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读音

2024-05-18

岑参的读音(精选8篇)

篇1:岑参的读音

岑参(cénshēn):岑(cén)新华词典解释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小而高的山,有岑寂,岑岑等词语。第二个解释就是姓氏,姓岑,就是岑参的姓。参,在字典里是个多音词,有cān,shēn,cēn,sān四种读音。岑参的参是读shēn,词典解释是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有参商,参辰卯酉等词。参shēn也是一种中药名字,如人参,党参。

岑参生卒年约为公元715-公元770年。中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代表。南阳人,是大唐宰相岑文本的曾孙。与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并称高岑。现存的代表作约有四百零三首,其中有七十多首是边塞诗。另外还作又《感旧赋》、《招北客文》两篇墓铭。

岑参幼年丧父,所以岑参幼年过得很是孤苦。五岁跟随他的兄长读书,天资聪颖,九岁便能吟诗作赋。二十岁的时候考取进士,仕途坎坷,两度前往边塞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现实总是不如人意,岑参的边塞诗大多都是在那段时期完成的。晚年的岑参罢官后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公元755年12月至公元763年2月,安史之乱爆发,蜀中战火纷飞,路不能行,岑参最终也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最终卒于成都。

岑参的作品极其赋有浪漫主义色彩,用词雄伟,想象比较丰富奇特,诗歌基调热情奔放。

岑参的作品涉猎很多领域,山水,边塞,赠答等等。《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西征》是岑参边塞诗的杰出之作。

岑参简介

岑参,约生于公元7,公元770年客死咸阳。岑参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出任过宰相。其伯祖父因不同意力武承嗣为太子,被贬后远征吐蕃,后被诬陷进了牢狱被诛杀。岑长倩的五个儿子全被杀害。岑氏亲族很多人被流放。

岑参的父亲曾经出任过仙、晋(今天的山西临汾)二州的刺史,不幸的是岑参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

岑参父亲去世后,家道更加衰落,岑参幼年过得很孤贫。但是岑参天资聪颖,五岁就跟随其兄长学习读书,九岁便能吟诗作赋。天宝三年,岑参考取进士,之后仕途算不上顺风顺水,曾两次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前往塞外,但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岑参的边塞作品也大都是在这阶段完成的。

岑参的.作品涉猎很广泛,山水,赠答,边塞等各个方面,岑参早期的作品多为写景和抒情的赠答之作。诗中抒发了很多自己的坎坷经历和嗟叹贫贱的忧愤之情。在边塞的那几年经历让岑参的作品的境界开阔很多,继而他写出的边塞诗多瑰丽浑厚,想象丰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边塞的生活让他近距离地接触了边关战士的英勇感受到了边塞异域风光。他将这些感情都融入了他的边塞作品中。岑参晚年的作品大多感怀战乱,他本人也更加渴望回到故乡,但是当时蜀中爆发安史之乱,岑参最终也没能回到故乡,于公元770年卒于成都。

篇2:岑参的读音

参(shen)这个字的本意是二十八宿的参宿(shen xiu),人名中的参字都念“shen”的这种讲法,其根本依据无非是古人喜欢观天看星,并有倡导“分野”之说。二十八宿中的参宿是夏代以来农业生产的一颗重要标准星,由于耀目明亮,参宿三星往往被作为“福禄寿”三星而受到古代人民的崇拜。因此,在人名中有“参”字,大概便是取“光亮”、“富贵”之意。同时,按古人的天地对应观点,参宿对应的分野区乃是益州①,则可能益州生人以“参”为名。另外,“参”(“叁”)字本来就是古代“三”字的一种写法。其实古人是在“参宿三星”这个天文涵义上,衍化出“叁”的具体字型的②。古代篆文的参字,就是三颗星星。所以在“三”这个涵义上,可能古人会给家中行三的孩子取名为“参”。大致上这就是古人命名孩子为“参”的三个主要原因。

然而,曾参是山东嘉祥人,按分野应该属于奎宿或者娄宿,所以应该不是以分野命名。同时,曾参是曾点唯一的儿子③,所以“行三”之说不成立。

再让我们看看古人取名的一个重要标准:“名为字表”。

曾参字子舆,舆者,车也。古代的车是马车或牛车,拉车的马有“左骖右騑”。宋人高似孙在《子略》卷一“曾子”条有书:“曾子者曾参??予读先太史《史记注七十二弟子传》,参字子舆,晋灼读音“如宋昌骖乘之参”因并及之。”由此可见高似孙的观点是:曾参之“参”通“骖”,念can。

但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附会牵强。我们还可以从诗歌韵脚中找到答案。王安石有《初去临安》一诗:

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

忧伤遇事纷纷出,疾病乘虚亹亹侵。未有半分求自赎,恐填沟壑更沾襟。

(《全宋诗》卷562)

全诗韵脚属侵部,则此处的.“参”应该是念“shen”。如果念“can”,则应属谈部,全诗就不合诗律了。

由此可见,曾参的“参”还是应该读作“shen”为好,至于有人认为“曾参”应该读作“ceng shen”,那是另一个问题,本处不再讨论。

再看看曹参。曹参是徐州人,字敬伯,④可知他所处的地区分野也是奎宿或娄宿,在家中应该是长子。于是我们可以看出,其名“参”,应该是“参拜”之“参”,方与“恭敬”之“敬”相符合。

再看苏轼《次韵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

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

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

(卷804)

