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之诗词的内容

2024-04-26

辗转之诗词的内容(共6篇)

篇1:辗转之诗词的内容

辗转之诗词五首的内容

梦中人

情丝绕指花含羞,轻声软语消薄愁。

寒风忽扑窗棂纸,终是梦醒两春秋。

披发不绾弃金钗,暖衣加身难抵忧。

燃烛到明不敢熄,恐回昔时相会楼。

【新律】红颜索

十里烟尘,人声喁喁,红粉一江洗山水。羽扇轻袭,何处得觅君行处?

二载风雨,一朝皓雪,小径不扫无人行。独立寒风,归人不归夜灯寂。

鹧鸪天

垂柳近塘喘无息,满地萋萋尽折腰。不过秋风送暗香,待得明年始复荣。

绿水波,草色黄,顾着哪待再栖枝。黄花落尽人间路,道是相逢春色里。

江城子

秋风不识夜归人,登高台,振臂呼。四载无归,独为异乡客。若然无处寄此情,人未老,心已亡。

清风为善转西台,狂笑语,不思量。不骑高马,何颜对江东?豪情不逝殊途梦,待他年,锦衣还。

【新律】意难平

战鼓息,残烟绕,剑戈戮长城,芭蕉雨息,梧桐叶落。军魂宝马再无还,喑啼鸦,孤飞鸿,斜阳染血报杜鹃。

待还家,娇妻爱子,始无倚。此心已老,诸梦皆渺,客死沙场浅笑闹。终是不敌人好,徒赴泉业亦了。

篇2:辗转之诗词的内容

(一)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反映离乱的痛苦3.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同情人民的疾苦

(二)建功报国1.建立功业的渴望;2.报国无门的悲伤3.山河沦丧的痛苦;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三)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隐逸之趣;2.昔盛今衰的感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4.仕途失意的苦闷5.怀才不遇的牢骚6.思乡怀人的惆怅;7.离愁别绪的凄苦⒈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①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②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③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④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⒉咏史怀古诗①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②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③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①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表达对戍边(或离家宦游)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的思念②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③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表达对战争的厌恶。⒋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①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②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这类诗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⒌山水田园诗①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②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③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⒍托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①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②托物

怀

遇的伤感。⒎即事抒怀诗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⒏边塞征战诗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①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②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③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9.赠友送别诗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10.闲适隐逸诗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11.悼亡游仙诗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鉴赏的方法与技巧在鉴赏时可先注意作者,如果作者是陌生的,一般来说,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不会影响对诗歌的鉴赏,如果作者是熟知的,则应联系其生平经历及创作来解读诗歌,即借助平时所积累的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陶渊明:淡泊名利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手法王维: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刘禹锡: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杜牧: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温庭筠: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雄浑奔放,明朗流畅。李煜

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苍凉悲壮。晏殊:明朗疏淡苏轼:雄健豪放。柳永:缠绵悱恻黄庭坚:流畅自然。秦观:情真意切李清照:婉约凄切。杨万里:新鲜活泼姜夔: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二、审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告诉我们诗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念奴娇

篇3:诗词赏析课教学内容的重整

[案例一]

《课外古诗词背诵》是人教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设置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课外古诗词背诵》这一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 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滁州西涧》是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词, 作为一次古诗词赏析课的教学试验, 我就把这首古诗词作为鉴赏来安排教学内容。《课外古诗词背诵》教学参考资料没有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 我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 制定了以下课时目标:

1. 诵读诗词, 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读准字音, 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

2.查阅资料, 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料库获取信息, 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研读文本, 结合解题、注释等解说词, 品味语言, 概括诗词的语言特征。

在这节课, 我布置了几道练习题:

1. 直译这首古诗词。

2.辨析这首古诗词的景语和情语。

3.概括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征。

课后, 我检查了学生的作业, 第一道题除了几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做, 其它两道题所有的学生都不会做。由此可见, 学生还没有能够学会赏析古诗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和作业的分析, 了解到造成这种原因是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积累程度, 教和学相互背离。这就促使我反思, 作为教师的我不能只关注教学内容, 还要关注学生的现状。那么, 我怎样教才能有效?学生不会赏析古诗词, 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的核心。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应该考虑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科学设计学习过程, 要利于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就要提供一部分与文本相关联的背景资料。

我通过对另一个班45位学生的调查, 只有8位学生阅读过“唐诗宋词鉴赏”这类课外书。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做练习题时学生为什么对古诗词赏析感到茫然无策, 最根本的原因是知识积累少, 获取的信息量小。

从前面做练习题的情况发现: (1) 大部分学生都能将古诗词直译成现代汉语; (2) 分辨古诗词中的景语和情语有困难; (3) 凭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程度无法概括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色。由此可见: (1) 需要“一般学习”; (2) 需要“强化学习”; (3) 需要“重新学习”。因此, 品味语言, 感受意境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读懂古诗词的语意, 评析作者的创作风格是学习的难点;而直译或意译学生自己学习就行了。根据以上学情, 我首先调整了教学内容, 把古诗词的注释, 语言的品味, 风格的赏析三个内容整合在一起, 然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断:

1. 用投影展示相关的背景资料。

(1) 韦应物诗。韦诗以写田园山水著名, 部分作品对安史乱后社会乱离、人民疾苦的情况有所反映。其诗语言简淡, 绝去雕饰;而风格秀朗, 气韵澄澈。

(2) 前人评价。前人对韦应物的诗, 多有好评, 如白居易说他的五言“高雅闲淡, 自成一家之体”。张戒《岁寒堂诗话》云:“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 虽皆五言之宗匠, 然互有得失, 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 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 虽苏州亦所不及也。”可见前人对他作品评价之高。

