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组教学创新案例

2024-04-14

服装组教学创新案例(通用8篇)

篇1:服装组教学创新案例

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凤翔县职业教育中心服装组教学设计创新案例

凤翔县职业教育中心

赵媛莉

专业背景:

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我校五大专业之一,也是我校的骨干专业,拥有工艺实训室7 个,服装CAD室1个,服装专用设备多台。但好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学服装就是做裁缝,没出息,被人瞧不起,招生困难学生流失严重。面对这种局面,服装组全体老师团结协作,改革教法,教学创新,六年时间使服装专业不但走出低谷,而且教学成果辉煌,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技能人才。

主要做法:

一、激发专业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我们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中考的低分生和落榜生。为了求职的需要,有的属自愿选择职业教育;有的是迫于外界某种压力,如父母的强烈要求等被动入学;还有一些学生纯粹是家长为了放在职业学校混年龄。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一是习惯养成教育存在差距;二是学习负积累大;三是缺乏自信心;四是学习主动性差,对传统教学存在厌倦和抵触情绪。因此,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我们就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服装设计、服装材料课力度,让学生去欣赏服装美,去鉴赏不同职业不同场合的服饰美;在制图课上,老师会引导学生把人体美与服饰美紧密结合,把服装款式与掩饰人体缺陷紧密结合„„每位老师得体的着装和大方的教态也深深吸引住了学生,他们茫然的脸上露出笑容,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迫使他们继续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每一件实习作品都离不开每位专业老师的指导,从款式设计、面料选购、工艺流程等方面总要紧跟流行趋势,还要指导学生根据穿着者的体型、职业选择款式,使学生感觉到成功的喜悦和“学有所用”,学习兴趣大大增强。

二、强化技能训练是夯实专业基础的有效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在生产一线服务的操作型、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这就明确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模式要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技能教学,就是侧重于学生技能训练与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指导思想是行动导向、四位一体。它的原则是突出技能、注重项目和计划完成、以学生为主体。服装工艺课是强化技能的主阵地,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服装缝制工艺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由于它要求高,技术性强,初学者往往感到很烦琐、很困难或不容易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对有规律性的内容一定要讲深讲透,并配以实物,再进行具体的示范,使学生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技能目标训练,做到有讲有练,有练有评,互评激励,实物操作,循环式练习和部件实物一体化训练模式不仅夯实了

专业基础,而且使技能训练进一步加强。

三、加强校企合作、校企一体建设是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

遵循我校“进校如进厂,上课如上岗”的教学理念,除过在工艺室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之外,服装组还把校办服装厂和校外服装厂作为学生实训基地。根据教学进度,老师会随时和服装厂做好联系,带领学生下到车间,参观学习、上岗操作,感受企业紧张的工作氛围和严谨的工艺要求,为强化学生技能、夯实专业基础和培养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精神搭建了广阔平台。我们还经常邀请服装企业的技术人员来到学校进入课堂手把手指导学生技能操作,使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

对于企业,学校有针对性的去培养学生,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以求培养出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人才。这样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降低了企业的人才成本;对于学校,锁定了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就学生本身而言,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具备了学习的实践课堂,对于知识不再是停留在表层,而是做到精与专。这样的学生符合了企业的需求,提升了自己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

四、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素养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方面

服装专业和传统学科的教学有很大不同,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和工作经验与知识结构有关。往往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和表述不一,因此我们一直采用集体备课,并建立统一的教材和教案,使得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和竞争时代,每个教师都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每隔半年和一年,我们服装组教师都要轮流去高一级院校和工厂学习,了解国内外服装行业发展动态、工业发展情况、社会消费热点等知识,充实和武装自己的头脑,对新的信息进行分析,有选择的运用到教学中,专业教师素养不断提高,有利于进一步教学创新。

五、注重技能大赛学生的选拔与培养是一个长期工作

人人皆知:“普通学校有高考,职业学校有大赛”,选拔和培养职校生中的优秀学生去参加技能大赛我们认为是一个长期要做的工作,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优秀生进入高职学校深造提供机会,也为我们职校招生增添诱惑力,何乐而不为呢?

近年来,我校服装专业3名学生在国家级服装技能大赛中获奖; 18名在省级大赛中获奖;28名在市级大赛中获奖。优秀的学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们服装组全体老师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服装教研组多次被评为先进教研组,受到学校的表彰奖励。服装专业的不断壮大与服装组谍报频传是分不开的。

启发与思考:

一、服装专业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体型和着装有所研究,做到穿着大方得体,这也是激发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方面。

二、在强化技能训练方面可以多次邀请企业中的技术工人进入课堂,不受学时影响,放宽学习环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企业知识,适应市场需求。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贯彻“走出去、请进来”的指导思想,要经常性的和兄弟学校同行研讨切磋,结合本地区实际,选择可行的教学模式。

四、优秀生的培养不是某个教师或某个时段的工作,需要所有教师长期共同培养,更需要每个任课教师付出艰辛和努力,不只利用课堂,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强化训练,加深练习的深度和广度,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

篇2:服装组教学创新案例

ZARA创始于1975年,它既是服装品牌,也是专营Zara品牌服装的连锁店零售品牌。Zara公司坚持自己拥有和运营几乎所有的连锁店网络的原则,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自己的工厂和物流体系,以便于“五个手指抓住客户的需求,另外五个手指掌控生产”,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顾客提供“买得起的快速时装”。