再看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

楚地怪须留汲黯,萧规疑欲付曹参。从来贵势公何慕,自是贤名上所贪。

未信逸身今以老,且当忧国每如惔。论心邂逅胶投漆,搔首低徊雪满簪。

镇抚未惊移岁月,追攀曾许赏烟岚。余欢遽隔新亭饯,宿惠难忘旧馆骖。

(卷562)

我们清晰地发现“曹参”的参,在诗词中都属于谈部韵,所以,应该读作“can”。

至于岑参,系湖北江陵人,其人史料记载甚少,字不详,但他哥哥名叫岑况,应是效法儒家宗师荀况,他的名字大概也应是效法曾参,则应该读作shen。然而若把其兄之“况”解作治学方法的“比况”之意,则岑参的“参”也该相应是治学方法“参考”之意,则应读作“can”。

刘克庄《又和感旧四首》:

老马虺颓不服骖,累然病起泛溪南。失侯我尚堪耘豆,出牧公方自种柑。

畏垒屡丰愧桑楚,汉嘉虽小屈岑参。新年闻说茅柴贱,陌上逢人各半酣。

(卷3052)

此处诗押谈韵,因此,在诗歌中,岑参的“参”读作“can”。

所以,这三个人的姓名,笔者认为应读作:zeng shen,cao can,cen can。

当然,这样的考证不能绝对化,由于对古代社会情报的欠缺,或许在考证中会有不少纰漏和错误,这些都有待明哲指教,以趋向真理。

1:《文言文学习辞典》文化史.天文历法,杨亦鸣主编,黄山书社,

2:《书屋》-9,《文字古今通》,流沙河

篇3:“舳”的读音与释义

此解释中, 将 “ 舳” 读作 “ zhú” 译为“ 船尾”, 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应该将 “ zhú” 读作 “ zhòu”, 将“ 舳” 译为“ 船头”, 才是准确的。 其理由如下:

首先,从读音和意义上来看。 “ 舳”在《 说文解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 中的解释是:“ 舳,舻也,从舟由声,汉律名船方长为舳舻……”,“ 从舟由声”说明“ 舳”的声母是zh,韵母是ou,合起来应读作“ zhòu”。

《 汉语大字典》( 四川、 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第五卷第3059页) 对“ 舳”作如下解释:“ ( 一) zhú,1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合称,因以指船。 ……也单用指船。 2船尾。 3舵。( 二) zhòu,《 集韵》 直祐切,去宥澄。 船头。 ……《 五音集韵·宥韵》 :舳, 舟首。 《 文选·左思 〈 吴都赋〉》 : “ 弘舸连舳,巨槛接舻。 李善注引刘逵曰:“ 舳,船前也。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版, 第552页) 对“ 舳”解释如下“: 舳( 一)zhòu,名词,船头。《 小尔雅·广器》:船头谓之舳。( 二)“ zhú,名词,船尾。 ”

从以上三部字典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 舳”有两个读音,且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当“ 舳”在句中的意思为“ 船头”时应读作 “ zhòu”、 船尾时读为“ zhú”, 读音随意义的变化而改变。

其次,从仿生设计的特点上看。 中国古船很早就注意仿生造型设计, …… 汉代成帝时造的船,有的用大桐木刻成虬龙安于船头, 有的以云母装饰成餻鸟。 明代仿生设计船舶外形设计更多,有用于火攻的整体造型如龙形的赤龙舟, 有像猛禽的鹰船, 有似鸟的鸟船,有尖底如刀鱼的刀鱼船,有形影不离成双成对出现的鸳鸯, 隋代就有两头又尖、 又小、又快,如蚱蜢的蚱蜢船等等。(《 中国古代船舶的造型特征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顿贺程雯慧著2004年6月第28卷第三期。 ) 从以上所述可知,不论是“ 虬龙”“ 餻鸟”,还是“ 刀鱼” “ 鸳鸯”“ 蚱蜢” 等, 都是将其“ 安于船头”而不是“ 船尾”,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定心理。 所以, “ 青雀”“ 黄龙”的造型应安于“ 船头”,而不是“ 船尾”,“ 舳”的读音理应是“ zhòu”,而不是“ zhú”。

再次,从课本的解释看。课本对“ 青雀黄龙之舳”的解释既然是 “ 船头作鸟头形、龙头形”,那么对 “ 舳” 的解释应是“ 船头” 而不是 “ 船尾”,若解释为“ 船尾”,就自相矛盾了。 因此,“ 舳” 的读音应是 “ zhòu”,而不是“ zhú”。

篇4:“禅”字的读音

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校园,玉兰、龙槐、桂花的叶片绿得发亮。空气在逐渐膨胀,团团热气迎面扑来,让你感到夏天脚步的逼近。

我推开桌前的窗户。瞬间,一股清风送来一阵凉爽,还夹着楼下月季花的芳香和青草味儿,沁人心脾。

桌上两摞作文本如同两座小山,虎视眈眈地窥视着我,时刻准备我去鏖战。这个周五,初三的课程就要结束,我要赶快把这些作文批改完,也算善始善终吧。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下学期学校不一定再给我安排教学工作,所以这可能是我带的最后一届学生。周五的这节课,也可能是我教师生涯的最后一课吧!

