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点复习

2024-04-21

教育学重点复习(共6篇)

篇1:教育学重点复习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演进与发展

1.2.3.1.2.3.4.5.6.7.8.一.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有哪几个时期?【P4】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 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 二.现代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P8】 学前教育趋于公共化和公益性 托幼机构功能加强且形式多样化,幼儿入园率迅速提高 关注学前教育公平重视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工作 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引起全球重视 强调学前教育的文化性 全纳教育将成为未来之路 学前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战略地位

三.生态发展观的代表人物:布朗芬布伦纳【P25】

四.妇女与学前教育是什么关系?【P38】

妇女与学前教育的历史渊源:父母在孕期及儿童早期所采取的决定和行动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有力而深远的影响。自古就有“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而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一般是潜移默化的教化,其效果取决于母亲在道德、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素质。可以说,孩子是母亲的作品,是母亲的创造。

妇女与幼儿的独特关系:由于女性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任务,由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女性生育观、教育观和养育方式,对后代的成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首先,儿童的胚胎期须在母体中度过。其次,幼儿的教养者主要是妇女。

妇女解放直接影响学前教育:妇女地位的变化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妇女参与社会工作、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妇女的婚姻和家庭状况等实现其影响。首先,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直接影响学前教育。其次,妇女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前教育发展。再次,妇女的婚姻和家庭状况直接影响学前教育。最后学前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妇女解放,这也是妇女解放的重要举措。1.2.3.第二章 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P45】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非常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了优生、胎教和儿童公育的理念。

二.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P4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被誉为“人类的导师”。他的学前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政治学》和《理论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观点。

三.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观点【P46】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欧洲杰出的教育家,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被看作是系统教育理论产生的标志。他为父母们编写了系统的学前家庭教育指南《母育学校》,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并为幼儿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世界图解》。

四.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P47】

卢梭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让儿童“归于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儿童的天性,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他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

五.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P48】

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与1837年在德国的勃兰根堡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性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将“自我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

六.▲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P50】

蒙台梭利是20世纪杰出的教育家,她在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蒙台梭利教学法:1.她将环境视为教育的三大要素之一,认为“我们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要求教师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2.她的学前教育的内容包括感官教育、读写算的练习和实际生活的练习。3-6岁的儿童已经具备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读写算教育以感官教育为基础,在感官教育的过程中进行。3。教育者应当利用幼儿的学习能力,为儿童准备适当的教材和教具,提供正确的学习途径。4.实际生活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节奏动作。5.幼儿学习的根本原则是自由原则。总之,蒙台梭利教学法对于培养幼儿的纪律、责任心及读写算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有显著效果,但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七.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积淀【P57】

1.胎教是立教之本。

2.倡导及早施教。

3.重视环境的熏化陶然。

4.重视德性的教育。

5.教育原则贯穿“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

八.现代典型的学前教育方案【P71】【本章全部看书】

1.瑞吉欧的方案教学

2.多彩光谱项目

3.陈鹤琴的“活教育”方案

陈鹤琴是“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一)“活教育”的理论来源

陈鹤琴教育思想主要来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他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做中学”等基本观点,以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实验而提出的。

(二)“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活教育”思想的目标。

2.“活教育”的课程理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的概述。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活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1.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尊重儿童主题的地位,培养他们操作的能力。

3.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第三章 学前教育制度

一.学前教育制度【P84】:学前教育制度是是国家关于教育目的、任务、方针和实施方法的总和,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二.学前教育的特点【P85】: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灵活性。

三.中国托幼机构的类型与工作任务【P100】

1.托儿所:(1)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增强儿童的抵抗力,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正常发展。(2)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并获得简单知识。(3)进行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的品德教育。(4)培养小儿的饮食、睡眠、衣着、盥洗、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文明卫生习惯及美学的观念。

2.幼儿园:(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3.学前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注重发展幼儿的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注重培养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我国托幼机构担负着教养幼儿和支持家长的双重任务。

第四章 幼儿与教师

1.2.3.4.5.6.7.8.1.2.3.一.幼儿的特性【P104】 幼儿是自然人 幼儿是社会人 幼儿是完整的个体 幼儿是自主建构的个体 幼儿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个体 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 幼儿以生活和游戏为主要活动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儿童观的演变历程【P107】 古代典型的儿童观为“小大人说”与“原罪说” “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犹如一块白板,将儿童看做是无知无能的“人”,因此,儿童被当作罐装知识的容器,等待成人将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灌装到儿童的头脑中。近代儿童观:卢梭:以儿童为本位,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儿童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①人性本善②主张要赋予儿童应有的地位,尊重儿童的天性。③儿童是具有天赋力量和发展潜能的个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和需要,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现代儿童观:三种价值本位的儿童观:①.国家本位儿童观②.家族本位儿童观③.个人本位儿童观

三.幼儿的基本权利【P111】 4.1.国际社会对幼儿权利的认识

2.幼儿的基本权利:幼儿的生存权;幼儿的健康权;幼儿的和谐发展权;幼儿的受教育权。

四.现代幼儿教师的多元化角色有哪些角色?【P114】

1.幼儿教师角色观历史演变:保姆;保育员;专职幼教工作者;多样化。

五.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有哪些?【P118】

六.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阶段和途径【P130】

第五章 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一.德智体美的定义【P146】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四育”的内容