Zara品牌之道可以说是时尚服饰业界的一个另类,在传统的顶级服饰品牌和大众服饰中间独辟蹊径开创了快速时尚(Fast Fashion)模式。随着快速时尚(Fast Fashion)成为时尚服饰行业的一大主流业态,Zara品牌也倍受推崇,有人称之为“时装行业中的戴尔电脑”,也有人评价其为“时装行业的斯沃琪手表”。在2005年,Zara在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中位列77名,哈佛商学院把Zara品牌评定为欧洲最具研究价值的品牌,沃顿商学院将Zara品牌视为研究未来制造业的典范。Zara作为一家引领未来趋势的公司,俨然成为时尚服饰业界的标杆。

一些国际服装品牌巨头明知Zara厉害,就是学不来,模仿不了。为什么?因为Zara的是以快速时尚服装为核心以供应链全程控制为基础的商业模式系统创新,这也是Zara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Zara商业模式创新之一:锁定个性化消费需求

Zara的成功最重要的在于它把握了个性化消费的潮流。

在传统行业里,大规模生产的同质化产品只能依靠廉价来吸引消费者,以赚取微薄的利润,但没考虑到消费者对于满足自己个性化的产品是愿意付高价的,而这正是Zara瞄准的客户对象。

Zara商业模式创新之二:提供“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产品价值

“品种少,批量大”是传统制造业的天条,而在“长尾市场”中,“款多量小”却成为当红的商业模式。Zara以其“多款式、小批量”,创造了长尾市场的新样板。

Zara值得大多数传统企业借鉴的是,它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产品中“制造短缺”。虽然一年中它大约推出12000种时装,但每一款的量却并不大。即使是畅销款式,Zara也只供有限的数量,常常在一家专卖店中一个款式只有两件,卖完了也不补货。总裁Isla说:“我们不想所有人都穿同样的衣服。”随着每周两次补充新货物,公司使顾客养成经常来逛的习惯。

如同邮票的限量发行提升了集邮品的价值,Zara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了大量个性化的需求,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追随者。“多款式、小批量”,Zara实现了服装企业商业模式的突破。

款式更新更快增加了新鲜感,吸引消费者不断重复光顾。快速更新店面里的货品,也确保了它们能符合顾客的品味,从而能被globrand.com销售出去。在Zara你总是能够找到新品,并且是限量供应的。这些商品大多数会被放在特殊的货架上面。这种暂时断货策略在很多人眼中太大胆了!但是想想所有限量供应商品在市场上受到的追捧吧,人们需要的不是产品而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而Zara的暂时断货正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Zara由于这种颠覆性的做法慢慢变成了“独一无二”的代言人。

此外,抛弃了引导潮流的想法,Zara更喜欢追随潮流。它的目标就是让顾客在承担得起的价位上买到多个品种的服装。Zara去年推出了20000件单品,大约是世界服装界老大Gap的三倍。在Gap的店里,东西都是千篇一律。Zara商业模式创新之三:通过全程控制供应链,创造快速时尚的稀缺价值

Zara商业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公司出色的服装行业的全程供应链管理,以及支撑供应链快速反应的IT系统应用。Zara公司采取“快速、少量、多款”的品牌管理模式,在保持与时尚同步的同时,通过组合开发新款式,快速的推出新产品,而且人为的造成“缺货”,以实现快速设计、快速生产、快速出售、快速更新,专卖店商品每周更新两次的目标。专业“买手”--设计师

Zara有400多名设计师,其实,与其说他们是“设计师”,不如说是“抄版员”。他们是典型的“空中飞人”,经常出没于米兰、巴黎这些时尚中心举办的各种时装发布会之间,或者出入于各种时尚场合,观察和归纳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时尚动向。通常,一些顶级品牌的最新设计刚出来没多久,Zara就会发布和这些设计非常相似的时装。这样的设计方式能保证Zara紧跟时尚潮流。据悉,在欧洲,每年Zara都要向那些顶级品牌支付几千万欧元的罚款。但是Zara并没有因此放弃这种设计模式,因为从中赚取的利润要比罚款高得多。并且这种方式也打破了其他企业设计师主导企业未来的境遇,Zara已占领了中高端35%的市场份额,跻身于世界100强著名品牌行列。

管理全程供应链

Zara有出色的全程供应链管理:设计、采购、生产、配送和终端销售。从设计到生产,再到把新款衣服送到全球各地的专卖店,只需短短的15天时间。Zara不借助外部合作伙伴进行设计、仓储、分销和物流,而是自己全包全揽,保持整个供应链在完全掌控中。Zara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快速的把信息从购物者那里传递给设计师和生产管理人员。供应链管理还能对原材料和产品在流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实时的追踪。最终目的就是在最终客户与设计、采购、生产和分销等上游运行环节之间实现尽可能快速和直接的沟通。

Zara对供应链的控制使它能够设定产品和信息的流动速度,从而使整个供应链都能够以一个既快速又可以预测的节奏运行。Zara的灵敏供应链系统,大大提高了Zara的前导时间。前导时间是从设计到把成衣摆在柜台上出售的时间。中国服装业一般为6~9个月,国际名牌一般可到120天,而Zara最厉害时最短只有7天,一般为12天。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12天。Zara之灵敏供应链所展现出来的韵律,使得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相形见绌。

