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5-21

《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圈一圈,填一填

师:萝卜的数量之间有倍数关系,不同颜色的圆的数量之间是不是也有倍数关系呢?(出示课本50页做一做的第一题)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否有倍数关系呢?(生:圈一圈)

师:哦,圈一圈到是个好方法。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50页,看到做一做的第一题,赶快在上面圈一圈,填一填。(生:圈、填)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你的作业?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看这位同学做对了吗?(生:对了)你们的做法跟他一样的请举手。

师:请放下。真不错,大家都做对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的圆,除了我们刚才找到的倍数关系,你还能发现谁和谁之间也有倍数关系?

生:深蓝色的圆是橘黄色圆的2倍。因为把9个橘黄色的圆看成一份,深蓝色的有这样的2份,就是2个9个,所以深蓝色的圆是橘黄色圆的2倍。

2、摆一摆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能通过圈一圈找到图形中的倍数的关系。先在请你们将书本合上放边上。你们想自己动手摆一摆这种倍数关系吗?(生:想)

师:先要听清老师的要求。

第一行:摆3根小棒。

第二行:摆小棒,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2倍。

师:你们都听清楚了吗?(生:听清楚了)那就请你们轻轻的拿出小棒,来摆一摆吧。

师:谁想上老师这来摆摆看。(生)你们摆得跟他一样吗?

师:真好!这种摆法可以很快的看出自己摆的对不对。第二行摆了几根小棒。(生:6根。)

师:你们是怎么算的呢?(生:2×3=6根)

师:同学们,如果我把第二行的小棒改为第二行的小棒是第一行的3倍,这该怎样摆?共摆几根?(口答)6倍呢?(口答)

【评析: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形式的动手操作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和已学的“几个几”知识联系起来,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自我经历,体验了倍的建立过程,进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画一画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不用摆也能知道第二行摆几根。兔妈妈遇到难题了,它想画一些△和○来装扮房子,但不知道要画多少个?你能帮帮他吗?(能)请看清楚要求:

第一行:画任意个数的△;

第二行 :画○,○的个数是△的3倍。

(看清要求了吗?有疑问吗?)

师:好,拿出练习本,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请同学判断画对了吗?)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几位同学画的作品,我们一起看看吧。

师:这位同学画了几个△。(生)画了几个○呢(生),他画对了吗(生判断)再来看这位同学,他画了几个△画了几个△。(生)画了几个○呢(生),他画对了吗(生判断)我们最后来看一个,他画了几个三角形,有画了几个○呢(生)他画对了吗?(生)

师 :奇怪了,他们画的圆形和三角形的个数都不一样,可是他们都对,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画的都满足○的个数都是△的3倍。

师:可见要确定○的个数,首先要确定△的个数。哎!如果我画了6个△,你能猜出我画了几个○吗?(生:18个。)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生:6×3=18)

生:6×3=18

师:哦!你都会列式计算了,真了不起!

(四)课堂小结

师:兔妈妈让我谢谢大家帮它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倍”,对于他,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要先确定1份数,再来确定有几个这样的一份数,就是它的几倍;用圈一圈的方法找到倍数等等。

师:老师真诚的祝贺大家成功的进入倍的世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倍的知识。下课。

篇2:《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51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出示大扫除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请用完整语言表达出来。

生:我知道的数学信息是: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问题是:擦桌椅的认识是扫地人数的几倍?

师:这是关于“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

二、动手操作。

要求:独立完成,可以用画圈的方式表示出擦桌椅和扫地学生的数量关,再小组交流想法。集体汇报:

生1:我用画图的方法。

已知信息:擦桌椅的有12人,用圆圈表示;扫地的有4人,用△表示。擦桌椅的人数:12个圆圈 扫地的人数:△△△△

以扫地的4人标准,擦桌椅的人数有3个4人,所以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生2:我用算式的方法:12÷4=3。因为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擦桌椅的人数里面包含了几个扫地的人数,也就是求12里面包含了几个4,所以用除法。追问:算式12÷4=3中,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师:老师有疑问了,能不能说扫地的人数是擦桌椅人数的3倍?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扫地的是4人,擦桌椅的12人中有3个4人,所以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教师补充:从图中得知:以扫地的4人为1份,称为1倍数;擦桌椅的人数有这样的3个4人,就是3份,也就是3倍。所以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这里的倍不是单位名称,而是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所以结果中不写“倍”。

师:一个同学用了画图的方式,另一个同学用了除法意义的方式求倍数,你们懂了吗?谁来再说说你的理解。

练习:独立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2题:

台灯每台49元,台历每本7元,台灯的价钱是台历的几倍?

生1:49÷7=7,看台灯的价钱49元里面有几个7元,所以用除法。师:你是以谁为标准来做1倍数的? 生:以台灯的价钱7元为1倍数。

师:那么,台灯的价钱就是多倍数了。对比观察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运用,拓展练习。

1、填空。

(1)24里面有()个8,,24是8的()倍。(2)30里面有()个6,30是6的()倍。学生口答。

2、小明家养了18只鸡,还养了6只鹅,3只鸭。(1)小鸡的只数是鸭子的几倍?(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写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四、课堂总结

篇3:《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片段]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 小动物们纷纷来到野外快乐地游玩。你看, 谁来啦? (课件出示情境图:6只小鸭, 2只松鼠) 谁来说一说, 小鸭和松鼠一共有几只?小鸭和松鼠哪个多?多几只?

生1:小鸭比松鼠多4只。

生2:松鼠比小鸭少4只。

师:小鸭的只数与松鼠的只数除了比多比少外, 还有一种比法, 有人知道吗?

生3:老师, 我知道。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此话一出, 班里一下变得特别安静, 这与事先预设的完全不同。不知道这位学生是如何理解的, 何不让他分析一下。于是, 我马上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师:谁能听懂他的意思? (学生摇头) 看来, 我们得先认识一下“倍”这个新朋友。

我板书“倍的认识”, 然后问学生知道关于“倍”的哪些知识。

生3: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把同样多的圈起来就表示3倍。

师:你能上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3:2只松鼠就是2个白圈, 6只小鸭就是6个黑圈。

松鼠:○○

小鸭:●●●●●●

生4:松鼠是1个2只, 小鸭是3个2只, 就说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师:谁能把上面的图重新画一画, 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3倍。

一生上台。

松鼠:○○

小鸭:●●●●●●

师:看到小鸭、松鼠玩得这么开心, 小猴也来了。 (出示了3只小猴) 你能找到新的倍数关系吗?

生1: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

师:谁知道为什么?

生2:因为小猴是1个3只, 小鸭是2个3只, 所以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师:谁能画出图形表示?