《友情伴随我成长》《喜悦伴随我成长》《亲情伴随我成长》,一篇篇似曾相识的文章,看得我眼睛直往一起粘,伸出两根手指头扒,眼皮都撑不开,连连打着哈欠。

在走廊中独自享受香烟“美味”的祝老师,悠悠地踱到窗前,打趣道:“有这么尽职的老师,走出校门的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你啊。”

我望着他苦笑,“我脑子里全是糨糊,都不知道该怎么和你答话了。”

而当我翻开汤云海的作文,却好像一盆凉水迎面扑来,脑中的糨糊顿时一扫而空。他写的竟然是《难以忘怀的一次语文课》,这可不是我布置的题目。这家伙最喜欢唱反调,今天不知道又在耍什么花招。

我抬手揉揉太阳穴,用力眨巴眨巴眼睛,耐着性子,低着头一行行看下去。

一次,我到成功学校的汪老师家补课。他是特级教师兼学校工会主席,还经常到省里出试卷,参与编写教辅资料。那天补习《出师表》,他问我们刘禅的“禅”字应该读什么音,我说读“chán”,没想到引起其他学校几个补习同学哄堂大笑。汪老师也大为光火,说这个字怎么读“chán”呢?等到他冷静下来之后,告诉我这个字应该读“shàn”,不能读成“chán”。

然后他告诉我们一个小常识,说在唐僧取经之前的三国,“禅”这个字只有“shàn”一个读音。唐僧取经之后,我国没有对应印度佛教中“禅”的字,便把这个字增加了一个“chán”的读音。

想当初,我们的“名师”就是教我们读“chán”的,可见“名师”的无知。“名师”误人子弟,害人不浅,竟然还常常大言不惭地训斥我们。曾记得,当时我在课堂上有幸被“名师”点名回答问题。我说这个字读“shàn”,自认为拥有众多丰功伟绩的“名师”,还把我结结实实地教训了一顿。和外校学生一道补习,像我这样被“名师”教过的学生,就只有遭受哄堂大笑而尴尬的分儿了。

“名师”看到这里,恐怕要被活活气死。那是他过于自信,咎由自取,活该!谁让他那么狂妄自大,动不动就训斥我们,不尊重我们学生的人格呢!

“名师”还再三强调,作文要写长,只有长篇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殊不知郭沫若的《石榴》、朱自清的《匆匆》、高尔基的《海燕》,都是极短的文字,按照“名师”的说法,这些大师的文章都不应该算是好文章。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用一个“和”字,高度概括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那又该作何解释?

这样狗屁不通的“名师”,竟然还有脸面霸占中学的课堂,不知羞耻地来教训我们,实在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悲哀。学校理应及早将这样的“名师”开除回家……

那一行行文字如同一条条毒蛇,向我喷出置人于死地的毒汁,我的头脑仿佛要爆炸,眼前的作业,窗外的楼群,前方的操场,都融成一片片乌云在眼前晃动。我虽然在继续看作文,可一粒粒文字早成了一只只密密麻麻排列着的蚂蚁,完全失去了意义……

30多年的教师生涯,自认为还算尽职,行将结束时却收到学生这样一份“礼物”, 是我无论如何不曾想到的。

“胡老师,你有没有多余的红笔芯?”年轻的戴老师问我,我在抽屉中胡乱扒拉了半天才找了一只红笔芯递给她。大脑终于重新恢复了思维的功能。

上《出师表》一课时是否叫汤云海回答过问题,我已记不太清楚。好像是叫过一个学生站起来,他把刘禅的“禅”字读成“shàn”,我说错了,应该读“chán”。

现在看来是我读错了。汤云海单单要挑出这个来揪我的小辫子,这就让我不由得要检点有什么得罪他的地方了……

那天我正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的故事以及邹忌的人品,像陈年老酒的醇香在教室中洋溢。同学们闪动着饥渴的目光,全神贯注地听课做笔记。

忽然听到汤云海发出哈哈的笑声,我把目光扫向他那里,发现他像乌龟似的伏在桌上,两只手握着一个橘红色的东西。那是什么呢?长长的,像馄饨摊上擀面皮儿的小木棒,一只手握在中间,两头还露出一截。我意识到那好像是根胡萝卜。

还是乍暖还寒的二月,天气尚未完全转暖,胡萝卜拿在手里应该是冰凉透骨的。这大清早,他带这玩艺来干什么?吃吗,不太可能,冰凉的胡萝卜怎么可能吃得下去?更何况现在的孩子,连香喷喷的肉包子都爱吃不吃,谁还对这个感兴趣?

除此便是恶作剧。他故意带这玩意来,无非是想逗引同学,给我的讲课添加一点调料。于是我把讲台一拍,“汤云海,你给我站起来,把你手里的东西放到桌肚里去。”

我有意避开了“胡萝卜”三字,是因为怕引起难以预料的后果。这三个字,正好隐含了我的“胡”姓。我似乎觉得这家伙不怀好意,他带胡萝卜来的目的,就是想借此在课堂上制造哄堂大笑的效果。

刹那间,我的脑袋膨胀起来,感觉自己如同一头被触怒的雄狮,意欲跳将起来猛扑过去,将他撕个稀巴烂。然而,我仅仅只是让他站着,并没有多说一句话。因为,我只能让他站站而已。

下课我把汤云海叫到办公室,让他面向壁橱站着,美其名曰好好反省反省自己。实际上我是想让自己冷静一下,然后再和他慢慢交谈。刚刚爬上五楼,气喘吁吁,又正在气头上,很容易因为激动而说出出格的话。

过了一会儿,我对着汤云海的后背懒懒地说:“你给我转过来。”然后慢声细语地问他,“说说,胡萝卜从哪儿来的?”

