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培训方案

2024-05-22

科技培训方案(精选6篇)

篇1:科技培训方案

林业科技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普及特色林果标准化生产技术,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技术人员在工作推进中的作用,实现节水、高效、增收、生态目标,根据试点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现代农业重点突破年的总体目标任务,对广大务农劳动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和务农本领,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培训对象和任务

1、培训对象:小七坝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等。

2、目标任务:全年共完成特色林果科技培训1000人次以上,特色林果科技入户率达到96%以上。同时,开展特色林果科技集中培训活动,切实做到技术培训到人、技术指导入地块,每户有一个种植技术“明白人”。

二、培训方式

根据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村级农业技术员、村科技助理员、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农户等的不同需求,主要采取观摩学习、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训。

1、观摩学习。组织镇村组各级干部、村科技助理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农户去小七坝村和阳春村皇冠梨示范点以及其他乡镇的示范点进行学习,提高农户对先进实用技术的掌握水平、开展技术推广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2、集中办班。在镇上集中办班,重点围绕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宣讲、农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惠农补贴项目、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农业政策性保险宣传、特色林果栽培技术等方面开展培训,提高镇村组各级干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村级农业技术员、村科技助理员的技术服务水平。

3、现场实训。对科技示范户、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村级农业技术员、村科技助理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和种植大户等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实训,重点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培训时间和内容 1、1-3月份,培训重点为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知识学习,以及适时修剪技术。2、4月份,培训重点为栽植补苗、防冻、授粉、灌水、追

肥技术。3、5月份,培训重点为疏果、追肥技术。4、6-8月份,培训重点为夏剪、防虫、套袋、除草等夏季管理技术。5、9月份,培训重点为果实采摘技术和贮藏技术。6、10月份,培训重点为施基肥和防虫技术,重点是大青叶蝉防治技术。7、11-12月份,培训重点为越冬管护技术,包括灌冬水、涂白、埋土等技术。

篇2:科技培训方案

2010科技培训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精神,针对我市当前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部分科技工作人员对科技业务掌握不熟练、理解不透彻,企业对科技计划缺乏了解,盲目申报项目,材料水平较低等问题,市科技局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分期、分批开展科技培训工作,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培训范围

参加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全市各类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民办科研机构、医院、科学技术事业单位及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科技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

二、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主要有农村社会发展领域、高新技术发展领域、科学技术奖励领域、对外科技合作领域、科技政策法规领域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民营科技企业认定、民办科研机构审批、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评奖、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各类产业优惠政策等具体科技业务的相关政策解读、工作流程、申报条件、材料编写要点等。具体内容详见培训计划。

三、培训目标任务

培训任务由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局机关相关业务科室共同承担。每年争取开展培训班5期以上,参训企业500家,参训人员1500人次。通过培训一是培养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的科技工作管理人员,进一步推进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培养一批懂科技政策、能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结合自身需要开展科研攻关和项目申报的企业工作人员,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全市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三是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民办科研机构、医院、科学技术事业单位及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科技业务水平,筛选出优秀的项目,申报省、国家各类科研计划,并提高所申报的各类科研项目获省、国家立项的概率,以争取省、国家更大的支持。

四、培训方式

以上科技培训由临沂市科技局主办,临沂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主要通过举办培训班方式进行专题培训,同时根据需要组织现场考察学习。

五、培训要求

1、各县区要高度重视科技培训工作,要把科技培训工作作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部署,按时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培训。

2、每期培训各县区至少组织10家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参加。

3、每期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及费用另行通知。

附件2:

2010科技培训计划

第一专题:全市高新技术发展领域专项计划培训班

培训内容:国家、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省火炬计划项目,省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专项支持范围、申报流程、要求及政策;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条件、申报时间、流程及认定政策;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及高新区统计;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企业,国家、省高新技术发展领域工程技术中心申报等。

第二专题:全市技术市场业务培训班

培训内容:技术合同的订立和主要内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规则;技术经纪操作实务;技术交易优惠政策等。

