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

2024-04-13

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通用9篇)

篇1: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

灵丘一中高一地理自主探究学习学案

姓名

班级

小组

编辑地理组 时间

课时 1

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一、创设情境

设想你自己是世界经济地理系统中的一个焦点,你周围的各种物品,会把你与国内外很多地方联系起来。你可能穿着呼和浩特生产的毛衣,坐在深圳生产的椅子上,在上海生产的灯具的光线下,用杭州生产的圆珠笔写作业,同时喝着青岛生产的矿泉水„„妈妈刚买回来的香蕉来自遥远的哥伦比亚,是那里的热带种植园工人把香蕉采摘下来,经过包装处理,运上汽车、火车或飞机,经过很多人的手,再送到商场,最后到达你家里的。爸爸刚买了一个数码相机,牌子是日本的,相机却是在广州生产的。可见不同的生产活动有不同的分布地区。为什么不同的生产活动不能在一个地区开展呢?这就是产业活动的区位问题。

产业区位理论是研究产业活动区位选择的理论,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最先提出来的。早在1826年,他撰写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阐述了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性,认为各个具体的农业生产类型应具有各自适宜的区位。此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空前发展使基础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日益重要,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在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创立了工业生产的区位理论,认为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运费、劳动费和聚集力,其中运费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继韦伯之后,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 Palander)认为产业活动的位置应该以生产的所有费用的总和最小为依据;美国经济学家胡佛(Hoover)则分析了产品中转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并对制造业生产地域界线的划分进行了详细研究;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Losch)在1940年出版的《区位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工业活动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求最大利润地点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Isard)也详细讨论了运输量、运费率、劳动力等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并通过对市场的分析提出了竞争布局的模式。

二、自主探究问题

1、回忆:什么是区位?产业活动的种类?

2、购买日常用品,你会选择到哪里去买?说一说这会对产业活动的布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3、假若你想办工厂,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让你在全国选一个地方建厂,你要考虑哪些因素?根据这些问题讨论并归纳出决策者选择厂址区位的目的及决策过程。

4、影响农业、矿业、工业的区位因素各有哪些?谁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5、为什么产业活动会在地域上产生联系?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有哪些?讨论并举例说明?

6、生产协作的联系有哪几种主要形式?

7、现代物流业主要包括哪些环节?其有什么重要意义?

8、技术地域扩散的三种形式是什么?

9、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的?

三、自主测试

1.工业生产在地域上比农业生产灵活得多,是因为

A.工业生产一般不要求更多自然要素的投入B.工业产品最终要在市场上销售 C.工业生产需要的基本条件完全不同于农业D.工业生产需要较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 2.《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A.地形

B.土壤

C.气候

D.市场 3.硫酸厂布局在有色金属冶炼厂附近,是属于

A.提供原材料的协作

B.提供零部件的协作 C.提供加工服务的协作

D.副产品再加工的协作

4.钢铁企业在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区位指向变化,按时间先后顺序为 A.港口区位→煤炭区位→铁矿区位

B.煤炭区位→港口区位→铁矿区位 C.煤炭区位→铁矿区位→港口区位

D.煤炭区位→市场区位→港口区位

5.一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工厂,而不是将工厂设立于一个工业区内,主要原因是

A.是工业分布由集中趋向分散的体现 B.在一个工业区内无法生产众多的零部件 C.跨国公司没有一个核心的部门

D.使不同零部件生产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取得最佳效益 6.有关现代物流过程中的商贸联系中,供应链正确的是

A.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

B.采购→包装→运输→仓储→配送 C.采购→仓储→包装→运输→配送

D.配送→采购→运输→包装→仓储 7.某地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达,该地区应优先发展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

D.技术密集型产业

四、课堂总结(本节知识结构)

篇2: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

姓名

班级

小组

编辑地理组 时间

课时 1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创设情境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地理圈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地球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而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地域差异不等于区域之间的差异。因为差异不表示地表空间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也不表示特定性质或功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是人们划定的,例如亚洲、中国、东北区等范围或界线。区域的特定性质或功能,也是根据人的主观愿望去发现的,例如我国柑橘适宜栽培区、沿海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等。由于人们多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去划分区域的范围界线,所以也有人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是建立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之上的,例如深圳之所以被划为经济特区,原因在于深圳与内地邻区在发展开放性经济的特定功能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区域的概念可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它既有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为基础,又因为人在认识上的差异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二、自主探究问题

1、说出区域的概念、划分方法和基本特征?

