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

2024-04-11

高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通用14篇)

篇1:高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

高一生物第一单元教案:细胞的基本结构

【】鉴于大家对查字典生物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生物第一单元教案:细胞的基本结构”,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一生物第一单元教案:细胞的基本结构 学习目标: ? 简述细胞的结构

? 举例说出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体、液泡等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细胞器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 形成细胞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细胞内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重点导学

一.细胞的结构组成

1.细胞是由 __ 包被的原生质体,原生质是指活细胞内的全部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原生质体的中央是___________,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____________称为细胞质,植物细胞在原生质团的外面还有__________。细胞质不是均匀的,它包含了许多结构,其中在光镜和电镜下能显示出的具有一定_________并执行____________的结构称为细胞器,这些细胞器悬浮在透明的胶状的____________中。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思考:

动物和植物共有的细胞器有哪些? 高等植物成熟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哪些? 动物细胞和低等的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 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哪些? 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哪些? 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哪些? 1.细胞中主要的细胞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2.线粒体由_____________围成,是细胞进行____________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______________”。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大约_____来自线粒体,普遍存在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中。

3.高尔基体是由成摞的____________围成的____________和小泡组成,植物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_____________的形成有关,动植物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______________的形成有关。

4.溶酶体是由____________围成的细胞器,内部含有多种___________,执行细胞内消化作用,是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_”。

5.中心体存在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中,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___________组成,与细胞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___的形成有关。

6.液泡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__细胞中,由___________围成囊泡,内部的液体为____________,它与细胞的_____________有关。

7.内质网是由____________围成的网状管道系统,它的作用是增大了细胞内的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的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内质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物质的_____________。

8.核糖体是椭球形的粒状小体,有的附着在______________中,有的游离分布在_________中,是_______________的场所。

9.叶绿体是绿色植物中_____________的场所,由____________围成,能将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是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____________提供的能量可供细胞中各种代谢活动使用,而能量的释放是由一系列蛋白质组成的酶催化完成的,这些酶又是由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参与合成、加工的。达标训练

1.下列各种细胞器或细胞结构中属于非膜结构的是()①高尔基体②叶绿体③中心体 ④液泡 ⑤细胞核 ⑥线粒体 ⑦核糖体 ⑧内质网 ⑨细胞膜

A ①④⑧⑨ B ②⑤⑥ C ③⑦ D ①③⑤⑦

2.绿色植物中与能量转换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A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B中心体和内质网 C高尔基体和叶绿体 D叶绿体和线粒体

3.与上皮细胞相比,在人心肌细胞中的数量显著增多的细胞器是()A 核糖体 B 内质网 C高尔基体 D线粒体

4.活细胞中,与酶的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A 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B 中心体和高尔基体 C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篇2:高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

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生物知识点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生物知识点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生物知识点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生物知识点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生物知识点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生物知识点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生物知识点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篇3:浅谈基本乐理知识结构的层次关系

一、从单音的理解到记谱法的学习

基本乐理最初是从单音开始学习的: 主要包括音的产生、音的性质、音的分类、乐音体系、音列、音级的分类及标记, 以及音的分组、音区、音域等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些基本知识予以识记, 结合演唱、演奏等表现形式, 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单音有关的基本常识。而在通常情况下, 即使你很会歌唱、乐感很好, 可是如果不会识谱就不能更好地走进正规学习音乐的这扇大门。这也是很多“门外汉”的通病和痛因所在。由此可以看出, 记谱法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记谱法主要包括识谱、记谱、译谱等方面的内容; 识谱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谱号来识别音名及音组; 记谱主要训练音符和休止符及带有附点的音符和休止符在五线谱和简谱中的规范写法, 以及在音位不变的情况下, 更改谱号的移谱练习等; 译谱主要针对五线谱与简谱的两种记谱形式中固定音名与唱名的变换与转换。结合记谱法识别音组及音名, 用音组的形式标记音名;在五线谱中书写规定的音符和休止符; 实现五线谱与简谱两种记谱方式之间的互译。除此之外, 节奏节拍、拍号分类、音值组合、连音符等知识点, 都要结合记谱法来学习。掌握以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就能够为演唱和演奏提供技术基础和服务。

二、从音高关系的层次变化进行知识的梳理

最初级的音高关系, 主要研究音的关系: 区分音级前后顺序和音高位置。相邻音级构成自然的关系, 相邻音高关系构成半音关系。等音其实也是属于这个行列中的, 它是一种特殊的音的关系: 即音高位置相等同。掌握音级的高低次序和音高位置的关系; 就能够判断音的关系, 以及找出指定音的等音。

音程指的是两个乐音之间的音高距离。从音程开始, 音高关系就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两个音之间第一次纵向描述音的位置: 根音即低音, 冠音即高音, 两音之间的度数和音数的计算都是由低到高开始的。同时还有音程的分类、转位及其协和性。这部分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是: 能够识别音程名称、转位标名称, 注明协和性;根据指定音构指定音程、转位标名称, 注明协和性。

和弦是通过音程的叠加而产生的更复杂形式。和弦与音程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原位和弦与原位音程的低音都是根音; 和弦的协和性由其构成的内部音程的协和性决定; 和弦也有转位。但是由于相比较音程而言, 又增加至少一到两个音, 即又增加了至少一到两个音程关系, 转位的数量、结构、名称随之也在增加。这部分知识点的最基本的要求与音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能够识别和弦名称、转位标名称, 注明协和性; 根据指定音构指定和弦、转位标名称, 注明协和性。而且, 由于常用的三和弦以及七和弦各自的原位与转位发生音位的改变, 考验学生对原、转位和弦的音程关系及低音位置与名称的准确区分和认真识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变能力。

根据音高关系, 将三种类型由浅入深进行学习, 不仅能使知识点的层次更加鲜明, 知识体系也更具有紧密型与联系性,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深入挖掘学生探索知识的潜力和能力。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学习, 印象也更为深刻。

三、调式调性的区别和联系

大、小调式作为西洋调式, 二者有很多的共性: 调式音级的构成、稳定音级的构成、音阶的分类。但是二者也有各自的不同之处: 大调的主音唱名对比小调的主音唱名,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调号找法。大调的稳定音级构成大三和弦对比小调的稳定音级构成的小三和弦, 形成了大调的明亮、开阔对比小调的暗淡、柔和。三种共同的音阶分类又各自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自然调式音级之间的音高关系形成对比, 和声调式由于增二度而形成的大调降六级、小调升七级。旋律调式各自上下行的对比和呼应。都显示着各自的特性和魅力。和声、旋律小调音阶更是在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族调式的学习应先明确正音与偏音的关系、理解音级的稳定性。音阶分类根据风格的不同又分为五声、六声、七声音阶三种。不同的调式类别造就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音乐风格。这也是它色彩的美妙之处。三种音阶分类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固定的调式: 分别以五个正音, 即宫、商、角、徵、羽为调式名称。调号的找法与音阶的写法与西洋大、小调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 无论哪种音阶, 最终我们都要唱名do去写调号, 根据指定音写调式音阶。

