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渠道与科技部工作总结

2024-05-22

银行渠道与科技部工作总结(精选11篇)

篇1:银行渠道与科技部工作总结

坚定信念强化管理加快转型开拓渠道与科技部新航道——渠道与科技部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3年工作计划2012年,渠道与科技部在行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坚持以“强支行”战略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上级行各项工作部署,围绕2012年工作计划,积极稳妥推进二类支行改革及网点规划建设工作,大力拓展电子渠道业务市场,不断加强服务能力提升,持续推进网点转型标准化流程向纵深发展,稳步实施科技工作建设,整体工作得到扎实推进。

一、2012年工作情况

(一)加快一类网点建设、二类支行改革的步伐,做好网点装修改造管理,打造建设质量达标网点。1.工作进展情况。按照《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二类支行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截止到目前为止,**支行已于1月份开业;鹏泉支行于9月份开业;网点装修改造工作也顺利开展:里辛信贷营业室于5月份搬迁开业,杨庄信贷营业室也于12月份顺利搬迁开业。2.组织建设情况。按照省行《进一步做好二类支行改革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网点图纸和家具、店招、监控、空调等方案的审核,方案经过上报省行批准后,再进行施工。在实施网点建设中,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租赁合同、施工合同会签制度,明确对日常施工现场管理、质量检查等方面的相关要求,不定期在工程各关键点进行现场检查,强化过程控制,严格工程管理。

篇2:银行渠道与科技部工作总结

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思路渠道与科技部2008年3月20日随着市分行的正式成立,XX邮储已逐步按照商业银行的模式开展经营,渠道与科技部作为设新成立的部门,在工作职责和人员定编等方面还处于磨合期,各项工作还处摸索阶段,在网点选址、ATM布放、新业务支撑、奥运服务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总结如下:

一、营业网点建设方面:随着市分行和县支行的组建完备,邮储银行自营网点能力不足,布局不合理得以充分显现。上半年根据行领导的要求,渠道与科技部结合XX市分行一类网点现状,在XX城区新建楼盘以及部分地段进行实地调查,初步选定了六处可作为营业用房的店面,据此编写了通姜支行、西坝口支行迁址并购置营业用户、中嘉国际装饰城新增营业网点的可性行报告,上报省公司审批。同时在县(市)支行网点建设方面,组织协调县(市)支行有关部门进行网点的选址工作,并形成可行性报告上报省公司,在行领导和省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下,最终省公司同意了**市牌楼支行的租赁迁址建设方案,目前该网点主体装修已接近完工,2009年年初可重新开业。下半年根据集团公司、总行和省行关于邮储银行重点骨干网点建设相关通知要求精神,积极落实选址和网点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初步确定了2009年上半年全区3个原址扩建、5个迁址重建和2个新增支行营业部的网点建设计划。

篇3:银行渠道与科技部工作总结

一、电子渠道业务反洗钱存在的困难

(一) 客户身份难以鉴别

传统交易需要客户到柜台办理业务, 需要客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部分业务还需要客户签字确认, 客户身份比较容易鉴别。但是使用电子渠道办理业务, 无需面对银行柜台工作人员, 只要借助互联网、POS机、ATM机即可完成交易;整个过程中交易双方的身份认证也不同于传统方式, 主要通过密钥、证书、数字签名的认证等来确认;至于该笔业务由谁操控、由谁办理, 难以确认。这就使为防范和控制洗钱而规定的银行负有的“了解客户”的义务无法履行。

(二) 资金用途难以鉴别

资金支付的用途是判断客户是否进行洗钱的重要标志之一, 传统的交易可以通过客户填列的单据, 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但是电子渠道交易过程中是直接支付, 客户无需填写各类纸质凭证, 完全是依靠数据电文传输, 客户资金的实际用途难以分辨。同时由于失去柜面人员对大额交易资金监管限制的监督, 有利于客户方便地将大额资金以电子货币形态通过网络划转至指定的账户。

(三) 交易数据难以统计分析

由于部分新产品容纳了POS机、ATM、电子银行等多种渠道交易方式, 客户的交易数据散落在各个交易渠道, 数据难以汇总统计, 就可能存在可疑支付交易漏报、错报、甚至不报的情况, 不利于对客户业务流水及分户账进行有效的分析、甄别。如某行发行的单位人民币结算卡产品, 该产品不但可以在柜台办理业务, 而且还可以在POS机、ATM、电子银行等渠道办理, 如果不法分子进行洗钱, 他就可以选择多种渠道进行交易, 逃避监督。

(四) 资金监管滞后于交易

电子渠道业务具有7*24小时全天候的交易特征, 交易过程瞬间完成;特别是使用网络交易的客户, 只需要拥有一台连接网络的电脑, 就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 随心所欲地完成转账、支付交易, 实现资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转移。由于我们反洗钱监测工作不是实时监测, 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当银行察觉时, 黑钱早已到达一个安全的地方, 本国司法机关已经鞭长莫及。

二、电子渠道洗钱的危害性

洗钱是公认的国际公害, 不仅为当事国的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损害金融机构的信誉, 还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而电子渠道交易下的洗钱除了常规洗钱的危害性外, 其自身交易带来的危害性更大。

(一) 涉及面更广

电子渠道交易包括电子银行、POS机、ATM机等多种形式, 不法分子一旦利用其洗钱, 就要涉及到各个层面, 包括个人、企业等, 而产生的危害要包括个人、企业、银行甚至国家经济。

(二) 破坏性更强

电子渠道洗钱与传统手段的洗钱相比, 破坏性更大。电子渠道办理业务具有全天候、无纸化特征, 瞬间将犯罪所得赃款转移到金融控制较松、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洗钱活动交易金额较大、突发性强、极易诱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困难, 造成金融机构营业困难, 对国家的金融体系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 破坏性很强。

(三) 危害性更大

电子渠道交易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犯罪分子的违法行为很难被发现, 这就使犯罪分子可以轻易地多次转移各种非法收益;大量资金外逃, 包括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 对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扰乱经济和金融的正常运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的情况下, 洗钱活动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危害极大。

三、当前解决电子渠道反洗钱工作的对策

(一) 持续开展客户身份识别, 切实履行“了解客户”义务

根据电子渠道客户的特点, 相关人员除了在客户开户、初次办理业务等源头把好关外, 还要认真履行“了解客户”的义务, 要持续关注客户的经营背景、经营情况。关注企业资金动向, 对于账户资金进出额较大、次数较为频繁的客户, 应加强尽职调查的力度和频率。要定期对客户资料进行更新, 对于身份信息或其他要素发生变更, 且不配合商业银行开展重新识别工作的客户, 应及时中止为其办理业务。

(二) 加强技术防范力度, 提高计算机对账户交易的控制能力

当前的反洗钱监测系统更加侧重于传统业务的侦查, 面对海量的电子渠道交易数据, 仅凭人力甄别判断、追踪可疑交易的来龙去脉,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加大技术防范力度通过预设交易管理参数, 加强对异动交易情况的检测和自动预警, 为反洗钱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三) 加大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数据的检查工作, 促进基层机构上报数据的准确

