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老年病科医疗活动质量问题分析

2024-04-10

2024年老年病科医疗活动质量问题分析(精选4篇)

篇1:2024年老年病科医疗活动质量问题分析

老年病科医疗质量薄弱环节分析及整改措施

2015年1月19日经我科全体医务人员集体讨论后,对科室医疗质量薄弱环节、重点人群及进一步整改措施分析如下:

一、薄弱时间段:

1.节假日,周末:仅留值班人员留守病房;

2.工作繁忙时:容易疏忽细节,造成医疗质量缺陷; 3.交接班时间:仅留部分护理人员在病房工作;

4.科室人员短缺时:人员相对不足,容易造成医疗质量下降; 5.夜班时:仅留值班人员留守病房。

二、薄弱环节:

1.护工管理:患者自行雇请的护工未经过系统、规范的培训,素质良莠不齐;

2.外出患者管理:患者外出期间无法得到有效的医疗看护,存在安全隐患;

3.医疗仪器、设备及患者生活设备(如微波炉、开水炉)的管理:抢救设备必须随时处在待用状态,抢救药品必须处在时效期内;患者或家属自行使用微波炉、开水炉等生活设备存在烫伤、爆炸等安全隐患。同时,病人数量较多,微波炉及开水供应相对短缺,造成病人满意度下降

4.职业暴露的预防:我科目前仍有职业暴露发生,护理操作时无戴一次性手套的习惯,防范意识不强;

5.病情复杂病人的门诊分诊:门诊常年接待老年患者,此类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且症状不典型、主诉不突出、问诊存在困难,在病人分诊方面存在困难;

6.微量血糖测定、吸氧时间的准确统计:目前尚无法提供患者在院期间吸氧时间的确凿统计证据,造成患者结账后存在异议;血糖测定记录存在脱漏,造成医疗收入的缺失;

7.病历质量:在架病历方面,常年出院的离休老干部在周转之后可能存在未及时签署医疗文书;2014年终末期病例有一份乙级病例。8.危重病人抢救流程:部分医务人员(尤其是低年资人员)对危重患者抢救流程的实际演练有待加强;抢救过程中,医护配合默契度有待提高;抢救

三、薄弱人群:

1.新进员工:医疗知识相对薄弱,医疗操作不熟练,对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具体认识有待考察。

2.休假后回岗人群:业务技能出现短暂下滑,不了解最新的各项医疗动态及规章制度。

3.搬床患者:频繁搬床患者可能在发药、治疗、化验结果归档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 4.VIP患者、高要求患者:此类人群对医疗服务要求高,对病人预后的期待值高,容易出现满意度下降,存在纠纷隐患。

5.长期住院的离休干部:此类患者存在反复院感风险,并且根据相关文件,患者结转周期延长,为住院超30天的高发人群,影响科室平均住院日指标。

四、进一步整改方案:

1、进一步加强科室质量管理,针对薄弱人群及薄弱环节,完善相关工作制度、计划、实施方案、总结等。

2、3、落实三查八对制度,落实病人十大安全目标。

加强外来护工管理,严格限制无资质陪护人员进行护理相关的工作,落实陪护人员切实掌握手卫生。

4、加强病历书写规范的学习,各级质控医师对运行期病历及终末病例严格把关。

5、对新入职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安排导师进行“一对一”管理,临床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对休假后回岗人员,针对最新的医疗信息及管理动态组织专门培训,杜绝盲区。

6、科室应严格执行会诊制度,无论门诊还是住院均开展及时、规范的科内、科间会诊,优化病人收治质量及诊疗流程。

7、科室应及时开展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讨论内容应结合患者病情深入展开,以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8、提高服务质量,深刻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安排专人为患者热饭、打开水,尽最大可能避免患者烫伤、滑到等不良事件发生。

9、关注交接班、节假日、周末、夜班等薄弱时间段的病人安全,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动态调配医护资源,实行弹性排班,安排AB角,落实备办制度,最大程度确保病人安全。

10、实行错时调休,杜绝大量医护人员同时休假,造成病房人手短缺。

11、患者进行吸氧、测血糖等项目时,须患者签署后再进行操作,加强病房巡视,进一步精确落实患者吸氧时长,避免财务纠纷。

12、根据医院规定,患者在院期间一律不得离开病房。如患者强烈要求离开病房,需签署劝阻患者外出告知书,并明确告知患者科室的联系方式,杜绝医疗纠纷。巡视病房时,若发现不知去向的患者,需即刻电话联系患者本人或家属了解患者去向,必要时报告保卫科。