缩短供应链环节

“短”是Zara快速反应的另外一个基础。Zara知道,如果供应链环节很多,则不可避免导致反应时间长,因此要求产品从门店直接发出,由店长负责订货,配送也是从配送中心直接配送到门店。

Zara的短还在于流程执行过程。Zara10~14天对于终端的反应,包含了产品设计时间,如果按照规范的流程先后次序执行,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的。而其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是因为其在组织结构设计上以及办公场地布置上都充分关注了流程的并行,强调不同环节充分沟通解决问题。比如,Zara通过设计师、生产计划采购人员团队在一起工作,加强团队面对面沟通,快速决策,使得针对某一款产品的评审、工艺技术保证以及材料供应等问题一次得到解决。

Zara商业模式创新之四:压缩的黄金渠道

在Zara的一家美国门店里,店长Devina总是带着一台定制的手持式PDA在店里巡视。尽管这台PDA模样小巧,却内置了Zara总部标准的订货系统和产品系统等模块,而且,它还能帮助Devina与西班牙总部保持密切的联系。在Zara,每个门店经理拥有向总部直接订货的权力,因此,当Devina在自己门店的系统里发现某种产品库存不足时,通过与宽带连接的PDA,她可以看到西班牙总部的建议订量,再根据自己对当地市场的判断,向总部发出订单。每隔半小时,Zara女装、男装和童装的主管都会根据POS机里的销售系统,对店面进行实时控制和补货。

Zara的零售只设专卖店,那是Zara的窗口与眼睛,不搞特许经营。专卖店每周根据销售情况下订单两次,这就减少了需要打折处理存货的机率,也降低了库存成本。Zara的每一位门店经理都拥有一部特别定制的PDA,通过这台联网的PDA他们可以直接向总部下订单,而总部可以直接掌握每一间门店的销售情况,同时门店店长也可以和总部产品经理及时沟通。这样Zara可以做到设计、生产、交付在15天内完成。

Zara从不需要与大牌设计师协作,也不需要花费几百万美元开展广告攻势。取而代之,它通过旗下规模庞大、达到最低限度要求的分店和从人行道获得灵感的服装来建立自己的品牌。Zara总裁Isla认为,“我们的商店就是最好的广告。我们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花在顶级的选址地段上。”

Zara的店铺开设在全世界最昂贵的街道上:第五大道、东京银座、罗马康多蒂大街和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Zara商业模式创新之五:重金打造信息系统

在Zara调控中心的大办公区里,20多名工作人员坐在电话机旁,使用包括法语、英语、德语、阿拉伯语、日语和西班牙语在内的不同globrand.com语言,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信息。通过他们的工作,时尚情报信息每天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个角落流入Zara总部办公室的数据库。Zara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设计师和全球800多家门店。

Zara对门店的控制能力极强,各店每天都要向总部进行数据汇报。为方便每位专卖店经理即时向总部汇报最新的销售信息和时尚信息,Zara专门为每位店长配备了特制的手提数据传输设备。店长将通过手持PDA发出订单,在总部不缺货的情况下,从订单开始网上发送直到货物送达门店,最快只用三天时间。

设计师们还可以实时与全球各地的专卖店店长召开电话会议,及时了解各地的销售状况和顾客反应情况,从而适当调整产品设计方向。在Zara,一件新款服饰的上架,并不是设计的结束,而是开始。设计团队会不断根据顾客的反应调整颜色、剪裁等,而这种顾客反应的信息便来自POS系统所显示的销售业绩和门店经理的信息反馈。Zara对门店经理的考核,则是看该店的销售有没有上升,如果出现货品积压,就由门店经理为这些库存买单。

2008年,Zara的西班牙门店内又将增添一项信息反馈的“利器”——由美国一家图像公司发明的社会零售系统,它将被应用在试衣镜上,当顾客穿着这件衣服站到试衣镜前试穿的时候,镜子上就可以显示出衣服的品牌、面料、可选颜色以及可搭配的其他服饰等信息,顾客可以直接将视频发到朋友的手机上,听听朋友们的高见,当然这种顾客信息对于Zara来说也是十分宝贵的。

Zara很多单店的信息化的软硬件投资都在10万美元以上,这在零售连锁业的单店信息化投入方面是相当昂贵的。

中国是服装大国和强国,然而却没有称誉世界的品牌,而只是广布着大量的代工基地,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缩影。对比Zara着眼于快速时尚的全程供应链管理与渠道压缩等一系列商业模式创新,我们的“世界工厂”显得相形见绌。

篇3:服装组教学创新案例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师,学生,服装美术设计

案例教学法是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学府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积极进取精神为目的出发推出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 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研究和锻炼能力的方法, 有时也用来考察学生的成绩与能力。

服装美术设计是一门针对服装的外观即服装的款式、色彩、材质、图案进行设计与欣赏的学科。在生活中服装是艺术品、是商品、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服装的外观必然与人、社会、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服装美术设计的教学光靠在课堂内传授课本知识, 势必会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这对学习服装设计的人来说是致命的。服装美术设计教学应当采取宽泛的美学教育框架,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构建起一种开放的, 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教学活动, 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 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及意义