2、说出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空间分布形式、类型及影响因素?

3、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4、说出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的办法?

5、说出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差异的主要表现?

6、分析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三次产业的比重有何异同?

7、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及原因?

三、自主测试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区域都是按一定的指标来划分的 B.同一级别的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C.区域的分布位置都是非常明确的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下列区域中有明显界线的是()

A.行政区域 B.文化区域 C.植被区域D.气候区域 3.在一个区域的内部往往表现出()A.显著的差异性 B.明显的相似性

C.基本的不连续性 D.完全的相同性

4.长城是中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下列哪些现象的分布以此为界(A.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 B.大陆性气候与季风气候 C.小麦与水稻

D.内流区与外流区 5.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B.差异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

6.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

①干湿地区②我国的三大自然区③文化区④温度带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

D.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

篇3:高中物理知识结构归纳的策略

一、知识结构的归纳是一个高度浓缩的过程

教学既要把知识分解成学生可接受的知识点, 又要不断注意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以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理解内容、理解内容间的关系, 才能掌握结构, 发展能力.根据系统论的整体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 才能发挥整体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没有经过整理的学生脑中的知识谈不上结构, 高一上完牛顿运动定律, 你叫学生写出或说出知识结构, 你会发现知识在学生脑中是零碎的、没有归类的、不完整的, 通常要三五个同学相互补充才能说完整.这样的状态如果不加以引导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样的知识在使用的时候通常表现为想不起来, 或者不知道用哪个公式, 不会选择.所以知识结构的归纳要高度浓缩.

二、知识结构的归整是一个从子结构到整体结构再到子结构的不断整合的过程

高中物理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 概念与概念、规律与规律、方法与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任何一门学科的整体结构中的一项里又有结构, 称为子结构.所以知识结构的形成可从高一开始一节课、一个单元、一章、一个模块、一部分 (如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 一点点、一个一个子结构先建立, 然后再发展到各部分的联系, 最后形成整个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到高考前夕, 学生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时, 又可以从整体结构出发到一个一个子结构.所以, 知识结构的归整是一个从子结构到整体结构再到子结构的不断循环的整合过程.

三、知识结构的归纳方式是多元的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 建构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对知识经验的运用不是简单的提取和套用, 还需要依据具体实例对已有经验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造, 所以学生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应该允许学生以他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归纳形式虽然是多元的, 但开始的时候学生往往束手无策, 教师要有意引导, 及时训练,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中最常见的归纳形式有以下两种.

1.纵向归纳形式:

即按知识内容学习的先后循序, 从根——枝——叶和果子的循序回忆或叙写.这种形式的好处是简单、容易学;缺点是整合不够.知识之间联系不够, 不能形成高质量的认知结构, 通常用于一节、一章新授课之后.

2.横向归纳形式:

整个内容打乱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常以框图的形式出现.最核心的内容放在最中间, 然后一点点往外拓展.这种形式的知识结构往往一个整结构与若干个子结构共同组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每一个框都可单独组成子结构, 每个子结构的框又可组成更细的子结构.直到穷尽所有的知识.这样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 层次分明, 容易检索, 便于灵活使用和迁移, 认知结构质量高;但往往学生不容易掌握, 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篇4:运用思维地图,归纳地理知识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地理必修1知识 教学运用

思维导图是David Hyerle博士于1988年开发的一种帮助学习的语言工具。思维地图是用来进行建构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可视化工具,就是通过图解知识,把知识梳理成可视化形式,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

运用思维地图中的“树型图(Tree Map)和括号图(Brace Map)”,可将人版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概括、分类,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这种呈现,知识脉络清晰,内容一目了然。本文列举了必修1后面三章节的主干知识中内容,以供分享。

一、水循环(水圈)知识的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水》,本章节主要内容:水体类型、水循环类型及意义、河流补给、洋流相关内容知识,分类型、环节型知识多,学习者感觉知识较凌乱,但有思维导图中的“括号、树形图”就可理清知识脉络。如下:

二、岩石圈知识的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岩石圈物质循环》,主要内容:岩石的种类、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等知识,本章节知识特点就是概念多,专业术语多,学习者同样感觉难记,或难以消化,在教学中与学习者运用“括号、树形图”,一起动手去写与画,归纳整理如下内容,可达功倍效果。

