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案 三维目标

2024-05-22

摩擦力教案 三维目标(精选8篇)

篇1:摩擦力教案 三维目标

确定物理教学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制定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在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的一种飞跃。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思维方法和科学文化和谐统一的学科,三维课程目标是物理学本质的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

物理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教师和相关教学资源间的互动,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听,还应指导学生去看、做、问、议、讲、想、练,使学生在观察、思维、质疑、解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物理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必须用《课程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坚持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和适切性,必须清晰、具体而明确地表述,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在叙写时至少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既要指出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领域或内容,这样才能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是什么。而且,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能对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行为作出区分;内容方面也同样。在叙写时,一般既可以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叙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叙述。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分列若干点,目的是为清晰、真实地表达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行为动词的使用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对行为动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的用语是知道、理解、掌握和应用,技能的用语是初步学会、学会、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用语是感受、认识、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用语是体验、感悟、形成。若使用标准中没有界定过的行为动词,必须作相关描述的说明。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篇2:摩擦力教案 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1.1.2弧度制

(一)教学目标

(四)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

(五)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教学难点:“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4-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三)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与值域、符号、及诱导公式;

2.利用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的三角函数值;

3.利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两个同名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及表示角的范围。

能力目标:掌握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更深的理解。

德育目标:学习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概念。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利用。

4-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会求角α的各三角函数值; 3.记住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诱导公式

(一)。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诱导公式一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三角函数就是角度(自变量)与比值(函数值)的一种联系方式;

(2)学习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以及这三种函数的第一组诱导公式。公式一是本小节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他们的集合形式表示出来.4-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能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熟练掌握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其它三角函数值的方法。

能力目标: 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确定,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变式应用

1.3诱导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⑵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能运用公式一、二、三的推导公式四、五.

(2)掌握诱导公式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四、五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性等思维品质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诱导公式四、五的推导,能观察分析公式的特点,明确公式用途,熟练驾驭公式. 教学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对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1.3诱导公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⑵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能运用公式一、二、三的推导公式四、五.

(2)掌握诱导公式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四、五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性等思维品质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诱导公式四、五的推导,能观察分析公式的特点,明确公式用途,熟练驾驭公式. 教学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对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1.4.1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作出ysinx,xR的图象,明确图象的形状;

(2)根据关系cosxsin(x2),作出ycosx,xR的图象;

(3)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并利用图象解决一些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用单位圆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作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图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工作精神;

教学重点: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作正弦函数的图象;

教学难点:作余弦函数的图象。

1.4.2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周期函数,周期函数的周期和最小正周期的定义;

能力目标: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周期和最小正周期,并能求出正、余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德育目标:让学生自己根据函数图像而导出周期性,领会从特殊推广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体会三角函数图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余弦函数的周期性

教学难点:正、余弦函数周期性的理解与应用

1.4.2(2)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二)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能力目标: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并能求出正、余弦函数的单调区间。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教学难点:正、余弦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理解与应用

1.4.3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用单位圆中的正切线作正切函数的图象;2.用正切函数图象解决函数有关的性质;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作正切函数图象的方法;2.理解用函数图象解决有关性质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用单位圆中的正切线作正切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正切函数的性质。

1.5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二)教学目标

(七)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三种变换的有关概念;(2)能进行三种变换综合应用;

(3)掌握y=Asin(ωx+φ)+h的图像信息.

(八)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变换综合应用时的图象信息解题.

(九)情感与态度目标

渗透函数应抓住事物的本质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

处理三种变换的综合应用时的图象信息. 教学难点

篇3:摩擦力教案 三维目标

机械零件两接触面间的摩擦不仅影响法向接触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而且对系统传动效率和零件失效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会使机器产生振动与噪声,特别是在高速、重载、大功率系统中显得尤为突出。在已有的摩擦接触研究中,几乎都是假定在库仑摩擦条件下进行的,忽略了摩擦因数与相对滑动速度、表面粗糙度、润滑、接触压力分布和温度等因素的关联,使得对接触面间的摩擦作用认识不够。Liu等[1]探讨了不同摩擦因数对接触稳定边界的影响,但没有将摩擦因数与对应的工况耦合起来。因此,建立摩擦因数与实际接触条件相对应的变摩擦接触模型,探寻稳定高效的接触算法,准确求解接触面上各点摩擦力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联规律,成为摩擦接触研究的一个重点[2]。