管理部门应建立电子银行可疑交易报告情况现场和非现场核查制度, 加大对各机构电子渠道大额和可疑交易是否漏报、错报等情况检查力度, 降低漏报、错报情况, 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要指导全行电子渠道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分析能力, 提高基层机构人员对可疑交易的识别能力。

(四) 加强客户信息的保密工作, 防止信息泄露

无论传统业务还是电子渠道业务, 防止客户信息泄露是防止不法分子洗钱至关重要的一步。所以我们要加强客户信息的管理工作, 保护好客户信息, 防止信息泄露。同时我们要做好反洗钱的宣传工作, 使客户认识到洗钱活动的危害, 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洗钱的意识。提醒客户不要出租出借自己的账户, 保护好自己的身份证件和银行卡, 不要泄密, 谨防形形色色的金融诈骗活动。

(五) 加快培养电子渠道反洗钱队伍的建设

当前商业银行反洗钱的队伍, 还是建立在传统业务领域反洗钱的队伍, 随着电子渠道业务快速发展, 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一个既要熟悉电子渠道业务和网络信息技术, 又要熟悉反洗钱业务的队伍, 以保证对电子渠道反洗钱工作的有效开展。

摘要:电子渠道业务是新兴业务, 是各家商业银行大力推广的新型业务, 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是这种快捷、方便也为不法分子洗钱活动提供了新的渠道,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电子渠道交易反洗钱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阐述了电子渠道洗钱的危害性, 并结合工作实际, 提出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篇4:银行渠道与科技部工作总结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传染渠道 风险传染效应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影子银行体系得到更快的发展,已经与商业银行体系并驾齐驱,成为美国金融系统的主体和全球金融系统的主导力量之一。除美国之外,欧洲、日本的影子银行也逐渐兴起,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出现了类似影子银行的业务活动。

对于影子银行的分类,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影子银行本身,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第二类是应用影子银行方法的传统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受到中央银行的监管也可获得其支持,但它们可以将影子银行的一些操作方法运用到部分业务中;第三类涵盖了影子银行的工具。本文所探讨的影子银行是前两类,也就是影子银行及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相关业务。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探讨

(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研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前,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达到高峰。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大幅下降,全球影子银行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第一,资产规模大幅提高。2007年初,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总规模高达10.5万亿美元。从美国各金融部门的金融资产占总体的比例来看,影子银行体系已经在金融系统中处于优势地位。

第二,信贷总量持续增长。影子银行发展过程中,融资规模和信贷总量持续增加。在信贷市场上,部分影子银行机构的债务量已显著超过存款机构。

(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研究

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银行开始减少信贷投放。国民经济处于优势地位的房地产业加大了对资金的争夺力度,进一步加大了民营、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这些弱势企业只好求助于非正规金融—“影子银行”,结果推动“影子银行”进一步壮大。

与中国影子银行相伴随的是银行存款出现“分流”“脱媒”现象。2011年10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11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9.80万亿元,表外贷款2.14万亿,占比达22%。其中,委托贷款增速最为迅猛,前三季度增加了1.07万亿元,同比多增5625亿元,占所有表外贷款将近一半,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达10.9%;信托贷款则增加848亿元,同比少增3924亿元,占表外贷款比例约4%。”大量委托贷款成为关注焦点,“影子银行”成为讨论焦点。

三、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渠道

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传导途径大致可分为:直接传染渠道—资金链渠道,融资传染渠道—信用渠道,间接传染渠道—信息渠道。

(一)直接传染渠道——通过资金链进行风险传染

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由于很多业务的交叉与融合,所以有着纷繁复杂的资金往来。商业银行资金链与影子银行机构紧密相连,当某个影子银行发生风险,流动性受到限制,对其提供流动性的商业银行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对商业银行风险外溢效应。

(二)融资传染渠道——通过信用渠道进行风险传染

在整个金融系统里,各个金融机构通过信用链条紧密联系,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影子银行一方面购买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池,发行以该信用资产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成为商业银行信用违约风险工具的交易对手,从而与商业银行共担自身的资产负债与信用风险。

(三)间接传染渠道——通过信息渠道进行风险传染

信息渠道的风险传染主要由信息不对称造成,尽管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间没有直接的关联业务,但影子银行的风险仍可通过信息渠道的方式进行传染。

一是影子银行的业务隐藏了商业银行业务中真实的资产负债情况和资本监管指标。而影子银行业务属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范畴,不计入资产负债情况,所以该相关业务信息并没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二是在信息不对称或不完整情况下,影子银行的高风险可能引起商业银行的高风险行为。同时,随着商业银行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委托贷款交易,可能放大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当借款者出现违约行为,银行就不可避免要面临委托贷款违约所造成的信用和声誉风险。

四、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效应

与传统银行创造货币信用的方式不同,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多样化的工具,极大地推动货币信用之外的信用扩张。根据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渠道,影子银行体系向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传染效应从三个方面变现出来:直接、融资和间接风险传染。

(一)直接风险传染

直接风险传染效应表现为:信用风险导致业务亏损,由于商业银行深入地参与到影子银行体系的各种信用过程中,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将通过中介渠道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造成影响,导致业务严重亏损。

(二)融资风险传染

影子银行体系向商业银行体系的融资风险传染效应表现为,二者之间的融资联系加重了融资成本,两者现金流动性不足增加了融资风险。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资金来源互相依赖,其中一方出现流动性不稳定,另一方也会受到牵连,承担融资风险。

(三)间接风险传染

影子银行向商业银行的间接风险传染效应表现为,两个体系的间接关联会引发系统性风险。这里系统性风险有如下来源:两者经营环境相似度高,对于风险会出现相同的市场反应;两个体系机构投资同样或相似的资产,对某些金融工具存在相同的风险暴露;两体系的间接联系加强杠杆形成的周期性,强化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

五、总结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既有区别又相互交织,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实体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影子银行通过资金链渠道、信用渠道和信息渠道进行风险传染,在风险传染过程中,又形成了一定的传染效应,表现为直接、融资和间接风险传染效应。目前各国旨在有效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只有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红娟.影子银行体系:功能、脆弱性与监管改革[M].背景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2]王达.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运作、影响及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2.1:35-43.

[3]彭壽康,陈超.我国银行间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6,6:57-62.

[4]张宝林,潘涣学.影子银行与房地产泡沫: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之源[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11:33-43.