(3) 解题参考。他的名作《滁州西涧》则寄情于景, 寓意含蓄隽永。他不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得优美如画, 而且传达出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

2. 教师点评, 学生交流, 共同概述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色。

3. 引导学生阅读背景资料, 辨析这首古诗词的景语和情语, 对文本中的解题提出质疑, 并将文本中的解题不当之处进行改写。举例:将“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改写为“寄寓诗人孤独、失意的心情”。

4. 通过创设呈现学生做练习题不规范等情景,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做古诗词赏析题的方法。

两次教学设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现有材料, 按照教师的预设来安排教学内容, 以“教师”为中心, 在学生需要帮助时, 没有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教师没有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生的学习难度大, 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后者是在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的现状后, 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背景资料, 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 他们自己在阅读过程中, 通过分析、比较、质疑、探究, 初步学会了对古诗词的赏析, 教师适当点评、疏导, 起到“引路人”作用, 学生解题能力得到提升。

[案例二]

教学片断:利用诗词赏析, 提高品味水平

展示《竹里馆》的赏析语言,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 并结合诗词前的赏析语言, 要求学生说明应从哪几方面去赏析这首诗词。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交流, 教师的引导, 学生感悟到赏析一首诗词在一般情况下, 可以从诗词的内容、语言、意境等方面去赏析。这一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赏析方法, 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出示《竹里馆》诗词前的赏析语言, 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 找出这则赏析语言中有哪些不当之处, 并加以改写。举例:第三部分语言表述不当, 不符合诗词的原意。应将“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改为“以幽静、空灵、凄清的意境, 表现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这一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主要是通过查找资料, 分析、比较, 加深对诗词语意的理解, 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为了检验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情况, 我在课内设计了两道古诗词赏析题:

1.仿照《竹里馆》诗词前这段赏析语言, 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按照内容、语言、意境三方面来赏析。

2.通过想象, 将《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进行描写, 呈现一幅完整的画面图景。

通过检查, 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这两道题。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诗词的赏析方法, 我在中国文学史有关文献资料上搜索了有关赏析语言, 并以投影的方式向学生展示:

资料一:马致远擅长于描写自然景物, 这方面的作品也最能代表他的风格, 如被前人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秋思》

它描写旅途中傍晚的景物, 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 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 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 确是“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 之作。

资料二:马致远的写景之作, 往往寓情于景, 创造出深幽的意境。其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 可谓此类作品之最受称赞者。短短的二十八字, 写出了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及游子组成的一派苍凉的秋景。而景中之人, 正是漂泊天涯的游子, 他那无限的愁思, 正与此景融为一体, 浑然天成, 正如王国维所说:“纯是天籁”。

为了让学生诗词赏析语言表述更加准确, 我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了适当的点评:

作者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 表达了旅人飘泊的情怀。前三句用九个并例的实词, 把九种不同的景物组合在一个画面里, 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 烘托出旅人无限的愁苦。语言凝练传神, 画面色彩鲜明。

从学生解题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 案例一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解题能力差;案例二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质疑、探究各个教学环节, 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 并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 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

这两个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对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 古诗词赏析课我们该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呢?

1.根据学生实际, 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片段, 安排教学内容要进行学情分析, 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程度, 教和学要相互联系。学情分析是准备教案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状不相符时, 就要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在《滁州西涧》赏析课中, 正是因为没有了解学生的现状,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 学生不会解答赏析题。

2.利用课程资源, 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 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延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教材为主线, 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 组织和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笔者在《滁州西涧》《竹里馆》两首古诗词赏析课中, 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的背景资料, 组织学生深入研究,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问题的解决更加透彻,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疑问中学会探究。

3.依据课程目标, 调整教学内容

篇4:毛公鼎,国之重器的辗转路

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藏有三件镇馆之宝:毛公鼎、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因展厅面积所限,博物院通常每个季度换一次展品。即便如此,要让所藏60余万件文物逐一亮相展览,至少需花30年时日。纵使其它文物展品常换,上述三件珍宝却一直展示而不曾换过,故被公认为台湾“故宫三宝”。就青铜器而言,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与北京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并称“海内青铜器三宝”。

毛公鼎是距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时期的“国之重器”,因刻器者为毛公而得名。此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下有三足鼎立,上有两耳高耸,花纹简洁,外形古朴。鼎身虽仅30.75厘米高,却铭刻着32行、497个篆书文字,是现存铭文最长的一件青铜器。鼎铭字迹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笔力遒劲,全篇一气呵成。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故而,铭文是研究西周史的珍贵文献,也是中国“造字时代”的经典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价值无双的瑰宝重器。

与大盂鼎和大克鼎相比,无论辗转经历还是归公结局,都以毛公鼎较为曲折和复杂,可谓命运多舛,还留下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纷争和悬疑。尽管之前已有许多文字记述和考证,甚至还有影像记录和解说,其间有同有异,大同小异,有些情节颇为精彩甚至近似演义,但关键之处亦即它最后是如何从私藏变为公器的,似乎长期未有定论,直到现今仍有从头梳理和详加考释的余地和必要。

