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升孩子的演讲演示能力?

2024-04-25

怎样提升孩子的演讲演示能力?(共10篇)

篇1:怎样提升孩子的演讲演示能力?

怎样提升孩子的演讲演示能力?

讲座是传统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被动的古老的教育方法。但演讲则是经过计划和选择的高效沟通方式。那么,作为未来领导人的必备素质——演讲演示能力,如何才能从小就为孩子打下基础,着力培养孩子的演讲演示能力呢?瑞思学科英语资深教育专家集十年教学经验于一身,特别指出以下五个提升演讲演示能力的绝妙方法。

1、Don‘t Cover It All1、不要试图讲清楚全部内容

由于演讲演示时间的限定,可以选择把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演讲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选择观众们最感兴趣,或者觉得有争议性话题为主要演讲内容,从一种或几种视角出发,阐释问题。

2、Make Choices

2、做出选择

演讲演示呈现的问题应该控制在三个以内,这样就有时间进行举例和提问。判断演讲演示中的重要信息并且删掉修饰内容。呈现出一个简洁的故事梗概。

3、Present in Small Chunks

3、小视角洞见大问题

试想通过一个15-20分钟的演讲演示,来阐述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做到最好呢?据调查显示,观众们记得演讲前10分钟和后10分

钟的内容,但是很少记得讲座中间说了什么。所以以小见大是最好的演讲演示方式。

4、Encourage Active Processing

4、建立正向思维

学习是一个构建性的过程。观众们必须思考学习内容,把新知识跟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已知推断未知,并且运用到新的环境中,这样才是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高效的演讲演示主讲人应该建立这种积极的正向思维方式,并引导观众进行正向思考,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Pose Reflective Questions

5、提出反思问题

使用积极的思考技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问反思性问题,不是简单回答对或者错的问题,而是那些需要观众们去思考的问题。例如,“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反思性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且需要时间去思考才能得出结论或解决方法。因此要准备好去等待答案(可能至少是30秒)的时间才能有效把控演讲演示节奏。

关于瑞思学科英语

2007年进入中国,率先从事学科英语教育培训,3-18岁少儿英语培训专家,其“浸入式学科英语”课程体系涵盖3~6岁幼儿英语、7~12岁儿童英语、13~18岁

青少儿英语,并注重培养项目管理、演讲演示和团队合作三大能力。

每天,全国80多个城市250多家校区10万多名学员在瑞思同步学习;

每年,数十万家庭选择瑞思,九成以上的家庭选择持续续费,让孩子一直在瑞思学习,直至进入美国名校。

篇2:怎样提升孩子的演讲演示能力?

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孩子一定要学习普通话,这是一切的基础。普通话是我们交流的标准语言,从小学习普通话对孩子发音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

二、多让孩子学习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

三、多带孩子到公共场合比如公园、广场,多学习词汇,让孩子多与人接触,多与人交流。

四、多与孩子互动,一起玩一些语言游戏,比如给孩子定一些简单的演讲题目,让孩子自由发挥,比如:我的爸爸、我的玩具熊、夸妈妈等等,或者让孩子自己讲故事。平时也可以组织“家庭演讲会”、“星期日家庭演讲比赛”、“邻里间的小朋友聚会演讲会”等形式,以培养孩子的观察、思维、记忆、言语表达等各种能力,并要指点孩子把事情讲清楚,把话说明白,可对孩子的演讲题目划范围,提要求,但不要限定过多过死,可通过录音机把孩子所讲的过程录下来,再播放给孩子听,以提高孩子的兴趣。

五、平时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表达,多与孩子进行交谈。对于孩子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对孩子的思想要认真引导,不可因为孩子想法天真而一票否决。