他说是捡来的。为什么要带到课堂上来?他说觉得好玩就带来了。至于这么做有什么不良影响,他说得可比谁都透彻、精辟,不需要我这个老师再延伸分析一句。表面上看事情就这么简单,至于他是否故意这么做,是否故意和老师作对,他是不可能认账的,也没必要和他多费口舌。

于是,我想到了与他家长取得联系,获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让汤云海回去上课之后,我拨通了他爸的手机。就在我沉思默想的时候,他爸来了,个头不高,很精干的样子,狭窄的额头上冒着湿淋淋的汗水。后面还跟着他妈,好像睡眠不足,白皙的面容上写满掩饰不住的愁绪。

他们竟然会夫妻双双来到学校,令我吃惊不小,慌忙拿来两个凳子请他们坐下。然而他爸却依然站着对我说:“老师,不好意思,孩子出了什么事你尽管直说,我们一定好好教育。”

看他们一副着急的面孔,被他们这种负责的态度所感动,我连忙安慰道:“没出什么大事,不用着急。”

这几天,他们正被孩子搅得心烦意乱,寝食不安。他爸正出差返回,快到单位的时候接到我电话,担心孩子又出什么事情,到单位后简单交代了一下,便叫上汤云海的妈妈一道赶来。

原来汤云海近两个月恋上了王卉,作业没心思做,课也不想上,放学不回家,只顾和王卉在外面溜达逛街。临近中考犯上这种毛病,夫妻俩心急如焚,轮番上阵痛骂。可小子脾气倔,拔腿就离家出走,夜不归宿。家里到处找也找不到他。好不容易在一个同学家打听到了,他却借口家里菜烧得不好吃拒绝回家,夫妻俩被他气得差点儿吐血。

上学期看他语文成绩不佳,他们便花了很大的价钱,让他到重点学校的老师那儿去补课,本想让他成绩提高一点,却没想到是这种结果。现在是进退维谷,继续补下去他会放弃课堂,不让他补课,则有可能激发他的逆反心理,更是全面放弃。他爸爸的脸上笼上一层悔恨的阴云,深深地叹息着。

听了汤云海父母的一番话,我原本将要燃烧的心火,却如同遭遇一场暴雨,突然熄灭了。他对父母尚且如此刁蛮,对我有所不敬,就没什么大惊小怪了。于是我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孩子临近中考,稳定他的情绪是头等大事。所以请你们回去不要责难他,应该以关心的态度帮助他认识错误,鼓励他做最后的努力,争取考上一所理想的学校。

然而令我始料不及的是,这样的会面,却被汤云海视为敌意,成为埋藏在今后关系中的一颗烈性炸弹。每当我走上讲台,这家伙便歪着那颗扁扁的脑袋,用仇视的眼光乜斜着我,大有不把我掀翻在地绝不罢休的态势。

周二的早晨,我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看到全班同学都在背《醉翁亭记》,朗朗的读书声让我醉意朦胧。“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我几乎也跟着同学们一同摇头晃脑起来。

这样优美隽永的句子,像山涧清泉从千百年之前淙淙而来,滋润着无数炎黄子孙,谁读了不感到荡气回肠呢?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财富,无论中考是否考到,我都希望学生能够熟记下来,将来可以受用终身啊!

吴浩手里还拿着一个白花花的包子,边读书边啃。我缓缓地朝他走去,想敦促他快点吃完。他抬头看见了我,慌忙要把剩下的半个包子塞到桌肚里。我心里一颤,反而言不由衷地对他说:“你继续吃完吧,不要噎着。”

我在两个班之间穿梭巡视,要学生好好背书,第一节课就要默写《醉翁亭记》全文。而五班的汤云海却并没有背书,他在座位中来回走动,一个个地收头天的数学试卷。他在班主任的外语早读时是从不这样做的。尽管他也是在为同学服务,但我总感觉这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打心眼里不舒服,好像走进了荒草丛中的荆棘窝,周围都是密密麻麻的尖刺朝我扎来。

我强忍着不快,轻轻地对他说:“你先回到座位上背书,等下了课再收。”我尽量压抑着自己,避免和他发生冲突,只有几天的课了,何必自找不快呢?

待我到六班转了一圈回来,发现他还在收,心窝中一股热血涌上喉头,便厉声警告他:“你如果再不停止,我就把试卷扔掉。”虽然说话的声音不大,却是从嗓子眼里迸发出来的。

然而这家伙没有声响,只是抬起头以挑衅的目光逼视着我,一伸手把一大叠卷子递到我的跟前。言外之言,你扔吧,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一步跨过去,夺过卷子哗地朝讲台前的地下一摔,卷子啪的像雪片一样撒了一地。然后火山爆发似的怒吼道:“和你打过招呼,叫你不收你偏不听,却反而激怒我,你以为我不敢扔吗?”

全班同学看着暴跳如雷的我都惊呆了,放下手里的书本大气也不敢出,一个个端坐在位子上,静观事态的发展。

这家伙并不示弱,伸长了细细的脖子,瞪着眼睛狂叫:“现在还没上课!”

我用力一挥右手,朝他咆哮道:“是没上课。你现在就可以滚出去,到上课的时间再来!”臭脾气的臭小子,真的拿起书包气冲冲地跑出了教室。

看着汤云海的背影,胸腔中积聚的气浪仍然在奔涌冲突,为寻找发泄的豁口上下撞击。我继续对全班学生说:“不错,学校是没有规定要上早读,如果你们有人认为现在还早,都可以出去,等到上课前一分钟再来也不迟。难道我不能在上课前一分钟到校吗?我每天来这么早督促你们读书,难道是闲着没事吗?”