生4:小猴:○○○

小鸭:●●●●●●

师:谁会用“因为……所以……”把两句话连起来说。

生:因为小猴是1个3只, 小鸭的只数里面有2个3只, 所以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

思考: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 整个过程教师花时不多, 但学生学得充实快乐, 比按照原先预设的流程教学效果好得多。也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反思课堂教学, 我认为, 作为教师在利用“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时, 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是基础

数学新课标指出, 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 可以是教师提供, 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 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教师应本着“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的理念, 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线索进行合理设计。我先自制一张只显示两种动物 (6只小鸭, 2只松鼠) 的情境图, 在原有知识 (比多、比少) 的基础上, 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倍”的认识。在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快乐时, 顺其自然出示了3只小猴, 再出示8只小鸡……, 通过两次训练, 学生对“倍”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

二、“充分利用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是关键

“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怎样把它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教学伊始, 我以小动物郊游引出6只小鸭和2只松鼠, 通过谈话切入主题“小鸭和松鼠可以怎样比?”根据已有基础, 学生自然地给它们比多比少, 那还有什么比法呢?正当教师准备出现“倍”的知识时, 一个学生说出“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如平静的水面泛起一阵阵涟漪。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资源?我以此打开突破口, 果断地把主动权抛给了学生。正是由于这一“放”, 带来了一系列的精彩。

三、“关注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保证

好的数学教师善于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 一个平等的对话环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 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 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时而充当听众, 时而充当朋友, 时而充当长者, 引导学生去倾听、交流、探索。同时, 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 在预设中生成, 在生成中变化,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4:“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例1、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一中部分题。

教材与学情分析:

“倍”是小学数学里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分数、比例、一次函数的基础。修订后的本册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表内乘、除法教学单元中关于“整数倍”的内容在本单元集中编排。教材中的例1,即通过对萝卜的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再通过比较小棒、圆片等大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感受倍的本质特征。

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虽储备了乘法、除法的意义和“几个几”等知识,但“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学习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将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直观化。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倍的直观模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法学法:教法采用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游戏激趣法,学法采用自主探究法、类比迁移法、合作交流法、直观操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圆片、小棒、三角形等学具。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准备带你们去数学王国里玩一玩,但是有个要求,只有正确完成下面这个游戏,数学王国的大门才会敞开。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师:这是一个拍手的游戏。你们拍2下,我拍3个2下。请大家注意老师是怎么拍的。

师:拍的时候要每两下停顿一会儿。

师:我拍3下,你们拍2个3下。

师:你们拍4下,我拍3个4下。

师:我拍5下,你们拍3个5下。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棒!这有节奏的拍手声把数学王国的大门打开了,快看,几只可爱的小兔子都来迎接你们了。(课件出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做拍手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几个几”的知识,为教学新知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倍

活动一:看一看,摆一摆。

师:小兔子们今天准备过一个收获节。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中有什么,并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多少?

生:图中有6只小兔子,2根胡萝卜,6根红萝卜,10根白萝卜。

师:仔细观察红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的根数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拿出两种学具分别代表胡萝卜和红萝卜来摆一摆:第一行先摆胡萝卜2根,第二行再摆红萝卜6根。

师:你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这么摆,胡萝卜的根数和红萝卜的根数有什么关系?

生:胡萝卜2根放一起,红萝卜每两根放一起,是3个2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每两根圈一圈。)

师:胡萝卜2根,红萝卜是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这就是数学王国的新朋友——倍。(教师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师:请同桌再互相说一说胡萝卜的根数和红萝卜的根数的关系。(再指名说一说。)

活动二:摆一摆,圈一圈。

师: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再拿出两种学具分别代表胡萝卜和白萝卜来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摆能够很容易看出它们根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用学具摆。)

师:摆好的同学谁来说说是怎么摆的,能让大家很容易看出它们根数之间的关系。

生:第一行先摆胡萝卜2根,第二行摆白萝卜10根,摆的时候每两根放在一起,是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50页,在教材图中把白萝卜圈一圈。让我们一看就知道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圈好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生圈画后填空。)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圈的,白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的根数有什么关系?

生:我是把白萝卜每两根圈一圈,白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的5倍。

【设计意图:由看教师演示到学生亲自动手摆与圈画,是学生理解、内化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充分借助几何直观的手段,有助于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体会了倍的概念。】

(二)深入理解倍

师:看着自己动手种出的水灵灵的萝卜,小兔子禁不住吃掉了一根红萝卜。请同学们观察,这时白萝卜的根数和红萝卜的根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小兔子吃掉一根红萝卜,还剩5根红萝卜,白萝卜是10根,是两个5,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红萝卜的2倍。

师:这萝卜真是太好吃了,小兔子又吃掉了一根红萝卜。再请同学们观察,这时红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的根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现在是4根红萝卜,是两个2根,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和2倍。

师:小兔子们吃着自己收获的萝卜可真开心呀。不一会儿,它们又吃了两个白萝卜,这时白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的根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还剩8个白萝卜,是4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4倍。endprint

师小结:两个数进行比较,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改变标准量和比较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充分认识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时,把其中的一个量作为标准,另一个量包含有几个这个量就是它的几倍。】

三、练习巩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共同认识了数学王国的倍,它还要考一考大家,你们接受挑战吗?

1.填一填。

师:你们认真观察3种圆片的种类及数量,比较它们的倍数关系,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汇报。

2.比一比。

师:这里有两根跳绳,比一比,长跳绳的长度是短跳绳的几倍?

3.想一想,摆一摆。

师:仔细观察图,“第一行的4倍”是什么意思?拿出小棒试着摆一摆,第二行摆几个5根,一共是多少根?

生:“第一行的4倍”意思是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4倍,5的4倍就是20根。

师:如果我把第一行变为4根,那么第二行应该摆多少根?

生:第二行是16根。

4.摆一摆,说一说。

师:摆一架飞机用5根小棒,10根小棒能摆几架飞机?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生:能摆2架飞机。

师:摆4架飞机用几根小棒?请同学们再摆一摆。

生:用20根小棒。

师:有15根小棒能摆几架飞机呢?不摆小棒你能直接说出来吗。

师:摆6架飞机用多少根小棒呢?

【设计意图:共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梯度练习,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倍的本质,感受比的“标准量”的重要。两道变式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构造出有倍数关系的数学问题,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为后面的知识学习做铺垫。】

四、拓展提升

师: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今天学习的倍吗?

生:爸爸的体重是我的体重的3倍。

生:我的文具盒的价钱是笔记本的8倍。

…………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了倍这一知识,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中数据之间的倍数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质疑总结

师:下课铃快要响了,数学王国也要关门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在学习中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现在老师要表扬本节课中表现最突出的×××和×××两名同学,现在请他们手拉手走出教室。其余同学离开教室的时候,请动脑筋想一想,怎样走,让大家一眼看出剩下的人数是他们二人的几倍。(学生纷纷两人一组手牵手快乐地离开了教室。)

【设计意图:先鼓励学生谈谈收获,并质疑问难,最后以游戏结束全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也再次加深了对倍的认识。】

反思:

“倍”这一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对于“倍”的概念的建立与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让每个学生在看、摆、圈、说等活动中,凸现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新课伊始创设了去数学王国玩一玩的情境,做对拍手游戏就可以打开数学大门。这样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复习了“几个几”,为新课做好铺垫。新课时创设了小兔子过收获节的情境,教育学生劳动最光荣。

2.注重形象思维的内化。本节课的新授部分有两个层次,初步认识倍和深入理解倍,这两个层次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所以在设计这两个层次的教学时,注重把直观形象的图形和操作活动内化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如第一层次让学生看一看主题图,摆一摆学具,圈一圈萝卜图。再如第二层次,小兔子们过收获节吃萝卜,通过变式、比较帮助小朋友们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使直观形象的萝卜图内化为对“倍”的数学思维。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与渗透。本节课中,不管是在对倍的感知和理解上,还是在倍的概念练习巩固上,都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这样的设计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篇5:《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表内乘法和除法

(二)第4课时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倍”的概念的过程。

2、初步体会“倍”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求倍数的问题。

3、在用已有生活经验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含义,学会求一个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猜谜语激趣,教师口述大象的谜面。让学生猜谜。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好吗?谜面是:耳朵像蒲扇 身子像小山。鼻子粗又长,帮人把活干。学生猜出谜底是大象。师:对!是大象。你们知道吗?

