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反思

2024-05-23

密度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密度教学反思

6.2密度教学反思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6.2密度教学反思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二节《密度》教学完成后,回顾教学过程,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也体会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回顾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

一、转变观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引出密度概念,进而理解密度含义,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认识公式?籽=m/v只是计算式,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及时解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在反馈解疑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忆质疑,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反思,将学到的知识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本节课教学围绕课时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2:密度教学反思

泰安第十中学 郑 鹏

一、本节课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探究课中的要素

1、怎样提出探究的问题,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首要问题。

2、怎样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结论,并把实验结论与概念联系起来。

二、必须让学生在探究前对密度概念产生初步认知,知道将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科学探究只能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这样为进一步探究实验做好铺垫。

三、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以下方面:

1、不理解,或说不清为什么用质量跟体积关系来定义密度。

2、初中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比较抽象,尽管学生经历过“应用?比值?定义速度概念”,但把数学中“比例”应用于密度,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

四、针对学生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时容易选择木块的问题,我在提供实验用品时,有意只提供铜块和铝块进行对比,在实验得出结论后再分析为什么不选木块:

五、针对实验数据中测量误差的和实验时无法多次测量的问题,我一般在开始实验时,就要求同学注意测量时误差一般较大,应多测几组实验进行对比,选择有效数据。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可以呈现更多数据,然后学生交流,分析数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六、尽管如此,本课仍存在不足的地方是:

1、应提供多组实验对象让学生选择,如铁块、铝块、木块、铜块,盐水、酒精、煤油等。

篇3:《密度》课堂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一、转变观念, 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 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 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 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 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 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 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 引出密度概念, 进而理解密度含义, 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 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 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 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 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 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 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 学会在实践中学, 在合作中学, 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 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 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 学生易于接受, 容易理解掌握, 也能认识公式ρ=m/v只是计算式, 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 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 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 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 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 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 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 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 及时解疑,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 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 首先, 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 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 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 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 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 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 在反馈解疑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忆质疑, 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反思, 将学到的知识巩固、深化、提高, 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 由面到体,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 本节课教学围绕课时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核心, 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 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达到了预期目标,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教师在课后应坚持进行课后回顾, 总结经验教训,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篇4:《密度》课堂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关键词:密度;教学;回顾;反思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二节《密度》教学完成后,回顾教学过程,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也体会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回顾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

一、转变观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引出密度概念,进而理解密度含义,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认识公式?籽=m/v只是计算式,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及时解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在反馈解疑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忆质疑,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反思,将学到的知识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本节课教学围绕课时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5:《密度》教学反思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平,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习。在视线和凹面相平时, 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平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平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平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篇6:密度教学反思

先让同学们简单的回忆上节课所学的质量的内容,回忆起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位置、形态、形状、温度等变化而变化。然后引出今天我们要学物质的一个特性,这个特性大有用处可以让我们鉴别物质,它就是密度。

然后根据导学案的内容给六大小组分配展示任务,第一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1鉴别三个形状和体积相同的金属铁铜铝。第二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2比较相同体积的三种不同金属的质量。第三组负责展示3.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含义。第四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3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第五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4认识常见物质的密度。第六组负责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然后给学生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组内交流与讨论。然后分组上台展示自己的负责部分。而我只在他们点评错误或漏点评或共性错误问题上加以引导和解释,做到自主课堂上学生的真正自主合作和探究。

经过听课组的前辈的精彩点拨,我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这节课所存在的不足。这里我主要反思下存在的不足:

1、一二组学生在展示的时候不能熟练的利用其发放的磁体天平圆柱体等工具。如果学生能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其他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展示同学所要表达的意思。

2、导学案的展示题目编排顺序观察活动三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应该放到密度的定义公式含义之前。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得出密度的公式。

3、上课语言太平淡缺乏起伏,在讲到重点内容的时候应该提高自己的音调,增加一些肢体语言从而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知道你接下来要讲述的是重点内容。

4、密度的含义应该具体到一个例子而不是让学生直接说出密度的含义。

改进办法:

一、在学生展示之前提出展示要求要利用工具和小黑板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二、重新编排导学案。

三、加强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

篇7:《密度》物理教学反思

往往一个知识点要连续讲解多遍才能掌握。最近教学密度的相关知识,学生的表现令人沮丧。现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加强的。

什么是密度?当时我想,学生是不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什么好方法能使学生较容易理解呢?在密度新课的教学中,我按照教材中的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方法引入新课,分别测量出不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的大小,列出表格,再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请同学们通过表格数据和图像,进行总结,得到用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例关系,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公式。课堂上我发现,许多同学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m—v的图像有困难,描点都不会,经过个别指点,还是很茫然!恨自己不是数学老师!