有限元、边界元、变分和数学规划等数值方法[3]可以对摩擦接触模问题进行有效的求解,但均有其局限性。本文以一对啮合的轮齿为例,对三维弹性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法进行研究,将接触的定解条件转换到法向与滑动方向组成的局部二维坐标系内进行求解,以摩擦合力的方向角为迭代变量直接进行处理,并根据此算法编制FORTRAN程序包对摩擦因数与实际工况耦合的变摩擦接触问题进行分析,着重研究接触点对接触状态和接触力随滑动速度的变化规律,并利用ANSYS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模拟验证。

1 弹性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法

1.1 物体的基本控制方程

对于图1所示两接触体Ω1和Ω2组成的系统,Oxyz是整体笛卡尔坐标系,onts是接触点处引进的局部笛卡尔坐标系,且n指示法向,st所在平面为切平面。

不考虑惯性与阻尼的影响,系统满足以下控制方程:

平衡方程

σij,j+f¯i=0

Ω1和Ω2中

几何方程

εij=12(ui,j+uj,i)

物理方程

σi j=Dijklεkl

边界条件

σi jnj=TiSσ

ui=u¯iSu

其中,σi jεi j(εk lεi j含义相同)、ui jui分别为应力张量、应变张量、位移张量、位移矢量,fiΤ¯iu¯i分别为系统体域Ω1与Ω2中分布的体力、边界Sσ上给定的面力和边界Su上给定的位移,它们均为空间坐标xyz的函数,并采用重复指标求和约定。

利用有限元法,由节点位移和插值函数计算可得位移、应变和应力场:

u=Νueε=Bueσ=BDue

式中,N为根据所选单元位移模式确定的形函数矩阵;B为应变矩阵,由形函数矩阵N对空间坐标(xyz)求导得到;σ为应力矩阵;ε为应变矩阵;D为弹性矩阵;ue为单元节点位移矢量。

由虚功原理,可得系统的有限元刚度方程:

其中,KiPiRi(i=1,2)分别为Ω1和Ω2的整体刚度矩阵、整体载荷矢量和整体接触力矢量。整体刚度矩阵Ki由物体所有单元刚度矩阵Kei组装而成,且Kei=∫ΩeBTDBdΩ。整体载荷矢量Pi为作用在物体上的集中外载和均布外载等效到节点上的集中力矢量。由于式(1)中接触力矢量Ri未知,因此首先需要借助相应的接触定解条件和约束条件确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接触力矢量。

1.2 接触的定解条件及约束条件

接触问题的定解条件是指从两接触体在接触区域上所服从的变形协调性出发,根据接触点对所处的不同状态,导出求解接触力的等式约束方程。有限元法处理接触问题的基本方式是点点接触,如图2所示接触点对I-J,并假设t为滑动方向,即摩擦合力的方向,易知此时切向s所受接触力为0。于是可将接触的定解条件转换为n-t组成的局部二维滑动坐标系内进行研究。假设法向接触力与摩擦力的关系满足库仑摩擦定律,可能的接触状态及相应等式约束方程如下:

分离状态

Rk1i=Rk2i=0

连续状态

Rk1i=Rk2i

uk1i=uk2ik=n,t

滑动状态

Rn1i=Rn2i

Rt=μ Rn

其中,RnRt分别表示法向接触力和切向接触力,下标1、2分别代表相互接触的2个物体Ω1和Ω2,i代表可能的接触点对序号。当考虑接触加载过程中的不可逆性时,上述变量均用增量形式表达,此处不再赘述。