二、了解“倍”的概念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了解草地上有2头大象头小象。

课本第80页就有大象一家人观察图 你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生:2头有大象,1头小象。它们一家在草地上玩耍。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象和小象的多少关系,结合讨论,教师介绍2头大象、1头小象。就说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使学生较道观地感受“倍”的含义。

师:他们家有2头大象,1头小象,大象多。还是小象多? 生:大象多。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象比小象多这件事吗? 学生可能说:

1、大象比小象多一头。

2、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3、小象的头数是大象的一半。

第二种说法学生说不出,教师道接讲授。如果第三种说法没有出现教师不予介绍。

师:2头大象1头小象,我们可以说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教师板书:2头大象1头小象,大象头数是小象的2倍。

3、提出用“倍”来说一说自己家大人和手。小孩人数的关系,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

师:哪个同学家是3口人?请举手。谁能用“倍”来说一说你们家大人和小孩的人数关系?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三、理解“倍”的含义

1、让学生看书中的情境图,说一说

图中都有谁,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使学生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师:我们学会了用“倍”来说明三口之家大人和小孩的人数。还有许多事情也可以用“倍”来说明。请同学们看课本80页下面的图。图中有谁? 生:小兔和兔妈妈。

师:它们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 生1:它们在拔萝卜。它们拔了一些萝卜、在说话。

生2:小兔说:“我拔了3个萝卜”兔妈妈说:“我拔了6个。” 师:根据兔妈妈和小兔了拔萝卜的个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到:(1)兔妈妈拔的多,小兔拔的少。(2)兔妈妈比小兔多拔3个萝卜。

(3)兔妈妈拔的萝卜的个数等于2只小兔拔的萝卜的个数。(4)兔妈妈拔的萝卜的个数是小兔拔萝卜个数的2倍。(3)、(4)两种说法出现后,都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鼓励学生提出与兔妈妈和小兔拔的萝卜个数相关的数学问题。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问题的机会。最后教师概括兔妈妈拔了6个,小兔拔了3个,我们就说兔妈妈拔萝卜的个数是小兔拔萝卜个数的2倍。师:小兔子拔了3个萝卜,兔妈妈拔了6个萝卜,是2个

3、也就是说一个兔妈妈拔的萝卜个数等于2只小兔拔的个数,我们就说兔妈妈

拔的萝卜个数是小兔拔萝卜个数的2倍。板书: 兔妈妈6个(3+3)小兔3个兔妈妈是小兔的2倍

师:6里面有2个

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谁知道8是几的2倍10是几的2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出8是几的2倍。10是几的2倍的问题,鼓励学生回答,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鼓励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数,并说明大数是小数的2倍。

生1 :8是4的2倍,因为8里面有2个4.生2:10是5的2倍,因为10面有5个2。

师:现在。请同学们举出两个数,并说明大数是小数的2倍。学生独立思考、写数。然后交流。

4、提出“举两个数,并说明大数是小

数3倍”的要求。鼓励同桌讨论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最后。让学生写出除法算式。

师:刚才例子举得都很好。现在老师提一个比较难的要求、谁能举出两个数。并说明大数是小数的3倍。同桌可以讨论一下。同桌讨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写的数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有多种方案: 12和

4、因为12里面有3个4 所以12是4的3倍。15和

5、因为15里面有3个5

所以15是5的3倍。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举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再计算出来。学生写算式,然后交流。

四、丰富“倍”的概念

小黑板出示问题和信息图,让学生了解两种球的价钱和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师:同学们看小黑板,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生1:有两个球,篮球28元,排球7元。生2:问题是买一个篮球的钱可以买几个排球? 师:买一个篮球的钱可以买几个排球呢?想一想,并请你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式是什么?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1、买一个排球7元,买两个14元 买三个21元,买4个28元,所以买 一个足球的钱可以买4个排球。算式 是:7+7+7+7=28(元)2、4个7元是28元,买一个篮球 的钱能买4个排球,算式是:4×7=28(元)

。买一个排球7元,28元里面有个7元,就能买4个排球。算式是:}28

÷7=4 师:买一个篮球的钱,可以买几个排球,就是看28里面有几个7元。8里面有4个7元就是说篮球的价钱是排球的4倍。求篮球的价钱是排球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说,教师板书: 28÷7=4 师:下面做练一练第1题,请同学们拿出蓝色和红色花片,摆一摆再填空。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教师用小黑板呈现下面的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一行: 第二行摆10朵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倍。

师:请大家看第2题,先看图再独立解答,自己完成。师:谁来说一说你写的算式,是怎样想的? 生:算式是:8÷2 =

4、因为母鸡有8只,公鸡有2只,S里面有4个2,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4倍。

师:第3题,请同学们自己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学生先摆再计算,然后回答问题。教师再适当补充一些同样填空的练习。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看图列式计算,交流时鼓励学 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

教学反思

篇6:《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5单元 倍的认识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第8~11*题.【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和思考,使学生更加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倍.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重点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课件展示)1.填一填.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2.想一想,做一做.(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多少倍?

(2)围巾的价钱是帽子的5倍,围巾多少钱?

二、指导练习1.练习十一第8题.(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小丽和爸爸的年龄.从图中可以知道要求爸爸今年多少岁,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2)求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想一想,去年爸爸多少岁?小丽呢?怎样解答?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3)指名反馈,集体订正.2.练习十一第9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变,是指黄珠子一直是8颗,不增加也不减少.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红珠子应该有多少颗?红珠子现在有54颗,要增加几颗还是减少几颗呢?

(2)如果红珠子数量不变,是指红珠子一直是54颗,要使红珠子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黄珠子应该是几颗?你是怎么想的?现在的黄珠子是6颗,应该增加还是减少几颗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画一画,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3)小组代表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师做出评价,并进行归纳.3.练习十一第10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边讲解,边画图表示(用○代替一个细菌): 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那么再过1分钟,这2个变成了多少个?再过1分钟,仍然是1个变成2个,那现在变成了多少个呢?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和结果,师进行评定.4.练习十一第11*题.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提问:

(1)小熊有5个玉米,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熊妈妈的个数是小熊的2倍,现在小熊有几个玉米?(8个)

(2)现在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哪个数的2倍?(8的2倍)(16个)(3)求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是指熊妈妈原来的玉米个数,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才是现在这么多的玉米,那熊妈妈原来抱的玉米到底是多少个呢?

