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范文大学生

2024-05-22

人物报道范文大学生(通用6篇)

篇1:人物报道范文大学生

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我认为是能否造就一篇优秀人物采访的关键所在。小组作业时,我们的选题是“父亲节”。这个选题,对于采访对象的要求其实比较简单——成年男性。但是成年男性这么多,如何挑选更适合这个选题的人物呢?

刚开始因为小组分工并不完善,大家对于采访对象的挑选更偏向于自己的片面理解。我也就找到了某位男教师开始了采访,结果就是采访十分顺利,老师十分配合,但写出来的稿子没什么新意。而小组其他成员的稿子内容则更加吸引人。有人选择了有3个孩子的南区水果店老板,有人则选择了离家在外与父母妻儿相隔千里的学校保安。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显然他们的更具有代表性与“新意”,而我的选择出发点停留在了任务的完成度上而非质量之上。青年教师也许更适合采访,他们的语言能力会使采访更顺利,但在这个选题之下,显然其他的选择更能表现主题使选题的新意体现出来。

所以对于今后的采访,挑选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人物才能更好地将主题体现。采访也不能一味求稳,追求一些新意或许才能获得更好的内容。

采访的背景准备

完成一次好的人物采访,我认为不仅要对采访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对于整个话题的背景也应该要有相当完备的背景知识。不然或许就会遭遇我所遇到过的尴尬。

学期后半段有幸来到解放日报体育部做关于世界杯的专题报道。我主要负责电话采访一些足球教练纪录他们对于某一场比赛的看法。我自以为对采访对象十分了解(大多为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知名教练与体育评论员),但实际采访中却是漏洞百出。

首先,语言上遭遇了危机。由于一些主教练来自上海讲着一口地道的上海方言,对于我来说理解起来就成了大问题。即使后来用普通话对话也时常在一些关键语句上因为口音问题而不能正确理解意思。记得一次采访一位沪上著名教练,因为前期没有心理准备,电话采访时才发现采访对象的语调“惊人”的低。低沉的语调使很多话变得含糊不清,那次的采访最终也因此失败。

除了采访对象的准备外,背景知识的准备也必须充足。还是在实习期间,一次采访圈外人士预测比赛时又出现了新的状况。由于前一场比赛我自己也没有看,而采访对象对于足球也不够专业,就出现了采访过程两个人无话可说的境地。

两次失败的经验也提醒我做好采访前背景了解的重要性。对于采访对象,适当了解他的身份有助于更顺利的进行采访;对于采访选题的背景,完备地做好先前功课才能在采访中更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

采访稿的撰写

刚开始接触采访稿的撰写,我也犯下了不少毛病。由于不能熟练地掌握采访稿,我的第一篇采访稿被小组成员批为过于客观,缺乏适当的文学性修饰。当然,对于一篇采访稿尊重采访者话语的客观性是最重要的,但是将话语转变为文字又不能少了文学的修饰,不然采访稿就会显得索然无味缺乏可读性。

而实习时,我的一篇采访稿也被老师批评了。由于我对于采访对象的话题有着自己很多的见解,于是在文章中有意无意的加入了我的意见倾向。这也就造成了一些话语方式与采访对象身份不符的现象。

在采访稿的撰写之中,如何将事实的客观性与文字的文学性更好地结合显然是我需要不断加强的地方。从采访者的角度出发,尊重受访者的意图,而在文字上则需要部分润色,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也需要不断的实践作为基础吧。

采访的策略选择

对于不同的采访对象我认为应该是选择不同的采访策略。策略的内涵即是选择不同的话语方式、不同的语言氛围以及不同的话语量。比如采访“下层”受访人时,我大都会比较主动,尽量将语言氛围变得轻松使受访者能够较为自然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在采访中我也会适当的掌握主动权,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受访者整理自己的思路与看法。

而对于“中高层”受访者,我一般不会过于主动,而是将采访的掌控权交予对方,给受访者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表达展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两种不同的策略,也是基于两类受访者不同的社会身份、教育水平等因素。相对而言,“中下层”受访者可能受到文化水平的影响相对怯于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同时表达中也可能会因多种因素造成表意不清等问题;而“中上层”受访者相对文化水平较高,对于特定问题相对有更多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仍然选择给予对方过多的引导势必将使受访者感到唠叨琐碎。

所以在这样的考虑下,针对不同的受访者采取不同的采访策略既能使采访顺利的进行也能建立更好的互动环境。

这个学期开始全面的接触采访与写作,实地采访与电话采访都做了不少,但是我感觉还是远远不够。实习期间指导老师也告诉我,采访只有做了多了才能有感觉,文字、语言上面才能有进步。或许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反复强调的实践的重要性的很好体现吧。