篇5:银行保险渠道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银行保险业务实践已经在我国存在了一定的时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银行保险是银行、保险公司在各自进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为了降低彼此的市场运做成本而形成的合作,而我国银行保险所表现出的状态是艰难的博弈过程。特别是近些年来伴随着银行代理保险业的迅猛发展,在银保业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本文从银行保险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对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银保 渠道

一、银行保险的概念与发展

银行保险指利用银行传统的销售渠道和广泛的客户资源,进行包括电话、邮寄及银行职员直接销售保险产品的服务活动。从1995年开始,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始进行合作,当时,一些新设立的保险公司为了尽快占领市场份额,纷纷与银行签订了代理协议,如华安、泰康、新华等。1995年起中国金融业开始出现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浪潮,并取得了一定得成绩。

随着银行一体化晨读越来越高,银行保险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许多欧洲国家、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成立了金融服务集团,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由于我国的金融行业实行分业经营,所以还没有允许成立金融服务集团。下图诠释了银行保险的发展轨迹:(图一)

2001年,全国的银行保险的保费还不足80亿元,到2002年就已经增长到388.4亿元,2013年前两月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数据,寿险业保费收入为2199亿元,同比下滑2.98%,2003年为765亿元,发展迅速。很快,银行保险已经和个人业务、团体业务一同成为寿险公司的三大支柱。

二、.银行保险的营销困境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银行保险时利用银行原有的资源和渠道和品牌认知来销售自己的保险产品,采取银保渠道进行保险产品的销售可以节省营销成本。但是,我国的银行保险还没有美国和欧洲那样发达,处于渠道协议期,并且银行保险还面临着以下因素的制约,许多困境有待解决。

1.银行保险合作机制的不成熟

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与发达国家银行保险的经营发展环境尚有较大差距,表现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签订合作协议,银行根据协议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根据销售量获取相应的手续费,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网点获取保费,手续费、保费成为合作的主要目的。这属于浅层次的合作,实质性的“战略联盟”不多。从国外的经验看,银保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利润共享的关系。之前,政策允许银行与保险合作采取1+N的模式,一家银行网点可以和多家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这使得银行渠道成为稀缺资源,银行在众多保险公司之间游刃有余,提高要价,代理手续费越来越高,加之保险公司竞争加剧,保险公司为了占领市场,不得不接受。这种手续费合作模式无法上升到紧密、核心的层次,在产品开发、资源共享、战略合作等方面几乎还处于空白。另一方面销售模式缺乏创新,一直围绕网点销售进行操作,主要的销售模式是银行人员销售或保险公司客户经理在网点销售,但随着新规(《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的下发,对银保业务进行规范,要求撤退保险公司驻银行销售人员,同时规定每家银行网点对口合作保险公司不得超过3家。或多或少受此新规影响,众多保险公司的保费增速出现下降或者延缓,由此可见银保新政带来的经营理验的转变对保险公司业务增长和结构转型的影响。

2.产品同质化严重

目前市场上,银行保险主要集中在投资理财类保险产品,适合银行柜面,条款简易、低保障、期限短、侧重储蓄和投资,与银行存款、理财产品替代属性突出,互补属性少,没有能够体现保险产品的特点及优势。部分保险公司急于拓展市场,重保费规模、轻视业务内含价值,大力发展保费规模提速快的投资型产品和短期是缴产品,宣导保险产品的金融特性、并与其他金融产品进行攀比,缩短保险产品期限,用短期投资回报来吸引客户购买。这样就会导致短期业务多,趸缴业务多,保险保障功能不强。另外,银保产品产权几乎很难得到应有的保护,许多的保险公司通过降低产品开发的投入,而简单抄袭和模仿市场上销售比较好的其它公司花费巨大投入和创新的银保产品,再辅之以较低的价格和对手去竞争

从而必然导致对手的非理性价格竞争。就这样,竞争对手也不愿意花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创新银保产品。最终,银保产品失去创新的动力,从而,这必然会使得我国的银保产品陷入到“同质——模仿(抄袭)——更同质”的恶性循环之中。

3.代理手续费恶性竞争

一些银行为了赚取更多的中介收入,虽然也会考虑保险公司的信誉、规模、服务能力等情况,但是代理手续费的高低成为选择合作公司的标准,代理手续费水涨船高。过高的手续费削弱了银行保险的成本优势,规模业务虽然猛增,但是利润却在下降,银行保险业务有逐步沦为保险公司鸡助的趋势,最后个别公司因可能为手续费太高而退出银行保险市场,引起市场大起大落。

由于银行的网点、资源数量有限,每家保险公司都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网点,个别保险公司挺而走险、不惜成本,除了正常的手续费之外,采用违规的操作方式索取额外手续费,占据银行网点,导致保费收入虽然快速增加,但是销售成本居高不下,经营评级下降、费用超支,形成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机制。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行为触及了商业贿赂的范畴,给行业发展埋下极大的隐患。例如,2004年-2008年期间某人寿保险公司辽宁鞍山中支合计套取现金支付银行、网点帐外回扣107万元,银行及保险公司相关人员均因行贿、受贿罪被追究法律责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三、国外银行保险的借鉴

1、银行保险业务合作模式多样化

以控股形式占据主要地位的银行保险业的欧洲各国,在混业经营的环境下,其中有46%的银行成立了自己的保险公司,但是仍然有31%的市场是由银行业与保险公司签订分销协议所带来的。而在亚洲,由于分业经营,其银行保险主要是采用合作协议模式,其占比约为69%,而控股公司、合资公司等分别占比14%和17%。因此,我们说银行保险合作的模式依据各国国情,每个国家与地区都各有侧重,多种模式并存的现象相当普遍。

2、银行在销售渠道中占主导地位

在欧洲各国,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银保业务收入占寿险市场的比重为都在20%至35%这个区间,然而在法国和德国等西欧发达国家和地区中,这一比例却能达到60%以上。在新加坡和香港等亚洲地区银行保险份额分别到了保险市场保费收入的20%和25%,这其中,要强调的是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发达还是不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几乎都是银行在利用着自身的巨大网点优势和资金优势主导着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

3、银行与保险公司协同发展趋势明显

银行保险双方的协同效应较为显著,银行已经习惯了将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纳入银行自身的运营体系,亚洲各国家与地区银行保险份额占比与我国国内相当。在银行保险竞争相对激烈的一些地区,比如在香港,渣打银行与汇丰银行就是两种兼业代理模式下的银行保险互相融合发展的典型。我们可以看到“汇丰人寿+汇丰银行”的典型合作模式,即保险业务被银行纳入到自己的产品链中,保险产品已经完全被视同于银行主业去运作与经营,双方协同发展意愿越来越明显,即在销售银行产品与提供银行服务的过程中协同销售保险产品。

4、保险产品销售渠道丰富多彩

在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银行保险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就是充分地利用银行的网络资源,结合保险公司的培训,通过银行的职员进行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近几年来,在我国国内、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电话销售的保险产品在这些个地区的银行保险保费收入中所占比重已越来越高,逐渐成为银保主流销售渠道之一。因此,并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分销渠道,如利用银保雇员代理人、职业经纪人、经纪公司和关联度代理以及互联网及电话等形式的各种渠道。

四、困境突围策略解析

1、产品策略

法国及西班牙的银行机构从很早就开始对众多客户群提供不同层级的寿险产品,以获得更多的国内国外客户的资金。特别是在法国,银行建立起了全球销售系统和交叉销售体系,还把所提供的寿险种类从传统的储蓄型产品向利润更高的保障型产品转变,如个人年金产品、退休收入保障产品等等,问时逐步开发健康险种和非寿险险种产品。因此银保双方要加强在产品开发设计方面的沟通与合作,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层次和需求,研究开发出既能满足客户金融消费需求,又适合银行网点销售的新产品,提高银行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和成功率。

