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企业创新演讲稿范文

2024-04-30

服装企业创新演讲稿范文(精选9篇)

篇1:服装企业创新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乘改革之风,创教育之新》。大家都知道,当我们为职高成功跻身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而欢呼的时候,新课 程改革的浪潮已不可抗拒之势汹涌而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经受改革的洗礼,用创新的教 育实现我们职高新的飞跃。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洗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有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曾问过她的小朋 友一个问题:雪融化之后是什么呢?我想大家和我想的答案是一样的,肯定是水啦,可是有 一位机灵的小朋友大声说:是春天!雪融化之后是春天!这个回答使人耳目一新。难道不对 吗?在孩子的心里,冰雪融化之后,春姑娘会花枝招展地向他们走来,是春天呀!多好的答 案,多么富有创意的思考啊!难道我们忍心去压制学生好奇的天性而一味追求答案的唯一 吗?不!创新的思维,那对孩子一生是多么的重要。创新的精神,对一个老师又是何等的重 要。所以我们要把大脑中那些“雪融化后是水”的答案全部删去,通过学习把我们的旧脑筋 彻底洗刷一下,注入崭新的教育理念。用创新的思维去教学。其次,我们要勤于“充电”。通过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作为新 世纪的教师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蚕”、“红烛”的赞誉声中,而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 代潮流中去。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创新思路;更要“解放双手”去开辟。同时还要“解 放空间”、“解放时间”。从书本中跳出来,多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迈出 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做双师型教育者。第三,我们要勤“换水”。老师所储存的那’一桶水”必须常换常新,不然就会变成死 水和臭水。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我们不能抱着旧的思想一成不变,要用新的思维和方法 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眼球,使课堂生机盎然,作与时俱进的教育者。朋友们,思想要改革,创新我们当先行。冬天刚刚过去,春天已悄然走来。这是改革的 春天,这是职高的春天,这是专业教师的春天!让我们乘创新之风,创造属于我们职高教育 的新天地吧!谢谢大家!


篇2:服装企业创新演讲稿范文

主要院系、人

化学、海洋、数学、航力、物理(?)、张子龙

论坛解说流程

I.开始 II.论坛部分

A.致辞

B.化学(成果)黄酒 C.海洋(播种)气象

D.航力机翼 数学网页

物理CT?

(水,肥,光)

E.张子龙(大树)仿生 F.项目发布 III.宣讲结束

A.提问

A部分(不完全)

如果把

项目好比一棵大树 创新如同一次栽培

如何把这样一棵树,也就是我们的项目培养长大,成熟

B部分

果实

那么我们的大树会结出怎样的果实? 那么我们的项目会带来哪些的成果?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下面有请化学系的同学给我们带来他们丰硕的果实

项目关键词:黄酒

C部分

播种

感谢化学系的精彩介绍,原来项目可以做的如此多彩 说是这么说,可是要种得果实,开启项目,应该怎么做呢? 唔,问得好!

大树需要一步一步的长大,从播种、成长,到结果,项目也是一点一点的实现,从申请、开展,到结题。

而海洋学院的同学,将会告诉我们如何开始项目,如何迈出第一步 有请海洋的同学!项目关键词是:气象

D部分

非常完美,可以说项目已经播种完成,那么它是不是就可以慢慢的茁壮成长了呢? 恐怕还不够吧,植物的成长

需要水源、需要肥料,需要阳光的照射 而我们的项目也不例外

需要知识,需要努力,需要专业的力量

下面是对各个项目的理论介绍部分

首先有请航天航空学院的同学,给我们的项目带来充足的水源 项目关键词:机翼

经过刚才同学的一说,我觉得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水源,项目可以发芽长大了 那要让项目快快长大还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整个过程会很枯燥,但是我们相信,含泪着灌溉,必有一天,会笑着收获 不要害怕枯燥!

下面继续理论介绍部分,有请数学系的同学,给我们的项目带来无价的肥料 项目关键词:网页

(物理系,阳光?待加入)

E部分

我们准备的很充分,我们的项目也是不断成长

经过了时间的洗礼,我们的项目到底为长大成怎么一个样子呢?

最后有请我们理学部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全面的项目介绍 项目关键词:仿生

F部分

不知道各位在听了以上报告,是否产生些兴趣了呢?