六、通过简单的看图说话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篇3: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一、通过创设有趣情境, 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的孩子年龄小, 经验缺乏, 学习中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那些有趣的教学内容才能轻易地抓住他们的眼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个个能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的有趣情境, 引发其探索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通过实际问题来启发孩子探究的兴趣。如, 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多少水的情境。具体步骤是这样的:先往一个纸杯里注入20克水。用细铁丝在杯底部扎一个小孔。接着, 让水漏进盒内, 并开始计时。先用电子秤称出一个纸杯的重量约为2克, 再向杯子里加水, 直到电子秤上显示出22克时, 说明杯子里有20克水。这时, 我安排一个学生打开秒表, 大声喊:“准备, 开始!”一声令下, 我按下秒表, 一名学生抽掉细铁丝。杯子里的水“嗒嗒嗒”地往下滴, 秒表上的数字飞快地变化着。水滴得越来越慢, 这时, 我告诉学生这是因为水越来越少压力越来越小的缘故。我挤了挤杯子, 让水保持同样的压力。水漏完了, 我按下了秒表, 一看2分钟!漏完20克水竟然只需要2分钟!如果水龙头和纸杯漏水的速度相同, 那么1小时就会漏掉600克, 8小时就会漏掉4800克, 一天就是14400克!这时, 我告诉学生:“我们平时喝的矿泉水, 每瓶大约是500克, 你算算如果这样的话, 一天要浪费多少瓶水?”用14400除以500, 真是不算不知道, 26瓶还要多400克呢!学生都说:“我们一定要节约每一滴水!”

二、尊重孩子的个性,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说教, 不让他们越雷池一步。长期下来, 严重地束缚了孩子的思维, 挫伤了孩子的创造性。使不同的孩子趋于一致, 没有个性差异, 特点消失, 棱角磨平, 变成了只会言听计从的小绵羊。事实上, 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要为具有不同天赋和不同潜能的孩子创造不同的发展空间, 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激发。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 不同的孩子在智力、性格、兴趣、特长上是有所差别的。我们要针对他们的个性采用不同的策略, 为每一个孩子量身打造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方法, 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

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好奇心往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一种注意力, 为弄清它们的原因, 而提出“为什么”。好奇心愈强, 渴求获得知识的心情就愈迫切, 同时总是想要用尽一切办法寻求答案。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孩子的天性, 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好奇, 才会去思考和探索, 逐步发展为创新或创造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 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 要特别注意启发孩子的好奇心, 引起他们对授课内容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 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在这一过程当中, 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迸溅出智慧的火花, 奇思妙想会层出不穷, 创造出许多让教师都惊叹的创新思维。

四、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俗话说:“心灵则手巧。”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强, 所以要多让他们动手。我们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怕麻烦, 必须要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前, 教育内容不断更新, 原有的一些教学器具渐渐变得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并获取更直观、更准确的数学信息, 教师必须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 结合教材引领学生自制教具, 例如, 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时, 遇到这样一道应用题:钢铁厂有一根底面半径是4分米, 高6分米的圆柱形钢坯, 现在要把它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1.2米的圆锥形, 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分米。为了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钢铁在熔铸过程中, 只是形状发生变化, 体积并没有变化”的原理, 我教学生自制简单有效的教具, 取出准备好的橡皮泥, 捏出一个圆柱体, 把它想象成需要熔铸的钢坯。然后再把它捏成一个熔铸后的圆锥钢块。同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橡皮泥由圆柱体变成了圆锥体, 而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去掉它的任何材料。因此, 钢铁在熔铸的过程中, 只是形状发生变化, 体积并没有变化。紧接着, 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 再捏一捏, 看看圆柱体钢坯还能捏成什么形状, 在变化形状的过程中, 它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最终, 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个定论:钢铁熔铸过程中, 无论形状怎样发生变化, 体积都不改变。

五、鼓励孩子标新立异, 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独立思考问题,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不满足已有的成果, 敢于别出心裁, 甚至可以异想天开, 从反方向去思考遇到的问题。不要被教材和教师的思想所束缚, 要敢于质疑, 敢于多问为什么。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怀疑, 是发现的设想, 是探索的动力, 是创新的前提。”发现问题远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为只有能够提出问题, 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珍视孩子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他们的一些想法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切实际, 但这些新奇独特的想法其实正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对此, 我们不但不能阻止, 反而要给予鼓励, 多给他们尝试的机会, 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会不断被激发出来, 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 孩子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 它需要老师长期的培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要通过创设有趣情境, 激发孩子的探究欲;尊重孩子的个性,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引导孩子动手操作,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鼓励孩子标新立异, 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并不断开发新的渠道和方法, 坚持不懈, 逐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摘要: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创设有趣情境, 激发孩子的探究欲;尊重孩子的个性,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鼓励孩子标新立异, 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篇4: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个性;探究欲