村民卖给收货郎

有关毛公鼎的出土经过及其发掘者,一向存在着几种版本和不同的说法。据陕西省岐山周原博物馆研究员贺世明考证,毛公鼎于1843年在陕西岐山县庄白村出土,发掘者系董家村村民陈春生。历史上,这一带被称作周原,是周人兴起的地方和灭商之前的都城。在西周灭亡的时候,周朝贵族纷纷逃亡,许多笨重的青铜器来不及带走,仓皇之际就埋入了地下。所以,这地方出土青铜器并不奇怪。由于陈春生并不识宝,把这件鼎器当作旧铜器卖给了一个收破烂的货郎,而货郎又将之转卖给西安北大街一家旧货站。当旧货站欲把包括毛公鼎在内的一堆破铜烂铁销毁重铸时,被路经的一位古董商发现,便以约白银20两的价钱买下了宝鼎。

这位古董商名叫苏亿年,是京城琉璃厂古玩铺永和斋的二掌柜,常在家乡陕西这一文物古玩出土大省搜寻货源,其兄苏兆年则是坐镇店铺专管销售的大掌柜。苏氏兄弟深知此鼎绝非一般青铜器,转卖出去必定能赚大钱,只是要寻一位慧眼识宝且有财力的主顾。于是苏亿年致书陈寿卿,详述宝鼎的形状、文字、花纹、色泽及来历。陈见函即回复,让苏赶快送进京师。

陈寿卿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者,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进士之身被朝廷任为翰林院编修。他对金石收藏考释极为钟情,不惜耗巨资在家乡山东潍县建造著名的“万印楼”,专门存放多年收藏的近万枚秦汉古印玺和万余件其它古物珍玩。他于青铜器、陶器、古钱、古印玺、石刻造像等收藏既多且精,并且精于考释,被公认为19世纪末最有成就的收藏家之一。他曾从苏氏兄弟手中购藏过几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也是出土于陕西岐山的天王簋。几次交易后,约定如若苏氏兄弟新得青铜器,必先送他过目;只有他无意购藏,才能售与他人。故此,苏亿年携带这件青铜宝鼎进京,邀陈到“永和齋”鉴赏并商购藏事宜。陈仔细看后颇为惊喜,深感此宝罕见。后来陈决定购藏,至于是以多少银两购藏,则众说纷纭,据传为1000两银。据说陈寿卿有言:“宝物无价,不能以金钱比价。”

陈寿卿购入毛公鼎后,没有置于京城府邸,而是送回山东老家秘藏,并嘱家人严守秘密,不得外传。由于铭文拓片鲜为人见,一度有人怀疑毛公鼎是否真实存在,且称即便有也是伪作之器。连陈的老友吴云也写信质疑:“究竟世间有此鼎否,窃愿悉其踪迹,祈示知。”另一老友吴大澂也发疑问:“闻此鼎在贵斋,如是事实,请贻我一拓本。”陈寿卿对此不直接答复,但撰有《毛公鼎释文》略作介绍,并将毛公鼎铭文拓印后,赠给少数同好作考辨和研究之用。光绪十年(1884),年逾古稀的陈寿卿给后代留下遗嘱:一不做官,二不经商,三不念经信佛,希望后人能够安然平淡地做学问,并要保护毛公鼎,不使其从陈家散失。他病逝后,生前所收藏品由三个儿子朋分,次子陈厚滋分得毛公鼎等古物。他遵照父嘱,谨言慎行,对家藏毛公鼎之事守口如瓶。但陈厚滋去世后,其次子陈陔违背祖训,开设钱庄和药铺,还经不住利诱,痛失了这件祖传宝物。

陈陔执掌家业后,结识了同邑同姓的陈芙珩,并泄露了家藏毛公鼎之秘。而此人背后是时任直隶总督端方,端方对毛公鼎始有觊觎之心。当毛公鼎转由陈陔收藏时,时任左都御史的陈子久看出端方的念头,唆使其子陈芙珩接近陈陔,游说他将毛公鼎卖给端方。起初,陈陔对端方出资万两白银购买之议并未心动,后来陈芙珩转告,除了万两白银,端方还可让他到湖北省银元局任职,终于使他动心。于是,在得到端方一纸委任书凭证后,陈陔不顾家人反对,在宣统二年(1910)将毛公鼎售予端方。从此,他满心期待到湖北省就任,但久等正式任命而不得,径直前往该局查问才发现,端方所拟的那纸文书凭证上的印鉴竟是一枚闲章。这时,陈陔才明白端方所许只是诱饵。

险落外人之手

第二年,端方被清廷任命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领兵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行至资州地区时被起义士兵所杀。其后人染上清朝宗室贵族子弟的纨绔习气,除了吃喝嫖赌外无一能事,生活日渐窘迫,到后来不得不靠变卖或典当家中藏品为继。到民国九、十年间,以3万两白银作价,将毛公鼎典押给天津俄国人开设的华俄道盛银行。典押到期后,主人无力赎还,英国记者辛普森表示愿出资5万美金购买,并委托端方的结拜兄弟、美国人福开森从中说项,但端家嫌钱太少而不肯割让。此事传出后,舆论哗然,文化界人士竭力呼吁不能让这件国宝流失,不然将愧对祖先和后人。北洋时期曾任财政总长、交通总长的叶恭绰闻知后忧心如焚,决意设法将宝鼎留在国内。他先出面劝说几位实业家购买未果,后来干脆变卖收藏的其它文物,与郑洪年、冯恕合资购藏,后由郑、冯二位出让给叶。

