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体育融合

2024-04-15

文化旅游体育融合(精选6篇)

篇1:文化旅游体育融合

加强体育旅游深度融合 合力推进XX全域旅游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体育旅游已成为国民健康活跃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游憩与休闲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实践中的交集和融合现象不断显现,体育旅游活动日益活跃。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依托区位、文化、生态、资源“四大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健身”运动项目,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旅游节会,加大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力度,体育文化旅游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体育旅游融合开展情况

(一)以举办品牌赛事带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体育赛事搭台、旅游文化唱戏”的思路,先后策划创办了“中国环秦岭公路自行车赛”,通过连续四年的成功举办,已发展为规模最大、运作最为成熟的国家顶级自行车赛事。同时,相继成功举办了六国拳王争霸赛、四国男篮挑战赛、陕西XX半程马拉松赛、中国秦岭天竺山登山节、中国摩托艇联赛等一系列国际和国家级赛事。2017年,成功举办了环秦岭公路自行车赛、国际四国男篮挑战赛、中安(中国VS安哥拉)国际男篮挑战赛、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九天山国际滑雪挑战赛、陕西武英大奖赛暨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联盟名师赛、陕西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等国内品牌赛事20余场次。以今年的环秦岭公路自行车赛为例,赛前及赛期组织开展了十大配套活动,共有90多家各级主流媒 体参与了赛事宣传报道,累计约4.38亿人次关注了赛事。赛期累计有40余万群众观看了比赛,有近3.98万人赴商观看比赛、度假旅游,在商观赛、旅游消费累计达2100万元以上。通过各类大型品牌赛事的举办,促进了体育、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介了“秦岭最美是XX”旅游品牌,扩大了XX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以承办十四运会比赛项目带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21年,我市将承办十四运会公路自行车赛和女子排球(21岁以下)项目比赛。按照“既能满足比赛需要,赛后又能得到充分利用”的思路,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实施了全省线路最长、标准最高、最具示范效应的生态景区建设项目——蟒岭绿道建设,地跨商州和洛南两县区3个镇11个行政村,总长65公里,建设有田园、滨水、山野、湿地、优美小镇、美丽乡村等9个主题段落、109个景观节点。蟒岭绿道将成为我市承办2021年十四运会公路自行车比赛项目的主要赛段,赛后将成为广大骑行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休闲、健身、度假胜地。

(三)以打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带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投资30亿元,利用三年时间在柞水营盘镇打造的集运动休闲、比赛观赛、健身养生、健康养老、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投资14.3亿元,在山阳县法官镇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秦岭原乡门户区、梯田及荷塘观赏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特色小吃街区、月亮湾文化娱乐休闲区、绿道观光运动健身区等“一心六区”的秦岭原乡农旅特色小镇,修筑健身休闲绿色步道26公里,投放观光车10辆、观光自行车100辆。

(四)以建设城市体育休闲广场带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按照《XX市城市总体规划》和《XX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规划在中心城区实施丹江沿岸全民健身长廊“234”工程,即:规划实施丹江公园和银杏公园2个健身步道项目建设,实施商鞅大道骑行绿道、环形绿道等3个绿道项目建设,实施商鞅广场、滨江银杏公园等4个体育公园建设项目,最大限度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完工。投资6.2亿元建成的山阳县城滨河南路休闲体育街区,集体育运动产品销售、美食、茶艺、影院、儿童娱乐、健身等为一体,建成休闲长廊3.5公里、休闲木栈道1.2公里、塑胶健身步道1.6公里,成为我市城市体育休闲度假的示范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政府引导和多部门协管机制。体育旅游业是一个高度综合的产业。它不仅关系到体育、旅游两个部门,而且涉及到国土、工商、环保、保险、金融、财政、航空、森林、水利等众多部门。促进体育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在政府各部门间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协调管理机制。由于协管机制不健全,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高效利用,而且在微观层面妨碍了体育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影响到了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体育观赏性产品开发深度不够,差异化和特色化明显不足;参与性产品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项目和产品运营周期较长,更新率低;体育演艺类产品文化含量较低,艺术品位不够,缺少“精品”和“特品”。同时,相当一部分体育 旅游产品和项目还存在市场定位不清、运营效益较差的状态。另外,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地区分布不均和运营季节波动较大的现象还十分突出。