13、定期在病房进行抢救演练,落实“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做到抢救流程人人知晓、抢救操作人人熟练,通过反复演练提高医护配合的默契。

14、学习相关防护措施,杜绝职业暴露,尤其是进行护理操作时,应注意使用一次性医用手套,注意杜绝浪费。

15、对病情平稳的常住病人,做好沟通工作,告知其长期住院可能出现院感,鼓励患者带病生存,鼓励其居家养老。建立长效的回访制度,增加患者安全感,进行优质医疗服务延伸。

篇2:2024年老年病科医疗活动质量问题分析

2011年我院顺利通过江苏省卫生厅三级医院评审,跨入三级医院的行列。今年的工作方针为不断巩固和扩大2011年三级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医院创建成果,转变工作方式,一、巩固和扩大2011年三级医院创建成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医疗质量管理

1、年初制定2012年医疗质量管理方案,明确今年的质量管理目标,主要围绕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要求,通过制订质量管理计划和组织实现,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改进。从确保避免医务人员犯错误后简单化个人责任追究的管理思维出发,通过制度建设、系统设计、流程再造、资格准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和手段,达到持续质量改进。在质量管理中做到四个重点关注:关注并改进系统错误、关注不当流程并进行流程再造、关注为什么会出错而不是重点追究谁出错、关注重点培养人员按制度、规范、标准流程做精细化工作,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逐步形成全院共同参与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医院文化。

2、调整、完善医院质量安全管理组织,组织架构和职能分工科学 根据细则要求,调整了医院质量管理组织,设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单病种与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科室质量活动小组改设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增订、修订各委员会和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能和工作制度。每季度组织召开各管理委员会成员专题会议,明确各级组织的质量管理职能、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定期组织活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医疗质量科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主要部门,帮助和指导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共同参与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加强科级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组织体系建设,对现有的医疗质量活动小组记录进行修订,在8月份制定了《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进记录本》,对科室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工作进行了形式、内容上的规定,要求科室制定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制定每月科室质量安全自查计划,明确科室质量与安全小组、质控员、科主任各自的工对重点部作职责,要求对专项质控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整改。门、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估;定期分析医疗质量评价工作的结果;运用质量与安全指标、风险数据、重大质量缺陷等资料对质量与安全工作实施监控。

3、把握重点部门,加强环节管理 根据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以及相关标准,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完善的覆盖医疗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及时推陈出新,切实保证医疗质量。对于患者从就诊、入院、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和出院等一系列医疗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制定和完善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如出院、转科、危急重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有创诊疗操作等)管理标准与措施,加强转诊、转科的交接管理。制定合理并科学的质量控制指标,对各项管理标准与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分析及调控。

4、修订各级各类人员考评体系,强化科级质控管理 今年年初,制定了科室常态化检查表,从病历质量、医疗台账、核心制度执行等十四个方面对科室的日常管理制定

了量化标准,要求科主任依据常态化检查表每月对科室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打分,检查情况上交医疗质量科,我科再进行溯源检查,整个检查得分加入科主任、医师考评体系。通过修订考评体系,进一步规范了科主任管理行为,加强了科主任对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上半年召开科主任会议一次,解读了修订后的科主任考评体系,通告科室各项质量指标,对去年的典型安全案例进行评析,指出存在缺陷,提出了一些系统改进措施。

5、核心制度常抓不懈,切实提高病历内涵 今年制定了《住院病历质量控制管理暂行规定》、《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同时对围手术期管理、三级医师查房、临床用血审核、会诊、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等核心制度和病历中的医患沟通记录、签字字迹、出院记录、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病案首页、新入院三天和手术后三天病历和门诊病历等内容进行了多次专项检查。加强对重点运行病历的实时监控:如3、4级手术、住院超过30天病历、输血病历、单病种和临床路径等病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督促整改。从第三季度开始加大了对制度执行力的跟踪检查和运行病历的网络监控。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入院3天、手术后3天、单病种中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输血患者进行了病历书写及时性、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抢救记录等病历文书进行了专项检查;注重制度落实,如在公布了《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关于按时手术开台的暂行规定》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有关替代治疗方案和增加转科沟通记录的规定后,立即通过对手术室不定期现场检查、病情评估专项检查、医