三、自然地理环境(生物圈)知识的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整体性知识相对容易理解与记忆,但自然带的差异性则是一个难点知识,初学者颇为头痛。但同样用上“括号、树形图”,知识就可化难为易,脉络清晰,知识好记,将为学以致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河道、坡度、流速”意即河流在出山处,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流水携带泥沙沉积形成洪积、冲积房扇(或入海口处,上述“三变”,加上海水顶托作用,形成三角洲)。

“凹侵凸堆”意即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他简略内容可根据术语及课本知识给予补充和推出。

运用这种思维地图便可梳理出必修1的知识点,即 “4大圈层+1个运动”。简约而不简单,体现了关系固定、类型综合;有力促进思考、促进知识的归纳,能够增强自然地理主干知识的理解记忆,有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5: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

姓名

班级

小组

编辑地理组 时间

课时 1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创设情境

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全球性政府间的湿地保护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它是当时针对一种特定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全球性公约。1996年10月,国际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1998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水与湿地; 1999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人与湿地;

2000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 珍惜我们共有的国际重要湿地; 2001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世界

——一个等待发现的世界 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

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2004年:从高山到大海,湿地在为我们服务 2005年:湿地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2006年:湿地与减贫

中国首批被列入的7块国际重要湿地

(1)扎龙自然保护区

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面积约2100平方千米。区内湿地主要有湖泊、沼泽、湿草甸3种类型,芦苇沼泽面积最大。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67科468种、鱼类9科46种、鸟类48科260多种,而鹤类是本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以丹顶鹤、白枕鹤为主。

(2)向海自然保护区

位于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境内,面积约t 054.67平方千米,区内有3条河流、22个湖泊以及数以百计的泡沼和大面积的沼泽。保护区内现已发现鸟类253种,兽类3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8种,鱼类30多种,野生植物600余种。本区内有6种鹤,其中3种在此繁殖,东方白鹳在区内营巢繁殖。该保护区以鹤类、白鹳和蒙古黄榆等为主要保护对象。

(3)东寨港自然保护区

位于海南省琼山县,面积33.38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红树林为主的北热带边缘河口港湾和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及越冬鸟类栖息地。东寨港有红树林植物26种,半红树林和红树林伴生植物40种,占中国红树林植物种类的90%;该地栖息的鸟类有159种,其中列为《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的鸟类有35种(名录共有81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协定》的有75种。东寨港是许多国际性迁徙水禽的重要停歇地和连接不同生物区界鸟类的重要环节。

(4)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

位于青海省的青海湖,海拔3 200米,面积6 952平方千米。青海湖及环湖地区的鸟类有162种,其中以水禽为主,主要的4种大型水鸟鱼鸥约9 000多只,鸬鹚近5 000只,斑头雁12 100余只,棕头鸥21 300多只。此外,迁徙途经此区停歇的水禽有近20种,数量达7万多只。该区是黑颈鹤的栖息、繁殖区。春季约有20多只在此栖居,少数参加繁殖。冬季有大天鹅在此越冬,数量最多时达1540多只。此外,该区还有大量鹬类和一些猛禽的繁殖种群。

(5)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总面积l 900平方千米。本区有维管束植物159科1186种、鱼类23科114种、鸟类4l科158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32种。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是候鸟重要的越冬地,每年约有1 0007Y只候鸟在此越冬。

(6)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位于江西省北部,面积224平方千米。该湖区受修水水系和赣江水系 影响,枯水期保护区水落滩出,形成草洲河滩与9个独立的湖泊;丰水期9个湖泊融为一体,与鄱阳湖连成一片汪洋。该地是迁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保护区共有鸟类近250种,其中水禽108种,主要水禽有白鹤、白鹳、天鹅和多种雁鸭类。湖泊中有122种鱼类,其中不乏商用鱼类。据1998年冬观测,有越冬候鸟近l0万只,其中白鹤l 500多只、白扰鹁l 000多只、小天鹅2 000多只、白琵鹭2 000多只、雁鸭类各3万多只。

(7)米浦自然保护区

位于香港西北部,总面积15平方千米。湿地区内主要有鱼/虾池塘、潮间带滩涂(包括咸水滩涂)、红树林潮间带滩涂等3种湿地类型。湿地区内高等植物约190种、鱼类约40种、鸟类约280种。主要保护对象为鸟类及其栖息地。

二、自主探究问题

1、解释湿地的定义、类型及价值?

2、分析湿地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和保护措施?

3、阅读课本P42——46:有关洞庭湖湿地的材料,分析课本活动题中所提出的有关洞庭湖湿地的问题?