此刻的我正如同一座冶炼的钢炉,周身朝外喷吐着炽热的火焰。全班学生都被我吓傻了,教室里只能听到电风扇呱嗒呱嗒的噪音。

尽管学校并没有安排早读,但是我们做老师的总想让学生多读些书,所以我们几位任课教师便自行安排了早读。时间并不长,只是第一节课前15分钟左右,却能起到安定第一节课的作用。

今天是周二,轮到语文早读,我七点整就早早出了门,希望学生都像我一样,早一点到校多读一点书,却没想到竟是这样一种结果。我冷静下来后暗自摇头自嘲,千不该万不该,只怪我今天起得太早了。

汤云海在和我的冲突中并没有表现出懦弱,但我扔掉他的卷子,并且把他赶出教室,使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丢失脸面,这对于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小伙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羞辱。这一箭之仇不报,心中的愤恨是难以平息的。

毫无疑问,这篇作文就是他来秋后算账,来报复“名师”对他的不恭。反正要走了,再也不会听你的课,你又能怎样整治我呢?在最后的分手之际,送给我这份丰厚的“礼物”,让我在以后的退休生活中回味咀嚼,就不足为怪了。

应该承认,这家伙的灰色心态,也是人之常情。到了我这个年龄,对于别人的一切非常之举,已是完全可以做到推己及人的理解了。

其实,作文中的话并不全错。翻翻字典最后的历史年表,三国蜀汉一栏中,编者特地给后主刘禅的“禅”字注音shàn。假如不纠正,万一中考考到《出师表》一文,涉及到“禅”的读音,就有可能两个班的100多位学生出错,甚至还会因为一两分影响一些尖子生考取省重点高中,因而毁掉他们的美好理想。那我这个语文老师不真成了千古罪人,十恶不赦,应验了汤云海“误人子弟,害人不浅”的咒语吗?

想到此处,我如坐针毡,后背不觉冒出粒粒冷汗。知错不改,怎为人师?平日一贯“谆谆教导”别人,而到自己头上却叶公好龙,这不是十足的伪君子又是什么?于是我横下一条心,要订正,一定要订正。即便考不到这个字,也不应该让这么多学生,把“禅”字的错误读音带进人生的记忆中。

可晚上躺在床上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月光似水似银,又似一根根尖锐的钢针,扎得我上下眼皮无法合拢。不觉翻身起床,独自坐到阳台上,望着青色的夜空发呆。

“误人子弟,害人不浅”“过于自信,咎由自取”“狂妄自大”“及早开除”,这些冒着毒焰的字眼能读给学生听吗?那些半大不小要懂事不懂事的孩子们,听了会是什么样的反应?我忽然不寒而栗。偌大年龄的我像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立在岔路口踌躇不决,不知该朝哪条道上迈步。

教室里一片宁静。橡皮树宽厚的叶片,如同一只只厚实的手掌,向走到讲台边的我热情地招唤。

虽然是最后一节语文课,对于迫切希望考取梦寐以求的高中学校的初三学生来说,却是一节不可小视的课。老师有可能交代中考注意事项,传授应试秘籍,或者帮同学们揣测试题的方向……然而我却郑重地向同学们宣告,我们今天来研讨一篇作文。

于翔合上了厚厚的笔记本,收起拧开的水笔,准备洗耳恭听。后排的盛军,则干脆伏在书本上,准备美美地睡上一觉。他本来就不打算考高中,让他这时候来欣赏别人的作文,还不如小憩一下。大部分的同学在东张西望,小声嘀咕着,这是谁的作文,一定是篇美文佳作,不然老师怎么会在最后一节课还要拿来评讲呢?

开始还是嘻嘻哈哈的汤云海,听说要读一篇作文,忽然直直地盯着我,仿佛骤然间凝固成一块厚厚的深灰色水泥板。

根据以往的习惯,对于有问题的作文,我一般是不暴露姓名的,只对那些好的作文才公开姓名予以表扬。今天,我一开始就毫不隐晦地告诉大家,这是汤云海的作文。

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扫向汤云海,你小子也能写出美文佳作,太阳怎么会从西边蹦出来了?而汤云海似乎预感到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铁青着脸正襟危坐,一言不发,全神贯注,准备应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

我开始宣读他的大作,一字不漏,一句不改,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同学们凝神屏气地静听着,连盛军也坐直身子,竖起两只耳朵,早把睡觉的事忘到爪哇国去了。

我读到“禅”字读音应为“shàn”,一些女同学相互对视着微微颔首点头,露出浅浅的微笑。当读到“名师”“误人子弟,害人不浅”时,满教室的同学立刻发出哄堂大笑,似乎连房顶都要被掀掉。坐在前排的同学还回过头去,看看后面的汤云海。

汤云海看到那么多目光在注视自己,只好讪讪地埋下头,躲在桌肚下面,把书包带缠在手臂上搅来搅去。

等待哄笑声平息下来,我又继续往下念,“‘名师’看到这里,恐怕要被活活气死”,下面又掀起一阵哄笑的浪潮,有几个男孩子笑得东倒西歪,大喊“喘不过气啦”。等大家笑过之后,我用揶揄的语气自嘲:“汤云海,看我怎么样,好像还没被气死吧?”

