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课件7 营运资本管理

2024-05-19

财务管理课件7 营运资本管理(精选6篇)

篇1:财务管理课件7 营运资本管理

2012-06-15

公司财务管理

• 营运资本的日 常管理 • 资金链分析 • 全面预算管理

营运资本的日常管理

• 货币资金管理

• 应收账款与信用管理•

• 存货管理 流动负债管理

第7章 营运资本管理

企业日常到底做什么? •投资?•

• 融资? 运营?

营运资本

• 营运资本又称循环资本,是指一个企业维持 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

• 营运资本总额=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 营运资本=(现金+其他流动资产)-流动负 债

•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股东权益

• 营运资本+非流动资产=长期负债+股东权益 • 现金=长期负债+股东权益+流动负债-除现金 外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

2012-06-15

• 营运资本的周转,指企业的营运资本从 现金投入生产经营开始,到最终转化为 现金的过程。与现金的周转密切相关。• 存货周转期 • 应收账款周转期 • 应付账款周转期

• 事件 • 决策

• 购买原材料• 订购多少存货

• 是否借款或者削减现金余 • 支付现金 额

•• 选择何种生产技术

• 生产产品

销售产品 • 是否应该向某特定顾客提回收现金 供信用

• 如何收款

• 随着流动资产投资规模的上下,而使得成本

出现涨落之间的决策权衡。• 随流动资产规模的增加而上升的成本称为持 有成本,公司对流动资产的投资越大,持有成 本也就越高

• 持有成本包括:保持其经济价值的成本和机

会成本• 随着流动资产规模的上升而下降的成本,称 为短缺成本

• 短缺成本分为: • 交易或订购成本

• 与安全储备不足相关的成本

• 增加现金的活动

• 减少现金的活动 • 增加长期负债• 减少长期负债 • 增加股东权益 • 减少股东权益 • 增加流动负债

• 增加流动负债

• 减少除现金之外的流动

• 增加除现金之外的流动资产

资产• 减少固定资产 • 增加固定资产

•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 现金周期=营业周期-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购进存货

存货期

出售库存

收款期

付款期

现金周期

支付货款

现金收讫

营业周期

货币单位

持有流动资产最低点的总成本

持有成本

短缺成本

CA*

流动资产水平(CA)

2012-06-15

货币单位

最低点

持有流动资产的总成本

持有成本

短缺成本

CA*

流动资产水平(CA)

• 在德隆所谓的资本运营过程中,上海友联通 过金新信托、德恒证券等六家股权托管公司,以向客户承诺按期还本并支付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固定收益率的方法,吸收公众存款 32658笔或与693个单位和1073名个人签订合 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437.437亿余元,其中 未兑付资金余额为167.052亿余元人民币。

0.45 0.4 0.3

50.3 0.25

0.2 0.15

0.1 0.05

0

时间 1997 19981999

2000

200

12002新疆屯河净利润率

沈阳合金净利润率

湘火炬净利润率

货币单位

持有成本

最低点

持有流动资产 的总成本

短缺成本

CA*

流动资产水平(CA)

• 在德隆危机爆发时,德隆系相关公司已达到 177家,资产逾1200亿,涉足包括矿业、旅游、零售、汽车、农业、食品在内的数十个行业。

通过下属子公司直接投资参股、借别人的名义间接出资、由下属券商坐庄等方式,德隆 至少控制了10多家上市公司及17家金融机构。

新疆屯河相关经营指标800000000

1.5 600000000 百分比

单位:元

14000000000.5 200000000 0

0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

3时间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率

存货

应收账款

2012-06-15

财务指标 短期 长期借净资产借款依货币资借款 款(亿(亿元)(亿

销售收元)

存度 金(亿元)(%)元)

入(亿

净利润经营还(亿元)债期 元)

(年)新 0.6714.511.65疆

2001 19.99

427.67

0.51 13.6 屯河 2002 32.6 4.18 16.3 226 8.31 19.44 1.13 10.3 200316.24.8511.424.71

184

21.74 1.19 18.3 湘

2001 12.560.26611.816.67火

22.1

0.65 10.3 炬2002 19.57 1.42 17.44 120 8.73 39.27

1.21 9.9 200331.77 2.77 31.3 110 11.13 103.14 2.22 7.4 合2001 6.822.29金 0.17 4.23 16

57.5

0.22 16.4 投资 2002 8.18 0.12 4.456 186 3.29 9.48 0.39 12.8 2003 7.8 0.3 5.44 149 3.62

11.3

0.71

8.1

货币资金的日常管理

• 在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所需现金的同时,尽可 能压缩过多的闲置资金,提高资金的获利能 力,以增加企业的收益。• 货币资金管理的内容:1.编制现金预算,合理估计现金需求; 2.加强现金流量控制,提高现金管理效率;

3.确定目标现金余额;4.现金余额差异的处理。

交易费用 •委托买卖佣金•

• 委托手续费 • 证券过户费 • 实物交割手续费 • 决策相关成本

与现金流量呈反向变化

财务指标

新疆屯河

湘火炬

合金投资

营运资本

-13.1

4.08 2.47

营运资本需求 9.5

7.98 6.26 现金支付能力-22.6

-3.9

-3.79

财务指标

德隆集团 屯河集团

天山集团

营运资本

-2.46

-6.57 1.12

营运资本需求 34.92

13.46 5.05 现金支付能力-37.38

-20.03

-3.93

1、持有成本

• 指企业因保留一定现金余额而增加的管理费 用及丧失的再投资收益。

•(1)管理费用• 固定成本,决策无关成本 •(2)再投资收益

• 机会成本,变动成本,决策相关成本

• 现金持有量不足而又无法及时通过有价 证券变现加以补充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 直接损失 • 间接损失

• 与现金持有量呈反方向变化

2012-06-15

• 成本分析模式

• 运用成本分析模式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时,只考 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及短缺成 本,而不予考虑管理费用和转换成本。

现金管理的各 种成本

现金管理 总成本

持现机 会成本

C* 管理成本

短缺成本 0

M*

现金余额

• 现金管理相关总成本=持有机会成本+固定性转

换成本即:TC=(Q/2)×K+(T/Q)×F

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与证券变现的交易成本相等 时,现金管理的相关总成本最低,此时的现金持

有量为最佳现金持有量,即:

K2TFK• • 2TF

Q=将上式代入总成本计算公式得: 最佳现金管理总成本(TC)= 最佳转换次数=T/Q 最佳转换间隔期=360÷最佳转换次数

• 银行存款和账户的管理与内部控制

•(1)账户管理: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和临时存款账户•(2)遵守银行结算规定

•(3)进行账户核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查未达账项

•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合理保持货币资金规模 •• 通过预算管理确保资金平衡 确定最低资金需要量

• 利用存货模式计算现金 最佳持有量时,对短缺成 现金余额Q

本不予考虑,只对机会成

本和固定性转换成本予以 考虑。机会成本和固定性 转换成本随着现金持有量 的变动而呈现出相反的变 Q/

2动趋向,因而能够使现金 管理的机会成本与固定性 转换成本之和保持最低的 t t 时间现金持有量,即为最佳现

t2 3

金持有量。

现金的收支管理和内部控制

• •(1)遵守现金的使用范围 •(2)控制库存现金的余额(3)禁止坐支现金

•(4)强化现金的账务管理

(5)不相容的职责必须分离(6)加强票据、签章的管理

•内部控制和信息处理方法是会计系统中最基 本的要素。内部控制是防止资产误用、确保 信息正确、确保法律法规得到遵循的政策和 程序。

•内部控制能够通过防止盗窃、舞弊、滥用和 误放来保证资产的安全。对内部控制最严重 的破坏是员工舞弊

2012-06-15

控制程序

• 职责胜任、职位轮换和强制休假 • 相关业务职责分离 • 经营、资产保管和会计相分离 • 核对和安全措施

•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权限,确保不 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岗位轮换;•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

•集体决策和审批,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 •加强对票据的管理;•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等。

应收账款和信用管理

• 前期:了解客户,预防风险

• 中期:监督客户,降低风险 • 后期:迅速补救,减少损失

监控 与员工有关的警告信号

• 生活状况发生突然的变化 会计系统的警告信号

• 终止与供应商的社会关系

• 业务凭证编号缺失或中断• 顾客退货异常增加

• 拒绝休假

• 现金收款日记账与银行对 • 经常从其它员工处借钱• 过度饮酒或吸毒

账单发生差异

• 延缓付款突然增多

• 已经记录的业务出现存货

积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小会计何以玩转2亿元?

据检察机关查实,在过去的八年间,犯罪嫌疑人卞 中在担任基金委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期间,利用 掌管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专项资金下拨权,采用谎 称支票作废、偷盖印鉴、削减拨款金额、伪造银行 进账单和信汇凭证、编造银行对账单等手段挪用公 款人民币2亿多元,贪污1200多万元。

应收款回收的关键因素

时间是欠债者的保护伞

98.2%

100.0%

93.8%

85.2%

未 收回帐款 的风险 取决于 帐龄的 长短。随着帐 龄的增 加,收 回应收 款 的机 会每日 渐减.80.0%

73.6%

回收

57.8%

百 分 60.0%

40.0%

42.8%

26.6%

20.0%

13.6%

0.0%

到期 的

3912

4时间(月)

6资源提供: 美国商业法律联盟

2012-06-15

• 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因资金投放在应收 账款上而丧失的其他收入。

这一成本的大小通常与企业维持赊销业务所 需要的资金数量(即应收账款投资额)、资

金成本率有关。• •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计算公式:

×资金成本率

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变动 成本率• 应收账款政策又称信用政策,是企业财务政

策的重要内容。应收账款投资效果的好坏,依赖于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制定得是 否合理,关系到应收账款管理的效果。

• 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 政策

前期管理:

1、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① 建立客户档案 ② 建立赊销申请制度 ③ 建立出货审批制度 ④ 建立联络催款制度 ⑤ 建立定期对帐制度

381、计算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年赊销额

平均收帐天数 

360



2、计算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

平均每日赊销额平均收帐天数

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 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变动成本 销售收入

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变动成本率

应收帐款机会成本 年赊销额

平均收帐天数

360

资金成本率 变动成本率

1、信用标准(赊销条 •

2、信用标准确定程 件)

•(1)企业信用调查 • 是指顾客为获得企业的 •(2)设定信用等级的 交易信用而所应具备的 评价标准

条件。

•(3• 如果顾客达不到企业规)计算评价标准指 标值定的信用标准,便不能 •(4)根据不同的系数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

确定信用标准值享受较低的信用。•(5)进行风险排队,• 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

确定企业信用等级

率作为判别标准。7

2012-06-15

• 回笼期限与激励政策

• 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顾客支付赊销款 项的条件。• 信用期限 • 折扣期限 • 现金折扣

• 例:某企业预测的赊销收入净额为1200 万元,其信用条件是:n/30,变动成本率为 60%,资本成本率(有价证券利息率)为10 %。假设企业的固定成本总额不变,有三个 备选方案可供选择,A:维持n/30的信用条件; B:n/60;C:n/90。各个备选方案的赊销水平、坏账比率和收账费用等有关数据见下表。

各备选方案信用条件分析:

A(n/30)B(n/60)C(n/90)

年赊销额 120013201500变动成本 720

2900

信用成本前收益 480 528

600 信用成本60×10%=6 132×60% 225×10%

=13.2 =22.5应收账款机会成本 坏账损失2439.675 收账费用121546

小计 42 67.8信用成本后收益 438 460.2

143.5456.5

• 信用成本前收益=赊销收入-非信用成本 =赊销收入-(变动成本+现金折扣成本)• 信用成本后收益=信用成本前收益-信用成

本=信用成本前收益-(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收 账费用)

结论:以各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的高低作为 决策标准

A(n/30)

B(n/60)C(n/90)年赊销额

1200 1320 1500 应收账款周转

4 率应收账款平均

100余额

220

375

维持赊销业务

所需的资金100×60%=60 220×60%= 375×60%=坏账损失

132225 2439.675

坏账损失/年赊 2% 3% 5% 销额 收账费用12

• 一般而言,企业加强收账管理,及早收回货

款,可以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上的资金占用,但会增加收账费用。因此,制定 收账政策就是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 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若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制定的收账政策是可取的。

2012-06-15

•(1)收账费用刚开始发生时,应收账款和 坏账损失有小部分降低;

•(2)收账费用继续增加,应收账款和坏账 损失明显减少;

•(3)收账费用达到一定限度之后,应收账 款和坏账损失的减少就不再明显,达到所谓

的收账饱和点;坏 账 损 失

收账费用

P

• 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争取按期收回款项,否则因拖欠时间过 长而增加成本,甚至发生坏账。• 这些措施包括:

•(1)监督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

•(2)对过期账款,确定合理的催收策略

存货管理

––

建立采购业务的预算管理–

请购的控制和审批管理–

细化结算管理

– 重视存货的存储管理

–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合理确定存货规模 信息化管理是提升存货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 信用政策确定后,企业就应做好应 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和控制工作。日 常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信用政策 发挥应有的作用。

• 应收账款的日常工作包括: •

1、收账的日常管理

2、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分析

• 应收账款保证率是为适应企业现金收支匹 配关系的需要,所确定出的有效收现的账款 应占全部应收账款的百分比,是两者应当保 持的最低比例。

(当期必要现金支付总 额 当期其他稳定可靠的现 金流入总额)应收帐款收现保证率 

当期应收帐款总计金额

存货管理的经验法则:ABC分类管理方法

100%

80% 存货的累积价值比例

60%

40%

A

B

C

20%

0%

0%

15%

45%

100%

存货的累积数量比例

2012-06-15

• 存货ABC分类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的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分品种重点管理、分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

1、存货ABC分类的标准(1)金额标准;

•(2)品种数量标准。

• 其中金额标准是最基本的,品种数量标准仅作为参考。

A类存货的特点是单位价值较高,但品种数量较少。

C类存货 的特点是单位价值较低,但品种数量较大。三类存货的金额比重大致为A:B:C=0.7:0.2:0.1,而品种数量比重大致为A:B:C=0.1:0.2:0.7。存货的存储成本=平均 库存量 单位存储成本

Q TC= C

2存货的订货成本=订货 次数 每次订货费用

A

TB=B

Q

存货的总成本=存货的 存储成本+存货的订货 成本

QA

TC TC+TB= C B

2Q

QA

CTC BTC+TB=

2Q 使存货总成本最低的的 Q *被称为经济订货量,TC

实际上是使: 0能够成立的Q :

QTC C A

B0 Q 2 Q 2

Q2AB* 

2(1)C

存货的各

种成本

存货总成本

持有存 货的机

会成本

C*

存货管理成本

存货短缺成本 0

S*

存货量

库存量

每次订货量

Q

Q

平均库存量

时间

订货间隔周期

Q* 2 2 AB

C

• 每月的需求量越大,每次订货量越多 • 每次的订货费用越大,每次订货量越多 • 单位存货的存储成本越高,每次订货量越低

2012-06-15

2*

A

A2A 2C N 

A *

Q 2 2 AB

C2 AB2 AB

C

2 AC2B N* 2 AC

(2)2B • 实行数量折扣的经济进货批量模式,存货相 关总成本包括:

• 存货相关总成本=进货成本+相关进货费用+

相关存储成本•(1)存货进价;(2)相关进货费用;(3)相关储存成本。

• 再订货点

• 再订货点,即发出订货指令时尚存的原材料

数量,其计算公式为:未设置保险储备下的再订货点=每天消耗的原 材料数量×原材料的在途时间

TC TC+ TB=

QA

C

B2Q 2

AB

C 2

CB

A

A 2

2

AB1

B C

C2

 2AB

C

C42 AB 2 2

ABC ABC 2

 2 ABC 

ABC 222

2

ABC 2 ABC TC(Q*)2 ABC (3)

• 允许缺货的情况下,企业对经济进货批量的确定,不仅要考虑进货费用与储存成本,而且还必须对可能的缺货成本加以考虑,能够 使三项成本总和最低的进货批量便是经济进 货批量。

Q

* 2 AB

C C R 

R

QC S C R 

库存量

安全库存量(R)交货期(L)存货日均消耗量(d)RL d

每次订货量

Q

Q L:交货期

平均库存量

R:安全库存量

0

时间 发出订单

收到存货

订货间隔周期

2012-06-15

库存量

最大库存量

• 每日送货量为p,• 那么送货期等于:Q/P • 每日耗用量为d,平均库存量送货期

送货期0

时间订货间隔周期

1QA

TC TC TO=(Q+d)C F

2pQ

1pdA

()Q C F

2pQ TC 1 p dA

()CF0 Q2pQ 2

Q* 2 2 AFp

C

pd (1a)

QTC TC TO+=AC

F

2Q2 AF

C 2

CF

A 22 AF p

C

2 2 AF pd2

C

C2 1F AC 2

2pd42 AF p 2

AFCAFC2pd22 p 2

2222AFC 

pd222AFC p 2 AFC pd p TC(Q *)2 2 AFC

pd

(3)p

• • 那么送货期耗用量为: Q/P×d •

如果,存货一边边用一边送,• 那么,最高库存量为:Q- Q/P×

d • 因此,平均库存量为: ½(Q- Q/P×d)

N*  A

A 2



A2

Q*

AF

C

ppd

AF

p

C pd

 A 2

C2 AF

pd p

2 AC

pd2F

p

N*

2

AC2O

pd

(2 a)p

Q* 2 2 AFp 2pd25 360030

C

367

230 10

TC(Q *)2 2 AFC

pd 230 10

2 25 3600 2490 p10

2012-06-15

d=L d>L d

R

• 假设与保险储备有关的总成本为TC

• 再订货点=交货期的需求+保险储备•平均存货水平=经济订货批量/2+保险储备 • 储存成本=平均存货水平×单位储存保管费

率• 订货成本=单位订货成本×订货次数 • TC=缺货成本+储存成本+订货成本

•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最新报告显示,苹果的库存每5天周转一次,供应链整体表现位居全球之首。

• 这一数据表明,虽然苹果在全球各地销售数亿台硬件设备

,但不会积压库存。在全部上榜的25家企业中,只有麦当

劳(微博)的库存周转天数少于苹果。戴尔(微博)和三星(微

博)在消费电子行业位列第二和第三,但库存周转天数都

远高于苹果,分别为10天和21天。

• 根据Gartner的统计,苹果2011年库存周转次数为74.1次,麦当劳高达142.4次,戴尔为35.6次,三星为17.1次。

• Gartner在报告中强调:―尽管各个行业有所差异,但典型

的制造企业每年的库存周转次数约为6至8次。高销量/低

利润的企业(例如百货公司)每年可能达到

12次或更多。‖由

此足以看出苹果的供应链效率之高

• R=原材料的在途时间×原材料使用率+保险 储备量

=R ×DT+SS

建立保险储备,固然可以使企业避免缺货 或供应中断造成的损失,但存货平均储备量 增加却会使储备成本增加。因此,需要确定 最低的保险储备量,以节约成本。

• Just-In-Time生产(精益生产,JIT)•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生产(转包贴牌生产,OEM)

•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ing(制造资 源计划,MRP和MRPII)

•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企业资源计 划,ERP)

• 大规模定制、组织变革、业务流程再造……

• 美国戴尔电脑公司经过20年的努力从1000美

元起家发展为年营业额达410多亿美元的全球性大企业。这个商业奇迹的创造者——现年 39岁的戴尔电脑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在谈 到戴尔成功的秘诀时说:―我们取胜主要是 因为我们拥有一个更好的商业模式。‖而这 个模式就是著名的―戴尔模式‖,或曰―直 销‖模式。正是依靠这种模式,辅以高效率 的生产流程和科学化成本控制管理,戴尔公 司过去20年在个人电脑市场取得了成功。

2012-06-15

戴尔公司的成功之道

• 戴尔制造模式的核心表现

• 即时生产(JIT)。戴尔工厂在接到订单后的4 个小时,产品就能装车发货

• 原材料的即时供应,零库存(Zero

Inventory)• 把研发的重点聚焦在工艺上

• 制造业务贴近市场,以保证即时供货

戴尔公司的成功之道

资金链分析

• 资金链条构成

• 代表性企业资金链条 • 最低货币资金需要量

戴尔公司的成功之道

• 戴尔销售模式的核心表现 • 按单生产•

• 直接与顾客建立联系 • 产品技术标准化 服务外包

流动负债管理

– 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

– 税务性债务 – 工资福利性债务–

预提的费用非经营性拆入资金

资金链的分析

• 经营环节的资金周转

一、销售环节的资金周转

• 应收账款+未承兑应收票据-预收账款

二、采购环节的资金周转

• 预付帐款-应付账款-为承兑的应付票据

三、生产环节的资金周转

• 存货余额

– 公司、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资金占用关系。

2012-06-15

• 经营环节的资金周转

其它经营环节的资金周转

•• • 对税务部门的资金占用: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 • 对员工的资金占用: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

对股东的资金占用:应付利润或应付股利; 被投资方占用的公司资金: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

公司和银行之间的资金占用关系

– 存放银行的资金

银行存款

• 银行已承兑的应收票据•

其他货币资金

– 从银行获取的资金

• 短期借款

•银行已承兑的应付票据

2010年全国企业资金运营情况

非经营环节的资金周转

– 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 – 管理规范与否?

资金周转环节

具体情况

分析结果

(括号中为相关金额)

(1)被客户占用的资金:应收账款(413371000)和未 净占用为

1983776000,说明销售环节1.销售环节的资 经银行承兑的应收票据 1914220000的资金周转形势较为不利,被客户占金周转(2)占用客户的资金:预收账款(343815000)用的较多。

(1)被供应商占用的资金:预付账款(289709000)净占用为-1807833000,说明采购环

2.采购环节的资(2)占用供应商的资金:应付账款和未经银行承兑的应 节的资金周转形势较为有利 金周转

付票据(2097542000)

3.存货环节的资 存货(3535870000),主要是库存商品(1885370072)净占用为3535870000,说明企业2011金周转资金周转压力较大

4.其他经营环节(1)对税务部门的资金占用:应交税金(75056464)和 净占用为-113670028,税款的支付压的资金周转其他应交款(0)力较大

(2)对员工的资金占用:应付职工薪酬(42939600)

(3)对股东的资金占用:应付利润或应付股利(843994)

(4)被投资方占用的公司资金: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5170030)

经营环节资金余缺

上述环节的合计

资金缺口为:3598142975.非经营环节的(1)非经营活动中被占用的资金:其他应收款净占用为-691909100说明存在着大额资金占用问题(75243900)

资金拆入补充经营环节的资金缺口

(2)非经营活动中占用的资金:其他应付款

(767153000)

资金余缺上述环节的合计

资金缺口为:2906233872

净占用银行资金517402000,可动用6.公司和银行之(1)被银行占用的公司资金:银行存款(1142710000)、间的资金占用关系 已经银行承兑的应收票据(1914220000)和其他货币资 资金3056930000,超过资金缺口

(2)公司占用的银行资金:短期借款(含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10000000)和已经银行承兑的应付票据

(507402000)

资金链状况的总体 经营环节资金缺口大,但是资金拆入和银行资金可以弥

11年的企业整体战略,让企业在生产

评价补自身的资金余缺与销售环节被占用的资金增加,但因

2012-06-15

– 最低资金需要量: –

可用资金:

• 即将支付的应付利息、应交税金以及其他应 • 现金和银行存款

可以在同期内收到的交款、应付工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到期的应付账款、应 和现金销货收入、付票据

•预收款项• 正常运转所必须发生

可以新借入的银行资的营业费用、管理费

金用、租金、水电费等

动力支出和各种备用 金

资金链不断裂的条件

当期可用资金 > 当期最低资金需要量

长期销售预算

销售预算 营业费用预算 管理费用预算

存货预算 生产预算 直接材料预算 直接人工预算 制造费用预算

资本支出预算 现金预算

生产成本预算

预计现金流量表 预计资产负债表

预计利润表

销售预算 长期销售预算

期末存货预算 生产预算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直接材料预算

直接人工预算 制造费用预算

预算

产品成本预算

现金预算 资本支出预算

预计利润表 预计资产负债表

预计现金流量表

全面预算管理

• 全面预算体系

• 制造业的全面预算实施过程

• 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制造业中全面预算实施过程

1.预算起点:销售预算

2.生产预算

è 直接材料预算

è 直接人工预算 3.è 制造费用预算

产品成本预算(生产预算汇总)

4.销售(营业)费用预算5.6.管理费用预算

各项预算的汇总:现金预算

7.总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现金流量

预计销售量来源 于市场营销部门的市场预测

销售预算

单位:元

季度

二 三 四

全年

预计销售量(件)100 150 200 180 630 预计单位售价

200 200 200 200 800 销售收入

20000 30000

40000

36000

126000

• 以销定产原则的体现;市场预测的准确性非常关键。

2012-06-15

假定当季赊销比 率为40%,并与

下季度可以回收。

预计现金收入

上年应收账款 6200 6200

第一季度(销货20000)12000 8000 20000 第二季度(销货30000)18000 12000 30000

第三季度(销货40000)24000 16000 40000

第四季度(销货36000)

21600 21600

现金收入合计 18200 26000 36000 37600 117800

• 适当的信用政策是保障。

直接材料预算 单位:千克、元

季度 一

二 三 四 全年预计生产量(件)105155 198

2640单位产品材料用量10 10 10

10生产需用量

1050 1550 1980 18206400加:预计期末存量 310 396 36400

400合计

1360 1946 2344 22206800 减:预计期初存量300 310 396

364300 预计材料采购量 10601636 19481856 6500 单价

555 5 预计采购现金支出 5300 8180 9740

9280

32500

直接人工预算

季度 一 二

三 四 全年

预计产量(件)105 155 198 182 640 单位产品工时(小时)10 10 10 10 10 人工总工时(小时)1050 1550 1980 1820 6400 每小时人工成本(元)2 2 2 2 2 人工付现总成本(元)2100 3100

3960

3640

12800

• 如何控制人工费更为关键!

来源于销售预算

生产预算

单位:件

季度

二 三 四

全年

预计销售量

200 180 630 加:预计期末存货 15 20 18 20 73 合计

170 218 200 703 减:预计期初存货 15 20 18 63 预计生产量

155

198

182

640

• 制造业始终以生产为业务中心

假定每季度可以 赊销50%,下季度结算清偿。

预计直接材料采购所需的现金支出

上年应付账款

2350

2350

第一季度(采购5300)

2650 2650

5300 第二季度(采购8180)4090

4090 8180 第三季度(采购9740)4870

4870

9740 第四季度(采购9280)

4640 4640 合 计

5000 6740

8960

9510

30210

• 如何充分利用商业信用是关键。

制造费用预算

单位:元

季度

三 四

全年

变动制造费用:

间接人工

198 间接材料

155

155 198 182 修理费396 182 640 水电费

210 105 310 198 364 640

计 525

155 775

990

182 1280910

640

3200

固定制造费用:

修理费折

1000 1140 900

900

3940 旧10001000 1000管理人员工资200

1000200

4000保险费

200财产税100

200 800

计2375 2525 100

190 460 合计2900 3300 2310 100

400

减:折

1000 1000 3300 2390 9600

现金支出的费用

1900

2300

1000 3300 128002300

10002300

4000

8800

2012-06-15

产品成本预算

单位成本预算

每千克

生产成本 期末存货销售成本

或 投入量成本(640件)(20件)

(630件)

每小时(kg/h)

(元)

直接材料10 50 32000 1000

31500 直接人工 210 20

12800

40012600

变动制造费用 0.5

3200

1003150 固定制造费用15

9600

300

9450 合 计 1.590

57600

1800

56700

• 如何控制成本对制造业显得尤其重要

现 金季

预 算 三

期初现金余额

二 8000 8200

6060

1820026000 36000 6290 可供使用的现金 加:销货现金收入26200 34200

42060

3760043890

减各项付现支出

直接材料

5000 6740 8960

直接人工2100 3100

制造费用

1900 2300 3960 95102300 营业及管理费用 5000 5000 2300 36405000 所得税4000

4000

5000 4000

购买设备 10000

4000

支付股利

8000 8000

支出合计18000

2422032450

现金余缺 8200 39140-4940

17840

11440

加:向银行借款11000

减:归还银行借款

11000

借款利息(年息10%)

550 本息支付合计

11550

期末现金余额820060606290

11440

• 公司经营战略的合理性、对分析判断市场形势的准确程度、全体员工的预算观念、公司管理规范化的实施程度,以及参

与预算人员对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都影响着全面预算管理的

效果。

• 建立预算委员会或预算工作组:

– 预算委员会或工作组的职责是审查、协调公司预算、决策及目标

要求,并将审定的预算报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实施;

审查上决算,分析上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差异及其原

因,提出奖惩意见报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执行。

– 其中,一项经常性的职责就是具体负责组织各项预算的讨论、修

改、报批、下达,以及通报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

• 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大中型公司的ERP系统、Excel)

营业及管理费用预算

营业费用:

营销人员工资

2000

广告费

5500 包装费、运输费3000 保管费

2700

管理费用:

薪金

4000

福利费 800 保险费 600 办公费

1400 合计:

20000 每季度现金支付

5000

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 有助于公司营销、生产、人力资源和财务等

管理部门的人员树立全局观念,懂得彼此的 配合和协调;

– 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 全面预算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方法之一,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对企业战略的有效执行,树立―运营财务‖的新理念,把资源投向价

值链中最能增值的环节。

篇2:财务管理课件7 营运资本管理

摘要:过高的流动资产很容易使企业只能获得较低的投资回报率。然而,如果企业的流动资产过少,又会使企业难以稳定经营,面临营运资本短缺。通过对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合理运用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营运资本对企业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有着重要作用,其重要性更根本的体现在营运资本决策对企业风险、收益和股价的影响上。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现金 有价证券 应收账款 存货