三、自主测试

1.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没有湿地B.湿地的形成都是天然的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于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D.停止围垦三江平原是因为湿地的肥力不高,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 2.关于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库、稻田是湿地

B.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C.高山上没有湿地

D.我国湿地类型多样 3.洞庭湖区是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指的是

A.洞庭湖是物种的起源地 B.洞庭湖的生物物种繁多

C.洞庭湖的生物物种原始 D.洞庭湖的生物物种高级

4.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2003年的世界湿地日主题是“从高山到大海,湿地在为我们服务”。湿地的作用有①湿地能为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一片湿地就是一个“聚宝盆” ②湿地是许多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 ③湿地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粮食、肉类、药材及多种工业养料 ④为人类提供旅游资源⑤调节气候 ⑥提供大量木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5.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大量减少,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A.加剧长江洪涝灾害B.生物物种增加C.加强上游地区水土保持 D.湖泊环境容量减小 6.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措施有()

A.扩大水田面积 B.退耕还湖C.加强上游地区水土保持 D.禁止在长江采砂

篇6:2009年灵丘一中高一

一、高二年级新课程实验

培 训 方 案

根据2009年大同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工作安排,现将我校高

一、高二年级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实施情况作如下安排:

一、组织机构

(一)领导组:

长:王

涛(教学副校长)副组长:张承平(教科室主任)

汪永霞(教导处副主任)

成员:马东霞

白粉平

易中文

王怀义

(二)保障组:

长:孙建友(网络管理中心主任)

成员:冯丽平

罗建平

二、培训工作原则

1、继续遵循“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2、坚持“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

3、坚持多种形式,注重实效的原则。

三、培训科目

高一: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

高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四、培训内容

高一年级: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新课程标准解读、各学科新教材(高一年级所有必修模块)特点介绍及分析、各学科新课程教学及实施、教学评价制度改革等。

高二年级:各学科新教材(高二年级所有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特点介绍及分析、各学科新课程教学及实施、教学评价制度改革等。

五、培训工作安排

(一)高一年级教师 1、7月1日下午三时召开培训工作动员会,会后上网注册登记,做好培训前的相关准备工作。(网址:)2、7月2日开始上网学习,直到7月11日下午结束;结束后召开培训工作总结会。3、7月15日下午2:30准时在学校集中乘车赴大同大学进行集中培训学习,为期3天。4、8月底(开学前一周时间),全体教师进行全员校本培训。培训内容:新课程通识培训、学科教材分析及教学实施(逐章进行)、典型课例分析等,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与培训。

注意事项:①在校网络远程培训期间,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于教导处进行签到、签走,上午:8:30——11:30

下午:2:30——5:30

②培训期间,各学科组必须坚持每天一个主题,每人每天除了完成作业外,必须通过网络与专家进行交流、发表相关简报等。③集中学习期间,实行全封闭管理,要求全体教师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安排,不得擅离职守;培训结束后(7月18日下午)进行结业考试;4:30集中乘车返校。

④未尽事宜另行安排。

(二)高二年级教师 1、7月19日下午2:30准时在学校集中乘车赴大同大学进行集中培训学习,为期3天。集中学习期间,实行全封闭管理,要求全体教师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安排,不得擅离职守;培训结束后(7月22日下午)进行结业考试;4:30集中乘车返校。2、8月底(开学前一周时间),全体教师进行全员校本培训。培训内容:新课程通识培训、学科教材分析及教学实施(逐章进行)、典型课例分析等,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与培训。

灵丘一中 2009、6、30

2009年灵丘一中新课程实验

教师远程培训总结

根据《大同市2009年普通高中起始年级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实施方案》要求,我校由教学副校长牵头,教科室组织,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2009年秋季即将承担高一教学任务的教师从二零零九年七月二日开始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培训工作。

一、组织过程

1、领导重视,准备充分

高中新课程培训时间紧,任务重,人数多,要求高,是我省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我校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职责。学校领导极为重视,为此我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多次召开由各部门领导参加的培训工作协调会;集思广益,精心制订了培训方案;提高认识,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在培训工作开展前,我们对培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进行预测,反复协商,精心策划,制订了各种应对预案。从任务分配、教学组织、后勤保障等每项工作都落实到相关部门,落实到人,各司其职,从而保证培训的每个环节不出纰漏。

2、精心组织,确保质量

为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对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作了精心的准备。在学校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整个培训工作由校级领导和教科室、教务处、网络管理中心担任总协调,每个学科成立了学科培训小组,由备课组组长担任组长,负责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每一个培训学科都配备了一个下段领导,负责该班的具体管理。培训内容容量大,信息多,紧凑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信息畅通,反馈及时

