看,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三大抓手”之一, 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的“点”战略。只有将创新型企业这个战略点做实, 以创新型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条产业“线”才能成为实线, 发挥作用,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才能成为提升产业或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面”, 支撑发展。而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绝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一个比较密切的产学研合作网络。这就是一个个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突出引导、注重集成、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基本原则, 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鼓励原始创新, 引导企业实现创新模式升级。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政策导向是: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的先锋, 创新型企业要率先实现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突破性创新的转变, 将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基点逐步向原始创新能力转移, 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向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转移, 站在竞争的制高点。事实也表明, 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在细化市场、特定领域进行创新突破, 掌控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占领高端市场, 引领产业发展。特别是那些针对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 国内有很多满足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 创新型企业在这方面的转化更具有优势。所以, 在制定创新型企业的激励政策中, 以及在创新型企业的考核与评价中, 要突出对原始创新、突破性创新的引导, 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升级创新模式,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2) 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型企业建设的产业布局上, 要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相结合, 特别是要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自身的一些独特特点, 如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信息网络行业等, 虽然具有很好的市场需求前景, 但这种市场是需要企业经过成功的开拓和培育才能发展起来的。这在创新型企业遴选中需给予足够的关注。特别是新兴产业中的很多企业, 规模较小, 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 发展风险相对较高, 因而这些企业面临更大的淘汰风险。在对这些企业的评价中, 需要考虑这种市场风险, 即创新型企业, 作为一类从事高投入、高风险创新活动的企业, 也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淘汰率。这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来讲非常重要, 尤其是那些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又处于较高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参评企业。

3) 发挥创新型企业评价的引导作用。作为一个长期有效的政策工具, 将创新型企业评价工作制度化, 以加强评价工作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作用。培育创新型企业500强, 关键在于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强创新型企业评价工作, 完善指标体系系统研究, 树立评价指标指引, 突出创新引导性强的指标, 如R&D投入、发明专利等指标, 加强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投入的导向, 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 提高企业投入创新发展的热情, 引导企业对发展路径的选择, 发挥评价的政策引导作用。

将评价工作制度化, 建立一个创新型企业动态评价机制。一方面系统完善创新型企业政策, 如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型试点企业与创新型企业层次区别, 再如创新型企业500强是试点企业500家, 还是授予创新型企业称号的企业500家, 以及与地方创新型企业评价的协调问题等。另一方面, 激励企业不断创新, 特别是动态监测和评价已经授牌的创新型企业, 剔除那些创新裹足不前的“落后”企业, 并补充一些新生创新型企业, 以确保创新型企业500强在国家创新发展中起到示范、支撑和引领作用。

篇4:三项举措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

一是理清权力清单,突出办案主体地位。探索制定《主任检察官改革方案》,拟建立“主任检察官责任制”专业化办案模式,细化主任检察官的职权与责任,对其选任、免除条件及相应待遇作出规定,厘清不同专业小组的职责范围,明确赋予主任检察官“对所承办的以及负责审批的案件,独立作出起诉、退查、延期、补充证据的决定”等11项权利,充分调动检察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加强权力监督,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完善案件质量保障机制,依托案件管理系统、纪检监察系统以及检察指挥管理中心等内部监控平台,通过定期案件评查、个案质量考评、每月办案(事)质量与风险报告、错案重大瑕疵案件剖析会、自侦案件讯问同步监督等制度,建立起立体监督网络,实现对案件的流程监管、风险防控、跟踪监督,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有案件的集中统一管理,将办案活动置于有效监督管理之中,从而加强对办案人员的监督制约。完善司法责任监督追究机制,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一案三卡”制度,建立干警司法档案和个人月工作业绩档案,实行错案追究和安全事故、涉检信访案件责任倒查等制度,加强对司法办案活动的检务督察。完善接受外部监督机制,坚持重大事项、重大问题、重大案件等及时向党委和人大常委会请示报告,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主动接受法院、公安机关的制约,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律师远程会见工作机制,认真听取律师意见,确保检察权依法规范行使。

篇5:荔湾区司法局“四定”举措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可以说, “1654”工作举措, 是锦江区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和基本方法, 其内涵丰富、具体, 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一、确定一个指导思想

“1”是指“确定一个指导思想”, 即“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以信息化领跑教育现代化、以信息化助推教育国际化”。

这个指导思想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 既是工作策略, 也是工作方法。它厘清了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关系, 明确了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载体和手段, 有利于在具体工作推动中打出“组合拳”, 促进“三化联动”和“四化融合”, 整体推进教育品质的提升。