营运资本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不断周转循环的资本,以流动资产如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等为占用形态,通常以流动负债为其资金来源。营运资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营运资本是总营运资本,即流动资产总额。狭义上的营运资本是净营运资本,即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企业的管理部门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债权人和投资者都注重企业资本情况,企业管理部门需要了解现金流量信息,掌握企业现金流动规律,提高 资金使用效率,为正确作出经营、投资、筹资决策提供依据;债权人和投资者 则期望了解企业目前变现能力和现金生成潜力,以推断将来偿付债务和利润分 配的能力。营运资金的日常管理可以平衡公司的现金流动,储备适当的营运资金是维持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营运资金管理可以衡量公司经营风险的大小,良好的营运资本管理建立在企业的两个基本的决策问题上,这两个决策问题是流动资产的最佳投资水平和为维持这一流动资产水平所需的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的相应组合。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由上实食品控股有限公司(“上实食品”)、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牛奶集团”)、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众交通”)、东方希望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希望”)和DanoneAsiaPte.Ltd.(“达能亚洲”)等发起人在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基础上,于2000年11月17日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2002年8月14日向社会公众发行了每股面值1元的人民币普通股1.5亿股,并于2002年8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近年来,随着原奶成本上涨,产品提价,光明乳业收益有所提高。同时,股权激励利好,收购新西兰奶粉公司,今年在国内销售,增厚每股业绩,大股东国际资本化运作,可能收购法国酸奶巨头,公司新产品投放市场,增加销售额。而我国国富到民富,居民增加奶制品消费,光明乳业收益较好。

净营运资本是指流动资产超过流动负债的部分,如果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相等,并不足以保证偿债,因为债务的到期与流动资产的现金生成,不可能同步同量;而且,为维持经营,企业不可能清算全部流动资产来偿还流动负债,而且必须维持最低水平的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等;更何况,流动资产中有些项目的消耗并不会带来可用来偿还流动负债的现金。光明乳业2010年流动资产为3,107,312,892.00元,流动负债为2,561,917,935.00元,净营运资本为545,394,957.00元,流动负债提供流动资产所需资金的82%,即1元流动资产需要偿还0.82元的流动负债。2011年流动资产为2,899,121,090.00元,流动负债为2,800,241,491.00元,净营运资本为98,879,599.00,流动负债提供流动资产所需资金的97%,即1元流动资产需要偿还0.97元的流动负债,偿债能力比上年提高了。2012年流动资产为4,287,818,095.00元,流动负债为3,048,285,354.00元,净营运资本为1,239,532,741.00元,流动负债提供流动资产所需资金的71%,即1元流动资产需

要偿还0.71元的流动负债,偿债能力较2010年与2011年明显下降。

从光明乳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可以看出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双双增长,但实际上暗藏隐忧。数据所示,乳品行业的盈利能力普遍不高,光明乳业的营业利润率在同行业中还属于领先水平。说明光明乳业的管理层的管理水平是较好的,光明乳业在行业内盈利能力处于较好水平,但比起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是存在较大压力。公司管理和利用现有资源盈利的能力比较低。营运资本持有政策对公司收益和风险有重要的的影响:较高的营运资金持有量,公司的经营风险较小;流动资产的收益低于长期资产,较高的流动资产比重也就意味着较低的公司收益。因此,在确定流动资产的适当数量和水平时,管理层必须在获利能力和风险间进行权衡。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时,企业的流动资产水平越高,其偿债能力越强。较强的偿债能力意味着较低的风险,但也意味着较低的获利能力。

同时,可以看出光明企业从2006年到2012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大于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出量。这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现金的能力比较强,可以满足企业的资金周转需要,但是还不能说企业的资金支付能力很强,因为企业在本期的经营过程中还耗费了一些非付现的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等,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还必须能够补偿经营中的非付现成本,这样企业通过资金积累就可以为未来的设备更新改造和购置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但是到了2012年净额只有8,942万元,在总额达到1,312,349万元的基础上明显表现的很接近,说明经营性现金活动有所下降。此时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不足以维持企业日常经营所需资金的支付,说明企业的经营情况较差,企业将会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加主要是公司长期借款、短期融资债券增加所致。由以上数据可知,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在不断增加,并且总体上现金流出量在减少。直到2011年,流出量达到230229705元。可见,光明乳业公司的筹资活动取得显著成绩。

企业出于交易性目的,投机性目的和谨慎性目的而持有现金,大企业可以采用现金集中方法来改善对现金的控制,减少闲置现金余额并进行更有效地短期投资。在不影响公司运转效率所需要现金数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公司库存现金的持有量。企业投资有价证券时,必须要掌握可能购买的各种证券的某些关键变量的情况。最重要的及格变量是安全性变现性,收益性和到期日。光明乳业合理利用现金进行投资,持有有价证券,购买货币市场工具的投资组合体现了对现金和有价证券的管理。

2011年光明乳业欲扩大企业规模,借入大笔短期贷款,对新西兰Synlait Milk Limited进行投资,因此,短期贷款较上年大幅度增长133%,同时,购买大量的原材料,增加存货,2010年6月30日光明乳业的存货为542,938,813.00,而到了2011年6月3日,存货量达到了1,207,631,252.00,增加了664,692,439.00。这也使得应付账款增加,导致应付利息增长,企业偿债负担进一步增加。

从资产负债表明显可以看出,公司借入资金主要用于在建工程、存货等不易变现的项目中,对公司盈利和偿债几乎无帮助。同时,在短期贷款、应付利息远大于货币资金增长的数额,加上企业利润又极低。因此,债务主要靠应收账款偿还债务。而2011年6月30日,光明乳业应收账款额为1,204,476,805.00元,比上年增长了455,734,590.00。光明乳业应收账款虽多,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应收账款收回存在风险,假若稍有不慎,企业将极有可能资金链断裂,陷入债务危机。对光明乳业的收益和股价有着极大影响。

随着中国乳企生产许可证重审结束,截至2011年3月31日,45%的乳企通过洗牌退出了市场,使得市场份额向大企业集中,这对于在乳品行业规模排名第三的光明乳业来说,显然是个发展的良机。光明乳业抓住机会,制定切实的营销战略,在加强对主打产品的竞争力度,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加快存货的周转速度,降低产品成本,创造更多的营业利润。

篇3:浅析营运资本管理

1992年,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次提出了营业资本这一概念, 但是营运资本的概念在西方很早就有。由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对营运资本的定义不完全相同, 行业主流观点里, 主要有营运资本、净营运资本两种不同的定义范畴。前者指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投入在流动资产上的价值, 流动资产指可以在一年或者一个经营周期 (超过一年的) 之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具体有存货、应收及预付款、短期投资及现金等形式。净营运资本则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指一年或者一个经营周期 (超过一年的) 之内需要给付的债务。具体有预收债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及短期借款等形式, 流动负债具有成本低、偿还期短的特点, 净营运资本实质是用以支持日常营运的净投入, 其变化会影响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及盈利能力。营运资本的特征包括:变现方便、占有时间短、形式多样、数量变化快及来源广泛等。

从管理角度看, 分为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营运资本融资政策, 前者主要是涉及流动资产数量的确定, 后者解决的是如何合理配置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我们将流动资产先区分为永久性流动资产 (保证公司政策稳定经营最低需求的流动资产数量) 以及临时性流动资产 (受季节性或周期性以及一些临时性因素影响而变动的流动资产) , 在此基础上探讨选择何种融资方式 (包括长期资本或者短期资本) 为企业的永久性流动资产及临时性流动资产进行融资。

关于营运资本投资政策。根据反映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 分为3类:稳健型、激进型和匹配型。稳健型营运资本投资政策是指相对总资产, 流动资产数量占比较大, 该政策的特点为收益低、风险小;激进型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则与稳健性恰恰相反, 指公司根据产出水平或者销售规模安排尽量小规模的流动资产, 以降低流动资产对资本的占用, 相对匹配、稳健型而言, 激进型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的特点是收益高、风险大;匹配型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则介于两者, 指公司持有流动资产适中, 维持正常销售活动, 收益与风险适中, 使得流动资产保持最佳数量。

关于营运资本融资政策。营运资本融资政策根据公司负债结构与公司资产的寿命之间的配置情况, 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与营运资本投资政策一样分为3类:稳健型、激进型和匹配型。稳健型是指公司不仅使用长期资本支持永久性流动资产, 而且用长期资本支持一些或者全部临时性流动资产, 稳健型政策特点是偿债能力大, 风险小, 但是加大了公司的资本成本, 降低了收益。激进型政策与之相反, 指短期融资不仅支持临时性流动资产, 而且支持部分甚至全部永久性的流动资产, 激进型政策资本成本低, 收益率较高, 但是面临较高财务风险。匹配型是一种资产的期限结构与债务的期限结构完全吻合的状态, 使得短期负债的借入与偿还与扣除自然负债后的流动资产的波动一致, 减少了资产与负债之间不协调的风险, 并能够较好地平衡收益与风险。

最后是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的配比问题。不同的组合, 可以给公司带来不同的风险敞口, 在既定的风险偏好下, 也必须使两者在期限、金额上配合, 才能找到收益、风险的最佳组合。

二、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衡量

30多年前, 对营运资本管理的评价局限于对存货等单个科目的管理效率上, 注重管理单个项目的周转期, 并衍生出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等指标, 用于衡量流动资产的管理效率。虽然对流程资产的变动具有跟踪、评价作用, 但是这类指标忽略了流动资产之间的相互影响对营运资本的影响程度,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20世纪70年代, Hampton C.Hager发表了《现金管理和现金周期》, 文中提出了“现金周期”的这一新的概念, 这一概念指企业从支付生产原料款项到生产、售出产品、回收款项整个时间周期。他认为具有“现金周期”短的企业往往意味着具有不错的运营管理效率, 并认为通过加速资金周转, 可以提高营运资本的运用效率, 提出一系列的具体管理手段。

波士顿咨询公司首次发布了营运资本生产率 (销售净额/年度平均营运资本额) 指标, 它表示每一元营运资本所带来的销售净额, 这一指标给同行业竞争对手提供了相互比较的平台, 若一家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相比有着同样的销售收人但却投入了更少的营运资本, 则意味着该公司节约了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

三、营运资本管理效率高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国外学者Schifih和Lieber于1974年, Smith于1980年, Kim和Chung于1990年先后对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等三项营运资本重要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并且都认为对上述三项进行整体管理能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实证方面, 2009年, 我国张宁宁、张新民、吕娟发表了《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该文以2004—2006年深、沪两个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为样本, 对营运管理效率与企业额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研究样本表现出, 营运资本的管理效率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显著相关, 随着经营资产利润率的增大, 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及现金周期都呈下降的趋势。

因此从理论以及实证上, 均证实了加强营运资产管理效率对企业绩效将产生显著的正面效应, 营运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

四、加强营运资本管理的措施

(一) 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切实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公司的营运资本管理十分重要。内部控制制度是对公司风险的整体管理, 有利于规范业务运作流程, 防止业务错误、舞弊, 确保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企业管理的有效性, 从而有效预防相应的风险, 确保企业安全运营。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是提高营业资本管理效率的前提与基础。

(二) 加强存货管理, 加快存货向现金转换的速度

首先应当加强采购管理, 正确编制采购预算, 严格控制采购成本, 降低资金占用率。其次, 加强存货日常管理, 防止存货灭失, 控制发货, 杜绝浪费。另外, 需要建立对存货量的全程监控, 对已滞销的存货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处理, 对今后可能导致大量滞销的存货要及时调整采购计划、流程。最后的问题即销售为王, 加快销售, 最大限度压缩存货的资金占用。

(三)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首先, 应当建立合理评估交易对手信用的专门机制, 合理决策是否赊销以及赊销的数量。其次, 针对应收账款应当制定规范的账务管理机制, 由专人负责催收, 并由公司后台管理部门监控回收情况, 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 使管理层及财务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应收账款情况。再次, 在衡量真实资金成本的情况下, 合理使用优惠政策, 加大应收账款回收速度。最后, 企业可以考虑适时将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 提前释放风险, 在损失一定利率的情况下, 加快应收账款回收期, 从而降低企业营运资本。

(四) 合理延长支付应付款, 利用商业信用融资, 增加无息负债比例

企业可以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延长款项支付期, 降低支出。延长应付款时, 应当考虑商业信用的成本问题, 即以放弃优惠条件的情况下, 延长应付款项。实际上, 商业信用融资成本不必然低于银行短期贷款成本, 应当必须在比较两者影响后, 做出理性决定。特别注意, 放弃优惠条件, 往往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佳, 有损公司信誉。因此应在当衡量实际成本, 保证企业信誉的前提下, 利用商业信用融资, 增强负债经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心愉.公司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金枫.国外营运资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演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2) .

[3]张宁宁, 张新民, 吕娟.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南开管理评论, 2009 (06) .

