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

2024-05-22

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通用9篇)

篇1: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

职称评定方面不尽合理,总是用一些可有可无的框框限制职称评定人员;学校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利用“集会”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布局较合理;基础设施分配方面主要是教师办公室不足;专任教师匮乏,教学仪器缺失严重。

三、努力方向按照《会宁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近日我校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见建议征求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征求内容

意见建议征求工作紧密围绕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教学质量、()职称评定、教育安全、学校布局、基础设施分配、教育资源分配等当前各项重点工作开展。

二、征求结果

我校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教育局、汉岔乡党委今年的工作目标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边评边改”,切实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立场教育,促使我校教师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和廉洁意识,为全面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具体情况:领导干部能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杜绝“四风”问题,务实工作;我校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全校教师都能积极踊跃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并在平时不断研究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工作,着力在求实、求真、求深上下功夫,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穿在我们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确保活动开展与当前工作“两不误、双促进”,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环境和工作业绩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发展作出保障。

篇2: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即学生对涉及公共政策的社会问题以课题的形式展开研究,以增强自身公民意识。该项活动自2005年在常州开展以来,目前已有50所学校,近万人次参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常州市中小学推进公民教育的特色项目,成为学校德育乃至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然而,随着该项目的不断深化,所遇到的困境也越来越突出。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

对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认识不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实施该项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有些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而只是为了挂个“公民教育项目学校”的名号,表明学校重视德育工作而已。这些学校的领导并没有对该项目给予实质性的关注和支持,往往将任务下达给几位教师就万事大吉。有关教师在组织开展该项目时,往往只是应付,缺乏主动性;往往只是为了获几个奖项,缺乏对公民教育应然目的的关注。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切实认识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提升学生公民素养,建设未来美好社会的价值。

二是对公民教育内涵认识不清。学界指出公民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公民道德规范;二是培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帮助每个公民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三是培养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认同;四是培养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公民教育”发展至今,从理论探索与实践磨合中得到的一个提升,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正是这一提升在中小学公民教育中的具体表现或实践途径。但实践中,不少学校领导及项目指导教师常常错误地认为,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公民教育。这种认识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而这种认识必然导致对实践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必然导致实践行为的偏差。

二、指导乏力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教师强有力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确定研究专题、制定活动方案、团队合作、研究成果展示。从调查来看,这些指导都存在很多问题。

确定研究专题是学生开展公民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关系到实践活动的成败。而这一环节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师尤其要注意加强这一环节的指导。为提高指导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把握三个重要方面,一是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特别注意其中的不合理现象;二是明确这些现象是一些公共政策问题而不是其它的问题,这些公共政策规定,需要调整才能更好地实现;三是由学生民主投票确定要研究的专题。而在现实中,教师的指导往往有失偏颇。比如,将所有现实问题都纳入到研究范围中,导致研究方向不集中;选题过程不够民主,导致大部分学生研究兴趣不浓。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的指导能力要充分体现在积极观察生活、聚焦公共政策问题、民主定题三个方面。

有了明确的研究专题,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详细的活动方案。在这一环节突出问题是,前期讨论不充分,方案仓促成稿,方案形成过程的应有价值没有有效发挥。对此,教师应该从四个方面组织深入的研讨:一是为该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严重性举证;二是对现有的政策(法律、规章等)不完善之处进行分析;三是通过阶段性研究提出对现有政策的改进意见,并分析改进的优势;四是引导学生如何使他们的建议得到采纳。这四个方面需要在研究活动展开过程中不断得到明晰,但先期的讨论对于学生明确该做什么、如何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关系着活动能否顺利展开,也最终指向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需要每个研究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证据的查找,有的负责与社会各方面人士的交涉,有的负责小组活动的整体安排。在此过程中,假如教师本身没有开放民主的心态,不能关注到每一个成员的点滴进步,不能引导成员间相互尊重和团结,那么学生就不能在活动中发挥各自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研究成果展示是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环,反映研究的结果和成效。成果展示,不仅要关注展示什么,更要关注如何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指导这一环节时,往往一是越俎代庖,没有让学生亲力亲为。二是忽视了通过多种途径展示成果的重要性,使展示成果的形式单一。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手抄报、倡议书、校园广播、班队活动等形式在校园内进行展示,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设专题网页等向公众宣传,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一些有利的社会关系或正当渠道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等。