接下来在密度知识的应用的讲解中,物理量与物理符号有的同学就搞不清了,运用公式计算更不行,后来看到有个物理老师讲解密度时用到了人口密度感觉比较浅显易懂,灵感马上来到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也尝试用人口密度来帮助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篇8:密度教学反思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与合作交流体会, 发现已有方案或问题解决办法的缺陷与不足, 来激起学生对新方案或新办法的探究。

二、具体安排

1.通过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复习测密度的原理。

2.实验所需器材。

3.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过程。

4.由每组推选出代表, 就设计的方案逐个发言。

5.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争论, 得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

三、活动实施过程

我用投影仪出示课题:请设计出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 并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 你想要知道什么问题?”

张军首先站起来说:“我想知道实验原理是什么?”

刘佳接着说:“实验的器材有哪些?”

孙俊杰:“盐水的浓度与盐水的密度有没有关系?”

刘秀梅:“能有多少种测盐水密度的方法?”

“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 真是太好了。那么我们首先把实验的原理解决了, 其他问题我们边设计边解决。那么, 谁能说出这个实验的原理呢?”

刘佳举手回答:“实验原理是密度公式ρ=m/v。”

“大家同意不同意呢?”

学生齐声回答:“同意。”

“那么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呢?下面请同学们独自思考设计实验方案, 并在组内讨论, 然后各组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选取器材。现在大家桌上放了一些器材, 可以选用, 也可以不用, 如果还需要其它器材, 老师可以提供。给大家十分钟时间。”

学生认真地思考着, 积极进行实验设计, 我巡视指导, 各组内不时发出争论声, 气氛非常活跃。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都很认真, 现在哪个组发言人代表你们组给全班同学讲一讲设计方案, 其它组员进行补充。”

第一组:

中心发言人:我们组讨论后的设计方案是:

1.用已调好的天平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 测出盐水的体积v。

3.再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2。

4.利用密度公式, 算出盐水的密度ρ= (m1-m2) /v。

“你们组的其他组员有没有补充?”

“第二步应是把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石磊补充说。

第二组:

中心发言人:我们组多用一个小烧杯, 实验方案是:

1.用调好的天平先测小烧杯的质量m1。

2.把盐水倒入小烧杯, 测盐水和小烧杯的总质量m2。

23.再把小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 测盐水的体积v。

4.根据密度公式, 可得ρ= (m2-m1) /v。

第三组:

中心发言人:我们组把量筒当容器使用, 设计的方案是:

1.用调好的天平先测量筒的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中, 测盐水和量筒的总质量m2。

3.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4.根据密度公式, 可得ρ= (m2-m1) /v。

第四组:

中心发言人:我们组没用量筒, 我们用了两个三角板间接地测体积, 实验方案是:

1.用调好的天平先测小烧杯的质量m1。

2.我们用了测长度时特殊的测量方法, 测出小烧杯的直径d, 学生边说边演示。

3.通过计算, 求出小烧杯的底面积s=π (d/2) 2。

4.把大烧杯中的盐水倒入小烧杯中, 用三角板测出液面的高度h。

5.计算出盐水的体积v=sh=π (d/2) 2h。

6.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7.用密度公式, 可知ρ= (m2-m1) /π (d/2) 2h。

“大家说这组设计的方案有什么优点?”

话音未落, 张志勇同学立刻站起来说:“他们的实验方案能用到我们以前学到的知识, 能把旧知识贯穿到新知识中, 非常好。”

听到他的回答, 我点了点头, 笑着问:“他说得好不好?”

“太好了!”

第五组:

中心发言人:我们组用了一个标有容量的饮料瓶, 实验方案是: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饮料瓶的质量m1。

2.把盐水倒满饮料瓶。

3.再用天平测出装满盐水的饮料瓶的总质量m2。

4.用密度公式, 可得:ρ= (m2-m1) /v。

“我认为这组的实验设计很独特, 我们应当鼓励鼓励他们。”我带头鼓掌, 学生也跟着鼓掌……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案了?”