第三专题:全市农村与社会发展领域专项计划培训班 培训内容:国家、省星火计划,国家、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省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示范类项目, 省农业科技贷款项目, 国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专项计划申报范围、申报流程、申报要求及申报政策;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认定;省、市卫生项目申报等。

第四专题:全市科学技术奖励领域科技业务培训班

培训内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的鉴定程序、要求、鉴定材料编写;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条件、流程、要求及奖励政策;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条件、申报流程、要求及相关政策等。

第五专题:全市科技发展计划领域项目申报培训班

培训内容:省、市科技发展计划,省、市自主创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新产品等项目的申报范围、流程、要求及政策;科技统计等。

第六专题:全市科技合作领域科技业务培训班

培训内容:国内科技合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推进产学研合作;国际科技合作与科技外事工作;国家、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市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补助计划的申报范围、流程、要求及政策;产学研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等。

第七专题:全市科技政策法规领域科技业务培训班

篇3:科技培训方案

同时, 以座谈的形式对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配备、经费运转情况及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1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1.1 基本情况

1.1.1 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 文化程度偏低

在受调查人口中, 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2.4%, 在年龄方面, 常年在家种地农民年龄在18~39岁的占38.6%, 40~59岁的56.3%, 60岁以上的5.1% (图1) , 劳力平均年龄43.3岁, 男劳力和女劳力分别占51.5%和48.5%。常年外出打工的占19.9%, 年龄在18~45岁之间, 平均为25.6岁。初中以下占总劳动力的82.0%, 高中占16.4%, 中专以上占1.6% (图2) 。

1.1.2 种植业收入仍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调查中, 家庭平均人口4.3人, 人均收入4639.7元, 年收入在2万~5万元的家庭占48.4%, 2万元以下占39.3%, 5万元以上占12.3%, 在年家庭收入中, 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0.9%, 外出打工收入占17.2%, 养殖业收入占11.0%, 家庭副业、乡镇企业以及旅游业收入占9.1%。

1.2 种植业

1.2.1 农民普遍认识到良种的重要性, 购买商品种子的比例显著增加, 但自留种现象依然存在

小麦、玉米、水稻、甘蔗良种率分别达到94.0%、96.9%、90.9%和100%, 其中购买来自农技站或种子公司的农户占75.6%, 在集贸市场的占17.4%, 自留种的占5.8%, 与邻居串换的仅占1.2%。

1.2.2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已成为向农民传播技术的主渠道, 但凭经验种地的比例仍然较高

在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来自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占71.9%, 凭经验种地占17.2%, 从广播电视和科技资料获得技术的分别占6.2%, 从邻居获得的占2.8%。

1.2.3 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认为品种选择适宜、能够科学管理与施肥的占48.8%;施肥不合理, 需要改进施肥技术的占19.5%;因品种选择不适、需要更换品种的占13.4%;因水利设施不完善而不能及时播种和浇灌的占9.8%;因病虫害严重而减产的占8.5%。新技术的推广受到农民普遍的关注并希望得到应用, 尤其是在果树生产中, 认为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技术是改善施肥状况、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措施。

1.3 畜牧业

1.3.1 畜禽良种的推广力度不够

调查中, 畜禽良种的54%是从畜牧站或良种繁育场购买的, 从集贸市场购买的占25%, 自繁留种的占21%。

1.3.2 对农产品安全的宣传与普及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畜牧业生产中, 饲料自配比例44.3%, 知道配方应根据养殖阶段的不同做适时地调整的占85.0%;有89.9%的养殖户不知道哪些是禁用添加剂, 有94.4%的养殖户不清楚哪些是限制性添加剂。

1.3.3 动物卫生防疫工作任务艰巨

调查中, 有83.3%的养殖户获得强制性疫苗和商业性疫苗的途径是来自兽医站, 卫生防疫知识获得途径来自兽医站和卫生防疫部门, 50%的养殖户有专门的兽医, 并有用药记录。但因疫病造成损失的占调查户的15.5%。