分别以七个基本音级作为主音而构成的调式就是中世纪的教会调式的原型, 大、小调式由于历史的演变和经常的使用, 已经从中脱离出来, 自成一格。而特种调式主要也是结合大、小调式来进行学习, 所以它们又被称为“特种自然大小调”。通过调式名称是否包含“利底亚”来确定其类型为近似大调, 从而实现大、小调的区分, 通过特殊音程关系确定变化音的音级位置来最终确定音阶类型。这部分内容根据所学专业的侧重的知识深度而不同。

调式调性的学习, 主要集中在对调性的把握和理解, 对音阶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明确音阶的书写顺序和书写方法。对不同调式的调号的找法, 主音的找法, 结合音乐作品, 通过分析旋律达到对调式类别的区分等, 都是非常重要的。调与调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综合各种调式的特点, 将调式之间的共性联系起来, 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体会。

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不识谱就意味着后续一切知识点的“免谈”。学音乐, 打好基础, 就一定要好好学习识谱, 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 飞得更高。

等音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等音程、等和弦、等音调这几项内容, 它们之间由于等音的存在着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音程、和弦、调式是乐理的三大核心体系, 重要的知识点都汇聚于此。音程、和弦对调式的影响也很深远: 调式中的音程与和弦都存在于调式音级中, 调式中的音程、和弦又可分为稳定与不稳定。不稳定的音级需要“就近”进入到稳定音级, 这称之为“解决”, 三和弦之间的和弦原、转位的连接, 以及属七和弦、导七和弦的解决等这些内容, 除了为后续课程打基础之外, 同时在键盘乐器的演奏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音乐理论课是一门音乐类的基础性课程,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最系统讲授音乐常识、音乐基本知识的课程。要想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 就要学会梳理知识结构及层次关系。

综上所述, 基本乐理的知识层次关系是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的。只有把知识结构的层次划分出来,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 更好地将知识点互相融合, 实现统一。

摘要:基本乐理作为音乐类的基础理论课程, 无论是在音乐本专业, 还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均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门音乐理论课, 它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伴有枯燥性。作为指导实践的一门理论课, 它又有自己独特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基本乐理,记谱,音高,层次

参考文献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

篇4:高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

1.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细胞膜有密切关系

B.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C. 线粒体内膜上只分布着合成ATP的酶

D. 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

2.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会影响主动运输

B. 所有有机物都在内质网上合成

C. 有叶绿体的细胞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D. 溶酶体可消化细胞器碎片

3. 下列有关实验课题与相应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的制备利用蒸馏水使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吸水涨破

B. 分离细胞器利用了差速离心法

C. 观察线粒体利用甲基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

D.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4. 嗅觉受体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对该图有关内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共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B. ②为糖蛋白,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

C. ①为多肽,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D. ③为磷脂双分子层,作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5. 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和叶绿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

B. 线粒体和叶绿体为双层膜结构,增大了反应的膜面积

C.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叶绿体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D. 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6. 科学家用含3H标记的亮氨酸的培养液培养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下表为在腺泡细胞几种结构中最早检测到放射性的时间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细胞结构\&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高尔基体\&靠近细胞膜的囊泡\&时间/min\&3\&17\&117\&]

A. 形成分泌蛋白的多肽最早在核糖体内合成

B. 内质网膜向内与核膜膜相连,向外与细胞膜相连

C. 高尔基体具有转运分泌蛋白的作用

D. 细胞膜将囊泡分泌到细胞外

篇5:生物细胞基本结构教案

(二)细胞器:讲解细胞器的概念。

1、线粒体:——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粒状或线头状小体。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实验研究能力。)

从了解分布特点入手,推测该细胞器的功能。因为其他方法会伤害细胞不能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准确作用。而且提取出来的细胞器必须在了解功能的前提下,人为设置相应的环境才能进行活动。

提供资料供学生分析推测:

每个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一般为1~50万个。大鼠肝细胞平均800个(500~1400);小鼠肝细胞有2554个;人的肝细胞2000个;精子尾部20~30个(密度极高);人肾小管上皮细胞800个;多核变形虫内50万个;玉米根冠细胞100~3000个。一般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少。生理活动高的细胞如脊髓的运动神经细胞和分泌组织的分泌细胞数目多。

①分布:所有活细胞中。耗能多的细胞中数量多。

②作用:为生命活动供能。(大约占95%)

学生阅读:26页课文并进行分析讨论,了解线粒体的作用。(为第二章的学习做准备)。

(1)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2)葡萄糖怎样释放能量?一般需要哪些条件?

(3)主要场所的含义?

如此重要的动力工厂一旦受到伤害结果不堪设想,因此需要重点防护。

③结构:(双层膜的保护,以示重要)

问题讨论:线粒体的结构特点对其生理功能的意义?(嵴:面积大、基粒:集中高效率)

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介绍线粒体的自主性遗传和线粒体的起源。对于一般学生只介绍线粒体内含有遗传物质,可以相对独立的控制其本身的遗传和变异。点到即可,不要展开。

线粒体的自主性:(相对独立遗传的基础)

具有环状DNA、RNA等与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有关的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性。

与线粒体同等重要的另一类细胞器是质体。

2、质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其中的叶绿体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细胞器。

在番茄果肉细胞、红辣椒果皮等果实、花卉组织中可见到成红色的质体——有色体。有色体使植物组织呈现黄——橙红系列的美丽色彩。

在叶肉细胞、绿色幼茎的皮层细胞中、未成熟的果皮内、衣藻和水绵等植物细胞内均可见叶绿体。

①分布:植物体特有。

②类型: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

(1)白色体与有色体的关系;原质体与白色体和有色体。

(2)有色体的颜色、分布、表现效果。注意区分类胡萝卜素与花青素的色彩和位置等特点。

(3)叶绿体的分布、形状、行为;叶绿体与叶绿素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及词组的正确使用。

③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数量:一般叶肉细胞内10~100个最多可达260个。

形态和行为:大约10倍于线粒体。光镜下清晰可见。在高等植物细胞内多数为扁椭圆体(长轴一般为3~10μm,厚1~5μm)。可以根据光线强弱移动或转换方向……。有应激反应是生命的体现。

叶绿体在弱光下以面积转向光源;强光下则以侧面或顶面朝向光源,或叶绿体向细胞侧面转移,或者堆在一起互相挡光。因为直射的强光会形成光抑制,使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受损伤——生命的化设计。

与线粒体进行比较。注意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问题讨论:

(1)与线粒体结构方面相似的是?不同的是?

