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分析

2024-05-18

医疗质量管理分析(精选8篇)

篇1:医疗质量管理分析

**医院第二季度医疗质量医疗行风建设分析点评

二季度,我院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分析,在以下环节上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的地方,以成为医疗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医护的松懈现象存在。由于我院大部分病人都是老年人,病种多,病情重,病情复杂,不经意间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对病人的评估不足,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对病人的诊断和检查不到位,服务态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医护间的相互协作以成为纠纷隐患,有待加强和整改。长期医嘱的更改不及时,使用电子病历后病志未及时上病历夹、更改不及时,病历转换照抄。由于医务人员的松懈,可能不能及时作出反应,甚至延误病人的救治,由此可能引发纠纷。二是我院病人,缺乏防护能力。一些病人患有心脑部疾病,自主意识差,反应迟钝,由于陪护人员照顾不到位,有时甚至出现意外损伤。三是医务人员擅自换班,打疲劳战,不能及时响应病人的需求,由此埋下纠纷隐患。四是工伤病人的药比上升幅度过大,平均达到就55%,影响了我院的业务收入。针对以上的医疗安全隐患,我们进行了整改教育。一是严肃工作纪律,非特殊情况,医务人员不得擅自更改原排班序次,不得长期连班;护士晚夜班不得睡觉,严格执行坐班制。医护人员不得擅自脱岗窜岗。加强三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特别是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二是加强病人的监测工作和指导工作,医务人员随时进行病房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情

况。三是加强陪护人员的陪护指导,提高其陪护技能和陪护责任意识。四是加强院领导的监督力度,不定期巡查。五是加强对工伤病人的管理,控制开药的品种和数量。

经过以上努力,我院医疗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安全形势好转。今后在工作中,尚须进一步规范管理,强化责任,贯彻落实各项作制度,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杜绝医疗事故发生。

**医院

篇2:医疗质量管理分析

我们医院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下面就医疗质量引起纠纷的多见原因及我院医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进行分析。

一、引起纠纷的多见原因

1、责任心问题

表现为值班离岗,不能做到随叫随到或者是病人叫医生或护士而没有及时到位,引起病人的不满;值班医生对在值班过程中发生的病情变化,不在病程录中及时记载,或者说病人不是我管的,等管你的医生来了再说;对危重、疑难、诊断不明的患者不请示,擅自做主,自以为是,从而延误病情,失去了最佳的抢救时机以及应急能力不强等。对患者病情观察力不足

主要是病人思想上无准备,一旦病情变化,病人及家属不能接受。特别是一些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如果没有及时将病情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或抢救不得力,很容易引起患方误解而出现纠纷

3、医患相互沟通问题

4、不认真执行抗菌素使用制度 个别患者用药不符合抗菌素使用规定。

5、医德医风差

治疗效果没有达到患方理想的要求,医疗纠纷就有可能发生。二.我院存在问题:

1、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

医院每周四及随时的医疗质量安全大检查中发现有些科室不能很好地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内二科的检查中发现危重患者比较多,而没有很好的执行危重病人讨论制度;门急诊的极个别医生没有很好地执行会诊制度,自

己认为解决不了就把病人转走。

2、工作责任态度问题

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个别住院患者对主管医生服务态度不满意,部分辅助科室出报告的时间长等导致患者投诉问题

3、医疗文书书写不及时。

抽查六月份出院的20份病历,未发现不合格的。但共性的问题是:字迹潦草、医生签名难以辨认、术语欠准确以及病程记录中对病情变化的分析判断不够等等。

三.整改措施

1、针对以上纠纷产生的多见原因、我院检查存在的问题及安全隐患,医院重申逐级负责制。科主任和临床质控员切实抓好医疗质量,一级对一级负责。严格执行各项医疗制度。首诊负责制度、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认真执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三合理规范。严格按照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坚持抗生素分级使用。

2、加强业务学习,强化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医患沟通。认真执行我院的工作流程,即患者就诊时首诊医生完全负责,对于急诊病人更是如此,严格执行先抢救,后收费的原则。

3高风险的手术科室要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大、中型手术前讨论制度。

5、认真书写医疗文书。病历内容要真实、完整、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篇3:医疗质量管理分析