二、搭建六个工作平台

“6”是指“搭建六个工作平台”, 即我区自主开发和建设的网络基础平台、教学应用平台、教学资源平台、在线教研平台、教育技术管理平台、教育目标督导考核平台。

1.网络基础平台

我区教育系统网络基础平台以锦江教育城域网为核心, 实现了“市-区-校”三级千兆光纤互联, 出口互联网带宽为1 G。区域标准校园网100%满覆盖, 部分学校已在进行三网合一和软硬一体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工作。随着成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 我区还将进行区域学校无线网络满覆盖工作, 建设统一认证、泛在学习的锦江智慧网络和智慧校园。

2.教学应用平台

目前, 我区已普及上课终端到教室 (班班多媒体) , 普及备课终端到教师 (人手一机) , 全区每一个班级教室均已升级为“数字化班班通教室”, 拥有了全省领先的高品质基础教育一线互动教学环境, 而且高效易用, 使得信息技术“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成为现实, 促进了全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为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3.教学资源平台

以“服务一线应用”为导向, 我区于2013年建成了锦江云资源平台。这个平台覆盖了全区中小学校, 由“资源中心 (三期) ”“教师网络成长空间”“锦江云搜索”“锦江视频中心”“信息化应用成果评选展示”“虚拟实验室”“云数字图书馆”七大模块构成, 形成了教育资源区校一体、云端存储、分级展示、分层建设、分级管理、自动推送、集中展现、区域共享的新型资源建设模式。该平台以锦江云搜索为核心, 不但使教育资源海量化, 而且易检索, 让教师应用起来更简洁, 更高效。

4.在线教研平台

我区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建设理念, 在全市率先搭建高标准的网上视频直播平台和视频教研平台, 实现了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的有效辐射。同时, 通过平台实现了锦江区、金堂县、青白江区等县域间对口帮扶学校的网上教研和集体备课, 促成了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跨时空的互动交流, 充分发挥了本区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有效促进了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团队的成长。

5.教育技术管理平台

该平台是区教育局电教馆自主研发完成的, 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它是通过对教育技术诸方面工作的整理、归纳, 进行网络流程再造, 将学校教育技术管理工作中的基础考评、绩效考核、应用效益、综合评估及教育技术装备中的项目论证、项目过程管理、设备调拨、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全面纳入信息化管理的综合平台。辅以常规的跑校调研和对口联系机制, 这个平台有利于对教育技术诸方面工作进行区域层面精细化、过程性的指导与管理, 提升电教馆对学校的服务水平。该平台的深入应用, 使得我区在教育技术管理工作上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该平台获四川省教育厅教育技术成果评选一等奖, 并在第65届全国教育技术装备展示会上作为成都的区域管理创新案例展出, 深受同行好评。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领导曾两次专程赴蓉了解此平台的功能实现情况, 并准备在全国推广。

6.教育目标督导考核平台

我区大力进行学校评价模式探索, 积极推进发展性督导评估。从2010年开始, 借助信息化手段, 契合我区“基础+发展”的综合目标评价模式, 建成了锦江教育目标考核平台, 对学校的目标督导工作进行网络化、数字化、过程化的管理。这个管理平台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设计科学, 表现为透明、互动、易操作, 学校能在平台上看到所有科室对学校的考评, 包括得分情况、扣分点等, 并可以与各科室在平台上交流、互动, 及时沟通。

二是体现过程, 专家和督学可以在平台上针对督导对象存在的问题及时预警, 将情况反馈给学校;学校可以根据不足或问题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并在平台上留下回应记录,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督导。

三是旨在服务, 表现为把繁冗的指标精简为数字化的考核量表, 资料实行网上报送, 切实减轻了学校负担。锦江目标督考考核平台的开通使用, 标志着锦江教育在信息化管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五大举措促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能力的提升

“5”是指“五大举措促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能力的提升”, 即融合教研,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融聚资源, 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融析数据, 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融创载体, 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融联机构, 服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1.融合教研,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区把四种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研活动融合在了常规教研活动之中, 既免除了教师的舟车劳顿之苦, 也达到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一是通过“锦江教师在线教研”, 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在网上指导教师开展教材解析活动, 组织同学科教师相互答疑解惑, 互动研讨。

二是通过“空中观课”, 实行名师课堂、优质课课堂全开放, 跨时空发挥名优教师、名优学校教学的示范作用。

三是通过“锦江网上视频教研”, 开展校际间 (包括对口帮扶的金堂县部分学校) 同学科教研组实时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 发挥名校的辐射、引领、帮扶作用。