(1) 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对服装美术设计的兴趣, 促进学生勤于思考, 学生由被动听课过程变为主动实践过程,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把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 易于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发挥学生的主休地位。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引导作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由教转向学, 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提出结论, 在完成案例后, 会产生一种成熟感, 这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愿望, 引导学生的自学方向。

2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

在案例教学中, 教学方法、程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突出学生的自学、自研、自教为主。强调训练的是学生独立、自治与自创精神, 而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以下作用: (1) 教练员的作用。像体育教练员一样, 根据学生的特点, 选择训练目的和训练项目, 拟定训练要求, 提出训练计划, 指导学员科学地进行自我训练, 而不是代替学生当“运动员”。 (2) 导演作用。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虽然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自主进行讨论, 但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 放任自由。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作用犹如导演一样, 通过组织、引导、启发、点拔、评论等各种巧妙的手段, 使讨论发言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3) 媒介作用。学生在集体讨论中陈述自己的意见, 评述他人的观点, 教师在其中应当起着思想沟通的媒介作用, 鼓励别见, 支持不同意见交锋, 促进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4) 信息库作用。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掌握大量的相关信息资料, 包括同类的案例及与案例有关的补充材料。分析该案例的不同观点及理论依据等等。教师有了更多的信息资料, 才能治得高, 看得清, 在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 提示讨论方向, 把讨论引向深入。

3 案例教学的程序

3.1 案例的收集与选择

案例的采集是案例教学的关键, 案例的选择应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 以及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 其必须适合实际, 选择的案例具有代表性, 并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 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在进行“服装的配色规律“的主题教学时, 借鉴了案例教学的方法。课前收集了一些有关于色彩方面和服装方面的图片。结合图片介绍色彩的情景郊应、心理效应、冷暖效应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讨论关于服装色彩搭配方面的问题。探讨服装色彩与服装款式、风格以及材料、图案方面的关系。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3.2 自学

案例教学还需要老师精心策划, 认真组织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老师有两项基本任务:第一, 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第二, 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视角、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实际也是给他们一个潜在的教学内容, 一种讨论探索的范围。一般来说, 以问题的方式出现是比较好的办法, 操作性比较强, 学生容易进入到主题。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 学生经过认真的自学, 就为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为什么蓝色会使人感到寒冷?采用蓝色作为基调的服装能给人以何种体会等等。

3.3 讨论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或核心环节。讨论案例时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独立地深入案例, 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案例和案例中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 (1) 应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 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和讨论, 启发学生讨论, 不能发号施令和批语指责。对于学生部份不愿发言或很少发言, 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开导他们, 由浅入深地沟通他们思想, 开拓他们的思路逐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2) 训练和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许多教师热衷于“一讲到底”。总是责怪学生启而不发, 很少组织学生讨论, 也有存在许多学生“不爱说, 不敢说, 不会说”的现象, 因此训练和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技能应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一环。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 如以事实为依据, 言之有理, 语言准确, 条理清晰。训练学生善于与别人争辩, 注意倾听他人意见, 从中清晰认识自己观点的合理之处与不足, 并使其结论更趋完善。 (3) 讨论的方式。从组织形式看, 可以分为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 小组讨论人少可以充分发表意见, 全班讨论人多, 气氛热烈,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更有利于提高水平。

从讨论的内容看可分为专题式讨论和漫谈式讨论, 专题式讨论是大家共同围绕一个问题发表见解, 相互启发, 互相补充, 使问题的分析不断得到深化和完善。漫谈式讨论可以突破某一问题的限制, 可以自己围绕案例所提供的事实提出问题或选择不同的侧面讲认识、谈体会, 这样的讨论比较自由, 内容比较广泛, 容易展开, 但难以深入。

3.4 评价

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评论, 应以正面激励为主, 对学生有独立见解的同学应给予表扬, 而同时应指出不足。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应给予正确评论, 要给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使他们从中得到启示, 提高其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武宏芹.开放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职教论坛, 2009 (10) .

篇4:中职服装绘画案例教学之案例选择

关键词中职学校服装绘画案例教学案例选择

服装绘画是服装设计效果的表现手段之一,具体可分为服装效果图和时装画两种类型。其中服装效果图是中职《服装美术设计基础》课程中既重要、又有一定难度的技能型教学内容。由于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制作,因此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中,不可能独立开设素描和色彩写生课,对这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进行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服装绘画技巧?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模仿”、“理解”、“应用”、“创新”是服装绘画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具体步骤是:教师精选服装效果图案例:从造型、结构、色彩、材料、表现方法等方面分析案例;指导学生临摹、默写案例,学生在临摹默写中理解、掌握案例所包含的知识和绘画技巧;知识和绘画技巧的应用与创新。

在中职服装绘画案例教学中,案例对学生起到的是示范引导作用,因此案例选择是否恰当至关重要。目前,市面上有关服装效果图方面的参考书琳琅满目,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本着取其精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原则,从以下具体要求出发。

一、案例要突出教学目标

中职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大多集中在服装样板设计与工艺制作岗位,服装绘画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掌握服装绘画要领和基本表现技巧,为服装结构制图与缝制工艺等主干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基于此目标,选择的教学案例不但要有艺术形式的表现,更要着重于对造型、结构、缝制工艺特征等技术工程语言的表达。