1 2014 年全国重大医疗事故及医方完全责任案件概况

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共鉴定属于二级以上医疗事故、医方承担主要责任以上的重大医疗事故案例超百例次, 其中医方承担完全责任超20 例次。中华医学会针对2014 年经各地医学会鉴定属于二级以上医疗事故, 且医方承担完全责任的案例进行医院专科分析, 各专科占比如下:产科27.6%、新生儿科20.7%、呼吸内科20.7%、普通外科13.8%、内分泌科6.9%、骨科3.5%、麻醉科3.4%、儿外科3.4%, 较前新增加的纠纷多发专科为呼吸内科和内分泌科。

2 医疗安全风险高危因素分析

对2014 年度重大医疗事故、医方完全责任案件分析发现, 此类案件频有发生, 主要原因包括技术水平、诊疗管理、医患沟通等, 风险集中在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建设、医疗关键环节管理、医德医风建设及医疗安全事件调查处置等。事故高发科室大多为手术科室, 与操作者技术水平明显相关, 术前、术中和术后管理复杂, 且患者病情变化快, 因此风险性更大。本组重大医疗事故案例中同专业案例过错类似, 主要集中在: (1) 医务人员对无抗生素使用指征的患者盲目静脉使用抗生素, 甚至多种药物联合静脉滴注, 增加了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2) 医务人员未仔细观察病情, 如因胎心监护不认真导致宫内缺氧时间过长;因术后大出血的休克症状没有及时发现而导致严重后果等。 (3) 急救准备不严谨, 如甲状腺术后伤口出血, 压迫气管引起窒息, 而抢救时找不到气管切开包;在需要紧急助产时, 胎头吸引器无法使用等。 (4) 医生错开医嘱, 致使患者错服化疗药, 导致骨髓抑制后发生严重感染。以上过错看似偶然, 却均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医疗安全缺乏足够重视, 心存侥幸;医院管理松懈, 存在医疗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这些过错的发生与医务人员责任心缺失和医院管理制度未严格落实有着必然联系。

3 加强医疗安全风险管理的途径

3.1 加强医务人员医疗安全风险意识

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风险意识,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是实现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1]。医疗机构应以对人民群众生命权、健康权高度负责的态度, 深入宣传医德医风建设, 真正使每一位医务人员感悟到敬畏生命、呵护健康是职业赋予的崇高使命, 自觉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贯穿于医疗服务全过程, 避免发生不仔细观察病情、开错医嘱等类似非技术性过错。应提高医务人员的医患沟通技巧, 加强知情同意文书证据管理。

3.2 对高危科室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针对重大医疗事故集中发生的科室, 如产科、新生儿科、呼吸内科、普通外科的医务人员应加强培训。院内培训时应结合本院流程, 组织高危科室、高发环节的医务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 加强急救临床路径、重点科室三级查房制度、围手术期管理, 以及急诊急救和危重患者管理的落实, 给予孕妇、新生儿和老年慢性病患者更多的关注。行业学会可针对集中问题组织专家提出防范建议并进行宣讲, 如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等。发生事故的医务人员应参加诊疗常规的学习, 通过地毯式培训重新获得上岗资格[2,3], 以促进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医疗服务, 减少或避免类似医疗事故的发生。

3.3 建立医疗安全行政问责制度

中华医学会对2014 年重大医疗事故完全责任案件进行分析后发现, 目前仍存在部分基层卫生行政监管不足甚至缺失的现象。此外, 医方瞒报事故, 通过花费巨额赔偿金来息事宁人, 造成了天价赔偿案件接踵出现。2002 年,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中要求了重大医疗事故须及时上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鉴定结论, 组织开展追责, 将重大医疗过失的发生纳入医师和医院目标责任制年度考核[3,4], 采用医务人员医疗过错负面清单计分制度, 进行着重防范[5]。

各医疗机构应对医疗安全事件坚决做到“三不放过”, 即:问题没有查清不放过, 当事人没有处理不放过, 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可由医院按照医院规章制度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对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 报主管卫生行政部门讨论决定。采用“医疗纠纷数量”、“赔偿数额不断增长”及“千元医疗收入医疗纠纷赔偿消耗”[6]等指标对医院医疗安全风险防控效果进行评估, 以建立医疗安全目标管理的长效机制[7,8]。

总之, 应呼吁高度重视加强医疗安全风险管理, 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此外, 还应加强重大医疗事故、医方完全责任案件的行政处罚,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 以提升行业水平和加强行业自律。