智育内容:1.培养幼儿的观察智力2.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3.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

德育内容:1.公民意识教育2.公民能力的培养3.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体育内容:体育内容:1.生活护理于健康教育2.幼儿体育活动与游戏课程3.情感教学与体育活动治疗

美育内容:1.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和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爱好2.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欣赏能力3.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想象力和初步的表现力

三.“四育”的特点

德育特点:1.幼儿德育的实质是道德的去自我中心化和社会道德的内化过程2.矛盾和冲突是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3.幼儿德育必须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匹配4.幼儿德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

智育特点:1.问题性2.活动性和游戏性3.生活性

体育特点:1.集锻炼与教育为一体2.趣味性与规则性相统一

美育特点:1.情感的表现性2.清洁的虚构性3.表现手段的主体性4.主体的自由性5.目的的非功利性

第六章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及其基本原则

一.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特点

1.重复性与感情性的统一2.自在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二.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

1.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完整生活的部分

2.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

三.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1.拟定长期周期的日常生活活动计划2.创建有益于开展日常生活活动的空间环

境3.重视日常生活活动的随机教育4.重视家园合作

四.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

1.保教并重原则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3.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 4.三位一

体的原则5.环境与人原则

第七章 幼儿园教育的拓展与合作

一. 幼儿园家庭衔接中的问题

(一)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

1.周围环境的变化2.人际关系的变化3.生活习惯的变化

4活动方式的变化

(二)、幼儿入园常见的问题

1.分离焦虑2.不适应集体生活

(三)、入园不适应的原因

1.对陌生环境的恐惧2.生活作息规律的改变3.不良生活习惯

4.同伴间的冲突

(四)教师对待幼儿入园不适应问题的不当做法

1.隔离幼儿2.给予幼儿消极的情感体验3.言语恐吓4过分顺从幼儿

二、幼儿园于家庭衔接的策略

家庭方面:1.家长教养观念的转变2。交给幼儿适应的方法3.与伙伴交往兴趣与技能的培养4.做好入园的准备5.谁是关注幼儿的入园适应情况

幼儿园方面:1.家庭化环境建构2.教师和家长随时沟通,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3.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4.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二.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变化

1.儿童学习的变化2.物质环境发生和精神环境的较大差异

(二)、幼儿对生态环境突变的不适应

1.儿童对外部规则于人际交往关系的不适应2.儿童对学习的不适应

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策略

教师方面:幼儿教师:1教学活动时间相互靠拢2.儿童学习习惯与学习内容的相互衔接3.幼儿教师应把握好知识传授的适度问题4.重点加强培养儿童的生活能力

小学教师:1.设置“学习准备期”2.课程设置的容量与幼儿园相适应

家长方面:1.心理上的准备2.学习上的准备3.生活能力上的准备4.社会能力上的准备。

名词解释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学

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体系。包括组织机构或组织系统

儿童观: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认识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生活环节和每天都

要进行的日常活动。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幼儿教师在个人的工作中,通过个人的努力

和团体合作,促使其教学品质和教育素养逐渐成熟的过程。

篇2:教育学重点复习

2、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自身所固有的,较稳定的根本性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分。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高等教育的本质需要参照教育本质的认识,但简单地从一般教育本质的理解来推演是无法把握其本质属性的,从根本上说,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理解分歧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历史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认识的差异性及其现实表现的复杂性、多样性。

3、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

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带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四个要点

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专才教育:是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因此也有人认为“专才教育”就是以职

业训练为目的的教育,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6、通才教育:从性质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这种通识教育以发展人的理性为

终极目的。从目的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从内容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技能和素质的教育。

7、高等学校的三个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随着高等教育在不同时期的使命不同,在三大职能之外,又有职能的新发展,如:引导社会的职能,创造新职业的职能,国际合作的职能等。

8、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关系):高等学校的职能并非生来如此,一成不变的;在高等学校职能的递进发展过程中,后出现的职能并不否定或取代先前已经存在的职能,而是和原来的职能一道展现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有综合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9、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

高等教育职业劳动的内容和要求,规定其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要求。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能力结构。文化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科学基础和教育智慧。心理素质包括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品质。道德素质包括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团结协作。能力结构是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三个方面。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非产丰富。教师角色所指的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和对教师的期望。特征主要有: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10、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现状:

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师生关系比较淡漠,师生关系有些异化,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民主与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

11、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主要有:

1)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原则;2)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的原则;3)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4)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利用有机统一;5)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识有机统一;6)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放化、变通化、灵活化有机统一;7)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有效统一。这些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

12、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1)教学改革国际化趋势;2)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3)教学趋向个性化;4)教学管理活性化;5)倡导自主性学习;6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

7)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

13、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教学服务,科研服务,信息设备服务和其他综合化的服务

14、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学制的建立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学制的建立须适应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15、美国高等学校学制:

三级结构,第一级为两年制初级学院,毕业后获得副学士学位;第二级为四年制综合大学和各种专业学院,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第三级为研究院和高级专业教育,研究生可以在不同的年限与水平上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日本:

1)短期大学,与本科大学一样,但学制2~3年不等,类似我国的大专

2)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5年,毕业后可插入大学3年级学习,3)本科大学,学制一般为4年,医学科为6年,可设立研究生院,设有硕士、博士课程。

法国:

1)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均属短期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学制2~3年,获大学技师文凭,2)大学,即综合性大学,是从事高等教

育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年,可获普通高校学业证明或科学与技术高校学业证明,第二阶段,2年,第一年获学士学位,第二年获硕士学位,或3年后获取工程师文凭,第三阶段,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学制4~5年; 3)大学校,之前要经过2年的大学校预科学习,通过考试入学,经3年学习,完成后获工程师文凭,再经过1.5~2年,可获技术研究文凭。P25816、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方略

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3)重视学术梯队建设,4)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17、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1)导向目标,2)启迪智慧,3)塑造人格,4)规范行为

内容及途径:

1)共创校园精神,2)发展智能结构,3)培养健全人格,4)丰富业余生活

18、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

1)办学主体多元化,2)高教结构多样化,3)专业设置多样化,4)民办高教规范化

19、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2)国际化的培养目标,3)国际化的课程内容,4)人员的国际交流,5)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6)国际化的教育评估

20、高等教育现代化:

是高等教育实体方面的现代化,而在本质上是人自身的现代化,包括:

1)高等教育实体的现代化,涉及a)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b)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c)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现代化,d)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

篇3:教育学重点复习

考前出复习题划重点的相关背景分析

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以来, 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国家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从1999年高校开始实行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大量的中职学校升格为大专或本科院校, 使得高校的数量激增。很多高校不顾自身实际, 无限度地扩大规模, 进一步加剧了生源竞争, 导致很多本专科院校降低了招生门槛。而且, 受传统观念影响, 很多人普遍认为读中职低人一等, 从事脑力劳动才是体面的工作, 报考普高上大学才更有面子。由于上述原因, 报读高中的人数大幅提高, 读中职的人数则大为减少。

虽然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 逐渐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 但中职学校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生源数量少、质量差的困境。如果考前不出复习题、不划重点, 绝大多数学生考试会不及格, 无奈之下, 考前教师被迫出复习题划重点。所以考前出复习题、划重点实属教师的无奈之举。

考前出复习题、划重点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考前出复习题、划考试重点, 对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地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主要表现为:

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当学生习惯了有复习题和考试重点之后, 平时上课不认真, 睡觉、玩手机、旷课、考试作弊等违纪现象增多, 课堂教学常常因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而很难进行, 影响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增加了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

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了复习题和考试重点之后, 有些学生即使平时不努力, 考前突击也能考出较高的分数并获得奖学金, 这对那些真正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的学生不公平, 对其他学生也有误导作用, 还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不好的习惯, 加剧了学生的依赖心理, 还会使学生学习能力下降。据研究, 智力是学习的基础, 而记忆力又是智力的基础。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 都与记忆力密切相关。因此,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应强调其对记忆力的系统强化训练。如果长期不进行记忆练习, 可能会导致记忆力的衰退, 进而影响其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影响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率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查范围广, 内容全面且灵活多变。如果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 复习只以习题为主, 忽略了对课本的系统学习, 对知识的掌握不全面, 将很难通过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不能客观地反馈教与学的效果试卷信度是反映试卷客观性和考试结果准确性的指标, 信度越大, 学生的考试成绩越真实, 越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和水平。但如果学生考前知道了考试的重点, 使得考试成绩过高, 则说明试卷的质量低, 信度差, 此份试题不能真实考查学生水平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也不能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虽然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空间, 但绝不能以生源质量为由而不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与争创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出来, 对于不要求升学率的学校, 如中职卫校则主要是以学生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来衡量。