本次新课程培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全员培训一盘棋,信息畅通。各学科积极沟通培训心得及经验,及时将有研究价值的培训心得、感想与大家共享,校领导定时召开会议,研究培训成效,聘请2008年参加培训的经验教师担任总结人,在全校营造良好的新课程学习氛围,全校共学习,同进步。

二、实施过程

在培训动员会上,老师们就纷纷表示,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次培训中,要认真地学习培训的内容,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要进一步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教学要求,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并将所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老师们也是这样做的,每人每天的作业如数上交,与专家交流次数达247次。

这次的培训内容由省教育培训中心组织专家根据高中教师新课程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确定,针对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教材特点和学科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具体深入的讲解。培训方式的多样化也是本次培训的一大特色,在视频课堂中,专家们将很典型很深刻的问题通过通俗化、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讲解,有助于教师的理解和把握;课程文本将专家的讲课内容文字化,可以使教师的理解和思考更加准确和清晰;在线研讨使教师与专家之间的距离更近,而论坛中那凝结着来自各地教师心血的见解更拓宽了老师们的思路,增加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在进一步的回复和讨论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的知识增长了,水平提高了,也就有助于教师将更多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这次培训老师们收获了太多太多,在培训总结讨论会上,老师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与大家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下面就本次培训各科教师的心得体会进行简要的总结、归纳如下∶

1、新课程改革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所以我们教师在以前一直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组织者,甚至于是学生好坏的评价者。但是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不再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其次教师应该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在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本上好、上精彩,也就导致了许多教师以课本为主、以教参为主,缺乏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生成,每节课都是以教学设计为依据,不能有任何一种出格的行为,不能有任何一种不一致的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约束了学生的行为,也就在无形中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而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教师摒弃以前那种死板的教学模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仅仅靠书本的一些知识是无法满足的,这也就需要我们教师主动地钻研与探究,丰富知识积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备课过程中主动生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教师自身成长也是一种促进。

2、新课程改革中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测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来实现的,用考试分数来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对学生要采取多种的评价方式,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不是说就完全抛弃考试的测试方式,而是只把考试作为其中的一种手段。我们除了考试还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比如说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学习中质疑能力的评价、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学习运用能力的评价等等,由这些共同组成一个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有效并且合理的评价。在这个有机的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种认同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不仅“好学”,而且“学好”。

这次培训使我们的教师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能够在更高层次上认识新课程改革,认识自身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充满的期待和渴望。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培训过程中教师们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和困惑。比如说∶怎样处理好教学与高考的关系,如何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阶段性测试的难易度,如何处理学生知识水平差异问题等问题。

篇7:灵丘一中国旗护卫队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灵丘一中国旗护卫队是学校党总支委托,由校团委直接领导的以维护国旗的尊严与荣誉,定时升降国旗,宣传《国旗法》,增强中学生爱国意识为主的有组织、有纪律的学生组织。国旗护卫队的任务是升护国旗、校级重大活动的升旗工作以及校团委安排的其他工作。并通过举行升旗仪式等爱国主义活动在校内外产生影响,通过培养高素质队员在其他同学之间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国旗护卫队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学生爱国情操,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国旗护卫队严格遵照规定,时刻维护国旗尊严,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

第二章 成员

1、凡本校注册学生,自愿申请,经组织严格考核批准后可成为国旗护卫队成员。

2、国旗护卫队成员必须热爱和关心集体,勤奋学习,有高度的纪律性和责任感,积极参加国旗护卫队及校内外有关活动。

3、国旗护卫队成员有参与组织管理,促进其组织发展的权利与义务。

4、每年进行一次国旗护卫队成员综合评定,上报校团委。

5、国旗护卫队授予工作积极,成绩显著者 “优秀国旗护卫队员”光荣称号。

6、国旗护卫队服役期为两年。服役期满后经考核优秀者颁发证书。国旗护卫队队员在任期内不得无故离队,如有特殊情况者,可由本人提出申请,并经校团委核实批准后方可离队。

7、国旗护卫队成员必须严格遵守本章程,服役期间无视组织纪律,违反规章制度且经批评教育不改者,由队长提请上级批准,予以除名。

第三章 制

一、升降国旗制度

1、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大周星期一课间操举行大型升旗仪式,国旗护卫队队员统一着军装。

