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归纳

2024-05-24

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归纳(通用6篇)

篇1: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归纳

第一章 教育

教育三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教育的本质 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3 教育的心里起源论 4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学校教育的出现 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

学校教育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三 教育的发展历史

三大时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 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无产阶级性,3 教育的原始性。

古代教育的特征;1出现了学校2教育有阶级性(六学二管)3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樊迟问嫁

现代社会的教育 1 教育的公共性2 教育的民主性3 教育的生产性 4 教育的未来性5教育的国际性6教育的终生性 教育的功能 28页

第二章 教育学

定义 :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反思教育行为。2 学习教育学,可以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3 有助于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可以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2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要用系统的方法和观点学习和分析教育问题。4 注意扩展学习。教育学的生产和发展

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苏格拉底——助产术,美德及知识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英国哲学家 培根 最早提出教育学<教育学专制> 夸美纽斯 <大学教学论> 是近代第一部教学专著.英国教育学家 洛克 在 《教育漫画》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理论体系。法国思想家 卢梭 在《爱弥儿》中 阐述 自然主义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 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 提出全面和谐发展观和教育必须与生产力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概述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第一个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问题的教育家。“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之人”

三,教育学的多样性阶段

梅一曼 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刚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派 ” 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家 瓦根舍因 提出“范例教学“理论。主张强调教材的基础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姆 出版 《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分为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布鲁纳 《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学派 提倡“发现法”的学习方法。苏联心里学家,教育家赞可夫,发表《教学与发展》 发展教学理论。

苏联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 苏霍姆林斯基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著作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再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包括 身体发展和心里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国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5 5 批判教育决定论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善的。荀子主张恶性伦。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遗传的天才》首次提出优生,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尔 主张 复演说 他说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也做出了一定限制。环境对人的作用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3 3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4环境作用的局限性 批判环境决定论者的错误。华生就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由支配的特殊环境。。三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的意思,能调控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制约青少年发展的范围和程度,影响青少年未来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活动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为什么纠正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 1 +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 教育的自身状况 3 家庭环境的效应 4 社会发展状况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还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限度的,不能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3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4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5 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规律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探寻这些联系。是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范畴,是揭示教育发展规律的必要要求。一方面通过对人的培养,与科技文化的推进,成为社会发展重要的推动和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之一。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社会是上位范畴,教育是下位范畴,教育收社会发展的制约。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教育要促进并适应社会的发展。处于在社会系统的教育,有自身独有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相对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有效发挥育人与社会的前提。、教育对经济的发展作用

一 教育,劳动者与经济的发展 教育是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 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3 教育有助于规范规范劳动者的劳动行为。4 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二 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 教育是科技继承和传递的最基本,中重要的手段。2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科学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二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经济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 经济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00政治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发展制约着教育权和受教育权 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政治意识形态制约着教育思想的发展。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 教育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固有特征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要完成要完成对人的培养,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2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性

坚持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 以育人为本,要求教育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品格 2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有所选择 在急剧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教育必须面向未来。

总之,教育一方面要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关系到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和标准。

教育目的包含四个层次 1 最高教育目的2 培养目标3 课程目标4 教学目标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上位概念,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上位概念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社会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人的依据 即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目的 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如下:1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要符合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认得本性需要来确定。个人本位

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代表人物有卢梭,佩斯泰洛奇。福禄培尔。个人本位论从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发 2 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 3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说 00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性

含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里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性 基础性和基本性、2 全体性和全面性3本体性和主体性4持续性和终身性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00 学制的概念 指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学校教育制度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2.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和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什么?(未实行)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 中国首次颁布并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3年颁布的“ 癸卯学制” 1992年“新学制系统”即壬戌学制 类似2美国的六三三学制 我国现行学制