篇3:服装企业创新演讲稿范文

1 我国化工行业标准化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化工标准化在标准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化工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进一步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加强标准化人员培训、增强服务意识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化工标准已成为对化工现代化生产从技术上和管理上进行干预和指导的权威, 化学工业的发展要求从技术上、管理上达到高度的统一和广泛的协调, 化工标准化则是实现这种统一和协调的手段。化工标准在我国化工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化学品环保、安全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化工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已成为规范化工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和依据。逐步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主体, 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覆盖各专业面的标准体系, 包括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体系, 基本满足化工行业发展的需求。

1.1 化工行业标准化现状

1.1.1 管理情况:

2001年撤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以后,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分别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委托, 负责化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包括:在化工行业中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组织制修订化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技术归口单位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管理;对已发布的标准进行宣贯和监督检查;根据企业和市场需要指导企业制定企业标准等。石化协会又按照原国家石化局期间的分工, 委托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归口管理化工产品标准;委托中国化工装备协会归口管理化工装备标准;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归口管理化工行业中的化工工程建设标准。

1.1.2 标准数量:

截止到2008年9月底, 化工行业共有现行标准4493项, 其中:国家标准2047项, 强制性标准295项, 推荐性标准1750项, 标准样品2项;行业标准2446项, 强制性标准359项标准, 推荐性标准2087项。根据统计, 化工产品标准约占全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总量的10%以上, 有关化工产品的国际标准 (ISO) 也占其总量的10%以上。

1.1.3 涉及专业:

化工标准涵盖了基本化学品、农药、肥料、涂料、染料、橡胶、塑料、胶粘剂、化学矿、非金属、橡塑机械、工程建设等20多个专业。

1.1.4 技术机构:

按照《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的有关规定, 在标委会换届及调整委员

过程中, 不断发展壮大委员队伍, 扩大服务行业的范围, 使委员会成为由龙头企业为主体、覆盖质量检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较为全面的队伍, 使标准制修订工作具有更广泛的基础性、代表性, 更好地服务于行业, 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目前, 化工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共计106个, 其中全国性标委会20个、全国性分标委会54个、行业标委会6个、工作组26个。

1.1.5 采标情况 (包括等同采用和修改采用) :

到目前为止, 化工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国家标准1412项, 占整个化工国家标准的69%;化工行业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国家标准905项, 占整个化工行业标准的37%。

1.1.6

2006年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设立了“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推荐的奖励项目共获奖16项。其中: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 三等奖13项。同时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25项, 其中一等奖1项, 二等奖12项, 三等奖12项。

1.2 主要存在的问题

1.2.1 标准的适用性比较差, 针对安全、环保、节能、人体健康和规范市场方面的标准还不太多, 目前标准仍是以产品标准为主, 管理型、贸易型标准比较少;标准的结构较单一, 产品标准中仍是以主含量为主, 而以安全、环保为主, 规定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的比较少。

1.2.2 标准水平不高, 由于国家标准经费严重不足, 加上综合类、基础类标准企业不感兴趣, 缺乏支持力度, 标准经费的缺乏, 使得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无法开展, 标准的技术内容得不到技术更新, 正常的国际标准化活动不能参加, 采标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高级人才不愿从事标准化工作, 甚至使得标准化工作机构和标准化工作者面临生存问题, 直接导致标准水平偏低。

1.2.3 标准的制修订周期还较长, 与市场需求有一些脱节;现有的标准平均标龄超过5年, 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满足市场需求的标准又不能及时制定, 制修订标准的平均周期3年, 出现了标准化工作与市场需求相互脱节的现象。

1.2.4 标准化人才匮乏,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能够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寥寥无几。

1.2.5 企业标准化工作比较薄弱, 对标准战略所蕴含的竞争力认识不足。近年来, 发达国家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等方式, 为我国企业增设了新的贸易壁垒——标准壁垒。在各种贸易壁垒中, 标准壁垒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压制技术不发达国家以及获取垄断超额利润最有效的手段。我国企业由于缺乏核心专利技术以及标准战略意识, 而被隔离在“标准战”的游戏规则之外。

2 我国化工行业标准化面临的形势

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标准化工作更加重视, 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标准化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十一五”期间,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 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我国工业由大到强的重要时期, 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行业标准化工作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 又存在严峻挑战。

2.1 标准化工作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议程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有十几个地方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标准化工作是《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表明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标准化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标准化工作已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 明确提出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要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 并优先采用。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促使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 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在《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对行业标准化工作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2 标准已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技术基础

提升工业整体技术水平, 关键在于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标准作为技术积累、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平台, 作为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随着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快, 高新技术的层出不穷, 对标准化工作需求更加迫切, 标准制修订任务更加繁重。

2.3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不断提高标准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发达国家制造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作为新的高增长产业, 将承接国际石化产业转移进而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石化基地。但与此同时, 要通过实施高水平的标准, 提升产业转移市场准入门槛, 力求避免被固化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危机, 限制过度接纳资源消耗大的加工业的转移。同时, 以标准为技术平台, 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高水平的产业群, 推动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形成专业化协作、分层次竞争的产业结构。

2.4 经济全球化将标准化工作推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偏低, 且国际贸易摩擦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因此,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是必由之路。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具有竞争力标准的支撑, 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技术含量高的先进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等途径, 促进出口产品的更新换代, 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增强国际竞争力。在2008年10月16日的第31届ISO大会上, 中国正式成为了ISO的常任理事国。这是我国自1978年加入ISO三十年来首次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高层的常任席位, 它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我们要充分利用成为ISO常任理事国的大好契机, 进一步大力推进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步伐, 进一步夯实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基础, 巩固并提升在ISO中的地位, 为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抓好资源节约工作,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行业标准化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做好今后的化工标准化工作, 就要牢牢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强化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全面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