1.4 科技推广与培训

1.4.1 随着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 农民对技术的需求也在增加

农民每年参加科技指导与培训1次以上的占72.5%;2次以上的占60.9%;没有参加过的占27.5。其指导培训内容主要以果树生产、养殖技术为重点, 分别占34.9%、19.7%;其次为粮食和蔬菜生产, 分别占18.2%、16.7%。

1.4.2 按农事进行现场指导是最多也是最受农民欢迎的技术服务方式

目前采用较多的指导培训形式是由农技部门邀请有关专家或科技人员到指定地点为农民集中讲课, 占42.5%;其次是发放技术资料占25.9%, 科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作现场讲解占14.9%, 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占13.2%, 科技110和科技特派员指导的分别占3.5%、2.9%;同时, 农事操作明白纸也是技术指导的形式之一。入户指导的内容仍以果树生产、养殖技术为主, 分别占13.2%和10.3%, 其次是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 分别占4.6%和2.3%。农户认为, 面对面讲解和参加技术培训班最有效, 其次, 看电视、听广播, 邻居或亲戚相互交流, 生产资料销售公司或供销社的技术介绍等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4.3 科技示范效果显著但推广和宣传力度不够

在农村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中, 科技成果通过技术指导员向示范户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和指导, 推广效果显著, 不仅使示范户的技术得到提高, 效益增加, 而且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周围小户共同致富, 确实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但调查中, 多数农民还不知道这件事, 应该加大推广和宣传的力度。

1.4.4 技术培训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帮助, 有待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从调查看, 对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 感觉满意或很满意的占61.9%;较满意的占35.7%;不满意的仅占2.4%;从技术培训效果调查看, 95.5%的受访者认为对自己的农业生产有一定帮助或有很大帮助, 但培训内容和力度不够。有97.6%的受访者表示, 如果政府组织免费技术培训的话, 最希望参加种植技术培训 (70.5%) 和养殖技术培训 (27.1%) 。

1.5 乡镇农业推广站情况

1.5.1 机构队伍不稳, 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据调查, 县、乡两级农技站因种种原因, 部分被撤销。乡镇的农技推广部门 (农技、畜牧兽医、林业园艺、农技站) 平均人数为25人, 正式人员90.9%, 专业人员94.9%, 行政人员5.1%, 专业对口情况良好。专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51.0%, 中专24.9%, 无硕士以上学历, 高级职称的仅占4.0%, 中级职称为27.2%, 专业素质不高。

1.5.2 经费严重不足

各乡镇农技部门每年事业经费约50万元, 其中财政拨款的占总事业费支出的72.5%, 自己创收部分占27.5%, 即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事业费支出要自己解决。乡农技推广站的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由财政拨款, 镇政府支付, 乡农技推广工作者的年收入1.6万~2.0万元, 行政人员的年收入1.3万~2.0万元。而实地调查反映, 所谓财政全额拨款, 也只是负责基本工资, 就是每年有1 000~3 000元, 承担公益性智能所必需的经费没有着落。

1.5.3 设施条件落后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大多是20世纪60-70年代购置或兴建的, 即使是20世纪80年代后建设的县级推广中心, 也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不够, 设施老化, 设备过时, 服务功能下降。乡镇推广机构中, 只有不到一半的有固定办公场所 (包括部分租借用房) , 60%以上的没有专用电话;近80%的没有计算机;90%以上的没有服务交通工具;91%的乡级推广机构都没有试验、示范基地;用于开展工作必需的仪器设备更少, 设施条件非常落后。

1.5.4 人员培训缺乏

省农业厅经常举办由省专家主讲的各类培训班, 但每年有机会参加的乡镇科技人员只有1~2人, 仅占5%~8%, 基层科技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多数县级农机部门尚没有对乡镇科技人员进行培训的计划, 造成现有农技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较低, 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5.5 科技推广缺乏后劲

乡农技推广站设在乡 (镇) 政府, 由乡长负责行政管理, 乡农机推广站长负责技术工作。2000~2002年乡镇合并, 将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管理站、经济管理站合并为一, 成立了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采用人员聘用制, 实行竞争上岗, 择优录用, 部分人员被分流, 许多从事农业技术的人员改行, 从事其它行业, 导致农业技术人才缺乏, 农技推广后劲不足;加之经费不足, 人事权管理等问题, 与上级部门业务脱节, 因而一些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另外, 基层农技人员往往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和处理繁杂的事物, 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成效。