同时,在采访中我也发现自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面对不同的受访者,可能会因对方身份的不同而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对于普通的农民工或许我更能放得开,而面对著名运动员或者知名教授则会显得拘谨。起初,我也是总因为紧张而使采访不那么顺利,但随着采访次数增加自己也变得自信,并且能够做到与受访者一定量的有效互动,不再只是那个被动的记录者,开始成为了互动者。而这样自信的由来,既来自战胜自我胆怯心理的一次次实践,也源于对受访者、采访背景的充分准备。

在采访的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信息提取方面急需提高。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受访者特别健谈,于是便需要将他的大篇幅内容微缩到小篇幅;有时候则会遇到受访者迟迟不能点到问题的内核而游离与提问之外。第一个问题考验的是自己的文字压缩能力,第二个问题则考验的是记者的提问技巧。在采访中,我也发现,问题的设计往往赶不上实际中的变化,所以在提问过程中设计问题显得尤为关键。而设计的串联点就是和受访者的良性互动,通过互动将自己的观点传递,同时将自己的疑问抛出将受访者引入自己的设计之中。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采访内容。

这学期的采访与写作课使我受益良多,汲取了许多采访的理论知识。而实践中,一次次的采访经历则让我明白了理论与现实结合的重要性。既不能脱离理论而自成一套也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而无视实践中的变化。

现在只是一个起点,希望这样的总结与体会能够给我今后的采访以提醒,也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采访实践又能给予这份体悟以更多的内涵。

篇2:人物报道范文大学生

注:此表须一式一份,并附1000字左右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

刘颜,男,江苏淮安人,1992年出生,共青团员,机械工程学院车辆1101班,现任校新闻社记者部部长、学院宣传报道中心主任。在2013年扬州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参加了校团委领导的暑期宣报组和学院的暑期宣报组,主要负责扬州大学社会实践简报的编辑、学院暑期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学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宣工作。工作期间,认真编辑简报,采写学校、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做好各学院的信息交流和工作配合,充分发挥了组织能力和创新肯干精神,为学校学院暑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宣传报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直接深入实践,在活动中寻找“新闻”

暑期社会实践已经开展了多次,活动模式和内容大部分变化不大,而宣传报道作为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在各大高校竞争激烈的宣传狂潮中出宣传成绩,这就要求宣传报道要紧扣时代热点,不断推陈出新。我们便需要跟随分队一起实践,以获得第一手的宣传材料。在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我先后跟随院“蓝天行动”小分队、院“心随农梦”小分队、院“践行青春 挑战梦想”小分队分赴各地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活动,现场采访来感受实践精神,找寻创新,发现新闻,随时记录,第一时间写作,并且都有相应的宣传成绩。

坚守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创新、坚持

七月份是学校各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高潮期,到了八月份,实践活动减少了很多,扬州大学社会实践简报也停止了编辑。而机械学院的几支团队的实践并没有结束,其他学院也有一些还在开展。考虑到宣传工作,我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了近两个月,直到实践结束。

扬州大学社会实践简报是各学院社会实践在学校的重要宣传平台,为了让各学院都有宣传报道,所以稿件的选取和编辑便变得十分的麻烦。宣传报道要从事实出发,报道新闻事实,同时又需要深入挖掘事物本质,对一个事件深层次、多角度报道,多方位展现活动的意义,所以要写出一篇有质量的新闻稿十分不容易。和以往一样,我院科研成果突出。暑假期间,我经过数次采访,和老师同学反复

修改近,多方联系,最终在《科技日报》、《中国建设报》、《中华建筑报》、《江苏经济报》、《江苏工人报》等媒体上发表了关于学院科研成果“新型泡沫玻璃”的新闻稿件。此外,我经常会为了协调各学院的简报宣传成绩,主动联系各个学院询问、约稿。也时常好几天反复码字、修改一篇新闻稿件,不时地联系媒体记者。枯燥繁重的编辑工作和新闻写作让我学会了坚持和创新,这一些促使着我调整工作方式,变得更加积极认真。

篇3:人物报道范文大学生

一、华尔街日报体概述

“华尔街日报体”作为一种非事件类报道的经典写作体例, 在上世纪30年代由美国主流媒体《华尔街日报》开创, 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 (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 开头, 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 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 集中力量深化主题, 结尾再呼应开头, 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 进行主题升华, 也可用悬念、总结等方式结尾。”这种写法用具体的描写代替宏大叙事, 用细节的真实刻画整体性的实质, 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贴近性, 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深受读者欢迎。