创新能力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保障。新的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精神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说明了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或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最终将会落入被动挨打。孩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国家和民族就有了希望,自然国家的创新能力也就上去了,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就会增强!那怎样从小系统地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浅见。

一、通过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的孩子年龄小,经验缺乏,学习中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那些有趣的教学内容才能轻易地抓住他们的眼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个个能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的有趣情境,引发其探索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通过实际问题来启发孩子探究的兴趣。如,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多少水的情境。具体步骤是这样的:先往一个纸杯里注入20克水。用细铁丝在杯底部扎一个小孔。接着,让水漏进盒内,并开始计时。先用电子秤称出一个纸杯的重量约为2克,再向杯子里加水,直到电子秤上显示出22克时,说明杯子里有20克水。这时,我安排一个学生打开秒表,大声喊:“准备,开始!”一声令下,我按下秒表,一名学生抽掉细铁丝。杯子里的水“嗒嗒嗒”地往下滴,秒表上的数字飞快地变化着。水滴得越来越慢,这时,我告诉学生这是因为水越来越少压力越来越小的缘故。我挤了挤杯子,让水保持同样的压力。水漏完了,我按下了秒表,一看2分钟!漏完20克水竟然只需要2分钟!如果水龙头和纸杯漏水的速度相同,那么1小时就会漏掉600克,8小时就会漏掉4800克,一天就是14400克!这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平时喝的矿泉水,每瓶大约是500克,你算算如果这样的话,一天要浪费多少瓶水?”用14400除以500,真是不算不知道,26瓶还要多400克呢!学生都说:“我们一定要节约每一滴水!”

二、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说教,不让他们越雷池一步。长期下来,严重地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挫伤了孩子的创造性。使不同的孩子趋于一致,没有个性差异,特点消失,棱角磨平,变成了只会言听计从的小绵羊。事实上,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要为具有不同天赋和不同潜能的孩子创造不同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激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不同的孩子在智力、性格、兴趣、特长上是有所差别的。我们要针对他们的个性采用不同的策略,为每一个孩子量身打造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

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好奇心往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一种注意力,为弄清它们的原因,而提出“为什么”。好奇心愈强,渴求获得知识的心情就愈迫切,同时总是想要用尽一切办法寻求答案。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好奇,才会去思考和探索,逐步发展为创新或创造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启发孩子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授课内容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迸溅出智慧的火花,奇思妙想会层出不穷,创造出许多让教师都惊叹的创新思维。

四、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俗话说:“心灵则手巧。”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多让他们动手。我们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怕麻烦,必须要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逐步提高动手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前,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原有的一些教学器具渐渐变得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并获取更直观、更准确的数学信息,教师必须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结合教材引领学生自制教具,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时,遇到这样一道应用题:钢铁厂有一根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6分米的圆柱形钢坯,现在要把它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1.2米的圆锥形,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分米。为了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钢铁在熔铸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体积并没有变化”的原理,我教学生自制简单有效的教具,取出准备好的橡皮泥,捏出一个圆柱体,把它想象成需要熔铸的钢坯。然后再把它捏成一个熔铸后的圆锥钢块。同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橡皮泥由圆柱体变成了圆锥体,而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去掉它的任何材料。因此,钢铁在熔铸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体积并没有变化。紧接着,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再捏一捏,看看圆柱体钢坯还能捏成什么形状,在变化形状的过程中,它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最终,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个定论:钢铁熔铸过程中,无论形状怎样发生变化,体积都不改变。

五、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独立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满足已有的成果,敢于别出心裁,甚至可以异想天开,从反方向去思考遇到的问题。不要被教材和教师的思想所束缚,要敢于质疑,敢于多问为什么。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发现问题远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能够提出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珍视孩子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他们的一些想法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些新奇独特的想法其实正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对此,我们不但不能阻止,反而要给予鼓励,多给他们尝试的机会,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会不断被激发出来,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孩子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它需要老师长期的培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通过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引导孩子动手操作,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不断开发新的渠道和方法,坚持不懈,逐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简介:赵淑兰,女,出生于1967年,毕业于宁夏大学政治系,现任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第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篇5:怎样提升孩子的演讲演示能力?