我国现行教育的形式构成 教育领域构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的特点: 启蒙性,个别性,终身性 教育阶段的构成:学前教育,学龄教育,继续教育。3 教育形式结构,全日制教育。半日制学校和业余制学校。受教育方式的结构 面授教育,函授教育,远距离教育,自学考试等 00 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2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 高等教育结构多层化,类型多样化 5 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书上 1 初级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 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化 3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了终身教育体系。第七章 5分 教师与学生

教师职业的特点 1 示范性2 创造性3复杂性4长效性 教师角色 :1学生发展的促使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 学生的心里调节者5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意境。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 校本培训3自我反思4教师的行动研究

第八章 课程

课程的类型 学科过程与活动过程(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4 必修和选修课程(根据学习要求)

5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根据课程影响人的方式)

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

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课程实施4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期望达到的程度。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他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九章 教学上

教学是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共同组成的一种顺便教育活动。00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效果 00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 掌握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4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的任务 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 3 发展学生的体力 智力 与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教学在教育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

第十章 教学中

00教学原则的概念 指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用过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提出在组织教学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一般原理。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与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的方式,策略,途径,程序和总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实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激发求知欲。2 教师要善于激疑,培养学生善疑善问,多思惯思的习惯。

3教学内容坚持少而精,精讲重点,难点,关键,为实行启发式教学创造条件。4 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5 发挥教学民主,尊师爱生。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 以语音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最广泛使用)

谈话法,讨论法以及读书指导法。

二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 参观法

三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一 个别教学 班级教学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现代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 班级授课制 课的类型与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 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综合课的结构包括:1 组织教学2 检查与复习导入新课4 讲授新课{中心环节}5巩固新课6布置课外作业

十一章 教学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定。备课就是老师为上课或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而做的准备于计划安排工作。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目标得以完成的根本所系。课外辅导是在上课时间之外,老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一节好课具有的特点 目标明确(是上好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内容正确(指教师讲授的内容,呈现的材料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3方法得当(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学法特点)4 积极性高(学生主体得到充分发挥)5教学组织严密。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自主性,问题性。独立性。合作性,体验性。

德育理论

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用过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包括 政治德育,思想德育,道德德育。

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的人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德育的内容 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2爱国主义教育

3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6道德教育 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 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 学生在活动中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篇2: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归纳

卫生专业复习资料—医疗卫生考试基础护理学重点归纳

1.何谓环境? 答: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体。

2.请说出环境的范围有哪些? 答:内环境:指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组成。3.请简述对健康有影响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劳动条件、人际关系。4.请简述护理人员在保护环境维持人类健康中所应承担的职责是什么? 答:(1)帮助发现环境对人类的不良影响和好的影响。(2)告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有害物质。(3)如何保护环境资源。(4)与卫生当局共同协作,提出住宅污染对健康的威胁。(5)帮助社区处理环境卫生问题。(6)参加研究和提供措施,以早期预防各种有害于环境的因素。

5.护理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答:护理的基本任务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病痛。6.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安全性、舒适性、整洁性、安静性。7.医院的物理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答:医院的物理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通风、光线、音响、装饰等。8.医院适宜的温度是多少?过高或过低会带来什么影响? 答:(1)医院适宜的温度是:一般病室的温度保持在18~22℃;新生儿、老年科室及治疗检查时温度保持在22~24℃。(2)室温过高会使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不利于体热的散发,使人烦躁,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则因冷的刺激,使人畏缩,缺乏动力,又可能会造成患者在诊疗护理时受凉。

9.何谓湿度? 答:湿度是指相对湿度指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一定温度的条件下,所含水蒸汽的量与其达到饱和时含量的百分比。

10.适宜的病室湿度是多少?过高或过低会带来什么影响? 答:适宜的病室湿度为50---60%。当湿度过高时,蒸发作用弱,可抑制出汗,患者感到气闷不适,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肾脏负担,对患有心、肾疾病的患者又为不利;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人体蒸发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表现,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患者不利。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篇3: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归纳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51)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5.1)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概念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原有概念学习的基础之上,新问题的解决总是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由于迁移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习得经验都是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比如,加法的学习影响着乘法的学习,而乘法的学习反过来也影响着对加法的重新理解;右手打乒乓球的技能也将促进左手相关技能的掌握;儿童在家庭中养成的爱劳动的行为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

