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语言观的感想

2024-05-04

读孔子语言观的感想(精选2篇)

篇1:读孔子语言观的感想

读《论语》语言观的感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虽然他不是语言学家,没有系统的语言理论。但一部《论语》就有许多处直接涉及到了人的语言问题,《论语》是以“仁”为核心的,《论语》中所谈的“言”(言语,说话)也是围绕“仁”这个轴心旋转的。孔子往往把“言”与仁-行-思想-道义等联系起来探讨问题。在孔子看来,言语是服从于仁的,有违于仁的言语是不好的。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说话巧妙,脸色好看,仁就少了。言语应当如实地反映事物,实事求是,实实在在,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花言巧语。否则,就不符合仁的要求。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当自己说下第一个谎言之后就应该准备好说第二个第三个,等,你会用无数个谎来圆你的第一个谎。记得看哪部电视剧时,有一位演员说过:“说实话伤别人,但是不说实话伤我自己,这就是我。”喜欢她的这种无所顾忌的坦率,这样的真性情,也许正因为我缺少所以多了那么一份向往之情。我只是繁杂的大千世界中不起眼的一名,常在想,自己说的话其实根本就无所谓,不会像金融海啸一样可以席卷全球,所以大可不必谨慎细微的处理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但是事实终会让我明白,说话是一门艺术,是我的一生都要致力于研究和学习的一门课程。正如这次实习时,实习学校的校长在请我们吃饭时聊到这个话题时说的一样,:“我每天睡觉前总会总结我这一天所做的事与所说的话是否正确,是否得体,有没有伤害到了哪个不应该伤害本也无心伤害的人,哪句话说错了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样说,我一直都在反省和改进自己,所以说说话是一门艺术。”这就是一名经理过沧桑,岁月的洗礼,人生的磨难之后的一位老者给我们的忠告,是用其一生的经验总结出的为人之道。这就是为什么说他们的学校是一个大染缸,但是作为大染缸中里领头者却能带领她们一直前行的秘诀,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什么样的人应该说什么样的话,怎样才能让其服你,这是智者的生存之道,我们需要学习。

在孔子看来,言语是表现思想的,既可以表现好的思想,也可以表现邪恶的思想。他评价《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论语·为政>。就是说,三百首诗虽然不能说都是精华的东西,但是其中没有杂念或者邪恶的货色。诗是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写的,语言是表现思想的。这需要一种怎样的文学功底与能力,需要怎样的境界,凡世中的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没有杂念,一直认为自己年轻时,可以说是小时自己真的可以不用想那么多,整天只为单纯的好还学习而生活,没有杂念,或许会少了那么几分色彩,或是惊心动魄,但是生活不就应该是由无数个平凡的日夜组成嘛?也许随着世事经历多了,我会看得更开,做到尽量没杂念。

他还要求人们要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努力做好该做的事,而说话要谨慎。依据孔子的观点,言语不是空洞的,是表现思想的,思想是言语的内容和意义。思想是有一定规范和原则的,不能随意表现,不能信口开河,无所顾忌。看就如孔子所说的不能无所顾忌,我希望自己可以无所顾忌,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只能和自己说,自己和自己说就不会出现注意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了,所以网络上才会有那么多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但是那真的是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吗?我还抱着置疑的心态对待。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就是说,先要把要说的话做到了,然后再依据做的把话说出来。关于言行关系的说法还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君子不要轻易说话,行为上要敏捷;不要说空话,要先做后说。“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讲的也是言行关系,要说真的很容易,但是要做那是需要毅力,坚持、执着有时还不能缺乏信仰的。我想拥有的太多,所以我总是会很快的答应别人的要求,妈妈每次打电话时都会嘱咐我好好的学习,好好的为快要到来的毕业考试准备,为了让自己以后有个好的工作,她比我还担心还着急,而每次我都会回答好的,我在好好的看在好好的准备着,扪心自问“我真的做到了吗?”是谁整天坐在电脑面前看着没营养的肥皂剧?是谁整天在睡觉,又是谁一有机会就到处出去玩耍,那个就是一直在说:“我会好好看书的”我。我讨厌这样的自己,多少

个夜晚我会后悔自己的不该,我会内疚自责,但是一觉睡醒,我就还是我了。

“言必信,行必果”同时体现了另一层语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言语要遵循诚信的原则,符合道德规范。说话一定要讲信用,行动一定要有结果,讲了的话要兑现。孔子说“信近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就是说,信任近乎道义,诺言就是可行的。自己承诺的事自己就要兑现自己的诺言,这是大丈夫的姿态,更应该是每个人的生活姿态,这样在生活中,我们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信任是需要长时间的作用建立起来的,但是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分崩离析,那是一种心力竭尽的痛,所以我们总是很小心,只是为了赢得别人的信任。

总之这次学习《论语》我的感受很多,明白的更多,虽然有太多的别人会怎么看,为了别人我要怎么说要怎么做,这就是生活,我们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那些爱我的人不再为我担心,为了自己的明天会更好。

篇2:读孔子语言观的感想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者好也,知者乐于运动,若水之通流;仁者乐于安静,如山之定止。知者得其乐,仁者安其常也。”

孔子对山水之美有直观的感受,虽然没有很多词藻描绘,但用一个“乐”字表示了山水“静”与“动”引起的愉悦之情。这虽然是山水比德的滥觞,但毕竟是以美感为情感本体。山水之观是参天地之理、培养君子人格的重要途径。孔子注重将自然的事物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在教育学生欣赏自然美时,通过将审美对象道德化,培养君子品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后凋之美,就在于它象征人在逆境中的不屈,象征那份在狂澜既倒前的坚持。孔子十分推崇先王的美德,将之比拟为天地山川之象:“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奔波一生,直到生命的尽头,他还扶杖唱起“泰山其颓乎”的歌谣,可见其对自然山水独特的感悟。

孔子也强调在与自然的对视中培养哲学抽象思维,他的自然审美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孔子看来,智者的敏锐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这样的自然山水观表明中国古代艺术思维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构性。从旅游思想和旅游美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孔子“游必有方”的思想内涵,对加强旅游学学科建设、创建和谐的生态旅游经济,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上面论述可知,孔子所主张的远游很接近目前流行的修学之旅和教育旅行。尤其是教育旅行,实际上也应该是生态旅游的核心。旅游事业在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提升旅游内涵,保持旅游业的永续发展,是旅游学研究人员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不少旅游开发规划部门,并不关心“游必有方”,缺乏旅游思想内涵,将旅游文化恶俗化,从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许多景点在进行大量资金投入、风风光光一段时间之后逐渐湮没无闻,造成旅游资源不可逆损失和经济资源的浪费。孔子这种以求学、开拓视野为价值取向的旅游思想,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特别是在秦汉之后,司马迁、郦道元、李白、徐霞客等著名的文人或旅行家,并非出于职务上的变动而被动旅游,他们把远游当作丰富人生经验和开拓学术视野的主要方式,通过实地考察和广结贤士,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明人董其昌在其《舟次城陵矶画并题》中写道:“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山川为师,其次以古人为师。故有‘不读书万卷,不行千里路,不可为画’之语。”虽然说的是作画,但颇能道出千古文人之旅游心结。

上一篇:无锡电大 《大学英语B》统考题库试卷(英译汉,作文)下一篇:2024舞蹈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