篇4:企业营运资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问题;建议措施

1.营运资本管理概述

1.1运营资本的概念与特征

营运资本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中扣除流动负债提供的资金需求,也就是说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因为营运资本为流动资产提供一部分的资金来源,因此,分析营运资本管理有利于了解短期偿债能力及财务风险的内涵。

对企业营运资本特征的把握能有效提高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效率。企业营运资本主要有以下特征:

企业营运资本有较强变现能力。企业的营运资本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的变现能力,多数的企业营运资本能在短时间内被企业消耗或者出售,将其变现,转换为现金资本;企业营运资本周转时间较短。由于企业的营运资本一般波动都较大,为了规避资本管理风险,企业的营运资本通常周转期都较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年,超过一年的会确定一个固定的营业周期,有些周转周期甚至更短,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

1.2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涵义及内容

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是指企业流动资本以及企业流动负债管理的各项内容的总称。企业营运资本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人员对资本管理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企业对流动资本以及流动负债的有效控制,确保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盈利以及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是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营运资本管理内容进行分析,有不同的结果。从运营资本管理活动角度看,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企业营运资本的预算、控制、决策、分析以及考核等;从管理对象角度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企业流动资本的管理、企业流动负债的管理以及二者的混合管理。实际上,现金流量是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本质上主要是以对企业现金流量的控制管理为核心而开展的管理活动。

2.企业营运资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营运资本周转缓慢

中小企业在产品投入市场前,很少会对市场进行调研及分析,也没有根据市场的指导进行生产,因此,当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时,可能会导致存货积压,资金周转停滞。再者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存货没有进行科学地管理,建立仓库的账簿不完整,通过账簿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存货的情况,致使存货占用资金过多,营运资本周转就会缓慢。所以,对营运资本的周转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是营运资本管理的必须重视的内容。

2.2营运资本结构不合理

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市场前景很好的情况下都会想到扩大生产规模,当企业进行扩大生产或者增加投资时,会购入大量的固定资产,因此打破原有的资本结构平衡关系。这样就会使营运资本减少,营运资本减少可能会导致企业不能偿还到期的负债,资金链断裂,最后破产清算;另一方面就是市场前景很好但企业安于现状,以致于积累大量的营运资本,资本的闲置不仅需要更高的管理成本,也会被通货膨胀带来贬值影响。因此,营运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也是营运资本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因素。

2.3流动资产管理缺乏科学性

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存货等科目,这些资产从会计角度来讲,因为其流动性较强,所以在账目处理上较为烦琐。而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会计人员分工相对混乱,一个人担任多个职务时有发生,这样就会影响到会计人员在做账的时候出现错误,导致流动资产账实不符。再者说,会计人员的短缺也会使企业忽略现金预算的编制及现金最佳持有量的控制,没有现金预算管理,企业的决策者就会盲目投资。对现金的随意胜投资会导致没有足够资金偿还到期货款或者现金不足以支付日常支出。因此,流动资产科学是企业财务机构稳定的基础。

3.解决企业营运资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3.1提高营运资本的周转效率

加强存货的入库领用管理。存货的入库及领用必须马上反馈到账上,并且每天进行盘点,存货的数量不仅反应生产的效率,还能体现市场的销量,所以它的真实性对决策者的判断尤为重要。在存货的日常管理中,应对存货的库存量进行核定,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生产与销售的信息需求,还能克服存货的积压,节省资金的占用成本,加快营运资本的周转效率。

制定应收款项的催收策略。制定应收款项的催收策略能减小坏账带来的经济损失。首先,应收款项的产生一般由销售人员造成的,因此对销售人员设置权限,并且赊销额与薪酬挂勾,这都有利于销售人员在客户提出赊销时考虑到自身利益,在客户信用没有完成把握的情况下不轻易松口;再者,销售人员在催收应收款时,若能信心满怀,对客户的心理摸透,往往能得到出奇的效果,所以,选择自信心强,思维敏捷的销售人员催收应收款也是关键的因素。

3.2根据市场变化合理调整营运资本结构

营运资本结构就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也叫流动比率。就大多数企业而言,比例维持在2:1左右最为合理,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合理。不同的企业,所要求的结构比例也不尽相同,市场的变化对流动比率的影响最大,在前景很好的情况下,不应盲目扩张,应该对市场的变化进行分析,寻找同行业上市公司进行比较,以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结构作为参考,适度地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

3.3科学制定流动资产管理战略

重视流动资产的会计处理的前提是有完整的财务机构,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财务机构能予企业决策者提供对筹资、投资两个方面判的财务支持,也就是说,决策者应根据财务机构提供的信息,对决策进行判断,这也说明了企业的财务机构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信息库,它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高效地运作。有了完整的财务机构还要财务机构的主管人员应每月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不仅如此,还应对会计处理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已经发生的问题向会计人员讲述,减少问题重复出现的概率;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总资产,设置流动资产中的各个科目上下限,对应科目可依据历史数据设置相应的权重,各科目的上限乘以相应权重可得到流动资产的上限,各科目的下限乘以相应权重可得到流动资产的下限,得出流动资产的上下限就是流动资产的安全区间,再结合现金预算管理,就能为企业的决策者进行投资时提供资金信息。

4.总结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企业对营运资本的管理也应与时俱进。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营运资本在企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因而,提高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能力,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基石,只有管理科学,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要通过对流动资本以及流动负债的平衡管理来达到营运资本的平衡,进而实现企业财务的高效管理,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霞.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2]姜伟娜.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

[3]李争光,施鲁莎,李萍.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10(9).

[4]马晓英.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的探讨[J].甘肃农业,2008(10).

篇5:财务管理课件7 营运资本管理

本章提要

营运资本有两个主要概念——净营运资本和总营运资本。当会计人员提到营运资本的时候,他们通常指的是净营运资本,即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差额。它一般用来衡量企业避免发生流动性问题的程度。然而,财务管理人员关注的却是总营运资本,即企业所有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管理问题。

第一节:营运资本管理的战略策略 一,营运资本管理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营运资本——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的核心

营运资本的概念包括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其管理触角几乎可以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营运资本管理,要求企业以一定的净营运资本为基础,正常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营运资本管理在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因如下:

1.流动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必须适度。

一个企业过高的流动资产很容易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降低,然而,如果企业的流动资产太少,会给企业保持平稳经营造成困难,甚至出现偿债风险。2.流动负债是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

在众多小企业中,流动负债是其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这些小企业除了以不动产为抵押取得短期借款以外,基本上不能利用较长期的资本市场。即使是增长迅速而规模较大的企业也要利用成本较低且十分便利的流动负债来进行融资。

3.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匹配是企业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例的大小,会因各个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净营运资本的绝对金额和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相对比率,即流动比率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企业整个资产负债管理好坏的两个重要指标。

(二)营运资本分类——资产负债匹配的基本前提

流动资产管理、流动负债管理以及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匹配是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中,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匹配在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必须对流动资产进行恰当分类。

1、流动资产的分类。

在财务会计层面,流动资产一般按组成要素分类,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等;在财务管理层面,为了进行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匹配管理,流动资产一般按时间分类,包括永久性流动资产和临时性流动资产。在这里,永久性流动资产是指满足企业长期最低需要的那部分流动资产;临时性流动资产是随季节性需求而变化的那部分流动资产。

永久性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永久牲流动资产在如下两个方面与固定资产相似:第一,尽管永久性流动资产本质上是流动资产,但投资的金额却是长期的;第二,对一家处于成长过程的企业来说,所需的永久性流动资产水平也会随时间而增长,正如固定资产水平也会随时间而增长一样。然而,永久性流动资产区别于固定资产的一个重要地方就是其实物在不断变化,它并不是指永久性地停留在原地的特定流动资产,而是其中的具体物件不断轮换的永久性流动资产投资水平。

2.流动负债的分类。

在财务会计层面,与流动资产相对应的流动负债一般是按其存在形式分类,具体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短期债券、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以及应计费用等;在财务管理层面,流动负债一般是按其是否具有自然属性进行分类,包括自然性融资和协议性融资两个部分。其中,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以及应计费用等属于自然性融资范畴,因为它们是企业在日常交易中自然发生的,且大部分均不存在名义上的融资成本;相反,对于短期借款和应付短期债券则应属于协议性融资范畴,因为它们均需要签订正式的融资协议,也存在一定的融资成本。

(三)营运资本周转——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内在要求

营运资本从货币资本形态出发,经过一系列环节之后又回复到货币资本的过程,被称为营运资本循环。周而复始、往复不止的营运资本循环就形成了营运资本周转。

1.营运资本周转的基本模式。由于各个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不同,其营运资本周转的具体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图9-1】反映的是制造企业的营运资本周转模式。

由【图9-1】可见,制造企业营运资本周转的完整模式如下:首先通过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投资者投入等方式取得现金资源(现金及短期有价证券);然后以现金支付外购材料和外购劳务而形成的应付账款,由职工劳动而形成的应计费用,购买作为劳动手段的固定资产;由于生产过程的进行,固定资产和材料存货将转换为产品存货;产品存货对外出售后转换为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收回转换为现金;最后,将现金资源以分红、还本以及付息的方式退还给资本提供者。

2.营运资本周转的主要特征。为了对营运资本周转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在描述了制造企业营运资本周转的基本模式以后,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营运资本周转的下列特征:

运动性。营运资本周转首先体现为一种依托于实物流动的价值运动。营运资本一旦出现呆滞,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就会停止,存在于实物资产上的价值就会逐渐消失。物质性。营运资本周转实际上体现为一种资产的消失和另一种资产的生成。无论具体运动形式如何,物质内容总是显而易见的。补偿性。营运资本周转是一个资本不断被消耗而后又不断地予以补偿的过程。营运资本周转不应导致资本价值的丧失,而应有相应的物质内容来补偿这一已消耗价值。增值性。营运资本周转绝不仅仅是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简单过渡,而应当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这是营运资本存在和延续的动力源泉。

3.营运资本周转的内在要求。从营运资本周转的基本模式和主要特征中,我们不难看出:营运资本周转要协调和持久地进行下去,就必然要求营运资本各项目在空间上合理并存、在时间上依次继起并实现消耗的足额补偿。

空间上合理并存要求企业营运资本的各项目同时存在,合理配置,以便使营运资本结构处于一种良好状态。

时间上依次继起要求企业营运资本各项目之间的转换应顺畅、迅速,以加速营运资本周转。

消耗的足额补偿不仅要求货币形式的补偿,更应保证实物形态的补偿和生产能力的补偿,在物价频繁变动的时期更应如此。

二、流动资产投资策略

(一)流动资产的投资规模

在决定流动资产投资的最佳数量水平时,可以根据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风格和风险承受能力,分别采用“保守型”、“稳健型”与“进取型”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为了说明这三种类型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我们假定一家企业在现有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年生产能力最多为100万件产品;再假定该企业在所考察期间内的生产经营能持续进行,并在考察期间内有一个特定的产出水平。对于每一个产出水平,企业都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流动资产投资水平。我们先假定该企业在流动资产投资水平上有三种不同的方案。这些方案的产出和流动资产投资水平的关系如【图9-2】。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产量越大,为支持这一产量所需进行的流动资产投资水平也就越高。但它们之间并非是线性关系,流动资产投资水平以递减的比率随产量而增加。出现这一非线性关系的原因主要是规模经济的作用。

在【图9-2】中,方案A的流动资产投资水平要高于其他两个方案。在净利润一定的情况下,由于方案A的流动资产水平最高,风险最小,但其总资产回报串的分母最大,其总资产回报串最低,这是一种保守型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相反,方案C是三种方案中最激进的,其流动资产投资水平最低,风险最高,但其总资产回报率的分母最小,其总资产回报率最高,它显然属于进取型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相比之下,方案B是一种稳健型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其流动性、获利能力和风险性均介于方案A和方案C之间。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获利能力与流动性呈反向变动关系。

在前述的流动资产投资方案中,流动性的排序与获利能力的排序相反。按流动性从高到低依次是方案A、方案B和方案C;按获利能力从大到小则依次是方案C、方案B和方案A。由此可见,流动性的提高通常要以获利能力的降低为代价,同样,获利能力的提高也要以流动性的降低为代价。

2.获利能力与财务风险呈同向变动关系。

为追求更高的获利能力,必须承受更大的财务风险。在前面讨论的流动资产投资方案中,获利能力与财务风险的排序是一致的,方案C的获利能力最好,其财务风险也最高;方案A的获利能力最差,其财务风险也最小;无论是获利能力或财务风险,方案B均介于方案A和方案C之间。

3.流动性与财务风险呈反向变动关系。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流动资产投资水平越高,其资产的流动性越好,其变现能力越强,其财务风险越小;反之亦然。在前述流动资产投资方案中,按流动性从高到低依次是方案A、方案B和方案C,按财务风险从大到小排序则依次是方案C、方案B和方案A。由此可见,流动性的提高通常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样,财务风险的降低也必须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为代价。

(二)流动资产的内部结构

企业在流动资产的内部结构安排上,必须遵循时间上的依次继起和空间上的同时并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得以继续。

在流动资产的构成内容中,应收账款是企业一定生产经营规模下的必然结果,此外,应收账款的数额大小还取决于企业所采用的信用政策,而信用政策的调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产品销售的市场份额。因此,现金、短期有价证券和存货是流动资产结构调整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保守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往往预留较多的现金储备或以有价证券的方式储备,也可能预留较多存货安全储备;而激进的流动资产投资政策在流动资产的各项目中往往保持最低的储备量,以便将节省下来的资本投入到收益能力更高的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投资方面。

在流动资产的各项目中,短期有价证券的存在主要是基于现金的替代品功能。事实上,短期有价证券的投资收益很难超过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收益,也很难超过企业的资本成本。因此,过多地持有短期有价证券如同过多地持有现金一样,从效益上讲是不经济的。如果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能够相当准确地加以预计,并且未来的现金流入能够满足生产经营和偿债需要,企业就不应该持有短期有价证券。只有在种种理由表明企业应该建立一定规模的现金储备时,才可用暂时多余的现金购买有价证券,以赚取一定量的投资收益。

存货也是流动资产中一个具有较大伸缩幅度的项目。保守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可能会较多地储备存货,以免在生产经营中出现存货短缺;而激进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可能会将存货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以免形成较大的资本占用。极端的做法是精益生产(JUST IN TIME),这种生产模式认为存货是万恶之源,存货余额应接近于零。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情况、外部环境情况、管理水平和对待风险的态度,对存货储备水平作出决策。

【案例:浙江万向前潮公司的“零库存、零贷款”】

浙江万向前潮股份有限公司自1996年开始实现没有银行一分钱,而且其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的库存量接近零。“零库存”和“零贷款”,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有些不可思议,因而引起经济界、实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说:“没有什么新招数,关键还在于企业练好内功,向管理要效益。”几年来,这家公司正是老老实实眼睛向内,加强管理,推行一种以控制成本、提高质量为目标的精益生产方式,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万向前潮”是浙江万向集团控股的一家生产性企业,主要生产汽车配件。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推行一种精益生产方式:即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上节约支出,降低成本,以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实施过程中,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务为核心,推行“三转”式的目标管理模式:即“销售围绕市场转,生产围绕销售转,部门围绕生产转”,调动一切因素向市场看齐。在周工作例会和月度工作会议中,各部门的目标均以财务数字的形式分解落实,会后由监控机构督促执行,以财务分析进行考核。在生产环节中,公司采用“倒转顺序法”组织生产,先由销售都门根据需要向总装部要货,再由总装部向其他制造部门索要所需配件,后一环节定量向前一个环节要货,前一个环节以核定的成本向后一个环节结算。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严格根据市场需要配置,不至于积压在仓库里而大量占用资金。1996年,公司又依据精益生产方式的要求,推出了“取货制”管理,把各工序的送货、流水线完全控制在“按需所取”的范围,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把在制品、半成品的数量压到了最低水平。

生产环节成本控制住了,还必须控制销售环节的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销售率。“万向前潮”早在1994年就将销售部改为市场管理部,根据市场精细分割的原则,在全国设立了五大销售区块,各下辖2-5个省区,针对不同地域的市场状况及销售实情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他们在一些重点配套用户地城设立4个直销仓库,31个特约经销都,直接交易钱货两清,既缩短了交货时间,又减少了拖欠款的产生,提高了市场覆盖率。

精益生产方式的运用,减少了流动资产的占用。1995年一年就节约流动资金占用5500万元。公司把这些资金投入技改,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三)流动资产投资的风险与收益

流动资产投资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资本收益最大。但是,就企业流动资产的投资管理而言,其重点应是资本收益与财务风险之间的权衡问题。