3 今后化工行业标准化工作重点

3.1 深入贯彻实施化工行业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做好《“十一五”化工标准化发展规划》、《化工行业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 《食品添加剂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食品消费品安全检测方法标准体系》项目的落实工作;围绕行业需求, 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认真做好标准制修订工作。一是在结构方面重点抓好化学品安全、消费品安全、公共安全、节能减排、高新技术、有毒有害物限量、传统产业改造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二是在质量方面主要解决标准水平仍然不高、相对滞后的问题。加大采标力度, 更多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努力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成果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三是在速度方面标准化工作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要解决跟得上的问题。要加快标准制修订速度, 缩短标准标龄, 标准的数量要满足需要。四是在效益方面, 要围绕提升我国产品、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 主要依靠企业制订产品标准, 国家标准突出抓好通用性、基础性、强制性标准和管理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

3.2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化工标准体系

化工标准体系表是九十年代初制定的, 目前已有近二十年, 已不能完全适合目前标准化的形势需求, 亟待修订。在修订过程中要加强对有关知识产权、技术贸易措施标准的研究, 加快制定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 建立符合WTO/TBT协议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互配套、结构完整、设置合理的技术标准体系, 制定的标准要重点覆盖安全、环保、节能、人身健康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领域;调整标准的结构, 使标准的适用性大大提高, 满足市场的需要;形成涵盖国家、行业、企业标准, 覆盖所有化工专业, 系统完善、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化工标准体系。

3.3 加快采标步伐 全面提升标准水平 促进化工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立足长远, 把采标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二要加强研究, 努力做到科学采标、合理采标;三要进一步加大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力度, 增强采标工作主动性。到“十一五”末, 我国标准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采用国际标准比例达到85%, 基本建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市场需求的标准体系, 实现我国标准总体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提高采标工作的有效性, 必须坚持科学采标、主动采标、以企业为主体、国际国外并重的原则。要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采标力度;完成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和相应检测方法标准3个100%的采标目标。

3.4 不断加强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技术支撑体系

深化改革, 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工作机制。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技术与标准相结合, 提高标准中自主知识产权的含量。加强化工标准化组织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技术支撑体系, 促进化工标准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细化化工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体系;鼓励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任务较重、制修订标准数量较多的标委会更多组建WG, 以充分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做好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标委会应以企业为主体, 由来自企业、科研、检测机构和用户等方面的代表组成。涉及产品或与市场结合紧密的SC或WG, 鼓励国内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承担秘书处。加强对批准筹建的标委会、分会和工作组的业务指导;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开展对新委员、起草人标准化导则、国家标准化政策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标准化专业水平, 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 提高标准计划的有效性和完成率;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完成好化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各项工作, 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

3.5 加强重点标准化领域的前期研究, 提高标准技术水平

科学性是标准的重要属性, 标准与科研相结合, 有效地促进了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有效地推动标准水平的总体提升。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标准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与标准制定, 科技成果产业化与标准实施的三个关系;大力促进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技术标准研制模式, 加速技术标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结合行业的热点、难点开展标准的前期研究;如化学品危险性的测试和评估、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等研究, 以促进国际化学品贸易, 传达化学品危害信息以保护人类和环境, 最大限度的减少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的危害。

3.6 增强市场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得标准者得天下”。标准决定着市场的控制权。谁的技术成为标准, 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 谁就会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在知识经济时代, 市场竞争标准先行的特征尤为突出。通过标准与专利的融合, 实现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 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市场份额和垄断利润, 故有“二流企业卖产品, 一流企业卖专利, 超一流企业卖标准”之说。由此可知, 标准竞争已成为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之后, 又一种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二十一世纪, 标准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唯有加紧完善以专利和技术标准为依托的自主创新体系,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篇4:服装企业创新演讲稿范文

火轮高吐,赤日炎炎。比天气更“热”的,是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以下简称长炼)“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论坛”栏目—“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新平台。

近日,油品处储运主任黄伟良在论坛里发表了《成品油首站返回13台油罐改造项目值得商榷》主题帖,今早,帖子已被管理员高高置顶,随即引发热议。从储运学组的专家到中心化验室的化验员,跟帖者上百,一场跨学组、跨岗位、跨年龄、跨级别的“头脑风暴”席卷长炼上下。短短10日,讨论内容已由资金、效益延伸至安全、操作,一个周密完善的《13台返回罐改造方案》摆在了公司领导的案头。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长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通过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员工能随时掌握石化行业的最新动态,化解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想学习时,到知识库里冲冲浪;有问题了,与“知识论坛”的网友连连线;遇到疑难杂症,就在“专家黄页”里找高手指点指点……长炼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5000多名科技人员搭建了学习交流、解难释惑的高效平台,它是员工心中的“充电器”,是公司领导眼里的“智多星”。然而,对企业而言,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困境求解:“秘密武器”