患沟通记录专项检查、医疗总值班检查、行政查房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发放《医疗质量检查反馈单》,检查范围广,包含了所有的科室和诊疗组,进一步加强和临床医师的沟通,确保制度有效落实。此外,扩大对某些环节的监督指导范围,如:对血液净化病历、病理检查申请单、医技检查报告单及时黏贴、归档等质量进行了首次检查。

二、紧扣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环节质控 今年医疗质量科人员有所减少,但对于质量、安全管理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所以我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开发研究各环节质控程序,提高质控效率,具体做法有:

1、对现有结构化电子病历进行调整,建立全院各级医师的不同质控平台。按《江苏省电子病历基本规范》中各级医师权限划分和时限设定原则要求,设臵审查、修改的权限和时限: 住院医师可执行病历书写(录入)、浏览、修改等操作;主治医师可执行病历书写(录入)、浏览、修改、病历质量控制等操作;副主任、主任医师可执行病历书写(录入)、浏览、修改、病历质量控制、管理、封存归档等操作;医务、病案管理部门可执行病历管理、浏览、封存、解封、质量监控等操作。

2、狠抓时限监控 只有及时完成病历书写,才能保证病历真实性,确保病历质量。我科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时限要求,重新对“入出院记录、病程记录、手术记录”等几乎所有病历文书设定完成时限点,并实施监控。院级质控平台有实时信息,每周

行政查房时将监控信息反馈给相关科室督促整改,并纳入科主任、医师考评体系。

3、会诊管理信息化 上半年实行科间会诊信息化管理,采取了电子会诊单实时传送,通过门户系统平台通知会诊医师参加会诊,并利用护理平台督促医师会诊,从而有效避免了原有纸质会诊单转送过程中存在遗失、以及科室之间的互相推诿的弊端,也利于医务部门的监管、统计。大大提高了会诊的效率,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4、住院超过30天患者提醒 根据三级医院要求,住院超过30天患者要进行分析评价。门户系统自动计算患者住院天数,筛选出住院天数超过30天的病历,自动跳出分析评价界面,及时总结评价,制定合理的继续诊疗计划。

5、网络监控科室质量安全活动 从今年8月份开始对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记录进行网络审阅,检查记录的及时性、规范性,提出指导建议,进行电子回复,及时提醒科室完善,同时进行培训,逐步提高质控人员的质量管理技能。

6、初步完成医疗质量管理数据库建设 根据医疗管理PDCA循环的要求,对于检查要有计划、有跟踪、有改进,我科在年底初步建成了医疗质量数据库,依托该库,今后可以建立科室、诊疗组和医师医疗质量档案,在今后医疗质量监管中可以更加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

三、进一步规范医疗技术管理

今年成立了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医院各项技术的监

管。对医院原有的相关技术制度进行了修订,进一步落实了分级分类管理,重新制定了《江阴市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江阴市人民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江阴市人民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麻醉技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调整了《高风险医疗技术目录》,增加了医院的普通医疗技术目录,使得技术分级管理更加细化,有操作性。对于消化内科ERCP技术、呼吸内科四级纤维内镜技术按照手术要求进行管理。进一步规范了手术相关制度,修订、完善了《江阴市人民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江阴市人民医院关于按时手术开台的暂行规定》和《江阴市人民医院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对我院的一、二类医疗技术继续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今年1月和8月,迎接了江苏省江苏省卫生厅对我院四级妇科内镜技术、基因扩增技术、全身麻醉技术等七项项二类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现场审核,四级妇科内镜技术、基因扩增技术、全身麻醉技术、神经阻滞技术、纤维支气管镜技术等5项获得了准入资格,全盆腔脏器切除术和高压氧技术因人员资质问题暂未予通过。根据检查情况,积极整改,安排人员参加相关培训,等待复审。分别于6月份 和11月份向江苏省医院协会提交了乳房再造技术、神经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综合介入等4项技术的准入申报材料。

四、稳步推进单病种和临床路径管理 我院自2010年7月开始进行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制定了《江阴市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质控管理组、科室实施小组等各级组织,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试点工作从2010年7月开始至2011年12月结束。今年医院成立了单病种