nlc202309090049

叶恭绰,广东番禺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而喜爱书画,清末入仕任职邮传部,北洋时期历任几届政府的交通部长,财力深厚,嗜收古物,是民国年间著名的词学家、书画家和收藏家。他买下毛公鼎后,一直将之藏在天津寓所,曾拓下铭文分送亲友。日寇全面侵华后,华北顷刻沦陷,他携毛公鼎至上海的懿园寓所珍藏。不料,仅仅4个月后,日军又占领了上海,他只得避走香港。不久后院起火,他那居沪的姨太太潘氏伙同情夫图谋霸占财产,并威胁如他不应允的话,就将家藏毛公鼎的秘密报告日本人。为确保毛公鼎不被日本人掠夺,叶恭绰假意答应潘氏要求,同时电告时在昆明担任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的侄子叶公超,让他前往上海设法护宝。叶恭绰嘱咐他:“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出高价购买毛公鼎,我都没有答应。现在我把毛公鼎托付给你,不得变卖,不得典质,更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

1939年春夏之交,叶公超不辱使命,抵上海后即把毛公鼎转移秘藏他处。潘氏见如意算盘落空,便向日本宪兵队告密,使叶公超未及返昆即遭逮捕羁押。在牢里,他屡经利诱威逼,以至严刑拷打7次,均守口如瓶,拒不吐露毛公鼎下落。叶恭绰在香港惊悉侄儿身陷囹圄,急忙筹措资金营救。叶公超自己也在设法脱身,他在妹妹前往探监时,嘱托家人托人仿造一只青铜器以应付日本人。稍后,日军宪兵队收到叶家交来的赝品,加上叶公超的兄长叶子刚以重金保释,就将关押约50天的叶公超释放。一年后,叶公超摆脱监视,把毛公鼎偷运香港,完好无损地交到叶恭绰手中。

1941年12月,香港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后沦陷。在当地避难的叶恭绰不仅因为与毛公鼎有着不解之缘,还由于拒绝出任伪交通部长替日本人做事,其行动受到日军的严密监视。最后,他托一位德籍友人,成功地将毛公鼎辗转携至上海。因他坚持不肯出任伪职,回沪后继续称病足不出户,坐吃山空,只好靠变卖文物度日,终于陷入等米下锅的窘境。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把毛公鼎押给银行,后由巨商陈咏仁以黄金300两赎出。但叶恭绰向陈咏仁提出一个条件,就是一旦抗战胜利,要将这件国宝交给政府。其时,日军节节败退,抗战胜利的大势已定,陈咏仁表示愿意接受,因而成为毛公鼎的新主人。

陈咏仁原是一位机械工程师,在江苏无锡开设铁工厂。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他开始惑于私利,罔顾民族大义,以名下的江南公司与日本军部做生意,用五金材料加工产品,制造机械,直接为日军军需服务,发了不小的“国难财”,在上海市区购置了豪华的花园别墅,也耗资搜集古董珍玩。到日本宣布投降时,社会上响起严厉惩处汉奸的呼声,这位富商开始恐慌。他想到了对叶恭绰的承诺,以为将毛公鼎献给政府或许可以赎罪,便通过叶公绰等著名人士联名致函政府表示愿捐国宝。信发出不久,便为新闻记者所悉,争相要求采访。还有人闻讯登门告贷,所求不遂怀恨在心,转而宣扬他过去与日军交易而有资敌之罪。陈咏仁一看情势不妙,担忧被当作“经济汉奸”处置,等不及政府来取宝鼎,就携眷悄悄弃家出走,逃到海外以避风头。果然过不多久,就有人上门查抄了陈宅。

私藏终变公器

一时间,毛公鼎的主人不见了。那么,价值连城的毛公鼎去了哪里呢?早前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抗战胜利后,毛公鼎一度被军统局局长戴笠据为己有,直到他乘飞机失事死后,才由军统局上交。1984年10月出版的《浙江文史資料选辑》第28辑,刊有《戴笠劫夺毛公鼎记忆》一文,作者沙孟海称他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机要秘书,受部长朱家骅之命拟文向蒋介石告状,蒋即下谕勒令戴笠交出这件国宝,云云。

曾任军统局总务处长的沈醉,在回忆录的叙述有所不同。戴笠令沈醉到上海查找失落的文物,特别提到“这次到上海务必找到一件国宝级文物——毛公鼎”。陈咏仁住宅在上海杜美路,他逃跑后,军统接收了其房产作为上海办事处。沈醉查找毛公鼎并不顺利,最后将上海所有古董商传讯到办事处。办公室内陈设有一组太师桌椅,桌下设置一个焚纸炉。他坐在八仙桌旁,对古董商说:“我这次到上海就是要找到毛公鼎,如果你们其中有人知情不报,就别怪我不客气了。”这些古董商面面相觑,摇头低叹。此时,一个商人眼睛直视,大声惊呼:“呜呼,呜呼!罪孽,罪孽!”随着他的惊叫,所有人也发出了惊叫,都冲向八仙桌,沈醉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些商人异口同声:“毛公鼎就在你脚下!”众人搬出毛公鼎,除去纸灰,清晰看到鼎内的铭文。沈醉大喜过望,只待向戴笠邀功受赏。谁知,3月17日却传来戴笠飞机失事一命呜呼的噩耗。但这段回忆有舛误,军统上海办事处所在的杜美路70号不是陈咏仁住宅,而是帮会大老杜月笙的房产,以其与戴笠的私交借给军统局使用。而且,所有古董商同时发现毛公鼎而惊呼的情形,显然有过度渲染的戏剧色彩。

