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建设中的贫富差距研究

2024-05-08

小康社会建设中的贫富差距研究(精选6篇)

篇1:小康社会建设中的贫富差距研究

小康社会建设中的贫富差距研究

摘要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是我们到上个世纪末的奋斗目标.随着小康社会的基本实现,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推进,出现了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什么事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地看待和认真分析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要怎样缩小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关键字:小康社会,贫富差距

1.正确理解和把握小康社会思想的丰富内涵

1.1小康社会的概念

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2小康社会与贫富差距

社会的实现不是同时同步、同等, 而是有先有后不平衡的。实现小康社会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只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而逐步实现。我国是一个大国, 又是一个穷国, 人口多底子薄同时, 我国幅员辽阔, 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之间自然条件、文化因素、原有的基础及经济增长速度存在很大差别。这就决定了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达到共同富裕, 而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不平衡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差距, 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有可能会拉大。[1]

2.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多年以来, 一方面, 经济社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已基本实现温饱有余的小康生活水平, 而且正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但另一方面, 我国居民收人差距正在出现拉大的趋势。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其的一个典型代表。

2.1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状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在一度缩小后又有明显扩大,国家在收入的再分配上明显偏重于城市能因素,城乡之间的差距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开始再度拉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不断夸大的趋势。90年代中期,城乡差距略有缩小,但是1998年以后,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2]

一方面, 我国居民收人1998-2000年,城镇居民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52、2.66和2.80倍,农民收入增幅由1996的9%持续下降到2000年的1.9%,而同期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保持在7%左右,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686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2366元[3]

由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与农村居民无纯收入指标并不具有完全可比性,而且,前者往往容易被低估(城镇居民享受的住房、医疗、交通等福利

待遇并不计做收入),而后者往往被高估(比如,一些自产自用的农副产品和不具备市场交换条件的产品也被作价计入纯收入等)。因此如果将两者调整到可比状态,尤其是将农民的纯收入和扣除生产经营性等支出后,调整为可支配收入,差距更大。据粗略测算,若按可支配收支计算,城乡差距约为3:1;若只考虑货币收入,差距扩大到4: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比1差距正在出现拉大的趋势

2.2中国居民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4]

关于差距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调查得之都归结于以下几点:

1、“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

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由于没能完全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效率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正是在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公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3、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能够投机钻营,非法、违法经营和权力资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贫富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根据有关专家粗略计算,各种非法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大约使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上升31%。

4、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除了合理的税收制度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然而,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明显表现出严重的滞后。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城镇的退休人员、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足量的保障,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5、不平等竞争的存在最后,经济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竞争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平等竞争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门、行业甚至是一些个别的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而其他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却不能,因此最终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比如,一些借助国家特许经营的垄断行业就获得了“暴利”。

3.正确认识现阶段贫富差距及有效措施的采取

现阶段虽然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 但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而且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贫富差距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贫富差距的严重性。并采取了有效措施来缩小这种贫富差距。

1、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5]

除了完全免除农民的各种税费以外,还要给农民尤其是种地农民大量的补贴;大幅提高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大幅提高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

2、完善社会保障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是和他们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无关系的。与之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缩小贫富差距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3、健全财税制度

目前我国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这充分说明我国财税制度的不合理,这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征收遗产税、赠与税和奢侈消费税等。此外,还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

4、加强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导致一些人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现实生活中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并依法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违法乱纪,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进而有效解决贫富差距悬殊问题。此外,我们还要建立相关法律,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办教育、办慈善事业或修路等。

5、继续“两大战略”

我们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吸引国外投资者和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到中西部地区,从而有效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最终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求实.2002,(22)

[2]钟鸣,王逸 两级鸿沟?当代中国的贫富阶层[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王丽.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状况及原因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02期

[4]张志超,王聪.试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郭永中.当前中国农民负担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01期

篇2:小康社会建设中的贫富差距研究

一、中国贫富问题的原因

二、中国贫富差距的概况、现状及解决办法

三、补充定义

 中国贫富问题的原因

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

不平等竞争的存在除了合理的税收制度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然而,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明显表现出严重的滞后。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城镇的退休人员、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足量的保障,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力不发达,治穷是最主要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因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由于没能完全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效率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正是在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公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能够投机钻营,非法、违法经营和权力资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贫富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根据有关专家粗略计算,各种非法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大约使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上升31%。

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毋庸置疑,国家通过健全的税收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税率上来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缴纳高很多的税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频繁出现在福布斯(或胡润)中国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们,并没有出

现在缴税排行榜的前列。这充分说明了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的不健全。由于对于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导致了我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

 中国贫富差距的概况、现状及解决办法

概况

国内外所有经济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

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中国国家统计局前期公布的数据也表明,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

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小干0.2时为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水平,0.4~0.6之间为不平均,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