利用定解条件求解接触力时,还需要满足接触的约束条件,即接触的压应力和非嵌入条件,其数学表达式为

Rn i≤0

un2i-un1i+εn i≥0

式中,un1iun2i分别为第i个接触点对两个节点的法向位移;εn i为第i个接触点对的初始法向间隙。

2 三维接触问题的有限元算法改进

处理弹性接触问题目前已有很多算法,但归根到底都是依据上述接触和约束条件,以文献[4]提出的有限元混合法为基础进行拓展。可通过直接处理接触的约束条件,利用定解条件建立包含接触力的柔度方程。首先假设接触点对的接触状态,通过迭代修改柔度矩阵最终确定接触状态和接触力。经过相应的刚体位移处理后[4],物体Ω1和Ω2均有足够的边界位移约束,从而消除式(1)中刚度矩阵K1和K2的奇异性。为便于处理接触的定解条件及约束条件,将各变量从整体笛卡尔坐标系Oxyz转换到局部滑动坐标系onts内进行研究,以图2所示接触点对I-J为例,说明有限元改进方法的具体计算过程。

2.1 计算点IJ之间的初始间隙

I和点J之间局部滑动坐标系内的初始间隙为

ε˜0=[εnεtεs]=Τε0=Τ[zJ-zΙxJ-xΙyJ-yΙ]

其中,ε0,ε˜0分别为整体笛卡尔坐标系和局部滑动坐标系内的初始间隙,后续变量可类似地加以区分。T为坐标变换矩阵,设xyztsn轴的单位矢量分别为e1、e2、e3、e′1、e′2、e′3,则

Τ=[cos(e3,e3)cos(e1,e3)cos(e2,e3)cos(e3,e1)cos(e1,e1)cos(e2,e1)cos(e3,e2)cos(e1,e2)cos(e2,e2)]

根据式(1)计算外载荷Pi作用下接触点IJ的位移uip,得到外载间隙s˜p,即

s˜p=Τsp=Τ(u2p-u1p)

2.2 柔度矩阵F˜的计算

首先假定摩擦力的方向,即t轴方位,然后在接触点对I-J法向n和切向t分别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单位力,得到各节点各方向上产生的位移ui j k(i=IJ,j=nt,k=nt),其中下标ijk表示在第i个节点的方向k上作用单位力得到方向j上的位移,则

F˜=ΤF=Τ[uJnn-uΙnnuJnt-uΙntuJtn-uΙtnuJtt-uΙtt]

假定接触状态,由相应的接触条件建立包含接触力的柔度方程式

其中,R˜为接触力矢量,ue为假定的刚体位移矢量,F˜c为处理刚体位移所引入的系数矩阵。由于刚体位移的引入,需要借助整体平衡条件来求解,QPc为处理平衡条件引入的系数矩阵,详细计算过程参见文献[4]。

2.3 迭代计算

由假定接触点对的接触状态和摩擦力的方向求解方程式(2),判断计算所得接触力和接触点对接触状态是否与假设和接触的约束条件相符。不满足时重新进行假设,计算并修改柔度矩阵F˜,再次计算式(2),直到所得结果符合给定的精度。接触迭代求解相应程序框图见图3。

上述算法对单接触点进行了介绍,当存在多个接触点对时,处理过程类似,此处不再展开讨论。与文献[4]所述方法有所区别的是,本文将接触的定解条件直接简化到接触点对的法向和滑动方向进行处理,而不是引入滑动方向角对摩擦分力进行计算,因而可以直接运用库仑摩擦定律,缩减了柔度方程求解的维数。另外,本文算法需要根据假定的摩擦力方向,每一次迭代都要求对柔度矩阵进行计算,而文献[4]所述方法则无需事先对摩擦力方向进行确定,通过假定摩擦力在切平面ts轴上的分力配比,直接对柔度矩阵进行修改迭代。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类圆柱接触问题,其轴向摩擦分力影响较小,因此摩擦力的方向易于确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直接假定其方向进行迭代计算可以很快地得到较高精度的结果,这正是本文算法的优势所在。

3 变摩擦接触的计算

3.1 变摩擦接触模型

为验证上述接触算法对于变摩擦三维接触问题求解的有效性,以齿轮接触问题为例进行讨论。为简便起见,建立单齿接触模型,主从动轮材料一致。齿数Z=61,模数m=4,齿宽B=40mm,弹性模量E=210GPa,泊松比μ=0.3。采用8节点三维等参单元将整个系统离散为360个单元,包含600个节点。主动轮内圈上施加均布载荷q=25N/mm2,并约束内圈节点除绕轴转动外的其他自由度,同时限制被动轮齿侧和底面上节点的所有自由度,如图4所示。