华尔街日报体并非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 在其运用过程中, 又出现了不同的变种, 既有完全式华尔街日报体, 即严格遵照“故事化开头———过渡段———展现大背景、大主题———以故事结尾”的模式行文;也有不完全式华尔街日报体, 即用生动的小故事、场景或细节描绘、悬念设置等开头, 引出报道内容, 最后并不一定回到开头所描绘的故事场景上。对华尔街日报体的灵活运用, 并没有改变华尔街日报体的实质, 即充满人性关怀, 以富于人情味的故事展示在宏大背景下人物的个体命运。

二、华尔街日报体在《南人》人物报道中的具体运用形式

秉承华尔街日报体的精髓, 《南人》无论是报道公共人物还是小人物, 都注重将报道对象置于具体的故事、背景之下去开拓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形式。

1. 故事化的开头引出报道内容

这种方式是不完全华尔街日报体的运用, 无论是人物特稿还是人物专访, 都精心设计故事化开头,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鸣锣开道。这种故事化的开头主要有以下形式:

将人物置于典型新闻事件中, 选取事件现场最富情节性、最能揭示主题及人物性格的场景开头。

如《曹德旺持戒行商》 (刊载于《南人》2011年第18期, 作者刘欣然) 是这样开头的:

5月10日早上6点, 普陀山上空阴云密布, 从头一天就开始聚积的浓云丝毫不见消散。海风吹得旗帜呼啦啦响。

吃完早饭, 曹德旺站在室外露台的人群中抽烟。他眯着眼看看天色, 阴云一点也没有让他担心, “肯定会出大太阳的。”

曹德旺捐赠修建的万佛铜塔9点钟要举行开光仪式, 一同开光的还有一座规模庞大的讲经院。……”

这样的开头引入方式富有情节性, 而且通过这一典型事件浓缩了报道对象的个人信息、特殊经历, 引出了要重点报道的主旨:其作为“首善”的独特身份。

也可以截取人物生活片断中的最富代表意义的典型场景, 描绘人物现状, 揭示人物的心路历程。如《最后的儿子》 (刊载于《南人》2011年第27期, 作者马李灵珊) 一文开头就选取了报道对象药家鑫父母在失去儿子最怕面对的黄昏时刻, 不仅引出了人物特殊的身份, 两人在此刻的言行举止充分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药庆卫夫妇而言, 每晚6点, 是魔法消失的时刻。……

但是每当下午6点前后, 天色渐晚, 楼下小区的人声、汽车声嘈杂起来, 别家饭菜的香味飘散时, 药庆卫会不自觉地去辨别停车的声音和楼道的脚步声, 他会望向门口, 等待门被打开的一瞬间和一个年轻的、低柔的男声。

还可以情节性强的背景故事开头, 巧妙地引出报道人物经历、身份的与众不同。如《云无心追寻吃的真相》 (刊载于《南人》2011年第31期, 作者李珊珊) :一位成都市民在家里做小实验, 面粉中加入维生素C片, 加水搅拌, 出现了灰白色絮状物, 且“絮状物体积很小, 粘稠, 用水冲洗不会化掉”。

絮状物是什么?实验者怀疑, 商家在面粉中加入了胶水, 或者其他什么不利于人体的化学药品, 从而产生絮状物。

拿这个问题去问云无心, 他淡定地回信:首先, “不加维生素C, 照做一遍, 看会不会仍有絮状物”。然后“应该加一个对照, 去农村找点麦子, 打点‘原生态’的面粉, 再看看能否洗出絮状物来”

2. 整篇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报道人物

这一种形式多用于典型人物或是公共人物的报道, 这一类报道对象的经历特别是经历背后所呈现的人物性格等往往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选取人物身上最具新鲜性或典型性的事件作为要讲述的故事主线, 将人物履历、背景、性格等报道中所要呈现的内容与人物的故事交织在一起。

如《章子怡琴琴的挣扎就是我的挣扎》 (刊载于《南人》2011年15期, 作者马戎戎) 一文以这样的方式开头:谈起自己最新的角色———电影《最爱》中的女主角琴琴, 章子怡提到了“命运”:“我不想用‘演得辛苦’来描述这个角色, 我没有在演, 我是在感受我的命运。”

命运会怎样对待一个人?会怎样把一个人送上名利的巅峰又推至漩涡的底部?过去11年里, 章子怡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这个过程。

2010年之前, 她几乎是“好运”的代名词。……

文章接下来以章子怡参演电影《最爱》作为故事发展的主线, 描述了人物在接演“琴琴”一角前的经历的“泼墨”、“诈捐”、“诱惑”等三盛名下的压力, 出演“琴琴”后对角色命运的感同身受并通过这个角色的塑造完成了自我的又一次实现这一充满情节性的历程, 其中穿插了章子怡成长中的背景故事, 如在舞蹈学院半夜练功、《卧虎藏龙》等影片拍摄过程中的曲折经历等等, 章子怡的代表作、经历及性格成长都在故事中巧妙地呈现。