三、遭遇障碍

学生在参加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障碍。

一是来自学生能力的障碍。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这些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分享合作的能力,收集并整理资料的能力,良好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这些能力较为缺乏。这些能力在不同学段学生之间,在同一学段不同个体之间差异较大。这就决定着,教师要正视学生能力的欠缺和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异合理分组,科学分工,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到锻炼。

二是来自家长层面的约束。在对不同学校参与活动的120名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家长各40名,农村城市家长各60名)结果显示:小学生家长100%知道孩子参加活动,初中生家长为SP7%(其中城市家长占40%),高中生家长的比率为95%。在问及活动对学生的帮助时,90%的小学家长均予以认可,30%的初中生家长也给予支持,高中生家长中仅有10%表示赞同。关于对孩子参加活动时的担忧问题,小学阶段安全问题排在首位,其次是学业影响,中学阶段恰好相反。,从以上数据大体能了解到,小学生家长较之于中学生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在校生活,城市家长似乎给予的关心更多。家长对于该活动的支持,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安全问题和学业影响,随着学年段的升高,对学业影响的担忧呈逐步上升趋势。高中家长对孩子学业问题的关注,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活动的支持程度。

三是来自社会的不理解。学生走向社会收集资料时,几乎没有人乐意主动帮助这些孩子,他们有的以冷漠的态度拒绝,稍微好一些的一笑了之。更令人痛心的是,当孩子们到一些相关政府机关进行访问时,经常吃“闭门羹”。这些现象严重伤害了学生的热情。这样一来,学校领导、教师、部分家长的社会关系起了较大的作用,孩子们必须接受他们事先联系好的“熟人”的帮助。问题是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不懂得主动请求帮助。针对此完全可以在活动的宣传、向公众的开放等方面作有益的探索。

四、保障不力

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不仅需要物力保障,更需要来自学校的文化、课程和社会组织方面的保障。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来建立健康民主的社会。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机构,其自身必须有民主的氛围,同时,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又会促进学校民主文化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人的民主,集中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上。一个人如果总是得到别人的尊重,他必定会自觉地对他人表示尊重。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可以通过组建“公正团体”得以实现。尽量为每个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在活动中存在的价值。及时对孩子的行动给予真诚的指点,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让他们在自身现有的能力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逐步形成互相欣赏、共同分享的团队氛围。

在课程建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有所侧重: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做到关心自我和家庭,中年级学生做到关心学校和班级,高年级学生开始初步关心社会问题,初中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并初步关心国家发展,局中生密切关注国家政治和国际问题。在每个阶段必须为下一阶段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关心自我开始,以各自的方式关心周遭公共事物,把自我融人班级、学校、社区以及更大的社会生活空间;从班级管理决策开始,从关心个人身边的正当生活秩序开始,让学生学会把身边的事务变成与个人切身相关的事务,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和周边社会公共事务之中,并延展到对民族国家事务的关注之中,逐步扩大、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同。学生在一步步扩大的社会参与过程中,也会逐步意识到社会参与原来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个人之于社会的权利与责任原来就在生活之中,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高不可攀,权责意识因为我们的亲身实践而变得真实、亲切。为了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活动,可以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同时,充分利用一切社会实践课时,每个课题可以持续一年或更长的时间,鼓励学生开展延续性研究。

学生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所遇到的一大障碍就是缺少社会力量的帮助。为此,我们应该不厌其烦地进行走访,团结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的家长,组建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加孩子们的实践汇报活动,向家长们展示孩子的点滴进步。同时,召开学生居住社区相关负责人员座谈会,宣传活动宗旨,争取得到他们的联合支援。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要求各部门支持该项目的推进,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样,通过多方努力,逐步形成学校——社区——政府——社会全面关心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

篇3: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陈与创新四大职能, 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着力解决在高校一些师生党员中存在的理想信念迷失、党性意识弱化、宗旨意识淡薄等问题, 坚持和扎牢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高校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应立足实际, 做到“三个坚持”“三个防止”“两个下功夫”。