迁移不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的经验之间,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比如掌握丰富的词汇知识,这将促进阅读技能的提高,而阅读技能的提高又可以促进更多的词汇知识的获得。因此,可以说知识与技能之问存在着相互迁移。迁移表明了各种经验内部及不同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迁移的种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正迁移在个体的学习中表现为对后续相关学习的促进作用,使后续的相关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效率提高。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干扰作用,即阻碍另一种学习的进行。如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在立体几何中,搬用平面几何的“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定理,会对立体几何有关内容的学习产生干扰。

(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的抽象和概括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概念,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各种概念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即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抽象和概念水平的上层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下层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前者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对“蜜蜂”、“蜻蜓”等具体概念的理解影响着对“昆虫”这一概念的掌握。归纳式的学习中经常包含着此类迁移。后者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实数”这一概念的掌握对“有理数”、“无理数”等概念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演绎式的学习中经常包含此类学习。

(三)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

三、闻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这也说明,迁移并非仅是先前的学习或经验对以后的影响,也包括后面学习对前面知识的影响。比如,学生头脑中有一些日常概念,当这些前科学的日常概念不能解释所遇到的事例时,就要建立一个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来标志某一现象或事物,新的科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也是一种J顷应性迁移的过程。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并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适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成分经验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比如,将已掌握的字母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单词;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许多不同成分的动作被结合成连续的整体动作,其中不涉及新的动作的增加,只是各动作成分的重新结合、重新排列。通过重组性迁移,可以提高经验的增值性,扩大了基本经验的适应范围。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如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于多种情境中。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学习写“磊”。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非常有限的情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殊迁移不重要,相反,它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三、迁移的作用

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课题,不仅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心理学关于迁移的研究乃是心理学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领域①。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体现。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迁移能力的培养人手,否则问题解决也就成为空谈。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的经验结构也才更为完善、充实,最终建立起能稳定调节个体活动的心理结构,即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再次,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应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可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篇4:教育学 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1.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萌芽和发展 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B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4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讲授。

1806年,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3个阶段)

<1>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2>20世纪初

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一术语 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的)

1930年,我国的扬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D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书中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的三大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4.简单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P20-26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但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的分析。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发展(机体的正常发展,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

<2>心理发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3>社会发展(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的特点(考理解)

(1)未完成性(兔子生下来就是兔子,人生下来还不是文化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还只是能变为人的小动物,能否变成人<狼孩>,将变成什么样的人,都是不确定的事情)

(2)能动性(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5个)<理解,表现在哪>

(1)顺序性(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例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性。所以要求教育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

(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接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所以要求教育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关键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3)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就会导致质的飞跃。所以要求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4)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扬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所以要求教育把学生看成是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能动性)P34-40(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5.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为什么)P44-51(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经济、政治、生态、文化)<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

a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他才能成为现实的劳动力)b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c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革新中的创造性)<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的舆论和规范,积极地影响人、引导人,尤其注意通过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理念与品德,以促进和保障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路线的巩固和发展。<3>教育的生态功能

a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b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c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痛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私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给予保障的公关性事业)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是指存在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a 教育总目的

B 各级各类的学校培养目标 C 课程目标 D 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观点)

(1)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2)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85-98)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类社会历史也只能被理解为人的活动的历史。<1>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2>历史是人的正真自然史; <3>个体发展的历史;

<4>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

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2>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3>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坚持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所谓独“立个性”是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式辩证统一的关系

综上,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要把握以下基本点: <1>为年轻一代做人打好基础

<2>为年轻一代在未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 <3>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第五章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试试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什么学校施行什么制度P117-127)4.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四个趋势(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机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的概念

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明确的说,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2.课程标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刚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文性件。(2001年以前我国称之为教学大纲,2001年课程改革后改成为课程标准)说明:

课程一般由说明(或前言)、课程标准(明确总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将总目标具体化)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课标在贯彻于落实课程方案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号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3.学科课程

(1)概念: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只是所组成的教学科目(2)优缺点: <1>重视承认生活分析及其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

<2>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3>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4>是一种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了的课程与教材,完全依据成人生活的需要,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与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造成死记硬背而遭受种种诟病 4.活动课程

(1)概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也成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2)优缺点:

<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

<2>注重引导儿童从,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和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

<3>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4>不重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严格而确定的目的与任务的达成

<5>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其教学过程不易理性地引导,存在较大难度

<6>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实施与落实,并易产生偏差,学生也往往学不到预期的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 5.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6.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手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7.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1)小学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3)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的概念: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的任务:(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动的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3.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了解,主要了解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杜威四人的观点P168-173)4.教学过程的性质:(P179-183)(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雨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5.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一是以师生授受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二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主动探取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

(1)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驻澳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传授想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A 基本阶段

<1>引起求知欲(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重要因素和任务)

<2>感知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理解教材(感知材料与书本知识相联系,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理解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础)<5>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通过检查确定)B 注意事项

<1>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3>每个阶段上的主要功能因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2)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构建问题心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A 基本阶段 <1>明确问题 <2>深入探究 <3>作出结论 B 注意事项

<1>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

<2>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增长还是的探究目的上来

第八章 教学(中)

1.八条教学原则:

A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贯彻方法:a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b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c 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d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B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贯彻方法:a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 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c 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d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C 直观性原则

定义: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贯彻方法:a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d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 启发性原则

定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贯彻方法:a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c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d 发扬教学民主

E 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是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F 巩固性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在线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G 发展性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H 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2.教学方法的概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中小学常用的九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教师提问)、读书指导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讲演四种

讲读:读(教科书)与讲的结合,边读边讲,亦称串讲。讲述: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资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

讲解: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

讲演:教师在中学高年级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而且要通过深入分析、推理、论证来归纳、概括科学的概念或结论。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第九章 教学(下)

1.教学组织形式

(1)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五种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个别教学制:就是个别指导,因材施教。较有针对性,但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一般认为,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制上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道尔顿制:教师帮忙指定参考书和布置作业等,之后靠学生自学。分组教学制:根据学生水平分组教学。(能力分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不同。作业分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不同。)特普朗制:分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模式。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四大基本环节:备课、上课(关键)、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备课:(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也就是教案)<教师要求:(1)专研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 上课:六点要求——(1)明确教学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课后指导工作:两个方面——(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第十章 德育 1.德育过程的概念: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a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b 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基础 c 进行德育教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2)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a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b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3)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

(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生活,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审视生活、评价生活)

(2)疏导原则<要求>(案例,老师针对某学生的同一问题,教导方式不一样,那么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就不一样。)

概念: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基本要求:a 讲明道理、疏通道理 b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 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长善救失原则(重在引导学生,调动其自我教育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要求> 概念: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也就是把人当人看)

基本要求:a 尊重和信赖学生 b 严格要求学生(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 概念: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基本要求:a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这点是进行德育的前提,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b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也就是有针对性的教育)c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即依赖学生集体来培养学生的某些品质,例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品质)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协调好学生各方面的教育,是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发展,保证学生品德发展)

4.教育途径与方法(了解)

(1)德育途径:(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和交往)a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重要途径)b 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重要途径)c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重要途径)d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重要途径)e 心理咨询(有效途径)

f 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g 校园生活

(2)德育方法:(即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

a 说服(摆事实、讲道理)b 榜样(模范)

c 锻炼(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d 修养(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从而完善自我品德)e 陶冶(创造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f 奖惩(包括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即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

g 制度(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引导和规范学生)

第十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

第十四章 班主任

1.班集体的形成阶段(1)组建阶段(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第十五章 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2.教师的素养(1)高尚的师德