距的警戒线,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就容易产生社会动荡。

199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34左右,2003年已经逼近0.45,2004超过0.465.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了显著的社会贫富差距。在中国最贫困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 4%.占中国人口10%的贫困人口,只占有存款总额的3%,且呈下降趋势,而占总人口10%的最高收入者却占有存款总额的40%,且呈上升趋势。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我国现阶段人均GDP只达到10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还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客观上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解决办法

• 要彻底改变中国西部发展落后、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资本为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以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必然是贫富差距过大。只有以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使中国西部的人们普遍富裕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目标。资本可以流动、变换,但西部的人民却不会轻易的流动、变换,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制度,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改变贫富差距过大,改变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唯一有效办法。

可以主要注重在以下四点

完善社会保障

健全财税制度

加强法制建设

降低垄断收入

补充定义

篇3:小康社会建设中的贫富差距研究

社会和谐度的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它涉及到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工程。陈黎明、向书坚、李炳林(2008)从4个方面18个评价指标组成一个层次评价体系,引入了模糊隶属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社会和谐度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我国社会总和谐度为3.354 3[1]。吴诣民、陈涛(2007)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它与以往的评价体系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提出了完整的评价体系,更将指标分为超前、同步、滞后3类,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实时评价体系[2]。朱孔来、曹圆圆(2006)从5个方面构建了由4个层次、50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一套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方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用线性加权和函数方法计算综合评价结果的社会和谐度综合评价方法[3]。李燕燕(2008)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及综合指标评价分析里,从7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然后用这些指标构建和谐社会的综合评价方法[4]。目前的研究成果在评价和谐社会度时,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过于复杂化,评价方法也带有较强的人为主观性,而灰色关联度分析则可以消除人为主观性。有鉴于此,该文在研究社会和谐度时,从社会贫富差距这个角度出发为重点选取指标,通过构建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社会和谐度的研究分析。

1 社会和谐度的综合评价模型

1.1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

“和谐”一般指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社会内部和谐、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和世界上各种文明之间的和谐。而社会和谐则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始终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该文在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社会贫富差距为重点来进行指标的选取。

所谓社会贫富差距,指的是社会居民在个人财产或者收入上所形成的差别,而这种差别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的社会财富分布状态。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就使得产生社会矛盾有了重要的基础和可能性,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社会贫富差距是影响社会和谐度的基础和重要原因。

首先,贫富差距过大将导致社会结构的不稳定。贫富差距决定着社会分层,进而决定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如果一个国家存在着庞大的低收入群体,而且这些低收入群体的问题处理不当的话,将会对社会经济和谐与社会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进一步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压力。

其次,贫富差距过大容易使社会矛盾激化和扩大。当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时,社会居民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使财富的分配对自己有利上,这样就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贪污腐败以及抢劫犯罪等,这样对社会和谐将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同时如果社会贫富差距过分加大,将会导致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冲突日益激烈,社会仇富心理也会加大,一旦社会仇富心理严重违背了社会的主流文化,将对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文明产生极大的冲击,进一步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下面的原则:科学原则、简单原则、有效原则、可实施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既要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又要对各因素进行适当的取舍。最后构建了贫富差距、经济和谐、生活质量与环境、社会文明4个方面16个评价指标的体系,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1.2 指标的无量纲化

在社会和谐度综合评价模型中,各指标之间存在不可比较性,这是由于量纲不同造成的,因此要消除量纲的影响。由于各指标属性不一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正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负指标值,即指标值越小越好;适度型指标,即指标值以稳定在某一固定值为最佳的指标;区间型指标,即指标值以落入某一个区间为最佳的指标。目前,对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很多,一般采取下面的处理方法:指数法、极差法、秩次法、阀值法等。

选取2003年~2007年作为评价对象来进行社会和谐度研究,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时,采用各行指标的最大值去除以原始数据,得到下面的归一化数据,如表2所示。

1.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系数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有关人员的判断,确定其重要程度[5]。层次分析法大体分为5个步骤,即: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权数,层次总排序权数。下面只介绍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权数。

1)社会和谐度综合评价层次单排序权数

在社会和谐度综合评价模型里,权重部分采用专家调查法, 征求深圳市统计局部分专家对指标重要性大小的意见,根据前面构造的判断矩阵,可以计算出二级指标对社会和谐度的重要性权重以及一致性检验参数,具体见表3。

由判断矩阵可得,特征向量为w=[0.480 4,0.195 9,0.107 9,0.215 8],最大特征值为λmax=4.020 6,CI=0.006 9,CR=0.007<0.10,通过一致性检验。则二级指标对社会和谐度的权重向量为a=[0.480 4,0.195 9,0.107 9,0.215 8]。

同理可以计算出三级指标对二级指标的权重,其中:

b1=[0.280 8,0.140 4,0.339 7,0.239 0];

b2=[0.493 4,0.195 8,0.310 8];

b3=[0.300 4,0.16,0.16,0.280 8,0.098 8];

b4=[0.108 8,0.269 3,0.41,0.211 9];