1三个坚持

1.1坚持摸清底数, 划分类别, 加强分类指导

对全校党员做全盘摸底, 掌握离退休党员、教职工党员、学生党员的基本情况, 厘清临时聘用人员中党员的组织关系, 为务实、有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学习教育在离退休党支部、教职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中分类进行, 各有侧重。离退休党员要通过学习教育,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政治品格, 为学校事业发展凝心聚力、建言献策;教职工党员重在学做结合, 进一步树牢宗旨意识和规矩意识, 强化党性修养和职业道德, 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2]的“四有好老师”, 并在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管理服务, 以及指导学生成人成才、参与“双创”教育、服务社会等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学生党员立学重践, 学思践悟, 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成才梦想, 切实在专业学习、群团工作、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中发挥引领作用。1.2坚持书记抓、抓书记, 层层传导压力

一是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格局。校党委书记抓二级党组织书记、二级党组织书记抓支部书记, 一级抓一级, 加强工作压力传导, 明确任务要求, 逐级压紧工作, 层层落实责任。二是充分发挥书记的主导作用。选好配强书记队伍, 为开展学习教育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同时, 加强培训力度, 明确书记为责任人, 负责学习教育的组织实施, 强化主动思考作为, 深入将学习教育抓好抓实。三是书记带头讲党课。书记要先学一步, 学深一步, 悟透悟深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 入脑入心之后解读文本和文件, 一级讲给一级听, 扎实推进书记层层讲党课。四是实行党委委员、纪委委员联系基层组织制度。两委委员深入基层组织调查研究, 加强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指导, 督促学习教育各项工作抓具体、抓深入、抓落实。

1.3坚持深学与实做相结合

一是认认真真学, 扎扎实实悟。深入学习党章党规, 明确基本标准、树立基本行为规范, 唤醒党员意识, 外化于行, 守住共产党员为人、做事的准则和底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增强看齐意识。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深入领会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 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二是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教育。第一, 发挥二级党组织的主体作用。在以支部为基本单位开展学习教育的前提下, 各二级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有特色、有实效的方案, 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教育。第二, 丰富学习形式。以集体学、自主学、辅导学、体验学等方式, 推进学习教育深入开展。集体学, 利用组织生活时间进行“三学一做”集中学习研讨;自主学, 编印“三学一做”学习资料, 推荐学习书目, 让广大党员自主学习;辅导学, 请专家针对“三学”内容进行辅导报告;体验学, 观看正反典型影视片, 将学习教育活动与党员承诺制、党员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相结合, 让广大党员在实际行动中受教育, 发挥作用、树立形象。第三, 创新学习手段。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和各基层组织现有的党建网络平台开展学习教育。针对教职工党员、学生党员, 利用QQ群、微信群等推送学习内容;针对离退休党员同志, 编发手机短信, 使广大党员能及时、随时学习。

三是发挥骨干、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学生中的骨干力量, 同时发挥好优秀党员、先进教师、感动人物等先进典型的的示范带动、辐射引领作用, 通过开展“好党员讲好故事”等活动, 切实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带动党员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自觉提高。

四是积极发挥高校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领导小组可将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有关文件、高校反腐倡廉典型案例汇编成册, 作为学习教育资料, 丰富学习内容;同时关注、收集创新做法和有益经验, 为学习教育提供参考、指导;邀请专家开展辅导性报告、讲座等, 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供支持。

2三个防止

2.1防止流于形式

“两学一做”不是一次活动, 要抓在平常、融入经常, 防止形式化、空泛化、走过场, 防止“两张皮”。始终坚持学与做的统一, 把提高觉悟落实到做上, 落实到岗位职责上, 落实到本职工中, 最终落实到学校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上。

2.2防止成为负担

切实解决好学习教育与教职工业务工作、学生学业之间的矛盾。要通过周密安排、精心组织, 以及好的学习方式和手段凝聚党员自觉参与、主动参与, 特别要发挥好党支部的主体作用, 凸显组织生活的功能, 落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 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确保取得实效。

2.3防止目标虚化

通过学习教育, 集中解决几个突出问题, 引导党员学做互进、知行合一, 以党员队伍新形象新气象引领学校事业发展上新水平。同时在解决突出问题上, 持续用力, 久久为功, 总结好经验好做法, 将其固化下来, 作为党内学习教育的有效方式传承下去。

3两个下功夫

3.1在落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上下功夫

严格执行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 强化理论武装加强思想统一。以组织生活为载体, 严格党内生活, 落实“三会一课”、党性分析、党员民主评议等制度, 发挥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主动性, 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让广大党员在严肃的党内生活中受到教育。

3.2在解决突出问题, 做合格党员上下功夫

“两学一做”学是基础, 做是关键, 要害在解决问题, 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做讲政治、有信念, 讲规矩、有纪律, 讲道德、有品行, 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通过学习教育, 解决师德师风不强、学术道德失范, 对党理论、思想、情感认同不够等问题, 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引领师生党员爱党忧党护党为党, 敬业修德、奉献社会, 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 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N].人民日报, 2016-02-29 (6) .