(引导学生说出16+3=19(个))

小组合作,逐步讨论该怎样解答,然后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7:认识垂直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第44页例题及第4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使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进一步认识垂直的有关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懂得数学知识(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以黑板为例,说说长方形的相对的边是什么关系?相邻的边是什么关系?

指出:平行和垂直是两种比较特殊的位置关系

2、学生在自备本上分别画一组平行线、一组互相垂直的线

同桌互相检查画法及结果

二、学习例题

1、画:请大家在自备本上沿本子的线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大约5格的地方画一个点,A点。从A点出发,向直线画线段。老师先比画,让学生想象:可以画多少条?(无数条)其中有一条最特殊,想一想,是哪条?(垂直的线)

学生画:从A点出发,先画一条垂线,再分别在垂线的两边各画另外的两条线段(共5条)

2、量:依次量出这5条线段的长度

比较量得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说给同桌听,全班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论:这条垂直的线段最短

3、教学“距离”

继续读书: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问:“距离”一说,你在前面也学过,是哪里?(把书翻到第17页)回忆什么是点到点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再看第44页,这个距离指的是点到线的距离,比一比,两个距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都是最短的)

练习第45页的第2题: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

先指名交流:你可以画几条?怎么画?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连接这两条平行线,只有这些垂直的线的长度是最短的。那谁能来试着说一 说:这垂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什么?(距离)回忆:在开始认识平行线的时候,有同学指出一种画法,可以先任意地画出一条直线,然后再在这条直线之外分别量两个2cm,再把这两个点连起来,这样得到的另一条线就和刚才的那条是平行的关系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三、练习:

1、量出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问:量的是距离,也就是要量什么?

动手画一画,量一量。交流结果。

2、看一看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照片,你知道为什么这样测量吗?

要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再组织全班的交流。

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篇8:《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第一次教学:概念在模仿中机械建构

(教师出示2只鸡和8只鸭)

师:开心牧场里养了2只鸡和8只鸭。如果把2只鸡看作一份, 那么鸭有这样的几份?

师:鸡有2只, 看作一份 (动画演示将2只鸡圈起来) , 鸭有4个2只 (动画演示每2只鸭一圈, 圈成4份) , 那么鸭的只数是鸡的4倍。

(揭题:倍的认识)

师:谁能像老师一样, 说说鸡和鸭之间的倍数关系? (指名两名学生说, 同桌互说, 再分男生、女生说, 最后全班学生说)

(教师出示2只鸡和12只鸭)

师:如果有12只鸭, 那么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倍?你能在作业纸上用刚才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 (学生汇报)

(教师出示3只鸡和12只鸭)

师:如果增加1只鸡, 现在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倍? 在作业纸上试试看。

几个环节进行得很顺利, 学生用圈一圈的方法, 都能正确地求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但是在练习环节, 问题出现了。

题目是:

很多学生将4个白萝卜, 每2个一圈, 圈成了2个圈, 对应的红萝卜也是2个一圈, 圈成了6个圈, 得出了红萝卜是白萝卜6倍的结论。

二、我的思考

学生为什么没有将4个白萝卜看成一份, 而看成2份2个呢?课后, 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问:“你为什么不把4个白萝卜看作一份, 4个一圈, 而把白萝卜2个2个地圈呢? ”

学生反问道:“刚才2只鸡和8只鸭, 还有2只鸡和12只鸭, 不都是2只一圈吗? ”

噢, 原来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倍”的含义, 没有正确地建构起 “倍”的概念。

接着我又问:“为什么3只鸡和12只鸭时, 你没有2只一圈, 却3只一圈呢? ”

学生答:“我开始也是2只一圈的, 但后来发现不可能, 12只鸭是2只鸡的6倍, 3只鸡了, 不可能还是6倍。”学生的话引起了我的反思。

1.学生的认知障碍在哪里

教学前, 我以为这个知识点很简单, 学生通过圈圈画画、数数算算应该可以轻松地学会, 没想到却出了大问题。 学生在建构“倍”的概念时, 认知障碍究竟在哪里?

通过学生的错误分析可以发现, 学生主要对“倍”这一概念中的两个核心要素没有理解, 即 “一份数”和“总数”。 只有找准了 “一份数”, 再看“总数”中有几个这样的 “一份数”, 就是这样的几倍。 看来, 要想清晰地建构“倍”的概念, 要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 让学生找准“一份数”。

2.简单的模仿能正确形成概念吗

本节课的教学中, 学生概念建构的主要手段是“模仿”, 学生出现大面积的错误就不难理解了。

教师告诉学生 “2只鸡和8只鸭”的倍数关系, 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反复记忆。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刚刚形成的肤浅认知, 寻找“2只鸡和12只鸭”的倍数关系, 学生便 “依葫芦画飘”, 画了6个圈。“3只鸡和12只鸭”的倍数, 学生在“合理性的推测”中找到了倍数。 但当学生独立解题时, 没有形成对“倍”的正确理解, 就只能机械地照搬刚才的错误经验, 还把2只看作一份。

经过反思, 我认识到:在教学中, 我把概念的建构单纯地依赖于外部作用的反复刺激, 让学生通过不断模仿来建构概念。 事实上,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都是个性化的, 它是学生思维过程的产物。唯有针对学生的认知障碍, 在不断对比中理解知识的本质, 让学生经历概念的“精致”建构过程。

我找准了本节课中学生的认知难点———“一份数”和“总数”的关系, 设计了不断对比、辨析的环节, 让学生在不断对比中深刻建构起 “倍”的概念。

三、第二次教学:概念在对比中精致建构

1.圈圈画画, 在对比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一份数”不变, “总数”变化

(教师出示2只鸡和8只鸭)

师:如果把2只鸡看作一份, 圈一圈, 那么8只鸭可以圈出这样的几份?

师总结:把2只鸡看作一份, 鸭有4个2只, 也就是这样的4份, 所以鸭的只数是鸡的4倍。

(教师出示2只鸡和12只鸭)

师: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倍? 先估计一下, 比刚才的4倍多? 还是少?

(教师出示2只鸡和8只鸭、2只鸡和12只鸭的对比图)

师:同样是2只鸡, 为什么第一题里鸭的只数是鸡的4倍? 第二题里是鸡的6倍?

生:鸡有2只, 看作一份, 鸭有几个2只, 就是鸡的几倍。

(教师出示2只鸡, 鸭是9个2只)

师:如果鸭的只数是9个2只, 那么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倍?

2.错例辨析, 在对比中突出 “倍”的意义———“总数” 不变, “一份数”变化

(教师出示3只鸡和12只鸭)

师:与上题相比, 谁的只数变了?现在, 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倍? 有两个小朋友也圈好了, 你同意哪个小朋友的圈法? (学生都同意小明的圈法)

师反问:鸭不是有6个2只, 不就是6倍吗?

生:鸡有3只, 应该把3只鸡看作一份, 鸭就3只3只地圈。

(教师出示4只鸡和12只鸭)

教师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求鸭是鸡的几倍。

(教师出示前三题的对比图)

师:鸭的总数没变, 都是12只, 要求的问题没变, 都是求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倍。但为什么有的是6倍, 有的是4倍, 有的是3倍呢?