篇5: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考试复习重点

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2、教师的信息素养

3、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内涵

4、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

5、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

6、戴尔的经验之塔的理解与应用

7、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8、多媒体综合教室的基本构成9、微格教学的概念与微格教学系统的实施流程

10、远程教育的概念

11、现代教学媒体主要特性及其分类

12、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性

13、教材列举的哪几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14、多媒体素材的分类

15、每一种多媒体素材的概念或原理、分类、文件格式及其基本特点、处理软件的名称

16、WPS的基本运用

17、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部分(见所发资料,该部分会占较大比重)

篇6:PS 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重心、节奏、韵律。

2.图形:一般可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是由点线面等元素组合而成的,又常被称作矢量图形。

3.图像:则是可由计算机输入设备捕捉的实际场景的画面,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的画面,又称为位图图像。

4.图形图像的种类:矢量图和位图。①矢量图:也叫向量图形,是用一组指令集来描述的。

这些指令描述了构成一幅图画的所有直线、曲线、矩形、圆、圆弧等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他们在计算机内存中表现成一系列的数值,这些数值决定了这些图形如何显示和反映在屏幕上。此种类的图形无论放大或缩小多少倍,都有精确的视觉效果,平滑的边缘和清晰度,同时其容量相对比较小,不容易表达丰富的色彩。②位图:也称点阵图像或像素图像,可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等设备获取。位图图像是由一个个像素点组成的,一个像素可用一个或多个内存位来存储,由描述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明暗强度与颜色的位数集合而成。与矢量图形的最大区别是,位图图像更容易描述物体的真实效果。将这类图像放大到一定的程度,可以看到它是由一个个小方格组成的,这些小方格就是像素点。位图图像的大小和质量取决于图像中像素点的多少。通常每平方英寸的面积上所含像素点越多,图形就越清晰,颜色之间的混合就越平滑,同时文件也越大,越容易表现丰富的色彩图像。

5.图像的大小和图像的分辨率、像素有密切的关系。图像的分辨率越高,所包含的像素点

就越多,则图像的信息量也就越大,文件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6.像素:是图像显示的基本单位。被视为图像的最小的完整采样,是有颜色的小方块。

7.分辨率:指图像文件中单位面积内像素点的多少;或者说所包含的细节和信息量,也可

指输入输出或者显示设备能够产生的清晰度等级。它决定图像输出后的清晰度。

8.分辨率可分为以下几种:屏幕分辨率、图像分辨率、扫描仪分辨率、打印机分辨率。

9.图像分辨率是以每英寸含多少个像素点来计算的,通常用dpi(像素/英寸)为单位。

10.图形或图像的存储格式:①PSD格式(是PS特有的非压缩的图像文件格式,是唯一支

持说有的图像模式。)②JPEG格式(是图像最常用的一种有损压缩的图像格式之一,也是一种支持24位真彩色的静态图像的文件格式)③GIF格式(是使用LZW压缩方产生容量小且无损压缩的一种图像文件格式)④BMP格式(是Windows标准的位图式的图像文件格式,有压缩和非压缩之分)⑤TIF格式 ⑥PNG格式 ⑦PDF格式 ⑧EPS格式

11.色彩的分类:①无色彩系:没有色彩的色相变化和纯度的变化,只有黑白灰明度的层次

变化。②有色彩系:指具有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的颜色。

12.色彩的三要素:①色相:即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②明度:即色彩的明

暗程度,也就是色彩的深浅变化和差别。③纯度:即色彩的纯净程度,也称为鲜艳程度(饱和度)。

13.色彩形成的因素:光、物体和眼睛。

14.使用测量工具:在图像处理时常常需要测量某个对象的长度,可以在工具箱中【标尺工

具】测量图像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测量两条线段之间的角度。①测量距离:选择工具箱中的【标尺工具】,移动光标至图像包装盒上一个角点的位置单击鼠标,然后拖曳至另一个角点位置,信息面板和选项栏则显示长度为(例子:“L1:13.58”),若要删除测量的线段,单击工具选项栏上的【清除】按钮或用鼠标将其拖出窗口即可。②测量角度:先按鼠标拉出第一条测量线段,后按住Alt键并移动光标至线段的始点或终点位置,光标会变成+∠形状,按住鼠标并拖动拉出第二条线段,此时在工具选项栏和信息面板中显示的(例子:“A:83.8°”)数值则是两条线段之间的夹角大小。