二、案例要突出效果图的功能

服装效果图包括平面款式图和人体着装效果图两种形式。在表现效果上,与强调画面艺术效果和着装意境表现的时装画有较大的区别。服装效果图应具有写实工整、易读、造型、结构、色彩、面料质感表现清楚、便于指导生产的特点。

对中职服装绘画教学,可从对绘画技巧要求较低、学生易于掌握、走向工作岗位后使用更多的服装款式图着手。选择的教学案例应具备两个基本特点。

1、服装款式造型特征鲜明,整体和局部的结构比例要准确。一般来说,职业学校的服装绘画教学安排在素描教学后的第二学期,此时学生虽已具备了初步的服装结构知识。但对服装款式特征的把握还不能到位。因此,按服装廓形选择造型特征鲜明、整体和局部的结构比例表现准确的服装款式图作为教学案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便于他们较快掌握表现服装款式特征的要求和方法。在教学中。可以从领、袖、袋等局部表现人手,再过渡到款式的整体表现。

2、服装缝制工艺细部结构特征表达清晰、简洁、概括。在服装绘画表现中,缝制工艺特征的表现类型多,变化大,是服装款式图表现中的重点和难点。其中以绳、结、扣、袢、褶、拉链、花边等装饰工艺的表现难度最大,这些服装设计中常用的装饰工艺,对服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选择缝制工艺细部结构特征表达清晰、概括而简洁的服装款式图作为教学案例,不但能让学生领略服装缝制工艺的精致合理,而且能举一反三,迅速掌握服装缝制工艺特征的基本表现规律和表现方法。

三、案例要基于学生的绘画能力

着装效果图表现的是一种人体着装后的效果,其中服装人物姿态和面料质感表现是学习的难点。在考虑学生绘画能力的基础上,所选择的案例在人物姿态和着装、面料质感表现技法等方面,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1、要选择经典的服装人物姿态。在服装绘画中,对人物身高比例、动态、角度、手势、表情,可根据表现的需要进行夸张、省略等艺术化处理。对于没有人体知识和表现技巧的学生来说,选择的教学案例在人物姿态的表现上既要写实,又要简练,可以将最适合表现服装美的几种典型而常用的人体姿态,如S曲线的正面、半侧面、背面动态以及与动态相匹配的2~3种头、手、脚的姿态。作为服装人体表现教学案例。对案例的分析和临摹,要突出服装人物姿态的变化规律。在后续的学习中还要反复使用。

2、要选择典型的着装效果。服装轮廓与体积感是服装人体着装效果表现的难点。教学案例要体现人物着装后,服装轮廓和体积感的特征及表现规律。因此,可选择紧身、适身、松身等不同松紧程度的服装着装效果进行案例教学。案例中的服装人体姿态是学生熟悉的,对由于在人体、人体动态和服装的松紧程度影响下。胸、腰、袖肘、裆、膝等部位服装产生的褶皱处理要整体、简洁、高度概括和提炼,服装的外形也应表现准确。

3、要选择以线描为主的表现技法。服装效果图的表现技法丰富多彩,根据服装的风格、造型、结构、材料质感等特征,可选择不同的技法表现。在所有的技法中,线描法是最适合初学者学习的技法。形态不同的线不但可以准确地表现服装的外轮廓与内结构。还可以表现服装面料的轻、重、厚、薄、粗、细等质感。在教学中,首先可以从单纯使用匀线、粗细线、不规则线表现服装风格和面料质感开始,然后再进行线与色彩结合在一起的平涂法、线描淡彩法、彩色铅笔法练习。教学案例要与之配套。

篇5:服装效果图设计教学案例

丰润镇中学

陈英培

在进行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对人的成长有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赋予美术教师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基础教育更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美术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方法要有意识的在每个课题中展现,让学生通过每一课的学习,逐步感知艺术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最有力的保障,现以七年级上册《服装效果图设计》谈一下自己的设计与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了解美术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产生探究的欲望,明确学习的目的。在美术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的热情。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在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学生有了自己的浓厚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启发引导阶段,教师让学生穿上学生装、时装、运动装、休闲装伴随优美的音乐进行模特表演,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别看他们没受过专业训练,但他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还真有那么点味道,台上表演得很投入,台下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在学生的阵阵喝彩声中,营造出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表演结束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们畅谈自己所喜欢的服装。在谈笑之余,学生轻松愉快地了解到本次课应学习的内容,同时也点燃了学生设计服装效果图的强烈欲望。

二、观察分析、勤于思考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授课中,没有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大量的服装款式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服装的款式,同时提出探索性的问题:服装款式中,变化最多的是哪些地方?什么款式的服装比较适合咱们中学生的特征?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分析,充分比较,交流,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大量的美术图片解决了常规教学中信息量不足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机会。接着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搭配服装,进行色彩组合。虽然这一活动看上去原始了些,可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无比高涨,在学生动手拼配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尝试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体验美术活动的无限乐趣。这时,学生满怀信心地诉说着自己组合搭配色彩的原因及本人对色彩的感受。此时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不过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以其丰富性,多样性去迎合学生的需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欣赏大量的学生装,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让我们绘制一张服装设计图的话,应怎样去完成呢?通过学生的积极探讨总结出服装设计图的绘制步骤,这时,老师应抓住时机现场演示,幷讲解应注意的事,本课的重难点已突破。接着教师提出如果让我们设计一款学生装,我们又将设计什么样的款式和色彩以体现中学生的时代风采呢?学生有疑问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活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一知半解。学生们积极踊跃的畅谈自己的设想,有的学生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就想马上大展伸手一番。