2、每大周第二小周六下午降国旗,遇到雨雪天气需及时降旗。

3、遇重大节日或活动也需出勤升旗。执勤时,必须按时到场,精神振作,动作准确有力。

二、日常训练制度

4、训练时间为每天早操、课间操,法定节假日不训练。

5、不准迟到早退,有事提前请假。

6、训练迟到一次给予警告,无故缺勤一次或迟到三次予以劝退。

7、训练期间穿着适宜,不准穿奇装异服,不准戴首饰,不准戴与训练无关之物;夏天,不准穿背心、短裤、拖鞋。

8、严格遵守训练场纪律,严格执行,服从制度。

9、不得染发,不得蓄须、不得留长发。

10、训练或执行任务时全体成员应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体现出军人的气质,个人应当认真、积极、主动、负责,队员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11、训练期间不准使用手机,需将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

12、训练集合时间以队长时间为准,超过集合时间记为旷课

13、训练或执行任务时全体成员应严格遵守时间要求,完全服从队长命令,执行命令错误主动打报告,在队列中不得出现小动作,如有问题需打报告,允许调整后方可动。

三、物资管理制度

15、国旗护卫队成员必须爱护旗杆、旗绳、国旗,保证其完好无损,若发现有损坏,及时查明原因并上报。

16、国旗降下后妥善保管。

17、国旗护卫队队员应爱护自己的军装,军帽上的八一帽徽要正放,保持军装整洁,勿丢任何配件,除值勤或特殊任务时,个人不准穿军装进行任何活动,严禁将制服外借他人,严禁私自穿制服拍照或借于他人拍照。

18、服装仅限于升国旗时使用,平时妥善保管。

四、请假制度

19、国旗护卫队队员出勤(包含升旗、训练、开会等)时,无特殊情况不予请假,若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参加训练需及时打电话联系队长,讲明情况。

灵丘一中国旗护卫队

篇8:合理使用归纳本提升地理学科能力

什么是归纳本?就是学生自主的准备本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知识点整理到本子,也可以是对某个原理进行探讨的本子,一般是由学生自主归纳和整理形成。我在必修三包括区域地理的教学时,我在所教2013届和2015届使用归纳本。通过实践和改良,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模式。

一、推行归纳本的思路

归纳本的建设采用先建模、后用模的思路来推进,推行的最佳阶段在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阶段。《必修三》的内容是区域地理原理和学习方法,教材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来说明区域环境与发展,此时学生处于基本原理学习和答题模式的建构阶段,归纳本起到知识梳理和整理的作用。在复习到中国和世界地理部分时,中国和世界地理只作为新的材料呈现,则可应用归纳本中已归纳原理,对其进行拓展与运用。如将中国气候作为等值线判读方法、影响气候因素的案例。将中国的河流作为流域开发的新案例。

二、使用归纳本辅助教学的主要做法

归纳本的使用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将重要的知识往本子上填,我认为是一个系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过程,教会学生建设和使用归纳本的方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格式,方便后续使用。

由于每个同学自主学习的内容不同,因此每人的归纳本的内容可以不同,但很多时候,归纳本和笔记一样,做完后就束之高阁,不再使用。究其原因是不注重格式,导致后续中查找困难;内容凌乱,条理性、关键词不突出,导致再复习的效果不好;预留空间不足,难以补充和修改。为了方便今后的使用,有必要对格式进行规范。最好开始使用初期就要将规划、格式、模式,告之学生,并严格执行。

归纳本格式介绍:

(1)目录:

目录表预留2~3页的空间,用于每次归纳的知识标题制作成目录表。

根据目录序号进行编页码,以方便今后后续学习中查找。

使用两段式编码。如:教师整理的编号可从1~50,由教师指定题目和序号。自主整理的则从51开始编码,后续自主学习的新内容可自主拟题、归纳和编码。

(2)内容:

要求每个知识点占用1页,要有较大的行间距和预留后续的空间,以方便今后补充和订正。

题目要用红笔写出,知识点中的关键词要用双线(彩色笔)表明,方便再次使用时很快地提取要点。

必要的格式规范,会让知识整理的条理性和有序性得以形成。

2. 要有步骤的推进归纳本的建设中养成归纳的习惯。

循序渐进的推进归纳本的建设其实是学习方式的养成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

归纳本的建设可分成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教师归纳。在课堂中,知识的探究结束后,教师整理好的知识点结构,由学生记录在本上。这个阶段是学生最愉悦,内心踏实的阶段。这个阶段要侧重于归纳本格式、规范的养成。