2)社会和谐度综合评价层次总排序权数

由社会和谐度综合评价层次单排序权数,可以求得各个三级指标对社会和谐度综合评价层次总排序权数为

W=BaT=[b1,b2,b3,b4]aT=

[0.134 9 0.067 4 0.163 2 0.114 8 0.096 7 0.038 4 0.060 9 0.032 4 0.017 3 0.017 3 0.030 3 0.010 7 0.023 5 0.058 1 0.088 5 0.045 7]。

则各个三级指标对社会总和谐度的综合评价的重要性就由层次总排序权数W表示。

1.4 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

在社会和谐度的评价过程中,由于人们对评价对象的某些因素不完全了解,致使评判根据不足,这样就导致信息不完全。灰色系统理论是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的理论,它是通过对系统某一层次的观测资料加以数学处理,达到在更高层次上了解系统内部变化趋势、相互关系等机制。其中,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应用的主要方面之一[6]。灰色关联度分析反映各评价对象对理想对象的接近次序,即评价对象的优劣次序,其中灰色关联度最大的评价对象为最佳。因此,在社会和谐度的综合评价过程中,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以将评价因素之间的不完全确知关系更加明确化。其具体步骤如下:

1)选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

按照影响社会和谐度的各指标所表示的意义,参考序列应为各指标的最优值(正指标取最大值,负指标取最小值,区间指标取区间值)。则参考指标为:

x0(k)=(0.911 0.95 0.75 0.947 1 1 1 1 1 1 0.681 1 0.86 0.93 0.752 0.66)

比较序列xi(k)为:第i年的各个指标向量,其中i=2003,2004,…,2007;k=1,…,16。

2)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

利用前面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素的权重,权重为:

W=[0.134 9 0.067 4 0.163 2 0.114 8 0.096 7 0.038 4 0.060 9 0.032 4 0.017 3 0.017 3 0.030 3 0.010 7 0.023 5 0.058 1 0.088 5 0.045 7]。

3)建立灰色关联系数

根据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对2003年而言,两级最小差与两级最大差分别为:0和0.319。取ζ=0.5,则有:

ζ2003(k)=[0.844 0.897 0.675 0.849 0.402 0.333 1 0.682 0.517 0.618 0.483 0.73 0.68 0.81 1 1]

同理,分别算得2004年~2007年的灰色关联系数:

ζ2004(k)=[0.77 0.856 0.792 0.849 0.461 0.379 0.934 0.718 0.626 0.756 1 0.774 0.718 0.864 0.814 0.672]

ζ2005(k)=[0.849 0.928 1 0.917 0.536 0.457 0.914 0.832 0.709 0.871 0.906 0.814 0.713 0.864 0.674 0.596]

ζ2006(k)=[1 1 0.754 1 0.671 0.6 0.906 0.914 0.792 0.895 0.803 0.887 0.94 0.928 0.627 0.536]

ζ2007(k)=[0.993 0.958 0.543 1 1 1 0.914 1 1 1 0.577 1 1 1 0.545 0.467]

4)计算灰色关联度,建立关联序

根据权数和灰色关联系数,可以求得2003年的灰色关联度为:

r2003=ζ2003(k)WT=0.756

同理可以求得,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社会和谐度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

r2004=ζ2004(k)WT=0.76

r2005=ζ2005(k)WT=0.815

r2006=ζ2005(k)WT=0.832

r2007=ζ2005(k)WT=0.839

则2003年~2007年的社会和谐度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为:

r2007>r2006>r2005>r2004>r2003

2 结 论

社会和谐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到2007年这5年期间,社会和谐度的灰色关联度越来越大,表明社会越来越和谐,究其原因有:

1)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的保持高速发展:根据2005年年底发布的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2004年GDP比原先的统计增加16.8%,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状况,总的说比原先统计数据所反映的要好。2005年经济增长9.9%,GDP达到18.2万亿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为2.2万亿美元左右。到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4位。

2)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让更多人分享发展的好处而不是让更多人更贫困。中国的城市化,要实现几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变、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变,其规模是世界上空前的。目前中国城市化率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0%左右),长时期形成的城市化滞后的状况虽然不能要求在短时间完全改变,但近几年发展速度是很快的。2003年农村人口比例为59.47%,此后几年里,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下降,到2007年,农村人口比例为55.06%。把握城市化的适当进度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此外,还应把城市化和解决农村问题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推动力,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实惠。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条根本出路。

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消除贫富差距等政策因素的影响。在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年)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国家就积极从各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用于构建和谐社会,如招商引资政策、农民工就业政策、廉价住房政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政策、教育改革政策等。随后在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体系和战略部署,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和动力。

一直以来,贫富差距在社会和谐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其权数达到了0.4804。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会造成社会的动乱,如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由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如西部大开发、给予农民补助、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成立专门的扶贫部门、贷款优惠政策等用于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这些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4年的47.2%开始,每年都在逐步下降,到2007年变为43.1%,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

对于社会和谐这个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仅仅因为政府的政策导向就能实现,还需要大家,这个社会的长期的共同努力。另外,对于一些潜在的因素影响着社会的和谐,比如人口自然增长所产生的人口老龄化、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城镇居民的失业、高犯罪率以及高离婚率等,也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陈黎明,向书坚,李炳林.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2):40-45.