1.5.6 科技推广与培训范围有限

各乡镇农技站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主要采取了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技示范园、技术承包等模式。采取黑板、门头、集日进行科技咨询、答疑;发放明白纸到各家各户, 指导农业生产中农事操作、关键环节和注意要点;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 参加人员主要是村里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 大多根据农事需要, 联系生产实际, 针对农民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 部分农户成了村里的科技带头户, 生产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但推广覆盖面有限。

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存在问题

2.1.1 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 不能完全满足农民技术需求

近年来, 由于财政保障不足, 许多地方的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因机构改革和经费不足等原因被推向市场, 甚至被撤销, 造成人员离岗和流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条件落后, 也是造成农技推广服务功能下降的主要因素。此外, 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又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和经费, 不能完全满足农民技术需求。

2.1.2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滞后, 缺乏推广培训的长效机制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缺乏, 没有稳定的支持途径,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在示范基地建设、核心示范户培养等方面无法持续, 难以满足农民对现场示范指导和适时技术咨询等直接有效推广方式的要求。此外, 一些农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专家的技术咨询和培训, 与农事结合不紧密、活动不规律等, 也影响技术服务效果。

2.1.3 农业技术服务与农民素质提高结合不够密切

技术推广与农民素质提高并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也是当前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发展趋势。尤其面对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少、种地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以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现实, 对技术推广与素质提高同步发展的需求更迫切。

2.1.4 推广技术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存在错位

长期以来, 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完成各级政府下达的技术推广任务, 而不一定完全考虑农民最关心的技术需求, 而且农业技术推广几乎是以提高产量为目标, 对低耗节本、优质高效、农产品安全及产后加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重视不足或服务能力较弱。尤其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灌溉、动物饲料、防疫等投入不合理、成本高、效益低等突出问题, 技术推广服务仍然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2.2 原因分析

2.2.1 认识问题

首先是对农业的认识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开展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一是忽视农技推广事业的公益性, 片面强调农技推广机构的有偿服务, 认为可以将其全部推向市场;二是认为农技推广只有投入、没有直接收益, 在财政困难、农村工作重点多、人员工资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先放一放;三是认为农产品供求形势已发生历史性转变, 农业问题已基本解决, 农技推广队伍可有可无。

2.2.2 体制问题

体制是指农技推广体系的外部建设, 包括职能定位、组织设置、管理归属、支持系统等。当前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体制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现阶段, 政府设立的农技推广机构应该承担的职能, 政府设立的机构与社会力量在参与农技推广事业上的分工,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农技推广机构在职责分工上的配合等还没有很明确的政策规定。二是国家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支持系统, 大部分地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各项经费长期不足, 导致一些乡镇推广机构实际上成了经营农资的门市部, 农技人员成了售货员。三是各级推广机构一般按行政层级对口设置, 缺少核心层级, 造成生产一线的推广力量严重分散, 无法按照农业资源的区域布局特点开展推广工作。四是在乡镇推广机构的管理上, 县乡两级的管理权限长期纠缠不清, 无法切实明确县级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的职责。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倾向于将乡镇推广机构的“人财物”权上收统管归县, 以便于组织重大项目的技术推广, 保证乡镇农技人员的素质和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 保障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和基本条件, 但很难解决与乡镇政府中心工作相衔接的问题, 而大部分乡镇政府希望乡镇推广机构的“三权”下放, 这样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着非农技推广的职能, 很难保证农技人员的业务工作时间和正常的经费供给, 约一半左右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日常从事的是象征委托的执法和中介服务、经营创收等非技术推广工作。另外, 许多农技推广活动仍以行政命令形式进行, 推广活动是带任务、带指标进行的, 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2.2.3 机制问题