篇4: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

第一,要善于积累素材。在叙事研究中,所谓“素材”,也就是承载了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经验。素材的积累,需要教师多体验、多感悟,需要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增加自己的经验和体验。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中小学教师也需要积极对教育实践进行变革,用新的行动去尝试完成教育的过程,在不断变革中教师会经历常规教学中所不曾经历的故事,而这些在变革中发生的故事,往往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第二,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是教育研究的前提,叙事研究也必须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阐述和诠释。因此,素材的积累只是一个基础,要真正开展研究,需要对经验和故事进行“发酵”,体会其中蕴涵的教育问题,并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提炼,深入理解该故事中蕴涵的问题体现了怎样的研究价值。

第三,要善于表达。表达是使故事中的教育意义外显的基本途径。为了剖析故事的教育意义,需要对故事进行“深度描写”,这样才能揭示矛盾发展的过程。这需要研究者要紧紧抓住研究的问题,微言大义,阐发教育意义和观点;同时,在写作风格上要用词鲜活、行文活泼、叙述有吸引力。

第四,要善于揭示故事中深藏的教育意义。意义性是叙事研究的本质属性,叙事研究依赖于故事,但故事本身并不是最终的追求,那些真实可感的、鲜活的故事只不过是教育意义皮在身上的一件漂亮的外衣,叙事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为讲故事而进行叙事,而是在于故事背后的意义。这意味着故事必须体现研究者的思考和理解,反映其教育价值观和教学哲学。

——摘自:宋时春《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0期

篇5: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

一、理由

在2014年9月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更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经济发展“双引擎”,一个是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另一个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这将是2015年全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的政策指向,也是各级政府努力的目标。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五四青年节给清华创客的公开信中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

创新精神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政府施政,群众创业,乃至学校教育的研究方向。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如何让目前的应试教育变成以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为基础的未来学习模式? 这在目前的中国教育系统所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学校对于创新能力的理解不足,学校师资力量的限制,传统教育乃至家长的压力等原因。导致创新培训流于口号和表面文章。往往只是通过采购一些相应硬件,请业余团队讲一两次课程。或者组织一下活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些所谓创新的作品。而这种一次性,快餐式的培训、活动无法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学生,家长又回归到传统教育的基础知识学习中。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现有教育培训时间和资源严重不足

1、时间不足。目前学校安排给学生创新,创客教育的时间一般为一至两次基础培训。算上创客节等活动及展示的的时间仍然只局限于表面文章。学生并未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在完成繁重的传统教育课程内容后投入到创新培养中去。

2、资源不足。现有的学校并未有配备足够用于创新课程的教室或相应的教学教具。即便个别学校在实验室中配置的少数的3D打印机等设备但未能作为日常教具让学生经常使用。太少的配置导致相应设备作为矜贵的摆设尘封在角落,仅在少数时间打开一两次作为演示。

3、教案资源不足。相应的创新课程并非只是一两次的基础培训就能够完成,而是一整套的教学方案,需由相应经验的团队组织编写,并作为日常课程安排在正式教学教案中。这在源头对于教程编写者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教育体系不兼容

1、考试制度未能将创新能力作为学生的基本能力进行考核。传统教育的应试制需要学生学习大量的基础知识,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后集中考试测试学习成果。而对于创新,创造力由于过于抽象,现有制度无法兼容这种主观性的成绩,这将导致所涉及的课程无法被学生重视,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创造的欲望。即使开设课程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家长对于创造力的了解不足,由于无法数字化衡量,会导致家长不会对学生要求学习相应的内容,而积极驱使学生学习传统教育课程的内容。最终导致即使部分学生有兴趣学习而迫于家长压力无法专心完成创客教育的课程要求。