摘要:重大医疗事故的防控一直是医疗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在重大医疗事故中, 当医方承担主要或完全责任时, 有被追究较重的行政处罚的可能, 甚至面临医疗事故罪的刑事诉讼, 需引起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重视。通过对2014年全国发生的重大医疗事故案件进行汇总分析发现:重大医疗事故完全责任案例频有发生, 高危专业和高发环节明确。应通过加强医疗安全风险管理,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重大医疗事故,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Elie MF, Charles G, Pamela F, et al.Medical malpractice reform:exploring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ment[J].Connecticut Medicine, 2014, 78 (1) :41-45.

[2]江琪琪, 宋红章.浅析医疗损害鉴定如何二分归一[J].中国卫生法制, 2015, 23 (5) :43-46.

[3]程艳敏, 颜建华, 刘岩, 等.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利用现状调查[J].2015, 35 (10) :41-43.

[4]曹原.日本医疗事故调查制度实行在即[J].中国医院院长, 2015, 11 (6) :34-35.

[5]袁方.关于医疗事故纠纷行政裁决的法律思考[J].医院管理论坛, 2004, 21 (10) :31-33.

[6]马德鑫, 李祥县, 姚安东, 等.某医院82例医疗纠纷赔偿案对其经济运营影响的研究[J].医学与法学, 2014, 6 (4) :34-36.

[7]马丽平, 赵明刚, 郭艳红, 等.中英两国医疗质量评价比较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5, 35 (10) :21-24.

篇4:医疗质量管理分析

关键词:医疗机构 医疗器械 监督体系

医疗器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和药品一样,是现代医学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监护与缓解等的重要手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是与大众医疗健康和生命安全所密切相关的。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医疗器械产品品种多,初步估计已超过万余种,涉及多个技术领域、专业性强、前沿科学。医疗器械与药品一样,在发挥其正常的使用功能,因为使用不当等原因,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事件,这种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频繁发生,就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由此引发我们对医疗器械监管的思考,如何有效的监管这些医疗器械,让其更好的造福人类健康。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的医疗器械监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归纳出当前我国医疗器械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分析找到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再加上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监管体系,从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1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的管理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的软件[1]。当前医疗器械的特点:品种繁多: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有几十大类,每大类都有成百上千号或品种,品种类繁多,目前使用的医疗器械大到CT等治疗设备,小到创可贴等,使用的范围与频率极高;大用量:大小医疗机构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所消耗的医疗器械量较大,尤其是普通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技术更新快:工业制造水平和生物材料技术的进步,使得医疗器械更新较快,专业性也越来越强;价格差异大:由于医疗器械品种繁多,因此价格梯度较大。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的医疗器械监管司以及稽查局负责监管医疗器械等工作。

2 医疗器械的监管存在问题

我国的医疗器械监管起步较晚,经历了很多的发展,才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以及法制化的三个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部门管理阶段、监督管理起步阶段、法制化管理阶段[2]。在监管发展的过程,形成了一定的自身特色,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医疗器械监管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监管主体方面

针对医疗器械所采取的传统行政监管方法,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把精力主要集中于产品生产的管理阶段,进而忽视了在使用等阶段的管理,就会导致管理认知上的错觉:重产品,轻服务,忽视了服务于公众健康。我们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时期的习惯思维定式的影响,相对缺乏现代医疗器械监管意识,落后的管理迷失,和相关行政部门的认知高度有关。另外医疗器械等各监管部门之间也缺少关联性,虽然我国监管医疗器械的政府部门较多,但都是各司其职,卫生、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各自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授权进行监管。由于法规体系缺乏系统性与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执法主体不明确。

医疗器械监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医疗器械作为一种技术性较强的产品,对其监管人员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目前的监管人员都来自不同的部门,不少的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的知识和系统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执法的质量和效率;另外监管人员人数有限,既要负责行政审批工作,还要负责行政监管,但是繁杂的审批等程序必然造成监管人员的无力监管。

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完善。良好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是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持续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保证。如何充分运用当代的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提高监管效率,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器械监管信息网,完善医疗器械的监管,促进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进入法规监管的新阶段。