例如,2012年某人寿保险公司与建设银行进行合作,根据建设银行资产VIP客户增长快、需求大的特点,发展高端客户专属化服务渠道,合作开发出适合建设银行贵宾专属长期理财型保险产品“福惠安享”,产品的特点是:起存5万元,趸缴、3年、5年、10年、20年限缴理,兼具投资理财、养老规划、身价保障、财富传承功能,具有财保障全面兼顾、终身关爱两代收益、服务便捷操作灵活的优势。2012年7月,该公司与建设银行双方联合召开新品发布会,当场预签单保费268万元,在产品转型上获得非常大成功。

2、渠道策略

至少在目前看来,渠道关系、渠道资源仍旧是银行保险经营的基础,商业银行的渠道资源和信誉是保险公司缺乏的。所以各大寿险公司要稳固与工农中建4大国有商业的战略性合作关系,进行强强合作。2011年4大商业银行的利润合计6031亿元,非利息占比19.3%不到2成,中介业务的上升空间非常大,4大行资产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一半。若在4大行合作伙伴关系中保持稳定,则总体市场分额相对稳定。在销售模式方面,传统的银行柜面销售自2011年银监会关于禁止驻点销售的政策发布后,迄今没有明显的起色。除传统观依靠柜台内的银行工作人员进行销售外,销售模式需要创新,利用市场调整的奇迹,开展银行代理业务的专业化销售尝试,大力开拓私人银行及理财中心,举办会议营销、保险顾问等多元化营销。

3、促销策略

篇6:银行渠道与科技部工作总结

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学校2011版的教学计划学校在下学期《“毛中特”概论》课程中增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每人在暑期围绕“农民了解科技信息的渠道与效果”为主题对当地农民进行一次调查以下是我结合本次调查完成的调查报告。

我是来自山东的学生,在当地对当地的一位普通农民根据调查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山东作为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或许有的问题上还是比较有代表性一点的。被访者是一名普通农户,他的家乡位于山东的西北部,与河北接壤,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比较适合农业的发展,他是一名普通农民,主要家庭收入就是农业种植,从事种植业,主要种植棉花,小麦,花生,玉米等等,从我对这位农民的调查来看,当地农民最关心的农业问题还是农产品的价格问题,毕竟这是关乎他们收入的关键,而他们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节目和报纸等媒体,关于农业信息方面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这关乎他们的收入。关于农业技术,他们需要的是农业生产有关的技术,这可能就是关于产量的关键所在,像那些病虫害防治的技术等等。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们还是比较倾向去参加一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班,原因是这些农民的一般学业水平较低,多数是小学或者初中毕业,他们对于很多有关于农业的科技问题不是十分了解,他们对于农业的了解主要就是来自于同村能人和长辈的告诫,还有就是自己长时间摸索出的经验,但是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有些老一辈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所以他们也迫

切的需要专业的农业科技部门的帮助,他们可能知道农药的使用方法,但是就不一定知道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当然,他们还是很关注自己生产的作物质量情况。如何合理的施用化肥在他们开来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随着农业经营的日益规模化,经济效益也在逐步提高,这个时候新技术的支持就表现出了日益关键的作用。根据被访农民的反映,当地推进农业规模的政策强度还是可以的,但是可能随着农业的日渐衰落,农业并不是收到太大的关注。但是他们认为农业还是利民之本,新时代如何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当地农们认为引导他们使用农业科技是最关键的措施,他们从当地的农业技术合作社得到了技术支持,但是他们更想获得更多的资金扶持以及技术指导。他们认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措施在于稳定的财政收入以及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促进农业产学研合作能力和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环境、探索创新机制、长期政策扶持等。而农业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体现就是农业关键技术、农业科技队伍、农业科技型企业以及农业试用技术。这些农民关心的农业创新技术领域就是作物优质高产技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他们最欢迎的技术指导方式是集合农时指导、现场示范以及发放技术材料。他们最需要的农业信息还是关乎他们的日常收入,像农产品新品种、农药实用技术信息、供求信息以及批发市场价格行情等等。当地在农业科技发展取得成就主要体现在科技引领能力和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他们对于农业科技信息问题的看法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信息的作用日益增加,能否又快有准确的获得科技信息的支持对于小到农户的收入大到农业

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位受访的农民的回答来看,现在的农民已经认识到了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性,而且正在尽自己的努力获取及时的农业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同时当地的农业科技部门也给出相应的帮助,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科技融入农业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而且国家正在努力创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关乎国民的生产发展问题,是比较关键的问题。我们也知道许多的发达的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这充分的体现了科技对于农业的作用是巨大的。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

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一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

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总结:经过这次调查我得出了一些结论,包括被访农民方面的认识以及对当前农民科技信息的渠道与效果,更是得出了自己的一些感悟,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技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会

篇7:银行渠道营业部经理周工作报告

银行渠道营业部经理周工作报告

1、请于每周四下班前发到卢豪森总便签,抄送王燕、钟婧便签。

3、联系方式:王燕座机82186107,手机***

篇8:银行渠道与科技部工作总结

1 银电联网系统现状分析

传统的电力营业厅缴费模式缴费方式单一, 便利性差, 局限性较高。通过银行系统与电力方系统联网, 实现通过银行实时或批量代收电费业务, 能够极大地方便客户, 减轻电力收费回款压力, 增加银行收益。

考虑到当前银行柜面服务压力较大, 排队现象较多, 易受营业时间限制等因素。设计通过银行自助设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自助渠道进行电费代缴服务, 帮助客户既不用排队, 又能方便快捷的实现电费缴纳服务成为了银电联网系统实现的首选方式。

2 银电联网系统的设计

2.1 银电联网系统逻辑结构图

如图1所示, 银行业务系统通过银电联网系统与电力方前置系统对接, 银行自助设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发起渠道通过银行前置系统将交易请求发送到银电联网系统, 银电联网系统与电力方前置系统交互, 完成银行与电力方系统的信息交换, 并通过银行前置系统完成与核心业务系统的信息处理, 组织交易响应信息返回给各业务发起渠道。

2.2 银电联网系统模块设计

银电联网系统分为联机和批量两种电费代收模式, 由信息查询模块、联机电费代收模块、缴款编号管理模块、对账模块、批量业务处理模块及报表模块六大部分组成。

信息查询模块主要包括用电客户资料查询、电费查询、电费发票打印、电费代扣签约信息维护等功能。用电客户资料查询用来进行用电客户资料信息查询;电费查询, 根据客户编号对客户电费信息进行详细查询;电费发票打印, 用于柜面联机发票打印出现错误或客户通过自助渠道缴费成功需要发票时, 用此功能打印电费发票;电费代扣签约信息维护, 需要银行进行批量代扣电费的客户进行批量扣款签约, 用于明确电力、用电客户及银行方的权利与义务, 约定客户扣款支付账户, 允许开户行在收到账户批量扣款信息时从其账户扣划资金。

联机电费代收模块主要包括电费代收、电费预收、电费冲正等功能。电费代收用来进行客户电费欠费代收;电费预收, 用来进行电费预收缴费;电费冲正, 用于当日缴费不成功的电费冲正。