听:毫无疑问就是倾听的能力。孩子从在母体中就有了这种能力了,生下来后他们眼睛没有睁开,依靠耳朵去辨别父母判断外界环境。对于听, 孩子在0岁之前就有很强的敏感度, 这一阶段的敏感期应该是在-1岁开始。

所以家长在这一阶段要给您的孩子多听, 在母体中时, 可以听一些胎教音乐, 多和胎儿做语言交流, 幼儿出生后, 多和幼儿说, 语言信号多去刺激幼儿大脑皮层.促进语言中枢的发展。给孩子多听音乐多听自然界的声音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说:声音的信号传如幼儿的大脑,刺激他发音-哭或笑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说的萌芽阶段。幼儿通过简单的发音练习来锻炼他的发音器官。当大脑中储存的词汇很多很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大脑中的词汇表达与阐述出来,最初他们是在不停的尝试(也就是冒话这些都是潜意识语言从出生几个月到到三岁都是潜意识语言的敏感期);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孩子才开始大概明白每个词的用意,这才会到了真正的说的训练期。也就是幼儿有意识言语的敏感期大概会在2.5-6岁都是有意识语言的敏感期。

在这一阶段家长要多和幼儿做语言交流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让幼儿多说, 多表达。多和幼儿讲故事, 续编等等让幼儿叙述身边发生的事, 让幼儿体会不同词的不同用法以及不同意思.唱歌也是很好的言语训练。

写:书写的敏感期要比阅读来得早, 这和幼儿的生理发展有关, 在2.5岁左右, 他的大肌肉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刚的到发展, 在这一阶段, 幼儿会用各种方法来训练自己的大肌肉和手的动作。他们开始进入到了绘画的第一期, 也就是涂鸦期。幼儿在这一阶段, 喜欢大面积的画, 用身体, 大臂, 手去做画。渐渐的他们对于精细动作的掌握越来越熟练就会开始做写, 孩子在写字其实就是在做画, 5-6岁孩子的这一特点会表现尤为明显。

在这一阶段家长要着重对幼儿的运笔能力进行训练, 孩子在这一阶段会特别迷恋剪、贴、涂, 他们开始有意识的使用工具这些都是孩子自发的练习, 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的孩子书写, 家长要做的就是, 配备相应的材料如:笔纸剪刀胶棒并做一些有意识的引导。书写汉字可以先从自己的名字写起, 这是孩子最喜欢的, 还有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就是数字了, 可以用临摹, 描红的方式开始。

读:孩子的记忆方式是由整体到局部,所以孩子在认识汉字时也是遵循这一特点的。他们记的都是字的外形至于笔画那就要用写的时候来弥补了。孩子认识了很多字之后自己就会尝试着去阅读,把字连成句子这个敏感期大概要到4.5岁才会出现

篇6: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园,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对于孩子自理能力差,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我的看法是:首先要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其次要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与方法,最后要巩固幼儿生活自理行为。

对于孩子自理能力缺乏的形成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攬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到了让孩子自己学做,培养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其次,幼儿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的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的时候,爸爸妈妈怕麻烦,不是去教会孩子,而是直接就代替孩子做了,导致了孩子不会自理。还有就是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呢?也由于种种的原因,不愿意浪费时间,也就代替去做了,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要吃饭了,先看电视或者先玩玩,父母会跟着喂……)。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那么怎样训练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呢?