第二阶段:定向归纳。课堂探究后,由教师拟定题目,课后学生根据授课内容,自己归纳到本子上。该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几乎是依赖老师,等着老师给答案,因此本阶段要加强归纳本的检查和落实,及时跟踪。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复习,自主归纳。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有选择地将自己的感悟记录在本子上。该阶段的推行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效果差距也大,应分层次对待。

3. 对所归纳内容的来源和归纳的方法强化指导。

自主归纳阶段,教师起的作用是引导作用,告知学生归纳的材料来源和归纳本整理的方向,由学生根据材料自主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已有材料归纳、比较,对知识整合,从而提高地理的能力。

如:归纳的材料来源于课本,练习、试卷。整理的内容为:(1)根据后续的学习查漏补缺,对已经归纳的使得答题结构补充、修订。(2)遇到新的答题结构。(3)相似的考点,整理后,进行比较,寻找异同。

三、归纳本对地理能力的提升作用

1.强化记忆,为地理思维提供基础素材。

地理表象的形成是地理思维的基础,可是表象的遗忘率太高。记忆理论认为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能进入到长时记忆的,所以地理的复习要根据保持和遗忘的规律而开展,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学生通过听、读、说等形式探究学习后,此时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比较高。5分钟后,立刻换一种写的形式,并借助利用归纳本外部记忆手段,将学习的地理原理规律比较系统整理,能促进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减少遗忘率。在后续的学习中,如在复习遇到相应的原理的练习,让学生拿出归纳本再从新回顾,可大大地缩短复习的时间,由于知识的重复出现,更有利于知识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为地理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归纳比较,提高地理问题提出的能力。

能否提出有探究意义、有思考价值的高质量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体现。归纳本可提供一个让学生展示地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平台,因为归纳本的内容大多是以问题的形式存在的。

3.建构答题模式,为地理思维提供方向和桥梁。

有关答题结构和答题规范的材料网络中很多,完全可以一次性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背记,学生只是机械留下地理的知识表象,无法对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应用,更谈不上能力提升。

在地理课堂探究中,对情景材料中的图文信息进行提取、分析综合后,让学生归纳出所运用的知识点,立即整理到归纳本,可以让所学内容清晰化,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融会贯通的过程,也就是地理学科能力的形成。

在新的区域学习中,或是练习中,如有遇到相同的地理原理,则回归归纳本的已有的知识点结构,此时的归纳本中的答题结构是作为一种思维的线索来呈现,为思维活动指引方向,提供了原理使用搭建桥梁。

4.查漏补缺,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复习和练习中会不断地使用到同一地理原理,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比较和归纳,查漏补缺,整理归纳本中,可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并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升分析比较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复习的好习惯。

如:有关沼泽地的形成原因知识结构,最早接触时是在必修三的问题研究中出现,此时归纳本中的知识结构的表现为:

(1)夏季东北降水多,多暴雨;

(2)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

(3)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地下有冻土,地表水不容易下渗。

这只是三江平原形成沼泽的答题的结构,无法成为一个模板通用。当接触到北亚三大河的沿岸有沼泽分布,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游沼泽分布,答题内容就会有所不同,如北亚沼泽要提到有凌汛,非洲的热带草原没有冻土,河流源头的沼泽的成因又不相同。有必要对所建知识结构进行补充。

5.提供平台,提高地理表达的规范性。

目前使用的教辅,内容呈现的很丰富,很多学生上课几乎不在动笔记笔记,更多的是用线条画画重点,导致了学生只能理解地理的原理和规律,但地理的表达的规范性、简洁性和流畅性无法体现。归纳本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书面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平台。

表现在:(1) 在多次的书写和记忆中,地理的术语能很好地通过视觉的刺激而保留下来,提升地理表达的规范性。

(2)通过整理知识,促使一部分学生讲答题要点归纳出来,使得要点清晰化,提高地理表达的条理性,这是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

(3)知识的整理过程也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摘要:作为一种辅助学习的形式,归纳本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升华,可促进分析与归纳能力的形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地理学科能力。