生:鸡的只数虽然变了, 但是不管怎么变, 我们都是把它看作一份, 鸭有这样的几份, 就是几倍。

3. 变式练习, 在对比中深化“ 倍” 的内涵 ——— “ 总数” 或 “ 一份数”不确定

(教师摆出6个圆片)

师:有6个圆片, 圆片的个数是三角的几倍? 试试看。 (生沉默后, 发出抗议:这题不好解, 不知道三角形的个数。 不知道几个看作一份, 就不好求圆片是三角形的几倍)

师:是呀, 几个三角形看作一份, 还不知道呢!那你觉得三角形可能是几个, 你在圆片下试着摆出来, 再算算, 圆片的个数是三角形的几倍。

学生汇报, 分别呈现结果, 引导对比。

生1:摆了1个三角形, 圆片的个数是三角形的6倍。

生2:摆了2个三角形, 圆片的个数是三角形的3倍。

生3:摆了3个三角形, 圆片的个数是三角形的2倍。

生4:摆了6个三角形, 圆片的个数是三角形的1倍。

师指着最后一个答案:这种方法比较特殊, 6个圆片和6个三角形, 我们把6个三角形看作一份, 圆片的个数是三角形的1倍。

师:如果我们把圆片看作一份, 那么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

生:1倍。

把圆片看作一份, 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片的倍数, 你可以怎么摆呢?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个环节, “一份数”不变, “总数”不断变化, 再引导学生对比, 用语言及时提炼与反思自己的感知, “总数”里有几个这样的“一份数”, 就是几倍。 于是, 有关“倍”的表象便初步形成。

第二个环节, 教师提供两种不同的圈法, 让学生辨析, 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省中引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圈不是随意的, 要根据一份数来圈, “倍”的内涵也就在这样的思辨中被强化。 接着, 教师又呈现了 “总数”不变, “一份数”变化的情境, 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 无论一份数怎样变, 都是进行“总数”与“一份数”之间的比较, 巩固了“倍”的数学模型。

第三个环节, 创造了变式情境, 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一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 在看似简单的操作中, 学生对倍的认识展开了更为广泛的概括, 获得更一般的理解。 尽管这里的概括与理解是以内部语言悄悄地进行的, 但学生已经深刻地体验到:这里的 “倍”指的是每份数的几倍, 每份数不一样, 圈出的份数就不一样, 倍数关系也随之变化, 为下一节课学习过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作出了有效铺垫。

四、我的再思考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 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 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概念, 同化数学概念, 以实现数学概念的有效建构。 强化对比, 促进学生对概念中每一个要素的认识, 无疑是实现概念精致化建构的有效路径。

1.纵向对比, 沟通概念的脉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遇到新概念时, 总是先用已有认识结构去同化。 因此, 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概念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促使学生展开有意义的学习。 “倍” 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 包含除” 的基础上学习的, 因此, 教师课始让学生利用学习 “包含除”时的认知经验进进圈圈画画, 从而初步理解了8只鸭是2只鸡的几倍, 实际上就是8里面有几个2。 “包含除”与“倍”, 在前概念与后概念的纵向对比中, 沟通了两者的联系, 初步建构起“倍”的概念。

2.横向对比, 揭示概念的本质

抽象与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前提。 如果相关的概念始终停留在问题的具体情境中, 未能帮助学生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那就不能认为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概念。所以, 在教学中除了需要给学生提供适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颖有趣的实例外, 更重要的是在抽象与概括中,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 去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 发现共同属性, 形成概念。本课的第二次教学设计中, 让学生经历“一份数”不变 “总数”变化、“总数”不变“一份数”变化的两次对比, 虽然条件不停地变化, 但是本质属性是一定的, “总数”除以“一份数”得到“倍数”。

3.多元对比, 拓展概念的内涵

篇9:“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1.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操作,把“倍”的概念与已有的认识“份”联系起来,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1.唱一唱

让学生根据课件中播放的音乐,边拍手边唱歌曲《两只老虎》。

2.拍一拍

(1)师用掌声拍出2个2,让学生说说拍出了几个几。

(2)师用掌声拍出2个3,在学生说出拍了几个几后,也让学生用掌声拍出2个3。

(3)指名学生用掌声拍出3个3。

(4)全班学生一齐拍出2个4。

二、情境引入

师(课件出示“小萝卜”“小青椒”和“小蘑菇”三个小卡通人物):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这三个小卡通人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并且带来了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三、探索新知

第一层次:挑战“小萝卜”的问题。

1.揭示“倍”

①课件出示第一幅图:2朵蓝花和6朵黄花。

②提问:你们能说说蓝花和黄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③揭题:在蓝花和黄花之间,除了我们刚才说的“多”和“少”的关系之外,还有“倍”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倍”。

2.认识“倍”

(1)圈一圈。

①演示“小萝卜”圈蓝花的过程,并指出:“小萝卜”把这2朵蓝花圈在一起,看作1份。

②提问:想知道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应该怎样圈呢?

③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圈黄花,并填空“黄花有( )个2朵”。

④指名学生汇报圈的过程,并提问:黄花有几份呢?

⑤指出:像这样,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3倍。

(2)试一试。

①课件出示第二幅图:2朵蓝花和8朵红花。

②谈话:“小萝卜”还带来了一些红花,那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请小朋友们在作业纸上试一试、填一填。

③先展示学生的作业,然后集体交流。

④指名学生说出红花与蓝花之间的倍数关系并说明理由。

(3)比一比。

①课件同时出示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

②看了刚才的两幅图,“小萝卜”要问了:同样是2朵蓝花,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而红花的朵数却是它的4倍呢?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指名学生说一说)

(4)练一练。

①课件出示第三幅图:3朵紫花和6朵黄花。

②谈话:“小萝卜”这还有一幅图呢,其中黄花的朵数又是紫花的几倍呢?请小朋友们在作业纸上试一试、填一填。

③展示学生的作业,并提问:这时黄花为什么要3朵3朵的圈呢?(指名学生说说理由,并说出黄花与紫花之间的倍数关系)

(5)比一比。

①课件同时出示第一幅图和第三幅图。

②看到这,“小萝卜”要问了:同样是6朵黄花,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却是紫花的2倍呢?

③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④指名学生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6)判一判。

①谈话:看我们小朋友做了几题,“小萝卜”觉得太简单了,它也做了一题,我们来看看“小萝卜”是怎样做的。

②课件出示“小萝卜”做的题,并提问:“小萝卜”做对了吗?(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课件上演示正确的圈法)

③追问:还有其他办法帮“小萝卜”改一改吗?

④指名学生说说,并用课件演示。

第二层次:挑战“小青椒”的问题。

3.计算“倍”

(1)摆一摆。

①谈话:帮“小萝卜”找到了花朵间的倍数关系,“小青椒”想邀请我们来摆一摆花片,你们愿意吗?