(三)体育旅游相关制度建设落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体育旅游企业的从业审批制度不健全。体育旅游中相当一部分是高危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要保证这些项目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风险预警与救护标准、场馆设施安全标准、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技术标准。标准缺失,一方面会导致投资者“无章可循”,另一方面也会危及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这两种现象目前在户外运动、滑雪运动中已经出现。其二是监管、评价制度不健全。监管是维护体育旅游市场的必需手段,等级评价是激励体育旅游企业标准化建设、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而目前这方面还非常薄弱。

三、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体育旅游发展。市体育局与市旅游局联合成立体育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共同负责体育旅游合作的总体组织和指导、共同确定合作政策措施、共同加强对体育旅游的人才培养和对体育旅游的宣传推广。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商会议,互通情况,并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和督促所辖县区体育与旅游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实施和推动体育和旅游的合作,推进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二)丰富体育旅游产品体系。紧紧抓住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运动休闲、运动体验、康体度假、赛事观赏、户外运动、体育节庆和民族民间民俗体育等旅游产品,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航空运动、大型体育 主题公园,有序推进体育旅游度假区建设。充分挖掘体育的文化、艺术资源,创编和打造精品体育演艺节目和主题演出。延伸体育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业、体育主题酒店、餐吧和特色体育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在著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特色体育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购物场所。

(三)建立体育旅游企业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场地、设施、设备的安全标准、从业人员的技术标准、日常运营的环保标准、行业评价的等级标准、行业经营的诚信标准,通过标准去引导、规范体育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体育部门、旅游部门要充分履行对体育旅游市场的指导、监督、检查功能,清理管理的模糊地带、杜绝管理盲区。

体旅融合、动观天下,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任重道远。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多出政策措施,相关企业多参与其中,专家学者多献良计良策,共谋体育旅游发展大计,共创XX体育旅游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篇2:文化旅游体育融合

融合发展的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下面我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情况做一简单交流,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文化、旅游资源基本概况

大通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境内有明长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广惠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文物点156个,有“舞蹈纹饰彩陶盆”、汉代木简等馆藏文物1060件,现有景区(点)16个,其中国家级景区(点)2个,省级3个。我县人文景观底蕴深厚,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具有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灿烂古代文明和以回族土族为特色的民族文化、以老爷山花儿会、朝山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皮影戏为代表的河湟农耕文化、以舞蹈纹饰彩陶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明长城为代表的古遗址文化,奠定了大通文化旅游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目前列入县级非遗保护项目50项,省级7项,国家级2项。全县有109名县级传承人,16名省级传承人,1名国家级传承人。

二、主要做法

(一)以战略化的高度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一是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关组织机构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县委、县政府将此课题作为大通县2012年调研重点课题,成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课题组,采取实地考察、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大通文化旅游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三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起草制定文化、旅游、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相关实施方案。

(二)以品牌化的打造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一)老爷山花儿会品牌实现金名片效应。老爷山“花儿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闻名于西北乃至国内外。为进一步打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爷山“花儿会”为龙头的民俗文化艺术品牌,大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打造了以老爷山花儿会品牌工程,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建成了一个“花儿文化”主题公园,编辑出版了一部花儿词曲专集《花儿大通》、编排了一部花儿风情剧《花儿唱红老爷山》、创作了脍炙人口、讴歌纯朴生活的《花海放歌》、《欢迎您到大通来》、《彩陶故里》等歌曲,培养了一批花儿专业人才,我县9名花儿歌手进入青海省电视花儿大赛并获奖。向外界展示了以老爷山“花儿会”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树立了文化品牌。2011年第二届老爷山花儿会活动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9.1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634.75万元,品牌效应日益彰显。2012年7月将举行中国〃青海第三届老爷山花儿会,6月3日已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此次活动以“大通世界 花儿之乡”为主题,进行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策划设计,高水平准备大型文艺演出,高规格举办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央视乡村大世界走进大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走品牌之路。

(二)“明长城遗址公园”极具旅游潜力。大通“明长城”是现存世界上海拔最高、遗存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壮观的明代长城,被誉为“青海八达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近年来,我县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措施,将明长城保护与利用开发作为一 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得到了国家、省、市部门的高度重视,明长城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抢险加固工程项目,目前项目勘探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已完成。该项目总投资1.766亿,已完成投资1780万元。拟建大通明长城遗址公园以明长城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使明长城遗址公园迅速融入到“中国夏都”旅游圈之中。