助力转型升级

在国内,知识管理这一“舶来品”或许还是新鲜词。而对长炼来说,它是与员工结缘十载的老朋友,更是企业突破困境逆势发展的秘密武器。

知识管理,指通过对企业信息进行处理,实现知识最大程度的共享和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世纪初,受国企改革和中石化总公司战略部署调整影响,面临关停撤并危险的长炼,毅然选择了走科技创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独具慧眼的长炼领导人,将目光瞄准了“知识管理”。2003年,长炼启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成为全国石化行业第一个“吃螃蟹”者。

十年磨一剑。从依托“中国知网”起步,到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从简单的知识标引、入库功能,到标引、入库、查询、交流、智能搜索集于一体;从仅有的长炼石化商情网,到石油化工专业网站、企业特色知识库、知识论坛、专家黄页4大部分综合发力……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在艰难探索中完成了两次重大升级,实现了由“基本体”到“复合体”的成功蜕变。

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点燃了企业创新的星星之火。系统应用以来,员工年均撰写的论文数量由72篇增至469篇,群众性科技创新成果由52项增至213项,合理化建议由500项增至1307项,群众参与科技攻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技术理论和实践水平大幅提升。

强大的知识资源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速。至2013年5月,公司共实现技术革新和科研项目5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近300项,拥有专利70余项,原油加工能力由250万吨/年增至800万吨/年,产值400亿元/年,成为中石化行业重要的新技术开发与应用试验基地。老牌国企长炼,依靠科技创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协同创新:“超级大脑”

屡破技术难题

长炼厂区,占地800亩的千万吨炼油装置正紧张而有序地运行。这个投资57亿元、历时3年完成的长炼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大项目”,从组装到运行,多次受惠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挖掘隐性知识,集成员工智慧,是知识管理要破解的第一难题。

难在哪?因为隐性知识仅存于人脑之中,很难甚至无法被他人获知,而它恰恰又是企业知识最宝贵的部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的关键。与长炼同期引进知识管理理念的企业不止一家,中途放弃的却不少,原因就是卡在这里。

怎样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长炼科协灵活运用中国科协组织推广应用的创新理论,几番深思熟虑,办法破茧而出。

2009年,长炼与清华同方合作开发的知识交流平台—“知识实践社区”诞生,一个名为“知识论坛”的栏目高悬于知识管理系统首页最醒目处。知识实践社区根据工作内容,将长炼科协所属的24个专业学组分为9大类,对应“知识论坛”的炼油、化工、工程与设备、安全环保、节能减排、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油品储运、科普生活9个交流区。各学组成员可根据需求在本学组所属的交流区发帖,也可跨学组交流。

知识实践社区开辟后,立即受到员工热烈欢迎。围绕企业大难题、大热点,一场场技术攻坚战在网络上打响。

2011年,“大项目”南区建成投产后,国际新兴环保工艺技术S-Zorb装置运行不稳定,辛烷值损失较大,多番努力未果,装置主管只好在“知识论坛”发帖求助。帖子立刻有了回音:有人主动与外厂同类装置同行交流,在网上公布了心得;有人专门去做研究,把调研情况晒了出来……智慧滚雪球,问题迎刃而解,辛烷值最终由1个多单位降至0.5个单位,仅为国内同类装置的一半,当年增效1000余万元。

知识管理出效益!尝到甜头的长炼人再接再砺,系统的隐性知识挖掘功能不断升级:“知识论坛”与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巧妙结合,论坛优秀主题帖将被选为“讲、比”课题立项并获奖,已立项的“讲、比”课题也可晒到论坛集智聚力,这种动态“讲、比”不仅推动了问题快速解决,还为基层科技人员参与创新提供了极大便利;新增“专家黄页”栏目,255名专家在线支招;开发了个人经验和技能的格式化挖掘功能,引导用户主动归纳、提交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出成果。至2013年8月,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注册会员已达3166人,员工参与率75.47%;“知识论坛”发表主题帖35089个,参与101767人次,每天有近百人次分享交流;通过系统发起或参与的研讨活动2000余项,技术攻关结题664个,创利近3亿元。长炼知识管理系统,成了企业货真价实的“科技思想库”。

篇5:关于人才创新演讲(范文模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创新型社会与人才创新》。自1912年经济学家熊比特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创新文化泛指一切创新活动及其活动方式和活动氛围的综合,是一种激发创新意识、崇尚创新精神、鼓励创新活动、促进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创新文化是主体的文化素质与客体环境的综合。创新主体文化素质指创新的理念、动力、价值取向、思维习惯、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等;客体环境主要指适合于创新的制度和物质环境。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并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之举,来培养和吸引人才。美国历来都奉行“教育优先”,“投资于人”和实施“脑力强国”的战略,着力促进“资金和天才的有效结合”。20多年来,日本作出了吸引10万留学生赴日留学的计划,如今又在推行“1000万人才大引进”。新加坡政府提出“要用最好的工作条件和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来吸引优秀的人才”。印度大力培养和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使自己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王国。实践证明,有什么不如有人才,缺什么不能缺人才。把人才比做“1”,把资金、土地、设备等比做“零”,“零”因为有了“1”才成其为数,离开了人才,其他资源就等于零了。