与上述的体制相对应的机制是指农技推广体系的内部建设, 核心是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从人事制度看, 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进人不严, 没有全面执行职业资格制度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制度, 导致人员良莠不齐。二是考核办法不健全, 没有将农民对农技人员的评价纳入到工作考核体系中, 难以调动农技人员扎根生产一线。从分配制度看, 主要是没有解决好按绩效取酬, 奖勤罚懒的问题。

3 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培训的政策建议

3.1 加大力度, 进一步做好农民的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在坚持以公益性只能为主的前提下, 将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作为首要目标, 特别是强调对农村青少年的培养。从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职能及内容看, 需要建立有效机制, 充分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 从单纯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能力方向发展。从调查情况看, 我国农民虽然文化素质较低, 但已基本达到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 具备一定的接受和吸纳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因此, 建议启动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培训工程”, 整合各级农业推广、科研和教学等科技资源, 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 结合关键农时季节, 以扶持“核心”农户为重点, 开展“科技入户”等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 起到大户带小户, 以点带面的作用, 加快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3.2 重点突出, 加强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培训, 提高基层技术推广队伍的业务能力

调查反映, 农民得到的技术服务极为有限, 而且获得技术的途径和认为效果最好的技术指导与培训, 都是来自乡、镇, 主要来自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乡、镇两级农技人员 (包括科技示范户) 的技术服务。因此, 建议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 结合农业科技项目推广, 逐级举办各种技术推广培训班、产业化经营和信息服务能力, 以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3.3 增加投入, 逐步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条件, 增强农技推广的服务功能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条件落后, 是造成农技推广人员队伍不稳、服务功能下降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门应适当增加投入, 逐步改善乡、镇基层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 以吸引人才, 稳定队伍, 发挥才干, 增强农村科技服务功能。

3.4 组织协调, 加强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教育部门的业务联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议在推广部门内部设立机构或专人负责协调科研、教育和推广三者间的业务联系, 一方面, 及时将农民的需求反馈给科研、教育部门, 另一方面, 定期发布最新科研成果和科研动态, 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推广。

3.5 统筹兼顾, 实现推广技术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和物化技术与农业生产关系极为密切, 也是农民接触最多、资金投入最大的生产要素, 应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 推广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如: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节水灌溉等) , 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降低成本、保护环境、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推广技术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4:全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农业工程项目为载体,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结合农业科教系统创先争优和深入基层“接地气”等活动,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的工作格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立足实际

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农村管理与社会事业发展,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出发,大力开展冬春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防灾减灾和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实习培训,采取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二)广泛动员

采取部省联动的方式,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农业科研、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推进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互动,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大培训格局。

(三)构建机制

要注意探索和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为今后开展冬春培训打好基础。通过科学部署,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大培训机制;组织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力量,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依托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培训反馈机制;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大培训稳定投入机制。

三、培训方式和内容

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现有各类项目资源,重点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节本增效技术、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农耕文化等内容,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民开展培训。

(一)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产创建示范县等项目,按照农业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纲》要求,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等方式,对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分区域、分专业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及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重大工程项目,采取集中办班、现场实训、工学交替等方式,对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涉农企业人员及农业创业人员等开展培训,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培训

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等项目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观摩交流和田间学校等方式,重点培养种养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科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普通农民培训

结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田间学校、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发放光盘、明白纸、农村“大喇叭”等多样灵活的方式,逐村逐户扎实开展科技培训,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任务分工

“十二五”期间,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底冬春农闲季节,在全国持续开展大培训。农业部统一部署,部省联动,以省为主组织实施。农业部各相关司局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开展大培训工作。重点任务和分工如下。

(一)启动大培训行动

2011年12月初,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筹备召开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启动大培训行动;12月上旬,印发《全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方案》。

(二)开展阳光工程提质增效大培训行动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单位参与,按照培训要求,规范开展培训,全面促进阳光工程提质增效。

(三)开展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大培训行动

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牵头,地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参加,利用远程网络系统举办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和农耕文化大讲堂,在北京启动大讲堂培训活动。

(四)组织“农业专家宣讲团”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部属三院、部部共建大学参加,组织50名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主要针对农技人员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培训。

(五)开展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牵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参加,举办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冬春田间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灾减灾等技术。