企业流动资产的总体规模及其内部结构安排,隐含了企业管理当局对于资本收益和财务风险的选择与搭配。较大规模的流动资产总额以及流动资产内部较大比例的速动资产,特别是较大比例的现金和短期有价证券,其资产的流动性自然很强,应付债务还本付息的能力自然很高,相应地,技术性无力偿债的风险也较小;但是;与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相比,流动资产的收益性较差,而且,现金等流动资产越多,收益能力越小。反之,较小规模的流动资产总额以及流动资产内部较小比例的速动资产,特别是较小比例的现金和短期有价证券,其资产的流动性自然很差,应付债务还本付息的能力自然很低,相应地,技术性无力偿债的风险也较大;但是,由于可以将节约资金用于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其资产的收益能力较强。当然,激进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也可能招致相反的结果。当流动资产持有水平低于一定限度时便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缺乏足够的现金偿债而使未来的筹资和购货更加困难或成本增加,降低应收账款持有水平更会招致销售额的大幅度下降,存货供应不足也可能使企业丧失已有的或未来的市场份额,甚至引起企业的生产经营停顿,最终会降低企业的收益能力和水平。因此,无论是从流动资产的总体规模来看,还是就流动资产的项目构成来讲,企业都应寻求一个合理的甚至是最佳的持有额度。

三、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 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是营运资本管理的重点。研究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同样需要考虑财务风险与获利能力之间的权衡关系。与流动资产的投资策略对应,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也分别包括“保守型”、“稳健型”和“进取型”三种融资策略。

(一)保守型融资策略

保守型融资策略的特点是:流动负债只融通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另一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均由长期负债和权益性资本作为其资金来源。保守型融资策略如【图9-3】。

保守型融资策略克服了企业临时性资金计划的不严密性,给流动负债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安全边际。考虑到安全边际,管理当局需要对临时性流动资产投资的流动负债融资和长期负债与权益性融资的比例进行决策。但是,采用这一策略,企业将在季节性波谷为多余的债务融资支付利息,故其总资产的投资回报率一般较低。

(二)稳健型融资策略

稳健型融资策略也称为配合型融资策略,其特点是:对于临时性流动资产,应用流动负债筹资来满足其资金需要,即利用自然性融资和协议性短期融资;对于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则应用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筹资来满足其资金需要。稳健型融资策略如【图9-4】。

稳健型融资策略要求企业的临时性融资计划严密,实现现金流动与预期安排一致。在季节性低谷的时候没有流动负债;只有在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求高峰期,企业才举借各种流动负债。这种融资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将资产和负债的期间相配合,以降低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和尽可能降低债务的资本成本。但是,事实上由于资产存续寿命的不确定性,往往做不到资产与负债的完全配合。一旦出现企业生产经营高峰期的销售不理想,未能按计划取得销售现金收入,便会发生偿还临时性负债的困难。因此,稳健性融资策略是一种理想的、有着较高资金管理要求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

(三)进取型融资策略

进取型融资策略也称激进型融资策略。其特点是:流动负债不但融通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而且还要解决部分永久性资产的资金需要。该融资策略如【图9-5】。

在进取型融资策略下,流动负债在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大于稳健型融资策略。在现实生活中,较小的企业通常被迫用流动负债融通一部分永久性资产,因为它们很难吸收到长期负债融资,其权益性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在这些债务到期时进行再融资,这就包含了不能按计划融资和由于流动负债利率变动而增加企业资本成本的风险。但是,由于流动负债的资本成本低于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成本,而进取型融资策略下的流动负债所占比重较大,所以该融资策略下的资本成本较低,其总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较高。因此,我们说进取型融资策略是一种风险性与获利性均较高的流动资产融资策略。

第二节:现金管理

一、企业持有现金的动机

现金有广义现金和狭义现金之分。广义现金包括企业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狭义现金仅仅包括库存现金。

就狭义现金而言,它几乎不能提供收益,就广义现金中的银行存款而言,它所提供的收益也十分有限。从这一点上看,企业应该杜绝持有现金。但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这样做,它们总是保留一定量的现金。究其原因,企业持有现金是为了满足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的需要。

(一)交易性动机

交易性动机是指企业必须持有一定现金以满足其日常业务活动的现金支付需要。在企业的日常业务活动过程中,企业经常取得现金收入,也经常发生现金支出,两者不可能同步同量。如果收入多于支出,形成现金库存;反之,如果收入少于支出,则需要借入现金。在不能按时足额借入现金的情况下,企业的日常现金开支将受到重大影响。为此,企业必须维持适当的现金余额,才能保证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为了交易的需要而持有足够的现金,还能得到的好处是:

(1)较多的现金储备可以提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维持企业较高的商业信誉,从而使企业能够很容易地从供应者那里取得商业信用;

(2)较多的现金储备可以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商品交易中的现金折扣,从而降低购货成本或降低企业财务费用。

由于交易性动机而使企业持有的现金余额被称为交易性现金余额。交易性现金余额的数量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一般而言,规模越大,交易性现金余额越多;反之,规模越小,交易性现金余额越小。此外,企业生产经营的性质、特点等也会影响到企业交易性现金余额的大小。

(二)预防性动机

预防性动机是指企业持有一定现金以应付意外事件所产生的现金需要。现代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因而企业未来的交易性现金需要并不总是确定的;再加上有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都有可能使未来的现金需要发生超常变动。因此,为了满足企业未来意外事件的支付需要,企业应该保持一个比正常交易需要量更大的现金余额。

为预防性动机而持有的现金余额被称为预防性现金余额。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数量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和企业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性。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越差、现金流量预测的不确定性越大,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数量也就越大;反之,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越好、企业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性越好,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数量也就越小。此外,企业预防性现金余额的大小还与企业的借款能力有关,如果企业能够很容易地随时借到短期资金,也可减少预防性现金余额;如果企业不能够很容易地借到短期资金,则应增加预防性现金余额。当然,预防性现金余额的预计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三)投机性动机

投机性动机是指企业持有一定现金以备满足某种投机行为的现金需要,比如遇有廉价原材料或其他资产供应的机会,便可用手头持有的现金大量购入;再比如在适当时机购入价格有利的有价证券。

为投机性动机而储备的现金余额称之为投机性现金余额。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讲,储备现金而计划在未来从事某种投机行为的现象是很少发生的,因为人们往往很难预料到未来是否会存在发生投机行为的可能性。相应地,投机性现金余额的预计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般企业不会专门为投机性动机而安排现金余额。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在理论上可以找出以上一系列的持有现金动机并形成交易性现金余额、预防性现金余额和投机性现金余额等,但在实际工作中是很难加以明确区分的,人们无法也绝对没有必要仔细区分每种动机的现金余额是多少。上述各种动机只是告诉我们,企业必须持有一定量的现金以便满足各种各样的资金需要,至于究竟是用于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还是投机性动机,那要取决于现金支付时的具体情况。

二、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

如前所述,企业因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的需要而持有一定量的现金余额。但是,现金基本上是一种非盈利性资产,过多地持有现金势必造成资源浪费。考虑到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企业必须确定现金的最佳持有量。

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方法主要有现金周转模式、成本分析模式、存货模式和随机模式四种。

(一)现金周转模式 现金周转模式是通过预计年现金需求总量和确定现金周转的目标次数来确定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其计算公式为:

最佳现金持有量=预计现金年总需求量/现金周转次数

(9-1)

毫无疑问,现金周转速度越快,平时持有的现金就越少。在上式中,现金周转次数是指现金在一年内周转了几次,这可用下式计算:

现金周转次数=360/现金周转天数

(9-2)

现金周转天数是指企业由于购置存货、偿付欠款等原因支付货币资金到存货售出、收回应收款项而收回现金的时间。在存货购置采用信用方式时,其计算公式为:

现金周转天数=平均储备天数+平均周转天数-平均付款天数(9-3)

现金周转模式的操作虽然比较简单,但该模式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未来的现金总需求应该能够根据产销计划比较准确地加以预计;其次,必须能够根据往年的历史资料测算出未来的现金周转次数。

(二)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寻求持有现金的相关总成本最低时的现金余额。企业持有现金的相关成本主要是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三者之和构成了企业持有现金的相关总成本。

首先,企业持有现金将发生机会成本。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就是因持有现金而不能赚取投资收益的机会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用企业的资本成本替代。假定某企业的资本成本为6%,每年平均持有100万元的现金,则该企业每年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为6万元(100×6%)。现金持有量越大,机会成本也就越高。企业为了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需要而持有一定量的现金,付出相应的机会成本代价是必要的,但现金持有量过多,机会成本代价大幅度上升,就不合算了。

其次,企业持有现金将发生管理成本。企业持有现金将会发生管理费用,如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安全措施费等。这些费用是现金的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一种固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之间无明显的数量关系。

再次,企业持有现金不足将发生短缺成本。现金的短缺成本,是因缺乏必要的现金,不能应付业务开支所需,而使企业蒙受损失或为此付出的代价。现金的短缺成本随现金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现金持有量的减少而上升。

上述三项成本之和最小的现金持有量,就是最佳现金持有量。如果把以上三种成本线放在【图9-6】上,就能找出总成本最低的最佳现金持有量。

由【图9-6】所见,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持有现金不足的短缺成本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持有现金的管理成本线为一平行线。由此,持有现金的总成本线便是一条向下凹凸的抛物线,该抛物线的最低点即为持有现金的最低总成本。超过这一点,机会成本上升的代价就会大于短缺成本下降的好处;在这一点之前,短缺成本上升的代价又会大于机会成本下降的好处。这一点在横轴上的量,即是最佳现金持有量。

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具体计算,可以先分别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短缺成本之和,再从中选出总成本之和最低的现金持有量即为最佳现金持有量。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持有现金的上述成本中,由于管理成本是固定成本,与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决策无关,故管理成本不是最佳现金持有量的一个决策变量,因此也可以称为无关成本。

(三)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现金持有量和短期有价证券联系起来衡量,即将企业现金的持有成本同现金和短期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进行权衡,以求得二者相加总成本最低时的现金余额,从而得出最佳现金持有量。由于在存货模式下,我们将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和短期有价证券联系起来考虑,故在现金的持有成本中可以不考虑现金短缺成本和现金管理成本。因为,在持有现金不足交易性需求时,我们可以出售有价证券,故不存在现金的短缺成本;对于现金管理成本,由于它是持有现金的固定成本,不是最佳现金持有量的一个决策变量。相反,在存货模式下,需考虑短期有价证券和现金之间的转换成本。

存货模式假定企业将多余现金全部投资于短期有价证券,短期有价证券的投资组合可以随时转换为现金,并且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可以比较准确地加以预测,其现金流转也是有规律的,每次转换可以生成大量的现金流入,然后逐渐流出,当现金余额接近零时再同样重复。其现金流转模式如【图9-7】。

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与有价证券和现金之间的转换成本的关系,可用表示【图9-8】。

(四)随机模式

随机模式是在现金流量呈无规则变动的情况下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一个现金控制区域,定出上限和下限。上限代表现金持有量的最高点,下限代表现金持有量的最低点。当现金余额达到上限时则将现金转换成短期有价证券;当现金余额下降到下限时,则将短期有价证券转换成现金,从而使现金余额经常性地处在上限和下限之间。如【图9-9】所示。

在9-8式中,现金持有量下限L的确定,可能受到企业每日的最低现金需要、管理人员的风险承受能力等的影响。

三、现金收支的日常管理

企业提高现金管理效率的方法不外乎加速现金回收、推迟现金支付和力争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同步。

(一)加速现金回收

1.收款流程分析。

收款流程包括从企业产品或劳务的售出直到客户的款项被收回成为企业可用资金的各个步骤。下面以规范的支票收款为例,具体介绍收款的主要流程。

(1)发票寄送流程。加速现金回收的一个很明显而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方法就是尽早将发票寄送给客户。客户可能有不同的支付习惯。有的客户喜欢在折扣日或最后到期日付款,也有些客户在收到发票时就立即付款。由于较早收到发票会导致客户更快地付款,因此,可以将发票附于所发出的商品中,也可以用传真传送发票复印件或者在购货方提货时即出具发票等。

(2)支票邮寄流程。支票邮寄流程是指客户邮寄支票的时间。企业加速支票邮寄流程的有效办法除要求客户尽快出具支票外,还应尽可能要求客户采用快捷的邮寄方式,如航空挂号、特快专递以及专人送达等。如金额大,企业也可派专人到客户处收取。标明发起人股票字样。

(3)业务处理流程。业务处理流程是指企业收到客户支票后的业务处理时间。企业提高业务处理流程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简化所收取支票的业务处理环节,提高业务处理速度和业务处理效率,尽量做到当天收到的支票当天进行。为此,可以先简单地进行日记账处理或备查账处理后即送存银行,待送存银行后再作相应的会计处理。

(4)款项到账流程。款项到账流程是指通过银行结算系统清算支票的时间。企业加速款项到账流程的有效办法一是要求客户尽量开具制度规范且结算效率较高的商业银行支票;二是尽量避免跨地区、跨银行结算。

上述第(2)、(3)、(4)三项收款流程合起来称为收款浮账期间,即从客户寄出支票到它变为企业可用现金之间的总时间。其中,第(2)项又称之为邮寄浮账时间,第(3)项又称之为加工浮账时间,第(4)项又称之为变现浮账时间。此外,第(3)、第(4)两项合起来也称之为存入浮账时间。2.加速现金回收的方法。

加速现金回收主要是尽可能地缩短收款浮账时间。根据银行结算制度和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银行存款箱制度。在西方企业,加速收取客户汇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就是银行存款箱制度。收款企业利用当地邮局的邮件信箱并授权它的开户银行利用这个邮件信箱来收取汇款。客户收到发票并被告知将汇款寄到该邮件信箱中。收款企业的开户银行每天分几次去收取邮件,并将所收取的支票直接存入该收款企业的银行存款账户。所收取的客户支票被记录下来并被结算,收款企业将收到一张存款清单和付款方清单,还包括客户信件中的其他资料。银行存款箱制度的优点是支票在会计处理和加工程序之前,而不是在之后被存入银行。这一银行存款箱制度消除了加工浮账时间。但是,银行存款箱制度也有一定的缺点:一是需要在收款银行保持一定的存款余额,二是需要支付委托银行一定服务费用。显然,如果所收取的支票金额越小,企业负担的成本越高。

(2)集中银行制。在西方企业,集中银行制与建立多个收款中心是联系在一起的。建立多个收款中心就是收款企业不仅在其总部所在地建立收款中心,同时还根据客户地理位置的分布情况以及所收取款项的大小,建立多个收款中心。具体做法是:企业销售商品时,由各地分设的收款中心开出账单后,直接汇款或邮寄支票给当地的收款中心,中心收款后立即存入当地银行或委托当地银行办理支票兑现;当地银行在进行票据交换处理后立即转给企业总部所在地银行。

应用这种分散开单和分散收款的办法,与传统的集中开单与集中收款的办法相比,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缩短了账单和支票的往返邮寄时间。这是因为账单由客户所在地的收款中心开出,并寄给当地客户,所需时间明显小于直接从企业所在地邮寄账单给客户的时间;同时,客户付款的支票邮寄到离它最近的收款中心的时间也比邮寄到企业所在地的时间短。第二是缩短支票兑现所需的时间。这是因为各地收款中心收到客户支票并交存当地银行,减少了银行结算环节,并且还可以在需要资金时向当地银行支取。采用这种办法也有其不足之处,按规定各收款中心在当地银行开设的账户也应保持一定的存款余额,企业设立的收款中心越多,这部分冻结资金的机会成本损失越大。