3. 以某一宏大的历史或现实主题为主线, 描述人物群像故事

这一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对象往往不是公众人物或知名人士, 而选取与某一宏大的历史或现实主题有密切联系的多个小人物交织的故事, 这些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折射了其背后推动他们命运走向的大时代背景。

如《北大中文系77级》 (刊载于《南人》2007年第13期, 作者徐梅) 这篇报道以北大中文系77级三个学生:查建英、杨迎明、葛兆光的故事为主线, 三人入学前的背景及入学后的背景各不样同, 正好代表了77级大学生的主要典型, 三人的故事讲述了77年高考考试形式 (高考作文题) 、入学后学习内容、图书馆内容解禁、1979年文学社遍地开花、1981年发生的两件大事引爆学生心中激情等这一特殊历史的时代大背景。

三、《南人》华尔街日报体式人物报道的优势

1. 故事化的人物报道富于情节性, 能充分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前文所述, 《南人》人物报道的典型范式之一精心设计人物的出现, 是以人物的典型细节、新闻事件的典型场景、或故事作为人物报道的开头引入报道, 充满情节性的、镜头感、甚至带有悬念性的切入方式有助于渲染气氛, 将读者带入特定的场景或事件之中, 留给受众的第一印象极为深刻, 独具引吸力。《南人》执行主编徐列这样概括这种写作方式的优势:“一定是用讲故事的方式, 让他 (读者) 非常轻松、愉悦进入你的门槛, 然后再把你在故事当中传递的东西给他, 这样阅读起来非常畅快, 没有障碍, 或者更觉得这个文章有可读性。”

2. 真实而立体地还原人物

《南人》华尔街日报体式人物报道充分体现了其“故事化的叙述, 从具体细节探索人物本性, 通过事件反映人物特征”的报道风格。这类报道以平等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典型人物或公众人物, 通过对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举止、心路历程, 揭示其作为独特的人物个体最真实的一面, 这样的人物形象饱满, 其精神风貌可知可感。在他 (她) 的身上, 读者可以参照自已, 获得共鸣。如前文所述《章子怡琴琴的挣扎就是我的挣扎》一文, 通过对人物故事的展示观照人物内心世界, 我们看到了作为演员的章子怡如何把“世俗的议论、爱与伤痛通通抛在身后”, 与像其扮演的琴琴一样, 挣扎、抗争, 其身上既有作为女人孤独、脆弱的一面, 又有其理智独立的自我觉醒“一切都没有好解释的, 我会用我的努力和实力证明给大家看。”这样的张子怡不再是其他媒体报道中的“国际张”、大明星、时尚代言人, 而变得真实可感, 极易唤起读者感同身受的共鸣。

3. 既折射时代的大背景, 又能关注个体的命运, 充满人文关怀

《南人》作为一本新闻类综合人物杂志, 其人物报道不仅仅停留在“人物传记”的层面, 这样的报道形式丧失了其作为新闻类期刊时效性以及展现时代的优势。《南人》所报道的公共人物, 无论是政治家、学者还是演艺明星, 都应具备报道的新闻由头。而用华尔街日报体报道人物, 将人物的新闻故事作为报道的主线, 并结合人物命运发展中的大背景进行深度开拓, 不仅能突显人物作为“这一个”的特色, 更能以小见大, 描绘人物所处的时代画卷, 人物命运与时代的交织。这样的开拓, 充分体现了《南人》的办刊宗旨“记录我们的命运”。正如徐列所言:“我们希望以人为切入点, 通过讲故事, 这个故事又不是简简单单类似《知音》、《家庭》简单的情感故事, 我们希望在这个故事当中能够体现时代最本真的东西, 而且我们选这些人物都是具有时代代表性的, 他们把这个时代的情感, 时代演变的轨迹, 或者人物的命运, 能够把时代的命运带出来, 这个是我们最想做的东西。”

《南人》大量的华尔街日报体群像类普通人物报道, 不仅突现了时代的宏大画卷, 更通过个体化的人物故事, 呈现了个体的命运与时代发展的走向与必然, 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让读者“既见森林, 又见树木”。如前文所述, 《北大中文系77级》展现了在恢复高考这一历史背景下, 个体命运的改变。而《当CPI照进现实》 (刊载于《南人》2011年第24期, 作者李超) 一文则是将CPI这一情节元素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联系起来, 呈现了普通市民中的三个典型类型:小经营主、民工、白领在CPI高企的背景下, 普通人的命运走向及挣扎。这样的报道以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作为宏大叙事的主角, 让我们感受到活生生的个体在现实大背景下的命运走向。这种对个体人物命运的关注, 既体现了《南人》强烈的社会底层意识, 更直达华尔街日报的核心理念: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

参考文献

[1]徐列.徐列:希望为中国人信仰重建提供一个支撑点.搜狐访谈录, 2008年7月2日

[2]王洁, 赵云泽.“华尔街日报体”故事化写法的再认识[J].传媒观察, 2007, 01

[3]武怡华.《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特色[J].新闻世界, 2011, 07

[4]陈宇.浅析人物的还原和深度拓展[J].新闻世界, 2010, 10

篇4:人物报道何以吸引读者?