(六)开展农机化技术大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牵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等单位参加,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配合,在江西举办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农机化新技术、安全生产技术、新型农机具使用与维修技术等。

(七)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渔业局牵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参加,组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等人员,重点培训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科学用药、水产品质量安全、稻田综合种养等技术。

(八)开展乡村兽医师资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兽医局牵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参加,在西藏、湖南等地举办乡村兽医师资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常见动物疫病诊断、用药原则及常用治疗等技术。

(九)开展农垦奶牛现代化管理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农垦局牵头,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参加,在黑龙江等重点地区举办农垦奶牛现代化管理培训活动,重点培训标准化养殖、饲料营养、良种繁育、疾病防治、粪污生态处理等技术。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动

根据大培训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部属三院、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部部和省部共建大学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于12月中旬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12月至次年4月底,各地、各单位全面开展大培训工作,并结合各自特点每年举办大培训标志性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农业部成立由有关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协调组,负责总体方案制定、综合协调、政策落实和总结宣传。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负责大培训方案的组织实施;各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面参与大培训行动。

(二)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阳光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农业科研专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大培训工作,形成“体系、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三)开展督导检查,确保任务落实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抓好大培训的每一个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培训工作进展,了解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并取得实效。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大张旗鼓地宣传大培训行动。各省农业厅(委、局、办)和有关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大培训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充分挖掘和宣传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典型事迹,扩大大培训行动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开展总结表彰,探索激励机制

农业部将在此次大培训结束时,全面总结各地工作的经验成效。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单位2012年5月底要总结大培训的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要探索激励政策,鼓励各地、各单位对在大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长期扎根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大培训的教学、科研、推广人员参加职称评审或评奖时给予优先考虑。

篇5:科技模型大赛培训方案及比赛规程

培训方案及比赛规程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实施“科教兴渝”、“人才强区”战略的具体行动。为引导全区少年儿童广泛开展科学体验活动与科技制作,使他们掌握科学体验的方法,了解科学体验过程,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全区少年儿童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按照《关于举办第二十一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的通知》(渝科协文〔2010〕40号)要求,根据区教委、区科协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研究决定举办《金港国际实验小学首届科技模型比赛》。

一、报名及培训

1、从2010年9月20日-10月15日起做好科技模型比赛宣传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做好相关报名工作。

2、2010年10月21日下午两点-五点在合班教室进行《木结构模型静压承重竞赛规则及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主讲:唐铃3、2010年10月22日下午两点-五点在合班教室进行《四驱车竞速赛竞赛规则及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主讲:唐铃

二、比赛规程

1、比赛时间、地点

2010年10月29日下午在金港国际实验小学操场《进行四驱车竞速赛》,在金港国际实验小学合班教室进行《木结构模型静压承重竞赛》.2、竞赛项目

木结构模型静压承重竞赛; 四驱车竞速赛;

3、成绩评定和奖励办法

(1)本次竞赛按项目分别设个人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和优秀奖4名等,并颁发获奖证书奖品。对于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学生,组织参加渝北区第21届下半年科技模型比赛。

(2)个人成绩评定

模型现场制作:以模型各部分制作成绩之和为最终成绩评。

电子模型竞赛:以两轮中最好一轮成绩为最终成绩评定。(详见附件1)

三、组织及人员安排

1、成立《金港国际实验小学首届科技模型比赛》小组。组长:唐铃(负责统筹此次比赛的所有事物)

组员: 雷达 周燕 罗天均 颜安 陈宇 韩小琴 简玲(负责比赛中的采分、记时、评定等工作)

宣传员:吴越进(负责制作标语及组织学生)照相:刘俊(负责活动的照相和后期的奖状制作工作)

附件1:

木结构模型静压承重竞赛规则

现场制作要求及评比:

1、参赛运动员安编号入座,不得高声喧哗。

2、无制作板一律不能进入赛场。

3、在规定时间内(150分钟)现场独立完成模型。

4、制作工具自备,不得相互借用。

5、在制作过程中,不得添加竞赛套材以外的其他任何材料。

6、制作完成的模型必须能使80MMX80MM的承重台平稳防止其中心处。

7、承重测试全程时间为3分钟。

8、成绩评定:最终承重量除以模型自重量(最总称重量≥40KG时以模型自重轻者列前)