2.2 法律法规方面

目前的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现行的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对规范医疗器械行业秩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医疗器械科学技术的完善以及立法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医疗器械监管法规所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的内容的全面性不够,内容疏漏较多;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其间体系的协调性也不高;监管法规体系的科学性不够,实际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实际操作有时不能有效控制处理相关矛盾,使得整个监管模式运行过程中,困难重重;立法的国际衔接性不强,没有很好的考虑医疗器械的技术交换、产品进出口所带来的问题。

2.3 监管技术方面

医疗器械监督缺乏技术支持,医疗器械检验机构的设置尚不规范,部份监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加上检测费用高昂,部分医疗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往往采取抽检方式,或专项整治的办法,这都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医疗企业中还存在一定的使用人员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部份操作人员对使用说明书的许多警告、注意事项、消毒灭菌以及维护保养等不加注意。盲目进口仪器的标志、警告性文字、使用说明书为外文,一些操作人员难以识别,一些配件也不齐全,更甚者买进的为国外淘汰的产品,在不完全掌握其性能、诊断精度、安全指标的情况下使用于患者, 也很难保证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有效。另外废弃一次性医疗器械回收管理混乱,多数医疗机构未建立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使用后销毁制度和销毁记录,基层医疗机构未能按要求对使用后的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消毒、销毁,更有甚者将使用后的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当废品卖给收购者等现象。

3 对策与建议

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医疗器械监管的主体、监管技术在医疗器械监管发挥了积极的监管作用,当前的法律法规也体现出现代科技进步的潮流和方向,与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实际状况基本相吻合。但未来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器械监管体系上,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3]。

①完善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加快质检部门建设,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医疗器械监管机构的管理。

②要不断提高监管、执法人员的素质,建设规范化执法队伍,提高其专业技能[4]。要根据医疗器械监管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合理设置岗位要求,以岗选人,注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基层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

③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建立,提高工作效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覆盖全国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管信息网,这样才能实现各级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之间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使得相关信息资源能够共享。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管理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医疗器械实施全流程的监控管理,还要将医疗器械管理纳入医疗机构的整个管理中去,以此实现医疗器械的信息化管理,还能够优化资产管理提高设备的价值。此外,医疗机构应该按照相应的标准修建医疗器械仓库,使用医疗器械登记备案制度,切实做好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使用后的销毀监管等工作。

4 总结

无论是美国对医疗器械的分为I、II和III类的管理还是欧盟的第三工业理事会的医疗器械的管理,他们建立了相对的完善的医疗器械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已部分被我们的立法者和管理者采纳。我国医疗器械监管应该始终坚持科学监管的指导思想,要始终把产品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放在首要位置,以此确保医疗器械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S].国务院令276号,2000.

[2]王帆.关于我国医疗器械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3]王子兰,李静莉,吴卫中.对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监管的思考[J].中国药事,2010,24(7):638-639.

篇5:医疗质量检查情况汇总分析

根据2012年7月份的医疗质量督查情况,对7月份医疗质量落实情况和5月份的归档病历质量评审作如下分析及汇总:

一、2012年5月份归档病历评审:甲级病历232份,占91%;归档乙级病历22份,占9%;无归档丙级病历。病历书写质量继续保持上升趋势(4月份%、3月份88%),终于跃上二级医院规定的基本标准。

二、运行病历的检查:入院病历、首次和日常病程记录的及时性、规范性,上级医师查房查房制度落实依然较好;护理记录整体卷面感觉较好(总体与医生病历比较好、感觉较认真);归档积极性较前有明显改善,只有1份病历未在3天内的按时归档。

三、5月份共抽查住院处方82张,15张处方不合格,不合格处方占18.3%;门诊处方212张,55张处方不合格,不合格处方占23.2%;不合格率较前有所增加。

四、已改进的医疗行为

1、病历书写质量在持续改进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提高,已达到90%。及时性、规范性继续得到保持。

2、多数医生开始书写留观病历和注重门诊登记的收发室。

3、住院内科医生的病历和处方书写较规范,字体正规,卷面感觉非常好,严肃的工作行为值得全院医务人员学习和借鉴。

4、医师黄太容的处方书写质量虽然字体略差点,但较前显著改善,出现的错误大幅度减少。说明任何工作只要用心去做,认真去做都会做好。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共性存在入院证书写字体潦草,笔墨不一致,甚至

