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设想

2024-04-20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设想(精选6篇)

篇1: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设想

当前,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是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共同责任。在全市企业中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是推动企业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的有力举措,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力,是实现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需要,为此市企业家协会对我市创建“和谐劳动关系”这项活动提出几点设想和建议。

1、以市企业家协会为主要倡议者,会同我市十家左右大企业的企业家一起向全市企业家们发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倡议书。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努力创造尊重职工、关心职工、理解职工、培养职工的良好环境,营造企业与职工良性互动、真诚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规范有序、公平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2、尽快建立和完善县区三方机制的组织工作,协助完善县区企业家协会的组织建立,确保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在各县区全面开展。

3、建议健全和完善“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指导站的工作规范和制度建设。希望能制定出协调劳动关系创建工作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

4、建议对从事“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指导人员进行理论和业务指导,加强对指导人员的能力建设和培训。

摘要:近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劳动关系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特点,劳动矛盾随之增加多变。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尤为重要。目前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框架已初步建立,但仍面临很多问题。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必须齐心协力,充分合作,明确分工,互利互赢,采取正确有效的策略共同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关键词: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劳动合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的劳动关系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的变革,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益复杂,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趋显现。经济成分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劳动就业市场化、劳动保障社会化的市场化发展形势与协调机制建设滞后导致的一些不和谐,广大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强烈需求与一时得不到满足,形成了当前一些地区劳动关系协调的基本矛盾。当前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尤其重要,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基本途径,有利于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权益,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劳动关系的内涵,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人们因参加社会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即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是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代表,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发挥好各自的作用,进行协商和对话,消除误解,弱化有争议的问题,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共同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首先是劳动者和雇主双方应坚持平等原则,互惠互利、互谅互让,通过直接协商谈判、缔结契约等方式,建立和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解决出现的问题。政府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起调节和干预作用,以保障劳动者和雇主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共赢。我国工会组织是劳动者利益的代表,企业中的职代会也代表劳动者的利益。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是政府的主要代表,其中主要是劳动仲裁、劳动监察和劳动信访等部门承担劳动关系协调监察职能。

2.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体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框架初步建立,但也面临一些尖锐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也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但劳动力与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载体是人本身,即劳动力的使用过程涉及如何对待劳动者的问题;或者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被使用的方式是重要的。在劳动力供给充分甚至存在大量剩余的条件下,劳动关系易于形成雇主主导地位的格局。随着企业所有制形式、劳动者就业形式、收入分配方式等的不断发展变化,相应地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简单、单一日趋复杂、多样,劳动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如下:

2.1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基层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存在无编制,无经费、无专职工作人员的情况。有的虽然建立了三方机制,但其代表性还不强,工作机制还不完善,职责任务需要进一步厘清。

2.2劳动者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一些企业用工不规范,不认真签订、履行劳动合同;劳动者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严重。克扣、拖欠工资,违反工时标准超时加班,以及加班加点不给合理报酬;不给员工输社会保险;劳动条件恶劣,缺少劳动保护措施;部分女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

2.3集体合同流于形式。一些企业职工对签订集体合同不知情。合同内容照抄法律条文,过于原则空泛,轻视履行。大量外资和私营企业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劳方力量薄弱,缺乏谈判实力。

2.4劳动关系多样化,复杂化。这一方面表现为企业所有制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并由此产生了多样化的劳动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除了传统用工形式,各种非传统的、灵活的用工形式如季节工、小时工、劳务承包工、劳务派遣工等,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相交织。我国劳动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这给劳动关系机制的调节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摘要:近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劳动关系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特点,劳动矛盾随之增加多变。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尤为重要。目前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框架已初步建立,但仍面临很多问题。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必须齐心协力,充分合作,明确分工,互利互赢,采取正确有效的策略共同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关键词: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劳动合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的劳动关系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的变革,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益复杂,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趋显现。经济成分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劳动就业市场化、劳动保障社会化的市场化发展形势与协调机制建设滞后导致的一些不和谐,广大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强烈需求与一时得不到满足,形成了当前一些地区劳动关系协调的基本矛盾。当前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尤其重要,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基本途径,有利于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权益,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劳动关系的内涵,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人们因参加社会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即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是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代表,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发挥好各自的作用,进行协商和对话,消除误解,弱化有争议的问题,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共同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首先是劳动者和雇主双方应坚持平等原则,互惠互利、互谅互让,通过直接协商谈判、缔结契约等方式,建立和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解决出现的问题。政府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起调节和干预作用,以保障劳动者和雇主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共赢。我国工会组织是劳动者利益的代表,企业中的职代会也代表劳动者的利益。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是政府的主要代表,其中主要是劳动仲裁、劳动监察和劳动信访等部门承担劳动关系协调监察职能。