第六组:中心发言人站起来说:我们组与第一组的差不多, 方法是: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大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 读出体积v。

3.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4.再用密度公式, 可得ρ= (m2-m1) /v。

各组都争着表述自己的设计方案, 我把不同的设计方案依次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看看大家一共设计了几种方案?”

“六种。”

“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都很好, 但这些方案是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实验室测量时最适合用哪种?讨论一下。”

学生开始激烈地讨论起来。讨论结束后, 路美娜犹豫着站起来说:“我认为第四、五组的方案不适合实验室测量, 因为实验室要求测量的比较精确, 而他们只能粗略地测量。”

我点点头问道:“谁还有?”

话音未落, 李阳抢着回答:“第五组的方案如果盐水给的不多, 就无法装满饮料瓶, 也无法知道盐水的体积。”

“第四组方案如果装盐水的容器不规则, 就无法测出盐水的体积了。”张志勇也补充说。

“大家说他们说得好不好呢?”

学生:“非常好。”

我微笑着带头鼓起掌来, 学生跟着一起鼓掌。看到学生情绪高涨, 我及时问:“那么其他几种呢?”学生这时看着黑板认真的思考着。

过了几分钟, 刘秀梅站起来说:“第一组的方案如果量筒的量程小, 盐水也倒不下, 没法继续测量。我认为往量筒倒一部分不影响测量, 如果这样就是第六组的方案了。”

张军接着说:“第二组的方案把小烧杯的盐水倒入量筒中, 总有一部分盐水留在小烧杯中, 测出的体积偏小, 测量不准。”

李阳:“第三组的方案把量筒当容器使用在测质量时不方便, 容易倾倒, 我认为不好。”

“大家有没有同感?”“有。”

“刚才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发现大家没有对第六组的方案提意见, 那么是不是第六组的方案适合实验室测量呢?”

刘佳:“我认为第六组的方案适合实验室测量, 它没有前面几种方案中倒不下、装不满的问题, 也没有倒不净的问题, 测量的误差也小。”

“说得非常好, 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

看到学生讨论得差不多了, 我及时总结道:“经过大家的讨论, 我们确定了实验室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是第六组同学设计的方案。在做实验以前谁还有什么问题?”

李安龙问道:“老师, 测液体密度有没有直接测量的仪器?”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你非常敢想!能提出问题说明你动脑筋了, 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现在有一种测密度的仪器叫密度计, 我们把它放入液体中就可以读出液体的密度。我们以后会学习到, 大家课后可以先查阅资料, 认识一下密度计。现在我们开始实验, 同学们自己根据实验步骤设计表格, 纪录实验数据。”

……

四、课后体会

由于学习内容是开放的,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自主的, 而且学生之间存在各种差异, 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 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 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 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 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 我们通过生生互动, 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 从而建起更深层次的理解, 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记忆。

通过这样的活动, 我确实体会到通过全体学生的参与, 使学习气氛高涨, 学习热情提高, 比单纯地给学生实验步骤效果好多了。但是在这次活动中, 有些小组成员只是流于形式, 还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 我还要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培养起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使探究学习、开放学习、互助学习深入进行下去, 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提高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 学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 通过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已经掌握了测密度的一般步骤, 但运用到具体情况中时, 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把问题考虑得完整、透彻, 独立操作能力一般。所以,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建立和理解“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篇9:“密度”教学案例

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本节课重点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列表分析得出结论。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通过实验探究,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经历实验探究,掌握方法、分析归纳后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特性,能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2.学会用实验数据列表,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学会用查表的方法,了解各种物质的密度。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日常生活中的密度值。

2.通过了解同种物质的密度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感悟密度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难点是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实验法、列表法。

教具准备:天平、刻度尺、大小不同的木块、橡皮块(3个一组)、煤油、水、烧杯、奖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木块和橡皮块)怎样区别?

生:从外观上看出来的。

师:(再出示两杯同体积的水和煤油)如何区别?

生:闻气味。

师:(展示一个奖牌)大家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材料的?怎么知道?(请大家传看。)

师:我们有时可以从外观来直接辨别物质,有时却很难分辨,例如自来水和矿泉水,外观根本无法区别,所以我们想知道能不能有一个更科学的方法来区分呢?