[2]吴诣民,陈涛.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分类研究[J].统计教育,2007(7):8-9.

[3]朱孔来,曹圆圆.关于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于评价方法的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5.

[4]李燕燕.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及综合指标评价分析[J].决策参考,2008(13):84-85.

[5]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4:贫富差距与社会分层

由此,有学者认为,社会不平等是一种深藏的社会结构内部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只不过是它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层本质上是人群之间的关系和人群占有资源的关系,当资源十分有限时,人群之间的关系必然十分紧张,社会不平等的程度也就必然较高,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差距就比较大。这种较大的差距既可以表现为经济方面的较大差距,也可以表现为政治方面的较大差距。从这一视角看,改革以来的社会关系并不是更紧张,而是有所宽松。改革20余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仅从有限资源会导致人群之间的紧张关系看,造成人群紧张关系的因素已有所减少。从实际生活看,社会各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已有所缓和。这一点特别表现在政治分层方面。因此,仅从经济不平等的上升就论证中国社会总体不平等程度上升,这有明显的缺陷。今日中国毕竟已消除了那种具有明显政治歧视的政治分层现象,这对于缓和群体冲突、整和群体利益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全面地评价社会不平等的状况,还是应该承认,不平等也有下降的这个方面。

研究收入问题与研究社会分层的其他问题一样,其内在的涵义是要解决公平问题,即什么样的收入分配体制是较为公平的,也就是“什么样的差距合理”。其实,这是一个极其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公平总是相对而言的,很难得出一个普遍的公平定义。在公平问题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公平观。一种是结果的公平观,即认为只有在分配结果上体现出比较小的差距,才是公平的。另一种是机会的公平观,即认为公平是给大家提供参与竞争的公平机会,至于竞争的结果有差异,那是人们努力的结果。与这两种公平观相对应,在考虑收入分配时,也就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是应该加以比较的。一个方面是“先赋因素”,另一个方面是“自致因素”。所谓先赋因素,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经后天努力就具有的因素,比如,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又如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再如在严格实施户籍制度国家的户口类别等等。所谓自致因素,指一个人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因素,比如“教育水平、文凭”是人们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和通过考试获得的,“文化水平”是人们通过长期的文化积累而获得的,再比如职业是人们后天获得的等等,这些都是自致因素。从这两个方面看,相比较而言,在对收入的影响上,如果先赋因素更少一些,自致因素更多一些,那么,这样的收入就是较为公平的收入。

从这两方面出发,让我们考察一下我国两种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居民中实施的是全方位的等级工资制,即人们除了等级工资外几乎没有获得其他收入的可能性。此种体制的最大优点就是讲究规范、秩序。每一个劳动者都被定位在一定的等级上,整个体制井然有序。在决定人们的工资级别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一个人的资历和年龄。此种体制的最大弊端是束缚劳动者的活力和积极性。因为,它将每一个人定位在等级森严的工资级别体系上,人们很难突破级别的限制、很难超越级别,没有其他经济机会,提高收入的惟一办法就是“熬年头”。所以,在此种体制下,人们的后天努力与收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从这些特征上看,显然,它是以先赋因素为主的收入分配体制。

篇5:浅谈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摘要: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关键词: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原因和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城乡的消费水平分别达到小康和富裕水平,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扩大。贫富差距过大,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强化人们的不公感,引起社会动荡。贫富差距成为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素,有转型期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也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要想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收入差距,必须对中国收入差距类型及原因有着很好的理解。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一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

为高度不平均。从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来看,我国的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0,迅速扩大到目前的0.53左右。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与国际比较,已超过了发达国家,接近了中等收入国家。

(一)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慢。近几年国家虽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国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都呈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幅慢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呈持续扩大之势。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

(三)是行业收入差距增大。

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

二 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

1.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克服了以往平均主义的弊端,能够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配置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按贡献进行分配,而其中资本这项要素总是得大头。这样,在劳动收入大体均等的情况下,收入差距主要因资本要素占有者财产性收入高低而拉大。

2.税收失调

个税最大的功能除了“增加财政收入”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调节贫富差距、平衡二次分配。因此,贫富收入差距扩大与个税制度失效有很大的关系。

3.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

同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福利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表现一种明显滞后的情形。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家属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4.社会不公平、机会不均等加剧

不平等竞争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门、行业甚至是一些个别的社会成员,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凭借对关键资源的独自拥有或政府赋予的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在产品市场或者要素市场上具有独自决定价格的能力,它们可以不用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借助

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些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会转化成为该行业在岗职工工资,从而导致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

5.非法暴富

我国已有富豪阶层出现,他们的人数不多,集中的财富占了全国居民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这些富人中相当部分是靠勤劳致富的,然而不少人主要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他们走私贩私、制假贩假、集资诈骗、偷税漏税,更有甚者,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权谋私、做权钱交易,搞“腐败经济”,看看当前的腐败问题,很多都与经济金钱有关。而这些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必然加剧贫富差距。