根据南京财经大学程瑶教授等人对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变化的研究显示:2008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达到高峰, 自2009年后逐年下降, 到2020年将减少30%左右。所以, 随着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逐年下降, 各高校招生困境日益凸显。目前这些规模已经扩大的本专科院校, 今后与中职学校的生源争夺战将更加激烈, 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数量将会进一步下降。那么, 中职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发展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才能在激烈的生源争夺战中占有一席之地呢?笔者建议可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来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了解中职教育特点, 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的优势经过多年发展, 特别是这几年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 中职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 逐步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 增加了相应实训设备, 拥有一支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 以能力为本位, 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和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层次培养的主要是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 即一流的技术工人。教学上减少了对理论的学习, 主要强调的是对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操作。因此, 中职教育比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文化课程设置上以“必需、适用、够用”为原则, 尽量减少了其学术性;专业课程设置以“应知, 应会”为度, 增加了实习、实训、综合实习和社会实践课程的分量。所以, 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 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就业前景好。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具有现代职教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 单靠两支粉笔、一个黑板、一本教材就完成授课任务的时代早已过去。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能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技能, 不仅能胜任一两门本专业课程的教学, 而且要具有整个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能力。因此, 学校应与时俱进, 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 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进修、培训等方式, 不断加强对多媒体信息等现代教学技术、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以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此外, 教师还须拓宽相关学科知识, 具有及时掌握专业发展动态和接受新技术的积极性, 时刻关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现代职教理念, 并具备较高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改进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目前, 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以初中毕业没能继续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为主。这些学生年龄不大, 一般都是16岁左右, 具有思想不成熟、心理素质较差、敏感又脆弱、遇到问题容易冲动、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特点, 有部分学生很早就养成了一些诸如沉迷网络、抽烟、早恋等不良习惯。学习方面, 基础较差,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厌学情绪非常严重。教师要充分了解和研究目前的中职学生, 要意识到, 虽然他们有较多的缺点, 但他们年龄小, 适应性好,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因材施教, 制定适合中职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长期进行耐心正确的引导, 就能将这些不良习惯慢慢地改正过来, 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复习题题库建设, 提高学生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通过率首先, 复习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了解考试题型, 出题方式, 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对学生通过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 必须重视复习题题库的建设与更新, 要求题库的题型多样, 并有一定的题量, 题目最好是来自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国内知名大专院校以及权威出版社的相关试题。教师要对这些题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同时适当增加案例型和综合分析应用型题目,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次, 要提高试题的质量。建议考前禁止给学生划考试重点, 考试试题也不能全部来自题库, 根据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 在提高及格率的基础上, 可以从复习题库中出60%, 剩下的40%应来自题库以外。由于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有国家的准入考试, 所以在毕业前最好按照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标准, 进行两次模拟考试, 增加学生的考试经验。再次, 平时每次考后教师应及时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对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有助于提高考试的科学性, 并对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和改进, 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职学校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立足生源实际, 寻找问题症结, 发挥中职优势,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才能使中职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1]吴丽萍, 施楚君, 许杰洲, 等.对174名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理论考试成绩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6) :698-700.

[2]柴志欣, 冯平锋, 芮勇宇, 等.进行考试分析, 提高教学质量[J].检验医学教育, 2011 (1) :19-21.

[3]程瑶, 章冬斌.2020年前适龄人口变化与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科学, 2008 (5) :8-10.

[4]冯敬.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与思考[J].遵义师范院校学报, 2010 (3) :61-63.

[5]邱鹏芳, 郑振佺, 袁洪斌.中职学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的SWOT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13) :17-18.

篇4:高中教材重点实验复习

A. 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可用蒜叶代替洋葱

B. 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可用质量分数为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

C. 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可用乙醇代替丙酮

D. 做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时,可用新鲜猪血代替鸡血

参考答案:C。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目的是要观察细胞分裂,而蒜叶细胞不分裂,故不能代替洋葱(根尖)。不能用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因为30%的食盐溶液浓度太高,分离速度快,会使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色素可以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石油醚,故可以用酒精(乙醇)代替丙酮。猪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就无法提取DNA并鉴定,故不可以用新鲜猪血代替鸡血。

2. 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甲~戊五位同学在剪取洋葱根尖后立即进行的操作步骤如表1所示。

请回答:

(1) 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

A. 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B. 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C. 染色体着上颜色,清晰可见

D. 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

(2) 丁同学在进行上述操作后,直接在高倍镜下观察,长时间未找到有丝分裂的细胞,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

(3) 戊同学观察到了许多呈长方形的细胞,但未找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 经教师纠正后,丁同学在视野中找到了有关细胞有丝分裂图像,但丁同学所看到的细胞图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你认为他应如何正确移动装片?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戊同学经教师指点后,也找到了细胞分裂图像,他欲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应选用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 对“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______________。

① 实验中使用的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5%

② 使用的酒精的体积分数为95%

③ 使用的龙胆紫染液的质量浓度为0.01 g/mL

④ 解离液的两种液体的配制比例为1∶1

⑤ 解离的时间为10~15 min

⑥ 漂洗的时间为10 min

⑦ 染色的时间为3~5 min

(7) 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利用洋葱根尖作为实验材料,常常因解离固定前不好确定取材时间,在所取材料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很少,影响实验效果。如果我们能了解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周期,确定在一天中的什么时段其根尖分生区大部分细胞处于分裂期,在此时取材解离固定,实验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定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在一天中什么时段分裂期细胞较多(设分裂期时长为半小时)。

① 写出你设计的实验简要步骤:每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B D A (2) 使用显微镜时先使用低倍镜,再使用高倍镜 (3) 观察部位不正确(该同学看到的是成熟区细胞或伸长区细胞) (4) 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5) B C (6) ①③④⑥⑦ (7) ① 30 min(若时长在1 h以上不给分)取材(或剪取洋葱根尖)一次;制做装片(若写出详细制作装片过程不算错);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区;列表记录最佳视野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或将各次数目列表记录) ② 根据所列表中资料,数目最多的时段,就是大多数细胞分裂期所处的时段

3.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有可溶性还原糖(葡萄糖、果糖、乳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能与某些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特定的颜色变化,从而鉴定生物组织或分泌物中这些化合物的存在。现欲鉴定牛奶中是否有乳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存在。

(1) 该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至少要有牛奶、吸管、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仪器_______等。

(2) 对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配方,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含有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B. 斐林试剂的配制是将4~5滴的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滴入2 mL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即成

C. 双缩脲试剂是将3~4滴的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滴入2 mL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混合而成的

D. 双缩脲试剂含有两种试剂: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

(3)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牛奶中的蛋白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A. 2 mL牛奶稀释液先加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加3~4滴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