三、积极探索、张扬个性

在积极探索中,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美术活动,发挥个性,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形成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看到学生胸有成竹的设计着自己校服的样子,真像一名名老道的服装设计师在精心设计着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则很快的设计了一套色彩绚丽的运动装,以展示中学生的时代性,有的学生设计了一套温文尔雅的西装以显示男生的绅士风度,有的女生则设计了色彩亮丽的裙装,文静典雅的裤装,看到他们设计的一个个画面并满怀激情的诉说着自己的构思,我得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篇6: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教学案例

——消元(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教学案例

李华

本节课来自于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书,是学生在学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情景

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生:消元 : 二元

一元

师:请回顾一下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2xy0 4x3y4生:变形、代入、消元、解方程、回代、结论 师:听民间故事,解数学问题 《康熙微服私访记》 请一名同学起来朗读,给予适当的评价。引例:康熙巧算牛马价格

康熙皇帝有一年微服私访,在集市上看见两个公差在欺负一个伙计,伙计求两公差:“这位大爷,按我们讲好的价钱,您买1匹马、1头牛,是10两银子;那位大爷,您买2匹马,4头牛,是28两银子。可是一共只给了我们30两,我们可亏不起这么多啊!”

这时,身穿便服的康熙走到公差的面前说:“买卖公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该多少就多少,怎么能仗势欺人?”

甲公差见此人教训他们,大怒:“你知道一匹马,一头牛是什么价?”康熙冷笑道:“马每匹6两,牛每头4两!” 这时,随从亮出康熙的身份,两公差连忙跪下求饶。

同学们,康熙算对了吗?你们能算出一匹马和一头牛的价格吗?

师: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提炼出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1匹马、1头牛,是10两银子;买2匹马,4头牛,是28两银子。

师:那么我们能用什么样的办法验证出康熙是否算对了呢?四人一小组讨论完成。讨论结果展示:

生1:可以把康熙皇帝计算的回代到问题里验证一下。师:肯定学生的做法,表扬学生积极思考。生2: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设元,列出方程。师:黑板板书,请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设两个未知数,列出方程组。师:黑板板书,要求学生来求解方程组,复习解方程组。师:对,同学们想到了可以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更喜欢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因为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列方程,等量关系明确。

生:我更喜欢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计算比较简便。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两种方法各有特点,但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容易找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有优势。思考:

任何新知识或者因为某种需要而产生,或者因为某种需要,要将原有知识进行延伸和发展。所以,任何新知识都有它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之前,我先复习了一下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的步骤。列方程组首先要先会解方程组,“温故而知新”给学生做好铺垫,为本课的计算扫清障碍。

《康熙巧算牛马价格》这个情境增强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参与,发挥主动意识,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之上的,由学生熟悉的引出未知的,新知识就这样很自然的生成了。在这个过程里,让学生比较了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各自的特点,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到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是有优越性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那是因为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容易找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是有优势的。新的知识就在这个铺垫的过程中很自然形成了,同学们感受到了二元的优越性,从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感受到学生认可了这个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新方法,并积极采用了这个新方法。

教学中,如果压缩掉这种过程,就知识教知识,硬生生的告诉学生列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应用题,学生会只停留在自己熟悉的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里不接受新的方法,这一点在以往的教学里是经常出现的问题。要让学生只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得到新知识的过程不能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要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扩充和改造。

在教学中,应该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后,教师要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你遇到的困难在哪儿?”“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等等及时帮助学生梳理、优化自己的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习惯。

篇7:服装组教学创新案例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倡导下,合作学习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取得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合作学习在课堂上体现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小组合作学习。近几年来,笔者从本校公开课上不断能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给英语课堂带来的成功和愉悦。但在亲自尝试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呢?下面,笔者就选取部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上各有利弊的几个案例及其相应的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实效性欠缺现象之一

教师课前的设计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有些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活动,但是真正运用于课堂时却发现活动无法进行,出现了课堂教学的搁浅,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目标的制定和学生的现状发生了冲突。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不能达到教师的理想程度,这是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分析不透彻所致,教学目标太具体所致。

1.失败案例

一个教师在教授新目标英语如何制作色拉酱这一单元时,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设计了让学生讨论关于“How to make apple salad?”的合作学习。要让七年级的学生说出制作水果色拉的步骤,这一点用汉语来表达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要让没有吃过,也没有见过色拉的农村学生说出制作步骤,远离生活的食品,确实困难。笔者认为该教师设计小组合作的初衷是良好的,是想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难题。但因为这一问题的难度值远超出该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因而即便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但实际上无法开展下去,平时学习很好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也是吱吱呜呜,表现不理想。最后该教师不得已草草收场。此种现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还是很普遍的。

2.对策

要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教师就必须真正做到备好教材的同时备好学生,一切都要围绕受教育的对象来进行,尽可能地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教材备得再精彩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实效性欠缺现象之二

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多次使用降低了合作的成效。课改中虽大力提倡小组合作,但并非每一节课都要使用或一节课使用多次。如不细细品味课改精神并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很多教师往往会走极端,形成课堂上滥用之现象。尤其是有些问题实在是过于简单,如设计小组合作讨论则大有“无病呻吟”之嫌。换言之,对于简单的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就可以解决。