四是通过“微格教室”, 开展“微格教研”, 切实达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自我反馈、自我矫正与学科组的有效集体研究相结合的目的, 进而促进教师在互教互学中提升教学能力。

2.融聚资源, 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

我们利用锦江云资源平台, 优化组合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市教育局资源库、高校资源、厂商资源和区内资源, 为全区教师“全天候”提供聚合资源, 形成泛在的资源超市, 使教师对资源的应用与处理更简洁, 更有效。目前, 锦江云资源平台已为区内每所学校建成了学校资源库管理平台, 每个教师建立了个人资源空间, 组成区教育局的“公有云”和学校教师“私有云”的“混合云”。教师可通过个人空间实现个人教学资源、教学成果的收集与梳理, 提升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处理与开发能力。云资源平台通过教育成果评选系统, 还实现了锦江教师优质教学资源和成果的展示与共享, 促进教师在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中不断提升资源应用与处理能力。

3.融析数据, 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 不仅仅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发展。反映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因素应该包括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有关教育教学的反思能力。实践证明,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以经验为基础, 以相关信息为依据, 以科学分析为手段来促成的。这两年, 我区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合作, 开展区域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监测, 监测分析的指标包括师生关系、教学策略与方法等与学生学业成绩高度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并结合专家建议, 诊断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 进而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建立民主、平等、互信、合作的师生关系, 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和结果及其反映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增强区域教师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反思意识,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4.融创载体, 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

2012年, 我区建成了“锦江教师网络学习平台”, 其具备课程建设、班级管理、学分设置、在线考试、实时和非实时互动交流等功能, 重在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但这对于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远远不够。2013年, 我区在此基础上以“建设云技术下的教师成长平台”为理念, 着手建设“锦江教师网络成长空间”。新的平台能依据具体学习需求, 面向不同学科、不同信息化素养水平的教师, 定制开发网络教育技术能力学习课程。它还能以学分管理和模块考核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过程性管理, 实施引领式、自主式、协作式学习, 拓展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和空间, 有利于教师“随时学”“随处学”“有选择地学”。现在, “教师网络成长空间”一期已经上线试用, 全区教师网上学习与网上研修及成长记录均可呈现, 使“教师学习可见, 教师成长可视”成为现实。下一步, 锦江教师将人人拥有实名管理的网络学习云空间, 进而强有力地支持区域教师提升学习能力和实现专业发展, 并为教师的评优选模工作提供可信服的依据。同时, 为名师成长轨迹的个案分析及探索名师成长路径提供服务。

5.融联机构, 服务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 推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能力建设, 电教馆自身能力不及。而光靠教师进修学校或人事科等部门的一己之力, 往往也会力不从心, 收效甚微。部门融合联动、多管齐下才是形成工作合力, 推进教师能力建设的有效手段。我区教育局2011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实施意见》就提出, 要“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形成推动学校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的工作合力”。2013年, 我区进一步理顺教育技术应用工作体系, “一把手”局长亲自任应用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并正式明确由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学校的教导处来主导教师能力建设 (教研和培训) , 深化教育技术应用工作, 推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电教馆和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作为应用推进的协作部门做好相关平台开发, 负责管理的信息化;人事科配套出台教师能力建设和推进教育技术应用的激励政策;财务科负责提供全区教师能力建设的经费保障;教育督导室负责对学校教师能力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进行督导考评。顺畅的工作体系, 明确的工作分工, 确保了部门间的常态联动, 形成了服务教师能力提升的有效合力。

四、抓培训、抓课题、抓特色、抓试点

“4”是指“四抓”, 即抓培训、抓课题、抓特色、抓试点。

1.抓培训

教育信息化不但要克服传统装备“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更应在“人”上做文章。我们的观点是, 教育信息化, 培训要先行。为此, 我区从2008年10月开始着手实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持续、深入开展面向学科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两条线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致力于提升全区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应用力、管理力和支持力。继2009年全区满覆盖通过“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初级考试”后, 电教馆以提升学科教师信息化应用力、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化支持力为目标, 举办了以“精细定制, 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系列培训。我们向一线采集培训需求, 由应用前端遴选参培教师, 在培训过程中帮助教师找到个人信息素养的生长点, 提升实际应用水平, 有序、持续培养教学信息化应用“种子教师”。通过与英特尔中国教育事务部、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等合作, 建立了高效的定制机制, 先后举办了教学信息化骨干研修班、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培训班、基于PPT的教学资源二次处理能力提高班、交互式白板教学应用提高班、校园网网络管理员实训班、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信息化管理力暨上岗培训班等, 并举办交互式白板应用基础、互动课堂竞赛赛前辅导等系列讲座, 着力解决教师应用方法与技巧问题, 有力提升了全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通信技术 (ICT) 素养。