(三)师资力量薄弱

1、由于“万众创新”的政策方向仅在本届政府报告中开始提出,教师未能实现思维转化,现有师范课程也未对教师如何开展创客教育进行培训。教师更加无法将创新的理念灌输给学生。

2、相应教程教案不足。对于创新的培养,美国也只是近几年开始提出,并还在摸索阶段。在没有成熟经验参考的情况下对教程教案的编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按传统教育思路编写,必将走回传统应试教育的老路。无法实现质的改变。

二、期望

首先申明是“创新”教育?我认为这是一种回归人类最最原始的边玩边学的学习体验。融合了: 学习动机,学习情景,知识点,团队协作,制作制作原型,及时反馈,失败乃成功之母等教学原理于一体的学习形式。学生在一个指定的情景中,为了特定的目标完成自我学习知识点,团队讨论实现计划,分工合作制作原型,实验反馈结果,重新制作原型直至完成的一个整体过程。最终目标为解决情景中设置的问题。而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作为知识点,提供相应的专业知识,其余所有过程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只有在这样没有束缚的情况下,人类本能的创造力才能够充分发挥。这是有别于传统教育的被动接受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

这个过程需要一个相对长而稳定的时间和宽松的教学环境才能实现。

三、建议

(一)高度重视创新教育,创客培训事业

1、在政府市政报告中,建议将创新教育,创客培训作为教学重点项目提出,将实现创客培训作为学校的考核指标之一,让学校自上而下推动创新学习的氛围,并保证相应资源能够确保教师学生能够专心致力于创新教育的目标中。

2、要求学校每周必须安排足够时间进行创新教育,并确保学生能够在此时间中不受干扰的完成创新学习所需要所有条件。

3、建议每所学校集体采购足够分配给每班的教具如3D打印机,电子制作工具,电脑等,由学校集中采购并分配至每班,让学生随时都能使用这些工具完成学习。

4、向有相应经验的创客团队提出编写创客培训的教学教案要求。让创客的经验可以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创新团队的身上直接吸收他们的想法和经验。

(二)将创新教育,创客培训纳入教育系统

1、制定出一套能够兼容现有教育系统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这将让创新能力变成和数理化,语文,英语同等重要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及家长认真对待并努力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同时能让有此潜能的学生可以浮出水面。

(三)培养相应师资力量

1、吸收国内外现有的成功经验,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吸收转化成自主的教育方法对现有老师进行创新教育。

篇6: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

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使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一开始就能够科学化地进行,为了认真总结经验重视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各种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必要开展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科研。同时,由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它与一般的学科教育课程教育不同,其成果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心理学的名词和定义,而主要表现在接受教育后,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水平的发展程度。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其质的提高,有赖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指导。现就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建议。

1、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因此,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2、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障碍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初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并重,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今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会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例如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正规计划中,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创造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减少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要构建完善的指导网络,善于发挥多方力量。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指导,就得让班主任、任课老师、教务处去做。一些造成行为失范的心理问题的指导让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处去解决。从我们的实践来看,最重要的一方力量是班主任,许多指导工作靠他们去做。

5.要善于区分问题学生的类别。有些学生的问题的成因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而有些问题学生是因为他的道德水平低下引 起的。对于道德因素引起的问题学生,我们对他进行心理指导往往徒劳无功的。要由政教部门去解决。

6.要积极地为指导对象创设成功的体验。特别是在矫治、预防层面的学生,其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反复的失败形成的(如学习困惑),成功的体验不仅可以减弱乃至消除其心理困扰,而且有利于其恢复自信心,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同时,许多良好心理素质(除耐挫素质等外)的形成也很需要成功的体验,以此来不断强化,使良好心理品质尽快形成。

篇7: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交通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公路的信息化、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对职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公路职工队伍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公路服务质量的好坏,也影响着服务水平的高低。对于公路部门而言,要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持之以恒地推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结合公路部门当前面临的形势,分析目前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18-0139-01

一、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1.提高职工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最直接的有效途径是职工教育培训。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加强学习才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所谓不进则退,职工教育培训能有效防止技能退化,能丰富专业技术知识,还能增强职工的业务能力,不断发挥职工的潜在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推动公路行业的科学发展。