缴款编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核对缴款编号、确认缴款编号等功能。核对缴款编号, 用来验证录入缴款编号是否正确;确认缴款编号, 用来修改系统中解款单的状态, 现金解款单修改为已到账, 票据解款单修改为已接收, 允许对当日的解款单进行撤单操作。

对账模块主要用于进行当日帐务汇总, 完成银行方帐务与电力方帐务核对, 确保双方系统帐务处理一致。

批量业务处理模块主要用于根据客户批量扣款签约情况完成用电客户电费的批量代收。

报表模块主要用于统计银电联网业务量, 银行方根据业务量统计情况收取电力方相应的代理服务费。

3 银电联网系统的实现

银电联网系统主要由联机缴费流程、批量扣款流程、对帐流程三大部分组成。

联机缴费流程, 客户通过各自助渠道输入电力方客户编号经银行前置系统由银电联网系统发起去电力方系统查询客户用电信息, 根据返回的客户用电情况发起电费缴费申请, 缴费信息经银行前置系统到达银电联网系统, 银电联网系统组织报文发起去电力方系统缴费请求, 收到电力方成功响应后, 组织去银行核心系统入账报文, 收到核心业务系统成功响应后, 组织各自助渠道应答信息, 交易完成。

批量扣款流程, 用电客户跟银行及电力方签订电费批量代扣三方协议, 银行柜员根据三方协议发起批量扣款签约交易, 签约请求经银行前置到达银电联网系统, 银电联网系统记录签约信息后发起去电力方签约请求, 收到成功响应后签约成功。每日电力方根据签约情况按照电力核算单位生产批量扣款文件。银电联网系统按照核算单位定时发起去电力方系统的扣款请求, 如有待批扣文件, 文件经文件传输发送至银电联网系统, 银电联网系统进行文件拆分后, 发起去核心业务系统扣款请求, 并记录扣款结果, 扣款完成后, 银电联网系统组织扣款结果文件, 将扣款结果文件经文件传输发送至电力方系统, 并发起批量扣款销账请求, 电力方系统成功销账后, 批量扣款完成。

对帐流程,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及银电联网系统日终后汇总当日联机处理结果, 银电联网系统根据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帐务处理结果进行交易状态调整, 调整完成后, 生成当日交易对帐文件经文件传输发送电力方, 并发起销帐请求报文, 电力方系统成功销账后, 对帐完成。

4 结语

本文对银电联网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对基于银行自助渠道的银电联网系统的模块设计与业务流程的实现进行了详细论述。目前该系统已成功上线, 运行稳定、可靠和高效, 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其他银行业中间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唐琳.银电联网实时收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 2003 (9) .

篇9:科技在中国银行业的应用与趋势

假如从1986年工行首次引进大型计算机开始,至今30年中,银行运营模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转型变化,成功营造了中国现代商业银行运行的基本模式。

第一个里程碑标志:银行与IT联姻结伴。这是个颠覆式的艰难历程,工行历经15年。

这是一场由作业工具引发的脱胎换骨的大革命,标志是计算机替代了算盘。从1985年启动,直到20世纪末完成。几百年传统手工模式宣告终结,从作坊式跨入现代系统的银行,提升了管理素质。从此,银行有了一种最活跃多变又不断进步的技术因素。

转型难点:一是计算机无情淘汰了数十万靠算盘、手工记账作业的中老年员工。

二是对外培训客户,社会压力很大。

三是机器贵重,电信、纸张等运行费用大增,期间经历数次设备更新、系统换代和机构调整。如一台ATM机30多万元,存取款机45万元,台式机上万元。

1.社会极大地感受到银行技术进步。银行服务电算化了,通存通兑了,机构联网了。一个城市系统集中一个总账,柜员变成了节点。银行焕然一新,第一次有了“网点”、电子产品、机具、电子记账等新概念,从此设立了科技部门。

2.注重提升员工技能与效率。有了计算机、清分机、大型点钞机、ATM机等多种装备,提高了员工技能素质,提出队伍年轻化、高学历、专业化。后来精简都设定年龄,也形成“年轻==效率”、“形象==服务”的偏见。

3.形成以城市行为核算的新模式。电算化启动了集约化经营,90年代中后期,银行开始改革组织和作业方式,精简网点机构职能,“小而全”模式消退,扁平化架构出现。人员向营销转移,增强了竞争力。

第二个里程碑标志:实施数据集中管理。难在技术应用的突破,四大银行走了15年。

这是一场管理方式彻底的大转型。始于1999年工行“9991”工程,前3年物理集中,后3年逻辑集中,建成中国银行业运行基本模式;随后2005—2012年间,各大银行也陆续完成。其意义,开启了“一个银行”模式,有了真正统一的银行,标志着管理信息化基础形成,告别经验式管理体系。

1.集中管理形成整体经营力、竞争力。一家银行通过核算系统集中,将国内外机构、业务、产品、员工纳入统一管理,实现了大联网,真正打通了地域隔阂,强化了整体市场功能。例如,银行卡实现在全国通用,集团客户现金管理出现,消除联行风险漏洞等,提高了资源配置与财务效率。

2.顶层设计制度,实现强力有序的统一管理。数据集中就是经营集权,管理权力与职责收归总行、落到源头,产品开发、业务管理、资金财务、资源配置、内控制度等统一由总行决策掌控,结束了原先政出多层、分散管理的经营乱象,提升了控制力。

3.从经验型管理走向信息化管理。数据信息、统计模式与管理理念的变化,改变了银行管理决策体系和领导方式,进入一个科学决策新阶段,实现了管理方式的质变。大数据起步并与国际接轨,步入信息化、精细化、现代化。

第三个里程碑标志:形成电子银行体系。难在受早期内外环境约束,银行走了15年。

这是一场服务方式突破性的大变革,银行作业平台真正完全向社会开放。前10年开放PC平台,随智能手机出现银行跨上移动平台,向开放式、自助式、电子化服务转移,形成了多种渠道模式,全面进入自主式、自动化、信息化。电子银行开辟了新的市场前景和集约化经营的新内涵,自助模式多渠道分流、多样化拓展,丰富了功能,缓解了服务压力。银行最先向网络迈进,步子很大,与技术同行,让社会受益。

1.作业系统从此向社会开放。过去系统是全封闭的,在机构内服务。网银的全天候全方位开放,使客户可自由自主地从全球进入系统。银行开放了自己,客户更亲近忠诚。

2.成功向多渠道经营转型。从分流业务、柜员减负起步,到一种新运营模式脱颖而出。网银与电话银行、机具、移动支付集合构成多渠道的体系,一个虚拟银行异军突起,电子交易反客为主变成了主渠道,分流达到90%,使柜台内涵逐步被置换,管理体制改革随之跟进。

3.网银生成新的竞争力、服务力。中国的网络银行不仅个人产品丰富,且在对公业务上不断突破,形成了系列化的网络创新成果,成为中外银行的一个根本差异,是领先出彩处。

第四个里程碑标志:推出e-ICBC模式。难在创立整体框架体系,工行探索了15年。

这是一场营造未来经营方式的大创新,基本勾画出后10年银行模式与路径。它是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战略架构,重要意义是揭示了未来银行模式与架构,體现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内核。这是在市场成长和技术演进中才瓜熟蒂落。