和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杨惠光院长任主任,分管副院长张华任副主任,医疗、护理、医技、药学各部门职责明确,将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纳入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医院共有17个科室、25个病种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单病种质量管理方面,今年逐步将卫生部的单病种过程质量进行信息化管理,制定了各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髋、膝关节臵换术、社区获得性肺炎等四个单病种质量管理措施评价,进行实时监测。

五、重视全员质量安全培训实效

对新取得处方权人员进行“处方管理办法等药事法规培训”,组织全院临床医生进行“新版电子病案首页培训”。第二季度开始,医师的“三基”培训工作由医务部扎口负责。为了备战江苏省三级医院急诊“三基”考试,6月份组织了全院所有执业医师急诊“三基”考试。7月开始组织临床医师进行影像知识培训。由医院影像科医师分专科对临床医师进行培训,培训共分两次四个批次,授课内容为胸部、循环系统、头面部影像、肝脏、盆腔、泌尿和生殖系统。在医院内网上开设影像专栏,利用一些疑难、典型案例,加强专科医师读片培训,构建临床医师和影像医师的互动平台,增强质量培训的实际效果。

六、临床用血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今年调整了输血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包括医务部、临床重要科室、院内感染管理、护理、输血、检验、麻醉等专业相关人员。重视制度建设,根据卫生部新出台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最新的部门规章以及相关标准,结合本院实际,制定

完善的覆盖医疗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及时推陈出新,将输血和输血科做为医务部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部门,完善、修改、增补了包括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紧急输血管理制度、配合性输血、紧急大量输血、非同型输血、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等管理标准与技术规范措施,制定合理、科学的质量控制指标,对各项管理标准与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分析及调控。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将输血全过程管理加入到医疗核心制度管理中,把输血管理作为专项内容进行检查和考核,纳入行政业务查房常规内容,输血科、医疗质量科联合不定期专项检查,如“临床用血审核制度”,“输血病历”“输血申请单”等专项检查、对临床合理用血、安全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反馈及考核,指导、督促科室和个人对合理用血进行评价,按照制度和流程规范执行,限期整改,通过一系列检查督导,各项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输血病历质量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

七、辐射安全管理规范有序 按江苏省环保厅要求,完成2011年医院核技术项目的监测和评估报告工作。新建DSA和扩建CT项目完成了竣工监测,并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环保厅现场验收;完成了《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延续申领工作。按江苏省卫生厅要求,新建DSA和扩建CT项目完成了江苏省疾控中心职业病危害控效评价检查工作,完成了《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校验和延续工作。配合基建科和器械科积极进行我院核医学科的

八、高质量完成上级部门检查和其他常规工作。(1)上级检查:我们把上级检查作为质量改进的良好契机,做到以查促改。今年接受的省级行政部门的检查有: 在4月和5月接受了江苏省卫生厅组织的“三级医院医疗

质量专项检查”、重症医学科专项检查和明查暗访。检查从病历质量、单病种新版电子病案首页执行、处方质量、三合重症医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检查,共检查理”规范执行情况和内、外、妇、ICU科室50份病历。检查结果住院病历甲级率94%,门诊病历合格率94%,处方合格率99%,所有检查指标达标,得到了检查组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病历质量存在的一些缺陷。根据专家意见我科立即进行了汇总分析,及时反馈给临床各科室,同时提出整改措施,包括病历模板的修改,病历质控方法的改进等。在7月接受了江苏省卫生厅组织的“临床用血专项检查”,检查组成员从医院输血管理各项制度建设、用血过程管理、临床用血评价、输血科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检查,一致认为医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对于临床用血过程进行了无缝化衔接,做到了安全、有效、科学管理,在全省三级医院用血专项检查中名列前茅。(2)开始完成卫生部医疗质量监测系统上报 自今年7月份起,按卫生部要求,对我院的医疗质量各项指标进行上报,内容包括:住院死亡类、住院重返类、医院感染、手术并发症、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医院管理等七大类。在上报过程中,不断完善医院信息统计功能,不断发现医院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短板”,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如上报过程中发现我院对“ICU重返、出院30天患者重返”等指标未进行过有效监测有和管理,从而帮助质量管理人员指明今后管理的重点和方向,不断持续改进。(3)常规工作: 每月对27个专科按时完成省质控平台上报,在今年5