三、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应对之策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1.促进农村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要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推进城镇化。三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推进全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试点,认真落实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的政策。四要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把更多的财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以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

2.完善分配制度,加大再次分配的力度

在初次分配中,应该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但在再次分配中,应该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加大再次分配的力度,来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收入差别。通过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4.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税收作为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杠杆,是治理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主要是应进一步完善税收结构,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的比例,防止高收入阶层的偷税、漏税行为,要从源头上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征收和控制,对过高收入进行调节。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5.打破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由于我国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东部与中西部差距,因而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中央转移资金向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转移额度,尽快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对西部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开放政策,引导东、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互补性经济技术合作,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从而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6.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法制建设

制度、体制设置的不合理,法制的不健全,是产生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分重要。这就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特别是要打破或削弱行业的垄断,加大整顿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的个人额外不合理收入,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

7.创造平等的教育和竞争机会。

治贫的主要手段是教育,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同时,打破生产要素流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给予他们平等待遇,让其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篇6:减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资料

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长达二十多年的“共同贫穷”状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国民财富增长的同时却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并已经成为导致社会矛盾与不和谐的因素。“缩小贫富差距”或为民众的共同呼声。我们要动员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公正平等、团结互助、帮困济贫、和睦相处的氛围,以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关键词:贫富差距;共同富裕;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成就,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下来了一不和谐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贫富差距扩大。

一、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现状

(一)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贫富差距逐年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报显示,2007年全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比上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3786元,实际增长12.2%。尽管农产品价格上快,但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仍快于农民,城入差距继续扩大:1984年为1.71:1,即19892.28:1,即1997年为2.47:1,2003年达到了:1,到了2007年城乡收入差距又上升到∶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8172.5元。有关资料显示,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中的实物部分,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为多,如果考虑到城市社会福利方面因素的差异,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6倍左右。从消费能力来看,总数占20%的“非农业人口”就消费了63%的社会商品。《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36个国家的统计资料,绝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差距均小于1.6倍。中国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二)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区贫富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东部及沿海地区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给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机遇,而中西部地区只能作为支持东部地区发展的原材料基地,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环境和消耗有限的资源,还“无赏”的向东部地区提供其发展所需的原材料,使东部地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同时也使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据统计,2007年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达到65473元,北京第二,为57431元,天津为47972元。而最低的为贵州6742元。城乡收入差距已接近10倍。中国东部沿海五六个省市GDP超过全国GDP总量的50%以上,并且发展速度和富裕程度的差距在逐渐扩大。

二、贫富差距过大危害社会和谐,不利于发展

贫富差距过大激发社会矛盾,不利社会稳定,贫富差别过大会导致对社会公平的破坏,从而引发一种强烈的仇富心理,以及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冲动,易引发**和暴力,甚至将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贫富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贫富差距过大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我国现在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结构不合理、拼消耗的低水平扩张,就是社会消费拉动无力。另外在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中还隐藏着腐败、权钱交易、行业不正之风和行业垄断。这些情况的存在也会严重危害市场秩序和经济生活。而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本身就是改善经济环境和消除社会隐患。

三、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一)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们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着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真正的和谐是发展中实现的和谐。没有发展,就没有社会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就没有保障,共同富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在物质匮乏和生活贫困的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社会的和谐,只会导致社会的纷争和**。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二)要坚持依法行政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依法行政就是要依照法律程序办事,保障社会次序有序运转,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坚持依法行政,当前最主要的是要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给予非公经济以国民待遇,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鼓励民间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投资;要创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和谐环境,积极营造创造社会财富的良好环境,让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

(三)要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存在的初次分配不合理、再分配缺乏力度与公平、第三次分配几乎没有的状况,导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因而解决分配不公,尽快确立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一是要尽快提高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促使初次分配趋向合理化。改变片面强调效率优先而不顾公平的倾向,转到兼顾效率与公平上来,使劳动力的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每一个岗位的劳动对价值形成的贡献提取必要的社会扣除后,劳动者的所得越是接近他的贡献价值,越体现出财富分配的合理性。现在我国的工人工资只有美国的1/40,由于劳动力的过剩,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就与真实的劳动价值形成很大的距离。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工人工资的成本支出与老板的收入比例不合理,企业的利润大部分被老板获得。由于工资水平太低,在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情况。二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农村倾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彻底解决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大对下岗失业职工的失业救济,安排

下岗职工就业和提高下岗职工收入。三是要对国有垄断部门和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加强监管,适当降低垄断行业收入水平,防止法理上归全体公民所有的垄断利润转化为小集团的利益和少部分人员的薪酬福利。四是应当调整过高收入,反对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应当提高所得税,扩征遗产税。在政策上适当向困难群体倾斜,千方百计壮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比例。通过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实现社会公平。