②明确摆花片的要求:第一行摆4个蓝花片,第二行摆12个红花片。

③提问:怎样分红花片,使我们能一眼看出它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并指名学生板演)

④检查板演情况后集体交流:红花片为什么要这样分?

⑤提问:像这样,把12朵红花4朵4朵的平均分,我们还可以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除法算式:12÷4=3)

⑥让学生说出算式中12、4、3分别表示的意思。

⑦小结:原来我们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找出花朵间的倍数关系。这里要注意的是,“倍”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它不是单位名称,所以算式的后面不要写“倍”。

(2)练一练。

①明确要求:把蓝花片拿出一个放到学具盒里,这时红花的朵数又是蓝花的几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指名学生汇报,对分的方法和算的方法都给予肯定)

③追问:如果有36朵红花,甚至是更多的红花,你觉得是分的方法快,还是算的方法更快呢?

四、巩固深化

第三层次:挑战“小蘑菇”的问题

1.说一说

①课件出示两根不同颜色的彩带。

②让学生说说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连一连

①课件出示两道算式,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填一填。

②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endprint

3.算一算

①课件出示两条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估一估第一条线段是第二条线段的几倍。

②引导学生说出两条线段长度之间的倍数关系。

③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计算,然后指名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4.猜一猜

①课件出示只有6个三角形,提问:猜一猜,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的几倍?

②引导学生说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圆的个数。

③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圆可能有几个,然后交流汇报,说出相应的算式。

五、走进生活

第四层次:挑战老师的问题

①出示老师和一位小朋友的照片,并介绍两人的年龄(32岁和8岁),提出问题:老师的年龄是小朋友的几倍?(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②再出示一张4岁小孩的照片,并提问:你能根据这三张照片,提出哪些有关“倍”的数学问题呢?(指名学生汇报)

六、总结延伸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小朋友的表现,老师发现你们已经和“倍”交上了朋友,希望你们带着今天学习的知识走进生活,探索更多有关“倍”的奥秘。

……

反思:

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倍”的知识,对于“倍”的概念的建立与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这节课时,我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以,教学中我创设挑战三个卡通人物带来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并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这三个卡通人物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富有一定的趣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走进生活”的环节中,我还创设根据照片提数学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倍”的概念,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注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对“几个几”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课前游戏中我设计了一个拍手的活动,既起到了课前激趣的作用,又为学习倍的意义作孕伏。另外,在建立“倍”的概念时,我从学生的旧知——“份”入手,通过在图上圈一圈的办法,先圈出“一份数”,再圈出另一物体中包含了几个这样的“一份数”,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建立“几倍”的概念,使学生自然地从旧知“份”迁移到新知“倍”上了。

3.注重形象思维的内化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第二个层次,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这两个层次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所以在设计这两个层次的教学时,我注重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操作活动,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

设计第一个层次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花朵图上圈一圈,充分感知“倍”的概念,使他们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然后通过变式、比较和辨析,帮助学生在思辨、矛盾困惑中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巩固头脑中关于“倍”的表象,使直观形象的花朵图内化为对“倍”的数学思维。

在第二个层次中,学生能容易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摆花片的活动,并提出相应的操作要求“怎样分红花片,能一眼看出它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这样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把红花按4朵一份来平均分的过程,使操作过程与理解算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结合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了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的原因。

4.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教学若是坚持“数学知识的教学”,则远远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与渗透。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这节课中,不管是在对“倍”的感知和理解上,还是在用除法计算的算理上,我都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因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这句话形象简练地指出了形和数的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而,这样设计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篇10:《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年   月    日

课 题 认识小数(第二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记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知识过程的能力。

4、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数位顺序表、记数单位及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记数单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多媒体课件

卡片0、0、1、2和小数点

认识小数

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二、新授 提问:小数分为哪几部分?

整数部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

记数单位是什么?

出示例3:你能举例说说1和0.1的关系吗?

1、引导学生把1和0.1都看成相同单位的数量。

如:1米和0.1米,0.1米是1分米,1米=10分米,也就是1米是10个0.1米,或者说10个0.1米是1米。

1元和0.1元、1分米和0.1分米等。

可不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探索1和0.1的关系?

2、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探索0.1和0.01有什么关系?0.01和0.001呢?

3、小结: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是10。整数部分的1和小数部分的0.1之间的进率也是10,同整数一样,小数的记数单位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小数的数位。

4、教学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和记数单位,整理出数位顺序表。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记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记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

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记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5、提问:

(1)小数部分有一个数位,叫几位小数?

学生自主画图探索

结论:1里面有10个0.1

学生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三、练习(2)小数部分有4个数位,叫几位小数?

小结: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叫做几位小数。

提问:(1)0.7表示什么?

(2)0.26表示什么?

(3)0.008表示什么?

反复口答练习,增强识记。

结论:一位小数的小数点右边有一位,这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十分之一,十分位的记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两位小数的小数点右边有两位,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百分之一,百分位的记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

6、把书上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填完后,交流。

提问:

(1)顺序表里整数部分的数位从各位起往什么方向排列,小数部分呢?

(2)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什么,右边第一位呢?

(3)百位和百分位分别是小数点哪边的第几位?

(4)1个千是几个百?10个10是几个百?

(5)0.1是几个0.01?10个0.001是几个0.01?

(6)1里面有几个0.1,10个0.1是多少?

1、练习五第6题。

2、练习五第7题。

指名回答问题

指名回答问题

指名回答问题

指名回答问题

指名回答问题

指名回答问题

指名回答问题

指名回答问题

指名回答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独立完成,订正时注意十二秒九一,联系上下文应该写作12.91秒,不要忘记写单位名称。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 3、练习五第9题。

4、练习五第10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板演的同学阐明观点。

学生拿出准备的卡片,老师读要求,同学们在课桌上拼摆。

让摆的又快又对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小窍门。

篇11:《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4~6页的例3和第5~6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课时目标:

1、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生通过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黄、蓝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用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圆片表示不同的花,比一比各种花的朵数有什么关系?

2、学生动手操作后,小组交流自己比较的方法并汇报。

3,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课件演示三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演示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中的填空。并说一说填写的依据。

2、提问: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后,小组交流算法。

分小组汇报算法,并说说算法的依据。

3、小结算法:82=4,并着重提醒学生,“倍”不能做单位。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说说判断的方法和依据。

2、“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动,先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在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并说说题意,先连一连,再填空,并说说怎样列式计算。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说列式的依据。

统计学生用“倍”做单位的情况,再次提醒学生注意“倍”不能做单位。

四、课堂总结,拓展升华

1、这节课我们了一个新朋友“倍”,说说你对它的认识吧。

2、“倍”为什么不能做单位?

板书设计:

篇12: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倍”的含义。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1、建立“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准备

出示算式: 2 × 3

师问:2 × 3表示什么?你能用简单的符号比如圆圈图、三角图等表示出来吗?请你在答题纸上画出来,看谁表示得最清楚,画得又快又对!

1.学生画教师巡视

2. 投影展示和订正(要画出3个2和2个3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花坛图片:

同学们,小动物们今天要召开森林运动会了,小红、小丽和小明打算去那看一看,你们想去看看吗?那我们就一起跟随小红、小丽和小明去森林运动会玩一玩吧!刚一进运动会的会场,小红、小丽和小明就被会场门口漂亮的花坛吸引住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师说:那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蓝花和黄花好吗?