月开始增加了康复医学科的质控上报;对进行2012年专家专科门诊调整工作,根据三级医院要求和患者需求,广泛动员,开设41个全日制专家门诊,有效提高门诊服务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专家难”的问题; 根据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和去年医院整治效果的情况,与科主任签订抗菌药物使用责任状;2011年考试合格人员注册及处方权完成了限认定工作。完成专科专家门诊停诊协调工作20人次;

共参加行政查房23次,组织死亡病历讨论22次。2011年12月到2012年5月共抽查归档病历1056份,运行病历4320份,其中发现重大缺陷1处,大缺陷256处,小缺陷441处,考核扣款48950元,检查表扬了81份优秀病历。

医疗质量科2013年工作思路

1、以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为依据,初步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医疗质量控制基本框架:制度管理、流程管理、绩效管理 制度管理是提供质量考核的依据,也是临床工作的准则;流程管理是重点,对制度执行的检查、监督,发现医疗质量各种环节不足,进行改进和提高;绩效管理指科室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的各项信息数据:除外常规质量数据如好转率、床日数、危重患者数等,还包括合理用药、合理用血、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手术并发症、非计划再次手术、ICU重返、出院30天内重返、医院感染、急危重症管理、病历质量(运行、终末)、患者满意度等多种指标的结果综合体现。

2、积极开展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 根据卫生部《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作为推动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作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的重要内容,做到部门协调机制完善,沟通顺畅。制定2013年工作方案,在全院范围内全面推进临床路径工作,明确实施病种目录,规范文本制定,履行知情同意相关制度和程序,增强医护人员临床路径的效果评价和统计分析能力,不断优化路径实施流程。

3、细化质控信息管理 我院作为江苏省省级质控对象,目前有27个病种按月进行质控指标的上报。2013年要按照《江苏省省级质控对象所在单位参与质控工作考核标准(试行)》的要求,对我院的

质控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重点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真正发挥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的作用;督导相关质控科室对照纠偏,对纠偏项目进行追踪监控,加强同省级质控中心的联系,接受指导;切实把省级质控工作作为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

4、重视统计学指标评价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以三级医院评审要求的“重点病种”、“重点手术”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进行质量管理评价。

5、进一步规范医疗技术管理

进一步落实医疗技术的分级、分类管理,健全手术、麻醉、介入、腔镜等高风险技术的授权考评组织和考评程序,对医疗技术各级权限进行动态管理。

篇3:2024年老年病科医疗活动质量问题分析

中国妇女占据中国半边天,并承担生育、教育下一代的重任。1998年妇女检查率仅为38.6%,到2008年检查率才达到74.1%,妇女病检出每年近30%。2005年,乳房恶性肿瘤、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和子宫颈原位癌患者出院人数分别10084人、8755人和924人,而2009年则分别是128016人、108986人和10532人[1,2],年均发展速度分别是188.76%、187.84%和183.74%。本文拟研究全国妇产(科)医院若干投入、产出指标以期找出影响医院发展原因和患者诊治因素并提出对策,提高检查率降低妇女病,提升妇女生活质量。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2006-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选出若干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3,4,5]。

2 结果

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计算结果见表1、表2和图1。

注:数据来源《2006-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 结果分析

3.1 投入指标分析

3.1.1 卫生机构与人员规模分析

从表1知,2005-2009年全国妇产(科)医院卫生机构与人员规模的投入均呈正向指标,均以2位数速度发展。医院以年46家速度发展2009年达311家,年均发展速度达125.09%,年均增长速度25.09%。人员增长速度略低于机构数,每年有5166名职工加入妇产(科)医院行业,2009年总职工人数达39453人,年均发展速度120.38%,年均增长速度20.38%。卫技人员2009年达30152人,占总职工人数76.43%,较2005后77.65%低1.22个百分点;年均发展速度119.9%,年均增长速度19.9%。2009年医生人数19873,占职工总人数50.37%,较2005年低4.22个百分点,年均发展速度117.98%,年均增长速度17.98%。我们发现,增长速度较快的是医院管理人员与其他技术人员,分别年均增长速度达23.98%和23.47%,较卫技人员发展速度快。适当引入医院管理经营者有助帮助医院顺利进入市场经济,过多则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不高。