刚刚抬起头的汤云海,瘦削的脸庞涌上一片潮红。同学们朝他投去的目光,犹如一把把钢刀利剑,使他左躲右闪不敢正视。

读完了,笑完了,我用平静的语气说:“刘禅的‘禅’是读‘shàn’,汤云海说的没错。”

课堂里鸦雀无声。听我这么一说,汤云海的脸色似乎也变得平和了,目光炯炯地望着我,静静地倾听着我的每一句话,生怕稍一大意而有所遗漏。

我继续说:“过去,我读‘chán’是不正确的。我就是要利用今天这最后一节课来进行纠正,这就是我今天一定要来宣读这篇作文的意图。由此同学们应该知道,我今天不是来批评汤云海,更不是伺机报复。”

说完我稍微停顿一下,两眼向下面横扫过去,感觉气氛已经缓和。“除了文中所说的以外,我还要补充一点历史小知识。刘备连义子算在一起共有四个儿子,分别名为‘封、禅、永、理’。刘禅虽然是刘备的第二个儿子,却是亲生的大儿子,名为‘禅’。而‘禅’是皇位的意思,刘禅的字是‘公嗣’,‘嗣’是继承的意思,合起来为继承皇位。这样说意思是能够贯通的。如果把‘禅’读成‘chán’,那就显然说不通了。”

介绍完这段小知识,发现下面宁静得如同午夜一般,有些同学还翻开笔记本认真地记着。怎么样?我比你崇拜的特级教师,并不逊色吧。

接下来,我指出文中的另一个问题,即我从没有说过文章要越长越好。之所以常常强调作文要写长一些,那是针对某些同学作文特短,达不到考试时的字数要求说的。对于大部分达到了字数要求的作文,是不做这样强调的。

丁零零,清脆的铃声响了,我宣布:下课,同学们,咱们要最后说再见了。

忽然下面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五十几位学生倏地站起来,用长时间的掌声把我送出了教室。出门前,我特意扭头看了一下汤云海,他和同学们一样恭敬地站着,双手用力地拍着,神情十分庄重。

我的两眼刹那间湿润了……

篇5:载重的读音

参考资料二:

【拼音】:zài zhòng

【解释】:(交通工具)负担重量:载重汽车|载重节车皮载重多少吨?

【典籍】: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清·顾嗣协《杂兴》诗

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衰老的车夫,吃力地推着一辆载重的车子,一步一步地往前面走。——巴金《寒夜》二七

这人与一只载重的老渡船无异,坚实、稳固,而又最能适应水面上一切颠颠簸簸,风风雨雨。——李广田《老渡船》

【造句】:①不行,我们载重过大

②小船经勘划有最高吃水尺度者,航行时,其载重不得超过该尺度。

③那根梁上的载重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量。

④由于飞机小载重有限,经常是飞机载设备,地面人员则是坐火车、汽车,甚至畜力车前往基地。

篇6:血的读音

在语文第六单元的检测中,有一道多音字组词的题错误率特别高,就是“血”字。“血”字有两种读音:“xuè”和“xiě”,第一种读音是常见和常用的,一般不会出错,问题最多的是第二种读音“xiě”,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总容易把这种读音和“xuè”混淆。

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是涉及“血”字我都要指导学生辩析,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语文18课《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就遇到了许多“血”字,而且读音不同。由于“血”字读音时常变化,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有时该读“xuè”却读成了“xiě”,有时该读“xiě”却读成了“xuè”,我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它的两种读音的区别:读xuè时有四种理解,1.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和血小板构成,也叫血液。2.有血统关系的,如血亲。3.比喻刚强热烈,如血性。4.指月经。这种读音使用的范围特别广!读xiě时,属口语,意思同xuè这种读音,如“流了一点血”,“吐了两口血”,“血糊糊”,“血淋淋”,“血晕”等等,这种读音就很灵活了,学生不 把握。有学生就提出疑问:“老师,‘流了一点血’中的血读xiě,那流血是不是应该读xiě呢?”我一想也是呀,“流了一点血”和“流血”意思差不多,结构也相近,读音应该一样呀!为了谨慎起见,我提议让同学们查查字典看流血的血到低读什么!可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流血”中的血读“xuè”!

本学期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也有几个带“血”的词,如“白血病”、“血脉亲情”等,我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辨析。通过第六单元的检测结果来看,有些学生对xiě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我又查了许多资料,并仔细阅读,了解到要是按“血”字的用法来区分,就比较容易辨析了。“血”用在合成词和成语中,属于书面语用法,应读成xuè,如:血液、血管、血汗、血迹、血案、血本、血统、血色、血债、输血、贫血、心血、充血、热血、浴血、血小板、吸血鬼、混血儿、脑溢血、血海深仇、血流如注、头破血流、狗血喷头、有血有肉等等。而“血”单独使用或用在短语(词组)中,属于口头语用法,应读成xiě。如:吐了一口血、血的教训、血的代价、像血一样红(以上属单用),血脓、血块、血斑、鸡血、猪血、卖血、献血、验血、抽血(以上都是双音节短语,它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不列为词条)。

