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

2024-05-24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精选6篇)

篇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今天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交流中,我们组主要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切入,以此为基础,阐述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在价值体系方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如果一个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来说,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的重要性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 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 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 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 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实现 “中国梦”的思想动力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简洁明了的表达,不仅让国内广大群众很快明白国家和民族追求什么、人民追求什么,而且减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多地从意识形态角度去解读的可能性,让国际社会明白中国人拼命努力到底是追求什么伟大目标,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国梦响应世界各民族的伟大梦想,有助于加强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实现国家建设目标的思想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 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 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第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深刻内涵。

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当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为世界瞩目,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升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共同追求。

1)富强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国家自从摆脱横亘在国民头顶的三座大山以后就一直在向国富民强的目标奋力竞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GDP的巨大跃升,社会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航空航天事业的喜人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但是由于着发展结构的不完善,这些发展结果的光环上并不那么光艳。

有批评者整天对与国家发展抱有消极的心理,批评用上亿的衬衣换取一架飞机,用低廉的价格打开国际市场的商品和所消耗的农民工劳动不成比例,等等。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正是在这样的付出中,我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希望,为了国家富强,民族付出了太多。

劳动密集型产业日复一日的辛劳,拥挤,脏乱,疲乏,耗尽了工人的年华,他们创造了财富,却无法享受。被工作廉价的劳动力,被工厂隔绝的世界,被生存磨灭的理想。国家就是在无数个付出者的肩膀上前行。但是,一个国家的强盛史,又必定是一次全民付出的史,甚至是几代人的付出。世界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德国机械制造业、日本纺织工业的崛起,都是一部默默奉献的历史。

正因为处于崛起前的黎明时期,所以更应该将“富强”的信念扎根于人民心中,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拼搏。

2)民主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中国的民主进程:

从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尊重人权、促进民主的,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对抗资本主义的情形下,而上个世纪中上叶资本树叶和全球政局发生巨大变化,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没经历资本经济高度发展而直接从封建或军阀混战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国是这样的,所以中国若建立民主,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中发展。

在事实上,中国也是积极建设民主的,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供给必须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

中国的民主建设必然不会像欧洲那样经过数次起义和复辟事件就建立起来,中国民主的发展必然是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循序渐进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刑法》取消了投机倒把罪;

八十年代后,中国开始建立法治社会,律师数量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发展到今天的庞大人群;

1989年4月,通过《行政诉讼法》;基层官员开始直接选举而不是以前的上级任命; 03年通过了《行政许可法》,04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07通过《物权法》;

再有,英文维基百科解禁,中文维基百科和BBC网站也可以正常访问了。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地进化并保持先进性,现在的党员中既有农民工人,也有企业家。台湾在国民党独裁时期,台学者李敖曾说“国民党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政党,而是一个大家族,而我认为现在的共产党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政党,而逐渐变得像一个领导管理国家政权的精英组织”。

从本质意义 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

可以说,中国的民主发展是较快也较平稳的,中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近百年的民主建设任务,虽然中国在民主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民主进程是有效地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和人民民主意识提升带来的民主权利需求的。

3)文明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中国梦”不仅是物质之梦,更是精神之梦。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演讲时的重要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重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贯彻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4)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论断。

在构建和谐社会阶段的进程中,党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对支撑构建和谐社会阶段价值理念进行理论创新,对和谐社会阶段的制度体系进行创新,真正从法的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和谐共进。构建和谐社会是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构建和谐社会阶段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把“ 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就是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反放的成果。

第六,个人感言

社会主义核心值直观的提出,是党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所提出的全体国人的精神家园,当国家在改革与发展中潮流中前进时,更需要与全体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将国民的思想团结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追求中来,自信地,坚定地为了同一个巨人的梦想而奋斗,为国家的荣耀而拼搏。