我国正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大又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为此就必须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同时,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中国已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努力优化创新氛围,必将迎来国家创新的高潮、更好、更快的发展势头。

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大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决策。我们要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大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这一决策的重大战略意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今日世界,科技进步与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和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谁能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在中国,由于资源、环境、人口等不利条件,传统工业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我们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把经济发展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同时又面对着世界发达国家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基本国情,传统工业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须把经济发展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必须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13亿人口,人口多,素质低,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才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教育,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无论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先升级;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总之,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发挥我国人类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我国经济以平均每年9.6%的增长速度,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的奇迹。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与教育密切相关的,都是益于这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优秀人才。反过来说,也正是现代化建设的强烈需求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广阔空间。

历史昭示着未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发展与强盛关键在于人,在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推进的历程同时是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进程;大国崛起的进程,更是与人力的资源开发相伴随。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把教育摆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列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计划之中,积极谋划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只有教育兴、人力兴,才有经济兴、国力兴。中国作为后起国家、追赶型国家,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紧紧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上的追赶和超越。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个历史性目标,必须完成三个方面战略型任务:一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成。我们要加快建设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一个全面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都有享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我们在这样三个方面实现了目标,就有可能建设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

由此,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民族前途命运出发,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努力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转化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共识和实际行动。

建设新型的国家大学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当前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面对新世纪、新时代的要求,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在办学理念方面,应强调创新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重要位置,重视教学创新,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和研究团队,建设创新实践基地、注重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对传统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营造良好环境方面,高校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鼓励探索、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环境,努力形成学校创新文化,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使一批高等学校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创新人才和在知识创新中和核心作用,尽快使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首先,就精神层面来说,中国的大学应加强大学精神的建设,突破各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大同小异的局面。美国著名大学在办学上各有千秋。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训强调,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哈拂大学坚持“让真理与你为友”,斯坦福大学提出“愿学术之风劲吹”,普林斯顿大学崇尚“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这些世界知名大学秉承独一无二的大学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反观国内的各大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中国现代大学应实行广博教育,充分重视基础学科、认为学科和艺术学科,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具有融会贯通思考能力,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步伐的新青年。同时,现代大学也要培养出一批具有深厚人文关怀、创新意识和理性精神的青年学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实践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学生从实践教育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现代大学对学生加强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积累,充分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观念。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将学校的发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充分发挥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创新团队,增

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方向,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创新,加强国防科技合作,推动省部之间、部门之间、校企、行业和区域之间科技创新合作,大力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努力实现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继续办好大学科技园。继续深入推进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

地方企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科技,科技最终还是要人才来推动,大学自其诞生以来就聚集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大学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地方经济的发展好坏,快与慢,经济实力的大小还是通过是否有自主产权的核心产品和产品的品牌效应,要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科技产业,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打出别人永远也取代不了的牌子。一个好的品牌,能够催生和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如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代表美国电影文化的好莱坞“大片”,以及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麦当劳,已经风行全球。在衡阳要实施品牌战略,就是要重点攻关,生产一批文艺精品;就是要挖掘资源,创造一批富有地狱特色的文化精品,人才科技与地方企事业的互动就会创造良好社会改革和经济效益,人才科技可创造出产品的名牌和品牌,而良好的品牌效应、经济效应,又可以促进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迅速发展。

篇6:如何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范文

一、加强观念思路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进入新世纪、新时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也发

生了新的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内容、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我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重大变化,要想做好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开拓思路,适应时代要求,增强创新意识,只有观念思路先创新,才能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总体创新。

在观念思路创新上,一要改变旧观念,开阔新视野。时代在前进,企业在改制,职工经济收入拉开了差距,有的企业职工下岗,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用原来的老观念看待和去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适应,就要更新观念,及时把握企业职工的思想新动向,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观念去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企业职工的政治意识、改革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发展意识,把思想观念统一到如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增收、企业增效上来。二要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研究职工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创新工作思路。在内容上要健康多样化,在工作方式上要灵活有感情,在组织体系上要科学有责任,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推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强形式内容创新,增强和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新内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产权制度在变,经营机制在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任务也要随着变化。