(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实行城乡就业一体化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我国贫富差距的核心问题不是富人太富有,而是穷人太穷太多,主要是下岗职工多;失业人员多;无业人员多;困难企业的职工多和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多等等。因此,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上各类人员积极创业,自主就业,缓解就业矛盾,提高就业率,减少失业人数。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途径。

(五)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保证。城乡最大的差距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也是教育。国民受教育程度不同是造成收入差距巨大的原因。全国政协委员郝如玉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教育才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因此只有发展教育,给穷人提供取得高收入所需要的相应教育的机会,才能使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消除贫困,这也是发达国家注重使用的行之有效的缩小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

总之,出现贫富差距过大,与政策有关,与市场机制有关,与新旧体制的转换有关,它是在改革开放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各个阶层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缩小贫富差距,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它一方面要强化国家的调节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动员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公正平等、团结互助、帮困济贫、和睦相处的氛围,以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肖景华,洪向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25个理论热点.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5-07-01 [2] 刘志英.社会保障与贫富差距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5

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扩大就业 扩大就业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保持经济高速成长推动力的重要一环。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构和增长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要不断开阔思路,把不断完善和创新失业保险制度与解决就业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在发展中和动态中解决就业问题。要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认真解决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进一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缩小收入差距,最重要的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活动的管理和调节。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在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坚持注重效率和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管理和调节,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要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要征收遗产税、赠与税、高消费税等财产占有税,调节过高收入。要通过加大对弱势群体、弱势行业、弱势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社会贫富差距。通过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大所得税和财产税的征缴力度,完善收入和财产管理、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措施,调节收入差距,兼顾各阶层群体利益,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让穷人富起来

加快富民步伐,特别是要支持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要缩小收入差距,必须要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行就业优先的原则,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就业,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稳定增加居民收入。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建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逐步增加劳动者报酬,完善城镇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重点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在城镇,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到所有劳动者;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惠及全体人民利益的共同事业,对调节收入差距、改善消费预期具有积极作用。应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重点投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文化等领域。优化布局,重点向苏北地区和农村倾斜,促进社会事业相对均衡发展。

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 现在,垄断行业的高利润和高收入,源于垄断行业本身垄断程度过高,行业内部缺乏或没有必要的竞争机制。各级政府都存在通过行政性垄断取得更多财政收入的偏好,只要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对垄断行业就会听之任之,甚至加以保护。当前,政府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调节,只限于个人所得税,这既不会取消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也不会对职工的高收入发生较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以法律和规则的形式,对政府垄断的范围和垄断价格等等加以限制。按照国际惯例提高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引入竞争机制,缩小国家垄断性行业的范围,减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控制和管理,防止该行业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一些人通过合法经营先富了起来,收入差距一直呈拉大的趋势。这应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收入差距的拉大有相当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以前的收入太平均,这种状况严重束缚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急剧拉大;另一方面,的确也存在因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处于转轨的特殊时期,出现了一些管理上、政策上的问题,导致了收入的进一步拉

大。

我曾经分析过影响我国转型期收入分配变化的四个因素,包括发展因素、改革因素、政策因素和外部因素。我认为应该分为三个层次来看待收入差距的扩大:第一个层次,是改革的成果。打破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的局面,使那些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收入有了较多的提高,这当然应该算是改革的成果。第二个层次,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人利用价格双轨制进行寻租活动获得了一些不正当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改革的复杂性而付出的代价。第三个层次,是可以避免的代价。例如20世纪90年代有人通过权钱交易,特别是寻租活动获得了许多暴利,在房地产开发中,这种活动尤为显著。应该说,这种状况并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

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是表现为低收入人群收入状况的恶化,而是表现为高收入人群收入超高速增长。特别是一些行业的迅猛发展也造就了一些高收入群体的增加,而城市近几年大量的下岗失业现象也产生了大量的低收入人群。

建立和谐社会不能忽视“两极分化”

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社会问题的影响可能不在于收入不平等本身,更在于不平等形成的原因。建国以来,尽管人们经历了长时间的平均主义收入分配政策,但是对改革开放之后由于能力差别所产生的收入差距,绝大多数人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们的社会存在着太多的不正常的收入分配现象,或者说影响收入分配的要素。例如,城乡之间存在的一些政策性的不均衡因素以及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

等。我们可以想方设法缓解、减慢收入拉大的趋势,再慢慢的缩小差距。关键还得靠经济的可持续、协调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公平发展:着力保证和适当的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依法调节过高收入人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当然这还得靠一系列政策法规的保障。

真正的要解决问题,还要把经济改革进行到底,同时也要深化政治改革。减少权钱交易导致的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市场管收入的初次分配,政府管收入的再次分配。政府的再分配,主要依托两个手段:一个是税收,一个是转移支付。通过税收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拿过来,然后通过转移支付补贴给一部分穷人。但目前政府的作用还不够大,今后政府应发挥再分配的功能,通过政府的行为,来缩小贫富差距。通俗地讲,就是“抽肥补瘦”。而要做好“抽肥补瘦”,就要防止和反对“抽瘦补肥”。在较长时期内,我们在城乡之间实行的是“抽瘦补肥”,在经济学上叫做“逆向再分配”。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但是,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则还需要一个过程。