一、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首先,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我长大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使幼儿间受到感染、教育。对于不会穿脱、不会整理衣服的孩子,刚开始,老师帮助他完成,但是要让他仔细的看,争取学会,会了方法,下次要让他自己来做,并且鼓励他说:“老师知道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够学会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其自己动手做事的意愿,提高动手能力。

其次,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适当的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并鼓励幼儿向图片上的宝宝学习。还可以举例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

二、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的技巧与方法。

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如何刷牙以防长蛀牙虫时,我们就教给了幼儿一首蛀牙虫的歌,学会跳舞蹈《刷牙歌》等,时时提醒幼儿每天早晚刷牙,而且亲自示范正确的刷牙方式,引导小朋友都认真仔细的看,并进行模仿,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

其次,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不同能力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对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让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再次,在幼儿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在吃饭的时候,针对潘旭小朋友总是会撒饭粒的习惯,我们对其经常的培养、提醒和练习,教他掌握吃饭的技巧,使其逐步的进步和改进。

最后,让幼儿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推动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要对他们说:“你真棒”、“你真能干”……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激励幼儿自觉地掌握自理能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也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要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继续鼓励,必要时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要巩固幼儿生活自理行为。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强化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例如让幼儿小便、洗手、喝水等各个方面,都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幼儿小便后提不上裤子,老师就教他用两手向上提前边和后边,使其能渐渐地掌握这一技巧;还有洗手的正确方法,如何洗,怎样打香皂……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很好的锻炼每一名幼儿,同时在早操、午睡、户外活动等方面都要尽量锻炼幼儿的自立能力。

其次,注意激发幼儿的好胜心,在竞争中促自理。孩子活泼好动,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激起他的好胜心,使他们跃跃欲试。如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还要让幼儿由自我服务发展到为集体服务。如值日生让每天表现较好的幼儿帮助老师分玩具或图书,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自理能力,而且也塑造了幼儿优秀的品质。

生活自理还存在于家庭之中。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发展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所以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帮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家园同心,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就显得有为重要。当幼儿在自理能力方面出现薄弱环节时,老师和家长沟通,要求对幼儿加强锻炼,并在家要多请家长监督、督促,这样才能进步。

篇7:怎样提升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早抓阅读能力的提高, 并坚持行动下去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坚持努力地抓下去, 初中教师要从初一的时候就开始抓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 教师要科学规划, 有条理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进而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科学安排好教学的节奏, 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学习活动

1、教师要引导学生快速阅读, 捕捉文章的意思,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 提升学生概述的才能。

2、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学习语言知识, 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运用语言知识的才能。

3、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运用课本, 因为课文是非常好的阅读资料。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时, 可以将课文当作整体来进行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 教师在安排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 就可以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教会学生运用英语说出意思, 长此训练, 就能逐渐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

三、改正不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 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必须改正他们不好的阅读习惯。

1、回读的习惯

回读就是在阅读的时候经常回过头来重新阅读已读过的内容, 这样会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张纸或者一本书盖住已经读过的内容, 让回读不再可能。

2、依靠字典阅读的习惯

生词等会成为阅读的拦路虎, 教师不能让学生总是查字典解决, 因为过多地查词典会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 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趣, 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阅读到不重要的词语时跳过去。

3、出声阅读的习惯

学生如果在阅读的时候发出声音, 就会影响阅读文章的速度,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默读, 帮助学生运用视觉器官直接感受文字, 进而在节省学习时间的同时, 提升阅读的能力和速度。

4、逐字阅读的习惯

一些学生喜欢用手或者笔指着词语阅读, 这样会让学生的视线随着物体移动, 进而影响阅读的速度, 影响学生对文章连贯性的理解。

5、翻译成中文的习惯

一些学生喜欢阅读一句翻译一句, 这样, 学生的阅读速度会大大地受到影响。

四、教会学生掌握好的阅读技巧

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好的阅读技巧,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1、学会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就是在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的信息, 对所读的内容不发出声音, 不转移视线, 快速地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快速阅读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因为快速阅读是很好的方法。

2、学会寻找主题句。

主题句就是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 是段落中的关键句子, 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抓住主题句。多数的段落有主题句, 别的句子都是延伸和支撑主题句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般在段落的开头、结尾和中间寻找主题句。