2.抓课题

“问题即课题。”实践证明, 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和解决信息化应用实际问题的有效方式。我区目前有13项“十二五”省、市级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其中8项2011年立项, 5项2012年立项, 涉及14所中小学校) , 另有5所碳足迹项目学校、1所戴尔项目学校, 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开展了信息化科研课题研究, 是省内承担市级以上教育信息化科研项目最多的区 (县) 。2013年, 区电教馆作为主研单位之一参与了成都市“十二五”教科研的龙头课题“中小学数字化图书管理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区电教馆参研人员根据校园网在各学校普及和电脑家庭化以及现代传媒技术正在深刻冲击着传统阅读、学生的阅读途径和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的实际情况, 确定开展子课题“新形势新技术背景下, 区域中小学课外阅读指导工作整体推进的研究”, 实践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融合。2014年, 经区电教馆申请和推荐, 七中育才学校、天涯石小学加入了北师大“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元互动课堂的教学策略重构”研究。我区学校广泛开展信息化科研课题研究, 对于解决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堂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 也达到了“以研代训”的目的。

3.抓特色

特色就是竞争力, 特色就是影响力。我区在部分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示范研修工作室”, 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 成效非常明显, 辐射面日益扩大, 成为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化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特色项目。2012年以来, 全区4个“教育信息化示范研修室”秉持边示范边研修、边研修边成果转化的理念, 在区域教学信息化课例研讨、一线教师教学资源制作培训、示范校创建帮扶、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交流等方面, “传帮带”效益逐渐彰显。梁娟工作室“英语教学中的微课程制作和应用”, 马庆达工作室“基于PPT的教学信息化二次资源的应用”, 杜玉工作室“基于model平台的语文学科教学整合”, 汪海鹰工作室“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核心问题解决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 均在各研修室成员中产生了良好影响, 有效促进了研修成员的教学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

4.抓试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全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区 (县) , 我区以“应用前置, 试用先行”为原则, 开展了以“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为代表的试点探索。从2012年开始, 我区陆续在七中育才学校、盐道街小学、成师附小、天涯石小学、附小万科分校、盐小得胜分校6所学校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建设与应用试点。各校建立1~8个实验班, 结合区情和校情, 创新实践“学校主体、电教馆主导、校企协作支持”的建设思路, 探索适用于本地本校的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平台与应用模式, 并延伸探索区域内常态化和规模化应用的模式, 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七中育才学校的试点探索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认可, 该校也因此得以承办2013年“英特尔教育年会”。有专家在会上高度评价说, 锦江区和七中育才学校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代表了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我区始终致力于应用的前瞻性探索, 致力于保持锦江教学信息化先试先行优势。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 我们正准备在七中育才学校和盐道街小学试点装备3D打印机教室, 鼓励学校从全新的角度摸索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五、结束语

通过全区教育人的共同努力, 锦江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成都市教育局举办的多项教育信息化应用赛事中, 我区连年成绩优异, 在“成都市现代教育技术优秀成果评选”“成都市信息技术环境应用赛课”和“成都市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 我区连续七届获得优秀组织奖第一名。在全国最高等级的教育信息化赛事—“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中, 我区已连续三届获得大西南片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获奖等级、数量和比例, 在西南片区均属最高, 受到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领导的关注和赞赏。2013年12月23日,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一行到我区调研教育信息化工作, 充分肯定了锦江教育信息化“重心前移、注重管理、典型引路、深化培训、评估跟进”的创新举措, 高度评价锦江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实践、有思考、有探索、有创新、有亮点”, 认为锦江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经验“值得学、学得到、可复制、能推广”。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深切认识到, 教育信息化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教育信息化, 锦江永远在路上!