1.银行紧紧抓住了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e-ICBC模式以“三流合一”为基础,展露一种经营新动向、管理新思维。银行有了一条获客新渠道,增强了客户粘性与活跃度。通过链接支付与融资,实现商品交易与金融功能的无缝结合,并积累信息数据,形成独到的竞争优势。工行2015年9月发布e-ICBC新版本,表明互联网金融战略已成熟。代表信息化、互联网化下的“三平台、一中心”(融e联、融e购、融e行、网络融资中心)网络架构。

2.完善了“020”银行机构模式。虚拟与实体两类机构的职能逐步分离,使线上线下互动协同、交叉互联的服务模式定型,结成聚合效应。营造“任意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全方位、一体化服务生态环境。银行通过联结社会的各种平台,推动“互联网+”升级发展。

3.有了客户体验的思想。银行重视了银企、银客、银行内部的即时信息沟通,努力构建信息丰富、及时交互、安全可靠的社交型金融服务平台。

4.网络信贷模式取得突破。一是创新设立网络信贷机构;二是确定信贷内容模型。信贷是银行的核心功能,是互联网金融核心标志和难点,信贷上网才是真的成功突破。

nlc202309080849

二、对中国银行业科技的评价

上述四次技术转型形成的四种经营模式,成为银行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标志。每走一步都以前期技术为基础,交替推进、步步提升,每一次都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革新了旧模式,推动了向现代银行的演进,勾画出创新进步的轨迹。可作这样评价:

1.中国银行业的科技应用与全球银行业是同步的,在最先进之列。

跟上了全球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新技术的潮流,许多技术处在领先地位。比较之下,中国银行业网络产品最多、客户最多、交易量最大,已经形成完整的网络银行体系。

2.问题:缺乏社会互联网普及的行业应用基础。

互联网+才提出2—3年,银企未能顺利衔接。跟西方的模式不同,他们是社会衔接度强,需求决定银行;我们是银行跑快了,缺少社会金融认识与行业呼应的基础,银行成了先导和传播者,做得很累。

三、科技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1.高科技带给银行高风险。

科技使银行风险变得更大、更多、更宽、更危,风控更难,风险成本更高。总以为科技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实是一种悖论与误导。科技的作用是提高了效率,适应了社会技术发展的进程,使得银行不落后,能够提供信息化时代相应的服务。应当说手工时代的银行风险最小,技术是发展动力,也是新风险之源,使经营愈加复杂危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所有高科技都难以改变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是社会运行的规律,谁都受其支配,若从经营根源查有三方面原因:

(1)市场信息不对称与银行经营有关。与银行市场定位不清、战略不明及管理不到位有关,与银行员工素质能力、工作不尽职及专业失范相关,任何时期都存在。

(2)由客户道德风险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做虚假内容的贸易融资、承兑汇票作假,双方联手在交易内容上共同欺诈欺骗银行;采用高技术工具手段诈骗,造成巨大的风险,这方面造成银行的风险损失最大。为什么电信诈骗在中国特别疯狂?不是科技落后,而是高科技作案成为最难防控的事件,银行、电信和有关部门都有责任。

(3)来自市场自身与行政管理的风险。市场风云突变、政策反复多变,来自市场与行政干预的风险等,带给银行的损失损伤巨大。对这些高科技无能为力,过度金融创新助纣为虐加大风险,美国金融危机结构性产品都有以科技支撑因素。

其他,数据运行和互联网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以及人们对技术风险不了解、难识别和承担能力不足,都提高了风险度,银行防不胜防。

2.高科技带来银行高成本。

庞大的计算机及设备投入、通信费用、人才成本很高。成本收入比即人力成本在30%—60%,而科技运行成本在10%—15%,成为银行两大成本开支。有两件事记忆犹新:

(1)科技成本很高。工行早期1992年从手工作业进入计算机核算后,费用大增,主要成本事项是设备、通信费、纸张及折旧等,给经营带来极大的压力。如今开支更高,大量碎片化交易和网络处理成本不低,大约每笔0.1元,工行每天2亿多笔,耗费不小。

南非标准银行首席CTO对我说,银行业务与技术已高度融合,他要保障运行安全,更关注成本,一是管控IT成本;二是选择好立项,因为技术开支很大,不可不管。

(2)我在考察许多国际银行中形成两点认识。一是他们科技人员比重高,一般占10%—15%。瑞士银行占18%,总行1万人;二是科技投入高,成本支出占10%—15%。我对工行也做过统计,工行科技1.3万人,每年投资及IT成本支出早就超过百亿元,远高于一般企业。

以为科技进入低成本时代是悖论与误导,廉价不是高科技,是伪科技。问题出在核算方法上,是出自宣传目的。例如支付平台不赚钱,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找不到盈利模式。

这对中小银行的压力很大,他们很难自成体系,又不得不自立,因为科技公司服务跟不上。西方许多小银行业务并不复杂,没有多少创新,主机挂靠在大银行,很值得我国在设计管理体系上仿效。我曾建议大银行的科技成立科技公司,也服务于中小银行,不能完全交给社会,或者被西方科技公司掌握,监管应当开放。

银行文化的内核是审慎保守,这是本源。作为小银行的科技,不要被万花筒式的过度创新迷惑,不要被胡里花哨的东西迷失方向。一位产品创新部老总问我,面对那么多创新,方向在哪里?我说很简单,你只要做个财务评价,什么能盈利做什么,别追随媒体,没有经营意义的都将消亡。

3.互联网技术已经成熟,科技含量不高。

美国是互联网技术的源头霸主,中国还要追赶10—15年,主要差距在社会性、行业性应用,是个经济基础的问题。如今互联网早已普及,几个人就能够做P2P支付平台、众酬项目,称不上高科技。互联网公司的成功在市场模式,不在技术,盲目跟随定会出事。

真正的金融高科技在银行,具有系统工程优势,有技术、有人才。中国的银行科技已是全球一流,要自信走自己的路。未来金融科技仍将由银行高举大旗,银行优势在真正解决了信用风险控制问题。银行是资本、人才、产品、技术与制度的整合体,五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资本约束规模,人才决定经营,产品服务市场,技术构建系统,制度确立审慎)。仅从某个要素去取代银行是金融无知。

金融驾驭科技,不能本末倒置。技术已不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比技术更重要的工作很多,不能偏离方向。不要过度追崇,技术源自西方,中国的银行不要争当实验品,不做技术的游乐场,因为新技术风险很大,容易受算计,银行要对经营安全与资本盈利负责。银行家要成为驾驭科技的内行,不要被科技拖死。

四、未来银行科技的发展

1.未来银行系统将有几次更新换代。

20多年来系统更新是受集约化经营驱动,以操作层面为重点,三个出发点:一是提高柜员的服务效率;二是加强对操作风险管控;三是推进管理信息化。未来银行受两方面市场的强大压力:

(1)全面小康社会驱动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理财市场兴起使资管与理财业务活跃,金融衍生品兴起,新业务呼唤着银行新系统。