篇2: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

张震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切入,以此为基础,阐述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在价值体系方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的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今天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交流中,我们组主要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切入,以此为基础,阐述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在价值体系方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如果一个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中国来说,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的重要性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 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 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 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 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实现 “中国梦”的思想动力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简洁明了的表达,不仅让国内广大群众很快明白国家和民族追求什么、人民追求什么,而且减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多地从意识形态角度去解读的可能性,让国际社会明白中国人拼命努力到底是追求什么伟大目标,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国梦响应世界各民族的伟大梦想,有助于加强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实现国家建设目标的思想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 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 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第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深刻内涵。

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当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为世界瞩目,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升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共同追求。

1)富强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国家自从摆脱横亘在国民头顶的三座大山以后就一直在向国富民强的目标奋力竞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GDP的巨大跃升,社会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航空航天事业的喜人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但是由于着发展结构的不完善,这些发展结果的光环上并不那么光艳。有批评者整天对与国家发展抱有消极的心理,批评用上亿的衬衣换取一架飞机,用低廉的价格打开国际市场的商品和所消耗的农民工劳动不成比例,等等。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正是在这样的付出中,我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希望,为了国家富强,民族付出了太多。

劳动密集型产业日复一日的辛劳,拥挤,脏乱,疲乏,耗尽了工人的年华,他们创造了财富,却无法享受。被工作廉价的劳动力,被工厂隔绝的世界,被生存磨灭的理想。国家就是在无数个付出者的肩膀上前行。但是,一个国家的强盛史,又必定是一次全民付出的史,甚至是几代人的付出。世界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德国机械制造业、日本纺织工业的崛起,都是一部默默奉献的历史。

正因为处于崛起前的黎明时期,所以更应该将“富强”的信念扎根于人民心中,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拼搏。

2)民主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中国的民主进程:

从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尊重人权、促进民主的,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对抗资本主义的情形下,而上个世纪中上叶资本树叶和全球政局发生巨大变化,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没经历资本经济高度发展而直接从封建或军阀混战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国是这样的,所以中国若建立民主,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中发展。

在事实上,中国也是积极建设民主的,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供给必须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

中国的民主建设必然不会像欧洲那样经过数次起义和复辟事件就建立起来,中国民主的发展必然是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循序渐进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刑法》取消了投机倒把罪;

八十年代后,中国开始建立法治社会,律师数量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发展到今天的庞大人群;

1989年4月,通过《行政诉讼法》;基层官员开始直接选举而不是以前的上级任命;

03年通过了《行政许可法》,04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07通过《物权法》;

再有,英文维基百科解禁,中文维基百科和BBC网站也可以正常访问了。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地进化并保持先进性,现在的党员中既有农民工人,也有企业家。台湾在国民党独裁时期,台学者李敖曾说“国民党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政党,而是一个大家族,而我认为现在的共产党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政党,而逐渐变得像一个领导管理国家政权的精英组织”。

从本质意义 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

可以说,中国的民主发展是较快也较平稳的,中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近百年的民主建设任务,虽然中国在民主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民主进程是有效地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和人民民主意识提升带来的民主权利需求的。

3)文明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中国梦”不仅是物质之梦,更是精神之梦。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演讲时的重要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重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贯彻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4)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论断。

在构建和谐社会阶段的进程中,党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对支撑构建和谐社会阶段价值理念进行理论创新,对和谐社会阶段的制度体系进行创新,真正从法的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和谐共进。构建和谐社会是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构建和谐社会阶段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把“ 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就是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反放的成果。

第六,个人感言

篇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

把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落实到我国中小学校, 是当今学校健康发展的新思路。与环境友好型学校不同, “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更注重发挥学校的内部功能, 构建学校内部师生、生生、师师的和谐关系,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使学校实现由 (外在) 环境友好型学校向 (内涵) 实质友好型学校转变。