(2)基粒的特点(与线粒体的不同)?意义?

叶绿体的膜面积:1克菠菜的叶绿体外膜面积大约为400cm?,内膜面积大约60m?而一个植物体的光合作用膜面积是非常大的!

(3)叶绿体颜色的特点?说明了什么?

简单介绍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影响因素:

叶绿素含量高;温度等因素对色素的影响;不同色素对光的吸收不同;不同环境中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别。

结构:

叶绿体的自主性:叶绿体有自己的ADP和ATP库,不与细胞质中的进行交换。 含有DNA、RNA、核糖体。但是受细胞核控制。

叶绿体内有淀粉粒、脂类滴等,对于维持渗透压有意义。

总结: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异同……。(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体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细胞器

分布

作用

结构(被膜、基粒、酶、色素)

线粒体

活细胞都有

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

双层膜

基粒在内膜上非膜质

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无色素。

有核酸

叶绿体

能光合作用的细胞

光合作用的场所。

基粒为膜质结构。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有光合色素。

重点强调要点,引起注意。

3、内质网

①分布:外连细胞膜内接细胞核核膜。

学生观察描述:内质网的形态、结构特点和意义?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②结构:单层膜质囊、泡、管连接而成。

③作用以及意义:加大代谢面积;空间分隔;加工运输的通道。

外运的蛋白质多是由粗面型内质网加工运输,并靠出芽方式形成运输泡。运达高尔基体后分泌出细胞。突出体现膜的流动性,及细胞内膜系统是有机整体的特点。

内质网上的颗粒是另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4、核糖体

名称的来历:核糖核蛋白体

成分:蛋白质、RNA、酶。

核糖体是所有细胞都具有的细胞器,说明什么?数量上与其他细胞器有什么区别?细胞内还有什么前面没有提到,而对于细胞不但必不可少而且需求量很大的物质呢?

作用: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实际上是合成肽链的场所。它们是如何工作的?(捕捉核内输出的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控制氨基酸的组装制造蛋白质。具体内容见遗传变异部分。)在细胞中它们多成团聚体存在,意义?(充分利用信息,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问题:不同细胞二者比例不同,肝和胰腺等腺体细胞中附着型核糖体可高达80%。这是否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肽是如何变成蛋白质?又是怎样加工并分别分配到到细胞内外的呢?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是如何分泌出细胞?

科学家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或标记氨基酸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5、高尔基体:(突出连续变化的特征。体会生命的运动性)

结构:膜质囊、泡。

高尔基体具有极性,靠近细胞中心的是形成面,另一面是成熟面。这两个面的形态、化学组成、功能都不相同。在形成面有许多小囊泡,它们是由附近的粗面型内质网出芽形成的运输泡。他们不断地与高尔基体的扁平囊融合,使之扩大。成熟面的大囊泡也叫分泌泡或浓缩泡。

高尔基体的作用是把内质网的分泌泡接收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运到细胞的特定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交通枢纽。将各种物质分离、浓缩、转运。

一个细胞内的高尔基体数量与细胞的发育和状态有很大关系数目可以从0到上万个。如腺体细胞、藻类假根处的细胞(分泌粘多糖)高尔基体特别多;细胞分裂快结束时在赤道板处会聚集好多高尔基体。(微管牵引高尔基小泡到达一定位置与内质网等共同构成细胞壁)

根据放射自显影技术、细胞碱性染料标记原料(跟踪糖的形成)和分析高尔基体的分布特点总结高尔基体的功能是什么?

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细胞核附近,还有一种细胞器叫做

6、中心体:

分布: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观察其表现,在细胞分裂时特别重要。(见39页图)中心体的含义是什么?(位置、行为)可以用磁铁吸引大头针运动来进行演示

作用:参与细胞分裂。

成分:蛋白质 微管结构

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组成。

7、液泡:一般植物细胞都有。单细胞动物体内的伸缩泡也可看作是液泡。

(1)你估计液泡是如何产生的?(来源、形成、描述发育过程。)初中根尖细胞的发育部分曾经学过。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否一样?分布特点?

(3)结构特点?

结构:膜质泡

(4)液泡中可能会有哪些成分?

(5)液泡的作用?(提醒注意:细胞液与细胞质基质不同)

作用:储存水、盐、花青素、有机养料等;保持植物体形态;影响细胞吸水。

8、溶酶体:简单讲解。

学生总结归纳整理笔记:

(1)比较结构特点方面的异同,将细胞器归类?

(2)分布特点:

细胞壁(动物和人的细胞没有)

质体、大液泡(植物细胞特有)

中心体(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有)

(3)各结构的功能: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分泌

内质网——代谢工作面、膜库、加工和运输的通道

液泡——水和养料的仓库;维持形态

中心体——参与细胞有丝分裂

溶酶体——水解酶的仓库,可使死亡的细胞解体。

篇6:高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45分钟。

2.答第I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第I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所示四种不同生物,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乙的主要区别在于乙具有细胞壁 B.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丙具有拟核 C.甲和丙的主要区别在于甲具有细胞结构 D.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丁没有核膜 2.下列没有涉及到细胞间信息交流过程的是()

A.花粉与柱头相结合 B.高等植物细胞间依靠胞间连丝相互交换某些物质

C.抗体与抗原结合 D.甲状腺细胞表面糖蛋白结合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3.下列有关生物体化学元素的组成,正确的是().. A.组成生物体和组成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多 B.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D.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

4.下图甲、乙、丙为组成生物体的相关化合物,乙为一个由α、β、γ三条多肽链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共含271个氨基酸,图中每条虚线表示由两个巯基(—SH)脱氢形成一个二硫键(—S—S—)。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为组成乙的基本单位,且乙中最多含有20种甲 B.由不同的甲形成乙后,相对分子量比原来少了4 832 C.丙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且在乙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D.如果甲中的R为C3H5O2,则由两分子甲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16个H 5.将有关生物材料直接制成临时装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菠菜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中具有多个叶绿体 B.花生子叶细胞中存有在多个橘色脂肪粒 C.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数目较多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细胞核清晰可见 6.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其核仁较大,染色体数目较多

B.细胞膜上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多种化学反应同时进行,而互不干扰 C.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基础 D.核膜上的核孔是DNA和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7.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是()

A.淀粉、脱氧核糖、乳糖 B.葡萄糖、淀粉和果糖 C.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 D.麦芽糖、果糖、乳糖 8.胰岛素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分别是()