(二)延迟现金支付

延迟现金支付是指企业在不影响其商业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推迟应付款项的支付期,充分运用供货方所提供的信用优惠。企业延迟现金支付的手段主要包括:

1.集中应付款项。严格控制现金支付的手段之一是将应付款项集中于企业总部。这样,资金就可以十分准确地在需要支付的时候再支付。如果企业想获得应付账款的现金折扣,那就应当在现金折扣期末付款;如果不愿取得现金折扣,那就应当在信用期限的最后一天付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无资本成本的自然性融资。

2.承付汇票。在西方企业,延迟现金支付的第二个手段是利用承付汇票(相当于我国的托收承付)。与支票不同的是,承付汇票并不是见票即付。当它被提交开票方开户银行时,开户行还必须将它交给签发者以获得承付,而后签发企业才存入资金,以支付汇票。这一方式的优点是它推迟了企业调入资金支付汇票的实际所需时间。这样企业就只需在银行保持较少的现金余额。它的缺点是某些供应商可能更喜欢用支票付款。同样银行也不喜欢处理汇票,因为它们通常需要更多的人工处理。这样,同支票相比,银行通常会对汇票收取更高的手续费。

3.利用现金浮账量。所谓现金浮账量,是指企业从银行存款账户上开出的支票总额超过其银行存款账户的余额。出现现金浮账量的原因是企业开出支票、收款人收到支票并将其送存银行,直至银行办理完款项的划转,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虽然企业已开出支票但仍可以动用银行存款账上的这笔资金,以达到充分利用现金的目的。但是,企业利用现金浮账量应谨慎行事,要预先估计好这一差额并控制使用的时间,否则会发生银行存款的透支并遭致罚款。

4.利用远程支付。企业为尽量延长支票结算时间,让客户到距其地理位置很远的银行支取支票的一种方法,称为远程支付。远程支付的目的是为了人为地制造浮账期间。但是,这种支付方式是以牺牲企业的商业信誉为代价的,在使用时也应谨慎行事。

5.设置支付账户。许多企业为工资或股利的支付专门设置一个单独的账户。为使该账户的余额最小,企业必须预测它开出的工资或股利在什么时候被实际支付。如果支付日是星期五,那就并非所有的工资或股利都会当天付现。这样企业存入的资金额就不必等于工资或股利总额。为此,企业应当根据其经验,建立一个工资或股利支付的时间分布。

(三)力争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同步

没有现金流入就没有现金流出。为减少现金的闲置浪费,采取有效措施来力争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同步协调是极为可取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现金的利用效率。力争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同步协调,要求企业要合理地安排供货和其他现金支出,有效地组织销售和其他现金流入,使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波动基本一致。

为保持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同步协调,可先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收到现金或某种专门的融资方式而取得大量的现金流入,然后再逐渐发生各种各样的现金流出;现金余额很小时再同样重复。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合理编制现金预算,并依照现金预算中的计划安排来筹划现金流入和安排现金流出,将是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同步的重要保障。第三节:短期有价证券管理

一、企业持有短期有价证券的目的

短期有价证券是企业现金的一种转换形式。短期有价证券的变现能力强,可以随时兑换成现金。企业有多余现金时,常将现金兑换成短期有价证券;现金流出量大于流入量需要补充现金时,再将短期有价证券转换成现金。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有价证券就成了现金的替代品。企业持有短期有价证券的目的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在证券市场比较发达的基本背景之下,短期有价证券能够迅速变现。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人们常把短期有价证券看成是现金的等价物或替代品。为此,激进的财务经理甚至把绝大部分现金投资于短期有价证券,以短期有价证券持有额来替代现金持有额;即便是保守的财务经理也在满足基本交易需要的基础上将多余现金投资于短期有价证券。

企业持有大量的短期有价证券,不仅能够维持与拥有现金相同的资产流动性,甚至还有可能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因为,持有大量短期有价证券,表明企业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和偿付能力,银行有可能因此而愿意给予企业更大的信用额度,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如果短期有价证券的投资收益率较高,足以补偿企业短期借款成本还有剩余的话,企业未必需要将短期有价证券变现,而是以短期借款来满足现金支付需要。

(二)赚取投资收益

企业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并不总是均衡对称的,经常有可能出现现金的剩余;即使企业根据需要测定了适宜的现金持有额度,也经常会出现现金结余超过最佳现金持有额度的可能,因此,现金有可能出现暂时闲置的局面。我们曾经讲过,现金是一种不盈利或盈利非常小的资产,因此,现金的闲置实际上是企业资源的一种浪费。有鉴于此,在证券市场比较发达的今天,许多企业就会考虑将暂时闲置的现金投资于有价证券,以赚取一定数额的投资收益。

企业闲置现金的情况很多,如从事季节性生产的企业,旺季时生产经营的现金需求规模很大,基本上不会形成现金闲置,但是,在淡季,现金支出的需要量很小,于是就极有可能导致较大的现金闲置;为大额偿债和长期性投资需要而储备的现金,在实际使用之前也可能形成暂时的现金闲置;预防性现金余额在意外事件发生之前,也可能形成较大的现金闲置;因增发股票、债券或取得大额借款而骤然形成的大笔现金流入与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逐步支付之间也可能形成暂时的现金闲置。因此,应考虑在实际支用之前先将其投资于短期有价证券,从而使企业的资本收益最大化。

二、短期有价证券的选择标准

企业用暂时闲置的多余现金购买短期有价证券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持有短期有价证券的基本目的,确立适宜的短期有价证券投资标准。一般而言,企业购买短期有价证券,至少应把握以下选择标准:

(一)较高的安全性

短期有价证券投资必须通过的最基本测试是本金的安全性。这是指收回初始投资金额的可能性。安全性是通过同国库券相比较来判断的,因为后者被认为是无风险的。除国库券以外的其他有价证券的安全性,则视发行者和所发行证券的类别不同。被认真考虑作为企业短期有价证券投资组合的有价证券必须具有相对较高的安全性。

(二)较强的流动性

流动性或变现性与有价证券持有者在短期内将其变为现金的能力有关。虽然某有价证券可能十分“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有价证券在到期之前可以很容易地出售而又不遭到较大损失。通常,一个大而且活跃的二级市场对有价证券保持较强的变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适宜的投资收益

赚取一定的投资收益是企业持有短期有价证券的目的之一。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然收益越高越好。但是,收益的高低总是与风险的大小和流动性的强弱密切联系的。高收益可能伴随的是高风险和低流动性。考虑到短期有价证券投资的根本职责,应该牺牲一定的收益,确保其流动性,并将其风险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以内。

(四)较低的投资风险

短期有价证券的投资风险主要有四种:(1)由于证券发行者无法如期还本付息的违约风险;(2)由于利率变动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利率风险;(3)由于通货膨胀而使投资者收到本息的购买力下降的购买力风险;(4)由于所购证券无法在短期内按合理价格出售的变现风险。针对风险的具体情况,企业应选择那些风险较小或风险可以规避的有价证券,并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

三、短期有价证券的投资政策

短期有价证券的投资政策是指企业在利用暂时闲置现金购买短期有价证券时,对与投资相关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作的选择。由于各企业对待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与投资风险的态度不同,形成了以下三种基本的短期有价证券投资政策:

(一)保守的短期有价证券投资政策

保守的短期有价证券投资政策非常注重手头持有的可用现金余额,只有现金余额巨大时才考虑进行短期有价证券投资;投资时也特别看重短期有价证券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投资风险,把投资收益放在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

(二)激进的短期有价证券投资政策

激进的短期有价证券投资政策并不希望手头持有太多的现金,将最大限度的现金用于购买有价证券,把持有现金的理由看成是持有短期有价证券的理由,投资时更注重短期有价证券的收益能力,考虑流动性也是为了频繁地买入卖出,以确保收益最大。

(三)中庸的短期有价证券投资政策

中庸的短期有价证券投资政策对待投资的态度介于保守政策与激进政策之间。这种投资政策通常需要对最佳现金持有额度和未来的现金流转进行精心测算,并严格据以进行投资。选择短期有价证券时,基本上是按照保证流动性、安全性的基础上追求最大可能收益的投资思路,但绝不像激进的投资政策那样为最大投资收益去冒亏本风险。

第四节:应收账款管理

一、企业持有应收账款的动因

应收账款的发生意味着企业有一部分资金被顾客占用,由此将发生一定的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成本。那么,企业为什么还愿意持有应收账款呢?究其原因主要有:扩大销售、减少存货。

(一)扩大销售

应收账款的发生是企业采用赊销方式的必然结果。企业之所以采用赊销方式而不是现销方式,主要原因在于它想通过赊销方式来为顾客提供一些方便,以便扩大其销售规模。

首先,许多顾客限于可用现金的规模而愿意赊购。如果销售企业不能采用赊销方式的话,顾客只能从其他商家选购或降低需求或要求降价,这对销售方扩大销售规模是不利的。其次,许多顾客希望保留一定时间的支付期限以检验商品和复核单据。如果顾客采用现购方式购买的话,一旦以后发现商品数量、规格、品质和计算误差,要求退还货款将是非常不方便的。再次,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销售企业采用赊销方式。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许多企业都愿意采取一种能够吸引顾客的营销策略,以此扩大销售规模,增大市场占有份额。其中,赊销就是一种占领市场、争夺顾客和打败对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应收账款的增加意味着存货的减少。存货的减少可以降低存货的储存费用、保险费用和管理费用等。并且,存货的减少将增大企业的速动资产,提高企业的即期偿债能力,修饰企业的财务指标。

二、企业信用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信用期限

信用期限是指企业对外提供商品或劳务时允许顾客延迟付款的时间界限。信用期限对应收账款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较长的信用期限,意味着给顾客的信用条件优越,自然会吸引更多客户,刺激客户的更大需求,从而实现更大的销售收入。当然,在销售收入扩大的同时,也必然发生更多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损失成本。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信用期限通常根据行业惯例确定。在此基础上,如果想更改信用期限,可以采用边际收益法和净现值流量法进行评估,以确定更适宜的信用期限。1.边际收益法。

边际收益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按以前的信用期限、本行业的信用期限或假定信用期限为零设计一种分析基准信用期限作为分析基础,然后确定适当延长或缩短信用期限的几个方案并测算更改信用期限后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最后按照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原则,选择最适宜的信用期限。

2、净现值流量法。

净现值流量法是由美国财务学者William L.Sartoris和Ned C.Hill提出的,以各信用期限的日营业净现值为标准来决定信用期限的决策方法。

(二)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折扣期限,即在多长时间内给予折扣;二是折扣率,即在折扣期内给予客户多少折扣。例如“2/10”的现金折扣政策表明,如果顾客在10天内付款,将获得货款总额2%的折扣优惠。一个企业可以制定单一的现金折扣政策,也可以制定多种折扣方式的现金折扣政策。如“3/10,2/20,n/30”表明客户的信用期限为30天,如果客户能在10天之内付款,将享受整个货款3%的折扣优惠;如果客户在10天以上、20天之内付款,将只享受整个货款2%的折扣优惠;如果客户在20天以上、30天之内付款将得不到任何折扣优惠;如果顾客在30天以后付款,则表明顾客违约,可能会受到违约处罚。

现金折扣政策的作用是双向的。首先,给予一定的现金折扣,是吸引顾客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而使企业的销售规模越大;其次,现金折扣率越高,越能鼓励客户尽早付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应收账款的持有规模;再次,较长的折扣期限将会扩大应收账款规模,延长收款时间;最后,推行一定的现金折扣政策需要销售企业付出一定的代价。

(三)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企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有商业信用的基本条件。如果客户达不到该项信用标准,就不能享受企业按商业信用赋予的各种优惠,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那么,具备什么条件的客户才能达到信用标准呢?在作出正确评价之前,应对申请赊购的客户进行信用状况分析。通常是按信用的“五C”系统逐一进行评估。

信用的“五C”系统是指: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等五个方面。

品德。品德是指客户履行偿还债务的态度,这是评价客户信用品质的首要因素。众所周知,信用交易意味着付款承诺,债务人能否诚心履约尤为重要。为此,企业应对客户过去的往来账务记录进行分析,对客户的付款表现做到心中有数。

能力。能力是指客户偿还债务的财务能力。为了了解客户偿还债务的财务能力,应着重了解客户的流动资产数量、质量以及流动负债的性质,计算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并同时辅以实地观察客户的日常运营情况,并进行评价。

资本。资本是指客户的财务实力,即资本金,表明客户可以偿还债务的背景。

抵押。抵押是指客户提供作为授信安全保证的资产。这对于不知底细或信用状况有争议的客户尤为重要。客户提供的抵押品越充足,信用安全保障就越大。

条件。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当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客户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对此,应了解客户以往在困境时期的付款表现。

三、企业信用政策的具体实施

企业信用政策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信用评价、信用额度和收账策略等三个方面。

(一)信用评价

在明确客户的信用标准后,企业必须对单个的信用申请人进行评价,并考虑发生坏账和延期付款的可能性。信用评价程序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取得申请人的有关信息。在国外,许多信息服务机构都提供有关企业信用的信息,但对某些客户,尤其是较小的客户,收集这些信息的成本可能会超过其潜在获利能力。企业给予信用的决策可能不得不根据有限的信息量作出。除了成本之外,企业还必须考虑对信用申请人进行调查将花费的时间。没有必要在进行详细的信用调查之前,延迟向一位潜在的客户发货。因此,所收集的信息量应与所花费的成本和时间结合起来考虑。基于这些考虑,信用分析者可能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来源。

(1)财务报表。当一项赊销可能发生时,销售商可能会要求查看对方的财务报表,这是进行信用分析时最理想的信息来源之一。通常,客户对提供财务报表要求的拒绝与较差的财务状况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最好能取得经过审计后的财务报表,如果有可能,取得对方的内部报表将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那些销售具有季节性特点的客户。(2)信用评级报告。除了财务报表之外,还可从各种信用评级机构中取得对方的信用评级资料。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定时公布的一些客户的信用等级资料可以从相关报刊资料中进行收集。

(3)向银行核查。信用分析者审查某一特定客户信用状况的另一信息来源是该客户的开户银行。绝大多数银行都有信用部门,它们可以向那些寻求获得商业信用的客户提供其信用评级方面的服务。通过向信用申请者的开户银行打电话或写信,分析者可以获得以下信息:客户在银行的平均现金余额、贷款金额、历史,有时候还能获得更广泛的财务信息。

(4)商业交往信息。一般而言,企业的每一客户对外都会同时拥有许多供货单位,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与同一客户有关的各供货企业交换信用资料,比如往来年数、提供信用的条件、数额以及客户支付货款的及时程度等证明。

(5)企业自身经验。对过去付款的准时性,包括任何季节性特征进行研究将是有帮助的。企业的信用部门经常会写出书面报告,对将给予信用的客户质量作出评价。但必须谨慎地对待这些信息,因为销售人员对给予信用并作出销售有一定的自然偏向。

