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无边界教育心得体会

2024-04-28

幼儿园无边界教育心得体会(通用6篇)

篇1:幼儿园无边界教育心得体会

写在《致无边界森林幼儿园家长的一封信》前面的信

各位家长,辣爸辣妈们:

我以真诚的态度和一向认真的习惯,就无边界幼儿园的理念和近期大家的关注,给大家写了《致无边界森林幼儿园家长的一封信》。

近万字的内容,全部由我逐句口授,秘书和小微园长帮忙打印而成,意在通过理念阐述和就解决大家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中,如何渗透和体现无边界森林幼儿园的基本理念,使作为第一批无边界家长的你们,透过这些内容,全面、深入、精准的了解无边界森林幼儿园所重视的现代儿童教育理念。

历经几个通宵,终于成稿“交卷”,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办法做到图文并茂,增加可读性,但仅就诚恳而言,田校长俯仰无愧啊!

孩子入园以来,我和大家已经成为朋友,之所以这里还啰嗦几句,是想说,我尊敬和重视大家的关切,希望我的诚意也能赢得大家的重视,而且我相信,那些内容是重要的,我们也自信是有较高理论和专业水准的,哈哈!

谢谢大家!

田欣

2016年6月4日 凌晨

致无边界森林幼儿园家长的一封信

各位家长,辣爸辣妈们:

现在,分享和通报大家关心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有关观点。篇幅较长,甚至可能有些枯燥,但内容重要,拜谢各位静心阅读。

分三个部分:

1、无边界幼儿园是儿童发展的“正确”模式!

2、进一步整体提升无边界教学水平的思路和具体办法

3、几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一、无边界“宣言”------无边界幼儿园是儿童发展的“正确”模式!

教育的发展,必然是历史沿革的结果。深入研究和总结儿童教育发展史各阶段的积极成果和时代局限,吸收和扬弃蒙特梭利、华德福、瑞吉欧、欧洲森林幼儿园等模式的精华和弊端,无边界森林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十六字方法论”,即“信任、动手、体验、空间、材料、精神、个体、等待”,并且对“十六字方法论”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准确、辩证诠释,即:

信任儿童自我发展和创造的内驱力,而规避强迫、诱惑、交换甚至激励等外力作用; 通过动手培养能力,而不是“培养动手能力”,更不是狭隘的技能获得;

儿童身心智的建立必须经由儿童亲身体验,而不是基于教师和成人经验的说教和驯化; 为儿童发展创造无边界的空间场景,而不是长期将儿童困于狭隘的“围墙内的校园”; 为儿童发展提供丰富的、可以自由创造的材料,而不是匮乏的、制式化的模型和玩具; 必须以音、体、美等艺术形式作为儿童长期的精神滋养,而不是使这些成为可有可无或单纯的技能目标;

必须以可操作的方法保障个体发展,而不是大一统的目标或个性化只是苍白的口号; 给予时间和等待,以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相对的而不是孤立的辩证教育观,实现儿童的本能和社会化规则冲突的和谐平衡,而不因为立竿见影的急躁,使这些冲突成为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

准确理解“体验”的定义和价值,是全面解读“十六字方法论”的基础:

生命哲学奠基人、“体验”学说巨匠、被称为“思想史上的牛顿”的威廉·狄尔泰,当形而上学哲学巅峰的黑格尔和只能把人的生命看成细胞组合的绝对科学主义,都无法诠释人类生命的复杂意义的时候,作为第一个把自己的哲学范畴规定为“仅限于人类生命,而不是其他生物”的思想巨匠,他的最具开创性的理论就是:人类,作为自然界唯一具有精神的群居动物,其生命的独特意义和目的就在于,不断的、最终的走向“精神的完满”。

狄尔泰强调生命是一个与时间合二为一的“体验的过程”,更进一步明确体验的含义: 体验,是身体的“在场”,生命结束了,体验就结束了;体验越丰富,生命就越丰富;体验枯竭了,生命中属于“人”的那一部分走向精神完满的目的也就弱化了、丧失了。狄尔泰还认为,生命固然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对任何个体,这种体验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人类依然在尽力将这些体验透过特定的方式予以表达。他把人类表达生命体验的方式分类归纳为“三种表达式”,即:

①表情、动作和行为(如愤怒、喜悦、悲伤···等); ②语言、科学结论等 ③文学和艺术形式等

“体验”,是身体的“在场”!是和时间、空间、对象、材料、事件等的“同在”。无边界幼儿园正是基于“生命在于体验”的哲学本质,以及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基本原理,为儿童创造适时、适度、适宜的、无穷的体验“机会”,让儿童通过“身体的在场”,去体验、去感知、去认识,并且在老师、同伴的协助和参与下,将个体的体验“表达”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有无丰富的、真实的体验的“机会”,成为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没有体验的机会,生命的体验本质就成了虚无,教育必然演变为说教、驯化和“记住”那些不明所以的、儿童本身毫无感受的结论。属于儿童自己的、个体独特的生命“表达”,也就无从谈起!

(“十六字方法论”,将以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执行等作业流程,成为可操作的、标准化的、可持续改进的“技术系统”,而不是停留在文字理念上----见本文第二部分)

许多爸爸妈妈把送孩子来无边界的原因归结为让孩子快乐,我们尊敬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厚重的爱,但我们更愿意大家更理性的反思三个问题:

第一,你究竟为什么认为孩子在无边界幼儿园会是快乐的? 第二,你究竟为什么认为无边界幼儿园给予孩子的这种快乐很重要?

第三,一些家长一方面抱怨传统幼儿园的模式不符合儿童时期快乐体验的客观科学,当给孩子选幼儿园的时候,又似乎并不看重这一点;甚至有些人宁愿说“孩子在其他幼儿园也不一定不快乐”,对此,你怎么看?

对这些基本问题,无边界幼儿园当然有自己明确的理论和逻辑起点,这个起点就是,清晰而不含混的解读儿童的快乐到底是什么----那就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动机的“无边界”,两者缺一不可,即:

一、客观上,必须尽最大可能提供符合孩子内在发展的物质条件,没有客观物质条件,生命与生俱来的体验、探索、发现、创造的“本能”不能满足,何来快乐?

二、主观上,老师必须赋予儿童思想的自由、行动的自由、言论的自由、感受的自由。

成长、体验、探索、发现、创造等,这些“生命的本能”获得满足的程度,才是真正意义上儿童获得的快乐!

在无边界幼儿园,在生命之初的第二个三年,在懂理论、能实战、爱孩子的男女教师陪伴和协助下,在湖海森林、天地山川、无穷素材的支持下,在戏剧、音乐、武术等等艺术氛围的滋养中,孩子自己去“亲身经历”、去感知、去发现、去领悟,该具有何等灵性、敏锐、智慧、精神和胸襟?正因如此,在无边界,孩子的快乐才有了产生的依据和条件。

更具价值的是,对每个儿童(即使是双胞胎),这些领悟和体验都是独有的。所谓“大道无言”,在数年体验中,孩子的独特感知和精神体验,也许他们自己也永远无法“表达”出来,狄尔泰归结的“三种表达式”也无力表达!

正因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体验”,无边界幼儿园可以自豪的、有底气的宣称:无边界的儿童是幸运的!比起那些我们称之为“传统幼儿园”的孩子,无边界的孩子们将因为无数“亲身体验的机会”,获得来自内心的、而不是“表象的”快乐,获得属于他们的、而不是被教化的、人云亦云的“生命的表达式”。

因此,我们要说,至少在现有的哲学和科学研究,甚至常识的意义上,作为一种“模式”,无边界森林幼儿园是唯一“正确”的模式。至于这种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狮子公学只是第一家,除了狮子公学不断进步以外,我们相信,将来一定会有“豹子公学、猴子公学···”,包括传统幼儿园都将逐步的向“无边界森林幼儿园”的模式转化和发展。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们似乎应该说得婉转一些,或者至少显得谦逊一些,但我们的确难以想象,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客观、真实、丰富的体验“条件”,那些早已被合理化了的“传统幼儿园”,到底在教些什么鬼?!