(三)河湟皮影产业初见成效。河湟皮影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抢救、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挖掘其潜在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我县及时成立了大通皮影艺术协会,设立皮影表演厅、展览厅,并结合我县实际,对《大通皮影》进行商标注册、产品设计,精心包装,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大型文化活动平台和“大通皮影”艺术展演等活动进行推介。参加了首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节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五届民族文化旅游节等各类国内外博览会,把大通皮影作为纪念品用于全县各类重大活动,使之逐步实现开发小皮影,带动大产业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积极开发舞蹈纹饰彩陶盆纪念品。舞蹈纹饰彩陶盆出土于我县上孙家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物,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开发彩陶盆纪念品进一步扩大了宣传,展示了大通悠久的历史文化。

(三)以精细化的调研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为给大通文化旅游融合把脉,找出大通文旅融合的制约因素,提供有效途径,一是成立文旅产业融合调研组,成员单位涉及面广,以县人大、科技文化体育局、旅游局、林业局、住房保障建设局、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县委党校、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景阳镇、塔尔镇、东峡镇、青山乡组成。二是调研工作扎实有序,召开了涵盖企业、文化、旅游、乡镇、景区、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10余次,实地考察了大通四大景区及四个乡镇,赴互助县、甘肃省永靖县学习考察,完成调研问卷300份(县内100份,县外旅游行业200份),完成调研信息报送工作。

(四)以坚实化的基础建设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一是夯实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长足发展。共投资469万元修建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城乡。投资144.5万元全面完成289个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深入广泛。十支电影放映队在全县289个村委会放映电影3468余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为130个村农家书屋发放了价值260万元的图书、书柜等设备。文化进社区工程有序实施。投资210万元为全县21个社区文化室配套文化设施,投资90万元为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文化设施。文物普查工作稳步开展。全面完成了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开展“非遗”保护调查基础上正式公布了我县“非遗”保护传承项目。开展了省、县级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督查工作。二是“三下乡”活动广泛化、惠民化。在全县20个乡镇组织开展了20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参与群众达十万余人。两节活动规模化、特色化。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两节”群众文化活动,组队参加西宁市2011年春节优秀社火巡演活动,举行了县2011年社火巡游活动,举办了第十七届元宵节灯展及迎春书画展、建国62周年书画展,参加了全省庆国庆和辛亥革命100周年花儿专场演出。

(四)以产业化的开发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一是开发大通皮影雕件,大通文化馆皮影传习所被评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大通皮影雕刻为手工制作,造型古朴,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进行了精包装,形成高、中、低档的皮影产品,深受各界人士欢迎。产品开发采用“个体户+园区”模式,目前皮影收入达20万元。二是开发舞蹈纹饰彩陶盆纪念品,仿制舞蹈纹饰彩陶盆纪念品1000套,制作明信片2000张。使游客能够近距离观看到这件珍贵历史文物,充分体现大通璀璨古代文化的神奇。三是扶持农民画产品,大通农民画粗犷直白、色彩浓烈,目前大通近2000多幅作品参加了省、市、县书画展览获奖,具有开发的潜力。四是扶持开发砂罐产品,大通桥尔沟砂罐工艺独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远销省内外及各地。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扶持资金,开发桥尔沟砂罐产品,取得了一定效益。

(五)以高效化的宣传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动员和组织全县旅游、宣传、文化、广电、交通等部门,借助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电子网络等多种宣传手段,利用节庆活动、会议展览等各种场合,大力宣传推介,不断提高了大通旅游知名度。编辑出版了散文集《印象大通》、风光摄影集《山水大通》、花儿歌谣集《花儿大通》、书法作品集《翰墨大通》,皮影图集《河湟皮影图集》。编辑出版了《老爷山》文学季刊。编制出版了《亚洲旅游—大通深度之旅》、《神奇的大通》、《大通旅游指南》等旅游丛书和旅游风光画册,制作了《瑰丽大通》、《奇山秀水大通游》风光DVD光盘,参加了2011大型真人秀节目《冲刺!中国》摄制组在大通的摄制工作。举办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国际乡村旅游长跑赛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积极申报成功“2012年中 国十佳城市慢游地”称号,并积极做好前期宣传、品牌打造及后续相关产业开发工作。