1.成功案例

在教英语语法一般将来时的课堂教学的处理,某教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在上课一开始,该教师先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问学生: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 coming Sunday?(时间是变化的)在连续向一组同学提问后,课堂气氛开始高涨,几乎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试,因为问题简单,每位学生都想露一手。接着该教师又把话题转向另一个问题:Do you want to go camping?Are you going camping this Sunday?(因为没有学生回答go camping),这时几乎所有的人一起回答“Yes.“”And who do you want to go with?”此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with my father;with my best friends.” 紧接着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We know, before we do sth,we should make the plans,right?And I want to know your plans.Now next, please talk about your plans in groups.”随着教师指令的发出,小组活动开始进行,一切是那么的流畅且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这位教师的总体引导来看,对任务的主次轻重把握得较得体,做到了有提问、有讨论。

2.对策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任务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于比较复杂有一定讨论价值的任务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笔者相信,适当地、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会收到一定的成效。

三、实效性欠缺现象之三

1.主要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合作能力时常得不到真正的体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小组中能力强的同学包办代替能力弱的同学,小组讨论达成的观点往往是个别意见而非整体商讨的结果;(2)小组成员各持己见,讨论的结果不一致,不能达成共识,小组活动处于瘫

痪状态;(3)小组成员间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不够强,未能达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目标。

2.对策

教师要在平时活动时不断灌输给学生几方面的观点:首先,人人参与意识。组内成员不论强弱都要明确各自的任务;其次,能力强的同学对能力弱的同学可以实施帮助,但坚决反对包办代替现象的存在;再者,如出现意见不统一现象,最后应由组长统一观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多注意能力较弱的同学是否真正参与了活动。如果把弱势同学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改变原来怕上英语课,怕被教师提问的心理状态,这才是实现组内共同提高的有力见证。

四、实效性欠缺现象之四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场景体现为学生们在热火朝天的讨论、记录、评价和总结,教师却立于讲坛注视着学生或在学生中间漫不经心地踱步而没有深入学生当中去倾听他们进行的讨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游离于学生之外。有教师认为,活动本身的参与者是学生,教师参与到其中就不是学生的自主讨论了。这个错误的观点就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没有进行认真地定位。那么,教师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新课改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课堂中教师只是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课堂静得如一潭死水。

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动权,角色通常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者。而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多元化的。既是组织者、引导者,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有时还是讨论参与者,要高屋建瓴、有意识地参与到一些相对弱的小组中去。

由此可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角色的转换,并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适时把握合作活动的进展并合理调控,不但学生的参与激情会大增,克服困难的信心会更强,更重要的是不会偏离预期的效果。

五、实效性欠缺现象之五

教师的评价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个别、轻多数,重眼前、轻长远。在许多英语课堂活动结束之际,教师会扮演一个裁判员的角色对本次活动做出最后的裁决。当然,获得激励或被教师认为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小组成员会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和欢庆之中,但这毕竟只属于个别人的光荣。而教师往往忽略了大多数同学的努力,长此以往对大多数人的参与激情会起到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

因此,教师做出的评价要兼顾全体成员,评价的角度可以多元化。如,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观点新颖与否评出“最佳创意的小组”(The Most Creative Group);可以根据小组合作的精神面貌评出“最佳合作团体”(The Most Cooperative Group);也还可以根据小组英语交流的流畅度评出“最佳英语口语交际小组”(The Best Communication Group)。另外,教师根据一段时间内活动开展的情况可评出“周冠军组”(The Champion of the Week),“月冠军团体”(The Champion of

the month),在班级英语角(English Corner)公布,从而时刻激励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篇8:服装组教学创新案例

一、案例项目情境式训练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说, 以案说理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 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 这是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键所在。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 通过引入特定的案例项目来导入理论知识点, 使理论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入或创设形象而生动具体的案例场景, 让学生参与到再加工和提炼过的服装市场实际问题中, 鼓励学生深入案例、体验角色, 使学生从角色情感上理解课程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案例项目情境式训练就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学案例情境的探索,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分析和发现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 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项目情境式训练里又包含了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在案例项目情境式训练中, 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根据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案例创设各种情境,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 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潜能, 启发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服装营销原理课程教学中, 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标准、具体的课时安排和教学目标, 适当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与各小组案例项目有联系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集中讨论, 共同协作来探索并获取解决方法, 以此增加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案例项目情境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1. 教学内容设计

以浙江科技学院服装学院服装营销原理课程为例, 在原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基础上, 增加案例项目情境式训练教学环节的设计。

以案例项目情境训练任务为中心, 以案例项目为载体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服装营销原理理论基础知识与服装市场实际情境来预设案例项目训练内容。 (见图1) 在案例项目情境训练任务设计中突出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

案例项目情境式训练任务的开展主要以特定的服装品牌企业为载体, 各小组成员以该服装品牌营销计划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角色展开案例项目参与, 来完成预设训练任务。训练任务的安排重点突出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案例项目情境式导向任务驱动学生在案例项目调研、分析、思考、讨论中建立起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以获取多元化结论。