而且坦率说,以我们专业的洞察力,那些所谓的“国际幼儿园”,实质上也只是换了一副“国际化”马夹的传统幼儿园。

在错误被延续了许多年而不被质疑,或仅有质疑而不行动的放纵下,错误,渐渐登堂入室,变成了合理的“主流”,正确,反而显得孤独和不合时宜。

然而,终于有智者选择和我们同行,选择了行动,那就是你们---具有远见卓识的、亲爱的无边界森林幼儿园的家长们!我们无法明了,不同家庭的你们选择无边界森林幼儿园的具体原因,但你们来了,这就够了!

事实上,可能许多人会说,不就是为孩子选个幼儿园吗,干嘛说得这么沉重,那是他们的看法!而对于我们,不沉重,不足以警醒。如果我们自己也轻描淡写,是对我们十几年艰苦探索和奋斗价值的否定。

而且,深具同理心和感恩情怀的我们,设身处地的知道,从传统幼儿园模式多年的合理化势力中挣脱包袱,不仅需要勇气,焦虑和困惑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我们选择倾听,选择沟通,选择家长轮值,选择微信群的深夜分享,选择有错就改,选择不足就完善,我们坚信,这些措施将增进了解、共识和凝聚,使我们永远有力量奋勇而前行。

二、进一步整体提升无边界教学水平的思路和具体办法

如前所述,无边界森林幼儿园是最适合儿童发展本质要求的“正确”模式,在和传统幼儿园泾渭分明的比较中,我们坚定相信,必须秉持“先做对,再做好”的逻辑常识,如果都没有“做对”,所谓“好”也就无法想象。

第一步是要“做对”,就是从园区属性的完整性、工具材料的丰富性,以及课程配置等方面导入无边界森林幼儿园的崭新“模式”,在中国从来没有无边界幼儿园的“国情”下,直接聘请国际轮值园长,并在较大程度上依靠来自以原私家早教团队为主的老师们的个人专业水平和职业精神,使无边界森林幼儿园在中国成功“落地”,并且在轮值园长、中外员工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基本层面,实现了运行有序、孩子呈现出明显变化的比较优势,家长总体认可度很高的可喜开局。

有了基本模式“做对”的前提和起跑线,我们才有“先有后好,持续改进”的基础,通过团队自身总结,以及开放的家长轮值制度等等,我们迅速的缩短了发现问题、暴露问题的时间,积累和收集了相对已较完整的素材和经验得失,下一步,以及在更长远的未来,就是在总体理念上的迅速精细化、规范化、“技术化”。

为此,我们正在进行更加精细达成无边界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理念的几项重要基础工作(由于篇幅所限,以下内容的具体落实方案和精细流程,将在家长会上介绍和沟通)

(1)以全面发展为愿景,以“问题”为导向,以“扬长补短”(而不是“扬长避短”)的策略,对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的幼儿发展“五大领域”、以及分解展开的“十八个素质和能力维度”,迅速达到主题课程和去主题课程中“一人一目标”的精准个性化设计(2)提升园本部的音乐、美术、武术、戏剧等课程的规范性,在尊重和发展儿童兴趣的前提下,适当提升结果导向

(3)迅速引进蒙特梭利教具系统,提升感官和数学逻辑能力发展的精准性

(4)以精细的“个人目标分析及确认流程”、“课程设计流程”、“课程执行流程”、“课程总结流程”和“家长反馈流程”等五大流程,确保上述(1)、(2)、(3)项目标执行的到位

(5)提升微信反馈的规范水平,使微信群中的教学反馈由目前的“看热闹”变成“看门道”,努力促进教师和家长在目标、理念、方法等维度的无缝沟通,形成家园合一的教育系统(6)家长轮值制度的规范化,包括:家长轮值的排班、任务、需要填的表格、以及对于家长意见的收集,整理和回复等

(7)迅速规划和落实幼小衔接的方案和具体步骤

三、几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1、家长会的内容和时间

(1)家长会时间:6月19日全天(星期天)

地点:南昆山温泉养生谷酒店

(如遇特殊情况,时间、地点有变动,将另行通知)

尽管无边界幼儿园一直和家长们保持着各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但本次家长会,将是无边界幼儿园开园以来,与家长最官方、全面、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我们希望准备得更充分一些,使会议达成更圆满的水平。

(2)家长会主要内容

A、无边界幼儿园孩子的培养目标和整体解决方案 B、如何全面、精准把握无边界森林幼儿园的教育理念 C、幼小衔接的目标、思路和方案

D、进一步整体提升无边界教学水平的思路和具体办法 E、厨房、农场等后勤保障 F、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

2、厨房开餐的问题

(1)私家厨房开餐时间暂定6月12日(星期日)

(2)私家厨房位于天河区吉山新路街广信创意产业园内,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环境较好,与三个园区位置较适中,距园本部15分钟车程内,距森林、工厂均在5公里左右(3)目前厨房装修已基本完成,设备安装需要一星期左右(4)设中餐、西餐厨房,是否提供早餐将在家长会上大家共商决定(5)专供农场土地租赁协议已初步达成,待最终确认

(6)由于自种食材需要一个生长周期,本学期食材将通过采购方式供应,力争9月起从专供农场自给自足

(7)采用费用均摊的原则,园方不从中获取任何利益,将定期公布相关费用明细(8)近期正抓紧制定有关食品安全、卫生、采购、人员等管理流程

3、各园区上课时间分配的问题

(1)接纳家长们关于尽量减少同一天内在不同园区之间转场的建议

(2)在园本部、森林、工厂、外协基地按3:3:3:1的课时分配,本意也并非规定以周为单位进行安排(3)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不同主题活动延续的时间不一定一致,导致为了满足3:3:3:1的课时预设,只能以“周”为单位,这样反而削弱了课程规划的长远性,同时也增加了一天内转场的时间和孩子们的奔波

(4)自六月起,3:3:3:1的课时配比将按“月”规划,(5)原则上,调整规划后,如每月按22天在园时间计算,则园本部6天,工厂7天,森林6天,外协2天(如因课程需要导致在一个月内无法实现3:3:3:1,将以不转场为优先原则,以更长时间作为实现3:3:3:1目标的规划周期)

4、夏天,是否可以减少森林上课时间的问题

(1)目前,驱蛇、防雷、驱蚊、防中暑、森林午睡条件等措施已基本到位,原则上应体现无边界森林幼儿园“风雨无阻”的理念和策略

(2)如果说,冬天零下20度的严寒是欧洲森林的自然特点的话,夏天,高温天气也就是中国南方森林的自然特点(在欧洲森林幼儿园的严寒天气里,孩子在帐篷里实在冻得受不了,会自己出去跑步、运动,无边界的家长应该由此看到自然教育的深意)(3)被“阉割”的理念不是理念,以“机会主义”进行取舍的原则不是原则!