B. 2 mL牛奶稀释液先加3~4滴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再加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C. 2 mL牛奶稀释液同时加入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

D. 在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的混合液中加入2 mL牛奶稀释液

(4) 下列实验需要用显微镜的是()

A. 还原糖的鉴定

B. 蛋白质的鉴定

C. 脂肪的鉴定

D. 全都要

(5) 在本鉴定实验中必须加热的是()

A. 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

B.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脂肪

C. 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

D. 上述都需要

(6) 鉴定脱脂奶粉是否属于假冒伪劣产品,肯定不需要用到的化学试剂是()

A. 双缩脲试剂

B. 二苯胺试剂

C. 斐林试剂

D. 苏丹Ⅲ染液

(7) 某些单子叶植物中,如大蒜、韭菜等叶子中含有大量的还原糖,但这些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不宜作实验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斐林试剂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双缩脲试剂 显微镜 (2) C (3) A (4) C (5) A (6) B (7) 这些叶子的颜色较深,对还原糖和斐林试剂的颜色反应起到了遮掩作用

4. 回答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下列问题。

分别在A、B、C 3个研钵中加2 g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表2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3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

试回答:

(1) A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C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A. 进行纸层析→制取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将实验材料研磨

B. 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再画线

C. 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

D. 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制取滤液→在液纸条上画线→进行纸层析

(5) 在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实验中,要使色素带清晰又整齐,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① 定性滤纸要干燥 ② 剪去滤纸条一端两角 ③ 滤液细线画细而直 ④ 重复画线 ⑤ 盖上培养皿盖

(6) 色素下行分离法也能将叶绿体中4种色素分离,具体做法如图1所示,在圆形滤纸上倒入少量色素滤液,随后不间断地倒入层析液,在玻璃管的底部用抽气机不断地抽气。已知胡萝卜素遇Al2O3会呈红色,其余色素遇Al2O3不改变其原有的颜色,问:最先进入Al2O3的色素带呈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橙黄色B. 红色

C. 蓝绿色D. 黄绿色

(7) 把叶绿体色素滤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从棱镜的另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的明显变暗的区域是______________。

A. 黄光和蓝紫光区

B. 绿光和红光区

C. 红光和蓝紫光区

D. 黄光和绿光区

参考答案:(1) 黄绿色(或褐色) 叶绿素不是很稳定,容易被分解 (2) 几乎无色 色素不溶于水 (3) 深绿色 CaCO3可以保护色素不被破坏 (4) D (5) ①②③④ (6) A (7) C

5. 回答“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的下列问题:

(1) 在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其中需注意的一点是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因为该法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

A. 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B. 要注意色素无害而溶剂可能有毒

C. 在调查研究期间标志不能消失

D. 不能导致动物的疾病、感染等

(2) 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表3是不同调查面积(单位:cm×cm)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 计算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算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5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篇5:教育学期末复习重点提示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第一章 教育学的历史演进

1、我国古代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孔子。4

2、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成书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学记》。7

3、《学记》7

4、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育学上的突出贡献是首创了“产婆术”。9

5、著有《雄辩术原理》的教育家是古罗马的昆体良。11

6、著有《大教学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12

7、著有《普通教育学》的教育家是德国的赫尔巴特。13

8、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倡科学教育,著有《教育论》。14

9、实验教育学强调运用客观、实验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教育成为教育学新流派。16

10、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18

11、终身教育21

12、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思想。21

13、建构主义教育学主张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建构。23

14、怀特海的后现代教育思想是过程教育,其最大特点是强调教育的整合性。25

15、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家是蔡元培。26 16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27

17、学校教育32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

1、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37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提出者是法国的利托尔诺。38

3、美国教育家孟禄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38

4、创立“人力资本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51

5、教育在传播文化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复制文化,还要重视文化的创造与更新,这是教育文化的创造功能。55

6、教育可以改变“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落后观念,强调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还可以完善人口结构。57 第三章 教育与儿童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应做到循序渐进。63

2、在教育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个别差异性的教育规律。64

3、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辨)65

4、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辨)66

5、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重要条件有哪些?76-78 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

1、教育目的81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89-90

3、联系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的主要表现论述实施素质教育应处理好哪些关系?99-104 第五章 教师专业化

1、社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怎样的专业角色?116-119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120

3、人们常说:“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特点。121

4、教育机智

121

5、联系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论述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123-124

6、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辨)126

第六章 学生学习

1、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方式属于合作学习。144

2、从学习过程来看,把学习看成是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属于认知学习理论。152

第七章 教育环境

1、家庭教育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辨)165

第八章 课程理论

1、突破学科界限,体现某类知识体系之间内在联系的课程属于综合课程。176

2、简述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91-194 第九章 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

1、课程开发

199

2、泰勒将课程开发与研制界定为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经验和评价经验。这属于目标模式。201

3、课程实施

208

第十章 教学原理

1、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通过实验创立了发展性教学理论。241

2、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倡发现法。242 第十一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模式

1、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进行教学,这是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261

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巩固性教学原则。274

3、教学模式

281

4、列出五种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283-290 第十二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1、列举五种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301-303

2、教学艺术

309

3、能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是教学艺术的谐悦功能。317 第十三章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第十四章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