2 关于“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的阐释

关于表述“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中的各个基本概念的界说是: (1) “民主”, 教育中的“民主”一词的概念本身必须作进一步的发展;与此相关的是, 民主还必须满足人们的教育要求, 因为不可能, 也不会在由于教育不平等所划分的各个阶级之间出现民主和平等的关系; (2) 我们必须重新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使之既有新的社会特点, 也有新的民主特点。 (3) 它涉及师生关系中的民主、学生自治中的民主、学校管理中的民主等方面, 以民主、传统、权威、道德以及自主为基础, 以构建良好教育关系为目标。 (4) 因此, 建设“民主”学校是能“满足人们的教育要求”, “重新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使之既有新的社会特点, 也有新的民主特点”, 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教育的学校, 为民主社会培养公民的学校。 (2) “文明”, 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 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学生抓起。因此, 建设“文明”学校是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观念, 对学生进行关于文明礼仪教育的学校。 (3) “和谐”, 教育的“和谐”, 就其本质而言, 是为学生的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教育。为学生的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教育, 从目的来说, 是要追求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和谐、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及自主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协调;从条件来说, 要求教育中各个要素的和谐, 师生、师师、生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5) 因此, 建设“和谐”学校是旨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建立师生、师师、生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营造良好和谐学习和教学氛围的学校。 (4) “平等”, 教育“平等”对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对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 因此, 建设“平等”学校是将学生、教师作为对象, 以每个学生均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平等的教学待遇、平等的升学机会, 每个学生或每类级别学生之间均能够达到相等的学能成绩以及学历资格为目标的学校。 (6) (5) “安全”, 学生的安全是学校、家长的最大心愿, 但是目前, 校车安全没有得到保障, 学校伤害、暴力等事件频发, 提醒学校必须重视学校的安全问题。建设“安全”学校是为提高学生生命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构建安全的校园环境, 建立保障安全的机制的学校。 (6) “友好”, 强调的是, 学校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营造的学校内部的整体氛围是友好的学习氛围, 师生、师师、生生之间友好的人际关系。

3 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的基本目标与主要内容

3.1 基本目标

(1) 营造学校的友好氛围。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的首要目标是, 营造学校的友好氛围。营造学校的友好氛围是实现“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前提, 是培养学生文明礼仪和提高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外部条件。因此学校有计划、有系统地为学生营造友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氛围,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推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2) 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目前, 社会对学校安全问题、学生生命意识日益关注, 因此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的落脚点是, 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提高生存技能, 提升生命质量, 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安全以及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于危险程度的影响等危险情况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3.2 主要内容

(1) 关于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内容。新型友好型学校关于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内容主要从课堂教学教材和课后专题活动来落实。首先, 关于文明礼仪知识的教材主要涉及在校应该遵守的文明礼仪规范, 文明礼仪的基本常识。其次, 课后文明礼仪专题教育活动主要从形式上能吸引学生, 并重视活动过程中仪式训练和规范的内容要求。

(2) 关于德育的教育内容。“和谐、平等”的友好型学校旨在师生、师师、生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使他们学会相互关心。同时, 教育工作者在选择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显示他们的关心, 相应地, 所选择的课程也能促进孩子作为关心者的成长, 他们可以从中关注生命的阶段、精神的成长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可以了解爱情、友情、孩子的抚养、战争、贫困和忍耐等。诺丁斯主张把关心主题引入正规的课程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7) 德育, 关注集体的利益、他人的利益, 将关心的主题融入德育之中, 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 懂得关心自己且关心他人的学生。

(3) 关于提高生命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教育内容。关于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内容包括安全教育知识和安全事故防御训练。首先, 安全教育知识内容应包括安全在家, 含安全用电、用气、用火等;安全在校, 含安全着装、游戏、课间活动、急救等;校外安全, 含安全防火、防毒、防人、安全交通和出游等百科知识。其次, 安全事故防御训练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学习与实践演习训练, 内容涵盖交通伤害事故、溺水伤害事故、火灾伤害事故、中毒伤害事故、暴力伤害事故、倒塌伤害事故、踩踏伤害事故、触电伤害事故、网瘾伤害事故、活动伤害事故、性侵害、自杀自残、盗窃、校园猝死、传染性疾病和自然灾害事故等的防范与应急措施。 (8)

摘要:2011年, 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 提出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①但是当下大多数关于友好型学校的研究都是从学校外部因素的角度去研究, 忽视了学校内部是建设友好型学校的另一个重要的视角。本文尝试对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的内涵进行论述。

关键词: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友好学校

参考文献

①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R].2011:4.