(六)以无缝的对接促进文旅产业融合

凭借大通自然风光、民族民间文化及特色民族文化体育资源,依靠鹞子沟优美景色,积极申报建设鹞子沟国家健身步道,建成康乐山庄户外拓展训练基地,集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分为户外拓展训练设施和室内“团体辅导”训练基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文化旅游双赢。

三、今后的工作重点及思路

在今后文化旅游融合工作中,我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展工作,一是突出一个主题,即:大通世界,花儿之乡。二是树立一个世界性品牌,即:老爷山花儿会。三是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六个一”工程:一只碗——舞蹈纹饰彩陶盆;一段墙——明长城文化公园遗址;一座山——老爷山风景名胜区;一条沟——大通国家国家森林公园鹞子沟景区;一朵花——老爷山花儿会;一口泉——黑泉水库察汗河景区。四是建设六大文化旅游功能区,即: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河湟农耕文化功能区;清真餐饮文化功能区;花儿文化河湟皮影传承区;以北川健身大道、鹞子沟健身步道为主户外健身旅游区;次级旅游服务功能区;农家乐服务功能区。五是以舞蹈纹饰彩陶盆为主题,在宁张公路沿线、街区、广场建设塑立一组反映大通历史、人文、民族特色的城市雕塑群。

(一)突出文化主题,加快文化旅游区建设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大通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

1、以休闲娱乐为主题,建设鹞子沟文化休闲产业集聚区。依托老爷山、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香山文化公园、农耕文化园区等资源,开发文化创意、娱乐演出业、休闲康体产业等综合性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休闲、登山、滑雪、滑草、露营、探险、等各类户外活动,进一步提升鹞子沟文化品牌价值,把鹞子沟打造成为休闲文化旅游胜地;

2、以文化遗产为主题,充分发挥大通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以香山文化公园、明长城遗址公园和苏家堡古城为依托,建设大通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民族民间文化旅游。

3、以乡村旅游为主题,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东峡镇、塔尔镇农业民族旅游产业集聚区,依托东峡镇、塔尔镇采摘基地等资源,放大农业旅游示范区效应,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成为集农业产业化、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产业区;

4、以绿色生态为主题,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建设鹞子沟生态休闲产业集聚区。依托广惠寺、东部新城文化体育园区等资源,把鹞子沟建设成为绿色生态、环保宜居、森林休闲、健康养生、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产业区。

(二)突出文化元素,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构建以大通“彩陶舞韵、丝路通衢、朔山雄峙、花海揽胜”为特点的多元文化体系,深入挖掘我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全面挖掘整理打造以老爷山花儿会为重点的系列文化旅游品牌。

1、充分利用舞蹈纹饰彩陶盆、柴国柱、明长城、古羌文化和丝绸南路等资源,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2、充分利用广惠寺藏文化、清真寺伊斯兰文化、太元宫道教文化等资源,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

3、充分利用老爷山花儿会、大通皮影、四片瓦舞、老秧歌、回族宴席曲、大通民间曲艺等资源,打造民间文化旅游品牌;

4、充分利用后子河、塔尔镇回族饮食资源,打造清真餐饮文化旅游品牌;

5、充分利用老爷山花儿会、大通皮影艺术节、土族安召纳顿节、杜鹃花文化旅游节、森林生态文化旅游节、青海清真食品节、设施观光农业特色果蔬采摘节、广惠寺观经会等节会资源,打造节庆会展文化旅游品牌;

6、充分利用老爷山、鹞子沟、察罕河自然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品牌;

7、充分利用大通皮影、大通农民画、砂罐、刺绣、盘绣、根雕、剪纸、铜器、剁口袋等民间工艺资源,打造民俗民间工艺文化旅游品牌。

8、充分利用国际长跑赛、国际徒步赛、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鹞子沟体育拓展项目、鹞子沟、察汗河穿越赛等项目,打造文化体育旅游创意旅游品牌。

(三)突出文化聚合,加速旅游要素整合

大通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加快旅游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下大力气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文化中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中的文化含量,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确立大通旅游优势地位的根本途径。