1、班级授课制

346

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366

3、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368-370 第十五章 德育工作

1、强调自主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属于“学会关心”德育模式。402

2、通过口头或书面话语讲述道德故事促进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方法是道德叙事法。407

3、举例说明如何贯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407

4、用德育原则和方法分析教育案例。405-410 第十六章 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组织好班集体只要维护好课堂秩序就可以了。(辨)421

2、班主任进行个别教育就是要关注尖子生教育。(辨)423

3、用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分析教育案例。427-436

4、班主任运用他人的英雄事迹和模范行为去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属于榜样法。435

5、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授课制。436

6、班主任重视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和影响因素的整合,这强 调的新理念是一体化育人。439

篇6:教育学重点复习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  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各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特点: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了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1762年,法国启蒙家卢梭出版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描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1860,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经验学科兴起,对教育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1861年,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作准备;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学”的概念;1908年德国教育家伊拉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1916年美国的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代表着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出现;1939年出版了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订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命题;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1972年苏联出版了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关于教过程最优化的几本系列著作,他把教育过程分为:社会方面的成分(目的、内容)、心理方面的成分(动机、意志、情绪、思维等)和控制方面的成分(计划、组织、调整、控制)。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它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 古代教育的特点: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 3)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现代教育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 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 人的发展涵义:广义的人体发展是指,人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这既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婴幼儿向成年人,个人小我向放眼世界、胸怀群体以至人类的大我的转化过程,也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可能性与选择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人的发展特点:

(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对于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人在生物进化上的不完善性还体现在人的孕育期、幼年期的延长方面;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 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

(2)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性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教育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4)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首先表现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做好因材施教工作非常重要。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 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能力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  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的途径;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的传递、选择、发展作用。

(4)教育的生态功能: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引导建议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1)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2)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身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主要表现为: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那种不顾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甚至 视学校教育为政治、经济的附庸,在教育工作中任意将教育、教学活动机械地从属于政治、经济活动,或依政治、经济上的惯常做法简单取代教育特有的做法,轻率地否定教育的特点、规律,都是有损于教育工作的,也是不利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的。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 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从形态上看,教育目的还可作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区分。

1)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由于它表达的主要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所要培养的人的一种主观期望或根本要求,故亦称为“应然的教育目的。”

2)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由于它正在被实践、应用,故被 称为“实然的教育目的”。

  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定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这一目标由四个层次构成: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标;四是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上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 ;二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它是教育规律性的必然体现。(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教育目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性质)。(2)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们们既然期望将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这就是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教育目的主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也必须是教育活动的主体。(3)我们在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上,必须警惕庸俗的唯物主义,即那种将社会制约性作“机械决定论“的理解,而否定人对教育目的制订的能力性、选择性。

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1)从哲学的角度看,教育价值可分为两大类:教育的内在价值与教育的外在价值。内在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外在价值就是我们因为这些价值 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

(2)最早明确提出教育价值类型两分法的是杜威,他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去说明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某一教育内容或要素当它成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时,它就具有内在价值的属性,而当它成为实现别的目的的手段、方法或途径时,它就具有外在价值的属性。

(3)教育价值亦可解释为教育的理想价值和教育的工具价值。前者是指教育重视个人、个性发展的价值;后者重视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教育所要追求的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

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1)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等,主要有以下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苯酚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2)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代表人物有托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主要观点有: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的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是对立统一地辩证地向前发展的。 教育者将所处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活动的意向、动机、目的,并不是如同镜子一样被动产生的,而是需要经过人的意识的中介、思考与决策,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马克思交夫类历史划分为三种形态,并从三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来考察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现代社会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第三阶段,共产主义是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

(2)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实践的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走向解放的历史。所谓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在继承和发展历史上有关理论基础上的新的探索和科学概括,是我们制订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2)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坚持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性”,是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培养独立个性。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特点:(1)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2)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3)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加其意志力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宽阔得多。美育工作的三个内容: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在教育实践中,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 教育制度的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性联系泊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  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1)原始时代,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中分离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也就不存在教育制度;(2)古代阶段,古代学校只培养少量的剥削统治人才,不培养广大的生产劳动者,因此古代教育制度具有简略性、非群众性和不完善性。

(3)现代阶段,教育制度不但有阶级性和等级性,而且有生产性和科学性,它要为生产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就决定了现代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结构上的多类型和多层次的特点。

*现代教育系统包括幼儿教育系统、校外儿童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等,它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前者从纵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从横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终身都育固然要重视其在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方面的作用,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就是经济发展的工具。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双轨学制(西欧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双轨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 单轨学制(美国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国等。它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分支型学制(苏联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是苏联型学制的优点和特点。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1)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结论:第一,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池制并轨就要并到哪里,单轨学制是机会远行地普及教育的好形式;第二,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等能发展的一种趋势)。

(2)从学校阶段看,第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幼儿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我国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2)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近代学制,但未及实施;(3)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4)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就是“六三三”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5)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6)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认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制,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

(1)学前教育(幼儿园):招收3—

6、7岁的幼儿。(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  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近三十年来,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即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趋势。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

(1)课程: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2)课程方案:也称能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能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3)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4)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5)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 课程理论的发展:(1)第一个进入人的视野的直正课程问题,是由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