(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展示一大一小木块

师:你能看出什么不同?

生:体积大的质量大。

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定性的关系,大家想不想进一步来看,它们之间有没有一个定量的变化关系?

生: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师:大家的猜想有没有道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

2.设计实验

师:现在桌子上准备了一些器材,请各小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1分钟)。向大家介绍实验思路。

生:从小到大选择3块木块,用刻度尺测出每一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出每一块的质量,填入表格。

师:其他小组的思路有没有不同的?大家选择的物质不同,但步骤基本相同。为了加强合作,我们采用小组比赛的方法来做实验,推选一位组长,按照人数做好分工,每个同学都有任务。看看不同的小组情况是否相同,现在选择器材。

3.进行实验

期间由学生把表格画在黑板上,并不断填写数据。

4.分析与论证

师:现在大部分小组都做完了实验,我们来看一看各组实验结果。

下面每一小组都来分析讨论,你们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2分钟)

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分析。

生: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说明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师:既然成正比,就有比值,算一算每种物质的比值有什么特点?

生:相等。

师:证明刚才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综合比较,得出了什么?

生:不同物质,比值不同。

5.交流讨论

(1)找m与V的比值,物理意义。(板书:密度)

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个比值用密度来表示。我们可以用密度表示这个比值,它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用希腊字母ρ表示。

讨论:大家怎么理解这个特性,“特”在哪里?

(2)讨论公式:ρ=m/V。

(3)密度表和单位的研究。

(4)解决实际问题。

师:展示奖牌,现在能不能知道这块奖牌是不是金子做的?怎么办?

生:测它的质量,测体积,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它的密度。

追问:算出来了之后呢?引导出需要有一个标准来对照。

师:科学家已经把许多种物质的密度都算出来了,看表。看看金子的密度是多少?

生念:19.3×103kg/m3。

问:这个kg/m3是什么?

生:密度的单位。

问:怎么来的?

生:它表示质量用千克为单位,体积用立方米为单位,由质量和体积的单位复合而成。

师:再看实验中的数据结果,你知不知道木和橡皮、煤油的密度?

生:可以直接看出来,比值就是密度。不同物质,密度不同。

分析数据引出:我们还常用g/cm3为单位。单位不同,数值是否相同?(差了1000倍。)

把金的密度换算得到:19.3g/cm3。

通过密度表还发现什么?

谁能再举一些说明密度特性的例子?

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虽然m与V变化,但密度不会变,因m与V的比值不变。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特性,我们就可以科学地来鉴别物质。

(5)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哪些地方会用到密度知识?

(三)评估与交流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不足?最后,评选本节课最佳合作小组,表示祝贺。

作业:想办法知道各种硬币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教学后记】

篇10: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五: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习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分组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实验室中常用于测液体体积的仪器。使用时应注意:

1.首先观察量筒刻度单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体积,以及最大测量体积值。

2.要置于水平桌面上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底部(或凸形液面顶部)相平。

3.读数时。液面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该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读。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质。例如探究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有学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测出一杯盐水的总质量,把整一杯盐水倒入量筒测出体积,然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得出盐水的密度。还有的是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同时得出盐水的体积和质量算出盐水的密度,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比较他们的探究方案的优劣,用误差最小的做实验,后来我发现学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实验,并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轻松和愉悦。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篇11:质量与密度教学反思

复习课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机会。如果只是罗列知识要点,再附上对应习题,看上去似乎很美,其实又是给学生端上一盘“炒冷饭”。复习课的目的在于梳理知识,促使学生清晰地建立知识网络,达到了对旧知的巩固与运用,又兼顾了学生的自我认识与探索,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要有个别指导和面向全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互不认识的师生群体,首先就是“暖场”,必须在开场的1分钟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师生的距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用“应节”开端,并用“故事”作为主线贯穿于整节课中。上这节课时,恰好是圣诞节前一日,我在课件设计上设置播放一首与圣诞节有关的音乐,让学生猜歌曲的名字,“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省骨干班的老师们将和同学共同渡过,欢迎大家的到来!”(鼓掌)学生鼓掌虽然很热烈,但是节奏感不强,于是我示范了“××,×××”的节奏鼓掌方式,并让学生集体试一试,在课上对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同学也互相以这种方式进行鼓励。(课后,同组的学员们还是挺欣赏的,说是“江式鼓掌法”。)