哪些人物能成为新闻

哪些人物能成为新闻?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样的人物可以成为我们撰写人物报道的对象。说到底,人物报道不外乎3种类型:新闻人物、公众人物和民间人物。新闻人物就不用说了,名人、伟人都可以列为新闻人物,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成为新闻。公众人物因为其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力,而成为人物报道的对象。艺术家、学者、明星都可以作为公众人物来进行人物报道。人物报道中最多的是民间人物,民间人物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正因为在他们有着不普通甚至不平凡的故事,或者经历过不同于常人的命运,才更有报道的价值,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不能写成流水账

采访前,记者要做很多功课,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并根据报道的方向或角度列出一个采访提纲,做到有的放矢。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记者在面对一个采访对象时,听采访对象用了很长时间来诉说自己的经历,记者根据时间顺序将采访对象的叙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篇人物报道。结果是,记者成为采访对象的传声筒,人物报道平铺直叙,没有重点突出,缺乏典型性,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撰写人物报道还要弄清楚一件事,是要写人物的一段人生经历还是全部的生命历程。要知道,这两者是不同的,如果只是一段人生经历,记者就需要从中找出其耀眼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以达到以点带面、凸显人物个性的目的;如果是要表现人物的生命历程,则需要在众多的材料中抽丝剥茧,找到可以表现人物性格命运的几件事来重点描述,切记不可写成流水账。

用细节打动读者

细节决定成败。在新闻报道中是如此,对于人物报道更是如此。撰写人物报道,一定要抓住生动而感人的细节,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2013年11月21的《北方新报》刊发了记者郝少英的一篇报道《檀树磊千里寻亲:我只想看妈妈一眼》,其中有一个表现母亲的细节:“她只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盯着儿子看,并不说话。”让读过这篇报道的每一个人都印象深刻。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有时甚至不需要用语言,只是将人物的一个动作记录下来,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细心记录,记者总能发现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的让人温暖的细节。

避免非黑即白

在撰写人物报道时,切忌走入非黑即白的误区。有的记者在写英雄人物的时候,总是追求高大全,让人物偏离了现实生活,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其实,英雄人物或者是成功人士有一点小瑕疵反而会让人觉得真实、鲜活、接地气。有的记者在写犯了错误的人时,先入为主,掺入了个人因素,怀着愤怒的心情把人物写得一无是处,简直就成了十恶不赦的恶魔。如此走极端,其实是很不负责的。要知道,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要真实、客观,背离了这个标准的新闻报道都是不成功的。还有的记者在撰写人物报道时,加入了个人倾向,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影响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如此有失偏颇的报道会使整篇报道的公信力下降。

关注人物的社会背景

每个人都生存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从而都会或多或少地被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看问题、看世界的态度与角度。因此,在撰写人物报道时,要关注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经商者关注的是利益,从政者关注的是仕途,每个人的职业经历都会与其行为方式、思维情感挂起钩来。人物的社会背景会影射出人物的人生轨迹,从而在展示人物丰富内心世界与传奇人生经历的同时,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日本报人森本哲郎说过:“报纸是从人开始,到人结束。所有的新闻都是人创造的。”的确,人物报道受关注,不仅仅是因为人物自身的故事,更是因为人物所传递出的信息对于人们的认知会产生影响。通过成功的人物报道,传递社会正能量,光大时代精神,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白洁

篇5:小学生作文-如何描写人物范文

我们班有位“辣妹子”,姓张名琪。她中等的个子,黑黝黝的脸蛋上嵌着一双明澈有神的大眼睛。身穿“耐克”运动装,脚下一双无敌风火轮,加上一头被风吹得像乱草堆似的小短发。不仔细看,你还以为她是个男生呢!