(2)1902年杜威发表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浣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3)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该 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论专著。(4)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3)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二)课程设计  课程目标的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

(2)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1)

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课程目标的设计过于具体、目标行为表述太细致,往往会限制过死,不利于学目标的研制;而课程目标过于抽象和概括,又不利于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组织,不利于课程评价。因此,应当使这两个方面保持适当的平衡。2)课程目票的层次与结构问题:课程目标的设计需要有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终极目标和过程目标等不同层次的目标,这样才能对课程实践起导向、调控和评价作用。

(3)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行为动词: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行为动词:历时性的、过程性的,主要应用于“过程”领域)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行为动词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主要适用于“制作”领域)

 课程内容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概念: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不。它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具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形态。

1)课程内容与教材; 2)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 3)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

(2)课程内容的选择

1)间接经验的选择:科学的基本事实;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直接经验的选择:直接经验选择的依据和标准;直接经验的结构与体系

(3)课程内容的组织

1)直线式与螺旋式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三)课程改革 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2)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知识按学科适度分类是必要的,而且依据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过分强调按学科门类加以细致分类,并把它绝对化,结果造成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中难以对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老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德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教学的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我国中小学教学有重视“双基教学”的优良传统,但亦有不足之处:被 动接受有余,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不足;求同有余,创新不足;当做金科玉律信奉有余,当做解决面临问题的资源与工具去运用不足;进行知识积累、博取分数有余,进行价值追寻、提高精神魂斗罗不足,亦须改进。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总之,教学既要贯乇教育目的,完成智、德、美、体和综合实践教育的任务;又要依据教学机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智能与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正确思想、情感和态度。这两个维度的任务在教学实际中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二)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的性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亦称接受学习。传授/接受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如下: 1)引起求知欲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注意要点:第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第二,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第三,每个阶段上的主要功能因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2)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建构亲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简言之,它是一咱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真知与个性发展的教学。亦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如下: 1)明确问题 2)深入探究 3)作出结论

*注意要点:第一,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第二,要关于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增长知识的探究目的上来。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和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老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三)教学原则 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新街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聆听现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池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 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九、教学(下)

(四)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老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具有目的性、双边性。

(2)教学方式:狭义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广义的教学方式外延很广,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甚至涉及教学内容的组合与安排。教学方式本身不能独立地完成某种教学任务。

(3)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与设施。(4)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5)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 教学方法的选择(P238)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2)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亦叫问答法。*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

(3)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要求:1)提高练习的自觉性;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

(5)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要求:1)要做好演示前的冷血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3)讲究演示的方法。

(6)实验法: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食品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可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要求: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2)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3)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4)做好实验小结

(7)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要求:1)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2)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3)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4)做好实习作业总结

(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9)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 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要求;1)正确选定研究课题;2)提供必要的条件;3)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 以上教学方法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双边活动中以谁的活动为主划分;一类是以教师的教授活动为主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另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有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按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来划分,则有三类:一是通过语言的有讲授、谈话、读书指导、讨论;二是通过直观的有演示、观察;三是通过实际操作的有练习、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五)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1)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根据每位池生的特点包括天赋、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人性。但是,采用个别教学,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

(2)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3)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4)分组教学制: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主要类型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5)特朗普制: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池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行。其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别教学占40%。

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优点:1)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5)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2)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来分的,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3)课的结构,即一节课包括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性关系。常用的结构有新授课结构、技能课结构、复习课结构。 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

(3)课后教导工作(4)教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  教学评价概述

(1)教学评价的概念: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都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2)教学评价的意义(P268):

1)对学校来说,可以记载和积累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定期向家长报告他们子女的成绩的,并作为学生升、留级能否毕业的依据。

2)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自己教学的优缺点,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3)对学校来说,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从中受到激励与警示,以扬长初短。

4)对领导来说,可以了解每个老师、每个班级的教学情况,便 于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以改进教学。5)对家长来说,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及其变化,以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6)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 系统,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反馈机制。

(3)教学评价的种类

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3)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1)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2)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行为日志或轶事报告、等级量表)、测试法(论文性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调查法(问卷、交谈)、自我评价法(运用标准答案、运用核对表、运用录音机、录像机)

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质量标准。(2)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由考查和考试两部分组成。(3)试题编制的要求。

(4)评分标准和记分法;百分制记分、等级制记分  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评教的意义: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亦称“评教”,是对教师教学的质量分析和评价,它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评教的要求:1)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2)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3)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3)教学的几种水平:记忆水平、理解水平、探索水平(4)评教的方法:分析法、记分法

十、德育

(一)德育概述  德育的概念:也就是道德教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毒性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德育的特点:

(1)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首先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首先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2)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知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人应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

(3)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果的重要要素,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 德育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1)德育对社会具有文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2)德育不仅有正功能,而且可能出现负功能 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1)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第一个层次是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公民;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第三个层次是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三个层次的德育任务最早来自于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2)德育内容的层次结构

1)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主要是德育内容的“先进性”和“广泛性” 2)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古今中外”问题 3)学生生活与德育内容 4)学校德育内容的“主旋律”

 品德发展规律(P291)