用圆珠笔书写。

2、近期开展的留观病历的书写,普遍存在需要规范的问题,有的医生拒绝书写,漏写概率较大。

3、处方书写乱七八糟,普遍存在格式不一,字体潦草,项目不全。

4、门诊病历多数没有书写。

5、门诊登记普遍存在项目不全,字体潦草,登记不详细。

6、医疗核心制度的记录,普遍内容不详细,填写不全,部分没有内容。

7、病历中应有的授权委托书多数没有。

8、多数人工作情况表明,医疗文书的书写,是为了应付检查、不扣钱,不是从科技的层面、服务安全的层面去认识,自觉的主动的规范书写。

9、个别医生的字体实在潦草,无法辩认。医生的字体需要改进,妇产科部分病历的书写字体还需要进一步正楷化。

10、五官科的病历书写字体、内容、格式都需要尽快改善提高。

11、护理记录仍然存在不完善、刮痕,涂改现象,甚至出现虚假数字。

12、各科室的院内感染,无菌操作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改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六、改进的方法建议

1、对医务人员进行执业意识、执业责任、执业安全教育。有的工作缺陷不是技术水平及能力问题,而是主观意识,思想素质的问题,在思想上不重视,在行为上不踏实。

2、医教科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规范病历、处方、门诊病历、留观病历书写的再培训。

3、加强各科室的整体责任感,让各科主任充分承担科室的领导职责,追究科主任的履职责任。

4、对存在的医疗缺陷问题督查办在全面进行督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的督促检查,并正面引导教育使之改进。

5、督查办将本月存在的医疗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名为“医疗质量改进的通知”下发到各科室或个人,要求尽快改进。

篇6:医疗质量管理分析

2017年第一季度,我院医疗环境,医疗质量持续良好,各项指标稳中有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日常工作中,仍有些许不足,医疗质量有下滑倾向,现将第一季度医疗质量分析如下。

一、医疗指标

我院第一季度内外科病区共收治住院病人11271人次,门急诊76307人次,外科手术3578人次;平均住院天5.97天;治愈率59.62%,好转率40.27%;死亡0.11%;药占比:37.27%。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病床使用率、治愈率等主要质量指标较去年同期增加;药占比同比下降,但与标准要求相差一定的距离。

二、存在问题及质量分析

(一)医疗质量

1.核心制度、诊疗规范执行:检查中发现,急诊检查部分医技科室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发报告,报告内容缺项,有时检验结果与实际不符。反复存在标本丢失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部分人员对核心制度内容不熟悉,责任心不强,操作有误,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绝大部分科室医务人员对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不熟悉,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现误差,差错。全院科室目前未大规模开展学习诊疗规范。

2.三基三严考核:个别医师对本科室常见多发病的诊疗常规,三基三严学习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对手术指征,操作适应症把握不全面。

3.医疗质量考核:经过多轮次的质量考核,医师在告知,术前谈话,病历书写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部分人员及科室屡教不改。突出表现在:(1)用药指征不明:抗生素乱用,质子泵抑制剂大量使用等(2)三级医师查房格式不正确(3)三级医师查房过于简单,没有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或者一笔带过。(4)外科系统普遍没有血检,辅助检查的分析,手术病人术毕都没有心电图的分析报告说明。(5)手术安全核查医生未签字(6)跨专业诊疗频繁发生(7)(8)部分外科医师对病历的书写,格式要求,告知,其他文书签字等情况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4、终末病历质量:本次巡检病案质量较前有所提高,病案首页疾病诊断填写较前有明显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1)病案首页存在多处缺项(2)病案首页无上级医师签字(3)出院病程记录无签字,没有上级医师冠签。(4)手术切口愈合等级未填

5.临床用药:总结:

1、81.82%的科室DDD值超出合理范围值,45.45%DDD值超出正常范围的2倍。

2、住院部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66.97%,超出规定范围。59.09%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是>60%,导致各科室平均抗菌药物使用率超出正常范围值,属于不合理用药。相对于同期,这个季度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表现持平,希望可以控制。

3、一线抗菌药物使用占51.97%,二线抗菌药物使用占33.71%,86.36%的科室联合使用抗生素,但只有36.36%的科室送检少量标本做药敏试验,导致各科室平均送检率没有达标,应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选用抗生素。4、81.82%抗菌药物的金额比超出正常范围。

5、科室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上存在问题,在没有药敏和明确使用指针的情况下越级使用抗生素;