(2)资产规模不断扩张必然促使系统更新。经营规模继续扩张,业务更丰富与复杂化之后,旧银行架构将难以承载新银行躯体。

上述因素将推进新技术应用,新技術会诱发引导业务新模式。因此,未来十年仍将持续进行流程再造与系统整合,从中成长成熟。

2.大量添置银行装备是大趋势。

我国金融机具装备的总体水平较低,表明金融基础薄弱。例如2013年末 ATM机每百万人均保有量 382台,西欧为 786台,美国为1376 台,欧美数倍于中国;且使用功能单一,以现金为主,而西方大量应用于交易型业务。因此,未来装备取向是智能升级、功能扩展与效率提升,各种离行式、自助设备数量会大增,这个基础差距只能靠银行自己去完成。

3.银行领导者要有网络思维

(1)银行与客户互联对接,银行应用开发与业务合为一体,是两大趋势。具体是:

三结合:紧紧与市场与客户需求结合,与银行支付、融资、投资理财业务结合,与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结合。

两围绕:重点围绕着对公业务、财富管理及资产管理,开发生产品、消费品、投资品类金融产品;围绕金融市场、资金业务与中间业务,开发证券期货、贵金属、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

(2)以网络思维整合管理、优化流程。银行领先应用的新技术很多,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早已从储存、分析与终端三个层面深刻影响经营方式。行长应以网络思维构造未来组织与业务架构,推进电子化、信息化、自助化,这是根本。

(3)技术的漏洞需要制度管理去弥补。技术不万全,不万能,不能迷信。许多问题技术无法解决,许多系统模型先天有缺陷,许多系统版本质量差,这是基本事实。任何先进技术都有软肋,坏人能利用它,这是科技风险的根源。因此,要通过新技术支持制度创新,通过完善管理去弥补技术弱点,这是永远的管理箴言。

篇10:银行渠道与科技部工作总结

2010年初根据分行和上级行要求,我部门在全行电子银行渠道开展“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建功立业竞赛活动,制订了建功立业竞赛活动方案。

一方面,围绕竞赛活动主旨,同时结合我行开展的电子银行“372”劳动竞赛活动和电子银行创先争优劳动竞赛活动,开展了电子银行业务建功立业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2010年,个人网上银行活跃客户新增54323户,计划完成率181.08%,同比增速246.32%;手机银行签约激活客户新增32754户,计划完成率163.77%,同比增速235.05%;个人手机短信客户新增102133户,计划完成率109.82%,同比增速15.17%;企业网上银行活跃客户新增780户,计划完成率132.88%,同比增速31.76%;企业网银代发客户新增752户,计划完成率501.33%,同比增速83.41%;企业短信客户新增532户,计划完成率102.31%,同比增速13.43%;实现电子银行直接业务收入808.19万元,计划完成率113.83%,同比增速64.93%;账务性交易占比达30.05%,超过计划2.5个百分点。其中个人短信计划完成率系统排名第三、个人网银计划完成率系统排名第四,企业网银代发客户新增系统排名第四,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篇11:银行渠道与科技部工作总结

2010年第41期 总第341期

中信银行规划发展部

2010年6月30日 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客户定位与渠道建设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迅猛,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业务发展、盈利水平、内控机制不断提升。但与四大国有银行比较,在统一的综合化经营和面向国内、国际的业务平台上,存在着资产负债总量、盈利总量的巨大差异。四大行平均存款9万亿元,中小股份制银行一般只有1万亿元左右。差距和原因在哪里?如何在中期(5—10年)的时间里,缩小差距,迎头赶上。也就是说在中期时间冲出第二梯队,进入第一梯队。已成为发展较快的几个全国性中小银行必须考虑的问题。否则,只有甘于第二梯队。

一、中小股份制银行发展面临的瓶径

目前,我国中小银行的绝对数量庞大,在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深入改革的同时,中小银行将承受更大的市场压力,面临制约发展的瓶径。

1、同城机构设臵上,只适应了对公业务的需要,未充分考虑零售业务的需要。由于网点覆盖面低,零售负债业务占比低,很难形成

零售业务的自然增长。同时由于规模小、营业额低,业务开发成本无法分摊,制约其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改善,也制约着其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的化解,使得中小银行竞争力不强,对私存款有进一步向国有大银行集中的趋势。

2、中小股份制银行网点设制雷同,使得零售业务很难有突破口。特别是市场定位的趋同性,可能把中小银行带入死胡同。从区域定位看,一般都定位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从产品定位看,基本上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什么业务,中小银行就经营什么业务;从客户定位看,也大都集中在“两通、两高、两上”(交通、通讯、高校、高科技、上市公司、准上市公司)上,同化趋势明显。由于中小银行坚持跟随型战略,很难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因此,至今无论从区域上,还是从产品上,甚至在某一单项业务上,大部分行都无法打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没有自己突出的发展特色。尤其是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改革和转轨步伐,并将业务发展重点转移到了中心城市,使得中小银行业务开拓更加艰难。

3、向零售银行业务转型准备不足。要实现向零售银行的转型,需要建立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需要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变各家银行现行的总分支行块状架构为国际通行的事业部制条线架构;需要进行激励机制的重新设计,鼓励各级机构开拓在初期并不盈利的零售业务。此外,虽然网上银行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对于开展零售业务而言,通过更多的零售网点、更多的自助设备为个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在现阶段仍然至关重要。这些都需要在零售银行转型前

期进行大量的财务资源投入。与传统的公司业务不同的是,零售银行业务的盈利周期较长,就以信用卡业务为例,要想实现盈利,至少也要在三年之后。因此,要想实现向零售银行转型,必须做好前期进行大量投入并承担亏损的心理准备和财力准备。有位资深业界人士曾经说过,不做公司银行业务现在沒饭吃,不做零售银行业务将来没饭吃。然而,纵观这几年中小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表现,虽有增长,但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4、同城网点偏少,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宽,是制约中小银行做大做强的根本所在。零售服务需要便捷、高效,网点的多少直接影响效果。从事零售银行的同业认同的观点是:一个网点的辐射半径最长不能超过2.5公里。从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网点的分布看,在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同城网点太少。中小银行在网点布局上有空白,这就导致中小银行在便捷、高效的服务上处于劣势。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在北京所有参与抽查的123个楼盘中,四大国有银行用“建设银行21%,工商银行24%,农业银行12%,中国银行13%”这些数据,再次证明它们仍然是北京房贷市场的王者。通过此次调查,从中得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果,那就是70%以上的北京房地产开发商坚贞不二地选择国有银行做按揭业务,究其原因,回答得非常简单,网点多,业主还款方便。因此,中小银行必须有效地增设零售网点,以提高服务的覆盖面。

二、国有银行做大做强可借鉴的经验和可吸取的教训

上世纪八十年初中期,随着中国第一轮金融改革的风起云诵,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应运而生,而当初真正称得上“大”的也只有工商银行,农行在农村地里转悠,建行在工地上遛跶,中行尚在海外呢。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四大专业银行快速向综合化银行转型,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工行下了乡,农行进了城,中行登了陆,建行的业务也遍布工农商学兵。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的一篇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文章。周小川在文章中称,工、建、中三家国有银行的市值已位居全球金融业前三位。农行已发布了招股公告,按2008年税前利润计,发行上市后,市值将位列世界大型商业银行排名第一。