2.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体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框架初步建立,但也面临一些尖锐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也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但劳动力与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载体是人本身,即劳动力的使用过程涉及如何对待劳动者的问题;或者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被使用的方式是重要的。在劳动力供给充分甚至存在大量剩余的条件下,劳动关系易于形成雇主主导地位的格局。随着企业所有制形式、劳动者就业形式、收入分配方式等的不断发展变化,相应地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简单、单一日趋复杂、多样,劳动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如下:

2.1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基层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存在无编制,无经费、无专职工作人员的情况。有的虽然建立了三方机制,但其代表性还不强,工作机制还不完善,职责任务需要进一步厘清。

2.2劳动者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一些企业用工不规范,不认真签订、履行劳动合同;劳动者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严重。克扣、拖欠工资,违反工时标准超时加班,以及加班加点不给合理报酬;不给员工输社会保险;劳动条件恶劣,缺少劳动保护措施;部分女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

2.3集体合同流于形式。一些企业职工对签订集体合同不知情。合同内容照抄法律条文,过于原则空泛,轻视履行。大量外资和私营企业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劳方力量薄弱,缺乏谈判实力。

2.4劳动关系多样化,复杂化。这一方面表现为企业所有制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并由此产生了多样化的劳动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除了传统用工形式,各种非传统的、灵活的用工形式如季节工、小时工、劳务承包工、劳务派遣工等,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相交织。我国劳动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这给劳动关系机制的调节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2.5劳动保障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呈上升趋势。因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引发的劳动争议越来越多,劳动关系的不和谐现象比比皆是。

3.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基本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健全机构,完善职能,明确分工,协调有力,大幅度降低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促进形成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互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具体如下:

3.1建立健全基层三方协调机构。加快建立健全县级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三方协调机构,明确各自职责,规范运作程序,增强整体效能,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增强三方会议协调的针对性、前瞻性和预见性,解决好职工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劳动争议案件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形成监督与预防并重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县级企业组织的应尽快筹建,逐步由企业主管部门代表企业过渡到企业组织代表企业。

3.2加大政府依法调整力度。加快推过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简便、高效、快捷处理劳动争议的新机制;完善劳动仲裁案件审理通报等制度;搞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开展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条件、拖欠农民工工资、超时加班、使用童工等检查活动;建立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联动机制,加强与信访、公安、建设、工会、妇联等职能部门和群众团体的横向联系。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建立劳动争议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大劳动合同覆盖面,加强劳动合同鉴证,保证劳动合同合法有效。

3.3提高工会和职代会的维权能力。工会、职代会应坚持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宗旨,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准确掌握职工的愿望和要求,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以促进劳动关系健康运行为主线,完善工会维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健康运行,关键是建立劳资矛盾的自我平衡机制,包括有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建立机制、平等的协商谈判机制、公正的工资共决机制、安全的劳动保障机制、周密的法律监督机制、有效的矛盾预警调处机制、强力的争议裁决执行机制等。重点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劳动合同等关键环节,突出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努力为职工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3.4畅通诉求渠道。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全覆盖的劳动监察网络,畅通劳动者信访、投诉、举报渠道,使劳动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

各级人大、政协以及工会、妇联、企业职代会在反映职工呼声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实情、加强督促检查、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提供真实信息。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力度。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矛盾发展的外在表现。要通过工会的强力干预,多形式源头参与、多渠道争议调处、多层面法律援助、多级别帮扶救助,努力实现零距离维权。通过工会严密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劳资矛盾的预测、预报和预警网络,对基层企业、区域出现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通过源头参与、三方机制推进解决;强化基层工会、产业工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监督职能和维护功能,努力将劳资矛盾消解在基层;建立重大事项及时上报制度,对于在企业和职工中出现的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和上级工会报告,并积极参与调处,力争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5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在如何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处理不同人群之间特别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方面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在组织成面引入公平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薪酬管理体系,有利于雇主与雇员之间形成和谐劳动关系;在宏观经济领域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化,则能够有效地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均衡发展,进而达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和谐。这有利于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4.结论