无边界幼儿园完全理解家长心疼孩子的父母之心,但我们认为,更深厚的“心疼”是让孩子更茁壮的成长,更有力量面对未来人生的挑战。从老师们也都跟着“受热受累”的角度,园方本可以“顺手推舟”。之所以不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愿意坚定地贯彻自然教育的基本理念,衷心希望我们的认知和态度,获得家长的支持

(4)园方将每天查阅官方发布的“高温不适合户外活动”,以及“雷雨大风天气不适合户外活动”的预警,在确保安全和健康的情况下,不轻易调整既有的教学计划

(5)“有一种热叫做妈妈觉得热”。事实上,孩子完全不是家长想象中那样惧怕“夏天的森林”,孩子自有孩子的乐趣,他们对夏天的森林的确没有爸爸妈妈敏感

(6)“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不是一句哲理上的诗句,而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描述。“亲自然行为”本是人类的天性,更是儿童的天性,如果少数孩子在这个年龄就已经排斥自然,或者在自然环境下无法建立乐趣、无所适从,恰恰说明,在某种程度上,生命的灵性已经在提早钝化,更需要趁还有机会和时间,鼓励和重新唤起儿童对自然的亲密,以及灵性的心智。

(7)对于儿童而言,天性只是可能性,不是必然能够生根发芽,还必须获得积极的支持,才可能发展成人格、情志、能力。据园方了解,部分家长由于自己对“夏天的森林”感受上的不适应,有意无意的以这种不适应给予孩子“最好不去森林上课”的消极暗示,长此以往不难想象,自然教育的力量将无从谈起。希望家长们从更长远的角度对此引起重视。

5、关于部分孩子午睡困难及喝水等生活问题,无边界幼儿园的理念、目标和具体方法

当遇到“孩子应该”和“孩子做不到、不愿做”的尖锐冲突的时候,大多数的幼儿园或家长要么通过强迫、诱惑、交换、激励等方法,追求立竿见影的结果,要么因为无能为力而无奈放弃。在辩证的教育法系统看来,两者都不可取,而是可以最终实现“鱼和熊掌兼得”的发展中的平衡的

在此,通过对孩子“午睡困难”及“喝水”等两个典型的“生活自理”问题的分析,以及容易产生的误区和困惑,全面阐述无边界幼儿园如何通过相对的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辩证方法论,实现“既达成生理的目标,又尊重心理的自由”——事实上,这恰恰是现代辩证教育观在处理“自由和规则”这一对最天然、最回避不了、最常见的实践矛盾中,和“非此即彼”的一元论形而上学最本质的分水岭。万望家长们从这两个案例的分析中,对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有所理解和借鉴。

 部分孩子“午睡困难”的问题

家长对孩子的“午睡焦虑”,我们完全能理解,这个问题的解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识问题,二是解决方法。(1)关于认识问题:

A、真正的困难是,家长虽然可能概念上认同,“无论孩子体质、生物钟等有无个体特点,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午睡”,这在哲学假设上显然难以成立,但又总因为“身体最重要”这个看起来绕不开的目标,而把生理和心理作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似乎只能选择“无论想尽什么办法(包括哪怕心理伤害),都必须在短期内达到目标”。

B、在科学上,虽然有关研究甚至国家教育大纲也对3-6岁儿童每天睡眠时间有“建议”,但并没有任何研究,将孩子一天的总睡眠时间设定为“晚上睡眠时间+午睡时间”,而且,有关儿童睡眠时间的研究,无论是样本统计的方法,还是生理研究的方法,都不可能也没有排除个体差异,将睡眠时间绝对化

C、恳请妈妈们仔细感受一下,当老师们天天看到圣哲为了能在规定的午休时间睡着,一个3岁半的孩子,在床上“打坐”半小时睡不着的沮丧和无奈,祖铭、Carol、丫丫、皓皓等“午睡困难户”在整个午睡过程中不能说话,一个多小时百无聊赖无法入睡,只能在床上“烙煎饼”,而老师又在家长的要求下,必须这样做,对孩子睡不着觉的感受,如焦虑、沮丧、无奈、睡不着也只能听命于人、甚至是内疚感、甚至可能是因为午睡早已形成的心理阴影等等,只能视而不见,老师的心里该有多纠结? D、问题是,如果这样能够见效也就罢了----虽然通过强迫、诱惑等所谓“技巧”使孩子遵从成人的意愿、经验和判断,是无边界幼儿园教育信念所不能认可的,但为了解除家长的焦虑,显示我们“有能耐”,我们也愿意“难得糊涂”一下,通过规则、强迫、诱惑、播放安静音乐、关门熄灯等技巧,看能不能办到,但事实上办不到(就像瑞丰华妈妈描述的,孩子在原来幼儿园睡不着觉,被光脚罚站冻感冒,也还是没睡着----我们姑且不谈睡不着觉要被罚,就像“吃不下饭是错误的,要被惩罚”,是多么荒谬)!而且,以我们的心理学常识,我们知道,再这样揪住必须立竿见影的达到目的的初衷,不仅不可能达到目的,而且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E、不管愿不愿意,家长都得正视一个现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在进入幼儿园前的早早期,当孩子还没有形成生理上的生物钟,和心理上对睡午觉的恐惧、排斥的时候,就采用某些方法的话,可能部分午睡困难孩子的“问题”不是那么突出,对这部分孩子来说,午睡困难已经是一个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假如一定认为是问题的话),期待点石成金、立马办到的方法,都是不现实的。

F、如果作为成人的我们,要在别人那些看起来雄辩的“理由”、“科学依据”等等要求下,改变一个生活习惯是很难的,为什么我们认为对孩子就该很容易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难道不包含孩子吗?每天必须睡午觉,真的那么重要吗?或者至少,真的那么急迫吗?

G、那么,问题如何解决?我亲自主持过至少两次长时间的讨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两个分析入手:

其一,以下问题需要判断,即:午睡困难的孩子,是生理上不需要睡午觉,还是因为揪得太紧,原本不是问题的事,反而变成了某种复杂的心理问题,而且,从孩子的角度,那些复杂的心理感受并没有被父母和老师所接受----因为,大人们要“结果”。而稍具心理学常识就可以想象,当睡午觉变成一个心理上的问题的时候,即“心理问题的躯体化”,是可以转化为生理上睡不着、不想睡的。

因此,对午睡困难的孩子,必须从“不想睡就是不困”的生理逻辑,和作为一个“人”,有权决定是否睡午觉的心理权利被接纳两方面同时入手,才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在此,我们明确表示,无边界幼儿园蔑视那些“伪专家”,蔑视那些任何不是从这两点入手的所谓“专家支招”。那些“招数”,要么是臆想的,“专家”自己也没成功过,要么就是在家长看不到的幼儿园,三年长期和儿童的斗智斗勇的“战斗”----当然,他们也绝不可能成功过,只是家长看不到而已。

其二,部分孩子午睡困难是一个客观事实,无论是生理体质上的问题,还是心理上对“睡午觉”的纠结,两个问题都不可能几天之内解决。“等待”,是家长和老师必须有的心态,这也是无边界幼儿园将“等待”作为“十六字方法论”之一的原因。

(2)具体办法 A、基本策略:

下述方法的根本意图是,调节孩子的生物钟,完全舒缓和放松孩子因“睡午觉”而衍生的各种心理因素,而使睡午觉变成仅仅是生物钟的需要,通过一个相对长一些的时间段,既达成孩子睡午觉的身体需要,又使孩子睡午觉是自由意志的决定 B、定期评估“午睡困难户”名单

C、在上午的活动(特别是“去主题活动”)中,较大幅度的引导加大“困难户”的运动量

D、午休环境的提升(遮光窗帘、空调等,目前已到位)

E、午休时,不再采用“必须全部尝试躺在床上”的规则,或对不愿上床的孩子总是试图说服的方法(简单而言,目的在于完全放松“午睡困难户”的敏感、纠结、惶恐等,当“没这事儿”)