15.创建规则选区:矩形选框工具、椭圆选框工具、单行选框工具和单列选框工具。在图像

编辑时,当需要选择的像素是规则矩形和圆形时,可使用矩形和椭圆选框来选择,当需要选择高度或者宽度为一个像素的选区时,可使用单行和单列选框工具。

16.创建不规则选区:套索工具、多边形套索工具、磁性套索工具。

17.智能化的选取工具:魔棒工具、快速选择工具、18.变换选区:在创建好了选区后,可以进行缩放、旋转、斜切、扭曲、透视、变形、特定

方向角度的旋转、水平垂直翻转这些变换选区的变形操作。

19.修改选区:在PS中选区设置好以后,还可以进行细致修改,可以进行的修改选区选项

有以下这些:边界、平滑、扩展、收缩。

20.填充工具被集中在【渐变工具】组中,有渐变工具和油漆桶工具。

21.橡皮擦工具组中有:橡皮擦工具、背景橡皮擦工具和魔术橡皮擦工具三种。

22.绘图工具主要集中在【画笔工具组】中。包括:画笔工具、铅笔工具和颜色替换工具。

23.修复工具组包括:污点修复画笔工具、修复画笔工具、修补工具、红眼工具。

24.图章工具组中包括:仿制图章工具和图案图章工具。

25.模糊工具组包括:模糊工具、锐化工具、涂抹工具。、26.色调工具组包括:减淡工具、加深工具、海绵工具。

27.历史记录画笔工具组包括:历史记录画笔工具、历史记录艺术画笔工具。

28.路径可以使用钢笔工具、自由钢笔工具以及形状工具组等来创建。

29.文字的输入:【文本工具组】包括:横排文字工具、直排文字工具、横排文字蒙版工具、直排文字蒙版工具。

30.文字的编辑:设置文字属性、设置段落属性、在路径上添加文字。

31.颜色模式:是用于表现颜色的一种数学算法,也就是将一种颜色翻译成数字数据的方法,颜色在各种媒体中均有了一致的描述。

32.常用的颜色模式:位图模式、灰度模式、双色调模式、索引颜色模式、RGB颜色模式、CMYK颜色模式、LAB颜色模式。

33.图像的色彩调整:色相和饱和度、色彩的平衡、照片滤镜、通道混合器、反相、色调分

离、阈值、渐变映射、可选颜色、去色、匹配颜色、替换颜色、色调均化。

34.色彩平衡:可以调节阴影、中间调和高光。

35.图层的概念:在绘图中设计者为了更便于改变整体图像的效果,将图像中的各个要素分

别绘制在不通的透明胶片上,通过透明胶片的透明性质,可以从上层看到下层胶片用透明胶片的这种叠加来灵活的制作图像的整体的效果。而这种方式就是图层的工作方式,图层则类似于透明胶片,应用灵活且修改方便。

36.图层的类型:①背景图层:位于所有图层的最下方是不透明的图层,它不可以随意移动

和改变图层叠加的次序,不能改变色彩模式和不透明度。但和普通图层可以互相转换。②普通图层:是在图层中应用最多、最频繁的图层。新建时通常是透明的,在把背景层隐藏后可以看到图层显示为灰白色方块,表示为透明区域。③文字图层:它是通过使用