6、氯化钾用量警戒!过半科室大量使用氯化钾。

6、单病种质量控制、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部分科室未按规定执行。

(二)医疗安全

本季度出现医疗纠纷X起,赔偿XX元,投诉X起。我们医疗环节中已经开始重视。但仍存在服务态度差,责任心不强,医患沟通不到位,专业知识欠缺仍然是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值得思考,亟待解决。本季度外科从质控到医疗安全等医疗质量方面

三、整改措施

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很多医疗纠纷都是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进而激化了矛盾所引发的。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把医德医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2、强化规范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发生医疗纠纷,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医疗差错,这与规范意识差、诊疗水平低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加强“三基三严”训练与考核,规范病历书写,尤其是病案首页填写,关系到二甲复审的通过,务必重点强调、规范;每月考核、反馈,找出存在问题,急时纠正、解决问题;定期举办继续教育讲座,以了解临床诊疗技术新进展。

3、规范医疗文书书写。医疗文书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医疗过程记录,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文书将成为最重要的法律依据。临床科室要进一步加强病历质量控制。科室负责人为医疗质量、病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组织成员加强对病历质量控制,保障病历书写的规范性、及时性和内涵质量。医院定期对运行病历、归档病历质量检查情况进行公示,并予相应的奖惩

4、严格落实核心制度、诊疗规范。要进一步加强“首诊负责制度”、“查对制度”等核心制度,以及医院制定《危重病人管理有关规定》等规章制度和各种疾病诊疗规范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的落实,是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制度措施,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切不可流于形势。

5、切实履行告知义务,不要故意夸大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手术治疗时,一定要切实地履行告知义务,规避自己的风险,保护自己。在与患者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时,无论病人有多信任或是多么熟悉,都要认真填写,不能因为熟人或是患者表现出无所谓而马虎这一环节。手术知情同意书应尽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包含到里面。此外,切忌夸大疗效,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

篇7:2013年医疗质量分析报告

医疗质量是我们卫生工作的命脉,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源泉。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的生命线,是医院管理中的头等大事。下面就本月医疗质量的多见原因及我科医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进行分析。

1、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认真

值班医生对在值班过程中发生的病情变化,不在病程录中及时记载。

2、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不足,预后估计不充分

主要是病人思想上无准备,一旦病情变化,病人及家属不能接受。经管医生未做到有效的沟通,特别是一些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如果没有及时将病情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或抢救不得力,很容易引起患方误解而出现纠纷

3、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表现为不很好的执行首诊负责制度、会诊制度、三级查房制度、查对制度等十三种核心制度。三级查房出于形式、抢收病人以及违反麻醉工作程序等等。错用药物、错报病情都是没有很好执行医疗中各项规章制度的结果。

4、病历存在的问题:

病历未及时打印。检查时仍有病历夹中无大病历、首程等纸质内容,此举存在严重的医疗安全隐患。

部分病历内容记录不完整,特别是日常病程记录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各种医疗文书缺冠签或签字不及时。存在入院患者缺门诊病历或记录不完整。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存在无指征用药现象,药品不良报告率低。科室质控存在的问题:个别科室核心制度掌握不牢靠,反映医疗质量的各项记录簿记录不完善,特别是质控自查记录本、交接班本、危急值登记本等。终末质控评价应该是科主任及科室质量管理小组的职责和经常性工作。目前,我科室质控在深度和广度上与“二甲”医院的管理要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医疗安全问题: 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

医院每月及随时的医疗质量安全大检查中发现有些科室不能很好地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极个别医生没有很好地执行会诊制度。

处方情况:

不能很好地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书写处方。主要表现为缺少诊断、科别、涂改、没有签名及时间等等

三.整改措施

1、科主任和临床质控员切实抓好医疗质量,一级对一级负责。严格执行各项医疗制度。特别是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抢救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以及请示汇报制度等。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认真执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三合理规范。严格按照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坚持抗生素分级使用。

2、加强业务学习,强化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医患沟通。认真执行我院的工作流程,即患者就诊时首诊医生完全负责,自己解决不了要请相关专家会诊,专家解决不了要提请院内会诊,院内会诊仍然有困难请外院专家会诊,最后全程陪同转院。对于急诊病人更是如此,严格执行先抢救,后收费的原则。