F、对不愿睡午觉的孩子,在空间上和午睡区隔离

G、让不睡午觉的孩子自己制定规则,不打闹、奔跑、高声喧哗、集体游戏等(注意:如出现此类“违规”情况,决不能以“罚去睡觉”等臭招导致前功尽弃,这一点,已和老师们统一思想)

H、对已进入午睡区,但中途出现“睡不着、不想睡”的孩子,应采取“视而不见”的方法,或直至允许离开午睡区,至非午睡区(实践证明,对偶尔出现午睡不畅的孩子过度的关注,虽然偶尔会有“成功”,但可能给孩子“我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午睡”的消极暗示,反而培养出更多“午睡困难户”)

I、为不睡午觉的孩子提供绘画、积木、阅读等静态活动条件,伴以适宜放松的轻音乐背景,并安排一位老师在现场(仅负责安全,而不提供活动组织和协助)J、短期内,对不睡午觉的孩子绝不抱以“检验成果”的心态而急于求成

K、如非午睡区的孩子在静态活动中,“不知不觉睡着了”,老师抱至午休区即可(注意:绝不可以出现第二天孩子又不想睡时,对孩子唠叨“你昨天都睡着了,今天应该睡”等----这也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这一点,也已和老师们统一思想)L、经过一个相对的时间段后,如仍有午睡困难的个案,将专门讨论

M、幼儿园诚恳吁请家长,彻底相信无边界幼儿园的专业水准和对孩子的爱,不再因为“午睡问题”,使老师们感到压力和焦虑,导致根本偏离上述思路和方法 N、上述方法,张贴于各园区,以便老师随时获得正确的提示

 如何解决部分孩子喝水等生活自理的问题

(1)对“喝水问题”的基本认识,与“睡午觉”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仍然是“不喝水就是不渴的生物性”和“即使渴了,也因为妈妈、老师要我喝水”的心理冲突之间的矛盾,此处不再赘述(2)解决办法

A、基本策略:

下述方法的根本意图是,调节孩子的活动量,完全舒缓和放松孩子因“喝水”而衍生的各种心理因素,而使喝水变成仅仅是身体的需要,通过一个相对长一些的时间段,既使喝水成为孩子的身体需要,又使喝水是孩子自由意志的自然选择 B、定期评估“喝水困难户”名单

C、在上午的活动(特别是“去主题活动”)中,较大幅度的引导加大“困难户”的运动量

D、不再设规定的喝水时间,活动中,孩子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要喝水 E、在各园区增加饮水机,尽可能保证孩子在每个活动区域都能很方便的取水

F、对暂时的“喝水困难户”,采取“暂时忽视”,不再以“劝喝水、规定喝水”等行为,继续强化孩子喝水困难的消极暗示

G、《一日生活记录》将不再记录孩子每次喝水的时间,而是记录孩子每日总摄水量(请家长为孩子更换带刻度、有背带的透明水杯)

H、短期内,对喝水少的孩子绝不抱以“检验成果”的心态而急于求成 I、经过一个相对的时间段后,如仍有喝水量少的个案,将专门讨论

J、幼儿园诚恳吁请家长,彻底相信无边界幼儿园的专业水准和对孩子的爱,不再因为“喝水问题”,使老师们感到压力和焦虑,导致根本偏离上述思路和方法 K、上述方法,张贴于各园区,以便老师随时获得正确的提示

篇2:幼儿园无边界教育心得体会

一.无边界组织是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首创的概念。他提出无边界公司应该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程、生产、营销以及其他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流通,完全透明。

无边界组织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边界组织实际是以有边界为基础的,并非对所有边界的绝对否定。传统企业组织结构一般包括五种边界:垂直边界、水平边界、外部边界、地理边界、心理边界。无边界组织并不是没有边界的组织,而是边界模糊性和渗透性强的组织。2.无边界组织的优点在于边界更易于信息、资源及能量的渗透扩散。无边界组织将传统组织中的刚性边界模糊化,这种模糊化的边界既能将各成员区分,又能够使信息、资源、构想及能量快捷便利地在各成员之间流动,促进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展开和完成,从而使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己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3.无边界组织强调速度、弹性、整合和创新。无边界组织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员工做弹性的工作,经常的变换工作和岗位,持续的学习新技能;依据特定的需要,整合不同的员工和部门,更加强调流程,而不是单独的专业化;无边界组织还形成机制、培养氛围以鼓励创新和变革。

4.无边界组织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网络化。使得组织边界模糊化并顺利运行的技术推动力是计算机网络化 ,这类工具使人们超越组织内外的界限进行交流。5.无边界组织的形式多样,具有不固定性。根据边界模糊化过程中边界的种类不同 ,无边界组织有以下几种典型的组织形式。扁平化组织是组织垂直边界模糊化的结果;多功能团队、流程再造跨越了组织的水平边界;学习型组织加强了组织垂直边界和水平边界的可渗透性;组织外部边界模糊化产生了网络组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供应链、企业集群等多种跨组织的组织形式;地理边界模糊化一般存在于跨国公司里,而组织心理边界的可渗透性存在于学习型组织之中。二.构建无边界组织面临的困境

构构建无边界组织就是要打破企业的四种边界:垂直边界、水建无边界组织面临的困境平边界、外部边界和地理边界。

1.打破垂直边界面临的问题。垂直边界主要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引起的内部等级制度,组织按各自的职权划分为层层的机构,各个机构都界定了不同的职责、职位和职权。

2.打破水平边界面临的问题。水平边界主要是指企业按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能不同而划分成的不同的职能部门,由于各职能部门都依据自身的特点行事,往往与其它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

3.打破外部边界面临的问题。外部边界指企业的供应商、顾客、政府机构与社区等外部环境的分隔界限。外部边界会造成效力分散,使企业与外界间产生不必要的隔阂与敌对。

4.打破国际边界面临的问题。地理边界或称国际边界,它是区分文化、国家、市场的界限。边界的存在往往使得新方法新思想局限于某国之一角而难以传播,整个公司不能充分学习他人之经验,不利于企业的成功。三.无边界组织的实践模式分析:以通用为例

韦尔奇看来通用存在诸多的问题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人员机构臃肿 ,管理层级复杂 ,层次过多 ,灵活性低 ,僵化的官僚气息。从上任起 ,就一直致力于打破这种官僚机制 ,将GE改造成一个真正的无边界组织。他们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 ,工程、生产、营销以及其他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流通 ,完全透明;融合国内业务和国外业务;把外部的围墙推倒 ,让供应商和用户成为一个单一过程的组成部分;推倒那些不易看见的种族和性别藩篱;把团队的位置放到个人前面 ,实行“工作外露”计划 ,倡导“群策群力”、团队精神等。通过群策群力的方法大规模清除企业的界限。从各个企业、各个层次来的员工济济一堂 ,发泄他们的不满,提出各种建议,清除一个又一个不具有生产能力的工作,员工不必担心因为发表意见而受批评。群策群力方法开放了GE的企业文化,使之能够接受来自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地方的创意。

1.打破 GE的垂直有形边界 —

倾力解决例会

打破 GE的垂直有形边界的最普遍的例子是倾力解决例会。倾力解决例会是一种给基层员工提供发表意见和建议,以改善 GE日常经营活动的会议。例会开始之前 ,组织者发出邀请信,说明会议主题和目标,然后对其表示兴趣的人员发出第二封信,说明会议地点和时间。倾力解决例会的参与者代表了不同的群体,从高级管理者到初级管理者,从正式工到钟点工。在倾力解决会议的最后,经理只能采取以下三种方式答复:(1)当场同意实施建议;(2)拒绝建议说明理由;(3)要求更多的信息 ,实际是推迟了决定。在这种情况下 ,经理必须给出一个截至日期 ,确保如期答复。倾力解决例会在实施中最重要的两个技巧是:第一,雇员必须能够面对面地向经理提出建议。第二 ,经理应该尽可能当场答复雇员。倾力解决例会地实质就是打破经理与雇员之间的隔阂 ,实现无边界。