【文字工具】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图层,含有文字内容和文字的格式信息。④形状图层:是使用工具箱中的形状工具在图像中创建各种图形后,图层调板中自动建立的图层。⑤样式图层:可以在图层中添加各种图层样式的效果。⑥蒙版图层:是图像处理合成的一个重要方法。⑦填充和调整图层:填充图层填充的内容可以使纯色、渐变色或图案,并且可以自动添加图层蒙版来控制填充的可见和隐藏性;而调整图层可以改变其图层的色相、饱和度、对比度,且可以随意对调整图层进行修改。⑧链接图层:是图层间建立相互链接的关系,对其中一个图层进行移动变换时,所共同链接的其他图层也会受到影响。

37.图层的混合模式:正常、溶解、变暗、正片叠底、颜色加深、线性加深、深色、变亮、滤色、颜色减淡、线性减淡、浅色、叠加、柔光、强光、亮光、线性光、点光、实色混合、差值、排除、色相、饱和度、颜色、明度。

38.图层的变换操作:缩放、旋转、斜切、扭曲、透视、变形。

39.常用的图层样式:投影、内阴影、外发光、内发光、斜面与浮雕、光泽、颜色叠加、渐

变叠加、图案叠加、描边。

40.通道:在PS CS4中,通道用来存储图像的颜色和选区的信息,它提供的【通道】调板

可以快捷的创建和管理通道,所有的图像都是由一定的通道组成的,一个图像最多有24个通道。

41.通道的类型:颜色通道、Alpha通道以及专色通道。

42.蒙版:可以理解为蒙在图像上的一层保护版,当需要给图像的某些区域运用颜色变化、滤镜或者其他效果时,蒙版可以用来保护图像中不被编辑的部分。蒙版就是在原来图层上加了一个看不见的图层,其作用就是显示和遮盖原来的图层。他可以使原来图层部分内容被遮盖住,对图像操作时这部分内容不受影响。

43.蒙版的作用:抠图、做图的边缘淡化效果、图层间的融合。

44.蒙版的优点:①修改方便,不会因为使用橡皮擦或剪切删除而造成不可返回的遗憾。②

可运用不同滤镜,以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效。③任何一张灰度图都可以用来用作蒙版。

45.蒙版的基本操作:创建快速蒙版、更改蒙版颜色、编辑快速蒙版、退出快速蒙版。

46.图层蒙版应用:创建整体图层蒙版、选区蒙版、显示与隐藏图层蒙版、删除与应用图层

蒙版、图层蒙版链接与取消链接。

47.滤镜:是PS中一种特殊的软件处理模块,利用滤镜不仅可以修饰图像的效果并掩盖其

缺陷,还可以快速制作一些特殊的效果,如动感模糊效果、光照效果、图章效果、壁画效果等。

48.滤镜使用规则:①滤镜处理是以像素为单位的,所以其处理效果与图像的分辨率有关。

相同的滤镜参数处理不同分辨率的图像,其效果也不同。②PS CS4会针对选取区域进行滤镜效果处理,如果没有定义选区,滤镜将对整个图像做处理。如果当前选中的是某一图层或某一通道,则只对当前图层或通道起作用。③如果只对局部图像进行滤镜效果处理,可以为选区设定羽化值,使处理后的区域能自然的与原图像融合,减少突兀的感觉。④当至少执行过一次滤镜命令后,【滤镜】菜单的第一行将自动记录最近一次滤镜操作,直接单击该命令或使用Ctrl+F键可快速的重复执行相同的滤镜命令。⑤使用【编辑】菜单中的【后退一步】、【前进一步】命令可对比执行滤镜前后的效果。⑥在【位图】和【索引颜色】的色彩模式下不能使用滤镜。此外,不同的色彩模式,滤镜的使用范围也不同,在【CMYK颜色】和【Lab颜色】模式下,部分滤镜不可用,如【画笔描边】、【纹理】、【艺术效果】等。

49.各种常用滤镜:像素化、扭曲、杂色、模糊、渲染、画笔描边、素描、纹理、艺术效果、视频、锐化、风格化。

50.路径:是由多个节点组成的矢量线条,使绘制的图形以轮廓线显示。

上一篇:爱国作文:让生命和使命同行下一篇:给公司老总的生日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