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2024-05-11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精选6篇)

篇1: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作者 | 溪颜

开头提到历史学习在于基础的掌握,那么历史的学习第一要回归于课本的基础学习。也就是我们要注重课本基础知识,在复习的时候,先从课本开始,对整本教材进行一个基础性的掌握,把知识点细化,特别是课堂上老师着重讲的知识点。对基础进行了掌握后,就要进行有选择性重点复习。

第二个方法就是我们要多读多背。这个方法要花的就是时间和精力,不需要任何太技巧性的东西,只要学会读熟和背熟就行。读的就是我们做题中遇到的重点考点以及基础性的知识点,背的就是老师平时总结的重点和自己笔记上的重点。

读背之后,就要学会在大题以及选择题中运用,通过做题总结,学会如何将背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做题中。

第三个方法就是整理历史笔记,归纳总结做题思维。历史笔记是很重要的复习工具,我们一定要看重。在复习之前,一定要对笔记进行一个有序整理。整理的时候将知识点分专题、分类,学会添补和删减,形成一个整体知识笔记本。添补的是重点和技巧,删掉的是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归纳总结什么呢?总结笔记的考点及思路。只有抓住考点,才能实质性提高分数。抓考点就从笔记中的归纳而来,加上平时的习题练习而得。思路归纳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一步非常关键,总结一定要耐心和细心。

篇2: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南宋时期。

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1)水稻跃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

2)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经济作物的种植很普遍;

4)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5)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了“机户”;

6)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7)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

1)背景: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2)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

3)表现: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贸易的“番市”。

4)大宗贸易商品:香料、丝织品和瓷器。

5)路线: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篇3: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一、学情分析

世界古代史, 尤其是政治制度与法律史, 对高中学生特别陌生。在学生上课时短暂预习的基础上, 通过师生探究合作、案例分析的方式落实教学目标。在授课中, 运用比较多的虚拟场景, 再现情景, 烘托氛围, 最大限度地再现历史,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高一学生而言, 学生的思维较活跃, 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 初中历史知识与高中新课改的内容不怎么衔接, 所以这一届学生原有的历史基础十分薄弱,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

在高一教学过程中, 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二、教学思路

从三个方面来设计:

1.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是出发点———关于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 课标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来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恰当地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2.如何让学生接受陌生、生涩的知识是关键点———既要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又要让课程活起来, 对教学者来讲是个极大的挑战。

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落脚点———教学设计的最终要学生的掌握程度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因此上课所设计的问题很重要。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从导入新课入手, 引起学生兴趣。

然后引用了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理解雅典的民主政治。最后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雅典民主政治知识框架达到落实教学三维目标的目的。

为升华学习本课的意义, 拓展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应用, 做到学以致用, 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以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雅典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讲课, 我深有感触, 在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以情景创设来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 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融入历史时空中去观察思考,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宽松的课堂氛围、适时的激励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 完善学生的人格,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能形成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激活学生的灵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积极思考, 勇于发表不同意见,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学习历史的气氛。

(三) 学生参与, 动态学习, 乐在其中

现代课堂观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教材承载着的知识, 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因此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学生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课程理念。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 才能领略知识的奥秘, 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 关注社会生活,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激发探究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 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 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 从时间到空间都很陌生, 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难度。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 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 在上课时, 要努力将历史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 以扣住学生的心弦,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面对新课程改革, 我们原来的知识和理念, 已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唯有不断学习, 不断补充新鲜营养, 不断更新我们的观念, 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通过学习将课堂教学科学化, 教师只有在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氛围中下功夫,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热烈沸腾、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篇4: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关键词:高一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一、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教学有效性的评价

教学的有效性指投入一定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效性可以通过学生的进步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的投入或者教学方式的改进为评价标准的,而是以学生的进步以及学生学到的知识为标准。教学的有效性注重的是学生的进步,当然学生的进步是与教师的教学分不开的。但是如果学生没有进步,教师教得再好、再用功再努力,对于教学的有效性来说都是效果甚微。所以说教师如果想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通过自己的授课,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知识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并且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得到切实的提高,这样才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所以说,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键还得看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进步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最好的证明。

二、当前高一历史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在现在的大的环境下,提高应试成绩还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最常见的状况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索然无味。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不管学生接受与否以及对传授的知识的接受程度,导致课堂效率较低。同时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是将知识机械的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并不好。加之历史课程本身具有枯燥性,需要学生记住大量的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等等,容易给学生带来抵触情绪,致使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新课改要求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完成。虽然当前高中教学还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为主要目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教学目标迟早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的教学目标的提出,应试型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新的教育目的。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要对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三、提高高一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教师转变授课方式

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放弃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要积极地提高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有着很大的影响。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将更多地学生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并且学生通过课堂氛围的调节,可以精神焕发,思维比较活跃。并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地与学生展开互动,启发学生。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的过程,有效地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

2.生动的教学语言

据统计,学生对于讲课富有激情的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相对较好,这就说明教师如果想加强课堂的有效性,就要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运用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较好地掌握课堂语言可以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讲授的比较生动活泼,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与探索,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对于没有兴趣的人来说确实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对于对历史有兴趣的人来说,历史课堂教学就像听故事那么美妙。历史教学要充分的培养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如,记尾数相同的事件,以“9”为例,1689美国颁布《权利法案》、1789法国爆发大革命、1919中国五四运动、1929资义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49新中国诞生,不胜枚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思考问题或者讲授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历史事件来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度的增加,可以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新课改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培养新型的有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进行探索与总结,或者给学生留置一些趣味性相对较高的课后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自主探究完成。

总之,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要把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2]余志兵.新课改需要教学新思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6.

[3]姚焕成.问题探讨:思维的永恒动力:例说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5).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第36中学校)

篇5: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早期西学东渐的重要史实:

1)耶稣会士在传播神学的同时,也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

2)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3)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系统介绍了西方算数的笔算法;

4)利玛窦曾绘制多种世界地图,最著名的是《坤舆万国全图》;

5)水利技术专著《泰西水法》;

篇6:高一历史上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6分)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 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4分)你是否同意“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结合所学说明理由。(5分)

材料三 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再往后的一百年。”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3)材料三中,章开沅先生为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提供什么新视角?

27.(18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1)依据材料一,分析雍正帝实行“改土 归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边疆政策的特点。(6分)

材料二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6分)

材料三 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 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

(3)依据材料三,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4分)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2分)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他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以上材料均选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 料二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 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4分)

上一篇:应用开方式教学模式下一篇: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