主要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要到位。至于税收调节也需要一个最佳的平衡的点,并不是税收越高越好,也不是说最低越好,这个平衡点应该保证富人更努力的工作,对于补偿措施的应用也应该有一个平衡点,从经济学方面来说也应有

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贫困和贫富差距是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

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阶层的加速分化,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蛋糕”的机制逐渐显露出了问题。今年两会,在“和谐”的语境下,公正与公平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出了“ 公正是和谐的基础,善治是和谐的保障,民主是和谐的途径”的声音。张贤亮委员则从字面上将“和谐”二字形象地解释为:“和字有口,是让大家人人有饭

吃;谐从言旁,是让大家人人。

但是,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的决心变成决策,决策再变成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治贫重在制度安排

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实行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一种观点认为,效率与公平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换言之,注重效率往往会伤害公

平。

吴敬琏委员对这一看法提出了批评,认为“在机会平等的前提下,效率和公

平可以是正相关的”。然而,要实现机会的平等,无疑需要一整套制度的安排。“贫困现象的产生,有许多非自然、非市场的原因,那么,对症下药,同样要有非常手段来遏止贫困和贫富差距。”一位代表提出了这样的看法。“面对当今两极分化,应严厉打击非法收入,有力遏制过高收入,大力增加中间阶层的收入,同时给低收入的群体以切实的生活保障,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制度。对“穷人”最根本的关照,是一套完整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万选蓉委员认为,应尽快制定一套社会保障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任务、职责权限、机构改革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用途、管理等方面加以确认,以增强严肃性和约束力。对“富人”的公平约束,最有力的手段显然是税收。本次两会上,为数不少的代表、委员建议开征社会保障税和调节个人所得税。萧灼基委员在发言中提出,对一些高消费行为征收特别消费税,包括购置豪华住宅、名牌轿车、名贵消费品、化妆品、高档宴会、高档休闲娱乐以及饲养宠物,把特别消费税作为扶贫专项基金。制度思维,是代表、委员关注和谐社会的“谐振点”;制度保障,则是中国社会消除贫困、走向富裕的基本路径。

“有形的手”责无旁贷 渐趋加重的贫富分化、社会失衡现象,在经济学界引发了两种观点相对的争论。一种认为这一现象源于“市场失灵”,别一种则认为是由于市场还没有建立。两种观点不同,学者却开出了基本相同的“药方”———建立规范市场。

在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节功能的同时,另一只“有形的手”———政府,不可能“袖手旁观”。在很大程度上,这只“有形的手”还责无旁贷。

一年来,我们可以看到这只手在频频挥动,时时做出“大手笔”: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继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后,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清欠行动。《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以促进就业,政府出资购买岗位安

置下岗职工等做法受到群众好评。———许多地区加大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动用财政力量“做实”社保基金,完善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问题被认为是解决和谐社会的“和”字———也就是张贤亮委员所说的“人人有饭吃”的制度支撑,也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保障既是一个分配问题,也是一项政府行为,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完全实

现,需要国家财政参与分配和管理。“人们普遍认为,初次分配管效率,由市场来调节;二次分配管公平,由政府来调节。但初次分配中有许多不合理的差距扩大,起因于市场本身不完善或市场缺陷,也需要政府来管。”刘国光教授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代表委员的看法。看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还将继续操作下去。社会协力共建大同有了完善的制度安排,有了政府的着力操作,应该说缩小贫富差距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但是,小康目标以及和谐社会的内涵,并不仅限于此

正如有些代表委员指出的,缩小贫富差距除了上述的硬约束之外,还需

要一系列社会组织的辅助机制。针对缩小贫富差距,景天魁委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机制———企业里的工资谈判机制,契约方之间的协商机制,利益方之间的矛盾协调和化解机制,平衡利益关系的补偿机制,公共权力行使中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等。厉无畏代表建议,由私人捐资建立基金资助贫困者,由私人捐资建立的各种非赢利性的基金会应该在第三次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厉无畏说,可以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富人投资慈善。为了鼓励富人捐资建立公益性或慈善性基金,国际通行的办法是免除捐款的所得税,基金可以个人或企业的名字命名,允许设立者对该基金的运行章程有一定的话语权。……

类似建议,还有许多。

郝如玉委员给我国缩小贫富差距支了个招———发展基础教育。他认为,城乡差距最显著最重要的是教育差距,“促富治贫”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教育。因此,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在彻底解决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同时,着力保证低收入阶层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谆谆之言,拳拳之心。代表委员的发言和建议,将变成政府部门的决策和措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走向“小康”、“大同”的目标,应是为期不远了。