2.打破 GE的水平有形边界

— 推进各事业部合作

GE处理致力于层级间的无边界,在推进事业部之间合作的努力也大大克服了一般事业部的缺陷。GE事业部之间的无边界不仅在于资金、人员的流动,还包含了其他很多东西 ,如技术、设计、人员补给、评价系统、生产以及顾客和地区信息等。这种打破水平有形边界的努力给 GE 带来了卓越的成效 ,成本大大节约。

3.打破 GE的外部有形边界 — 推进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打破 GE外部有形边界 ,改善了公司、供应商和其他组织的合作关系 ,增强了组织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决策效率。下面就是 GE打破外部有形边界的一些例子:(1)GE认识到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满足顾客需要是企业生存之本。为此,GE让客户进入GE ,共同设计新的喷气式发动机 ,新的汽轮机 ,或让一群医生帮助发展新的超声系统。(2)在经营交通事业部时 ,当时的事业部总裁卡尔霍恩提到 ,他需要购买70 %的机车部件 ,因此他极其依赖供应商。但GE不是单纯地需要零件 ,它还需要参与供应商的设计和生产 ,同时允许供应商参与 GE的机车设计和生产。(3)传统上 ,组织与竞争对手是相互隔离的 ,相互的交流被视为 “叛徒”行为,但是现在的 GE 却鼓励这种行为。他们向其他公司甚至竞争对手学习一切对 GE有用的东西。GE采纳了克来斯勒和佳能公司的新产品介绍技术;从摩托罗拉那里学习了 6Sigma 质量运动;GE通过采纳 IBM ,施乐等公司的建议 ,迅速打入了中国市场。

4.打破 GE的地理边界 — 实行全球化与本土化战略

在打破地理边界方面刚开始时,公司仅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后来转为寻求产品和部件,最后又发展挖掘各国知识资本的阶段。以印度为例,其在软件开发、设计工作和基础研究方面的科技人才是非常丰富的,GE在印度聘请各种从事客户服务和数据采集工作的人才,并逐渐聘用更多的当地人承担领导工作。5.打破 GE的心理边界 — 再造与重塑

篇3:幼儿园无边界教育心得体会

一、从福利主义到新管理主义:市场的榜样与管理模式的转变

当下,对已经习惯了与市场为伍的高等教育来说,结果尚无法预见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在促使人们反思新自由主义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市场的力量需要重新评估。“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过于相信市场,尤其相信自由的、不受管制的市场可以带给我们长期而持续的繁荣,但现在看来,这种信念背后存在着明显过于乐观的对市场的态度”。[1]但不可否认的是,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新自由主义话语主导下的市场化与全球化被普遍认为将会改变高等教育的生存方式。“新自由主义以及相伴随着出现的‘新公共管理’(newpublic management)理念,使得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高等教育机构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历史悠久的、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传统与宁静的象牙塔文化被市场绩效与压力文化所取代,并且以非常明显的方式表现在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的评估、绩效指标与质量认证等方面”。[2]新自由主义话语关注的焦点不是高等教育如何对抗市场力量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市场的坐标上找到高等教育发展新方向的问题。

新自由主义强势话语对市场力量的宣扬以及公众对公共服务部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指责,促成了欧美国家公共政策从福利主义转向新公共管理方向,一些国家开始改变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方式,尝试向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要效率与效益。其中主要的做法是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比如减少对公共服务部门的直接财政支出,在公共服务部门当中导入市场竞争机制与绩效评估等。高等教育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市场正在成为榜样。“在西方国家中,崭新的政府公共政策正在通过两种途径影响着高等教育系统和其他的公共服务部门。第一,现在看上去有自‘二战’以来最不情愿将公共资金用于公共服务的迹象;……第二,受公共资金资助的机构自己也希望进入或者创造一个市场,采用私营部门的做法”。[3]这种将源自市场与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与实践导入到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变革,相对于福利国家传统的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理念,即是所谓的新管理主义(new managerialism)。“新管理主义最根本的前提是这样一种信念:当正确的(市场竞争的)管理技术运用于公共服务部门时,社会政策目标能够以更少的成本为代价得到提高”。[4]在新管理主义影响下,公共部门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管理模式的改变,教育领域的转变尤为明显。“本质上,这种转变包括了一种置身于似是而非的市场逻辑当中的变化,即从学生需要的观点到机构需要的观点,并且认为机构的利己主义将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好处”。[5]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新管理主义话语主导的以市场为榜样的全新生态环境中,高等教育机构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发生了变化,只有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需要,在已经形成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中获得足够的支持,高等教育才有生存的合法性。同时,由于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高等教育公共经费的减少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向新管理主义靠拢。“近10年来推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有三方面:(1)以竞争作为管理分权活动的必需方案;(2)分权机制的运行并不排斥集权的要求;(3)绩效管理的持续推进”。[6]高等教育管理开始强调一种竞争的文化,这种文化认为,高等教育需要通过市场原则来提高各种活动的效率。“对于公立大学的这种管理模式的变化,以财政支出的市场竞争为前提,使得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在获得财政收入、面对市场进行动作和重视外部的受益者等方面都日趋一致。对于现在的许多大学里的学术讨论变得与新管理主义,甚至一些陌生的概念,比如TQM,或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相联系,而不是先前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自由,就一点都不奇怪了”。[7]这种改革正符合了新管理主义的精神:“新管理主义在教育领域的行动之主旨在于,实现公共教育职能的转变,要求公共教育实现从公共利益转变到学生个人的利益,相对应地,要有计划扩大投资者的利益,把学生当作消费者,在新的全球市场背景下考虑公共教育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可能。”[8]

二、从单一到多样化:不同的市场化程度与不同的权力矩阵

对于高等教育、政府与市场三者之间的权力矩阵,伯顿·克拉克于1983年提出的协调三角形是经典的分析模式。但是随着市场借助经济领域“新自由主义神话”获得了更大的力量,三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复杂。尤其当市场不仅指一国之内的市场,更是指全球高等教育竞争市场时,伯顿·克拉克的简单三角协调模式已经难以普遍解释“无边界”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了。“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政策的不断推进,学生与高等教育服务提供者获得了自由交易的更大空间。而且,随着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获得途径的便捷和交易市场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获得了更多关键的发展条件,克拉克的三角形需要更多地从市场的角度重新加以解释”。[9]从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来看,市场力量占主角的新权力矩阵模型正在形成。克拉克的三角分析模型需要增加新的内容,才足以解释复杂得多的政府与高等教育、市场的关系,更为复杂的三角模型与多样化模型也随之出现了。

在试图补充克拉克三角模型不足的研究成果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米勒(Miller)的复杂三角模型和威廉姆斯·格里斯(Williams Gareth)的多样化模型。米勒在重新审察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转变的基础上,并根据新的高等教育管理环境与政策背景对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个能精确描述市场、高等教育与政府三者间关系的复杂三角协调模型。(如下图所示)

资料来源:Miller,H.D.R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in Universities,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5,89.