3、学会猜测词义。

在阅读的过程中, 猜测词语的意思是常用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教师要教会学生猜测词义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以及理解的准确率。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这样几种猜测词义的方法:

(1)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运用生词为线索进行快读阅读是有效的猜测词义的方法。

(2) 根据下定义或者解释猜测词义。在阅读文章中, 生词后面往往有一个解释或者定义, 我们可以从中猜测词义。

(3) 根据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来猜测词义。例如:“The new tax law supersedes, or replaces, the law that was in effect last year.”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知道supersede的近义词是replace, 这样, 我们可以大概推断“supersede”是“取代、接替”的意思。

4、利用例子猜测词义。

教师可以采用举例的方法来对某个观点和概念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 从而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例如, “You can choose any of these periodicals, such as Time, China Daily or Newsweek.”在这一句中, 从periodicals后面的例子可以推测出periodicals是“期刊;杂志”的意思。

五、选择科学的材料, 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在教学时, 教师需选择科学的材料, 也就是材料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现象基本不能超过学生学习的范围。教师要教会学生鉴赏阅读材料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并学会运用趣事、科普小品、名人故事和短篇小说等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简单后复杂, 先浅后深地进行学习, 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丰富词汇量,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8:怎样提升宝宝的自知自省能力?

什么是自知自省智力

自知自省智力(intrapersonaI inteIIigence)就是一个人认识、洞察、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评价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聪明虫”告诉你

我们个人内在世界的核心就是我们赖以了解自我与他人,想象、计划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包含了动机、决心、意志、诚实、同情与利他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没有这些内在资源,一个人就很难体验到完整意义上的丰富的生活。发现宝宝的自知自省智力

和同龄小朋友相比,乐乐很早就学会了并善于用“我愿意……”“我想……”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

有的时候,同同真有点儿像小大人儿,他懂得在人多的时候适当控制自己的表现,即使不高兴了,也不会当着众人撒娇、耍无赖,甚至又哭又闹,而是会在事后向我表达他的感受。

对于大人对他的评价,涛涛经常持批判的态度来看待,并不总是完全赞同。

青青是个很会自我肯定进而实现自我满足的小女孩儿。每当她成功完成了一项“杰作”(如一幅涂鸦画)或大人交给她的一项任务时,她总会表现出一副很满足很自豪的样子,嘴里还念念有词:“青青真棒!真能干!”

在妈妈的引导下,子然很小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每天都会在日记本上画出这一天中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或是他认为最重要,或令他最开心的事情。

对于幼儿来说,自知自省智力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能力:自我认识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自我认识的对象包括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动作行为以及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评价包括掌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及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则包括活动的起始和终止、转移和变换,心理过程的加速和减缓、加强或削弱,以及行为举止的自我监督和校正等方面。

提升宝宝的自知自省智力

引导宝宝认识自我

认识自己的身体——1岁左右,妈妈就可以开始引导宝宝逐渐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了。妈妈可以在宝宝精力较旺盛的时候,一边指着宝宝身体的各个部位,一边清楚而缓慢地说出相应名称,如果能以有韵律的诗歌的形式说出来就更好了。妈妈也可以以游戏的形式教宝宝,比如,妈妈先指着自己的嘴“妈妈的嘴巴在这里。”而后手指在宝宝面前画大圈:“宝宝的嘴巴在哪里?在哪里……”可以重复问几遍以增加宝宝的注意力和兴趣,最后快速地指向宝宝的嘴:“在这里”

认识自己的行动——1岁之前,幼儿并不知道外在事物和他的关系,也不能将自己和外在的事物加以区分。妈妈可以通过强化偶然关系来加强宝宝的理解。例如,宝宝无意中碰到玩具车,小车就向前走了,宝宝由此隐约感觉到了自己的动作的力量和结果,但还不能确信。妈妈就可以趁机肯定并强化宝宝的这种认识,拿着宝宝的小手再去有意识地碰小车,然后和宝宝一起观察小车向前移动,并配合言语和眼神的交流,告诉宝宝:“你的手一碰,小汽车就走了。”多反复几次,孩子就会自然地将自己的动作和小车的移动联系起来了。