2. 情境训练任务分配

每个班30位同学分为6组, 每组5人。学生们以组为单位选定某个特定的服装品牌作为案例项目研究对象, 根据每次课时的理论教学重点知识点来布置情境训练任务, 其中包括服装行业、情势分析、STP战略、营销战略、4P营销策略等内容的小组学习和分析以及各种市场调研方法的实践体验。

3. 案例项目情境式训练开展阶段

学生模拟服装品牌营销部分工作人员的身份通过网络、杂志、行业协会、专业书籍、各大品牌宣传手册等途径收集服装市场信息以及所选定服装品牌相关信息。这是一个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直接面对市场、体验品牌各方面细节的过程。为收集更为贴合市场的信息, 课程中安排学生针对服装市场和特定品牌进行实地市场调研, 走入市场, 收集第一手资料。鼓励学生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形式途径:有的小组直接邀请服装品牌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 深度了解品牌运行状况以及营销活动的开展情况;有的小组直接去走入商场对服装品牌卖场进行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有的小组针对服装品牌的目标消费者开展深入的主题问卷调查;有的小组去往当地服装协会或服装商会获取相关行业最新信息等。

4. 案例项目与情境任务的对接

学生通过小组深度访谈、实地考察、市场调研等方式对市场资料的收集及市场的调研, 提炼出所选定服装品牌所存在的问题, 来引出案例项目的问题情境, 进行小组团队集中头脑风暴、课堂的开放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 提出对该服装品牌项目情境问题的延续性虚拟营销策略建议, 并撰写一份完整的服装品牌营销计划书。课程最后每个小组派出发言人, 对各小组案例项目分析所得的观点做一个演示汇报。

5. 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

(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最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和学习方法需要通过讲授法传授, 使学生形成基本有关服装市场营销的理论框架和思路。

(2) 目标激励法。目标激励教学方法是案例项目情境式训练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个重要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贯穿始终。在案例项目讨论课中, 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都将计入各小组的综合得分;各小组每项训练任务的工作量的投入上及出勤情况直接影响该小组每一位成员项目训练考核的得分;在最终课程成果汇报课中, 互动提问环节的踊跃程度也将纳入考核得分。

(3) 案例教学法。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根据教学内容导入实际企业案例, 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并学习服装市场实际问题, 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案例项目情境式训练中, 小组成员通过案例学习, 可以更为直观的获取知识, 更好的理解服装营销观念, 并且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 而不局限于教材的生搬硬套。同时, 案例教学过程中增加讨论环节, 不设标准答案, 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该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一个互动的动态过程, 改变传统学生忙于记笔记的课堂氛围, 使课堂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

(4) 情境模拟法。每个小组的团队模拟成某特定服装品牌的营销队伍, 针对问题进行团队头脑风暴寻找解决方法, 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结合所收集的资料和市场调研的信息, 提出完整的营销方案计划书。

6. 考核方式

建立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真正做到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 考核全程化, 考核形式多样化, 考核主体多元化, 考核内容层次化。其中包括单项作业考核和期末大作业考核、案例项目考核和任务工作量考核、有课程内个人表现考核和团队合作考核。

三、小结

学生通过互动案例项目情境式训练教学, 充分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该课程中每个小组完成一份完整的系统的营销计划案, 各组团队在汇报课中制作精美的PPT, 对各组的成果进行精彩自信的汇报演示, 发言人协同小组团队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其他团队和教师的互动提问和挑战并作出解释, 充分展现出营销团队的专业性和个性化, 同时很好的理解了案例项目本身并掌握了该课程的一系列基本知识点。通过汇报中开放式的提问和讨论, 各小组再进行一次集中探讨总结, 并对计划书作出最终修改上交一份营销计划案定稿为课程大作业。 (见图2、3)

通过本次教学, 学生对服装市场进行系统分析, 选定模拟品牌作为项目方向, 运用市场调研法寻找该品牌目前的状况和问题, 运用头脑风暴法结合课堂理论知识探讨和寻找解决方法, 最终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系统、严密的服装营销思路。

服装营销原理课程中案例项目情境训练法的教学运用, 为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实现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1. 自主学习的情境平台

在这个案例项目情境平台中, 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原来由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状态, 而是让学生在案例项目情境式训练中自己主动去探索和认知知识, 以此同时获得自身实践体验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次案例项目训练教学突出特点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身设计在选定的案例项目中, 带着对案例项目中所发发现的问题来到课堂, 与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寻找解决方法, 使教学课堂变成一个自由探索知识的空间。

2. 从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

学生在案例项目情境平台上充分体验虚拟角色, 从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从理论上讲, 认识的一般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由具体到抽象, 而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体验过程, 忽略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来灌输理论知识。案例项目情境式训练教学法通过各种的案例项目的虚拟参与, 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 这样所获取的知识就比较入心扎实, 同时也能获得能力的提高。

3. 启发的魅力

让学生自由探索隐含在情境案例项目中的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和创新能力。在案例项目情境式训练中, 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 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此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对案例项目中某些情境的体验来理解和感悟一些知识点, 探索创新解决方法;通过市场调研课让学生到服装大市场中去深入案例实践探索, 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谈论课, 学生相互启发, 师生的互动, 多向交流学习探讨, 拓宽思路, 开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去获得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美) 科恩著.刘宝成译, 营销计划 (第4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填入党志愿书下一篇:营销活动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