我国正处于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给相对有限的过渡时期,这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有利时机。任何劳动关系的建立都是以实现就业为前提的,而部分潜在的劳动者被排除在就业行列之外,无疑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不利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完善。仅靠劳动力市场的自发力量,不足以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需要政府立足于就业最大化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在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过程中,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2.5劳动保障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呈上升趋势。因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引发的劳动争议越来越多,劳动关系的不和谐现象比比皆是。

3.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基本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健全机构,完善职能,明确分工,协调有力,大幅度降低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促进形成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互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具体如下:

3.1建立健全基层三方协调机构。加快建立健全县级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三方协调机构,明确各自职责,规范运作程序,增强整体效能,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增强三方会议协调的针对性、前瞻性和预见性,解决好职工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劳动争议案件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形成监督与预防并重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县级企业组织的应尽快筹建,逐步由企业主管部门代表企业过渡到企业组织代表企业。

3.2加大政府依法调整力度。加快推过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简便、高效、快捷处理劳动争议的新机制;完善劳动仲裁案件审理通报等制度;搞

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开展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条件、拖欠农民工工资、超时加班、使用童工等检查活动;建立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联动机制,加强与信访、公安、建设、工会、妇联等职能部门和群众团体的横向联系。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建立劳动争议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大劳动合同覆盖面,加强劳动合同鉴证,保证劳动合同合法有效。

3.3提高工会和职代会的维权能力。工会、职代会应坚持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宗旨,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准确掌握职工的愿望和要求,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以促进劳动关系健康运行为主线,完善工会维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健康运行,关键是建立劳资矛盾的自我平衡机制,包括有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建立机制、平等的协商谈判机制、公正的工资共决机制、安全的劳动保障机制、周密的法律监督机制、有效的矛盾预警调处机制、强力的争议裁决执行机制等。重点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劳动合同等关键环节,突出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努力为职工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3.4畅通诉求渠道。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全覆盖的劳动监察网络,畅通劳动者信访、投诉、举报渠道,使劳动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各级人大、政协以及工会、妇联、企业职代会在反映职工呼声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实情、加强督促检查、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提供真实信息。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力度。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矛盾发展的外在表现。要通过工会的强力干预,多形式源头参与、多渠道争议调处、多层面法律援助、多级别帮扶救助,努力实现零距离维权。通过工会严密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劳资矛盾的预测、预报和预警网络,对基层企业、区域出现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通过源头参与、三方机制推进解决;强化基层工会、产业工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监督职能和维护功能,努力将劳资矛盾消解在基层;建立重大事项及时上报制度,对于在企业和职工中出现的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和上级工会报告,并积极参与调处,力争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5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在如何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处理不同人群之间特别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方面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在组织成面引入公平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薪酬管理体系,有利于雇主与雇员之间形成和谐劳动关系;在宏观经济领域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化,则能够有效地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均衡发展,进而达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和谐。这有利于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4.结论

我国正处于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给相对有限的过渡时期,这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有利时机。任何劳动关系的建立都是以实现就业为前提的,而部分潜在的劳动者被排除在就业行列之外,无疑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不利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完善。仅靠劳动力市场的自发力量,不足以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需要政府立足于就业最大化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在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过程中,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篇2: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设想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所属栏目:劳动纠纷律师案例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召开会议或者采取适当方式,向同级工会通报政府的重要的工作部署和与工会工作有关的行政措施,研究解决工会反映的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

以上是《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法律上看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等表述。但究竟什么是“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专业劳动纠纷律师认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又被称为劳动关系三方原则。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国际公约规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指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雇主和工人三方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和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协调三方机制的主要职能是:三方就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和咨询;三方进行磋商谈判,形成关于劳动关系问题的共识;三方就存在的劳动关系矛盾进行协调,对劳动争议进行仲裁。在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由代表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代表职工的工会组织和代表企业的某些企业代表组织组成。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实践证明这一机制能够缓解劳资矛盾、稳定劳动关系,能够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工会是当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作为职工一方的代表。它会代表所在地的劳动者,就处理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与政府部门的代表和企业组织的代表进行协商,以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