②⑥栾昕畅.从“平等”的概念分析香港融合教育发展中的利与弊[J].中国特殊教育, 2010 (3) :19.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1996:8.

④石中英.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4) :66-72.

⑤高正华.和谐:教育的追求与理想[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5-6.

⑦李静.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评析[J].教育学研究, 2009 (1) :183.

篇4: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

近年来,包头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步伐,特别是“十五”以来,包头实施了200余个投资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煤化工、稀土等“六大基地”和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10亿元,增长18.5%,成为自治区第一个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的城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财政收入完成130亿元,增长27.4%,税收和财政支出总规模均首次突破100亿元。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增长28%;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稀土产业完成工业产值915.6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84%。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包头电网建设,供电能力大幅提高,有力地拉动了售电量的持续攀升,使供电企业不仅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更是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截至2006年末,全局已拥有变电站51座,其中:500千伏1座,220千伏12座,110千伏33座,35千伏5座,主变压器共86台,容量5708.2兆伏安;管辖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09条,1810.71千米。包头电网已形成了以高新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市区6座220千伏变电站实现双环网运行,沙河变1条220千伏出线串带后山地区3座220千伏变电站的供电格局。2007年,公司下达包头电网建设工程8项,总投资59000万元,工程预计年内全部建成投产,电网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供电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十一五”后期电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包头经济的发展,地区负荷增长迅速,加之电源点大量接入,地区装机达到450万千瓦,包头电网220千伏主网架的承受和供电能力已接近极限。目前包头地区最大负荷已达到312万千瓦,地区电网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主要表现在:一是老旧线路多,线径细,热稳定问题突出;二是无功容量不足,电压稳定问题显现;三是短路电流快速攀升,部分变电站接近设备铭牌;四是一些电磁环网存在,影响电网安全和输送能力;五是部分变电站主变容量不足,存在单线、单变影响供电可靠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而且制约着负荷落地、电源接入项目的按期投产和西电东送第二通道的开通和电力外送,需要认真研究,努力实现包头地区电网的升级换代。

一、包头地区电网建设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7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网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进一步增强加快电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推进电网建设工作,努力提高电网建设总体水平等7个方面提出了重要意见,为加快自治区电网建设,确保实现“十一五”电网建设目标,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二)9月17~18日,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到内蒙古调研,与自治区主要领导座谈表示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起沟通协调常态机制,实现国家电网与内蒙古电网规划与发展的衔接,加快自治区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促进内蒙古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内蒙古电网开辟了发展空间。

(三)内蒙古电力公司对包头供电局和包头电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主持召开电网安全稳定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包头地区电网问题,要加大对包头电网的投入,适当提高包头地区电网规划和设计标准,使包头电网更加坚强、安全、可靠和运行灵活。

(四)包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战略思想,全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包头。到2010年,要确保实现“两个高于”、“三个翻番”,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高于全国及自治区的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多,实现综合实力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的位次大幅前移。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进入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行列。这必将带动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为加快包头地区电网建设带来难得发展良机,同时也对地区电网的安全可靠供电提出了新的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二、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建设包头电网

(一)坚持“五个适应”,加强电网视划工作

建设包头电网,要做到“五个适应”:一是坚持电网建设与包头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密切围绕包头经济发展需求和最新动态,进一步优化电网建设三年滚动规划,为包头富民强市战略的顺利实施搭建基础平台。二是与电源建设相适应,以科学合理电网规划引领电源布局,电源送出工程要与电源建设协调同步,保证新投电力机组输得出、落得下。三要与公司的总体规划相适应,并广泛吸纳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意见,结合包头“十一五”经济发展,滚动修订电网规划,做好项目用地、线路走廊等与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四要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适应,加快电网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积极采用节能、节地和环保先进技术,贯彻推广典型设计,努力建设节约型、环保型、效益型的“绿色电网”。五要与我局的生产经营目标相适应,深入开展固定资产投资收益和风险评估,科学组织电网规划和建设,在满足电厂上网和客户用电的前提下,提高设备利用率、电网负荷率和电网建设投资收益,同时要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切实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根据负荷预测和包头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按照布点合理、网架坚强、外送通畅、电压匹配、调度合理的要求,确定以下总体规划思路:

1.近期和中期应加快500千伏电网的建设,尽早形成以500千伏环网为支撑的主干网架,增强与电网的联络,把220千伏电网分片运行,降低短路电流,远期形成500千伏双环网。根据网络安全供电及负荷发展需要,建设包东、包西500千伏变电站,同时把500千伏电源点直接深入到后山,给后山地区提供500千伏电源支撑。

2.加大22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力度,合理220千伏变电站的布点。包头市区220千伏变电站布局和网架结构存在110千伏出线较长、网络接线复杂的问题,所以应在合适地点增加220千伏电源点,以改善网络结构,同时在旗县区增加220千伏电源点,提高这些地区的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随着后山地区负荷的发展,在该区域逐渐形成220千伏双回路供电,以彻底改变后山地区的供电状况。

3.近期规划以解决现状为主,中期和远期规划以优化电网结构、合理网络布局为主要目标。“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建设完善220千伏、110千伏网架结构,对于不满足“N-I”供电要求的市区和重要负荷变电站、线路,要全部实现双回路双主变供电。

根据包头电网3年滚动规划(2008年-2010年),到“十一五”末,包头地区共计投资153450万元,其中:新建、扩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增加主变容量1500兆伏安;新建、扩建220千伏变电站8座,增加主变容量1200兆伏安;新建、扩建和改造110千伏变电站26座,增加主变容量645兆伏安。届时,包头地区将形成500千伏环网,220千伏分区供电的模式,电网架将更趋合理,供电更加安全可靠,更能够适应包头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满足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要。

(二)努力适应核准制新要求,加快电网项目前期工作

我们要充分利用自治区政府《指导意见》中优惠政策,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紧紧依靠地方各级政府,在规划用地、项目审批等方面尽早解决项目核准开工的土地、水保、环保等问题,做到项目早储备、早上报、早核准、早开工,实现电网建设滚动发展。2008年,要重点加大包东500千伏变电站和生态铝业园区、固南、哈德门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前期工作力度,要积极协调,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千方百计加快电网建设项目核准支持『生文件的办理速度,同时要积极督促设计单位编制项目核准申请报告,并协助电力公司有关部门催请自治区发改委核准,为电网建设项目尽早开工、按期投产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电网建设的组织领导,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按照电力公司要求,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实行电网建设项目一把手负责制,切实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设计、施工等专业队伍建设,做好电网建设人才和技术储备。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完善项目工作责任考核制度和电网建设工作督促检查机制,明确实施步骤、制定推进措施,落实规划到项目,分解任务到单位,细化责任到人员,目标考核到岗位,确保电网项目顺利实施。包北500千伏变电站、高新500千伏变电站2号主变扩建、包钢厂外220千伏变电站以及一大批110千伏变电站,直接关系到自治区向北京送电第二通道的开通、解决包头地区窝电和电网过负荷问题,举全局之力,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工程按计划投产。

在工程建设中,要更加突出安全意识,坚定不移地把安全放在首位。进一步强化“谁主管、谁负责”、“管基建必须管安全”、“管队伍必须管安全”的基建安全管理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四全”管理,积极推行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健全安全监督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各类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质量为本的方针,深化电网工程质量管理,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施工竞赛活动,加强工程创优和质量管理,严把工程监督关和验收关,确保各项工程全部实现投产达标,努力打造精品工程,争创国家和电力行业优质工程。

三、加强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各方的支持

加快电网建设,离不开地方各级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广大群众的支持与帮助。要进一步加强与包头市政府及各部门、各区县的主动沟通和联系,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定期向市电网建设领导小组汇报电网规划和建设的有关事宜,及时反映电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要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电网建设项目的跟踪评价、责任考核和督促检查工作。

目前,电网建设资金紧张已经成为制约电网建设进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要积极争取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包头电网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帮助开拓融资渠道,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对于必须保证建设进度的电网建设项目,可通过地方财政借款或财政贴息贷款的方式给予政策扶持。要进一步加强与各银行机构的联系,确保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对一些急需开工建设的项目,协调用户先行垫付建设资金,满足工程需要。