四驱车竞速赛规则

一、竞赛项目:

四驱车竞速赛。设原装车竞速赛竞速赛;四驱车制作、调试由参赛选手自行完成,比赛现场不再安排时间进行制作和调试。

1、原装车竞速赛组:采用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竞赛器材四驱车套材,不得随意升级改装。

二、竞赛器材要求

1、运动员自备竞赛套材1-2套模型,所用材料不得借用、共用,赛前应制作完成,比赛过程中一律不再安排时间制作。

2、车轮必须装有轮胎,不允许仅靠轮毂直接接触跑道。

3、限用两节 5号电池,电池任选自备。

4、车身必须作识别标识,车壳可以镂空或做其他改造,但是必须保留其基本外型(原车面积80%以上)。但须保留标志。

5、每一部赛车只能供一名参赛者使用,但允许参赛者准备一辆备用车(备用赛车也必须提前制作完成、现场与竞赛车同时审核编号)。所有参赛车辆必须于赛前进行审验登记,否则不能用于比赛。

三、跑道及有关规定:

1、比赛必须在专用跑道上进行,跑道形式和规格由组委会赛前统一规定。

2、跑道的技术要求:

⑴跑道宽度115mm 隔板高度50mm ⑵跑道交叉处或斜坡处,其宽度和高度可适量增大,但不能减小。

3、跑道分类:

⑴原装车竞速赛跑道:80节以内(三轨跑道)

四、车况审核:

所有参赛者制作好的赛车须在裁判员处进行审核编号,只有检查合格的赛车才能参加比赛。裁判员在比赛中还将进行抽审,凡发现有改装赛车冒用原装赛车进行比赛的情况,将取消该运动员的比赛资格。

五、竞速赛规定:

1、每轮比赛均须点名,点名后一分钟不到者,以弃权论。

2、比赛进行两轮,以最好一轮成绩为个人最终比赛成绩。

3、每轮比赛开始时有1分钟的准备时间,比赛开始时裁判员发出“预备”口令,选手应立即打开电源开关,单手持车在出发预备区(出发线以外)的上方等待(车轮空转),当裁判员发出“放”的起跑口令后,选手垂直向下释放赛车,不得向前助力推动。发生抢跑、助推和压线等犯规行为,将酌情给予增加1秒以上的处罚。起跑口令发出后3秒,仍未放出赛车者判为0分。

4、赛车出发后选手不得以任何方式触及赛车,比赛中如发生停车、飞车、翻车、倒行和窜道等情况,即使车辆仍在正常行驶,该轮成绩亦为0分。出现上述情况,选手应立即收回自己的赛车退出本轮比赛。

5、比赛中车体主要部分(包括车壳、龙头、凤尾、车轮、轮胎、导轮等)发生散落、解体,该轮成绩为0分。

6、采用电子计时,以赛车通过起始线开始计时,至赛车跑完规定的线路到达终点时停止计时。计算单位为秒,取小数点后两位数。

篇6:关于科技特派员培训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发展生态经济为着力点,以联村联户为载体,以民生科技为主线,以为民富民为目的,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典型引路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科技服务与产业开发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培训行动,形成“科技示范带动、技术有偿服务、经济利益联盟、科研项目拉动、院地科技合作、专业协会联动”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格局,培育科技创业型、科技示范型、科技推广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型和组织指导型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三级联动,综合带动。集成科技资源,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创新扶贫模式,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推动农村科技进步。

(二)着眼产业,关注民生。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林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把科技创业和科技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由生产向市场和流通延伸,由发展经济向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拓展。(三)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科技特派员服务培训行动要创新服务机制,务求实效。坚持政府引导,系统推进,集成政策、资金、项目等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坚持市场驱动,通过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四)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和科技特派员的意愿,实现双向选择,保护科技特派员和农民的合法利益。不断创新科技特派员工作方法和模式,统筹科技特派员服务培训行动,加快农村基层科技能力建设。按照不同区域农村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