篇3: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设想

当前我国劳资关系总体稳定, 劳资矛盾和纠纷整体可控, 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使得原有的劳动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劳动者维权意识淡薄。由于长期法制教育的推动, 在我国较大规模的企业中劳动合同的签订比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仍然偏低, 而且在民营企业中不签劳动合同的现象更为普遍。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2005年对《劳动法》的实施情况检查表明:全国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1]个体经济组织的签订率更低。劳动合同短期化趋势明显。据有关部门调查, 目前全国劳动合同期限三年以下的占60%, 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仅占20%。[2]

(二) 劳动争议纠纷解决程序繁琐, 成本高昂。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为“一调一裁两审”制, 目前这种纠纷程序的问题是过分注重劳动关系的安全和用工稳定, 却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给劳资双方带来诉累, 由于实行“一裁两审”“先裁后审”的程序, 一个劳动争议若依次调解、仲裁和诉讼, 在正常情况下需要耗时一年。耗费了当事人大量的时间、精力, 加大了当事人解决劳动争议的成本, 有悖于及时、便利的劳动争议处理原则。[3]

(三)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多, 关系趋于紧张。据中国劳动保障部在对全国劳动争议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后的得出的数据显示, 2010年, 中国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比2009年增加了67%, 达到近两万件。如果算上非集体的劳动争议案件, 数字更大。据中国劳动保障部的数据, 各级劳动部门接受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了12倍, 而广东深圳的情况更为严重, 2009年的案件数量是1999年的60倍。[4]

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三方协调机制简介

(一) 三方协调机制的概念

三方协调机制, 一般指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1976年144号《三方协商促进国际劳工标准公约》规定, 三方机制是指政府 (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 、雇主和工人之间, 就制定和实施经济和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即由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处理所涉及劳动关系的问题, 如劳动立法、经济与社会政策的制订、就业与劳动条件、工资水平、劳动标准、职业培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与卫生、劳动争议处理以及对产业行为的规范与防范等。

(二) 三方协调机制的具体运行

三方协调机制的具体运行, 即为解决劳动者、政府、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 三方之间进行协商的程序、步骤、次序和方法。通过三方对话机构的确立、集体谈判、有效的沟通对话渠道, 使得三方协调从理论变为现实, 三方协调机制得到落实和运行。现代各国关于三方协调机制的运行有着不同规定, 其中美国模式发展较早, 截至目前已经较为成熟和系统。在机构设置方面, 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调解和解委员会, 使用调解与和解的方法解决劳动纠纷。在调解的过程中, 根据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 开始阶段、中间阶段、结束阶段。在开始阶段, 劳动者与企业就劳动合同、工资报酬、企业规章等问题发生分歧或者争议, 双方或一方可以提出开始集体谈判, 开始集体谈判之前, 双方应相互的交换信息, 对召开谈判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事先的约定, 在这个阶段也可以申请政府介入协调相关事宜。在中间阶段, 劳动者和企业在事先约定的时间和地点, 先确定具体议题再就各个议题分别进行协商和讨论, 达成初步合意之后再进行各自内部的商议和讨论确定具体方案, 若在谈判过程中出现无法解决的重大分歧或谈判陷入僵局, 双方可以申请政府或其他专业的调解机构进行调解, 推动双方最后达成一致的协议。在结束阶段, 劳动者和企业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之下签署最终的协议, 该协议具有法律拘束力, 双方都必须执行不能违反, 若一方违约可视为违法, 另一方可将该协议交法院强制执行, 至此整个三方协调机制的程序结束。

(三) 三方协调机制的功能和作用

1.平衡与协调三方之间的综合利益。劳动者、企业、政府各自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 提出各自的主张和要求, 通过三方协调机制得以表达, 在理性与务实的氛围之中, 三方达成协议实现利益的平衡和妥协。

2.以非讼方式化解劳资纠纷减少交易成本。通过三方协调机制的建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劳动者的弱势地位, 促使劳资双方达成公平协议, 减少社会交易成本, 促进社会财富的有效增长。3.三方之间有效协商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和谐劳动关系要求劳动者与企业双方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气氛和谐融洽。三方协调机制为核心的劳动管理机制在实践的过程表现出来了较高的可信度和适用性, 在解决劳动纠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三方协调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一) 三方协调机制在我国的现状

目前我国多层次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已基本建立, 1990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三方协商促进实施国际劳工标准公约》。我国遵守对国际社会的承诺, 在修订《工会法》的34条也做了相关的规定, 这为三方协调机制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01年8月3日, “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暨第一次会议”召开, 标志着我国开始在国家层面建立正式的三方协调机制。随后, 在各地在省、县甚至街道各个层面纷纷创建三方协商机关。到2009年底。全国已经建立来的关系三方协调机制1.4万个。其中, 省级31个, 地级313个, 县级2531个, 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共建立三方协调机构2875个。[5]