2.培养一支团结协作、技术娴熟的大团队,以及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专业公路职工队伍,都需要优质且专业的职工教育培训。

3.开展职工教育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局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实施十九大“交通强国”战略,推动公路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目前公路部门职工总体情况。笔者仅以三明市公路局为例,全局在编在岗共895人,从年龄结构上看,管理人员为54人,45周岁以上达38人;专业技术人员为249人,45周岁以上达77人;工勤人员658人,40周岁以上达617人;从学历结构上看,全局研究生仅10名,本科生192名(多数为非全日制本科生);从职称等级上看,高级职称59名,中级职称163名,技师21名。以上数据可看出,全局职工队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高学历人才、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等问题。

2.职工自身缺乏学习主动性,认为“培训是单位的事”“培不培训都一个样”,特别是平时工作比较忙的员工更是逃避培训。同时,单位领导重视不够,认为职工教育投资较多,周期较长,成本较高,见效较慢,因此严控教育经费。

3.职工教育培训深度广度不够,培训内容固定,培训方式单一,不注重培训效果,存在培训走形式、走过场的情况。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策和建议

1.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增强职工的培训意识。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职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职工教育工作列入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以主要领导带头学来引导广大职工更新观念,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职工切身感受到,教育培训的最大受益者是职工本身,而非单位、领导或是教育培训工作者。

2.优化职工教育方式,增强培训实效性。(1)按需施教,因才施教。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向职工广泛征询对教育培训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岗位工作实际,把职工普遍最想了解、最想提升的学习项目列为培训的重点,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工作需求。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根据每年的中心工作合理设置教育培训内容,调整培训形式,增强吸引力。对公路部门而言,可以多开展与工作联系较紧密的公路养护、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或是一些应急指挥等较高的管理层次知识的培训。(2)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载体。突破以往?工教育方式,采用现场实践、利用经验分享的形式开展培训。如培训内容属于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可以采取现场实践的方式,针对工作中遇到的症结面对面地进行剖析,使职工更直观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对于新闻采写等方面的培训,则可以通过实地采风、经验交流、结成互助小组的方式开展,增强培训的互动性,寓教于乐。(3)利用网络平台,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力推广网络继续教育,通过与软件开发机构合作,开发设计符合公路行业实际的网络教育课程,运用网络化管理,建立职工教育培训网络课堂。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加快职工知识更新速度,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提升职工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3.加强职工教育的内容。(1)加强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培训。根据公路发展和领导干部的岗位要求,组织开展企业管理、项目管理、施工管理、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等多方面的专项业务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2)加强公路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开展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重大会议专题学习等活动,切实提高全体干部职工政治理论水平。(3)加强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职业技能的培训。一是结合行业特点,开展以提高专技人员政治理论、业务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继续教育。二是通过岗位培训、传帮带、技术比武和岗位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与公路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竞赛,抓好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的技工、技师和复合型技术工人。三是抓好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对新接收的毕业生及其他新进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4)加强学历和执业证书教育培训。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学历提升教育,不断改善和提高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层次。正确引导职工参加多技能、多证书的储备教育,达到一岗多能、一人多证,以适应岗位转换的需要。

4.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健全激励机制。(1)制订职工教育的长期工作计划,重视职工培训后期管理工作,使得职工在接受培训后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真正达到实效。(2)建立健全职工教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各项制度、规定和办法,将职工的教育培训、岗位资格和等级认证,与福利、待遇和选拔干部、人员调配紧密结合起来,与上岗、转岗、职务聘用、职称评聘、工资奖励紧密挂钩,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职教工作运行机制。从而实现用机制调动职工自觉学技术、钻业务、练技能的积极性,变压力为动力,使教育工作真正成为单位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职工成长的自身需要。

四、结语

篇8: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

一、重点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国外学者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与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可以得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 1) 心理特征与实际年龄相符合; ( 2) 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 3) 乐于学习; ( 4) 很好地与人相处; ( 5) 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 ( 6) 有稳定并愉快的心情。正常情况下, 心理不存在问题的学生应当能够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欣然接受, 情绪稳定的处于乐观的状态中, 对待荣誉和困难都能做到正确的对待, 对学习有端正的态度。