(五)突出创业,强化服务。突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在创新创业中强化服务功能,推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服务对象提供就业创业、民生等方面的科技服务。

三、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时间在全省重点企业实现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完善我省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培育科技特派员工作示范县、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20个;开展多层次科技培训;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基层科技特派员民生科技综合试验示范点;争取到2016年,科技进步对全省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每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对象依靠科技进步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全省95%的劳动力得到技术培训。

四、实施方案

(一)开展百名科技特派员下基层服务培训行动。坚持双向选择原则,按照农民需求和科技特派员专长,做好供需对接,通过科技特派员与农村、企业、农户之间直接见面,使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双向选择,优势互补,不断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水平。

(二)建立“四位一体”的科技服务机制,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网络。组建公派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技副乡镇长、农民科技特派(指导)员服务工作机制,公派科技特派员着重抓典型示范和共性技术推广,科技特派员团队着重解决重点产业的重大技术难题,科技副乡镇长着重抓农民技术培训,农民科技特派(指导)员以农教农,就近快捷地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推进县、乡镇、村三级科技特派员示范点建设。科技特派员通过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温室大棚、生产现场,实地帮助群众掌握技术技能,提高生产效益。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专业技术特长,精心筛选,合理规划,建立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县、乡镇、村三级科技示范点,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培养农村科技实用人才的田间课堂、实习基地、培训基地,培养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

(四)按照“六个一”要求,实现为民富民。科技特派员要按照“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转化一项科技成果、培养一批能人、培育提升一个产业(企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六个一”要求,围绕我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引进与推广并重,示范与试验齐抓,加强与省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争取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开展一些课题研究试验,把适用的、先进的、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提质增效注入新的活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五)强化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壮大区域经济。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或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捕捉市场信息,消除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后顾之忧。已建立经济实体的科技特派员要担起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重任,通过创办的农业生产企业和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六)发挥指导作用,开展多层次科技培训。建立有分工、有特色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科技特派员在服务培训行动中要把开展生产技能培训、科技普及培训、科技示范培训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培训形式和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技培训,搞好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充分发挥“一帮一、一带一”的纽带作用,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技巧、积累的先进经验、探索到的成功做法、收集到的最新信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农民群众,让群众学到新技术、受到新启发、实现新发展。

(七)完善科技特派员选派政策,探索科技特派员利益机制。进一步拓宽选派渠道和范围,坚持“以人为本、双向选择”原则,聘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农业科技人员在我省农村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服务。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离退休人员等参与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法人科技特派员的形式参与创业,支持跨区域选派科技特派员。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各县(市)、乡镇、各责任部门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把科技特派员培训服务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各县(市)、乡镇、各责任单位要加大对科技特派员服务培训行动的领导,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制定推进措施和计划,明确目标,细化责任,抓好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科技特派员服务培训各项工作保质保量顺利开展。

(二)加大投入,建立部门联合推动机制。争取各县(市)财政设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培训行动专项资金,支持科技特派员建立示范点、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各项服务工作。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强化协调,为科技特派员服务培训行动提供保障,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选派机制和管理机制等,为科技特派员开展服务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撑条件,形成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强化科技特派员技能培训。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需要,逐步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提高科技特派员服务水平。定期邀请省内外大专院校的专家为科技特派员举办知识讲座,不断丰富科技特派员的专业技术知识。通过召开汇报会、现场观摩会,加强科技特派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科技特派员到农业发达地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修或参观学习,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提高科技特派员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四)强化科技特派员的管理和考核。加大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职责及考核、奖惩制度的督查力度,积极探索涉农事业单位改革与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相结合的新机制,建立绩效工资制度。把科技特派员的管理纳入到人才管理范围,完善对科技特派员的培训、考核、职称评定、评优等优惠政策。营造政府引导、市场牵动、机制驱动、服务农村的创业环境,使科技特派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上一篇:毕业生和实习生求职简历下一篇:幼儿园小班家长育儿个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