3.1.2 固定资产规模分析

从表1知,(1)医疗仪器设备也以2位数的速度发展,在2009年总设备数在17443台,年均增长量2329台,年均发展速度121.03%,年均增长速度21.03%;50-100万元的设备年均发展速度110.11%,年均增长速度10.11%;100万元以上设备年均增长量34台,年均发展速度19.84%,年均增长速度19.84%。反映医院普遍在追求大型、高端仪器。(2)房屋建筑面积上,妇产(科)医院以年111451平方米的速度缩减,年均增长速度为负4.59%,2009年只有2154799平方米;业务用房缩减速度更快,2009年为1209572平方米,占房屋建筑面积的56.13%,较2005年缩减18.34个百分点。医生多,就诊患者多,业务用房少,如何保证良好工作环境和就医环境如何保护女病人隐私?(3)流动资产2009年达378092万元,年增长665745万元,年均发展速度135.61%,年均增长速度35.61%,表明全国妇产(科)医院短期偿债能力较强,“船小好调头”。(4)固定资产2009年达753737万元,年均发展速度131.64%,年均增长速度31.64%。医院固定资产分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其他固定资产。在房屋建筑面积不断缩减情况下,医疗设备正向增长,提示5年来全国妇产(科)医院的其他固定资产增值更快。

3.2 产出指标分析

3.2.1 社会效益产出指标分析

从表2和图1知,(1)诊疗人次2009年达18164325人次,年均增长2389990人次,而医生年增长2404人,说明妇产(科)医院工作强度一直较大;诊疗人次年均发展速度120.54%,年均增长速度20.54%。入院人数2009年达759165人次,年增长99728,年均发展速度120.48%,年均增长速度20.48%,与诊疗人次发展速度接近。(2)住院病人手术人次2009年达358971人次,年均发展速度125.41%,年均增长速度25.41%,进一步提示女性良、恶性疾病人数增多。(3)危重病人抢救人次2009年达25753人次,年均发展速度111.45%,年均增长速度11.45%。而危重病人抢救率2009年较2005年提高2.18个百分点,达98.8%。治愈好转率5年保持在99%左右,病死率维持在0.1%左右。说明中国妇产(科)医院医疗水平稳步向前发展,在业务用房面积少、医生少、病人多、危重病人多的情况下,做好医疗服务且不断提升医疗业务水平。(4)病床使用率2009年较2005年降低2.2个百分点只有63.9%;病床工作日年均缩短1.98日,2009年为233.2日,年均增长速度为负0.83%;病床周转次年增长0.6次,2009年为35.8次,年均发展速度101.61%,年均增长1.61%。是国有、集体还是私营妇产(科)医院没有发挥效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年均缩短0.125日,2009年为6.3日。

3.2.2 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从表2可知,业务收入与支出。从年均发展、增长速度看,两者发展速度都较快,业务支出略高于收入,高0.32个百分点,业务支出年均发展速度和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130%和30%,2009年达632992万元;5年中,全国妇产(科)医院的有3年业务收入大于业务支出,提示全国妇产(科)医院的财务状况、医疗支出节约程度及管理水平呈良性状况。净资产在2009年达916174万元,年均增长145583万元,年均发展速度128.71%,年均增长速度28.71%,说明医院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和潜力有发展前景。以子宫平滑肌瘤病为例说明产出情况。2009年261782人次入院,年增长58272人次,年均发展速度173.79%,年增长速度73.79%;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15-44岁占49.6%,45-59岁占48.6%,此年龄段女性正处于人生精力充沛的阶段,应加强健康体检。5年平均住院日控制在10天左右。人均住院费用2009年达6422.1元,年均增长297.78元,年均发展速度105.26%,年均增长速度5.26%;其中药费在2009年为1891.3元,年均增长25.78元,年均发展速度101.41%,年均增长速度1.41%。提示全国妇产(科)医院控制药占比较好,住院费用主要是检查和手术费。但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人均住院费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值是6863~10938元。《2011上海统计年鉴》统计值显示,2009年城市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3205元,农村中等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1184元[6],也就是说即使是同期的上海中低收入城乡居民女性,也不能患大病。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4 结论

2005-2009年全国妇产(科)医院投入与产出均呈高速发展,但应改善就医环境,提供医生良好工作环境,保护病人隐私,创造和谐就医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更大程度发挥妇产(科)医院的公益性和社会职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M].2010年7月第一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M].2006年9月第一版.

[3]鲜祖德.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94-98.

[4]李敏,罗振宇,李霞.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2000~2010年上海市医疗卫生机构效益分析.价值工程.2012年:(稿录字2012第244513号).