一是充实和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开展七大教育。就是在企业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热爱企业发展事业思想教育;党风廉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增强职工的时代意识,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总的来说,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注入新时代的内容,拓展新的服务领域。二是拓展解决职工思想问题的新形式、新内容。如供销社企业或国有企业,由于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经营结构的调整,职工的经济利益关系也有了较大调整,职工之间的经济收入拉开了差距,有的企业职工下岗,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发生了波动,加之有的职工对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认识不高,对企业改制就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采取注重疏通职工思想,切实解决职工困难和问题的形式,开展向职工讲政策、议形势、谈改革、论发[本文权属文秘港:http://wmgang.com]展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激励和调动职工支持企业改制、参与改制的积极性,促进职工思想进步。三是以企业职工素质结构的变化,拓展和充实思想政治工作新内容。时代在发展,企业职工队伍的基本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年轻职工增多,职工文化程度提高,职工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参政意识增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拓展和充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

三、加强方式方法创新,探索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生产和各项业务活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创新和改进。总的归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六种方式方法”上求创新。()教育疏导法。利用党的政策和光荣传统,积极开展正面教育,使职工分清正误,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思想。对干部职工反映的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耐心说服和积极疏导去解决,做到循循善诱,启发觉悟,形成共识。()感情投入法。要带着感情去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情感人,关心、爱护、体贴职工的冷暖,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职工家中,把工作做到职工的心坎上。要热忱地帮助职工解决好经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进感情,增强凝聚力。()领导带头法。企业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就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谈心交心法。在干部与职工中采取谦虚、诚恳、耐心的态度,开展谈心交心活动,沟通干部与职工的思想,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交流思想,消除隔阂,增强团结和友爱。()典型激励法。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和激励职工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在企业中要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引进先进经验,用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精神境界感染企业全体干部职工,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比学赶帮和激励向上的氛围。()活动推进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想贴近职工,贴近工作,贴近生活,就要

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通过举办座谈会、歌咏比赛、参观学习;通过板报宣传、家访慰问、电话问候;通过文体娱乐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载体,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创造更多的思想交流机会,使职工精神进一步充实,思想进一步升华,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组织机构创新,建立科学高效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新体系

是健全以党组织牵头领导下的工会、青年团、妇联各有分工负责,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抓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和协调机制。同时,在企业的班组、车间中层机构成立思想政治工作小组,形成层层有人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要选拔培养一些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充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并在中层业务骨干中,大力推行“一岗双责”,既抓业务经营,又抓思想政治工作,两手抓,两手硬,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三是建立监督考评机制。要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量化、细化,纳入企业领导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做为考核领导班子或成员的政绩依据,定期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评比,切实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实处。

篇7:创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范文

2011年11月23日15:57来源:《宁夏日报》

新形势下,如何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层次,开辟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境界,促使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是一项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完善机制,加强领导,筑牢整体推进的合力。要明确责任,强化督查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评比表彰先进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要深入推进党员领导干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建设,做好工作调研和具体指导。要强化力量,抓好“双岗”建设,把党员示范岗和党建工作指导员岗,作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要加强扶持,建立保障机制,使党建专项经费向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倾斜,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活动。要深入调研,对如何处理好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作用等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提高。

把握关键,拓宽视野,培养造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队伍。要抓好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通过设置标准和条件,用民主的办法,通过一定的程序,配优配强企业的党组织书记。要抓好党员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引导、培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和重点岗位、关键岗位的优秀骨干加入党组织,搞好党员后备队伍建设。要抓好群团工作队伍建设,锻炼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善做群众工作、能开展群众活动的群团工作队伍,为党组织快捷、有效联系群众,开展工作架起连心桥。

立足长远,注重长效,建立健全和落实好各项制度。要在公司章程中明确保证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的要求,为企业党务工作者在企业工作提供现实和具体的工作依据。要结合企业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创新,建立健全必须、实用、有效的党组织工作制度。要建立保障制度,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更多地赋予党组织在政策导向、思想工作、文化建设等方面资源,把党建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制度框架,一心一意依靠党组织,推进和谐企业发展。

篇8:服装企业创新演讲稿范文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

企业的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和生产过程中逐渐自觉形成的, 同时也是企业员工所需要遵守的宗旨、观念以及道德准则。企业的文化能够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推进企业进步和发展, 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现如今已成为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重要的源泉, 并能够在企业强大战斗力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所拥有的非常宝贵的财富之一。另外,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 先进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和企业、社会和企业之间起到较好的协调作用, 促进员工思想的统一、企业凝聚力的增强, 以及企业发展的促进。纵观国内相对较为成功的大规模企业, 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创新。如海尔集团, 其内部的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员工与领导层之间的交流, 都是相当顺畅且友好的, 这样也能使员工都将企业的发展方向作为自身的工作目标, 进而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大帮助, 这样无疑能够极大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因为这一点, 尽管海尔集团曾欠债过百万, 但他们成功渡过了难关, 并逐渐发展成为如今这样一个年销售额数百亿的大型集团。在这个过程中, 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作用极其巨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企业的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非常密切。