而重点中学的学生心理异常一般表现为: ( 1) 高傲心理。由于考入了重点中学, 觉得自己学习好, 所以他们有一种优越感, 认为自己是可以凌驾与别的同学之上的, 对于其他同学的正常行为常常会横加干涉, 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做出的错事却不以为然。 ( 2) 焦虑心理。重点中学学生在高中之前都学习成绩优异, 老师对他们也非常重视, 经常会委任各种职位给他们, 但是重点高中让学习好的同学都聚集到了一起, 想要在这些人中拔尖还是比较困难的, 且重点高中课程难度较普通高中来说更大一些, 有人能当第一名就肯定有人是最后一名, 在产生了这种落差之后, 如果学生自身不能很好地调节心态, 就会引起自己内心的紧张不安, 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引起焦虑等心理疾病。 ( 3) 失落心理。重点中学全体学生在过去都是班上老师关注的重点, 到高中之后, 老师对他们的关注肯定不如之前, 所有的学生都很优秀, 如果这时候他们不能通过学习引起老师的注意那么就会在另一方面做出能吸引老师视线的举动, 如在课堂上故意打断老师的讲话。 ( 4) 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中学生中十分普遍, 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想要摆脱家长对他们的掌控, 就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意见甚至故意做出完全相反的举动, 来表达他们的抗议。 ( 5) 嫉妒心理。嫉妒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自信、心眼小。在同学们进入重点高中后, 对于不同的老师及同学, 产生的学习成果与以前相比会有所不同, 有的同学学习进步有的同学却退步了, 若退步的同学不能做到正视成绩退步这件事情, 而是陷入了对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对进步同学的不满情绪中, 就会产生对其他人的嫉妒心理, 没事找事、处处跟别的同学作对, 做出各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二、如何开展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 一) 转变教学观念

学校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对于心理问题要有科学的认识, 不要把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同学个人品质对等。充分认识到青春期内中学生的具体状况, 根据其年龄的发展状况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给予学生足够的包容与理解, 正确认识心理辅导的具体作用, 并对其具体实施提供便利。

( 二)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让学生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 并能适应各种不同生活、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 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尤其是进入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在从前, 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比对其他同学更好一点, 并且老师只会大都注重学习成绩, 对其个人品质并没有过多的在意, 在升入高中之后, 可能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识, 认为自己的每一个方面都优秀,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 同学或老师对其善意的提醒会被认为是对其有意见, 长此以往便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教会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各种各样的优秀品质, 让同学学会情绪的调节, 正视现实。对于学生的评价要中肯, 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要讲明缺点, 并鼓励学生努力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 三) 指导学习方法减轻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来源, 高中课程与初中相比, 难度增加、数量增加, 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 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吃力并且学习效率不高, 重点高中尤其如此。所以老师要适时开展对改进学习方法的指导, 且新课改后, 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全面的素质教育上, 提倡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所以课后作业等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 不一定非要采用题海战术, 让学生无休止地解题, 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

( 四) 实行多元立体化的心理辅导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 只有学校开展工作是很难取得成效的, 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氛围也要得到改变。在校老师辅导, 回家之后父母也应当进行辅导。中学生的心理是十分敏感的, 重点中学学生更甚。父母此时需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但不能只问其成绩, 还要问在学校与同学的相处等, 对其进行鼓励, 并向其说明不仅要努力学习, 优秀的品质也是必须具备的。而社会需要改变对差生的偏见, 不能一切以成绩为基准, 成绩固然重要, 但是好的个人品质更是难能可贵的。

三、结束语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特别是在重点中学, 学生面临的压力巨大。但是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洪水猛兽, 只要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程度上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对同学进行正确的引导, 缓解其心理压力, 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 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做到及时发现, 尽早解决。

摘要:为实现新课改形势下重点中学学生的身心和谐、共同发展以及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最终目标, 在心理健康领域做出了有益探索, 探究如何利用多元化及立体的心理辅导手段解决重点高中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梁烨, 吴劲东, 柯文英.某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2) .