[5]李敏,李霞.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2005-2009年全国传染病医院效益分析.价值工程[M].2012年:(稿录字2012第244514号).

篇4:2024年老年病科医疗活动质量问题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1993~2008年15年内医疗监护的患高血压的老年人156例其中男性116例, 女性40例, 男性最大年龄87岁, 最小年龄63岁, 平均年龄68岁;女性最大年龄90岁, 最小年龄59岁, 平均年龄66岁。病程最短的3个月至1年, 最长的33年, 收缩/舒张压增高132例;主要收缩压增高16例;以舒张压增高为主者8例。

1.2 方法

对患者每周3~4次分早、晚测血压, 并作详细记录, 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用药。同时进行健康指导, 按正规治疗要求服药。此外, 为了防止心梗和脑梗, 几乎所有的患者, 均用了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 一般的患者用25~50mg, 1次/d, 根据年龄及血管硬化的程度或血浆钻度的状况适当加量, 如50mg, 2~3次/d, 伴糖尿病血液黏度明显增高者有的采用国外常用的剂量, 0.3g, 1次/d。

2 结果

156例患者除先后病故8例外, 其余148例血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其中1例脑血管意外患者遗有偏瘫, 但每天能坐在轮椅上读书、看报, 另1例脑干出血的患者经抢救也基本恢复了正常生活。156例高血压患者, 在长期监护治疗下并发脑血管疾病8例, 发生率5.1% (其中脑出血3例, 脑梗死3例, 腔隙脑梗死2例) 。并发冠心病10例, 发生率6.4%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6例, 高血压心脏病4例) 。并发肾功能损害13例, 发生率8.3% (其中肾功能衰竭2例) 。156例患者观察中死于心血管疾病3例, 死于脑血管疾病3例, 死于肾功能衰竭2例。15年内共死于心、脑、肾并发病者计8例, 死亡率5.1%。死亡年龄78~88岁, 从死亡年龄看, 超过了目前我国平均死亡年龄, 表明这8名死亡者, 也基本属于长寿或比较长寿者。

3 讨论

重视对高血压患者的医疗监护和防治, 加强社区保健, 提倡群防普治, 是关系到老年人健康长寿或减少其死亡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关于高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研究报道[3]心血管事件与舒张压水平曲线有关, 认为心血管事件在舒张压>90mmHg时与血压呈正相关。本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10例高血压患者中3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2例符合此种现象, 1例急性心肌梗死后采取溶栓治疗, 因年龄偏大, 75岁, 并发了脑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未观察到此种现象。本组有12例患者为晨间高血压, 治疗中采取降压药6次/d, 能够使这部分患者达到理想血压标准。

关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终生服药时药物选择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 老年人的记忆力、顺从性下降, 部分患者对长期服药有顾虑, 难以坚持。本组有2例患者曾因短暂停药, 引发高血压危象。因此, 需要医护人员及其家属监督实施, 服药从小剂量开始或用最小剂量, 尤其是α-受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初次使用时剂量一定要小, 因老年人耐受力和药物清除率减退。药物的常规用量要依据个体血压情况进行选择。有时只用1/2~1/3常规量, 即可达到目标血压。本研究重视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着重从饮食调配, 适当补充钾、钙、糖、脂、盐。伴有糖尿病患者采用少量多餐, 体胖者适当控制饮食量, 戒烟酒。药物维持, 精神调节, 社会配合, 家庭协调, 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 心理疏导, 在职休假, 坚持体检, 保持目标血压, 力争心、脑、肾的高血压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使患者的并发症控制和预后达到理想目标为老年人延年益寿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目的分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15年医疗监护与防治结果。方法针对156社区群体高血压患者进行15年的长期医疗监护与防治, 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用药, 同时进行健康指导, 按正规治疗要求服药。结果148例血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脑血管疾病发生率5.1%;冠心病发生率6.4%;肾功能损害发生率8.3%。结论加强社区医疗监护与保健能够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情,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社区防治,监护

参考文献

[1]余桂珍, 曾琨, 陈慧.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9) :711~712.

[2]鲁蒨, 李玉琴, 叶古祥.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防治现状和干预[J].上海医学, 2007, 30 (1) :157.

上一篇:短跑(直道)途中跑模拟课堂下一篇:我们是好朋友四年级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