企业的管理是指企业对内部的诸多经营和生产要素进行高效率的整合, 进而创造出预期的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管理在每个企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能够使企业内部的各个生产要素都得到优化和重新组合, 提升企业的整体能力, 增强其竞争力, 并推动其获得长远的发展。而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过程中, 企业文化可以说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组成成分。

二、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特点

1. 隐形性

如前所述, 企业文化相当于是一种企业在发展和管理过程中所秉承的理念, 这种理念是借助符号、信念和处事方式等载体才能够得以展现的, 而不是现实存在的, 所以说具有隐形性。

2. 科学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 因此只有具备科学性的企业文化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施以两星的影响。

3. 时代性

如今的社会正处于高速的发展进程之中, 任何企业要想具有一个良性的企业文化, 就必须能够坚持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发展的浪潮, 实现企业文化的时代性。

4. 系统性

企业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企业中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和企业整体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只有企业对员工进行合理和正确的引导, 让他们将自身的奋斗目标与理想都寄托在企业的整体目标智商, 才能实现企业整体优势与整体意志的提升和改良。

5. 具体性

企业文化相当于是企业的精神图腾与支柱, 每一个细节都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所以在企业的文化层面上, 必须能具体和深化到每个员工的价值观、每个企业文化中的符号和象征, 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精益求精。

6. 人本性

企业的文化强调思想层面上的以人为本, 并重点强调在“人”的层面上对员工进行激励和引导, 使他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为企业将来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三、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 有相当多的企业管理层只是将企业的经营视为管理的根本, 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即在于此。只有企业的领导层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并转变以往的较为传统和保守的管理理念, 才能进一步制定出人性化程度更高的企业管理模式。虽然有一部分企业的领导层能够重视企业的文化管理与建设工作, 但也仅仅只是将企业的管理理念、文化精神, 以及员工的行为准则等视为表面工作, 只是建立起一个企业的形象外壳, 内部却并没有在企业的经营、生产管理之中融入企业的文化建设。所以, 这种情况下的企业员工一般都不会在行为和思想层面上与企业统一战线, 也无法将企业的文化创新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有一些企业将企业的文化创新错误地理解成文娱活动, 一味生搬硬套, 并没有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 造成企业的文化创新效果非常差, 这都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企业管理创新水平的提升。

四、企业文化创新的措施分析

1. 转变企业领导层的思想观念

企业领导层作为企业的决策方, 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带领作用, 如果想要实现企业的文化发展与创新, 企业的领导层必须做到以身作则, 转变传统和保守的思想观念, 创设新的人性化管理体制, 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 学习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只是, 并对自己的心得和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此外, 企业的领导层必须对企业文化创新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 领悟企业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通过企业的文化创新建设树立新的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领导层也要多了解优秀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技能、知识和经验, 在借鉴的同事, 结合自身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打造出独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和生产管理过程中, 必须将市场的需要作为导向, 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与员工共同成长和发展。

2. 企业的文化创新要与企业的营销进行结合

企业的文化创新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员工的行为准则, 改良他们的价值观。而这些只是企业的内部建设, 没能体会出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特点。但是企业是社会的关键组成结构之一, 其宗旨也是服务社会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所以在企业的文化创新建设工作中, 必须强化对企业外部的宣传和营销, 使自己的企业文化传播到社会上。这样不仅能够起到宣传的效果, 也有利于良好企业形象在社会上的树立, 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所以, 企业的文化创新必须结合企业的营销宣传工作。

3. 企业的文化创新要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进行结合

企业的文化创新迫切需要所有员工的倾情参与, 企业的领导层需要起到主要的引领作用, 人力资源部门因其职能的重要性也要积极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主要是管理人, 企业文化创新建设的主要对象也是人, 所以, 要想能够对企业的文化创新工作实现促进和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应该切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一整套完善、科学的企业文化创新管理制度, 并在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也对这一方面进行着重加强。在培训工作完成之后, 需要按照预先设定的考核流程, 对员工学习的实际成果进行评估和了解, 对于成绩优异的员工应给予奖励, 这样不仅能激励员工, 也能促使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使他们对企业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五、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1. 企业的文化创新能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方向上的正确指引

从企业的文化创新的概念上我们就可以看出, 企业的文化创新需要对企业进行不间断的、及时准确的定位, 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清醒的判断。然而企业在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的过程中, 必须先立足实际, 并在这一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 而如果没能结合实际而盲目生搬硬套, 必然会起到反作用。

2. 企业的文化创新能促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

在传统意义上, 企业一般通过薪资待遇来对人才进行吸引, 但是伴随着企业的文化创新的发展, 企业中“以人为本”的文化思想带来了一种相对而言更加柔性和人性的管理方法。这与传统意义上较为生硬和古板的模式相比, 更容易得到员工的认可和支持, 进而使员工更加心甘情愿地遵守企业既有制度。