提问:仔细观察蓝花和黄花,请你比较一下这两种花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生自由发言。

预设一:

1.黄花比蓝花多4朵

2.蓝花比黄花少4朵

3.蓝花和黄花相差4朵

4.蓝花再添4朵就和黄花同样多

5.两种花一共有8朵

6.黄花是蓝花的3倍

预设二:

学生没有说到:“黄花是蓝花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我还知道黄花是蓝花的3倍”进行引导)

师: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已经学过可以求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比较两个数量的另一种方法,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三、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认识“倍”

(1)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倍”的概念

师:蓝花有2朵,我们把这2朵蓝花看成一份,问: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请动手用表示花的颜色的小棍摆一摆,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黄花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师:把这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师板书,学生学说。

师:谁再来说一说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出示:蓝花和红花图

师:请你象刚才摆蓝花和黄花那样,用小棍摆出蓝花和红花来,摆完后同桌俩人讨论一下: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

谁能告诉我,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

指名回答,大家齐说

师:在蓝花的后面添上2朵。谁能告诉我,现在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

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因为红花的朵数是2个4朵

师:同学们,在刚才摆一摆的过程中,你对倍认识了吗?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倍的?

引导学生说出,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师:看大家这么聪明,我想邀请你们玩闯关游戏,敢试一试吗?

第一关:我会圈,我会填

小鸡: ○○○

小鸭 : ●●● ●●●

小鸡3只是一份,小鸭有( )个3只,

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 )倍。

独立做在答题纸上后订正

第二关:我会摆,我会填 76页第二题

学生先摆出题意,在独立做,最后订正

第三关:我会说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森林运动会的现场吧!请你认真观察一下来参加运动会的小动物都有谁?并说出有多少?指名回答

师:谁能根据小动物的数量用这样的话来说一说小动物之间的倍数关系?

的只数是( )的( )倍。

说完后追问:为什么说谁是谁的几倍?

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作业安排:

篇13:《倍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次教学——热闹的探究过程和出乎意料的真实效果

第一步:了解“倍”

教师板书“倍”, 让学生说一说对于这个字你知道些什么, 自然引出课题《倍的认识》。接着, 教师出示图1。

学生说出不同的结果。

生:蓝花有1个2, 黄花有3个2。

生: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教师追问:为什么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小组讨论后, 再组织集体汇报交流。学生明确蓝花有1个2, 黄花有3个2, 所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第二步:感知“倍”

教师出示图2, 分组说一说倍数关系。

让学生说一说黄花的数量与蓝花数量的关系。

学生说出图2 (1)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图2 (2)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图2 (3)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第三步:操作“倍”

教师出示图3, 要求学生观察, 找出倍数关系。

生:圈一圈。把2朵蓝花看做一份, 红花有4个2朵, 所以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生:算一算。红花有4个2朵。4×2=8 (朵)

生:8里面有4个2。8÷2=4

说明: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就是想8里面有几个2, 可以用除法列式计算, 8÷2=4。求得的结果后面不要写倍, 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 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我的思考]

教学中设计了说一说, 想一想, 圈一圈等活动。虽然整个学习活动没有太大问题, 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 教师在引导学生说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这样的倍数关系之前, 给了学生两点暗示。一是对“倍”字的了解, 二是已经圈好了的主题图, 学生实际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引出倍。接下来, 学生争相发言, 课堂显得非常热闹。然而热闹的交流只是表面现象, 因为在后续学习“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后, 看到“几倍”就乘的学生大有人在。问题出在哪里呢?事实上, 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 教师听懂了每个学生的思考, 学生未必真听懂了。大多数学生只是课堂中的“配角”, 他们听得一知半解。他们对于倍的认识只是量的积累过程, 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 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时对知识本质的提取。如果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沟通、整理、归纳等探究活动, 揭示出倍的本质, 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建构”的飞跃。

第二次教学——恰当巧妙的探究活动和高质量的交流效果

第一步——在观察发现中初识“倍”

1. 创设情境, 收集信息。

谈话:小朋友们, 我们扬州是一个优美的园林城市。大家都知道“烟花三月下扬州”, 现在正是美丽的春天, 扬州到处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看!这几个小朋友也在欣赏呢!

出示主题图, 要求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什么。使学生明确蓝花有2朵, 黄花有6朵, 红花有8朵。

2. 提出问题。)

(师出示下图

提问:通过看图, 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有下面几种想法:

(1) 蓝花和黄花一共有8朵。 (2) 黄花比蓝花多4朵。

(3) 蓝花比黄花少4朵。 (4)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肯定学生的想法:对!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追问:想一想, 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在学生思考后, 组织交流:

(1)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2) 把蓝花看做1份, 黄花有这样的3份, 所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交流后明确:黄花比蓝花多, 以2朵蓝花为1份 (边说边将2朵蓝花圈起来) , 黄花有这样的3份 (2朵圈1圈, 有3个2) , 我们就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指导学生说三句话:把2朵蓝花看做一份, 黄花有3个2朵,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3. 揭示课题。

说明:倍是一种新的数学关系, 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倍。 (板书:倍的认识)

第二步——在对比中深入理解“3倍”

1.提问:小芳、小明的说法对吗?相机出示下图,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讨论交流。

2.引导比较:这些水果的种类一样吗?水果的个数一样吗?那为什么都可以说下面的水果是上面的3倍?

明确:相同的是上面的水果都是1份, 下面的水果都有这样的3份, 所以他们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3.提问:小红的说法对吗?相机出示下图, 学生反馈。

追问:不对!怎么改就对了?

学生独立思考后, 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明确:因为以橘子的个数为1份, 苹果中有一份少了1个, 应该添上1个苹果才能说苹果的个数是橘子的3倍。

第三步——在操作中归纳认识“几倍”

1.谈话:花坛里还有8朵红花呢!那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多少倍呢?

提出要求:请打开课本第73页, 在书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学生完成后反馈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明确:把2朵蓝花看做一份, 红花有4个2朵, 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启发:以蓝花为1份, 红花有这样的4份, 所以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如果再添1份呢?如果红花有这样的6份呢?8份呢?10份呢?100份呢?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红花有这样的几份就是蓝花的几倍。

2.出示下图

提问: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 倍, 你是怎么想的?

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后反馈。

明确:蓝花有4朵, 红花有2个4, 所以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 (同时将课件中的红花移动成2个4) 。

3.出示下图

提问: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 倍?你是怎么想的?在学生思考后, 组织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回答:

(1) 8+8=16, 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

(2) 16里面有2个8, 所以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

(3) 16÷8=2, 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

说明:其实, 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可以用除法计算。

启发:16÷8表示什么意思?