从“圣诞老人”引出另一个“老人”——阿基米德,用“阿基米德与王冠”的故事作为主线,用一个大部分学生不知道的故事,以新带旧,将密度的测量相关知识合理插入。运用类似玩游戏升级的方式,设计“准备版”、“测试版”、“预览版”“正式版”。

“准备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密度的`测量原理,让学生回忆章节中的所有概念及其含义,重新感知概念,然后梳理概念,根据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结构图。

“测试版”(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几种类型物体的体积测量方法、测量小石块的密度,让学生根据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质疑、练习,完成对概念的简单运用,加深对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解。在学生基本把握旧知后,为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就所学知识或相关生活实际提出质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特别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把所学知识进行运用。

“预览版”(思维拓展,创新应用):多方案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训练题,综合本节中的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同时在检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开放性题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选取与实际联系紧密、趣味性强、突出重难点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举一反三,以一道题引发多个问题,或由一个知识点引申到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正式版”——留给学生的悬念。

复习课的意义不是机械的巩固记忆,而是理解之中促记忆,讲解中促提高,交流中得升华。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旧知识当新问题来思考,大胆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当老师,让学生有想法、有说法、有做法。

篇12:《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这么几点反思:

1、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近一些,教学反思《《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习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习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习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4、下面是某中学校长话,与大家共勉: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平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篇13:密度教学反思

体育课堂教学应根据教材的性质、内容、技术、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来合理地安排各项活动时间与分量, 使一堂体育课更加合理和充分地利用。温州市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已经开展实施了, 要求教师首先吃透教什么, 钻研教材, 读懂教材。然后是怎么教,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身体练习是核心特征, 而身体练习的练习密度和强度又是关键因素, 因而合理安排其中一个因素练习密度就是教学的重点把握之处。

1 影响练习密度的主要因素

1.1 课的类型

新授课比复习课练习密度要小点, 因为新授课教师的指导要多点, 复习课相对练习时间会多点。

1.2 教学方法

同一项目, 选择不同教学方法, 运动密度也不一样, 重复练习法和循环练习法可以比较多的增加练习密度, 而观察法和对比法练习密度就小了。教师讲解和示范的有效性也是影响因素, 过多的讲解, 示范必然造成学生练习时间的减少。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了。

1.3 教学组织

练习队形的安排也直接影响运动密度, 比如支撑跳跃, 在有器材保证情况下, 分成4队练习和分成8队练习, 运动密度会增加一倍。再如实心球的投掷, 围成一个圆圈向外投掷, 和分成2列横队对投, 练习密度也会不一样, 如何组织要根据课的任务, 学生特点来酌情考虑。

1.4 场地器材

场地大小, 器材的多少都影响了运动的密度, 场地大安排队形可以分散, 也有利于提高练习密度, 器材多, 2人一球和1人一球, 明显后者练习密度就会大一倍。

2 练习密度的预计

预计练习密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要准确地预计课的练习密度, 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 了解教学内容和所需的场地、器材情况, 以及体育课前后的课程性质, 才能预计合理的练习密度。

2.1 不同项目预计练习密度

(1) 田径运动项目, 走跑项目从预备姿势开始 (起跑的各种姿势) , 到终点缓冲结束, 我们看作是练习时间, 而从终点归队时的走或跑交替或慢跑也应视为练习时间。跳、投项目:以开始姿势到离开沙坑, 到投出器械后身体恢复正常姿势为练习时间, 两项练习出入队也应为练习时间, 在平地上做跳跃 (无沙坑) 或不持器械的徒手练习以及收拾器械要求跑步也均为练习时间。

(2) 体操运动项目:滚翻类, 支撑跳跃类, 做动作算练习时间, 徒手体操, 要是讲做结合的过程算练习时间。

(3) 球类运动:如篮球、排球、足球, 从单个动作教学由开始到结束算练习时间, 教学比赛则整个过程为练习时间。

(4) 游戏活动:整个过程都算做练习时间。

2.2 不同教材内容练习密度的预计

(1) 田径项目中短跑练习密度通常要大点, 40%是比较合理, 因为短距离跑安排在跑道进行, 不受器材场地限制, 组织调度比较简单, 跑出去走回来归队, 都算练习时间, 但时间不宜太长, 因为学生处于身体发育期太大不以利学生身心健康, 如果是中距离跑如300m, 则练习密度可以控制在45%左右, 跑一组1分30秒, 休息2分钟, 这样间隔密度比较合理。各种形式的跳跃教材内容练习密度与短跑相似控制在40%左右, 投掷类教材相对要讲解示范安全性的考虑练习密度控制在25%左右。