2.分析这些信息并确定申请人的信誉。收集了有关客户信用的信息之后,企业必须对申请者进行信用分析。在实践中,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紧密联系的。如果有信用申请者的财务报表,信用分析者就应进行相应的财务报表分析,特别是申请人资产的流动性和准时付款能力。与此有关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以及平均付款期和债务对权益比率等。

除了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之外,信用分析者还将考虑客户管理当局的品德、客户的财务实力和其他各种因素。然后分析者就将确定申请者履行信用的能力和不准时付款的可能性,以及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根据这些信息以及企业所销售产品或劳务的利润边际,就可得出是否给予信用的结论。

调查过程所收集的信息量应与订单的期望利润和调查成本结合起来考虑。只有根据下一调查步骤所作的信用决策会发生改变时,才能进行更为复杂的分析。

3.进行信用决策。一旦信用分析者将必要的证据经过整理并进行分析之后,就必须对该客户的信用状况作出决策。如果是初次销售,首先需要决策的是是否给予信用。如果可能不断重复销售,企业就应当建立一定的程序,以避免每次收到订单时都从头开始评价是否给予信用。使这一程序合理化的方法之一是为每个经常客户建立一个信用限额。信用限额的确定使得发货可以有效率地进行,但是对这一限额必须经常性地进行重新评价,以便与该客户的最新变化情况保持一致。

(二)信用额度

信用额度代表企业对客户承担的可容忍的赊销和坏账风险。信用额度过低将影响企业的销售规模,也会相应地增加企业的交易次数和交易费用;但是,信用额度过高将会加大企业的收账费用和坏账风险。

为客户确定信用额度的方法很多,一般应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选择使用下列方法: 1.根据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确定。根据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确定给予某一客户的信用额度,也就是根据某一客户的预计全年购货量和该产品的边际贡献率测算企业从该客户处可获得的收益额,以该收益额作为每次该客户的赊购限额,前账不清,后账不赊。2.根据客户营运资本净额的一定比例确定。客户在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下,其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营运资本净额也是大致稳定的。由于营运资本净额可以看做是新兴债务的偿付来源,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营运资本规模,考虑客户从本企业购货的比重,确定以客户营运资本净额的一定比例作为本企业对该客户的信用额度。

3.根据客户清算价值的一定比例确定。清算价值是客户因无力偿债或其他原因而进行破产清算时的资产变现价值。清算价值体现了客户偿债的最后屏障。如果客户的清算价值减去现有负债后还有余额,企业即可向该客户提供信用,提供信用的额度可以按照清算价值的一定比例确定。

(三)收账策略

企业应收账款持有数额的大小除了取决于应收账款的发生额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的收账策略。企业的收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使用奖惩措施。为了促使客户尽快付款,企业应在赊销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如采取现金折扣等奖励措施;采取取消赊购资格、断绝来往和加收罚息等惩罚措施。2.设计完善的收账程序。企业应收账款的收账程序包括信函、电话催问、个人访问和法律行动等。企业到底应采用哪些收账程序主要取决于管理当局愿意在收款程序上花多大费用。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相应的收款费用越高,坏账比率越低,平均收款期也就越短。

3.优选收款人员,讲究收款技巧。收款工作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要作好这项工作,企业必须优选收款人员,并讲究收款技巧。

第五节:存货管理

一、企业储备存货的动因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存货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库存商品等。

如果工业企业能在生产投料时随时购入所需的原材料,或者商业企业能在销售时购入所需商品,就不需要存货。但实际上,企业总有储备存货的需要,并因此而占用或多或少的资金。这种存货的需要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

实际上,企业很少能做到随时购入生产或销售所需的各种物资,即使是市场供应充足、计划控制十分严密的物资也是如此。因为,市场供应有可能断档,运输途中也会出现故障,计划也有可能失误。

(二)增加生产经营弹性

如原材料存货可以增加企业采购弹性,如果没有它,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必须严格地与生产保持高度一致;处于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存货有助于企业的生产协调与资源利用;产成品存货也可以使企业在生产安排和市场营销方面具有弹性。

(三)出于优惠价格的考虑

一般来讲,零购物资的价格往往较高,而整批购买物资在价格上常有优惠。但是,过多的存货需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和承担较多的资本成本,并且会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和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

二、存货储备的成本

与存货储备有关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是指为取得某种存货而支出的成本,通常用TCa来表示。其下又可进一步分为订货成本和购置成本。

1.订货成本。订货成本是指取得存货订单的成本,如办公费、差旅费、邮资、电报、电话等费用支出。订货成本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如常设采购机构的基本开支等,称为订货的固定成本,用F1表示。另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如差旅费、邮资等,称为订货的变动成本。每次订货的变动成本用K表示;订货次数等于存货年需求量D与每次进货量Q之商。订货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2.购置成本。购置成本是指存货本身的价值,一般用数量与单价的乘积来确定。如果年需要量用D表示,单价用U表示,于是购货成本为DU。

订货成本加上购置成本,就等于存货的取得成本。

(二)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是指保持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存货占用资金应计的利息、仓库费用、保险费用、存货破损和变值损失等等。通常用TCc表示。

储存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与存货数量的多少无关,如仓库折旧、仓库职工的固定工资等,常用F2表示。变动成本与存货的数量有关,如存货资金的应计利息、存货的破损和变值损失、存货的保险费用等,其单位变动成本可用Kc表示。由此,用公式表达的储存成本如下:

(三)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包括材料供应中断造成的停工损失、产成品库存缺货造成的拖欠发货损失和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如果生产企业以紧急采购代用材料解决库存材料中断之急,那么缺货成本表现为紧急采购代用材料所增加的购入成本。缺货成本用TCs表示。

三、存货储备的决策

存货储备的决策涉及四项内容:决定进货项目、选择供货单位、决定进货时间和决定进货批量。其中,决定进货项目和选择供货单位是企业销售部门、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的职责。财务部门的职责是决定进货时间和决定进货批量。

(一)经济订货批量法的基本模型

如前所述,企业存货的最优化,就是要使存货成本TC值最小。为此,需要通过合理的进货批量和进货时间,使存货的总成本最低。使存货总成本最低的订货批量叫做经济订货批量。有了经济订货批量,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最适宜的进货时间。经济订货批量的基本模型有下列假设条件:

(1)企业能够及时补充存货,即需要订货时便可立即取得存货;(2)能集中到货,而不是陆续入库;

(3)不允许缺货,即无缺货成本,TCs为零,这是因为良好的存货管理本来就不应该出现缺货成本;

(4)需求量稳定,并且能预测,即D为已知常量;

(5)存货单价不变,不考虑现金折扣,即U为已知常量;(6)企业现金充足,不会因现金短缺而影响进货;

(7)所需存货市场供应充足,不会因买不到需要的存货而影响其他。

(二)经济订货批量法的扩展模型

经济订货批量法的基本模型是在前述各假设条件下建立的,但现实生活中能够满足这些假设条件的情况十分罕见。为使模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可用性,现放宽部分假设,以探讨下列问题。

1.订货提前期。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存货不能做到随用随时补充,因此不能等存货用完了再去订货,而需要在没有用完时提前订货。在提前订货的情况下,企业再次发出订货单时,尚有存货的库存量,称为再订货点,用R来表示。它的数量等于交货时间(L)和每日平均需用量(d)的乘积:

R=L·d

(9-20)2.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

经济订货批量法的基本模型假设存货一次全部入库,故存货增加时存量变化为一条垂直的直线。事实上,各批存货可能陆续入库,使存量陆续增加。尤其是产成品入库和在产品转移,几乎总是陆续供应和陆续耗用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基本模型做一些修改。

设每批订货量为Q,每日送货量为P,故该批订货全部送达所需日数为Q/P,称之为送货期。

3.保险储备。

经济订货批量的基本模型假定存货的供需稳定且确知,即每日需求量不变,交货时间也固定不变。实际上,每日需求量可能变化,交货时间也可能变化。按照某一订货批量和再订货点发出订单后,如果需求增大或送货延迟,就会发生缺货或供货中断。为防止由此造成的损失,就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称为保险储备。保险储备正常情况下不动用,只有当存货过量使用或送货延迟时才动用。

建立保险储备,固然可以使企业避免缺货或供应中断造成的损失,但存货平均储备量加大却会使储备成本升高。研究保险储备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合理的保险储备量,使缺货或供应中断损失和储备成本之和最小。方法上可先计算出各不同保险储备量的总成本,然后再对总成本进行比较,选定其中最低的。

(三)经济订货批量法的发展

关于订货批量,近年来人们的兴趣已经从经济订货批量的经典问题转移到离散需求环境下的订货批量问题上来了。这个变化是由于物料需求计划(MRP)和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的出现而引起的。因为,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是通过计算按时间分段的总需求量和净需求量,并以间断的时间序列来表达对存货的需求。

确定订货批量的其他方法很多,本节主要介绍时区订货批量法、最小单位费用法和最小总费用法等几种较常见的方法。1.时区订货批量法。时区订货批量法是一种为适应间断性需求环境而在经济订货批量法的基础上修改而得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根据各时区已知的净需求量数据,用标准的经济订货批量法算出每年的订货次数。然后用一年的总时区数除以订货次数,即得到订货的时间间隔。而每次订货覆盖此间隔内的所有需求。

【时区订货批量法示例】

2.最小单位费用法。最小单位费用法实际上是一种试探法。该方法在吸取经济订货批量法的原理基础上,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按经济订货批量法计算的经济订货批量应该等于第一个时区的净需求量呢?还是应该等于第一、第二两个时区的净需求量之和呢?甚至还是等于第一、第二、第三这三个时区的净需求量之和?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小单位费用法要算出以上三种或更多批量对应的单位费用,即单位订货费用加上单位保管费用。单位费用最小的那个批量将作为订货批量。假定前例每单位存货每一时区的保管费用为l元,每次订货费用100元。【表9-4】列示了第一时区订货批量为45的计算过程。其他各时区的订货批量结果见【表9-5】。

3.最小总费用法。

最小总费用法所依据的原理是:当计划期内的订货费用越接近于保管费用时,这个计划期内所有批量的订货费用与保管费用之和也就越小。这与经济订货批量,法的原理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其具体做法。最小总费用法的具体做法就是选取尽可能使单位订货费用与单位保管费用相接近的订货批量。按这样的观点来看【表9-4】就会发现,按最小单位费用法所选择的第一时区的订货批量45所对应的单位订货费用2.22,大大超过了单位保管费用0.22。

由于最小总费用法的目的是使两种费用尽可能接近;所以可以避免像最小单位费用法那样繁杂的计算过程。在作最小总费用计算时,要用到一个单位库存时区和经济单位库存时区的概念。单位库存时区是指一单位存货在仓库中存放一个时区,经济单位库存时区则是指存储一个时区时订货费用与保管费用相等的库存量。这个库存量可以直接用订货费用除以单位时区内存储单位存货的保管费用来求得。在上述例子中,经济单位库存时区为100/1等于100。

计算出经济单位库存时区后,还需要选择单位库存时区最接近经济单位库存时区的进货批量。【表9-6】列示了第一个时区的最小总费用法的计算过程。

篇6:财务管理课件7 营运资本管理

考点一:营运资金的概念和特点(掌握)1.营运资金的概念

营运资金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营运资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营运资金概念是指一个企业流动资产的总额;狭义的营运资金概念是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这里指的是狭义的营运资金概念。(1)流动资产具有占用时间短、周转快、易变现等特点;(2)流动负债具有成本低、偿还期短的特点。以流动负债的形成情况为标准,可以将流动负债分成自然性流动负债和人为性流动负债。自然性流动负债是指不需要正式安排,由于结算程序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等原因而自然形成的流动负债;人为性流动负债是指由财务人员根据企业对短期资金的需求情况,通过人为安排所形成的流动负债。如短期银行借款等。2.营运资金的特点

(1)营运资金的来源具有多样性;(2)营运资金的数量具有波动性;(3)营运资金的周转具有短期性;

(4)营运资金的实物形态具有变动性和易变现性。考点二: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熟练掌握)

企业需要评估营运资金管理中的风险与收益,制定流动资产的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

实际上,财务管理人员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必须做两个决策:一是需要拥有多少流动资产;二是如何为需要的流动资产融资。

(一)流动资产的投资策略 1.紧缩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 在紧缩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下,企业维持低水平的流动资产与销售收入比率。较低的流动性、较高的收益性和较大的运营风险。2.宽松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

在宽松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下,企业通常会维持高水平的流动资产与销售收入比率。较高的流动性、较低的收益性和较小的运营风险。3.流动资产投资策略的选择

制定流动资产投资策略时,首先要权衡的是资产的收益性和风险性。增加流动资产投资,会增加流动资产的持有成本,降低资产的收益性,但会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反之,减少流动资产投资,会降低流动资产的持有成本,增加资产的收益性,但资产的流动性会降低,短缺成本会增加。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最优的流动资产投资规模等于流动资产的持有成本与短缺成本之和最低时的流动资产占用水平。其次,制定流动资产投资策略时还应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有些企业因为融资困难,通常采用紧缩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此外,一个企业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可能还受产业因素的影响。再次,流动资产投资策略的选择也要受企业政策的决策者的影响。保守的决策者更倾向于宽松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决策者则倾向于紧缩的流动资产投资策略。

(二)流动资产的融资策略 1.期限匹配融资策略

在期限匹配融资策略中,永久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以长期融资方式(自发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以及权益资本)来融通,波动性流动资产用临时性流动负债来融通。2.保守融资策略

在保守融资策略中,长期融资方式(自发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以及权益资本)支持非流动资产、永久性流动资产和一部分波动性流动资产。企业通常以长期融资来源来为波动性流动资产的平均水平融资,临时性流动负债仅用于融通剩余的波动性流动资产。该种融资策略是一种风险小、收益低、成本高的融资策略。3.激进融资策略

在激进融资策略中,企业以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为所有的非流动资产融资,仅对一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使用长期融资方式融资。短期融资方式支持剩下的永久性流动资产和所有的临时性流动资产。,这种策略观念下,通常使用更多的短期融资。该种融资策略是一种风险大、收益高、成本低的融资策略。考点三:持有现金的动机(掌握)

(一)交易性需求

企业的交易性需求是企业为了维持日常周转及正常商业活动所需持有的现金额。

(二)预防性需求

确定预防性需求的现金数额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企业愿冒现金短缺风险的程度;(2)企业预测现金收支可靠的程度;

(3)企业临时融资的能力。现金收支预测可靠性程度较高,信誉良好,与银行关系良好的企业,预防性需求的现金持有量一般较低。

(三)投机性需求

投机性需求是企业为了抓住突然出现的获利机会而持有的现金。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一般小于三种需求下的现金持有量之和,因为为某一需求持有的现金可以用于满足其他需求。

考点四:目标现金余额的确定(熟练掌握)1.成本模型

相关成本: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

含义:目标现金余额是指能使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之和最小的现金持有量。相关计算公式:机会成本=短缺成本 特点:管理成本属于无关成本。2.存货模型