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落实电网建设工程优惠政策,根据有关规定,与各旗县政府共同合理确定电网建设工程征地、拆迁、青苗补偿等经济补偿标准,努力营造和谐的电网建设环境。加大对变电站建设用地、线路走廊和电力设施的保护力度,重点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集中整治阻碍电网建设的治安问题。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强对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正面教育和舆论引导,营造人人关心电网建设、人人支持电网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篇5: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

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后说:“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习总书记谈话中提到的富强、民主、文明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层面部署了不同的战略方针,富强、民主、文明分别是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追求的三大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的精神内涵,是已写入党章和国家宪法的党的基本主张及国家发展目标,反映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心声和愿景,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重要支撑。“富强、民主、文明”是当下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十六届四中全会到十八大,党和政府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的核心价值观分为3个层面,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古往今来,富强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一度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举起富国强民的旗帜,前仆后继。早期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变法图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期望发展实业强国富民。这些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探索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各阶级人民为实现民族富强的拼搏精神仍值得称赞。随后,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国家富强的目标就被写入了党的报告、大会和各项章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独立的新中国,一个独立的新中国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富强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

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向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来,中国的GDP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在1978—2007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速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3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2010年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量跃居世界第二(2011年)。至此,我国已提前完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国家富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实现国家富强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已经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的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走向小康水平。1949年以前,我国人民生活毫无保障。现在,我们建立了以免费医疗(城市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费教育(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免费养老(城市退休制度和农村集体养老制度)制度为中心的高福利制度。不仅免费,而且医疗、教育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仅以医疗为例。我国建立了一套富有创意的、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三级医疗卫生体系,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放在预防和消除传染病、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建国后,霍乱很快在我国绝迹。1955年,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1959年,性病基本被消灭。20世纪60年代初,比世界范围早了十余年灭绝天花;结核病的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10万下降到40/10万;麻疹、乙脑、白喉、脊髓灰质炎、破伤风、百日咳

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1949年到197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加到68岁,这是当时发展中国家难得的成就。1976年合作医疗在全国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获得了满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的最高效益,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是发展中国家群体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在消费方面,居民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吃、穿、住、用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旅游支出在居民日常消费支出的比重中逐年增加。在居民消费水平增加的基础上,我国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不断采取措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在投资、出口方面,2001年11月10日,中国经过15年的努力,在卡塔尔的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终于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伴随着会议主席的一声槌响,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1986年7月10日,中国向世贸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递交复关申请,1995中国申请入世,2001年9月13日与最后一个谈判对手墨西哥达成协议。15年的谈判复杂且充满变数,最终中方与所有成员就加入世贸组织后若干年市场开放的领域、时间和程度等达成了协议。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市场化的改革正在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经济由此将开始真正参与到世界竞争中来。可以说,中国加入直接贸易组织,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取得成就的认可,也是对飞速发展的巨大挑战。

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38700亿美元,对外贸易额在世界中的排名由原来的27位攀升为世界第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来协调和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更好的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贸易新秩序。中国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对外经济政策,在加入世贸组织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中国大陆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外商投资,外资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合资企业不断增加,逐步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增长。

民主是实现政治民主、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更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但现实问题是:在一个幅员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里,是无法真正做到让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的。卢梭曾经说过:“就民主制这个名词的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多数人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的秩序的。我们不能想象人民无休无止地开大会来讨论公共事务”。所以在政治实践和制度层面,国家只能采取一定的形式确保体现多数人的意见,视为选举。然后根据选举的结果来形式一定的机构来执行人民的意志,视为代议。同时为了保障人民意志的执行,产生法律来监督政府的行为。由此可见,主权在民的原则,合法选民的选举,法律的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三大要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社会,是一个家天下的社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无民主可言。五千年的君主专制,为我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留了不可想象的阻碍。直至孙中山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系统的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民生、民族、民权,才有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萌芽。虽然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成功,中国也没有实现独立,“三民主义”在某些方面也显得不够成熟,但他对“君权”和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吹响中国人民追求民主政治的号角。对其的不断反思也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发展。由此可见,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因为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缺乏民主建设,封建社会和军阀混战时期不可能实行政治民主。因此,中国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从社会主义阶段发展。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建国以来,我党在几代领导人的领导下实现了民主政治的建立、完善、创新发展阶段。其中,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探索时期,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继承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得中国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形成和丰富了他的民主政治思想,他一再强调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去,坚