注释

篇6:荔湾区司法局“四定”举措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政务公开工作是建设法治政府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党组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 切实加强领导。全局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 由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钢同志担任组长, 副局长、纪检组长林建祥同志担任副组长, 局办公室、网络处、市场处、建设处、监察处的负责同志作为领导小组成员;成立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 局办公室、政策法规处、网络处、市场处、建设处有关人员参加。局办公室负责全局政务公开工作制度的研究、拟订, 政策法规处具体承办政务公开相关事宜, 专业处室负责本处室职责范围内的政务公开工作。各处室都确定了从事政务公开工作的具体人员。管理局出台了《四川省通信管理局政务公开工作办法 (暂行) 》, 对政务公开的工作体系、公开范围、公开方式和程序、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和保障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推动我局政务公开工作进入制度化、常态化。

二、大力推进行政审批的政务公开及政府信息公开

五年前, 管理局就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要求, 在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受理通信行政许可申请, 在窗口公示有关行政许可的依据、条件、申报材料示范文本、办理工作时限, 所有许可项目均不收费。在局办公楼内、局政务网站也对前述内容进行了公示。在行政许可材料的受理过程中, 工作人员按法律规定及时要求申报内容不全的申请人补充相关材料, 在办理过程中均切实履行各项告知义务。专业处室完成初步审查后, 局长办公会对行政许可问题统一研究、讨论, 民主决策, 许可决策过程透明、公开, 且主动接受社会各方的监督, 行政审批结果在网上公开, 供公众查询。

自去年以来, 四川省人民政府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加快内部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 并对外公开承诺。管理局按照省政府的要求, 作出的时限承诺平均比法定时限缩短30%以上, 均严格兑现, 迄今没有发生一起关于行政审批方面的投诉。

三、推进依法行政, 坚持民主科学决策

四川省通管局切实开展依法行政工作, 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竞争环境, 促进经济落后地区通信条件的改善, 规范通信市场竞争行为, 查处违法违规案件, 维护健康稳定、有效有序的市场秩序。在涉及制定通信监管政策、行政许可决定或行政处罚决定等重大事项时, 管理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按法定程序办事, 充分听取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和建议, 保障公民、法人或组织的知情权、陈述权、救济权, 由局长办公会议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创造了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

四、丰富政务公开渠道, 完善政务公开的相关内容

四川省通管局在2001年就开通了政务网站, 公开通信监管的有关工作, 接受政务咨询;在2006年将原12300服务质量申诉台改造成政务热线, 24小时不间断受理电信服务质量申诉、提供通信行政审批有关查询服务, 受到社会的好评。

管理局在《条例》实施以前, 做了积极的准备工作, 包括建立政务公开工作办法, 编订了合乎规范的政务公开指南、政务公开目录, 并于去年“五一”前在局政务网站专设政务公开专栏, 充实政务公开有关条目、内容。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后, 管理局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管理和协调, 开发了政务公开与网站信息发布相结合的内容编制软件, 制定了政务公开内容的编制、审核、发布流程, 强化了人员工作责任,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日常工作机制。

“5·12”地震以来, 管理局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室人员还及时补充、完善政务公开内容, 展示通信管理局组织全省通信业广大干部职工顽强抗击地震灾害、奋力保障党政通信指挥畅通、全力抢修灾区通信设施、积极组织开展灾后通信重建以及通信市场监管所做的重要工作, 增进了社会及广大群众对全省通信行业和队伍的进一步了解。

五、大力加强政务网站建设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对外公开的政务网站中的政务公开专栏分为五个板块, 分别是:政务公开相关规定、政务公开指南、政务公开内容目录、公开申请、政务公开工作意见箱。政务公开内容目录分为九个大类、36个子项, 均按《条例》的要求, 结合通信监管的实际工作设置。整个网站实际上也围绕政务公开而设置版面, 不断充实、完善、更新相关内容, 以方便社会各界了解、熟悉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的机构设置、法定职责、政府决策、行业工作动态等方面的情况。网站特别设置了政务服务大厅, 将行政许可项目的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及材料格式下载、许可工作流程、工作时限及我局审批通过的许可单位名单, 都归入其中;还将电信资费备案情况、电信服务质量通报、村通工程进展情况纳入服务大厅。这些与社会公众密切相关的信息受到网站访问者的欢迎。管理局网站还专门设置了社会公众与管理局进行互动的窗口, 广泛听取社会公众对管理局在通信监管、政务公开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管理局的政务公开没有收取任何费用, 也没有发生因信息公开工作被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情况。

回顾管理局在《条例》实施以来及以前所做的工作, 有一些好的做法, 主要是领导班子重视, 政务公开工作抓得比较早、比较主动;工作体系比较健全, 政务公开涉及的各处室的职责明确, 人员落实, 形成了局内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合力;下大力气办好政务网站这一政务公开的主要窗口, 对原有网站实施全面改版, 全面丰富政务信息, 大量增加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内容, 努力争取网站内容实用性与网站页面美观大方的有机统一。管理局的政务公开工作也还存在不足之处, 主要是信息更新的及时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政务公开的日常考核、监督机制需进一步强化。

上一篇: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下一篇:跟厂商签定代理加盟合同时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