关于毛公鼎被无意中发现的经过,另有一种说法。上世纪60年代初,香港《星岛晚报》刊文《毛公鼎充字纸篓》称:当国民政府接到陈咏仁所具献奉毛公鼎的私函后,派了一位大员依址前往陈家宅,只见大门紧闭,封条交叉,阒无一人。原来,已被军统局派人查封了,询之经办人员,却谁也不知有什么毛公鼎、蒋公鼎。这位大员不得已,径赴杜美路的军统上海办事处查问,仍然查不出下落。因回去交不了差,他懊丧极了,坐在一张椅子上信笔乱涂,涂完把字纸揉成一团,随手向墙角字纸篓里一抛。突然,他如有所触地发现这纸篓不是藤制的、木制的,而是一具废铁似的圆炉。他立刻查问:“这是什么东西?哪儿来的?”军统人员漫不经心地回答:“这个又旧又重的铁家伙,是在陈咏仁家里抄来的。因为没有什么用处,暂时放在这里,权充字纸篓派用场,等收废铜烂铁的人来,让他收买去。”这位大员听了,不待他再说完大叫起来:“这不要是毛公鼎呀!”他俯身下去,仔仔细细端详了一下,真是“踏破铁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不是毛公鼎是什么?便立刻高高兴兴地回去复命。(《哀江南》第七集,振华出版社1963年版)作者是名叫“振声”的老报人,曾任国民党军第一、第十绥靖区少将参议兼驻沪通讯处主任,与军方及军统关系较深,所述不会全是道听途说。

nlc202309090049

也曾供职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徐伯璞,晚年撰有《毛公鼎归国有亲历记》(1993年11月20日,《文汇读书周报》),其中说道:抗战胜利后,风闻毛公鼎在上海有了消息,遂引起学术界的极端关注。当时主管文博事业的徐伯璞经多方查询,得知毛公鼎已在“上海敌伪物资管理委员会”。于是几经奔走,终于取得宝鼎,置于教育部,并最终让其由中央博物院专人领去。该文所述颇具细节,但犹有存疑之处。

查阅上海档案馆馆藏有关毛公鼎的档案卷宗,其中有民国35年(1946)6月,上海市教育局局长顾毓琇、副局长李熙谋签具上报市政府的《上海市教育局关于接受毛公鼎情形报告》。从这一报告可知,至迟在1946年4月19日之前,已知毛公鼎在军统局上海办事处,行政院即命上海市教育局组成专门委员会,负责接受及保管;上海市教育局经接洽得知,军统局上海办事处已将毛公鼎送去南京的局本部,且已向蒋介石报告;6月16日再接军统局函告,该鼎已送呈蒋介石。档案所录的此中经过,与徐伯璞的回忆文字有不小出入。

综合归纳以上各种说法,至少可以说明:抗战胜利后,毛公鼎由军统人员查抄陈咏仁的财产时所获,后在无意中获悉竟系国宝;陈咏仁既已函告政府有意捐献,叶公绰又以北洋遗老而与闻此事,亦为社会广知,戴笠即便想私藏也有心无胆,其生前没有见到毛公鼎,据为己有未成事实;兼管文物的教育部门认真追寻,而军统局既知此鼎价值,为表功直接上报并呈送蒋介石也顺理成章。无论逻辑上还是时间上,不存在军统局部下把毛公鼎送给戴笠私藏的运作空间。

毛公鼎从1843年出土到1946年归政府收藏,经过了100多年漫长纷繁的曲折历程,其间不乏国内外见利忘义、寡廉鲜耻之徒,但在几位爱国人士的保护下,最终完好无损地成为我们的国家财产。它先由南京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存保管,并在该院建筑初步完工后,和其它珍贵文物一起辟室展示,供民众参观。1948年11月,蒋介石展开退守台湾的部署,下令运走黄金和古董。12月22日,“中鼎”号军舰满载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712箱文物珍宝从下关码头起航,4天后抵达台湾基隆港。毛公鼎也在其中,从此离开了大陆,后来存入台北故宫博物院。因为这一历史因緣,它和其它从大陆运台的文物一样,名义上可算作国民党的“党产”,实际上都是整个国家的文化财富,是泱泱中华大地物华天宝的象征。

(作者系文史学者)

篇5:最新辗转相除法

例如, 求24与36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课本上的方法 我的方法

答:最大公因数是12, 最小公倍数是36× (24÷12) =72, 我的方案是用36÷24=1……12, 再用24÷12=2没有余数, 最后的除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而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36× (24÷12) =72, 也许你会说这道题用短除法也简单, 其实你错了, 最新辗转相除法有以下优势:

1.抛开了对公有质因数及互质数概念的束缚。

2.学生只要会做除法, 就会做辗转相除法, 更易于掌握。

3.如果数字较复杂, 很难找出哪个公有质因数去除, 它的优势就更加明显。

如求1001和455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很难下手, 而用传统的辗转相除法或更相减损法也很复杂, 可如果用最新辗转相除法, 则非常简单。

答:最大公因数是91, 最小公倍数就是1001× (455÷91) =5005。

最新辗转相除法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较大数m除以较小数n, 得到一个商q0和一个余数r0;