3、要学会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病人需要的是什么? 病人需要的是终极服务!什么是终极服务?就是首诊负责到底的服务、朋友式的服务以及一站式满意的服务和全面全程的服务。其核心就是观念的转变、首诊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转诊制度的全面落实。因为任何一个医生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专业问题,而任何一家医疗机构亦不能解决所有的医疗问题。

4、严格按照《山东省病历书写规范》和《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书写医疗文书。病历内容要真实、完整、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不得随意涂改。处方一律用规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称书写。项目填写齐全。药品要用通用名,涂改要有医生签名,并注明时间。不允许超过5种药物,而且要注意配伍禁忌等等。

6、强化科室质控小组的工作,进一步完善科室自查,科主任要追踪整改落实情况。

篇8:医疗质量管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邹城市辖区内的基层医疗机构749家, 包括镇街医疗单位17家、村卫生室593家、个体诊所139 家。

1.2 调查方法

参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医疗废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 针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特点, 设计调查表, 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管理分类、包装、利器存放、暂存地、交接和运送、医疗废物去向和集中处置收运频次等, 邹城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抽调6名专业技术人员在镇街医疗机构监督员的配合下, 深入各医疗机构开展调查。

1.3 数据分析

用EPI info软件录入数据并做逻辑检查;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医疗废物管理分类

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损伤性、病理性、化学性和药物性五类, 并要求分类收集。在所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中, 均了解国家相关医疗废物管理内容, 均做到了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 但主要进行了感染性和损伤性的分类。

2.2 包装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明确规定医疗废物垃圾袋要采用专用黄色, 调查机构中601 所 (80.24%) 能够符合规范, 而1家镇街医疗单位、21家个体诊所和126家村卫生室采用其它颜色的包装袋。

2.3 利器存放

做好医疗废物中利器的处理对医务人员、医疗废物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防护至关重要。仅324 家 (43.26%) 医疗机构采用标准的利器盒存放利器, 但324家中有部分单位的利器盒并未做到一次性使用;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的利器盒使用率仅为40.30%和48.92%。未使用机构要么采用垃圾袋直接存放, 要么选择纸质或其他硬质容器存放, 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4 暂存地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 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有239 家 (31.91%) 具备基本合格的暂存地, 其中街医疗单位、个体诊所、村卫生室中这一比例分别为70.59%、7.19%、36.59%。

2.5 交接和运送

有637家 (85.05%) 做到了对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进行登记。对市区或离市区较近的机构, 集中处置单位能及时收集废物, 而无法对相对偏远地区做到正规运送, 如有的镇街由街医疗单位每周派救护车到辖区内村卫生室收集废物, 有的卫生室自己将医疗废物运送到卫生院, 这严重不符合国家对医疗废物运送的相关规定。

2.6 医疗废物去向

749 家基层医疗机构中60家能做到集中处置, 其中25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交由济宁市远东医疗垃圾处置中心进行集中处置。另外, 还有35家基层医疗机构将废物交由其他医疗机构间接处置, 村卫生室无一家进行集中处置,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8.01%。689家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实施自行处置, 占91.99%, 其中包括593家村卫生室, 96家个体诊所, 处置方式上, 有668家单位采取焚烧处置, 9家采取消毒后填埋的方式, 其余12家通过其它方式处置 (其中存在将医疗废物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情况) 。

2.7 集中处置收运频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对25家单位直接上门收运, 平均每46小时上门收运1次, 平均收运间隔时间超过48小时的有4家。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1 集中处置覆盖率低

调查显示, 邹城市仅有8.01%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医疗废物进行集中处置。镇街机构较好, 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个体诊所较差, 为30.94%, 最差的是村卫生室。这些机构的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意识较薄弱, 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危害性认识不足[4]。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费用较高, 从降低成本考虑, 有些机构不愿采用。

3.1.2 收运频次和收运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

直接上门收运的25家单位中有4家超出48h收运。60家集中处置单位中有35家间接处置即将医疗废物交由其他机构转交集中处置。间接处置单位的运送工具过于简陋、贮存时间长达100小时, 从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外源性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3.1.3 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状况令人担忧

结果显示, 91.99%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行处置医疗废物。处置方式主要是焚烧。由于焚烧技术较难把握, 具体操作又不规范, 很难达到无害化处置要求。个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存在将医疗废物当作生活垃圾处理的现象, 存在极大卫生的安全隐患。

