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的常见误区

2024-05-18

摩擦力的常见误区(精选五篇)

摩擦力的常见误区 篇1

一、压力越大, 摩擦力越大

例1如图1所示, 用水平力F把重为G的木块压紧在竖直墙上静止不动, 不计手指与木块间的摩擦力, 当把水平力增加到2F时, 木块所受的摩擦力 ()

( A) 是原来的2倍 ( B) 是原来的4倍

( C) 和原来的相等 ( D) 是原来的1/2倍

分析: 木块处于平衡状态, 其在竖直方向上木块除受重力之外还应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作用, 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 由于木块的重力不变, 所以水平力增大时静摩擦力大小保持不变.

点评: 本题的常见误区在于混淆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静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对静止、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 其大小一般根据二力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来求解; 而滑动摩擦力发生在两个有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 其大小可以根据公式f = μF来求解, 即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弹力.

二、摩擦力方向总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例2如图2所示, 长木板A与铁块B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一起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做匀加速运动, 试分析A、B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分析: 因为A、B一起做加速运动, 运动状态不断变化, 说明B一定受静摩擦力作用, 假设A、B接触面光滑, 则B物体将相对于A向左滑动, 即该问题中B物体相对A滑动趋势方向向左, 故B受到长木板施加的静摩擦力f AB 应是水平向右.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 B对A的静摩擦力f BA的方向应是水平向左.

点评: 本题应用了两种思路分析A、B间的静摩擦力: 一是利用静摩擦力的定义; 二是利用牛顿第三定律. A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是阻力; 但B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是动力. 故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一样, 既可以充当阻力, 也可以充当动力, 不一定总与运动方向相反.

三、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例3如图3所示, 站在自动扶梯上的人随扶梯斜向上做匀加速运动, 关于人受到的摩擦力,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A) 摩擦力为零 ( B) 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 C) 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 D) 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

分析: 人受的合力沿斜面向上, 仅靠重力mg和支持力F N 是不可能提供沿斜面向上的合力的, 所以必然受到平行于梯子上表面的静摩擦力f, 且静摩擦力f方向水平向右.

点评: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平行于接触面, 与运动方向无关. 如: 放在匀速转动的水平转盘上的物块随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 转盘对物块的静摩擦力f总指向转轴, 而物块的速度方向不断在改变, f与v不在同一直线上, 而是相互垂直的.

四、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 运动的物体一定受摩擦力

例4如图4所示, 用一个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在物体上, 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物体质量为m, 斜面倾角为θ. 试分析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

分析: 由于m、θ、F三者的大小关系不确定, 所以静摩擦力有以下三种可能:

( 1) 若F = mgsinθ , 无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f = 0.

( 2) 若F < mgsinθ, 有向下运动趋, 静摩擦力f沿斜面向上, 且有F + f = mgsinθ.

( 3) 若F > mgsinθ, 有向上运动趋, 静摩擦力f沿斜面向下, 且有F = mgsinθ + f

例5如图5所示, 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 在拉力F的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试判断A物体是否受摩擦力?

分析: 假定A物体受到B物体给它的摩擦力, 那么A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合力必不为零, 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所以A物体的运动状态必然会发生改变而不再做匀速直线运动了, 故A物体不受摩擦力.

常见的九大销售误区 篇2

都说经济回暖了,现在我们来看看,怎样来判断自己企业的销售方法是不是已过时了。笔者见过很多企业的销售链,其实都处于快要断裂的危险之中。现实是,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但面对客户和订单的减少,主动改变销售方法的企业却寥寥无几(网络销售、连锁经营只是销售渠道的增加,并没有改变销售的内涵)。此时如果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说明你的销售链已经快要断了。

1、销售人员大部分时间只跟客户的采购部联系。绝大多数企业多年来一直这么做,但采购部仅仅是决策者的订单执行人而已。而决策者来自销售部与市场部、产品设计部、工程部、生产部等职能部门。结果是,你根本没有接触到最重要的人,应该想办法接触更多的人。

2、在与客户接触的整个售前工作中都在讨论价格。销售人员大谈产品功能、公司品牌是没错的,但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价格。你总是与客户在争取数量折扣、运费、广告费、加工费、技术支持方面纠缠,他要尽量压低最终价格,而你始终貌似不答应,结果始终是没有结果。

3、销售人员接受的都是传统的集中训练:如何不怕客户拒绝,如何不被压力打到,如何毫不气馁的取得成功。培训内容包括让销售人员扮演不同的角色,观看最佳销售代表的录像等,这虽然可以振奋销售人员的精神,但是由于它仍然无法解决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矛盾问题,所以振奋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而且会很快消失;应该建立教练式的新型培训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看似热闹的集中训练。我们公司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