(二) 我国三方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1.三方机制实际运行效率低下, 实际效果与设立初衷存在差距。首先, 制度建设推进缓慢, 质量不高。三方机制中的主体没有实现完全的专门化、独立化, 在不少地方三方协调机构管理组织不清晰, 存在由多个政府部门进行管理的情形, 这限制了三方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其次, 机制运行效率低下, 层次不够。很多地方没有重视三方协调机制的重要作用, 只是将其视为减少劳动仲裁与诉讼的替代手段, 将该机构放在劳动保障部门的一个处室之中, 不注重发挥三方机制的预防功能, 使得该机制的实行运行效率不高。

2.三方机制的参与主体组织不健全, 存在缺位和越权。在雇主组织方面, 代表企业一方的雇主组着的独立地位在国内法上没有被承认,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企业组织在三方协调机制中职能的发挥。在工会组织方面, 工会委员会中存在人员比例不合理的问题, 高层管理人员的比例较高而劳动者的比例较少, 这使得工会缺乏代表性难以真正的维护劳动权益。在政府方面, 现阶段本应处于中立地位的政府行政干预过于强势, 以政府的命令强加于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意志之上, 使得政府角色产生了越权与错位。

3.三方机制缺乏有效制度支撑, 权威性和认同感不足。目前我国三方协调机制虽然有一些规范性文件予以确立, 但这些规范的规定不够系统和全面, 效力层级比较低, 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在劳动关系法律保障体系中没有独立地位。此外, 通过三方协调机制达成的协议在现阶段没有法律拘束力, 三方协调机构只是一个建议性、咨询性组织, 没有强制执行力使得三方协调机制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四、三方协调机制的本土化与重构

(一) 三方协商机制在我国的务实定位

我国三方协调的机制的纵向定位应着眼于基层, 根据实际的纠纷解决需要来建立这样的基层三方协调机构, 并不是每个地区、省份都需要建立三方协调机构, 而是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建立才能提高三方协调机构的运行效率。我国现阶段三方协调机制的功能性定位应主要关注于工资水平、职业安全等这些关系的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领域, 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 预防性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外在劳动争议发生后, 三方协调机制能提供高效、便捷劳动者维权途径, 对劳动者来说能使正义更快的到来, 平衡劳动者和企业的利益, 构建二者的和谐劳动关系。

(二) 三方参与主体的补位与矫正

对于工会组织方面, 要增强工会独立自主的能力, 摆脱政府的过度干预, 以及企业组织对工会的掣肘, 实现工会组织的人、财、物的独立运行。在企业组织方面, 应增强其代表性, 向所代表的企业真实的反馈劳动者对企业运营, 企业职工权益保障, 以及涉及国家公共政策的实施等情况, 发挥企业组织应有之作用。在政府角色方面, 政府在三方机制中的角色应定位于服务监督, 监督企业与劳动者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 对劳动争议纠纷解决、劳动报酬谈判等具体劳动关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源协助。

(三) 加强三方协调机制制度化建设

三方协调法律机制是是一种在法律框架下的社会对话机制, 其建立目的、涵盖范围、运作程序以及操作规范都必须依据国家的劳动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政策。[6]加强三方机制制度化建设, 需要加快完善三方机制的法律法规, 确立关于三方协调机制的专门立法, 详细规定三方协调机制的参与主体建构、三方机制的功能定位, 适用三方协调机制的情形以及三方协议的效力问题, 规定劳动关系方协调机制的运行制度, 为三方协调机制的运行提供规范化的法律保障, 提高三方协调机制的权威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王健.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职工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J].工运研究, 2008:10-15.

[2]山东省总工会课题组.论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A].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全国工会理论研究文集[C].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8:321.

[3]丁寰翔.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J].学术界, 2010 (4) :161-167.

[4]余瀛波.转型期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12.