1、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通过演艺、绘画、节会等多种创新载体,使大通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零碎的文化系统化。推进旅游资源文化化,通过挖掘、包装、研究、演绎等众多手段,使大通的山“名”起来,水“灵”起来,城镇“靓”起来,乡村“雅”起来,古迹“活”起来,丰富、提升大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继续打造大通精品文化品牌,老爷山花儿会:按照“高标准、高水平、高规模“的要求,对花儿会进行全方位升级策划,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2012年中 国〃青海第三届老爷山花儿会在前两届花儿会成功基础上,以大型综艺节目及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走进大通”等活动为重点,通过民俗文化展演,现代农业建设特色农村“大通模式”高层论坛、地方特色产品展示会、大通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大通的文化旅游资源。大通皮影,进一步开发皮影艺术,推进大通皮影原生态手工雕刻艺术产业的发展,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2、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通过设立非物质文遗产展示区,让非物质文遗产进景区,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

3、引导和支持各乡镇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名村,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区。

4、完善文化功能区,精心设计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餐饮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民俗表演一条街、文化一条街等文化功能区,为大通文化旅游增添亮点。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民间业余剧团优势,开发文艺创作和演艺人才资源,重点打造独具大通特色的文化精品剧目。

6、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全面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使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形成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

7、精心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大通皮影、舞蹈纹饰彩陶盆、农民画、民间手工艺品是我县有特色四大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大通皮影保持着原生态的古朴风貌,被称为“河湟老皮影”,形成了造型优美、刻工精致、色彩浓艳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舞蹈纹饰彩陶盆是大通最有代表的文化象征,以此设计研发适合旅游商品,其开发潜力巨大。大通农民画有色彩艳丽、明快简洁、风格粗犷、装饰性强,非常适合于装饰。大通黑陶、砂罐、铜器制作等民间工艺品是民间艺人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具有收藏、馈赠、装饰作用,非常适合用于旅游商品的开发。

8、推进六大文化旅游产业链:统筹规划全县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整合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推进六大文化产业链聚集发展。一是大力支持民营文艺演出团体,拓展演出市场,盘活文化市场经济。二是加快发展民族民间风情歌舞演出,努力开拓创新农民文化增收、文化脱贫、文化致富的途径和手段。三是大力扶持演艺中介机构,鼓励和引社会资本投资大通文化旅游节目策划、创作和举办各类营业性演出活动。四是积极引导旅游投资者建成一批集风情民俗、民族餐饮、休闲娱乐、特色购物于一体的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度假基地。五是提升农家乐的文化档次和服务水平,开成地域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吸引力强的文化娱乐休闲产业基地。六是加快建设大通文化旅游商品一条街。

四、意见建议

1、经费投入不足,需要相关项目大力支持;

2、缺少国家级知名文化旅游品牌,目前我县有“老爷山花儿会”和“大通皮影”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品牌,其他文化有待深度挖掘和精深打造开发。该活动应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文化活动之中。

篇3:文化旅游体育融合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的快速进步,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旅游产业变得日益兴旺起来。我国西部大开放战略的实施, 有效加快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 有效促进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1]。可以说, 西部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西部民族体育文化能够有效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是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源源不竭的力量源泉。

1 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的优越性

1.1 民族体育文化为旅游业增添活力

云南民族地区的旅游主要是以自然景观为主。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入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崭新的活动。优美的自然风光是旅游产业的基础, 而个性鲜明的, 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入则为其注入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因而更加受到游览者的青睐。在当前的旅游产业中, 特色是必不可少的一条。

1.2 民族体育文化为旅游业提供资源

云南地区的民族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因而积淀出的一种稳定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这样的民族体育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风情, 而且还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精神, 为游览者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心灵体验与精神享受。例如云南地区的景颇族,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目瑙文化、长刀文化和牛头文化, 还有那气势磅礴素有万人之舞美称的民族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节等独领风骚。如果能够将这些资源都利用起来, 就能够有效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3 民族体育文化提升旅游业文化品位

现阶段, 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众多, 要想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脱颖而出, 其中的法门莫过于个性化的特色。对于云南民族地区的旅游来说, 就是展现其独具的民族特色。在这个基点出来, 将云南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与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有机融合起来, 重点突出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与精神, 能够有效提升云南地区民族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 使游客在游览秀丽风光的同时, 更能切身体会云南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体育文化之美。

2 云南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忽略民族文化内涵

现阶段, 一些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 一味热衷于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严重忽视了民族地区文化的建设, 导致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缺少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民族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忽视民族体育文化开发