A.蛋白质、固醇类 B.蛋白质、糖类 C.脂类、糖类 D.固醇类、磷脂 9.幼小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不断增大时,植物体内新陈代谢活跃,生长迅速;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不断减小时,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减弱,生长缓慢。下面解释正确的组合是()①结合水是构成植物细胞结构的一部分 ②结合水参与某些代谢反应 ③自由水是各种代谢活动的介质 ④自由水参与某些代谢反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下列前项是被鉴定的有机物,中项是使用的试剂,后项是反应所产生的颜色。前、中、后三项相对应的是()

A.淀粉--双缩脲--蓝色

B.脂肪--苏丹Ⅲ--橘黄色 C.蛋白质--斐林试剂--紫色 D.还原糖--碘液--砖红色 11.水稻叶肉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共有的细胞器是()

A.叶绿体、线粒体和中心体 B.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C.线粒体、内质网和中心体 D.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12.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A.DNA和糖类 B.DNA和蛋白质 C.RNA和糖类 D.RNA和蛋白质 13.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的是

14.人体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碎片或衰老的红细胞,在白细胞中与这些物质消化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为()。

A.溶酶体 B.核糖体 C.液泡 D.中心体 15.下列物质中不能以跨膜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是()..A.脂质分子 B.K C.胃蛋白酶 D.苏氨酸

16.当新鲜的洋葱表皮细胞在a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刚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对该洋葱表皮细胞进行下面处理可能使其复原的是()

+A.转入0.25a浓度的蔗糖溶液中 B.转入3a浓度的蔗糖溶液中 C.转入2a浓度的蔗糖溶液中 D.转入4a浓度的蔗糖溶液中 17.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人鼠细胞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的内质网一般不发达 C.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 D.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囊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18.有人利用真核单细胞生物a、b做了如下实验,这个实验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c性状发生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信息共同决定的 B.控制c性状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质 C.控制c性状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核

D.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一切性状的发生

19.下列关于高倍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牙签消毒,实验前漱口都是为了保证该实验的准确性

B.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一滴0.9%的NaCl 溶液,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C.在高倍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活细胞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D.高倍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线粒体有2层磷脂分子层

20.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下图所示。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器甲是线粒体,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其中被彻底氧化分解 B.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若细胞器丙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 D.醋酸杆菌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甲和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1.(20分,每空2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属于(填“植物”或“动物”)细胞,B是,区别是。(2)图A中③是,⑥是,它是细胞合成 的场所。

(3)图B中有三种细胞器未标上编号,请你用⑥、⑦、⑧分别给予标上,并写上它们的名称:[⑥],[⑦],[⑧]。

(4)若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对图A细胞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现象是。22.(12分,每空3分).分析下列事实,回答有关问题。

事实一:在正常人的血浆中,NaHCO3的含量约为H2CO3含量的20倍。当血浆中的NaHCO3含量减少时,会形成酸中毒;当血浆中的H2CO3含量减少时,则形成碱中毒。

事实二:在初生蝌蚪或幼小植物体内,当自由水的比例减小时,机体代谢强度降低;当自由水的比例增大时,机体代谢强度升高。

2+2+事实三:Mg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碳酸钙和磷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和牙齿的主要成分。

事实四:人体某些组织的含水量近似,但形态却不同。例如,心肌含水量约为79%而呈坚韧的状态,脑中含水量约为84%而呈溶胶状。

(1)事实一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事实二中现象的全面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实三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对事实四中差异的正确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8分)下图表示细胞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请依据主要功能分析回答:

(1)A是指________;E在动物肝细胞中是指________,在植物块茎细胞中主要是指________。

(2)F是指________;它是由B________组成的,除此之外,脂质还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3)C是指________;由m个C构成G物质时,其相对分子质量里最多可减少________。(4)四大有机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时,产热量最高者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大有机物都含有的化学元素是________。

细胞的分子组成及细胞的基本结构 答案

1-5:CCCCA 6-10: BCACB 11-15: DBCAC 16-20: ABCDC 21.(1)动物 植物 无细胞壁和液泡,有中心体(2)高尔基体 核糖体 蛋白质(3)叶绿体 内质网 液泡(4)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22.(1)无机盐具有调节酸碱平衡(pH)的作用

(2)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细胞内生化反应的介质,并参与某些代谢反应,参与体内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

(3)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4)组织器官的形态差异与生物体内水分的存在形式有关,心肌、脑组织中的水分主要以结合水形式存在。

23.答案:(1)葡萄糖 肝糖原 淀粉(2)脂肪 甘油、脂肪酸 磷脂 固醇(3)氨基酸 18(m-1)(4)脂肪(5)C、H、O

细胞的分子组成及细胞的基本结构 答案

1-5:CCCCA 6-10: BCACB 11-15: DBCAC 16-20: ABCDC 21.(1)动物 植物 无细胞壁和液泡,有中心体(2)高尔基体 核糖体 蛋白质(3)叶绿体 内质网 液泡(4)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22.(1)无机盐具有调节酸碱平衡(pH)的作用

(2)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细胞内生化反应的介质,并参与某些代谢反应,参与体内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

(3)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4)组织器官的形态差异与生物体内水分的存在形式有关,心肌、脑组织中的水分主要以结合水形式存在。

篇7:高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

一、实验材料和试剂

1、材料:洋葱根尖分生区(可用葱、蒜代替)

2、试剂:①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1:1等体积混合)②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

二、实验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

2、装片的制作

① 解离:取根尖2—3mm(根尖分生区),放入盐酸酒精(1:1)混合液中,解离3—5min。

(目的:使组织酥软、细胞相互分离,以便制成单层细胞。)② 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清水漂洗10min。(目的:洗去盐酸,以便碱性染料染色;防止解离过度)

三、染色: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3—5min。

(目的:使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原理:碱性染料能将染色体染成深色。)③ 制片:取出根尖,放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载玻片(或用铅笔的橡皮头轻轻压载玻片)。(目的:获得单层细胞,有利于观察。)

3、观察

① 低倍镜下找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② 找到分生区换高倍镜计数

③ 观察顺序:中期、前期、后期、末期、间期。

四、注意事项

1、切取的根尖不宜过长,否则不容易找到分生区。

2、装片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四个步骤不能省略,不能颠倒。

3、使用显微镜寻找细胞时应边观察边移动,找到正方形排列密集的细胞即为分生区细胞。

4、观察结果中,处于间期的细胞个数应是最多。(分裂间期占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