学生感到困难的是怎样区分合成词与短语,那就是看它们在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内部的结合关系紧密与否。合成词的概念是单纯的、固定的,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其内部的结合关系比较紧密,例如:“流血牺牲”、“流血事件”中的“流血”特指“牺牲生命或负伤”,因此是合成词,应该读xuè,现代汉语词典上就是这样标注的;而短语所表达的概念缺乏专指性,是几个词的意义的总和,其内部的结合关系比较松散,如“流血过多”的“流血”,并非指“牺牲生命或负伤”,而是指“流出的血”,因此是短语,应该读xiě。我们可运用插入法来帮学生辨析是合成词还是短语:短语的内部结构关系比较松散,它可以插入一些别的词语,例如:鸡血——鸡的血,献血——献了一次血,抽血——抽了血或抽了一点血,流血——流了点血或流出了血。而合成词的内部结构比较紧密,一般是不能插入别的词语的,如“血水”不可说成“血和水”,“血球”不可说成“血凝成的球”,“流血牺牲”不能说成“流了许多血牺牲”;只有少数动宾式的合成词内部可以插入别的词语,如“输血”可以说“输了一次血”“输300CC血”,但它还是合成词,因为它是医学上的专门术语,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不等于“输送血液”。

有一些特例要让学生记牢,那就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几个口语词,如“吐血、咯(kǎ)血、便血、血糊糊、血淋淋”和成语“一针见血”中的“血”要读成xiě。现代汉语词典中含有“血”字的成语,只有“一针见血”的“血”注音为xiě,其余都注音为xuè。究其原因,大概是“一针见血”这个成语来源于群众口语的缘故吧。

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掌握了“血”字的用法,掌握了区分合成词和短语的技巧,记住了“血”字的特例,学生也就能很容易地掌握“血”字的读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准确地辨析“血”字的读音。

例2:输血(xuè)迫在眉睫.例3: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xuè)型.例4:如果他们不能补充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xiě),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xiě).例5:他的胳膊用酒精擦拭后,一根针扎进他的血(xuè)管.例6:抽血(xuè)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上述例句中“血“字的读音,本人参考了人教版第八册录音磁带.由于“血”字的读音时常变化,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那么,“血”字读音的变化有无规律可循呢?有的老师说,在单音节词中读xiě,在双音节词中一般读xuè;有的老师则说,读哪个音都对.究竟怎样掌握呢?希望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血”有两种读音,一是“xiě ”,一是“xuè”,没有“xuě”一读.此字电视台也不统一,甚至出现错读音“xuě”.实际这个字也有其“据词定音”的规律.《新华字典》上是这样规定的:血液、血案、血缘、血性、血战中的“血”读“xuè”;用于口语读“xiě ”,如“留了一点血”、“抽血”,其中的“血”字都读作“xiě ”.“用于口语读‘xiě’ ”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这样一句唱词---“血债定要用血来偿”,其中第一个学读“xuè”,第二个“血”读“xiě ”.我认为这句唱词的读音没有错,字音皆标准.笔者认为“血”字的定音的规律是“独立成词时读“xiě ”,作为一个语素时读“xuè”.血液、血案、血缘、血站、血债等,其中“血”不是一个独立的词而是一个语素;而“流了一点血”、“抽血”、“要用血来偿”,其中的“血”都是独立成词的.血字的两个读音区分不清,个人认为无法简单从口语和书面语来区分,求指点 另请教 输血 献血 抽血 血库读音

优质解答

“血”的读音跟口语、书面问题有关系,但解释不能简单化.1、“血”单用时必须读 xiě,比如:

出了不少血 红得跟血一样

2、在离合结构中,也读xiě,比如: 吐血 咯血 便血 出血

这类词拆开后,“血”就变成单用的了,如:吐了一口血.3、在合成词(不能拆开的)中,读xuè,比如:

篇7:刺字的读音和意思

部首: 刂

部外笔画: 6

总笔画: 8

五笔86: gmij

五笔98: smjh

仓颉: dbln

笔顺编号: 12523422

四角号码: 52900

郑码: flkd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523A

汉字首尾分解: 朿刂

汉字部件分解: 木冖刂

笔顺编号: 12523422

笔顺读写: 横竖折竖撇捺竖竖

刺字的基本解释:

刺 [cì]

用有尖的东西插入:~绣。~伤。~杀。

暗杀:~客。被~。行~。

侦探,打听:~探。

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讽~。讥~。

尖锐像针的东西:芒~。鱼~。~丛。

刺 [cī]

象声词:~地滑了一跤。

〈动〉

(形声。从刀,朿( cì)声。本义: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同本义 [stab;prick;pierce]

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说文》

刺,杀也。——《尔雅》

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周礼·司刺》

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慧星袭月。——《战国策·魏策》

又如:刺焚(刺股、焚膏之略词,比喻刻苦攻读);刺子(暗剑);刺心(以刀等刺进心脏。喻刺痛内心);刺血(刺手指出血。表示虔诚的一种苦行);刺臂(古代一种黥刑,在犯者臂部刺字;刺臂出血,用以盟誓)

讽刺 [satirize;mock]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讥刺(讥讽);刺邪(讽刺邪恶);刺戒(讥刺告戒);刺美(讽刺邪恶,赞扬美好)

杀。古时君杀大夫叫刺 [kill]

经刺公子偃。——《左传·成公十六年》。注:“ 鲁杀大夫皆言刺。”

刺怀公于 高梁。——《国语·晋语》

又如:刺斫(刺杀);刺虎(杀虎)

指责、揭发 [blame;expose]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又如:刺举(检举;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刺打(斥责。方言)

探取;采取 [seek;take]

刺六经中作王制。——《史记·封禅书》

又如:刺取(采取,选用);刺问(探问);刺答(拜访答问)

刺探;侦探 [spy out]

至公车刺取。——《汉书·丙吉传》

又如:刺事(打探事情);刺取(刺探);刺候(刺探侦察)

插入;钻进 [insert]。如:刺天(冲入天空)