相关成本: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

含义:最佳现金持有量是指能使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最小的现金持有量。

相关计算公式:交易成本=机会成本

特点:假设不存在现金短缺。因此,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属于无关成本。

存货模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模式;它的缺点是假设现金流出量稳定不变,即每次转换数量一定,不存在淡旺季现金需求量变动的影响。3.随机模型

相关成本: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

含义:当企业现金余额在上限和下限之间波动时,表明企业现金持有量处于合理的水平,无需进行调整。当现金余额达到上限时,则将部分现金转换为有价证券;当现金余额下降到下限时,则卖出部分证券。

相关计算公式:

其中:L表示现金控制下限;H表示现金控制上限;R表示现金回归线;i表示以日为基础计算的现金机会成本;b表示证券转换为现金或现金转换为证券的成本; QUOTE 【提示】随机模型假定每日现金流量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每日现金流量可能低于也可能高于期望值,其变化是随机的。由于现金流量波动是随机的,只能对现金持有量确定一个控制区域,定出上限和下限。

在随机模型中,最低控制线L取决于模型之外的因素,其数额是由现金管理部经理在综合考虑短缺现金的风险程度、企业借款能力、企业日常周转所需资金、银行要求的补偿性余额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现金回归线R取决于每次的交易成本(证券转换为现金或现金转换为证券的成本)、持有现金的每日机会成本、每日现金流变动的标准差和现金控制下限四个因素。

考点五: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掌握)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选择,实质上是集团管理是集权还是分权管理体制的体现,也就是说,在企业集团内部所属各子企业或分部是否有货币资金使用的决策权、经营权,这是由行业特点和本集团资金运行规律决定的。现行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统收统支模式 在该模式下,企业的一切资金收入都集中在集团总部的财务部门,各分支机构或子企业不单独设立账号,一切现金支出都通过集团总部财务部门付出,现金收支的批准权高度集中。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企业规模比较小的公司。

(二)拨付备用金模式

拨付备用金模式是指集团按照一定的期限统拨给所有所属分支机构或子企业备其使用的一定数额的现金。

拨付备用金模式相当于企业的报销中心,相比统收统支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这种模式也通常适用于那些经营规模比较小的企业。

(三)结算中心模式

结算中心通常是由企业集团内部设立的,办理内部各成员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结算中心帮助企业集中管理各分、子公司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分、子公司收到现金后就直接转账存入结算中心在银行开立的账户。当需要资金的时候,再进行统一的拨付,有助于企业监控货币资金的流向。

(四)内部银行模式

内部银行是将社会银行的基本职能与管理方式引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机构,它将“企业管理”、“金融信贷”和“财务管理”三者融为一体,一般是将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统筹运作,在内部银行统一调剂、融通运用。通过吸纳企业下属各单位闲散资金,调剂余缺,减少资金占用,活化与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益。内部银行统筹具有三大职能:结算职能、融资信贷职能、监督控制职能。内部银行一般适用于具有较多责任中心的企事业单位。

(五)财务公司模式

财务公司是一种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是把一种市场化的企业关系或银企关系引入到集团资金管理中,使得集团各子公司具有完全独立的财权,可以自行经营自身的现金,对现金的使用行使决策权。另外集团对各子公司的现金控制是建立在各自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基础上的。集团公司经营者(或最高决策机构)不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现金使用和取得。

考点六:现金周转期(熟练掌握)

企业的经营周期是指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时期。其中,从收到原材料,加工原材料,形成产成品,到将产成品卖出的这一时期,称为存货周转期;产品卖出后到收到顾客支付的货款的这一时期,称之为应收账款周转期。但是企业购买原材料并不用立即付款,这一延迟的付款时间段就是应付账款周转期。现金周转期,是指介于企业支付现金与收到现金之间的时间段,它等于经营周期减去应付账款周转期。

经营周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 现金周转期=经营周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假设1年按360天计算,则:

存货周转期=360/存货周转次数=360/(年销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存货平均余额/日销货成本

应收账款周转期=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360/(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日销售收入

应付账款周转期=360/应付账款周转次数=360/(年购货成本/平均应付账款)=平均应付账款/日购货成本

所以,如果要减少现金周转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快制造与销售产成品来缩短存货周转期;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来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延缓支付应付账款来延长应付账款周转期,从而最终达到缩短现金周转期的目的。考点七:应收账款管理(熟练掌握)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

应收账款的功能是指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具有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包括两个方面:①增加销售;②减少存货。

(二)应收账款的成本

应收账款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

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因投放于应收账款而放弃其他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主要是指在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时所增加的费用,主要包括调查顾客信用状况的费用、收集各种信息的费用、账簿的记录费用和收账费用等。坏账成本是指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

发生应收账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1)商业竞争。由竞争引起的应收账款,是一种商业信用。(2)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由于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而造成的应收账款不属予商业信用,也不是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对象。

既然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只有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如果应收账款赊销有着良好的盈利前景,就应当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

(四)信用政策 1.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指信用申请者获得企业提供信用所必须达到的最低信用水平,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

在决定是否给予顾客信用时需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

(1)如果公司执行的信用标准过于严格,可能会降低对符合可接受信用风险标准客户的赊销额,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不利于扩大企业销售量,甚至会因此限制企业的销售机会;

(2)如果公司执行的信用标准过于宽松,可能会对不符合可接受信用风险标准的客户提供赊销,因此会增加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与坏账成本。常用的信用的定性分析法是“5C”信用评价系统。

进行商业信用的定量分析可以从考察信用申请人的财务报表开始。通常使用比率分析法评价顾客的财务状况。常用的指标有:流动性和营运资本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现金对负债总额比率)、债务管理和支付比率(利息保障倍数、长期债务对资本比率、带息债务对资产总额比率,以及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比率)和盈利能力指标(销售回报率、总资产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2.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是销货企业要求赊购客户支付货款的条件,由信用期间、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三个要素组成。3.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法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取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投资,减少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投资,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

(五)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的决策

改变信用政策增加的税前损益=收益的增加-成本费用的增加 其中:

收益的增加=销售量的增加×单位边际贡献

成本费用的增加=现金折扣成本的增加+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增加+坏账损失的增加+收账费用的增加+存货增加而多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的增加 其中: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日销售额×信用期间或平均收现期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即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资本成本

= 销售收入/360×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资本成本

结论:如果收益的增加大于成本费用的增加,则改变信用政策。

(六)应收账款的监控 1.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或平均收账期是衡量应收账款管理状况的一种方法。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指标,将公司当前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与规定的信用期限、历史趋势以及行业正常水平进行比较可以反映公司整体的收款效率。然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可能会被销售量的变动趋势和剧烈的销售季节性所破坏。

平均逾期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信用期天数 2.账龄分析表

账龄分析表比计算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更能揭示应收账款变化趋势,因为账龄分析表给出了应收账款分布的模式,而不仅仅是一个平均数。3.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模式

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模式反映一定期间(如一个月)的赊销额在发生赊销的当月月末及随后的各月仍未偿还的百分比。

企业可以运用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模式来进行应收账款金额水平的计划,衡量应收账款的收账效率以及预测未来的现金流。4.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又称重点管理法。它将企业的所有欠款客户按其金额的多少进行分类排队,然后分别采用不同的收账策略的一种方法。它一方面能加快应收账款收回,另一方面能将收账费用与预期收益联系起来。

(七)应收账款保理

应收账款保理是企业将赊销形成的未到期应收账款,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转让给保理商,以获得银行的流动资金支持,加快资金的周转。保理可以分为有追索权保理(非买断型)和无追索权保理(买断型)。

(1)有追索权保理是指供应商将债权转让给保理商,供应商向保理商融通货币资金后,如果购货商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保理商有权向供应商要求偿还预付的货币资金,如购货商破产或无力支付,只要有关款项到期未能收回,保理商都有权向供应商进行追索,因而保理商具有全部“追索权”,这种保理方式在我国采用较多。

(2)无追索权保理是指保理商将销售合同完全买断,并承担全部的收款风险。(3)明保理是指保理商和供应商需要将销售合同被转让的情况通知购货商,并签订保理商、供应商、购货商之间的三方合同。

(4)暗保理是指供应商为了避免让客户知道自己因流动资金不足而转让应收账款,并不将债权转让情况通知客户,货款到期时仍由销售商出面催款,再向银行偿还借款。

(5)折扣保理又称为融资保理,即在销售合同到期前,保理商将剩余未收款部分先预付给销售商,一般不超过全部合同额的70%-90%。

(6)到期保理是指保理商并不提供预付账款融资,而是在赊销到期时才支付,届时不管货款是否收到,保理商都必须向销售商支付货款。

应收账款保理对于企业而言,其财务管理作用主要体现在:

(1)融资功能。应收账款保理,其实质也是一种利用未到期应收账款这种流动资产作为抵押从而获得银行短期借款的一种融资方式。(2)减轻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负担。(3)减少坏账损失、降低经营风险。

(4)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是将企业的应收账款与货币资金进行置换。考点八:存货管理(熟练掌握)

(一)存货管理的目标

存货管理的目标,就是在保证生产或销售经营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存货成本。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生产正常进行;(2)有利于销售;

(3)便于维持均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4)降低存货取得成本;(5)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存货的持有成本

与持有存货有关的成本,包括以下三种:

(1)取得成本。取得成本指为取得某种存货而支出的成本,分为订货成本和购置成本。其中,订货成本分为订货固定成本和订货变动成本。(2)储存成本。储存成本指为保持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分为储存固定成本和储存变动成本。(3)缺货成本。缺货成本指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

(三)最优存货量的确定 1.经济订货模型

经济订货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设基础上的。这些假设包括:(1)存货总需求量是已知常数;(2)订货提前期是常数;(3)货物是一次性入库;

(4)单位货物成本为常数,无批量折扣;(5)库存持有成本与库存水平呈线性关系;

(6)货物是一种独立需求的物品,不受其他货物影响。(7)不允许缺货,即无缺货成本,TCs为零。

式中:

TC(Q)——与订货批量有关的每期存货的总成本;D——每期对存货的总需求;Q——每次订货批量;K——每次订货费用;KC——每期单位存货储存费率。2.经济订货基本模型的扩展(1)再订货点

再订货点就是在提前订货的情况下,为确保存货用完时订货刚好到达,企业再次发出订货单时应保持的存货库存量,它的数量等于平均交货时间和每日平均需用量的乘积: R=L×d 式中,R表示再订货点,L表示平均交货时间,d表示每日平均需用量。

订货提前期对经济订货量并无影响,每次订货批量、订货次数、订货间隔时间等与瞬时补充相同。

(2)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模型

假设每批订货数为Q,每日送货量为p: ①送货期=Q/p

3.保险储备

再订货点=预计交货期内的需求+保险储备

最佳的保险储备应该使缺货损失和保险储备的持有成本之和达到最低。缺货损失=每年订货次数×缺货量的期望值×单位缺货损失 保险储备的储存成本=保险储备×单位存货年储存成本 【提示】

因延误供货引起的缺货可以通过估计延误时间和平均每日耗用量来计算增加的保险储备量。

(四)存货的控制系统 1.ABC控制系统

ABC控制法就是把企业种类繁多的存货,依据其重要程度、价值大小或者资金占用等标准分为三大类:

A类存货的特点是单位价值较高,但品种数量较少。C类存货的特点是单位价值较低,但品种数量较大。

B类存货的特点是单位价值和品种数量介于A类存货和C类存货之间。针对不同类别的库存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A类库存应作为管理的重点,实行重点控制、严格管理;而对B类和C类库存的重视程度则可依次降低,采取一般管理。2.适时制库存控制系统

适时制库存控制系统又称零库存管理、看板管理系统。考点九:流动负债管理(熟练掌握)1.短期借款

(1)周转信贷协定

周转信贷协定是银行具有法律义务地承诺提供不超过某一最高限额的贷款协定。在协定的有效期内,只要企业借款总额未超过最高限额,银行必须满足企业任何时候提出的借款要求。企业要享用周转信贷协定,通常要对贷款限额的未使用部分付给银行一笔承诺费用。信贷承诺费=未使用贷款×承诺费率(2)补偿性余额

补偿性余额是银行要求借款企业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用额一定比例(通常为10%-20%)计算的最低存款余额。对于银行来说,补偿性余额有助于降低贷款风险,补偿其可能遭受的风险;对借款企业来说,补偿性余额则提高了借款的实际利率,加重了企业负担。补偿性余额条件下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QUOTE(3)利息支付方式

①收款法,是在借款到期时向银行支付利息的方法。收款法下: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②贴现法,又称折价法,是指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部分,到期时借款企业偿还全部贷款本金的一种利息支付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企业可利用的贷款额只有本金扣除利息后的差额部分。贴现法下: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1-名义利率)③加息法,是银行发放分期等额偿还贷款时采用的利息收取方法。在分期等额偿还贷款情况下,银行将根据名义利率计算的利息加到贷款本金上,计算出贷款的本息和,要求企业在贷款期内分期偿还本息之和的金额。加息法下:实际利率=2×名义利率 2.短期融资券

在我国,短期融资券是指企业依照《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的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是企业筹措短期(1年以内)资金的直接融资方式。相关规定:

(1)发行人为非金融企业,发行企业均应经过在中国境内工商注册且具备债券评级能力的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并将评级结果向银行间债券市场公示;

(2)发行和交易的对象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不向社会公众发行和交易。(3)融资券的发行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承销,企业不得自行销售融资券,发行融资券募集的资金用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

(4)融资券采用实名记账方式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托管,中央结算公司负责提供有关服务。

(5)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利率、发行价格和所涉费率以市场化方式确定,任何商业机构不得以欺诈、操纵市场等行为获取不正当利益。筹资特点:

①期融资券的筹资成本较低; ②短期融资券筹资数额比较大; ③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条件比较严格。3.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商品或劳务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而形成的借贷关系,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行为,也是企业短期资金的重要来源。商业信用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商品、劳务交易之中,是一种“自动性筹资”。

放弃现金折扣的信用成本率=折扣百分百/(1-折扣百分百)×360/[付款期(信用期)-折扣期] QUOTE

【提示】

(1)以上计算结果,当放弃现金折扣时,为资本成本率的概念;而当享有现金折扣时,为收益率的概念。所以,当准备享有现金折扣时,应选择计算结果大的方案;当准备放弃现金折扣时,应选择计算结果小的方案。

(2)现金折扣期、折扣百分比与放弃现金折扣的信用成本率同方向变动;信用期与放弃现金折扣的信用成本率反方向变动;放弃现金折扣的信用成本率与货款额和折扣额没有关系。(3)决策参照标准:短期贷款利率或短期投资收益率。如果计算结果大于短期贷款利率或短期投资收益率,则应选择享有折扣;如果计算结果小于短期贷款利率或短期投资收益率,则应选择放弃折扣。筹资特点: 优点:

①商业信用容易获得; ②企业有较大的机动权; ③企业一般不用提供担保。缺点:

上一篇:化学高一公式总结下一篇:××中学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