篇9: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

关键词:基层部队;学习教育;问题;措施

一、学习教育缺乏吸引力

当前基层部队在学习教育上大多呈现出以下几种不好的现象,致使学习教育缺乏吸引力:一是对学习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认同不够,无论是平时组织的理论学习,还是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强调“我讲你听”“我念你记”式的单向模式,互动少、交流少、研讨少,效果差;二是政治教育中授课者变教育为提要求,使教育变了味,让听教育更像是听念经、听紧箍咒,心生抵触;三是教育授课中往往充满过多的理论说教,接地气的阐述剖析不足,对受教育者能否完全听得懂考虑不够、甚至不愿考虑。这些现象甚至造成了官兵 “正面教育不听,反面教育不信”的教育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学习教育效果的取得。分析这些问题,既有能力上的不到位,也有认识上的偏差,还有就是学习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身懒心懒,在做准备工作上不积极、有欠账。措施建议:一是教育者要真正深入受教育者群体,花更多的时间用于读懂他们的思想,走下“思想高地”,多听听受教育者的心声,了解官兵的口味,对照官兵的口味更具针对性的备课授课;二是教育中要更好的做好情景设计和理论观点的分解细化,将情景设计的着眼点放在持续激发官兵的听课兴趣上,将理论观点分解细化的目的放在充分考虑官兵一点一点接受小观点、最终理解大观点上,增加官兵在教育中的精神投入程度和接受程度;三是更好的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官兵走上讲台,让每名官兵围绕学习教育的主题,从他们不同的社会经历和理解角度对主题进行解读,并适时引导,这样,一方面能让学习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鲜活和接地气,更能增强官兵的直观感受,另一方面也能让学习教育实施者(主体是政治干部)从单纯的学习教育实施者真正转变为学习教育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更好地实现群众性的学习教育。

二、学习教育对象“一锅煮”

我们常讲要分层教育,但从工作开展的实际来看,受限于教育时间和教育者的精力,基层部队在真正实施分层教育上是有不少差距的,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对学习教育的期盼和需求。另外,每年送走老兵换新兵,似乎“一年”就是部队工作的周期,基层部队的学习教育往往也陷入“年轮”——年年轮着来,今年的教案明年继续用,年而复始少有创新前进,这就让一些官兵在接受学习教育上就像是留级生,而且一留就是好几级,同样的教育经历过很多次、很多年,难免会有反感情绪产生,在接受上出现懈怠。措施建议:一方面,要更多的创造条件增加分层教育的比重,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经常讲、反复讲的教育,可通过选拔或指定部分官兵,特别是士官,备课授课,既促使他们对这些课进行新的、更深入的思考,也可以让其他同志从战友的解读中看到自身在对问题解读中的优长或差距,激发他们更为主动地研究学习教育和投入学习教育。

三、学习教育检查形式化

一些基层部队在进行学习教育检查,特别是在迎接上级检查学习教育情况时,仍习惯于列摆教育方案计划、教育考勤表、个人学习体会、教育笔记本、配套活动佐证资料,等等,统一封面、统一格式、统一纸张,很系统,很规范,很好看。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学习教育不是给人看的,学习教育的效果应该体现在思想上、素质上,而不是体现在资料本子上,我们如果把准备和检查资料本子的精力用在学习教育的实施和指导上,学习教育的效果一定会大有提高民,且会更好地落在实处。措施建议:在学习教育的检查上,要切实改变检查形式,可通过随机抽问、理论考核、考察官兵思想觉悟、精神面貌、察看单位建设情况等综合方式全面衡量人员学习教育的实效;各级也要进一步引导基层树立正确的迎检观,破除迎检上的形式主义。

四、学习教育方式单一化

在这一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表现的尤为明显。当前,备课、授课、讨论、开展配合活动的一个过程似乎就代表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纲》明确列出了13种教育方法,“课堂教育灌输”只是其中的1/13。有位教育者说过:“遇到问题想不通,不如走到烈士陵园三分钟。”做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这句话中清醒地认识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绝对不只在课堂,它有着很多的方式方法,也有着很多、很广阔的场所,我们要更为开阔地开展教育。措施建议:可以更多的走出教室,抛开教案,设计、选择多样的教育场景和应用更为直观的教育方式,更为直接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灵洗礼和升华思想;可以多与地方协调,比如与共建的地方单位协调,更好地利用驻地资源、周边资源开展现地教育;打牢学习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观念,善于发现问题和时机,随时随地引导人员学习,开展随机教育。

五、学习教育成了万能膏药

上一篇:捐款救助新闻下一篇:重症护理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