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掌握“我”字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妈妈要做的是,引导宝宝在确认自我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的和他人的关系。可以从家庭成员开始,除经常接触的人外,有合适的机会,也向他介绍其他亲属,并耐心地向他讲解这些亲属和宝宝是怎样的关系。同时,在公共场合,也应该引导宝宝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要让宝宝知道,他并不是在一切场合都是中心人物,以此来对他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和转换的初步训练。

3岁左右,幼儿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如开始学会区分“愿意”和“应该”之间的区别。但总体来说,这时,要求幼儿对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还比较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成人来说也并非易事。不过,妈妈可以通过自己耐心细致地观察,适当引导宝宝逐步了解他自身的优缺点、强弱项,但决不要给孩子这样的感觉一我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我有好多好多的缺点。

教宝宝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

适度表扬——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赞扬、肯定和鼓励的生长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而健康的自我评价。爸爸和妈妈之间要互相肯定和赞扬,孩子表现好也要绐予同样的肯定。当然,赞扬也要适度,不要过度,本来就应该做到的事情,给予孩子一个眼神的肯定就足够了。

对照评价——对照评价是自知自省智力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幼儿通过和他人,通常是和小朋友的横向比较,从而得出相应的对自己的评价。这也是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一个途径。妈妈可以引导宝宝在某些问题上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让宝宝自己得出结论,如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小朋友的表现是否得体等。千万要不得的是,针对孩子的某个偶然的错误说:“你看,谁谁家的小朋友怎么怎么样,比你强多了!”

自我肯定——父母可以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进行“自我肯定”的示范。比如,妈妈新学了一道菜,不妨也自我肯定一下:“嗯,这道菜我的确好好琢磨了一下,做得不错,我也很满意,很开心!”当孩子出色地完成一件事后,妈妈不妨来个“即兴采访”:“宝宝,你高兴不高兴呀?开心吗7你是不是很棒啊?”以此引导孩子体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强化对自己的肯定,增强自信心。

实用策略

“画”日记

日记是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好方法。宝宝还不会写字,妈妈不妨引导他“画”日记,把每天发生的宝宝记忆最深刻的事情画下来。持之以恒,定有收获。

做计划

一天、一周,或是一次郊游之前,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对当天、当周,或是郊游过程中要做些什么进行一个大致的计划。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计划并调整自我行为与活动的能力。

篇9:怎样提升孩子的演讲演示能力?

一、绘本阅读教学方式的优势分析

所谓绘本阅读, 是指一种将图画与文字描述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在小学语文的绘本阅读中, 阅读内容最主要的还是文字。

文字周围配之以相关图画, 将文字所叙述的某个场景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展示出来, 使学生更加轻易而深刻地理解文字的内容。借助绘本阅读进行教学时,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着显著的提升, 在图画的吸引下, 学生对于文字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这样一来, 学生的想象力、对细节的观察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使学生的读写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在绘本阅读中提升孩子读写能力的措施

1. 在读图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体验。

在绘本阅读中, 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对绘本里的角色、背景以及核心要点做到整体理解, 指导学生对绘本中图画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 并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氛围提高学生对于绘本里角色所处环境的体验, 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绘本中的表情与角色语言, 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绘本中的图画与文字等内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2. 在想象的过程中扩展学生的思维。

在绘本阅读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绘本中的图画、文字仔细地观察与理解, 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挖掘到绘本图画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信息,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挥想象力, 发散思维, 在对图画、文字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进行自我补充、想象与再创作。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创意, 对学生提出来的创意要加以鼓励, 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完整地描述给别的学生听,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对以后的学习保持更高的兴趣, 而且还能够使自己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3. 在创作的过程中升华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除了要在课堂上通过绘本阅读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进行分享与交流,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充满趣味的家庭作业, 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与家长一起就某个特定主题展开绘本创作, 将其完善之后再带回到课堂上和老师、同学分享。为学生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 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很好的满足, 而且学生能够在创作绘本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 还可以展现出每个学生的自我特长。除此之外, 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还能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与家长之间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 不仅能够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而且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做好了家庭教育工作, 就更能够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篇10:怎样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088-02