从上图的箭头可以看出,根据米勒的研究,学术力量、市场力量与政府之间的作用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在市场及政府的压力下改变了管理方式,市场成为了具有渗透性的力量。“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自1983年起,澳大利亚、英国与加拿大在相当大的范围上已经移向市场及政府的控制,学术单位降低了本身专业性的控制程度;所需要的不仅是克拉克三种维度的分类方式,而是要进一步说明每个国家在每个维度上受控制的程度”。[10]在米勒的三角协调图中,市场力量不再是如克拉克所说的“被看作产生不可靠的和不良的结果”,而是成为引导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主要力量。导致米勒的三角模型中高等教育逐渐偏向市场力量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高等教育资助的减少和大众化带来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这个根本性冲突。政府的作用不再是直接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而是着力于建立和完善教育市场、调控教育市场,由控制转向引导。政府的权力部分地让渡给市场,政府、高等教育与市场三方所代表的力量形成了新的三角模式。尤其是在不同程度的市场化条件下,政府与学术权力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只有多样化的模型方能胜任复杂权力矩阵的分析。

威廉姆斯·格里斯的多样化模型就提出了更为细致的权力三角关系,以用于分析不同程度的市场化背景下的权力关系。他认为,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学术与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市场化程度的条件下,政府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政府既可能继续扮演如克拉克的传统三角模式中与学术、市场力量形成三足鼎立中一员的角色,也可以扮演仲裁者、竞争的推动者、直接供应者、消费支持者、高等教育服务的垄断购买者等六种角色。这六种角色反映了政府在不同程度市场化条件的作用。借用物理学的力这个矢量来表示政府在不同的市场力量条件下和高等教育的关系,有六种可能的力的相互作用模式。[11]在这六种模式当中,市场化程度不同,政府的作用也不同,其与大学的关系也不同,充分说明了三者权力关系的复杂性。

事实上,新自由主义所引发的市场化在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与实践层面上的影响巨大。当高等教育逐渐向市场趋近时,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注意到雇主、学生、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市场的力量得以彰显,高等教育呈现出充分的市场反应模式。源自于新自由主义的类似政策话语成为引导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支配性话语,人们日益相信高等教育可以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竞争、选择、价格等市场话语在象牙塔中流行。这种高等教育与市场、政府关系的变化,伴随着凯恩斯福利主义国家公共政策的全面萎缩,造成的结果就是以新自由主义、新管理主义理念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政府与市场三者间新的权力框架。“这些框架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当代的高等教育系统已经过于庞大和复杂,以至于国家难以保持它自己作为惟一的管理者和资助者的角色,因此,大学之间的市场竞争将可能产生一些更为有效率的高等教育机构;源自于私营部门的监控、测量、比较和专业活动的鉴定等管理准则将可以加强大学的功能。……政府、市场与大学的权力关系开始从单数变成复数”。[12]

三、角色的继承与超越:“无边界”高等教育市场中的政府和大学

从政府、学术、市场力量的复杂权力矩阵模型中可以发现,近20多年来,随着政府介入的有限性与全球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以及知识的商品化所导致的学术资本主义现象的出现,三者间的关系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局面。对高等教育来说,无边界时代已经到来,并且这个无边界时代对不同国家来说意义并不相同。“发达国家显然可以从无边界高等教育这个概念与实体中获益更多,而亚洲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在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欧美与澳大利亚等国提供的无边界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购买者,无边界对于他们的意义更多的是跨国购买的方便条件”。[13]

不管无边界高等教育的最大获益者是谁和是否需要更充分的讨论,一个涉及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几乎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无边界高等教育服务市场已经形成。在发达国家和WTO、OECD等跨国机构的高等教育政策中,如何使高等教育以服务产品的方式在全球市场中更自由地流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高等教育日益被视为一种可以像任何其他商品一样买卖的商业性产品。高等教育商业化已经进入全球市场。世界贸易组织正在考虑一系列建议,以把高等教育作为其一项关注点,确保高等教育的进出口符合WTO协定的复杂规定和法律安排,并且不受大多数限制所限”。[14]同时,无边界特征日益明显的高等教育正在不断突破主权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管辖权,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都需要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新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新自由主义神话因为经济领域的金融危机被打破的条件下,无边界市场中的高等教育与政府如何超越新自由主义,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与市场的关系,已经成为反思与修正新自由主义驱动下的三角权力关系框架的重要课题。“无边界意味着跨越各种界限,包括地理意义上和法律、主权关系上的,……界限的概念模糊之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主权,跨国的购买者市场与不对称的学术知识体系都需要重新加以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更难以描述”。[15]

首先,在无边界高等教育背景下,政府的权威力量在大多数国家都呈现出减弱的趋势。受新自由主义的长期影响,人们已经习惯于相信政府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管理者,“经常出现的状况是政府一旦成立之后,就不再是公众的政府,而是‘政府’的政府,为了已经掌控了政府权力的那一部分人的利益,政府权力并不总是能够从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而是日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工具,在日益复杂与多样性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中,政府权力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必然存在着官僚化与低效率问题”。[16]当集权的管理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时,将集中的权力让渡给市场无疑是较好的选择。“政府的目的应该局限在创造这样一个条件,在这个条件下,自由竞争能够繁荣,事情及其结果应该由市场而不是由政府来塑造”。[17]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更是越来越捉襟见肘。虽然政府仍然发挥着主权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要影响力量,但在无边界高等教育图景中,政府发现它难以扮演全能的高等教育管理者角色,而只能以监督者的姿态出现,要么下放权力给独立的高等教育组织或委员会,或者将部分权力让渡给市场。“无边界高等教育时代,在质量认证、跨境办学、认同GATS的协定等方面,政府所要面对的挑战复杂且严峻。类似于WTO的贸易规则,一旦签署,政府会发现它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实际上非常有限。在许多方面,如在规则的理解与解释上,政府远不如跨国组织,但很少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可以拒绝这些规则。尤其是当这些要求以终身学习、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名而提出的时候”。[18]

第二,我们可看到学术力量在全球知识服务领域的剧烈竞争中日益向市场靠近。学术权威源自于知识的内在逻辑——受好奇心驱动的对知识的自由探索,然而随着知识本身的发展,知识在现代社会当中呈现出多元的属性与多种可能的生产方式。知识并不为高等教育机构所独有,探索知识、传播知识的活动在高等教育机构之外的其他地方同样可以进行。同时,由于知识在社会中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不仅使得知识的经济价值备受人重视,也使得高等教育传播与创造知识的活动与经济价值直接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当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浪潮冲破民族国家的疆界时,从知识的探索与传播活动中获得经济价值成为全球普遍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确定学术与知识权威标准,正从传统的文化意义标准转向了能否在国际化的知识贩卖市场中获得利润的标准,知识的市场逻辑正在确立。因此,学术权力为了巩固其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基础,除了继续证明其传统意义之外,还必须在经济价值方面证明其能力,这必然导致学术权威向市场的靠近。“我们的多数研究工作日益处在奖励商品(至少是知识产品)胜过研究工作本身的(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进行的;……;公众越来越不愿意资助高等教育,现在的情形是高等教育处于‘二战’以后获得公众资助最少的水平,这迫使高等教育机构寻找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来支持它们的研究,并依据知识的市场逻辑开始研究”。[19]与政府把权力让渡于市场一样,在向市场靠近的过程中,学术权威也必然要把部分权力让渡给市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市场的力量仍然在持续地增长。虽然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尚不能与经济领域相比,金融危机也促使人们反思新自由主义与市场作用的有限性,但是导入市场机制所获得的好处仍然足以让人们对市场的作用保持信心。在许多人心目中,惟一可用于解决大学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将大学当作一个企业来进行管理,在高等教育领域,政策话语中的市场元素仍然抢眼。虽然市场的力量还没有大到可以收买与之反抗的一切,包括学术自由与大学理想,但人们在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已经习惯了从市场角度看待高等教育,形成了为高等教育付费的观念。学生与家长作为付费者,他们的需要对相当多高校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在成为高等教育机构的“上帝”之后,人们已经不再讨论高等教育是不是公共服务商品问题,而是讨论将高等教育视为服务类的商品之后,高等教育机构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的问题了。“高等教育质量观念方面的最近发展体现了教学与学习的商品化和以学生为消费者的观念已为人们所接受。学生现在是消费者,他们可以自由地在正日益变为全球性的市场中选择他们可以找到的最好的课程”。[20]