4、高层不断调整销售人员奖励制度,迫使他们争取更高的价格,更高的利润。这使销售过于急功近利,耐心不足的销售人员更不能为客户的长远价值做考虑;不折手段只能带来问题不断的客户关系。

5、将销售队伍重新组织,给与客户更大的关注。但客户的根本需求并没得到重视;必须想办法从内到外建立新的面对客户的思考逻辑。

6、制定与客户相关的政策时将销售人员排除在外。销售人员是全公司最了解客户需求的人,不能听取他们的真知灼见,是一种巨大的失策;

每个公司都应该明确销售最大的商业导向。

7、从未想过客户的客户,从未接触过客户的客户。销售是一种连锁反应,只有产品的下游用户对产品满意,链条上其他环节的参与者-----你的客户,包括你自己才能长期盈利;

8、销售人员过于注重内部工作。单独问问你的销售人员,每天花多少时间整理文件,花多少时间做行政工作就知道了;建议不要在非销售工作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对摩擦力认识的六个误区 篇3

走出误区 摩擦力的方向总平行于接触面,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相反,与两物体各自的运动方向无关。因此摩擦力的方向可以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还可以垂直(如人手提油瓶水平移动时)。

例1 如图1所示,物块相对静止在传送带上,由低处运送到高处,试分析物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分析 物体相对静止在传送带上,但它相对于传送带有向下滑动的趋势,物体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物体的运动方向也是沿斜面向上的,故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例2 如图2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放置一长木板乙,乙上叠放着另一小木块甲,现分别让长木板与木块以速度v、v水平向右运动,且v>v,试分析甲、乙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分析 因v>v,故甲相对于乙的运动方向水平向左,故甲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同;乙相对于甲的运动方向水平向右,故乙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与乙的运动方向相反。

误区二:静止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肯定是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肯定是滑动摩擦力

走出误区 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必须抓住“相对运动(趋势)”中“相对”二字的含义。“相对”是指产生摩擦力的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而非其他惯性参考系。只要两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即使两物体相对地面运动,此两物体间仍可以受静摩擦力作用。如例1中随传送带一起匀速斜向上运动的物块,受到的就是传送带施加的静摩擦力的作用。

误区三:摩擦力总是阻力,阻碍物体的运动

走出误区 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并非就一定是阻力。因为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所以不论是哪种摩擦力,都可以成为阻力或动力。当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时,摩擦力就作为动力而存在(如例1中的物块、例2中的甲物体),当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时,摩擦力就作为阻力而存在(如例1中的传送带、例2中的乙物体)。

误区四:动摩擦因数总是小于1

走出误区 教材中列举的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均小于1,但不能认为所有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都小于1。实际上,两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也有大于1的情况。实验测得橡皮与金属间的动摩擦因数1<μ<4,铟与铟间的动摩擦因数1.5<μ<2.0。金属经过特殊处理后,动摩擦因数可达5~6。

误区五:在正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接触面积越大,运动速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

走出误区 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与接触面上的正压力F成正比,与接触面积无关,与运动快慢无关。

例3 某物体在水平粗糙地面上先后以速率为1 m/s和2 m/s运动,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哪个大?

分析 一样大。

例4 有一块质量为m的砖,它的长、宽、高分别25 cm、15 cm和8 cm,把它平放、侧放和竖放在水平面上,用水平力拉动砖块时,砖块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F、F、F,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 )。

A.F>F>F

B.F=F=F

C.F

D.无法比较

分析 一样大,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选B。

例5 一根质量为m、长为a的均匀木棒,它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用水平力F推它,当其经过如图3所示位置时,求摩擦力F。

分析 因重心仍在桌面上,故F=mg,则F=μF=μmg。

误区六: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正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走出误区 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与正压力F成正比,即F=μF,但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无关,只有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F成正比。如图4所示,物体静止在墙面上,无论F是增大还是减小,只要物体静止在墙面上,其受到墙面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均等于物体的重力。但是,当力F增大时,物体和墙之间的正压力会增大,此时要使物体向上或向下移动就更困难,即最大静摩擦力变大。由以上分析知,求静摩擦力的大小时,常需将物体的状态和其他受力情况结合起来分析。

例6 如图5所示,人用手握住一个油瓶,并确保能使瓶子静止在竖直方向上,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手握得越紧,油瓶受的摩擦力就会越大