刺激;刺射 [stimulate]。如:刺干(刺激);刺闹(发痒);刺恼(刺挠。烦恼;难受)

刺绣(一种美术工艺) [embroider]。如:刺文(犹刺绣);刺凤描鸾(谓刺绣)

〈名〉

泛指尖利如针之物 [thorn]。如:刺竹(一种多刺的竹);刺儿(尖锐像针的东西);刺莓(有刺的野生莓子)

名帖 [name card]

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刺呼(名片上所写的姓名);刺纸(犹名片);刺请(以名刺邀请)

兵器的锋刃 [edge]。如:刺兵(古代兵器,矛属)

旁边 [side]。如:刺斜(旁边);刺邪里,刺斜(旁边)

另见 cī

刺 [cī]

激烈的撞击或爆炸声 [wham;loud,sharp sound]。如:刺的一声,他滑了一个跟头

篇8:儿化韵实际读音问题的讨论

韵母儿化时, 因受卷舌动作的影响, 有的韵母的实际读音会发生变化, 变化的情况一般认为是根据韵母的韵腹和韵尾而定的, 通常有如下六种情况 (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汉语》1993年11月第二版) :

⑴、韵母或韵尾是a、o、e、ê、u的, 原韵母不变, 加上卷舌动作。

⑵、韵尾是i、n的, 丢掉韵尾, 主要元音加卷舌动作。

⑶、韵母是i、ü的, 韵母不变, 加上卷舌韵母er。

⑷、韵母是-i[η]、-i[ι]的, 丢掉韵母, 加上卷舌韵母er。

⑸、韵尾是ng的, 丢掉韵尾 (如果是ing, 丢掉ng, 还要加上e) , 加上卷舌动作, 同时韵母鼻化 (鼻化用~表示) 。

⑹、韵母是ui、un、in、ün的, 丢掉韵尾, 加er。

我在中师从事十几年的现代汉语教学, 使用过中专、大专教材六、七种, 发觉各种教材在此问题上大同小异, 基本上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关于儿化音节实际发音的若干变化情况没有发音理论的支持, 即所谓变化的情况“是根据韵母的韵腹和韵尾而定的”, 其规律是什么, 并没有理论的解说, 如:为什么⑴能直接卷舌而⑶、⑹要加上er;u和ü只有唇形圆展不同 (唇形圆展并不影响卷舌) , 为什么ü要加上er而u却可以直接卷舌;⑵⑷⑸为什么要丢掉韵尾;同样是i, 为什么韵尾i要丢掉而韵腹i不但不丢掉而且要加er。

2、几种变化情况存在与现代汉语其它理论冲突, 如ui、un本是uei、uen的缩写, 缩写并不缩读, 丢掉韵尾后应是韵腹e直接卷舌, ⑹将之与in、ün并称, 似有不妥。

3、缺少关于韵腹和韵尾是如何影响儿化实际发音情况的规律性理论, 导致各种变化情况各自独立, 所以各版本对上述六种变化可以任意排列, 而学习者只能靠死记硬背。

如上种种, 带来汉语教学中的诸多疑问和困难。根据我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对39个韵母使用穷尽法分析, 以及通过对学生进行发音抽样听辨分析的结果 (结果表明:⑴、u、-i[η]、-i[ι]在儿化时与i、ü同样, 都是下降舌位并借助了e完成卷舌动作的;⑵、-i[η]、-i[ι]并没有丢掉, 试比较“单词儿”的“词儿”和“单层儿”的“层儿”、“树枝儿”的“枝儿”和“到这儿”的“这儿”就会发觉“词儿”和“枝儿”中的-i[η]、-i[ι]是存在的) , 我以为, 儿化的实际发音变化情况是有规律可循的。此规律的理论依据有四条:

1、汉语中能在音节尾部出现的音素有三类:中低元音a、o、e、ê (e r除外) ;高元音i、u、ü、-i[η]、-i[ι];鼻辅音n、n g。

2、中低元音因舌位低或较低, 未及上颚, 儿化时可以直接将舌头向上颚卷起, 因此a、o、e、ê能够直接儿化。

3、高元音因舌位紧靠上颚, 儿化时不能直接将舌头向卷起, 所以不能直接儿化。以高元音i、u、ü、-i[η]、-i[ι]为尾音的音节在儿化时有两种方式:一是尾音高元音作韵尾, 丢掉韵尾, 由充当韵腹的中低元音卷舌;二是尾音高元音作韵腹 (高元音作韵腹都是单韵母) , 韵腹不能丢掉, 则舌位下降, 借助于半高元音e作为过渡完成儿化。

4、鼻辅音n、n g只作韵尾 (都带有主要元音作韵腹) , 发音不响亮, 不能卷舌, 儿化时丢掉鼻辅音韵尾, 由韵腹 (高元音或中低元音) 直接儿化或借助于半高元音e作为过渡完成儿化, 丢掉后鼻辅音ng的韵腹带鼻化音。

据此, 儿化的实际发音变化规律是清晰明朗的:

1、儿化的实质是韵母的尾音在发音时带上卷舌动作。

2、尾音是中低元音a、o、e、e的, 直接卷舌;

3、尾音是高元音i、u、ü、-i[η]、-i[ι]的, 有两种情况:

高元音作韵尾, 丢掉韵尾, 由充当韵腹的中低元音卷舌;

高元音作韵腹, 借助于半高元音e卷舌。

上一篇:竣工资料整理工作总结下一篇:2017初三班主任中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