篇9:中学地理公式归纳

第一,公式列举

(一)地球部分

①某段经线长度L=111×n,n为间隔的纬度数;②某段纬线长度L=n×111×cosФ,其中n为间隔的经度数,Ф为所求纬线的度数。据此,我们可进一步地推出某条经线或某条纬线的长度;③某条纬线的线速度V=1670×cosФ,Ф为某条纬线的纬度数;④昼长=2(12-日出)=2(日落-12)=日落-日出=24-夜长,同一条纬线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时间相同,同一时刻纬度相同的两条纬线,北纬的昼长等于南纬的夜长,北纬的夜长等于南纬的昼长;⑤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向东加,向西减)。经度差的计算:如果两地同是东经度数或同是西经度数,用大的度数减去小的度数即得经度差,但如果两地不在同东经度数或同西经度数,那么经度差等于两经度数之和;⑥区时的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减),时区差的计算:如两地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就用大时区号减去小时区号即得时区差,如两地中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差等于两地时区号相加;⑦每一时区的中央经线的计算:中央经线=时区号×15,东时区是东经,西时区是西经;⑧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H=90-纬距,纬距是所求地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距,同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纬距为计算绘图中最为简单的,它与数学上所学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算法差不多,只是纬距是用度数来表示而已。

(二)地图部分

①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n+1)d,n为等高线相交的条数,d为等高距,有关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有可能涉及到此陡崖的最大相对高度,最大相对高度应为比(n+1)d小一点的数皆可能;②相对高度的计算:H=│H1-H2│,其中H1为1地的海拔高度,H2为2地的海拔高度,如某地在海平面以下,则把两地的海拔高度数值的绝对值相加则为两地的相对高度;③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其中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都用厘米表示,用此公式可推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如果在图中要求你计算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即可应用此公式,只是量图上距离时应用细软的线,以免误差太大,如果是经纬网地图上,也可用经线、纬线长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像这类题近年来高考经常被考,应特别注意;④崖顶海拔高度的计算:A≤HB-1,其中B为相交的等高线里海拔最低的那条等高线的数值;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计算两点之间的温度差,先算出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再根据海拔升高100m气温下降0.6℃计算,则公式为T=相对高度/100×0.6,其中T为相差温度,当然可以根据此方法计算某点的温度,也可计算高空中某一高度是否出现了逆温现象(当高空中某一高度的实际温度比理论温度高则出现逆温,这里的高空指在对流层内)。

学生只有具备以上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学习地理有关计算部分内容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实例解析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当地时间2006年4月18日10时50分左右(以10时50分计)到达西雅图(西八区,当地采用夏令时,即比区时提早1小时的时间),开始了为期12天的对美国等国的国事访问。据此回答1~3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为()

A.4月18日1时50分

B.4月18日18时50分

C.4月19日1时50分

D.4月19日2时50分

2.此时在赤道上,属于东半球并与西雅图在同一日期的白昼范围是()

A.20°W向东到2°30′E

B.20°W向东到92°30′E

C.2°30′E向东到92°30′E

D.92°30′E向东到160°E

3.访问期间()

A.曾母暗沙正午日影为长-短-长变化

B.高雄正午日影由长变短

C.夏威夷正午日影为长-短-长变化

D.西雅图正午日影由短变长

1.答案:C。

解析:当地采用夏令时,即西七区的区时,西七区与东八区差15个小时,求北京时间只需把4月18日10时50分+15时即可。

2.答案:A。

解析:西七区的中央经线为15°×7=105°W,105°W为4月18日10时50分时,4月18日6时的经线应为177°30′W经线,4月18日18时的经线为2°30′E经线,东半球的范围为20°W~160°E,综上在赤道上,属于东半球与西雅图在同一日期的白昼范围为20°W~2°30′E,能满足此条件的答案只有A。

3.答案:B。

解析:4月18日~4月30日(加访问的12天)期间,太阳直射点应从8°N附近移动到11°N附近(根据太阳直射点1个月大约移动8°左右可计算出),曾母暗沙在4°N,在此期间正午日影一直变化,夏威夷、高雄、西雅图三地均在8°N~11°N以上,正午日影都由长变短。

4.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180米B.220米

C.320米D.300米

答案:B。

解析:由于5条等高距为50米的等高线重叠于断崖,因此,断崖处的最小相对高度为200米,故应选B。

5.在一幅6月22日日照图上,有甲乙两地都位于北半球同一经线上,当太阳在同一时刻位于上中天时,测得甲地太阳高度为60°,乙地太阳高度为36°,甲乙两地在图上距离44.4厘米,则该图比例尺是

()

A.1∶24,000,000

B.1∶3,000,000

C.1∶6,000,000

D.1∶12,000,000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差24°,因此两地纬度相距24°,由于两地在同一经线上,故两地实际距离为24×111=2664(千米)。因此可求出该图比例尺:1∶6,000,000。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技术与应用分析下一篇:春三年级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