暂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侧重讨论摩擦因数随滑动速度改变时接触点对接触状态与接触力的变化规律,取文献[5,6]所论述的变摩擦模型,见图5。该模型描述摩擦因数μ随相对滑动速度vr的变化规律,且摩擦曲线由参数μs、vm和μm决定,其中μs为相对滑动速度为0时对应的摩擦因数,而(vm,μm)对应摩擦曲线的极小值点。为便于研究,取μs=0.4。

3.2 变摩擦接触分析

利用接触问题算法编制FORTRAN程序包,取相对滑动速度分别为0、0.2m/s、0.3m/s、0.35m/s、0.5m/s、0.65m/s、0.7m/s和0.8m/s,对应的摩擦因数分别为0.4、0.3148、0.2812、0.2682、0.25、0.2723、0.2908和0.3472,对齿轮变摩擦接触模型进行计算。

3.2.1 结果验证

在ANSYS中建立相同的接触模型,调用增广的拉格朗日乘子法,法向接触刚度因子设为1000进行求解。两者在相对滑动速度为0时的部分计算结果对比见表1,其中法向接触力为负。

有限元程序包和ANSYS计算均得到12个接触点对,如图6所示。由表1可知,两者所得接触力大小相近,接触点对接触状态相符,由此验证了用本文编制的程序包计算三维摩擦接触问题是可信的。

3.2.2 结果分析

对不同滑动速度条件下的齿轮摩擦接触问题进行计算,均得到12个接触点对,且计算结果表现出前后对称性。部分节点接触状态随滑动速度的变化规律见表2。

从表2可知,滑动速度引起摩擦因数变大时,接触点对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变大,使得接触点对趋于连续状态。同理,相对滑动速度引起摩擦因数变小时,接触点对易于发生滑动。

摩擦因数随滑动速度改变时接触点对间法向接触力、摩擦力以及法向接触合力和摩擦合力的变化规律分别如图7~图10所示。

从图7~图10可知,在本文所取变摩擦模型下,齿宽中部区域接触点的法向接触力和摩擦力随滑动速度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前者随滑动速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后者随滑动速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但轮齿两端节点的接触力则随滑动速度变化较小;法向接触合力和摩擦合力的变化规律相反,前者的变化规律与滑动速度对摩擦因数的影响规律相反,而后者则与滑动速度对摩擦因数的影响规律相同。

4 结论

(1)将接触的定解条件简化在接触点处法向与滑动方向组成的局部二维坐标系内进行求解,对于圆柱类接触问题的求解是有效的。

(2)滑动速度通过影响摩擦因数对接触点接触状态和接触力的变化均造成影响,且摩擦因数随相对滑动速度增大时,接触点对趋于连续状态,而法向接触力变小,摩擦力增大,反之亦然。

(3)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与编制的程序包计算结果的对比,证明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摘要:首先对三维弹性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求解算法进行研究,将接触条件转换到法向与滑动方向组成的局部二维坐标系内进行求解,并利用FORTRAN语言编制接触问题求解的程序包。然后应用该程序包对变摩擦条件下的接触算例进行研究,揭示摩擦因数随滑动速度改变时接触点随接触状态、接触力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齿轮,接触,变摩擦模型,有限元方法

参考文献

[1]Liu Gang,Parker R G.Impact of Tooth Friction and Its Bending Effect on Gear Dynamics[J]//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8,320(4/5):1039-1063.

[2]温诗铸,黄平.摩擦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韩青,张毅刚,赵凯红.结构工程中接触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32(4):321-326.

[4]李润方,龚剑霞.接触问题数值方法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1.

[5]Yu Chunxiao,Mu Yunfeng.Nonlinear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FM-BEM for the Elastic Frictional Contact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Information&Control,2008,4(2):403-12.