第二步:若r0=0, 则n是数m、n的最大公因数;若r0≠0, 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r0, 得到一个商q1和一个余数r1;

第三步:若r1=0, 则r0为m、n的最大公因数, 若r1≠0, 则用除数r0除以余数r1得到一个商q2和一个余数r2;

……

篇6:辗转在九月的掌纹

终于。

你带着光。

与我一起堕落于暗中。

Two

他们是这样相识的。

在深夜的聊天室里,那个聊天室叫做{失踪馆}。她那时正百无聊赖,看到这样的名字心里感到有一点动荡,注册了一个名字就点进去。

她一直没有说话,也不去管它,去做了别的事情。

她写完了一篇五千字稿子,感到疲倦非常,把桌子上杯子里最后一点咖啡倒进了厨房的水池里。打算关电脑睡觉。她一个一个地把网页关掉,然后她看到那个聊天室里面有一个名字对她说话。

树安对您说:你好。

时间已经是两个小时以前,她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耳麦里陈珊妮正在用她充满顿感而纠缠的声音唱歌,来不及送你一程,来不及问你什么算永恒,甚至来不及哭出声……过期杂志登着早逝的青春,路人嘴里全是对生命的揣测……她用手触摸键盘,然后开始打字。

您对树安说:还在么。

树安对您说:还在。

然后对话平顺地继续下去,聊了将近一个小时,她说,我要去睡觉了,白天还有课。

他说,好,可以把你的MSN给我么。

她说可以,然后打上地址。没有说再见就退出了聊天室。

夏天天亮得很早,天空已经微微露出了鱼肚白,她感到头非常的疼痛,但她知道自己即将要进入睡眠。

她九点起床,洗脸刷牙,穿衣服。冲上牛奶放进微波炉加热。她不化妆,所以一个早晨变得很简单。她穿牛仔裤T恤,头发及腰,披散了一背。她看起来健康而有朝气,像是所有在大学里面花一般繁盛的女孩。

T hree

在班里有一个女孩,擦着猩红的唇膏。并不算是标致漂亮的女孩子,但笑起来艳而纵情。

她能够感受到她身上与众不同的气味,就像是她也能够注意到自己一样,但她们之间没有对话。

有谁说,相同的人,就一定要靠近呢。

直到有一天,她上课迟到,偌大的教室里面只剩下一个空位,她走过去,在坐下之前,看到她的眼睛。上到一半的时候,她感到旁边的女孩推了推她,她转过头去,就听到那女孩说,我们从后门溜出去吧。她看着女孩的嘴唇,烈而哀艳,她听到自己轻声说,好啊。

她们在阴凉的楼道里,风穿堂而过,十分的舒服。是九月。

那女孩说,我是薇拉。

她说我知道你。你一直坐在最后一排。女孩愉快地笑起来,我也知道你,你是染白。

薇拉对她神秘地眨了眨眼睛,我会看手相的,你相信么。

她也笑,我相信,然后就把手伸过去。薇拉摊开她的手掌,看了片刻,然后抬起头,眼神有些故作严肃,你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平静,不再有任何错乱不安和剧烈动荡,一切都会过去,染白。

她怔了一下,忽然就有预感,对面这个笑容盛放的女孩说出的话,或许是她一生中最精准的预言。薇拉又说,你的命运要比我好太多,然后她把手摊过来,我的掌纹是没有人能看得透的。

她把手放上去,包裹住薇拉柔软的手指,她听到她咯咯地笑出来。天真无伤。

F our

树安:你还是那么晚睡。

染白:你还不是一样。

树安:那是因为我不在中国。

染白:你在哪里?

树安:加拿大。我在这里上学。

染白:原来是这样。你在那里还好么。

树安:很好。很适应。

树安:其实我更喜欢伦敦。

染白:我不喜欢一切黏腻胶着的东西。所以一直无法喜欢英国。因为那里有雾。

树安:染白你有喜欢的人么。

染白:没有。但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朋友。

树安:那么好。

树安:我有一个很喜欢的女孩子,在我的少年时,她笑起来非常的美。

染白: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要睡了,树安,晚安。

树安:的确是。晚安。

她关掉MSN,关掉电脑。他感觉这男子洁净无垢,并且天真脆弱。所以与他对话让她觉得欢喜。她换掉陈珊妮的歌,放上那首《dying in the sun》,单曲循环。这是一首暖而温柔的歌,能够促进她的睡眠。她失眠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久,但她坚持不肯服用药物。

她觉得自己生活得已经算是十分的好。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给了她充足的物质生活,即使他们一点都不在意她微薄的稿费。二十一年的生命终于闯入的第一个朋友,笑容放肆如同艳阳。在深夜有可以对话的人。多么充足。

只要她能够感受到自己那突突跳动着的心脏,她就会觉得很安心。

F ive

她和薇拉在咖啡店里,彼此把身体蜷在庞大的红色绒布沙发里面。她觉得冷气开得太足了。即使她坐在窗边,能看到窗外九月的日光照耀,但依然感受不到温度。

薇拉依然抹着殷红的唇膏。黑色的眼线。看不清楚她的面目。

她抚摸咖啡杯子的边缘,端起来喝一口,嘴唇沾上黏腻的泡沫,她想自己可能还是无法喜欢卡布奇诺的味道。

薇拉说,染白你去过南方么。

南方。她说,没有,事实上,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城市。

薇拉笑,我去过很多地方。以前也来过这个城市,是和树安一起。

树安。她重复,眼神是不动声色的安静,她说,这是个好听的名字。薇拉说我也是这么觉得。我是初中的时候认识他的。那时候他上高三,是学生会主席,气宇轩昂,那么漂亮。我一直就不听话,不穿校服,打架。后来认识树安,他笑起来真是干净。不开心的时候就去找他,他一直接纳我。那时候我懵懂天真,他是第一个对我好的人,于是我便一直记得他。以后哪怕遇到比他再好,再体贴的人,也不可能超过他。