我们班的张辣妹可惹不起,你别看她是个女生。你要是惹火了她,这后果谁也不敢保证,轻者除名江湖溜回家,重者挨个大包没气撒。又是哪个倒霉蛋碰上“火山喷发”了呀,这不是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只见张辣妹一个排山倒海,那位仁兄好不容易站稳了脚,我们张大侠又腾空踹来一个佛山无影脚,打得那位对手一个措手不及。那位可怜的仁兄为了保住小命,只好用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其实你别看我们张辣妹这样横行霸道、称霸江湖。她也有烦恼,她告诉我,她不想再做江湖的领导者了,她要转型,要做个淑女。不过,有谁又能想象辣妹变淑女呀!我想:她应该是和我开玩笑的吧!

第二天,辣妹真的换上了淑女装,连我这个天天腻在一起的超级好友都快认不出来了。她身穿一条粉红色连衣裙,一双白色皮鞋,连背书包都不像以前那么“酷”了,端端正正,好一副乖乖女形象......不过俗话说的好:事不过三。我们辣妹这乖乖女形象连三天也没撑到,她告诉我说:“做淑女太难了,我还是做回我的江湖领袖吧!”说着,她便摆弄着她那草堆似的时尚发型。唉,她也真是江山难改,本性难移呀!

话说回来,辣妹还是很善良的,只是有时候爱逞强,不服输!但是,善良是好事,但你这辣的性子也最好改一改,多试着去交朋友,同学只间融洽相处,不要用打架来摆平,只有和同学们一条心,大家才会更喜欢你,你的人气也会上升!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常常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这是因为,外貌 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起着很 重要的作用。

外貌描写包括静态外貌描写、动态外貌描写两种。怎样把人物的外 貌写具体呢?

第一、静态外貌描写:就是像描写一幅画、一张照片那样,去描写 整个人物的外表,包括描写人物的容貌(面容长相)、身材(高矮胖瘦)、服饰(穿着打扮)、年龄、性别等。在具体描写静态外貌时,要注意以

下几点:(1)要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不同,人物的外 貌也定会有所不同。静态外貌描写,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决不等于要 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人物自身外貌中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具体刻画,做到写谁像谁(即依照文字,能够顺利找到对应的人)。这样才能给读 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具体方法:

①注意抓住容貌特征进行具体描写。在这方面,又要特别重视“画 眼睛——写内心”。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 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头 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如: 穆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乍一看并没有什 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穆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这段外貌描写仅两句话,便把穆老师善解人意的特点写出来了。

②注意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风俗、爱好、性情不同,人物 的服饰往往也就不同。因此,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是省俭地画 出一个人特点的又一重要方法。如: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劲上套一个明晃晃 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 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少年闰土》)寥寥数语,不仅描写出了人物的外貌,还展示出了当时浙江绍兴一 带的风俗民情,同时写出了父亲对闰土的爱心。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真实、有选择地具体描写,就能使笔 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达到如见其人的效果;就能有效地避免外貌描写“千 人一面”(都是“高鼻梁,大眼睛,双眼皮儿,一笑俩酒窝儿”)的现 象。

(2)要有顺序地进行描写。

外貌描写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前也要先想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然后逐一写来。比如我们打算从长相、穿着两个方面去写一个人的外貌,如果在长相描写中插入穿着描写,就会令读者费解。这样杂乱无章的外 貌描写是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怎么办?

①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即先描写人物的全貌,再描写人物

局部的“特写镜头”。可以先写人物身材怎样,是高大魁梧,还是瘦小

枯干,然后再对头、身、四肢等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写人物的脸,可以先从整体上写这张脸什么样,然后再对额头、眼睛、面颊、鼻子、嘴、下巴等部位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

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

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

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丰碑》)

这段外貌描写先从整体上描写老战士的全貌“好像一尊塑像”,然

后再描写他的神情、身上穿着,顺序清晰,栩栩如生。

②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即先描写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显突

出的特点,然后再写人物的全貌。如:

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

友们都很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这段外貌描写先写他的脸面、脑袋、身子,然后再描写他的全貌像

个“小萝卜头”,有序、简练而生动。

③按照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即从容貌、身材、服饰、年龄等不同方

面,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

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 的络腮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的

响亮,走起路来地皮也踏得忽闪忽闪的。(《老水牛爷爷》)这段外貌描写,按照“容貌→身材→声音→走路样子”的顺序进行

具体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动态外貌描写:就是刻画人物在特定情形下的神态表情。人 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活泼、呆板、暴躁、文静的性格,都会在神

态表情上流露出来。因此,动态外貌描写比静态描写更能揭示人物的性

格特征。

在描写人物动态外貌时,最好与静态外貌描写相结合,与人物的语

言、行动描写相结合。这样写,不但具体,效果也好。如:

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忆铁人》)

这两句话,把描写神态(“睁大了眼睛”)与描写语言相结合,真

实具体地表现出铁人得知事情真相后吃惊异常、急于向阿姨赔礼道歉的情景。

写人记事时,常要描写人物的语言。因为,语言是心灵的“门户”,语言描写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这就