(2) 球类项目基础性练习练习密度应当尽量高点, 可以达到50%以上, 因为增加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球性的掌握, 比如运球的熟练, 投篮的命中率, 都是建立在正确手型和一定球感基础上反复练习才能有所提高。篮球传接球2人一组, 传和接都是练习时间。1人一球的行进间运球, 排球对垫, 一发一垫都属于练习时间。

(3) 体操类项目滚翻类, 支撑类, 因为受到场地, 器材限制练习密度可以安排在30%左右, 安排太高需要增加器材, 教师指导帮助减少安全性就下降了。

3 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的策略

3.1 教师讲解要精炼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的讲解要精炼, 在动作技术教学时尽量通过口诀、顺口溜来突出技术动作的重难点, 组织语言尽量言简意赅, 教授层次清楚, 必要时通过挂图、小黑板等辅助教学形成形象直观生动的讲解, 避免讲解时间过长, 耽误学生的练习时间。所以教师要钻研教材,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在支撑跳跃教学时, 为突出学生推手的迅速有力, 可以将器械比喻成一块烫手的铁板, 让学生作出迅速有力的推手动作;又如在铅球的教学时, 可以将技术动作概括为“蹬、转、送、挺、推、拨”, 强调学生练习时结合六字方针进行练习;又如在双手正面垫球教学时, 为突出教学重难点, 可以总结出“一插、二夹、三提”的动作要领, 来突出技术教学的重点, 通过精练的言语,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去体会。

3.2 教学方法要创新

学校场地小、人数多, 是现在各校都存在的问题, 教师不能循规蹈矩地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要敢于进行创新, 来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如在排球正面双手下手垫球, 考虑班级人数准备器材时候, 器材充足1人一球, 不足最少2人一球, 因为2人一组一抛一垫, 练习密度比较合理, 3人一组练习密度就小了, 再如篮球运球, 1人一球比较合理, 2人一球, 运完一次交换全部利用起来也只有50%了。观看过一次展示课最后部分内容是运球接力, 该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8人, 运球一次来回需要15秒, 一组8人需要120秒, 加上失误其他的, 两分多钟每人只有一次运球机会锻炼, 6分钟的时间, 加上组织调动队伍, 每人就完成2次运球, 练习密度实在太小, 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 如果分成8组, 每组4人, 纵队变横队比赛, 就大大增加了练习密度。

曾经观摩过一堂体操类, 教学内容是前滚翻, 学生是6人一组, 安排每人8~10次练习, 按每人练习5秒计算, 练习总时间是50~60秒, 6人完成需要5~6分钟, 练习密度也就不会超过20%, 远远低于所需要的合理练习密度。如果把队伍分组增加到8组, 每组4人, 这样练习密度增加一倍。

3.3 教学组织要严密

初中体育教学一般时间为45分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上的每个环节, 来克服教学时间的浪费。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全面的考虑场地器材的安排、队伍的调动、各环节的衔接等, 避免教学过程中多余的队形调动, 以及出现教学环节的脱节, 使课堂有序展开。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能使学生较快地进入练习环节, 保证练习密度和运动量。如在垫上技巧教学时, 准备活动要考虑在垫子上进行, 通过选择垫子上引导性的练习, 使准备部分的内容紧密地衔接了基本部分的内容, 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 减少了队形变动, 还可以提高练习密度。

3.4 要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 很多的练习都是分组进行, 仅靠体育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 为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就必须明确各小组长的职责, 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这样教师就会在教学中有时间统筹全局, 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 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体育骨干, 特别是培养技术骨干, 除进行一些常规教学工作外, 如集队、点名、取器材等, 还可以在分组练习时, 让他们充当“小老师”, 做好保护与帮助, 小组内的组织工作。这样, 不但培养了体育骨干的工作能力, 还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时间, 提高课堂的练习密度。

4 结语

当然合理的练习密度只是一个范围, 要根据学生情况、气候、不同类型课有所调整。每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学习都有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一方面要有一定量的反复练习, 而练习的次数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才能得到科学的数量范围, 一线教师除教学经验外;另一方面还需考虑不同个体学生的差异, 不同能力的学生在掌握某项运动技能所花时间和练习次数是不一样, 在教学中要关注差异化教学, 分层教学,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合理性, 讲解示范的有效性, 评价的语言艺术, 都对学生学习运动技能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解读新课标, 做到教什么, 怎么教。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侯庆勇.浅论体育课堂学生练习密度的提高[J].新课程, 2011 (12) .