篇4: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设想

关键词: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劳动合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的劳动关系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的变革,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益复杂,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趋显现。经济成分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劳动就业市场化、劳动保障社会化的市场化发展形势与协调机制建设滞后导致的一些不和谐,广大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强烈需求与一时得不到满足,形成了当前一些地区劳动关系协调的基本矛盾。当前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尤其重要,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基本途径,有利于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权益,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劳动关系的内涵,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人们因参加社会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即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是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代表,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发挥好各自的作用,进行协商和对话,消除误解,弱化有争议的问题,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共同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首先是劳动者和雇主双方应坚持平等原则,互惠互利、互谅互让,通过直接协商谈判、缔结契约等方式,建立和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解决出现的问题。政府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起调节和干预作用,以保障劳动者和雇主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共赢。我国工会组织是劳动者利益的代表,企业中的职代会也代表劳动者的利益。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是政府的主要代表,其中主要是劳动仲裁、劳动监察和劳动信访等部门承担劳动关系协调监察职能。

2. 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体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框架初步建立,但也面临一些尖锐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也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但劳动力与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载体是人本身,即劳动力的使用过程涉及如何对待劳动者的问题;或者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被使用的方式是重要的。在劳动力供给充分甚至存在大量剩余的条件下,劳动关系易于形成雇主主导地位的格局。随着企业所有制形式、劳动者就业形式、收入分配方式等的不断发展变化,相应地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简单、单一日趋复杂、多样,劳动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如下:

2.1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基层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存在无编制,无经费、无专职工作人员的情况。有的虽然建立了三方机制,但其代表性还不强,工作机制还不完善,职责任务需要进一步厘清。

2.2劳动者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一些企业用工不规范,不认真签订、履行劳动合同;劳动者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严重。克扣、拖欠工资,违反工时标准超时加班,以及加班加点不给合理报酬;不给员工输社会保险;劳动条件恶劣,缺少劳动保护措施;部分女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

2.3集体合同流于形式。一些企业职工对签订集体合同不知情。合同内容照抄法律条文,过于原则空泛,轻视履行。大量外资和私营企业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劳方力量薄弱,缺乏谈判实力。

2.4劳动关系多样化,复杂化。这一方面表现为企业所有制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并由此产生了多样化的劳动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除了传统用工形式,各种非传统的、灵活的用工形式如季节工、小时工、劳务承包工、劳务派遣工等,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相交织。我国劳动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这给劳动关系机制的调节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2.5劳动保障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呈上升趋势。因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引发的劳动争议越来越多,劳动关系的不和谐现象比比皆是。

3.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基本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健全机构,完善职能,明确分工,协调有力,大幅度降低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促进形成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互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具体如下:

3.1建立健全基层三方协调机构。加快建立健全县级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三方协调机构,明确各自职责,规范运作程序,增强整体效能,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增强三方会议协调的针对性、前瞻性和预见性,解决好职工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劳动争议案件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形成监督与预防并重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县级企业组织的应尽快筹建,逐步由企业主管部门代表企业过渡到企业组织代表企业。

3.2加大政府依法调整力度。加快推过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简便、高效、快捷处理劳动争议的新机制;完善劳动仲裁案件审理通报等制度;搞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开展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条件、拖欠农民工工资、超时加班、使用童工等检查活动;建立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联动机制,加强与信访、公安、建设、工会、妇联等职能部门和群众团体的横向联系。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建立劳动争议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大劳动合同覆盖面,加强劳动合同鉴证,保证劳动合同合法有效。

3.3提高工会和职代会的维权能力。工会、职代会应坚持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宗旨,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准确掌握职工的愿望和要求,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以促进劳动关系健康运行为主线,完善工会维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健康运行,关键是建立劳资矛盾的自我平衡机制,包括有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建立机制、平等的协商谈判机制、公正的工资共决机制、安全的劳动保障机制、周密的法律监督机制、有效的矛盾预警调处机制、强力的争议裁决执行机制等。重点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劳动合同等关键环节,突出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努力为职工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3.4畅通诉求渠道。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全覆盖的劳动监察网络,畅通劳动者信访、投诉、举报渠道,使劳动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各级人大、政协以及工会、妇联、企业职代会在反映职工呼声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实情、加强督促检查、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提供真实信息。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力度。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矛盾发展的外在表现。要通过工会的强力干预,多形式源头参与、多渠道争议调处、多层面法律援助、多级别帮扶救助,努力实现零距离维权。通过工会严密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劳资矛盾的预测、预报和预警网络,对基层企业、区域出现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通过源头参与、三方机制推进解决;强化基层工会、产业工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监督职能和维护功能,努力将劳资矛盾消解在基层;建立重大事项及时上报制度,对于在企业和职工中出现的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和上级工会报告,并积极参与调处,力争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5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在如何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处理不同人群之间特别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方面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在组织成面引入公平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薪酬管理体系,有利于雇主与雇员之间形成和谐劳动关系;在宏观经济领域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化,则能够有效地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均衡发展,进而达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和谐。这有利于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4.结论