5、观察时,如果视野中的细胞全处于分裂间期,则应移动装片,在下一个视野中寻找分裂期细胞。

篇8:高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

一、掌握学习目标, 联系各个概念

高中生物的课程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一共六大模块, 每个模块都有若干个主题, 因此, 运用知识结构教学方式, 要先掌握好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 再将每个模块内的每个主题的概念, 进行科学衔接与联系。学生面对生物学中各种奇妙的生命现象, 单纯的语言描述令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 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利用图表了, 图像的形象直观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图表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不但可以容纳更大的信息量, 而且可以使学生快速获取生物知识信息, 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认识会更加深刻。图表可以将生物学的多结构、多层次化的知识点, 进行提炼、加工、归类, 将各个知识点的概念、规律和原理进行有机的组合。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相关内容时, 可以将昆虫、两栖类、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特点进行比较。如下表1:

二、书写实验日记, 理论联系实践

在生物实验中, 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探究, 鼓励学生一实验一日记, 结合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多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以减少学生对微观结构知识认知的困难程度, 学生可以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将实验体会从生物学角度进行阐述,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交流, 请教教师, 可以顺利突破学习难点, 领悟到生物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生物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的同时, 生物理论知识也得到逐步提升, 有助于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从而更加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例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课中, 学生可以做如下记录实验日记:

(一) 实验原理: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 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散布于细胞质中, 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 健那绿染液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通过染色, 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处于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二) 实验材料:新鲜的藓类的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新配制的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 (将0.5g健那绿溶解于50m L生理盐水中, 加温到30-40摄氏度, 使其充分溶解)

(三) 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

(四) 方法步骤:

1.观察叶绿体

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2.观察线粒体

染色→制片→低倍镜下找到口腔上皮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五) 备注提示:

1.观察叶绿体时选择藓类叶的原因:藓类属于低等植物, 叶片是绿色的单层细胞, 不需加工即可进行观察。

2.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的原因:保证细胞器的正常形态并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 否则, 细胞失水收缩, 将影响细胞器形态的观察。

三、联系现实生活, 指导学习方向

《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生物学知识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保护、医疗保健、经济活动等等, 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学生在生活中将生物学以致用, 可以逐渐完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对未来的人生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中, 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信息之间的传递与能量的转换, 深入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经过在生活中的观察、分析、领悟, 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到生物的本质所在, 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综上所述,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运用知识结构教学法,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 学习起来更加轻松。首先要掌握好生物学每个单元的总体学习目标, 结合利用图表制作, 将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图文展示, 一目了然, 更易于理解。坚持写实验日记, 可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 从实践到理论的学习过程, 知识掌握更加牢固。生物学体现在生活中, 生活中无处不生物, 生物教学融于生活教育, 可以使学生的生物科技世界得到有效拓展, 提高在实践中探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鸿, 杨元璋.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教材与大纲教材实验部分的比较分析[J].生物学教学, 2007 (10) .

[2]周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J].中学生物学, 2006 (06) .

篇9:高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

1. 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电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膜呈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B. 线粒体的脂质单分子层的面积大于线粒体表面积的4倍

C. 人的成熟红细胞吸水涨破后离心,沉淀物中即可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D. 溶酶体膜不被其内的水解酶分解是因为其不含蛋白质

2. 下列与细胞膜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的密切接触可导致细胞膜解体

B. 受精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关系密切

C. 神经冲动的传导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D. 白细胞吞噬病菌体现了细胞膜具有免疫功能

3. 下列有关分泌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可能存在的是( )

A. 吸收的氨基酸: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B. 合成的细胞膜蛋白:高尔基体→核糖体→细胞膜

C. 转录的mRNA:细胞核→细胞质基质→高尔基体

D. 合成的DNA聚合酶: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核

4.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关于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凡是细胞中含有叶绿体的生物就一定是自养生物

B. 原核细胞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C. 真核细胞中的细胞骨架都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

D. 细胞质基质中含有多种酶,是许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5. 下列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实例的是( )

A. 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与肝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

B. 吞噬细胞对抗原处理后,以直接接触方式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C.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

D. 细胞内通过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

6.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篇10:高一生物《细胞增殖》说课稿

《细胞的增殖》是人教版必修1第6章第1节。本节内容较多,可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此次说课主要围绕第一课时展开。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四部分知识。在细胞增殖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既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同时也可为后续学习选修模块做好了铺垫。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课,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是必修课。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但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于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运用演示法,直观教学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此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主要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及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细胞形态特点。

2.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在探究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会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一系列的问题:大象和老鼠体型大小不同,它们的细胞大小又是怎样的?细胞会不会无限长大?我们由一颗受精卵长成现如今的我们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细胞的增殖。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新课教学

在这一环节主要讲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四部分内容。

对于第一部分的讲解,我会采用演示实验法,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完成书上所给出的表格,待实验做完之后结合着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随后共同总结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及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利用琼脂块类比细胞,通过颜色变化来模拟物质在细胞中的运输速率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摒弃了满堂灌的教学思想。

对于第二部分的教学,首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过程及其体内的细胞更替去认识细胞增殖。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之后,通过设疑: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是如何保持其遗传特性的稳定呢?细胞增殖包括哪几个阶段?由此引出细胞增殖一般包括物质准备阶段和细胞分裂两个阶段。之后,通过动画说明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并强调有丝分裂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从而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接下来,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予以突破。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flash动画图,先让学生明确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其中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又将分裂期划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由于此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会依次给大家播放各个时期的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讨论各时期的细胞变化特点及染色体形态特点,同时会结合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会分别总结出各个时期染色体形态变化的顺口溜。待学生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并及时组织学生对比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让学生在头脑中自主构建整合出思维导图,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有丝分裂的过程及意义。

关于无丝分裂这一部分,利用动画给大家简单讲述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最后,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会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将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绘制出来,这样,内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绘图能力。

3.课堂小结

以问答的形式共同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4.布置作业

篇11:高一生物细胞凋亡教案2

要点提炼

死亡是生命的普遍现象,但细胞死亡并非与机体死亡同步。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来控制的正常的组织中,经常发生“正常”的细胞死亡,它是维持组织一个自然过程。机能和形态所必需的。这种正常死亡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现象。

细胞凋亡是指在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基因控制的,按照一定程序发生的细胞死亡,因而细胞凋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1.细胞凋亡的过程和机制 细胞凋亡发生时,器官和组细胞凋亡是借用古希腊语,表示细胞像秋天的树叶一样凋织并没有发生坏死现象,即不发落的死亡方式。1972年Kerr最先提出这一概念,他发现结扎大生炎症。而当细胞受到急性强力鼠肝的左、中叶门静脉后,其周围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但由伤害时立即出现的早期反应。包肝动脉供应区的实质细胞仍存活,只是范围逐渐缩小,其间一括胞膜直接破坏,然后发生炎症些细胞不断转变成细胞质小块,不伴有炎症,后在正常鼠肝中(如下图)。也偶然见到这一现象。与细胞坏死是有区别的。细胞凋亡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凋亡的起始:细胞皱缩,细胞连接消失,内质网膨胀,染色质固缩、分块,位于核膜上。