篇4:我看“三维目标”

颠倒教书育人的关系

古人早就明确了教书育人的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立身之本,属于做人层面的问题,“授业”为生存之基,属于技能就业问题;“解惑”是知识的传承与传授,属于学问学术问题;古人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就业技能放在第二位,知识学问放在第三位。三维目标完全颠倒了传统教育学的关系,把“知识、能力”放在了第一维度, “过程、方法”在第二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育人目标放到了最后,这样的顺序排列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人的生命培育和价值观的确立是次之又次的东西。

是古人错了,还是“三维目标”的提法存在问题?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做到目中有人,“三维目标”所包含的教育教学思想却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相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书育人的关系,这是教学中的大是大非问题,先教书后育人是错误的,既教书又育人也是不妥的,教书育人既不是递进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教书是为育人服务的,教学应服从服务于教育,要站在教育的高度去看待处理教学问题”。三维目标把“知识、能力、方法”这些“术”的东西放首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道”的层面的东西放在最后,这与教育规律和现代教育理念都相违背。

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创新的过程,“三维目标”中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知识、能力”的提法与八十年代的“双基教学”没有多少区别,知识能力的内涵与过去相比,也没有多少发展和变化。但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呈爆炸式几何状发展的今天,知识教学的内涵理应作出调整,要由过去的“陈述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创新性知识”转化,遗憾的是三维目标里面的“知识”在理论层面缺少论述,在实践层面依然停留在教授陈述性知识的水平上。

“三维目标”对生活实践要求不明确,甚至与生活有点渐行渐远。能力有多种,考试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生活的能力等,各种能力还可以细化出更多种类。虽然在课程标准中各个学科都对能力作出一定的要求和规划,但是,形成能力的渠道和方法,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缺少具体的规划要求。在实践层面重点突出的多是应试技能,真正的学习能力涉及的很少,基本生活技能更是无从谈起。

“三维目标”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如果说“知识、能力”维度的问题主要出在实践操作层面,那么,把他拿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分析,似乎缺少更重要的东西——“兴趣”。知识能力是学习生活的基础,这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强调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维护,让学生产生不良的厌学情绪,这样不仅让“自主学习”失去内动力,甚至让一部分学生连基本学业也完不成,过早的失学、辍学。

缺少生成性

方法的内涵需要界定。“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这样的教学理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三维目标提出的“过程、方法”目标,其中的“方法”是指哪些方法?是学习方法还是思维方法?是记忆方法还是创新方法?

方法维度缺少生成目标——“习惯”。方法的重要性无需赘言,问题在于“方法”的生成目标是什么。方法的本质是内化为习惯。如果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或思维方法,学生已经了解,但是,课上用课下不用,学校用家里不用,现在用将来不用,这样的方法又有何用?学习掌握方法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方法的内化需要过程。“三维目标”虽然提出了过程,关注到了方法,但是,并没有明确两者的关系。为什么在第二个维度加上了“过程”?知识的吸纳,方法的掌握,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都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反复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人一味追求效率,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预设教学流程,不给学生留下成长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结果导致不少应有的生成目标流失。强调过程就是要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实际生成为目的,不虚高、不浅薄,让学生在关注中自然健康地发展成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生成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生成目标,不是学习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本意就是强调教学的育人功能。但是,理论上并未有交代清楚,最终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对它是学习目标还是生成目标也搞不明白,结果有人把它直接当作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对待事物的态度,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而是一个生成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文本的,也不是指作者的,而是让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涵养丰富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不断优化提升学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编辑 舒 畅

篇5:“配套问题”教案三维目标

2016学年的工作已经结束,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考勤纪律方面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工作方面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工作方面努力做好以下工作:、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注重教学效果。针对七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针对性。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缺乏理论指导.4、差生未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5、教学反思不够。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式的教学理念。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5、加强教学反思。

篇6:菩萨蛮三维目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菩萨蛮》借江南之景所抒发的对于江南的依恋之情

以及有家难归的哀怨之情;

2、掌握本词“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与情景再现,感受意境之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

2、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启发引导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境中领略江南之美,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之苦;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

1、把握意象,了解本词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

2、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融情于景,直抒胸臆)。【教学难点】感受词人不能归的深层原因,美景背后的离乱之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对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那么,韦庄笔下的江南又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韦庄的《菩萨蛮》,看看他将为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江南。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及花间词派

1、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 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 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 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3、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欣赏视频朗读《菩萨蛮》。

(二)教师配乐,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思考:“人人尽说江南好,”“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找出并朗诵出来。

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美。“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2、韦庄用这简短的几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江南春景图,谁能用自己的话再现这幅画面的意境呢?