我国正处于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给相对有限的过渡时期,这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有利时机。任何劳动关系的建立都是以实现就业为前提的,而部分潜在的劳动者被排除在就业行列之外,无疑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不利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完善。仅靠劳动力市场的自发力量,不足以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需要政府立足于就业最大化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在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过程中,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振海.协调劳动关系.构建和谐企业. 江苏商论 2006.11

2,杨友志.和谐社会建设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4

3,赵倩.从民主管理的视角看和谐劳动关系. 工会理论研究 2006.6

4,王彤.论劳动关系协调处理机制. 前进 2006.5

篇5: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设想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成为当代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根本。在变革的过程中,对劳动关系、劳动用工方式的探讨也随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构建和谐企业,关键在于调整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劳动关系作为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因此,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对推动企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过程中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步骤,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进行了全面规范。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我们应在劳动关系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这主要包括建立员工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劳动关系监督机制、价值引导机制和利益冲突化解机制。

一、稳定劳动关系对推动企业和谐发展起重要作用

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建立和谐企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协调解决企业与员工之间利益关系的过程。

企业的各项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员工对经济利益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同时追求在利益关系中的相对公平。要推动企业和谐发展,就必须正确对待这些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好

三、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企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把劳动关系纳入和谐企业发展中,用稳定的劳动关系推动企业和谐建设,是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劳动关系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建立起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1.建立员工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建立相应的利益表达维护机制是公正合理地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利益关系的前提。所以,应站在维护用工双方权益的高度,建立和完善员工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建立和发展工会与公司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加大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提案递交及督办力度等途径,形成员工利益表达维护的有效渠道和工作载体。人事部门要根据新形势下劳动工作的需要,积极协助企业制定表达员工利益的制度性文件;在微观层面上,要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大力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和平等协商、签订合同制度。要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努力,形成员工利益表达维护的参与机制、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法律援助机制和社会援助保障机制。

2.建立劳动关系监督机制。建立与社会经济协调机制相适应的监督机制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条件之一。要建立劳动法律监督制度,确保工会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价值引导机制。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引导广大员工正确认识和对待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对建立和谐稳定的劳

对可能发生员工集体上访、怠工、停工等突发性事件,找出不稳定的原因。

2.人事部门应提前介入企业改革方案的制定和论证,参与方案制定的全过程。通过审议,确定这些方案内容、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和政策,防止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3.对于劳动争议、员工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应及时通过信息渠道,使劳动部门及时掌握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4.劳动关系预警机构人员应注重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疏导、调解、援助等方法,化解矛盾,避免企业与员工之间矛盾化。当出现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时,相关部门要及时深入到员工中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广大员工依法维护企业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此外,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是完善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重要保证。劳动争议调解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方式,通过调解把大量纠纷解决在企业内部,有利于保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

当发生劳动关系矛盾时,调解委员会要主动同员工沟通,发现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等问题时,要及时纠正;对员工因违纪问题受处罚而发生的争议,要进行调查核实,并员工要进行疏导工作,教育其正确对待企业的处理。

篇6: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设想

(2014-01-07)

日前,由浙江海事局、浙江省海员管理协会和浙江省交通运输工会共同组建的浙江省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在杭州正式成立。此举标志着浙江在构建和谐海上劳动关系,促进航运经济健康发展方面步入了新阶段。

目前,浙江省共有注册海员6.9万名,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仅舟山就有3.8万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船员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结构性短缺、劳资纠纷频发等问题已成为制约航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全省数百多家航运企业面临着经营危机,海员也面临着就业和发展的双重困境。

据介绍,成立浙江省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是浙江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机制的重要补充,这既是浙江省航运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打造浙江海员品牌的内在要求。

记者从浙江海事局船员处了解到,下一步,浙江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将在舟山等重点地市铺开;同时挖掘浙江省海员管理协会功能,逐步建成各地的区域分会和专业分会,切实保护海上劳动关系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浙江省航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篇:六班军训口号霸气押韵下一篇:yx团队名称:破浪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