余论

篇4:课堂教学无边界

近段时间,工作室语文学科的教师们一直困惑一个问题,就是在深入解读一篇文章之后,如何选择某个教学内容去进行教学设计。这看似一个简单问题,但一旦深入下去就会衍生出诸多的小问题。比如今天有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可以用两个课时把教学活动展开,如果用一个课时,就会讲不深入。怎么办? 这确实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一节课的时间肯定没有两节课的时间充裕,授课的宽度和深度也有很大的不同。看似两者的可比性不大,但如果我们细细想想,不同时长之间还是有着一个隐性的共同点——学生已知部分与教师预教授信息的平衡。简言之,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或已经获得的知识储备与教师预设教授内容是否处在一个水平线上。如果是,那么,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能沿着一个顺畅的通道运行,这样学生就可以接到教师抛来的思维之球把学习活动互动下去。比如学生之前如果能按照要求做好读通、读顺一篇文章,那么,老师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针对性很强的朗读提高的训练。反之,如果学生的已知储备与教师的教授内容不能处于一个近似的平衡线上,那么,就会出现师生教学的不对称现象。这时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或放低教学难度,把自己的授课起点尽可能地靠近学生。还以上面的读书预习为例子,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读通、读顺文章,还是磕磕巴巴,糊里糊涂,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这样以来,教师就只能把课堂的教学时间用于弥补学生预习的不足。这也就造成了当前课堂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从最近发展区理论上讲,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师生之间那种近似的知识接触面上。如何才能把这两点和谐的结合起来呢? 首先教师应该具有这种明确的学情意识,我们要把学情的认识提高到影响课堂质量的关键要素来看待。这样,就促使我们积极地对学生的预习及质量进行有效的介入和引导。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来,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边界向前延伸之课前学生学习能力的关注和培养。当然也有一个实践误区,那就是所谓的“导学案”。它的出现本质是就是对学生预习的提前介入,从随后的课堂效率来看是有效的,但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而言却是需要谨慎推进的,因为,我们要考虑到逐渐把学生从教师的导学案的拐杖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自己学会有效的预习,这才是关键。所以,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具备了这种自主的预习能力,教师则能更加自由滴根据学生真实学情,用更加宽阔的课程理解和多样的教学素材,进行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并展开生成性、互动性极强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日常课堂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能动性,产生最佳的化学反应。也是我们最为理想的课堂状态。当然,也正是我们教师对学情研判不准确,借班上课成了很多教师的“华容道”。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对学情准确研判是一个老师备课、上课的前提。不把这样隐性因素通盘考虑进去,课堂上就会出现一边倒的,死拖硬拽的拖沓的教学活动。

当然,教师对学情有了充分的把握,对教学目标有了明确适度选择之后,只是做好的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在课堂上如何在这个相对平衡的对话平台上做好教学活动,则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考验。有序,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以共鸣的状态互推前行的。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设计中抽身出来,把自己的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以学生的当下的生长资源为起点,二次加工现场的“教学设计”。这期间,师生各自的收获和关注点是不同的。对教师而言,重点关注的是及时调整既定的教学目标以适应课堂的流向,以自然灵活的课堂组织能力以调控教学节奏,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整整个课堂的教学情绪等等;对学生而言,则是看大家能否接住教师抛出的思维之球,能否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变化,能否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示自己的学习能力。

篇5:幼儿园无边界教育心得体会

摘要:新疆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团委按照团中央统一部署,结合兵团农牧团场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了“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动员全师各级团组织开展资金助力、爱心感召、典型引领、品牌示范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思路做法:

农一师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变化,随着师市党委“城镇崛起”战略的实施,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农民工人数也在迅速的增加。与此同时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也就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师市团委结合实际,从2010年5月至今,在师市深入开展了“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动员全师团干部、志愿者针对师市农民工子女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关爱活动,尤其是在爱心捐赠方面不断探索工作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资金助力,为农民工子女解除后顾之忧

在关爱农民工子女方面,资金一直是个难题。师市团委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开展以捐资助学为主要内容,以家庭困难农民工子女为主要对象的帮扶活动。今年上半年,师市团委联合师教育局在各单位学校开展“让爱心照亮未来”助学捐款活动,你五角、我一元,广大师生踊跃为农民工子女捐款,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此次活动共募集资金18万元,受助的农民工子

女达900余人;3月,通过兵团青基会,浩宏实业公司为全师一百名农民工子女捐款10万元,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今年“五四”期间,组织1000余名志愿者为师市困难农民工子女捐赠图书、衣物等;10月,组织南口建筑有限公司为十二团中学的农民工子女鼓号队捐赠了价值30000元的器材;十团为农民工子弟小学捐赠了价值2000元的图书;年底,师市各级团委动员团干部、志愿者捐款、捐物,实施“圆梦行动”,帮助300余名农民工子女达成新年愿望。

农一师十二团团委在2011年春节到来之际,为了让农民工子女能和其他青少年一样在新年收获一份礼物,实现一个愿望,十二团团委从1月12日开始,在全团组织开展了 “我的新年愿望”--2011圆梦行动,并公开招募圆梦天使与农民工子女进行结对,1月21日,举行了“我的新年愿望”--2011圆梦行动启动仪式,10名农民工子女和圆梦天使进行结对,圆梦天使将“新年礼物”送达孩子们的手中,爱心资助共计400元。资助款项全部来自于基层的团干部的捐赠,通过活动,不仅让农民工子女的“新年愿望”得以实现,帮助他们度过一个幸福的春节,同时也让圆梦天使从帮助别人的体验中获得“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感,从而引领社会公益新风尚。

爱心捐赠活动的持续开展,使农民工子女从关爱行动中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坚定了他们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二)感召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

在关爱农民工子女过程中,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让更多的力量参与这项行动,师市团委积极组织各项活动,感

召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去关爱农民工子女。

今年6月1日上午,农一师二中的操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庆六一文艺汇演拉开帷幕,师团委积极组织阿克苏市、阿拉尔市的企业老总到场,和广大学生共庆六一。演出过程中,由农民工子女表演的节目小品《我要读书》、歌伴舞《感恩的心》震撼人心,感动了在场的上千名师生,现场的老总们纷纷表示: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除此以外,师市团委还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参加农民工子女先进事迹报告会、感恩教育座谈会等活动,让他们去了解孩子们的困难、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同时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对企业回馈社会的义举以及关爱行动的推广大力进行宣传,烘托全社会关注关心农民工子女学习、生活的良好氛围。在扩大关爱行动影响力的同时,也动员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这项行动中来。

(三)典型引领,品牌示范,促进行动深入开展 在关爱行动开展初期,为将工作做实做细,师市团委经过摸底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师市农民工子女的分布情况,于是,组织各级团干部和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结成了帮扶对子。在此过程中,志愿者们又遇到了诸多问题,例如:如何能在活动中既让志愿者奉献爱心,又不伤害农民工子女的自尊心等?面对困难,师市团委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多次深入学校与老师、同学沟通,充分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开展关爱行动。