②凋亡小体的形成:核膜破裂,染色体断裂为大小不等的片断,与一些细胞器聚集后被内折的细胞膜包围,在细胞表面形成许多泡状和芽状的突起,这些突起叫做凋亡小体(如下图)。

细胞凋亡的过程是细胞机能的退化,进而细胞形态结构的破裂,然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③细胞的解体:凋亡小体逐渐与细胞分离,脱落至细胞间质,最终被周围的细胞吞噬并消化。

探究活动

细胞凋亡的机制

【实验1】 蛙胚发育22天时,前脑两侧向外凸出,形成视泡。视泡与外面的外胚层上皮接触,诱导后者形成晶状体,随后在视杯和晶状体共同诱导下外面的表皮形成角膜。如果把视泡切下,移植到头部任何部位,亦可诱导与其接触的上方外胚层发育为晶状体。在胚胎细胞分化中,诱导作用普遍存在,它对个体发生和建成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2】 激素对细胞分化的影响可看作是远距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在动物个体发生中比较普遍存在。例如

要点提炼

动物在一定的胚胎发育时期,一部分细胞影响相邻的细胞使其向一定方向分化的作用称为胚胎诱导。眼的发生是胚胎诱导的典型例证。

细胞凋亡的发生是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的,甲状腺激素对发无尾两栖类的幼体发育要经过一变态阶段,在此阶段中发生的变化有蝌蚪的尾鳍和尾部被吸收,前后肢形成等。这些变化与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有关系。幼体发育到一定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便引起变态。人类胎儿时期,指(趾)间组织和尾部组织也发生与蝌蚪尾部退化相类似的变化。

2.细胞凋亡的意义

叶落归根是因为树叶的自然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人和生物的最基本组成元素——细胞到了一定时期也会像树叶那样自然死亡,但是这种死亡是对于个体的正常发育、代谢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这种细胞死亡对于胚胎发育是必需的,比如,蝌蚪变形成为青蛙就是如此。在人类胚胎,手指与脚趾的形成中也需要一部分细胞程序性死亡,如此才可能生成指、趾。同样,在大脑发育的最初阶段程序性细胞死亡也决定着大量神经细胞的产生与消亡。

(2)有利于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无论在发育期还是在成人体内,既有大量的新细胞产生,也有大量的旧细胞死亡,这是生物体的一种自然现象。为了维持机体组织中适宜的细胞数量,在细胞分裂和细胞死亡之间需要一种精确的动态平衡。由于这种生成与死亡的有序流程,在胚胎和成人期便维持着人体组织的适宜细胞数量。而这种精密地控制细胞的消亡过程就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3)有利于清除体内的有害细胞。关于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健康的机体中,细胞的生与死总是处在一种良性的动态平衡中,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人就会患病。比如,癌症就是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而造成的。而在艾滋病病毒的攻击下,不该死亡的淋巴细胞大量死亡,人的免疫力遭破坏,艾滋病便发作。

3.细胞凋亡与人类健康

(1)细胞凋亡过度造成的疾病:细胞凋亡也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病毒和细菌侵袭人体细胞的机理。除了AIDS,另外一些疾病,如帕金森氏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症)等都是由于很多正常细胞被不正确地启动了程序性死亡过程而造成细胞过量死亡。

(2)细胞凋亡不足造成的疾病,如上面提到的肿瘤的发生等。有了对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认识,还可把这种认识应用和深化到一些严重威胁人类疾病,如癌症的防治上。比如,目前临床许多治疗方法是建立在刺激细胞“自杀程序”的基础上的。这是一种非常有意味和挑战性的工作,可以预言,通过进一步研究能够找到更精确的方式来诱发癌细胞的细胞死亡,从而战胜癌症。

育起促进作用。

思维拓展

大脑的发育初期,具有大量的神经细胞,发育的过程就是大量的无用神经元的死亡。要点提炼

正常的生命需要细胞分裂以产生新细胞,并且也要有细胞的死亡,由此人体和生物的器官才得以维持平衡。

没有了正常的细胞凋亡,人与动物体将会得病。癌症是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而造成的。

全析提示

帕金森氏综合症是以震颤、肌强直、体位反射消失为特征的综合症,是60岁以上老年人多发病之一,往往与老年痴呆伴发。

思维拓展

篇12:《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反思

本章内容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因此,学生在课堂后期会出现疲倦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并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得课堂活泼生动些。在教材的内容方面进行相对简单化的处理,由于是高一的新生,没有基础所以很多的东西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如细胞器的分工,我可以把它比喻成工厂,以汽车的一个简单的生产线的视频说明汽车的生产流程和各个车间部门的协调配合,以此来引出细胞内部个各个细胞器的协调配合也像工厂的各个车间一样。一方面能使学生更能理解重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时我会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预习,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回答。比如关于每种细胞器的功能,“飞翔的鸟类与不飞翔的`鸟类的胸肌细胞相比,那种细胞器多?运动员与缺乏锻炼的人比那种细胞器多?”之后举例说明心肌、肝脏、骨骼肌等器官中线粒体的数量不同来引出线粒体的数量与细胞的新陈代谢强度成正比的,从而引出线粒体的功能。学生们的接受情况很好。对习题的处理,本章内容关于记忆的知识点相对较多,所以必须及时进行做题巩固。

篇13:细胞放射生物学参数的分析

在电离辐射敏感性的研究中, 常用一些生物物理模型来拟合剂量存活曲线[2], 其中最常用多靶单击模型[7]。拟合剂量存活曲线较为复杂, 需要计算机辅助。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 是国际上流行并具有权威性的非统计专业人员应用最多的统计软件[8,9]。本研究将介绍采用SPSS拟合放射剂量存活曲线的方法, 并探讨PEGFP-N1对鼻咽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有无影响, 为将来筛选新的临床放射增敏剂, 提高治疗增益比提供部分理论和技术依据。