薇拉的眼线眼影画的那样浓重,像是阴影。她用着事不关己的语气,这似乎已经是往事,不关乎任何爱憎。她沉默地听着,心里一片柔软冰凉。薇拉继续说,这样大概四年,期间他考上重点大学,然后在我高三的时候,他对我说他要去加拿大。我问他要去多久,他说不知道。那天我不断大吵大闹,失去理智,像是疯了一样。薇拉作出一个滑稽的表情,但她没有笑。

但我知道他并不可能被我改变,他一直是温柔的男子,很多时候顺从着我。可是我知道他同样坚决,薇拉低下眼,我是他慈悲时救济的宠物。他可以轻易地满足我的所有需求,但也可以决定随时丢弃我。这一切都由他决定。

你爱他么。她轻声问。

那时候想,有谁会比我更爱他,可是我的爱无法为他带来一点好处。薇拉笑,我和他就是九月相识的。

你相信么,染白。掌纹是会改变的。薇拉说,自从他离开以后,我就再也看不清楚自己的掌纹,它失去了一切顺序和规则。

太阳落山的时候她和薇拉从咖啡店里出来。薇拉的手腕纤细伶仃,上面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薇拉从不戴任何项链戒指,似乎在树安离开以后,她拒绝所有束缚。

她穿着单薄的裙子覆盖自己赤裸的小腿,她感到有些凉,九月已经将近末尾。她们如此相像,所以可以简洁地对话,因为彼此会懂得。她向薇拉告别,转身走入人群中。

Six

她和树安在网上聊天,他们之间隔着一个海洋,她并不觉得遥远,他们从未想过要靠近。他们只是对话者。无法参与彼此的故事。

她听树安讲起他少年时爱着的那个女孩,他几乎记得关于她的所有事。又或者所有事都是他的意境。

树安:她的性格放肆张扬,不容管教,爱一个人时同样是激烈带有毁灭性的。

染白:所以你无法负载。才要离开是这样么。

树安:出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需要这样一个契机,让以后的生活更平顺。

染白:也让你能够名正言顺地离开她。你胁迫自己离开她。因为你害怕她会吞噬你。

树安:或许就是这样。但那时候,一直不能够承认。

染白:后悔过么。

树安:没有。怀念与后悔无关。

树安:从前她为我看过手相,她说我的感情线只有一个分叉,而她就是这个叉,是意外,离开她后,我的生活便会真正寂静平顺下来。

染白像是旁观者,观看这段过去,带着甜美的过往。不沾有一点自我感情。她只是想完整地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薇拉真是非常的美,她会遇到懂得她的人。哪怕她有一张空白的掌心,这并不完全是爱情,还有自赎与恩怜。薇拉的美来自于她的桀骜和天真,阴影以及顺服。

她感到自己的头痛加剧,甚至听到里面嗡嗡地鸣响,非常嘈杂。她从抽屉里拿出药片,和着水吞下去。

疼痛渐渐过去,她感到自己像是落水后被获救一样全身脱力。无意中看到电脑旁边的日历,十月一日。

暧昧的九月已经过去了。

九月是暧昧的。这句话是薇拉说的。

她说,八月炎热,十月秋凉。不是湿润鲜绿的四月,更不是冰凉彻骨的二月。而是九月,不凉不暖,只是疯狂地掉叶子。倾倒了一个城市的思念,却也不觉得哀伤。

薇拉在九月认识树安,她在九月认识薇拉,树安在九月认识她。他们全部辗转在九月的掌纹里。

S even

薇拉把CD机的另一个耳机给她,她听到里面那个女声在唱,“要不是那个清早……我说你好你说打扰……要不是我的花草……开的正好……一切很好,不缺烦恼。”

这个女子的声音这样厌世,薇拉从前这样说。

她看薇拉的眉眼,细致的眉毛,上挑的眼睛。她说,你的眼睛可以魅惑他人,只有你自己获得清醒。

薇拉看着她说,染白,你不也是如此。

薇拉摸她的脸,你会疼么。有的时候我会很疼。

她看着薇拉坚决的脸,今天的她没有化妆,面容如同小女孩一样纯白天真。她感到心脏急剧失重,头又再次痛起来,她张了张口却什么都说不出,黏腻的汗流下额头。

紧接着黑暗扑面而来。

在最后她说,你就从来不曾想念过他么。

E ight

她在铺着洁白床单的床上醒来,空气里面飘着消毒水的味道。她非常熟悉,在一瞬间她就知道自己在哪里。

染白,你醒了。薇拉凑过来,脸色有些苍白,但依然平和。你忽然晕倒,我很害怕。把你带到这里来,医生给你开了镇痛药,说一会儿会醒。

她握住薇拉的手,没事的,我会好的。你不要担心。

她感到薇拉的手在那一瞬间收紧。

树安:两天没见你。

染白:是啊。这几天回到父母那里静养。

树安:有什么事情了吗?