一、基本情况:刘某,女,10岁,八团中学读书。腼腆内向,缺乏自信心,导致学习困难。

二、分析: 刘某的父母都是外来农民工,文化水平低,每天都在外忙于生计,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对她的指导和照顾;在学校里,缺少朋友与关心,容易产生失落感与自卑感。

三、帮扶策略:爱心捐赠,学业辅导;家校沟通,树立自信。

四、辅导效果: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和学校的同学融为一体;回家后乐意和父母交流,学习之余,主动做些家务。

通过在一个点树立典型,然后根据其他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推广,从而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得到关爱。一年来,师市共组织开展大型资助活动3次,并要求结对志愿者参与其中,交流经验,查找不足。通过品牌示范,促进结对志愿者自发开展关爱行动,同时,还通过行动的开展树立典型的集体和个人,师市团委利用工作QQ群和网站将他们的事迹广泛宣传,号召更多的团组织和个人向他们学习。

二、效果启示: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师市营造了社会各界关注、关心、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浓厚氛围,大约1000多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到行动中来。截止目前,与农民工子女结成的帮扶对子共有62对,爱心企业、团干部、志愿者全年捐助的书籍、衣物、助学金等物资和资金累计达40余万元。

(一)突出针对性。

活动设计时,在注重普遍性的同时,还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家庭状况,困难及实际需要等不同情况,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关爱活动。如春节期间为家庭贫困的孩子送去慰问金,元宵节为孩子们送元宵,端午节送粽子等;通过实施圆梦行动,帮助每一个在圆梦卡上许愿的孩子,实现他们小小的梦想。

(二)关注社会性。

此项工作如单靠团委、志愿者的一己之力,困难很大,为得到更大更有效的帮助,师市团委提出创新工作思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行动。师市团委志工部的同志到各市直部门、企事业单位讲爱心、谈赞助、促帮扶,号召师市全体团干部、志愿者、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积极加入到关爱行动中,通过项目推介等方式,吸纳社会各界物资、资金的支持,为孩子们学习、生活减少后顾之忧。

(三)注重持续性。

篇6:突破边界,创造无边界的绩效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 中国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 一些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断融合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 很多优秀企业不断对绩效管理进行探索和实践, 积累了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绩效管理工具和方法, 绩效管理对组织和个人绩效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新形势下, 企业如何通过管理取得绩效?带着这个问题, 本刊记者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人力资源理论和实践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薪酬网创始合伙人和创立者文跃然。

《现代企业文化》:怎样理解您所说的“企业的绩效是无边界的”?

文跃然:我始终认为企业的绩效是无边界的。德鲁克先生在《成果管理》这本书中说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是两件事, 一个是定任务, 一个是完成任务。第十章叫“挖掘企业潜力”, 讲了这么一些观点, 无论企业组织得有多么成功, 它的绩效仍旧远低于它的最佳绩效, 它的潜力始终大于它实际达到的绩效。这个话说明什么问题?包括华为现在是两千亿, 要按德鲁克先生这句话解释还能往前走, 怎么突破边界是个问题。往往危险和薄弱环节会告诉企业在哪些方面可以挖掘自己的潜力。当把这些问题变为机会时, 企业会得到惊人的回报。问题不可怕, 解决问题会产生惊人的回报, 这是辩证法, 怎么样发现自己的问题, 并且突破它, 绩效是无边界的。

举两个例子来说。华为从1988年开始创业, 2万块钱起家, 到1995年销售5亿, 2001年销售210亿, 2010年销售2039亿, 现在还在不断增长。边界到底在哪里呢?没有人知道。绩效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把边界不断向外推的过程, 这个叫高绩效管理, 而不是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第二个我们企业的例子, 2008年我们做到10万元, 2009年达到1000万, 2010年12月达到30日10240万, 2011年12月31日是3.52亿。我们今年的目标是6亿, 大概前4个月可以完成1.6亿—1.8亿的水平。下半年我们的增长会更快, 今年年底到6亿的话, 明年可以看好10亿。从10万块钱增长到10亿, 实际上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我总有一个想法, 这不是我们的边界, 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然后不断地往上走, 再往前走会走成什么样?韦尔奇在自传里讲到一段话, 他说如果用一个词介绍他的管理思想的话, 叫无边界。绩效的确是无边界的, 否则人类不会进步这么快。

《现代企业文化》:怎样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来创造无边界的绩效?

文跃然:举例来说, 我们的企业发展到第三年碰到一个问题:不裁人又给很高的工资, 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能力不足, 即使给再高的薪酬也对能力问题无济于事。怎样才能使人才发挥最大作用呢?不是企业给他压力, 而是部门领导给他压力。这三个问题要解决。第一, 把业务重新定位, 扩大业务范围。可以将业务扩大到国家规定的14%所有福利范围, 比如体检、工服和旅行, 用不赚钱的产品带动赚钱的产品。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又出现一个新问题, 我们的企业做不了衣服也做不了体检。于是就要对公司的业务模式重新定位, 我们是福利领域的总承包商, 分包又涉及到管理问题, 怎么整合外部人力资源, 这里面问题非常复杂。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不稳定, 公司采取的措施是改变人员结构, 让人变得更加稳定, 人跟人结合在一起, 会产生特殊的作用, 我称为化学作用。比如清一色的人大队伍, 突然安排两个清华、北大的同学, 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改变结构可以改变绩效。我们公司不断调整结构, 让人达到最好的搭配和最好的状态。不是开除人, 也不是惩罚人, 通过管理的改进, 让每个人的绩效发挥到最高限度, 这个管理方法应该还是有用的。

走到今天, 我们的企业还有更大的潜力。比如中石油的加工工人, 国家电网大楼的物业等等, 对于低端劳动力招聘需求量非常大, 于是我们公司又拓展了另外一个业务——低端劳动力招聘代理。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 你不断地解决, 不断地突破局限, 最后发现绩效是没有局限的。绩效的局限在于你发现不了问题和你发现问题不能去解决。怎么发现问题和怎么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自我反省机制和自我完善机制, 高绩效管理如果就这个方面来讲, 建立一套反省机制和完善机制其实非常关键。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要向联想学习, 也可以称之为复盘。管理者一定要了解情况, 了解情况的渠道就是开会。不要让问题积累很久, 一个星期就能被发现, 两三个星期就能想出主意。如果全部交给人力资源, 业务部门是一条线, 人力部门是一条线, 发现问题的时间非常慢, 把人力资源的神经建在第一线非常关键, 让他非常灵敏和敏感。

《现代企业文化》:您怎样看待绩效管理过程中员工自身的因素?

文跃然:关于人的作用我是这样认识的。比如企业做到6亿的时候, 让大家都特别辛苦, 神经绷得紧紧的。本来六点应该下班, 但每天开会要开到七点, 不断地给员工施加压力, 人的神经绷到98%我们才能做6亿, 一旦神经松驰到80%, 这个企业的销售额会马上下降。另外, 由于所有的开支都是基于销售预期的, 一旦企业的销售额下降, 企业就会发生问题。德鲁克先生说开工率做到98%才能赚钱的企业不是好企业, 如果员工神经绷到50%就能赚钱, 凭惯性一定还有50%增长的可能性。高绩效管理不能太依赖人, 要依赖人以外的因素。比如策略方向, 比如方法论, 说到新形式, 现代人越来越强调工作生活平衡, 越来越不想加班, 越来越希望很快把事情干完, 这种观念是正确的, 而且是健康的。减少对人的依赖, 增加对制度、方法、IT的依赖, 产生更绩效和让绩效不是在开工98%、神经绷到98%情况下才能赚到钱, 这些都是问题的关键。

《现代企业文化》:您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技术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上一篇:交通拥挤与城市规划分析下一篇:海德格尔语言观对传统语言观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