细胞存活曲线的定义为:根据不同的剂量和相应的不同生存率绘制出来的曲线。对于细胞, 存活率是剂量的指数函数, 这是最简单的情况。指数关系的特点是:增加一定剂量, 一定比例 (而不是数量) 的细胞被杀死。由于射线损伤的随机性, 如果每个细胞平均受一次致命损伤, 那么有些细胞受一次损伤, 有些细胞受多次损伤, 有些细胞没受损伤。主要意义如下:目前应用较多的是fertil等建立的克隆形成率分析法, 是用多个剂量的多个克隆存活分数进行数学模型拟合。可通过简单的多靶单击模型S=1- (1-e-D/Do) N拟合剂量存活曲线, 主要获得N、D0、Dq和SF2等多个放射生物学参数。这些衡量放射敏感性的参数能较真实全面的反映细胞放射生物学特性, 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胞放射敏感性分析。该种拟合获得的N、Dq、Do和SF2值, 可从不同角度反应细胞放射敏感性:N值是曲线指数部分外延至Y轴的截距, 称外推值, 反映细胞对放射引起损伤的修复能力, N增大表示细胞修复能力增强, 杀死细胞所需剂量增大, 放射抗拒性增强;Dq为细胞受损所需准阈剂量, Dq增大, 细胞存活曲线肩区增宽, 放射抗拒性增强;Do为曲线指数区下降63%所需的剂量, Do越大, 放射抗拒性越强;2Gy时存活分数SF2是代表细胞放射敏感性的重要指标, SF2越大, 放射抗拒性越强。式中SF为受到剂量照射的存活分数;存活曲线的直线部分斜率的倒数为Do值, 称为细胞的平均致死剂量, 为使存活率下降63%所需剂量。若将直线部分外推与纵坐标相交点的数值称为外推值n, 代表细胞内靶的个数或所需击中靶的次数。由纵坐标1.0处作一条与横坐标的平行线, 与外推线的交点在横坐标上投影点的数值即为Dq, 称准域剂量, 代表细胞累积亚致死性损伤的能力, 为克服肩区的剂量[2]。

Kellerer和Rossi于1972年提出了细胞剂量-存活曲线的线性平方模型, 即连续弯曲模型[2], S=exp (-αD–βD2) , 式中S为照射D剂量后的细胞存活率, α和β是常数。α代表起始斜率, 决定低剂量照射下损伤的程度;β代表效应的超线性部分, 是造成曲线的弯曲和产生分割剂量的节制效应, 其贡献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加大。α/β值是衡量修复效应的一个重要指标, α/β值越大, 表明细胞修复能力越弱[10]。而细胞的修复能力直接影响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和分次照射的细胞生物学效应, 因此α/β值似可作为衡量细胞放射敏感性和分次照射细胞生物学效应的一个指标。

亚致死损伤修复程度和存活曲线弯曲度的相关性很好, 这是因为两者都是同一基本现象的表现[11]。α/β值与细胞的亚致死损伤修复相关[12], α/β值越大, 表明该细胞的修复能力越弱;文献[13]还表明, α/β值与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之间呈正相关。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RPMI 1640培养基和胎牛血清购自Hyclone公司, Lipofectamine TM2000购自美国Invitrogen英杰生命技术有限公司, G418购自GIBCO公司。质粒p EGFP-N1昆明动物研究所提供王文研究员惠赠。质粒经大量扩增提取、酶切电泳鉴定后保存。鼻咽癌HNE1细胞株购自湘雅医学院细胞库。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1640完全培养基, 37℃、5%CO2条件下培养。使用F34-1型深部X线机照射。

1.2 方法

1.2.1 基因转染方法

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TM2000介导p EGFP-N1质粒至HNE1细胞中。具体步骤如下:取指数生长期的细胞, 以3×105密度接种于六孔板中, 37℃、5%CO2条件下培养24h, 细胞生在达到80%~90%覆盖。准备2.5∶1比例的脂质体/DNA混合物, 以确定每个细胞系的最佳比例。 (1) 溶液A:用1640稀释2.5μg DNA (重组CK13) 到总体积250μL (10μg/m L) 室温静置5min。 (2) 溶液B:用1640稀释10μL脂质体到终容积250μL室温静置5min。 (3) 混合溶液A和B, 轻柔混合 (不要振荡) , 室温孵育20min, 以便脂质体/DNA混合物形成。然后逐滴加入500μL脂质体/DNA混合物, 并使之均匀分布。于37℃、5%CO2件下继续培养6~8h后。加入20%胎牛血清的1640完全培养基。置37℃、5%CO2培养基中再培养24h后1∶4传代。G418抗性筛选, 筛选浓度为500μg/m L, 在G418筛选浓度下持续培养14d后, 挑出单克隆, 扩大培养, 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见绿色荧光, 转染细胞均稳定传代3个月以上。

1.2.2 克隆形成实验

(1) 取对数生长期的单层培养细胞, 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并吹打成单个细胞, 把细胞悬浮在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备用。 (2) 将细胞悬液作梯度倍数稀释, 以400~4000个/孔的细胞密度接种于六孔板中, 12h后用X线照射, 放射剂量分别为0、0.5、1.0、2.0、4.0、6.0、8.0Gy, 每剂量设3个平行样本。照射源为VARIAN2300C/D型双光子直线加速器。剂量率为200 c Gy/min, 距靶源30 cm, 射野大小为15cm×l5cm, 把培养板置于照射野中心, 照射结束后进行常规细胞培养。37℃、5%CO2件下继续培养10~14d后, 经常观察, 当培养板中出现肉眼可见的克隆时, 终止培养。弃去上清液, 用PBS小心浸洗2次。4%的多聚甲醛固定15min。然后去固定液, 加适量0.4%Giemsa染色液染30分钟, 然后用流水缓慢洗去染色液, 空气干燥。在显微镜 (低倍镜) 计数>50个细胞的克隆数。计算每组均值。克隆形成率PE (plating efficiency) = (克隆数/接种细胞数) ×100%, 存活分数SF (surviving fraction) =克隆数/ (接种细胞数×PE) 。采用单击多靶模型和线性二次函数拟合细胞放射剂量存活曲线分别求出放射生物学参数D0、Dq、N和α、β、α/β、SF2值。

2 放射剂量存活曲线的生物物理模型

2.1 单击多靶模型

该模型假设在细胞死亡前有两个或多个靶受到一次击中, 细胞存活分数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 S为受到剂量D照射的细胞存活分数;D0为曲线指数区存活率下降到照射前的37%所需的照射剂量;N为外推数或靶数。若从存活分数1.0 (100%存活) 处作一条与横坐标平行的线与存活曲线直线部分的外推线相交, 交点在剂量轴上的投影点即为准域剂量 (Dq) , N和Dq的大小代表细胞累积亚致死性损伤的能力。计算公式如下:Dq=D0·In (N)

2.2 线性平方模型

由Kellerer和Rossi提出[14], 可用下式表示:S=e- (αD+βD2)