染白:那天早上我晕倒了。

树安:原因是什么呢。

染白:其实我脑袋里面有肿块。

树安:嗯?

染白:呵呵骗你的,事实上只是低血糖而已。

树安: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染白:我会的。你这几日过得如何。

树安:这样就好。我还好。今天早上做了梦。梦到自己一直拉着她的手,在那片田野里。

染白:你感到快乐么?

树安:在梦中我想是的。

染白:这样足够。至少有一个你会快乐。即使是幻觉或者意象。

她下线,和着水吞下那小小的白色药片。从前她一直抗拒它,害怕被它控制,令自己依赖它来活。可是疼痛太久了,总是需要麻醉的。

她用手遮住眼睛,于是眼泪肆无忌惮地流了下来。

N ine

幻觉不一定是假的,幻觉有的时候会让你触及真相。

她在稿子的最后打上这句话。然后打开邮箱,寄出。

T en

时间倏然过的很快。四季轮转,一年过去。

她的头发又长了一些。薇拉依然擦着艳红的唇膏。树安同样在午夜后出现。

她坐地铁到达学校。在拥挤的人群中向前走,留恋学校里面的樱花树。穿越一个又一个教学楼,没有声音,不断重复。

她们大学即将毕业。她没有一点计划,她也从来不问及薇拉。

直到六月将末,她与薇拉去看一场电影,俗气而温情的桥段,男主角向女主角求婚。薇拉清脆天真地笑出声,她不知道薇拉为什么要笑,在那深情真挚的瞬间。然后在她听到薇拉的声音,在黑暗的影院里面,衬托着男主角的告白,在她的耳边响起,她说,染白,我要走了。

她几乎是惊慌地回过头去,撞上薇拉波澜不惊的眼睛。

那天薇拉向她道别,她说,不要来送我,我们不需要这些虚假的仪式。

她张开口用力呼吸,她的手被薇拉冰凉的手指握住,染白,我想我并不想念树安。他一直在我心里,即使与再多的人相遇,也不可磨灭他的存在。经过时间,他反而越来越清晰。我渐渐明白一些我从前一直不得知的事情。他对我恩情难当,让我出现转机,我应当感谢他。若再遇到他,我想我能对他说的亦只有感谢。

她说,我会想念你。即使或许我们再也不会相见。

薇拉握紧她的手,用力到她疼痛,染白你要善待自己,只要在这世上一天。没有人会让你不幸福。相信我。

她点头,对面的女子依然画着夸张的眼线和猩红的嘴唇。明明有那样纯白无垢的面容,却画上这样颓靡的妆容,以致别人忘记了她真正的面容。

可是她自己并没有忘记。

她想,她似乎在这最后一刻才明白薇拉。她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模样,她从不是厌世的女子,反而她对这世间充满希望和情感。并且不惧怕伤害,担当自己的所有过去,深刻记得,不去轻省遗忘。她是一个多么勇敢的女子。

染白,再见。薇拉说。放开了她的手。

再见。这一次,她看着薇拉先转身。

E leven

再遇到树安是两个月以后的事,是九月。

树安:很久没有遇见你。

染白:两个月前我的朋友向我道别。

树安:你很难过。

染白:只是感觉寂寞,有些怆然。

树安:这两个月去了哪里。

染白:我生病了,树安,我生了很久的病。可是现在痊愈了。

树安:染白,我很担心你。是否可以让我照顾你。你可以来加拿大,我在这里。

染白:请不要破坏这洁净,树安,给彼此留一份思念的余地。

染白:被记忆拖累的人不会是十足坚强的人,这记忆并不是你的亏欠,它只是你年少时甜美的证明。

最后她说,树安,再见。

然后关掉了MSN,她知道从此她再不需要它。

她喝下一杯清水,准备进入睡眠。

而海洋彼端的男子,在阳光温暖照耀的午后,看到屏幕上那句,树安,再见。忽然就有预感,自己或许再无可能与这女子相遇。

他看向窗外,阳光正好。

没有了你,或许再没有人会在加拿大这灿烂的午后对我道晚安。

在那两个月中,她终于下定决心去做手术,她躺在手术室里的时候感到内心是从未有过的寂静,所有的动乱声响都寂寞下来。她一点都不害怕,她只是迎接她所要面对的。

醒过来是在一个晴朗的午后,睁开眼睛就看到眼眶发红的母亲。侧了侧头看到了日历,九月一日。她忽然就微笑起来,温暖而感恩的。

她不再需要那白色的药片,她知道她的未来将平静安详。

她感谢薇拉和树安,她知道与他们道别了,自己就能永远记得。

在她厌倦而坐以待毙的时刻。他们让她听到一个可以让自己甘愿相信的故事。他们将这一切告诉她,伤害寂寞,这些少年时候的事,刻在皮肤里,是伤疤,即使丑陋也是那样美好。

让我感谢你们,让我听到这样的世间欢喜,我知道我将会记得它。

音箱里陈珊妮的歌已经唱到最后。

让烟花记取,星火灿烂的人间。

际遇姻缘。全部写在掌心里。不可改变。当你蜷起手掌,再没人可以窥得它,你变成你一个人的秘密。

薇拉,你看,午夜了,所有的灯都寂灭了。

我们应该选择一个安全的姿势。

上一篇:形容书写工整的对联下一篇:李师中字诚之原文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