持一切依靠群众,由群众监督政府等等。中共八大报告第一次用党的文献形式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民主政治方针。

建国后,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化进程开端是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这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正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国之初,由于各方面条件不够成熟,并没有实现全国普选,因此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此后,经过几年的过渡,1953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普选,实现了自下而上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供给必须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这部宪法保证了人民的权利。遗憾的是,在1957年以后,经历了阶级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中国民主政治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民主政治的进程也缓慢下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入发展完善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建设高度民主目标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只有建立了高度的民主,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才能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

速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十二大上正式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为此,我们党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加强了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重视和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发展了基层民主,使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趋完善等。此后,党的十四大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纲领,十六大把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些举措都加快了我国建构既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又符合本国实际的政治体制的进程。

民主政治的建设离不开依法治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刑法》取消了投机倒把罪;八十年代后,中国开始建立法治社会,律师数量急剧增加;1989年4月,通过《行政诉讼法》;基层官员开始直接选举而不是以前的上级任命;2003年通过了《行政许可法》,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007通过《物权法》。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1982年宪法突出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从1954年宪法第三章改为第二章,放在更加显著的位置。2004年修宪,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成为宪法原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法律规定县、乡两级人大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一律由差额选举产生。

坚持民族平等、实现人民自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占8%。国家一贯重视各民族平等和团结,宪法对少数民族的事务和权利作了更详细的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自治机关既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少数民族参加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权利,一直受到特殊照顾,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每届均大大高于占全国总人口8%的比例。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人民共同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体来看,中国的民主发展是较快也较平稳的,中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近百年的民主建设任务,虽然中国在民主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民主进程是有效地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和人民民主意识提升带来的民主权利需求的。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

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在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历史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等这些印记着中华文化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文化工作,先后提出了文化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当今世界形势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迫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得以复苏,而且走上繁荣发展之路。中国终于实现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夙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注重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西部教育。在先进科技方面,科学人员勇攀科技高峰。神州系列飞船和探月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达到新水平。同时,科技界也正在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确立了未来十几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在文化建设方面,电视文艺大放异彩,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全国老百姓的“文化年夜饭”。《于无声处》、《丝路花雨》、《人到中年》,一部部作品笔力扛鼎。《渴望》、《四世同堂》、《周恩来》【补充更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作品】等作品呈现出一个伟大时代厚重而细腻的文学艺术质地。体育事业发展迅速,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成功申请举办2020年冬季奥运会。在中国体育事业强劲发展的背后,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人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我们彻底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路上,我们要把握好方向,在加强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1949年,毛泽东签署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新方向。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清除腐朽没落的旧文化,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创造适应新时代群众需要的新文化,为文化事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我们党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决议,对进一步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要求。结合时代发展要求,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党又进一步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新时期的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我们不断丰富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当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使得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深入人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制定顺应时代要求,全社会都在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尽力尽责;从孔繁森、李润五到任长霞„„一大批典型人物为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民族精神空前振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开遍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窗口”创建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村村通”、“手拉手”、“心连心”、“三下乡”、“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百县千乡文化工程”等等,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文化建设的步伐;“五个一工程”、国家图书奖,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323卷《世界文学名著》等大批图书精品相继推出,标志着我国出版的新水平;随着“扫黄打非”斗争的深入,图书音像市场监管更加有力,非法音像出版物受到了沉重打击,出版音像制品得到了有效保护„„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艺术的更大繁荣。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繁花竞秀:舞剧《红梅赞》、歌剧《苍原》、京剧《华子良》等以铿锵的锣鼓和飞扬的旋律,一次次重燃人们的激情;电视剧《长征》、《延安颂》、《省委书记》,电影《生死抉择》、《郑培民》、《张思德》等跨越时空,声情并茂唱响时代主旋律;小说《中国制造》、《国家干部》等文学创作笔走惊雷,气势磅礴,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新世纪新