篇14: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密度”

那么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呢?

一、课前准备充分

夸美纽斯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效率。“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这就要求我们课前一定要充分准備。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参、教材。教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教师用书和教材,能了解每单元教材的编写目的,了解练习中每道题的设计意图等。

2.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师的语言要有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教学环节转换自然;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拓展。

3.课前要准备好教学具。如挂图、卡片、小黑板、多媒体和学生的学具等。

二、课堂容量要大

一般说来输出的信息量越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信息越多,课堂效率越高。那么怎样做到输出的信息量大又能让学生接受呢?

1.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

2.提倡精讲,避免“言者滔,听者瞠目”。

3.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4.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一是有效加大课堂的容量,节省板书时间;二是直观性强,利用它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形象化,可以使枯燥的几何图形在多媒体的演示下有声有色地动起来,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三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富有感染力。

三、教学节奏宜紧凑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学内容的繁简、教学时间的配给、教学分量的轻重、教学方法的转换等所构成的轻与重、缓与急、长与短、张与弛的有规律变化的现象。课堂教学节奏的内容有思维节奏、语言节奏、行程节奏等。紧凑而有序的教学节奏能不断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使教学客体的求知之弦始终铮铮有声。

四、提问质量要高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加强课堂高质量的提问,能节约教学时间,明显提高效率。所以课堂提问务必要精心设计、科学实施,做到注意启发、重视主导、明确目标。

1.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如在教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求长方形面积计算的习题。然后提出: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什么图形?生答: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又怎么求呢?

2.提的问题要有指向性。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有一个水池岸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水深1.4米。教师:小冬身高1.6米,去游泳安全吗?学生:安全,可以在浅水区。学生:安全,可以带救生圈。教师追问:真的安全吗?学生:安全,可以叫家长陪同。如果改为“有一冒失鬼,一看平均水深1.4米,自己身高1.42米,马上往水里跳,你们认为这样安全吗?”这样学生就会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

3.提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有艺术的提问,循序渐进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逐步向深层挖掘。要抓住知识点、有坡度的设计不同的问题,使学生轻松地解决难点,牢固地掌握重点,并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

[25]=[10]=[6]=[20] 学生填写。

师:你是根据学过的什么知识填写的?生:分数的基本性质。师: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请你把这题的分数都改写成比。这些比都相等吗?你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设计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

4.提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时,可以设计:(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2)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来吗?(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高与圆柱的底、高有什么关系?(4)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说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吗?这样设计问题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而且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提的问题要有价值性。提问是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有价值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的问题要能让学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出示“1.96×5.7+1.96×4.3”后提出一组关键问题:“这题是求两个积的和,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是什么?”“有没有另外的算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计算简便吗?”“简便在哪里?”等。像这位教师零碎的提问,过于直白,几乎让学生没有了探索思考的价值,只要进行简单的判断即可。这样的问题设计有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会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训练题型多样

于漪认为语文课要有新鲜感,而不应该有程式感,其实数学课更要这样。题型多样,学生才有新鲜感,学生才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使题型多样,设计新颖,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题型设计的新颖包括练习题内容的新颖和练习形式的新颖,数学练习题的形式应该多样,有所创新,要把数学知识的检测建立在生动有趣的新颖形式上,数学练习题的内容应适合儿童的特点,要多设计一些情景题,要将数学问题融于生活,赋予实践。 当然,强调密度并不是密度唯一,唯密就好。要注意“容量要大”但不是“知识轰炸”,“训练题型多样、新颖”但不要“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题型,“教学节奏宜紧凑”但不要教师为了节省时间采用“满堂灌”。

上一篇:2019年度实业公司青工委工作总结下一篇:乡村美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