(二)德育过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首先认识和首先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2)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2)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2)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3)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池习同参与生活实践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要求:1)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也称为循循善诱原则。

*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 长善救失原则: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要求:1)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依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要求:1)尊重和信赖学生;2)严格要求学生  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艺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要求: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能力量结合起来。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

*要求: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2)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3)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池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 德育途径

(1)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4)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5)心理咨询(6)班主任工作。 德育方法涵义和要求

(1)说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2)榜样: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要求: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适当指导;3)坚持严格要求;4)注意检查和坚持

(4)修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

*要求;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陶冶: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瓷等。

*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引导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6)奖惩: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要求:1)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

(7)制度:通过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来引导规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意义:1)学校制度为学生建构合理、有序的学校环境;2)学校制度为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3)学校制度为学生规定了特定的价值导向。

*要求:1)学校制度要合法;2)学校制度要合德:让学生来参与制定、选择和执行学校的德育制度;发展为主。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1)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班主任素质的要求: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6)善于待人接物。

(二)班集体的培养 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2)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班集体还特别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与学生群体;(1)班集体: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2)学生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参照群体(是指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

  集体的发展阶段:1)组建阶段;2)核心初叔形成阶段;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培养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的目标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而单独进行的教育,一般包括个别谈心、道德谈话、个别指导、辅导和帮助等。(1)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典型(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 了解和研究学生:观察、谈话、分析书面材料(一是学生的档案资料;二是班级记录资料;三是学生个人写的资料)、调查研究  教导学生学好功课:1)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2)加强学习纪律教育;3)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       组织班会活动

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组织学生的劳动:1)准备工作;2)组织与教育工作;3)总结工作 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

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1)统一校内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2)统一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要求 评定学生操行;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 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 2)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 3)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4)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

*无论从哪个方面出发,教师的劳动都是复杂多样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必然会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劳动对象是未成熟而有相对独立性的“人”,他应以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和人格,通过示范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活动必然会有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历艰苦的劳动和长期的积累。

(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

 教师劳动的价值

(1)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从宏观上看,最突出地表现在老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世大贡献上;从微观上看,教师的劳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2)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其次,教师劳动比一般劳动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

(3)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1)首先,教师劳动的价值具有模糊性;2)教师劳动价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3)教师劳动价值具有隐藏性。

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教师的权利:指教师依法应当享有的各种权益。

1)独立工作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2)自我发展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文化水平的权利。3)参与管理的权利,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4)争取合理报酬,享受各种待遇的权利。(2)教师的义务:指教师依法应承担的各种职责。

*教师所享有的权利越多,所承担的责任就越重,意味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高。 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1)教师的“角色丛”:是指与教师特定的社会职业和地位相关的所有角色集合。

1)“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者”的角色 2)“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管理者”的角色 4)“心理调节者”的角色 5)“研究者”的角色

(2)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常见的有:

1)社会“楷模”与“普通人”的角色冲突 2)“令人羡慕”的职业与教师地位低下的实况冲突 3)教育者与研究者的角色冲突 4)教师角色同家庭角色的冲突

*解决方法:1)客观上,必须进一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2)主观上,教师的自身努力是关键因素。

(3)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教师角色的转换,不仅意味着学校教育功能的某些变化,而且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师资培训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的素养要求     高尚的师德; 宽厚的文化素养;

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教育研究素养 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1)教师的分布与结构失调;2)教师的质量不均衡;3)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流失严重;4)不少教师还缺乏现代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 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教学反思、校本培训、校外支援与合作)

十三、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 学校管理的概念: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空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它有下述显著特性:(1)学校管理以育人为中心,具有教育性;

(2)学校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服务性;(3)学校管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具有文化性;(4)学校管理是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创造性。 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

(1)学校管理者:就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的人。学校管理者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学校管理者必须提高素养、转变角色,从传统的控制者走向服务者,这就是新时期学校管理者的发展趋向。

(2)学校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学校的人(伦理原则)、财、物(经济原则)、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

(3)学校管理手段: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体,它是学校管理的枢纽,对学校管理功能的实现发挥着全局性、要本性和持久性的作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机构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意味着校长只能委以责任的上级部门承担责任,没有真正的领导权,而“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受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在党支部和教代会的监督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和负责的制度。

(1)明确校长的权力与责任;(2)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

(3)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 学校管理目标:是学校管理主体对管理活动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是通过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状态、标准和结果。它具有向量性、集合量性和预计量性三个方面的特性。它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学校管理者为实现学校管理的预定目票,对学校管理对象进行、引领、规范、调整与提高的动态过程。(1)基本环节

1)计划 2)实施 3)检查 4)总结

(2)相互关系:学校管理的四个环节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渐进、首尾相连的有机整体。计划统帅着管理全过程;实施是计划的执行;检查是对实施过程的监督对检验 ;总结则是对计划、实施、检查的总体分析与评价及其改进建议。各环节之间,都存在反馈回路,以便对工作产生反思、提高和促进作用。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 教学管理:

(1)教学思想管理(2)教学组织管理

(3)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生命线)   教师管理:教师的选拔、教师的任用、教师的培养、教师的考评 学生管理 总务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   

主要参考书

上一篇:博世DS7400主机通信协议格式下一篇:项目入场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