现阶段, 一些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 一味热衷于自然景观的开发与利用, 而严重忽视了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民族的风情, 民族的饮食, 民族的建筑, 以及民族的服饰等割裂开来。忽略利用民族的特色文化来吸引游客的有效手段, 造成许多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十分乏味, 旅游项目和形式十分单一。事实上,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西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放是离不开的。

2.3 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些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开发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开发利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 但需要指出的是, 在开放利用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具体表现在, 很多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放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 相对比较分散;一些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由村民本人经营与管理, 缺乏完备的管理与监督机构;游客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游客受到侵害时找不到相应的投诉部门。

3 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3.1 转变观念

在现阶段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 人们的观念还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 很多人片面地认为, 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旅游就是单纯地指诸如民族舞蹈, 民族武术表演等一些传统的项目与形式, 其实, 民族体育文化绝不仅仅是这些, 民族体育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 民族体育文化透过民族生活, 民族饮食, 民族服饰, 以及民族建筑等具体地呈现出来。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受到众多游客青睐与喜欢的关键所在。

3.2 政府重视

在现阶段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 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在民族地区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有效指导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良好与健康发展, 使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得到合理的处理, 注重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多多展现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 使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得到有效发展的同时也有效保护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2]。

3.3 规范市场

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相应的地域环境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说民族地区相应的地域环境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点与依托,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离不开相应的地域环境的, 因此, 我们要对相关的市场进行有效的规范, 努力做到在开发利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时候, 有效防止外来文化对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干扰, 努力葆有民族体育文化的个性化特色与独特魅力[3]。

因此, 我们要抓住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 充分挖掘本地区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 用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民族体育旅游的内涵, 充分发挥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来进一步推动民族体育旅游的更快更好发展[4]。

参考文献

[1]王保金.对西部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 14 (3) :218-219.

[2]黄河.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综合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 10 (3) :371-372.

[3]刘少英, 赵志强.西部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 18 (1) :116-117.

篇4:体育与旅游融合下的体育旅游

关键词:体育 旅游 体育旅游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14-02

1.对体育旅游的认识

1.1体育旅游的概念

1996年,长积提出:体育旅行是指参加体育活动或参观体育活动作为目的的人们,从暂时离开日常生活范围起,到返回日常生活范围为止的这样一个活动。Gibson则认为体育旅游是:个体为了休闲而暂时离开居住地,前往目的地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或者参观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吸引物。目前,国内外旅游和体育界还没有对体育旅游有统一的概念,但就从旅游与体育的联系上看,体育旅游即在旅游状态中参加的与体育有关的各种活动,或为了某种体育活动而去旅行。

1.2体育——旅游联系

体育旅游作为体育和旅游的融合,他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1)体育不是出游的首要目的,但是在旅游的过程中却参与体育活动的。这类体育旅游的特点是体育,不是度假的计划部分,也不是旅游的主要目的,体育设施和参与体育的机会不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游客参与体育通常是自发的,而非事先计划好的。(2)把体育作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很多游客对体育活动非常有兴趣,他们在选择度假时,往往把参与体育活动作为一项决策因素,往往把有体育活动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3)把体育作为出游首要目的的旅游,参加体育活动成为出游的首要动机,这是最明显的体育旅游,特指体育度假。体育设施与参与体育的机会成为游客选择目的地的导向。

2.体育旅游对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的推动作用

2.1体育旅游拓展了旅游广阔的运作空间,为旅游业提供可以持续利用的旅游资源和发展动力

2.1.1体育旅游使旅游的淡季与旺季相补充,使旅游业更加繁荣

观光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随着季节与气候的改变而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特别是依赖自然资源吸引游客的景点,因此这些旅游景点往往在旅游淡季时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都非常低,而在旅游旺季时人满为患,设施和设备都超负荷运行,从而也使旅游接待业也处于淡季和旺季的交替状态。要平衡这种旅游淡季与旺季,就需开发多种旅游资源和改善旅游产品结构。部分体育旅游资源不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特别是它的某些项目是在旅游淡季开展的,因此体育旅游可有效地控制和缩短旅游淡季。它既能在淡季进行的一种现代化旅游方式,使旅游经济淡季不淡,又可在旺季丰富旅游活动,为观光旅游锦上添花。