说起口语交际,人们耳熟能详且津津乐道,往往是“交际话题”“情境创设”“双向互动”这三个元素。的确,成功的口语交际课,“话题”是前提,“情境”是关键,“互动”是保汪,但是选择合适的话题,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有效的互动都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在总则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具有口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沟通和社会交际,发展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怎样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呢?下面是我校近几年来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几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加强口语说话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交际方法

处于小学低年级年龄阶段的儿童,模仿力强,可塑性大,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有扩大人际交往,特别是与小伙伴交流的需求,有表现欲,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故而这一年龄阶段是儿童发展口头语言极为有利的时期。同时,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贫乏,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要他们将一件事发生的经过表述清楚很困难,甚至对单个事物的特征往往也把握不准,因此,他们的口头表达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常常变得无话可说,或者勉强说了,但说得不着边际,语无伦次,不合情理等。我们分析了学生的这些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强了口语交际指导,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交际的方法,以减少表达的困难,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1.运用直观的图和物,使口语交际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做到“言之有物”

口语交际课上,有些学生站起来无话可说,其实是他们不知道说什么好。指导学生说话,先要帮助他们解决说话的内容问题,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鉴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指导说话时,大量运用直观的图和物,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观察和表达的兴趣,又使表达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减少学生的表达困难,使他们有话可说,言之有物。

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我们的画》时,教师先展示一幅学生的画,指导学生观察,说说画上画了些什么,然后评价哪些地方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一改,怎么改?然后学生自由组合,将自己的画介绍给小伙伴,再一起评评谁画得好,谁说得好。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说话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连一些比较胆小的学生也介绍了自己的画。

2.通过演示实验、小品表演、童话贴图等手段,展示事情发展的经过,帮助学生做到“言之有序”

说话言之有序,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所要达到的一项基本要求,而低年级的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简单、紊乱,不能有条理地、连贯地说。针对学生这一情况,我们就通过表演、演示等方法,把事情的发展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指导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帮助他们做到了言之有序。

如教《小兔运南瓜》时,教师先出示背景图,再按照小兔运南瓜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贴图,学生观察时兴趣盎然。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到他们感兴趣的地方,而把握不住观察要求和顺序,这样在表达时就主次不分、语无伦次。我们用动画贴图的方法,将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发展逐步展现,使学生犹如看电影的分镜头和慢镜头。经过这样由部分到整体、从分部到综合的指导,学生描述画面就能做到主次分明,叙述事物发展过程就有层次。

3.加强朗读学习,指导学生学好课文,帮助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固然是先学口头语言,再学书面语言,而当他们开始接触书面语言后,两者便相互促进、互相影响了;并且由于学生的语文课所选教材都是最适合学生懂事明理、学习语言的规范性文章,其书面语言准确生动,完整连贯,富有情感,指导学生学好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语法,丰富词汇,提高口语的规范性,使口头语言更富于表现力。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朗读指导的训练,让学生熟记课文,从中吸取营养,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口头语言。

二、加强说话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讲多练。为了增加学生的说话练习的机会,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提高口语交际课的训练效率

口语交际课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阵地。但是一堂课40分钟,平均分到每个学生身上,就连一分钟都不到了,再除去教师指导所需要的时间,学生实际练习交际的时间是很少的,常常是一堂课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为了使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有练习说话的时间,我们采用让每个学生自言自语试着讲、同桌之间互相讲、四人小组轮流讲、上讲台当着全班讲等多种联系方式,增加了训练密度,提高了口语交际课的效率。

2.开展信息交流

让学生自己从广播、电视、书刊及口常生活中去收集信息,利用空余时间举行信息交流,既具有德育意义,又能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舞台,有利于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实践表明,学生对这一活动是很感兴趣的。

上一篇:庆周年教师节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睢阳区信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