3.1.4 基层医疗机构自身投入不足

地理位置较偏, 经济状况一般, 以及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的实行进一步降低了机构可支配收入, 加之政府补贴如若不能及时到位等, 都无疑为基层医疗机构真正落实管理规范造成障碍。目前废物处置费用均由医疗机构承担, 势必导致硬件条件不能完全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要求[5], 如标准黄色垃圾袋、利器盒的使用、暂存地的建设等。

3.1.5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能力有限

环保部门规定, 每个地级市原则上只设置一家工业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而基层医疗机构大多业务量小、分布散、路途远, 即使与处置中心签订合同, 处置中心也无法及时收集医疗废物; 基于经济利益和现有条件的制约, 处置中心回收网络不健全[6], 无法到村级卫生室收集医疗废物, 从而导致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多自行处置, 为医疗废物流失及危害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2 政策建议

3.2.1 合理处置, 变废为宝

以输液器为例, 医疗机构每天使用大量的输液器, 现行的做法是作为感染性废物一律进行焚烧处理。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 并非仅有焚烧一种方法[7], 集中焚烧不仅浪费资源, 也造成环境污染, 并且没有做到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利用[8]。政府可以制定政策, 引导有资质企业介入输液器、注射器等的回收利用, 对上述物品采用符合国家规定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后再加工, 比如制作利器盒、包装袋和周转箱等物品, 无论对企业还是医疗机构都是互利双赢的举措, 既调动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 也从源头防止边远地区此类医疗废物的管理不当。

3.2.2 建立分担机制, 减轻医疗机构负担

目前处置费用由医疗机构承担, 加上废物的分类包装费用, 对于捉襟见肘的基层医疗机构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难以长期承担。建议设立分担机制, 尤其对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医疗机构, 处置费用应纳入财政补贴, 政府在废物处置中与医疗机构共同承担费用[9];或本着“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 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规定, 物价部门组织调查, 确定医疗机构收取患者一定的废物处置费;同时物价、环保、卫生等部门对处置单位收费标准进行规范, 确定合理收费标准, 从而解决医疗机构和处置单位的费用矛盾。

3.2.3 探索新路径, 解决基层难题

基层医疗机构众多, 服务范围广泛, 医疗废物处置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越是偏远地区越应常抓不懈。废物处置最优化的措施是集中处置, 由于分布和路途问题, 很多村级卫生室无法做到集中处置而自行处置, 上级主管部门又很难对其实时监管, 即使按规定做到自行焚烧、毁形或消毒后填埋, 也是对农村环境的一种污染。建议政府设立专项经费, 重点加强镇级医院暂存地的资质建设[10], 以镇卫生院为基本联系点, 由各联系点负责其下属医疗机构废物及再回收利用物品的收集, 以市为单位确定1 所有资质回收再利用物品企业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 从而建立广泛的回收网络承接村级卫生室医疗废物的暂存和收集。

医疗废物的管理和处置不仅是医疗机构的责任, 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应考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 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真正做好医疗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彻底解决好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问题, 还需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及各类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 这将是一项长期的探索和实施过程。

摘要:目的:了解邹城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 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方法, 按照统一制作的调查表, 对全市74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邹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低, 利器存放、暂存地建设、医疗废物收集时间频次以及集中处置问题等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结论: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应考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 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真正做好医疗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医院管理,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武迎宏.浅谈医疗废物的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03, 3 (3) :16-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S].2003.

[3]刘丽杭, 李慧平.医疗废物对健康的危害及规制原则[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4 (3) :21-23.

[4]胡桂美.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督查与效果评价[J].现代医院管理, 2007, 20 (5) :20-21.

[5]高春玉, 王善雨, 杨元平, 等.36所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7) :817-819.

[6]杨璐, 王欲圣, 徐庆华, 等.安徽省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调查[J].安徽医药, 2010, 14 (9) :1082-1084.

[7]陈扬, 丁琼, 姜晨, 等.履约背景下医疗废物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和最佳环境实践思路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4) :75-79.

[8]于志臻, 顾翔宇, 曹敏华, 等.基层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72-1773.

[9]袁霄梅, 张华.我国医疗废物处置的现状及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 2007, 15 (5) :49-51.

上一篇:竣工验收汇报小结下一篇:积极分子转预备党员考试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