3 SPSS拟合放射剂量存活曲线程序

见表1。

具体程序:

3.1 准备分析数据

在SPSS数据编辑窗口建立变量“D”和“SF”两个变量, 把表1中的数据分别输入“照射剂量”和“HNE1-O组”与“HNE1组”对应的变量中。

3.2 启动线性回归过程

单击S P S S主菜单的“A n a l y z e”下的“R e g r e s s i o n”中“Nonlinear”项。

3.3 设置分析变量

设置因变量:从左侧的变量列表框中选择一个因变量进入“Dependent (s) ”框。本例子选“照射剂量[D]”变量为因变量。

3.4 设置参数变量和初始值

单击“Parameters”按钮, 在对话框内设置参数的初始值。

“Name”框用于输入参数名称。

“Starting”框用于输入参数的初始值。

输入完参数名和初始值后, 单击“Add”按钮, 则定义的变量及其初始值将显示在下方的参数框中。需要修改已经定义的参数变量, 先用将其选中, 然后在“Name”和“Starting”栏里进行修改, 完成后点击“Change”按钮确认修改。要删除已经定义的参数变量, 先用将其选中, 然后点击“Bemove”按钮删除。

在本例逻辑斯蒂模型中估计的参数有“D0”和“N”两个参数变量。设置初始值为:D0=1;N=1。

3.5 输入方程式

在“Model Expression”框中输入需要拟合的方程式, 在该方程中包含自变量、参数变量和常数等。自变量和参数变量可以从左边的列表框和“Parameters”框里选入。

本例输入的单击多靶模型是:S=1- (1-e-D/Do) N。

3.6 提交执行

所有的设置完成后, 在主对话框中点击“OK”按钮提交所有设置, SPSS执行过程后输出结果显示在输出窗口中。

3.7 结果分析

见表2。

4 讨论

放射生物学大部分研究采用多靶单击模型拟合剂量存活曲线[15,16,17,18], 其寻找参数化的生物物理模型, 使得曲线尽量符合有关的实验资料。该模型假定在剂量很低时没有细胞死亡的发生, 但是很多学者并不支持该观点。修正的多靶单击模型对多靶单击模型进行了改进, 假定在很低剂量时仍有一些细胞死亡, 该模型对许多哺乳动物细胞都适用, 是基于靶理论的。

篇14:高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

关键词 生物学教材 教材编排 生命的动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2004年,美国麦格劳-希尔出版了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Biology:The Dynamics of life,该教材的中译本《生物:生命的动力》于2008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美国教材”)。美国教材逻辑严谨,知识联系紧密,有利于中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建构与迁移。笔者立足于结构与功能观,研究美国教材“分子与细胞”章节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内容编排的方式及特点,旨在为我国课堂教学提供参考性意见。

1 结构与功能观的概述

结构是系统内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作用的方式,是系统的基本属性,又是系统具有整体性、功能性的依据。而功能是从系统外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两者所要揭示的内容是不同的,但是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结构决定着功能。结构是机体的组成成分,功能是机体组成成分相应的功效。另外,两者又是相互制约的,结构决定着功能,功能也对结构有限制作用,所以两者是一个相对范畴。根据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探究系统的结构,依据结构的特点去了解系统,进而依据系统具有的结构来判断其具有的功能。

2 美国教材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内容的呈现

2.1 组成细胞的分子

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认识系统得首先了解其结构。美国教材第13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以结构的层次性为衔接,以物质结构的有序性来组织内容,使知识逻辑化、网络化,易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与迁移。

如“组成细胞的分子”中第一节“原子及其相互作用”以分子结构的层次性为衔接来组织内容,以元素—原子—同位素—化合物和化学键—化学反应—混合物与溶液的逻辑顺序叙述,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原子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也决定了各种化学元素的性质。所以教材尤其重视原子结构对内容的衔接,开始就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分别展示了质子、中子、电子、电子能级的结构,并且在化学键、化合物、化学反应的内容中都有所体现。教材围绕着原子结构,试图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原子中的各种微粒,了解这些粒子的结构与功能,为化合物、化学反应、生物大分子等结构与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

又如第三节对细胞中有机物的介绍,以碳在生物中的作用—分子链—碳水化合物的结构—脂类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核酸的结构为逻辑顺序呈现。因为所有的有机物都含有碳原子,所以教材首先介绍碳原子的结构,然后介绍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包括单键、双键、三键,直链、支链或环状链知识,进而介绍分子链、多聚体的知识,对碳原子的结合方式以及分子链的学习有利于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结构的认识。

可以看出,教材从原子的结构过渡到化学键、化学反应的知识,从碳原子的结构及分子链的知识过渡到生物大分子,知识逻辑严谨,内容衔接紧密,彰显了结构的层次性与有序性,既遵照了知识的逻辑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2 真核细胞的结构

细胞器的结构多而复杂,而且其关联性不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教材中如何呈现是一大难题。美国教材以细胞器所具有的功能将细胞器进行分类,巧妙地以细胞器功能的有序性来编排细胞器的结构。教材共分为7个小标题叙述真核细胞器的结构:细胞的边界、细胞核与细胞调控、组装运输和贮存、液泡与储存、溶酶体与循环再利用、能量转换器、用于支持和运动的细胞器。

教材首先介绍细胞的边界——细胞膜和细胞壁,“但是植物细胞、真菌、细菌和一些原生动物还有一层边界:细胞壁”,为细胞提供支持和保护;然后介绍细胞这个生命系统是如何运行的。细胞需要调控,相当于团队需要一个人来领导,细胞的“领导人”就是细胞核。教材根据细胞核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本程序相继介绍染色质、核仁、核糖体、细胞质四种细胞器;接着教材以一个问题“蛋白质合成的指令从细胞核输送到细胞质后,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引出组装和运输蛋白质:内质网-高尔基体;储存:液泡;循环再利用:溶酶体;接着叙述能量来源,“蛋白质的合成、修饰、运输和消化这些细胞活动都需要能量”,引出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最后介绍用于支持和运动的细胞器:细胞骨架-微管和微丝、中心粒、 纤毛和鞭毛。可以看出,教材以功能的有序性把繁杂的细胞器的内容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整合,结构与功能联系紧密,逻辑清晰,易于学生对细胞器的整体把握,深刻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学科思想,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3 对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启示

基于前面对美国教材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内容编排的分析,笔者对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以下建议。

3.1 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有联结,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结构性。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概念多而抽象,如果在生物教学中不注重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将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生物学知识,容易导致学生知识记忆的片段化,也不利于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思想的学习,难以落实我国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所以,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也要重视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对抽象的概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

3.2 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上一篇:写期末评语时下一篇:留加必读--转换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