为什么国有大银行能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挤掉100年以上的世界老牌银行而跻身全球老大呢?我们在寻找答案时,可能会想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进步促进了金融业超常规的发展;可能会想到那次中央政府对四大银行采取集中救助行动,注资2700亿,剥离14000亿元不良资产;可能会想起还有许许多多政府对国有大银行的扶持行为。但这都是中国大银行成为世界大银行的外部原因。事物运行并取得良好结果,归根结蒂总是事物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这些内在因素理应成为我们学习的经验。

四大银行八十年代后期由专业银行快速向综合化银行转型,主要是抓了两点:第一、业务全面交叉。打破了原有专业银行分工,各行业务可以相互交叉;打破了行业限制,银行可以自由选择客户,客户可以自由选择银行;打破了地域限制、本外币限制等。第二、网点扩张。自主在国内外、在城乡设立分支机构,目前,工商银行拥有28000

多家境内机构、100家境外分支机构;中国农业银行有24,064家境内分支机构;建行24000家境内机构,七家海外分行;中行拥有15000家境内外分支机构,包括600多家海外分行、子公司和代表处。机构扩张的速度是惊人的。这些遍布全国城乡和国外的经营网点是日后成为“巨无霸”的必备条件。目前,四大银行的存款总额36万亿元,平均每家9万亿元,他们占有中国金融市场78%的市场份额。

当然,四大国有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公司治理不力、个别机构无序扩张、人员单产不高(有数据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单个网点平均的个人账户数量仅为1600个)、不良率高等在做大之后尚未称强的情况。然而大规模的机构网点建设成就了农行、建行和中行,但工行(有个别地区的建行)网点下乡,由于目标客户定位错误,最后又撤消了。同时,由于拥有了庞大的客户数量,国有银行曾一度忽视了对优质客户的筛选、细分和差异化营销,影响了中高端客户的忠诚度。现在,国有银行已经注意到零售业务发展中的这一不足,并在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协助下,加紧改进零售银行的经营策略,实施差异化的服务以增强对中高端客户的吸引力。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认真吸取。

三、做大做强中小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

1、零售银行业务已成为国际先进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上个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二战以后严重的“滞胀”问题,当众多的银行还执着地在公司银行业务领域大规模地进行投入,期望获得丰厚回报的时候,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先进银行就敏锐地洞察到零售银行业务所蕴藏的无限商机,并把它提升到战

略高度进行拓展。实践表明,零售银行业务以其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特点很快成为了国际先进银行的利润支柱,使这些银行平稳度过了经济周期波动所带来的危机,推动着它们一步步成为业界翘楚。如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汇丰集团、美洲银行等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对整体利润贡献率都已达到50%左右的水平。我行的战略投资者西班牙的BBVA是典型的零售银行业务占主导的商业银行,拥有6000多家经营网点,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稳定的利润来源和超强的抗风险能力充分显示了零售银行的优越性。近些年亚洲的银行业都高举业务转型大旗,进军零售银行业务市场,经营重心由批发型公司信贷领域逐步向公司信贷、消费信贷领域并重过渡。可以说,零售银行业务是亚洲地区很多银行摆脱金融危机困境,重回健康发展轨道的重要引擎。

当然,各个国家的商业银行由于所处的发展环境和实施的发展战略不尽相同,零售银行业务占比及其实现方式也存在差异。对于国际先进银行而言,零售业务占比一般在50%以上,零售业务已成为与公司银行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并重的战略主线。

3、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目标客户定位。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世界和平崛起。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居民收入不断上升,个人财富不断积累。最突出的表现是,居民储蓄存款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亿元开始一路攀升,到2009年末已超过20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如此庞大的储蓄存款市场为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

正面临着难得的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机遇。在居民财富整体上涨的同时,收入的分化也在促进富裕人群和中产阶层逐步崛起。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社会财富的快速上涨及国家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社会公平的发展,城市大部分人口中产化的趋势会越来越强。富裕人群和中产阶层相对普通大众的银行服务需求有很大的不同,普通大众的预防性动机和流动性需求较强,侧重简单的存取款服务;而富裕人群和中产阶层投资性动机和增殖性需求较强,倾向财富管理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这样为银行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性的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创造了客观条件。零售银行业务必将成为国内银行业最具潜力和最具活力的银行业务领域。因些,中小股份制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目标客户为城市中产阶层,次目标客户应为富裕阶层即高收入人群。这样,银行的发展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客户财富的增长而快速发展。

四、近期中小股份制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主要渠道为:网点扩张

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已合计拥有10万多家机构网点,占到国内银行网点总数的90%左右。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的机构网络,为零售银行客户带来了空间上的便利,使国有银行积累了深厚的客户基础。不可否认,中小股份制银行中领先的商业银行,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根据零售客户的现金存取、刷卡消费、帐单支付、网上支付和资金理财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先后开发了以电子渠

道为依托的金融产品,并采取了富有成效的营销策略,打造了零售银行的知名品牌,成为零售银行市场中最有力的竞争者。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股份制银行而言,迫于发展初期的生存压力和追求短期回报,及监管的限制,较为注重短期盈利性较强的公司银行业务,而零售银行业务的投入和发展明显滞后。目前中小股份制银行经历十多年的快速成长后,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实力和品牌知名度,内控能力也达到一定的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压力双重影响下,迫切需要拓展零售银行业务,使之构成银行稳健发展的另一个支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信银行现已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分(支)行,拥有500多个营业网点。近年来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提出了“三维四动”的零售发展战略,推出了非常丰富的理财产品,取得了可喜的经营业绩。但仅靠提高技术手段和丰富产品,显然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象要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问题,其途径无非是两条:一是提高单产;二是增加耕地面积。在尚有优质可耕地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不失为一种便捷良策。当前中小股份制银行发展零售业务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网点建设,应以快速扩张已有分行同城零售支行为主,同时辅以稳步建设异地一、二级分行的战略。加快另售网点建设。

网点建设方案:重点建设社区支行或二级零售支行,全面覆盖中产社区和高端社区。一线城市:60—80家;二线城市30—40家;三线城市10-15家。营业面积:500平方左右。人员配备:12人,其中行长1人,委派会计经理1人,其余柜员4人,客户经理(含大堂经

理)6人,后勤方面包给物业公司。产能:第一年:1亿规模,第二年:2亿规模,第三年达到3-5亿规模。人均利润:建成三年后人均利润50-80万元。

以目前中信银行500多个网点、储蓄存款1200亿为例,如实施这项网点扩张的方案,三年后,中信银行的网点将放大一倍,达1000多家,储蓄存款总额将增加一倍以上,再有三年,零售负债占比将达到40%以上,银行业务将更加稳健,中信银行会保持走在中外商业银行发展的前列。

执笔人:中信银行青岛分行副行长 迟存国

免责声明

上一篇:人民至上观后感下一篇:规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