2.1.2体育旅游从内容上丰富旅游

从体育旅游资源看,体育旅游资源分为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开展的体育旅游,包括依托水资源、山地、冰雪、空中资源开展的游泳、登山、滑雪、滑冰、热气球、跳伞等。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即非自然赋予的,经过人工加工、开发建设的体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重大国际体育性赛事、体育历史文物古迹、体育民族文化等,体育旅游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将身体运动融入到高山、流水、冰川、草原等自然景观之中所形成的登山、攀岩、滑雪、滑冰、漂流、滑草等体育健身娱乐项目,以及将观赏体育节庆活动、欣赏体育建筑、观看体育赛事、体育雕塑等观光性体育项目融入到观光旅游中,是体育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体现。

2.1.3提高重游率

一般观光性旅游主要是满足游客的视觉需要,人们在游玩后故地重游的现象很罕见。这是因为在观光过程中,同一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的相同性,没有新奇和吸引人的地方,不易再次引起游客的注意力,也不能满足游客获得求新、求异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因此有这样一次旅游后,游客往往不会选择故地重游。而体育旅游则不同,在旅游过程中往往以身体锻炼、挑战、娱乐、刺激为主,并伴有观光,这不仅满足游客感觉器官的需求,而且刺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使游客得到身心的满足与放松,体育的吸引力使旅游者流连忘返,故地重游。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的数字显示:2000年澳大利亚的游客比上一年增加了11%,其中9月份悉尼的游客增加了15%,而且在这11万名专程为奥运会而来的国际游客中,有88%将会成为回头客,再次光临澳大利亚,在奥运会结束后的4年中,澳大利亚还会增加110万名观光者。

2.1.4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

体育旅游作为特色旅游,相对于一般观光旅游,更具有招徕游客的作用。首先,锻炼身体、保健康复是目前人们生活中关注的焦点,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健身性、保健性符合并满足人们的追求。其次,体育旅游是一种参与度较高的活动,更能激发游客的兴趣;再次,目前体育是种时尚,旅游也是种时尚,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更是受人们追捧的对象。西班牙旅游评论部门曾对315家宾馆进行了调查统计,在各宾馆列出的服务项目中,体育运动占56.42%;基础设施为31.12%;健康服务为6.46%;休闲活动为5.49%,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体育运动在现代旅游业中的地位。此外,各种体育赛事、大型运动会、体育表演等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和国内旅游者,2008奥运会比赛期间有超过60万名海外游客到现场观赛,全年来京旅游的海外游客超过450万人次。

2.2体育旅游为体育和体育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推进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进程

2.2.1体育旅游拓展人们健身的新领域

在全民健身方面,我们中国有着很好的传统基础,过去有武术、扭秧歌、赛龙舟等,现在有瑜伽、健美操、网球等。如今社会的高度发展,整理挖掘出更多的体育健身项目,体育旅游就其项目的健身性、刺激性、娱乐性、多样性得到更多人的亲睐,将成为全民健身的主流。

2.2.2使体育场地和设施得到有效的利用,为当地开展体育活动提供支持,减少场馆的闲置率

随着奥运会曲终人散,举办城市由于大规模兴建体育场馆和设施使奥运会后的场馆、设施闲置成为普遍现象。雅典在为奥运会后场馆的利用绞尽脑汁,希腊在2000年后每年要耗资5亿多人民币来维护闲置的奥运设施及场地,减少场地、设施闲置率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发展体育旅游有利于大型体育赛事后的资源的再利用,解决场馆闲置。各种体育场馆和设施是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利用场馆开展体育会展、体育赛事、运动会等活动会使体育场馆的闲置率大大减少。如五棵松将打造成NBA在中国的第一个固定比赛场馆,每年将为中国观众带来多场次的高水准的比赛,“鸟巢”在奥运后运营规划以承接大型体育赛事;“水立方”赛后运营的主体是人造冲浪海滩,围绕它还有种类繁多的水上健身、娱乐、培训等设施。这些赛后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不仅减少了其闲置率,而且为全民健身提供了支持,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2.2.3体育旅游助推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中的新兴行业,它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难发现,众多的体育旅游产品与体育密切相关,它们都是以体育为基础,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产生相关产品,这就意味着体育旅游所制造的巨大财富与体育的功效是分不开的。从另一方面看,体育旅游与观光旅游不同,一般观光旅游涉及的无非是吃、穿、住、行、购等生活要素,而从事一项体育旅游项目,除了吃、住、行外,还需专门的服装、体育设施、器材等专项产品与之配套。如滑雪、滑雪服装、雪橇、雪道、索道等是从事滑雪必须的设备。另外,聘请教练也是滑雪运动必不可少。因此,发展体育旅游业不仅可带动体育咨询培训业,体育器材业,体育服装以及体育建筑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3.结论