需要我们掌握把人物语言写好、写具体的方法。

怎样把人物的语言写好、写具体呢?下面的这段话,会给我们许多

提示:

我哭着,哭着,听到有人走了进来,回头一看,原来是继父,便把

头扭向一边。他在我身边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丽敏,你的心情我理解,这都不怪你。以后我哪儿做得不对,你尽管提出来,别闷在心里。不过,我相信我会做一个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的爸爸。”

听了这些话,我张嘴想说点儿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

(1)描写语言,要真实、准确,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点。

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

等不同,所以语言的风格、特点也一定是不相同的,这就如同每个人的

长相一样。语言描写,目的就是要揭示人物性格,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

象。所以,描写语言,就一定要真实、准确,符合这个人物的身份和特

点。这是把人物语言写具体的重要前提。例段中的小作者,就很好地做

到了这一点。她所描写的继父的语言,合情入理,与当时的情景很贴切;

真诚坦直,朴实无华,非常符合劳动人民的身份;善解人意,饱含爱抚

之情,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为人的特点。

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最爱犯的毛病就是“众口同腔”,或不

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用描写小弟弟的语言来描写老爷爷,用描写老奶

奶的语言来描写小姑娘,用描写知识分子的语言来描写劳动人民,等等。

其实,这并不是你描写的人物在说话,而是让他们说你设计的话。这是

错误的。

(2)描写语言,不但要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是怎么

说的。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既注意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又重视具体写出

人物是怎么说的——说话时的声音、语调、神态、动作等。这对刻画人

物,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是极为有用的。如:例段中,“他在我身边

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这是小作者在描写继父说话时 的动作、神态。这些语句,与说的内容互相映衬,真切而生动地表达出

继父对“我”的关怀、爱怜。

行动,包括动作、行为两个方面。动作,指人物一举一动的活动,如:抓、拉、扯、跑、踏、看、听、闻、说等;行为,指人物一连串的

动作,表现为一个过程,如赛跑的过程、钓鱼的过程、做游戏的过程等。

行动,是人物性格、情感、品质、思想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不

光要听他是怎么说的,还要看他是怎么做的。因此,行动描写是直接刻 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又一重要手段。

怎样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呢?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看看你能否悟

出一些方法。

小磊,那可是班上有名的“小迷糊”。一次,他拎着书包走进学校,看见写字课代表正在教室门口检查同学们的写字用具,不禁叫道:“糟

了!”他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身就往家跑。“小磊,怎么又回来

了?”妈妈问。他也顾不上回答,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屋子

里乱糟糟的,连被子还没叠呢。“毛笔,毛笔!”他找了柜子又翻抽屉,总算在床底下找到了毛笔和墨,可涮笔瓶呢?他猛然想起上次大字课回

来,他用瓶子捞鱼,放在窗台上了。他提起瓶子,一股臭味扑鼻而来。

原来瓶子里的鱼死了,已经泡了好几天了。小磊赶忙把臭水连鱼一块倒

掉,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屋子里柜子张着嘴,椅子翘

着腿,抽屉伸着舌头,都在责骂小磊不把它们放好。小磊冒着满头大汗,一路上也不住地责备自己。等他气喘吁吁地跑进校门时,校园里早已鸦

雀无声了。

(1)描写人物行动要准确。

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

活实际。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

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

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很简单的事例:男生

吃西瓜的行动,和女学生一定是不同的;三伏天,半天又没喝到一口水,此时吃起西瓜的行动与平日也一定是不同的。这就提醒同学们,在描写

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

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 写,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

如:例段中“拎着书包走进学校”,“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

身就往家跑”,“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等,这些行为、动作描写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地

刻画出一个既淘气又毛手毛脚,生活和学习缺少条理的同学的形象。

(2)描写人物的行动要细致。

①人物的行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若干连续的动作组合而成的。

要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首先要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分解”、展开——

先怎样,又怎样,最后怎样。想好以后,再按照这些动作的先后次序,逐一地、有条理地、连贯地写出来。当然,描写要有目的,事先要想好

为什么写这个动作和那个动作,而不能一股脑儿全写出来。

如:例段中,作者把小磊回家取写字用具的经过分成“发现没带用

具、回家去取→找柜子、翻抽屉→返回学校”这三层,每一层又都将行经过既顺畅,又具体。

②在描写每一个动作时,不但要写清人物做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

是在什么情境、背景下做的,是怎么做的——写出人物动作表现时的神

态、语言、心理等。“做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做”和“怎么做”,这些都是人物动作描写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写清楚,人物的动作描写自