阶段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

文化体制改革也加速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6个大型文化项目都已落成。近几年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群众文化生活条件大力改善,先进文化的传播有了坚实的物质载体。如今无论穿行于城市还是乡村,鳞次栉比的文化建筑塑造着泱泱大国的文化形象。

篇6:浅谈和谐、民主、平等的班级建设

班级建设应该遵循和谐、民主、平等的基本原则。具体应从四个方面做起。

一、严于律己、身正为范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力量, 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杨雄说过:“师者, 人之模范也。”这就是说教师是学生的模范, 教师的以身作则就是教师的模范作用, 身教, 是无言的教育, 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班级群体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与号召力。作为一名班主任更应该注意言传身教, 正人先正己, 用自己的行为从正面影响学生, 带动学生。要严格要求学生, 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班主任的严于律己、身先士卒和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 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与班规班纪, 主动把自己置身于班级的民主管理之中, 是班主任工作的凝聚力的充分体现。因此, 事事身先士卒, 处处为人师表, 班主任的形象和威望才能在学生之中树立起来, 班主任的工作才能赢得学生的支持和拥护, 达到创造最佳班级管理业绩的目的。

二、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概括为“交往”, 提出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的观点。可以说, 创设班级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调动全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重要保障。

为了促成班级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的形成, 不管是师生之间, 还是生生之间, 都必须学会倾听。这一点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说尤为重要。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 切忌轻率评论、匆忙定论, 只有在听取多方意见、了解一线信息的基础上, 一语中的, 才能掌握管理的主动权。当教师用博大的胸怀来宽容学生的过错时, 便能使他们内心充满自责, 继而主动承担起义务和职责;当老师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与错误, 坦诚地说“是老师错了”, 学生反而会被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所折服。可见, 在班级管理中实现民主化的管理, 是改善班级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途径, 它能使师生心心相通, 心通则易于理达, 理达则易于意行, 意行就能使德育工作见效, 这已成为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三、确定目标、全员参与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 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 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的结合, 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激励效应, 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 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每一个集体目标的实现, 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荣誉, 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具体做法是:首先依据全班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 制定出切合全班实际的管理目标;然后围绕班级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出与各自情况相符合且又与班级目标相配套的个人目标;之后班主任可根据目标的内容和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有效的措施, 引导同学们实现班级和个人的双重目标。

在班级管理中, 学生不仅仅是客体, 更应该是自我管理教育的主体。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 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从学习、纪律、品德、体育、卫生、日常行为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的规范要求。由于这些班规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 在执行中, 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这不仅能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 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者的积极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 学会自我管理, 解放班主任。

四、直木做梁、弯木做犁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 奇怪的是,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 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为此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采用帮带的办法。学生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就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应该认识的教育理念。学生自身潜在的才能决定其自身发展的方向, 因此, 作为教育者要学会把握学生的潜力, 适应人才的发展需要, 做到人尽其材, 人尽其用。对于这批学生从严格意义上讲, 他们资质并不差, 缺的是正确的引导。只要我们认真地分析他们的特点, 寻找德育“知、情、意、行”的教育规律, 从思想教育入手, 采取诱导的方法, 耐心细致地工作, 多数后进生一定会向好的方面转化。

总之, 班主任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 增进与学生的友谊, 真诚地关爱他们, 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使学生对班主任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 让他们感到老师在“偏爱”他们, 那么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你、爱戴你。为此, 我们班主任首先要改变自己, “把微笑带给他们”, 以形成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他们创造一个有爱、互助的学习环境, 使班集体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

摘要: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 是学生走上社会之前最初的集体教育, 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基本体现, 是学生性格、品德、能力的综合展现, 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深远。

上一篇:读《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心得体会下一篇:《9的分合》大班数学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