春天水涨,碧绿的湖水一如天的颜色,我坐在彩画的小船中听着外面的微微雨声,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3、作者精选意象,将江南描绘得美不胜收,他想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思乡之情,对江南的留念之情,喜爱之情

4、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 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五、手法探究

(一)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同置身诗境,体验了江南之美,缘景明情,感悟了诗人内心复杂微妙的情感„„因为,发现美,不仅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更要有一颗慧心。

七、布置作业

篇7:屈原《湘夫人》三维目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

2、了解有关《楚辞》的相关内容

3、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语言和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情味悠深的语言

2、学习屈原的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 难点:诗歌的意境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杜甫和楚辞

2、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一、导入新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一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理想。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作家作品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1、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名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楚辞的出现,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三、学习诗歌,掌握基本内容

第一段重点词句

九歌: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九”予:使我忧愁。是泛指,非实数,《九歌》本是古乐袅袅(niǎo):绵长不绝的样子。章名。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波:生波。下:落。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薠(fán):一种近水生的秋草。骋望: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纵目而望。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杯忧苦毒,愁佳:佳人,指湘夫人。期:期约。张: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札,歌舞之陈设。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萃:集。鸟本当集在木上,反说在水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草中。以风谏。”也有人认为是屈原在民间罾(zēng):捕鱼的网。罾原当在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关于湘夫人中,反说在木上,比喻所愿不得,失和湘君为谁,多有争论。二人为湘水其应处之所。之神,则无疑。

帝子:指湘夫人。舜妃为帝尧之女,故称帝子。

眇眇(miǎo):望而不见的徉子。愁第一段分析:

总写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湘夫人》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第二段重点词句:

(沅:即沅水,在今湖南省。澧荒忽:不分明的样子。(lǐ):即澧水,在今湖南省,流入洞潺湲:水流的样子。庭湖。芷(zhǐ):即白芷,一种香草。

公子:指湘夫人。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性别,都可称“公子”。

第二段分析

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情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三四段

2、评析诗歌主题与语言特色

一、复习第一、二段,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三段

重点词句

麋:兽名,似鹿。罔:通“网”,作结解。薜荔;一种水裔:水边。此名意谓蛟本当在深渊香草,缘木而生。帷:帷帐。而在水边。比喻所处失常。擗(pǐ):掰开。蕙:一种香草。櫋皋:水边高地。(mián):隔扇。澨(shì):水边。镇:镇压坐席之物。腾驾:驾着马车奔腾飞驰。偕逝:同疏:分疏,分陈。石兰:一种香草。往。缭:缠绕。杜衡:一种香草。葺:编草盖房子。盖:指屋顶。合:合聚。百草:指众芳草。实:充荪壁:用荪草饰壁。荪(sūn):一种实。香草。紫:紫贝。坛:中庭。馨:能够远闻的香。庑(wǔ):走廊。椒:一种科香木。九嶷(yí):山名,传说中舜的葬地,栋:屋栋,屋脊柱。橑(lǎo):屋椽在湘水南。这里指九嶷山神。缤:盛(chuán)。多的辛夷:木名,初春升花。楣:门上横梁。药:白芷。样子。

灵:神。如云:形容众多。第三段分析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三、学习第四段

重点词句

袂(mèi):衣袖。香草。褋(dié):《方言》:禅衣,江淮南远者:指湘夫人。楚之间谓之“褋”。禅衣即女子内衣,骤得:数得,屡得。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这时古时逍遥:游玩。容与:悠闲的样子。女子爱情生活的习惯。

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杜若:一种第四段分析

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3、全文总结

由扮演湘君的男巫独唱;湘君怀着一丝期望和几分惆怅在汀洲上徘徊;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希望变成了泡影;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又摘下了杜若香草,期待下一次将香草送给恋人。

四、主题探究

这首诗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境界非常唯美。

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

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五、问题探究

1、作者在《湘夫人》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在本文中塑造了一位等候爱人的神祗的形象,将他由爱人未到时的怅惘,到装饰新居时的欣喜,最后到恋人失约时的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2、作者在这里吟咏湘君和湘夫人会合无缘的爱情,塑造了湘君流连江边的形象,他的目的到底何在?