3. 企业的文化创新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广义上来说,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对于企业文化的创新也就相当于是对企业管理的创新。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 才能提升企业在文化层面上的“软实力”, 这能够极大提升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4. 企业的文化创新能提升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由于企业文化创新具有较为特殊的隐形性, 对于员工的价值观念能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文化创新的表现形式就包括了企业已有的规章制度, 其能通过企业的文化创新改革企业的奖惩机制与行为规范, 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此外, 企业的文化创新能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将员工的荣誉与企业的荣誉结合起来, 使员工能更积极地为企业发展奉献力量。

六、结语

综合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 企业的文化创新对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现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企业急需创新。现代的企业必须对企业的文化创新与文化建设高度重视起来, 并对企业的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入明确, 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引导企业更稳定、更健康地发展。

摘要:作为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所形成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推动作用明显, 意义非凡。作为企业的发展核心与灵魂所在, 创新能够推动企业的壮大和发展, 进而实现企业核心凝聚力的提升, 在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企业只有做到对创新不间断的追求, 才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浪潮。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所以, 要想得以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创新, 就必须着重加强企业文化创新。本文旨在对企业文化创新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 并对其能够对企业管理创新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和阐释, 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影响,措施

参考文献

[1]闵兰庚.探讨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商贸, 2014, (34) :185-186, 189.

[2]刘梅芳.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生产力研究, 2013, (11) :151-152, 167.

篇9:服装企业创新演讲稿范文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由知识要素驱动的新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特征,“变”是成为知识经济中惟一不变的原则,企业固守不变或等待被动的变化或变得不够快都可能被市场淘汰。只有进行全面创新,企业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正进入体制变革的时代,其深刻程度的普遍性不亚于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体制变革。在这种变革中,能生存下来的是那些有创新精神,并乐于接受技术、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公司;是那些不断进行创新、汇聚了一批创新型人才、其有超强创新能力的公司。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和文化创新,但在所有创新内容中,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与企业文化的创新作用则愈显重要。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各国企业都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力,也就是企业文化力。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激励力,加强企业的约束力,提升企业的导向力,增加企业的纽带力和辐射力。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文化创新正在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创新是创新理念形成的基础

企业理念是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认可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使企业领导和员工形成统一、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创造和谐、公正、平等的发展环境,必须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因为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在于每位员工共同认可并接受之后,就会像“黏合剂”一样,把全体员工团结在创新理念之下,调动企业内部有益于创新的各种力量,从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它所包含的创新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均寄托了企业全体员工的理想、希望和要求以及他们的命运和前途。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对创新理念及创新行为产生了认同感,就会积极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调动自己的创新潜能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推动力。企业的创新,一是要靠有形的、物质的、经济的手段,二是要靠教育无形的精神推动。只有两个轮子同时转,两种燃料一起烧,双轨并行,两轮驱动,才能使企业乘上新世纪发展的快速列车。一台计算机的硬件不管怎么先进,也只有安装了合适的软件才能高效运作,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软件”。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生产力。生产力包括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工具等要素。企业文化建设的对象是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正所谓“成事在人,败事也在人”。企业文化着力解决的就是一个效率问题。一大批掌握先进思想、现代科技的人与先进设备的有机结合,这就形成了生产力。一个企业,如果有一大批用先进企业文化武装起来的人,企业的创新能力将大大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将显著提高。

三、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尤其是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管理上如何科学地发挥人才作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企业文化创新对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吸引住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德力西集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突破传统的用人观念,广泛吸纳四面八方的人才;并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驰骋舞台,企业的用人原则是:特长志愿结合,专业岗位衔接,能力职务互动,绩效待遇一致;同时企业建立了人才激励机制,任人不唯亲,只唯贤,不讲情,只讲能,形成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竞争机制,造就了一支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开创性人才队伍。没有“以人为本”的这种企业理念的指导,企业是难以呈现出这样一种充满无限活力的局面。

四、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形成企业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

企业文化对每个员工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当然,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以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为主导的硬约束,而是一种内在的软约束。这种软约束来自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一旦一个企业的群体意识、内部舆论、风气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具有创新的特质,就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群众化的群体心理和动力,使员工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理念共鸣,进而自我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开展创新工作。企业文化的构建与创新,不仅与企业的“制度管理”构成为一个互补的整体,而且独创了一种管理意境,融合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内容,同时,它以一种柔性管理的文化形态,在冷冰冰的物质结构之外,构筑了一种文化需求和氛围,以适应人性、人情和人的自身价值提升的要求。

五、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开展创新合作

企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凭个人或单个企业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构建创新网络,开展创新合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模式。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竞争者的合作,携手建立战略联盟,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失为新时代竞争的明智之举。而相同的文化和语言,或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渊源,可以克服创新思想交流的障碍,加速创新知识的传递及效能,沟通市场、企业、科研机构等的交流与联系,在企业创新发展中起到其他方式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市场也日益趋向一体化。因此,谋求合作,将竞争与合作统一起来,便成为当今市场竞争的新思维。

六、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单位两学一做整改措施下一篇:nda保密协议中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