明确: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就是想16里面有几个8, 可以用除法列式计算, 16÷8=2。求得的结果后面不要写倍, 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 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我的再思考]

学生有效的活动, 有效的交流, 展示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智慧, 师生共同享受了新、实、活、趣的数学课堂, 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反思第二次教学, 尤其是怎样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方面, 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

1.要找准学习起点, 引发合理思考。

学习起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逻辑起点, 也就是学习新知识之前, 学生已学习了哪些知识, 掌握了哪些技能;二是认知的经验起点, 也就是学生在平常学习、生活中无意识地积累的认知。教学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设计探究活动时利用好学习起点, 是引发学生有效探究的前提。对于本节课来说, 在学习“倍”之前, 学生头脑中建构的是数量的合并与多少的比较, 未曾学习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 但倍数关系又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 学生对“几个几”的认识非常清晰, 所以学生自然生成“倍”的概念是有基础的。因此, 课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蓝花和黄花的朵数, 先自由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再引入新的比较方法, 从数学知识不断完善的角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使学生明确要关注的问题———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要把握动态生成, 引发自主验证。

本节课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虽然大多数学生对“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这一概念的认识是正确的, 但教师并未就此满足, 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自然状态下采用递进性的验证。首先, 紧紧抓住“3倍”这一倍数关系, 给学生提供了各种不同直观材料 (被比的是不同数量的不同水果, 以及一个“错误结构”模型) , 以丰富学生对“3倍”的直观认识,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关键是看把哪个数看做一份, 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刻地感悟“倍”的含义。其次, 通过“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的设问, 让学生通过圈一圈、说一说、移一移、算一算, 亲历“尝试—思考—交流—概括”的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打破思维定势, 进一步强化“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教学重点, 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领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理解用除法解决问题的算理, 自主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分析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是逐步推进的动态过程, 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开放过程, 每一次的探究活动都是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揭开“倍”的本质。

篇14:关于《倍的认识》的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导学式 教学法 小学数学 《倍的认识》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87-01

导学式教学法,为我国历史文化产物。其导学特点,着重强调了“导”与“学”彼此相辅相成的关联,且通过前人经验的沉淀、积累与推广,逐步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掌握进而运用于各学科中。但此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倍的认识》中的应用未见相关研究文献,缘此,下面将导学式教学法于《倍的认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一、在小学数学《倍的认识》中我们要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

1.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式,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家里倍的概念模型。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二、《倍的认识》教学实践中运用导学式教学法应关注的问题

此课教学需要关注的主要有两点:其一,理解倍的意义;其二,求一个数为另一个数几倍的问题。其三,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对倍的认识,学生还较陌生,以导学式教学法,展开分层教学,重视学生的数学现实,于学生原有基础上获得有效发展。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倍”,对倍的认识几乎为“零”。对其进行“倍”的教学,仅由“倍”字面解释,学生对抽象的意义极难理解,那么教师可以由“表象”直观的导学式教学入手。比如,让学生摆一摆手内的红花、蓝花。红花有2个,蓝花为红花的2倍,教师根据学生摆出的蓝花数,因势利导展开科学评价,及时梳理、适时点拨,让学生的学习获得有效提高。对“倍”问题的“解决手段与策略”,教师需打破学生的模式化,教授学生“倍”问题的变式,采取形式多样的导学式教学法来激发其发散思维。

三、《倍的认识》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究新知识

如:1.认识倍

2个桃子为一份,菠萝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个2。数一数,一个2,2个2,3个2,那我们就说菠萝的个数是桃子的3倍。边说边板书。

再次完整的复述一遍,学生尝试着说一说,同桌说一说,全班说。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剩下的3幅图,任选一幅,也像这样完整的说一说。

2.倍数相同

观察,发现,这3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第一行的个数不同,为什么它们的倍数却一样呢?

小结:不管第一行有几个,只要第二行有这样的2份,我们都可以说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

3.标准量相同,倍数不同

黑板,菠萝再增加1份,变成4份呢?说几个几,谁是谁的几倍?

如果有这样的5份呢?7份呢?100份呢?

小结:2个桃子为1份,菠萝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个2,菠萝的个数是桃子的几倍。

如果将菠萝的个数减少呢?(4个)

4.被比量相同,倍数不同

菠萝能变多,变少,桃子能变吗?

桃子由2个 1个

2个 3个 6个

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

为什么同样是6个菠萝,它们的倍数不一样呢?(1份变了)

1份变了,也就是以1份为标准,所以我们做题目时一定要看清标准是多少。

5.比较

把6个桃子看成1份,菠萝的个数是桃子的1倍。如果把6个菠萝看成1份呢?说说谁是谁的几倍?

桃子6个 12个,完整的说一说它们的倍数关系

四、导学式教学法在《倍的认识》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及分析

1.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

教师:劳动节快到了,学校劳动小组的同学们打算亲手扎一些花儿送给勤劳的叔叔阿姨们。提问:丁丁选了什么花,分别有几朵呢?(出示图:2朵红花,6朵蓝花)谁能说出蓝花与红花的朵数关系?(教师诱导提示:蓝花比红花多几朵?红花比蓝花少几朵?)(学生给出答案:蓝花比红花多4朵,红花比蓝花少4朵。依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进一步说出它们彼此相差4朵的关系。)仔细观察(课件:将蓝花的朵数按2朵一份拉开些),现在还可以怎么说呢?

2.问题假设及解析

假设1:红花有2朵,蓝花有3个2朵(板书贴出来),(同意吗?一起来数数看……课件显示),或者蓝花比红花多了2个2朵。

教师引导:学生说完后,课件显示:依学生说的顺序逐个闪现。先闪2朵红花,再以此按2朵2朵的闪,并让学生一起数,验证刚才学生回答是对的。并且老师介绍,2朵红花为一份,3个2朵,即指蓝花有这样的3份(最好让学生说出来,等学生都说完了,教师再引导“份”的概念)。(板书贴出来)若学生说的是括号内的情况,老师需引导至刚才的步骤。比如老师说,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指红花有1个2朵,蓝花有3个2朵,所以蓝花比红花多了2个2朵(课件仍然按刚才的顺序闪)。

3.案例分析

此节课,教师先通过情境创设抛出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然后老师给出假设征求学生是否同意此回答,以此诱发学生对此进行思考。也是经教师分层教学有的放矢地稍微点拨,便调动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来了,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的过程亦令教师满意,达到了预期效果。在《倍的认识》导学式教学法的准备时期,我选取了自己最熟悉的班级,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了解,导学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这一块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情境创设阶段,我采取了“劳动节送花”的故事作情境导学,就此抛出问题,并对问题依课件模式进行诱导,且依题分层构设了3个假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数学思考。

在问题假设1阶段,抛出问题,诱导学生回答后,我带动学生一起随着闪动的课件数,验证刚刚学生的回答是对的。通过我刻意强调2朵为一份,而引出“份”的概念,令学生对倍的认识有了初步了解,亦为后续学习做了关键的铺垫。

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立竿见影”,但我们坚信,教学只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学习,将带给学生无限的空间,挖掘学生们无限的潜能,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就业将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倍的认识》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体验,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同时,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不断地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殿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

[2]张铭.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渗透美育[J].广西教育,2014,(24).

[3]周德藩,《素质教育论研究教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第7版

[4]《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icu常用药物总结下一篇:校长如何实施科研兴(强)校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