然也就具体了。

如:例段中,“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气喘吁吁地跑

进校门”这两个短句,“奔回”、“跑”是写做什么,“三步并作两步”、“气喘吁吁”则是写怎么做,在什么情况下做。这样,把动作写具体了,人物急促、慌乱的形象也就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了。

心理,又叫心理活动,指的就是人物想些什么,是怎么想的。心理

描写,就是对人物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

心理活动状态,是直接刻画人物、把人物写真写活的又一重要方法。

描写人物的心理,又分描写自己的心理和描写他人的心理这两种形

式。

(1)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作文时,无论是主要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是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往往都需要描写自己的心理,用来展示自己心理

活动的经过,或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心里想些什么、怎么想的,自己最清楚,所

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比较容易的,可以直接采取“我想”的方式写出

自己的心理活动。只是要注意:描写时,既要写出自己“想什么”,还

应写清“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这样,就把自己的心理活动

写清楚、具体了。另外,要写出深层的、真实的心理,避免口号化,表

面化,遮遮掩掩。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

体的:

正当我和爸爸谈论着马路上过往的一些名牌小轿车时,只见一位看

自行车的老奶奶正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刚才扔掉的冰棍纸和软包装盒。

这一举动顿时使我惭愧不已,想立刻跑过去对老奶奶说些什么,可又实

在觉得不好意思。唉,算了吧,下次不再随便扔了不就行了。我心里默

默地想着。此时,我也无心再去观赏那些名牌小轿车了,只是往前走了

几步,端详着这位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大约六十多岁的老奶奶。

她身子比较单薄,背有点驼,但显得很精神。我在想,这么大年纪了,还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做着贡献,真了不起;再想想自己,只图

个人方便,却给别人带来了麻烦,惭愧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段话记叙的是小作者看到老奶奶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扔掉 的废弃物时,心里想的内容。作者不但写出了自己想什么(想认错可又

不好意思→只此一次,不能再扔了→老奶奶真了不起→自己图方便,给

他人带来麻烦),而且写清了怎么想的(心里默默地想),为什么这么

想(见老奶奶捡自己扔掉的废弃物,惭愧不已),真实地表达出了自己

内心的思想活动。

(2)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因为我们不可能钻到人家的脑子里,所以要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就

比较难了。怎样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呢?尽管他人头脑中是怎么想 的,我们无从知晓,可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从他的表情神态、言谈话

语、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具体描写他人心理活动 的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来反映

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特别是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自言自语”,让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内心

世界;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动作,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动作,来揭示

人物内心隐蔽着的微妙的感情。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描写人物幻景的方式,来具体展示他的心理活动。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具

体的:

有一次,我正在做功课,亮亮看见我手里的钢笔,硬要拿。我说:

“亮亮,钢笔不能玩,小姨给你看一张画吧。”他又摇头又甩胳膊,“不

要,不要!”接着就哭起来。妈妈看见了,对大家摆一摆手,大家就若

篇6:中学生励志故事:人物篇(范文)

罗斯福的故事

一个小男孩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或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一些树苗,他想把它们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们每人栽一棵。父亲对孩子们说,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

但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不知怎么地,萌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点死去。因此浇过一两次水后,再也没去搭理它。

几天后,小男孩再去看他种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

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小男孩慢慢变得乐观向上起来。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窗外那明亮皎洁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师曾说过的话: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何不去看看自己种的那颗小树。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里时,却看见父亲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

顿时,一切他都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颗小树施肥!他返回房间,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

几十年过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虽然没有成为一名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也能使生命之树茁壮成长。也许那树是那样的平凡、不起眼;也许那树是如此的瘦小,甚至还有些枯萎,但只要有这养料的浇灌,它就能长得枝繁叶茂,甚至长成参天大树。

不肯放弃的林肯

坚持到底的最佳实例可能就是亚伯拉罕·林肯。如果你想知道有谁从末放弃,那就不必再寻寻觅觅了!

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以下是林肯进驻白宫前的简历:

1816年,家人被赶出了居住的地方,他必须工作以抚养他们;1818年,母亲去世;1831年,经商失败;1832年,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1832年,工作也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进不去;1833年,向朋友借钱经商,但年底就破产了,接下来他花了十六年,才把债还清;1834年,再次竞选州议员,赢了!

1835年,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末婚妻却死了,因此他的心也碎了;1836年,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1838年,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1840年,争取成为选举人了,失败了;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落选了;1846年,再次参加国会大选 这次当选了!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

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被拒绝了!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了;1856年,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一百张;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一一再度落败;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评语: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 ——林肯在竞选参议员落败后如是说。

霍金的故事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匡衡的故事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上一篇:南辕北辙阅读答案下一篇:19 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