B.手握得越紧,油瓶与手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就会越大

C.手握得越紧,油瓶与手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就会越大

D.往油瓶里添油,油瓶受的摩擦力会增大

分析 瓶子保持静止,受力平衡,对瓶子进行受力分析,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静摩擦力,二力平衡,因而静摩擦力等于重力,手握得越紧,油瓶与手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就会越大,但是静摩擦力始终等于重力,故A、B错误,C正确;往油瓶里添油,重力变大,所以油瓶受的摩擦力会变大,故D正确。故选CD。

对摩擦力问题中几个认识误区的分析 篇4

摩擦力问题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对于物体是否受摩擦力、如何判断摩擦力的性质和方向, 不少学生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认识, 正确理解摩擦力的关键在于掌握运动与相对运动的区别, 在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应先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再根据平衡条件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 而不应仅凭感觉和经验判断。现将摩擦力教学中常见的几个认识误区归类分析供大家参考。

误区一:静止物体只受到静摩擦力, 运动物体只受滑动摩擦力

学生错误地认为物体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参考系是地面, 实际上摩擦力所指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是以相互作用的另一个物体作为参考系来说的, 静止、运动的物体可能受静摩擦力也可能受滑动摩擦力, 有时甚至二者兼有。如图所示。

若A物体在B物体上滑动, 而B物体相对地面静止, B相对地面不动但相对A物体运动, B受A物体的摩擦是滑动摩擦力;若A、B一起向右加速运动, A、B相对静止, 但相对地面都运动, 则A、B间的摩擦是静摩擦力。

误区二: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学生误认为摩擦力方向总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实际上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所以, 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也可以相同, 还可能不再同一条直线上。例如, 在绕竖直轴转动的圆盘上, 相对于圆盘静止的物体受到的向心力是由圆盘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来提供, 而这个静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

误区三:摩擦力总是阻力, 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学生错误地认为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所以是阻力。实际上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摩擦力可以是阻力, 也可以是动力。例如, 在问题1中, 若A、B都向右加速, 但B的速度大于A的速度, A、B间发生了相对运动, 这时A受B的摩擦是动力, 方向水平向右, 与A的运动方向相同。而B受A的摩擦是阻力, 方向水平向左, 与B的运动方向相反。

误区四:静摩擦力不能做功

学生认为做功必须有力与位移, 而把静摩擦力与物体的静止联系起来, 错误地认为没有位移就不做功。例如, 在问题1中, 若A、B一起向右加速, A、B相对静止, 但A、B之间的摩擦力对A、B都做功。

误区五:压力越大, 摩擦力越大;接触面积越大, 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通常根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结合平衡条件和牛顿运动定律来确定,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公式F=μFN来计算, 而与物体接触面的大小无关。如下图所示, 物体在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 力F增大时物块与墙面间的正压力增大, 但物块受摩擦力始终为物块的重力。

误区六: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快慢有关

这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拉动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加速运动的经验干扰形成的, 经验表明不同速度越大越费力。其实滑动摩擦力F=μFN, 只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和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

误区七:一对摩擦力做功代数和一定为零

盘点护发常见的误区 篇5

护发误区1、少喷发胶 发蜡等造型产品

少喷发胶,发蜡等造型产品,跟许多大牌明星合作多年的吕选明经常听到大家的抱怨,因为造型需要常常满头的发胶,又难清洗,头发越来越差。

支招:若想让喷满发胶的头发轻松易清洗,就要先将头发淋湿,之后先用护发素预洗一遍头发。经过护法素的软化,发胶发泥很容易就洗掉了。洗发水在头发上的停留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0秒左右。否则洗发水会腐蚀您娇嫩的头皮。

护发误区2、护发素跟发膜不能一起用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一个完整的洗发过程是:1.洗发水,2.护发素,3.发膜,4.营养水。其实头发是布满小孔且中空的由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角化而成的特殊组织,若收到损伤,毛鳞片就会如同满是倒刺的树枝,毛糙无生气。而护发素其实是一个闭合修复头发毛鳞片的过程,将四处乱飞的毛鳞片闭合起来,使得原本粗糙的头发绵软顺滑。当毛鳞片闭合之后再使用发膜,发膜的营养将无法很好的被头发吸收。

支招:护发素与发膜选一使用即可。护法素最好不要接触到头皮,营养成分(尤其是硅成分)的残留会堵塞毛囊,诱发脂肪粒与脱发。

护发误区3、减少化学药剂的染烫

减少化学药剂的染烫,高温的吹拉卷,太阳紫外线的长时间照射。正确步骤的洗护完毕之后,切勿用毛巾搓头发。

支招:正确的顺序是,从发梢开始慢慢将长发缠在毛巾里吸干水分,然后从头顶往发梢慢慢吸干水分。采用自然干的方法让头发干燥。

上一篇:生命线下一篇:行动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