篇5:文化旅游体育融合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与体育文化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修身养性方面,茶文化与体育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倡导健身精神文明下,体育文化和茶文化效用巨大。茶文化和体育文化中蕴藏着很强的文化教育价值,通过引导社会公众学习体育文化、茶文化,让更多的青年体验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自豪感,也能够完善其人格品质。当前将体育文化、茶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深入凸显了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也推动了我国教育行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2.2都蕴藏了和谐文化

茶文化中以茶道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茶道不单单是一种饮茶活动,也是在继承和传播茶文化内涵。茶文化突出体现个体追求自我精神层面,要求人们从多方面上加强素养,如:性格、文化以及心态等。体育文化中的主体精神包括更强、更高以及更快等方面,倡导运动人员与他人和谐相处,也蕴含着和谐文化。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在精神层面上,茶文化与体育文化具备相似性,在发展形势上也有相同性。

2.3文化传媒价值都十分丰富

体育文化和茶文化都是随着历史文化发展而变化的,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文化产业方面,体育文化、茶文化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推动经济事业、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茶文化和体育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体现出通过深入挖掘体育文化、茶文化才能够充分发挥独特的文化传媒效用,才能够长久留住公众的目光。

3茶文化在构建和传播体育文化中起到的作用

3.1茶文化拓展了体育文化内涵

在人们平日生活中,饮茶必不可少。从精神层面上来讲,饮茶反映了我国人们的精神境界,也在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在很早之前,我国茶文化就被传播到其他国家,具有商业化特性。在制作产业、贩卖茶叶、饮用茶叶中,深厚的茶文化应运而生。茶文化中的茶品有很多对于身体有益的元素,也是人们运动后饮用的佳品。运动员在运动或者比赛后,可结合自身需求选择需要饮用的茶品,享受茶品带来身体的快感和美感,获得内心的宁静。茶文化中有很多方面的内容,融合了很多个学派的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在构建体育文化中融入茶文化,既能够丰富体育文化内涵,也可以推进体育文化传播到更远、更长久。

3.2茶文化提高了体育文化发展能力

篇6: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论文

传统的茶文化具有着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一大批爱好者,人们在喝茶品茶的同时还会进行讨论和交流。在现代生活中,体育文化也具有非常深厚扎实的群众基础,热爱体育、参与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有机融合能够为参与爱好者提供更加新鲜的文化体验。

1.2体育文化与茶文化都存在着跨文化的属性

茶文化不仅仅是品味和筛选茶的等级和口感,还具有非常明显艺术色彩,在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与很多其他种类的文化都有过融合。在历史上,有很多的诗人、词人以茶为题写出千古流传的作品,还有一些画家会通过以茶为主题的作品来体现精神,可以说茶文化涉及到很多类型的艺术和文化,具有显著的跨文化属性。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也不乏对于体育文化进行描述的作品,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中就有过一句“蹴鞠屡过飞鸟上”,其中“蹴鞠”就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体育运动。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看,茶文化与体育教学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联系,二者都具有明显跨文化属性,可结合性非常强。

1.3茶文化与体育教学都密切关注“礼和艺”

在古代茶文化中,“礼和艺”是人们非常崇尚的理念,在爱好者和参与者的心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礼”作为六艺之首,在体育道德中也具有很高的地位,就像茶文化中正温雅的道德思想一样,规范和约束着体育教育。“礼和艺”是体育文化与茶文化联系的关键连接点,二者在这方面具有很高的相似度。

1.4二者具有相似的思想基础

体育锻炼和教学根据所在地的环境和气候适当地进行,恪守当地的文化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正是茶文化一直提倡的规则和体现的内涵,茶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品茶者参悟文化内涵和道德标准的过程。在茶文化中把握体育精神,关注参与者对于思想和身体的控制与修养,在茶文化中悟道,在体育文化中重视身心的调控。可以说,二者具有非常相似的思想基础。

2当前体育教学状况分析

上一篇:四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总结下一篇: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用英语怎么写