现在,人们不仅越来越关心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问题。同时,在经济转型时期,人们对政府的社会保障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政策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热议的话题。分配不公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到位,已经引起较为强烈的社会不满情绪。樊纲提出,对此要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他认为,不平等的发展阶段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和所有发达国家都经历的阶段,由于体制原因,在我国这个阶段有可能拉长。缩小收入差距,的确需要政府补贴,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政府职能不能超越现有经济条件,政府须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努力提高效率,解决社会均衡问题;须集中有效的资源,去帮助社会最需要帮助的人群。《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因为我们有特殊情况。中国社会不平等的原因主要是一个体制的问题。是因

为腐败,因为权利分配不公平。

缩小收入差距,关键是根除体制弊病

中国经济时报:解决不平等难题的尺度就是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要求政府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提供公共产品,让老百姓的生活有基本保障。但是,现在显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步。比如,公共财政并没有真正实现为民所用。

但是,我们要看到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不仅仅是政府要做的事情。政府补贴能够做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什么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我们的体制存在弊病。现在大家一说收入不平等,马上会转到对腐败和不公正的批判。这是对的,我们不平等是因为这些造成的。但是,不仅包括这些,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资源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很多不公平的收入当中,因为使用资源没有付费,反而成为企业的利润,这样的企业与没有占有资源的企业相比就产生收入差距。因此,需要我们思考制度上的均等问题。改革制度不一定需要多花钱,我们要通过改革

制度来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没有经济发展,没有就业创造,也无法解决收入差距问题

樊纲:同时,没有经济发展,没有就业创造,就无法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创造才是根本的东西。只要2亿农民还没有转移,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就根本解决不了。

因此,我们的注意力不能仅仅要集中在收入分配上,更要思考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的增长问题。这是我们作为一个落后的大国必须思考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政府来讲也是一种挑战。而这个挑战又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是如何在新的条件下,更多关注社会问题,解决该解决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是如何保持政府本身的职能和谐。

政府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解决均衡问题

各国缩小收入差距的指导理念

●初次分配中确保中等收入人群占多数,培育中产阶级。欧美国家通过工资、福利和税收调节等来巩固和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美国、加拿大政府通过实施有关最低工资、工资支付、同工同酬、加班工资、休假权益等法律法规规范初次分配。上世纪90年代,英国税后基尼系数由税前近0.5降至0.37。在美国,仅累进所得税一项,就使最低和最高收入群体的差距大幅度缩小。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再分配中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构建弱势群体的“安全网”。(1)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2)以低收入者为重点。法国的家庭补助金明显向最贫困者和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家庭倾斜。(3)逐步扩大覆盖面。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达95%以上,很多国家接近100%。

●重视教育,创造“机会公平”的社会氛围。瑞典、德国等均注重教育投入。德国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巴西政府近年来投资7亿美元成立东北部教育基金,帮助落后地区培养教师,免费发放教科书,并从2003年起实行名为“面向人人的大学”的改革计划。

各国缩小收入差距的具体做法●实施税收调节。以个人所得税方式直接调节。据统计,瑞典的中等收入者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1%,大公司经理则为60%至70%,最高达到85%。

在发达国家,购置豪华住宅、名牌轿车、奢侈品、化妆品,享用高档宴会、高档休闲娱乐以及饲养宠物等都算作高消费,要征收高额的特别消费税。国外遗产税税率都很高,日本继承税税率共分13个档次,从10%到70%。

●鼓励公益捐赠。巴西对出资赞助教育的企业以税收减免。

●完善法律保障。严惩偷税漏税。日本对违反税法、不按期足额缴纳税款者,采取严惩措施。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打击寡头,限制非法致富。在俄罗斯,80%的财富集中在占国内人口不到4%的寡头手中。普京主攻伊始就让有关部门调查寡头们的经济活动,收集他们违法犯罪的证据。

●开发落后地区。德国在宪法中就规定,国家必须保持各地区人民生活条件的一致性。

“城市化辐射”型。20世纪60年代,美国以立法形式将其2/3的贫困县划入137个经济开发区,要求每一个经济开发区建设几个新兴城市,使之成为带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中心。1960年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

“产业化推动模式”。日本于1960年提出在北海道、东北等落后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将这一带发展成为可与京滨、阪神等工业地带相匹敌的大规模重化工业地带。

“特种产业带动”模式。日本政府将奶牛饲养业作为北海道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专门制定“奶牛饲养振兴法”,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鼓励多渠道增加对奶牛饲养业的投入,建设现代化的大型畜产基地。

●实行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政策是平衡地区收入差距的核心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保证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大致相同。

支持目标是地方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意大利每年将中央财政收入的1/3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其中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2/3是专项拨款,主要用于支持地方政府开展文化教育、职业培训、住房供给、医疗卫生等事业。

财政支付直接“落地”到个人。1970年,韩国政府发起了“新村运动”,免费向各村提供300袋水泥,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并帮助改建厕所。

●增加就业,保障低收入者的收入。保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实施对下岗职工补贴制度。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韩国、印尼和马来西亚还十分重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教育与培训,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上一篇:关于名人读书的事例下一篇:表示难忘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