诗歌创作不仅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九死未悔。

拓展:

《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历来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为什么?

提示: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

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

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

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

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

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这就叫景与情谐。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篇8:三维目标的解读

【关键词】三维目标的解读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实施教学目标评价是深人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有效的、主要的途径。教学目标评价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教学目标评价的过程中,不少学校存在着重视认知领域、忽视情感领域的倾向:一方面,在认知领域有了一套初具规模的教学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目标评价渐趋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与认知领域相比较,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研究却明显滞后。个人认为,健全、完善的物理教学目标评价,应该包括感知、技能与情感三大教学领域。只有加强情感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实践,才能使认知、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评价得以深人发展,也才能使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进人一个新境界,促使物理教学任务的全面实现。近两年来,我在实施认知、技能领域目标评价的同时,对情感领域教学目标与评价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明确情感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明确情感教育的目的与内容是实施情感教育目标评价的前提。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认知、技能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保证物理认知、技能领域的目标贯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结合物理认知、技能知识的教学,促使学生产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情感并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总之,加强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情感教育与认知、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同步升华。

二、情感教育章节目标的制定

制定和实施章节情感教育目标,是制定和实现物理教学情感教育的基础,为了实现情感教育的整体目标,必须制定详尽得体的章节情感目标。在实践中,我一般按以下三步进行:

(1)充分利用各章节的情感教育因素。章节情感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各章节情感教育内容为基础,由于各章节的情感教育因素不像物理知识、技能内容那样明确具体,它们大都蕴藏在物理知识、技能之中,需要个人去发掘。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掘物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各个知识技能内容的个性和特点,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个章节、每个段落和每个定义、公式、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各个实验操作过程,对这些知识、技能以及形成过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得越全面、越深刻、越细致,情感教育因素就发掘得越准,掌握得越透彻。

(2)确定各章节情感目标的水平层次。各章节的情感目标内容找出来后,还必须确定各情感目标所要达到的水平层次。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情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既要高于学生实际水平,又不能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临界线,使学生既渴望接受又有能力接受。

(3)用可操作性的语言表述章节情感目标。情感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做到明确具体,不但要便于师生操作和检测评价,还要使学生知道在课堂中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目标,真正起到目标的导向和检测作用。我一般“通过或结合意识、接受、感受、形成……”来表述,这种表述侧重指出了教学过程中怎样做是符合要求的,具有过程性特征,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情感。

三、正确运用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方法

制定、实施情感目标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制定、实施情感目标时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个人认为,其基本原则应包括:

(1)渗透性原则。物理学科的情感教育,是利用物理知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应用有关的素材进行的,所以,情感教育必须寓于物理知识、技能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技能与情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积极地挖掘和充分利用物理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科学准确、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物理教学的活动中去,做到科学性与情感性的有机统一。

(2)层次性原则。制定、实施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应依据教学目标的水平分类,按照由近及远,由浅人深,由低到高的内在逻辑顺序,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应从低起点开始逐步提高层次。

(3)反复性原则。由于人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在制定、实施情感目标的过程中,对于某一情感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实际进行反复渗透教育,不断巩固、强化。

根据上述原则,在实施情感教学中采用了如下四种教学方法:

(1)以知育情。人的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且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越稳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所隐含和显露的情感教育内容,老师要讲清讲透,学生要弄通弄懂。

(2)以情育情。情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感染性,一个人的情感可以使另一个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这是实施情感目标的又一重要途径和方法。

(3)以境育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要重视以境育情,尽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和趣。

(4)以意育情。情感与意志是相互制约的,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能调控情感。这就要求个人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使其能自觉地调节、控制学生意志的方法很多,例如,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使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同时,向学生提出合理、适度、明确的实验要求,加强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在实验中要鼓励他们大胆创造,不怕失败,坚持到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上一篇:关于五四青年节团课学习心得总结下一篇:计划用水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